社会监管范文

时间:2023-05-10 11:20:23

社会监管

社会监管范文第1篇

近年来,惊现在我们身边的桩桩件件重大有毒食品、药品案,又有多少是监管部门捷足先登,抢了头功的。三鹿“毒奶粉”,是上海《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顶着各种压力与恐吓,以一个记者的良知,多次深入虎穴,最先将事件真相公之于众的。地沟油,是经记者多日追踪蹲堵,才得以查明其不堪入目制售细节的。双汇瘦肉精,也是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弓弦”早在去年年初就“卧底”双汇,历时3个月,待到“3?郾15”才大白于天下的,由此可见记者的“用心良苦”。还有南京“垃圾猪”,同样是记者在采访垃圾处理问题时,偶然了解到的。尽管“垃圾猪”付诸报道后,当地查处很及时,但是“垃圾猪”在此已“生活”了七八年之久,这期间,难道我们的监管部门就真的不知道?

这其中,监管缺失自然难脱干系。说到监管缺失,则绝不仅止于食品、药品,其他领域同样大量存在。

比如治污,一些不良企业明明天天排着黑水,而我们的环保部门却熟视无睹,置若罔闻,甚至当记者质询时,他们还振振有辞地为其遮遮掩掩。真不知道,这样的环保局究竟是在治污,还是在护污?

比如旅游宰客现象,被封为“国际旅游岛”的海南三亚,一家海鲜排挡,游客随便点了3个普通菜,竟要价近4000元;还有,游客刚指着一条鱼询问价格即被店家摔死,要价6000多元……亚龙湾、三亚湾一带的酒店海景房,淡季住宿一晚只需五六百块,可春节期间最便宜的也得2000元,标间要价上万的也不在少数。海南,虽说是一条鱼、两条鱼或三条鱼坏了一锅汤,难道国际范儿的旅游服务就是这副德性?事前的管制约束为何如此不跟趟儿?再有就是各地的景点门票,眼下可谓一路看涨,说涨就涨。而我们的层层监管部门居然见怪不怪了,态度淡定得很。民生、民意在他们眼里,似乎都变成了仅止于宣传口惠而实不至的响亮口号。

更不用说当前存在的违规招投标、带病提拔干部、“三公”花钱无度、权钱交易盛行,乃至无处不在的“潜规则”,不知这一切都是谁在监管?要说对应的管理监察部门肯定是有,不过形同虚设的多,不干正事的多,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多。

监管缺失,监管者不作为,这还只是一种原因的表象,根本的深层的症结无疑是问责的缺失。

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许多领域,问题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甚至愈演愈烈,就是由于监管问责机制的不到位。行有行规,职责所在,谁监管,谁担责。监而未管或出现疏漏,即是不作为。不作为必当受罚,甚至还要追查不作为背后的多种可能——有无权钱交易问题,有无庸政懒政问题,有无地方保护问题,等等。但是这一问责机制,眼下在不少地方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很多热点问题喧嚣了一阵之后,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趋于淡化,最后的处理结果大都是得过且过,不了了之。因此法纪的严肃性、威慑力被大打折扣。

问责监管缺失最起码要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具体责任人,二是部门领导和单位领导,三是地方政府相关领导。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的发生,这三个层面,一个也不能落,而且还需施以重典。不然的话,任何事情都将是水过地皮湿,无法做到下不为例。

再深究一点,应该说我们的惩戒机制还存在设计缺陷。出了问题,也不要总拿“摸着石头过河”、“有待完善”之类的托词作挡箭牌,以期减轻罪责。为什么国外很多能做到的,而我们却做不到;为什么人家有很多成功的好做法,而我们不去借鉴。这绝不是因为我们傻,也绝不是因为我们的国情不适宜。我们的法度也不少了,慷慨激昂之时也很言之凿凿。在我们身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太多了。甚至在很多地方往往是权大于法,法在权之下,如此,法怎能不为权所用。(下转27页)

(上接26页)

监管缺失,问责缺失,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由“毒胶囊”说开来,上升至人人都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一批又一批的贪官敢于突破“高压线”,总是前赴后继般地涌现出来,值得我们深思啊!这么多肃贪的官员,他们的作为在哪里?带病提拔的贪官落马了,他的上司,相关的组织部门,有多少被问责过?

为什么对于贪官的处置总是那么心慈手软,2011年被判刑的十大国有企业家腐败案中,其中涉贪几千万元的不在少数,最多竟高达7?郾9亿,但判决结果均不约而同地以“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告结,这些贪官年过半百者居多,能没点病吗,凭他们过往的人脉及殷实的家底,保外就医,怕不是难事。

这样的反腐,何谈以儆效尤,这样的反腐只会释放出更加不良的信号,让那些意欲罢手的家伙们的侥幸心理再度膨胀——反正也死不了人,赌一把,或许几辈子都能过上锦衣玉食的好日子。

社会监管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基金规模逐步扩大,基金来源更加多元化,而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核心内容,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能否正常、有序运行的关键。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政策发展沿革

社会保障基金是指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定的程序,以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用于特定目的的货币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按用途可分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又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障基金是以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而建立的基金,所以,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再生产中消费基金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加强了管理,出台了相关的监管政策,具体如下:

1999年7月1日,财政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制定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开始执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和会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2001年5月18日,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明确了基金监管的原则,确定了监管机构的监督范围。

2001年12月,财政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暂行办法》,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2002年5月23日,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社会保障审计检查证>,的通知》。

2002年,有关建立基金监管部门协作机制并确立劳动保障部门基金监管责任主体的相关政策,以及有关《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的延伸性程序规定,正在加紧拟订当中。

2002年12号文,劳动保障部《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尽管各级部门加强了对基金的管理,但在基金筹集及运用等环节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理的监督检查,发现瞒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少缴社会保险费、骗取或违规支付社会保险金等问题时有发生,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大力加强其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会计监管和审计监督的管理效应,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使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运营纳入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二、国外社会保障情况简介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型”社会保障社保制度,基本特点:一是项目多但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及“国家福利型”高,如在美国投保者每日领取的养老金只相当于原工资的50%.;二是共同基金在养老保险资产比重逐步上升。

美国共同基金业已将重点转向了养老类型的投资项目。今后,养老市场仍将在共同基金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共同基金的长期回报率一般达到10%左右。2001年回报率有所下降,但一般仍高于储蓄的利息。当然也有一定的风险,但比直接投资股票风险要小得多。

欧陆国家多数实行“稳健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特点是:一是公民必须参加法定的社会保险,定期交纳社会保险费,从而享有申请保险待遇的权利;二是除失业保险外,其他保险均由独立的保险机构经营,实行自治管理,政府只起指导作用,保险基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

