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堂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10 11:19:53

大课堂教育

大课堂教育范文第1篇

一、着力优化教室“小课堂”

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小课堂”中度过的,学校和教师应当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着力优化教室小课堂,就是要按照“主体性、开放性”的要求,着力改革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结构,建立“自主式、研究型”的课堂模型,让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为了优化课堂,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积极开展实施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部级课题实验研究,通过信息技术打造多媒体和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实施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任务,突出交互、协作的教学过程,使课堂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和可拓展性更加突出。“着力优化教室小课堂”的研究实践,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为根本的宗旨,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全面开放校园“中课堂”

“校园中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生活。为了延伸教室小课堂,提升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应以“课程”的思想来设计和组织校园文化与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课堂系列”,使“校园中课堂”成为巩固、拓展“教室小课堂”的阵地和学生展现特长、张扬个性、丰富生活的乐园。

目前,我们开放的“校园中课堂”主要有:

1.组织社团活动

组织开展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汀江潮”文学社等社团组织活动。

2.兴趣小组活动

组织开展篮球、排球、器乐、合唱、舞蹈、素描、网页制作、英语演讲比赛等兴趣小组活动以及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

3.校训内涵征集活动

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关于“尚真、求美、励志、创新”校训内涵的征集活动。要求全校师生对校训深入思考,积极讨论,提出看法和意见,赋予内涵,使之成为激励师生的精神力量和行为准则。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阅读课周课时一节,课堂设在图书楼的阅览室和书库,由语文老师、图书馆馆员负责上课和管理;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周由班干部根据本班同学在课外阅读课上选定的书目向图书馆借阅;中午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学生阅览室。

5.编印《学生手册》

学校政治处编印了以“学生学习、生活一日常规”、“消防设施等公共财物管理有关规定”和“学生楼梯疏散工作暂行规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管理手册》,它是德育校本教材,把学习《学生手册》、综治安全管理、公共财产管理等纳入文明班级评比内容,把学生的养成教育融入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之中。

6.主题教育月活动

全校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7.设立学生“文明言行监督岗”

由学生会干部和团委委员组成文明劝导队,定时定点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进行监督,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8.传统美德教育

学校配合部级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开展了以“弘扬苏区精神、做苏区好学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了以“苏区精神”“客家文化”为题材的校本课程,力求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切实延伸社会“大课堂”

走向社会是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升华和超越,是领悟校园学习过程本身蕴涵的道德、审美意义乃至人的生命意义的过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的改革,学校应强调抓住课内,拓展课外,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我们的指导思想明确,在教育的目的观、价值观、人才观与质量观上都致力于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我们适时提出了建立“立足课堂,课外延伸,立足学校,校外拓展,在开放的情景中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与能力”的教育模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求异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方面,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把学校课堂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大课堂”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适时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将德育渗透到方方面面。同时,还建设校园网和班班多媒体,开设校园网吧,让学生在经过学校网络管理中心过滤的网络世界中,接触“社会大课堂”,了解世界,扩大知识面,改善自我,完善自我。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省“水土保持教育行动基点学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学校”和县“税收知识普及宣传基地学校”的教育优势,多次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学生开设交通安全、科技创新、环保、税收和法律等各种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举办多场次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活动;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省、市、县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为师生提供了施展才华、自主发明创造、全面发展的平台。

总之,通过短短几个学年的实践,学校的面貌取得到了很大地改变。现在,校园中充满生机,管理层、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和谐发展,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学校在发展,教师在发展、学生在发展、这一切都得益于“大课堂”教育模式的构建。

大课堂教育范文第2篇

安阳县党员电教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在充分发挥党员电教优势服务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构建好“四大课堂”,为基层党员的学习和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确保了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是“空中课堂”为教育活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安阳县党员电教借助县电视台频道资源,积极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展播,集中宣传播放外地及本县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和教育活动专题片,同时及时报道教育活动的进展情况、工作动态和典型经验。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已在县电视台开办专题展播十余次,市县采用新闻稿件170余条。

