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法范文

时间:2023-02-28 12:24:39

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法;优缺点;授权性条款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041-02

1 引言

经过千呼万唤,《社会保险法》历经四审稿,终于通过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于2010年10月28日出台,并将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其实,早在1994年,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工作就已被八届全国人大列入立法计划。但是因为牵涉到众多利益相关方,自立法之初就存在许多争议。至2007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之前,草案就曾两次上报国务院,都因为争议过大而没有获得通过。《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反应不一。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规范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提供了法律保障。郑功成(2011)指出,我国的社会保险法解决了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明确了劳动者与公民的社会保险权,即比较清晰地规定了社会保险法的适用范围,不同的项目之间有不同的规范;第二,明确了社会保险的制度框架,即五大保险项目;第三,确立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模式;第四,明确了社会保险的责任分担机制;第五,明确了社会保险的运行监督机制;第六,明确了各主体的法律责任,即在什么情形下各主体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第七,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部《社会保险法》还不够完善,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没有做出规定,可操作性还不够强。郑功成(2011)认为我们必须得承认《社会保险法》还存在着不足:一是授权条款太多;二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未予以正式确定;三是运行规范还没有完全到位。李志明(2011)指出,《社会保险法》存在两点立法缺憾:第一,城乡差别、群体间差别造成社会保险资源分配不公,群体间社会保险权益的公平性还有待提高;第二,授权条款数量多,立法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意义重大,其体现出的四方面优点值得肯定。然而《社会保险法》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概括来说就是授权性条款过多,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将对我国的社保制度产生危害。

2 《社会保险法》的优点分析

《社会保险法》虽历经艰难才得以出台,但是意义非凡,其主要优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使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有了明确的立法理念和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律就是:立法先行。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地德国,于1883年开始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保险领域的相关法律——《疾病保险法》。此后,德国政府于1884年颁布了《工伤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与残疾保险法》,并于1911年将上述三部法律确定为德国统一的法律文本,另增《孤儿寡妇保险法》,而成为著名的《社会保险法典》。从其他国家的立法实践中也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先有社会保障立法,而后才有社会保障项目的具体实践。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社会保险领域的法律规范一直以“条例”为主,如建国之初的《劳动保险条例》,1999年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2003年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等等。虽然这些条例也覆盖了各个险种,但是从法律效力层面上讲,由国务院颁布的这些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其法律效力显然不及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此外,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作为支持,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也就没有强制力的保障,社会保障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和取向也就无法实现。因此,许多学者一直呼吁出台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为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提供明确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而《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无疑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2)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与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实现了“异地”漫游。

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只处于省级统筹层次,基本医疗保险还处于县、市级统筹层次。各统筹区为了减轻保险金给付的压力,出台花样繁多的规定劳动者在不同的统筹地区变换工作时,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变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许多劳动者往往在原参保地退保,再重新到新工作地参保。据深圳市社保部门统计,2009年深圳共有580多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退保人数100万人次。

然而,如此一来,劳动者就会失去一部分应得权益。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我国现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企业缴费进入统筹账户,职工个人缴费进入个人账户。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分为两部分,来自统筹账户的基础养老金和来自个人账户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原先规定,职工需连续缴费满15年才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否则,个人账户养老金一次性退还本人。由于许多农民工经常变换工作,其缴费往往无法连续满15年,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各统筹地区间转移接续又极为不便。因此,这一规定使得劳动者损失巨大。同时,还有一部分劳动者因为担心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失,不敢轻易跨统筹区域变动工作,这就严重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根据经济学规律,在不存在任何障碍的情况下,劳动力资源与其他要素一样,会自动流向回报率高的部门和地区。当存在障碍时,劳动力资源就不能得到合理配置,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险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法;宣传;贯彻

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计通过,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五号)。历经17年的“磨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终于破茧而出,该法的出台为欠缴社保费单位的追缴等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全县基本情况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革命先驱夏明翰的故里、中国脐橙之乡、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三峡库区移民大县。全县辖12个乡(镇)、192个村(居)、总人口38万余人。近几年来,秭归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三峡物流新县、全国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领先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打巧打“三峡牌”,先后引进了江苏维维食品集团、江苏AB针织集团、广东百丽鞋业集团、浙江宁波洛兹集团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落户秭归。全县现有工业企业8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外商投资企业10家。随着秭归县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呈现,这也给秭归的社会保险征收稽查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因诸多原因,秭归县大部分参保企业在《社会保险法》施行以前没能做到全员参保、“五险一单”,参保企业往往根据企业自身需要有选择性地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险种。因企业用工80%以上为农民工,职工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且因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较高,企业经济负担较大,故近50%以上参保企业没有选择为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因享受面相对较窄,仅参保女职工可以享受,企业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二、“亮剑”《社会保险法》

1.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多途径宣传《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是安国安邦之策,是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振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险法》出台后,秭归县人社部门抓住契机,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知晓面,增强影响力。

针对不同对象,广泛采用宣传画、宣传册、宣传片、宣传栏、标语横幅、短信等多种形式,把法律制度内容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易于为群众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普及到企业、单位、乡村、社区、家庭和人民群众中去,引导群众知悉自身的社会保险权益,引导用人单位遵守社会保险法律义务,增强全社会参保意识。重点宣传《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社会保险权利义务以及法律发展完善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亮点等。

(1)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社会保险法》宣传工作顺利开展,成立秭归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宣传《社会保险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整个宣传活动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检查督促。

(2)发放宣传资料。翻印《社会保险法》单行本3000册,印制《社会保险法》宣传资料1000份。在城区所有单位电子屏开展《社会保险法》宣传;城区主要街道悬挂《社会保险法》宣传标语;编写《社会保险法》公益短信,向全县移动和联通用户发送手机短信20000条。通过县电视台《今日视点》栏目播放了两期关于《社会保险法》的专题节目;同时通过送书上门等形式向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雇工3人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发放《社会保险法宣传手册》及各类宣传资料共计1000余份。

