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贷款范文

时间:2023-03-01 17:45:38

企业贷款

企业贷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银行业并购,中小企业,贷款

金融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因此,金融业的并购历来存在。但在分业经营与政府管制下,各国金融业的并购活动一直相对比较平稳。20世纪80年代以来,迫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带来的竞争压力,西方各国逐步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就此掀起了一场全球金融并购的浪潮。实证研究和经验数据都表明,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业的并购浪潮势必会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重大影响,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外学术界关于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的资产规模和中小企业贷款可得性之间的关系上。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性(StrahanandWeston,1996)。由此推断:银行之间并购带来银行资产规模的普遍增大必然会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减少。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研究发现,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问题不存在某种单一的结论。鉴于早期研究在银行规模与中小企业贷款可得性之间关系的分析上过于简单,在后续研究中学者们引入了银行并购的类型、参与并购银行的类型等因素,对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得出了形形的经验结论。通过对不同规模银行并购的实证分析,StrahanandWeston(1998)发现银行的并购规模与中小企业贷款比率之间呈倒U型的非单调函数关系,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随银行并购后的资产规模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PeekandRosonpen(1996)实证研究表明,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合并或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StrahanandWeston(1998)又证实小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而大银行吞并小银行或大银行之间的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没有显著影响。ZardkoohiandKolari(1997)从合并与收购两个方面来研究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造成的影响,认为合并比收购更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二、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潜在效应

以往学者大多都是单纯地从静态的角度分析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认为并购表现为参与并购的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组合,而没有考虑银行合并后引起的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可能给中小企业贷款造成的影响。事实上,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不但有静态效应,还存在动态效应。

(一)静态效应

静态效应是指参与并购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合并表现为银行资产规模的绝对扩张对中小企业贷款造成的影响。如前所述,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性,因此银行并购的静态效应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减少。

(二)动态效应

动态效应着重考虑了银行并购后引起银行内部组织结构、财务状况、市场竞争地位等的变化以及同一信贷市场上其他金融机构的反应,具体包括重组效应、直接效应和外部效应。

(1)重组效应。重组效应是指并购后各银行的资产规模、财务特征、地方市场的竞争地位都要进行重组和整合,这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产生一定影响。银行合并后可能会剥离部分合并资产,收缩信贷规模以减少其在信贷市场的过剩能力,即并购行的资产不是参与并购的各银行资产的简单合并,合并完成后银行的总资产通常小于其预期资产值,从而导致劝中小企业贷款相对增加。此外,并购后银行资本结构和财务比率的变化,风险管理技术、营运效率以及风险偏好的改变等可能导致银行在地方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会使并购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倾向有所变化。

(2)直接效应。直接效应强调并购重组后的大银行与近期未参与并购但与并购行具有同等规模、相同财务状况、在地方市场上拥有同等竞争地位并且处于相同经济环境下的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的差别。通常,并购银行比其他同等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更高,金融产品也更加多元化,因此更有优势和可能扩张其信贷规模。

(3)外部效应。所谓外部效应,是指银行并购可能打破地方信贷市场原有的市场格局,导致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或者未参与并购的银行改变经营策略。当信贷市场发生银行并购,并购后的大银行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时会留下一个市场空间。如果该地区信贷市场的进入壁垒低,将会有新生银行(Denovobanks)或未参与并购的银行来填补这一市场空间。因此,在进入壁垒低和存在众多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中,银行并购反而可能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三、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影响的实证研究

根据美联储调查的关于企业的银行贷款(STBL)的基础数据,伯杰等人证实了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潜在效应。

(一)静态效应、重组效应和直接效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

如表1,合并的静态效应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比率减少了0.533%,说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的确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性;重组效应对该比率的影响很小,只增加0.隔7%,直接效应也倾向于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了0.049%。可以看出,静态效应的负面影响只有很小一部分被重组效应和直接效应抵消,合并的综合效应仍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购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同上,静态效应为负,重组效应较小,直接效应为正。与合并不同的是银行购并的直接效应很大,可以绝大部分地抵消静态效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负面影响。因此,银行购并的整体效应将中小企业的贷款维持在原有水平。

银行购并显示不会减少被收购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可能是因为银行合并后被收购银行拥有很大的自,能够保持原有的信贷政策和信贷程序,基层信贷员通常也不会改变,而被收购行的信贷员一般都与当地社区保持着较多的联系,这使得银行能够继续对那些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从而使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合并将会使一方完全附属于另一方,不再保持其区域特征继续对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因此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会明显减少。

(二)外部效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

外部效应强调同一信贷市场上其他金融机构对并购的反应。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合并的外部效应表现为地方市场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了0.085%。同样,购并的外部效应也导致地方市场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的增加,增加0.039%。可以看出,虽然并购银行本身会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然而无论合并还是购并,都会改变原有的市场格局,使地方金融机构对牛小企业贷款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在外部效应很强的信贷市场中,地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弥补并购缩减的中小企业信贷,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不但不会减少,反而有可能增加。

(三)并购活动的综合效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合并的静态效应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减少2580亿美元,重组效应和直接效应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分别增加了350亿美元和260亿美元,但难以抵消静态效应的负面影响。然而,外部效应使中小企业贷款增加了4860亿美元,远大于静态效应的影响。积极强势的外部效应表明银行区域合并减少了对本地区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区域内其他金融机构会做出相应反应,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弥补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不利影响。对购并而言,外部效应同样会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此时由于直接效应已足以抵消静态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外部效应将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绝对增加。因此,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并购活动的综合效应表明银行并购后整个信贷市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总供给或者不变,或者增加。

四、结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进入壁垒较低、存在众多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市场中,银行并购后整个信贷市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供给或者不变,或者增加,说明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能否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取决于并购的外部效应是否足以抵消静态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在准人管制和非管制壁垒很高的信贷市场中,一般难以产生上述外部效应。因此,上述结论难以适用于集中度高、进入壁垒高和以大银行为主的我国信贷市场。

首先,我国目前以防范风险为主的金融业重组一方面导致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的绝对下降,另一方面导致大银行县以下的分支机构的减少和基层分支机构贷款审批权的上收,从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恶化。为了减少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冲击,需要放松金融业的准人管制,在大银行裁减分支机构的同时,准许建立新的地区性的民营中小银行,以填补大银行撤出县域金融后留下的空白;发挥小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融资主导作用。

企业贷款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将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与大中企业贷款进行比较,分析小企业贷款风险来源与特点,以促进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工业企业法人中,小企业占总数的近95%: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并提供了70%左右的城镇就业机会。然而,一方面。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融资难问题,急需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因小企业存在高风险而对小企业施。目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动小企业贷款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与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相比,小企业贷款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还不到15%:二是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还比较低。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存在。

一、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源分析

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是指小企业在贷款期满时没有全部还清银行贷款的违约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下面,我们从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两方面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小企业方面

1、内因的限制。内因即由小企业内部的特点所决定的商业银行对小企业提供的贷款不能得到及时、足额偿还的风险。一是小企业规模小,造成其市场竞争力差,市场影响力小。抗风险能力弱。经营风险过高导致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增强。与此相应的是银行贷款回收不确定性增强,贷款风险增大。二是小企业资本充足率低,资本金少。固定资产规模小,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比重高,可提供给银行的贷款担保物有效性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一旦发生,便难以弥补。三是小企业管理不够规范,普遍存在机构设置混乱、财务状况不透明甚至财务监督缺失现象。而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重要信息,在上述信息不真实的情况下必然增大银行的贷款风险。

2、外因的约束。外因主要是指法律制度方面。如缺乏关于小企业信用担保、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具体的法规体系,导致小企业难以明确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规范自身的经营,同时也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小企业的信贷标准不够明确,带来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另外,在融资渠道的约束方面。在我国现在的金融环境下,商业票据和债券市场不完善。创业板对小企业要求较高,绝大多数小企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只能转向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方式,使得商业银行贷款对小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因小企业其他融资渠道的缺失而为小企业贷款的偿还埋下了隐患。

(二)银行方面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贷款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控制和分散风险,小企业贷款更是如此。

1、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谓的逆向选择的风险即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了解远远小于企业自身,当企业想要获得银行贷款的时候就会提供有利于贷款的资料和有意地回避不利的信息。对于信息不透明的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要想控制上述风险。需要在贷款发放前进行更多的调查,来核实企业的实际状况,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成本的付出。需要有更多的贷款发放经验。

道德风险是指企业在从商业银行得到资金之后,对于资金的使用有可能用于收益更高风险也更大的项目。无形中加剧贷款的风险。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内部制约机制不足的现象,资金的使用所受到的制约更少、随意性更大,这要求商业银行在货款发放后要经常关注企业的资金使用和财务风险状况,对银行的贷后监督要求加大。

2、信贷审批人员经验不足。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要有效地控制小企业贷款风险,就必须有一批经验丰富、长期与小企业打交道的信贷人员,他们能够通过对小企业的了解来判断贷款风险的大小,对贷款风险较小的小企业提供贷款,拒绝风险较大的小企业的贷款要求。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银行的贷款主要面向大中企业,而与大中企业相比,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频率高、时间短、金额小。要求商业银行有较强的流动性管理能力,要求银行的信贷员有较高的操作水平。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造成了当前有经验的小企业信贷人员严重缺乏,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沟通,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不太了解。无法适应小企业贷款的特点。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重生,举步唯艰。

