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6:25:28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第1篇

1.1推动了技术和品种的转化应用湖南农业大学依托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紧密对接地方政府的战略需求和涉农企业的实际需求,先后与湖南省14个地市(州)、100多个县(市、区)政府建立了科技战略长期合作关系,与300多家涉农企业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学校选派了110余名科技特派员和挂职科技副县长到当地开展技术、品种等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在全省建立了100多个不同类型的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基地,共转化推广新技术、植物新品种、专利等科研成果400多个(项),农作物应用面积达1亿亩以上,其中由湖南农业大学选育审定(登记)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每年推广示范面积超过5000万亩。例如:依托食品学院周建平教授的发明专利技术“油茶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及产品开发”创建的湖南康奕达油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水酶法提取茶籽油工艺,不仅打破了“蒸炒—压榨—浸出—精炼”的传统工艺,省却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全部保留了营养成分,而且加工过程中不产生苯并芘,保证了食品安全。同时,该技术还提高了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率,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实现年产值500亿元。再如:“培两优188”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优质两系法杂交稻品种;“C两优396”和“C两优9号”这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抗性等表现深受农民朋友认可,在湖南及周边省市的推广中已成为主栽品种;“湘油11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湘油13号”、“湘油15号”和“湘杂油1号”也是我国推广面积相对较大的“双低”油菜品种。

1.1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湖南农业大学的品种专利等科技成果被湖南省40%以上的大型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组织使用,湖南50%以上水稻栽培品种和80%以上油菜栽培品种都由湖南农业大学育成,农业科技成果有效支撑了水稻、油菜、柑橘、生猪、水产、茶叶、葡萄等湖南省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有“金健米业”、“隆平高科”、“金浩茶油”、“坛坛香食品”、“唐人神”、“正虹饲料”、“洞庭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期与湖南农业大学保持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有“金健大米”、“安化黑茶”、“东江鱼”、“临武鸭”等四大农产品品牌,主要由湖南农业大学提业链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撑。另外,学校有13位科研人员担任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有10位科研人员担任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们从农业生产实践和产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与技术服务,引领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1.3有利于农科教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在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加强了湖南农业大学的科技优势、人才资源与农业产业的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高校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科技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时,把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把科研选题和需要解决的产业技术难题相结合,研究的技术成果符合产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同时,引导激励了广大师生深入农村服务“三农”,提升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2.1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农业高校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开展工作的出发点主要是经济社会效益,迫切需要政府的稳定支持,但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实现转化应用。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和配套技术的影响较大,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与转化应用周期相对较长;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比较收益和经济回报率相对较低,受中试、产业化高风险性的影响,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往往缺乏投资兴趣;三是农业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和市场风险,风险投资的资金往往倾向于成熟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获得风险投资的优先支持相对较难。

2.1科技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在人员评价方面,对从事不同类型工作的科技人员未能实现分类评价,现有的评价办法涵盖范围不全面,往往适用于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大多不适用于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推广的人员。在项目评价方面,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成果转化等各类项目,往往采用相同的标准和方式评价,评价过程中往往重视项目结题验收的数量和形式,忽视项目的后期成果转化等效益评价,评价结果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项目的实施质量。在成果评价方面,主要根据数量、刊物影响因子及著作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等,甚至把发表SCI、EI论文作为衡量科技人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的首要标准,没有面向农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造成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激励不足。

2.3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第一,优势学科、人才资源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结合不紧密,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晋升职称的需要,相同条件下,科技人员更青睐于从事容易的纵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项目,而对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等短期难以产生效益的应用开发类项目兴趣不大。第二,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科研项目偏离农业生产实践,导致直接面向产业发展的可转化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不多,特别是针对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链上的高水平成果较少。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由于忽视在转化应用中需要集成的相应配套技术,使其在转化过程中因为技术瓶颈而无法实现。第三,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偏低。多数高校十分重视专利的发明创造,并以此作为科技人员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的参数,却往往忽视专利技术的转让、实施许可和产业化,特别是没有制定相应标准科学评价专利技术在转化运用中产生的效益。科技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如果仅仅是从项目本身的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出发,一些研发成果虽然可以获得专利授权,却因为其技术成果与农业产业的实际需求不符,不能对接农业产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必然没有转化可能性。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1009-1013年共有467件专利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在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截至1013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量为136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工程、农业生物等学科领域,但已经转化或实施许可的专利数量不足50件,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益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3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对策措施

3.1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第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激励。①制定引导学校教师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把成果转化工作业绩计入其科研工作量,纳入绩效分配体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②根据地方农业产业的实际需要,选派懂技术、懂市场的科技人员担任地方政府科技特派员或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组织开展成果转化工作;被派遣的科技人员除了全额享受学校规定的工资、津贴、福利和奖金待遇,另行安排交通食宿专项经费。第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人事制度。①学校设立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部门或机构,配备或聘请专职人员负责成果转化工作,建好高校科技成果信息库和企业科技成果需求信息库。②制定完善人员聘任和考核管理办法,遴选一批转化推广经验丰富、实践技术能力强的基层技术骨干和农技专家,聘为兼职教授或副教授,并根据其成果转化工作实绩给予相应待遇。③以农业产业链为基础,每一个产业从校内学术带头人中遴选配置1名岗位科学家,岗位科学家从相关学院选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专家团队。第三,布局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和专业人才,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成果的转化。①围绕省内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选择区域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载体,每一个产业相应组建一支包括产业专家、涉农部门管理专家等在内的专家团队,进行成果转化对接。②针对省内不同区域的特色产业发展,围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加工增值等产业发展目标,选择区域内相关企业、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载体,每一个产业派遣一个科技特派员团队对接建设,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3.1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工作针对科技人员、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评价标准,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第一,改变在职称评聘、科研工作量计算等评价过程中过分依赖科研项目、经费数量、论文、专利、品种、科学技术奖励的做法,重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等科研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引导科技人员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第二,对从事科技服务、技术转移和技术支撑的科技人员,以经济社会效益、服务质量和实际贡献作为评价重点。第三,对于应用研究类项目,以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评价重点,评价技术目标的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对于产业化开发类项目,以技术、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反应作为评价重点,评价项目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

