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贷款范文

时间:2023-03-05 19:05:57

农村信用社贷款

农村信用社贷款范文第1篇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报告 文章作者:熊伟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27日22:8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报告 农村信用社是主要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为适应新时期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合农村特点的小额信用贷款方式和联户担保贷款方式。这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对解决农民贷款难、促进农机构获得贷款;另一方面是信用社难贷款,主要是按照有关贷款管理的规定,出于审慎原则和控制风险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在向农户发放贷款时一般都要求抵押担保,但由于绝大部分农民无法提供可供有效抵押担保的财产,因此,信用社很难向农民发放贷款。科学合理地处理农民贷款中的抵押担保问题,从而解决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这一两难问题,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变革服务方式,防范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开办农户小是额信用贷款的内在要求。受传统经营体制的影响,多年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投向上多企业贷款,喜欢上大项目,信贷方式简单划一,其结果不仅没有照顾到对农户和农村个体经营者合理的信贷需求,而且也使金融机构本身的贷款风险过于集中。80年代末90年代初乡镇企业大发展时,农村信用社投放了大量的企业贷款,后期随着乡镇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波动,农村信用社贷款大量形成死滞,教训十分深刻。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服务的重点是广大分散的农户,如何将有限的资金切实用于支持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如何在改进服务的同时又能够防范信贷风险的产生,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既能够贷得出,又能够收得回,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有效运营的新的信贷方式。 围绕如何解决好农村千家万户农民的信贷服务问题,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农村信用社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际通行的农户小额信贷做法,中国人民银行在1999、2000年相继制定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在上述文件指导下,各地进一步探索实践,创造出了以“贷款证”、“资信卡”、“富民卡”、“一证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符合农民实际需要的贷款方式,受到各方面的一致好评。2001年,为配合在农村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人民银行党委在江西省婺源县直接组织试点,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01年12月制定下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12月10日召开“总结推广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建立信用村镇座谈会”,对农村信用社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 基本做法和指导原则 农户小额贷款是指以农户自然人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与国外通行的“盂加拉模式”的小额信贷相比较,我们所讲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既汲取了它的合理成份,如对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农户实行信用放款,不再需要抵押担保,同时又剔除了诸如高利率、倾向妇女、周期较短、频繁还款等不切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内容。 这类贷款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在乡、镇信用社以农户为单位,建立农户的贷款档案,将农户家庭经济情况、主要从事的经营活动等内容记录在内。其次,农村信用社成立农户信用评定小组,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小组成员以信用社人员和农户代表为主,同时吸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参加。评定小组根据农户个人品质、还款记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对其信用程度进行评定,一般分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第三,在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农村信用社根据不同农户的信用等级,对农户颁发贷款证。发证以后,持有贷款证的农户,在需要小额信用贷款时,可以凭贷款证及有效身份*,直接到信用社营业网点办理限额以内的贷款,勿需再层层办理批准手续。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

办法。因此,只要不超出贷款证上核定的贷款限额,农户需要贷款可随时到信用社办理,而且贷款还了以后还可以继续再贷,周转使用。 对超过小额信用贷款限额的更高层次的资金需要,实行多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满足的是农户一般性的种植和养殖业的资金需要,一些规模较大、层次较高、期限较长的资金需求,靠小额信用贷款已经满足不了其需要。对这类情况,可以采取3—5户农户组成联保小组的办法,发放联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实际是一种多人担保贷款,但与一般的担保贷款不同,它不是靠财产或经济收入来担保,而是以农民的信誉作担保,符合农村和农户家庭经济的实际状况。 与此同时,开展农村信用村镇创建活动。针对社会信用意识淡薄、逃废债较多的实际,在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各地农村信用社与地方基层党组织共同开展了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的创建活动。对整体信用程度较高的村和乡镇,可以评定为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对这些信用村和信用乡镇的农户,信用社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手续简便、额度放宽、服务优先。这种做法紧密依靠地方党政,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作用,把村民委员会作为广大农民群众自治组织和农村信用社作为广大农民合作组织这两大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推广农户小额信贷过程中,各地严格按照总行统一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把握了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小额信用贷款由农户自愿申请、自主使用,并自觉按期归还贷款本息。不能违背农户意愿安排贷款,更不能以物抵贷,以贷抵交税款,抵交“统筹”,也不得强令农户借贷合资兴办项目和创建所谓的“形象工程”。二是充分发挥地方党政特别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介绍、推荐贷款,参与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监督贷款发放和使用,协助回收贷款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切实维护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农村信用社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的主体,贷款的发放需要遵循基本信贷原则,坚持自主审查和批准贷款的发放,自主决定贷款数量、期限、利率。四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求实效。在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注意做到因地制宜,制定计划,分步实施。特别是在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中,坚持先试点、后推开,先村(组)、后乡 (镇),由点到面,逐步扩大,不搞一哄而起,不搞形式主义。五是加强管理和监督,防范贷款风险,提高小额信用贷款的使用效果。要对信贷人员发放、管理和收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定责任目标,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既要有足够的信贷总量和覆盖面,又要有较高的质量和回收率。特别要加强贷后的跟踪检查,确保贷款正常运行,防止形成风险。 重大意义和实际效果 农村信用社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而且有力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自身业务发展。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农村金融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既借鉴了国外小额信贷合理的部分,又紧密结合了我国农村和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集中体现:一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一种自然人贷款,不是企业贷款,也不是项目贷款,对农户的自有资金没有严格的比例规定,主要是以农户的信誉和偿还能力为依据发放的信用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二是这种贷款经一次核定限额后,在限额以内农户需要贷款只需到信用社营业网点直接去办理,不再需要层众充分依靠党支部、村委会,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有困难及时向他们反映。实践证明,这种上下互动的过程,是党群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信用村镇的创建活动,极大地调动起了农民群众的信用意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逐步加强,良好的农村信用氛围正在形成。农村信用环境的好转,有力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建设。据调查了解,很多基层党政领导反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仅成为致富联系农户的金融纽带,而且成为改善干群关系的载体”、“一些干部说,以前村民总说我们只知道收粮收款,不理解我们,现在配合信用社送资金、送技术,村民很欢迎”。据一家国内权威刊物报道,河南新郑市郭店镇海寨村过去是有名的上访告状村,通过信用社依靠村党支部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如今,这个乱村已变成了富裕村、文明村”。 (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行,极大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在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得到了农民群众和社会的良好回报。由于农民和地方党政都从农村信用社得到了实惠,因此,对信用社的支持也在不断加大,自觉到信用社存款的多了,自觉给信用社归还贷款的也多了,帮助信用社联系和介绍业务的也多了,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得到更快发展。江苏省丰县农村信用社1999年开始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后,存贷款业务明显增加,存款由1998年的6.07亿元增加到2002年6月末的8.10亿元,增长 33%;贷款由1998年的3.17亿元增加到今年6月末的7.93亿元,增长 1.5倍。在存贷款总量增加的同时,贷款结构有了明显调整,农贷占比由 1998年的26%调整到今年6月末的 65%;贷款质量明显提高,不良贷款比例由1998年的84%下降到今年6月末的36%;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有了极大改善,2000年、2001年分别减亏 639万元和1915万元,今年6月末,又比去年同期减亏371万元,年底有望实现扭亏。 从全国来看,2001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2008亿元,各项贷款增加1395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5个百分点,实现增盈减亏31亿元。今年上半年,农村信用社存贷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各项存款增加138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395亿元;贷款增加160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448亿元。预计全年农村信用社存款增加2200亿元,贷款增加 2000亿元,其中农业贷款增加1600亿元。 积极推进,逐步完善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我国开办时间还不长,从整体看,效果不错,但在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操作规程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外部环境与政策需要进一步理顺等。对现行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未评定信用户的前提下就评定信用村镇等逆程序操作问题,信用户评定或贷款发放与股金缴纳挂钩等问题,人民银行已经下发了文件进行纠正。进一步发展完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到,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利党、利国、利民、利社的实事,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而且有利于扩大农村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业务,改善经营,改善服务,而且有利于密切基层党政与群众的关系,增强农村信用社与广大农民的血肉联系,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知名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民办好事、办