二、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与大、中型企业贷款风险特点比较

(一)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不同

与大中企业贷款相比,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小企业本身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使得小企业贷款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而由于受到利率管制等因素的制约,更大的风险无法通过更高的收益进行弥补,造成小企业贷款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小企业贷款风险高,管理难,收益有限。由于小企业贷款发放程序、手续和利率等与大中企业贷款基本相同,因此单位成本的风险控制费用相对较高。且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小企业普遍存在多头开户融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账表不实、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透明度不高、信息不畅等问题。银行很难判断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贷款投向、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开展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督查工作,贷款风险难以有效控制。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有限,一般不会超过基准利率的30%,有限的收益无法覆盖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

另一方面,小企业贷款权、责、利不匹配,信贷人员积极性不高。在当前信贷管理模式下。各商业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存在不同程度的权、责、利不匹配的情况。信贷人员负责小企业贷款的具体操作,但无权放贷;贷款运转良好,效益高。但与他们的收入不挂钩;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发生损失。他们又要承担大部分责任,甚至是下岗,结果是“多放贷多担风险。少放贷少担风险,不放贷不担风险”。加之小企业不像大中企业那样注重对自身信誉的维护,对银行贷款能拖则拖。致使银行形成大量的不良小企业贷款。小企业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有时甚至是终身追究责任制。小企业信贷业务人员普遍认为小企业贷款风险和收益不匹配,丧失对小企业的信心,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二)风险的波动性不同

一般来说,大中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各自所处的行业中都具主导地位,甚至是垄断地位,其经营较为稳定。商业银行对其贷款所面临的风险波动性不大:而小企业多为新建或初创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变化。不同生命周期中的小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违约概率也不同。

譬如科技型小企业,在早期开发阶段,资金需求大,风险也大,不少企业会在这一阶段遭受损失甚至失败。其风险很少有商业银行能接受,一般是通过风险投资来进行融资。在加速成长阶段,企业的风险性逐渐较少,成功机会逐渐加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已成为可能。在成熟期阶段,企业进入规模化发展,产品销售利润达到顶峰。企业发展相对比较平稳,此时商业银行贷款的违约概率最小。到了衰退阶段。利润率开始下降,但企业可以通过出卖商誉。与其他企业联合或被兼并收购等方式获取股本套现。进行新一轮创业。并且经过一个周期的发展,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相对健全的销售网络。同时也有了较好的经营记录,信用状况提高。所以与企业早期相比,此时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已大大降低。

(三)风险危害性不同

由于银行对大中企业贷款金额很高,一旦发生问题。则对银行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而且进行破产清算过程中各方利益错综复杂,很难达成一致,银行将被拖入长时间繁琐的诉讼之中,结果如何很难预料。而小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对其管理层考察或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都要容易地多。即使发生贷款坏账,由于企业规模小,单笔贷款金额低,占贷款总额比例小,对银行总体影响不大,一般不会给商业银行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四)风险管理的成本不同

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花费的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不可否认。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中的信息成本较高。小企业规模小,财务不规范。单笔贷款金额低,同样的贷款金额,银行贷款给小企业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资源。对大、中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要相对较低。需要说明的是,对小企业贷款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工作,对信贷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对大企业贷款金额大,故要非常慎重。银行必须组织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大企业进行长期的贷前跟踪评估、贷中监督,控制风险。因而我们只能说小企业贷款和大中企业贷款的风险管理成本不同。而不能简单地通过投入人员数量的大小对其风险管理成本进行比较。

企业贷款范文第3篇

2002年由于成长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B公司而言融资是唯一的出路。然而在当时,民营企业间的互保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高发区域,上海的房产市场也刚刚启动,很多人刚开始购买自己的第一套产权住房,房产抵押的条件也不具备。

就在B企业为资金一筹莫展的时候,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中投保”)与银行搭建的政策性担保融资平台,帮了它的大忙,企业成功从上海银行获得100万元的贷款,并因此走向了持续快速发展道路。2005年,该公司搬迁到浦东,厂房面积扩大到了1万平方米。而该公司2007年的销售收入已接近9000万元,产品打入国内高端应用领域,并进入欧洲市场。

中小企业融资难,症结之一就是担保匮乏。尤其是对于像当年的B公司一样第一次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由于信用缺乏以及不具备担保能力,想要在银行获得贷款则更是难上加难。不过,中投保政策性担保贷款则在很大程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了担保难的问题。

提供信用增级

中小企业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矛盾便是中小企业管理能力和信用水平低。部分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财务制度不规范,产品结构趋同、附加值低,缺乏真实可信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且相当一部分发展不确定,存续期较短。如广东东莞,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尤其是纺织、电子、玩具、服装等加工行业,目前中小企业总数已近50万户,但是许多企业仍然存在着证照不齐、账目不清等问题。

这样的企业向银行寻求贷款,即便企业发展势头十分良好,也不会有银行会贸贸然去冒这个风险。但是,如果这样的企业曾经有过贷款和还款的记录,那么再次向银行申贷,待遇将大不相同。第一次的贷款行为已经为企业的信用记录上添上一笔,同时,因为贷款而带来的结算关系,也加深了银企之间的相互了解。用民间的一句俗话,叫“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然而,信用不足、缺失或信息不对称,制约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谁来为企业的首次贷款做担保呢?在这一问题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推动是担有一定责任的。也正因为如此,从1999年5月开始,上海市财政局与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投保上海分公司;而今,作为上海首家由政府出资的专业担保机构,中投保上海分公司受上海市财政局委托,根据市场化机制负责管理和运作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资金,专门为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中小企业提供商业性贷款的信用保证,协助它们获得银行贷款,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以创建于1996年的C公司为例,它是一家具有较强自身研发能力的高科技公司。开发了数十项产品,属国内一流艺术灯光景观建设专业公司。在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支持下,该公司业务发展迅速。2004年销售收入685万元,2005年达到了1500万元。

与业务发展相伴而行的则是资金困境。工程类企业的行业特点是资金回笼速度慢,营运资金占用情况严重。但由于公司规模较小,又缺乏与银行合作的信用记录,如何获得银行融资成为该公司2005年的重要问题。

2005年底,也正是由于中投保提供的8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才有了c公司腾飞的第一步;由此,该公司近两年取得了快速发展,2007年6~7月,该公司先后中标2008北京奥运场馆照明工程合同。

倾向科技型企业

中投保上海分公司作为政策性担保机构,主要扶持的是符合政府产业导向的中小企业。何谓符合产业导向?我们可以从它的担保比例中略见一斑。对于普通中小企业中投保上海分公司承担贷款本金85%的风险责任,对高新技术企业分公司则承担90%的风险责任。也就是说,从政策上而言,中投保更倾向于科技型企业。那么,对于是否属于科技型又是如何界定的?其实,在该项政策中,有一个十分明确且唯一的标准,只要企业拿到上海市科委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证书,就都可视作为科技型企业,享受政策的优惠。

另外那个15%或10%的担保,则由借款银行自行承担。这种“表示诚意”的风险责任,既明确了债权人和担保人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一种“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风险制约机制。避免了贷款风险向担保机构转嫁,为进一步扩大担保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一些具有良好成长性,但缺乏足额、有效担保能力的中小企业而言,中投保政策性贷款担保是一个可行且有效的选择。如,企业有价值100万元的房产,做抵押只能获得六折60万元的贷款,而企业的资金缺口有200万元,这时就可以选择中投保政策性贷款担保。

保费费率较低

中投保贷款担保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它的政策性优势除了解决了担保这一大难题外,在担保费上也有相应的优惠。

一般而言,中投保政策性担保贷款单户企业贷款额一般不超过500万元,个别优质企业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最长不超过2年。

在担保费的收取上,通常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担保期限、担保金额确定年保费率0.8%~1.2%。而相同项目贷款,在民间担保公司所收取的年保费率在2%~3%,几乎是政策性担保保费的两到三倍。

担保费计算公式为:担保费=借款金额×担保比例×担保费率×担保期限(月)。以某企业向银行借款100万元为例,请由中投保上海分公司作信用担保,借款期限为6个月,中投保上海分公司同意按借款金额的85%提供担保。企业应缴纳的担保费为:1000000×85%×0.85%×6=4335元。

在优惠中寻找更优惠

目前,中投保上海分公司已与10家商业银行建立了贷款担保合作关系,联合开展授权贷款信用担保和专项贷款信用担保。在全市共设立了200个贷款担保受理点,方便了小企业,简化了贷款信用担保的操作程序。

而在这些银行中,上海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占到了该项贷款在上海市场的绝对多数。其中上海银行在中投保政策性担保贷款的业务在全市市场份额占比50%以上。因此,中小企业从这两家银行申请该项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顺畅。

企业贷款范文第4篇

上周三,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通报上半年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消费增长趋旺,物价基本平稳,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并呈加剧之势,货币信贷投放仍然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大等。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民生,更加重视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深层次问题,把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促进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我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各项主要指标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2.24亿元,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56.89亿元,增长33.2%,工业效益考核得分258.47分,增幅和得分均列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47.8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6.09亿元,分别增长20.4%和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6亿元,增长23.4%,其中工业性投入144.13亿元,增长1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4亿元,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5元,农村居民人均现今收入4819元,分别增长9%和14.1%。但是,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层次不高、规模企业较少、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矛盾突出、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资源集约利用不够等情况依然存在。