3.3加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第一,探索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重点选择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的领域,与涉农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战略联盟和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开发的产学研模式,推动产学研结合由短期、分散合作向长期、紧密合作转变。第二,加强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整合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利用高校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利用高校中试基地、技术市场与企业共建成果转化平台,利用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同研究解决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顺利转化。第三,推动专利技术的转化运用。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灵活多样的专利技术转化实施机制,引导优质专利技术在合作企业实施应用,引导专利技术从实验室向企业定向流动,获得转化运用的效益和收益。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第2篇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些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信息形式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也同样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其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它是否构成信息[3]。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形式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从而造成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始终处于“阳春白雪”、深锁春闺的状态,没有以适合农业生产者特点的朴素简洁的形式与他们见面。

2.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这又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钱永忠,2000)。因此,目前的情况不符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规律,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深入到千家万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

3.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

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免费搭乘“信息快车”,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或一定的经济补贴来支持信息供体,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当然,现实中也有少部分信息供应商,如一些刊物、报纸、信息咨询中心等通过有效的市场运营获得了成功,但网络信息供应商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不甚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此外,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困难,也使得技术供给者市场活跃程度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因来自于农业科技带来的产品创新或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其本质是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收益的提高,因而带来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我国农业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生产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国农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淫,不愿意冒险行事,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而等他们看到别人使用某项科技信息获利并开始模仿时,其技术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预期的要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者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积极性的因素。

4.信息的信度与效度问题。信度是反映事物稳定性、可靠性的指标。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径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过程反而可能成为增加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业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生产条件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农业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度。

农业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决特定问题为导向是决定其信度与效度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在决定科技成果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虑了接受者的特点。比如说,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就必须使农业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本地化。

5.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普遍。

信息不对称最经常地表现为“不懂”技术的使用者(包括技术开发的风险投资商、科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和“不懂”市场的技术持有者之间的沟通困难。

进行信息充分沟通的一个前提,是对话双方能够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上把事情“说清楚”。可是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封建社会婚姻中常见的那样一种现象倒是时有耳闻——技术持有者出于对技术保密的心理以及法律、政策所允许的某些保护性措施,使得技术成果的信息不完全,就像一位护雏心切的家长,对自己的女儿娇宠过度,不让她抛头露面,同时又不论其长相如何,在自己看来总是貌美如花,因此希望她能找到一个上好的婆家;而对投资者而言,由于对技术了解程度有限,但出于保护自己投资利益及规避风险的本能,总想更多地获得有关的技术信息,可是科技成果这一待嫁的新娘却总是披着红色的盖头,在她与自己正式成婚之前,无论如何难睹芳容。于是,双方在成为亲家之前,总要先互为敌人,都想摸清对手的情况,而又往往云里雾里,不知所以,最后是“不打不成交”或者以告吹了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经常出现技术持有者对技术效果的高估,而投资者迟迟不予投资的现象。如果信用制度完善的话,这些问题应该不难解决。但恰恰是由于不规范行为的泛滥,政府评奖制度以及中立性的技术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往往仍不足以为投资者采信,所以,科技成果使用者对一项科技成果的接受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成果持有者的声望,投资者的眼光、胆魄和运气。

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加之制度的失范,造成了以上的尴尬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当然不能是让科技成果使用者成为技术专家或者使科研人员成为项目经理人。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操作行为,确保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中立和专业化,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6.信息的梯度转移问题。信息的梯度转移规律是指信息总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方向循序进行传递的。

由于知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在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甚至在接受者群体之间都存在着“知识差”[4],由此也就难以避免形成“信息差”。这一差距的大小直接决定信息传递的速度、方向、范围和效果。“信息差”的大小决定了信息转移的梯度。梯度是指某物质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现象。实物的能量是沿着梯度最大的方向流动的:水向落差最大的方向倾泻,电向电位差最大的方向流动,热量向温差最大的方向传导,等等。然而,科技信息的传播扩散却与之相反。由于它是一种知识商品,如果接受的一方没有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经济基础,就很难接受、消化它。所以,科技成果是沿着应用梯度最小的方向转移的。

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与科技成果梯度纵向转移(由科技发达地区转向科技不发达地区,这是地域上的纵向转移;由发达地区的衰落型科技转移到落后地区变为先进型科技,这是时间上的纵向转移)规律,提醒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平民化”和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二、政策建议与措施

1.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制定政策,健全民间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它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三,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消除噪音,提高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消除噪音的关键就是要控制好信息源的信息行为。从理论上讲,科研人员、推广转化组织(包括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示范户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完善法律、行政管理和社会信用制度是消除人为信息噪音的根本。同时,缩短信息传输路径,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做到信息的直线传递,是减少信息噪音的技术手段。

实施信息的标准化是提高信息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措施。农业标准信息是指反映农业标准的技术性文献。它不仅技术手段先进,而且通俗易懂,易于为信息用户所接受。农业标准信息对于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场信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努力做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农业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与效率。要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尤其是农业生产者喜闻乐见、易于采用的信息手段来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

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

4.遵循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要求,精心选择技术信息对象,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选择工作,以提高产业化效率。同时,根据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等资源禀赋条件,以提升经济层次为目标,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进行尝试,努力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5.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由于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寻求自我保护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其彼此间互相进行信息的封锁,以确保自己处于信息垄断者的地位。然而,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是,由于彼此间的不合作,极大地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最终是打碎了科技信息垄断者获得最大利益的梦想,使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损害,而科技研究、开发的投资者成为这一行为的最大牺牲者。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各利益主体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保障。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信息本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孙宝寅,曹自学:《科技传播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2]王爱玲,刘军萍,文化等:《影响科技下乡的原因探究及建议[M]》,中国农学会编,《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第3篇

八十年代以来,吉林省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全国1/25的耕地,为全国提供1/10的商品粮,1/5的专储粮和1/2的玉米出口量,粮食生产10年跨跃了3个台阶。吉林省的农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决定因素是坚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

1、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2、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吉林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4、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5.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5.2制定优惠政策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科研、推广单位投身于农村科技事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近几年先后制定印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活科技单位科研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补充规定》、《关于推进我省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科研部门拨款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发送"吉林省科委科技成果推广奖励办法"的通知》、《关于稳定吉林省农业科技队伍促进科技进步若干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第4篇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些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信息形式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也同样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其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它是否构成信息[3]。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形式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从而造成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始终处于“阳春白雪”、深锁春闺的状态,没有以适合农业生产者特点的朴素简洁的形式与他们见面。

