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9:23:05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高效化与职业教育

传统的家庭式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满足日趋减少的农业劳动力对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化和良种培育为其创造了促进条件。截至2011年,我国良种覆盖率提高至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至54.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增长,2012年达到53.5%①。显然,农业科技进步和贡献率的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和合理配置,对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构造务实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和农业金融服务,在新技术、新产品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基础上推动农业的高效生产,降低单位面积劳动力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与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带来大量的新型农业机械化工具、新技术的耕种方法及新培育的作物品种,而如何使用机械化的生产设备,如何使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如何对新培育的作物品种进行有效的种植是新型农民面临的技术性问题。因此,对新型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机械、新技术、新品种的专业化培训势在必行,农业职业教育必不可少。

(二)农业经营一体化、市场化、信息化与职业教育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不再仅仅是余粮买卖以获得经济收入。我国对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基本共识是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用“农业企业化”的经营理念,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部分学者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上也提出了很多创新模式,比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大户+农户”、“供销商+农户”等多种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包含农业的生产、储存、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等纵向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模式,需要大量的物流配送、食品加工、市场营销、信息分析、消费指导等专业人才加入基础工作和管理岗位,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的力量来完成基层农民的职业角色转换以及人才的培养。

(三)城乡工业生产专业化、技能化与职业教育

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工业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伴随城镇周边的工业园区是城镇快速发展的助推力,是城镇总体布局中的一个主要功能区。规划建设好工业园区,能较好形成产业的聚集,产生聚集效应,有利于资源共享,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城镇空间形态,使城市各功能布局各得其所,减少工业生产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工业园区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加快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两化”互动发展。所以,融合工业园区与城镇化建设共同协调发展,在互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增加群众收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譬如城镇商贸、金融、物流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快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工业园区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中心平台,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为城镇新增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增加第三方服务业从业人口的需求。工业园区的企业用工数量大,需要就地取材,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无法胜任专业化、技能化的工种,需要职业教育来帮助“脱地”农民完成从农民到技术工人的转化。

(四)新型城镇第三产业服务与职业教育

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每年意味着农村要向城镇转移约1500万的剩余劳动力,一部分进入当地招商引资的工厂做工,另一部分需要慢慢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转型。对于脱离土地的农民来说,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导致他们在谋求新职业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即便是进入第三产业服务业也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无疑是最佳途径。2010年至2012年,职业院校为第三产业输送了1640多万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期增长5.8万亿元。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和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提高,有力地支撑城镇化过程中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

(五)转移农民市民化、文明化、生活优质化与职业教育

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非农化),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城市化),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市民化)。提高农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需要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对农民进行辐射和影响,而贯穿整个城镇化过程的职业教育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职业教育不但能够授予农民的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在授业过程中加强对农民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适应城镇新市民的要求。

二、城镇化进程中基层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模型构建

(一)农业生产技能的职业教育

农业生产由劳动力密集型向劳动力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目标及内容加以明确。首先,帮助农民了解农业以及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性。其次,重视培训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涉及农业的使用技术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培训,如新型农业机械化设备的高效使用、作物新品种的种植与培育、经济作物的种植方法、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等等,使农民能够通过应用农业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才能实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意义。最后,展开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包括对农业法律的普及,对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宣传等方面,使得农业生产主体不仅能够依法保障切身权益,还能够认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前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主体推动作用。对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高等农业院校的合作开展。如开设农业学历教育、农业继续教育、农业知识培训课程、高校农作物种植课程、先进农业生产机械使用课程、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建构课程等等农业知识课程,包含短期培训课程、学历学分课程、农业进修课程。二是通过地区农业推广机构进行实地指导,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三是建立职业院校与农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基地,采用“校农”合作模式将职业院校学员安排到农地参加实际生产的联合培养等。

(二)农业经营体系的职业教育

现代农业对经营体系要求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与社会化,其在传递市场信息、普及生产技术、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供需进行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统”和“分”两个层次上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以丰富和发展。在“分”的层次上,家庭经营朝着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统”的层次上,统一经营朝着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总结对比国外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我国实现现代农业经营有两种模式:其一,以良种、化肥、种植、收割、销售为主轴自始至终的纵向产业链式经营体系;其二,以农业为中心的各项农副业、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为经营体系的横向农业产业链模式。职业院校通过职业教育课程对农业经营者的市场意识、合作化组织管理、农业市场经济、农业信息化建设等知识进行培训,职业教育通过开设农产品生产、储存、流通、分配、销售等课程来培养众多环节的适应性人才。另外,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需要正规的金融及审计机构等对农业经济及周边产业良性发展进行规范,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和组织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组织。由此,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各类职业教育转化为合格的农村生产者、经营者,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流通人员、销售人员,维护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审计人员、评估人员等。

(三)工业生产技能培训的职业教育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提高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及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的路子是必经之路,即把农民从农业生产和农村中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去。工业园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使得人口相对集中,为城镇化奠定了基础,且工业园区继续建设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职业教育采用“工厂+院校”的方式进行技能工人培养,实行“厂校”合作培养各种工种,强化就业人员技能培训,为工厂初级工人培训及技能继续教育服务。“厂校”合作培养按照一对一的供需培养的要求,探索“订单培训,菜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培训”等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城镇化过程中新建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尤其是对钳工、焊工、车床工等各类技工存在很大的需求,为农民工开展技工培训,有利于定向培训和定向输送。

(四)第三产业服务产业服务技能的职业教育

第三产业是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物流业,信息化服务及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及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及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简单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城镇化是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城镇化带来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聚集,城镇人口呈几何级数式增长,带动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必然带来消费量的增强,第三产业服务部门需求相应提高,必然要求农村转向城镇的剩余劳动力补充到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去,而从事服务产业,而餐饮、文化、金融、信息化等服务部门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增强自身的从业技能无疑是剩余劳动力的迫切需求。由此,职业教育通过对服务产业潜在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开展短期的技能培训、从业资格培训、服务产业章程培训等课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开进入服务业的大门。同时,工业及农业快速发展带动物流企业的兴起,而物流企业用工的专业技能极其匮乏,可以主动对接相关院校,对剩余农村劳动力进行物流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为物流企业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五)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意识培养,从而实现人的城镇化

文化建设是党的十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缺少文化的城镇化,是失衡的、不完整的,无法实现市民化的城镇化,只是建筑物的堆积。必将影响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许多危及社会安定和谐的事端也易由此而突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过程中不仅担负着传授农村剩余劳动力生存技能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农民”市民人文意识培养的责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精心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新型农村居民掌握生产技能的同时提升科学人文素质,为实现从农民到职业人群的转变奠定基础。譬如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中讲解相关行业的国家政策法规。二是“学校”与“农村社区”结合,开展“校社”人文素质教育、道德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坚持“校区”合作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通过倡导孝亲爱亲、文明礼貌、移风易俗等教育活动,形成了城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气。三是在体系化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职业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在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新时代要求的“四有”公民。

三、结语

农村城镇化中实现人的城镇化的评判标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真正转移,农村人口能否适应城镇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转移人口能否对接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方式等,此关键取决于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层次,因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有效转移的根本前提。审视农村现状,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还达不到总人数的30%,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困难,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加大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提高农业人力资本素质,应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社会多方面参与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设各类型技术和岗位培训。总之,强化农村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培养,以提升人力资本的含量,为农业产业、非农产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以致最终实现真正含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亦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十分突出的,中国教育改革需要以这一矛盾为战略切入点,其中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关键,进而对整个教育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方面,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富农”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一种经济行为,其作用体现在能够为劳动者增加财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职业教育可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人的能力和素质才是农村人口贫困的根本因素,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决定贫富的关键。②职业教育可促进劳动者收益率的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其劳动收益率成正比,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个人收入上远远高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

2.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安农”的作用

①正确引导青少年就业。专业的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②提供所需技能、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可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认定。③加快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着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高低,同时也更有利于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此外,这些流动的劳动力因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拥有了更多的技术和技能,也将更易、更快适应城市生活和新工作岗位,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愈加轻松迅速。④缓解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的矛盾。劳动力与工作岗位的供求矛盾继续存在,必然发展成农业劳动力生活上贫困拮据,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对社会的不满日益增加。劳动力是否在城市中实现自然转化或是否能够安居乐业,已经是国家必然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丰富和完善劳动者的各方面能力,是解决该问题根本途径。

