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知识点整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5 20:08:36

区域地理知识点整理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整理总结范文第1篇

我国东北地区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处亚欧大陆东部沿海,属热量带的温带、干湿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该区域内地势平坦,雨热同期,森林植被茂盛,黑土肥沃广布,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它由南部的辽河平原,中部的松嫩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组成,气候适宜,沃野千里,灌溉便利,具备农业发展的最佳区位因素和区位条件。所以,我教学的时候,归纳得出东北平原的农业发展区位条件是: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气候适宜,雨热同期,水源充足;③地广人稀,有利机械化耕作。在长期教学中,我归纳总结出类似的农业发展区位条件,它们是区域农业发展必须具备的基础。在一定区域内,只有具备了这些区位条件,农业才能够得到很好发展。

1 对比东北平原与世界同纬度区域农业发展因素

世界同纬度区域中,与东北平原有类似农业发展因素的还有美国中部平原地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等。我们如果从自然因素来分析,它与我国东北平原农业发展因素是完全相似,具有: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气候适宜,雨热同期,水源充足;③地广人稀,有利机械化耕作。上述三点仍然是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仅有的区别在于美国中部平原地区的机械化程度远远高于我国,农业发展分带比我国东北平原明显。因此可以说,两区域农业发展因素,能够达到完整的知识迁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只要讲解一个区域农业发展因素,另一个区域也便水到渠成了。例如东北地区的沼泽地——三江平原湿地,在世界同纬度区域中也分布着许多类似的湿地。我们在高考复习中,把三江平原湿地的形成因素进行归纳,主要是以下几点: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地下有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④河流有凌汛。

在我们复习世界同纬度沼泽地的时候,就能够完全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如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沼泽地,加拿大的哈德孙湾沿岸沼泽地等等,这些沼泽地的成因,完全同我国的三江平原沼泽地的形成因素能够实现知识迁移。又如,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辽河平原的盐碱化,内蒙古高原东部的荒漠化,松嫩平原的水土流失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我通过知识点的归纳,辽河平原的盐碱化成因跟华北平原能够实现知识迁移,即①地形低洼;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旺盛;③不合理的灌溉。内蒙古高原东部的荒漠化成因同西北地区能够实现知识迁移,即①地处内陆,降水稀少;②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③过垦、过牧、过樵;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工程建设不注意保护环境。松嫩平原的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也能够实现知识迁移,即①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或地势起伏大;④植被破坏;⑤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⑥开矿。因此,高考地理复习中,只要我们认真去总结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最终一定会如上述知识一样,实现同类知识的完整迁移。

2 对比东北平原与我国不同区域农业发展因素

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适宜农业发展的区域很多,只是相对东北平原来说,面积狭小,一些区位优势不如东北平原优越,但是,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取其优越自然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最终形成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譬如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四大区域中一些小平原和河谷地带都具备跟东北平原相似的农业发展因素。如果我们教学注意总结,归纳分析,容易得出,它们任何的区域中的农业发展因素都有和东北平原相同的因素。我们教学中把握好知识迁移,将会对教与学双边活动收效非浅,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国北方地区的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相比较,只是土地肥力和机械化程度不如东北平原优越外,其它自然因素完全相同;还有黄土高原上的渭河谷地,处于河流河谷地带,耕地面积狭小,不利于机械化生产,距海较远,降水稀少(约600mm左右),但有黄河水便利的灌溉水源。除此之外,其它农业发展因素也与东北平原相似。再如南方地区的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汉江谷地和成都平原,都具备与东北平原农业发展的相同条件: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气候适宜,雨热同期。仅仅是农业发展方式不同(北方旱地、南方水田),无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具体说来,实际就是东北平原农业发展因素的知识迁移。又如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农业和青藏地区的藏南谷地,它们同东北平原农业发展因素都有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这样的相同因素。而西北地区虽然水源短缺,却有充足的高山冰雪融水为其灌溉提供丰富的水源,加之昼夜温差大的优点,弥补它们农业发展中的不足因素;对于藏南谷地,虽然地处低纬度附近,因海拔较高,不利于农业发展,但是其优越的河谷地带,为印度洋上西南季风的深入提供了条件,因此,形成青藏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区。