2.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这又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钱永忠,2000)。因此,目前的情况不符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规律,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深入到千家万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

3.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

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免费搭乘“信息快车”,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或一定的经济补贴来支持信息供体,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当然,现实中也有少部分信息供应商,如一些刊物、报纸、信息咨询中心等通过有效的市场运营获得了成功,但网络信息供应商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不甚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此外,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困难,也使得技术供给者市场活跃程度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因来自于农业科技带来的产品创新或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其本质是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收益的提高,因而带来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我国农业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生产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国农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淫,不愿意冒险行事,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而等他们看到别人使用某项科技信息获利并开始模仿时,其技术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预期的要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者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积极性的因素。

4.信息的信度与效度问题。信度是反映事物稳定性、可靠性的指标。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径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过程反而可能成为增加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业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生产条件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农业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度。

农业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决特定问题为导向是决定其信度与效度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在决定科技成果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虑了接受者的特点。比如说,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就必须使农业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本地化。

5.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普遍。

信息不对称最经常地表现为“不懂”技术的使用者(包括技术开发的风险投资商、科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和“不懂”市场的技术持有者之间的沟通困难。

进行信息充分沟通的一个前提,是对话双方能够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上把事情“说清楚”。可是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封建社会婚姻中常见的那样一种现象倒是时有耳闻——技术持有者出于对技术保密的心理以及法律、政策所允许的某些保护性措施,使得技术成果的信息不完全,就像一位护雏心切的家长,对自己的女儿娇宠过度,不让她抛头露面,同时又不论其长相如何,在自己看来总是貌美如花,因此希望她能找到一个上好的婆家;而对投资者而言,由于对技术了解程度有限,但出于保护自己投资利益及规避风险的本能,总想更多地获得有关的技术信息,可是科技成果这一待嫁的新娘却总是披着红色的

盖头,在她与自己正式成婚之前,无论如何难睹芳容。于是,双方在成为亲家之前,总要先互为敌人,都想摸清对手的情况,而又往往云里雾里,不知所以,最后是“不打不成交”或者以告吹了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经常出现技术持有者对技术效果的高估,而投资者迟迟不予投资的现象。如果信用制度完善的话,这些问题应该不难解决。但恰恰是由于不规范行为的泛滥,政府评奖制度以及中立性的技术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往往仍不足以为投资者采信,所以,科技成果使用者对一项科技成果的接受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成果持有者的声望,投资者的眼光、胆魄和运气。

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加之制度的失范,造成了以上的尴尬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当然不能是让科技成果使用者成为技术专家或者使科研人员成为项目经理人。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操作行为,确保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中立和专业化,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6.信息的梯度转移问题。信息的梯度转移规律是指信息总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方向循序进行传递的。

由于知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在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甚至在接受者群体之间都存在着“知识差”[4],由此也就难以避免形成“信息差”。这一差距的大小直接决定信息传递的速度、方向、范围和效果。“信息差”的大小决定了信息转移的梯度。梯度是指某物质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现象。实物的能量是沿着梯度最大的方向流动的:水向落差最大的方向倾泻,电向电位差最大的方向流动,热量向温差最大的方向传导,等等。然而,科技信息的传播扩散却与之相反。由于它是一种知识商品,如果接受的一方没有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经济基础,就很难接受、消化它。所以,科技成果是沿着应用梯度最小的方向转移的。

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与科技成果梯度纵向转移(由科技发达地区转向科技不发达地区,这是地域上的纵向转移;由发达地区的衰落型科技转移到落后地区变为先进型科技,这是时间上的纵向转移)规律,提醒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平民化”和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二、政策建议与措施

1.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制定政策,健全民间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它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三,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消除噪音,提高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消除噪音的关键就是要控制好信息源的信息行为。从理论上讲,科研人员、推广转化组织(包括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示范户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完善法律、行政管理和社会信用制度是消除人为信息噪音的根本。同时,缩短信息传输路径,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做到信息的直线传递,是减少信息噪音的技术手段。

实施信息的标准化是提高信息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措施。农业标准信息是指反映农业标准的技术性文献。它不仅技术手段先进,而且通俗易懂,易于为信息用户所接受。农业标准信息对于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场信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努力做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农业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与效率。要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尤其是农业生产者喜闻乐见、易于采用的信息手段来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

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

4.遵循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要求,精心选择技术信息对象,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选择工作,以提高产业化效率。同时,根据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等资源禀赋条件,以提升经济层次为目标,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进行尝试,努力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5.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由于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寻求自我保护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其彼此间互相进行信息的封锁,以确保自己处于信息垄断者的地位。然而,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是,由于彼此间的不合作,极大地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最终是打碎了科技信息垄断者获得最大利益的梦想,使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损害,而科技研究、开发的投资者成为这一行为的最大牺牲者。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各利益主体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保障。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信息本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孙宝寅,曹自学:《科技传播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2]王爱玲,刘军萍,文化等:《影响科技下乡的原因探究及建议[M]》,中国农学会编,《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措施

一、 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机制尚未健全和成熟,地方农业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和涉农协会等之间科技与推广工作的衔接与合作缺少实质性的进展,部门、区域、协会、涉农企业和学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彼此之间的融合和互动效果尚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致使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

相对于国家重点类农业院校或科研院所,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在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其拥有的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和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都非常欠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还非常落后,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差,导致转化率低下。

(三)科研导向存在偏差

在科研成果评定上,层次与数量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认为SCI、EI越多,就代表你的研究水平越高。这种导向上的偏差,带来了高校科研重论文轻应用,重成果轻转化的尴尬局面。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近几年来学术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表明,高等院校用占全国16%的研发人力、不足10%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66%的国际论文,而这些论文包括科研项目的成果真正用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比例非常低下,大部分论文和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纸面上,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没有真正的落地生根,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四)科研选题偏离生产

由于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主要来自国家各部委、省、市政府的各种基金、项目,使得大部分农业高校科研人员投入过多精力用于面向政府项目的申报、论证、检查、验收、鉴定等非研究性工作,没有很好地面向农业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设计课题,忽视了市场需求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导致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存在极大困难。再加上政府项目绝大部分还未能完全与生产、需求和市场相对接,多为基础研究项目,应用型研究项目的比例偏少,因此这些科研项目完成后取得的科技成果,也就难以应用于农业生产,难以更好的服务于市场需求。

