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范文

时间:2023-02-25 12:27:08

企业财务

企业财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认识;财务指标;人员素质

1我国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1.1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够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通过企业财务分析说明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生产经营情况,在与历史同期以及同行业先进企业数据的对比中,找出本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预测企业未来生产经营的发展方向。在当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不断地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企业管理的水平需要不断提高,这些都需要借助财务分析的手段对各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预测,帮助企业当局做出正确的决策;(3)掌握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反映出企业目前的各项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情况,使领导心中有数,并将其作为决策、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依据。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而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与分析工作当作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从而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开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在财务分析的目的上,往往也不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而是强调满足领导需要或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1.2财务分析人员所依赖的资料具有局限性

企业财务分析是以企业所编制的一定期间的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并结合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其他有关资料,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其它有用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但是,目前企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是简单地运用企业一定期间的几张报表,就开始从事相关的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等。我们知道,企业财务报表是运用会计专门方法,并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会计信息进行提炼加工而成,反映的是货币化的信息。而在当前风云变幻的经济环境下,单纯依靠货币化的信息来评价企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具体状况,对有关报表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并结合一些非货币化的信息对企业具体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

1.3财务指标的构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

财务比率的构建应当重视分子、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而言,分子、分母要满足以下三种逻辑关系:(1)构成分子、分母的两部分要满足配比关系。比如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关系。(2)构成分子、分母的两部分要满足计价基础一致的原则。比如在计算存货周转率时,其中的销货成本和存货都应该按历史成本进行计价,而不能对其中的存货按现行价值进行计价。(3)构成分子、分母的两部分在本质上是关联的。比如在计算销售净收益率时,就应该将一些不随销售额变化的固定费用包括在净收益中。但是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少重视这方面的逻辑关系,只是对照教科书中讲到一些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而不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特点构造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1.4财务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运用相脱节

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但许多企业在好不容易组织力量把财务分析做好之后,并没有将分析的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其结果是,既浪费了企业的有关资源,也使财务分析人员产生失落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成果没有得到重视,进而影响了员工参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1.5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企业管理正朝着战略管理的方向发展,根据战略管理的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仅要掌握企业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尽管近几年我国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仍不能适应新时期财务分析的要求。同时,企业管理当局对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提高也重视不够,导致财务分析的结果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2改进企业财务分析问题的对策

2.1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1)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积极组织、协调各业务部门对财务分析的配合,支持、帮助财务分析人员熟悉本企业的业务流程,尊重财务分析人员的劳动成果,提高财务分析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2)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从而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的依据。

2.2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深化财务指标与经营情况的联系

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等作为基本报表反映企业的情况和经营情况。同时应更加注重对财务状况说明书的编制工作,其信息披露应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采用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非货币性的与财务事项密不可分的信息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受物价变动影响的因素等。只有详细分析董事会报告及其他信息来源中与该企业经营情况有关的信息之后,把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财务报表数据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2.3加强财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1)要剔除各种影响因素。在分析时可以将不同会计方法的影响差异剔除;将某些特殊的、个别事件或因素剔除;选择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进行横向比较等。(2)要注意各种分析指标的综合运用。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发挥财务分析的总体功能效应。

2.4有效提高财务分析的利用率

在提高财务分析利用率方面,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财务分析活动会议肯定成绩,查摆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并在财务分析会议上落实责任,使财务分析应起的作用得到落实。提高财会人员的参与意识,并广泛开展自上而下的财务分析利用效果交流活动。

2.5切实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

企业领导要重视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选择优秀的财务分析人员。同时,企业应在选择优秀财务分析人员的基础上,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培养适应本企业的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其基本分析能力和对各种来源的财务分析数据的合理修正能力;也要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裴淑琴,聂健.目前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J].山西统计,2002,(7).

[2]王文君.影响企业财务分析质量的因素分析[J].西部财会,2005,(7).

[3]贺彩萍.论企业财务分析的局限性[J].上海企业,2004,(12).

[4]圣•普拉斯著,隋洋译.洞察财务报表奥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企业财务范文第2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管理,规范金融企业财务行为,促进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防范金融企业财务风险,保护金融企业及其相关方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相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金融控股公司、担保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以下简称金融企业)适用本规则。

其他金融企业参照本规则执行。

第三条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本规则的规定,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置财务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运用规划、预测、计划、预算、控制、监督、考核、评价和分析等方法,筹集资金,营运资产,控制成本,分配收益,配置资源,反映经营状况,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持续经营和价值最大化。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下简称财政部门)依法指导、管理和监督本级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派出机构,应当在规定职责范围内依法履行指导、管理和监督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责。

金融企业在完成工商登记后30日内,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设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验资证明、章程等文件的复印件。

金融企业发生分立、合并、设立分支机构,以及主要工商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在依法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后30日内,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有关的变更文件复印件。

第五条金融企业应当依法纳税。金融企业财务处理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一致的,纳税时应当依法进行调整。

第二章职责、职权

第六条财政部门履行下列财务管理职责:

(一)监督金融企业执行本规则以及其他的财务管理规定,指导、督促金融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二)指导、督促金融企业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监测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及其营运状况,监督金融企业的财务行为;

(三)加强金融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实施金融企业财务评价;

(四)监督金融企业接受社会审计和资产评估;

(五)制定并实施促进金融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财政、财务政策,组织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六)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财务管理职责。

第七条金融企业的投资者(以下简称投资者)一般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治理机构行使下列财务管理职权:

(一)执行并督促经营者执行国家有关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规定;

(二)决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经营者的财务管理权限;

(三)决定财务管理职能部门的设置;

(四)决定财务计划和财务预算,决定筹资、投资、处置重大资产、依法提供除主营担保业务范围以外的担保、捐赠、重组、经营者报酬、利润分配等重大财务事项;

(五)对经营者实施财务监督和财务考核,决定聘任或者解聘财务负责人;

(六)决定聘用或者解聘承办社会审计和资产评估等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

(七)按照章程的规定,行使其他财务管理职权。

投资者可以通过制度规范、章程约定等方式,将投资者财务管理职权全部或者部分授予经营者。

金融企业按规定可以向其控股的企业委派或者推荐财务总监。

第八条金融企业的经营者(以下简称经营者)按照规定行使下列财务管理职权:

(一)执行国家有关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规定;

(二)拟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经投资者议定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并具体组织实施;

(三)组织财务预测,编制财务计划和财务预算草案,实施财务控制、分析和考核;

(四)组织实施筹资、投资、处置重大资产、担保、捐赠、重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方案;

(五)组织财务事项审批;

(六)组织缴纳税金、规费;

(七)执行国家有关职工劳动报酬和劳动保护的规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八)归集财务信息,依法组织编制和报送财务会计报告;

(九)提请聘任或者解聘财务负责人;

(十)配合有关机构依法实施的审计、评估和监督检查;

(十一)按照章程的规定,以及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的要求,行使其他财务管理职权。

第三章财务风险

第九条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本规则的规定,以及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包括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内容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权限、程序、应急方案和具体措施,以及财务风险形成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第十条金融企业应当建立规范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保持业务规模与资本规模相适应,在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等方面满足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企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从事保险业务的金融企业,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规定的数额;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企业,净资本负债率应满足规定的数额要求。

第十一条金融企业应当按照保障相关各方利益、保证支付能力、实现持续经营的原则,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控制资产负债比例,足额提留用于清偿债务的资金。

从事银行业务的金融企业,应按规定交存存款准备金,留足备付金;从事保险业务的金融企业,应按注册资本的20%提取资本保证金,存入指定银行,除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不得动用;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企业,负债与净资产的比例应满足规定的数额要求。

第十二条金融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终对各类资产进行评价,并逐步实现动态评价,按照规定进行风险分类,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金融企业对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应当落实监管责任。对能够收回或者继续使用的,应当收回或者使用;对已经损失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核销;对已经核销的,应当实行账销案存管理。

第十三条金融企业应当及时分析市场利率、汇率波动情况,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减少利率、汇率风险损失。

第十四条金融企业发生关联交易,必须履行规定的程序,并按照规定控制总量和规模,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并及时结算资源、劳务或者义务的价款,不得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逃避税收。

第十五条金融企业委托其他机构理财或者从事其他业务,应当进行风险评估,依法签订书面合同,明确业务授权和具体操作程序,定期对账,制定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金融企业委托其他机构理财或者从事其他业务,投入的资金不得影响主营业务的开展,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账内核算。

