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6:40:21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探索构建新型科技服务体系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村科技服务微观主体再造和服务模式创新改变了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要素构成及其内在作用机理,推动了新型科技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了体系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政策导向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农民收人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等也出现了显著变化,这就对农村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探索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新时期科技服务“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这些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许多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农村科技合作社,首先是由湖南双峰县农民自发创办的,它通过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等的农户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面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科技培训、科技和市场信息、小额贷款担保贴息、市场营销、组织农产品加工等服务。他们采取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运作方式,全县建立了16个乡镇联社,320个村级分社,在850个村设立了科技推广业务员。每建一个基地或发展一个产业,合作社就采取扶术承包方式,与农民签订科技服务合同,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合作社还开通了“6838110”科技信息咨询电话,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县的科技服务网络。截至2007年上半年,人社农户1.2万户共6.5万人,社员人均年收人比当地农民普遍高出300元以上,合作社科技服务收人突破100万元;合作社共吸纳社员投资2000多万元,已为社员小额贷款担保贴息22万余元,并每年拿出15万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周边地区得到推广,仅在湖南省娄底市已建立起11家农村科技合作社,入社农户达2.1万户,开发基地37个。

农业科技传播站,是河北省自2003年开始建设的,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和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为依托,采取企业主办、专家主持、政府引导的原则,依靠市场机制运行,依靠效益驱动发展的新型农技服务机构。传播站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农业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传播和服务。传播站实行企业化运作,主体投人由主办企业自筹解决。传播站采取主办企业与专家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方法,形成梯次化的专家团队。专家与传播站签订科技合同或以技术、资金人股,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和服务。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新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形成,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截至2007年上半年,河北省农业科技传播站在建试点单位101个,进驻专家348名,开展研究开发项目213个,为企业开发新产品447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695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202个,辐射农户299万户,培训农民300万人次。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1999年初由福建南平推出的,该制度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服务人手,通过政府积极推动,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市县两级涉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乡镇农技站等,任职时间一般为1一3年。派出人员与原单位岗位工作脱钩,常年驻扎农村,为农民提供示范、培训、咨询、合作等科技服务,并与农村种养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一大批农村能人在“干中学”,并成长为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示范带动更多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科技特派员制度还带动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等发展壮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打造以农业科研院校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的“宝塔型”的新型科技服务网络,推动了农技推广体制的重构。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已有4.5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100()多个县的农业生产一线。通过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仅2006年,就组织培训农民890多万人次,引进农林动植物新品种1.67万个,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1.41万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万项,形成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0多家,创建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共14500多个,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470多万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农村科技服务港,是北京市2004年启动建设的,旨在依托北京市农村中心、农林科学院等机构,打造一个综合性、基础性的、面向京郊农村地区提供公共科技服务的平台,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衔接的有效机制,拓展农村科技服务的渠道,整合、协调首都丰富科技资源和优势生产要素在农业和农村的优化组合,提高农村公共科技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效率,为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和能力提升服务。服务港着力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郊区县科技管理部门、各类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的对接;大力拓展依托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区县科委、市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的多个服务通道,将科技资源和服务畅通地传到农村最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港是新时期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科技工作管理方式的积极探索,是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陕西省宝鸡市2000年率先创办的。专家大院多数建在田间地头,配有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科技咨询室、专家起居室等,专家大院旁边有实验田或农业科技示范园。专家进门能进行科研和培训,出门可以进行现场指导和大田示范,使科技成果进村人户、先进适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成为现实。专家大院采取“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办院原则和“五个一”(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建设方针,探索出专家技术人股、科技服务有偿化等运行机制,形成“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多种运作方式。2003年科技部启动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作为典型模式之一加以推广。该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得到推广,仅2004年,各地就引导发展了540个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基地。

农村技术承包制,从1986年开始,山西省开始推行农村技术承包,即有关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其科技人员,同农民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负责解决农民采用新技术成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技人员从农民的最终收成中按一定比例抽取技术承包费。农村技术承包在具体运作中可采取多种形式:按承包对象,可分为对农户承包和对各级政府承包;按承包人组合,可分为个人承包、集体承包和集团承包;按承包技术内涵,可分为单项技术承包和综合技术承包。实践证明,农村技术承包是推动科技进人农村基层的有效机制。例如,20年来,山西省平均每年有1万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农技承包,每年实施各级各类承包项目约1500项,每年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成果近千项次,年新增经济效益近10亿元。

农技服务110,是1998年底浙江衙州市率先推出的。该市针对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状况,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技110网络体系。农技110借助电话、电视、电脑网络,上联全国各专业网站、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下联农村千家万户,采用网络服务、电话服务、农民上门咨询和农技人员下乡服务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便捷、实用、有效、实时地传播科技信息,满足广大农民对技术、市场信息的强烈渴求。农技110服务模式为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一条快速的通道。2005年底全国已有20个省市开通了不同形式的农技110服务。

上述各类创新服务模式虽各有其特色,实际上许多模式在运作和效果上也有相似之处,如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都致力于引导科研人员走人农村基层,只是专家大院更强调机制创新和平台建设,为科研院校的专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而科技特派员重点是引导一些具有技术专长、有调配社会资源能力、了解市场的科技人员和实用人才,与农民结成合作伙伴,带动农民创业和增收致富。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相似也恰恰体现出各种创新服务模式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的共性规律,也为各种模式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创造条件。如山西省提出将农村技术承包作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的重要载体,成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运作的重要方式;双蜂农村科技合作社将农技110作为重要的服务手段,从而使服务形式更加丰富,服务渠道更加拓展,服务效果更加明显。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需条件。作者认为我国应构建一个服务组织社会化、推广主体多元化、服务全程化、服务手段现代化和产业化带动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面向“三农”提供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业内涵的不断延伸与拓展、农业结构的调整深化和农业产业方式的不断更新,我国原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出现一系列不适应新形势新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对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出构建的思路和建议。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成

我国原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一套完整的单一型、垂直结构式的服务体系。农村科技服务通过政府行政指令进行安排,以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化、水利技术推广、农业经营管理等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共同参与完成。主要采取项目推广、项目示范辐射、技术承包、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经营服务、技术转让、公司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等主要服务模式。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传统的农业推广系统外,层次不同、目标和功能各异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形式也不断涌现。科研院校通过讲课和培训等形式参与到了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正逐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由农村生产和营销大户、种养能手、相关农村科技人员等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逐步成为农村中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十分薄弱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而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只有大约0.3%左右,经费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困难。就农技推广人员而言,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