(3)借助网站督学。按照秭归县中心学习组的要求,全县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每月必须在县委宣传部主办的“在线学堂”网站上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秭归县人社部门及时与县委宣传部联系,将《社会保险法》的相关法规知识加载到“在线学堂”供所有学员学习,同时编制《社会保险法》“在线学堂”考试试题,进一步促进所有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悟《社会保险法》。在秭归县人社局门户网站开设“学习宣传《社会保险法》”专栏,详细解读《社会保险法》的重点和难点,及时答复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相关问题。

(4)举办专题讲座。秭归县人社局组织专家对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政府领导、企业法人及劳资干部集中培训《社会保险法》的有关知识。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参会人员深刻领悟相关精神,同时通过现场提问等互动模式进一步对《社会保险法》在贯彻中出现的个案进行详细的剖析,使所有参会人员进一步加深理解。

2.部门联合、分解责任,多举措贯彻《社会保险法》

为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彻底消除“零参保”企业,确保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达到全年社会保险扩面7500人次,社会保险费征缴1.8亿元以上的目标任务,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秭归县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攻坚战领导小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熊相军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政府办、人社、地税、财政、经信、工商、安监、建设、国土、公安、法院、广电、工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1)县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县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总体布署和部门协调工作;负责监督各部门贯彻和落实《社会保险法》和实施扩面征缴工作情况。

(2)县人社部门根据《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两表两签字”和“五险一单”申报制度。对未参保的用人单位要及时下达《社会保险参保通知书》;对少报、漏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工资基数的用人单位,下达《限期整改意见书》;对在规定时间内仍未按要求参保和整改的用人单位,依法进行监察处理;定期把未参保或参保不规范的用人单位,分行业类别汇总报送到相关部门。

(3)县地税部门加大社会保险费征收力度。对迟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一律要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除补缴欠缴费款外,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加收滞纳金。缴费单位逾期不缴纳社会保险费和滞纳金,经两次以上催缴仍拒不缴纳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清缴到位。对新办《税务登记证》的单位,要求其在一个月内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参保缴费手续;核发税务发票时,对人社部门提供参保不规范的用人单位和新增纳税单位,督促其参保缴费,延缓到其参保缴费时再发放。

(4)各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能和职责,“亮剑”《社会保险法》,切实采取措施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实行联动、形成合力、整体推进,促进完成全县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任务。

3.有序推进,强化执法,依法依规推动扩面征缴

执法是有效推进扩面征缴工作的重要措施。扩面征缴工作专班也是联合执法专班,工作专班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重点对规模企业和雇主较多的个体工商户加大扩面征缴的工作力度,加大对欠缴社保费单位的追缴工作力度,按照劳动监察程序依法责令整改或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加强监督,及时通报,阳光操作确保取得实效

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中,充分运用新闻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树立典型形象,同时曝光一些拒不执行《社会保险法》的用人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对各个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通报,信息公开,督促用人单位按《社会保险法》的要求落实到位。

三、工作成效

社会保险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体系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党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并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草案从2007年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时行初次审议,期间共经历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四次。一般法律三审即可通过,而《社会保险法》历经四稿,可见社会对这部法律的关注,以及此次立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层、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保险法的通过和实施,关系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必将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产生深刻影响。

1.《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原则

《社会保险法》从起草到修改、审议、通过的整个立法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以下原则:

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精神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带有根本性、管长远的基本方针,以及对管理服务社会化、加强基金监管的要求等多个方面上。

二是以人为本,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原则。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在调整社会关系重点上,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维护参保人员合法权益,解除其后顾之忧。

三是公平与效率结合,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原则。既体现公平原则,又体现激励和引导原则,通过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加大社会财富再分配力度,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把缴费型的社会保险作为核心制度,坚持权利与义务相适应,防止单位和个人对政府和社会的过度依赖。

四是确立框架,循序渐进的原则。《社会保险法》全面总结20多年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并将之上升为法律规范,确定总体构架和方向。

2.《社会保险法》的重大政策规定

《社会保险法》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有益做法的基础上,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总体框架、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并且在目前社会保险实践的基础上有许多创新、发展和完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保险法》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完整框架。

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我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社会保险法》明确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我国城乡居民;第二、工伤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就业的职工,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并对职工未就业配偶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作出了原则性规定;第三、被征地农民按照国务院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第四、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也应当参照本法规定参加我国的社会保险。

(三)《社会保险法》规定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筹资渠道,加强了社会保险费征缴的强制性。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保险缴费,居民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是由社会保险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同时《社会保险法》明确了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

(四)《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残疾和遗属待遇等各项保险的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对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五)《社会保险法》完善了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其中包括社会保险信息沟通共享机制,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登记缴费机制,规定了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的方向,建立了社会保险费的强制征缴制度。

(六)《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

第一、规范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原则,即,分别建账,分账核算;预算平衡;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投资运营。为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二、明确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方向。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并授权国务院规定提高统筹层次的具体时间和步骤。

(七)《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内容。对已有规定进行了明确和强化,即提供社会保险服务、管理社会保险事务、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等。同时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1、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性质和设立。一是规定统筹地区内经办机构可以实行垂直管理的体制,以便更好地保障政令畅通,标准一致和服务高效。二是重视基层基层公共服务网点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让老百姓方便快捷的享受社会保险的公共服务。这两点也是新社保法相对以往规定的两点突破。2、对经办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和保密工作提现了新的明确要求。3、赋予社保经办机构强制征收的手段,保障经办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