北欧和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实行“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特点:社会保障内容庞大,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如瑞典的社会保障覆盖了在瑞典居住的所有人(不论其是否有瑞典国籍,不论其是否就业,只要居住到一定年限,均可享受);二是基金的来源是各行业的雇主,雇员则基本不交纳。这种类型的理论基础是福利学派思想,主张建立合理分配、收入均等的国家。政府通过课征高累进税,向全体居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社会保障。但这种类型因企业负担较重,如1995年瑞典企业主负担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各种法定保险费用占利润的32.9%,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日本实行把企业的利益和职工的利益捆在一起的办法,在战后恢复和发展时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如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较高的奖金和职工集体福利。近年来,因受东南亚危机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原有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日本采用职工持股制度补充退休准备金制度。

三、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外社会保障实例,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管理体制不统一法制不健全,包括领导管理体制不统一,基金管理难以协调、法制不健全,管理缺乏规范;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不健全,基金的筹集,运用和保值增值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基金未纳入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统一预算,缺乏统筹安排,基金分散,难以产生效益、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难以渡过“老龄时期”,“代际转嫁”方式将出现支付危机、缺少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基金保值困难等。针对这些情况,应该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和管理。

四、加强会计与审计监管功效

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与社会保障整体改革步伐不协调之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不完善,财务管理秩序混乱,管理透明度低,资金管理过程暗箱操作手法严重,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会计管理体系不顺畅,会计制度欠缺等。为了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合法性、合规性,在实践中就必须加强会计监管及审计监督的管理效应。这里的会计监管,是指对于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运动过程实施内部监管,具体执行部门包括:财政部门、社保经办机构、财政专户管理机构、税务征收机构以及银行、邮政、医疗等社会服务机构。这些机构,为防范基金运作风险,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金运用的内部会计监管及内部审计监督;而外部审计监督,是审计部门独立于各执行部门之外&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实施外部全程监控,审查各级经办机构的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财务和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健全,能否有效地发挥核算监督和控制作用。

(一)加强法律规制

市场经济及WTO对法制环境的要求和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建设的需要,均决定了法制性取代政策性的必然。应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使其与《会计法》、《审计法》联手,如果在某些关键环节实施会计监督以及审计监督受到阻碍时&可以采取必要的司法介入,在社会保障及其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发挥内外共同监管的效应。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实行动态监管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计算机操作和联网管理,这就在根本上消除了虚报、瞒报、暗箱操作等违法行为,所以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现代化管理势在必行。

(三)加强各层次执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安然公司的倒闭,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做假事件公诸于众&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高执业人员整体素质&包括内部会计和内部审计人员、外部审计人员及社会各界执业人员,是确保执业诚信的根本。应定期开展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树立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从业作风是加强诚信的第一步。

(四)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监督

社会保障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社会保障审计的范围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农村养老、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住房保障以及各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捐赠资金等。其目的在于:保障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及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接受社会捐赠的部门、单位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社会捐赠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社会监管范文第3篇

2013 年3 月10 日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 将原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地方配套改革的指导意见,亦于同期下发。

自此,延续了10 年的以“综合协调、分段监管”为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最终指向了“职能归并、全程监管”的治本之策。面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此次改革蓄势已久,可以说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根据国务院改革要求,结合上海实际,上海市组建新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 将此前散落在食品安全办公室、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新的“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使原本分属不同部门的监管职能无缝对接。

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顾振华介绍,就上海市的机构改革而言,市局层面的监管职能和人员划转工作已于9 月底基本完成,11 月底区县一级调整也已到位,经过12 月份的过渡期,2014 年1 月1 日起,街镇在内的上海市所有食药监系统的工作人员都将以新组建的“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身份开展食品安全执法工作。

破除“九龙治水”的监管弊端

顾振华指出,此次改革主要有两大“红利”,首先就是解决了过去多部门分头管理的弊端。过去的“分段监管” 模式难免在监管上存在缝隙,部门间相互推诿也时有发生。同时,职责界定的不清,也导致多个部门之间存在职能重叠或空白的问题,容易出现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或监管空白的现象。

而将工商、质监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纳入之后,新组建的“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全面承担从生产、流通到餐饮消费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同时,保留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及其综合协调的职能,具体工作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挂“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值得注意的是,浦东新区的改革方案在整合力度上更进一步,原浦东工商、质监、食药监直接整合为“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浦东新区政府直属部门,从而形成统一的、综合的执法体系。

机构的整合以及部门责任的明确, 不仅避免了诸如前文提到的面包房这样的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尴尬,对普通消费者来说, 最直观的感受是,一旦发现问题知道找哪个部门投诉了。自2012 年起,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食品安全举报投诉“一号通”的城市。而在这之前,各部门的投诉举报电话五花八门,农业是12316、工商是12315、质监是12365、食药监是12331、商务是12312……顾振华介绍,现在市民凡遇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直接拨打“12331”进行咨询、投诉和举报,今后对投诉、举报的接待和处理也将统一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来完成。

依靠人民群众的“大海”

除了机构整合,顾振华还谈到,这次改革的另一大“红利”便是基层监管力量的加强。本次机构改革着力推进监管重心下沉,在上海8 个郊区(县)的每个街道(乡镇)建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8 个中心城区以2 ~ 3 个街镇建立区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食品安全的基层监管组织从无到有,此前只有工商和公安在这一层面设有类似的基层执法机构。

加强基层监管力量的决心从人员配置上可见一斑,顾振华介绍,市、区县和街镇三级的食药监系统的人员配比大致为1∶2.5∶7,也就是说超过70% 的食药监工作人员将在街镇一级组成一支具有专业技术监管能力、能够快速有效处置基层食品安全问题的执法队伍,做到食品安全问题“发现在基层, 解决在基层”。

除了政府监管,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的参与。顾振华介绍,村、居委会将组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志愿者队伍, 增强及时发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能力,并加大对市民食品药品安全的科普宣传力度。这样一来,从市一级到村、居委会将构建起金字塔形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

另外,新组建的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要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积极推动社会组织、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正如总理所说, 食品安全是衡量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尺。此次机构改革,基本实现了监管主体的统一,然而监管客体并没有发生变化,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数量多的现状没有改变,小作坊、小摊贩等非正规领域仍是监管的难点。如何在改革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争取更多的改革红利?这些都将成为摆在改革者面前的下一道考验。

2013 年上半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台商连锁企业峰会上,一知名台资面包连锁企业的负责人提出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他们企业的难题,引起不少与会者的共鸣:一家前店后厂的面包房,该由谁来管?出了问题应该找哪个部门?因为面包店一般在现场制作面包,食品生产应由质监部门管;而当场销售面包则算流通,应由工商部门管;一些面包店店内会摆放几张餐桌供顾客当场用餐,算餐饮服务单位,应由食药监局管。

社会监管范文第4篇

北京市作为一个有2 2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种生产要素高度聚集。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活动频繁,大型活动多,层级高;人口密集、流动性强,人员密集场所数量多;经济要素高度积聚,企业数量多,生产经营活动活跃;建筑物密集,建设项目多,施工强度大;地下管线、地铁线路纵横交错,运行强度大;机动车数量多,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高强度、高负荷运行;城乡结合部等区域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大量存在。

