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8 21:40:53

农村考察报告

农村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48年的沧桑巨变

___村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56年至1971年是特殊困难时期,属于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1972年到1994年是创业时期,___人民开荒造田,植树造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了农田水利化,农业生产机械化,走上了富裕发展之路;1995年至今是飞速发展时期,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共同致富,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农民住房别墅化,成为了拥有15多亿元固定资产,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的省内首富村。今年,村里下属的富华集团产值达到6亿多元。人均年收入2万元。新建三星级宾馆一座。修建16个标准公厕,18个垃圾站。村内全部铺上了水泥路,安上了路灯,房前屋后栽上了樟子松。投资80万元,对原有的文化宫进行了重新修缮。宫内设有会议室、图书馆、娱乐室等。投资50万元建起了村卫生所,村民小病不出村。村民实行退休制,6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到80元的生活补贴。建成了展览馆和村民休闲活动广场。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变。如今的___街道整齐,绿树成荫,青砖铺地,红瓦盖顶,庭院宽敞,优雅安静。白天空气清新,夜晚华灯齐放,让许多城里人都感到羡慕。村民的生活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吃喝讲营养,穿戴讲时尚,而且普及了电脑。___为世人展示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画卷。曾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集体、部级文明村。

成功经验的总结

经验之一是___村有一个带领村民致富的能人

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他抱着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愿望,坚定不移地带领全村群众发扬革命老区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是以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他上任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靠机械化多开荒地。因为村里穷,买农机具没钱,付华廷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养了20__只羊,靠卖羊毛攒了几万元的家底。可当时拖拉机控制供应,没指标有钱也买不到。付华廷就想了个办法:自己组装。他们四处买零件,小件背,大件邮,硬是自己组装了两台拖拉机,这两台拖拉机一年就开垦了6000余亩荒地。过去一个强壮劳动力最多能耕种40多亩地,使用拖拉机后一人能耕种20__多亩,效率提高了50多倍。1979年,农机具不配套,他就自己研制,先后研制出机引耕耙、割草机、滚垅机、扬场机等多种农机具,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现在,___村已有大型拖拉机26台,各种农机具400多台套。

二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巩固农业发展。农业实现了机械化,付华廷开始考虑农业基本建设。付华廷领着全村人一口气打了383眼井。近几年,全村1万多亩耕地又全部实现了电喷灌溉。有了水浇地,___村的粮食年产量以每年100万公斤的速度递增。___村的耕地过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付华廷带领全村青壮劳力,经过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30多年以来,累计造林1.13万亩,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据估算,___村的林木储值已超过两亿元。

三是工农互促协调发展。种地不如种工厂,70年代末,付华廷领着大家先在村子里办了个罐头厂,把当地产的水果加工成罐头。之后他又办起了酒厂、油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等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每年都能挣几十万元。集体有了钱,开始反哺农业。依托万亩草原,建起了两个集体牧场,全村养起了奶牛、生猪,每年可为耕地提供有机肥2万多吨。

四是工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大发展。80年代初,___村农民生活已有很大改善和提高。然而,多年的实践使___干部群众认识到:要想大富、快富,必须立大志,办大企业,才能挣到大钱。付华廷和支委们经过多次商量,决定大力推进工业经济产业化。充分发挥和利用周边村群众养奶牛,建起了一座日处理19吨鲜奶的乳品厂。1988年,他得知国内生产食品添加剂是一个发展前景看好的项目,就背起大煎饼去省城考察,到大连、山东去学习。几经周折,终于签下了共建甜蜜素厂的协议。工厂虽然建起来了,然而市场没有回应。1990年3月,付华廷到北京国际饭店,拿出10万元在那里召开了食品甜蜜素的产品会。首都20多家新闻单位,全国100多家媒体发表了会议消息,终于产生了很大影响。当年甜蜜素销售20__多吨。1996年,___村又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渣和作物秸秆,建起年产5万吨的饲料厂。之后又建成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拥有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五是产业园区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推进___村和富华集团实现高速、跨越式发展,20__年,付华廷创办了中国富华国际生态产业园。园区规划占地5万亩,园内划分为7个区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区、农产品深加工区、

