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11 19:34:17

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呈现出了很大的进步。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产业整体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脚步,我国必须进行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

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转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逐渐提上了日程,如何将传统的农业技术完美地融入到现代的农业技术中,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1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创新

1.1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

研究者通常将农业划分成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不同形态。我国的原始农业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之间产生的。我国的传统农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传统农业技术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因地制宜,从当时的技术水平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收益。当资本主义开始在我国萌芽时,传统的农业技术无法抵御来自工业社会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造成了我国将近300a的滞后。中华民国以后是现代农业的开始,但现代农业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算起的。

1.2我国农业技术的特点

1.2.1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

耕地的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技术、资金以及劳动力,在减少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单位面积产量。进行集约型的土地利用方式,要以不断进步的科技为前提[1]。

1.2.2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体系起源于夏商周时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内涵的一种概括,它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1.2.3以谷物种植为主的多种经营模式

我国的传统农业以谷物种植为主,并将种植与畜牧进行了充分的结合。

1.2.4因地制宜

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采取适应当地农业模式的方法进行种植,从而得到最大的产量。

1.3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

1.3.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技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从宏观的角度看,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是由某些农业组织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联合建立而成的。这些机构之间是互相促进、联系的关系,它们一起在为农业技术的创新工作做出努力。

1.3.2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农业技术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受到了农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如技术创新子系统相互作用性强、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等。

2如何完成从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

2.1对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

在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时,要区分不同地区的民族特征和地理环境,我国的传统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农业技术包含了该民族对当地社会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高度理解,因此在进行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时,应该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一次良好的传承。我国的独特国情是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提升

传统农业的存在意义不容忽视,因此,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提升是完成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根本。从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想要完成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必须使目标消费的追求数量转化成商业生产利润的最大数值,而不能继续停留在满足人们物质消费需求的层次上。

2.3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

1964年,舒尔茨提出了传统农业改造理论。虽然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十分悠久,从客观角度来看,农业领域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来改善。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造,就是要以农业技术的创新为核心,通过改善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贸易关系,逐步建立农业与非农业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要根据我国的农业技术现状和农村的经济情况,建立一种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从而实现农业技术的现代化转变。我国的传统农业文明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农业技术内涵。要完成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需要对传统农业技术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继承,对传统农业技术中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部分进行改造,通过这种小幅度的技术创新,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完美地融合起来,从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作者:成连香 吴述云 杨晓晖 彭杨 邹前锋 胡柏森 单位:江西省赣县江口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 江西省赣县田村镇人民政府 江西省赣县农业和粮食局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范文第2篇

农业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长期以来不断地进行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步入了近代,我们在工业、商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的发展显得非常的一般,发展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阶段,面对于这样的情形,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更多的融入科学技术,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这篇文章从很多方面进行讨论,希望望大家能够得到更多地启示。

1分析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农业技术扩散系统按照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运行,它的过程包括供给、交流、采用子过程。农业科技创新速度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农业由以资源为基础转向以技术为基础,在技术的发展方向上,由常规品种演进为杂交品种。在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区域性差异。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对于品种的要求也就不同。新品种选育成功后,推广过程必须要经过试点,符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才可以进行推广。

1.2持续时间长。以水稻为例,选育新品种,从开始选育到最终推广需要4~8a的时间,品种更新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农民,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农业技术扩散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1.3传递需求信息不畅。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如报纸、电台等传媒较少,传播渠道较为有限。具体表现在:信息设备人均拥有量较少;信息传递的成本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信息的传递。

1.4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不灵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存在以下现象:农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相互分离;农业和其他涉及农业的部门分割开来,例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生产资料公司在农业生产上难以达到同步、配套,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农业推广的队伍人员配备不充足,专业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总体质量显得单薄。此外,推广站的经费不足,福利相对较差,推广站没有办法进行其他的经营创收活动。

1.5农民素质低。农业技术员出现了断层的现象。现在的农村,年轻、有文化的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劳动力文化基础较差,对新技术知识接受的能力不强,并且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新技术推广的困难。相关的农业技术站进行技术的推广,得不到很好的响应,很多的时候成为一种形式。

1.6农户技术的应用障碍。在农村,要想使农民接受并且运用农业技术,要克服许多环境因素。主要有:信息传播的渠道不畅通应用技术的成本不断上涨;拥有的资金较为短缺,贷款难度较大;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应用风险较大。

1.7技术扩散较为复杂。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较为复杂,包括技术来源、技术接受、技术应用、技术作用效果。它和一般的技术扩散有很大的不同。农业技术要成功推广,需要经过技术采用、技术应用、技术评价3个环节,这3个阶段顺利进行,还需要内外环境因素的有机配合。

2农业技术扩散的方法

要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速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农业资金不仅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因此,国家财政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经费。银行应该在新技术贷款上放松条件,在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应增加一定的技术补贴,以便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面对于政府的扶持,农民应该正确的看待,应该更好地把这笔钱用在农业技术的发展上,技术的发展需要的是大家的参与,政府的号召仅仅是一部分。

2.2完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

农村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应该是高效、灵活、渠道多种、形式多样的系统。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便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样的系统对加强交流、应对竞争是有力因素。农民可以在农业技术市场中买到比较先进、实用、价格低廉的技术,农民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及时与外界交流,可以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

2.3降低新技术应用的风险

自然条件、市场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农民很难接受新技术。为减少这种风险,在推广技术项目时,注重推广实用性较强、操作方便、效果明显、风险较小的技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农业发展不同阶段,选取适宜的技术类型。政府发放技术应用风险补贴,并定时相关的信息,使农民对此有较为详细的了解。这方面对于农民来讲,认为是好事,但是有吃有岩傻奶度,应该打消这方面的顾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大家的利益。