第十六条金融企业依法受托发放贷款、经营衍生产品、进行证券期货交易、买卖黄金、管理资产以及开展其他业务,应当与自营业务分开管理,按照合同约定分配收益、承担责任,不得挪用客户资金,不得转嫁经营风险。

第十七条金融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被担保对象的资信及偿债能力,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设立备查账簿登记,及时跟踪监督。

金融企业提供除主营担保业务范围以外的担保,应当由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议;为金融企业投资者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应当由股东(大)会决议。

第十八条金融企业应当根据资本规模控制表外业务总量。

金融企业应当按照风险程度对表外业务进行授权,并严格按照授权执行,禁止违规操作。

金融企业应当及时、完整记录所有表外业务,跟踪检查表外业务变动情况,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披露。

第十九条金融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拨付与分支机构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营运资金,并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金融企业应当对分支机构实行统一核算,统一调度资金,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条件具备的,可以实行统一核算,统一调度资金,业务单元制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

金融企业应当加强对分支机构的财务监管,关注资金异常变动,监督并跟踪分析分支机构财务指标的情况,督促境外分支机构遵守所在国家(地区)关于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规定。

第四章资金筹集

第二十条金融企业筹集资本金,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资本金管理的规定,根据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拟定筹资方案,履行规定的程序。

金融企业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接受货币出资,也可以接受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出资,或者采取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金。

金融企业接受非货币财产出资,应当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约定的价值计价;采取发行股票方式筹集的资本金,按照股票面值计价。

金融企业筹集资本金,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办理工商登记后,应当向投资者出具出资证明书。

第二十一条金融企业筹集的资本金,在持续经营期间,投资者除依法进行转让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抽走。

金融企业在筹集资本金活动中,投资者缴付的出资额超出资本金的差额(包括发行股票的溢价净收入),计入资本公积。

经投资者决议后,资本公积用于转增资本金。

第二十二条金融企业以借款、吸收存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向人民银行再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明确筹资目的,考虑资金需求和债务风险,签订书面合同,不得擅自提高或者变相提高利率以及付费标准,并应适时合理调整负债结构,降低筹资成本。

第二十三条金融企业取得国家投资、财政补助等财政资金,区分以下情况处理:

(一)属于国家直接投资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金或者资本公积;

(二)属于投资补助的,增加资本公积或者资本金。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

(三)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收益处理;

(四)属于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作为收益处理;

(五)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作为负债管理。

第五章资产营运

第二十四条金融企业应当统一管理资金账户,明确资金调度的条件、权限和程序。调度资金应当按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依据有效合同和合法凭证办理手续,不得私存私放资金。

向境外调度资金必须符合国家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并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第二十五条金融企业管理库存现金、库存金银、存放中央银行与同业的款项,以及其他形式的现金资产,应当满足流动性要求,并控制现金资产总量。

第二十六条金融企业应当按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合同进行财务审核,跟踪履约情况,明确债权,制定收账政策,及时清收应收款项。

第二十七条金融企业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经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议,可以用货币对外投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对外投资,但不得以国家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对外投资。

用非货币财产对外投资的,应当聘请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按评估确认后的价值计价。

对外投资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投资权益,按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程序支付投资款项,所需资金纳入财务预算管理,不得在成本费用或者营业外支出中列支,并及时监控和考核投资项目的效益,落实项目决策者和实施者的责任。

向境外投资的,应当符合国家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外汇管理等相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金融企业收取、保管和处置抵债资产,应当按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工作程序办理。

收取抵债资产应当按照规定确定接收价格,核实产权。

保管抵债资产应当按照安全、完整、有效的原则,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定期检查、账实核对。

处置抵债资产应当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聘请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作价。一般采用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处置。采用其他方式的,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选择抵债资产买受人。

抵债资产不得转为自用。因客观条件需要转为自用的,应当履行规定的程序后,纳入相应的资产进行管理。

第二十九条金融企业应当按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定期清查核实各类固定资产,落实使用和管理责任。

购建重要固定资产、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并落实决策和执行责任。

固定资产折旧可以依据产业发展态势和技术进步的要求,结合固定资产经济寿命及其使用状况,确定折旧年限,选用折旧方法,按季(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一经选用,一般不得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经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议后执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披露变更理由的,应当及时披露。

已交付使用而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在建工程项目,应当比照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金融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在建工程账面价值之和占净资产的比重,从事银行业务的最高不得超过40%,从事保险及其他非银行业务的最高不得超过50%。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金融企业通过自创、购买、接受投资等方式取得的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及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应当依法明确权属,落实经营和管理责任。

变更无形资产权属时应当进行评估,并签订书面合同。

第三十一条金融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包括信贷资产损失、坏账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损失等,应当及时核实,查清责任,追偿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金融企业以出售、出租、抵押、置换、报废等方式处置资产,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相应程序。

处置主营业务所用资产,涉及业务调整或者资产重组的,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制订业务调整或者资产重组方案,履行规定的程序后执行。

金融企业对外捐赠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捐赠的范围和条件,落实执行责任,严格办理捐赠资产的交接手续。

第六章成本、费用

第三十二条金融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成本费用预算约束,实行成本费用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

金融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纳入账内核算,不得违反规定进行调整。

第三十三条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经营有关的支出,包括各项利息支出(含贴息)扣除允许资本化的部分、手续费支出、佣金支出、业务给付支出、业务赔款支出、保护(保障、保险)基金支出、应计入损益的各种准备金和其他有关支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四条金融企业的成本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本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成本支出与营业外支出的界限、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金融企业的成本核算,应当以季(月)、年为计算期。同一计算期内,核算成本和营业收入的起止日期、计算范围和口径应当一致。

第三十五条金融企业应当注重费用支出与经济效益的配比,实行费用支出的归口、分级管理和预算控制,确定必要的费用支出范围、标准和报销审批程序。

除国家规定的专用账户外,金融企业每一独立核算单位分币种只能设立一个费用存款专户,除税金及附加、折旧、资产摊销、准备金和坏账损失以外的各项费用,应当从费用专户中开支。

金融企业应当强化费用支出约束,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会议费、通讯费、维修费、出国经费、董事会经费、捐赠等实行重点监控。

金融企业的业务宣传费、委托代办手续费、防预费、业务招待费一律按规定据实列支,不得预提。

第三十六条金融企业技术研发和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所需经费应当纳入财务预算,形成的资产应当纳入相应的资产进行管理。

第三十七条金融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核定和计发职工薪酬。

金融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经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议,可以对经营者、核心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人员实行与其他职工不同的薪酬办法。

金融企业经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议,可以在工资计划中安排一定数额,对研发核心技术、促进安全营运、开拓市场等作出突出贡献的职工给予奖励。

第三十八条金融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费用,应当据实列入成本(费用)。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且按时足额缴费的金融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制度,相关费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列支。

第三十九条金融企业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的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工会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拨交工会使用。

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用于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

第四十条金融企业应当依法缴纳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使用或者占用国有资源的费用等。

金融企业有权拒绝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或者超过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范围和标准的收费。

第四十一条金融企业根据经营情况支付必要的佣金、手续费等支出,应当签订合同,明确支出标准和执行责任。除对个人人外,不得以现金支付。

第七章收益、分配

第四十二条金融企业经营业务范围内的各项收入和其他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统一登记、核算,不得存放其他单位,或者以任何理由坐支。

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职工履行本单位职务所得收入,包括业务收入以及对方给予的佣金、手续费等,全部属于金融企业,应当纳入账内核算,不得隐匿、转移、私存私放、坐支或者擅自用于职工福利。

第四十三条金融企业发生年度亏损的,可以用下一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下一年度的税前利润不足以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延续弥补期超过法定税前弥补期限的,可以用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弥补。

第四十四条金融企业本年实现净利润(减弥补亏损,下同),应当按照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顺序进行分配。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本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累计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

从事银行业务的,应当于每年年终根据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一般准备金,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从事其他业务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本年实现净利润中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补偿风险损失。

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润,并入本年实现净利润向投资者分配。其中,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下列顺序分配:

(一)支付优先股股利;

(二)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三)支付普通股股利;

(四)转作资本(股本)。

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充足率、净资本负债率未达到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标准的,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任意盈余公积金按照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提取和使用。