区域地理知识点整理总结范文第2篇

一、对《大纲》的解读

将《大纲》与前几年的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大纲》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涵均得到了继承,总体特点是“稳中有变”。

“稳”指的是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考试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力求保持稳定。尽管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大量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的社会素材)、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形成了新的设问角度,但其知识的落脚点都离不开构成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或理论。因此,《大纲》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导向功能没有动摇。“变”是指地理学科的学习要贴近生产、生活,顺应时展。

地理高考属于选拔性测试,试卷以能力立意为主,尤其是综合题部分,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和资料图表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大纲》变化的复习建议

《大纲》的“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决定了地理高考试题从题量、形式、内容、结构等各个方面与去年相比都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依然会延续往年突出对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和运用,即所谓“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能力立意”。这种稳定性有利于同学们的复习与备考。当然,《大纲》中的基本要求虽然没有变化,但在崭新的命题角度、灵活的命题方式上仍大有文章可做。目前高三正值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如何处理好地理学科内容繁多与时间紧迫的关系,做到高效备考,对每一位考生而言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笔者建议:第二轮专题复习要据纲(考试大纲)、据本(地理课本)统筹规划,加强专题复习的效率研究,做到科学备考、智慧备考、高效备考。

1.优化复习模式。

同学们要在复习课、讲评课中优化学习模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突破重难点。如在试卷讲评课中可采用“读-写-议-练-评”模式,“读”指将试卷中的重要知识点整理后朗读;“写”指当堂默写相关的核心要点与易错点;“议”指针对错题讨论出错的原因;“练”指选取相关试题进行变式训练;“评”指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积极自评。

2.抓主干知识,重“双基”训练。

地理高考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养成是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的,因此复习中同学们应以《大纲》为基本依据,认真分析考查内容的范围要求和考查能力的目标要求,找准主要考点,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关注基础知识点的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地理素养的培养。同时同学们要协调好三轮复习的关系:第一轮要全面细致,夯实基础;第二轮要突出主干、强化重点;第三轮要回归教材、查漏补缺。而对于教材的复习,同学们要以必修为主,但复习时各有侧重:复习必修1(自然地理)时要重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过程分析,学会动手绘图;复习必修2(人文地理)时要重因素分析,注重拓展分析问题的角度、广度;复习必修3(区域地理)时要重思路分析,以案例开展复习,举一反三。目前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第二轮复习正在进行,同学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概括来讲就是要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准确运用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力求做到重难点知识例题化、主干知识网络化,在经典常规高频考点的复习上要多花时间,集中精力解决有疑惑的问题。

训练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双基”训练时要求作业的选择应根据实际,可针对以往的习题(特别是第一轮的习题)、试卷上出现错误频率高的训练题进行变式提高训练,确保能够解决所有该类相关的问题

3.重视地理图表分析,辨析易混淆的地理概念。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学习地理的主要工具。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表达空间的概念,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近年的高考试题对考生利用地图、图表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在逐渐加强,所以在复习中同学们应注重图文结合、图文转换,加强对读图技能的规范训练,培养对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协调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地理基本概念是分析地理规律和问题的基础。因此在复习中应加强对地理基本概念的分析,对比易混淆的一些地理概念,如“风力作用与风化作用”、“城市形态与城市地域结构”、“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等,从而能真正地理解地理术语,并能正确应用。这样才能在考试时不会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抓住学科核心特色,建构典型答题模式。

地理学科最大的两个特色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地理问题往往是基于某个具体的或假想的区域展开的,因此区域定位是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而区域具体分析往往又要结合该地自然地理特征展开,故复习中应通过典型的经线、纬线、河流将世界或中国的地形区等进行对比分析和记忆以对区域有一个正确把握。

当前地理高考已不再偏重考查课本上需要识记的知识,而侧重于考查那些地理原理、规律等可再生性的知识,考查考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复习或课后练习都不能只停留于对书本识记性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形成知识框架。尤其是要对各种地理简答题进行分类及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建构答题模式(如下页图)。