2.4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民素质较低影响农民技术进步,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结合具体情况对农民进行短期的技术培训,使生产者能够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采取多种方法,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做好职业技术中学的相关工作,为农村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通过科技兴办农业,切实做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新进的技术,技术的推广以及研发都是来自于时间的工程,也就是说农民的素质将直接的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农民自己意识到,然后在进行改变这方面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的简单。未来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才,一定要正确的定位,这样农业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

3结束语

农业技术范文第3篇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部门一定要完善农业培训机制,优化相关制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保证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1.1对农业培训机制构成要素实施优化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的农业技术具有多元化特征,其构成的要素也较为多元,只有优化其中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机制的良好运行。

1.1.1对农业培训层次进行优化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广大农民,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从事的农业生产项目不同,导致培训对象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对农民实施技术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分层次进行培训,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技术讲解方法。

1.1.2培训的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农业技术培训要根据当地的地方产业特色和农产品生产实际,对不同的农业生产者实施不同的技术培训内容,宣传创业技能、最新技术、经营理念等内容,从而保证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

1.1.3师资力量要具有多元化特征开展培训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农业基础功底,还应该具备完善的实践经验,能够跨专业实施技术培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

1.2形成上下联动的组织机制

一个健全完善的组织机制是确保农民技术培训全面开展的基础,各地区应加快构建完善的组织机制,构建三级技术培训网络。具体而言,在技术培训过程中要明确条线分工,实施制定系统的组织计划,建立从上到下的三级联动技术培训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横向联合,在对广大农民实施技术培训的同时,调动全省各单位参与其中,发挥不同单位的巨大作用,组织各级部门全面协调、积极配合,从而提高技术宣传的有效性。

1.3打造多举并行的动力机制

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异常快速,技术更新频繁,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也要适应实际情况,采取动力机制实施管理、优化培训技术制度。因此,政府必须出台有效的政策引导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表彰激励规范,鼓励农民实施农业技术,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支持。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民学习技术的良好氛围,帮助农民明确技术培训的积极意义,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农业增收,繁荣农村经济。

1.4建立科学健全的评价机制

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农民的培训具有引导作用和总结作用,它可以通过精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实际情况,并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因此,在培训机制优化的过程中要量化培训指标,明确培训的次数和内容,确定生产实践的学时,设置组织领导、培训条件、管理模式、绩效考核等多种内容。细化通用的培训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管、培分离体制,分清农民生产的主要方向,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进行分离培训,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技术的高效传播。

2结束语

在现代化农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农业生产单位一定要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完善相关的培训机制,结合农民的实际特点开展培训。与此同时,在对农业技术培训机制实施优化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完善各制度细节,形成上下联动的组织机制,并采用动力运行方法,从而健全相关制度,切实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农业技术范文第4篇

(一)投入不足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也在迅速增加,但仍然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在项目资金方面:由于部级推广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设备及基础设施投入,项目的运行费用需要通过地方配套来解决。但是,由于地方财政状况不好,难以保障在项目期内,100%项目实现匹配,导致推广项目越多,配套资金越多,反而加大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在基础设施方面:榆树市在29个乡镇级别的农业推广站中,只有6个站有所有权办公用房,其他站是采用租借方式或者依靠地方政府安排,大部分都无法满足基本的“三室一厅”,即办公室、培训室、检验检测室和咨询服务大厅的标准。还有试验示范基地,交通工具、办公桌椅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跟不上推广工作需要,最终影响的是对农户的服务质量和推广效果。

(二)推广体系活力不足

1.待遇偏低

2000年,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称工资为200-400元/月。2013年高级农艺师工资涨到4000元/月,助理农艺师工涨到2700元/月。但实发工资却低于这个应发工资的标准,晋级工资不能及时的兑现,导致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实发职称工资与应发工资相差两个职级,严重挫伤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农技推广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对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工作热情不高。

2.梯队结构断层

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当中,29岁周岁以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所占比例为0%,而50周岁以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占14.46%,随着这部分人员退休,加之年轻力量缺失,推广队伍必定面临结构断层,而不具有农学专业背景人员比例达到35.23%,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中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少于80%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3.工作经费短缺

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同样面临着“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在由财政全额拨款的经费中,人员经费支出所占比重接近100%,而用于机构日常办公、业务活动方面的经常性开支的事业业务运行经费所占比重几乎为0%。2000年之前农技中心事下设企业,经营创收的盈利部分作为平时的推广费用。2000年之后,政府不再允许事业单位人员从事经营活动,也不允许事业单位下设企业,所以经费问题又重新摆在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面前。

(三)超编严重,职称、学历结构失衡

一个适度规模的农技推广队伍既保证推广效率又能增加农业收益。榆树市人员超编现象也很严重,23个推广站超编共计407人,超编比达到105%。同时职称、学历结构比例不平衡,我国规定专业技术岗位高、中、初级的结构比例为1:3:6,而榆树市农业推广人员职称结构比为1:4:12,相当于中级及初级人员增加了2倍,高级人员没有增加。据相关文献研究,中、高级农业推广人员仍在主动或被动地持续流失。虽然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不能凭借学历水平高低判断,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农技推广人才匮乏。

(四)满足推广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

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比例都在逐年增加,这无疑给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带来生机,然而调查中机构领导认为应用型人才短缺。尽管年轻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较高,但工作能力方面与实地工作情况差距较大,专业知识的应用不够灵活,操作能力弱,不能很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吃苦精神不够等等,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迫在眉睫。

二、建议对策

(一)适当增加投入,保障推广工作有序进行

物质保障是推广工作能够稳定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当务之急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速度,开展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多元化投资形式,对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区域站、重点乡镇站建设和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等予以重点支持。要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实行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分开管理。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完善推广设施,给予推广人员良好的办公环境和工作条件,为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优化推广队伍,提升队伍素质