3.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育农”的作用

育民,教育农民转变旧的思想和观念,成为具有现代就业理念、拥有现代劳动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①有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农村劳动力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小农意识阻碍其思想进步,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有重塑的功能。②有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一方面能够延缓劳动力进入社会的年龄,另一方面还能在人生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就业过程中提供指导,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养、思想观念、综合素质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③有助于当地“土行业”的传承和发展。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产业规模小、核心技术不稳定、技术成果推广慢、创新意识淡薄、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是很多当地“本土”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发展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根本方法

1.确立新的职业教育观念,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根本方法

明确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认清以农业劳动力为对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任务。农村闲置劳动力问题是我国需要长期面临的艰巨而复杂的问题,教育部门需要以强烈的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工作。

2.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服务作用①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从加快城镇化建设、高等教育面向农村实现区域化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高职教育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特殊政策,优先录取农村考生。②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经费作为重点优先保障,从法律的角度确保教育经费落实到“三个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③立法保证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解除农村劳动力后顾之忧。④优化县乡村职业教育资源。通过调整优化,依托高职学院,每个县建立综合性职业培训中心,统一运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职业院校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学模式

办学定位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本地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无论是其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的设定还是办学宗旨定位,都应该优先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一方面,升学率成了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职教育成为了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学习了各个学科体系的知识,对于专业技术知识传授的少之又少。所以,职业学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宗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建立健全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适应市场经济信息瞬息千变万化的需要,建立中青年职业技能劳动力资源库。如果企业需要,就可以通过信息库,查找接受此类培训的人员及就业意向,很快就能找到符合条件的人员;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信息网,完善就业信息网内容,与本地之外的劳动力市场建立联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力的互通有无,同时建立和完善镇、村级劳动力资源管理平台,实现用工方与劳动力之间的对接与耦合;以各级农村职业院校作为重要基地,对青年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进一步对青年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同时制定适合青年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专业课程,结合青年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其职业教育水平;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定向、订单式农村劳动力培养模式。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学者对黄职业教育理论和思想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越加广泛,在对黄炎培这一块研究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教育目的;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三是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四是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五是对“农村教育论”的研究;六是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探讨和研究。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黄仁贤教授对黄炎培的职业指导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黄炎培从职业教育的倡导到创办,至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与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职业指导,并且第一次把职业指导纳入职业教育教学之中,在其数十年间的职业教育理论探讨和教学教育实践中,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武汉大学张建华教授从黄炎培的职业道德观着手,认为包括“敬业乐群”、“劳工圣神”、“完善人格和爱国主义”等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职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思想对我们推动职业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叶凤刚教授认为,在21世纪2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中,黄炎培是最早注意到农村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农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经历了由“分区立系”到“划区施教”、综合改进,再到“先富后教”、“富教合一”三个阶段的演变。此外,南京师范大学庄缇缇的硕士论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及过程、具体内容、思想特点、及其启示做出了系统而具体的阐述,就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而言,除以上六点外,还提出了黄炎培的人性化教育制度这一内容。

二、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在注重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把目光转向把其职业教育思想与蔡元培、张謇、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上。例如,王彪认为蔡元培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继承发展的关系,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而他的学生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这也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开创者。他们在职业教育思想上有着密切联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实践上,他们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淑丽对黄炎培和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她认为两人在相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并具体从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三个方面来计较二者职业教育思想的异同。在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方面,张晓明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马斌也对黄炎培与张謇、陶行知等教育家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办学方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三者提出了各具个性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此外,姜建、马万明对张謇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该文章主要从两者职业教育思想起源、职业教育实践形式、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原则进行比较,认为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先于黄炎培,并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参考的范例;在职教实践形式方面,两者都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但张謇更加注重校企合作,而黄炎培更加偏重职业指导;在职教内容方面,该文在张謇“事业之所至,教育之所至”的教育理念与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理念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进行了异同比较;在职业教育原则方面,作者认为两者都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但从具体实践上看,黄炎培职教对象更为广泛。

三、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台阶,并在继续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于是学者在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了研究的时代性与实用性。此类研究也愈加丰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个性化教育的启示;二是“手脑并用”的启示,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农村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四是开放性办学的启示;五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六是借鉴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观念的启示,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等等。相关期刊论文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高职教育的借鉴作用及启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启示》等。以刘云《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借鉴与启示》为例,该文具体通过分析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最后得出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并概括为三点内容:职业教育造就的不是“改良的艺徒”,而是“良善的公民”;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社会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职业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性。此外,相关的硕士论文有《黄炎培职业道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等。以华东师范大学许瑞泉硕士论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为例,该文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主线,从思想内涵与现代价值两大层面进行梳理与分析,重点从思想精髓的当代实践、“大职业教育主义”、“农村改进理论”三个维度进行阐释。在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现代价值探讨方面,许瑞泉认为,应借鉴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并且认为职业教育应传承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平民思想,要覆盖广大民众,要适应一般劳动人民的需求,解决他们的事业和生计问题;此外,还有职业教育应贯穿职业生涯、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要重点突破,首先应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办学应遵循实践原则。这些都为该硕士论文总结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应用。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在江苏油田高级技校(江苏石油学校、江苏油田技师学院)组织“向导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提倡“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向导”新教育指导思想,1992年教改实验报告呈江苏省劳动厅。

目睹我国八十年代后期出现贫困青少年失学严峻态势,1996年张俊杰建议国家教委王明达副主任创办新型半工半读教育,论文《半工半读学校是我国失学青少年的希望》转基础教育司传阅。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998年张俊杰返江苏油田技校制定《向导教育实验方案》,力促扩大和深化学校整体教改实验。30余篇教改论文相继发表,其中《新世纪教育构想》在CIES网页展示,应邀请赴华盛顿出席“北美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第45届年会”并被安排发言;《向导教学法初探》也为WCCE采用,2001应邀请赴韩国教育大学出席“第11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与各国学者交流论文,并受到联合国亚太地区主任周南照教授接见,详阅其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文章。

张俊杰2001年7月返西安植物园同秦官属教授商议筹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2002年应邀出席北师大“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得到唐山朋友李良、刘炳星和北师大博导郭齐家教授帮助,向全国人大和政协提交《西部开发在老少山边穷地区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议案,继在强国论坛、中华网论坛、虹桥论坛、(苏州)教育在线论坛、千乡万才论坛、中国教育在线论坛、人民教育杂志论坛等国内外数十家网站论坛,广泛宣传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并与学者和教师展开讨论。

这是一项惠及发展中国家广大民众功德无量的好事,不仅关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三农问题解决,而且是现代化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必由之路。所以张俊杰建议李博士联络朋友领衔在欧洲组建“海外中华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基金会”,宣传和募集华人捐款以促进我国西部进而援助亚非拉地区发展新型半工半读教育事业。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张俊杰退休后进一步探索研究西部开发和普及职业技术教育课题,为全民教育和向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开拓做出贡献。旨在宣传现代教育新观念,团结国内外志同道合的朋友,为救助西部失学青少年和普及职业技术教育,创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探索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致力科教扶贫和建设现代生态农业。

他2005年春江苏退休赴西部试点办学受阻,遂发起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开展科教扶贫活动,建立中国科教扶贫网(),立足秦巴山区面向国内外朋友,主张物质救助与智力扶持相结合,“东西连手、城乡互助、企校合作、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并举”,募捐图书衣物开展“1助1”结对助学,推动新型半工半读教育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发展,筹建千乡万村阅览室形成农村科技文化学习社区,通过救助失学青少年和普及职业技术教育,促成农村自主经济互助合作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加快生态农林资源开发走向繁荣家乡共同富裕道路。

现在南郑县协税镇科教扶贫基地发展情况:圆周图书馆一个、周边村阅览室7个,爱心超市1个,电脑教室1个。城管镇青年路春蕾图书室1个,碑坝镇、湘水镇、黄官镇朝阳村、青树镇冉家营村、勉县武侯镇先后独立或者合作筹建爱心超市,为协税镇6所学校8次联系捐赠图书,2010年12月与美网快乐帮合作助学,去年冬已经在南郑勉县宁强洋县等县区实现500结对助学,美网快乐帮企业家有意扩大10000以上结对助学。

2010年8月得到社会各界支持,他在南郑县协税镇中心小学开展“诵经典献爱心,学习好人李远洲”活动,进而向周边学校介绍和推动。2012年建议各县局将“学雷锋诵经典献爱心”列入议事日程,学校团队师生和义工携手结对助学扶贫济困,结合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团队活动开展为人民服务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建设和谐社会走共同富裕道路,彻底消除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现象不懈努力!