实事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改进支农服务这项工作转变为一种自觉行动,提高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二)健全完善农户小额贷款的资金供给机制。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要有充足的资金能够保障供给。为此需要采取从综合措施,多渠道解决农村信用社资金供应问题。一是农村信用社自身要加大吸收组织农村闲散资金的工作力度,通过改进服务,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通过盘活旧贷,增加支农资金实力;二是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实行灵活的存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增强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的能力和经营的灵活性;三是加强农村信用社地区之间的资金调剂与融通,逐步探索建立全国农村信用社相互之间的资金调剂市场;四是对农村地区支农资金不足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银行继续安排支农专项再贷款进行支持。 (三)逐步建立完善农户征信体系。个人信用制度是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控制信贷风险的一项基础制度。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自推行以来,虽然做了一些探索,但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建立贷款对象的个人信用档案,对客户的道德品质、社会信用、家庭经济状况、主营业务收入、生产经营能力、资金需求、偿债能力等进行记载等一些基础性工作,还缺乏统一的行业性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规范化的制度。因此,今后要在现有农户信用等级评定、信用村镇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提升信用评定的层次和质量,逐步建成农村个人征信制度体系,并推进农村整体信用文化和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信贷服务网络。农村信用社既要为广大分散的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方便农民借贷,又要讲求经济核算观念,尽量精简人员,这就对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量大,需要农村信用社一方面要减少内勤、增加外勤人员,并通过实行客户经理制,加大对农户贷款的营销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作用,并发展培养农户联络员,吸收农村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人员帮助信用社发展业务,逐步形成县、乡、村、组各层次都有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人员的服务网络体系。 (五)理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外部政策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性质、职能定位,使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在法律保障下正常开展。二是理顺农村信用社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政策环境,对农村信用社办理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免征营业税,通过这种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增加对农户贷款的投放;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减少资金占压,增加支农资金供应;四是建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确保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的风险控制与保障能力。 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创建信用村(镇)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通过过细的工作,经过艰苦的努力,不断推进这项工作稳步有序进行,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出新的贡献。 文章出处: 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司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农村信用社贷款范文第2篇

农村信用社在被赋予贷款定价权后,能否用好、用足这一定价权,现实服务于三农,是我们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的定位

要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必须了解农村信用社是一个什么样的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产业是农业,服务地域是农村,宗旨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何广文,2005)。从农村信用社合作制的基本性质出发,它应具有自愿、互助和民主管理的特征。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从一开始就是依靠行政力量组建起来的,信用社名义上为社员所有,实际上每户社员股金很少,而且分散,社员的所有权很难实现,更谈不上广大社员对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权。这样,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目标、经营策略、运行机制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政府,在信用社高管人员手中,社员几乎没有多少发言权。2003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首次提出“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性银行。”这一定位有助于明确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目标,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基础性力量。从经营网点来看,在农村地区农信社有着数量众多,遍布城乡村镇的营业网点。截至2004年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法人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各级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农村合作银行)32862家(其中不对外经营的法人机构180家)。与之相对比的是从1998年开始,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大量撤并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从存贷款规模来看,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截至2005年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投放农村的贷款总额超过2万亿元,用于支持农业的贷款总额突破1万亿元,直接到户的贷款(农户贷款)比重达到80%。2005年共有7000万户农户获得贷款支持,占全国2.2亿农户的31%,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1.2亿户)的近60%,受惠农户2亿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指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在支持“三农”方面的作用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替代的(见表1、表2)。从表1、表2中可明显看出农信社农业存贷款比重占全国农业贷款的比重不仅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三、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现状

农村信用社一般采用各县(区)农村信用联社集中统一管理,统一定价,各基层社遵照执行的模式。各县(区)农村信用联社为一级法人,贷款利率定价权在各县(区)农村信用联社。在贷款方式上,农村信用社基本采用“贷款基准利率+浮动幅度”的方法。各县(区)农村信用联社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结合各县(区)实际,分期限、贷款种类、担保方式等制定贷款利率管理办法,下发给各基层信用社执行。各基层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严格按照县(区)联社规定的各类贷款利率,对应确定每笔贷款的具体利率水平,不得随意变动。农村资金市场处于卖方市场,农信社凭借在农村信贷中的地域垄断优势,在制定和执行利率浮动办法时,较少顾及优惠利率政策,执行的是“一刀切,一浮到顶”的政策。比如湖南省全省农村信用社2004年贷款利率平均上浮52%,上半年、3季度、4季度上浮幅度分别为35%、52%、68%。贷款利率过高,使农信社客户流失,贷款减少。2005年年初,由于利率原因,农行陕西塔城地区额敏县支行轻而易举的从原额敏县农村信用联社分流数百户农牧名优质客户。

四、推进农村信用社贷款科学定价的设想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应遵循顺应政策、风险度量、综合评价的原则。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农户贷款为主,贷款者利率敏感性较低,资金成本承受能力较低。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可采用“基础利率加点法”和“成本加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贷款利率浮动标准。贷款定价公式可表示为: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r×(1+上浮点数)

1、基准利率r的确定

基于中国利率体系中各个利率市场化程度及其各自市场的特点,以银行间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短期基准利率优于其它利率(戴国强,2006)。同时基准利率的确定还要参考农村信用社的成本。农信社的贷款主要是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虽然作为农户主体的维持型农户,他们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具有传统的负债观念和负债意识,一般较为讲究信用。金融机构对他们的小额放款是较为安全的,贷款的回收率一般在90%左右(何安耐、胡毕亮,2000)。但世界银行扶贫协调小组(2004)同时也指出,这部分贷款即使安全,但成本仍较高。这是因为这种业务所需要的面对面的交流以及小额贷款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来替代正规的财产担保和用电脑计算出来的资信指数,这就使管理交易成本(识别和考察客户,处理贷款申请程序,发放贷款,回收贷款,以及对坏账的善后处理)变得很高。农信社贷款价格首先必须满足这一部分的成本,才有可能继续经营下去。

2、上浮点数的确定

上浮点数根据每笔贷款的违约风险和期限风险的大小决定。要为具有不同信用等级或风险程度的贷款者确定不同水平的利差。贷前必须进行信用评级。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亨利所提出的授信评估5P原则,银行类金融机构授信决策最关键的因素有五项指标:借款人(People)、资金用途(Purpose)、还款来源(Payment)、债权保障(Protection)和授信展望(Perspective)。5P原则简单实用,而且易于理解,具有可操作性,为农村信用社贷前对贷款对象进行信用评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然后根据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和历史数据算出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平均违约率。同时综合考虑所在地区的信用状况,农村信用社对贷款风险的承受能力来合理确定违约风险溢价。期限风险是指由于贷款期限长短不一导致贷款损失的可能性。贷款的期限越长,债权人承受的不确定性越大,风险越高。本文主张利率的期限风险溢价应当以行业的生产周期为标准。同时参考中国人民银行所给出的不同期限利率的差价来确定农村信用社自己的补偿期限风险的利率差价水平。

农村信用社贷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制度的实行和招生规模的日渐扩大,没有能力支付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的贫困生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面对日益凸显的贫困生问题,由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共同设立,用于帮助高等院校中家庭贫困的学生交纳学费、生活费的国家助学贷款应运而生。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则是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实施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对于目前占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比例80%的农村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既圆了学生的梦,解了家长的忧,又减轻了高校和社会的负担,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在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这项政策的实施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下面谈谈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办缓慢的成因及对策。

一、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办缓慢的成因

(一)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分析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掌握着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最终贷款权,其心理动机对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进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一种“惜贷”心理,对开展助学贷款业务积极性不高,从而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1.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重大意义缺乏认识,有些农村信用社工作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出现工作不落实、提高贷款门槛、增加附加条件等问题,致使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进展缓慢。

2.利小成本大、风险大。虽然国家在有关政策中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申请人是贷款对象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其应当具备稳定的收入来源等条件,而且多数农村信用社采取担保贷款的方式,但由于贷款申请者毕竟是一个特困的个人消费群体,其还贷能力难以预测,加之贷款的额度小、贷款面广、手续复杂、成本高等原因,农村信用社的投入与收益严重失衡,必然极大影响放贷的积极性。

3.农村信用社自身的问题。虽然国家明文规定,国家助学贷款形成的呆帐坏帐可以全额核销,有的省还设立“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但盈利性的农村信用社还是觉得“不划算”,因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风险还是集中于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系统内部由于考核办法、操作程序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权、责、利不明确,银行基层机构和经办人员的责任较大,对办理这项贷款心有余悸,甚至无所适从,致使积极性不高。

(二)从贷款学生的角度分析

作为贷款对象的大学生,其个人的贷款意识、消费观念相对落后,贷款心态不正及信用观念较差等也成为助学贷款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1.部分学生认识不足,消费观念落后。有部分贫困生由于没有建立起贷款消费的新观念,加之对贷款政策了解不深,对将来的还贷能力没有信心,从而心存种种顾虑而不去申请贷款。

2.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依赖心理严重。有的学生对政府和学校有较强的依赖心理,认为政府既然已经做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只要我的学习成绩可以,经济上的困难就应该由政府和学校帮助解决,所以宁愿拖欠学费也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而在接受资助的形式上,有调查显示,更多的贫困生愿得到不需承担还贷责任条件又不是很高的助学金、学费减免等,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选择贷学金。

3.部分学生独立性太强,不愿意父母再为自己负担大学所需费用。有的贫困生因为成长环境的因素,生活能力较强,认为父母供养自己考上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愿意再让父母为自己分担经济困难,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大学学业,所以这部分同学不愿选择“以父母为申请人”的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而更希望获得在学校办理的工作后由自己来还款的助学贷款。