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是全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共性问题。着力解决推广队伍后继无人和农技员岗位编制的问题,要建立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体,中青年为主体的人员体系,逐步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的梯次结构。按需制定用人计划,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对进入推广体系人员严格把关,按规定对不合格人员予以调岗或解聘,以工作需要、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为依据来保证农技推广人员岗位的流动合理有序。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人员精干,正常发挥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

(三)提高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队伍活力

制定相应鼓励政策,吸引高学历、多方面人才参加到推广队伍当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立表彰专项资金,对做出重大贡献的推广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推广人员应给予提拔和重用。政府主管部门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技术职称职务评聘要求,认真做好技术职称评聘工作,加快改革“靠年头”式的职称评判标准,充分肯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成果,激发他们为农技推广事业服务的热情。

农业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动研究导向;农业技术;技术扩散;影响

在“基础———应用———适应性”这一线性研究模式下,许多研究人员认为适应性的试验无需农民参与,只要按照研究方案做好辅助工作即可。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促进作用、技术的开发、选用能力均被忽视。在扩散技术时,通常由技术指导者安排科技示范员,加之无村民督促,故缺少向其他村民扩散技术的热情,部分甚至无能力传播,诸多因素均影响农业技术的扩散[1]。

1以行动研究为导向的农业技术扩散模式

行动研究重视现实环境的独特性,人们态度、认知的微妙性,提倡具体问题需具体探讨。对于农民、农业工作者在看待试验所存在的认知差异,提倡利用行为干预,以转变两者的态度、观念。在实践中,将农民视为与农业技术员相互推动技术使用的一个主体,而非被迫采纳的客体。在扩散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鼓励农民参与,以帮助农业技术扩散,并且防止农民乡土知识被现代科技知识所排斥,以免遗忘地方性知识,避免农民过度利用外来农业技术。行动研究导向的农业技术扩散有异于常规模式,具体表现如下:获取过程不同,该模式下研究问题是农业技术员以农民商讨、访视等方式取得,农民可全程参加。专一化与多样化差异,行动研究思想注重过程,认为于问题处理、技术扩散这一过程中,应发挥行动主体能动性,加强问题处理能力,运用地方性知识。农业人员除了需做好常规模式下转移技术的工作,还需与农民合作做好以下任务:一是转变农业工作者对农民的偏见;二是挖掘并强化农民的社会、人力资本,提升农民技术能力;三是改善社区环境,主体参与自主化差异。农业技术以行动研究为导向的扩散,将问题的发现、认知、解决及共识形成等环节均整合为一体,系统关注各阶段目标[2]。方案需实时调整,尽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农业工作者的科研任务,以满足两方需求。传递信息与互动程度差异化。机制通过农民试验参与方案的建立选择,研究设计的商讨、调整通过多方利益人群进行,消除常规模式的行政单项命令、“一刀切”的现象。农业工作者参照农民现实经验规划试验方案,既有地方特征,又遵循科学要求,农民易接受试验结果。非对等和合作差异化。农业工作者为了解农业真实生产情况,与农民共同探讨实际问题,协助其采集资料、分析问题、订制计划、执行方案等工作,建立双方和睦、平等、合作的关系。农民建设技术能力差异。常规模式的试验方案是农业工作者制定,农民独立试验。行动研究的方案由多方讨论、参与制定,农民小组共同执行、改进试验方案。

2以行动研究为导向的农业技术扩散影响

2.1农业技术员

行动研究导向的农业技术扩散改变了农业工作者固有的认知、态度、技能。认知即农业技术员对使用农业技术主体、农民参与技术发展、各学科人员参与技术发展等问题的认知;态度即技术员就农民试验参与能力、行动研究价值、发展技术公平性原则等问题的看法;技能即与农民交流、帮助农民辨别、筛选、寻求及使用农民项目监测结果等问题的能力[3]。这三种改变,使得农业工作者基于实际选取科研项目,借助相关技巧获取基本想法,促使当地农民认同并接受研究结果。

2.2农民

农民增收,土地增产,农业工作者、农民测算试验结果发现,相比传统耕种模式,肥料和地膜的亩用量均上升约20%,亩产量上升约50%,亩平均收入呈大幅度增长趋势。提升了技术能力,农民对问题的发现、处理能力增强。农民与农业技术员联合订制试验方案,再由农民小组实施,试验过程中互相分享心得,待完成试验后,一起对比试验结果,经过长期实践后,农民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合理试验方式缩减技术入户时常规模式试验以独立为主,试验方案经农业技术人员确定后,示范户依要求独立实施。行动研究技术扩散,采取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技术的“试验合作”,充分借助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增多扩散源、提升扩散效率,加快普及技术时间。另外,以往试验只有个别农民参加,其他农户仅观摩新技术。行动研究技术扩散模式下,农民亲自实践,获取更多启发。参与的农户观念得到改变,其对农业现代技术的接受期望值增高了。

2.3农民小组

农业技术以行动研究作导向,试验与技术的扩散均以农民小组形式进行,农业工作者、农民共同选举出小组长,他们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较强,具有奉献精神,乐于将所学技术、知识教授于其他农民,从而能确保农民均等获益,免除了因传输新技术而致农民内部矛盾、收入的分化,为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对日后扩散新技术创建可借鉴经验。

3结语

农业技术扩散在行动研究的导向下,通过示范适应化技术试验,维护了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间的联系,纠正了农业工作者、农民的行为、认知,加快扩散农业技术,确保农民有效采用。注重结合农民实际生产扩散技术,重视利用地方性知识。农民更有信心参与试验,提升其自身选择、识别、引进、更新技术使用的能力,维护农民关系,改善技术扩散环境,促使应用农业技术成果的步伐加快。

参考文献

[1]龙冬平,李同昇,于正松,等.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农户采用行为研究:国外进展与国内趋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05):132-139.