(五)农业高校的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动力不足

农业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他们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和学生工作之余,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后续的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上来,并且,农业高等院校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重视不够。由于农业科研成果的特殊性,一些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但是社会效益大的优秀科研成果很难通过市场推广出去。一些应用前景较好的科研成果,却由于教师、科研人员对技术、需求、市场和农业生产不熟悉,导致了这些优秀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加上农业科技成果社会公益性强、经济获益较慢,而使用成果的主体多为实力较弱的农民和中小涉农企业,它们无力支付高额的成果转化费用。

(六)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欠缺

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要想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过小试、中试等几个阶段,而农业高校的大多数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转化经费投入,使得科技成果难以进行中试,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已经成功转化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5]。成果转化前期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进行中试,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二、 农业高等院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措施

(一)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顺利高效转化的根本保障。国家或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理顺各种关系、畅通转化渠道、提高转化效率。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要充分整合涉农企业、相关单位、涉农协会和兄弟院校等各方资源,彼此间充分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质量。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力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应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为其提供相关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等,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三)制定必要的激励和考核政策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科技成果鉴定以及科研奖励等方面,将开展产学研项目研发、应用型课题申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纳入其中,并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改变以往只重论文轻成果、重科研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其次,在利益分配上,要加大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分配比重,加大对从事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向农业生产一线推广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

(四)以农业市场需求作为科研立项的基本依据

农业科研立项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即要以农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样的农业科研立项才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没有市场需求的供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要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做好,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紧紧围绕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研究要始终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打破传统的从选题立项、科学研究、成果鉴定到奖励申报的一条龙观念,杜绝农业科技项目在选题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研究,要深入农业生产实际,做到科研目的性强,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矛盾和问题,使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小结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绝大部分来自于农业高等院校,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农业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使农业科学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2):40-41.

[2]吴毅贵.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信息,2011,29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04-0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服务等环节后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过程[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将技术变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很低。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已经取得重要的进步,每年能够产生6 000~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但是真正能够运用于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5%~85%的成果转化率[2]。 农业科研院所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许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难以提高的障碍和瓶颈。

2 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2.1 科研体制存在弊端,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我国现行的科研活动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科研课题主要是来自政府工作计划、国家和地方各类基金组织,而不是生产活动,大多数科研课题属于基础性科学研究。应用性科研课题少,而基础性科研较难突破,加上科研回报率低,容易使科研工作者感到困惑和迷惘,失去信心。二是在职称评定中,科研课题和学术论文是2项硬性指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却无关紧要。因此,科技人员只重视申报课题、和成果鉴定,却不关心成果的后续推广和应用,造成许多科研活动重成果轻转化、重论文轻应用的情况[3]。三是当部分科研群体取得突出成绩后,经常被提拔或调离到行政管理岗位,因事务繁忙,难以继续从事农业科研和成果推广活动,出现农业科研优秀人才流失、匮乏。在引进科研人才时要求高、待遇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献身农业科研,导致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2.2 农业推广部门功能弱化,科技成果难以推广

虽然我国建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推广体系,但是科研部门与推广部门相互分离,推广人员由于没有参与科研活动,对科研成果不能完全掌握,出现问题时没法及时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媒的快速普及,农业推广活动对推广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大多毕业于专科学校,没有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加上农业推广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导致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动力不足,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2.3 农民对先进科技成果存在抵触心理,抵制采用新技术

农业科技成果是科研人员根据生产中的问题,创造最优的生产条件,使农业生产效果达到最佳。而对农民来说,很难创造这种严格的生产条件。相反,农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经验和方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实在、可靠,对这种苛刻的生产要求往往持怀疑态度,不愿接受新成果,抵制新技术的采用,阻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

3.1 健全农业科研体系,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一是促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鼓励科技人员从农业生产中寻找课题,特别是农业高等学校可以借助“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个平台,缩短科研与生产的距离,实现科研从生产中来,科研为生产服务,达到科研与生产的双赢。二是健全科技成果转让制度,鼓励科技成果自由转让,合理分配成果转让所得。三是加大科研经费、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的投入,提高科技人员待遇水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完善干部选拔程序,促进干部选拔公开化和公平化,调动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4]。五是要改变传统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指导方针,将科技成果转化率纳入职称评定体系,从而激发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

3.2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推广活力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变科研部门与推广部门相分离的状况,使科研人员具有科研和推广双重角色,既搞科研活动,又搞推广服务,通过试验、示范、培训和指导等环节向农民传授科技成果的使用方法,在实践中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同时,要健全农业推广体系,提高推广人员的待遇水平,加强对推广人员的培训、育,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调动其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3 加强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对科技成果消化吸收能力弱,对科技人员的依赖度高。如果没有科技人员多次、详细的指导,往往对科技成果理解不透,甚至半途而废,阻碍成果转化。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与介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使农民接受和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力。

4 参考文献

[1] 王子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00(6):22-23.

[2] 孙炬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障碍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3):257-258.

[3] 吴毅贵.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信息,2011(29):172.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科研 产业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的形势和机遇对现代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切需要大量优质高产农业新品种及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新技术和新设施,而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来实现。伴随着我国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例如,2012年中央财政合计安排262.75亿元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有力推动了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率始终偏低。我国每年经国家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其中约30%可推广,但实际转化率只有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80%甚至9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产业脱节,导致部分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不匹配,以致农业科研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创新链与技术链。二是我国众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的转化环节薄弱且转化体制机制不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导致相当一部分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因系统化、配套化及工程化水平不足而积压在“库”无法产业化。三是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研究水平较低,导致对来自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的承接和支撑能力差。四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导向不够科学,评价标准主要依据数量、刊物等级等,形成了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和重成果轻应用的向性错误,忽略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具体效果及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贡献。