㈡农业科技的产学研结合较差我国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倾向,缺乏凝聚力,既不利于自身发展,更不利于形成农技推广的合力。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农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缺乏一致性,针对性不强。农业研发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科技成果供需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度较低。

㈢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的主要推广和使用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动性不足的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随着农村青壮年和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大量外出务工,增加了输出地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

㈣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面有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缺乏一个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网络支撑,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村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不完善,仅局限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传播,而对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传播不够,也未能及时有效地反映科技服务需求。

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今后发展需求,借鉴国外科技服务体系的经验,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服务组织社会化、推广主体多元化、服务全程化、服务手段现代化和产业化带动的完整体系。

㈠服务组织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组织由政府和政府部门以外的其它组织和自然人独立创设,该组织有自主的人事管理和收益分配权,其技术服务活动完全受市场驱动和制约。

㈡推广主体多元化除了充分发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作用外,还应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等多种农技推广服务的主体作用。

㈢服务全程化服务体系应该是以科技服务为主体,同时配套各类服务,为生产者提前、产中、产后的科技及其它信息服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服务。

㈣服务手段现代化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现代化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壮大的标志,要建立覆盖面大的现代化信息化服务,为提高服务效率和发挥服务功能提供保证。

㈤产业化带动科技服务要有产业支撑,要通过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

四、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㈠创新推广理念与目标农业推广部门通过采用组织、教育、咨询、沟通等手段,引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拓展到农民的组织、教育、咨询、服务等领域,通过农民行为的改变来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农业推广目标应由单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量拓展到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提高农民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上来。㈡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科学界定推广机构职能,区分经营性和公益性职能。对于公益性职能,由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由财政全额供养;一般技术服务和经营服务职能,应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中剥离,由面向市场的技术服务组织承担。压缩非技术人员比重,并通过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技人员进行资格认定。根据区域和产业发展,对现有的农技推广机构要进行相对综合,建立片区农业综合服务站。

在推广技术服务上,应变以技术为中心为以农民为中心,由推广以增加农产品数量为目的先进生产技术,不仅应拓展为农业生产产中环节技术指导,而应拓展到为产前环节提供信息、资金、种子种苗、农资等方面的服务,为产后环节做好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等方面的服务。

㈢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主体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开发和农技推广部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培训职能作用,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从培训、登记、财会制度、财政、税收以及金融政策等方面,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合作、营销合作、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法规,规范其行业行为,鼓励具备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㈣完善和探索多种类型的推广方式在推广方式与方法上,将传统的行政层层传递的推广方式,改进为采用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提前信息、种子、农资等服务,以及产中技术指导及产后销售服务。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家大院,逐步建立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与市场对接的专家大院新体制。推广“专家+协会+农户”、“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把专家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让专家加入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合作社的信誉度和适应市场的能力。通过政策扶持,吸引科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农业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及其专家进驻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农业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组装集成适应当地转化应用的农业新技术,解决影响园区所在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㈤加强对农民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强化新型农民培训,要适应农民需要,宜以可操作性和实际、实用、实效为目的,开展灵活多样、易懂易学的实践培训、现场教学、短期培训。培训内容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等。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增加推广人员的在职进修机会。实施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计划,建立一批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培训基地,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进行培训。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市三大主导产业中,农业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农村科技体系发展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市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的各基层涉农站所组成,在历史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服务事业滑坡。由于乡镇机构的多次改革,多数原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三权”由乡镇回归到主管局,造成乡镇政府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指挥失灵。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造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缺人干,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有的乡镇没有专项的科技服务经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科技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效益不高。一些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工作方法单调,手段陈旧,环节单一。仅限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流通、贮藏、加工服务缺少;只靠行政推动,信息引导、示范带动缺少;主动服务、现场指导缺少。导致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调(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作用。

(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强化政府科技服务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市、乡镇科技服务中心等推广机构的建设,努力构筑农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资服务实体,组建了40余家乡镇科技推广服务站、962个村级服务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深入到户的市、乡镇、村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服务站和服务组的组建,不仅进一步畅通了农村科技信息渠道,满足了农民对科技服务的新需求,而且还净化了乡村农资市场环境,为广大农民培养了一批科技服务队伍。但在政府主导科技服务方面,还应该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是作为全市公益性科技服务的龙头,市科技服务中心要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如与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新闻媒体联办科技专栏,构建行之有效的科普平台。

二是要设立开通科技服务热线,构建了实时、高效的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要发挥互联网在科普方面的优势。创办科技服务专业网站,构建现代网络传播平台。

四是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成立顾问团,组织科普志愿者成立科技支家下乡服务队,构建了立体互动的专家服务平台,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借助田间指导、媒体讲座等形式,构建较为完备的科技培训平台。同时,发挥示范基点和中介组织优势,推广、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开发平台。

五是结合**市的实际,围绕畜牧、食用菌、中药材和果品四个主导产业,重新调整科普协会成员,重点针对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聘请省市专家、**市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农村致富能人成立**市科普工作队,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实地指导,深入乡村一线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难题,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制,实现科技服务的“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

一是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主体,并以政府角度进行扶持,使他们成为全市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二是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对接,构建“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协会运作、多方参与”的科技信息进村入户传播模式。另一方面,还依托一些科技含量高、社会与经济影响强、对大众科技服务热忱的涉农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建立科技信息产业联合体。通过对这些联合体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把先进实用的技术出去,辐射、传播给周边农村,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在做好“科技之冬”等传统科技服务及“科技信息村村通”、“户户通”等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同时,继续强化“公司+园区+农户”、“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等科技服务新模式,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二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与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间矛盾为重要载体,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销售”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

(三)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1.充分发挥传统新闻媒体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新手段。

2.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构建快捷、实用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四)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建设。

结合**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在乡镇、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推动乡镇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乡镇、社区每名党员分别于村、社区结对,并要求结合结对村、社区的实际至少为结对村和社区做一件实事、好事。

2、继续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村专业协会、科普基地、科技能人。经过多方积极努力,目前我市石咀蛋鸡协会已通过省级审核,并被省科协推荐参加全国评审。

3、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科技服务能力。通过科技合作,借助技术、成果、人才,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现有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从业能力。如近年来**市紧紧围绕当地农村的主导产业,会同有关部门,邀请有关专家、组织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全市各个乡镇及产业基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0余次,参加农民达10000万余人,发放科技光盘200张,科技资料40000余份。