[2]樊军亮,高启杰.行动研究导向下的农业技术扩散及其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9):56-60.

[3]李春虎.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0):275.

农业技术范文第6篇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集体化时期,我国采取以农补工、优先发展工业的国家发展战略,农村变成了城市工业发展的大后方。另外,户籍制度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导致农民被牢牢地固定在了土地上。当时,国家以“定购价”对农副产品实行强制性收购,并限制市场易。与此同时,集权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政府也以其特有的权力成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现代农业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传播,农产品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家对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实行低价薄利的价格政策,这可视为对低价收购农副产品的一种回报。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各类化肥的供应价基本趋势是“稳中有降”,这与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稳中有升”一样,曾被宣传为“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怀”[1]。经过二十年的集体化时期国家总共从农村获取了6000亿元的发展资金,由此奠定了我国城市工业发展的基础[1],而农村和农民则被严重地边缘化。农村在这个过程中成了国家视角的现代化建设[2]的牺牲品,农民作为技术使用的主体却不能得到应得的利益,变成了城市的“雇佣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对市场的限制性影响逐渐减弱。集体化时期,作为现代农业技术主要供应主体的供销社等逐渐转归私人所有,这些个人也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了市场,和市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市场也就取代政府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供应主体,作为市场细胞的企业也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农业生产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劳动力组织方式的变革促使农业生产获得了奇迹般的增长。黄宗智在上海市松江县(现为松江区)的调查及其研究和分析证明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转向农业生产家庭责任制并未带来松江地区产量的显著上升,农业产量在集体化生产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已经达到顶峰,20世纪80年生的巨大变化是通过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转移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全国其他地区与松江的差异不在其实质,而在时间上的先后。先进地区较快地从新的投入和技术突破中得到好处,而后进地区则相对较慢。如果松江的经验确实代表了全国发展趋势的预演,那么,我们在分析1979年至1984年全国性的进展中应多看技术因素[3]。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农户不得不通过大量增加生产性资本的投入来提高粮食产量,因此,现代农业技术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众所周知,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随着种子、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技术使用量的增加,其市场供应价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而此时农产品的价格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与此同时,政府税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畸形发展,让农民苦不堪言。农村在经过了短暂发展之后,再次陷入发展的困境。农民在现代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利润被市场无情地攫取了。2006年,我国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了农业税,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实行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农业方面的惠民政策,希望稳定农业的发展。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补贴政策并没有真正起到“稳定剂”的作用,因为它们根本应付不了现代农业技术市场价格提升带来的影响,国家的补贴被市场以提价的方式剥夺了。另外,虽然政府给科研机构提供了很多科研资金,但实际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中有一部分却以商品的形式进入了市场,变成了企业赚取利润的工具,根本没有真正起到惠农的作用。另外,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企业就成了主要的税收对象,国家对企业税收的增加必将使企业将一部分税收以提价的方式转嫁到农民身上,这样,农民无形中就成了被征收对象。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主要受益者,而农村则依然被排除在受益群体之外,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牺牲品,农民成为市场的“雇佣工”,依然得不到应得的利益。

二、城市和市场对农民的控制作用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发现,农民始终处于“雇佣工”的地位,被城市和市场控制住了,而现代农业技术则成了控制农民的工具。农民虽然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主体,但却被排除在受益群体之外。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导致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弱,进而导致土地的资本性质逐步降低。从实际调查发现,土地已经由发展资本变成了一种简单的生存资本,农民现在种地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口粮,而不是为了获取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农业已经彻彻底底地变成了农民眼中的“副业”。从农民的视角来看,土地的资本性质逐渐降低的原因是货币的资本性质正在逐步增强,而他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和依赖性也越来越大。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的需求层次比较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当时,农业生产既能够满足农民对食物的需求,也可以换取一定量的货币,满足其对货币的基本需求。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农村则继续被边缘化,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民对城市生活也产生了向往,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农民需求层次提高的表现,也是城市的高层次需求引诱的结果,但是,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实地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开始模仿城市人的生活,建造楼房,购买高档次的生活用品、衣服等,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样。但是,满足这些需求却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的支持,因此,农民对货币的需求和依赖性必将越来越强。另外,农民生活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这些都导致农民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而此时,仅靠农业生产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货币成为农民追逐的目标。尽管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变弱了,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并没有抛弃土地,因为土地依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项重要资本。为了能让土地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他们只能继续选择使用现代农业技术,而面对现代农业技术价格的不断攀升,农民只能选择少用或者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技术,但是,这样又会影响农产品产量的提高,由此可见,农民根本摆脱不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控制,他们已经对现代农业技术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而且他们的实际反抗能力很弱。

三、农民工的“雇佣工”地位的产生

面对现实困境,农民只能依靠自己,用弱者的武器来反抗现实社会。而外部世界对他们来说又是陌生的,他们每走一步,都充满了风险。但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铤而走险,自谋出路,选择了进城务工,以获取生活所需要的货币。农民进城务工也对农村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生计模式的改变,他们的身份也从一维的“农民”变成了二维的“工人—农民”。农民进城务工主要是为了改善其生计状况,这也说明原先的生计模式已经不具有可持续性或者继续发展的希望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也说明了他们对现有生计模式的否定。由于农民进城务工是被迫的,所以,农民生计模式也是被迫转变的。虽然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现如今,农民工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其实,农民进城务工是为了获取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货币,希望有一天能够拥有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成为一个“城里人”。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他们实际上成了城市的“雇佣工”,他们依然是很多人眼里的“贱民”。