经股东(大)会决议,金融企业可以用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弥补亏损或者转增资本。法定盈余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金融企业注册资本的25%。

第四十五条金融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股东(大)会决议,可以对经营者和核心技术人员、核心管理人员实行股权激励。

经营者及其他职工以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分配办法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经股东(大)会决议后,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一)取得股权的,与其他投资者一同分配利润;

(二)没有取得股权的,在相关业务实现的利润限额和分配标准内,从当期费用中列支。

第八章重组、清算

第四十六条金融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通过分立、合并等方式进行重组。

实施重组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履行规定程序,组织开展财产清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组织与债权人协商,制订债务处置或者承继、股权设置、资本重组的实施方案。

第四十七条金融企业分立,应当按照资产相关性或者业务相关性原则分割财产、承担债务,并明确分立后的产权关系。

对不能分割的财产,在评估的基础上,经各方协商,由拥有财产的一方给予其他方经济补偿。

第四十八条金融企业合并,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金融企业或者新设的金融企业承继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并明确合并后的产权关系。

金融企业合并净资产超出注册资本的部分,作为资本公积;少于注册资本的部分,应当变更注册资本或者由投资者补足出资。

对资不抵债金融企业以承担债务方式合并的,合并方应当采取重整措施,按照合并方案履行偿债义务。

第四十九条金融企业实行托管经营,应当签订托管经营合同,明确被托管企业的财务状况、托管经营目标、托管财产处置权限以及收益分配办法等,并落实财务监管责任。

受托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托管经营合同制定相关方案,重组托管金融企业的财产与债务、调整业务、安置职工。

托管经营合同没有约定且未经托管金融企业股东(大)会同意,受托金融企业不得擅自改组、改制、转让托管金融企业,不得非法转移托管金融企业的财产和业务,不得以托管金融企业名义或者以托管财产对外担保。

第五十条金融企业进行重组时,对已占用的国有划拨土地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评估,履行相关手续后,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一)继续采取划拨方式的,可以不纳入资产管理,但应当明确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并按规定用途使用,设立备查账簿登记;

(二)采取作价入股方式的,将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转作国家资本,形成的国有股权由重组前的国有资本持有单位或者财政部门确认的单位持有;

(三)采取出让方式的,由金融企业购买土地使用权,支付出让费用;

(四)采取租赁方式的,由金融企业租赁使用,租金水平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确定,并在租赁合同中约定。

金融企业进行重组时,对已占用的特许经营权等国有资源,依法可以转让的,比照前款处理。

第五十一条金融企业重组过程中,对拖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以及欠缴的基本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等,应当以金融企业现有资产优先清偿。

第五十二条金融企业被责令关闭、依法破产或者经营期限届满终止经营或者解散的,应当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金融企业章程的规定实施清算。

金融企业自愿清算的,由金融企业股东(大)会决议后执行。

金融企业依法进行清算,应当对非货币财产进行资产评估。

第五十三条金融企业的清算财产支付清算费用后,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顺序清偿债务。

第五十四条金融企业清算完毕,应当编制清算报告,聘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将清算报告和审计报告报投资者决议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后,向相关部门、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人通告。

第五十五条金融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除正常经营期间发生的列入当期费用以外,应当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一)重组中发生的,依次从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中支付;

(二)清算时发生的,以扣除清算费用后的清算财产优先清偿。

第九章财务信息

第五十六条金融企业应当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整合业务和信息流程,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

第五十七条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财政部的统一要求编制中期财务会计报告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并通过内部审核,在规定期限内向财政部门以及其他与金融企业有关的使用者报送,不得拒绝、拖延财务信息的披露。

第五十八条金融企业报送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金融企业不得编制和对外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信息。

金融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五十九条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金融企业财务评价制度,对金融企业资本充足状况、偿付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盈利状况和社会贡献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制定有关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政策和考核有关金融企业的依据。

金融企业应当按财务评价制度的要求,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

第六十条财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履行保密义务,谨慎、合法地保管、使用金融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得利用未公开的财务信息牟取利益或者损害金融企业利益。

第十章罚则

第六十一条金融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予以通报批评:

(一)不按规定提交设立、变更文件的;

(二)财务风险控制未达到规定要求的;

(三)筹集和运用资金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四)不按规定开设和管理资金账户的;

(五)资产管理不符合规定,形成账外资产的;

(六)不按规定列支经营成本、费用的;

(七)不按规定确认经营收益的;

(八)不按规定计提减值准备、提留准备金、分配利润的;

(九)不按规定处理财政资金、国有资源的;

(十)不按规定顺序清偿债务、处理财产的;

(十一)不按规定处理职工社会保险费、经济补偿金的;

(十二)其他违反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的。

第六十二条金融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金融企业及其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

(一)不按照规定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

(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明显与国家法律、法规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相抵触,且不按财政部门要求修改的;

(三)不按照规定提供财务信息的;

(四)拒绝、阻扰依法实施的财务监督的。

第六十三条金融企业违反本规则,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处理、处罚。

财政部门在依法实施财务监督中,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应当依法移送相关管理部门。

第六十四条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履行财务管理职责过程中、、,或者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一章附则

第六十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可以依据本规则和财政部的其他规定,结合本地区金融企业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报财政部备案。

企业财务范文第3篇

1.1对成本会计控制工作的认识不科学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所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优势,就必须严格控制所生产出产品的价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成本,同时要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但是,现如今有些企业仍没有对成本控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仍然沉浸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他们认为成本控制可有可无,导致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秩序混乱,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规范。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将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混为一谈,不能突出成本会计控制工作的有效性,不能有效地完成成本会计控制工作的任务以及所肩负的职责。

1.2成本会计控制管理工作没有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

目前企业财务成本会计控制管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工作发展的需要。据了解,现阶段大多数企业仍沿用传统成本会计控制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使得财务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给企业提供科学、正确的信息数据,不能有效地反应出企业这一阶段发展的真实情况,有时甚至出现连编制成本报表的人也难以解释自己的“产品”成本构成的尴尬局面,最终导致企业在战略决策中出现错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竞争力的提高。其次,企业对成本会计控制的管理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目前,一些企业只重视投产后的成本核算而忽视了投产前的生产和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成本控制。企业在成本会计控制的管理方面,手段落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许多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落后的管理方式很难达到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2企业财务成本会计控制有效策略的研究

第一,要求我们对企业成本会计控制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将其真正重视起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日益完善,企业间的竞争势必会日趋激烈,而企业成本会计控制工作开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竞争力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对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控制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保证成本预测与核算出来的结果能与实际生成相联系。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成本会计,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这样有利于经济决策和成本的控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借助于财务软件计算出更及时更准确的数据。另外,企业管理者应该强化成本意识。企业不但要提高经营管理各部门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还要注重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要把企业的成本与企业各管理部门和员工的经济责任及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任务型、控制型”为“效率型、管理型”,除控制制造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以外,更注重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调动全体人员管理成本的自觉性。第二,强化成本会计管理机制。现代成本会计可以使企业能动地适应和处理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促使企业统筹兼顾,以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并努力改变企业自身状况,来减少环境企业的不利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一,建立严格的费用审批制度。一切费用预算在开支以前都要经过申请,批准手续后方能支付,即使预算内费用列支,也要经过申请和批准。其二,实现目标成本到责任成本的转化。即成本指标分解落实的过程。在制定目标成本或编制成本计划时按步骤进行。管理费用既要按步骤采取一定方法编入成本计划中,又要按部门编制,作为各单位的责任费用标准。

3结语

企业财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文化;文化建设一、企业财务文化的概念

(一)企业财务文化的定义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影响下,企业长期倡导和培育由理财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塑造的道德精神、财务行为规范和实体性理财设施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从企业财务文化的定义不难看出,财务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财务实践活动中,广大企业财务人员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

(二)企业财务文化的内容

从广义上讲企业财务文化,其内容超越了财务人员本身,已经在企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与企业的其他文化相互融合,体现在企业的其他文化之中。比如在企业的生产文化中,追求企业的高回报小付出;在企业的安全文化中,以保证企业的人员生命和财产价值的安全为核心;在企业的营销文化中,以利润最大化为其最高目标。这些企业文化中无不体现着财务的要素。狭义上讲,企业的财务文化仅仅指财务人员的意识形态,其外延包括财务办公设施、软硬件、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文化。可以说,财务文化在这个层次上更多的是侧重人的精神文化,而广义上的财务文化更注重企业的制度体系。