上半年,全市金融运行稳健,存贷款双双保持稳步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97.79亿元,比年初增加89.32亿元,同比多增31.8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28.37亿元,比年初增加66.97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概括起来,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金融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今年,全市金融机构信贷总量继续保持了去年以来的良好增长势头。到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新增66.9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11.28亿元,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96%,余额同比增长17.7%,为200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62.94亿元,同比增长86%。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半年,全市GDP增长15.3%,贷款增速高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

二是银政、银企合作成效明显。在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通过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了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机制,在此框架内互通银行与经济主管部门、企业之间的政策信息,协调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难点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降低了经济金融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金融运行效率,银企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上半年,除政府主办的专项银企对接活动外,各金融机构自主举办各类银企洽谈会14次,签约企业143家,签约金额25.55亿元。同时,银政、银企合作在有效引导信贷投向、拉动贷款总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3.2%,与之相适应,全市新增工业企业贷款29.9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4.6%。

三是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各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工作氛围有所增强,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较多,在信贷准入上有所倾斜,授权授信总体有所放宽,差别化授权管理特征更加明显。如:市农发行开办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商业性信贷业务;市工行扩大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转授权限,并推出微型企业贷款业务,对微型企业贷款无需评级和授信;市农行积极发放个人经营性贷款用于支持小企业发展;市中行对于原来须纳入公司授信的由自然人出资组成的小企业法人,纳入个人投资经营贷款范围;市建行推出“速贷通”和“成长贷款”等新的信贷品种;市交行推出“展业通”,并积极向上争取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审批权限;市商行推出“小企业特定抵(质)押物全额抵(质)押贷款”等创新产品;市农村合作机构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全市经济金融运行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国家把坚决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列为重点工作,措施之一就是切实把好信贷闸门,合理调控货币信贷增长,采取综合措施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着力优化贷款结构。浙江省年初计划今年发放贷款规模是2300亿元,上半年已经发放了2500亿元。我市上半年发放贷款已经达到年度计划的96%。综合分析预测,下半年信贷资金将是很紧张的。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金融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应对,保证全市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

二、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工作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当前经济金融领域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难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既有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不完善的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管理和外部环境制约的因素。作为加快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多种形式、搭建各类平台缓解这一矛盾。近年来,在多方协作配合下,全市中小企业融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下面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有所突破。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家有关促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要求,近年来通过积极引导,加强培育,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较快,对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提升中小企业信用、分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年4月初,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发展多元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明确对担保机构及基层金融机构开展担保机构贷款担保业务进行奖励,引导银行与担保机构进一步深化合作。到6月末,全市已有担保机构24家,注册资本金2.39亿元,累计为3323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开展担保业务7413笔,担保总额31.21亿元。

二是在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带动作用方面有所突破。去年,借全省开展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工作的东风,政府承诺,一市三县财政按1:1配套,积极申请实施试点,开创了“政府补偿银行、破解小企业融资难”的先例。贷款风险补偿作为一种间接扶持办法,弥补了以往补助或贷款贴息方式在扶持企业范围上的局限性,更能发挥财政的放大效应和导向作用,符合“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经过审核,省市县三级财政实际支出风险补偿专项资金179.6万元,带动市工行、市农行银行贷款增量达到17993万元。

三是在开展金融服务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近几年,通过“金融服务创新年”、“中小企业金融扶持工程”、“规模质量品种效益年”、“创建先进银行”等活动的开展,全市金融部门在创新融资工具、改进信贷方式和打造中小企业个性化信贷产品的同时,积极运用开户、结算、结售汇、理财投资、信息咨询等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各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相继进行了调整,在信贷投向上突破了原有的局限,不只盯在基础设施建设或少数几家大企业上,授权授信总体有所放宽,部分权限下放,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明显增加。到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达到317.58亿元,比年初新增39.78亿元。

对中小企业贷款,省政府在7月18日的全省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暨中小企业贷款推进会上作了明确部署和要求,会上下发了《关于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金融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浙江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金融单位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省、市会议和相关文件的精神要求,总结经验,创新破难,进一步推进全市中小企业融资工作。

三、关于下半年金融工作

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后,新一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金融单位要全面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和全市经济运行态势,既要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又要围绕**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率先崛起的要求,主动适应政策带来的变化,把目前好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下去,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稳定政策,保持增长,着力促进经济金融稳健发展。稳定的信贷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防范金融风险最有效的手段。必须保持贷款的平稳增长,避免信贷运行的“大起大落”而导致经济运行的波动。

一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力度。新一轮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之一主要是抑制贷款投放偏快势头,确保信贷总量增长适度和均衡投放,实现信贷增长“软着陆”。各金融单位在坚决贯彻宏观调控的同时,要加强监测分析和调查研究,及时跟踪了解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特别要关注企业资金链情况,准确、及时进行调控效果反映,提供政策建议。

二要合理把握贷款节奏。按照实现信贷增长“软着陆”的宏观调控目标,合理把握贷款节奏。防止“急刹车”。各金融单位要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客观分析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坚持“有保有压”,灵活运用信贷政策,合理调整信贷投放节奏,保证重点领域的资金需求,确保信贷有效增长。

(二)创新机制,部门协作,着力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部门协作,在近几年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方方面面的职能和作用,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状况。

一要进一步做好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工作。今年省政府对补偿政策做了调整,实施风险补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范围扩大到各类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和衔接,保证这项政策落到实处,起到实效。年底,市政府将加强考核,兑现补偿。

二要保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供给。现行宏观调控背景下,各金融单位更加要把握好资金投放的力度,防止出现信贷资金一旦紧缩就先压缩中小企业贷款的情况。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完善信贷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健全小企业贷款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下放审批权限,扩大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合作范围,努力满足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

三要继续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各金融单位要继续加强和改进资金结算、委托咨询等其他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突破贷款、票据等现有金融产品的局限,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上市、招商、发债、信托等多种融资手段,调整融资结构,扩大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领域,帮助中小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财务核算机制,改进结算方式,增强资金运用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要进一步健全部门协作机制。中小企业局、人民银行、银监局、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协调机制,定期沟通情况,相互支持。通过部门联动,积极向银行推荐业绩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帮助解决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切实推动全市中小企业融资工作。

(三)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着力确保全市金融安全运行。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前,要高度重视上半年货币信贷增速过快、下半年信贷投放一旦紧缩而带来金融风险加大的问题,加强预警预测,加大监管力度,防患于未然。

一是银行要加大对贷款企业的监管。金融机构也是企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与企业投资一样,同样讲求效益和风险。各金融单位在加强对企业服务的同时,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对不良信息要及时报告,特别是放贷后要及时监测资金的流向,加强贷后跟踪服务,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二是银监部门要加大对银行机构的监管。上半年贷款增长偏快,既有投资拉动和企业资金占用增加方面的因素,也有银行放贷意愿增强方面的因素。因此,银监部门要严密关注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加强贷款流向监管,防范和控制违规贷款的发放。

企业贷款范文第5篇

1.小企业贷款的准入条件较高。目前,小企业贷款方式主要是抵押贷款和少量的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几乎没有,并且抵押贷款的比重还会进一步上升。而对于抵押品,银行很少接受除土地、房产之外的其他抵押物,同时还要求小企业有健全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小企业并未拥有对土地的经营权、对厂房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因此不能把土地或厂房作为合格的抵押物。同时,由于小企业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导致社会对其信用普遍审慎,加之担保基金规模小,担保机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过分审慎等因素,企业获得外部担保极为不易。此外,由于小企业的财务信息和信用记录都不完整,所以其贷款也不能是财务报表型和信用评分型,因此,在抵押、担保型贷款的发展趋势下,小企业既不能依靠自身资产寻求抵押贷款,又不能凭借本身的优质财务信息和信用记录直接获取贷款。

2.小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长期以来,由于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立法滞后以及执法不严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存在信用缺失的现象,小企业信用缺失的问题更为严重。在信贷调查阶段,部分企业由于处于创业阶段,规模较小,资本实力相对较弱,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财务管理不健全,只设流水账,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等原因,给商业银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真正的财务数据、经营状况带来了难度,使商业银行难以按照合理的程序和手续帮助它们获得贷款。信息的不对称加大了商业银行贷款审查工作的难度,造成了风险(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反过来制约了商业银行对小企业信贷支持的积极性。

小企业贷款信息的分散与小企业融资的社会环境有关。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公民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意识,还是整个社会的征信制度建设、基础数据库的信息量和网络覆盖面、征信服务业的发展、征信增值服务等,都要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形成,缺乏完善的担保体系,虽然有为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专门机构,但在实际操作时很难,故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乏统一的信用评估机制及监督机制,没有建立起以企业资信档案为基础的信用制度,对小企业信用状况调查困难。

3.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较弱。小企业本身的治理结构、运作模式、经营行为,都决定了其高风险性。当商业银行在向一般的小企业发放贷款时,面临着许多企业信用级别较低、担保难、风险大、综合收益较差,而银企之间信息又严重不对称的问题,这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定价难度相对较大。

贷款定价的核心是正确评估信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补偿水平。目前,国内小企业信贷定价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方式为法定利率上浮法,确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水平;第二种方式为成本加成法,就是按成本核算,综合考虑预期利润、竞争、客户等因素,以此生成利率;第三种方式则是市值定价,即根据企业预期收益现金流贴现。第一种定价方式略显僵硬,未能体现差别化。由于各家企业信贷风险不同,对银行的贡献度不同,理应得到不同的贷款利率。由于其定价因素较为单一,银行正向第二种方式逐渐过渡,即成本加成法。