二是“点播课堂”为教育活动提供坚实平台。近几年来,安阳县扎实做好党员电教播放网络建设工作,各基层党组织建点率已达到95%以上。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安阳县在进一步抓好日常播放收看工作的基础上,不断针对基层党员学习需要组织制作先进性教育活动专用教材。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伊始,投资2万多元制作了600余套共6100张的专用教材光盘发放到全县各村,其中涉农科技技术教材的比重占到了70%左右,受到广大农村党员的普遍欢迎。

三是“网络课堂”为党员提供学习交流园地。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服务先进性教育活动,安阳县于2005年6月份依托县政务外网开通了党员电教视频点播系统,下半年又建设完成了先进性教育专题网站“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在线”,新增加了工作文件、经验交流、简报、党员风采、投稿信箱等诸多栏目,通过及时更新维护,为广大基层党员选学文件资料、交流心得体会提供了便利。视频点播系统开通以来点击数已达到4360多点,网站访问1371人次。

四是“实践课堂”切实提高农村党员群众致富能力。安阳县在先进性教育中注重以为农村党员群众送科技、送信息为主开展党员电教科技致富主题活动,使广大党员群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安阳县已开展了5场较大规模的科技大集活动,依托党员电教科技致富示范基地举办了11期科技致富技术培训班,25场科技致富技术比武活动,直接受益群众30000多人,在全县农村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科技致富的热潮。

大课堂教育范文第3篇

如何完成生态课堂建构:

一、平等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原则

生态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成生生、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生成学习内容。它对教师的挑战是:(1)要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2)由知识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3)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组织者。

二、尊重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基础

生态课堂是建立在师生间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的。理解是换位思考和移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命发展将得到视角的转换和情感的互动,他人的生命和自我的生命才能融为一体,成为共生的“类生命”体,达成生命质的飞跃。

三、交往是生态课堂构建的方式

在课堂中的生命发展不同于日常情境中的发展。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师生围绕内容,共同参与,通过交往(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达到目标。在多元互动中体现生命的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共生性。

四、小组建设是生态课堂建构的关键

建立完善学习小组,生态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的课堂活动。如果课堂上真正实现了组组、生生、师生间的互动,那么课堂教学就基本成功了。这要求教师提前把全班学生分成活动小组,每6~8人为一组,组员根据成绩做好搭配,组内构成AA、BB式组合,便于学习时兵教兵、兵练兵,组间交流时人人是课代表,人人是参与者。

五、导学案是生态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

导学案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是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是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使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不看课本不行,课本看不细不行”,问题“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不行”,引起学生对知识进行

思考。

六、教师队伍建设是建构生态课堂的重要因素

我校致力于提供多样的教师成长途径。如,自我研修、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先锋示范、自我反思、奖励机制、科研探索。

七、科学管理是建构生态课堂的必要保障

建立四级教研模式(即备课组、班组、级部、学校)、集备制度、推门课制度、导学案验收制度、教改标兵评选制度、反思制度。

八、“三型”“六步”是生态课堂核心(此处我给大家做一下重点讲解)

三型:预习课、展示课、训练课

预习课:下发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和指导先独学,达到50%的学生完成50%学习内容。然后对学探究,达到70%的学生完成70%的学习内容。教师了解导学案完成情况,小组长掌握本组导学案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展示加以解决。

展示课:组内小展示、全班大展示,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导学案学习,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生成知识,形成能力。

训练课: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分层练习,全面发展。

六步:探究 展示 点评 小结 反馈 整理

1.探究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和指导,对课本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2.展示

将学习所得、学习体会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告知其他同学,引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掌握规律、形成能力、得到发展的目的。

3.点评

充分发挥教师在知识的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点拨、评价,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精准、更科学、更规范,达到教材和课标的要求。

4.小结

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本节课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规律、方法进行简要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

5.反馈

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练习题供学生练习,以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整理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规范化、系统化,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课堂如同自然环境,生态课堂需要建设和改造,但更需要保护和回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还给师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生态课堂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不变的理想,关注生命,自主学习,让学生快乐成长。