二、企业财务文化的现状

国有企业对理财的定位,更多是将国家和社会放在商业之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经济法规和财务制度的制约,无法充分发挥其经济性和社会性。同样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无法保证自身商业行为的自主性。我国许多企业本身的管理偏向于集权控制,在财务管理上,企业也不能很好地运用授权和分权技术。企业在进行有关财务的决策时,更多的是凭“一把手”的经验,在进行财务审批时,“一支笔”现象也较为普遍。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的管理、人性的自觉,在企业的财务文化中,就表现出经验主义泛滥,民主理财意识不强,致使中国的财务文化不同于西方理性自觉的财务文化,经验性多于分析性。

三、建设企业财务文化的具体措施

企业财务文化建设的形成是企业各方面努力和员工认同的结果,只有不断在企业的各个时期发展和充实相应的财务文化,这一项系统工程才能为企业的建设发挥最大功效。在财务文化建设中,要注重财务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同时要注意提升财务文化的软实力。

(一)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文化

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文化,企业合理地设置财务机构,将集权与授权灵活融为一体,摒弃单纯追求公平的分配制度,建立起富有效率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人员围绕合理的财务指标考核机制,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同时企业应建立起适应的民主理财机制,确保每一笔收支都符合民主集中的精神。此外,企业还应健全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资金管理、资金审批和运行评价机制。只有一套完整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严格贯彻实施,企业才能拥有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二)建立符合实际的财务物质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完备的财务信息工程已经成为财务物质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融入财务管理体系,大力开发企业财务软件,推广使用与企业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系统,让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企业财务服务。此外,还应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知识培训,改善理财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改进财务人员的办公设施等等。通过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提高各个企业内部特有的财务物质文化,促使财务人员的办公生活条件和环境水平得到提高,更好地为企业的财务工作服务。

(三)形成和谐的财务精神文化氛围

首先企业必须要树立诚信理财观,培养财务人员正确的道德观。只有他们对企业忠诚,彼此互相信任,具备正直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为企业理财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其次,企业要塑造创新的财务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积极地鼓励员工开展创新理财活动,对每一项管理创新成果,要有相应的奖励机制。最后,企业要培养财务人员的主导意识,通过各种手段教导财务人员对自己的财务行为负责,要有大局观,要坚持原则立场,将全局利益放在首位。

(四)加强企业财务软文化建设

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所具有的一种财务活动能力,这种能力能让与企业财务有关联的人心甘情愿地去做企业希望做的事情,是企业财务软实力的核心。它包括企业财务文化、财务管理者素质的影响力等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2]。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的财务文化本身就体现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只有把企业财务文化置于企业发展体系的核心位置,企业的发展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财务人员的能力是财务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只有采取恰当的财务管理方法,对不同的财务人员实行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方式,将财务人员的理财能力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财务软实力。

四、结语确

综上所述,企业要建立好与其相应的财务文化措施,必须从制度、物质、精神方面三管齐下。一方面,企业健全合理财务文化制度,需要加强改进企业财务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作为企业财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财务观,正确处理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为企业的财务文化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更好的服务。最后,企业还要注重提升企业财务软文化,将企业的财务文化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让企业的财务文化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作者单位:65737部队)

参考文献:

[1]刁华兰.略论企业财务文化[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6.(4).

企业财务范文第5篇

企业财务诊断,西方也称之为“企业财务咨询”。他们一般将其定义为:由财务诊断人员调查并指出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帮助企业实施改善活动的一种服务性事业。我国自八十年代初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诊断咨询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1998年仅注册会计师进行的财务会计诊断咨询就达78万余户。但是,企业财务诊断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却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一、企业财务诊断不同于一般的财务工作,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相对独立性所谓相对独立性,是指企业财务诊断机构的人员,与企业财务部门处于平等地位,行政上不受企业的制约和干预,以保证财务诊断结论客观公正。即使是企业自我诊断人员,也必须摆脱行政干预和传统习惯势力的约束,处于超然地位,独立地行使诊断职能。财务诊断人员的独立性是确保客观公正和有效的前提。财务诊断人员只有建议权而无决策权和执行权,所提出的诊断结论和措施须经企业批准后方能实施。

2.自主性与自愿性,企业是否进行财务诊断,如何进行财务诊断,聘请何人进行财务诊断,这是企业的自,任何单位不得强制企业进行。同时,财务诊断机构和人员是否接受诊断课题,也有其自而不受其它单位干预。也就是说财务诊断能否进行,取决于诊断者和被诊断者双方自愿。财务诊断结论和措施方案,不是指令性提案,企业是否采纳实施,取决于企业对措施方案的评价,因而财务诊断结论和措施方案对双方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承担责任的义务。

3.客观性和科学性,财务诊断有一套严格科学的程序与方法,诊断过程中必须始终按科学程序和方法进行。财务诊断的客观性是科学性的前提,而财务诊断的科学性则是诊断措施有效性的保证。财务诊断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就不可能接受,因而也就谈不上诊断成果。

4.保密性,企业财务诊断过程中,涉及到企业大量的财务信息和资料,财务诊断人员对企业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因此,保密性是财务诊断的重要特征,也是财务诊断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商品经济中,如果财务诊断人员不讲职业道德,随意透露企业财务秘密,将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财务诊断是一项保密性极强的工作。

5.重要性和艰巨性,企业财务诊断不同于一般的诊断,因为企业各方面存在的问题都会在财务资料中得到反映,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症状”与原因不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而是呈现多元的复杂关系。同时,企业财务诊断没有固定的标准可供参照,同样的病症但治疗措施和方案却可以不同,必须因地因时因行业而异。因此,财务诊断十分复杂,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予以正确诊断和治疗。

6.服务性,企业财务诊断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和解决企业财务系统和财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当好顾问和参谋。由于财务诊断人员只有建议权而无决策权和执行权,因而,从本质上说,财务诊断工作是一种服务性工作。作为服务性工作,财务诊断人员自然应取得报酬,这在企业外来诊断活动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与企业财务诊断接近的有企业会计咨询、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分析、企业财务检查等范畴。了解企业财务诊断与这些范畴有何联系与区别,分析财务诊断与这些范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财务诊断含义的了解。

1.财务诊断与财务咨询。财务咨询是我国法律规定的注册会计师业务之一。人们一般认为,财务诊断与财务咨询在含义上并无明显差别,都包含对企业财务的评价和建议,只是词语不同,我认为,两者是有区别的。首先,在我国财务咨询显然包含“财务”与会计,而财务诊断则仅限于财务状况,它一般不在会计活动上下过多功夫。其次,财务诊断多用于诊断者亲临企业现场收集资料,提出诊断结论、措施和方案,所用资料既有直接资料,又有间接资料,而会计咨询多指接受企业资料,提出改善的建议、措施,所用资料大都是间接的。再次,财务诊断既可由企业自我进行,也可聘请外来诊断人员进行,而财务咨询往往局限于企业外来人员。最后,财务诊断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推理,将诊断结论和措施形成书面诊断报告,并指导企业实施。而会计咨询往往不必深入企业调查,咨询建议也不一定形成书面报告,更不会指导企业实施,往往仅限于口头咨询。因此,笔者认为应统一使用财务诊断而不用财务咨询这个提法。

2.财务诊断与财务分析。财务诊断离不开财务分析,没有财务分析便无所谓财务诊断。但财务诊断与财务分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财务分析只是财务诊断的工具,且不是唯一的工具。财务诊断除使用财务分析方法之外,还要使用财务诊断特有的方法。其次,财务分析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查明企业财务存在问题的原因,而财力诊断必须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并指导企业实施改善方案。再次,财务分析的内容一般限于企业财务活动,即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消耗、资金收回和资金分配,而财务诊断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活动,还包括财务目标、财务体制等各个方面。最后,财务分析一般由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而财务诊断较多是由企业外部诊断人员进行的工作。

3.财务诊断与财务检查。财务检查是指在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的评价,它包括调查和检验两重含义;财务诊断则是在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改善意见,两者不完全相同。首先,财务检查是由企业外部的经济监督机构进行的,而财务诊断是由财务诊断人员进行的,不包含财力监督的含义。其次,财务检查的主要任务是评价企业计划完成情况,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和企业经营的合法性,而财务诊断一般不涉及财经纪律和合法性问题。再次,财务检查运用的方法与财务诊断方法截然不同,财务诊断不使用详查法、顺查法或逆查法等。最后,财务检查的结果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公证作用,而财务诊断的结果是提出诊断结论和改善的措施方案,其结论无法律的约束力。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诊断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加强对企业财务诊断的研究,促进企业财务诊断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财务诊断的作用,对促使企业改进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玉明.西方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

物价出版社,1998.