林业旅游区、仓储和物流配送区、居住和行政办公区,并在此基础上,在周边村屯建立畜牧养殖加工区及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园区的建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畜牧业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制药、高科技农业、林业种植和生态旅游为主要项目,形成园区内的生态工业链条。

成功经验之二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

___村党总支成员已经连选连任30多年,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威信,就是因为他们“说了算,定了干,多大困难也不变”,一心为百姓办实事,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群众做表率。班子成员坚持做到“五个不准”:不准接受村民吃请,不准超范围陪客,不准超标准种地,不准超规格住房,不准私自安排子女和亲戚就业。坚持实行民主决策,村党总支成员集体研究决定事情,不搞个人说了算。凡涉及全村发展的重大事情,请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共同研究决定。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每月向村民公开一次。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舍小家顾大家,为了集体利益而忘我地工作着。党总支书记付华廷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在工作和生活上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他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糖尿病,忍着病痛他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了实现心中的蓝图,他透支着健康、透支着生命,为___村的那块土地奉献着他的全部。

成功经验之三是没有人才搞不了企业

___村以10万元到20万元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位专家作科技顾问,投资6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两座小别墅,供专家居住。1994年初,付华廷想用玉米生产柠檬酸项目,这在我国和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付华廷到上海“三顾茅庐”,找到了上海微生物工程研究所老专家朱亨政。付华廷对老教授说:“只要你来,我就把你当爹一样伺候!”在朱教授的指导下,柠檬酸厂只用5个月就建成投产。富华集团还拿出上百万元,选派多人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现在,富华集团已拥有中高级技术人员80多人。

成功经验之四是有各级领导和政府的支持

___的发展得到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易辰是最早关注___村的领导人。当时任省委书记的杨易辰曾在1976年至1978年两次到___村蹲点。1983年,实行分田到户时,在杨易辰的支持下,___没有分田到户,而是因地制宜,发挥农业机械化力量雄厚优势,实行了“统一管理,分散经营,专业承包,指标到人”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坚定不移地走共同致富之路。村里建乳品厂也是在他的支持下建成的。任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后,他还惦记着___村的发展,经常写信询问。国务委员陈俊生、黑龙江几任省委书记、省长等等,都对___的发展给予了最大的关注和支持。

___村富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们没有停止脚步,正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认真谋划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宏伟蓝图,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

学习___的启迪

在___短短两天时间里,我们深深被付华廷精神所震撼,被___精神所鼓舞。正是靠着这两种精神,___走上了发展腾飞之路。学习___,我们怎么做,学习付华廷我该怎么办,这道课题迫切地摆在了我县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现结合呼玛实际谈几点启示。

一、发扬付华廷精神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

___的发展离不开付华廷,这是___的灵魂。我县的广大干部要向付华廷学习。一是学习他一心为民的情怀;二是学习他顽强拼搏的意志;三是学习他无私奉献的品格;四是学习他与时俱进的精神;五是学习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付华廷的这五种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为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农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那些思想解放,有热情,有能力,肯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使其发挥聪明才智,带领农民致富。

二、弘扬___精神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所在

我们要在村两委班子中大力倡导___精神。以___“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致富争先”的精神为榜样。发扬我们呼玛“忠厚淳朴、守土爱乡、创业敬业、团结奉献”精神,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我县的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新形式、新方法。以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全面推进“支部加协会”、“党群共建农民股份公司”、“党员与农民致富联合体”等工作模式的实施,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双带”能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

三、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所在

与___相比,虽然我县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方面不占优势,但我县有纯天然、无污染的生态优势;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口岸开通在即,有十分优越的地缘优势;与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知青两地情深,交往甚密,有特殊的人缘优势;“天保工程”、实施生态战略、实施生态战略、西部大开发,对俄经贸战略升级为我们创造了特殊的历史机遇。这是呼玛得以快发展、大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因素。广大干部群众要充分充分认识到这些发展优势,坚定发展信心。按照县委“十一五”和今年总体工作思路,认真谋划,积极探索,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变以上各项优势为经济优势,为我县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坚持规划先行,提升文明村镇建设水平