大课堂教育范文第4篇

1.在博物馆与文化相约

录制综合实践课《遨游汉字王国》时,学生选题、分组以后,有一个组选择去首都博物馆参观,了解青铜器上的铭文,我和教学主管作为学习伙伴一同前往。在那里,我们遇上了一个大学生志愿者。她带着五、六个学生进行参观,当讲到食器的时候,她跟学生们说,古人重视对神明的祭祀,在祭祀活动中要有祭品,其中就有牲畜的肉。最好的祭品叫做“牺牲”。“牺”是纯色的牲畜,“牲”是整头的牲畜。志愿者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肉最好吗?是牛肉,所以‘牺’和‘牲’都是牛字旁。”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困惑字的表义部分,这次博物馆之行给了我重要的启示:多了解字的起源,困惑就有可能烟消云散。我通过微信迅速将这种好的学习方式告诉家长,建议家长们周末自由组合,带孩子去博物馆与文化相约。

2.在阅读中展开心灵之旅

一次,好朋友给我推荐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书里文字和画面的完美结合让我想起小时候:图上穿着大襟褂子的老奶奶就像我姥姥;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的分明就是我们一家人!我喜欢那怀旧的滋味,于是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学生。学生们被老北京四九城的建筑所吸引,了解了老北京的样子;他们琢磨老舍先生的语言,想起了他笔下的猫……

读书使我们穿越时空去旅行,在旅行中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家长、教师去跟学生共读一本书,读书后的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活动、亲子活动、师生活动。北京有非常好的文化生活氛围:国家图书馆藏书多、种类全;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可以坐一整天;各种新兴的小书吧,可喝咖啡可饮茶……那就读书习文,流淌心情,过惬意的读书生活,享语文的醇厚滋味吧。

3.在畅谈中抒发生活曼妙

我的语文课有“三分钟热聊”环节:话题不限,围绕主题说上一段话。我有时特意进行提示:推荐一本好书,谈新近学习的一首古诗、最近听到的一个新闻、遇到的一件趣事……说着说着,学生们的思路就打开了,说的内容更加丰富有趣。我曾听家长说过,轮到他家孩子自主展示时,孩子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练习,一遍一遍地说给爸妈听。或许他在展示的当天呈现得并不是那么精彩,但是这背后的付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和提升。

有人对我说过:“要珍惜孩子在课堂上说不下去的时光。当他的语言滞住的那段时间,他的思维一定在生长。”说得真的很有道理。

4.在闲聊中发现语文妙趣

春节,和学生们聊春联、聊“福倒了”,这是语文;端午节,和学生聊来历、聊屈原,这也是语文。

大课堂教育范文第5篇

课堂管理论者告诉我们:不能。因为课堂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一个物理空间,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其中蕴含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教室仅仅是从物理学意义上界定了学生学习的一个空间,而课堂则包含着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互动过程。作为教师,头脑中摈弃了课堂等于教室的传统观点,再回过头来关注课堂、关注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理性和睿智了。“课堂效率”“课堂气氛”“课堂主体”“课堂沟通”等教学名词也在这样的课堂理念支撑下才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从而达到教育研究者所期望其达到的教育目标。

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都注意到充分利用四十五分钟课堂时间的重要性。很多人为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当然也取得过良好的效果,譬如说:充分提高了学生在这四十五分钟内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课堂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得到大步提高等等。固然,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成功,而且在“素质教育”呼声大、落实少,而“应试教育”仍居统治地位的今天,它的确是检验教师工作成果的一种相对普遍简单的方式。然而,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作为“教书匠”的职业定位上,而应该把课堂教育延伸到学生其他的更多的时间空间以及教育内容上。学生的课后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心理,甚至他们的家庭教育,都应该包括在教师的教育计划之内。作为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一样重要,甚至前两者要比后者更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学习只是成长中的一个部分。因此,作为现代教育课堂的直接管理者――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在教室的“小课堂”四十五分钟的管理和驾驭,还要更多地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和课外生活都囊括在这个“大课堂”中,尽量使得对学生的教育全面细致,不至于出现漏洞。