(八)《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监督制度。即:人大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三方面。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对用人单位和个人遵守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负责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定了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设立、组成及主要职责。

(九)规定了违反《社会保险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中对用人单位违反《社会保险法》、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骗取社保待遇、违反社保基金管理、社保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法定职责等违反《社会保险法》的行为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3.结束语

社会保险法范文第4篇

现代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起步较晚,50年代初才开始建立,随后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根据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就立即着手在全国建立社会保险法律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标志着我国传统社会保险制度开始建立。随后一直到60年代末,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呈现出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时期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期间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整个社会秩序被搅乱,虽然社会保险法律体系仍在,但是由于在实践中得不到执行,社会保险制度已经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我国的社会保险体系实际上已经解体。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由于重视不够,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改革未被列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改革措施中,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中期。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进行了调整,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进人了一个体制创新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呈现出以下特点:覆盖面逐步扩大,打破了职工的身份界限,吸收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个体、私营、外商投资等新的经济成分参加,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也逐渐被纳入到了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确立了三条基本社会保障线,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保障了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增加了失业保险险种,结束了我国失业保险法律长期缺失、保险法律体系不完整的历史;保险责任主体多元化,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险责任由个人、企业、政府三方共同承担;保险体系多层次,即国家强制性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式保险相结合的保险体系。

二、启示

回顾这一历程,我们主要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社会保险水平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资源严重不足,我国又是人口大国,而且年龄结构趋于老化,社会保障负担十分沉重,我国又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必须保持较高的积累水平。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社会保险应保持低水平以保证绝大部分人享有必要的社会保险。当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应逐步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险水平,以保持社会保险水平于社会经济水平的动态平衡。实践证明,社会保险水平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公民平等享有最基本的社会保险权利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保险的对象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但是,到面前为止,我国社会保险的覆盖率仅为30%,而世界各国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平均达60%。①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仅有1.5亿,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均为1亿。②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过小,造成了社会成员的身份差别,使得大多数的公民生活缺乏安全感,在宏观上失去了社会公正性。所以,我国应着重解决社会保险的非社会化问题,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使所有公民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有同等的权力,逐步建立一个可以是低水平但必须是没有漏洞的社会保险体系,使所有社会成员在遭遇生活困境时都应当免于陷入绝望境地。

3、要科学定位政府的社会保险职能。由于缺乏对政府的社会保险职能的科学定位,形成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险金由国家包揽的模式对当前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仍有负面影响,因此,科学定位政府职能,对我国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保险不仅包含着企业与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体现国家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因此,政府应对社会保险负最后的责任。除了通过加强立法、制定宏观政策来调控社会保险体系的运行外,政府还应对社会保险费的筹集起到保底作用,承担弥补社会保险基金赤字的责任。但国家保底绝不是国家统揽,而是在社会保险体系的运行出现障碍时才启动的一项政府职能。在社会保险体系运行正常的情况下,社会保险基金更多的应通过社会统筹的方式获得,不应成为政府的经常性的负担。

社会保险法范文第5篇

《财经》实习记者 兰方

已经在立法之路上蹒跚前行14年之久的《社会保险法》,终于在2008年12月28日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一决定,是当天由全国人大委员长会议作出的。此前的12月22日,草案第二次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如此决定,体现出立法的进步;然而,无论是人大常委会内部还是社会舆论,争论的激烈程度又暴露出草案与现实的巨大碰撞。

《社会保险法》立法始于1994年。从那时起,来自四面八方的争论,始终伴随着法律起草审议的每一步。此间,草案亦曾两次上报至国务院,皆因争议过大而未获通过。直至2007年11月28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起草的最新版《社会保险法(草案)》(下称草案),在第197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原则通过,于2007年12月23日接受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

不过,这远不是一个完善的草案。为了能够尽早提交人大审议,国务院法制办以及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起草过程当中,设置了大量授权性条款。也就是说,争议突出的问题,均未在草案中给出具体方案,而是把矛盾留待今后的“国务院有关规定”来解决。

草案起草者曾经希望,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能够站在超脱于部门利益的高度,来填补国务院草案的大量留白,同时将草案进一步推向完善。有参与的专家曾说:“我们期待看到一部全新的草案。”

从此次新版的草案看,历时一年的调研和修改,确实令二审稿呈现出诸多有益的改良,也赢得了一些掌声。而如果以一部社会保障“基本法”的标准来衡量,最新版《社会保险法》草案仍有大量矛盾悬而未决。

阶段性立法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对于出台一部社会保障“基本法”的渴望,从未像今天这般迫切。

自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以往国有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复存在。虽然针对不同的群体和需求,医疗、养老、住房、教育、低保、扶贫等有关保障制度在陆续建立,但缺乏整体性战略,且仅覆盖少数人。

在政府推出的高达4万亿元投资的经济激励计划中,除去规模庞大的基建投资,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投入占比颇低。不少学者认为,正是由于保障体系不尽完善,中国城乡居民不得不大量储蓄用于应付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时之需,由此抑制了国内的消费,巨量储蓄也只能进一步转化为投资。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外需和投资来拉动的一个原因,最终的后果令中国百姓很难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从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入手,可以建立居民对未来稳定的预期,大幅增加国内消费,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问题是,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险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法规为主,法律法规数量少、层次低,立法分散,难以形成体系,甚至不同政策或者规章之间相互矛盾,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

由是观之,《社会保险法》二审稿已经朝着“基本法”的方向有所迈进;与一审稿相比,不仅条文数目增加到91条,整个体例结构都作了重要调整。一审稿曾在第三、第四章集中规定了五大险种的缴费范围和待遇,二审稿则出于提高操作性的考虑,将五大险种分别专章规定,并充实内容,把每个险种现行有效的成熟做法纳入法案。