农民之所以能够进城务工,从某种程度上说,“受益”于现代农业技术的作用。现代农业技术可以分为“节约劳动型”和“节约土地型”两类[4],其中,现代农业机械和农药属于第一类,种子和化肥属于第二类,而农田灌溉既属于第一类也属于第二类。“节约劳动型”技术具有省时省力的作用,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的效率,就能够有时间外出打工;“节约土地型”技术能够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这样,农民就能够获得充足的口粮,不用为粮食问题而担心,这样,农民就能够放心地外出打工。另外,随着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时对农民的限制也在逐渐降低,例如:以前,除草剂必须在种子发芽之前打,而新品种的除草剂则可以随时打,这样,农时对农民的束缚作用就减小了。由此可见,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总体来看,现在的农民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农村务农的“雇佣工”,另一类是在城市务工的“雇佣工”。城市和市场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把农民控制住了,农民已经被纳入到了市场体系中来,他们已经不能继续维持他们以前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了。由于作为农村发展主体的农民正在经历着改变,所以,农业文明也必将受到严重的冲击,技术文明正在从各个方面包围着农业文明,技术进步和经济进步的要求最终必将宣告农业文明的消亡[4]。

四、结论

农业技术范文第7篇

一、多元化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探究

1.校企合作机制。成熟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是实现多元化农业技术的前提,也是促进校企合作整体效率的重要保障。通过多年的探索,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也逐渐形成了“联合培育、双向选择、双向考核”的校企合作培育机制,其内部的原理就是根据当前我国的社会就业形势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基本需求作为切入点来培养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而言,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往往缺乏主张,对未来的就业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往往不足,导致在学校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想当然”的情况,教师经常忽视教学的实践性,会影响学生对其职业特点的判断,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也无法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无法适应就业环境,从而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校企合作制度的方式,不但可以实现双方共同的学生培养目的,而且能够凸显出不同的侧重点。2.基地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中的一员,与其他的高职院校专业类似,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必须以体现技能为核心、以知识框架为支持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够通过将多个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教学项目来逐个实现。尽管设施农业技术的教学课程内容较多,难度也不尽相同,但是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逐渐开始发展基地培养的新模式,与多个不同特点的企业形成校企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补充甚至解决。在实际校企合作环节中,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特点,我校找到了相应的企业,按照校企合作的基本流程实现了学生的双向选择以及资源共享,并逐步建立起多个中大型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不但实现了产、学、研的综合发展,而且实现了技术先进的教学实训效果以及多样性的系统结合,为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提升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与保障。除此之外,基地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这与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不谋而合,在当地多个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农业基础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实现当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3.工学结合模式。工学结合的主体是学生,而高职院校教学的导向是市场与企业需求,所以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教学培训环节中,高职院校必须实现以工学结合为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管理体系。由于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及设备管理经验,内部还有大量熟悉操作以及行业的市场发展形势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实现与企业的良好对接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还可以帮助企业增强科研力量以及人才储备,从而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工学结合的良好合作模式。4.校企共融模式。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对农业技术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框架把握得比较清晰,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原理的教授,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为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去企业内部进行顶岗进修的方式了解当前企业的技术发展特点与现状,促进自身教学综合水平的提升。同时,作为技术类专业,农业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是学生适应工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规划的核心,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的除了重视学生的职业教学,还要突出培养学生农业技术理论知识水平的特点。企业中具有一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他们不但理论知识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校通过聘请这部分专家来学校现身说法,进行一线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择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就业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未来进行精准职业规划,实现人生价值。除此之外,企业由于具有较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技术水平以及专业素质,为学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双向选择,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5.校政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就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来看,一般都是由学校牵头,由学校进行支持并鼓励,形成专业与企业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在提升就业针对性以及实训针对性的前提下还逐渐开发了课程培训、实训基地培训、顶岗实习培训以及师资力量培训等多个环节,为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奠定了理论前提与资金上的保障。

二、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合作范围应当扩大。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在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建设上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由于缺乏机制的建设,对校企合作模式不熟悉,出现了许多障碍。为了突破这部分障碍,学校还应该加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以及校校合作等模式上的开拓,同时也要拓展合作企业的种类与覆盖面,不再局限于本地的企业实训,而是逐渐提升合作的层次,实现校企合办工厂、综合农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从而扩大合作的范围。2.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缺乏合作经验,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管理的问题,不但降低了合作的效率与标准,而且出现了工作重复、职责不明确的问题,甚至一些校企合作还会由于校企经济效益分配不均匀而出现纠纷,不利于实现长期有效的校企双赢。3.合作奖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校企合作的经济效益分配以及奖励机制的建设现状来看,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然没有实现充分调动教师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目的,依然需要继续完善机制的建设,在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实现教职工自身的价值,为其职业的规划以及经济利益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完善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策略