4、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氛围。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它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生命力。2001年,为了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步伐,提高科技贡献率,我局根据《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对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实施了‘“科技支北”示范工程,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人。长岭镇在实施优质肉牛产业化开发项目中,针对加人WTO后的形势和农产品市场的变化,组织农民面向市场,积极探索和扶持能够适应农业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科技合作组织形式,建立了肉牛交易市场,并引导农民经纪人自发、自愿组织成立了“肉牛产业经纪人协会”。与此同时,依托庄河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等部门,组建了“大连市庄河优质肉牛科技开发联合体”。“经纪人协会”、“科技开发联合体”的成立,不仅为农民养牛解决了肉牛品种、市场行情和商品销售等难题,而且还有效地开展了圈舍设计、肉牛品种、饲养技术、牧草种植、农作物秸秆青黄贮、氨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咨询、培训等活动,使农民直接受益。庄河市有6000多农户靠养牛走上致富路,有3000多农户靠养牛脱贫。两年时间,通过经纪人协会从外地引进皮埃蒙特、夏洛来、德国黄、比利时蓝肉牛冷冻5万剂,改良黄牛5000多头。目前,长岭镇养殖20头以上育肥牛的农户达100多户,养牛专业屯4个,养牛总数1.2万头,仅一年养牛一项就使全镇农民人均收人增加400多元。肉牛养殖不仅成为当地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成为长岭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我们及时总结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市推广,并于2002年6月18日,举行了庄河市长岭肉牛产业经纪人协会暨大连市庄河优质肉牛科技开发联合体正式挂牌仪式,这标志着市科技局在推动新型农业科技组织的建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我市组建范围更广、种类众多的新型农业科技组织提供了可以借鉴和仿效的成功范例。市人大、市政府领导对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辽宁省及本市新闻媒体对我局这一探索给予了广泛关注和报导。

“协会”和“联合体”还是一种初级形态,我们在认真总结协会、联合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路,拓宽视野,对全市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做了调研,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制定了大连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使我市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有计划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近几年来,针对加人WTO后的形势和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本着服务.“三农”,增加农民收人的原则,我们在星火计划实施过程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自愿组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组织、建立和支持了一些新型农业科技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在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和中间环节。

二、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在实施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工程中,我们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并进一步引人市场机制,组建和完善以推进政府、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服务主体并存,推广转化、评估、咨询、技术交易、培训、信息、标准研究与应用等服务内容并存,农村、农业、农民和企业等服务对象并存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以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培育和农村科技服务能力的建设为重点,围绕水产、水果、蔬菜、畜牧、花卉五大集聚产业和农村区域,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村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并强化战略研究、政策制定、资金投人和管理激励,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1.以国家科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创新体系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现有科技中介组织的基础,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广体系,可以通过它来实现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创新体系。旅顺口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出科教兴区发展战略,现已形成了区、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以旅顺口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建立旅顺农业科技网站,为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市场销售与开发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农业120"服务站,为全区农民提供快速、准确的技术服务;建立农产品安全监测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建立跨世纪农民科技培训中心,提高全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帮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并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2.培育并扶持具有大连地方特色的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科技服务组织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人员深人农村一线,创办和领办以专家为服务主体的各类科技服务组织,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以大连福龙果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连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基地建设已建成2万亩标准生产示范园,公司实行订单生产,成立专业技术协会,订单农户达1500户,建成苗木繁育基地、生物有机肥厂和气调库,常年聘请农业技术专家每周定期授课,全年培训会员5万人次,进行统一技术指导,全年跟踪服务。全年为订单农户免费提供讲课人员课时费用和技术资料费用在3万元以上,免费提供生物有机肥和果袋100多万元,实行‘.十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管理标准、统一药肥、统一技术操作、统一质量、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储藏、统一销售,实现了一条龙的服务,带动1万户农户,使农民增收千万元,带动了果业和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3.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高星火龙头企业服务农民的能力

我市现有部级星火龙头企业1家、星火外向型企业1家;省级星火龙头企业2家;市级星火科技先导企业10家、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先导企业19家。通过国家、省、市三级重点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全市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多条集科研、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带动一方农民致富。我们以大连华农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凯富隆食品有限公司等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培育工程为突破口,又培育了一批新生力量,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

大连瑞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盐碱地栽桑养蚕,采取“公司十农户十科技”的形式实施订单农业,带动农民致富。公司为了更好地发展新兴的高效种养殖产业,成立了盐碱地科技开发产业中心,现有工程技术人员近50人,设有科研、开发、培训、营销等部门,使栽桑养蚕有了技术保证。公司引进了二丰弛抗碱1号”新品种,新建年产3000万株抗盐碱育苗基地、年烘干能力300万公斤的蚕茧烘干厂、桑树木片药材加工厂,解决近2000人就业,带动1.3万户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养蚕农户收入1600万元,人均收人提高800元。今年又投资建设瑞奇工业园,主要生产蚕丝和桑果的深加工产品,以此可带动辽宁沿海地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

大连璋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设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与省、市多家大专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加大科研力度,不断提高水产品的育苗、养殖和底播技术,引进新品种进行研究,公司曾多次荣获各级星火和科技进步奖:公司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指导农户科学生产,为农户提供高质量的苗种和新的养殖技术,农户年均收人达20000元以上,公司创造的税收占全县的40%。

4.规范和引导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提高服务能力和凝聚力

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大连市庄河优质肉牛科技开发联合体、长岭肉牛产业经纪人协会、大连得利名优水果产供销合作社、普兰店市特种粮研究协会、大连领富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已有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的支持和规范,使其更加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需要,提高农业和农村产业服务水平,并在确立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法律地位、规范其服务功能等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党和国家政策的要求予以引导发展。

大连领富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专业技术协会的形式运用科技组织和科技手段,有效地将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产业链,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服务、良种推广,建立无公害饲料生产基地、科技生产资料超市、化验检测中心和科技经济信息服务中心,为大连北三市的养殖大户提供了优质的一条龙服务,每年可降低饲养种公猪成本150万元,生产“绿色”商品猪30万头,为农民增收1200万元。今年为农民养殖大户开办了培训班11期,人数达500人次,同时接待了外省市学习团6个,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评价。作为大连市第一家专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科技服务体系,为逐步形成畜牧业生产的科技网络、服务网络和畜牧用品物流网络,启动了大连畜牧科技超市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30个科技超市,既贴近畜牧生产需求,又以窗口式与农民对接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畜牧业生产战线长、群体大、范围广、生产水平落后及经济效益低的现实问题。

5.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器,促进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