(张俊杰先生近期接收邮件详细地址:陕西省南郑县协税镇上街村科教扶贫基地薛连英收转;邮编:723100;手机:13488059458;信箱:)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政策链接 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浅谈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内涵 谈谈中等职业教育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路漫漫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研究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劳动观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探论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指导 优化心境 做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改革实践 梅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再谈不可忽视中等职业教育 再谈不可忽视中等职业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春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从中职教育的特点、作用、目前存在的困难以及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等方面做了探讨,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中职教育,这也是一名中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学质量 困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119-03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级和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特殊

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构成中,中等职业教育因其体量庞大而被称之为“主体”,但是这个“主体”很特殊。80%以上的人是15~18岁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处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化之中,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尚未成熟;80%以上是农村户籍,绝大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80%以上孩子的父母是农民、工人和个体工商业者,家庭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比较低。他们中的许多人被认为是“问题学生”,是“让人操心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困难症。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给他们一技之长,还要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和生理上的阴影和障碍,使其在“成人”的道路上迈出最关键的一步。这样的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经过非常艰巨的努力,一批又一批的中职生拿到中等职业教育文凭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掌握了一技之长,具备了基本的职业素质,顺利地进入了工作岗位,成为劳动大军中的一员,同时也成了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2.在整个教育结构中的位置特殊

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后的接续教育。到2020年,中国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按照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届时中职生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要各达到2350万人,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要共同承担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没有中职教育的发展,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就会落空。另一方面,中职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

的“基础教育”,中职是高职的生源基础,也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础。从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角度看,中职教育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教育,它一头连着基础教育,一头连着高等教育,是知识积累和成长的通道;同时它一头连着基础技能训练,一头连着高级技能训练,是技能积累和成长的通道。

3.发展方式特殊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原来上中职就等于分配了工作,后改为由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中职教育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跌入低谷,无论是对教育结构还对劳动力素质结构都带来了很大影响。从2005年开始,由政府主导,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连续扩大招生,逐步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的目标。但是,这种由政府主导,通过初中分流、提高资助水平等政策手段实现的规模扩张,具有相当的脆弱性:一方面是职业学校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基础建设滞后于发展规模,地区间、城乡间的不平衡性突出;另一方面是整体发展对政策的依赖性很强,政策的推动力度只要稍有缓解,已取得的优势就会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既需要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内涵建设,提高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又必须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持政策支持的连续性。

二 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保证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流动。在农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需要流动;在企业,企业的富余职工需要流动;在劳务输出中,一部分劳动者需要进行境外就业;同时还存在着一部分在职员工的正常流动。中等职业教育将为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能够促进我国劳动者就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广大劳动者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技能培训的最好选择就是中职教育。通过中职教育学生可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资格证,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人的依据。

3.能够引导社会重视职业技能,形成正确的知识观及价值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引导人们自觉地去学习一些有用的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具备了专业岗位的工作能力,通过自身表现向社会展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

1.学校招生难

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转型期产生的特定的既非计划经济又非市场经济的独特管理制度,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无序性。有招生指标限制时,考生的分数成了决定能否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唯一标准;没有指标限制时,实际上已经到了招生困难时期,没有了中考分数限制还有政府提供的免费就读机会,但是就业形势的恶化还是导致了中职学校招生困难。

2.师资队伍严重老化

在20世纪80年代,中等职业学校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每年都有新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岗位,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缩小、就业困难加剧,学校方面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新入职的大学生。再加上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挂靠企业,企业的编制也限制了学校教师的人数。所以,现在岗位上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的毕业生,知识老化、实践技能缺乏,对新生产工艺流程、管理技术了解不够,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普遍下降。这样的师资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这就影响了中职生的就业。

3.教学设备设施严重落后

中等职业学校的设施设备,大部分购置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还基本能跟上工业发展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学校的实训工厂和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基本上就是摆样子,没有多少实用价值。而社会上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又无法与职业教育接轨,只能“纸上谈兵”,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其技能优势无从谈起,理论知识又无法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提并论,就业前景暗淡。

4.教育教学管理落后

首先表现在教育思想落后,在计划经济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业和产业的专门人才为中心;而在走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思想应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中心。其次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落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等职业学校多数用普通高校或普通中专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加实践训练课的简单的课程组合模式培养学生,教学还未脱离三段式。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规划、教材建设上严重落后于时代要求,由于师资水平和资金方面的限制普遍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无法解决产业型专业急需的多种知识和实践训练人才,无法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高技能、多方向”的现代技能型人才需求,教学方式上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训教学、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教“本色”尚处于研讨或起步阶段。

四 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1.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推进工学并举,特色办学理念,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加快职业教育治理结构转型;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加快形成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2.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全面清理各类歧视性政策,主要指用人单位在招工时不能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拔高使用人才要求的现象,把招工条件限制在本科及以上,这就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这方面能够起到必要的管理作用。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3.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思想活跃,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也容易为环境所左右。他们有优点,更有明显的弱点: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我约束,多有不良习惯;应试教育带来的压抑、落后形成的自卑,让他们极度厌恶说教,逆反批评。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把关爱和尊重学生作为中职生德育学习的起点;把唤醒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识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把重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作为德育教育的着力点。一个充满自信心和上进心,并且拥有一技之长的中职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才能有一席之地。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凡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5.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

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高技能人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受到尊重,是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大扶持。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9823980 高等教育全球化:逻辑与内涵 蔡宗模 毛亚庆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15100字

19823981 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形态探索 丁金昌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7000字

19823982 市场转型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社会动力研究 姜尔林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年第3期 16600字

19823983 职业教育秩序:本质与价值分析 朱芝洲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9期 8100字

19823984 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 黄浩岚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1期 10600字

19823985 论“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内涵 李义丹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8200字

19823986 论职业学校“职业”属性的建设 王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7000字

19823987 政府要切实尊重和保障职业教育权 王国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8400字

19823988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李延保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7期 10200字

19823989 广西地方高校“人才小高地”建设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支撑研究 蔡亮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1期 5300字

19823990 人口城镇化战略下的职业教育发展――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 杜睿云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8800字

1982399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分析 宋韬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8700字

19823992 广西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王存娟 李友化 《职业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 10100字

19823993 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内涵特征与构建路径 林伟连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994 寻求高职教育新的服务域与发展域 熊惠平 《江苏高教》 2013年第4期 5800字

19823995 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论争及其启示 阎琨 《复旦教育论坛》 2013年第4期 13200字

19823996 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基于2001~2012年职教硕士点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孔祥光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9期 12100字

19823997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 徐国庆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9期 14200字

19823998 论职业教育宣传主题多样化 张宇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9期 6600字

19823999 论职业教育校企共生性合作的发生机制 陈甜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1期 7900字

19824000 反思与重构: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建设探究 李名梁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1期 7900字

19824001 以生均标准为切入点完善高职经费投入机制 朱爱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5000字

19824002 试论职业教育“二元双制”校企合作模式 沈雕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6600字

19824003 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中的课程观探讨 黄亮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7000字

19824004 高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 魏国平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8800字

19824005 面向区域的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协同共建策略与运维机制 罗毅洁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0期 6800字

19824006 职业院校与跨国公司合作:现实与路径 孟凡华 荣国丞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6200字

19824007 “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原因 肖凤翔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8400字

19824008 县校合作: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李振祥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7期 10200字

19824009 服务外包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鲍泓 周华丽 沈洪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7期 12700字

19824010 论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要义 祝新宇 李嘉骏 《中国教育学刊》 2013年第7期 7600字

19824011 论高等教育评估的民主化策略 张红伟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 6700字

19824011 我国校企合作研究的重点突破与展望 贾慧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6800字

19824012 高职院校中澳合作办学现状与问题及对策 方春生 宋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9800字

19824013 台湾技专院校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方案解析 周衍安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14期 7600字

19824014 校企深化合作 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 林强 等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13、14期 5000字

19824015 高职工作任务课程开发中“知识析出”理路的切问 路宝利 《江苏高教》 2013年第4期 7700字

19824016 职教师资师范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郭奇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8800字

19824017 新建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汪占熬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0期 6800字

19824018 依托小微企业培养高职教师工程能力的探索 王寿斌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0期 6800字

19824019 培育新型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张志增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9期 10100字

19824020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及问题思考 陈沛酉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1期 7900字

19824021 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农民子女职业教育选择分析 沈亚强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13100字

19824022 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关键机制与对策――基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的调查 王震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7000字

19824023 国外成人经验学习理论发展的比较研究 刘奉越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9期 8200字

19824024 诺尔斯成人教育学理论的形成脉络 凌玲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13期 6000字

19824025 我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与改革方略 曾青云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13期 9900字

19824026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调查――以重庆为样本 匡亚林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8400字

19824027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开发策略研究 杜君英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6600字

19823979 开放大学网上教学策略研究 藏鸿雁 等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13期 9500字