二、多层面探索农业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

(一)科企对接合作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商业经营,以商业资本的方式进行运作,而在加入科技成果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商业经营为辅体,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概念中,需要建立科技领导农业的发展模式,不断强化农业与科技企业的合作,科技创新对于农业而言极为重要,在提升农业产量与质量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现有的农业发展机制,使农业必然向信息化,科技化发展,近年来提升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社会经济平衡为重要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也逐步提升,使农业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科技创新企业与农业的合作,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科技设备的应用,将科技有效的融入到农业发展中。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相对滞后,相关的科技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产生滞后与差距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是农业合作发展机制的问题,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大部分为依靠传统的农业合作社等机构,使农业发展规划受到限制,农业科技不能够有效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农业发展应做到与时俱进,秉承小家变大家的思想理念,使农业科技有效实施,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仅需要农户与科技企业的支持,也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的扶持,毕竟在农业科技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初期发展农业科技合作的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科技创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形成有效的循环。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成,必须面临一系列的基体制改革,每一项农业科技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验,反复验证才能够最终应用至农业发展中,而传统的农业发展则以快速高效为原则,在前期的发展规划中,的确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却经不起长期的考验,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够适应未来的市场发展,导致部分农户在一年内获得巨大丰收,而第二年却连连亏损,使得大部分农作物仅能够在田地中不断腐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可完全杜绝此种情况的发生,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结合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市场缺口,有效提升农产品需求量,让农户种植的农产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有基础的营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的主体优势。

(二)落实转化载体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度科技成果之所以难以转化除了上述供需不对称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连接科技链与产业链的“中试”环节的薄弱和缺失。“中试”环节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成功集成、熟化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关键,是连接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桥梁和纽带。但由于机制体制问题,其上游科研人员由于缺乏推广转化的动力、压力和资金条件,多将成果或技术仅停留在成果鉴定和评奖层面,其下游企业由于缺乏研发人才和条件,基本没有承受“中试”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导致这一中间环节成为游离于当前科研链和产业链上下游外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窘境,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以涉农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和载体为依托,针对其将学术研究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持续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使其真正发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器的作用。

(三)完善激励体系

激励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科技的水平,激励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农业发展,也对科技创新企业产生积极影响,从多个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完善,使科技更有效的融入至农业产业化结构中,在科技创新领域,不仅企业可以获利,在各高校与研究部门方面,也能够获得丰厚的奖励,激励其不断地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所努力,从而为农业发展打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发展对策;江苏淮安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03-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既涉及国计民生,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得以长期协调、稳定增长的保障,推动新时期农业的发展,重点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落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但当前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并未发挥出其真正的利用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强,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够,创新性不强,实用性有待提高,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迫在眉睫[1]。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创新型、转化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政策体制、农业经济状况、市场发展前景等方面,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协同配套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再加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复杂性、环境强依赖性、受体多样化、市场风险大和周期长等特点,更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为此,笔者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开展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专题调研,具体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阻力,包括农业科技成果供应、市场需求及具体转化过程等方面,同时提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2]。

1 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源头产出与供给不足

1.1.1 科研选题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不一致,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受阻[3]。在我国每年产出的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中,仅有30%~40%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70%~80%,差距较大[2]。由于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资源分配及成果转化均以政府机构为主导,成果推广方面由政府部门强力推进,在落实到农业生产实际过程中未提前进行市场与农户需求调研,也缺乏科研实施单位的意见征集,因而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与当地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进而导致科技研发与农业生产脱节,浪费了人力物力,农业科技成果却无法有效转化利用,实用性大大降低。

1.1.2 科技评价体系未有效联系实际[4]。一方面,对于农业科研项目的考核主要以论文、专利及获奖情况为主,缺乏对农业科技成果实际应用价值的考量。从而导致科研工作者对于科研成果的实用性缺乏重视,而耗费大量精力进行论文撰写、项目申请,这也直接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同时部分科研成果往往对于产中研究较为重视,却忽略了产后配套及中试研究,这也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考核未制定严格的分类标准,多以SCI 论文数量论“英雄”,大量科研工作者转而从事基础研究,对于生产养殖等应用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显得不公平。众所周知,缺乏应用与转化的科技成果终究是无源之水,在笔者的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淮安市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农田实际应用领域的研究严重匮乏,大部分科技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而无法落实到田间地头。

1.1.3 科技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对于科技成果能够及时转化应用并推广的项目,科研人员能够从中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而对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显著,但目前仍无法有效转化推广的科研项目,科研工作者往往无法及时收到经济收益。同时,由于科研激励体系的不完善,从事农业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收入远远低于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的科研人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础应用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激励体系至关重要。

1.2 农业科技成果有效需求不足

1.2.1 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缺乏认识,农业科技需求不足[5]。淮安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过农业科技职业教育的农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根据传统经验,科技应用水平较低,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更是无从提起,大部分农民对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理念认识不清。同时,大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眼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对于长远收益及社会效益较高的科技成果应用兴趣不大,这也直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试点应用困难较多,内在动力不足。

1.2.2 涉农企业发展缓慢,对农业科技成果有效需求相对有限。由于我国农业企业起步较晚,农业产业化发展时期较短,同时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农业企业发展困难。到目前为止,规模企业数量较少,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性,且多从事初级产品的简单生产加工,精深加工企业匮乏。在新技术与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的研发方面多依赖于科研机构,但由于科研成果转化成本较高,能够承担高额转化资金的大型企业凤毛麟角,导致农业企业总体科研成果需求不足。

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不畅

1.3.1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人员缺乏,推广体制不合理[6]。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是推动公益性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推广效率有待提高。首先,由于当前我国的农技推广以项目为核心,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并且这一现状在事业单位改革后愈发严重,由于经费匮乏,农技推广机构无法顺利开展推广工作,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发挥其实际的作用。其次,农技推广队伍人员老龄化严重,专业人才匮乏。多数乡镇农技站常年无新生力量加入,现有职工均为中年以上人群,同时由于乡镇农技站地处偏僻,生活条件欠佳,很难吸引到有能力的年轻农技人员加入进来,呈现出后继无人的窘境。最后,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缺乏主动性。由于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都是在有项目任务时开展一些推广工作,对于实地调查等工作则严重缺位。

1.3.2 缺乏综合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涉及到科研、教育、培训、推广、技术采用等多个环节,而且涉及到政府、科研推广机构、教育机构、技术采用机构、农业系统和非农业系统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应为精通农业先进技术,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具备较强沟通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目前此类综合性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1.3.3 缺乏专业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或平台。目前,由于缺乏公共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任务一般由涉农单位自身承担,科技成果出让方与需求方无法在市场上公开交易,导致不仅交易效率低,交易成本也较高。由于缺乏公开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与市场价格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成交困难,科研人员无法从成果转让过程中获得预期收益。