以提高农村区域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水产、水果、蔬菜、畜牧、花卉等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整体发展为目标,培育并扶持各类集聚产业科技服务组织,我们筹建了大连市农业科技孵化中心,支持开展成果转化、标准研究与应用、技术评估和咨询、农民培训等服务,为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提供示范。目前,1万平方米的“连体智能温室”建设工作已完工;占地百亩的“新品种风险科技园”已完成,并已引人7大作物、58个品种进行种植;6000平方米的孵化中心主楼已破土建设,星火培训基地工程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孵化项目正在组织运筹。我们想通过建立“高标准、高产出、高智力、高收益”和“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新”的基地,做到农、科、教一趟车,产、供、销一条龙,逐步由品种链向产业链延伸、效益链转轨。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农民群众学习观摩的样板基地,农业院所学生、乡村技术员培训实习基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的精准农业发展基地;集研发、转化、培训、展示、交易为一体,形成新品种的“聚宝盆”,新技术的“超市”。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为农民增效、增收探索出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子。目前还有3家农业科技孵化中心正在筹建之中。

6.加强农村科技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

大连市金州区是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全国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信息服务。金州区电信网络已实现数字化和光纤化,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20.5部/百人,电脑普及率达到3台/百人。区政府投入300万元搭建综合信息平台,投人100万元组织实施农村科技信息"121”工程,即扶持全区所有的村建成1个信息网点,200个专业大户和100个重点企业实现微机联网。在区政府的资助下,村、企、农户自筹38万元,配置微机,现已建成网点220个。我们结合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星火农村信息化工作和新型农业科技合作组织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建成通达农村基层的服务信息网络,整合并集成有关信息资源,在功能上要满足农业科技服务(如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以及网上农业技术培训等)、农村经济信息服务(如农村产业政策、农业资源、气候、水利等;市场需求、质量安全及相关政策)以及规划决策支持等基本需求,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建成“两库五系统”:综合数据库和农业知识库,综合查询系统、农技培训系统、专家诊断系统、农村资源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在金州试点区内建成互动式信息网络终端,进行信息沟通、交流,举办信息化建设培训班,农村产销大户、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网络用户,乡镇、街道和村委会负责信息的干部、涉农部门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同时聘任10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作为网站的特聘咨询服务专家,热心及时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在内网上还开辟科技园地、供求热线、科技影视等栏目,已广泛、各类信息3000多条。目前,金州区信息服务水平在辽宁省县级名列第二。

三、着重长远,注重实效,大力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动星火计划实施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师生;农业科技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36-02

农业科技服务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大环境下已被认为是传播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改善民生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包揽提供科技服务的局面已经逐渐被打破,各种民间科技服务组织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作为当地的高级学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理应发挥自身之作用。

一、地方高校师生参与农业科技服务的必要性

作为世界级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绝对性基础;广大农民群众则是农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而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速度都相对落后的农村,恰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地区。因此,党和国家都在花大力气去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农业科技服务就是要把适用的农业科技及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通过某种方式传授给农民,让农民真正掌握新技术,发家致富,这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农”战略的战略性实施形式;自2004年开始,中央在近几年内连续下发了6个“一号文件”,着重强调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重要性和极端紧迫性。这表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地方高校作为当地最高学府,是传播新知识、新技能的好平台,在新农村建设中自然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科技服务在农村的作用发挥却相当欠缺。

(一)服务对象整体素质偏低

农民作为直接从事农业劳作生产的“员工”,他们并没有多少文化,但又充当着农业生产的主体,同时还是农业科技服务的直接对象;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制约着他们接受农业科技知识能力,更制约着其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三十几年的人员流动像潮流一样发展,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员流动数量在一波接着一波地扩大,且扩大的层次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民转移条件的放宽及对农村转移政策的引导,越来越多的适龄农民逐步脱离了农业生产,演化为成“伪市民”,或者扮演着其他身份和角色,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去,妇女、儿童和老人却刚好反过来从事农业第一线生产。

(二)公益体系不够健全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国家发展农业的战略性支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确切地说是自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系统、完整的服务体系。但在市场经济逐年快速发展背景下,农业比较效益在逐年下降,这种情况使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特别是县镇两级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特殊状况。从现实服务过程来看,从事农业推广服务的工作人员其办公条件相当落后,推广手段和技术设施跟不上节奏,许多地方已经名存实亡,甚至名实均失。据农业部对全国100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监测县调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100个监测县共有县乡推广机构7 298个,比2003年减少1 964个;实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8 252人,比2003年减少16 996人;60%以上的推广机构无法与外界随时保持通话,大多数机构均没有安装计算机,即使有也只是有一台单机,没有互联网连接;90%以上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没有关于土壤等检测相关的必需仪器设备。

(三)合作组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发展最早建立起来的农业合作自助组织,特别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政策下是处于绝对基础性地位的,同类农产品,其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服务提供者、产品应用者、互经济组织等是农村市场化、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民组织化晋升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所产生出来的新阶段性产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广大农村大肆发展,瞬时成为农村生产赖以依存的主要助力组织。但目前,那些已建成的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发挥着极大作用的组织其服务范围越来越小,服务内容越来越空乏,服务质量低,问题慢慢突出。截至2007年底,广东省拥有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仅有1 100多。参与组织成员约17万户,真正全面带动的农户不到130万户,相对于全省来看,参加该组织的农户仅占1.5%,受益的农户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农户独善其身。

二、地方高校师生参与农业科技服务的优势

人才优势。众所周知,农民科技素质相对偏低这是不争之事实,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农业建设的重视,国家在农村投入力度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解决三农问题已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在眉睫,它需要调整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组合,更需要人才的支持。地方高校恰恰拥有人才优势,有人力资源作为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高校可为农村建设培养需要的人才。二是地方高校具有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这能够为服务三农提供足够的人员保障,可以充分结合当地实际,走产学研一条龙式的发展道路,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

科技优势。地方院校从某种角度讲,它代表地方科技发展的最高境界;代表着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信息传播的唯一源头;是“科技兴农”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支点。首先,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优势较为明显,他们很多教研室都承担着大量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学科门类又开设得多,实验设施齐全。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业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为7 000多项,其中有近八成出自各个农业类高校,这些成果具有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系统服务的潜能。其次,地方院校作为农业科技服务的科技性源头代表,它能够长期在“科技兴农”中扮演着主流性角色。地方高校拥有科技人员,他们可以组织特派员等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通过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宣传、技术咨询、推介服务等各种手段以及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等方式,直接面对地方,并与地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供科技信息,以达到实施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大量调查、实验取得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并进行信息化处理,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教育优势。目前,许多地方高校都在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基础地位,或者更改校名,或者申请升级改选,或者扩建校园或生产实习基地,他们基本上都设有农、工、文、理、经、管、法等学科,还有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始开设研究生班招收研究生,如邵阳学院、湖南理工学院等,努力使本校由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迈进,由教学向产学研迈进。专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办学形式丰富多彩,从各种渠道使师资力量变得雄厚,大力度购买设施,完全能够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教育特色和教育的基础功能,这种教育优势可以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指导,为所在地农村提供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培训服务,如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培训农民。如2009―2011年,河北省涉农高校向社会输送农科类毕业生17 000多人,针对农村劳动者素质偏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情况进行短期培训,大学生暑假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农民送去科技文化知识。