具体制度方面,则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方法,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并细化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的支持事项,对财政责任、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作出了规定。

但同时,草案对于争议集中的大量基本问题仍未能给出满意的答案。如社会保险法的适用范围、社保费的征收主体、个人账户的存在方式等。且相当一部分疑问和争议,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艰难破题

目前的中国,随着人才流动机制的建立健全,跨地区流动的就业者不在少数。二审稿对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做出明确规定:个人跨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个人退休时,基本养老金按照退休时各缴费地的基本养老金标准和缴费年限,由各缴费地分段计算,退休地统一支付。

在审议过程中,此项改进得到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普遍肯定。但是,具体操作措施仍待细化。

显然,分段计算、退休地支付养老金的方式,既要求完备的信息网络,又要严防造假骗保现象,带来了更高的制度成本;同时,统筹基金面临着省际财政转移支付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转移难”问题,在一审稿将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到省级的基础上,二审稿增加了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的规定。

但根据二审草案,基本养老保险的适用范围目前仅限于城镇职工,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并未包括在内,庞大的农村居民和农民工群体也不在其列。

由此,即便农民工在城镇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回到农村后,基本养老保险如何安排?一旦农村建立了养老保障制度,又与城市如何衔接?草案的规定仍无法对上述诸多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继晔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强调,《社会保险法》并不是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险法,而是全民的社会保险法。要解决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问题,不仅需要省级或全国层面的统筹,还需要城乡统筹。

新农合和城镇医保合并之争

对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尚未成型的制度,专家、委员大多赞成用原则性条款给未来立法留空间。

一审稿第四条曾对此作出原则性表述,即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审稿当中,此规定被取消,新农合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一被写入专章,在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省级政府可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标准,合并实施。在不少委员看来,这项规定过于具体。

另据了解,2007年,中国农民人均收入4140元,医疗支出191元;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13786元,支出是621元。辜胜阻委员由此判断,在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镇医疗和农村医疗水平有很大差异的背景下,强调统一城乡医疗保障的标准,会造成城镇居民水平过高而带来穷帮富的情况,产生明显的不公平。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克明也认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约为1亿人,占整个城镇人口应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的三分之一多一点;而新农合有8亿农民参加。因为城镇人口少,医疗消费高,如果这两者合并实行,可能形成“穷帮富”现象,资金反而流向城市了。

来自重庆的人大代表郑洪,则以实践经验表示对“合并”的支持。《财经》记者从重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办公室了解到,重庆在基本医疗保险中设计了两个标准,一档为新农合标准,二档为城镇居民标准。居民可以不分户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资金运作方面,的确存在着城镇资金挤占农村资金的危险,但在实践中,城镇反而支援了农村。因为城乡居民的医疗标准统一,可报销项目统一。城镇的医疗消费高即意味着自费项目更多。合并医疗避免了机构的重复设置和网络系统的重复建设,就当地的试点来看并没有增加财政的负担,又打破了城乡有别的二元结构。

但重庆经验是否仅为个案,是否需要全国推广、怎样推广,最终仍有待推敲。

部门意见待统一

在二审稿中,关于“授权给国务院”的条款总共出现了15次。其中,某些授权条款是因为实践中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经验,还有一些则是因为部门利益冲突难以调和,因而立法者刻意规避。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主体问题。中国目前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工作,已经形成了由税务部门和社会保险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一些地方由税务机关征收,另一些地方则由社保经办机构办理。但由于税务机构具备强有力的征收手段,不少省、区、市相继改为由税务部门征收。

现实操作中,同时存在两个征收机构,不仅影响制度整合,且存在记账不清的风险。鉴于两个部门之间对此存在重要分歧,目前的法律草案对此仍未做出明确规定。

除了社保费的征收主体,是否要做实个人账户,二审稿也未给出明确答案。

尽管中国施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模式,但由于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长期合并管理运营,现收现支,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统筹基金严重挤占个人账户基金,个人账户变成有名无实的空账。是否要落实个人账户,涉及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模式问题:究竟是采用现收现付模式的记账式格局,还是搞滚存积累的实账?

中国政法大学的胡继晔告诉《财经》记者,之所以未在法律中明确,源于学界、业界对个人账户的存废尚有争议。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之间,对此也始终各执一词。前者坚持应该做实个人账户,后者基于财政负担能力,加之目前国内社会保险基金增值途径有限等因素,认为基金效益不及管理成本,与其滞留在财政账户日渐贬值,不如仅保留名义账户。

要使个人账户充分发挥其“完全积累”的价值,就必须明确其增值渠道。有关各方一致认为,应当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某种市场化运作,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但是,对于具体的操作细节,例如在什么程度上、以哪一部分资金投入市场化运作,看法并不统一。这也导致目前有关的投资运营办法始终不能出台。

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蔡提出,法律中至少应该明确规定,要把社会统筹的部分和个人账户部分实行分账管理、分账运营。

显然,由于现有中国保障制度本身也处于不断修正、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中,通过立法一步到位解决所有问题,已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中国社会保险的诸多制度尚在摸索之中,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目前正处于政策制订阶段,医疗卫生改革尚处进行时,与之密切关联的医疗保险制度走向未定。若在《社会保险法》中规定过于具体,也有可能制约进一步的改革。

社会保险法范文第6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社会保险事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扫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社会保险事业面临发展“瓶颈”。世界各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法制化是突破这一“瓶颈”最有效的途径。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保险法》,这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关乎亿万民众、历经四次审订的性会保险法》终于获得通过,并将于2011年7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没有专门社会保险法的历史已经终结。《社会保险法》将为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开创了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新纪元。

《社会保险法》是一部既有融合,又有升华与创新的法律。因为此法融合了国务院及有关部委下发的各种与社会保险有关的规章制度,但这又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从全局的高度对融合后的制度进行了升华与创新。