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其经营原则,由于小企业社会认知度低,经营管理尚未规范,以及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对其发放贷款后特别需要加强贷后管理,从而使贷后管理的成本上升,因此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贷款管理成本,否则难以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而贷款管理成本包括可见成本和隐性成本,前者主要包括资金成本、营运成本、赋税成本三种;后者主要包括风险成本,而且要确定所有反映成本的指标及其具体数值。但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贷款违约率数值的确立要建立在5年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违约损失率数值的确定更是需要7年历史数据,这些数据必须是分地区分行业的、具体的、真实的数据。而国内大规模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也才是2005年的事,时间并不长,无法获取相应的数据。

4.独立核算制度的推进步伐缓慢。在2006年银监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通知》中,“独立核算”被表述为“要设立小企业贷款的专业部门,组建一支专业队伍,为小企业贷款提供专业服务。要制定专项考核指标,准确统计分析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数据信息,对小企业贷款实行独立核算和专项考核”。没有独立核算机制,小企业贷款的业务考核、激励约束和专业化等措施就显得不够完善、科学。

目前,部分银行在管理和审批上能够把大中小企业客户分类处理,有些银行还能在分支机构的层面上做到独立核算,如设立小企业贷款专营支行,建立了专业化的小企业贷款工作部门和队伍,但至今还没有一家做到全面、系统的成本和利润的独立核算。在小企业贷款独立核算上,目前建行设立了专门的小企业贷款业务会计科目,交行设立了小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指标,工行、农行和中行也有相关的业绩奖惩规定。尽管部分银行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等设立了专门的小企业信贷部,专门负责该业务的拓展工作,但毕竟只有少数,大多数银行仍对独立核算带来的成本等问题有所顾虑。

而独立核算机制的推进步伐缓慢主要与银行自身的经营效益、经营思路等有关。首先,由于国内贷款的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如果没有独立核算机制的安排,风险系数较低的大客户业务和回报收益较高的零售业务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从而导致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动力不足。其次,当前部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出于业绩考虑,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客户上,对小企业贷款重视不足,因此,让其在短时间内跨步到独立核算不太现实。还有一些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目标客户,主要集中在优质大客户上下游产业链上,小企业贷款业务与大客户的关联度还非常高,还没有到要分离小企业客户并独立核算的阶段。第三,在小企业贷款业务独立成本和利润核算问题上,成本计提和分摊的口径比较难取得统一,也是造成独立核算进程推进缓慢的原因。小企业贷款业务成本包括职员薪酬、交易成本、分摊成本和资金成本等多方面。例如分摊成本里面,小企业业务要与其他公司业务或零售业务分摊银行IT系统、客户服务甚至行长薪酬等多种形式的成本支出,而这几者之间如何分配,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分歧也会比较大。

二、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现状

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50.2%。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为53467.7亿元,比2006年初增加5396亿元,增幅为15.8%。为鼓励商业银行做好小企业贷款,2007年银监会在市场准入和结构布局上对表现出色的单位实行鼓励和优惠政策。优惠政策包括:对小企业贷款业务上表现出色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准予其增设机构和网点,扩大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成果;对在小企业贷款业务上表现出色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准予其跨区域增设机构和网点,以改进和提高对落后地区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三、完善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思路

1.放宽小企业客户准入标准。银行可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放宽抵押资产的范围。在贷款方式上除了以抵押贷款和少量的担保贷款为主外,应采取灵活的方式,积极探索小企业采用无形资产、股权、出口退税税单、商业汇票、应收账款、在建工程、土地发包权、人工林地、存货、出租车营运证等多种抵押方式,或以项目本身作抵押,解决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同时,拓宽担保渠道,探索新的贷款担保形式,允许自然人、企业法人、核心股东、主要经营责任人提供的以其个人财产或权利为抵押的担保。开办联保协议贷款业务,由多个小企业进行联保,对其中一个或部分企业发放贷款,以此解决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2.加快完善贷款信息管理工作。首先,应重视对小企业“软”信息的监测。在对企业财务指标等“硬信息”进行监测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小企业账户资金流、企业用水(电)量以及经营者个人情况等“软信息”的监测,特别关注企业法人的逃废债等不良信用记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小企业贷款风险。

其次,建立客户信息平台。尽可能扩大征信体系对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覆盖面,提高征信系统的效率,逐步扩大小企业信息采集的范围和信息服务的范围,逐步为没有金融机构信用记录的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帮助小企业树立信用意识和完善内部管理。不断扩充个人征信系统收集的数据范围,加快从非银行部门采集个人信息的步伐,力争实现和非银行部门的联网运行。

第三,建立和推行不良信用客户内控名单制度,将逃废债、擅自改变贷款用途、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的小企业纳入内控名单。

第四,建立合理的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有效地规避贷款风险。改变以客户财务报表的财务比率分析为主的信贷风险分析方法,将现金流量分析,特别是未来现金流预测和企业财务弹性分析作为信贷分析的重点,加强对企业的行业竞争地位和行业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外部支持、核心竞争力等各种非财务因素的分析。通过采取不一样的评判方式,用于不同的客户群。在这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的做法,值得借鉴。2006年该行推出新的小企业评级办法,建成了覆盖全行小企业评级业务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并一改以往过多依赖企业财务数据和定量评价的作法,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将担保能力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首次引入评价体系中,形成了以担保能力评价为中心,突出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所处经济环境的评价体系,既能充分考虑小企业的成长性、收益性等特点,又注重其经营和财务风险评价,使信用等级能够合理地反映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

3.增强风险定价能力。小企业的最大特点是成长性,具有持续挖掘利用资源的能力。如何针对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开发切合实际的风险定价模型是银行要尽快改进的问题之一。

首先,应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针对小企业贷款管理成本较高,易受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政策风险较高,以及受经营范围限制难以分散经营风险和实现范围经济等特点,商业银行在对其进行定价时,应将小企业的贷款管理成本和信用风险溢价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之中。成本加成定价法符合银行审慎的经营策略,充分考虑了对该企业贷款的具体管理成本,杜绝了不计资金成本和风险的经营行为。

其次,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在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在定价空间内争取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的同时,还要在定价过程中注重客户对银行附加贡献度的大小,考虑包括资金成本、风险溢价、管理成本、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等因素,对小企业贷款进行综合定价。这样,即使要降低贷款定价时,银行仍可获取相应存款收益与中间业务收益。

再次,商业银行应针对当地金融特点,实行差异化定价,避免“一刀切”。分区域对辖属支行进行利率指导,对于市区支行,确定其贷款利率浮动的最基本幅度。在支行的层面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出贷款利率定价模板,并将该模板应用于贷款利率决策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以定量为主的方法,根据贷款风险、资本约束、综合回报等因素,综合设计几大指标,每类指标都有细化指标和细化权重,能够具体到一个企业,不仅不同企业的贷款有不同的价格,甚至在同一企业中,每笔不同的贷款也有不同的价格。通过合理定价,覆盖风险,提高收益。

4.切实推进独立核算制度的实施。首先,可采用扁平化的机构设置,完善有特色的审批程序,从而达到较为理想地控制成本的目的。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增量贷款审批权(包括借新还旧、收回再贷)基本上均收归省级分行,由于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无法适应小企业资金需求时间急、期限短、额度小的特点。因此,通过改变过去大企业贷款需要层层审批的做法,将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适当地下放到支行,提高办贷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例如,交通银行在各地分支行设立专职审查岗,对符合条件的小企业信贷业务采用分级授权个人签批制,提高了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审查针对性和审批效率。民生银行设立的小企业事业部是一个拥有人事权且在财务上独立的SBU(StrategicalBusinessUnite,战略事业单位)。作为与该行公司业务平行的部门设置,SBU在分行采用矩阵式管理结构,即项目管理与专业所、室呈矩阵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迅速解决问题。

其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小企业贷款业务会计科目以及小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指标,来对小企业贷款业务分产品、分部门和机构进行业绩核算,并进行全面的监测。

参考文献:

[1]郭田勇.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03,(11).

[2]黄文彬.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的现状及风险控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2).

[3]黄志豪.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探讨[J].南方金融,2006,(9).

[4]何自力.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效益与风险分析[J].金融论坛,2006,(1).

[5]吴涛.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解决途径探析[J].中国城市金融,2006,(2).

[6]肖文君.研读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出路[J].金融与经济,2006,(12).

[7]杨仙菊,郑黔红,周永先.小企业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天地,2006,(10).

[8]殷建民.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与建议[J].金融纵横,2006,(2).

[9]章群.制约中小企业贷款的因素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6,(6).

[10]张晓华.如何突破小企业融资瓶颈[J].现代金融,2006,(11).