要学习___的长远规划意识,使乡村建设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不失高雅品位。我县将三卡乡和沿江村树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乡村,各乡镇也都要确定本乡镇的样板村,加大扶持力度,迅速提升各项建设水平,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促进农业农村工作整体上台阶、上水平。要不断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要科学合理规划小村镇,加快农村住房砖瓦化改造步伐。加大村镇环境整治的力度,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植树绿化、种花美化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卫生设施建设,搞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使广大农民的 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陈规陋习得到摒弃,逐步由传统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五、调整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农村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市成厢区位于*省沿海中部,为*市政治、文化、教育、商业中心,全区面积509平方米,人口36万人,辖霞林、凤凰山和龙桥三个街道,常太、华亭、灵州和东海4个镇、119个村,2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7028元。成厢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荟萃,城内有千年古刹广化寺、大型古堰木兰陂等著名旅游景点,北部是水光潋艳的东圳水库,南面是碧波荡漾的绿洲湾。成厢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生物资源和物产资源丰富,这里盛产水稻、大小麦、甘薯、甘蔗、黄麻、大豆、花生、蔬菜等。荔枝、龙眼、枇杷、为区内三大水果,区内还有橄榄、香蕉、芒果、桃、李等名优水果40余种,是南国有名的花果之乡。1961年,谢觉哉途经荔枝城时题诗“果园错落绿如棚”,翌年,郭沫若路过成厢时也赋诗赞“荔城无处不荔枝”。

二、主要作法与经验

成厢区于20*年5月,率先在*市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的试点工作,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以提高农村干部的廉洁意识和村民监督意识为重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做法与经验是: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确保廉政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成厢区专门成立了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这项活动由区纪委总协调、区委组织部牵头、区委农办协助组织实施,制定了城厢区廉政文化进农村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方法步骤、责任分工等。各镇(街道)由党委统一领导抓落实,纪委书纪任组长,组织委员任副组长,各村由村支书负总责,各村组干部共同参与,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每季度定期召开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协调会议,对各项工作早部署、早总结、早安排,且常抓常新。

(二)试点先行,重在实效。成厢区在抓好去年4个试点村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4个村,作为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试点村,形成了以点带面,点线结合的工作格局。洋边村建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东青村组织学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六要六不要”和《城厢区村(居)干部“八个不准”》,观看一场廉政电影和莆仙小戏表演;东海村组织50多位村干部、部分党员廉政签名仪式,并向村里的每位党员干部发出廉政倡仪信;海头村印发了“廉洁家庭”承诺倡议书;太湖村以村主干道为主要宣传阵地,张贴廉政文化格言警句30多幅;下尾村依托老年学校举办“廉政课堂”讲座;云峰村在村部开设了廉政建设和村务公开栏,及时将村民公约事项、财务收支等内容向群众公布。并在该村万亩龙眼海中开辟了一条廉政文化长廊,图文并茂,观赏性较强,使村民在农忙或休闲时候自觉接受廉政教育。成厢区在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中,注重加强指导和检查,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使各村学有板样,赶有目标,从而推动了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全面铺开。

(三)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各村以村党员活动室、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为阵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集中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并利用广播、电视、印发资料等形式进行反腐倡廉宣传,各村还购置了党风廉政书籍、电教片、报刊等资料,组织村委班子和党员群众定期学习、观看,合理利用村务公开栏,抓好村务、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治村等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如霞林街道组织编印了《农村干部廉政必读》,做到村干部人手一册,同时引导各村党组织自编廉政歌曲、顺口溜,做到“廉言警句大家读、廉政歌曲大家唱”,华亭镇组织“快活林”文艺宣传队,在全镇范围内表演廉政文化节目,寓教于乐,使廉政思想深入民心。