2.陈浪南.西方企业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1997.

企业财务范文第6篇

一、企业财务诊断的概念及特点

(一)企业财务诊断的概念

企业财务诊断,一般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方法和手段,对待要进行诊断的企业财务经营目前状况而进行较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从而寻找出企业目前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病,然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与建议,最终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的一个过程。

企业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都存在问题与弊病,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都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者应该要经常使用适当的财务诊断方法和手段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诊断”,这样能够改善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弊病,从而使得企业更加稳健的发展。

(二)企业财务诊断的特点

1. 独立性与自主性

企业的财务诊断工作人员不应该受行政势力的干预与传统习惯的制约,而是要求独立地行使诊断职能,这样才能使企业财务诊断发挥到极大的功效。同时,企业是否需要进行财务诊断工作,或者由谁来作财务诊断的工作、如何进行财务诊断,这个应该由企业自身决定,外部任何单位与个人都不得强制企业进行。即财务诊断是否进行取决于诊断者与被诊断者双方,同时针对企业所诊断的结果与提出的建议是否采取也取决于被诊断者的自愿。

2. 客观性和科学性

财务诊断是一门具有严谨性的应用型专业学科,它有相对应的诊断程序和方法,这些程序和方法都是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在诊断过程也应该一直保持客观性。企业财务诊断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是同时存在的、且是相辅相成的。财务诊断的客观性是科学性的前提,科学性是诊断措施客观性的保证。

3. 服务性与保密性

财务诊断职业道德要求诊断人员要保密。因为在企业财务诊断的过程中,几乎会涉及到企业所有的财务信息及资料,甚至诊断人员会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财务诊断的工作人员对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成本很清楚。所以,保密性是企业财务诊断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对企业进行财务诊断,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使企业管理效率提高。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财务诊断人员也只是提出参考性的建议,没有决策和实施权,所以这只是一种服务性的工作。

4. 重要性和全面性

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以及掌握企业全面的财务信息与资料是保证企业财务诊断的准确性的基础。另外,企业财务诊断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所以说重要性和全面性也是企业财务诊断的特征。

二、企业财务诊断的内容和方法

(一)企业财务诊断的主要内容

企业财务诊断是一种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的、有效的“秘密武器”。而构成企业财务诊断主要内容的两大部分主要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及诊断与企业内部分析及诊断。其中,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也就是对企业所处的行业进行详细的分析,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主要是从企业资源与能力、企业结构、企业文化等进行非财务分析及诊断和从筹集资金能力、使用与管理所筹集资金的能力等进行财务分析及诊断。最后,将企业外部环境的因素和企业内部环境各因素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

(二)企业财务诊断的方法

目前,企业财务诊断有很多种方法,但主要有对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这几种常用的方法。

对比分析法是一种易懂、较为常用的方法。它是将在财务诊断过程中所了解、搜集、计算分析的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者多个数据或信息进行比较,计算分析比较数据或者信息所产生的差异与原因,进而判断与分析被诊断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诊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且彼此存在一定关联性的几个较为重要项目加以对比,且计算得出比率值,反应它们之间彼此的关系,以此来评价和分析被诊断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如何及目前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康的一种方法。比率分析大部分是一个相对数,目前比率分析法主要是计算分析被诊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指标,以此达到诊断企业的目的。

趋势分析法是将相同指标或比率的连续二期或二期以上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到各项指标的变动幅度、变化量和方向,以此来确认与判断分析被诊断企业的财务状况、资本结构、现金流量和经营利润变化趋势的一种常用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分析对象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主要包括定基替代分析法、指标分解分析法、差额分析法以及连环替代分析法。

三、企业财务诊断的基本程序

企业财务诊断主要是首先从财务数据和财务报告出发,较为全面地分析被诊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建立一个财务体系指标是必不可少的。其实施程序主要包括六个步骤,顺序依次为:企业诊断准备、诊断人员的准备、企业现状分析、企业财务诊断与病因判定、制定建议性的解决方案、事后诊断。

(一)诊断准备

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来确定企业是否需要进行财务分析诊断。若已确定需要,企业就应该确定好财务诊断服务公司或诊断人员,并提交委托诊断意向书,同时,企业要明确诊断的目标与内容;另外,企业应该收集好诊断时需要的相关资料与信息。

(二)诊断人员的准备

诊断人员接到被诊断企业的诊断委托书后,应该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与管理活动,收集所需要的信息与资料,制定好诊断计划。

(三)企业现状分析

诊断人员全面分析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与信息,包括企业内部环境与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重点详细地分析,最后整理、综合分析结果,分析出现结果中各种现象的关系。

(四)企业财务诊断与病因判定

在第三步的基础上,找出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问题与弊病,对其进行诊断,并分析造成这些财务问题与弊病存在的原因。

(五)制定解决方案

基于所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之上,协助企业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的可行性方案与措施,并且跟踪企业实施方案的情况,对其加以实践指导。

(六)进行事后诊断,看其效果

在企业实施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对一些不合理的方案或者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进行修改,使之更为完善与可行。并且事后若出现问题,对其再次进行诊断,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企业财务分析指标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财务报表不但能直接反映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分配活动的状态或状况,而且可以间接揭示或通过财务分析揭示财务活动的能力或效率,也就是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增长能力等四个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投入一定有效资源所取得收益的能力。根据不同的资源投入,盈利能力分为销售净利率,即净利润与销售收入之比;资产净利率,即净利润与资产之比;权益净利率,即净利润与股东权益之比。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营运资产的周转效率。营运能力可通过周转率指标或者是周转天数指标的分析来反映。营运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偿债能力分析与评价是指对企业偿还各种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能力和保障程度所作的分析与评价。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通过研究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的结构关系及其变动的情况,确定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的强弱。

增长能力是指企业能够保持持续发展或增长的能力。可以通过销售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比率等。

五、结语

本章主要介绍了一下有关财务分析及其诊断方面的基本理论。首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诊断”一次及财务诊断的基本概念;然后从财务诊断的特点、内容及其程序进行了专业理论分析。最后分析了一下有关财务分析方面的理论,主要是从它的概念以及各项财务指标能力的概念两个方面来分析该部分专业理论知识。

企业财务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务预警;组成内容;存在问题;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23.02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组织结构不合理、融资措施不当使得企业预期收益下降,甚至丧失偿还能力的风险,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预警,正是企业为防范财务风险而采取的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当前,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财务预警的重要性,采取了一定的预警措施,但由于不少企业管理者自身专业与认知的局限,导致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完善的保障企业的安全运转,针对这些现象,管理者要系统的认识到财务预警机制的组成与构建方式,才能真正的做到趋利避害。

1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内容

1.1全面的财务风险分析机制

企业在建立财务风险预防机制时,首先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部门,将分析企业财务风险作为部门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财务风险分析部门也可由企业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和企划部门共同承担。财务预警部门的主体即为预警分析人员。此外企业在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机制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自身的组织管理,使各个企业部门能够条理清晰,任务明确的各司其职,使企业各个部门能够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使预警部门的工作走上持续化,正常化的轨道。

1.2快速的信息传递机制

企业财务预警部门的分析对象是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与业务数据,因此,只有及时的将各个企业部门的生产、业务、运转信息快速的传达给企业财务预警部门才能使其工作得以开展,因此,企业在组建企业财务预警部门的同时,还要注意协调好各个企业部门的联系,保证企业各个部门与预警部门间信息通道的畅通,使财务预警部门能够及时的掌握企业的运行情况,为风险分析创造良好的基础。

1.3严格的财务风险评价和责任机制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部门,要在掌握企业数据的基础上迅速找寻出企业财务面临的风险,并判断出各个风险的大小,对企业能够造成的影响,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当难以规避风险时,要“两害相权取其轻”,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并迅速反馈至决策层,做好事后补救的准备。在分析财务风险的同时,还要就风险来由进行追踪,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根据企业损失的大小对造成风险的部门或个人进行相应惩罚,增加责任人的警惕,避免重蹈覆辙,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行。