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促进校企合作效果、促进校企共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需要企业与高职院校做好良好的沟通,以国家相关职业资格的技术标准为基础来进行通力合作,实现促进教改、确定合作模式、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的社会办学力量的合作体系。其实现的过程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模式来进行:其一,建立对于企业员工的知识能力的要求,实现动态调研与分析。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实践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数据的整理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以企业化制度要求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作为企业自身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和员工专业技术水平的调查分析和整理,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克服和解决,对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具有一定的帮助[2]。其二,建立考核的标准化、操作技能的实训化。高职院校的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以及较为完整的职业规划,同时还要为社会输送大量综合素质较强的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考核的标准化以及实训化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而且能够通过标准化考核来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良好认知。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经常去田间地头进行设备的维修、调研工作,对于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要求较高。而一些学生由于在学校期间对职业了解不透彻、规划不清晰,出现就业后反差较大、无法适应工作甚至躲避就业的现象,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许多困扰,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其三,突出实际操作的重点、难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校企合作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而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进行合作时,过分注重实践的形式化,忽略了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从而造成了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没有与理论知识形成良好对接,只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脱离了理论知识体系框架,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以及提升工作的主动性,逐渐被实践的传统环节束缚,对我国农业设备的技术开发、研制以及推广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现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还应该由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之间的联系,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让学生真正了解其所学内容的精髓,为后期创新性的工作提供基本条件[3]。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共同培养机制。校企合作的人才共同培养机制的建立需要双方良好沟通与协作才能够逐步实现,其具体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企业的正常工作流程来实现共同制订培训班的管理办法,包括制订具体的项目质量管理手册以及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企业员工培训手册等。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学校的要求以及企业的基本需求设定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办班办学的整体实效性,确保培训的质量[4]。其二,制订相对完善的顶岗实习生的学习、实习管理办法,这方面的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设定。比如,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学生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企业的相关管理规定,从基本的穿着、行为举止甚至到技术规范性都要按照企业的基本流程,同时也要建立一套针对学生的绩效管理制度,从而在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其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掌握水平,从而实现良好的实习效果。其三,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对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的方案,无论是顶岗实习还是企业员工教学等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以学校为主导,参考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以及具体要求来进行设定。设定的内容也要全面覆盖学生的考核学习成绩的方式方法、管理学生实训教学内容以及共同评价的教学质量体系,等等,在进行人才培训制度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突出企业的制度性以及规范性,这也是未来学生进入社会后必须遵守的制度与规范。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学生迅速融入企业,与企业员工打成一片,尽快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实现良好就业的目标。3.提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运行工作效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运行效率的提升是保障校企合作效果、实现双方共赢的重要保障。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大多数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沟通与了解,特别是学校在与企业进行联合人才培训的项目开设上,往往缺乏理论指导,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化的管理体系,从而降低了校企合作体制的运行效率,不利于实现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为了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其一,实现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校企合作项目奖励办法。从本质上来看,企业发展的目标主体是经济效益,而学校发展的目标主体是综合办学能力以及影响力,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建立必须具有一定的联系性才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就目前来看,校企合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技术的开发、研制以及人才的定向输送。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以及人才储备,同时还能够实现一定的培训机会,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而学校则是通过企业来帮助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扩大院校的影响力,同时还能够通过企业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与动态,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实践性效果。其二,建立双师制度,建立成果共享制度。成果共享是校企合作的前提,也是优化学校教学资源、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途径。通过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双师制度,企业帮助高校建立信息基础平台,由双方共享基础平台的建设成果,共同制订和修改人才培养的方案。同时,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再教育机会,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培训的场所与机会,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作为当前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重要发展途径与方向,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就业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而对于企业和高职院校而言,由于校企合作在机制上逐渐成熟,不但实现了学生的双向选择,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人才招聘效率,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还为高职院校教师熟悉实训实践环境、了解企业发展状态、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提供了机会。综合我国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建设现状来看,其运行机制也应该通过以学院董事会的相关决议为标准,实现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的规程、制度,提升校企双向管理的效果与水平,同时还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订相应的年度工作计划,做到奖惩兼顾,从而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实现良好的约束与激励条件,促进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艳玲.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探究[J].农技服务,2015(6):214-215.

[2]刘勇,王敏军.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研究——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4):27-31,106.

[3]徐艳玲,祁连弟,袁晓霞,等.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初探[J].现代农业,2016(1):112.

[4]王甲云.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农业技术范文第8篇

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在增产增收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具有经营自的广大农户去观察、比较、选择,逐步变成农户学科学、用科学的主动行为,成为了农技推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为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增强农业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功能的要点,把市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作依托,以农业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为动力,就应实效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作为试点,锦州市早在十几年前就率先开始在黑山县常兴镇曹家村租用了400亩耕地,建立了锦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场,主要进行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旱稻栽培技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和水稻新品种繁育的试验和示范。随着不断探索和发展,逐步构建起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因地制宜的扩展到所辖的4个县(市)兴建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场。通过几年来的努力,目前已先后在黑山、凌海、北镇、义县四个粮、油、菜主产县(市)建成了5个百亩以上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场,总占用土地面积达到970亩。农业科技示范场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试验、示范和展示为核心,面向广大农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它依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在乡村,贴近农民,方便学习,集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优良品种繁育和农技培训于一体,改变传统的“嘴上说、墙上写、纸上印”的说教式推广,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榜样示范引路式推广,极大地增强了推广工作的感召力,激发了广大农户学科技、用科技意识,提高他们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接受能力,从而开辟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富有生机、活力的基层农技推广新路。

二、技术推广起成效,科技成果转化高

这些示范场在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广大农民科技致富需要上,重点引进试验示范和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包括玉米、高粱、水稻、花生、大豆、杂粮、蔬菜等七大类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和展示,米麦菜间套复种、玉米不同品种的不同密度栽培、花生地膜覆盖与裸地栽培模式、水稻栽培模式、地力使用与检测及配方施肥、3414肥效、各种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不同品种农药应用效果、蔬菜栽培模式与经济效益等农学、土化、植保、园艺四大学科新技术、新成果。仅2007年,在各示范场中就进行玉米新品种综合评价33个,玉米优良品种展示28个,高粱优良品种对比试验与大区展示11个,大豆优良品种对比试验与大区展示9个,花生优良品种对比试验与大区展示13个,杂粮优良品种对比试验与大区展示7个,并且在承办国家、省、市级项目同时,还承担着部级植物病虫区域监测和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项目,自身组织实施玉米科研育种及杂粮品种选育等项目。这一农业技术的推广展示平台,在一条新途经上极大的提高了技术的互动性与普及性,更有效的促进了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试验示范呈现展示效用,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引进和试验作为示范场的必要条件,为科技支农提供了基础保障。在这里集成了优新品种引进与对比,农技推广人员通过试验验证将科技成果在这平台上进行展示,以辐射、带动农户自主选择种养优势农产品。通过几年的努力建设,一个市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场共引进、试验农作物新品种2315个、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409项,组织农民参观学习近百万人次,使1089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市的农业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共承办国家、省、市级项目518项次,自定项目1207项次,引进和试验新品种1524项次、新技术95项次、农资新产品106项次,同时还承担着部级植物病虫区域监测和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自发组织实施玉米科研育种及杂粮品种选育等技术试验。这为农业实现科技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里把科技成果、农业种养技术进行展示性的实地转化和施用,让农户近前看,直接学,回家用,同时也为各类技术培训搭建了现实的教授讲台,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信心,提高农技人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成效。在大谭农业科技示范场中,每年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科技观摩达3000多人次,发放科技材料30000余份,让农民把看得见,听得真的先进科技成果直接得到推广应用,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并且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的试验示范200多项,引进新品种850余个,推广繁育新品种30000多斤,培训农业科技大户1000多户,有850名农民获得绿色证书,15名村级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员获得农民农艺师职称,带动农户11000余户,做到了“引导农民调,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促进农民富”的工作目标。