19824028 构建“六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 有效推动学生就业 孙爱武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13、14期 7300字

19824029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房欲飞 《现代大学教育》 2013年第4期 10600字

19824030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刘晓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0期 6800字

19824031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职业文化建设 杨柳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9500字

19824032 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王文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9期 5000字

19824033 庄泽宣在清华的职业指导探索及其借鉴意义 金兵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9期 10100字

19824034 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示 白玲 等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9期 6600字

19824035 钟道赞职业指导思想探微 牛金成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7000字

19824036 试析俄罗斯高等教育“立交桥”的构建 姚加惠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14500字

19824037 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比较研究 臧志军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9期 10100字

19824038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制度与政策体系 匡瑛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9期 6600字

19824039 德国“自主学习和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师慧丽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8800字

19824040 美国先前学习成果与远程大学学分的转化路径探析 董衍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0期 6800字

19824041 提升全民终身技能的丹麦策略 张志欣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8400字

19824042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应用研究――以“运输与物流”培训包为例 邹王君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10100字

19824043 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进展综述 金帷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10100字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26 ― 03

十报告清晰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且从促进更高质量就业的角度提出“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水平,提高就业稳定性”。所以,探究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的效率,对促进我们国家经济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都拥有积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的相关研究展开梳理,总体上是从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问题与建议四个方面对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进行研究,并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

一、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的因素研究

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供给效率受到诸多影响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马树超(2003)认为,中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拨款对于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投入存在一定差别,公用经费不充分并且区域差别显著;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预算内投入上升趋缓并且大大落后于国内预算内教育拨款上升比例,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体预算内教育拨款中占据比重降低〔1〕。

(二)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

王宇波(2006)指出,政府公开招标的市场运行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不符合当前体制改革以及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的拨款模式,进而提升财政资源运用的效益〔2〕。雷世平(2005)等指出,当前中国整体上已步入“以工业推动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时期,大力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拥有重要价值,而如果仅仅依托县乡财政会寸步难行,因此需要我国深入加强对于农村职业教育转移性支付的力度〔3〕。

(三)政府管理体制与能力

龙兴海(2007)指出,县、乡政府的管理方式仍然为行政控制类型的,并非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群众的生活提供各种高效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导致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大为降低,进而对于服务供给效率造成负面作用〔4〕。张开云(2009)认为,因为缺少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政府内部会出现效率损失。尤其是政府的垄断性促使政府内部缺少提升供给效率的动力,且农村供给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较低以及不具备较强的效率意识〔5〕。

(四)地区间财政水平

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组(2009)认为在经济繁荣、市场发达、地方财政充裕亦或是乡镇集体企业多、效益良好的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财政具备供应较多的公共产品的条件。反之,财政不足以承担对于公共产品的供应。从而深入拉开农村每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潜力的差距〔6〕。

(五)个人自身需求

汤生玲、曹哗(2006)指出,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得不到普遍认可、且投入成本大、收益低,尤其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学费方面的巨大差异,促进愈多的人拒绝职业教育,因此极大地阻碍了职业教育的进步〔7〕。庄西真(2005)认为学习者难以经由职业教育改变自身在社会架构以及社会阶层里的位置,农村学生持有职业教育文凭资格,尽管能够在不同的地区流动,然而其身份地位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因此影响了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选择〔8〕。

二、 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的方法研究

评价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的方法大部分为定量的数据模型,模型分析方法有

以下几种:

周作杰,赵喜仓(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评价农民的职业效率。依据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并联系农村职业学校的真实状况,筑建了以师资力量指标、人才培养水平、国家支持力度、科学研究水平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与建立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方案层来对以上四个评价体系进行分析〔9〕。

王凤羽,温涛(2014)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生产率指数法测量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并将TFP(全要素生产率)当作计量模型对辽宁省进行研究。根据该省各个区域的代表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有关信息,选取二个典型产出性指标:毕业生就业比例和毕业生人数与三个典型投入性指标:教职工人数、财政经费、和教育用房面积来进行分析评价〔10〕。

景琴玲,贾金荣(2012)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为基础,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于2003-2007年中国大陆三十个省份的农业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状况展开归纳和分析。根据相关数据选取投入指标主要是基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三个层面加以考虑,选取了专任教师人数、行政教辅工作人员数、师生比、生均教育经费、固定资产和在校学生作为投入指标;选择毕业生人数当作产出指标进行评价〔11〕。

三、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存在的问题研究

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顾微微(2011)认为职业教育培养成本为相同等级普通教育的2.6倍,且重点用在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学生技能训练里。并依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对于中等专业学校的经费投入自二零零一年开始不断降低,对其的投入长期以来均难以和普通高中相比,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在资金上无法获得保证,因此对于其自身的质量造成极大负面作用〔12〕。

(二)农村职业教育财政供给不均衡

雷世平、姜群英(2015)认为基于宏观角度而言,经济繁荣区域和萧条区域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实施许多优惠政策,使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亦由此受益。基于微观角度而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直接造成了农村重点职业学校和非重点职业学校差异显著,重点院校获得的资源也大于非重点职业院校〔13〕。

(三)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

王欢(2012)认为在农村职业学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不平衡,人力资源与基础建设投入比重不科学是造成此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我国在“十一五”阶段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展开规划,让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的基建设施获得极大改进,然而师资条件等关键要素改善较为缓慢。虽然此阶段我国亦针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展开规划,然而因为人力资源投资相较物力资源投资而言不会迅速产生成效,所以还需要深入扩大投入力度〔14〕。

四、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研究

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实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加大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财政投入的力度

贺民(2011)认为财政投入不充分已经变成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一定要创建将公共财政当作主要路径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多种路径提高对其的经费投入。应该健全以及规范将政府投入作为主体、多元化方式筹集经费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保障其办学经费不断上升〔15〕。

(二) 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和职业教育形式

戴国强(2007)认为职业教育架构应该多元化发展,达到多路径、多层次办学,推动多种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应该加速优化职业教育结构的脚步,加强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力度, 为全方位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不但应该重视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更应该重视结构的优化以及质量效益的提升;不但应该运用市场机制提升办学效益,而且要最大程度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公共财政作用发挥出来〔16〕。

(三)强化对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财政投入的监督

汤善芳(2011)认为加强监督机制的实施,保障农村职业教育机制以及政策得到真正贯彻落实。监督机制在农村职业教育制度系统里就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规范、扶持、激励制度等其他制度的执行力度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监督机制还能够起到反馈作用,为深入调节以及规范其他制度提供信息〔17〕。

王凤羽、杨小容(2012)认为强化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投入的监督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应。可以建立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指标的监督标准,强化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财政经费使用和分配的全过程的审计,通过同级的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是其下设的拨款委员会,对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经费预算的标准、项目等进行监督和审查。借鉴上市企业独立董事机制,建立独立财政拨款监督员机制〔18〕。

(四)加强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雷世平(2007)指出应该依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创建省级财政统一筹划,市、县、乡财政依据自身责任一起承担的农村职业教育财政机制。省级政府亦应当增加自身担当农村职业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的职责。此外,市、县、乡政府应该从真正意义上贯彻实施相关优惠政策。一般地区应该贯彻实施农村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的经费适度用于农村职业培训的政策〔19〕。

五、结语

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新农村创建的大环境下不断发展,国内学界对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研究也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问题、对策领域上不断深入。但是纵观上述研究,国内研究开始覆盖农村职教的各个方面,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研究给出了很多建议,但是整体来看,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研究全面性不够。国内目前的研究往往只着眼于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效率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或单一的某一个或几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而对于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的其他方面,缺乏一个全而彻底的认知,无法给现实操作带来有利的参考。

第二,研究的可操作性较弱。在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中,还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测评体系,因而导致实证研究的模型、变量选择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存在需要考量的空间,同时受到现实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因而不可能获得大量而翔实的数据。

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用更全面的视角认知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并且更深层次的挖掘当下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问题的成因,才能更好的从理论层面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马树超,邱国华.2000-2002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11):6-10.

〔2〕王宇波.北京市职业教育投资体制研究〔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6:6.

〔3〕 雷世平,姜群英.完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政策的设想〔J〕.职教论坛,2005,(04):35-37.

〔4〕 龙兴海.农村公共服务观察:效率问题及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07,(10).

〔5〕 张开云.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路径构建〔J〕.东岳论从,2009,(06).

〔6〕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组.以财政政策加强农村公共产品〔J〕.财政研究,2009(07):42-45.

〔7〕汤生玲,曹哗.农村职业教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

〔8〕庄西真. 社会分层和流动与职业教育发展〔J〕. 职教通讯,2005,(02).