2当前企业在财务预警方面存在的问题

2.1企业领导认识不足

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的领导只重视企业的产生和销售,对企业财务管理没有充分的认识,对企业的关注集中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上,对增加企业利益的认知也局限在提高生产和拓展业务上,忽视了财务管理对增加企业利益的巨大作用,使得企业财务风险频发,对企业财务风险也只是发生之后再补救,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使得企业重复性的发生相同的财务风险,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2.2预警机制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没有建立健全的企业组织机构,企业管理缺乏科学的指导,运营水平低,企业规模与企业管理方式不符。完善的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包括事前、事中、时候三部分,而在实际管理中,很多企业只重视信息的事前收集和事中分析,忽视了事后的反馈使得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环节缺失,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还有部分企业认为度过了财务风险就安全了,没有对风险的产生机制进行深入的总结和研究,及时吸取经验和教训,忽视了财务预警系统的后期管理,使得同样的财务危机再一次发生时企业也无法做出及时的反应,使得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2.3财务管理不科学

首先在财务指标的制定上,不少企业对企业资产、盈利情况、资本结构与现金流动没有很好的掌握,在制定财务指标时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做好规划,导致企业财务预警措施也偏离企业的实际运行需求,不能及时发挥作用。还有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很多企业报表都被人为修改,虚假信息过多,使得企业财务预警措施没有建立在正确的数据之上,可执行性大大降低。

3健全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方法

3.1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企业领导应端正对财务预警的态度,把财务预警作为规避风险,提高企业利益的重要工作,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制定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部门,选拔财务预警工作人员,加提高领导水平,加强企业管理,使企业财务预警部门能够得到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得到充足的信息保障、制度保障和人才保障。其次,要加强对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是有巨大作用的,而非“闲职”,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析效率和预测水平。

3.2加强财务管理

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联系自身实际,而非照搬相关标准的规定,管理人员要先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情况与业务往来情况,明确企业各个环节中的成本消耗,估测企业利润,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使财务预警机制与企业实际运行情况相一致,真正的为企业规避财务风险服务。其次,加强对企业财会部门的审计监督,严厉杜绝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人为修改,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使企业财务预警措施的制定能够建立在真实的财务数据基础之上。

3.3健全预警机制

首先,企业要明确自身运作的流程、环节和规模,确立合理的企业管理手段,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完整的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包括企业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与反馈三个阶段,财务预警部门在收集企业各项运行数据、信息后,首先要核对其真实性,确保数据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再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在经营管理、业务销售、税款缴纳等环节上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合理的规避措施来防范企业风险,或以小的代价来规避大的企业风险,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后,将企业风险产生的来源、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和反馈,对应负责任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合理的处罚,促使其提高警惕,使企业决策层制定合理的制度、措施来保证企业不会重蹈覆辙,保证企业发展的顺利进行。

4总结

科学的财务预警机制是企业规避财务风险,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趋利避害,更加健康的发展,促进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玉琴.财务预警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财会研究,2008,(12).

[2]张红日.我国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基于两种多变量模型的比较分析[J].经济师,2009,(6).

[3]吴树畅,蒋晓宁.激进财务政策下财务风险的积聚、扩散与控制――以“*ST华源”为例[J].财务与会计,2009,(10).

[4]王琳,周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企业财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债权人;财务治理权;地位

企业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其配置是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财务治理结构又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经济学将经济分析的视野和领域引入到一个“制度层面”来透视制度因素对经济运行和经济效率的作用和影响。企业制度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其中的财务治理结构对公司财务运作效率的影响程度远远超出了财务技术方法。在企业财务治理权的配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相关主体的利益,这在理论上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债权人这一重要的利益主体在财务治理权配置中的地位却常常被忽视。

一、忽视债权人在企业财务治理权配置中地位的表现及后果

(一)表现

其一,从企业的产权制度来看,产权制度作为企业财务治理权的基础,过分强调企业财务治理权中股东和经营者的利益,而忽视了债权人利益。从企业产权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不管是业主制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合一)、合伙制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还是公司制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其财务治理权一般都属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在业主制企业中,企业主独资并亲自经营企业,企业规模较小,财务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归企业主,企业财务治理权自然也归业主。在合伙制企业中,企业的产权主体虽然不再单一,但由于所有者人数较少,因此,企业财务治理权仍归所有者所有。在公司制企业中,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掌握着更多的财务信息,因此,企业财务治理权归财务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两个主体所有。

其二,从企业的财务目标来看,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说法,目前普遍认同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是企业总资产的价值,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也就是说,企业价值最大化实质上是股东利益与债权人利益之和最大化。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往往误以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只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股东利益和债权人利益冲突时偏向股东一方,而忽视了债权人利益。

(二)后果

忽视债权人在企业财务治理权配置中的地位,会使债权人的利益受损。在我国,企业的债务主要来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不重视债权人的利益就会导致企业高额贷款无法偿还,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多,而债权人利益受损后,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筹资,影响企业资本结构,最终影响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二、重视债权人在企业财务治理权配置中地位的理论和现实分析

(一)理论分析

债权人应在企业财务治理权配置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其一,从现代企业理论来看,其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合同)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张维迎,1999)。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理论。其中,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学中,常常强调委托关系的这样一个特征,即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掌握信息多(或具有相对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之为人,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之为委托人。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后,即与企业经营者形成了委托关系。作为委托人的债权人为保证其资金的安全性和获利性,有权监督企业经营者对资金的使用,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参与企业财务治理。

其二,从企业财务的性质来看,经济学作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其发展决定着财务学理论的发展。“在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产生以前,经济学家对稀缺资源和经济效率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价格与价值、供给与需求等经济‘运行层面’或‘技术层面’的问题领域,制度经济学将经济分析的视野和领域引入到一个更深的‘制度层面’……,影响公司财务运作效率的关键性因素是公司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结构。”(李心合,2001)企业财务运作效率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运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重视股东、经营者等利益相关者地位的同时,重视债权人的地位,有助于构筑合理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

其三,从合理的资本结构来看,财务界关于“资本结构”的解释虽然不尽相同,但从资本的所有权来看,普遍认为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两部分。相对于股权资本而言,债权资本具有利息支出抵税效应、较低资本成本和适度财务杠杆收益等积极作用,因此,企业适度负债有助于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重视债权人在企业财务治理权配置中的地位,不仅有利于企业借入资金的合理运用,而且有利于企业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

(二)现实分析

在现实中,重视债权人在企业财务治理权配置中的地位有其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由于势力单薄,加之“搭便车”思想的存在,往往很难与大股东抗衡,常常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表达对企业的态度。尤其是在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股的“一股独大”,更让中小股东望尘莫及。大股东在享有公司重大决策权的同时,并不承担公司经营的全部风险,他们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了自己的财富,而把剩余风险留给全体债权人。如果债权人能参与企业财务治理,就可以有效地监督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的行为,从而在保护大股东利益的同时,也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2.有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在股权分散的企业中,由于存在委托关系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的重大决策权实际上掌握在经营者手中,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局面。债权人作为企业的出资者,如果参与企业财务治理,就可以有效地监督经营者行为,抑制“内部人控制”,从而保护广大股东的利益。

3.有利于形成银企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国企业的债权人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银行将资金投入企业后,如果不能行使有效的监督权利,易使企业在使用债务资金时不考虑或少考虑银行的利益,从而产生银行不良债权问题,打击银行对企业注入资金的积极性。反之,在企业财务治理权配置中若有银行等债权人的一席之地,则可以有效地发挥它们的监督职能。这样,不但能激发它们的投资热情,而且可以促使企业债务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最终形成良性、互动的银企关系。

三、债权人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设想

(一)国外的情况

银行作为企业的主要债权人,其与企业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债权人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情况。

美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制度主要是市场性的,银行参与企业治理的方式大多数是进行企业收购,如雪佛龙石油公司以133亿美元收购海湾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收购马拉松石油公司等。但近二三十年来,美国的银行已朝着“银团”方向发展,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银团即对企业实施控制,直到其财务恢复正常或签订新的贷款协议。另外,美国银行和企业还互派董事,但银行派往企业的董事一般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和财务决策。