[摘要]小企业贷款业务逐渐成为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积极开拓的新市场,能否有效拓展小企业贷款市场已成为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本文从商业银行贷款流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小企业贷款业务现状,找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制度的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问题

企业贷款范文第6篇

小企业的天堂

了解浙江金融机构的人都知道,不论是以做大项目、赚大钱著称的国有银行,还是讲究高端客户贡献价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不肖说与地方联系密切的地方性银行,在浙江这片土地上,他们对金融服务对象的定位统统离不开中小企业。记者采访过的一位浙江的商业银行的行长说,在浙江,金融机构不做中小企业就没有出路。而这一切正是由浙江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那么浙江的经济呈现出哪些特点?首先由地域特点所导致的在其经济成分中是以民营经济为主。有这么一句话能够简单概括浙江的地域特点:七山二水一分田。而这种地域环境决定了:土地资源的缺乏使得该省农业发展规模有限;本身不是国家工业投向的重点区域,加上矿产资源的稀缺,也使得浙江不具备重工业蓬勃生长的环境。在改革开放之前,农业与重工业的萧条对政府财政收入影响极大,建国后30年中,国家对浙江几乎没有重大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除了台风等自然灾害外,主要原因是基于对战争的考虑,因为浙江处于对台作战的前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前经常能看到四处掏换货品以维持生计的浙江货郎。而这却也从另一个方面培育了早期浙江人的经商意识。改革开放以后,浙江人敏锐地注意到了当时我们国家短缺经济的现象,他们开始用较低的投资成本、敲敲打打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或者开发一个商品,或者从事小商品买卖,这也成为浙江中小企业的雏形。此后,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民间投资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投资不足的缺口,而民间资本实力有限的现实也使得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更有生存发展的空间。经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小企业在浙江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根据2004年的一项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浙江省总数为30.53万家的企业单位中,中小型企业的数量达30.41万家,占总数的99.6%。时至今日,这一比例的变化也并不明显。浙江经济的特点还在于其区域特色的经济发达。目前,浙江省区域性块状经济已经涉及到制造、加工、建筑、运输、养殖、纺织、工贸、服务等十几个领域,100多个工业行业和3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业。这些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块状经济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浙江经济特点最后还表现在专业市场的繁荣上,2005年末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额7173亿元,被誉为中国“市场大省”。这些商品交易市场也多以中小企业构成。

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与其他省份那些需要由政府和监管部门百般推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不同,在浙江,金融企业要想有所作为,不能也无法回避做中小企业的生意。

大银行服务小企业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一直为人所诟病。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大概有一下几点:首先,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占绝对主导的大银行长期以来遵循的是“二八”的经营理念,他们坚信20%的银行客户为银行带来80%的收益。那么中小企业因其资金需求量小、单位成本收益率低、风险相对较大,自然不能纳入那20%的优质客户的行列。其次,在间接融资仍是大多数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的前提下,大客户与大银行之间的天然的相互依附的关系很难被打破,银行对开拓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主观上也缺乏动力。再次,以往因政策性因素而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由于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跟不上,而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这也为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再添几分犹豫。最后,即便是占金融资产份额很小的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并没有把精力完全放在做小企业贷款上,因此中小金融机构也不能弥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到位的缺失。此外,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常常被银行挂在嘴边的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信用记录不全、财务制度混乱、市场风险较大、缺乏抵押担保等。

在浙江银监局,记者曾问过傅祖蓓局长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浙江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工作做得这么好,难道以往羁绊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因素都不存在了?傅局长的回答是:以往的那些问题现在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但不同之处在于,在浙江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各家商业银行能够转变思想,愿意针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特点而健全服务、创新产品,当然这种转变也经过了一个过程,只不过浙江的金融企业把这种转变走在了全国的前头。浙江工行的战略转型就是其中一例。

尽管处在浙江这样一个中小企业经济发达的省份,但是真正重视起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浙江工行也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1995年以前,由于国家对工商银行业务有所限制,那时工商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工商企业,由于浙江省内大企业资源有限,所以那个时候中小企业就成了浙江工行的主要客户,受中小企业发展不规范、银行缺乏针对中小企业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浙江工行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较高。1995年,我国第一部商业银行法出炉,放开了对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限制,此时也适逢浙江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因此工行将业务发展的重点迅速从中小企业转移。1998年到2001年间,浙江工行的贷款增长主要来自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并以此带动了经营情况的全面好转,存贷规模都实现了翻番。到了2002年,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的放缓,以往投放的长期贷款大量进入回收期,加上存款连年增长,银行手中的资金开始变得充裕。此刻,金融市场也发生了变化: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得直接融资成为一些发展良好的大企业重要的资金融通渠道;大客户越来越具备和银行议价的能力,倘若未来失去对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保护,商业银行面对大客户会愈加被动,不排除会出现中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倒挂的现象。基于对上述情况的分析,战略转型就提上了工行的日程。

这个时候,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中小企业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于是,中小企业再次进入浙江工行的视野,通过对浙江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中小企业贷款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浙江工行决定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契机进行战略转型。浙江工行倪百祥副行长在介绍浙江工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经验时说,银行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重点是要实现双赢,无法实现双赢的生意是长久不了的。而以往商业银行受挫于中小企业的主要原因也是在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无法获利自然就没有积极性。

为此,浙江工行服务中小企业就从如何实现双赢开始入手。由于受网点以及人员限制,加上国有银行改革所伴随的信贷严控、决策中心上移等因素的影响,浙江工行在推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之初必须遵守一个底线――严控风险。在国有银行始终为处置大量不良贷款而颇费脑筋的时候,只有守住这个底线,才能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为此,必须改变以往对待大客户的做法,重新构架出一套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浙江工行的做法是首先实行市场细分,按照企业规模、财务管理水平、融资额度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小、微三类,实行差别化营销,对信贷制度也进一步细化,根据客户不同的资产规模、金融需求、贷款方式实行不同的评级标准和授信管理;其次,按照贷款增量、贷款超额收益、信贷资产质量等指标,建立特别针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专项考核和奖励机制;第三,主动调整客户结构,在不断介入新的优质目标客户的同时主动退出部分潜在不良客户,并以此改善客户结构。第四,重点监控借款企业的现金流,确保及时掌握资金周转的真实情况。

奔着双赢的目标,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前提下,浙江工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也做了多方面的尝试。首先,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缩短决策链条、增大支行的授信额度,提高放贷效率;其次,针对中小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开发一些准信用产品如信用证质押、仓单质押等;再次,根据一些企业的需求,采取整贷零还的方式,一方面分散银行风险,另一方面减轻中小企业的还款压力。而对于一些信用状况和经营状况一直良好的企业则适度发放信用贷款。在未来,为了更加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浙江工行还将尝试开发中小企业贷款的网上、电话银行服务,最终目标是让中小企业能够享受自助式的贷款服务。

浙江工行的例子不过是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而变的一个缩影。以往对中小企业紧闭门户的大型国有银行,在浙江却发生了逆转。这种现象目前在中国仍未多见。

台商行的小企业情结

2005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小额贷款年”,旨在让贫困和相对贫困人口得到创业机会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理念,这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不谋而合。为此,在世界银行的推动下,作为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聘请在小额贷款领域名声卓著的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IPC)成立“国家开发银行微小企业贷款项目”。该项目的运作方式就是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资金,引入IPC在微小企业贷款方面的先进理念,在国内寻找合适的地方,商业银行以类似于转贷款的形式在国内发放微小贷款。

台州市商业银行以其资金规模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小银行,1988年台州市商业银行的前身―台州市银座城市信用社成立时,资本金只有10万元。而截至2006年6月末,台州商行各项存款余额已达122亿元,贷款余额97亿元,存贷款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60%。在2005年,该行实现利润25957万元,总资产收益率达到2.43%。让这家小银行实现腾飞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台州商行成立伊始就确立的“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这一经营理念。目前台州商行共有1.6万多户有余额贷款户,平均贷款余额不足50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下的贷款户占到所有贷款户的94%左右,贷款余额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54%左右。从员工队伍建设到企业文化建设再到风险控制机制,台州商行确立了一套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相匹配的制度。他们为中小企业贷款所做的种种创新也总是能引起业内媒体的广泛关注。

台州商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上所取得的成绩也引起了国开行和IPC的注意,在他们看来,台州商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一些理念与国家开发银行微小企业贷款项目的初衷颇有共通点。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和台州商行开展微小贷款项目的合作。而此时,台州商行也面临着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2006年8月中旬,台州市又有两家城市商业银行相隔3天先后开业:一家是由泰隆城市信用社改制升格为“泰隆城市商业银行”;一家是由温岭城市信用社改制重组而成的民泰城市商业银行。这两家商业银行不论从市场定位还是营销手段都对台州商行形成直接的市场压力。一个城市有三家城市商业银行,这种高密集度的城商行分布,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基于金融竞争容易趋于同质化、创新门槛不高的考虑,台州商行必须走持续创新的道路。因此与国家开发银行和IPC合作,对于台州商行整体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截至2006年7月末,台商行累计发放了611笔微小贷款,平均放款额度4.82万元,贷款平均利率13.92%,目前无不良贷款发生。台州商行发放的微小贷款的特点在于:

以商业化市场途径解决高成本及高风险问题,让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

倡导户均控制,实现大面积覆盖,一方面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增加收益客户群体;

允许一定的贷款损失率,并不断撇除坏账,保证有足够的盈利来不断地核销坏账;

不重视抵押品和担保,转而注重对客户第一还款来源的考察和检测;

对信贷产品进行创新,比如台商行推出的“小本贷款”金额在10万以下,期限在三年以内,还款采取按月分期方式,利率随客户贷款次数的增加和资信状况而逐次降低。

探索微小贷款业务领域,尽管项目开展不能为台州商行带来立竿见影的盈利,但台州商行却能借此项目,通过与IPC的合作,借鉴国际经验探索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又一领域,使台州商业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

编 后

我们业已看到,在浙江,大银行和小银行都已经在中小企业贷款上大有作为,并且更近一步的,浙江已经形成多层次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所谓多层次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就是不管是中型企业还是小型、微小企业,只要被认为能够及时还款都有相应的金融机构为其发放贷款。我们不妨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浙江现象。