四、科技示范场的优势体现

1、带动了新形势下基层农技推广方式创新。农技推广如何适应“三农”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是长期以来摆在各级农业和农技推广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锦州市的实践证明,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是个比较好的办法,借助科技示范场这个载体,农技人员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直接示范给农民,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缩短了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民的距离,增强了农技推广的直观性,为新时期加强农技推广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十分有效的现实途径。

2、带动了市场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推广。农业科技示范场均设有试验区、示范区和生产区。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将适合当地发展的优良品种及技术示范和展示给农民看,并为农民提供配套的种子种苗、开展技术指导,大大方便了农民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使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带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提升。在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过程中,农技人员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增强了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使许多农技人员不仅成了技术上的专家,而且也成了会经营、会管理产业发展的行家,这样建设了一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农技推广骨干队伍,农业科技示范场已经成为了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基地。

农业技术范文第9篇

实践『三个代表再铸农机辉煌刘进洪,孔明轩,LiuJinhong,KongMingxuan

晋北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趋势与对策刘功,LiuGong

关于南陵县水稻联合收割机快速发展的思考王冬明,朱上喜,何超波

浅析清选机质量问题及对策荣亭

如何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徐菊芳,XuJufang

加强服务组织起来创效益孙汉标,彭彬

清徐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田文忠

水稻化肥机械深施技术应用对比试验研究农业技术与装备 刘仁超,LiuRenchao

农机农艺相结合水稻种植机械化进程张耀春

小型联合收割机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设计方案周艺,ZhouYi

山药机械化种植高产技术缪明

玉米机械化药剂灭草免中耕技术李纯山

葡萄园农业机械化发展快张建,邢兆斌

挠性割台收获大豆效果好王爱军,王义成

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与“121”工程相配套技术张正云

4HW-65D型花生收获机设计创新点李军

农机质量屡被投诉的原因和对策王鹤鸣

如何选购农用三轮运输车周良墉

为什么微耕机推而不广刘真民

可恶的"水"货与跑方的修理工郑祖江

对入世后农机化发展的王秀芬,崔润龙

您了解插秧机吗孙建中

"12"缘何大于"25"王竹林,董兴堂

向您推介几种播种机械肖远金

昌利牌系列卷帘机

警惕来自果菜的病毒文丹

安慰能治病山青

农机科技明白墙=购机指南增收墙王中强

机械化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高焕文,GaoHuanwen

高速水田耕整地与畜力耕整地对水稻产量因素影响分析江洪银

浅谈以租赁方式推广农机具王利民,唐勇

福建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思路与对策方秀然

浅谈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张玉峰,王学全

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力求推广体系创新--本刊记者访黑龙江省农机推广总站站长任晓东

泰国农业机械化考察报告农业部赴泰国农业机械化考察团,TheInvestigationGrouptoThailand

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和保护性耕作考察报告杨林,赵嘉琨,王衍,马耀辉,吴兰

抢抓机遇努力推进农机技术推广事业饶良仲,许劲松,RaoLiangzhong,XuJisong

推广饲草加工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王小平

日光温室机械卷帘机推广工作探讨孙岩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李晓飞

一种全自动工厂化农业温室设计方案粟世松

种植业生产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王学武

农民忙调产政府怎么办兰俊田

机械化两茬平作在促进粮食增产中的作用刘素萍

一种成功的农副产品加工运行模式葛德宏,罗成定,钮红妹

秸秆还田作业操作注意事项周德智

旱田机械化药剂除草注意事项农业技术与装备 王国启

调整农机投资方向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刘明华,金英

薯类加工机械的应用陈远洪

耶路撒冷菊芋机械化栽培技术丰志强

激光平地控制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赵丽,秦瑞海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李景新,张景林

大豆原垄机械精播技术王收

农机化抢在头抗旱保墒夺丰收高岩

立足区域特色服务结构调整石门农机助农增收过亿元王焕章,邓德文HtTp://

绿色环保餐具原料加工工艺及设备初探吴静,葛立

试论浙江省粮食产地烘干机械化之发展骆健民,冯安,竺锡雅,金永兴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奖2000年度农机化系统获奖者事迹简介

关于水稻直播机械化技术在我省应用的探讨陈大穗

对黑龙江省土壤耕作制度建设问题的探讨陈实,刘波

充分发挥粮食产地烘干示范项目的作用肖调范,张丽华

江苏省机插秧技术现状及分析孙啸萍,陈新华,唐义锋

韩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技市考察报告赴韩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考察团