〔9〕周作杰,赵喜仓.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民职业教育效率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07).

〔10〕王凤羽,温涛.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内部效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07).

〔11〕景琴玲,贾金荣.中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效率的统计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04).

〔12〕顾微微.教育经济学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困境与出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3).

〔13〕雷世平,姜群英.试论公共财政视域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供给〔J〕.职教论坛,2015,(01).

〔14〕王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主要问题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01).

〔15〕贺民.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中政府的管理职能〔J〕.当代教育论坛,2011,(02).

〔16〕戴国强.论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26).

〔17〕汤善芳.制度供给与制度设计: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02).

〔18〕王凤羽,杨小容.财政政策如何作用于微观领域:农村职业教育视点〔J〕.改革,2012,(10).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作为职业教育战线的群众性、学术性社会团体,中国职教学会在办会宗旨里始终强调: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尊重职业技术教育规律,团结、组织全国热心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工作者,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活动,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繁荣社会主义职业技术教育科学,为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强调,总结学会以往的工作经验,这四点需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一是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不动摇,二是始终坚持“面向基层、紧贴基层”的工作原则不动摇,三是始终坚持“学术立会、科研强会”不动摇,四是始终坚持“加强学会自身建设”不动摇。

学会会长纪宝成认为,这一届理事会,可能会经历和见证职业教育60年来最大的变革。他希望学会的工作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迈个大步子,上个新台阶,开创新局面,从“学会”这个特定的角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4月27日于郑州召开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下发了学会未来5年工作规划和2013年工作计划。其中贯穿总的工作原则,也是纪宝成上任后几次强调的“学术立会、科研强会、服务兴会”12字方针。

学术立会

在纪宝成看来,学术是立会之本。只有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中国职教学会才能在职业教育领域真正发挥其观念引领、决策咨询、指导实践以及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

纪宝成在几次会上都强调,今后学会将紧定不移地坚持学术立会的优良传统,把抓好学术研究工作作为立会之本。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并努力打造品牌,提升并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新一届理事会明确,继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学会学术团体的专业优势,促进职业教育学术繁荣。选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集中力量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开好每年一次的学术年会。本届学会的学术年会将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与集团化办学、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题目为主要内容进行,注重提高年会的学术水平,重视年会成果的转化,扩大年会的影响和效益。

二是鼓励和支持地方职教学会、行业教育协会(学会)、学会分支机构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办好一批由分支机构举办的具有品牌特色的学术活动。2013年的有关活动有:举办第九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和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组织召开产教融合和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与研讨会,探讨产教融合、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机制、制度等,推进职业院校与产业和企业深度融合;举办职业院校“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内涵建设”经验交流与研讨会,推进职业院校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四化”同步发展的需要;以创新教育和内涵建设为主题,举办第五届全国民办职业教育高峰论坛,推动民办职业院校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举办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论坛,促进职业院校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召开职业院校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交流研讨会, 探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形式、制度、机制与政策, 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是加强学术基础建设。比如,资源建设,建立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人才库、专家库、案例库、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库。比如,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化办公,完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再比如,宣传工作,继续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动态》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简报》。

科研强会

主持了两届学会常务工作的刘来泉表示,中国职教学会的科研工作等还缺乏成体系的有影响力的拳头项目和品牌成果。

从哪里切入?纪宝成提出,解决问题就是发展。

他认为,十就给职教工作者提出了许多重大课题: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是什么?如何加快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职业院校如何体现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如何办好人民满意、企业满意、学生满意的职业教育?等等。

纪宝成希望中国职教学会能够聚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阐释。

学会将制定职教科研规划,规划项目指南,继续组织学会级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和项目科研实施工作。同时,将对规划中的重点课题组织力量进行攻关。本届学会也第一次将“积极申报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写入工作规划中,彰显了提升学会研究层次的意图。

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积极开展理论指导下的创新实验,推广研究实验成果,形成一批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也是本届学会5年任期的目标之一。

在科研力量上,中国职教学会将继续发挥社团的优势,充分调动地方职教学会、行业教育协会(学会)、学会分支机构在职教科研中的积极性和骨干作用,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组织和机构与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研究、协同创新。

评选、表彰、奖励是推动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式。

已经评选了两届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逐步引起业界的关注。中国职教学会将修订《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继续做好评选表彰奖励工作,逐步提高这一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同时,将继续开展对学会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评选表彰奖励活动;与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开展“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表彰活动,表彰杰出校长、杰出教师、优秀职业院校等单位和个人;与新闻媒体合作,开展“职教之星 ”系列评选、宣传活动;并鼓励和支持分支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评选表彰活动,如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全国职教期刊优秀论文评选、职业教育专业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以及教学名师评选、创业之星宣传等活动。

服务兴会

对任何一级、任何一类学会组织来说,服务都是既定的宗旨。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今年2月23日举行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指出,学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贴基层、服务一线”。

对此,纪宝成的理解是,未来五年学会工作要抓住两头:其一,参与顶层设计;其二,服务基层。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

——参与顶层设计

刘占山说,中国职教学会作为教育部党组领导下的一个全国学术性社团组织,必须始终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国家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教育部对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总体部署和战略重点来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

袁贵仁在换届会上,除了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之外,还讲了今后工作任务,纪宝成将之概括为:一是重要地位;二是综合改革;三是职教体系;四是办学质量;五是保障机制。他表示,这5个方面是当前职教工作的中心内容,也是贯穿今后几年中国职教学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国职教学会的工作规划是:

第一,参与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参与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标准制定、监测评估等工作;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专题报告和有关建议,每年撰写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年度专项研究报告,为宏观决策和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服务。2013年将继续编写《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报告2013》,继续配合做好《2013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的调研与编写工作,组织撰写《2013中国民办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第二,组织力量对国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制度体系、政策法规和标准评价等进行比较研究,为促进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战略服务。

第三,积极搭建平台,广泛开展经验交流和研讨活动,促进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服务。紧密围绕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引导和推动职业院校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2013年,中国职教学会将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开展职业教育系统“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主题教育活动经验交流会;配合举办第十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 参与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举办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研讨会。

第四,配合教育部积极开展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办好由学会牵头与煤炭、建材、贸促会、外贸企协等行业的对接活动,配合举办第十一届全国职业教育现代技术装备展览会。

——服务基层

中国职教学会成立于1990年12月,目前历经4届理事会。每届理事会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都会有不同,但大家的共识是学会工作必须要始终坚持面向基层,密切联系基层,紧贴基层,为基层服务;坚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凝聚民心,反映民意;坚持尽力而为,多办实事,尽可能为职教战线基层的广大校长、教师、管理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多年来,这成为学会开展工作、举办各种活动始终坚持的原则。

学会目前的计划是:

第一,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参与制订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开展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优秀案例”评选奖励活动;继续参与组织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继续与东软等6家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支持这些企业向职业院校捐赠一批信息化软件。

第二,围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内涵建设为重点,选择若干专题,与有关院校和机构合作,开展对职业院校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三,开展国际和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与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同类社会组织或团体、有关职业院校建立起交流合作关系,搭建若干交流平台,着力打造一批职业教育民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品牌;积极开拓渠道,努力为会员单位的经营管理干部和教师提供更多到国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积极帮助单位会员中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的职业院校吸纳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帮助他们走出去办学,大力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提升服务能力

目前,中国职教学会拥有34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职教学会,15个行业教育协会,30个分支机构及内设机构,会员遍布各地和主要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工作网络。

未来5年,中国职教学会将致力于两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学会的组织建设,根据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立或调整分支机构,完善分支机构自主自律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会员范围和规模,建立会员登记、发证等动态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学会的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会议制度、会员管理办法、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等。每年重点开好学会年度工作会议和学术年会,及时召开会长工作会议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议。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形势,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工作任务,通过优质服务增强学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本次年会共征集到论文120余篇,其中24篇优秀论文在《继续教育》杂志1―11期上发表,40篇优秀论文在《继续教育》2004年12期的“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辑”上发表。

来自国家机关及企业、地方高校系统、科协系统及军事院校和部队系统,共近70个单位的11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付跃钦处长莅临大会指导,并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政委何福东少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周济副部长在大会致辞。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陈晋南教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康飞宇教授、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训练部部长曲炜教授、海尔集团培训中心总经理、海尔大学邹习文校长等专家、学者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专题演讲。中国科协常委、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刘恕教授作了《面向农村开展继续教育是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的书面报告。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把“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去年12月,党中央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战略性部署。论坛主办单位根据这两个重要会议精神,确立了本次论坛年会以“继续教育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工程、继续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为主题。各位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围绕年会主题,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研讨。认为,近年来,在国家主管部门及广大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对继续教育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继续教育内容不断丰富,继续教育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工作程序不断规范,工作思路不断创新,继续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要求相比,与应对继续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相比,继续教育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加以研究解决。为此,与会专家、代表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和探索。