(三)从高校的角度分析

按规定在申请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时,“贷款申请人必须提供贷款对象所在高校出具的《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证明》”,高校事实上成为连接农村信用社和学生的中介,作用非同小可。但许多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宣传不到位,使学生对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认识不够,不能主动申请;另一方面简单的视其为学生(或学生家长)和农村信用社之间的事,对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不组织、不引导,配合不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分析

由于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新生事物,是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国家虽有政策,但并没有妥善的相配套的具体操作办法及管理措施,而且有关助学贷款问题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加之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不够,措施力度不强,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了解和认识不足。据调查,有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和教师不了解大学有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致使经济困难的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心情喜忧参半,有的甚至打算放弃学业。

二、推动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加快发展的对策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好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体现党和国家的温暖,又能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一)农村信用社方面

1.农村信用社要提高认识,加强服务,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在实际的操作中增加服务网点,不限制办理时间,为贷款学生提供简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2.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的保障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使放贷风险降到最低点;建立合理的可控制性助学贷款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建立与其他金融机构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统,建立贷款对象个人档案,登录有关情况作为历史资料保存,同时做好信用记录信息共享,为有效地防范助学贷款中的金融风险创造一定的条件。

3.改进助学贷款工作中一系列环节,保证助学贷款的良性运作。农村信用社应认真研究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这一新生事物的特殊性,合理调整贷款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增加工作人员,并为助学贷款的信贷员制定更为合理的工作考核标准;同时加强同高校之间的联系,及时将贷款情况反馈给学校。

(二)学生方面

1.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转变学生及家长观念,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明白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意义、政策措施、办理程序等,为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及家长申请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

2.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增强自己的贷款消费意识、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改变“将国家教育贷款当作国家对贫困生的补助”的错误观点,自觉增强自身的还贷意识,为自己和他人的助学贷款创造条件,促进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

(三)高校方面

1.要提高对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改变此项贷款学校没有介入,与学校无关的错误观点。应该认识到,学校也是此项贷款的受益人之一,学校只有和各地农村信用社配合,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使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

2.学校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和学校财务部门应加强联系与合作,学校财务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情况向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反映,以便学校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情况。

3.学校应建立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个人档案,跟踪管理学生在校情况对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被转学、休学、退学、开除、失踪、死亡等,随时通知相关信用社,减少贷款损失。

4.通过对学生在校的品行考查,对有违纪或不道德信用行为的学生不予出具相关证明,为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工作把好第一关。

(四)政府方面

1.着力研究出台可操作性强的相应政策、方法和管理机制,完善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农村信用社开展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2.尽快建立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和信用评估制度,对个人信用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及时跟踪贷款人的信用信息,同时采用媒体报道监督、政府干预等手段,促使个人树立金融意识、信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以减少贷款风险。

3.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的法律环境。用法律的手段明确农村信用社、高校和贷款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协助开展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社会责任,明确贷款人违约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确保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伟.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状况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2).

[2]宋家荣.助学贷款运行不畅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3,(18).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51号),2004.

[4]金贞淑.促进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开展[N].中国教育报,2003.

[5]郝文静.在助学贷款中遇到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4,(9).

农村信用社贷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对策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现状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一直是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重大难题。2003年起,为了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大力提高其支持“三农”的能力,中央银行采用专项票据和再贷款的形式向积重难返的农村信用社注入巨额资金,用以置换其不良贷款,以期达到“花钱买机制”的效果。截至2008年年末,专项票据兑付进度已达到90%以上,累计兑付票据1530亿元。中央银行的注资,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根据中央银行在其官方网站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自2003年启动注资改革以来,按照四级分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逐年下降,2003年至2008年,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5059亿元、4525亿元、3256亿元、3033亿元、2883亿元、2965亿元。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率也从29.4%下降到7.9%。

2009年8月5日,中央银行又了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披露,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6万亿元、4.5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1.9%,与2002年末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支农信贷投放明显增加,6月末,全国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2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和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分别为45%和96%,与2002年末相比,分别提高了5个和l5个百分点。按贷款四级分类ISl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203亿元和7.2%,与2002年末相比,分别下降1994亿元和30个百分点。尽管纵向来看,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已经显著下降。然而,横向比较的结果却表明,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仍然相当高。2009年7月17日,银监会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5181.3亿元,不良贷款率1.77%。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763.5亿元,不良贷款率1.99%。因此,农村信用社仍需进一步化解不良贷款,改善资产质量。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

1、改革的历史包袱

“北京大学农村合作金融研究课题组”成员2005年8月对山西尧都农村信用联社的调研结果表明,在改革初期,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率明显提高。1996年9月份的不良贷款率比1996年末低近10个百分点,尧都信用社承担了“行社脱钩”后农行的大量不良贷款。1999年前后,信用社不断对城市信用社和农金会进行吸收改造,这时期的不良贷款率也大幅上升。这些数据验证了历史包袱对农信社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表明了农信社在一定程度上支付了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成本,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变迁成本。

2、政府的不当干预

一方面,地方政府用行政干预指令贷款支持乡镇企业,盲目上项目,而这些仓促上马的项目一旦亏损或破产,农村信用社就不得不承担相应的成本;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及乡村委员会的集体贷款积欠利息,到期不偿还本金,从而形成不良贷款。一项对安徽省来安县9个乡镇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进行的调查表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为6934万元,占信用社贷款总额29113万元的23.8%,其中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不良贷款2596万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37.4%。人民银行万州中心支行组织对辖内9个区县的农村信用联社村集体贷款管理情况的专题调查表明,9个区县的3300个行政村中,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行政村达780个,占24%,而9家农村信用社村集体不良贷款占比则高达80%以上。

3、农信社内部管理混乱

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贷款缺乏有效管理和控制,导致信贷资产持续恶化,旧的不良贷款无法收回,新的成倍增长。据调查,一些农村信用社机构主任与员工、临柜人员与信贷人员、信贷人员与信贷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流于形式,事实上形成农户小额信贷发放“一手清”。同时,农村信用社缺乏核查农户信用信息及身份信息的有效手段,贷款担保方式单一。被调查的l9家农信社,采用保证方式担保的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67.5%。其中,个人对个人保证的贷款额占保证贷款总额的比例为76.6%。而个人对个人提供贷款担保存在很多问题,如不少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有相互保证的情况;单笔1O万元以上的自然人大额贷款占个人对个人保证贷款总额的50%以上。由于保证实际失效或保证人担保能力不足,使得保证贷款存在较高的风险隐患。

4、信贷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农村信用社部分信贷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根本不了解贷款合同到期后保证合同只在半年内有效的法律常识,大多并未要求保证人补签保证合同,使得原有保证贷款演变为信用贷款。人民银行邵阳市中心支行的调查表明,邵阳县、新邵县和武冈市6家农村信用社共有1076笔共计2564万元的保证贷款属于此类情况,占保证贷款总额的28.5%。同时,一些信贷人员分不清连带责任保证(可向保证人或被保证人任意一方追索)与一般责任保证(在被保证人无力清偿情况下再追索保证人)的区别,虽然签订的是连带责任保证合同,但都只当一般责任保证来对待。由于信贷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使得很多本可收回的贷款演变为不良贷款。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对策

(一)化解已形成的不良贷款

1、建立清收约束激励机制

建立清收不良贷款的约束激励机制,将清收不良贷款与农村信用联社、基层信用社主任的业绩考核和工资分配挂钩,定期兑现奖惩,加大清收力度。通过把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作为竞聘上岗、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将信贷人员工资收入与清收不良贷款联系起来,允许农村信用社适当提高清收不良贷款本息的手续费提成标准等手段,提高信贷人员清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有效激励农村信用社人员清收贷款。

2、以行政手段清收涉党政部门贷款

农村信用社要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之机,争取地方党政的支持,把清收党政职能部门和公务员自贷、担保、介绍贷款作为政府形象建设的内容,借助行政力量,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党纪、政纪为手段,推进涉党政部门贷款的清收。对公务员自借、介绍、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责成在期限内偿还贷款本息。对政府职能部门自借、担保和行政干预形成的不良贷款,分清、落实责任进行清收。

3、运用集体资产清收村集体不良贷款

充分运用村集体资产清收村集体不良贷款,减少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一是通过代管出租收贷。积极与政府部门、村委会协商,以代管出租村集体有房屋、池塘、林地、果园等资产方式,将租金收入归还贷款本息。二是通过拍卖经营权收贷。深入摸清村集体现有资产状况,争取将“机动地”、“三荒地”、水利设施等经营权交由农村信用社公开拍卖,以拍卖收入偿还贷款本息。

(二)防范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1、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一是要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风险约束体系。贷款审查委员会要按照贷款“三查”原则,严格审查新增贷款企业的信用情况,落实担保和有效抵押。审查委员会对贷款决策要进行集体审批,减少决策失误,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使风险在贷款前得到控制。