社会保险五大险种的创新与突破

就基本养老保险而言,在多个领域进行了突破与创新一是转变养老金领取方式。对于参加养老保险的个人,个人账户资金不得提前支取,也不得一次性支取,而是可以转人相应的险种,实行按月发放。对于跨统筹区域参加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采用“分段计算,统一支付”的方式进行。这样规定就避免了大面积退保的发生,保证了参保人的利益;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保持良好的就业格局;确保养老保险基金总量,保证规模投资效益,为“老有所养”提供资金支持,实现了社会公平。

二是突破养老保险缴费时间上规定。旧制度中规定必须缴足十五年,才能领取退休金。而《社会保险法》规定: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养老金。缴费时间上的突破,彰显了“人性化”的本色。

三是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将再度提高,并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意味着国民将实现异地领取养老金、异地养老;基金安全得以保证,基金保值增值空间放大,扭转了社会保险基金大面积“亏损”的局面。

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未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跨统筹区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可以累计计算参加医疗保险时间,并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其次,结算方式创新。法案中明确提到“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中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表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购买医疗服务的主体,在监督医疗机构诊疗、落实“药品零差率”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的确立,既方便了患者就医、简化了结算手续、提高了结算效率,也有助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工伤保险方面。最大的亮点在于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更加广泛原来由单位支付的一些项目改由统筹基金支付,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如“在统筹区以外就医的交通住宿费”等原来“由单位支付”的项目就改为“由统筹基金支付”。

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旧条例中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所有职工都应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这标志着,只要按规定参加了失业保险的工人,不论身份如何,都将平等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生育保险也扩大了享受待遇的范围如法案规定:男职工按规定参加生育保险的,其未就业配偶可以按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管理方式的创新与突破

管理方式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社会保险法》对于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方式也作出了一些新的规定:

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这将打破“一地一号,一人多号”的做法,方便参保人转移接续社会保险,同时也为社会保险全国统筹作准备。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在本辖区内设立服务网点和分支机构。现有的经办机构数量不足,对社会保险的政策宣传流于形势,参保人不能很好地享受经办服务。设立服务网点和分支机构,有助于提高经办效率和经办服务质量,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的安全性,减少基金欺诈行为。

对于拖欠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有关行政部门可以采取强制性划拨方式提取相应的社会保险费。法案规定: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其他亮点

称谓上的人性化《社会保险法》首次启用“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的称谓原来“农民工”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称谓上的改变,意味着农村居民地位的提升,农村社会保险事业建设提速;同时也暗含着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社会保险一体化”将全面推开。

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负结余”实施补贴法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这与“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思想不谋而合,表明了地方政府应该在社会保险事业发展中负有“终极”责任。

外国人首次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外国人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让他们稳定地工作,给予他们国民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的规定可以让外国人安心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社会保险法》历经三年四次审订,是我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仍然可以从法案的字里行间中发现一些问题,美中不足。国家应在法案实施前予以相应的解释,以保证法案的顺利实施。

从法案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这样的规定:公务员养老保险仍不适用此法。此种规定,有悖于法制公平。公务员作为国民的一份子,应该有理由,也有必要纳入到整个社会保险法律体系中来。政府可以通过年度财政预算的方式划拨养老保险基金,为公务员建立起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年金制度提高公务员退休金待遇。

法案中提到对于跨统筹区的养老金实行“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关于“分段计算”的标准,法案中没有明确,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解决“分段计算”问题,为法案的顺利实施作准备。

关于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问题,法案只提到了“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征收主体依然不明确。现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地税部门”这二个征收主体在“利益”推动下仍存在博弈。另外,大家期待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的愿望仍然没有实现,法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机构的界定仍然不明确。在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实践中,经办机构成为争论的焦点,影响到一体化进程。

在失业保险中,用人单位与雇员之间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备案时间由七日延长至十五日,看似简单数字上的转换,可能会出现用人单位缴纳失业保险基金总额核算的空档,导致基金总量减少,影响到参保人的利益。

法案明确了外国人应该参加社会保险,但可能与“不得一次性支取个人账户基金”的规定存在现实差距。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可以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外国人,在离开我国境内时,可以凭单位和相关部门证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支取个人账户基金,这样也能保护外国人的合法利益。

此外,法案中规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这条规定折射出了一些新的改革动向,那就是暗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将会全面推开。

社会保险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改革;任重道远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03

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社会经济制度,特别是在我们国家,老龄化的速度快、基数大,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任务紧迫,意义重大。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建立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和财政投入规模持续增长,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制度运行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强调养老保险的重要性。2010年10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的《社会保险法》,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顶层设计,确定了今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方向。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治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历史影响,以及生育制度、老龄化趋势和地区间差别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当前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原因,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一、《社会保险法》构建的养老保险体系

《社会保险法》全文十二章九十八条,较全面涵盖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其中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立专章共十三条,搭建起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性法律框架。

具体到养老保险制度层面,《社会保险法》主要明确了以下内容:

一是明确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所有劳动者,其覆盖范围包括职工、个体工商户、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等等,其中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研究中,具体将由国务院规定;

二是通过法律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和基金筹资方式,即明确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各项养老保险基金缴费由用人单位、个人以及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同时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由政府承担兜底责任;

三是明确了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账户归属,原则性规定了各自的缴费比例,而具体比例可由国务院根据统筹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四是就个人账户养老金予以专项规定,具体包括个人账户养老金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等等,但对于个人账户是否做实,如何确定记账利率以及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管理模式,并未明确规定,这为日后个人账户做实及市场化投资运作预留了政策调整空间;

五是规定了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并将养老金待遇水平同缴费年限和个人缴费等挂钩,但是对于养老金计发方式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等,保留了政策调整的弹性空间;