面对这样的情况,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不等不靠,依托2014年国务院安委会下发开展全面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以及2015年党中央明确制定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契机,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直面问题

2015年3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了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建立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任务。北京市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城市建设管理压力突出,面临大建设、大调整、大疏解等问题,影响安全生产工作的要素大量增多、风险明显加大,防事故、保安全的任务艰巨繁重,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总体来看,当前北京市安全生产工作仍然存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待落实,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有待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基层监管监察能力需要提升,安全生产监管仍然存在一些空白、盲区,部分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安全生产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从基层基础抓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作。

再造安全监管机制

北京市着眼建立健全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了以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促进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意见》为统领,《安全生产党政同责暂行规定》《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市政府工作部门安全监管(管理)职责的通知》《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意见》《安全生产约谈、警示、通报》等7项制度为支撑的“1+7”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制度框架。实现了市、区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个必须”、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安委会主任、定期向同级组织部门报送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等五个方面全覆盖。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加强事故预防工作的重要基础。明确了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两个责任体系”,排查发现、整顿治理、监控防范、验收审查、惩处问责“五个运行机制体系”,法规标准保障、社会参与保障、信息化支撑保障、资金投入保障、政策措施保障“五个支撑保障体系”为目标任务的“二五五”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编制《北京市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指导企业按照“八步法”建立动态的排查治理机制。建立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考核评价、财政资金支持隐患项目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推进实施“一企业一标准,一岗位一清单”隐患排查试点工作,政府和企业隐患排查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搭建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打造宣传平台,在北京电台、首都之窗网站等主流媒体开辟安全生产宣传阵地。创建一批如“青年安全示范岗”“青年安全管理大师”竞赛活动、北京市安全生产情景剧竞赛等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品牌。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街道)、安全社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建设,制定了评定方案,规范了评定流程。

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论证并启动《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修订工作,完成隐患排查治理政府规章立法。实施北京市百部安全生产地标工程,并列入首都标准委员会重大项目。借助首标委的工作平台,促使京津冀三地安监与质监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全面推进京津冀安全生产区域协同标准建设。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坚持数量服从质量的原则,出台了安全生产标准化核查、评审组织、评审单位管理办法、评审控制指南、评审收费管理指导意见、达标企业撤销称号管理办法、评审单位约谈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评审与咨询相分离,标准化与工伤保险、企业信用、政府采购、建设项目、评优评先相结合等激励工作机制,促进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有效、健康开展。

夯实安全监管基础

为解决基层检查执法力量薄弱这一难题,创造性地提出在北京市建立一支专职安全员队伍,以及在区县政府18个职能部门和5个垂直管理的市属机构配备专职安全员。完善了安全生产专职安全员管理、检查、招聘等5项配套管理制度。首批3 812名专职安全员已经过培训全部正式上岗,区县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进一步得到加强。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共治。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制定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并按照《安责险事故预防专项费用提取使用办法》实现了专项费用提取,为参保企业提供专业的第三方安全检查和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提高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实现安全监管流程再造和优化,安全监管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整合集成隐患排查等12个业务子系统,七类安全生产核心业务全面实现信息化,各类业务数据达到13.6亿条。启动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及电子监察项目。安全监管物联网示范工程基本建设完成。完成危化品、在线培训、安科院网站等原型开发;完成行政处罚、专职安全员检查等业务系统的开发运用。抓好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工作。

多元共治推动安全生产

在工作中,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安全生产工作是由政府、企业、从业者、社会、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构成,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是从政府监管到社会共治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工作思路下,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一方面完善北京市安全生产专家库,逐步充实扩大安全生产专家规模,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执法检查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撑。依托专家资源,建立专家参与安全检查和帮扶企业工作机制,开展百名安全监管干部对话万家企业、百名专家服务万家企业活动(“双百”工程)。另一方面,积极组建了安全生产科技促进会、职业病防治联合会、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协会、北京市安全文化促进会、安全生产青年促进会等6个社团组织,推动17家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完成注册登记。此外,在改革中着力发挥市场力量,注重用市场之手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试点、保险制度事故预防专项费用提取等办法,建立了安责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安责险试点工作纳入到对区县政府的综合考评,实行“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平台、统一服务条款、统一费率和统一价格”。截至2015年8月31日,试点工作推进顺利,北京市安责险投保企业累计达到1 366家,保费收入457.78万元,为企业提供了超过41亿元的风险保障。启动安全生产领域信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工作,起草了《北京市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依托信息化系统,对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信息进行分类归集、量化打分、动态评定,建立守信激励和联合惩戒机制,逐步建立符合北京市特点的安全生产信用体系。

除此以外,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方面,北京市按照改革工作安排,以通州、朝阳、房山三个区为改革试点,分别开展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安全生产社会化改革、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工作。

社会监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 会计监管 会计核算

一、社会保障会计的定义

社会保障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社会保障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社会保障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和反映,为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提供财务信息。

二、社会保障会计的监督职能

社会保障会计监督就是审查业务活动中的种种问题,弄清是非,区别违法或违纪,为此必须有明确客观的标准。所谓明确,是指标准必须明白、清楚,确定的会计规范如政策法令、财经法纪、会计法规、规章制度、公认的会计原则等可用来做为判断的准绳。所谓客观,是指标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并可用来做为检验的依据。

三、社会保障会计的核算特点

(一)以资金收支为主要业务。这是由社会保障事业的性质决定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都是政府行为,政府将财政资金拨付给民政部门,再由民政部门向外支出。因而这部分会计具有明显的经费收支的特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会计,也同样从国家财政领取事业费,再由其支付各种费用,当然也具明显的经费收支特点。

(二)利息核算占有重要位置。社会保障会计的核心部分是社会保险会计,社会保险会计的核心部分是基金会计,基金会计的重难点部分是利息核算。因为社会保险基金数额巨大,时间跨度长,利息计算较有难度,而且涉及成千上万的缴费者,因此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利息核算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利息的多少取决于记账利率和计算方法。记账利率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每个年度定值确定,计算方法则应根据个人账户记载的特点来确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上的本金总额在职工退休前不断增大,而在职工退休后则逐渐减少,这就决定了其利息计算方法的不同。

(三)以个人账户为管理重点。我国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个人账户数量巨大,记录频繁,使用时间长达几十年,而且同时要有本金和利息的计算。个人账户的记录和管理是整个社会保险工作的基础,必须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在程序设计上要特别注意防丢损功能的设置。

三、社会保障会计监管对策

(一)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离规范化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其人员绝大部分是由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社会保障及其会计的相关知识,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加强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加强社会保障会计队伍建设,首先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社会保障的有关理论,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其掌握社会保障会计的法规与方法,以加强工作的规范性、法制性,从而为社会保障工作增加一道安全保护屏障;对其进行计算机知识强化培训,使其能够自觉、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业务考核管理,建立起人员流动机制,加大会计委派制的实施范围和力度,减少社会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行政干预,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