二是要落实责任追究制。每一笔贷款必须事前签订贷款第一责任人责任书,落实风险责任,贷款形成不良后,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第一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三是要加强对内授权、对外授信的管理。联社业务管理部门要根据信用社的经营规模、经营实力和经济效益,实施不同程度的授权。对高风险业务上收审批,低风险业务下放管理。授权、授信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定期调整和期间调整。制定合理可行的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2、建立不良贷款监测机制

农村信用社对贷款余额要进行全方位监测,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一是为各项贷款建立监测台账,为每一个客户建立经济档案,掌握好企业客户法人代表的经济状况和企业主管部门的资产情况,掌握个人客户的社会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人情况等,以便分析、采取相应措施,达到及时还贷目的。二是做好不良贷款的月末、季末预测工作,提前对当月、季末不良贷款余额、结构、清收情况进行预测,针对变动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把握清收进度。三是对不可抗拒因素形成的新的不良贷款,经核查认定后,允许信用社在每年计提的呆帐准备的范国内当年消化,双呆贷款科目年内不留余额。四是对因违法犯罪行为形成的新增不良资产。除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外,经核查认定后,属无法追回的可纳入当年呆帐核销计划,仍可追偿的可暂时上划联社集中管理,进行继续追偿。:

3、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农村信用社贷款范文第5篇

一、 改革的成果

(一) 支农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信用社职工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加大了对农业贷款的投放力度。到2004年末,梅河口市累计发放农业贷款27,590万元,占累放贷款总额的58.8%,同比增加投放16,114万元,增长140.4%。

1、支农服务领域明显拓宽。在优先满足农民粮食生产贷款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个体工商业户的扶持力度。截止2004年末,全市累计发放多种经营及种植、养殖业其他贷款22,534万元,同比增加10,202万元,增长82.7%。

2、支农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信用社努力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发放,2004年1月就安排了贷款计划,一季度贷款基本发放完毕。仅一季度全市累放各项贷款14,652万元,比上年同期累放增加5,065万元,其中:“三农”贷款累放9,994万元,占累放额的68.2%,同比累放增加4,998万元,改变了过去贷款集中在3-4月份发放的旧模式,既满足了“三农”所需资金,又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利用率。

3、支农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信用社尽量简化贷款手续,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对农户生产费用贷款,在核定限额内全面实行了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及时帮助农户解决发展生产所需资金。全市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9,532万元,占农业贷款的 34.5%。同比增加6,859万元,增长38.9%。发放农户联保贷款2,997万元,占农业贷款的10.8%,同比增加560万元,增长22.9%。农户贷款面由2003年的73%提高到87%。

(二)经营实力明显增强

一是经营规模明显扩大。2004年末,梅河口市农村信用社新增各项存款5,305万元,增长12.8%;新增股本金3,482万元,增长17.5%;两项合计比年初增加8,787万元,增长30.3%;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1,494万元,增长48.3%,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二是经营收入明显增加,2004年末,各项收入3,456万元,同比增加1,164万元,增长50.8%;其中:贷款利息收入2,792万元,同比增加1,001万元 ,增长55.8%;三是财务状况明显好转,2004年末,全市轧差盈余314万元,同比减亏增盈1,029万元,盈余面由34.7%增长到87%。四是农村信用社发展前景更加光明。预计2005年全市将消灭亏损社。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财务状况的好转,职工的工资收入大幅度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职工的安全感、稳定性明显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1、对农村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4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量比上年增加额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量比上年增加额的90%,对农业贷款额占全市金融机构投放总额的90%,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2、提高了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大量支农贷款的投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抵制了农村高利贷,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3,275元,比上年增加375元,增长12.9%,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

(四) 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2004年末,梅河口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2,380万元,比年初下降8,537万元,剔除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7,792万元,净下降745万元,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收回116万元,两项合计共下降861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8.82%,较2002年降幅为45.9%;资本充足率由-62.17%提高到28.31%,扭亏增盈幅度不断加大,财务状况明显好转,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市场定位在重新调整,经营管理逐步规范,农村信用社正沿着持续、稳定、健康的轨道迈进。

二、不良贷款形成的历史原因

1、信贷资金财政化。梅河口市农村信用社为解决人员工资、热电厂债券兑付、城市建设,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等原因,向市财政局或由财政局担保发放贷款2,348万元,现已全部形成不良贷款,占全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21.5%。

2、缺乏市场调研形成的不良贷款。1980-1990年,梅河口市委、市政府牵头推行一乡一品,分户贷款,统一购种、统一购雏,统一定项目、统一定量发展多种经营。全市各乡、镇都掀起了以副养农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高潮。由于受地理环境、市场变化、种养技术、经营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种养户都以失败告终,造成不良贷款1,018万元,占不良贷款的9.3%。

3、企业破产转制、村集体解体形成的不良贷款。国营企业破产转制逃废债使得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成为悬空债权。此类逃废债仅梅河口、海龙两个农村信用社就达418万;如:梅河口市化肥厂90万元;梅河口市造纸厂50万元;梅河口市印刷厂46万元;梅河口市砂轮厂75万元;梅河口市热电厂64万元;梅河口市八一化工厂52万元、梅河口市酿酒厂、市百货公司等等。

1983年农村集体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由原生产队集体核算,改为分田承包到户,单户经营。造成农村信用社村集体不良贷款1,572万元;1996年全市实行国企改革,原地方国营企业进行翻牌转制、破产,农村信用社形成的悬空不良贷款2,211万元。两项合计占不良贷款34.6%。

4、农户及个体工商户长期拖欠形成的不良贷款3,632万元,占不良贷款的33.3%。一是一些个体工商户对市场预测不准,不懂经营,不善管理,经营亏损,被迫关停、倒闭、外逃躲债,查无下落形成的不良贷款。二是农户外出打工、迁居者逐年增加,至今未归和失去联系,造成无法清收的不良贷款。三是由于局部区域农业受灾,发展的多种经营项目失败和个别老弱病残户,暂无能力偿还形成不良贷款。四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违规违纪发放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

5、部分地方党政干部任职期间在属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后因调转到异地工作形

成的不良贷款137万元,占不良贷款的1.3%。

三、清理不良贷款的几点建议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从调查分析中看出贷款风险主要来自非农大额贷款。不良贷款形成的历史原因复杂,靠信用社自身不但很难清收,而且清收成本高。因此,提以下几点建议:

1、免征农村信用社在接收和处置抵债资产过程中的税费。包括:契税、印花税、营业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资产过户、登记、评估、测绘、年检、交易等各种税费。

2、 对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可否考虑实行“五停”,即停止发放一切奖金及福利,停止新购小汽车,停止修建一切楼堂馆所,停止各种形式的考察、学习活动,停止单位领导调动或升迁。把清收农村信用社贷款列入政府年度指标考核。

3、对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企业,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全力配合落实债务,对于企业有偿还能力的,必须以现金方式如数偿还贷款本息。

4、减少对农村信用社各种名目繁多的行政性质收费,减轻农村信用社负担。

农村信用社贷款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管理;方法;作用

中图分类号:F8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一、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管理的含义

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是信贷的一种,它是指农村信用社将货币借贷给债务人,约定一定期限让债务人偿还本金,并支付一定利息的金融信用活动,它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广义的信贷其实是从属于商品或货币,由于农村信用社贷出的一般专指货币,因此农村信用社贷款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信用行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是在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进行的满足客户需求、有利益、有步骤、有计划执行金融产品与服务以及促销和分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满足借贷方和债务人需求的一种信用行为。鉴于贷款营销是有风险的一种放贷行为,所以加强信用社贷款营销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分类

1.按借贷的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借贷;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中期借贷;借款期限在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含五年)。长期借贷;借款期间在五年以上。

2.按借贷资金的用途可分为:流动资金贷款;指借贷人将资金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周转或者临时性产生资金缺口而向农村信用社借款。固定资产贷款;借贷人出于投资目的,自己资金不足需要向信用社借款用于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的行为,这类贷款之所以被称为固定资产贷款,主要是出于投资性,资金回笼需要一定的周期,通常为中长期贷款。

3.按有无担保划分:信用贷款;是指没有任何担保,农村信用社只是出于你个人的信用状况为你借款,由于风险相对而言较高,这种贷款的额度相对来讲比较低。担保贷款;指借款人或第三方按照程序依法提供担保,这里的担保有人也可以是物,因此还可以细分为承诺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相对而言,后两者的贷款担保形式在风险控制上会更好。

4.按贷款的自划分:自营贷款;这笔贷出的钱往往是信用社通过合法经营的方式(如贷款获得的利息等)筹集的资金,进行自主放贷,这种贷款形式的风险是由信用社承担,产生的利息和本金等收益由信用社获得。委托贷款:它往往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者某个个人的合法资金提供给信用社,由委托人确定贷款发放的对象、资金的用途、具体的额度、利息的利率,然后经信用社进行发放,这里信用社就成为一个受委托的角色,帮助委托人发放贷款,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收取利息,并协助收回本金,从中获得报酬,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5.按贷款的风险评估划分:正常、可疑、关注、次级、损失贷款。