六是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支付条件,确定最低缴费年限为十五年,同时对缴费不满十五年的个人提供多项制度选择;

七是明确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可转移接续,缴费年限累计计算,退休时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

八是明确国家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九是规定了社会保险费的统一征缴制度,但征缴主体、具体步骤和办法仍交由国务院制定;

十是对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现全国统筹以及社保基金的预决算、投资运营和信息公开予以明确,未来涉及社保基金如何实现保值增值的投资运营规定,授权国务院具体规定。

概而言之,《社会保险法》中关于养老保险的规定有四个新的亮点:

一是完善了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社会保险法》规定了三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三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城镇和农村的所有人员。

二是扩大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社会保险法》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这里的职工,包括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进城务工人员。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是改变了缴费不满15年的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办法。《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改变了现行个人达到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人员,将个人账户一次性退还给本人,并解除养老保险关系的办法。如果本人不愿意继续缴费至满15年,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这样规定,有利于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也符合社会保险追求公平性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保险再分配的功能。

四是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全国转移接续。《社会保险法》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养老保险待遇。转移接续的具体办法及养老保险待遇的计算方法,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有明确的规定。这样规定,适应了劳动者流动就业的需要,解决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接续难的矛盾,维护了劳动者的养老保险权益。

二、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情况及面临的挑战

1.基本情况

我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步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较早,但在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未形成可持续的保障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制度的运行机制、制度模式方面进行了较深层次改革,主要是推动现收现付模式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转轨。到2010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570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9402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305万人。

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开始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当年试点范围覆盖全国60%的地区,次年覆盖全国。年满16周岁,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保;年满60岁、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不用缴费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在农村地区,主要是民政部1992年推行,后来移交给社会保障部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8月,国务院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重新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式启动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0年末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国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277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2863万人。全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53亿元,其中个人缴费225亿元,基金支出200亿元,基金累计结存423亿元。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2011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接近3亿人。

2.当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困难和处境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到今天,迎来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对社会保险的原则、各险种覆盖范围、筹资渠道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标志着我国从此开始了依法进行社会保障的时代,《社会保险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不可低估。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要全面实现《社会保险法》立法目的,全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依然任重道远。

(1)“未富先老”给养老保险带来空前压力

根据201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总人口为13.4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0年的73.5岁。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总数1.79亿,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8.87%,绝对数接近1.2亿,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如果按照惯例,即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的人口结构称作老龄化人口,则中国已经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了。今后4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以世界少有的年平均3%的速度增长。从联合国2010年的估计和预测看,中国老龄化程度甚至更高。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健康水平提高,中国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达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超过了1万美元。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40美元,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4000美元。“未富先老”给中国养老事业带来比任何发达国家都要严重的挑战,政府需要拿人均不高的收入去做很多的事情,既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养老金支出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家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再加上经济转轨过程中的退休潮和违规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现象,更加重了养老保障的负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长期内将入不敷出,面临严重的赤字。

(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负担过重

一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导致养老保险金的“隐性债务”。我国的新旧制度的过渡是在背负着退休人员负担条件下进行的,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实行个人账户,因而,已经退休的人员和在新制度建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由于没有建立个人账户,没有为自己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积累,形成了个人账户的“空账”和养老金的“隐性债务”。同时,政府为弥补养老金支付方面的不足,借助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不断透支个人账户来支付现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致使空账的规模越来越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8年底个人账户缺口已经积累到1.4万亿元。空账的存在意味着政府对职工的明显负债,从而加大了未来养老金支付的难度,影响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是养老基金没有增值能力。从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看,基金增值不仅不能低于通货膨胀率,而且不能低于名义工资增长率。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仅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始终低于通货膨胀的水平,基金积累额实际是在不断地贬值。据中国社科院郑秉文表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不到2%的名义收益率,既低于国外任何一个实行国债投资的收益率,也低于国外任何一个实行市场化的投资收益率,几乎是世界上收益率最低的。

三是养老金会计制度不完善,财务机制失衡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会计处理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研究较早,其养老金会计体系比较成熟。我国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仅对社会保障机构的养老金会计作了规定,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养老金会计同西方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正处于探索阶段。另外,养老金缴费率的上升极容易破坏养老金财务机制的平衡。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一方面养老基金来源减少,另一方面,养老金支出剧增,加上缴费率已无上升空间,这将导致养老金财务机制难以达到平衡。

(3)户籍壁垒和地区差异不利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增加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轨的过程中,新参加工作的职工(简称“新人”)和在实施个人账户制度前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简称“中人”)要承担旧体制和新体制双重责任,既要负担自己在新体制下的个人养老金积累,又要负担已退休人员(新体制开始前以退休的“老人”和逐渐退休“中人”)的统筹养老基金。因此,在转轨过程中,通过扩大“新人”总量,可以部分缓解历史欠账问题。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新人”在很大比例上来源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但是由于户籍改革相对滞后,进城务工人员大部分没有成为合法、稳定的城市劳动者,既没有为自己积累相应的养老基金,也没有为目前的城市社会养老统筹做出贡献。另外,到目前为止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接续依然没有实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又具有相当大的流动性,进一步影响了这部分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4)制度“碎片化”影响了养老保障的公正性

目前,我国不仅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各地还有形式各异的农村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夫妇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老年津贴制度、农村五保户制度、优抚制度和城市孤寡老人福利制度等,过度分割的格局造成社保制度的“碎片化”。这就直接导致各类人群退休待遇不公。同时,制度“碎片化”还直接导致各地养老保险费率负担轻重不一,进而损害市场经济的公平环境,影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直接阻碍全国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因基金不能统收统支而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和全国范围内财政补助同时存在,资金无法调剂使用,严重损害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不解决制度“碎片化”问题,就不可能真正获得解决现阶段劳动力市场不统一、劳动者养老保险权益受损、养老保险费率总体偏高、各地负担轻重不一以及制度自身难以健康发展等问题。