美国农产品加工及农业机械技术考察报告徐振兴,贺文胜,王先法

Pro/E在农机具设计中的应用杨芳,傅向华

中国农业航空发展现状与展望刘卓

西部大开发农机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杨科,廖春桂

浅谈黔南农机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定位叶志敏

全国种植机械技术和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陈巧敏

油菜种植机械化技术简介岑竹青

玉米营养钵机械压制育苗移栽技术余桃珍

1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张林田,周政

2001年小型拖拉机市场分析许国明

洪湖市农机推广工作的新特点新措施叶爱琼,YeAiqiong

农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邱云桥,QiuYunqiao

对入世后农机推广工作的探讨王彩云,WangCaiyun

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冯占怀,张文清,王明才

机械耕翻的丰产机理及问题探讨路呈祥,尉红梅

浅析制约高性能收获机发展的因素顾文良

浅析如何推动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曹娴

阳泉市牧草业的发展及前景初探秦燕平

农用三轮车配套农具的发展趋势贾健

试论农机运输及其监理中短期行为的危害性农业技术与装备 康振英

谈谈农机监理员的自身修养岳彦飞,闫国清

把准安全脉对症开良方--四川省当前农机安全形势分析及对策叶家土

沧州市整体推进行风建设深入开展张晓霞

农机固定作业的安全与监督李耀刚

同农民朋友说说心里话季建生

魂归大地--农机死亡事故启示录原野

天然草地机械化补播改良技术及配套机具卜繁超,姚文军

我国农机行业的主导产品及特征白杉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大有可为

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杜茂军,张金宝

无公害蔬菜如何使用农药王鹤鸣

如何选购农用车李忠

联合收割机常见故障及排除张文丽,张忠利,王振波

农机户致富十字经贺吉范

如何维修联合收割机肖永明

如何克服换挡打齿杨升军

安装油封有讲究王桂森

机手预防冻疮简法王鹤鸣

推广深松耕作法提高农作物产量李有田,张锁峰

论农业增产技术与农机化技术推广潘振明,张红卫

水稻收割机质量跟踪调查分析叶爱琼

晋城市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机械化问题调查(续)农业技术与装备 苗富才,MiaoFucai

推广小型大豆收割机市场潜力巨大于武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温室蔬菜中的应用曹爱东

生产绿色食品的常用肥料李忠

红薯吐丝变美味加工增值富乡民汪小林,孔凡明,李反修

湖南新型薯类精加工机械成为顶俏产品王焕章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追究整体推进发展王华平

农业技术范文第10篇

农业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按照xx市农业局要求,我于2月1日对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趋势凸显。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连续三年实施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营、新安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以平安镇为主的绿色水稻种植;以溪河、白旗为主的肉鸡养殖;以法特、亮甲山为主的生猪养殖;以朝阳、舒郊、二道等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等等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现在,我市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在工作上重点完成七项工作: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双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创新工程。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示范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市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种推广,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特别是我市今年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被国务院评为部级产粮大县。

二、当前xx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市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市委政府十二五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市17个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我老秘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县10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老秘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六)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七)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

三、 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市,适时举行和参加名优产品展示展销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主打品牌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

农业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二)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在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明生同志的带领下,组织农口部门领导和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同时考察学习了XX市XX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市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情况

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区位于XX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4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规划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适当集中,接二连三,关联互动的规划思路和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白鹿原文化,集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三区、两带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区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格局。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XX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结合该区植被茂盛、特产丰富、自然风景秀丽、又靠近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2015年全区耕地面积18.7万亩,农业总产值21.75亿元。其中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0万亩,年产粮食5.2万吨;以樱桃、葡萄、猕猴桃及小杂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9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2万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基地1.6万亩,年产蔬菜1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5%,形成21.5万亩林地;奶牛存栏量达1.3万头左右,年产奶类6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个,认证无公害产品23个,灞桥樱桃、灞桥葡萄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2015年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荣誉称号,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态的基本格局。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增强

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91元,是201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6%,增长在XX市排名第一。全区已培育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9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121个,创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55个,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XX市统筹发展示范区和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

(四)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重点发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园、广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兆龙有限公司、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洪塬鑫养鸡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公司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小区。目前,全区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东李牌樱桃、新合牌蔬菜、东方牌乳品、兆龙牌牛肉、洪塬鑫牌鸡蛋等10余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果蔬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五)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XX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和热力工程等方面,区政府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二、南康现代农业的现状

20**年10月,我市被省农业厅列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后,我市为实施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充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把我市打造成集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科研实训于一身,融低碳示范、客家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一流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聘请了西南大学和中柑所的农业规划专家精心编制XX市芙蓉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财政拨付规划编制费80万元。力争把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三星级休闲农业旅游区。

我市立足本地实际,按照三园五化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创业园,生态化种植、清洁化养殖、合作化推进、品牌化经营、标准化建设),创建了面积超过19.69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开发建设,推行猪沼果立体开发模式,做到山顶带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山底养殖,果园之间种植生物隔离带,水保措施同步跟进,力求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及产业特色,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一带、四区的布局结构。即 一带:章江滨水景观-休闲农业带 四区:(一)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二)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区(三)现代农业科教园区(农三所)(四)绿色甜柚产业示范区)。

三、南康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我市园区来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广种薄收和政策扶持来维持的,从中反映出我市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

2、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园区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受到业主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等影响,资金缺口较大。部分乡镇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要对农业园区工作高度重视。专门制订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

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有选择的引进新品种,让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3、多方筹措,增加投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整合涉农部门的力量、资金、项目资源,向园区建设重点倾斜。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4、激活机制,农民参与。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造就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氛围,使农民成为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完善耕地流转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鼓励政策,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探索土地折价入股,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土地利润分配的办法,一方面使农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使土地以新的形式转换成对农民生活的长期保障,既保证了农民切身利益,又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

上一篇:物流企业信息化范文 下一篇:企业财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