浙江现象的产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在其他地区还需要靠出政策、给补贴才能推动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求贷无门的现象在浙江已不复存在。用一位浙江银行业的从业者的话说,在浙江不是银行挑企业,而是企业挑银行。市场充分竞争的好处在于:鼓励银行不断创新;银行的服务效率不断得以提升;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谈判地位趋于平等,一些质地较好的中小企业甚至具备与银行议价的能力;客户群体的不断细分也使得银行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更广;商业银行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在竞争中愈加面临考验;此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还增添了商业银行建立科学利率定价机制的动力。

企业贷款范文第7篇

(一)银行方面:信贷政策行业限制,审批权限上收,信贷产品创新不足1.信贷政策限制行业准入,部分企业贷款受限。2013年4月11日,工信部公布19个淘汰产能工业行业后,银行随之调整行业信贷政策。如工行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及“五小企业”,对涉铅、高耗能、高污染及环保不达标的工业企业禁入;农行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须报备总行批准后方可准入,且只能保持存量,不能新增。类似信贷政策的不断出台,导致全市约15%的小微工业企业贷款受到限制。2.政策执行缺乏灵活性,优质企业被拒之门外。目前各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多由总行制定,而“一刀切”的执行方式,往往会将部分小微企业因外界因素影响而拒之门外。如:安徽银丰日化有限公司因2013年薄荷脑原材料及销售价格持续下降(原材料薄荷油价格也在下降),致使企业财务报表中销售收入减少(实际上该企业今年销售量还略有上升),但银行在上报上级行审批时,仅因为此企业销售收入出现下降而被认为存在信贷风险隐患,而下调其授信金额。3.信贷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调查反映,企业难贷款主要是缺少充足的抵质押物。虽然目前金融机构陆续推出了国内贸易融资、商标权质押贷款、易保贷、动产质押、信保融资、助保金贷款等新型信贷品种,但在抵押物创新方面仍显不足,且实施效果不明显。如商标权质押贷款自开办以来,仅办理为数不多的几笔业务。因为商标权的评估要求资质比较高,部分评审需到北京等大城市的专业评估机构进行,受制于评审费用高、时间长等因素制约,类似信贷产品推广范围较窄。4.信贷审批权限上收,贷款审批效率低。目前阜阳市工行、中行企业贷款审批权都集中于省分行,下级分支机构多只有营销、贷款项目申报权限,贷款审批链条过长,严重影响小微企业贷款效率。如工行仅企业评级、授信就需1个半月,一般情况下贷款从申请至到账需要2-3个月;加之信贷人员少(约1000信贷人员服务全市众多企业及个人),不同程度地影响金融机构贷款客户营销的广度和深度,导致贷款客户流失,贷款服务覆盖率低。

(二)企业方面:抵押物不足,财务制度不完善,金融知识匮乏1.银企缺乏沟通,影响企业信贷融资。实地走访显示,部分企业家以及财务人员对各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及基本的申贷流程不甚了解,不同程度地影响贷款效率。如由于企业不了解银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品种,导致样本企业高达71.1亿元的应收账款被闲置;再如由于企业没有贷款需求时与银行沟通协调少,不能提前与银行做好企业基础信息、内部评级的贷款前期准备工作,致使急需贷款时无法及时获得。目前834家样本企业中有206家企业没有办理贷款卡,占比达24.7%。2.“四无”现象突出,银行难以给予支持。一是绝大部分小微工业企业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财务报表不规范,致使金融机构难以对其贷款条件、风险等作出合理评估;二是调查表明县域工业园区中40%左右的小微工业企业无土地证、无房产证,加之部分企业出于避税考虑,购置的机械设备无税务发票,导致小微工业企业缺少必要的抵押物,金融机构无法给予信贷支持。

(三)融资环境: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够健全,评估费用过高且担保难1.贷款评估等中介费用高。据部分小微工业企业反映,目前房地产评估费一般为3%,且每年都需评估,即三年期的贷款需要缴纳三次评估费;有的还被要求到公证处办理公证,又收取0.8%的公证费,进一步抬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据测算目前即使是国有商业银行发放抵押贷款的各项费率加上贷款利率,综合成本也在10%左右。上半年834户小微工业企业利息支出5.4亿元,占其主营业务利润的18.95%,同比增加1.02个百分点。2.担保难问题依然存在。一是手续复杂、担保费用高,企业不愿担保。目前担保公司一般收取1.5%-2.5%的担保费用,同时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措施,而办理反担保的费用也在1.2%左右,导致企业不愿找担保公司担保;二是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的门槛高。如徽行要求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累计代偿率不高于5%、上年度代偿率不高于2%等;三是部分涉外企业反映因出口退税涉及部门多、手续多、办理时间长,不愿申请退税抵押贷款。3.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由于地方政府财力较弱,各级政府均没有建立小微工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长效机制,加之代偿率较低,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仍实施终身追究制的情况下,难解金融机构放贷后顾之忧。风险和收益的不匹配,致使信贷人员宁愿不放贷款,也不愿承担放不良贷款的责任。如某农村信用社主任明确表示,对支持小微工业企业存在六个担心:担心企业发展前景、担心政策因素影响、担心企业担保抵押不足、担心处置变现难、担心企业逃废债、担心不良贷款追究到单位及个人。

二、解决小微工业企业贷款难问题的建议

(一)银行方面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进一步提升对小微工业企业服务水平一是加快产品创新,各金融机构应充分了解小微工业企业贷款需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适当放宽抵质押物的范围,同时注重对新型信贷产品的开发,在减少贷款周期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放贷效率;二是将贷款审批权适当下放,为进一步支持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发展,上级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基层行第一线的优势,将对小微工业企业的贷款审批权下放到基层行;三是加大营销力度,提高小微工业企业贷款覆盖率;四是在完善与担保机构合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对小微工业企业的融资服务水平,同时加快信贷产品的有效组合与创新步伐,通过加大对小微工业企业扶持力度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二)注重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建立银企沟通长效机制一是通过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和聘请专业会计人员等措施,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二是通过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增加资金使用计划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三是以提高生产效率、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为融资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积极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配合银行做好企业基本信息、内部评级等贷款前期准备。

(三)政府健全担保补偿机制,为小微工业企业融资创造有利环境一是政府通过建立健全小微工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以实现机制的长效性,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对小微工业企业的放贷积极性;二是为入驻工业园区企业的土地证以及房产证办理问题提供方便;三是进一步规范企业融资过程中相关部门收取的评估费,适当降低担保费用,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四是加强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开展金融生态县创建活动,促使社会逐步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的良好风气,切实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企业贷款范文第8篇

高效低价解企业燃眉急

青岛凯州专用车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研发和生产冷藏车、保温车、各类厢式车、罐式洒水车、车辆运输挂车等专用车的制造企业,其年产专用车5000余台,所创品牌“青驰”在山东及东部沿海地区享有盛名。近年来,随着市民菜篮子愈发丰富,蔬菜和海鲜运输热络起来,带动了厢式货车的热销。凯州公司紧抓市场机遇,计划建新厂房、投资生产线,专门生产厢式货车。然而,扩大生产需要大笔的资金,而申请贷款贴息对时间的要求较紧,一时间,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在青岛平度工信局的牵线搭桥下,青岛农商银行主动承担起为企业排忧解难的重担。“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凯州公司是一家诚信度较好的企业,经营状况正常,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完全符合我行贷款支持的标准。”青岛农商银行平度支行客户经理王晓辉告诉记者。然而,根据青岛市技改贷款贴息要求,企业技术改造不得采用流动资金贷款方式获得资金,同时为了申请当年首批技改贷款贴息,企业对贷款资金的到位时间要求较急,这给农商行的授信模式和放款效率提出了严格要求。为帮助企业获得融资支持,青岛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多次登门实地调查、搜集资料,最终确定了“厂房抵押+企业担保”的组合授信模式。客户经理王晓辉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加班加点,支行到总行审批开启“绿色”模式,短短12天,2600万元的技改贷款便顺利审批通过并发放到位,企业的燃眉之急迎刃而解。

对青岛农商银行的“高效率”,凯州专用车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韩芳直呼“想不到”。“我们跟不少银行都打过交道,以往银行贷款最快也得1个月,不仅如此还有存入保证金、购买理财等各种附加条件。青岛农商银行不仅效率高,而且利率定价相对低,解决了资金需求的时效性,还降低了融资成本,这么为企业着想让我们不得不感动。”韩芳说。

政银牵手破企业融资难

凯州专用车有限公司只是青岛农商银行通过“技改贷”支持的众多企业中的一个。自2013年4月青岛农商银行与青岛市经信委签订《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项目综合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以后,该行对企业技改支持的脚步便不曾停歇。该行与青岛市经信委建立起战略合作机制,由后者推荐技改项目,银行定向提供金融服务,规避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弊端,解决了企业融资不畅的难题。“政银企对接改变了银行技改贷款动力不足,同时对技改项目的优劣心存顾虑的现状,保证了更多中小企业在升级改造时能按时有效的获得金融支持。”青岛市经信委技改处处长楚宪峰说。