1.4 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转化形式单一

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7]。目前,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刚刚起步,开展农技研发和推广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与支持。目前,淮安市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资金扶持,资金来源的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扩展。从近年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淮安市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一现状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不利。目前,淮安市的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情况:对研发阶段的投入远高于对中试和产业化阶段的投入,从而造成一些科技成果在研究开发阶段停滞不前,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同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严重缺乏已直接制约了淮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1.5 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

首先,若农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物化形式,如各类农作物生产栽培技术、先进农机设备技术等农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难度较大。其次,知识产权收益无法保证的农业科技成果,例如农作物新品种,农户通过一次性购买之后即可自己留种供之后的栽培所需,从而使得此类知识产权无法维持持续的经济收益。最后,还有一些农业科技成果虽然能够落实保护,但保护成本高,例如常用农作物杂交品种,由于生产经营者较多,违法范围深广,因而保护执法难度非常大。

2 对策

2.1 优化科技管理与自主创新水平,增加农业科技成果源头产出与有效供给

2.1.1 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模式[8]。科技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科技推广相关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在农业科研项目选题立项时,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结合当地的农技推广方针政策,进行实地调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的适用性;项目审批时,要保证项目通过了技术经济论证;项目验收时,严格按照最新的市场验收制度,即根据项目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项目验收。在进行科技成果综合评价时,要综合考量科技成果的综合影响及实际效果,力求全面,加强对科技成果学术价值的重视,同时注重科技成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2.1.2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创新能力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应将专业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创新建设的重点。多措并举,吸引一批项目工程资金流向农业发展领域,着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同时,完善农技推广领域人才激励机制,制定高效、实用、公平、公正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借助科技团队的力量,吸引核心人才加入农技推广工作,以先进的技术引领农技创新。

2.1.3 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扶持建设一批领军型农业技术创新企业集团,鼓励包括农业高校在内的专业科技研发机构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发展,激发农业企业的原生创造力,将农业企业打造成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与转化的主体;制定时效性强的农业科技创新规划,特别支持市场前景广阔、由农业企业引领的农业科技项目,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农业企业集聚,培育创新型农业企业集群,尤其对农业创新型民营科技企业在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增强区域间农业科技合作,加强与农技推广成果显著的经济区域的科技交流,定期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流会;组织实施重大科研开发及工程项目,通过构建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优势互补。

2.1.4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9]。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农技推广,用实际应用成果说服广大农民群众,从而接受先进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具有强大推动作用的实际。同时,放宽农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提高成果转化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待遇水平,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2.1.5 借力引智,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农业领域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一方面,涉外机构要为农业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提供国际农业协会的最新动态,全球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随时准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为农业科研单位提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机会,完善农业装备,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另一方面,高薪聘请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华侨回国兴办涉农企业或引进海外先进企业合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2.2 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农业科技成果市场需求

2.2.1 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引导农民树立农业科技是农业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让农民认识到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接受科技成果的能力。

2.2.2 加强引导,稳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已经开始显现,并将会越来越强烈,甚至将会走向专业化、系统化的技术需求。应进一步保护和鼓励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承接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承接和转化科技成果提供技术供给、信息支持、政策保障及适度合理的财政补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增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能力及抗风险能力。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各项农业资源的效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同时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基础条件。

2.2.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田水利、交通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民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提供便利。建立并完善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联合农业、气象、工商等部门,扩大信息交流,空间上建立市、县、乡三级网络商务平台,从而及时采集并技术信息与市场信息。

2.3 畅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3.1 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10]。首先,合理调整农业推广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具备综合知识技能的专业化人才,需要培养对当地多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精通的推广人才,应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农技推广人员知识面,调整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知识体系结构,重视对于粮食作物及非粮食作物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其次,加快农业推广队伍的人才建设。对于目前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普遍较差的现状,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真正对于农技人员关心的经济收入问题予以重视,从而激发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应建立新人吸纳机制,培养有潜力的当地优秀农民加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中来,正真发挥其农技推广的引领带头作用。再次,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准,增强工作能力,提高工作创新性。最后,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体系,提高从事推广工作人员的资格标准,并针对农技工作者的工作情况给予相应的奖惩。

2.3.2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科技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转化效果评价等问题,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重视农业科研院校的核心作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团队建设,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价值。构建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创建形式多样、适合实际需求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3.3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建立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提高农业技术咨询、农业机械化、病虫草害统治、农资信息等服务水平,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科研单位不仅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要结合不同农业科技成果的特性,利用多种成果转化方式,通过不同的转化模式,提高农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2.3.4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11]。优化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制,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农业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之间的关系,后期跟踪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为农户提供相关的资金借贷等服务。同时,搭建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网络信息和交易平台建设及对农业科技成果价格的预评估。另一方面要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的信用担保制度,为技术交易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12-14]。

2.4 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提升农业科技成果供需水平

2.4.1 加大农业研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加大政府投入,设立农技推广专项经费,通过多种资金支持形式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向基层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筹集科技开发经费;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引导企业、金融投资机构与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

2.4.2 加大农业补贴。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强度,通过稳定农产品市场占有量,促使农户实现科技效益。同时,要对农民在农业科技上的投资实行补贴。其次要推动农业保险的落实。新增补贴向各种农业龙头企业倾斜,加强对财政“三农”投入与使用的监管,杜绝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农业补贴资金等违法行为。

2.4.3 加大推广经费投入,探索新的服务方式。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应以政府支持为主,并积极开展多种有偿服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同时建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对农民采用无偿与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为农民提供种类丰富的技术指导、疑难解答,通过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农业服务。

通过无偿提供方便快捷的农业技术指导等方式吸引农民入网,通过有偿的新产品供应使科研人员获得合理经济收益,不断壮大科技服务工作。另外,对一些经济效益与技术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实行有偿服务。对服务项目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通过村镇政府、中介组织、专业生产组织等收取有偿服务费用[15-18]。

2.5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保护力度,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

强化法制观念,依法保护科技成果,不但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潜力,创造出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有法可依、有条不紊地前进。一是开展法律讲堂进农村的活动,向农户宣传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修订、补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农业主导型企业及相关单位定期开展员工法律知识培训的同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制度。二是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维权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不端行为,依法保护农业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利益,确保农业科技成果依法有序转化应用。

3 参考文献

[1] 夏海勇,高华鑫.浅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5(14):22-24.