一、增强 “大课堂”中的师生交流

在空间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和办公室,可以选择相对轻松的环境,譬如说学校操场的草坪上、球场上、食堂里、学生宿舍里,甚至是学生家中,总之,凡是一切可以让学生放松倾吐的地方都应该是教师育人的场所。在时间上,可以选择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休闲娱乐时间等等……因为利用这样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会让学生感觉更自由,制约相对要小得多。在交流内容上,可以是学科知识层面上的教学相长,也可以是学生群体中较为关注的热点和情感问题,当然,交流的话题还可以更广泛一些。只有师生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朋友式交流的时候,教师才能发现学生身上不易觉察的闪光点,学生也可以了解到老师除了上课以外的另一面,这样的沟通更自然也更亲切,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也就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在交流方式上可以多样化:1.面对面谈话沟通。这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直接面对,真诚而坦率地交谈,沟通的效果可能立竿见影;2.书信、周记交流沟通。这种办法可以让学生把面谈时不愿或不敢说的话写出来,从而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学生深层次的观点和看法,学生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理解老师的想法和做法,增强师生的亲近度;3.网络沟通。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这把双刃剑对青少年学生是好是坏,是现今社会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但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教师要做的应该是利用网络的优势来促进教育教学,针对学生普遍对网络感兴趣的特点,利用这种交流方式和学生拉近距离,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

二、爱学生,爱一切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俄国19世纪的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爱应该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另外教师要爱一切学生,这种爱不能随教师的个人兴趣、利益、好恶来选择。不能以学生的品德、学习、相貌等状况的优劣分亲疏。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相对迟钝的,纪律好的还是不守纪律的“捣蛋鬼”,都要统统地去爱。教师教书育人,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平等、公正的待遇,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牵制学生,使学生受到岐视和不公正的待遇。讽刺、挖苦和体罚学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损于学生的人格,也有损于教师的光荣形象。此外,教师还要以满腔的热情、坚强的意志、高明的教育艺术,把学生教育成才。

大课堂教育范文第6篇

一、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大课堂”建设是一项政府加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

“社会大课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教育部门主动联合各有关部门以及行业管理机构,整合全市资源惠及学生的举动,适应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的新要求、新期待。其次,从实践科学发展观、代表学生根本利益、体现素质教育方向、德育有效实现途径等多个维度来看,也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一,“社会大课堂”建设适应了当前改革发展新时期社会对公共服务的新需求。为学生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特别是为他们学习、生活提供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社会大课堂”的建设适应了当代中小学生渴望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参加实践的强烈需求,为他们课外、校外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它顺应了新时期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弥补学生实践生活的缺失,有利于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结构的建设。这一共识也是全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积极响应和应用“社会大课堂”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社会大课堂”建设体现了政府在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责任担当和主体作用。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根据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相继制定了本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社会大课堂”由政府进行资源统筹,由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或对学校进行财政补贴,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资源单位共同努力,优惠或免费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体现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社会大课堂”建设成为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来自中国教科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15名教育专家一致认为这是政府发挥教育统筹作用的重大举措,彰显了政府统筹教育发展的作用,也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许多区县认为“社会大课堂”建设是在新时期、新阶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首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大课堂”推出后,远郊区县反响积极、行动迅速、成效显著,认为大课堂是促进教育公平,让山里的孩子“眼珠转起来”、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开阔视野的良好机遇。

二、“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发展中凸显的障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教育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大课堂”的建设和应用在经费投入、统筹管理、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等政策性问题上。实际上,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我们教育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完成“社会大课堂”三年建设工程、实现常态化应用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力度、明确社会协作职责,反映了当前教育公共服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大课堂”这项工程的突破口、切入点是以德育为开端,但在实施中,围绕着“育人”这一核心问题,它所涉及的范畴已逐步突破德育,已涉及与教育内涵发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教育管理创新、课程改革等密切相关的重要教育课题,远非教育部门所能统筹,需要政府综合协调,多个领域协作。目前,“社会大课堂”建设还比较多地存在着教育部门热度高、“唱戏”积极、社会部门“友情出演”的状态,如何让“社会大课堂”从政府支持变为政府行为,如何让社会部门从“积极配合”转为“自觉行为”,如何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仍是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主要在于落实政府办教育,将教育部门办教育的现象,转变为全社会办教育、全社会育人。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和法定“三个增长”的要求,区县是基础教育管理的主体。区级政府考虑和提供教育公共服务,局限在本行政区内,有其合理性,局限性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许多社会部门、资源单位是中央或市级,区县很难统筹管理,在这种背景下,跨区县教育公共服务的问题就慢慢凸显出来。