为了全力对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青岛农商银行专门成立了以“无缝衔接、快速高效、属地管理”为原则,由总行分管行长为组长、公司部负责人为副组长、下属16家管辖支行业务部负责人为成员的金融支持技改企业联络员团队。该团队明确专人按时调度管辖支行与各地技改企业的对接情况,确保技改金融服务的推进和落地。与此同时,农商行还邀请青岛市经信委专家就“企业技术改造及扶持政策”为行员工展开专题培训,通过培训让营销人员充分了解企业技术改造的内涵,掌握营销侧重点及融资方案,提高为企业服务的专业性。

技改贷款推广至今,青岛农商银行通过积极参加青岛市政府、经信委等举办的“融资产品展暨中小企业融资对接洽谈会”、“服务体系成果展”、“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月”,以及“政银企对接技术改造融资服务连心桥会”等活动,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深入企业走访考察等多种方式,对接企业312家。其中,定向与青岛中苑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崂特啤酒有限公司、青岛海隆机械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建立了技改融资合作,总授信额度44760万元,其中企业已提款38466万元。

企业贷款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银行业市场结构

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我国千万户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万亿元的资金规模,不仅超过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而且也超过创业投资、股权交易市场和债券市场(史建平,2015)。正是基于银行贷款对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北京市,考察近三年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研究银行业市场结构和贷款环境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影响,并与津沪渝三个直辖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北京市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进一步推动银行小微贷款的健康发展。 一、 四直辖市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比较

1. 小微企业贷款绝对规模比较。

(1)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较。从绝对规模来看,上海市小微企业贷款连续三年领先,贷款余额从2012年的6 953亿元上升到了2014年的8 885亿元。2012年贷款规模排列第二位的是天津(2 745亿元),其次是北京(2 546亿元)和重庆(2 245亿元)。到2014年,北京市的贷款规模上升到了第二位(5 106亿元),天津(3 476亿元)和重庆(3 377亿元)位列第三和第四。

自2013年起,全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由高速增长转为趋于稳定增长,越来越多的银行从单纯追求“贷款余额”增长转变为追求“金额”与“户数”双增长(史建平,2014、2015)。2013年~2014年上海和重庆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在相对平稳中有所下降。而2013年北京市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在较低基数的基础上加速到25.88%,2014年增速达到惊人的59.31%。

这反映了竞争压力下银行在开发小微企业贷款时粗放的经营模式。在经济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如此高的增速难以持续。

(2)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比较。个人经营性贷款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个人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合法经营活动的人民币贷款。小微企业主以自然人的名义申请贷款,只要贷款用于所在企业的经营活动,其目的与企业贷款无异。因此,以小微企业主(包括个体工商户)为对象的个人经营性贷款是广义的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一部分。

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表现不同,北京市个人经营性贷款(包括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的绝对规模连续三年领先于其他三个城市,到2014年达到2 198亿元,分别是上海(1 083亿元)、天津(555亿元)和重庆(1 458亿元)的2.03倍、3.96倍和1.51倍。从需求方面来看,北京留学回国人员达10万人,占全国四分之一。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北京市政府各类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在京创业,北京市个人经营性贷款需求可能更高。从供给方面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银行将小微业务与个人贷款、个人与家庭理财业务相结合而进行大零售管理。北京市作为四大国有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和光大银行的总部,银行大零售的发展进展更快。这可能是北京市连续三年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高居榜首的原因。 2. 小微企业贷款相对规模比较。

(1)小微企业贷款与个人经营性贷款之和/GDP比较。为了更好地分析和比较四直辖市小微企业贷款规模,有必要计算广义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即小微企业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在地区GDP的比重。在金融发展理论中,金融机构贷款/GDP是衡量金融发展深度最经典的指标(?rihák et al.,2012),故广义的小微企业贷款规模/GDP可以看作是衡量各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深度的指标。上海的GDP最高,但其广义的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也最大,2012年~2014年中其广义的小微企业贷款的相对规模均在40%上下。而2012年北京市广义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GDP只有21.20%,处于垫底位置。但此期间北京市广义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惊人,到2014年,北京市广义的小微企业贷款/GDP上升到34.24%,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超过重庆(33.89%)和天津(25.64%)。

(2)小微企业贷款/企业贷款比较。另一个比较小微企业贷款相对规模的指标是小微企业贷款在全部企业贷款余额中的比重,这一指标可以反映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相对于全部企业贷款的投入,以及小微企业贷款与全部企业贷款相比的变化。上海该指标在2012年以27.68%排在第一并连续三年保持首位,到2014年已经上升到了29.19%。北京市该项比例一直是四个城市中最低的,2012年为9.49%,仅为上海市当年水平的三分之一,此后虽有所提升,但到2014年也只有13.75%,约为上海市和重庆市同年水平的一半左右。

北京市小微企业贷款在企业贷款中的比重连续三年低于其他三个城市,说明近年来北京市银行的主要贷款资源用于支持大中型企业,与其他三个城市相比,北京市的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支持远远不足。 二、 四直辖市银行业市场结构比较

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于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有重要影响。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的特征及中小银行在处理“软信息”方面的优势使之有更大的激励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而大银行由于更加复杂的组织结构导致更高的成本,对小企业贷款时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Berger & Udell,1995;2002;Stein,2002;李志S,2002)。因而,高度集中的银行业市场不利于小微企业贷款的发展。为此,有必要探究四地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特点及其与小微企业贷款之间的关系。

1.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比较。资产的市场份额是传统的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指标。而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贷款成本高等特征还要求银行离小微企业尽可能近。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太少、市场份额太低则意味着它们距离小微企业的太远,贷款成本过高对小微企业贷款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小微企业贷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收集和处理各种渠道的软信息,即使银行开发基于供应链的小微企业批量贷款模式,也仍然需要一定的人力在后台对信息进行核实。如果中小银行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市场份额太低,也不利于小微企业贷款的发展。

2012年~2014年,四城市五大国有银行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的市场份额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北京市五大国有银行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市场份额分别下降4.74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前者降幅居首位,后者降幅仅次于重庆(3.37个百分点)。此期间北京市中小银行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对于推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横向比较,由于五大国有银行中有四家总部设在北京,因此,北京市银行业的集中度仍然比较高。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五大国有银行机构的市场份额为41.45%,仅次于上海(42.29%)。而从业人员数量仍占据了银行业市场一半的份额,比位居第二的天津(45.10%)高出5.13个百分点。

从资产总额的市场份额来看,2012年~2014年间除上海外,其他三个城市五大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北京五大国有银行资产的市场份额下降2.5个百分点。但横向比较,北京市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仍然最高。

综合以上三点可知,无论以机构、从业人员,还是以资产的市场份额来衡量,2012年~2014年期间,与其他三个城市一样,北京市的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银行业市场的集中度仍然高于其他三个城市。

2. 城市商业银行市场份额比较。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第三梯队”,以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地区经济为市场定位,它们的户均贷款规模多在100万元以下,不仅远远低于国有银行千万元的水平,而且也低于股份制银行数百万元的量级,真正服务于更多以小商户、小业主为主体的小微金融受益群体(史建平,2014、2015)。因而,城商行市场份额的提升有利于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贷款的发展。

2012年~2014年,无论机构、从业人员或是资产的市场份额,城商行市场份额排列前位的均是天津,到2014年,天津市的城商行在机构数量、从业人数和资产三个方面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0.70%、12.14%和17.76%。同年,上海城商行机构与资产的市场份额排列第二,重庆城商行从业人员数量的市场份额排列第二,而北京城商行机构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三位,而资产的市场份额则排在最末。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三个城商行的市场份额基本呈增长态势不同的是,北京城商行从业人员和资产的市场份额却分别下降了2.05和0.74个百分点。

自2006年中国银监会放开城商行跨区经营限制以来,一些在总部城市具有良好表现的城商行纷纷开始在其他重点城市、特别是四个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入驻城市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也促进了当地小微企业贷款的发展。根据各城商行官方网站提供个数据计算,截至2014年底,已有11家异地城商行在北京设立82家营业网点,占北京银行业营业网点中的市场份额仅为2.07%,低于上海和天津。北京市城商行市场份额不高,与异地城商行引进数量不足有关。 三、 四直辖市小微企业贷款环境比较

1. 地方政府改善贷款环境的举措比较。在改善贷款环境方面,除了按照中央的部署将担保公司分期分批接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外,各地方政府还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完善抵质押物评估机制。但四直辖市政府工作的重点和推进速度有显著的差异。北京市除了推动相关部门为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业务快速办理各类抵押物和质押的登记外,2011年还提出推广中小企业信用报告,2012年要求整合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基础信息,建设中关村信用信息平台和科技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2014年再次提出加快建立小微企业评级和信息通报制度。

天津市从2010年开始就建立地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的全面共享。2013年底开始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工作,2014年市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用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平台、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上海市更是制度建设先行。早在2010年就出台了地方性的知识产权评估标准,对知识产权评估师的基本要求、职业责任、评估操作程序、评估方法、评估参数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范,为促进银行向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小微企业贷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上海市有关部门按照规定可向社会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都向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开放,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开展与担保业务有关的信息查询。同时也于2014年初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对象,试点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将信用评级与开发信贷产品相结合。而重庆市于2012年依托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和市工商局建立恶意欠款人“黑名单”制度,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借款人征信服务。

综述所述,在改善贷款环境的举措中,北京市没有像上海那样着力建设知识产权评估标准,在地方小微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也落后于天津和重庆。除了在中关村高科技园外,北京市在全市小微企业法制和社会诚信环境建设方面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2. 小微企业贷款环境比较。为了量化和评价京津沪渝四直辖市的法制环境和社会诚信环境,我们利用王小鲁、余静文、樊纲主编的《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3年报告》中的数据。其中的“法制环境”由“司法公正与效率”、“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两个指标组成,衡量地区司法系统执法过程中的公正程度及效率水平;“社会诚信环境”指适合企业经营的地区社会诚信环境。数据来自对全国4 000多家企业的问卷调查,评分以5~1表示(数值越大表示该方面表现越佳)。