一、拓宽视野,制定继续教育发展战略

专家和代表们认为,继续教育要在新形势下有大的突破和发展,必须要拓宽发展视野,要在服从和服务于小康社会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工程;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提升人才资源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大局下,研究和制定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国家人事部付跃钦处长在《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的主题报告中提出,继续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要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视野下进行思考,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进一步创新继续教育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丰富内容形式,加强培养力度,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和法制化进程。

陈晋南教授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南非、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继续教育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并重点介绍了目前国际继续教育领域的十个研究热点:一是继续教育工程的思路、方法和管理,二是继续工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三是大学、政府机关及其他团体在继续工程教育中的作用,四是继续工程教育的案例学习与培训;五是大学/工业之间的关系;六是继续职业教育发展的案例学习;七是应用远程和网络技术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八是网络学习(E―learning);九是发展中国家的继续工程教育;十是知识的管理。

二、把握趋势,明确继续教育发展的科学定位

专家学者们对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了诸多分析,对继续教育如何科学定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在《继续教育的转型和主要特点》的学术报告中提出,转型是当前继续教育的一个时代特点。他认为,继续教育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补偿性的继续教育转变为一种发展性的继续教育,二是从计划体制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继续教育;三是从一种边缘性的形式转变为一种规范化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要充分考虑到这三种发展变化趋势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康飞宇教授从继续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工程的实施、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制、教育培训市场的快速发展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结合清华大学的实践,认为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共定位要坚持“三个面向”,即以中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强调继续教育要“面向国家人才队伍建设、面向高层次人才职业能力的提升、面向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三、适应变革,更新继续教育理念

继续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而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服务社会的形式,也必须紧紧把握社会发展变革的脉搏,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康飞宇教授结合清华大学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实践,提出继续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品牌、效益、规模相结合的创一流继续教育的理念;坚持“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的办学指导原则。海尔大学邹习文校长解剖了海尔集团成功的、独特的培训模式和经验,把培训放在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视野下进行思考,提出做培训实质是做文化,先造人才再造名牌的教育培训理念。

四、立足发展,研发培训项目内容体系

继续教育具有现实针对性强、岗位指向性明显、课程内容先进等特点,因此,对于培训项目和课程内容的研发,要考虑到发展的要求,一要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二要考虑到行业、部门和企业的发展;三要考虑到人的发展,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曲炜教授对世界新军事变革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下的军事任职教育的特点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军队任职教育改革要以教育培训对象的岗位需求为指向,着眼于培训对象军事职业生涯的发展,突出其岗位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邹习文校长介绍了海尔集团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培训需求,以价值观培训为先导,以资格认定、资历认定、资质认定“三资认定”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培训服务为手段,研发、确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提升员工素质能力,培养员工岗位履行能力的教育培训经验。

五、革新技术,创新远程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带来了新的教育培训理念。陈晋南教授介绍了斯坦福大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开展远程教育培训的理念和经验。康飞宇教授认为远程教育技术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在研究生课程进修、职业培训、企业远程培训、教育扶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国际合作教育等方面大有作为。

六、依法管理,构建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法规制度的完善是继续教育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付跃钦处长认为,继续教育法制化建设着重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加快继续教育立法步伐,完善法规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继续教育相关管理制度,如继续教育统计制度、证书登记制度、考试考核制度、质量评估制度等。康飞宇、曲炜、邹习文等分别介绍了所在单位构建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保证体系。

七、加强协作,打造继续教育发展合作平台

继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施教机构教育培训资源的不足,但对于这种不足,可以采取一种机动灵活的机制,对各种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来加以解决。几家主办单位联合举办“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实质是为这种整合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在专家的主题报告和代表们的讨论中,对于沟通协作,有效整合资源,打造继续教育发展合作平台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以不断提升大学办学能力和政府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及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陈晋南教授介绍了美国通用公司与各地大学合作,剑桥大学与企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模式与经验,并强调国际合作应该被看成合作各方均受益的活动,达到加强能力建设的目的,实现教育发展目标。

与会专家和代表还对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一是呼吁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加快继续继续教育全国性立法进程,使唤继续教育在法制化建设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地发展,二是加强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继续教育管理水平,并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培训师队伍;三是加强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有效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建立公共学习服务平台;四是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培训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继续教育培训市场行为和市场秩序。

与会专家、学者们的精彩报告和演讲,激发了广大代表对继续教育的理性思考,给代表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获得了代表们的一致好评,认为本次年会的报告视角新颖、理念前沿、信息丰富、思路务实,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论坛主办单位对明年工作达成以下共识:

1、“论坛”四届年会的成功实践表明,“论坛”作为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的一个良好形式和有效载体,对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要继续加强沟通和协作,把论坛作为一项事业来抓,一直办下去,并使论坛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健康发展。

2、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论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经过四年的努力,“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在全国继续教育界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号召力,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后,除继续办好《继续教育》杂志设置的“2l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外,还要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宣传“论坛”,发展“论坛”。欢迎有志于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团体、单位以多种形式关注论坛、参加论坛,以不断促进“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发展壮大。

3、要加强交流,扩大合作。“论坛”发起单位要采取多种合作形式,拓宽合作范围。除办好一年一度的“论坛”年会外,论坛发起单位要加强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策划、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培训项目。同时,论坛要以开放的胸襟,积极共同推进与其他部门、单位的合作,积极推进与企业的合作,把“论坛”办成一个继续教育理论的阵地、交流的场所、合作的平台,推进合作单位继续教育事业共同走向繁荣。

4、论坛主办单位研究决定,“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2005年年会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办,拟以“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主题,初步决定于2005年8月下旬在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举行。论文征集工作在本次论坛年会结束后随即展开,应征论文寄《继续教育》编辑部。优秀论文将在《继续教育》杂志专栏上发表。有关具体事宜的预备通知将尽早在《继续教育》杂志上刊发。论坛主办单位竭诚欢迎与会代表和其他同仁踊跃投寄论文,并积极参加和支持“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 2005年年会。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夏金星,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彭干梓,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11YJA880119)成果之一,主持人:夏金星。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7-0091-06

2003年11月25日,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时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展大势”[1]。

100余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程波澜起伏,不论是作为理论思考,还是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吸收,尤其是思想成果。与研究中国教育史、教育思想史相比,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在认识、队伍、投入、成果、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快速发展很不相适应。因此,开展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十分紧迫,意义重大。这不但是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也是今天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措施制定和工作决策的重要基础。

湖南农业大学《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课题组10年来,在对中国古代技艺教育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跨越晚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约110余年。其内涵专指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即与大机器工业伴随而生,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要教育形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思想。本文简要报告在开展这一课题研究中遇到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初步思考。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对于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建国后有许多研究成果: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古代教育史》(毛礼锐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陈景磐编)以及《中国现代教育史》(陈元晖著),简称“中教三史”,它们代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教育史研究和教学的最高水平;之后,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大版,1992年初版,2000年第二版)属研究生教材担纲之作,并立项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王炳照等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大版,1994年修订版)亦为主要教材之一;张惠芬、金忠明编著的《中国教育简史》(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则是比较新的版本。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史研究的重点,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等,并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王炳照等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八卷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其中的第五卷(1840-1911)中,按历史进程分“近代新学教育思想的前驱”、“洋务教育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教育思潮”、“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教育思想的兴起”涉及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别是第六卷(1911-1927)的“职业教育思潮”和第七卷(1927-1949)“生产教育思潮”重点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阐述。此前,还有任时先的《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书店,1984)、郭家齐的《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等,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论述。

1997年,刘桂林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孙培青教授作序)。该书分“绪论”、“实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30年代职业教育思潮”、“结论”五部分,全书共22万字,是迄今以来,系统研究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专著,无疑是这一学术园地的开拓者。

进入21世纪后,出版的一系列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著作,如杨东平的《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顾明远的《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等。另外,有一批博士、硕士论文进入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领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如熊春文的博士论文《教育民主主义的兴起――民初教育精神的知识社会学研究》(2005年6月)该文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民初十余年教育思想演进与教育改革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丰富了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2009年孙培青、杜成宪主编《中国教育史》,专题论述了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别是重点论述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

近20年来,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职教名家思想的介绍和研究,还不断散见于各种期刊。我们用关键词“职业教育”并“思想”在CNKI里检索“篇名”,1983-2011年共检索到216篇相关文献。说明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所受到的重视,为思想通史和专门思想史专著的撰写打下了基础。对文献的阅读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特点:

一是人物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些少数名家,如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而且缺乏深度。

二是从时代来看,对民国期间出现的名家思想介绍较多,而对晚清职业教育初创期的深入研究较少。

三是缺乏纵向或横向比较,研究停留在介绍的层次。

四是对人物思想形成或流派形成的原因分析不足。

二、关于研究思路与方法的选择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适用的研究方法,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无法从纷繁的、变幻无常的现象中把握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就不可能从事物发展、运动的全过程揭示出起支配作用的规律。而对于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这样一门涉及文献资料浩繁的学科来说,研究方法问题就像开发一个广漠无边的荒原一样,没有得心应手的利器是难以奏效的。

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以现代化叙事的方式进行阐释,以重大事件为主线,以主要人物的思想及其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为核心,分析、探讨从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教育、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借鉴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法,从多种角度阐释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通常采用具有时代意义的角度,即现代化角度。具体地说,自近代以来,传统中国是如何回应以先进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挑战,特别是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的挑战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更新与适应而走向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这就是从现代化转型的角度来认识近代史,全面把握整个中国百年来发生的复杂深刻的历史变动,这也是我们研究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要借鉴的方法和所把握的角度。即用现代化叙事的方式,展现一个多世纪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图景:由西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引进;封建的教育制度和思想与近代教育思想的嬗替;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对话,洋务、维新、革命、改良、启蒙,进而是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演进。

(二)既有加法,又有减法

“思想史”往往称“思想发展史”、“哲学史”或“哲学发展史”。叙述层出不穷的新思想,安排一个不断涌现新人的名单,就成了哲学史家或思想史家的责任。不断增长和叠加的知识和思想,被人当作哲学史或思想史的主要线索。这样一来,思想史就好像是越来越大的一条河,依照时间汇成巨流,显示着思想的“进步”、“发展”或“演变”,这种思想史的叙述称作为“加法”。

在思想的历史中,却并不只是有加法,有时也有减法。包括:

1.剪辑。这种历史的“减法”,并不见得是历史在减少某些东西,而是后人按照后设想法,减去了很多历史,使历史变成片断,然后再把片断连接起来,仿佛剪辑影片一样。

2.定位。按观看者的位置,区分边缘和中心。

3.发掘和复原。在粗粗复原的图像中,想象一下这些东西存在还具有合理性的时代,那个时代的观念和今天有了多少不同,而这“不同”就是思想史。

4.分析。思想史应当阐明什么观念不断地被留存下来,而且协助建立了伟大的文明,同时也能够阐明另一些观念为什么只是短暂存在,或者为何与非文明相联。[2]

(三)对思想家的研究与对思潮研究的结合

人们一般认定,真实的思想史历程是由精英与经典构成的,描述那个世界上存在的精英与经典就描述了思想的世界;描述了思想家的系列,就等于描述思想的历史。尽管如此,思想是通过思潮影响历史,在无数种思想中,某种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变化的动力,其关键还在于它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许多人共同信奉并执着追求的东西。一旦到了这时,它就变成为思潮。而且,思想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变为推动一代人或一群人走向历史行动的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指一种流行的职业教育思想,它以特定的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场所,以书报、杂志、无线电为传媒,以某些群体为主体,以职业教育的某些问题为共同讨论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心理倾向。

应该看到,思想和思潮都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但这种变化在中国近现代反映更为突出。思想的力量越到近代越大,有的思想失去了对时代的吸引力而走向衰落;另一种思想或某一种思想中的某一派别,却由于种种原因快速成为主流思想。古代也存在不同思想之间的冲突,但在一个信奉儒家伦理的社会中,一种思想可以长期支配一个社会长达几千年之久,像学徒制之在中国。

(四)研究职业教育思想本身纵的和横的联系

一个时代的教育思想,总是在批判地继承过去时代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前进;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思想,又往往受到同时代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影响,并在外来影响下丰富和改变自己。

鸦片战争时期,社会思潮趋同于“救亡图存”,但从其表现方式、内容、侧重点上去把握其前后期的不同,就可发现在鸦片战争前,在内容上并不包含这样的主张:对于“救亡图存”来说,迫切需要向西方学习技术科学;而在鸦片战争后,这一主张则已经成为社会思潮中最重要的内容。研究者是否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科学,作为区分社会思潮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不同表现的根本标准。这一标准的确立,对于晚清的哲学思想研究来说十分必要。因为只有依据这个标准,才有可能将鸦片战争的那些主张通过变革方式以求中国富强的思想家作如下区分。这一区分,对研究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起源,特别是由技术教育向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3]职业教育并不是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而是伴随着工业生产而来的国际性的教育潮流,这也是本研究注重职业教育思想本身纵的和横的联系的依据。[4]

(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指导下,创立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包括把“教育事实”作为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和根源,以揭示教育思想的性质和社会内容;注意政治制度和其他各种意识形态同教育思想的相互联系,研究这些因素对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等等。

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历史文献资料。史料是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出发点;是在全面选择被研究的文献资料,甄别文献资料的真假,判定文献资料性质的基础上,对文献资料作全面的归纳分析,形成有前提条件的结论。先有归纳,其次才是演绎。通过对史料的归纳和分析,研究者可以对全案事件得出基本的认识和结论;通过对若干个案的研究可以形成有前提条件的假设或理论。个案研究是历史研究的初级成果,理论是历史研究的高级成果。理论的意义在于从已知推测未知,使人们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抽象的层面。在归纳与演绎方法的关系上,归纳是本,演绎是末。只有揭示文献史料的真实内容,才能进一步发现不同文献资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历史的脉络。

三、关于代表人物的选择

课题组系统地剖析了晚清、民国和建国初期56位著名历史人物的职业教育思想,其中:

古代:墨子、孔子、徐光启等;

晚清:魏源、冯桂芬、曾国藩、左宗棠、徐寿、华蘅芳、李善兰、李鸿章、洪仁、郭嵩涛、张之洞、郑观应、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炽、严复、康有为、梁启超、何启、胡礼垣、容闳、袁世凯、张謇等;

民国:蔡元培、陆费逵、、陈独秀、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蒋梦麟、胡适、邹韬奋、江恒源、杨贤江、钱亦石、朱家骅、黄质夫、卢作孚、潘光旦、、陈果夫、邰爽秋、程天放等;

当代:、刘少奇、等;

国外:杜威、孟禄、艾黎、何克等。

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12位主要人物:

(一)墨子(墨翟,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

壮年就以城防及军械发明制造闻名于列国,远早于古代西方。墨子的种种技能和专长经常被统治者汲取利用,但其地位和功用却越来越“边缘化”,这是中国历史和人类史上值得讴歌赞叹的永恒悲剧。

(二)李鸿章(1832―1901)

是中国近代技术教育的设计者和实行者,他创办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批技术学校,揭开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更重要的是,从对机器的描述看到,他已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帝国官员。李鸿章引进西方技术教育,造就了最早一批产业工人和科技及实业人才,为我国技术、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序幕。

(三)张之洞(1837―1909)

他是后期洋务派的代表,在学习西方和日本先进的实业教育思想基础上,结合特定时代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中国实业教育体系。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源于欧洲产业革命后传播的工业教育思潮,又对中国古代“经世致用”实学思想进行了融汇、转化,为20世纪初期出现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严复(1854―1921)

1906年,他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发表演说,对起源于西欧的实业教育的性质、功能进行了全面的、经典性的论述,他正确地译介“实业教育”一词,在英语中指技术教育或工艺教育。严复的实业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发展实业教育是中国当务之急,“惟此乃有救贫之实功”。

(五)郑观应(1842―1922)

晚清与西方文明接触最早的中国人之一,对近代工商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地位,以买办商人而成为著名的早期改良派思想家。创立机器书院,学生“上午读书,下午入厂学习机器”,是继福州船政学堂后,我国较早结合机器操作实践的半工半读的教育家。其名著《盛世危言》是甲午战争后最受人欢迎的读物,影响了康有为、孙中山、等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

(六)袁世凯(1859―1916)

清末新政时期的袁世凯是实业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把“自谋其生”作为新政的教育目标,于1901年提出“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的主张。袁世凯在河北建设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推广体系,强调“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知自谋其生也”。他把张之洞的实业教育观,由“裕民”到“谋生”,朝着迈向20世纪现代职业教育思潮的核心价值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七)蔡元培(1868―1940)