第二,“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应用还需要经费、安全、时间等政策支持,反映了当前教育公共服务管理中各项配套政策的缺失。无论是“社会大课堂”基础建设任务的实现还是学校、学生常态化的应用,都涉及经费、安全、时间等因素,只有有了这些保障,学校、学生才能走进“社会大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以经费为例,前期的基础建设是一次性的,容易保证,但是后期的常态化应用却需要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目前,尽管市、区县教育经费做到了“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但在以区县投入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下,各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仍然显得不足,学生免费走进“社会大课堂”还不能完全做到。

第三,远郊区县学生走进城市文化活动场所面临重重困境,反映了教育公共服务中的弱势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尽管各区县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社会大课堂”建设,但远郊区县在推动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方面仍旧面临重重困境,主要是经费难以支撑。由于远郊区县资源单位分布相当分散,学生远离城市中心区的资源单位,学生在参加大课堂活动中的交通费用成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三、建好、用好“社会大课堂”,并以此为切入点提高首都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第一,将“社会大课堂”建设由政府支持变为政府行为。将“社会大课堂”列入政府直接抓的实事工程,由政府牵头直接推进。将区县“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列入教育工作政府督导项目,作为政府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内容。

第二,为“社会大课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清晰的政策支持。研究制订《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社会大课堂”社会单位职责,经市政府同意,以12家部门名义印发,进一步调动、激活社会资源服务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门票由政府买单和社会支持,研究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

第三,建立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的财政支持和补偿机制。在坚持经费投入市和区县两级负责,区县为主的前提下,从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学生共享文明建设成果的角度出发,建立市级财政补偿机制,对远郊区县农村地区和山区学生走进城市“社会大课堂”活动场所给予适当补偿,实现农村学生渴望走进城市“社会大课堂”的愿望。

大课堂教育范文第7篇

时间上,对于不必统一组织的、资源单位只能小规模接待的或需经常与资源单位联系的活动,如“走进部级实验室”活动、在资源单位协助下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将相应阶段的周二下午团员活动时间与周三下午研究学习时间整合到周二下午(共两个半小时),以方便部分与资源单位合作的同学能有灵活的时间。对于有条件统一组织,资源单位接待量又有保障的活动,如全校学生长城远足活动(每年4月30日)、文理科实验班社会实践课程(每年暑假放假前一周)、学生军训课程(每年9月下旬)、学生学工课程等,则由学校集中时间统一筹划组织。在规模上,对时间上适合集中安排但资源单位接待量有限的活动,我们则将活动类型再进行细化分,分别联系不同资源单位开展活动。比如2009年1月开始组织的我校学生“职业生涯体验日活动”:每学期期末结业前的两天集中确定为学生“职业生涯体验日”,发家长信告知并要求学生3―5人为一组,在学校支持下自主联系实践单位,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行动、职业体验和职业生涯采访等活动。为了保障活动的切实开展和反馈的有效性,我对活动的流程和反馈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从《学生“职业生涯体验日”实践活动情况记录表》中本人体验反馈、接待单位确认和同伴评议等流程的落实中收集有效评价信息,进行学时确认。