三、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房贷业务的过程中,要加强审核,要尽量减小信用风险,规避不良的借贷项目,避免借贷出去的资金成为不良资产,造成损失。

2.流动性:货币只有在市场中流通才能发挥其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为明显,农村信用社所借贷出去的资金也毫不例外,因此,信用社贷款营销管理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流动性,既要保证能将借贷出去的款项按时收回,在确保资金安全无损的情况下还要有能将信贷资金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出的必然要求。

3.效益性:通俗地讲,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社同其它金融机构一样,无一例外同属于盈利性机构,在满足了借贷人的资金需求的同时,自身也应获得收益,这样才能常保这一模式运作,因此,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管理的原则应该充分遵循盈利性原则,方便农村借贷者的同时也要讲求经济效益,充分合理运用好手中的信贷资金,努力提高信贷资金的实际放贷效益,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使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工作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农村信用社需遵守的贷款营销管理制度及原因

1.审贷分离制度:由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的特殊性,为了规避信贷风险,必须对借贷出去的款项经过严密的流程审核,因此,一定要贯彻落实审贷分离的制度,通过横向和纵向以及多人、多部门间相互制约的原则,在信贷业务的办理过程中要严格、科学、合理地进行调查、审核、放贷及后续的资金经营管理。

2.授权管理制度:是指农村信用社在该级对自己权责下面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甚至某些举足轻重的关键岗位进行明确的权限划定,以此来保证各职能部门和岗位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权限内正常开展信用社的各项信贷工作,严禁在非授权的条件下越权开展业务活动。

3.授信管理制度:这实际是指借贷人的信用记录值,通常农村信用社会对有意向向信用社需求借贷的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得出是否可以借贷及可以借贷多少金额的结论。信用社对客户的授信也要如实调查考证,严格把控资金借贷风险,对那些信用不良记录的申请人一定要按规定予以判定。这实际上是在客户的角度给信用社的资金借贷风险又加装了一道“防护锁”,是资金借贷安全的又一道防火墙。

4.业务报备制度:实际是一种监督备案机制,它是指信用社在满足授权管理制度和授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农村信用社为了更好的掌握所属分支机构信贷业务的办理和操作流程情况,实行的一种从上向下的纵向监督机制。因此,为了借贷风向防止风险,信用社需要对已经通过借贷审核而还未放款的必须要向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报告、登记和备案,及时发现办理过程中的不规范问题和可疑之处,这同样是农村信用社加强借贷资金安全,降低和规避借贷风险的有力举措。

5.信贷业务咨询制度:对于非常规在权限范围外无法办理的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在完成评估审议程序后需上报上级机构审批;对于必须上报省联社咨询处理的,在得到明确的批复后,由农村信用社在授权制度范围内的人员按批复的意见实施办理。

6.信贷责任制度: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营销在业务经营、管理以及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规范的责任制度,形成责任分明,相互制约的格局,严格执行责任制,促进信贷管理的科学性,切实有效地规避和防范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

7.贷款卡(证)制度:这里的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给注册地法人或者企业的凭据,以此向国内的各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资格认证凭据,同时它也相当于一个借款档案记录,上面记载着个人或企业的借贷及还款情况,并进行监督,建立起个人或企业经济信息档案的数据库,是考察审核信用记录的重要依据。

五、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优势和对象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村人口众多,而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民,且涵盖的范围广,点、面宽,在农民中的使用率和知名度较高,这是其他商业银行所无法比拟的。缩小到点,就拿郑州市的农村信用社来讲,农民朋友主要还是和信用社打交道,用了这么多年,有着特殊的感情,觉得放心,贴心,因此也为信用社在农民中的贷款营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重要作用

大多数的农民朋友多年来和农村信用社打交道,对办理的流程都比较熟悉,对信用社的接受度相对会更高。在农民朋友需要资金进行自主创业时,农村信用社能及时提供便利的资金服务,这就带动了农民的创业积极性,增强了一定的农民创造力,为新农村的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了合理、合法的资金来源,有效地防止了农民寻资金无果后借高利贷或者走上获取其它铤而走险的不法资金渠道,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发挥着深远影响。

七、现阶段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管理现状

面对当前条件下的金融竞争形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营销工作好远远不够,集中表现为:(1)从事贷款营销工作的人员多为业余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2)贷款营销观念比较落后,缺少创新,对一般农户营销较多,但对于农村个体大户营销就显得乏力;(3)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受“区位”封闭因素影响,面对形势缺乏紧迫感;(4)工作效率低下;由于缺少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很多人员过着吃大锅饭的日子,得过且过;(5)很多有能力的知识分子不愿回到农村生活,造成专业人才匮乏,员工素质良莠不齐,整体水平不高。

八、加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1.打造专业的业务团队,提高人员整体素质。要提高员工待遇,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就业风向,努力吸引人才,为农村信用社的营销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以优胜劣汰的方式锻炼、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建立一支全新的市场营销队伍。

2.大力改善信用社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建议设立“信贷服务日”,改变农村信用社以前在农民朋友心目中相对懒散的办事作风和工作态度,建议这样的服务日要求所有的员工都必须在岗位上,热情接待来访的农户或者在电话里热忱为农户们服务,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事首先得做好服务,态度决定一切。

3.改变传统老旧的贷款营销观念,创新营销环境。要积极把大部分农户作为潜在的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对象,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个体大私营企业要加强攻坚,立足于农村、农户,巩固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传统优势地位,并积极向城市业务扩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道路。

4.严格遵循贷款营销管理制度,在此前提下改进和创新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样式和范围,积极拓展业务。以郑州市为例,要因地制宜地根据郑州农村的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帮扶信贷营销政策,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这样农户取得了实际的资金支持,走出困境或者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一定会感激农村信用社人性化的服务,不断为信用社争取到客户。

5.对农村信贷市场加以细分,实行差异化营销。针对郑州市郊区不同类别的客户资金需求,要加以整体细分,一定要高度重视,提出切实可行的差异化营销方案,针对不同收入层次的人群,做到量体裁衣,人性化的量身定制,才会有好的营销市场。

参考文献:

[1]农村信用社改革知识.

[2]经济金融[M].中国商业出版社.

农村信用社贷款范文第7篇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为农村信用社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国合作金融机构监管暨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农村信用社要用5到10年的时间分期分批逐步过渡到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机构。为实现这一目标,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大家务必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一,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重要性

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必须解决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金融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改善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居主力军地位,在机构网点设置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大都撤出农村市场,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不可能将机构延伸到农村,邮政储蓄虽然在农村有机构,但只存不贷,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资金,只有农村信用社的机构网点遍及城镇乡村。在对农村信贷资金的供应方面,农村信用社位居各银行业机构首位,2005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银行业机构全部农业贷款的比重达86.8%。因此目前通过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农村信用社的力量。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农村信用社目前仍实行四级分类,造成家底不清,导致潜在风险突出、拨备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低。按审慎监管原则,限制了其业务的发展,削弱了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可使农村信用社在摸清风险底数的基础上,主要监管指标逐步达到标准,使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大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并进一步通过资产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

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巩固改革试点成果的现实需要。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农村信用社在消化历史包袱、化解风险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要巩固改革试点成果,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化解和防范风险。贷款五级分类可以科学地揭示和计量风险,科学地揭示贷款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异,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整体风险情况,不仅有助于解决其潜在的历史遗留问题,防范风险,而且通过贷款五级分类,还可以促使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从根本上巩固改革试点成果,为今后农村信用社发展和壮大夯实基础。

第二,从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必要性

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由于四级分类不能充分揭示风险,长期以来掩盖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问题。通过贷款五级分类充分揭示风险,可促进农村信用社真正认识风险,进而树立风险为本的理念和审慎经营意识,强化信贷管理,加强对贷款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促进科学管理,稳健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的基础。银监会关于“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持续监管思路,是对银行业机构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贷款五级分类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才能准确识别和衡量贷款风险,才能通过提取专项准备去覆盖和弥补预期损失,才能通过一般准备和充足的资本去抵御非预期损失。

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的必由之路。农村信用社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主场主体,要在5至10年内分期分批办成现代金融企业,从现在起就要全面加强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贷款五级分类是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制度,不仅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有利于促进信贷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损失拨备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会计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建设。

第三,从与国内外银行接轨和统一监管标准的现实需要,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紧迫性

从国际看,银行监管标准逐步统一化。贷款五级分类已由欧美逐渐推广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而且一些国际大银行已经实行十二级分类。因此贷款五级分类作为一项基础制度,其分类的名称、划分类别的标准和定义都已经国际化,风险计提准备、信息披露及相关配套制度也是通行做法。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加快了开放步伐,为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银行业监管标准要逐步与国际接轨。从我国银行业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于1998年开始进行贷款五级分类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而且外资银行、政策性银行也按照监管要求实行了贷款五级分类。农村信用社如果继续实行“一逾两呆”的四级分类,不仅谈不上与国际接轨,也大大落后于国内银行业主体。只有加快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才能做到分类结果的统一性和可比性,才能适应统一监管标准的要求。