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20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创导者。蔡元培对实业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论述,是我国职业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元培把职业教育作为解决中学生出路的办法,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中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一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普通教育:二是高等教育之预备;三是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他主张小学后分流,一方面是中学的普通教育;一方面是建立中等之农工商业学校,养成职业的能力。

(八)黄炎培(1878―1965)

1917年5月6日,由黄炎培发起,联络蔡元培等教育界和实业界40余位知名人士,联名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推举黄炎培为办事部主任。由于黄炎培和中华职教社的不懈努力,带来了职业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职业教育运动的蓬勃开展。1926年1月,黄炎培在《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了《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他从总结近十年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人手,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概念。

(九)晏阳初(1893―1993)

为农民教育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不但在中国的乡村,而且对第三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说,我们需要给农民一把打开现代科学大门的钥匙,这就是“简单化”(容易教、容易学)、“经济化”(不经济、学不起)、“实际化”(不实际、他不学)。他在当时就明确提出“乡村问题是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城乡之间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他的这一论点比西方经济学家在60年代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早30多年。《中国教育史》对定县“生计教育”的评价为“实质就是乡村的职业技术教育”。

(十)陶行知(1891―1946)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成就卓著、影响最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家之一。他留下的教育本土化、多元化的思想,“学校中心”的乡村教育思想与“生活教育”的原理,是中国“乡村的教育”的理想化设计。

(十一)张謇(1853―1928)

是近代中国企业家办实业教育的先驱,在实业教育思想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又积极参与了民初职业教育的创始。并把“实业”与“教育”紧密结合,“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所至即教育所至。”

(十二)卢作孚(1893―1952)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地思考、转变,逐渐从各种思潮的追随者的角色中独立出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具有现代企业文化意味的职业教育思想。他对乡村教育建设和企业学校化的创造性实践,丰富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奠定了卢作孚作为教育改革家、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杰出代表以及职业教育家的重要地位。

四、主要论点和阶段性成果

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史料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一系列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新观点,重新评价了其中部分重要的史实。例举以下10个方面:

(一)古代“技艺”与近代“技术”教育在本质上的区分

古代中文的“技”或“术”和西方所说的“技术”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它们都是指人的活动,而不是物的运动。因为它们在本性上与自然相对,技术不是自然,自然也不是技术。不仅如此,技与技术都是对人和自然的克服,是人改造物的活动。技术是要制造一个在自然尚未存在且与自然不同的“人为之物”。技术是人的工具或手段,人借此来达到服务于自身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西方的技术指的不是手工制作,而是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它的本性既不是传统的“技艺”,也不只是人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了技术化、技术主义。技术通过发现自然的规律,使自然完全成为人的“设定物”。这样来考察近代中国“技艺”与“技术”观念的演变、使用和区分,能够从事物的本性来判别中国近代技术、实业教育与古代技艺教育的区分。再结合挖掘出的大量数据,就能勾勒出观念演变的线索,寻找规律性的认识。

(二)近代职业教育产生的文化和认识论根源

近代中国认识西方文化是从武力接触开始的,而最直观的印象是西方的船坚炮利。晚清的改革其思想发展的历程是由“西技”、“西艺”到“西政”,这种认识反映在教育思想上,则可分为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再到教育制度三个阶段。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即用“西艺”来代替传统的封建教育内容。这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前身――实业教育如是应运而生的认识论根源,标志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向西方寻找真理,先从物质文化的层面开始。实践是表现价值最直接的途径,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过程,这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前身――实业教育如是应运而生的认识论根源。

(三)实业教育是“旧学”向“新学”转变的桥梁

晚清50年的知识界由旧学向新学转型,是内忧外患注定了人们带着一种功利和实用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的价值。近代科学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一种外来的东西,并非是传统中各种因素自然产生的结果,它要被本土文化所接受,就必须能够表现出其意义和价值来,而实践的后果恰好是表现这种意义和价值的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所以,当他们初次接触到西方科学时,特别偏重其应用和实践的意义,就能理解中国古代实学到西方实业教育在中国近代化路径选择上的意义,实业教育成为“旧学”向“新学”转变的桥梁。

(四)实业教育是机器生产对变革教育内容和制度的追求

机械属于近代文明的物质范畴。能否接受科学、利用机械作为实现近代化的三项主要指标之一,是衡量自然经济与相对立的工业经济的差别。中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先进生产力(机械)不是中国社会自身演进的产物,而是由洋务派从西方引进的。它使中国出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以机械操作代替了原来的手工操作,不仅对传统封建社会产生了分化,而且产生了对新的教育制度的追求。近代实业教育及其思想的产生,与我国近代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出现直接相关。

(五)中国技术、实业教育起步比普通教育早30年

洋务派所选择的道路是:防务现代化――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运输业、开矿业和重工业――发展轻工业来积累重工业发展的资金。走这个过程,就不得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前进,这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以1898年“百日维新”开始创办新学校,或以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为中国现代普通教育的发端,中国现代普通教育的起始,至少比职业教育迟了34年或40年。

(六)从移植走向本土化创新是中国职业教育由近代向现代跨越的标志

1918年中华职教社成立和1922年壬戌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特别是职业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从移植到本土化创新,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由近代实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跨越的标志。作为后发展国家的共同经历,现代教育基本是引进学习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建立,经历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上世纪20年代多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具有强烈的外来文化导向和外源性特征。那是一个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碰撞、融合的痛苦过程。不应忽视的是,新教育在中国本土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内在动力和变化――职业教育的内源性生长,一批教育家在不同方向上将外来教育资源本土化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成为20世纪上半叶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建设层面。

(七)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多元共生格局

20世纪20、30年代的职业教育不只是一种思潮,更不是一种倾向克服取代另一种倾向的结果。它的构成是多类型的:西式的和排外的;平民的和农村的。其共同点除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外,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和经济改良来促进中国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发展。这一发展是某种合力的结果,反映出现代职业教育多元共生格局,促成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成熟、鼎盛时期,为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反映出作为一种制度文明的成果已经较为成熟。

(八)乡村建设运动、“大职业教育主义”促进职业教育走向农村

对于一个乡村人口占极大比例、农业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而又幅员辽阔的国度来讲,乡村职业教育的理论创新无疑具有极大意义。1925年中华职教社“鉴于农村的衰落,与一般农业学校造就的人才不符合实际的需要,并且不能挽救农村衰落的重任”,“主张改变方向,把职业教育的范围扩大,深入到农村里去”[5]。1926年,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概念,他认为“社会不改革,教育办不好,也无从发达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参加全社会的运动”。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将教育的重心由城市转向乡村决非巧合。同一时期,晏阳初把平民教育运动向农村转移;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和综合性教育实验区,“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6]的乡村教师。1925至1935年,全国各地农村教育实验区达193个。许多发起者和参与者,具有承认职业教育是推进社会改造根本途径的共识,把农村发展视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

(九)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三次高潮

作为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教育思潮,职业教育的共性贯穿于各个发展阶段,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各阶段表现出的名称、基本形态、核心价值和教育结构并不相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多样性;而且,其起伏的原因也很不一样,特别是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20多年中,整体上形成一个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1907-1912年的第一次高潮;1917年至1925年的第二次高潮;30年代初至抗战前夕的第三次高潮。20世纪近30年中,职业教育理论的探索涉及所有领域,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财富。

(十)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近现代职教思想的发展,其实质是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充实、变化和更新的历史过程。早期洋务派由自强、富国到裕民,民初的“生计”、“生产”、“富国”和蔡元培的实利主义教育思想。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至1934年,黄炎培先后三次定义,不仅吸取了前两次的基本内涵,而且把新增的“谋个性之发展”排列为第一,并吸纳了原有的“谋生”、“服务社会”、“增进生产力”,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民初以来教育民主主义思潮的硕果,也是对职教本质属性的科学认识和概括;是总结晚清以来,技术、实业教育的经验,在实践与理论统一高度上的跨越。从“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到“谋个性之发展”,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教思想发展的重大成果,对职业教育与生产教育、“器械的教育”做出了明确的区隔。黄炎培反对把职业教育看作单纯是对职业知识技能的传播,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不是“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使五四时期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教育民主主义思想的时代特性。

“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大多是前辈曾经做过的;我们今天的所思所想,也大多为前人所思想――而且我们的思想和作为未必比前人更好”[7]。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的原因。

2011年10月30日,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他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让我们学习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去创造中国职业教育新的历史吧。

参考文献:

[1].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EL/OL].央视国际,2003-11-25.

[2]葛兆光.思想史:既做加法也做减法[J].读书,2003(1).

[3]龚书铎,董贵成.5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3(3).

[4]孙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农村教育弁言//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0.

[6]林清才.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思想.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75.

上一篇:政产学研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科技推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