人们常常认为学生负担重、压力大、时间紧是制约学校外出组织活动的重要因素,这种认识是对现状的一种观察,其实则是人们潜在地对学校组织校外活动的价值的判断,但成本大、效率低,所以在“负担重、压力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只能舍去“不重要”的内容。因此,我的重点就是深化师生、家长的认识,优化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提高大课堂活动的教育效益。首先是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我利用校会和活动总结,向学生介绍“社会大课堂”工程,推介便捷适宜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向班级发放《“社会大课堂”指南》,宣传“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网页;利用家长会和家长信说明“社会大课堂”教育功能和价值,鼓励家长理解和支持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大课堂”活动,也支持学生合理利用业余时间自主走进“社会大课堂”。对学校“社会大课堂”方案的介绍,使家长意识到“社会大课堂”不是一项新的教育内容,而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平台、资源载体和教育方式。通过组织教师团队学习的方式使“社会大课堂”活动课程与我校“欣赏型德育模式”探究、“有效教学策略”探究以及新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相统一。

深化和优化对“社会大课堂”单位的资源开发,在内涵上丰富每一次“社会大课堂”活动,是提高活动效益和价值的根本措施。一个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科教学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结合,使“社会大课堂”资源成为学科教学的有效助力。我通过为研究性学习教研组每位老师配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指南》和讲解我校“社会大课堂”的活动模式,促进师生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展实践学习、研究性学习。通过向教研组配发大课堂《指南》,为教研组长讲解“社会大课堂”工程及其可利用资源与举例,并通过组织多学科教师共同考察资源单位、共同设计、多学科联动,组织“社会大课堂”综合课题考察活动等方式,促进教师使用课内课外两种资源,并通过教学设计和任务设定,使学生在参观和实践中用课内知识学会观察、学会验证、学会质疑、加深理解、迸发创新,同时在活动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心理结构。另外,考虑到学生群体性地走进资源单位的不便,同时又为了充分发挥资源单位人才和设施的优势,我主动联系邀请或提供支持,在校内开设校本选修课或研究性学习课题,努力探索发挥社会单位资源价值的新方式。通过努力,我们已与中国电影博物馆合作在校内开设了“电影中的化学”课程,与北京青年报社合作在校内开设了“新闻采写”课程,发挥校友资源在校内开设了“中学生职业领导力”课程等。

在我看来,如何保障“社会大课堂”教育活动常态化,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我首先是将“社会大课堂”教育活动的时间、组织力量、经费支撑等纳入统筹,列入校历予以保障,使之不仅仅凭借主管老师或有关学科老师的个人热情而开展。二是整合常规课时,使“社会大课堂”活动尽量不占用假期和周末,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时间和活动积极性。近几年来,我校几乎没有一次集体性校外活动是在假期或周末开展的。平时的校外活动,我们也积极从实施策略上想办法,确定了一些时间保障措施,使大课堂活动能有效开展。这些措施包括:将学校每周二下午学生团组织活动时间(每周一小时)筹零为整,与邻近星期二下午的学科学时互换,以便整合完整的半天时间用以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为促进学校文理科实验班实验课程改革,通过班会课、团会课、社团活动与学科学时整合,保障文理科实验班师生每学期能有3次周五或周二下午校外授课的机会……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我校学生校外学习和实践已形成一些相对稳定的资源基地、合作单位、考察线路或活动方式。比如故宫博物院的参观和社会调查项目,每年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走进”与“请来”活动,走进部级实验室项目,等等。因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2011年,我校作为唯一一所高中校被北京市教科院基教所确定为全市“社会大课堂”工作实验校。我作为实验校工作的课题负责人,积极参加了多次实验研讨工作,受到较多启示,将对我校今后的“社会大课堂”建设更有助益。

大课堂教育范文第8篇

推进远程教育进社区,是远教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必须着力解决各自为政、组织无序、学用不深入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以创办“1+X”远教大课堂为载体,稳步推进社区党员教育的深入开展。

以“一”次必修课加强党性教育。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是从思想上、政治上武装党员的有效武器。必须以党性教育为主要内容,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行动,每月组织好一次必修课。比如,我省远程教育中心提前制订好学习规划,按季度在“龙江先锋网”上;市、县两级组织好社区站点登录远教大课堂,认真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并督促各社区把每月学习活动动态到远程教育网站上。通过这些办法,切实将党性教育固定下来,形成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长效机制。