第四,从其他银行业机构的成功实践和农信社试点的结果,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可行性版权所有

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虽然起步晚,但具有比商业银行推行时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是有试点经验可供借鉴。国内商业银行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已有近8年的历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参考。2004年农村信用社也进行了贷款五级分类试点,2005年底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的722家农村信用社县级机构进行了试点,对9824.4亿元信贷资产进行了分类,占全国农村信用社贷款总额的44.6

%。经过试点,农村信用社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是有商业银行的支持可以少走弯路。为帮助农村信用社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银监会采取了将商业银行业务骨干请进来,将农村信用社业务人员派出去的方式,实施“123工程”。“1”是商请工、中、建、交四行派出100名左右精通贷款五级分类理论、具有两年以上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经验、能够熟练进行分类操作的工作人员加入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推广小组,具体参与五级分类方案制定、培训授课、巡查和现场指导等。这些人员从3月份开始,在农村信用社工作半年左右。“2”是农村信用社从3月份开始要派出2000名左右骨干(平均每县一人)到商业银行进行五级分类实习,“3”是分期分批培训3万人。通过“123工程”对农村信用社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自身存在一定优势。首先,农村信用社贷款结构的特殊性有利于推进贷款五级分类。贷款五级分类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企业法人贷款上。与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多数为自然人贷款,可以主要根据信用状况和逾期时间等简便直观地进行分类,减少工作量。其次,农村信用社作为社区性金融机构,具有特有的人缘、地缘优势,比商业银行更有利于对借款人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再次,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广多年,普遍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户贷款档案,有利于对农户贷款进行分类。

第五,从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艰巨性

必须承认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的因素。版权所有

首先是思想包袱较重。在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部分人顾虑较多,担心影响农村信用社形象、影响利润分配、影响改革成果。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是几十年经营中积累的,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近年来,由于改革和加强管理,农信社的管理水平有了提高,资产质量有了改善,风险有所控制,但几十年积累的风险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贷款五级分类虽然可能会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上升,但事实上这些不良贷款是客观存在,不揭示、不暴露,就不能提足拨备或通过其它措施进行处置,长此下去风险将越积越多,越聚越重,对农村信用社而言,不是影响形象问题,而是养痈遗患;而只有揭示和暴露风险,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最终提升农信社的形象。同时,要正确看待对利润分配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后,将按分类结果计提拨备。不良贷款增加,拨备增加,可能会对利润分配产生一定影响,但这对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有好处。对此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不能急功近利。从长远看,只有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将来才能获取更多利益。另外,还要正确看待对改革成果的影响。我们反复强调要充分肯定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反复强调农村信用社几十年经营中积累的问题,通过改革已经部分得到解决,可以说农村信用社改革成功地跑出了第一棒。实行五级分类,正是改革的继续和发展,只有实行五级分类,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改革,才能保证改革最终取得胜利。也有人担心对票据兑付产生影响,2006年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后,2007年实行五级分类为主两种数据报送的“双轨运行”,仍有四级分类作参照,不会对票据兑付产生影响,另外,人民银行与监管部门的观点和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农村信用社真实地反映风险、真正地解决风险。

其次是存在畏难情绪。农村信用社目前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不利于贷款五级分类,例如借款企业没有财务报表或者财务报表虚假、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电子技术支持手段匮乏等。但凡事事在人为,不实行五级分类,这些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只有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才能促使这些问题逐步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在必须在正视困难的同时,坚定信心,通过开拓创新,加大工作力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掌握要点,切实做好农村信用社贷款级五级分类工作

要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首先必须深刻理解贷款五级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点,否则,理解上的偏差将会导致分类结果的偏离。

(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基本概念及核心

贷款五级分类是银行类机构采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担保分析和非财务分析,分析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估算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

从定义不难看出,贷款五级分类强调了四个方面:一是分类的主体和对象是贷款的质量;二是分类方法,主要包括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担保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三是分类的关键就是风险量化,估算贷款遭受损失的程度;四是分类结果,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

从贷款分类方法看,尽管涉及的方面很多,有企业财务分析、非现金流量分析,担保分析,涉及企业非财务分析及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分析,但核心只有一个,即判断贷款能否及时足额偿还的可能性,也就是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

从分类的结果看,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主要特征是“基本正常”;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主要特征是“存在潜在缺陷”;次级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主要特征是“缺陷明显,可能损失”;可疑类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主要特征是“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主要特征是“基本损失”。次级、可疑、损失类统称为不良贷款。

(二)贷款五级分类的分析方法

贷款五级分类一般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时主要运用以下四个工具:一是财务分析。是指在对借款人经营状况和资金实力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借款人连续几年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数据等资料进行确认、比较,综合评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为贷款分类提供依据。二是现金流量分析。是指对借款人资产转换循环过程中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借款人未来是否具有足够的现金归还贷款。现金流量净额等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三项之和。三是担保分析。是指对借款人的担保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在未来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无法保证贷款归还的情况下,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补充还款能力。根据担保方式不同,可分为保证、抵押和质押分析。担保分析要把握四方面:法律上的有效性、价值上的充足性、担保续存期间的安全性和执行上的可变现性。四是非财务分析。是指对影响贷款偿还的相关非财务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行业风险分析(包含自然、社会风险分析)、经营风险分析、管理风险分析、还款意愿分析、信贷管理分析等等。

(三)贷款五级分类的精髓

贷款五级分类关注的是贷款的内在风险,亦即已经发生但未实现的潜在风险,实际上是对贷款真实价值的认定。根据银行会计原理,凡是具有市场价格的资产(现金、股票、债券和固定资产等)均按市场价格确定价值,像贷款这种通常没有市场价格的资产只能通过贷款风险分类确定内在损失,将贷款账面价值扣减贷款内在损失得出当前价值或真实价值。

贷款五级分类主要通过分析借款人还款来源来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五级分类将借款人还款来源分为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第一还款来源是指借款人的正常经营收入,也就是主营业务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主要还款来源,第一还款来源充足,偿还能力才有保障,贷款才真正安全。第二还款来源是指靠其他收入(筹资、变卖资产、投资等)或执行担保偿还贷款。其中主要是担保。欧美国家严格按照是否动用第二还款来源作为划分不良贷款的分水岭,体现了对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视。我国目前把是否执行第二还款来源的担保也作为了判断标准。

贷款逾期情况仍是贷款五级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从理论上讲,贷款期限与五级分类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但实际情况是贷款期限越长,不确定因素越多,如果贷款合同期限合理,贷款逾期也说明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因此在分类时,我们仍将贷款逾期情况作为分类的参考。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对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就采取了逾期情况、信用等级两级坐标进行贷款风险分类,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类效率。

贷款五级分类体现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五级分类结果直接反映了贷款的真实价值,这是提取损失准备的重要依据。五级分类过程是对贷款质量诊断的过程,要收集信息、整理档案、检查还款记录,要对偿还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还款可能性。贷款五级分类覆盖了从贷款的发放到账面消失的整个周期,所以分类过程是对贷款管理的过程,因此五级分类重结果,也重过程。

在现实工作中,影响贷款偿还的因素错综复杂,千差万别,不可能将这些因素、方法全部公式化,很大程度上,要由信贷、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所以对信贷和风险管理人员来讲,贷款五级分类既是一项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三、强化责任,确保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农村信用社所有法人机构要在2006年底前完成贷款五级分类,时间短,任务重。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重点是明确一个目标,开展两级培训,落实三方职责,收到四个成效,确保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取得成功。

(一)明确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就是2006年底前农村信用社所有法人机构全部完成贷款五级分类,用一年左右时间实现贷款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过渡,2007年实行贷款五级分类为主、两种数据共同报送的“双轨运行”制度。这一目标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时间要求,整体上要在2006年底前全部完成,考虑到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东部省、市农村信用社的分类工作要在9月30日前全面完成,中西部省(区、市)要在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二是范围要求,在机构数量上,全国农村信用社所有法人机构全部推行;资产种类上,不仅要对贷款进行分类,还要对透支、贴现、各类垫款等所有其它表内信贷资产实行分类,并试行对信用证、承兑、担保等表外业务和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三是考核要求,从2007年起非现场监管统计分析以贷款五级分类数据为基础,两种数据“双轨运行”。四是拨备计提要求,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后,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分类结果,按照准备金计提指引的要求提取准备金,差距大的要做出规划,分年逐步达标。

(二)开展两级培训

农村信用社贷款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式

农村信用社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 主要服务区域为“三农”,是商业银行的有效补充。农村信用社普遍规模不大,经营成本偏高、风险较大。广大农户以及农村中的乡镇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大,偿债能力不强,抗风险的能力弱,这些都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因此,农村信用社更需强化风险意识,加强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管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下生存发展。