5.结合热点,注重审题训练和表达规范训练。

近几年来,许多地理高考试题都是由国内外时事热点切入,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因此,同学们要借助复习过程中的时事热点进行专门的复习,如问题、“辽宁舰”航母投入使用、美丽中国建设、国务院设立三沙市、雾霾天气、节能减排、勤俭节约的“光盘”活动、朝鲜地下核试验、俄罗斯陨石爆炸、欧洲杯足球赛等。同时同学们还要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会从发生地理现象的背景区域着手,运用地理原理与规律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当然,关注和研究地理高考的答案和评分标准也是备考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学们在复习中要注意试题的答案组织和评分标准等方面的训练,如做题时可列出答案的关键词,根据试题的评分标准组织语言。其实,在答题中同学们普遍存在着“审题不严谨、迁移知识僵化、不会使用学科术语、总结阐述缺乏条理、表达空泛、错别字较多”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加强解题技能和表达规范的训练,精选精练、精评精析,注意教师对自己作业和测试卷的批语,对自己在审题和解题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地纠正,对自己的知识弱点和错点进行归类分析,以期最终能够不断矫正错误,螺旋式提升。

区域地理知识点整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高效课堂 课堂导入 自主学习 及时反思

高效课堂是新课改运动推广以来逐渐流行的教育热点名词之一,在此背景下,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了对高效课堂的研究、探讨之中。笔者自然也不例外。以下,笔者仅以七年级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实践为例,就如何有效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发表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的课堂导入

学生上课一开始的状态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他们后续的学习状态。教育实践更是表明,学生若是能很快集中注意力并持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便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并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效果。相反,学生若是上课之初便萎靡不振,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他们自然不会真正从学习活动中汲取到有营养的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要想打造高效地理课堂,首先应当创设一个高效的课堂导入,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地球和地球仪”这节内容是初中地理的开篇课,对于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尤其是区域地理的基础。鉴于其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笔者在具体教学中并没有急于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点,而是首先利用现代教育设备为其展示了3分钟短片。短片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和临近恒星的相对位置、太阳系和临近恒星在银行系中的位置、银河系在本星系群中的位置、银河星系群在室女座超星系团中的位置,等等。通过观看短片,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原来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那么大,又是那么小。实践证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具有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及姿态,因为他们迫切想知道更多关于地球、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学习效果很理想。由此不难看出高效的课堂导入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

二、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几乎全都由教师牢牢把控,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此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其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把学生视做“储存知识的容器”,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对接触到的知识点并不能形成足够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鉴于上述“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树立“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这一先进理念,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适当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相信,这对于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同样以“地球和地球仪”这节内容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借助GoogleEarth(谷歌地球)给学生展示目前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明确古人在直觉感官下对地球形状的认识;随着望远镜等工具的出现,人们眼中的地球形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高涨,很快便找到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在对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的探寻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启示?”孩子们各抒己见,快乐分享自己的思想。这一互通有无的交流互动使得学生在巩固已有学习认知的基础上,又生成了许多新的学习思路及智慧,学习效果得以强化。这充分证明了学生自主学习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积极意义。

三、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离不开有效的课堂小结

初中学生地理知识建构差,需要教师帮助进行课堂知识点整理,这当中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方式就是绘制思维导图。

实践表明,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效的串联总结,并逐渐建构完善的知识框架。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在课堂总结环节引入恰当的思维导图。如在“地球和地球仪”这节内容的课堂小结中,笔者精心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思维导图:

在上述思维导图中,“地球和地球仪”这节内容的主要结构就层次分明地显示了出来,学生只需要记住“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纬度”等关键知识点便可以有效串联起其中蕴含的一些小细节,从而很好地起到课堂小结的效果。

四、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及时反思

在教学“地球仪的绘制”这节内容时,笔者发现学生由于缺乏立体感,所绘制的作品并不甚理想。因此,在课后反思中,笔者认为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提前手绘“南瓜”经纬网作为示范,让学生明确具体的绘制技巧,这样学生再动手的效果就会强化。

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想更好地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高效地理课堂,就必须在结束教学活动之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反省与深思,同时坚持做反思笔记(包括反思每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反思教案设计中的不足,等等)。如此,方能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与不足,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改进与优化。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方法等的及时反思是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重要补充。

高效课堂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松实现的教学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付之持续的耐心及热情,并想方设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课堂教学,如此,才能显著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率及质量,才能使地理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智力与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一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