三、地方高校师生参与农业科技的方式

(一)政府营造好环境

政府要给地方院校宽松的办学、科研、支农等政策,尊重地方院校办学自,充分发挥政府导向性的特殊功能,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地方院校进行必要性调控和指导,努力实现政府与地方院校就新农村建设问题上的对接。中央和地方政府应为地方院校服务农村提供重要的支撑,如土地免税、为志愿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提供免费教育和技术培训,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或直接拨款,并在升格地方院校在新农村建设服务方面提供便利等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高等学校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持“科技兴农”。加强地方高校与农村发展的双向互动与交流。

(二)增加“科教兴农”指标

国家政策导向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科教兴农”工作的开展有着重大的正负面影响。目前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对地方院校相关方面的评比和校领导工作综合评价中,他们往往只看重其科研成果及论文数量、招生规模、学校条件建设等,总是将“科教兴农”或“科技下乡”晾在一边,或者不作为核心的内容,或者轻视,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院校从事“科教兴农”工作的积极性,很多老师甚至认为,只要写好了论文,多发论文就可以了,这种政策导向必须得到纠正。“科教兴农”不是一项单纯的工作,也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它本身就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的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共同关心重视。地方院校科技资源丰富,在现阶段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地方政府理应把地方高校作为最有力的战略支撑;校领导工作业绩评价体系中应增加“科教兴农”方面的考核指标,以在全校形成积极性激励。

(三)地方院校完善相应制度

在我国地方院校现有的体制下,从事“科教兴农”工作的人员待遇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仍然较低,且得不到任何保障,比如职称、职务特别难以晋升,而工作量又大,科研“后补助”根本没有。各地方院校应把“科教兴农”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而不是漠不关心。增强教师以科技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服务三农的能力与实力。凡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服务三农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在各种考核中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等同于教师日常教学、科研工作量,尽量让他们能专心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孙雄松,吕建秋.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反思和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9,(2):110-111.

[2]全锋.农业高校成果推广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5):76-77.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谨从当前宿州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入题,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科技服务模式研究的分析,结合宿州发展实际,提出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个人思考。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宿州这座发展中城市来说,这种发展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此,积极探索、努力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宿州市奋力崛起的重要任务。

1新时期传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办的各基层涉农站所组成,在历史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服务事业滑坡。由于城乡机构改革,多数原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三权”下放到乡镇,造成农技服务资源分散,利用率降低。200。年后,宿州市乡镇基层农技人员减少了40%,有的因乡镇财政困难,部分农技人员被迫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造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缺人干。同时,上级部门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指挥失灵,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有的乡镇没有科技服务经费,甚至连农技人员基本工资都无法及时足额兑现。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大大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3)科技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效益不高。一些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工作方法单调,手段陈旧,环节单一。仅限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流通、贮藏、加工服务缺少;只靠行政推动,信息引导、示范带动缺少;习惯守候等待、被动咨询,主动服务、现场指导缺少。机制不活,动力不足,效率低下,导致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调、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作用。

(4)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宿州市1097名在职基层农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人,仅占6%。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2市场经济催生一批新型的科技服务模式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应运而生,改变了过去农村科技服务由农技部门独立支撑的单一模式,显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归纳起来,这些新型的科技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科研机构带动型。通过扶持壮大科研机构,使其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宿州市农业科研机构目前己发展到25家,为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安徽省无籽西瓜研究所,自1997年创办以来,聘请农业专家为顾问,以科研单位、中介组织和瓜农“三赢”的利用机制为纽带,对瓜农实行包种苗、包技术、包产量、包销售的全过程服务,形成了科一农一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农技服务模式,推广范围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无籽西瓜总面积的1/3。

(2)科技示范园辐射型。通过建设示范园、示范基地,形成辐射效应,宿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共引进国内外农作物新品种七百多个,新技术近百项,部分农作物、果树、瓜菜、花卉新品种向全市及省内外推广,该园区也因此成为全省唯一的部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宿州市己建各类农业示范园区40多个,辐射面积达30。万亩以上。

(3)龙头企业带动型。近年来,宿州市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们通过“建基地、带农户”,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技术服务,利益关联度高,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25家,带动农户20多万户。

(4)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型。供销、农技等部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区域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宿州市共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近1360个,入会会员15万人,带动农户50万户。墉桥区供销合作社在全区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现有24个一级社,167个分社,辐射29个乡镇210个行政村的6万多棉农。

(5)专业协会牵动型。围绕一个产业,发挥纽带的作用,一头带动农民,一头连接市场,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一批民间专业协会。杨山县现有各类水果协会200个,有的还以果树技术服务为依托建立了水果批发市场,办起了包装品加工厂,大大提高了水果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

(6)个体大户带动型。通过培养农民带头人,扶持个体种养大户,与农民结成不同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实行生产、服务、销售一体化经营,示范带动农户进行规模化生产。洒县屏山万头养猪场采取“公司+农户”运作方式,与150。多个养猪户签订养殖技术、生产销售合作协议书,大力发展二元猪、三元猪,年产值达1亿元。

以上各种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顺应了当前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需要,推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我们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创新机制是农业科技服务成功的前提。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的要求也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因此,要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保农业技术及其推广工作的不断创新。

第二,市场机制是农业科技服务成功的基础。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本质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农业技术只有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才能自行扩散。

第三,动力机制是农业科技服务成功的关键。这其中包括农户对技术需求的外在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内在动力,以及服务主体参与服务获得报酬的激励动力。

第四,协调机制是农业科技服务成功的保证。农业科技服务是一个涉及众多要素的开放系统,其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联系的高度“关联性”。政府在协调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协调机制保证了系统内物质、技术与价值的流动与转化关系顺畅,在技术供求的动态平衡中,寻求并实现了各自的利益,达到了整体功能的最佳化。