天津市在法制环境和社会诚信环境两方面均表现优异,分别以3.63和3.56分位列全国首位;上海市法制和诚信环境分值分别为3.36和3.42,均排在全国第二位;重庆和北京的法制环境分别排在全国第四和第五名,分数为3.33。社会诚信方面,北京以3.31分排在天津、上海之后,位列全国第三;而重庆社会诚信得分为3.17,排在全国第11位。通过比较可知,北京市的法制环境与其他三个城市相比较为薄弱,而社会诚信环境也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综合来看,当度量从正规金融部门融资难易程度的指标(包括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和除贷款利率外的额外费用两个分项指标)时,北京市的得分只有3.02,排在全国第16位,不仅低于天津和上海,而且低于重庆。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结全文,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首先,北京市小微企业贷款规模高速增长,2014年绝对与相对规模仅次于上海。但北京小微企业贷款在全部企业贷款余额中的比重一直低于其他三个城市,银行的贷款对小微企业的支持远远不足。其次,北京市银行业市场结构集中度下降,但垄断程度仍高于其他城市,中小银行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最后,北京市法制与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小微企业从正规金融部门融资比其他城市更难。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改善银行业市场结构、提高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除了鼓励在京中小银行发展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技术先进、业绩突出的外地城市商业银行加以引进,并支持已经进入北京市场的外地城市商业银行增设营业网点,以强化它们的示范效应和鲶鱼效应,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

第二,进一步完善法制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任务艰巨,但一旦完善,则可促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将完善法制环境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办法》和《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技术规范》,从评估对象、知识产权评估师的基本要求、职业责任、评估操作程序、评估方法、评估参数等方面制定知识产权评估标准,使知识产权质押的评估有法可依,促进高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小微企业贷款的发展。还应该进一步整合金融、工商、税务、法院、海关、质检等部门信息,建立北京市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网,实现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并扩大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例如:可作为政府招标采购时考虑的一个重要标准),构建完善的失信惩戒、守信受益的信用约束机制。更重要的是,完善融资担保公司的考核机制,制定P2P平台的考核管理办法。对于违规、跑路和诈骗的担保公司和P2P平台,其法人代表和高层管理人员一律列入“黑名单”,终身禁止在京进入金融业。

第三,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考核、鼓励差异化竞争和精细化管理。应该更注重小微企业贷款质量考核,注重贷款笔数、户数、贷款期限和实际需求的匹配程度,鼓励银行主导“下沉”客户对象,并进行精细化管理、规范竞争。

参考文献:

[1] 李志S.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5,94.

[2] 史建平.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3] 史建平.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2015[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企业贷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小微企业 贷款问题 模式创新

一、引言

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伴随着世界经济改革的发生,小微企业的作用显得越来越明显,然而我国小微企业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贷款面临困难,其中有我国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还有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从而给我国小微企业在贷款中设置了一些障碍。其次,我国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向来就不具备足够的力度,在立法上也没有明确的制度措施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问题,因此,解决这类问题就变得势在必行。

二、小微企业贷款困难的原因

(一)我国小微企业受自身因素限制

小微企业信用问题有待提高――我国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不大,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做支撑,因此整体实力还比较欠缺。加上小微企业大部分以创造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在企业管理上往往忽视规章制度的规范操作,所以也缺乏相对完善的贷款方面的制度,导致小微企业在贷款上信誉不够,而又不能及时开发出一套信用管理和登记的体系,由于很多不正当的操作,使得企业的信用度越来越低。

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机构不完善――相比于国有企业,我国小微企业由于受自身实力的影响,对风险承担能力也不够,信贷公司和融资机构往往为了降低风险,不肯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因此造成小微企业面临较大的贷款阻力。[1]其次,受当地经济水平的制约,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的贷款压力就更大。

小微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不真实――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在企业管理上没有实现形成一条完整的管理系统,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上,没有安排具体的岗位进行明确的管理,导致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财务不清楚的现象发生,加上小微企业大部分都和企业主有很大关系,因此很多财务信息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虚假的情况发生,金融机构就不能依据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放贷。

(二)受金融机构方面的影响

第一,相比于国外,我国很多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融资贷款带来的风险,将贷款行为更多放在大企业和一些信誉高的企业上,而小微企业在承受市场风险能力上明显没有大企业有优势,导致小微企业在贷款中的门槛过高。

第二,小微企业外源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现阶段我国小微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从实际案例中可以发现,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小微企业在固定资产上的投入,以及资金流动时的急需问题,因此,融资的形式过于单一化,也不能够长期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这就导致小微企业资金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就比较缓慢,规模和实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从而导致了融资难的恶性循环。

第三,小微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本身就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再加上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中数额也相对较低,其中大部分都不能一次性满足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商业银行在观念上对小微企业就存在偏见,政策自然不会往小微企业上倾斜,而另外一些政策性银行,由于主要注意点都集中在资金庞大的外贸业务上,也没有对小微企业出台相应的J款政策,使得小微企业还是要依赖于商业银行,因此,小额的银行贷款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自己紧张的需求。

(三)受社会方面的影响

第一,小微企业目前缺乏健全的融资系统,主要体现在小微企业进行贷款融资的系统还存在不完善的现象,很多企业在申请贷款融资的时候需要向融资机构提供必要的手续和资质,而小微企业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在融资上要求比较高。[2]另外,融资机构在贷款业务中对大企业和小微企业没有得到一视同仁,小微企业在严苛的条件下还不能主动要求融资机构为自己发放贷款。

第二,融资机构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时候没有完全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往往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缺少灵活性,使融资手续相对烦琐。例如,商业银行在面对小微企业打包贷款时,需要对小微企业资金信用的等级进行评估,同时还需要出示银行办理的信用证,而且还需要有效的抵押,在这种模式下,小微企业贷款融资其实更像是对流动资金的管理,从而加大了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

除此之外,我国缺乏小微企业贷款相关的法律规定。从小微企业贷款渠道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来进行规范操作,而法律适用的范围也只是对大企业信贷业务产生约束,因此导致小微企业的贷款在很多方面都与相关规定不符,从而也造成贷款申请中受到阻碍。

三、小微企业贷款模式创新探析

(一)小微企业自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小微企业要想赢得融资机构的青睐,首先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创新产品的生产和模式,完成技术革新,从而有效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同时还需要加强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通过经营效益的提升,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小微企业还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引进社会先进的科技,用高科技来指导企业的生产运营,使小微企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进步。[3]其次,在企业规模和制度逐渐趋于成熟时,需要落实企业的信用管理,确保企业在社会中获得良好的口碑,为今后贷款融资提供有力的保障。此外,小微企业在财务管理制度上更应该加大管理力度,财务人员在为企业做报表时,应该秉持认真、公正的态度,这样在贷款融资的时候能及时出示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让融资机构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状态和财务状况做到一目了然,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贷款融资业务,解决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

(二)改变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模式

针对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的问题,有经济学家提出融资机构应该对小微企业在贷款模式上进行创新,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服务模式。经过不断的探讨和研究,已经有部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在信贷产品上做出了创新,例如“信融通”的开发利用,另外,在管理和审批等方面也应该为小微企业提供便利。[4]泰隆银行通过“三品三表”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在资金需求上与传统模式上的不匹配的现象,在对小微企业实行小额、短期的贷款模式,解决了小微企业风险难控的问题。其次,银行在担保方式上的创新,比如采用道义担保的方式,夫妻子女,亲戚等作为担保人,以及自主可循环式的贷款模式,甚至是信用贷款。同时,小微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商铺的经营权、林木花卉所有权、专利拥有权等来进行抵押,并对这几类产权进行循环担保,以此来解决贷款融资环节中缺乏抵押的问题。

(三)加大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我国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国家在小微企业贷款融资的改善上却没有获得政府在足够重视,相反,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对政府的依赖还比较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贷款困难的现状,并在这方面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5]首先应该制定一些小微企业在贷款融资中适用的法律制度,使小微企业在申请带库那融资的时候有法可依。然后,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部T,对贷款融资流程实行严格的监管,确保小微企业能够按照正常的贷款途径完成融资行为。此外,政府还应该在小微企业进行贷款融资过程中,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遇到有特殊情况需要贷款融资的,政府应该为该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保证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切实解决小微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四、结语

小微企业贷款困难的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贷款模式的创新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的工程,应该结合国家、社会、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等各方面的因素,从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贷款现状出发,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持续创新,保证我国小微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南开大学)

[作者简介:肖君,南开大学金融学专业中级经济师。]

参考文献

[1] 韩民,高戌煦.产融结合型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有效性研究――基于昆仑银行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05).

[2] 李敏敏,谷瀛,张杰.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优化研究――以国内外贸行业中小企业为例[J].金融经济,2016(14).

[6] 许闻君.金融企业供应链融资管理体系设计[J].财会通讯,2016(11).

[4] 谢明辰.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2016(04).

[5] 刘飞,赵银银.互联网农业背景下供应链金融运行形态、演变逻辑及收益分配[J].西南金融,2016(03).

上一篇:大学生贷款范文 下一篇:不良贷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