[2] 邵明灿,周建涛,李德新,等.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难题的深层次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2):55-58.

[3] 蔡金华,吉沐祥,温小林.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288-289.

[4] 刘俭,黄婷.宁夏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1):61-65.

[5] 翟金良.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3):378-385.

[6] 代永刚,安明哲,栾天浩,等.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3):69-71.

[7] 陈志英,敦成园,玛丽娜,等.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农学学报,2014,4(4):104-108.

[8] 肖立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有效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4(9):311.

[9] 张伟.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5):81-84.

[10] 王萍.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吉林农业,2015(16):32.

[11] 张成亮,周世伟,赵跃坤,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初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104-106.

[12] 张春辉,张磊,刘太宇,等.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54-255.

[13] 谭华,吴敬学,杨培植.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0(10):252-255 .

[14] 薛庆林.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10-113.

[15] 石明权,陈宏.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7-89.

[16] 贾树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19.

[17] 胡小鹿,张伟,刘开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政策研究[J].中国农村科技,2008(5):47-49.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农业科技成果是凝结着人类劳动的一种智力产物,它是基于农业科技而进行研究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故基于产品角度,结合社会属性可把农业科技成果分为以下3类:公共产品类、私人产品类、混合产品类。之所以从社会属性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分类,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便于区别分析和探讨各类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各自运动规律,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基于此,以下着重从经济学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如何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进行探讨。

2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性分析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供需方面的分析

2.1.1 公共产品类

2.1.1.1关于需求的分析 知识形态为这一科技成果的主要存在形式,故无法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直接应用;因此引致需求为其主要的需求表现形式,通常是由开发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需求所引致的,利用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开发或进行后续的研究工作,这是最终需求方所要做的,但成果产生方不会把成果以等价形式转给最终需求方,最终需求方可以采取多种渠道把所需要的信息向政府部门进行传递,通过政府再把这些需求信息传递给各个研究机构,最后由研究机构据此来进行生产或向最终需求方提高此类成果。

2.1.1.2关于供给的分析 作为政府部门,必须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公共经济学界的共同认可,作为最终需求人——政府,在把公共类农业科技成果向研究机构进行提供过程中,还承担起委托人的身份;而公共科研部门在把政府的委托接受过来以后,就在事实上成为供给人,基于政府下拨的科研经费来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再把其研究成果以论文等形式进行公开发表。由此可见,公共产品类农业科技成果,在其转化及供给方面在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市场失灵,即无法完全靠市场途径来实现其供需平衡,在多数情况下必须依靠非市场途径来加以实现。

2.1.2 私人产品类

2.1.2.1若独占许 可为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方式时,如图1所示。

由于所购买成果的使用权均为买方所独占,成果供给方若要实现其价值,只能通过1次转让,且也仅有1次固定的供给量,因而其供给曲线表现为与纵轴平行的直线,E点为供给与需求的交点。在1次交易中成果攻击方可从中获得全部回报,由于供需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因而把供需平衡实现起来。

2.1.2.2若普通许可为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方式如图2所示,成果攻击方所获得的价值补偿,可通过多次转让来进行累计而实现,从理论上讲,若具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则可进行多次转让,而且随着增加的转让次数,相应地也增加了供给量,致使出现越来越低的转让收入,因而其供给曲线表现为与横轴平行的一组直线S1、S2、S3、……、Sn,此外点E1、E2、E3、……、En为其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所成的多个均衡点。

2.1.3 混合产品类

竞争性及排他性,这是这类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特点,有关私人产品的供需行为与本类产品基本相同,但本类产品具有正外部效益特征,因而具有其特殊的供需均衡过程,具体如图3所示。

在上图中,S为混合产品总供给曲线,D1为混合产品私人需求曲线,D2为混合产品总需求曲线。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外部经济效益方面的分析

与普通商品相比,农业科技成果在使用价值方面,除了具有共性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能够为消费者的直接需求进行满足,并把正常的经济效应发挥在其转化应用过程中,这就是农业科技成果与普通商品所共同拥有的共性。此外,在转化应用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一系列强大的效应,诸如增值效应、正向溢出效应、渗透效应以及其他社会效应等,而且伴随着不断扩大的成果应用范围,其外部效应也日趋明显。

3 关于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思考

对于公共产品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因其外部效应很强,故在成果供给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实现这类农业科技的转化要通过非市场途径,但由于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在其转化过程中同样有效率的追求,因而其转化或多或少也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加快这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为加强探索有关市场与非市场的结合。混合产品类农业科研成果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社会属性,故应把政府的推动行为与市场主体的能动选择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本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

4 结语

总之,农业科技成果与其他普通商品相比,在很多方面既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在生产过程中,加强从经济学这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研究,并确实采用有效措施来促使农业科技转化效率的提高,对于促使我国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春梅.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中的政府支持与公共服务职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05).

[2] 戴文标.公共经济学导论[J].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

[3] 王生林,等.构建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4] 康涛,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11(03)。

[5] 陈永.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10).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第10篇

[提要]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整体不高,其中资金障碍是首要原因。本文分析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获资金支持状况,然后重点分析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资金障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资金障碍

我国“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高校是科技成果诞生的摇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更应是政府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却不尽如人意,据《2015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记载,全国各类高校拨入科技经费总额为1,244亿元,全年专利授权数共82,369项,合同形式转让数为2,257件,转化率不足3%,出售和转让收入仅占总拨入科技经费的2.5%。另据历年的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显示,资金、技术、市场、管理、政策问题是导致高校科技成果不能顺利转化的主要原因,其中资金问题是首要原因,占比超过50%。鉴于此,深入分析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获资金支持现状及存在资金障碍的原因,无论是对江苏省政府还是其他省市制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金融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江苏省高校专利申请数为23,473项,专利授权数14,022项,专利出售数(合同数)仅为429项,可见专利出售数与专利授权数之比仅为3%,这表明江苏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是非常低的。江苏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见表1。从表1可知,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在江苏省获得的科技经费最多,相差不大,但实际科技成果转让情况却差异最大。南京大学在2014年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数仅有17项,东南大学却高达485项,几乎达到了南京大学的29倍。在江苏省的众多高校中,东南大学历年的科技成果转让绩效一直最好,据最新的2016年高校技术转移合同金额显示,东南大学排名全国第一位,达到2.2亿元(中国江苏网)。在表1中,“当年实际技术转让收入与拨入科技经费的比值”这一指标可反映高校科技成果转让的效率,但这个比值普遍不高,最高的东南大学为10.87%,南京大学为0.4%,苏州大学仅为0.12%,这表明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转让的效率整体偏低。