3适应新形势,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竞争加快的新形势,宿州市必须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不断完善的市场农业相适应,与现行的农业结构相一致,着力构建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技能专业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功能全程化、服务体系产业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政府是体系构建的“保姆”。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做好体系构建中的规划、协调和体系完善后的监督、调节工作,引导和扶持公益,支持、鼓励各类科技服务组织服务农村、服务农民。要通过制订有关制度和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与服务的宽松环境,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社会组织面向农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抓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的基地;加大对农业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稳定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扶持科技开发和兴办科技服务实体,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市场化的科技服务组织是体系构建的主体。构建充满活力的农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培育自求生存、自谋发展的各类科技服务主体。各类涉农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工商企业、民营科技服务组织是农业科技服务的主体,最具效益观念,它们通过科技服务,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科技推广与服务效果显著。必须大力支持,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它们在服务“三农”中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团体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民间科技服务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联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下接千家万户,能迅速高效地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必须积极扶持,引导它们规范运作、良性发展,使之在农村科技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传统的科技服务机构是体系构建的基础。传统的科技服务组织具有广泛的人才基础和丰富的服务经验,在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应当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各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改组、改制,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尽快由行政指导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要尽职尽责地提供公益性科技服务,认真做好病虫害测报、土壤成份测量、气象分析、疾病疫情普查等基础性工作,为组织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要大力推进农技信息化,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平台,把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快速准确传播到农村,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要鼓励广大农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领办示范基地,创办科技服务大院,把个人利益与服务效益相挂钩,充分调动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详细地阐述了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长治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以强化农村科技服务为主题的“科技兴农”“科技推广”“科技信息乡乡通”和“金钥匙”四大科技工程,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面创新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1.1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全市共有政府部门管理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189个,其中隶属农口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9个,占83%归属科技系统管理的农村技术服务机构30个"占37%另外,还有一大批具有农村科技服务能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村技术市场、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1.2农村科技服务人员

全市共有乡级以上直接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39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6人,中级职称338人,初级职称1005人,同时,还有一大批获得“绿色证书”的乡土人才、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农村科技服务第一线,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农村科技工作状况

总体而言,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大都能围绕当地工作,结合农时开展服务。调查表明,认为近年来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得到加强的乡镇占58%,办公条件在县乡之间差距较大,40%的农技服务部门有单独的办公服务场所,通讯设施、电话的占有率较高。为使农民得到及时、准确的科技致富信息,长治市从2002年开始共投入120万元,启动实施科技信息“乡乡通”工程。以农村技术服务机构、种养大户、科技推广能手为对象,安装科技信息机355台,初步构建起农村科技信息平台。目前,有12个县、市、区实现了科技信息“乡乡通”潞城市、长治市郊区、长治县和城区的部分乡镇实现了科技信息“村村通”。2004年,全市新增科技信息服务站近200个,使科技信息服务站总数达到了355个。

2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治市县区、乡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科技服务仍然呈现出。总体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局部服务能力有所弱化的局面。从发展角度看,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仍需进一步强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和机构较多、职能重复。全市有多个涉农管理部门,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科技服务机制,开展科技服务的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不能得到及时交流和共享。

(2)原有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亟待“修复”。大部分乡镇由于没有专设相应的科技管理机构,直接影响到科技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加之,在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中,各个涉农行政部门在乡镇工作的技术人员工资由原来各技术行政部门发放变为乡镇财政发放,随之而来这些技术人员的工作由原来侧重于从事技术服务变为侧重服务乡镇行政事务,造成乡镇技术人员从事农村技术服务的职能变弱!由于服务能力和经济待遇的问题,大部分科技副村长形同虚设,致使农村科技服务、中转、职能缺失、造成科技信息传达和农民对科技需要的、呼唤、不能、对接。农民群众特别需要科技服务,却不知道何处寻找。

(3)农村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全市共有农业科技人员3636名,与全市农业人口241万之比约为1:663,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是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对科技的需求。同时,农业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农村、县区、行业分布不合理,在农村一线直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人的不多,而且,在其位不谋其职的情况比较普遍,再加上现行的科技服务管理体制上下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科人员的积极性。

(4)农村科技服务运行机制不活。一是缺乏激励机制,农村科技服务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与部门的自身效益不协调,科技服务单位的农技人员送科技到乡村、。到田间、致富了千家万户,获得的收益回报很低微,除成果在获奖时有少量奖金外,其他几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回报。二是缺乏动力机制,喂入式的政府科技服务行为与市场机制下的农村经营模式的内在要求不协调。再加上农业本身的效益比较低,农民缺乏追求科技的原动力,普及新技术在一些地方难以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缺乏市场机制,农村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科研与推广、服务与市场之间也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行政计划占有较大比例。

(5)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缺乏信息交流和传递。政策和信息对促进地方科技工作及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长治市农村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基层科技服务和科技人员难以及时了解最新科技政策信息,更难以及时向上反映科技服务的需求。

(6)先进科学技术的接纳度低.技术的示范、推广难度大、成本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科技要服务“三农”关键在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要在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和结合点。在创建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必须按照“三位一体”即政策、资金、技术加机制的要求,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科技示范户和承包经营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有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服务方式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技术承包、办示范样板、抓技术培训。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使产品销出去并获得较好利益。实现这“五个转变”是新阶段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科技兴农”的必然要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实行城乡互动、紧紧围绕长治市发展实际,结合城乡科技资源,创新和建立符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需要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公益、市场主导经济的新格局。其具体对策如下:

3.1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服务体系

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平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和走农村新兴工业化道路的需要。要把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载体,积极加以培育和扶持,形成社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全程化保障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建立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的科技专家大院.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办和领办以专家为主体的科技示范园区,并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各区市要把专家大院建设纳入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各级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在资金上要给予重点支持,到2007年,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都要建立科技专家大院。

(2)发展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需要,积极引导和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为农村提供科技服务,并逐步将一些政府承担的农村科技推广职能向专业协会转移,形成外联市场和科研院所,内联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模式。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产品加工协会、绿色食品协会、奶业协会、肉鸡协会和果茶协会等建设,各区市要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加快建立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广大农户参与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实现农村推广科技服务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步推进。

(3)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综合网站。整合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网、技术产权交易网、农村经济信息网等网络资源,形成链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产品交易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业示范园区以及种养大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向社会农村科技政策、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及市场信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及时接收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信息和相关的业务咨询,建立快捷有效、双向互动的科技支农渠道。2005年底以前要完成整合工作并实现正常运转。

(4)推广农村科技“110”服务模式。健全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110”热线,服务热线成员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资公司、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专业协会以及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组成,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信息技术服务。2006年年底以前,由各级科技部门牵头,在整合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资源的基础上,设立指挥中心、市级要设立总指挥中心、各区县要设立分中心、镇级要建立服务站点、形成农村科技服务“110”的网络体系。