(四)创新载体,稳步推进。各镇(街道)普遍以“十个一”为载体,扎实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一是学习一批廉政理念文章;二是设置一批廉政告示牌(廉政公益广告);三是建立一批廉政阅览室;四是听取一次党风廉政讲座;五是观看一次反腐倡廉电教片;六是开展一次廉政谈话活动;七是参加一场廉政知识测试;八是组建一支廉政文化宣传队;九是举办一次村干部廉政宣誓活动;十是建立一套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如龙桥街道组织村委签订了廉政承诺责任书,灵川镇组织了一批警示教育片,在辖区内巡回展播,东海镇在镇机关大院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图片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增强了廉政建设的影响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近年来,成厢区各项农村政策落在实处,国家和省、市政府每年拨农民的各种补贴5400多万元,年年如数按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各种项目经费年达3000多万元,也如实落实在项目建设中。全区119个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无一人因廉政问题受处分。

三、几点建议

我市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根据省农办和市纪委部署安排,于20*年下半年,在新化县开展试点工作。20*年,县市区开展了廉政文化进农村试点探索工作,制订了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要求,开展了廉政文化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但与**市成厢区相比,我市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还存在差距。对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部门配合

廉政文化进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一个部门或单位是难以组织实施。参照成厢区的作法,建议成立市县(市、区)委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纪委牵头,宣传部、组织部、政法委、农办、财政局、民政局为成员单位,各乡镇成立工作机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纪委、宣传、组织、政法委、农办等部门通力合作,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二)整合资源,配套硬件设施

廉政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做保障。近几年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廉政文化建设没有一席之地,市、县、乡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担当起综合协调的责任,主动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远程教育资源、农村能源建设项目、乡村清洁项目及各种农民培训经费,帮助村里建好一个宣传栏、一个阅览室、一个电教室、一个活动室,一支文艺宣传队。

(三)创新载体,丰富教育内涵

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通过培训、“五送下乡”等方式,把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送到乡村和农户。同时,要不断创新载体,突出地方特色、丰富教育内容。有条件的村可学习云峰村的作法,兴建一条宣传文化长廊,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重点挖掘当地历史名人名言,进行爱国主义传统和廉政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休闲观光农业、娱乐健身场所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人文生态文化带,集宣传文化、休闲娱乐、运动健身一体化的村级宣传文化活动中心。

(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农村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为了学习探索留守儿童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借鉴先进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促进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新进展,5月,由甘肃省妇联副主席徐亚荣、省妇联机关党委书记丁文建带队,省妇联儿童部、省教育厅及部分市州妇联主席一行12人,赴安徽、湖北、湖南三省,重点学习考察了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安徽省黟县宏村镇龙川村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安徽省歙县霞坑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歙县民营寄宿制学校—育鸿留守儿童学校等,通过现场考察观摩、看资料、听介绍、座谈交流等,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经验,启迪了思维,加深了思考。

一、考察看点情况

1、政府投资,项目运作型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项目,是由省发改委支持资金40万元,县财政配套50万元,社会各界捐助20万元,为广大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活动、生活(住宿、就餐)一站式服务的公益性阵地。该中心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场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的运作模式,走低偿服务、独立发展的新路子。由妇联对项目运作进行监督,对工作业务和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指导。利用乡镇(或学校)闲置房屋,由省发改委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房舍进行维修改造),使其具备宿舍、厨房、餐厅、洗浴室、卫生间、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电话吧、工作人员值班室等基本设施;当地政府配套一定的资金,配备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500册以上的图书、文体器材等;利用社会捐助资金完善留守儿童床单、被褥等生活用品;争取电信部门支持免费安装亲情电话等。托管中心实行“保姆式”服务,吃、住、行、学习辅导、文体活动、心理关怀、亲情联络等都有专人负责,同时担负对监护人进行培训的一条龙服务。中心的留守儿童实行完全寄宿制,每两周回一次家,平时上学和周末回家均由托管中心负责接送。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工资由留守儿童每月交纳的管理费用中支出。每所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可辐射周边5—6个乡镇。目前,湖北省发改委已投入资金660万元,在全省建有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18所。,已列入省预算项目建设资金390万元,将在13个乡镇扩大实施。