二、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获资金支持现状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自主转化的重要基地。截至2016年底,江苏省共筹建和认定33个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其中国家大学科技园15家,数量为全国第一。南京市拥有大学科技园17家,其中部级5家、省级(含筹建)8家。近年来,江苏省对大学科技园及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经费拨入较大。江苏省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江苏省自2004年设立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来,规模不断增大,2004年3亿元,2005年5亿元,2006年8亿元,2007年后保持在10亿元以上,成为省财政预算内安排最大的科技专项资金。这项专项资金的申报对象是江苏省内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可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与项目申报。在江苏高校中,东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成绩显著,曾参与近160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省资助经费超过13亿元,位列全国高校第一(江苏教育网)。

(二)地方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江苏省设立地方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偿相应贷款风险。贷款项目首次申报额度不超过300万元,续贷金额不超过500万元,贷款利率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基准利率,期限不超过1年。苏南地区相关市、县(区)风险补偿资金承担50%的贷款本金损失风险,苏中和苏北地区相关市、县(区)风险补偿资金承担40%的贷款本金损失风险,剩余贷款本金损失风险由省风险补偿资金与合作金融机构承担。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加速农业、林业、水利等科技成果(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江苏省专门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转化资金的来源为财政拨款,由省科技厅、财政厅共同管理,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申报国家的农业科技研究重大项目。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动,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给予税收、贷款的优惠或者研发经费的补助。

(四)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及股权激励。江苏省选择部分省级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试行企业产权制度、股权激励、税收政策等改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形式给予个人奖励,获奖人在取得股份、出资比例时,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取得按股份、出资比例分红或转让股权、出资比例所得时,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奖励和报酬的支出,计入单位当年工资总额,不受单位当年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在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众多因素中,经费的作用最大。2014年江苏省高校总拨入科技经费133.9亿元,但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并不多,这是导致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整体不高的首要障碍。

三、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资金障碍的原因

(一)专项资金申请的主体是企业而非高校。江苏省历年都设有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规模较大,但申请对象是江苏省内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与项目申报。通过查询近几年江苏省科技成果专项资金的立项名单,可以发现申报单位基本都是各种公司,高校几乎没有。这就表明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几乎都是流入了企业,高校获得这项资金支持的很少。即使有少数高校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与申请,其获得的资金远远少于企业获得的。这就导致高校大量的科技成果因缺乏专项资金支持而不能实现转化。

(二)中试阶段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般包括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等阶段。其中,研究开发阶段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成环节,中试阶段是对科技成果的实际检验运用,这是高校科技成果能否转化成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但科技成果在中试阶段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企业根本不愿在此阶段进行投入。而高校一般把研究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面,对处于中试阶段的项目缺乏必要经费的投入。据研究,中试阶段的经费投入应该是研究开发阶段的10倍,才能保证科技成果能顺利进入下面的商品化阶段。但实际情况是高校和企业都不愿在中试阶段投入大量资金,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科技成果束之高阁,不能有效转化。

(三)高校的奖励和股权激励政策不能落到实处。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江苏省部分高校已出台了一些奖励和股利激励政策。如,东南大学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东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科技成果发明人可以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收益,收益比例从原来的20%提高到60%。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也显示出东南大学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但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个人和团队的收益最高为40%,这就导致学校的奖励很难落到实处。

(四)高校现有考核评价体系重论文、轻转化。高校一贯重纵向课题、重学术论文、轻横向课题、轻转化应用。很多高校领导认为“做基础研究才是做学问,搞技术应用是二流学问,含金量不高。”在职称评定和年终绩效考核中,以、申请课题、出版专著和成果获奖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而科技成果转化指标所占权重较小或尚未纳入考评。高校管理层和教师投入大量资金在基础研究上,发表了很多脱离实践的SCI或CSSCI论文,缺乏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而侧重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应用型项目却缺乏资金,很少有人问津。

四、解决建议

(一)允许高校独立申请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加大中试阶段资金投入。江苏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申报对象是企业,高校只是作为辅助参与申报。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高校在前期的研究开发和中试阶段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在后期的商品化和产业化阶段则把主角让位给企业。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项科技成果要想顺利实现转化,其在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三阶段资金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如果高校仅作为企业的辅助来申报专项资金,势必造成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阶段投入资金不足,从而影响到后期的进一步商品化。鉴于此,应允许高校和企业一样,独立申请或者作为主要申请主体申报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并鼓励高校加大对处于中试阶段科技成果的资金投入。

(二)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建立多渠道资金支持体系。现有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资助为主,渠道单一,不能满足高校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鉴于此,应发挥政府科技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天使基金、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等民间资本直接投资给高校或入股科技型企业。尤其要积极引导风险资本、金融信贷、企业资本等参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与风险资本的作用,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资金瓶颈难题,逐步建立由政府资助、金融信贷、风险投资、企业资本以及高校技术转让收益等构成的多渠道资金支持体系。

(三)改革高校职称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奖励及股权激励政策。要提高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必须改革现有的高校职称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打破单纯依靠学术论文、纵向课题及成果获奖的评价体系,把横向项目经费、技术转让收入等列入职称及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鼓励教师投入资金和精力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大牛”不拼SCI论文也能评教授!同时,在高校内部设立专门技术转移机构,制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奖励、收益分配等办法,并在校内公开宣传,建立知识产权转化利益分配机制,积极落实相应奖励及股权激励政策。主要

参考文献:

[1]李薇.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创新机制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2.9.

[2]赵喜仓,安荣花.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9.

[3]陆松福.促进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与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0.

[4]黄菁.我国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上一篇:社会化服务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村科技服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