一、贷款损失准备概述

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都会面临着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为农村信用社带来各种损失, 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农村信用社从收入或利润中计提的、用来覆盖由于借款人违约或者其他风险而造成贷款损失的准备金。为了应对发放贷款的潜在损失,农村信用社应加强贷款准备金的提取管理,其充分计提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因此, 怎样合理地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对农村信用社就变得非常重要。贷款准备金的计提种类主要包括专项准备、一般准备和特种准备。

一般准备是金融企业运用动态拨备原理,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用于部分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金。金融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量分析风险资产状况,合理估计潜在风险值。当潜在风险估值高于资产减值准备,应按照差额计提一般准备。一般准备金额原则上不得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5%。

专项准备是农村信用社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法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按照不同的分类级别计提相应比例的贷款损失准备。专项准备计入农村信用社当期损益,作为贷款的备抵项,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特种准备是农村信用社对某一地区、行业或类别的贷款的特殊风险状况,根据历史经验自行判断计提的准备。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现状分析

1、经营发展不平衡影响了贷款准备计提

农村信用社数量众多,但总体规模较小,经营发展不平衡, 贷款准备计提制约因素多,导致农村信用社间贷款准备的计提差距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的农村信用社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消化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已完成股份制改造, 并按照有关规定提足了贷款损失准备和一般准备;个别机构由于管理滞后,不良贷款余额居高不下,盈利能力不足,没有能力计提相应的贷款损失准备和一般准备以备抵损失,导致拨备覆盖率远远低于监管要求。

2、经营考核机制影响农村信用社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积极性

目前在会计处理上,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利润。而盈利水平一直都是农村信用社考核的刚性指标之一。为了实现考核目标,就会导致农信社为实现盈利考核目标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不足,给农村信用社积累了较大的风险概率。

3、税收政策制约着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足额提取

现行的《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减值准备年末余额不得低于风险资产年末余额的1.5% ,而税法规定,对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超过1% 的部分要进行纳税调整,两者之间存在冲突。农村信用社要多提贷款损失准备,即必须调整纳税,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税收负担,挫伤农村信用社计提准备的积极性。

4、新会准则采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有客观证据表明贷款可能发生损失,应按贷款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差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这将更多依赖于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和贷款迁徙和违约损失率等历史积累数据,这对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市场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可能造成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提取不足,虚增利润,加大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波动。

三、完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深化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发展步伐加快,许多农村信用社完成股份制改造,且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消化不良资产,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拨备覆盖率水平明显上升。但与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贷款准备金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建议如下:

1、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快改进贷款风险分类方法

目前,五级分类计提制度仍然是农村信用社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基础,同时也是监管当局的监控基础,为适应监管需要和提高贷款损失计提的准确性,农村信用社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改进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加强对信贷风险五级分类的监督和核查,确保在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准确的基础上,审慎及时地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

2、未雨绸缪,提足拨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建立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双指标监管标准。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两项指标中的较高者为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当贷款拨备率为2.5%,拨备覆盖率为150%时,不良贷款率是一个确定的数,即1.67%。当对于资产质量好、不良贷款率低于1.67%的农村信用社,只要贷款拨备率达标,拨备覆盖率肯定达标,只需以贷款总量为衡量标准,提足2.5%的贷款拨备率就行;对于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率高于1.67%的农村信用社,只要拨备覆盖率达标,贷款拨备率肯定达标,只要提足150%拨备覆盖率就行。双指标控制有效解决了单指标的缺陷,增强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农村信用社要坚持审慎前瞻的拨备计提原则,加强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力度,提高利润留成比例,增强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不断增强持续经营条件下消化损失的能力,确保拨备水平持续满足双指标监管要求。

3、加强探索研究,建立适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的计提管理方式

针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现状,为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能力,监管机构鼓励多计提拨备,并对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按五级分类比例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允许税前扣除。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为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提供支持,确保计提的损失准备要能覆盖可能形成的贷款损失和可能产生的风险溢价。要通过实证分析,合理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逐步建立适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的拨备计提制度。

4、充分运用一般准备缓解顺周期性,提高贷款总拨备水平,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般准备是用来弥补尚未识别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蕴含着前瞻性的计提准备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顺周期性。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考虑不良贷款暴露的滞后性、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性等客观因素,加大对贷款总拨备率的考核力度,在信贷资产快速增长和经营情况较好的时候尽量多计提一般准备,提高贷款总拨备率水平。以备在经济萧条时期缓冲贷款产生的大量损失,缓解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 姚军.对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量确认工作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1)104-105.

[2] 许友传.中国银行后瞻性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及其逆周期效应[J].经济科学,2012(6).

[3] 陈慧敏,钟永红.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11(22).

【作者简介】

农村信用社贷款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原因

一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经济也随之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势必带来金融业的繁荣,而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则是农村信用社。然而在信用社中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一直都受到制约,例如不良贷款一直都居高不下的问题。为了使农村信用社更具活力,中央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注入资金以及加快产权改革等。这样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使得农村信用社实现了10多年来的首次盈利。尽管如此,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的比重还是比较高,使得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还是非常的大。以数据为证,银监会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6月末,银行业有5181.3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其比率为1.77%。而在其中就有3763.5亿元是属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其不良贷款率为1.99%。因此,进一步化解不良贷款,改善资产质量仍然是农村信用社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导致不良贷款大量存在的原因

1 信贷人员数量不足,素质达不到要求。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迅速发展,贷款客户群体日益扩大,农村信用社系统的信贷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显得“捉襟见肘”,极为薄弱,很难适应信用社经营发展要求,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金效益的发挥。实践证明,信贷管理者政治和业务素质情况,对信贷资产量可以产生直接影响且影响较大。对于信贷人员的要求是各个方面的。从专业知识而言,需要涉及金融、财务和法律的相关方面知识。从个人品质而言,需要能够诚实守信,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还要能够很好地抵御外界的诱惑,拒绝违法乱纪的行为,高度自律。

2 信贷管理体系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与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国内农村信用社管理体系指标缺乏量化规定,决策机制上互相牵制薄弱,量化风险评估较少,这就使得国内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方面缺乏科学化。由于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之间的摩擦,导致信贷资产管理中出现了不讲信贷原则,偏离客观经济规律和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同时,一些信用社信贷制度缺乏系统性,信贷资产管理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在贷款发放上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贷款“三查”制度不能严格落实;信贷制度不能彻底坚持,干预贷款现象严重,导致大量风险贷款形成。在思想认识上各级信用社对在农村信贷市场上的角色转变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导致对风险控制的认识不足。

3 信用社经营管理不善。有的信用社为了追求利润,忽视了风险管理,贷款组合结构性失衡,如贷款投向不合理引起贷款过度集中等造成不良贷款的形成。没有真正按贷款用途所需的周转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贷款签订的期限一般较短,造成贷款企业到期难以还贷。尤其前几年在支持乡镇企业过程中信贷管理粗放,重贷款发放轻贷后管理、重企业放贷轻农业贷款、重大额放贷轻小额贷款现象普遍存在,而随着近几年乡镇企业经营的不景气,很多企业关停、倒闭,有的甚至恶意逃废信用社债务,造成企业贷款投放多的信用社资金大量沉淀,不良贷款占比高。另外,信用社高管人员对借款企业的财务现状、变化趋势、市场环-境及经济形势的判断偏差或失误引起重大信贷决策失败,也是导致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

4 统计不真实。当前突出表现在贷款五级分类认定不准确。在贷款五级分类认定中,由于受分类操作人员分析能力及主观认知程度的影响,部分贷款的分类不准确,或者低估了预期风险,认定为较高的贷款类别,或者高估了贷款预期风险,调低了风险类别,造成五级分类数据不准确,分类偏离度较高。其次人为控制不良贷款数据。部分信用社因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完不成上级管理部门的指标,将到期的贷款不按要求转入不良贷款进行管理,造成隐藏性逾期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资金反映失真、以贷还贷、以贷结息未调整贷款占用形态。随着新的贷款认定办法出台,这些贷款不符合标准而成为真正的不良贷款。

5 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重点是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连续五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对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等内容进行了部署。农村信用社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很明显,农村信用社将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信用社的客户数量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客户的稳定性特别是贷款客户的稳定性对信用社控制不良贷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争夺会使信用社失去一部分客户,而这部分客户一旦放弃与信用社的长远关系后就可能出现归还原贷款意愿减弱、推迟还贷的现象,造成信用社不良贷款增加。

三 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对策

第一,农村信用社往往都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因此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点,学习一些商业银行所运用的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将部分的不良贷款用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进行剥离。因为资产管理公司在这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所运用的处理手段也会更加的专业,同时还有多种可以进行选择。例如,常用的方法有捆绑出售、拍卖、债转股、债务重组、债权转卖等,这些方式对于不良资产的盘活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扶持,发挥自身优势,改进不足,利用央行票据置换等方式加快自身的优化。而对于一些由于历史原因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问题,则要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寻找市场化的解决途径。争取能够获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出,获得无偿赠予现金,或者寻找其他的其他优质资产来和不良资产进行置换等方式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都解决好。