(二)社会保障会计核算监管对策

1、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的核算

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费有两种征缴方式:税务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两种征收方式下的基金流程不同,其会计核算方法也不同。

在税务部门方式下,社会保险费由税务部门直接存入财政专户。收到社会保险费时,借记“财政专户存款”科目,贷记“某某社会保险费收入”(下级上解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利息收入、转移收入、其他收入)科目。月末将上述收入科目发生额全部转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基金科目的贷方。

2、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核算

按规定社会保险费的支付只能从“支出户存款”科目支出。“支出户存款”科目在接到财政专户拨付的资金时,借记“某某支出户存款”,贷记“财政专户存款”。“支出户存款”除接收财政专户拨付的资金及该账户的利息外,不得发生其他收入业务。在由支出户进行各种社会保险费的支付时,借记“某某社会保险支出”科目,贷记“支出户存款”科目。

3、社会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的核算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按规定,这两部分基金的核算应分别设置“统筹基金收入”和“个人账户基金收入”两个科目进行核算。而且“个人账户基金收入”科目下应按缴款人明细设账反映基金收支情况。

(三)社会保障会计电算化建设

建立既符合社会保障基金财务管理特点、又能代替手工操作的会计电算化体系,不仅是一个计算机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会计理论问题。在对会计核算工作流程、数据流程、用户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保障会计制度规定,按照电算化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研究,形成逻辑模型,经反复论证修改,最后生成机制凭证、审核记账、自动产生会计报表、信息储存检索方便的社会保障会计电算化系统。

当然,如今市场上已经有多种现成的社会保险会计软件,不再需要重新开发。不过,了解其基本原理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论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会计监管对策,有利于维护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行,预防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各种风险,并有效地制止和纠正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社会保障基金会计与会计监管问题浅析 李丽 会计之友 2005/01

[2]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绩效的会计控制 李映辉 西部财会 2007/05

社会监管范文第6篇

1.我国虚拟社会的管理对象

虚拟社会的运行主要由碎片状的信息、整合信息的各种运营平台、完成信息的生成、传播的用户三个层面共同构成立体空间。因此,虚拟社会的管理对象也分为三个层面。

(1)信息——(自由流通-监督下流通-限制流通)

信息是网络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网络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可获取信息的规模及途径。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以法制法规为规范,衡量信息的可流动性,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在分类基础上针对不同等级信息应给予不同的管理策略。

(2)平台——(门户网站-论坛-微博-SNS-搜索引擎)

运营平台是互联网信息的载体,是个体用户与信息的物理连接点。因此对于平台的管理极为重要,这就需要对不同平台其运营机制、独特的传播特性、主要的受众人群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的特征给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对于网络舆论的主要呈现而言,门户网站、论坛、微博、SNS、搜索引擎则是舆论升温、交锋的主要战场,对其传播特性、用户特征、用户心理应是管理策略的重要基础。

(3)用户——(信息的设计者、者、接收者,含网络社群的意见领袖)

互联网的双向性,打破了传者与受众的界限,因此,互联网用户即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节点,而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成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每个节点行为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信息传播整体的不可控性;而每一个节点所覆盖的人际网络的复杂程度的不同又决定了每个节点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网络舆论的能量不同。因此对于用户,从其内容生成、覆盖网络的复杂度两个重要因素出发,将整体用户从信息的生产、消费角度进行区分,划分为:信息的设计者、者、接收者,含网络社群的意见领袖等。一般受众呈现舆论图景,而意见领袖则引导舆论改变方向。

2.我国虚拟社会的管理目的和方法

(1)虚拟社会的管理目的:自由、自治、自律

虚拟环境与现实社会由用户及信息紧密连接,无法割裂,因此虚拟社会的管理应与整体社会管理的目的相统一,即应以“三个最大限度”为宗旨,最大限度的增加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对于虚拟社会,针对其三个层面的用户,提出“信息自由、平台自治、用户自律”的三级管理目标。以保障信息的真实和自由为宏观目标,通过行业自律和法律监管建立良好的行业环境,在此基础上促进用户信息使用的自律,建立互联网行为准则的普遍认知。

(2)虚拟社会的管理方法:监、控、疏、导监——实时舆情的监测

以了解为管理的起点,实时掌握舆情的动向,由解决问题向预测问题转变、在管理中占据主动。控——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等发声点的掌控认识并强化主流媒体对于舆论形成的作用点的方位、作用力大小、作用方向,使主流媒体承载的主流价值以顺应互联网特征的方式成长转变。同时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发现和培养。疏——网络问政及时疏解矛盾在网络问政已成为当下各级管理部门普遍认可的管理模式时,应进一步明确网络问政的职能、规范网络政务线上线下的接口、完善网络问政的线上反馈机制,使网络问政不仅是应急产品,常规化、长效化。导——技术手段完成信息的设置和引导信息技术是互联网世界的实现工具,因此在管理中各层级管理、各职能管理都应选择恰当的技术工具做为管理的辅助。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有的放矢实现议程设置及舆论方向的引导。

二、我国虚拟社会的管理体系与建模

1.纵向行政系统——独立的网络监管部门设置

虚拟社会管理的行政归属,应一定程度上打破既有行政体制设置,当虚拟社会逐渐成熟,其形态和规模将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真实社会,并在某些方面超越真实社会,因此依附于宣传等职能已无法满足管理需求,并可能引发管理和决策失误。故而,有必要将其行政部门独立形成纵向体系。即省管理办-市管理办-区县管理办的直管体系。

2.横向职能设置——数据存储、宣传部门、网络管理

完善虚拟社会管理的具体职能设置,对于数据、宣传及管理的边界设定。应急机制-突发事件下打破常规管理模式,与其他部门联动。

三、运用技术手段提升虚拟社会管理水平

1.舆论监测及热点分析——“意见”领袖的实时监测模型及影响力评测机制

当对互联网用户以一般受众和意见领袖加以区分,可以看到意见领袖往往在内容的说服力和传播网络的复杂性上远胜于一般受众。因此在舆论热点分析中,对于意见领袖的实时监测识别非常重要。将用户在平台表现的指标具体量化,并通过数学建模形成针对用户的意见领袖影响力评测模型,在常规监测以及事件监测中都可以通过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指标变化以及意见领袖跟踪来看到舆论进展的方向,从而可以做为辅助引导舆论的管理决策。

2.网络舆论的解读——搜索引擎数据库挖掘与自然舆论的呈现

网络舆论复杂多变,如何能够看到公众关注的重点,如何了解具体事件中公众立场的表达成为各级网管部门的巨大挑战。搜索引擎则是公众意见呈现的重要场所。关键词的设置,反映了多方信息在公众头脑中的沉淀;信息点击选择,反映了不同信息对于公众的吸引力。搜索引擎数据库的解读将帮助回答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是否会影响网络公共话题的形成和扩散、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答将对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3.舆论引导:一个中心三个支点的立体化主流舆论场网络框架