以“X”次选修课拓展服务功能。丰富教育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党员群众的需求,是拓展远程教育服务功能的必然要求。比如,市县两级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群众实际需求,精选一批内容涵盖适用技术、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等与党员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课件,分门别类上传到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上。同时,要指导社区结合自身实际,自选课程,每月组织不少于两次的选修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选修课的特点是因需施教、因用施教、因材施教,因此对组织时间、学习时长等不应做过多要求,要给社区党组织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其开展教育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五送”活动促进学用效果提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是推进远程教育工作见实效的有效载体。省市县(区)三级组织部门应切实协调相关部门,整合各类专家资源 ,依托网络直播平台、远教大课堂,认真组织好学用活动。比如,我省面向社区党员干部开展了“五送”活动,即送政策进社区,组织社区党员干部收听收看各级党委书记、理论专家解读政策专题讲座;送技能进社区,邀请有关专家开展家政服务、微机操作、电器修理等就业技能培训;送健康进社区,组织名医进站点普及医疗保健知识;送文化进社区,组织文化节目进站点进行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送法律进社区,组织法律专家进站点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通过这些做法,不断满足了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对理论政策、专业技能、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渴求和需要。

大课堂教育范文第9篇

一、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以“实”为先

我校为确保国家课程计划的有效落实,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这一要求的上限执行,在全校各个年段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并建立课程实施管理体系,确保艺术课程在时间上得以落实。同时,学校还努力实现所有音乐、美术教师全员专任,并将艺术教师的学研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落实,打造出以“读书分享”“学进交流”“名师引领”“新秀竞技”“专题研修”五个模块为主的艺术教师“制度化学研”模式,确保艺术课程在教学质量上得以落实。

二、改革课程评价方式,以“效”为本

1. 评价指标转向多维

评价指标的确立解决的是“评什么”的问题。我们将美术课程的评价指标确立为“学习态度及习惯”“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完成作业”“参加第二课堂”和“获奖情况”这八个一级指标,我们还将音乐课程评价指标确立为“学习态度及习惯”“音乐知识”“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乐器演奏”“参加第二课堂”和“获奖情况”这八个一级指标。同时,我们还根据一级指标细化出若干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并制定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2. 评价形式走向多样

评价形式解决的是“怎么评”的问题。近年来,我校在艺术课程评价形式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音乐学科采取音乐欣赏考核、音乐创造考核以及器乐演奏考核三种方式。音乐欣赏考核包括:音乐知识“我最广”,根据出示的内容,说出音符、音名等常见符号;音乐欣赏“我能说”,根据录音说曲名、感受等。音乐创造考核包括即兴节奏短句或旋律并表演。器乐演奏考核,即我是小小“音乐家”,根据不同年段要求,进行现场器乐演奏。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认识了自我,锻炼了胆量,体验了成功。该评价方式也得到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并在全市进行推广。

3. 评价主体指向多元

评价主体解决的是“谁来评”的问题。传统的课程评价的实施主体是教师,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只有让学生自己、同伴以及家长参与课程评价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才能有效避免评价中的主观性、集中性与片面性。例如,我校在实施艺术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借助日常评价软件和评价手册等工具,将师评、家长评、自评、同伴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同伴互评,促进了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学生自评,促进了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家长评,增强了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对孩子的关注程度。

4. 评价时机面向全程

评价时机解决的是“何时评”的问题。艺术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我们采取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学期总评相结合的方式。日常评价注重评价的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以每一节课为载体组织与实施,针对学生每节课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及习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评价指标在课堂上即时评价并作记录。阶段评价根据各艺术课程实际教学进度进行。学期总评,评价指标为各学科指标体系中的全部指标,采取科组命题检测和学校命题抽测相结合。

在实施不同评价的同时,依托相关工具进行记录。如日常评价和阶段评价结果记录于日常评价软件,学期总评结果则记录于评价手册上。评价软件连接学校校园网,教师、家长、学生等评价主体随时可根据账号上网查阅;评价手册采取活页装订,便于分学期、学科拆取及汇总。每本评价手册,既是学生各艺术课程的评价记录,也是一份特殊的成长档案袋。