(5)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市场体系。要通过发展农村技术市场,把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吸引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类企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和乡土能人进入农村技术市场,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中介、技术入股等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多种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深化其功能。提供市场中介、经济、信托、咨询、科技信息等多种中介服务,培养熟悉技术贸易业务的职业经纪人队伍,完善农村技术市场的法律实施和监督系统,加强农村技术市场管理、维护技术市场秩序、建立仲裁机构、为各类主体提供平等竞争机会。

3.2提高基层科技服务水平

(1)启动基层科技示范工程,引导科技资源下移。以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经济发展中关键、紧迫的科技问题,选择一些适合基层实施的星火富民项目,上下联动、基层科技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以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典型示范,市、县科技部门工作要向下延伸,向基层倾斜,提高对基层科技工作的覆盖面,将星火富民摆在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长期坚持不动摇,真正把科技的恩惠撒向农村、

(2)以信息网络建设为核心,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现阶段建立信息网络,促进农村信息化,提高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在经济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已有信息量不足,迫切需要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长治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数据库,形成链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村技术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以及种养大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向社会农村科技政策、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及市场信息。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8篇

一、新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按两条轴线发展。一条轴线就是政府主建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即以乡镇“七站八办”为主要依托的组织形式;另一条轴线就是以“公司+农户”为框架的企业主导型组织形式。这两种服务形式曾经都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述组织形式的不适应或者弊端日益凸现出来。前者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顺、队伍不稳;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单一;技术人才匮乏,质量不高,当前基本处于“网破、人散、线断”的尴尬境地。而后者则由于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处于强势的企业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不顾及甚至侵害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利益,而政府则束手无策,监管缺位,所谓的“订单”常常是一纸空文。农民呼唤既能满足他们对市场信息、科技服务、产品营销等多方面的需要,又能充分体现并维护他们利益的新型服务组织。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正是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的前身是由王运芳等几个青年农民创办的“锁石青年科技服务所”。湖南省科技厅在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调研时,发现了这个典型,并加以指导、支持和提升。2004年“锁石青年科技服务所”正式改名为“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成立理事会,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形式上的更名,实质上则脱胎换骨,合作社由原来一个松散的民间组织蜕变为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网络化建构、全程化服务的民办科技类非企业社团组织。

短短两年时间,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迅速发展、扩张,在科技富民强县、建设新农村中产生了重大作用,显示新事物的勃勃生机。目前,该社建立了16个乡镇科技合作联社,320个科技服务分社,6大产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在850多个村设定科技推广业务员,发展社员8750人,农户参与总户数1·2万多户,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县的“总社、联社、分社、基地”四级农技服务体系。2005年,该合作社的社员年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普遍高出300元左右,其中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的达600户。在服务农民的同时,科技合作社自身得到良性发展,2006年上半年,科技合作社科技服务收入已突破60万元。

二、新机制

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之所以成为一个全新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备受当地农民欢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是因为它蕴含的新理念、新机制,开创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运行机制上,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初步实现了四个创新:一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连心、连体、连利益”的理念,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体制;二是按照“四级联动,纵横结合”的理念,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三是按照“全方位服务,一体化经营”的理念,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经营形式;四是按照“服务灵活,责权明晰,利益捆绑,双赢发展”的理念,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管理手段。

在体系建设上,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显现出五个特点:

第一,服务组织网络化。按照产前、产中、产后的要求,总社设立了基地开发部、技术服务部、市场营销部、农资种苗经营部、人力资源部等机构,总社下面以乡镇为单位设立联社,联社下面以三个村为一个区域单位建立分社,分社联接村级员和社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第二,服务功能全程化。合作社集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生产资料、信贷担保、科技服务、市场营销六大功能于一体,将服务延伸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第三,服务管理规范化。通过章程和各项制度,建立契约关系,明确合作社上下机构之间以及与社员农户的责、权、利关系,实现管理与服务的规范化操作。第四,服务方式市场化。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宗旨,实行自愿参与、自筹资金、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运用市场机制,达到合作社与农民的“双赢”。第五,服务能力可持续化。合作社建立科技发展风险基金,探索农业技术开发保险机制,降低化解农民经营风险。

三、新启迪

鉴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特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必然呈现多元化趋势。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的实践表明,农村科技服务作为一个准公共产品,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科技、政策的三维效能,实现农民自主、市场导向、科技支撑、政府引导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多元化需求。

1·农民自主是基础。忽视农民的需求是现行农业科技体制的制度性缺陷。农业推广部门往往关注的是政策绩效;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更多地关注科技成果与论文本身的是学术价值;龙头企业则以赢利为目的,关注的投资边际效应最大化。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才真正找到了服务的主体——农民,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才是科技服务组织发展和存续的基石。

2·市场引导是前提。农村科技合作社为广大农民所喜爱,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合作社消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固有的体制与制度,一切从市场出发,一切从农民需要出发,按照价值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来服务农民、开拓市场。市场既是服务的出发点,又是服务的归宿。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不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这是长效发展的动力所在。否则,任何一个新的模式最终不能摆脱重蹈“网破、人散、线断”覆辙的厄运。

3·科技支撑是根本。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科技服务是主题、是主线,贯彻于服务的全过程。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引领。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首先要提高科技服务的层次,拓宽科技服务的功能,改善科技服务手段,要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有机结合起来。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9篇

一、新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按两条轴线发展。一条轴线就是政府主建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即以乡镇“七站八办”为主要依托的组织形式;另一条轴线就是以“公司+农户”为框架的企业主导型组织形式。这两种服务形式曾经都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述组织形式的不适应或者弊端日益凸现出来。前者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顺、队伍不稳;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单一;技术人才匮乏,质量不高,当前基本处于“网破、人散、线断”的尴尬境地。而后者则由于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处于强势的企业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不顾及甚至侵害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利益,而政府则束手无策,监管缺位,所谓的“订单”常常是一纸空文。农民呼唤既能满足他们对市场信息、科技服务、产品营销等多方面的需要,又能充分体现并维护他们利益的新型服务组织。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正是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的前身是由王运芳等几个青年农民创办的“锁石青年科技服务所”。湖南省科技厅在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调研时,发现了这个典型,并加以指导、支持和提升。2004年“锁石青年科技服务所”正式改名为“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成立理事会,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形式上的更名,实质上则脱胎换骨,合作社由原来一个松散的民间组织蜕变为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网络化建构、全程化服务的民办科技类非企业社团组织。