通过搜索引擎的作用引导主流媒体网站、论坛BBS、微博三个网络舆论主要战场间的信息流动以及议程设置。在实时监控舆论以及把握关键用户、关键节点影响力的前提下,着眼整体网络舆论框架。虚拟社会网络随着用户的交叉,产生网络的重叠,诸多信息平台之间的既有阻隔茧房又有信息跨平台流动。对于主流价值而言,如何打破阻隔,实现信息的流动是传播的目的;同时,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爆发而言,如何利用平台之间的信息流动,有效地引导话题进展方向则是舆论管理的目的之一。网络复杂的舆论环境并非无章法可依,通过数据挖掘建模的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建立各中心三个支点的立体化主流舆论场网络框架。在理解网络框架的基础上,才能使这些“岛屿”“快艇”“桥梁”在舆论管理中为我所用。

四、网上网下信息传播统筹综合管理体系模型的建立

1.信息的网上网下接口

即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接口。在当前的议程设置中,传统媒体已经主动出击新媒体领域,从网络找新闻线索,在事件发展中针对网络话题热点做深入解读等。可以说传统媒体正在主动呼应网络媒体平台的信息生产,而反之,网络媒体的话题对传统媒体的呼应稍显薄弱。新媒体“短、频、快”,传统媒体“扎实而深入”,因此作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主流媒体,利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网络上以顺应网络媒体的形式来深化传统媒体的议程,是实现信息的网上网下接口的重要目标。

2.信息热点与现实行为的转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虚拟社会信息对于现实社会群体行为的影响被不断放大,社交网络的强大聚合力,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规模具有相同意见的用户,而通过LBS技术的应用推广,持相通意见的用户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聚合到同一地点,这一点已经在欧美国家得到证实,而我国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与网络热点的监控与预判、对关键用户、意见领袖的把控就成为关键的管理步骤。进一步可以通过定位技术以及舆论监测手段监测在单一地点聚合的意见总量而不再是用户数量,来看网络舆论与现实社会地点之间的关联,当关联程度急剧升高,则的危机系数越高。

3.多机构的应急联动平台的建立

当网络舆论与现实社会产生密切联系,则在防控体系中,仅仅依靠网络管理部门或仅仅依靠现实事件公共安全部门都无法及时、独立的解决问题。因此,多机构的应急联动平台的建立尤为必要。与现实社会灾害防范应急机制相似,网络危机事件的防控联动平台也需要由政府提供平台、网情研究中心监测、现实社会职能部门联动共同实现。在危机发生时,由网情监测中心给出危机信号,上报指挥中心,确认后激活整体平台,瞬间打破固有机构的垂直管理体系,横向迅速形成多机构多职能的联动平台,一般包含医院、公安、消防、社区等。综上,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变化的特征及趋势的基础上,突破旧有模式的局限,摸索出一套以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国情、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管理模式是准确把握舆情、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一步。

社会监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组织;监管;系统;研究综述

1导言

自十六届六中会提出要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之后,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组织在我国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一契机之下,我们可以预见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将会以一种更为蓬勃、健全的姿态出现,学术界也将掀起社会组织研究的新高潮。然而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很不成熟,要使社会组织的发展法制化、规范化,它们才能真正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因此,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对已有社会组织监管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清晰未来研究发展的基点,使未来研究在批判借鉴中得到发展,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宏观层面的研究

在这里,我将对社会组织监管问题宏观层面的研究概括为对其指导思想的研究。这里的指导思想是指贯穿整个监管体系、指导整个监管过程的一种理念,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当前我国在对社会组织的监管问题上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指导思想,但纵观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和监管现状,由于对社会组织不信任而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在许多领域对其进行高强度的控制的观念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极大的阻碍了社会组织的自主发展和社会职能的有效实施。

我国学术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组织监管的指导思想这一概念,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但许多学者都对这种当前普遍存在于对社会组织监管中的观念进行了批判。如张忠军在批判当前我国对社会组织立法的指导思想时就说到:“现有法律制度在指导思想方面,表现出”严格管理、从严控制、限制发展“的色彩,……。现有的法律制度的核心是重政府管理,关注政府权力的行使;轻权利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权利事实上受到了较多限制。”

3中观层面的研究

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组织监督问题的研究在中观层面上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就是法制体系、行政体制和监管机制,这三个方面是我国社会组织存在的大环境,无论是对社会组织的监管还是讨论社会组织的发展,都需要在这三个大环境下展开。

(1)法制体系。我国学者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法制体系的研究都存在着一个共识,那就是当前我国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制体系存在着很多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存在着立法滞后、立法层次低、配套法制的不完善、立法的实体性内容缺乏规定或规定不当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法制体系存在的这些问题,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的改革方案,如提高我国社会组织立法的层次,明晰社会组织的分类;对社会组织的主体合法性、税收优惠、营利活动的限制等运作中的实体内容根据不同的社会组织的类型进行规定等等。

(2)行政体制。对于我国现行社会组织的行政体制,最主要也最受学者们关注的就是“双重管理体制”,使用的是分级管理、限制竞争的原则。贾西津指出,这种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是:门槛高、限制多、监管不力,许多其他学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双重管理体制”使得社会组织进入的门槛过高,再加上对非竞争性、限制分支等条件的严格限制,使得很多社会组织都陷入了“合法性”困境;②“体制内”社会组织的自主运作举步维艰,资金来源、机构设置、人事构成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业务部门的严格控制;③双重管理导致“多头行政”的弊端,部门之间的分工不明确,社会组织的职能发挥受到很大的影响;④政府部门的过多介入还使得社会组织成为了腐败滋生的温床;⑤高门槛使得社会组织在双重管理体制外以各种形式存在,难以将所有社会组织纳入监管系统。

面对现有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有学者提出要取消这种管理体制,也有学者认为其在现阶段还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下去。虽然学术界在是否取消现有管理体制的问题上众口不一,但对其进行改革成了学者们的共识。张继红认为要对登记机关和业务部门的权责界线进行清晰的界定;贾西津则建议设立专门、独立的民间组织监督管理机构,对社会组织进行相对统一的监管。

(3)监管机制。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监管机制主要是偏向于外部监管,而外部监管又主要是以登记机关尤其是业务主管单位的高强度、非理性监管为主,处于一种极不合理的状态。这样的监督机制存在着社会监督环节薄弱、政府相关部门监督不合理、不完善、社会组织自主性受到控制、自律能力发挥的不足等弊端,极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对其行为的有效监管。针对这种情况,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要实现外部监管与内部自律的共同发展。外部监管就是指法制、政府、社会三方面的监管,而内部自律就是指社会组织自身自律机制能力的发挥。其中,有学者指出,政府监管除了登记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两个主体之外,还要将税务部门、审计机关、检察机关等相关部门纳入进来,并明确规定它们各自的职责范围,实现对社会组织以及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监管。在社会监督方面,陈庆云从舆论监督、竞争环境(即行业监管)、利益相关者(捐赠者和受益者)等方面对社会监督的构成及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而在内部自律方面,井涛则指出,要通过严格遵守适当的程序和章程的规定、机构设置上体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的相互分离和制衡来实现社会组织的内部自律。