三、完善顶层设计,推动统筹发展

实现公平是所有社会保障追求的最主要目标。养老保险是实现全国人民老有所养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在《社会保险法》设计的框架内,进一步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着眼全局,统筹推进。

1.完善后续立法,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目前《社会保险法》对一些制度授权较多,可能导致权力集中在基层,进一步加剧社会保险制度的地方化、碎片化,导致各地差异大,带来保险转续更加困难的问题。因此,在下一步制定《社会保险法》配套规章时,除特别规定外,应坚持中央配套法规规章先行。特别是一些显然与《社会保险法》的要求相违背地方性政策,必须尽快清理、废止和修订,力争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

2.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保证制度红利城乡共享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了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已成为必然趋势。各地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打破城乡身份限定的行政性藩篱,实现城乡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平等竞争,为人口广泛流动创造了更大的自由度,对于广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化,是一个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强大激励机制,同时也为基本养老保险带来了大量的缴费资源,有利于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同时,要适应劳动力流动性的需求,加快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工作,普及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促进和提升社保业务经办、基金管理、就医结算等运行效率,适应公民对社保服务的新需求。

3.按照“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要求,不断缩小不同人群间的待遇差距

要按照《养老保险法》的规定,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平性。要尽快改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纳入养老保险的轨道。在力争公职人员待遇不降低的情况下,尽快缩小企业职工与公职人员养老待遇的差距。要进一步调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强化养老保障功能。

4.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养老保险财政投入机制

要在资金投入、制度建设、经办执行、行政监督等社会保险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险职责,并按照有权必有责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属于中央政府的责任,如规划和具体设计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包括确定各险种制度的具体计划、基金筹资模式、待遇保障标准等,事关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大局,必须由中央政府负责,并采取包括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保证统一的政策法规在全国贯彻执行。属于各级地方政府承担的社保责任,像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提供社会化服务等监督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自身监管能力等实际情况,细化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并建立起有效的调度、检查、考评工作机制,激励各责任方积极主动履行职责。如,各省级政府应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尽快建立健全本地区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以保证县一级政府履行社会保险费收支、管理等监督检查职责有章可循。要根据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工资收入增长因素,建立起财政补贴养老保险的法定增长机制。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如利用国有资产变现或国有股分红的收入解决养老保险转轨成本,尽快解决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和部分地方统筹账户个人账户”混账”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社会保险法[OL].http:///jrzg/2010-10/28/content_1732870.htm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OL].http:///gb/zwxx/2011-05/24/content_391125.htm

[4]白天亮.社保如何更给力(民生视线·2012民生对话·社保篇)[OL].人民网,2012-1-12.

[5]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1.4万亿"做实"困难重重[OL].人民网-经济频道综合,2009-05-22.

[6]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4-28.

[7]万亿养老基金缩水急寻增值出口求解市场化路径[OL].人民网-民富社区,2010-11-03.

[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偏低缺乏吸引力[N].人民日报,2011-11-17.

[9]岳经纶,郭巍青.中国社会政策评论(第2卷)[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李培林.中国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1]向春华.社会保险法原理[M].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

社会保险法范文第8篇

摘 要 《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它是一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法律。它的制定,对于规范社会保险关系,保障全体公民共享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社会保险 工伤保险 工伤条例

中图分类号:d9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1-003-02

《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它是一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法律。它的制定,对于规范社会保险关系,保障全体公民共享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统称为五险)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我国要将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和个人都纳入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则要求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法》所规定的五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其中一种。所谓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它是通过社会统筹的办法,集中由用人单位缴纳而劳动者本人不予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并由此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法定的医疗救治以及必要的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工伤保险实行“无责任补偿”原则,它是指工伤保险在补偿工伤职工时,不追究受害人责任,无论职工在事故中有没有责任都应依法得到补偿。这是工伤保险的一个特殊原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社会保险法》实施一年来,人们对于该部法律所规定的险种、适用范围等都有了大概的了解。为了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社会保险法》规定的五险之一的工伤保险险种的进一步了解和发生工伤保险事故后如何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救济途径等情况,本人结合自己作为地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常年法律顾问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适用范围、缴费主体、申领工伤保险待遇的主要步骤、工伤认定的法定条件、不服工伤认定的救济途径、如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以及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等,便于大家在申领工伤保险待遇时,给予一些帮助。

一、《条例》的适用范围

《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因此,工伤保险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二、工伤保险的缴费主体是用人单位

《条例》第10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率之积。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因此,工伤保险的缴费主体是用人单位,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三、申领工伤认定的程序

首先,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应当申领工伤保险待遇。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是认定工伤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用人单位认可工伤的话,可以直接进入工伤认定程序,如果用人单位否认工伤的话,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申请确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仲裁。如果双方当事人都认可仲裁裁决,该仲裁裁决发生法律效力,可以进行工伤认定程序。如果一方不服仲裁裁决的话,可以向人民法院,最终由人民法院裁决确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即所谓的确认劳动关系的“一裁二审制”。

其次,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确定后,由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1.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用人单位应当自职工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申请工伤认定应当提交的材料:(1)工伤认定申请表,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3.对工伤认定不服的法律救济途径和注意事项:《工伤认定办法》第23条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第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诉讼法》第37条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第3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3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工伤认定不服的法律救济途径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方式,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既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后,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

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后,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再申请行政复议。