日本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制度是半市场、半企业性的,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方式是主办银行制度,简称主银行制。主银行既是企业的大股东,又是企业的第一大融资者。银行对企业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向企业派遣管理者,特别是高层财务人员的方式实现的。平时,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存在着一定的市场性,它们根据市场规则,就贷款和其他融资方式达成契约,但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主银行与企业的交易中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非市场性,酷似企业内部管理的关系。

德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制度主要是企业性的。这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直接产权关系,尤其是在大企业中,银行持股比例很高,是企业最大的股东。在德国,由于产权的实施成本很高,银行以外的许多投资者并不看中基于股票的投票权,而是委托银行行使,再加上银行的高信誉度,使得银行享有了更多的投票权,在企业财务治理中居于绝对的控制地位。

(二)我国的情况

1996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了《主办银行管理暂行方法》,并在300家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北京、天津等七个城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中试行。这一办法虽有一定的作用,如结束了企业过去“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的局面,明确了主办行的权利,但在对银行贷款的使用及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等方面,银行并无实质性的监督和控制措施。这种对于银行来说责任和风险大于权利的财务机制,不利于建立正常、合理的银企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应采取措施,重塑银企关系。

其一,允许银行向企业投入股权资金。这样,银行就可以以股东的身份享有企业的部分控制权,并使债权控制与股权控制相互补充。

其二,在企业董事会设置兼职债权人董事。银企之间的人事结合可以以股权关系为基础,也可以以贷款联系为基础。债权人董事一般不干预企业的经营与财务,但在监督企业财务决策、防范风险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企业财务范文第9篇

一、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现状

企业战略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正确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基本保证,而战略上的失误会导致企业损失。正如美国西尔斯公司前总裁伍德所言:企业经营就好像战争一样,如果公司的主要战略成功,即使有些战术失误,也同样能获得成功。在国内财务学术界,专家学者对财务战略研究的历史并不长,成果也不多。统计表明,在各大财务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以财务战略为题的为数不多,其中也缺少对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可以说,财务战略研究在国内财务学术界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外对企业财务战略这个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认识,对财务战略这个新生事物的解释也各有各的观点。财务战略涉及到企业战略和财务管理两大领域,但是在财务战略的起点、目标以至具体含义上仍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特别是在财务战略与具体不同类型企业结合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对财务战略的研究大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是从筹资、投资、企业收益分配以及风险管理等某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企业财务战略的必要性:

首先,体制改革需要研究和制定企业财务战略。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无自主经营决策权。在“统收统支”、“专款专用”的原则下,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行政拨款,资金无偿使用,净利润上交国库,同时企业亦无投资决策权,不能按照市场需要进行投资活动。因此,企业既不用为筹资操心,也不用关心资金的投放及其收益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来说是没有必要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企业要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合理地筹集、投资资金,控制成本费用。同时要正确地处理各种财务关系以增强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需要企业从长远、全局的角度出发,制定能够正确处理各种重大而复杂财务问题的智谋策略,也就是要制定财务战略。

其次,企业环境的复杂变化需要财务战略。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政治风云变化莫测,经济发展波澜起伏,科技日新月异,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复杂多变的环境既给企业财务管理创造了许多有利机会,也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威胁。能否以战略的眼光,把握环境变化的趋势,趋利避害已成为财务管理的关键。然而,目前的财务管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来看,都很少融入战略管理的思维与方法。在现代高度竞争、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企业领导者如果仅仅依靠以前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无法面对新的环境和形势的。只有从战略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传统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考,通过对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使财务管理的眼界更加宽广,从而确保企业具有持久旺盛的竞争力。

二、企业财务战略的理论认识

(一)财务战略的内涵。财务战略是指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加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对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谋求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而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谋划活动。它是以企业长期发展为目标,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预先制定的用于指导企业未来资金均衡有效运动的战略规划及实施这一规划的总体谋略。由此可见,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它不仅体现着战略理论“战略”的共性,也体现了财务管理战略“财务”的个性。

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局性和长期性;一方面是导向性。财务战略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是因为财务战略是根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效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制定的,并从财务的角度及未来行动纲领和蓝图,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进行了描述。因此,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的各项具体财务工作、计划等起着普遍和权威的指导作用,并对企业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说财务战略具有导向性,是因为财务战略规定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内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策略,因此企业财务战略就成为企业一切财务战术决策的指南,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都应该围绕其实施和开展。

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务战略的从属性。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制定、实施和评估都必须服从和反映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并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三是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这是企业的其他职能战略所无法替代的。

(二)财务战略的特点

1、从属性。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整体战略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要服从于企业的整体战略,从资金方面支持与促进企业整体战略的实施。企业战略的从属性意味着它要受到企业整体战略的制约。

2、长期性。企业财务战略是站在企业全局高度以长远的目标来谋划企业的财务活动,着眼点是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其制定和实施应能从资金方面保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的长期性意味着它在较长时期会对企业资金运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企业各种重大理财活动具有长期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3、综合性。首先,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综合考虑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内部、外部因素,主观、客观因素以实现战略的目标;其次,企业财务战略要以资金为工具来综合地反映企业预期生产经营的结果,把企业的资金运动看作一个系统,要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协调好这一系统。

4、稳定性和动态性。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一项事物既要具有稳定性又要具有动态性,这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对于财务战略而言,这又是其应当具备的。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战略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财务战略朝令夕改的话,那么财务战略就不称其为战略,而是战术了,也就失去了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指导意义。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财务战略为企业财务活动指明方向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战略并不是现实本身,仅仅是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没人能触摸或看见战略,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战略都有可能错误地反映现实或歪曲现实。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企业正在执行的财务战略的基石很可能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现有的财务战略就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财务战略就要进行适度的调整,这就是动态性存在的需要。至于如何在稳定性和动态性之间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则是一个把握度的问题,企业财务战略正是在稳定和调整中不断得到完善,最终达到目的。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一)财务战略的制定程序。制定财务战略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1、财务战略环境分析。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财务战略管理也不例外。分析、预测环境因素变化对财务战略的影响,是制定财务战略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重心和难点。财务战略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的,对企业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有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从构成要素上看,外部环境主要由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三部分组成。从影响方式来看,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产业环境、竞争环境、金融环境等;一类是只能间接地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外部环境因素,如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自然环境等。内部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生产经营规模及特点、管理水平及管理状况、财务组织结构及财务人员素质等因素。分析外部财务战略环境主要是为了找出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以便充分利用有利的发展机会,避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分析内部财务战略环境主要是为了弄清本企业的财务优势和劣势,以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对企业内外财务战略环境的分析,可以在尊重客观可能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企业内外财务战略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制定出最佳的财务战略。

2、确定财务战略的内容与使命。确定财务战略的内容与使命即要明确在未来相当长的战略时期内,企业准备实现哪些财务战略目标。财务战略的内容与使命反映了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的理财思想和观点,表明了企业的理财与宗旨。

3、确立财务战略目标。财务战略目标是财务战略的核心。确立财务战略目标既是制定财务战略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制定财务战略的关键环节。有了明确的财务战略目标,才能界定财务战略方案选择的边界,从而排除那些偏离企业发展方向和财务目标要求的战略选择。

4、制定财务战略方案。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财务战略目标的要求,拟定若干个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通过分析论证,在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选择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最优方案。

(二)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战略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评价各分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制定与实施前,除了考虑财务战略要求,还得关注组织情况,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动员全体职工参加,这是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不同战略阶段的控制标准,将一些战略原则予以具体化。

财务战略实施是通过一定的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实现财务战略的行动过程。财务战略实施是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环节,它包括制定中间计划、拟定行动方案、编制财务预算、确定工作程序、实施战略控制等工作内容。

1、制定中间计划。中间计划是介于长期战略与行动方案之间的计划。从时间上讲,它一般在1~3年之内。从内容上说,它包括了比行动方案更全面的内容。在财务战略的时间跨度不是很长的情况下,中间计划往往就是年度计划。

2、拟定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是对中间计划的进一步细化,是实施某一计划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具体安排。例如,如果企业选择了股票筹资战略,就需要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为发行股票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

3、编制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以货币形式综合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的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从财务战略的角度讲,财务预算是财务战略目标的具体化、系统化、定量化,是财务战略行动方案及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