4微观层面的研究

从微观层面上来讲,学术界对社会组织监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组织的主体合法性、非营利性、财政收支状况及其日常运作情况这几个方面,并习惯于主要从法律规制、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外部监管和社会组织的内部自律四个层面来对这几方面的监管进行研究。

(1)法律规制。在社会组织的监管体系内,法律规制这一环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内容,涉及到了社会组织的建立、运作、发展等各个方面。因此在微观层面对社会组织相关问题的法律规制成为众多学者尤为关注的重点。鉴于我国社会组织主体合法性的取得门槛过高、相关法规不完善的现实,雷兴虎、陈虹指出对社会组织主体资格的法律规制一是要体现结社自由与社团管制的平衡;二是要社会组织的主体资格与民事主体、行政主体的资格区别开来。王名、贾西津则进一步指出要在对社会组织进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赋予其相应的法人资格并实行相应的法律规范。此外,王晓、王莉还提出,对非法人社团应适用合伙的相关规定,由社团的成员来共同承担责任。在社会组织财政收支状况的法律规制方面,各国通用的做法是进行相应的税收立法,从法律上进行严格的财政税收优惠规定,从而作为刺激、规制社会组织财政收支的有效手段。

(2)政府监管。我国当前的政府监管主体主要集中在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政府高强度的监管渗入了社会组织的准入、财政、人事、日常活动等各个方面,而对其准入阶段主体合法性的监管力度又远大于对其准入后的运营活动的监管,监管极度缺乏适度性和合理性。针对这一现状,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对政府监管的主体、力度、权责关系进行重新界定。王名、陶传进建议实行“社会投诉制度+政府受理部门+政府部门向社会公开其所掌握的信息”的综合模式,来突出政府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地位,使政府从全面干预中退出。而在业务主管单位的改革上,他们还提出可考虑政府采购上发挥业务主管单位的主体性作用,使之主要扮演资源提供者的角色,最后可以达到分领域取消业务主管单位的目标。

(3)社会监督。对社会组织的社会监督是我国现有社会组织监管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而它又本着其监督的有效性和低成本成为了近年来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的焦点。在这一环节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围绕着社会监督的理论依据、监督主体、监督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进行。吴文洁指出,对社会组织实行社会监督的理论依据来自于对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的追问。周美芳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将民间评估机构、媒体、一般公众、同行业组织、竞争者、当地社区、相关的社会活动团体等作为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提了出来,为我们明确了社会监管的主要主体,并建议我国借鉴国外的治理经验,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而贾西津则明确指出,社会监督机制的首要原则是公开,社会组织需要向公众交代四大责任,即财务责任、过程责任、项目责任、优先权责任,并以主动公开和被动公开两种形式进行交代,以此保证社会监督的有效实施。

(4)内部自律。在中观层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了完善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应该要实现外部监管与内部自律的共同发展,尤其是在外部监管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因此如何实现社会组织的内部自律已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首先社会组织的章程本着其在社会组织内部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完善社会组织的内部规范体系、制定明确而规范的章程,成为了学者们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实现社会组织内部自律的建议。有学者从社会组织制度构建的角度进行探讨,提出进行最高管理机构——理事会、执行机构——秘书处的制度建设以及基层乃至整个社会组织成员的道德规范建设,来实现社会组织的内部有效治理与自律。有学者则从社会组织自主治理实现的途径入手,指出通过建立强有力并积极进取的理事会、评估和监督使命与战略规划、项目评估和监管、能力监控以及定期安排部门的开放监督日这五个途径,来实现社会组织的自律。

5进一步研究问题的提出

通过以上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社会组织监管问题的研究体系已初具规模,不仅在中观层面上抓到了当前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管亟待改善的两个方面——法律体系、管理体制,在微观层面上也对较为薄弱的社会监督、内部自律环节加大了研究力度。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可喜的成绩就停步不前,现有研究体系还有不完善之处,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在现有研究体系的基础上,继续以系统的思维,提出了几个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1)加强宏观层面的研究。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指对社会组织监管的指导思想的研究。之所以将这一点放在宏观层面单独提出,是因为当前我国有关社会组织的立法以及对其监管的现状都表现出了对社会组织进行严格规制、限制发展的思想。这与我国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现状极不和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能力的发挥及其良性发展。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在宏观层面上建立一种良好的指导思想,用以有效指导有关社会组织的立法、监管、发展等方面,是未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方向。根据笔者的初步设想,这个指导思想应该根据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现状,纳入人权、民主、结社自由、公平、效率等方面的考虑。并将党的其他大政方针以及主要思想渗透进去,从而也弥补了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监管体系中缺乏的党的监管这一环。而这样的指导思想如何贯彻、渗透到监管体系的各个环节中去,也是我们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

(2)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监管。面对社会组织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分类研究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分类监管的思想在许多学者的观点中已经初见端倪,无论是在有关社会组织的立法中,还是监管制度的制定中,学者们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的重要性都有所提及,但却没能形成一种系统的观点。随着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社会全面管理目标的提出,我们可以预见社会组织将会以更丰富的形式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责任,更多新型的社会组织将会在更多新的社会领域中出现。

(3)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探讨。当前学术界对社会组织的法律规制、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内部自律几方面都有着相当的关注,并分别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但是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对自律与他律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的探讨还不足,只有周志忍、陈庆云等少数作者提到了相关观点。如何将自律与他律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度的把握,同时实现社会组织的自主性与监管的有效性?自律与他律是否可以互相利用、互为支持,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笔者认为这都是在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上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个监管体系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6结语

笔者认为,事物是动态发展的,无论现有研究成熟与否,都需要积极顺应这种发展,而且要预见其发展方向,才能为实践提出更为有效、更有生命力的改革方案。因此,本着这样的想法,用系统的眼光审视现有研究,对其进行不断的反思和完善,是每个研究者都应该进行的工作。笔者通过以上对社会组织监管问题研究的初浅认识和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西津.第三次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社会监管范文第8篇

(一)地方政府监管责任的越位

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部门超越了本部门的职权范围,管了别的部门该管的事情,也就是“越权”,通俗地讲,就是“不该管的也去管”。对于社会保险基金而言,地方政府监管责任的越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多头管理,降低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影响基金的运营效率。政府实行多头监管,造成责任不清,埋下了隐患。一是政府对社保基金的行政监管几乎形成垄断,市场监管及社会监督根本起不到实质的作用,降低了监管效率,滋生诸多消极问题;二是若单纯依靠政府实行行政监管,不引入社会监管的力量,忽视百姓的意见,可能会降低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以致发生退保现象等连锁反应。