短短两年时间,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迅速发展、扩张,在科技富民强县、建设新农村中产生了重大作用,显示新事物的勃勃生机。目前,该社建立了16个乡镇科技合作联社,320个科技服务分社, 6大产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在850多个村设定科技推广业务员,发展社员8750人,农户参与总户数1·2万多户,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县的“总社、联社、分社、基地”四级农技服务体系。2005年,该合作社的社员年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普遍高出300元左右,其中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的达600户。在服务农民的同时,科技合作社自身得到良性发展,2006年上半年,科技合作社科技服务收入已突破60万元。

二、新机制

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之所以成为一个全新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备受当地农民欢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是因为它蕴含的新理念、新机制,开创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运行机制上,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初步实现了四个创新:一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连心、连体、连利益”的理念,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体制;二是按照“四级联动,纵横结合”的理念,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三是按照“全方位服务,一体化经营”的理念,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经营形式;四是按照“服务灵活,责权明晰,利益捆绑,双赢发展”的理念,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管理手段。

在体系建设上,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显现出五个特点:

第一,服务组织网络化。按照产前、产中、产后的要求,总社设立了基地开发部、技术服务部、市场营销部、农资种苗经营部、人力资源部等机构,总社下面以乡镇为单位设立联社,联社下面以三个村为一个区域单位建立分社,分社联接村级员和社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第二,服务功能全程化。合作社集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生产资料、信贷担保、科技服务、市场营销六大功能于一体,将服务延伸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第三,服务管理规范化。通过章程和各项制度,建立契约关系,明确合作社上下机构之间以及与社员农户的责、权、利关系,实现管理与服务的规范化操作。第四,服务方式市场化。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宗旨,实行自愿参与、自筹资金、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运用市场机制,达到合作社与农民的“双赢”。第五,服务能力可持续化。合作社建立科技发展风险基金,探索农业技术开发保险机制,降低化解农民经营风险。

三、新启迪

鉴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特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必然呈现多元化趋势。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的实践表明,农村科技服务作为一个准公共产品,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科技、政策的三维效能,实现农民自主、市场导向、科技支撑、政府引导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多元化需求。

1·农民自主是基础。忽视农民的需求是现行农业科技体制的制度性缺陷。农业推广部门往往关注的是政策绩效;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更多地关注科技成果与论文本身的是学术价值;龙头企业则以赢利为目的,关注的投资边际效应最大化。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才真正找到了服务的主体——农民,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才是科技服务组织发展和存续的基石。

2·市场引导是前提。农村科技合作社为广大农民所喜爱,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合作社消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固有的体制与制度,一切从市场出发,一切从农民需要出发,按照价值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来服务农民、开拓市场。市场既是服务的出发点,又是服务的归宿。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不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这是长效发展的动力所在。否则,任何一个新的模式最终不能摆脱重蹈“网破、人散、线断”覆辙的厄运。

3·科技支撑是根本。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科技服务是主题、是主线,贯彻于服务的全过程。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引领。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首先要提高科技服务的层次,拓宽科技服务的功能,改善科技服务手段,要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有机结合起来。

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第10篇

农村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振兴林业,保证生态体系的完整性,才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乡镇林业站是林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乡镇林业站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运用,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快慢。乡镇林业站科技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到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乡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完整程度,直接关系科技作用的效率。林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促进了林农增收[2]。

任何一种林种或水果,都有各自的生长特性,对土壤气候条件有特定的要求,而农民却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需要林业科技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乡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体制问题。《国家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农业技术推广法》都明确了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管理体系是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然而,实际工作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多头领导,往往造成事出多门,结果却不能各负其责。有关部门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实际上停留在口头上、纸头上、形式上,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没有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村级科技服务网络更是一片空白。

2.资金问题。当前科技投入资金的主要问题一是少,二是不到位,三是使用分散。目前乡镇本身经费普遍短缺,很难对林业服务体系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另外,乡镇林业站的办公经费也十分短缺,组织农民培训、印发科普资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使得乡镇林业站工作很难有效运行。

3.科技成果转化率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成果转化后的跟踪服务等方面,但是由于农村普遍存在信息闭塞、农民文化及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效率慢。

4.科技人员使用问题。一是上级领导为缓解财政困难,大幅压缩科技人员的使用经费。如2008年灯塔乡政府对乡镇农、林、水等各大科技人员分流,政府只补助每年3000元的基本生活费,连养老保险都要想办法解决,要求他们自主创业,进行有偿服务,造成基层科技人员为生活而奔波,被迫放弃职责,使得农民对有偿服务产生疑惑,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二是由于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知识更新缺乏主动性,乡村基层部分科技人员缺乏钻研精神,科技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很难跟上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同时很多地方对科技人员没有考核、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做多做少,做好做差一个样,极大地挫伤了科技人员对林农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5.科技服务内容问题。目前许多山区乡镇林业科技服务设施陈旧,内容欠缺,实用性差。技术偏向实用少,与服务对象的目的有很大差距,从而影响整个林业科技体系的成效。

6.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问题。山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若采用有偿服务,一部分群众会放弃,认为林业是粗放经营,即使按照传统的方式经营,也有收益。同时,由于林农自身并不富裕,若采用有偿服务,林农会无力进行投入。所以许多乡镇基层科技人员只能利用召开村干部以上会议之际宣传、普及、推广一些实用科技知识,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推广。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领导,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乡镇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财政、科技、科协、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如何协调并形成合力极其重要。各级政府应该负总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协调相关部门关系,重点抓好法律、政策、资金的落实,并从农民的基本利益出发,发挥各自的职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做好组织管理工作[3]。

2.解决好科技服务体系的资金问题。考虑到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属于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无偿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有偿服务内容,作为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发挥政府桥梁和纽带作用,并需制定预算,积极争取经费。

3.不断提高乡镇林业系统人员业务水平。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加适用于现代农村林业实际的科普知识[4]。

4.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重调研干实事。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深入农村调研,掌握农村林情,广泛收集信息,把市场的需求与农村林业的开发相结合,使林地生产力效益最大化,使经济效益高效化,使林农增收快速化。

5.给予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一定政策上的倾斜。上级部门应对乡村镇科技人员及农村林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与政策性倾斜,保证基层单位科技人员的待遇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在晋升技术职务时,以考核其科技服务推广业务水平和实绩为主,对学历、论文、成果、外语等适当放宽。

6.加强对乡镇基层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科技水平。加快科技服务网络的建设,做到乡镇科技服务推广体系有完整的设备,如电脑教室,村村有科技联络员等。

7.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应点面结合。林业科技转化,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推广,建立示范点,做到以点带面。

参考文献:

[1]詹祖仁.林权制度改革后新型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林副特产,2007(5):87-89.

[2]江淑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2):233-236.

[3]黄建华.福建林业科学管理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05-109.

上一篇: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科技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