4、确定工作程序。工作程序规定了完成某一行动或任务的步骤和方法。企业在确定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工作程序时,必须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使之与财务战略目标的要求相适应。为了制定最佳的工作程序,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和计划评审法、关键线路法、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方法。

5、实施战略控制。在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财务战略的实际执行情况与预定目标往往会出现偏差,为此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财务战略控制,就是将财务战略的实际执行情况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检测二者的偏离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使之保持协调一致的过程。财务战略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尽管这三种控制对财务战略最终能否顺利完成均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当属事前控制,即事前就应采取措施使财务活动符合财务战略的要求。与事后再采取补救措施的事后控制相比,事前控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进行具体的战略控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优先原则。对财务战略中重大问题优先安排,重点解决;(2)自控原则。战略实施的控制要以责任单位与人员自我控制为主,这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3)灵活性原则。尽量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迅速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4)适时适度原则。要善于分析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努力确保各项工作同步进行,进度差别不大,从而利于内部协调。

四、对实施财务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分析和消除实施财务战略的壁垒。设计好财务战略之后,就得将它付之于行动。由于财务战略实际上代表着企业资金这种关键资源在企业组织中的重新配置,所以必然会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关系,使组织内部在形式、规模、结构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旦财务战略影响到某一内部组织自身的地位和利益时,它有可能不按战略加以调整,这势必会对企业实施财务战略形成阻碍。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自上而下地进行沟通协调,使各层次组织理解并支持财务战略的实施。

(二)建立长期有效的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企业领导者制定财务战略后,如果企业没有有效的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则无法保证财务战略的实施。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包括领导者对财务战略实施的监督,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监督以及领导者、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的确定。此外,企业还可利用各种管理技能激励员工把奖励与对财务战略的推进程度联系起来,逐步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使他们乐于提出有利于战略发展的建议方案。

(三)及时掌握外界信息,适当调整财务战略。与一般战略一样,企业财务战略具有稳定性,但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如果一味地实施已有的财务战略,而不管内外环境的变化,必将使企业陷入僵化的局面。例如,当日元持续贬值将使向日本出口产品的厂商毛利下降时,企业还增加对日出口贸易,这是不明智的。只有快速、准确地收集情报信息,及时调整财务战略,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避开风险与威胁。

企业财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告;市场经济;现状和问题。

一.企业财务报告的现状与问题

1.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比如,一些企业的财务报告很多时候只是走过场,或者是完成所谓的自我任务和上级任务,报告所记载的信息通常并不是与企业的重要交易有关系的,而只是针对企业的某个方面来的报告,这样长此以往,对于企业日后的信息记载使用并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很多时候,还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2.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降低。

要知道,现行的财务报告,多半是采用历史数据来进行统计记载的,那么,在时效实用性上,肯定存在缺陷和漏洞;再者,着报告中,多半还有评估的成分,这样一来的话,很多事实并非一定是事实或者成为事实;另外,因为也没有特别的规章制度和要求来规范执笔者的报告,那么,这当中,粉饰的成分,肯定也是再所难免的,这也大大的降低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3.企业财务报告多半侧重一些笼统而广泛的总结而轻分析。

现行的财务报告,多半只是各种报表和数字的罗列,并没有经过很严格很规范的会计信息的处理和计算来得到,这样的话,对于未来启用这些财务报告进行预见性的分析,很多时候,估摸是难以预见些经营中可能会出现的经营风险问题的,因为这样的财务报告内容是在是太宽泛和太找不到实在的边际,说起来,类似于无用功。

4.企业财务报告太过看重利润的分析而忽视了其他信息的分析和掌握。

要知道,企业财务报告,虽然对于利润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关于企业的其他信息,也不能忽视,因为其他信息最终也通向利益,也就是所谓的利润的。是的,我们一定不能顾此失彼,要注意平衡,才能把握好全局,获得更多的期望利润。

5.现行的会计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而影响了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

是的,目前要加大力度解决会计规范得到不遵循,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等等问题的解决和减少。

纵观前面的叙述,我们知道,当期的企业财务报告多半只是流于形式,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也相对比较混乱,那么,我们要怎么的来扭转我国当期企业财务报告的尴尬境地呢?这样,将简要的说说:首先,应该明确企业走财务报告这一程序的意义及最终要达到和追求的目标。说到底,企业的财务报告,肯定是要国家还有企业以及相关的债权人提高真实而准确的财务信息;其次,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要建议起适合当前企业经济形势的报告模板和规范要求等等。总之,一定要在明白的情况下进行实践。

二.企业财务报告的相关详细概述

1.企业财务报告的含义。

企业财务报告一般包括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以及利润和润分配表。还包括为了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所作的解释的会计报表附注。

2.如何更好的读懂企业财务报告。

这个,很强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少。但要知道,需要会计信息的群体并非都是专业人士,很多非专业人士对于读懂企业财务报告的需求也是很迫切的,这里,本人就自己对上次公司财务报告的了解,来简单的分析一下上次公司的财务报告,以便帮大家找到更方便更清晰解读企业财务报告的切口。首先,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报表和图表的全部内容,在最先审阅的时候,就需要对一些金额变动比较大的项目给予特别的注意和着重的关注;其次,对于公司的控股股东的情况以及公司所属子公司的情况都要进行一定的了解;另外,对于相关联交易的定价依据和支付时段支付情况都要做一定的了解和注意。其次,在阅读财务报告的时候,对于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都要做仔细的阅读。对于应收账款还有其他应收账款的增加关系啊,都要特别的主要,要知道,如果同一单位的同一笔金额由应收账款调整到其他应收款,那就说明,着当中肯定存在着利润操作的可能。还有,对于借款和其他应收款等财务费用,要及时的进行比较和分析,特别是这当中,如果出现关联单位的财务往来反复,且费用还那么的低,也需要去注意,这当中,可能也存在这利润和回扣的操作。

3.如何分析研究财务指标。

首先,是对偿还债务能力的分析。要知道,企业经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跟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挂钩的,也就是说,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昭示着企业的实力。而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是指企业到期偿还债务的承受能力度。这当中,包括短期和中长期债务的偿还。

a.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1对部份企业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b.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其反映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且也被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

c.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且一般都认为1:1的速动比率比较的合理。

d.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这个指标昭示着企业对于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

e.产权比率。衡量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之。可以说,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产权比率低一般是指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

其次,是对企业获得利润能力的分析。无可厚非,企业只有获得利润才有存在的价值,企业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前提都是盈利。是的,盈利是企业的出发点,最终也是企业最好最理想的归宿以及再次重现出发的起点。企业只有保证了这个出发点和归宿的更好发展,才能使得企业其他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极大的促成了其他目标的实现,是其他目标实现的助推手。对于投资者,利益和盈利也是前提和最终最主要的目地和重要保障。获利能力作为企业营销能力和收取现金能力以及降低成本的能力还有回避风险等能力的综合体,是的,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可以从生产经营业务获利能力和资产获利能力进行分析。

a.营业毛利率。营业毛利率是营业毛利额与营业净收入之间的比率。如果单位收入的毛利越高,那么,抵补各项支出的能力肯定是越发的强大,那么,如果毛利收入比较的差劲的话,对于其他各项支出的能力就会被减弱,这样的话,企业或者投资者获利的能力就被降低。不过,一般与同行的相比的话,毛利率越低,成本就相应的偏高了。

b.资产报酬率。资产报酬率是用来衡量公司全部的资产获得利润的总体的能力。它是指利润总额和利息支出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c.营业利润率:指的是营业利润与全部业务收入的比率。对于公司利润的衡量,其实营业利润率比营业毛利率要更加来得全面,不能忽视哦。

d.资本金利润率。要知道,如果资本金利润率提高的话,所有者的投资收益和国家所得税就比如会增加。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

总之,企业财务报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经济形势的越发复杂和多样,也变得越发的丰富和包含化,这也就相应的使得其工作人员必须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来搞好企业的财务报告工作,是的,对于企业的财务报告,我们必须要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加以规范,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企业。要知道,其利用的好,对于企业总结过去,承接未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中兴-沈阳商业大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韩玲;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分析[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年05期

[2]王琪;也谈正确分析公司财务报告[J];会计之友(中);2007年03期

[3]李思泓;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体系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3年03期

上一篇:农业技术范文 下一篇:财务内部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