(二)政府监管责任的错位

政府职能的错位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与交叉现象,过多干预或直接插手不属于本部门的事情,即“该管的不会管”。在纵向上,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错位;在横向上,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职能之间的错位。我国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体系是一个分散的监管模式,包括劳动保障部门的行政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内部控制、法律监督及社会监督六个层面。在实际监管中,出现了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能交叉和混乱现象,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各部门,责任认定不明确,混乱管理,该管的不会管,不该管的却过多干预,不利于社会保险基金各环节工作的开展。

(三)地方政府责任的缺位

政府职能的缺位是指政府部门未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没有管理好属于本部门的事务,也就是“失权”,即“该管的不去管”。地方政府监管责任的缺位主要体现在基金监管法律的不完善上。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起步较晚,社会保障立法也相对较晚,《社会保险法》作为我国社保领域的基本大法直到2011年7月1日才正式实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方面法律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各地方基金监管的规范化。虽然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办法,但是这都是一些规范性文化,法律层次较低,且规定内容缺乏针对性,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往往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理论与实际对不上。

二、完善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责任的措施

(一)加强收、管、用、督四个环节

确保社保基金监管到位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包括收、管、用、督四个环节,它们是一体化的过程,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由此,政府作为基金监管的责任主体,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如保定市政府非常注重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将其视为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重点来抓,并为此专门召开了市长办公会,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强调要在收、管、用、督四个环节上狠下功夫。具体内容如下:一是“收”环节,即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宣传发动工作,搞好制度建设,多管齐下来提高参保水平,确保基金应收尽收;二是“管”环节,在基金收支管理上,一方面严格依法管理,创新管理方法,运用科学手段,提高使用效率,尽可能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用”环节,在基金的使用管理上,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政策等使用社会保险基金,制定使用社保基金的流程,严格按流程执行,从源头上控制违规现象的发生;四是“督”环节,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监管办法,使用科学的监督手段,完善监管体系,使行政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管和社会监督充分结合,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二)遵循责任划分合理规范的原则

对政府责任的界定,既要从大的几方面给予把握,同时也要有较细致和具体的规定保证责任的履行,从而使政府责任的履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若要做到合理规范地划分责任,就必须同时解决政府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的责任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必须对地方政府在监管责任上的缺位给予补充、越位给予退减、错位给予归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策和建议。其中包括:明确阐述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范围,合理划分政府和其他组织、政府内部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责权。只有做到责任明晰,才能防止政出多门、职责混乱等弊病的发生,各部门各司其责地监督管理社会保险基金。

(三)地方政府应加快推进基金监管的法制化、规范化

进程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化与规范化,是提高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效率的重要因素。国家应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严格界定各项规定,保证社会保障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法律的大框架下,结合本地社会保险基金的基本情况,研究制定适合当地地情的社保基金监管规章制度,使得《社会保险法》中有关社保基金监管的原则进一步地方化、具体化。地方政府要加快制定基金监管的规范性文件———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办法、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办法等,进一步明晰政府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的责任,尤其是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

(四)加强基金监管的内部管理

从本质上改进工作,提高效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社保基金监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社保基金累积的不断增加,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社保基金监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越来越多。政府不仅要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更要注重自身发展———加强基金监管的内部建设。政府只有加强内部管理,才能从本质上提高监管效率。首先,政府须强化内部管理意识。要积极转变监管观念,群策群力,合力协作,协调多方关系,保证沟通渠道顺畅,共同完成对社保基金的监督。其次,政府应优化内部控制。要继续优化政府内部管理,加强“内控制度”的实施,内部控制监督模式要坚持职位与责任相分离的原则。通过内控制度,各监督机构加强自身管理能力和监督能力。此外,还要提升社保基金监督管理的科学化技术水平,促进内部管理,提高效率。

(五)构建多元的监督体系

多管齐下监管基金针对社保基金行政监管几乎成为垄断监管的状况,政府须构建多元的监督体系,完善劳动保障部门的行政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内部控制、法律监督及社会监督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体系。目前虽已建立多元监管体系,但还是特别分散,行政监管状态和地位没有明显的变化。这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保基金监管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应在科学分工、明确各方责任的基础上,构建多元的监管体系,多管齐下共同促进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其中,政府要加强社会监督的作用,一方面要为社会监督创造良好的外部渠道,让公众便于了解社保基金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可在网上搭建公众交流平台,让民众建言献策,从而加强社会监管的力度。

社会监管范文第9篇

一、我省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近几年来,各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规模越来越大,加强管理和监督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劳动保障部会同有关部委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政策、规章来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运作,主要有:《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关于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中有关违纪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社会保障基金现场监督规则》、《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在此基础上,我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了《浙江省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实施细则》,并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细则规定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纳入单独的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也不得相互挤占和调剂等,为规范我省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提供了依据。同时我厅还联合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转发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中有关违纪处理意见的通知》以及《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制定了《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实施意见》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实施意见》。通过上述制度政策的实施,为我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基金的规范管理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保障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比较规范。

各经办机构能执行基金的财务、会计制度,在基金的筹集、使用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纳入财政专户,专款专用,总体上能按规定使用基金,按基金会计制度要求,分险种建帐,如实反映各险种的基金收支情况。

(三)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行情况基本良好。

在基金的扩面和征收环节,各地为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基金收入、净增参保人数以及积累基金支付能力等目标任务,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在基金的支付环节,各经办机构,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使用基金,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和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基金流失,例如,建立离退休人员生存调查制度、养老金领取资格核查制度;利用指纹系统进行养老金领取的指纹鉴定;聘请医保监督员等。

社保结余基金的储存除用于支付基金支出款项的支出户存款外,主要存财政专户,包括活期和定期存款。

(四)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社会保障基金督查工作。

1998年,我厅和审计厅联合转发了劳动保障部、审计署《关于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全面清查的通知》,各地成立了清查工作小组,对社保基金的违纪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查。**年6月,我厅会同监察厅、财政厅,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年9月份,我省开展了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清理检查。**年、**年相继开展了企业年金经办情况检查。**年开展了社会保障基金专项检查和企业年金清查工作。目前又开展了社保基金存款优惠利率等专项检查。经过几年的努力,截至**年底,我省已将1998年4月以后发生的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全部回收。全面清查和专项检查工作的效果是明显的,确保了我省社保基金在收缴、发放、结余各环节上安全运行。

二、我省社保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省在基金监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管理政策还不够完善,管理分散,基金管理制度不健全,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收支和管理环节存在一些隐患,瞒报社会保险费基数、少缴或不缴社会保险费、骗取或违规支付社会保险金等问题时有发生,在社保结余基金的管理问题上出现少计银行利息、基金余额未转存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社会保险费未及时从国库划转到财政专户、不同险种的基金相互挤占,甚至违反国家政策规定,挤占挪用、违规动用基金的问题屡屡发生。尤其是1997年以前,由于制度不健全,再加上某些地方政府对保证基金安全完整的意识不强,我省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问题比较严重。据统计调查,截止**年9月底,全省尚未回收挤占挪用社保基金2106万元,未纠正其他违纪违规社保基金2288万元。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有委托放贷、购买优先股、企业借款、建办公房和担保抵押被扣等,并且这些借款企业大部分已破产,无资产可还。未纠正的其他违纪基金,均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大部分存在信用社、保险公司等,目前有些地区信用社、保险公司已倒闭,无法回收。