三、拓宽课程实施途径,以“活”为径

1. 艺术活动课程化

随着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开展校园艺术节是不少学校较为通用的做法。然而,这些艺术节基本按照“先比赛、后展演”的模式进行,存在着“重成果展示、轻教育过程”的弊端。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艺术活动课程化”的新路子,全面开展“大榕树”艺术节活动。为了发挥艺术节的课程功能,学校将艺术节的书法、绘画、工艺、歌唱、舞蹈、器乐、综艺等各个项目分别开发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完善制定了相关的课程实施方案,并以班级为单位,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开展实施。同时,学校还结合各项校本课程制定相关的比赛或考级制度,与学校艺术节的各项比赛与展演活动形成有效衔接,真正使艺术活动常态化、课程化。

2. 社会资源整合化

我校地处城区万寿路,与少年宫相邻,少年宫有着专业的艺术教师队伍和一流的艺术教学设施。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与少年宫及学生家长协商,委托少年宫开展艺术教育。学校利用每天下午第二课堂时间,每学期输送近500人参加少年宫拉丁舞、幼儿舞、综艺舞、中国舞、少儿舞、芭蕾舞、街舞、爵士舞、钢琴、电子琴、小提琴、葫芦丝、竹笛、古筝、二胡、架子鼓、吉他、萨克斯、长笛、声乐、小小涂鸦坊、七巧板创意坊、小豌豆版画室、大眼睛动漫工作室、趣味水墨坊、硬(软)笔书法等班级学习,使学生在少年宫充分地享受到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

3. 社团建设规范化

大课堂教育范文第10篇

自孙子毛毛1岁多起,我们便有意识地带他去山坡上、小河边、公园里、菜园地里感受大自然,去认识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

我们一边走一边讲,见到什么教什么。比如山上有树木有野草,我们就给他讲树和草的区别。讲树,还要具体讲哪是树干,哪是树枝,哪是树叶,甚至要找来石头棍棒等硬物刨开泥土,让孩子看看树根到底是个啥模样。再让他伸手抱一抱树干的大小,摸摸树叶的厚薄、软硬,比比树叶的宽窄,看看其花果的颜色、形状,嗅嗅其发出的气味。还要向孩子讲解:单棵是树,一大片树木就成了树林,大片大片的树林连在一起就成了森林……

下到河里,就要让孩子伸手感受水的阻力、浮力,听听往水里扔石头发出的声音、掀起的波浪,给他讲解水向低处流的道理。还要讲水是液体,水受热就变成水蒸气飞上了天空。水蒸气在山上聚积就叫做雾,雾是气体。雾再升上到高空就成了云。云聚积多了,大气托不住它,掉下来就成了雨。雨掉在地上就叫做水,水遇冷就会变成冰,冰是固体……

到了田地里、果园子里,我们就让孩子注意观察各种粮食作物、蔬菜瓜果的区别。比如稻谷,我们就向孩子讲清谷子剥了皮、去了壳就是大米,大米煮熟就成了米饭,饭吃到人的肚子里经过消化,营养被人吸收人才能健康地成长。对辣椒,我们就向孩子讲清它嫩的时候是青色的,老了就变成红颜色,还要让孩子尝尝辣椒的味道……孩子爱玩泥巴沙子,就尽量让他抓,让他玩,孩子对泥土老是玩个不够,回到家中我们就将大米、杂豆等供孩子当做泥沙玩耍,让他从中体验和感受重量、软硬度以及凝聚力的不同。

有时到了晚上,我们不怕攀爬5楼的劳累,常常带毛毛下楼观看星星月亮。让他看星星月亮的变化,向他讲星星月亮与太阳的区别……

天下雨下雪了,我们会带孩子下楼,有意让雨水、雪花飘打在他的脸上,还要他伸出小手接住雨点和飘落的雪花。天刮风了,我们又特意带他出门,让他感受风的吹拂。

上一篇:食品市场范文 下一篇:社会监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