四、认定工伤、视同工伤和不予认定工伤的法定情形

(一)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法定情形

《条例》第14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二)视同工伤的法定情形

《条例》第15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各类疾病死亡或者从医疗机构初次接诊时间起计算,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者受到伤害的。(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辽宁省内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视同工伤:(1)在工作时间和本单位内并且在紧急情况下,为维护用人单位正当利益,实施非本岗位工作职责的行为受到伤害的;(2)在工作时间内受单位安排从事临时性的指定工作时发生事故伤害的;(3)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者受到感染疫病的。(4)在工作时间内,虽不在本岗位劳动,但由于单位的设施不全,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发生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的。

(三)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法定情形

《条例》第16条规定,职工符合本条例第14条、第15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1)故意犯罪的。(2)醉酒或者吸毒的。(3)自残或者自杀的。

五、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者被确认为工伤后,应当向当地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确定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分为十个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等级。一方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上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六、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职工通过劳动关系确认、工伤认定、不服工伤认定救济和劳动能力鉴定的所有程序,其目的就是为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也就是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是工伤所有程序的归宿。工伤职工依据所确定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或者用人单位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所谓先行支付,是指在工伤事故发生后,用人单位拒绝向未参保的劳动者赔付时,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垫付,再由社保经办机构向用人单位追偿。

七、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商业人身保险是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的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种类,包括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生存保险等。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工伤保险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目的对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并由此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法定的医疗救治以及必要的经济补偿,它是以国家财政支持为后盾的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是一种经营行为,保险业经营者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工伤保险具有强制性,凡是用人单位都应当缴纳工伤保险费用,它是由国家立法直接规定的。而商业保险依照平等自愿的原则,是否建立保险关系完全由投保人自主决定。

3.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是由国家事先规定的,风险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是根据国家经济状况所决定的。而商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由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的。

4.先行赔付的原则是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的重大区别之一。商业保险,如果你没有投保,是不可能得到赔付的。但是工伤保险不同,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进步。

社会保险法范文第9篇

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保险制度

一、《工伤条例》的适用范围

《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因此,工伤保险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二、工伤保险的缴费主体是企业的用人单位

《条例》第10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率之积。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因此,工伤保险的缴费主体是用人单位,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三、申领工伤认定的程序

首先,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应当申领工伤保险待遇。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是认定工伤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用人单位认可工伤的话,可以直接进入工伤认定程序,如果用人单位否认工伤的话,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申请确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仲裁。如果双方当事人都认可仲裁裁决,该仲裁裁决发生法律效力,可以进行工伤认定程序。如果一方不服仲裁裁决的话,可以向人民法院,最终由人民法院裁决确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即所谓的确认劳动关系的“一裁二审制”。

其次,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确定后,由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1.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用人单位应当自职工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申请工伤认定应当提交的材料:(1)工伤认定申请表,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3.对工伤认定不服的法律救济途径和注意事项:《工伤认定办法》第23条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第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诉讼法》第37条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第3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认定工伤、视同工伤和不予认定工伤的法定情形

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法定情形:《条例》第14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五、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者被确认为工伤后,应当向当地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确定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分为十个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等级。一方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上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所谓先行支付,是指在工伤事故发生后,用人单位拒绝向未参保的劳动者赔付时,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垫付,再由社保经办机构向用人单位追偿。

工伤保险制度的确立,对于及时救治和补偿受伤职工,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伤保险制度仅是《社会保险法》所规定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项内容,随着《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工伤保险制度将会更加完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稳定,劳动者将会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徐怡哲.《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亟需社会保险“费改税”[J].税务研究,2011(03).

社会保险法范文第10篇

《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部法律出台和实施以来,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社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广,尤其注意城乡统筹

《社会保险法》适应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分城市和乡村,将我国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和个人都纳入到了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农民工等。具体来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社会保险法》对被征地农民入保问题作了特殊规定:被征地农民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应当参加全部五项社会保险;对于未就业转为城镇居民的,可以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继续保留农村居民身份的,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社会保险制度筹资渠道多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筹资渠道,明确了用人单位、个人和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具体来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社会保险法》特别明确了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法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政府对参保人员给予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国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

三、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按照现有规定,个人就业岗位发生变化时,由于地区之间不衔接,城乡之间不衔接,导致企业缴费不能带走,缴费年限不能累计计算,这使得个人待遇无法实现,只能一次性退还个人账户储存金额。针对这种情况,《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转移接续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保险关系随着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这种可转移、可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从法律上破除了阻碍各类人才自由流动、阻碍劳动者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四、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

《社会保险法》在总结《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增强了征缴的强制性。这表现在:(1)规定了社会保险信息沟通共享机制;(2)规定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制度;(3)规定了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的方向;(4)建立了社会保险费的强制征缴制度。强制征缴的具体措施包括: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时,从用人单位存款账户直接划拨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时,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用人单位不提供担保的,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法》在很多方面都突破了已有立法的规定,并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方面,《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缴费不足十五年的人员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养老保险累积缴费这个规定较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要宽,后者规定达到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

第二,在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方面,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能力和医疗消费水平等差距都很大,《社会保险法》没有对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作具体的规定。但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其一,为了缓解个人垫付大量医疗费的问题,法律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即参保人员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中,按照规定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其二,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向第三人追偿。

第三,在工伤保险待遇方面,《社会保险法》突破性的规定有三项:(1)将现行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职工“住院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和“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改为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该规定在保障工伤职工权益的同时,减轻了参保用人单位的负担。(2)为保证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法律规定了工伤保险待遇垫付追偿制度。即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然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追偿。(3)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向第三人追偿。

第四,在失业保险待遇方面,《社会保险法》在《失业保险条例》的基础上,提高了失业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这表现在:对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由现行规定“可以申领少量的医疗补助金”改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五,在生育保险待遇方面,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政法教研部

上一篇:行政执法范文 下一篇:行政诉讼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