分析我省挤占挪用和其他违纪违规社保基金情况,主要原因是:

1、监管体系不健全。由于没有建立健全基金监管体系,没有一系列完整的基金监管政策法规,缺乏基金监管的有效手段,从而造成社保基金管理出现问题。

2、地方政府认识错位,安全意识不强。部分地方政府认为,社保基金就是政府的钱,可随意动用。如XX市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1992年批准,动用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购买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优先股。后因市国信被国务院强制撤销,资产还在清算中,造成基金一时无法收回,目前损失难以估计。这种由政府出面动用社保基金的情况在我省尚未回收的挤占挪用基金中占了大部分。

3、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1997年以前,由于制度不健全,没有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一些地区劳动部门随意作企业借款担保、定向委托放贷及出借社保基金。如XX社保局1994年动用养老基金向企业委托放贷至今未回收。社保基金的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未执行基金存款优惠利率政策,没有建立结余基金安排制度,结余基金的存储安排不规范。

4、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管理和运营并实现保值增值,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但按照国家规定,社保基金结余部分只能存银行或购买国债。部分地区,为了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将基金存入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获取高额利息,本意是好的,但却违反了基金管理制度,给基金带来了风险。如XX地区下属的两个区社保中心1996年将养老基金分别存入保险公司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后因公司倒闭,基金未能收回。

三、进一步做好我省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针对社保基金管理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工作,确保国家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维护和保障社会保险基金资产的质量,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的风险,及时综合有关情况,评价基金管理、运作状态,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危害,有效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我省社保基金安全完整及各项社会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行,并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提供可靠信息和依据。为此我们就做好我省社保基金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体系。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尽快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为统领,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共同组成的基金监管体系。劳动保障部门基金监管机构实施的行政监督,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中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由于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多、环节多,基金监督涉及面广,仅仅依靠单一部门或各部门孤立开展工作,无法形成合力,难以实现监督目标。我们要与有关部门建立协同监管的机制,逐步建立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导,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协同监管的工作机制,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当前,要争取尽快成立省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委员会,通过成立监督委员会,构建起全省社保基金监管网络,为切实加强社保基金监管提供组织保证。

(二)提高对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思想认识。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是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如果社会保障基金缺乏监管,那么再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难以维持。因此,监管工作首先是要确保基金安全,避免和减少基金损失,切实保障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其次是要防止滥用权力。现阶段基金管理主要由国家规定的专门机构负责,运作尚在规范之中,为了保障这项巨额资金的正确运用,防止管理人员滥用权力、,必须予以经常、有效地监督制约,形成相应的权力制衡机制。第三是要保证支付。社会保障基金是退休人员、失业人员、职工患病、职工因工负伤的活命钱、治病钱,管好用好这笔基金,确保社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才能安定人心、稳定社会。

(三)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法制建设。

依法行政必须有法可依,依法检查必须有法规保障。我们要抓紧基金管理制度建设和基金监督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国家有关基金监管政策和法规的配套实施细则,使基金监管工作制度化、法制化。要尽快出台我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等。在建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的基础上,还应制定《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章程》等,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的建立推动社保基金监管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四)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力度。

要积极探索基金监督的方式方法,研究制定事前、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并以事前监督为主的监督程序。要加强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政府应代表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运营等过程进行监督。依法由国家审计机关定期对社保基金的财务收支及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并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以杜绝和减少违纪行为发生。同时,要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将基金的收支、使用、管理等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让参保者本人知晓有关情况,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形成全社会舆论监督氛围。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全面清查和专项督查,发挥各地基金监督举报电话的社会监督作用,对违纪违规案件进行严肃查处。抓紧追偿处置社会保险基金不良资产,解决过去挤占挪用基金的遗留问题,该收回要坚决收回,可以核销的要抓紧核销。要进一步做好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存款的清理和转存工作,逐项逐笔研究解决办法,尽快将基金存款全部转存国有商业银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

(五)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规范社保基金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合规运作,是减少基金损失的基础。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化解管理运营风险,必须完善基金管理制度,规范具体运作行为。一是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和稽核检查机构,为基金管理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保经办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依法经办、规范运作,防范和化解经办管理风险,提高经办管理水平。三是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稽核管理制度,建立补充保障基金的管理制度,并要协同财政部门完善基金财务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则、程序,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行为。四是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基金监督和稽核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一支与当前形势发展相适应的基金监管和专业化稽核队伍,选配必要的财会、金融、法律等专业人员,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监督队伍。并通过加强培训和对《社会保险审计检查证》的管理,提高队伍素质,确保基金监督和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六)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社会监管范文第10篇

社会管理创新在理论研究上已经越来越深入,在决策上已经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上已经探索和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好经验。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全模式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山东省泰安市平安协会建设、江苏省南通市大调解体系建设和淮安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系统建设等等。但是在这些实践的同时也遇到很多问题,特别是体制、机制上的难点。解决这些问题和难点,更需要顶层的制度安排。从顶层设计看社会管理创新,重点要在推进三个方面的结合上下功夫。

一是通过顶层设计,推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应当看到,社会流动日益增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群众需求日益多样。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更需要强化社会服务。在服务中创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但如何推进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在体制上相结合、在机制上相融合,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探索。也应当看到,政府的社会管控领域不断扩大,但对新技术、新媒体、新舆论的冲击却无所适从;政府的公共服务不断深化,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能力与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但社会组织的地位和社会自治的功能却日渐弱化;政府的管理机构不断扩张,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却不断加大等等,这些问题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社会服务提供了巨大空间,更为推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顶层设计提出了重大课题。

二是通过顶层设计,推进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社会公正相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是能否形成一种促使社会稳定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包括:一是通畅的社会流动机制,二是合法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有效的民意诉求机制,四是健全的制度保障机制,五是敏捷的安全预警机制。通过这些机制,让穷人与富人、城里人与乡下人、当官的与老百姓、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并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2010),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保障社会公正,实现维稳和维权的统一。这种机制,让老百姓有“民意”可以与政府有效对接,有“民怨”可以与政府平等对话,让有钱人有事干,让没钱人不闹事,让富人过得好,让穷人过得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三是通过顶层设计,推进社会公共治理和社会体制改革相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是社会公共治理。社会公共治理的关键是构建以社会公正为导向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最根本的是推动政府转型。从发展趋势看,这种转型有三个基本导向:一是从“善政”向“善治”转变,就是从一个好的政府转变为一个好的治理模式。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发挥市场组织的作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二是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就是要把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工作放在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公正上来;三是从“大政府”向“大社会”转变,依法限制政府权力,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加快建设公民社会,实现社会共同治理。这三个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互动的过程。推进这个过程,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上一篇:大课堂教育范文 下一篇:高效动力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