第二,信用社内部还存在着一些计量以及分类不够准确的问题,内部的管理结构也有些松散,因此就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加大对内部制度的完善以及监督力度。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来进行分类,并且加强与贷款相关的审批工作,按照合理的比率提取坏账准备。对于那些已经察觉出可能存在问题的贷款,要及时进行准备金的提取,并着手建立风险准备基金,对于高风险的贷款要严格控制比例。

第三,要加强对信用社的内外部的监管。内部控制最为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因此,首先要完善相关的审计制度,同时要坚决贯彻执行。对于信用社的相关经营活动以及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都要进行严格完善的审计,防止发生因为权利的集中而导致的腐败的情况。同时还要与外部审计进行有效的结合,这也可以促使内部审计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因为内部审计在很多时候往往都会受制于公司的管理层,毕竟内部审计也是公司结构的一部分。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需要有效的执行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实现自身的只能,促进信用社的结构更加合理而完整,更加有效率有质量的进行运作。

农村信用社贷款范文第10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清收农村信用社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动员各乡镇、县直各相关部门加大清收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工作力度,确保年底前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清收任务,为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创造条件。

刚才,崔建助理宣读了《*县清收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实施方案》,学双理事长通报了全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有关情况,县政府与各乡镇签定了责任状。希望大家按方案要求做好相关工作。下面,我重点讲两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清收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省、市高度关注、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问题,多次召开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专题会议,政高省长前不久专门听取省联社关于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汇报,明确表示:“市、县两级政府要以诚信政府建设为目标,对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必须还,这是没有任何动摇、没有任何余地的,否则就通过分年度扣减财力的办法加以解决”。市政府于7月11日召开了全市清收农村信用社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工作会议,通报了有关情况,下发了实施方案,国相市长与各县区政府一把手签订了目标责任状,明确要求各县区政府不仅要完成好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任务,还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累计亏损问题,同时做好其他不良贷款的清收置换工作,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要求。对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省、市的要求和部署上来,统一到加速农村信用社改革、创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环境上来。

(一)清收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实际举措。农村信用社发展到今天,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形成的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占比高等问题,成为困扰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的发挥。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农村信用社要用三年的时间将不良贷款占比控制在15%以下。截止2007年末,按贷款五级分类口径统计,我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1.6亿元,不良贷款占比达37.7%。其中,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2688万元,占不良贷款余额的16.5%。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的形成,既有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因素导致政府关联类贷款悬空,也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造成大量贷款逃废,又有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农村信用社贷款,更与乡镇政府、村委会对乡镇、村办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有直接关联。这次会议确定清收政府关联不良贷款2688万元,各乡镇政府必须承担主体责任,政府贷款必须由政府偿还。从我县农村信用社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的构成看,既有政府直接贷款、政府担保贷款,也有政府所属企业贷款、政府所属企业担保贷款,还有各级机关公职人员贷款和公职人员担保贷款。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各级政府必须带头讲诚信,有关公职人员要认真履行还款义务,做到应还尽还。这是建设“诚信*”、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须要求。

(二)清收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今年,省政府决定将我市作为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市,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这项改革的实施,将对农村信用社拥有更大的经营自起到关键作用,地方政府也将拥有可调控、可调度、可安排的更多的金融资源,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金融支持。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化解农村信用社多年来形成的历史包袱,是加快改革步伐、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关键所在。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农村信用社卸掉历史包袱、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切实增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农村信用社则是联结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近年来,在县域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特别是在抗击禽流感和雪灾等自然灾害、发放粮食直补款等方面,农村信用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6年以来,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小额贷款34亿元,有力支持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可靠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功不可没。因此,我们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切实做好清收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工作,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

二、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做好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清收工作

全县上下要立即行动起来,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上下联动,密切配合,集中力量打一场清收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的攻坚战,全面完成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清收任务。

(一)落实主体责任,强力组织不良贷款清收。这次会议部署清收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各乡镇政府组织清收责无旁贷。会后,各乡镇要以责任状的方式将清收任务层层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公安、纪检、监察、税务、法院等部门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协助各乡镇做好清收工作。县财政局要承担农村信用社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的催收工作。对逾期完不成任务的,扣减当年财力,请县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拿出具体意见。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清收工作机制。一是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清收机构。县政府已经成立了清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专门负责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各乡镇政府也要成立组织,一把手要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责成一名副职领导亲自抓,相关成员单位要抽调熟悉政策、熟悉业务的同志参与清收工作。二是要建立通报制度。每10天要将清收情况上报县清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县、乡(镇)领导小组要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研究解决清收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四是建立司法救助机制。建议县法院、县公安局会后下发专门文件,要求本系统做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加快案件审结、执行、查处进度,落实案件审理收费优惠政策。五是建立督促检查制度。为确保清收工作有效开展,县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组成督导组,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各乡镇也要组建督导组对清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六是建立奖惩机制。农村信用社将制定专门奖励政策,按照清收金额的一定比例对成绩突出的有关领导和有功人员予以奖励。同时,对因工作失职导致本地区没有按期完成清收任务或出现重大问题的,县监察局要严肃问责,对肆意阻挠、消极应付、弄虚作假、打击报复的行为,要坚决查处。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千方百计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一是政府直接贷款和政府项目贷款。此类贷款是政府部门直接用于开支或公共设施建设,不论是以企业名称或以个人名义贷款,年末前各级政府必须用现金形式偿还,如果确有困难的,年末前也必须部分偿还,余下部分要与信用社协商重新履行贷款手续,次年必须还清。二是政府担保类贷款。政府部门要尽量协调企业用现金偿还,如果企业已经关停并转,无力偿还,政府要用房产、土地、基础设施等优良资产予以置换。三是政府所属企业贷款和政府所属企业担保贷款。此类贷款都是用于政府所属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这些企业都是逐年向政府交纳管理费和税费,虽然此类贷款不是政府部门直接使用,但是与政府有着直接关联,并且都是由政府部门协调形成的,所以各乡镇政府要用优良资产予以协议置换。四是公职人员贷款及担保贷款。对态度较好的、还款积极并在规定期限内偿还贷款的欠款人,政府将协调农信社给予优惠政策,少收或免收利息。对在限期内不能偿还贷款,而且不制定还款计划的公职人员,县清收小组将对其欠款人所在单位下发扣款通知书,公职人员所在单位接到扣款通知后,除给本人发放本地区最低生活费外,其余部分必须逐月扣收贷款,直到还清贷款为止。县直公职人员欠款的由县监察局负责扣款;各乡镇公职人员欠款的由各乡镇负责扣款。对公职人员态度恶劣、恶意逃废债务、拒不偿还的,新闻媒体要给予公开曝光,公布欠款人名单和担保人名单,并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记载不良记录。同时,要对公职人员及担保人坚决采取“三停五不”的措施处理,即:“停职、停薪、停岗”和“不提拔、不调动、不评先、不加薪、不晋升”。对借款行为已构成诈骗的,要直接移送司法机关立案处理。

(四)相互协调,多策并举,切实打好不良贷款清收攻坚战。要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农村信用社解决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一是县法院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诉讼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工作,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坚决打击危害农村信用社合法权益的各种犯罪行为,妥善处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和侵犯农村信用社财产权益的侵权纠纷案件,防止企业和个人以各种方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要选择典型案件,通过开庭审理、公开执行、以案说法,为清收工作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二是县公安局要积极支持、配合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开辟侦办涉及农村信用社欠款案件的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尽快甄别,对恶意逃废债务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立案、迅速侦破,对可能转移资金的犯罪嫌疑人要及时采用侦查手段,防止债务流失,对重特大犯罪案件要成立专案组,对涉嫌犯罪可能外逃的嫌疑人要及时开展稳控工作。三是纪检、监察部门要严肃查处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在清收工作中违反纪委的行为,按照《中共辽宁省纪委、辽宁省监察厅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中若干纪律的规定》的要求,对组织不力、工作消极、影响和阻碍清收工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对拖欠或担保造成不良贷款的国家公职人员和党员干部,要配合有关部门督促其限期归还;对逾期不还的,要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对恶意拖欠贷款和逃废债务的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要从严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对因行政干预形成的不良贷款,以及政府和有关部门拖欠或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要按照“谁签约,谁承担还款责任;谁用钱,谁负责还款”的原则,限期清收,逾期不还的,要追究单位或部门主管领导责任。要严肃查处干扰和阻挠清收工作、为违法违纪活动充当“保护伞”的党员领导干部,严肃查处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行为。四是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将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检查,要按照管理权限和有关部门的处理意见,对个别国家公职人员久拖不还甚至有意逃废债务的,采取“三停五不”措施。五是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上级文件的有关要求,在农村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落实有关税费减免政策。对103号文件中没有的项目,可特事特办,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支持。六是新闻宣传部门要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营造清收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七是农村信用社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克服畏难情绪,在清收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主动,依法履行法人义务,做好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和具体考核工作。

上一篇:贷款公司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贷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