2、民营带动,市场运作型

安徽省歙县民营学校——育鸿留守儿童学校,是由私人投资在县城建办的民营学校。主要接收对象为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学生有寄宿、非寄宿制两种形式。每名学生每月交纳400—500元,寄宿生相应增加。寄宿的留守儿童正课时间在全日制学校上课,放学后接回到育鸿留守儿童学校,晚上有老师进行作业辅导或学习书画、音乐等课程。学校设备主要以私人投入为主,当地县妇联、教育局投入少量文体器材,多为全国儿基会、省妇联配送。歙县被联合国儿基会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确定为全国留守儿童社会干预试点县。

3、依托基层,村委会管理型

安徽省歙县霞坑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是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又一新尝试。主要由村委会为主导,整合资源,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利用村部文化设施、场地、图书室、文体器具等与留守儿童共享。日常由村上指派专人管理,每周对村民开放,节假日组织活动,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主题活动,同时还聘请有特长的退休老教师,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绘画、写字等。县妇联投入元和少量的器材,平时进行指导检查。

4、多方协同,家校关爱型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龙川村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主要是由县政府主导,县妇联牵头,教育局、团县委等相关单位和学校、乡村一级的关工委、综治机构多方协同,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爱。学校组织开展各类留守儿童关爱活动,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培训、劝导和说服工作,教育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劝说有条件的家庭父母双方一人外出务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二、考察点的特点及做法

总体看,湖北、安徽都是在全国留守儿童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的省份,四个点都是抓建的示范点。不论是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还是留守儿童学校,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了各项制度,都制作有一定的能够反映留守儿童工作的版面和标牌。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实际紧密,机制健全、多部门齐抓共管、设施配套齐全、覆盖面广、操作性强、资源共享氛围浓厚,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扎实细致,效果好。总结他们的做法,主要是:

1、坚持政府主导,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借政府部门之力,集中力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困难。所看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示范点,都是借助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力量,充分发挥教育、关工委、妇儿工委等部门及村委会的作用,齐抓共管。妇联充分发挥监管、协调、指导作用,调动政府及社会力量,进行资源配置和共享,实现以政府为主导,跳出妇联抓工作、着眼全局抓落实的社会角色定 位。

2、找准切入点,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社会氛围。在政府职能、家庭教育和外出务工人员需求之间找准切入点,开展各类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政府履行职能抓稳定、抓教育、抓人口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出务工的家长寻求代管人;妇联正是抓住这一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平台,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

3、多方齐努力,建立留守儿童长效关爱机制。各示范点管理规范、细致,有领导机构,有各项制度,有专人管理辅导,活动丰富,成效显著。有岗村结对、集体结对、个人结对,爱心妈妈结对等形式多样,开展活动有组织、有记载,有专人管理。留守儿童长效关爱机制初步形成。

三、甘肃省留守儿童之家工作的思考

学习先进经验,寻找自身不足。目前,甘肃省市县区均成立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机构,省妇联创办的32所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学习、生活等各项制度,配备了活动室、电脑、电视、电话、部分文体器材和留守儿童档案、成长记录、监护人登记表、外出家长登记表等软硬件设施,一些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了爱心妈妈结对活动。但整体上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爱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从近两年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地均开展了结对关爱活动,但不少市州主要是学校教师和爱心妈妈结对,五老队伍、广泛的社会力量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结对后联系及开展活动的次数有限,形式不多,不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假期时间尚处于失控、失教状态。

二是创建方式比较单一,管理运行难度大。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创建方式基本依托中、小学和幼儿园,政府投资,妇联牵头,统一配备图书、电脑、电视、文体器材等设施,学校和幼儿园提供室内室外活动场所,教师作为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和爱心家长一样都是提供义务服务。这种方式优点是整齐规范,覆盖面广,但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难度大,需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建新模式,不断完善长效运行机制。

四、建议

1、加强协作,理顺渠道,重视发挥教育部门对学校的主管职能作用。近两年,甘肃省建办和即将建办农村留家儿童之家均在乡镇学校。特别是今年1000所留守儿童之家政府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依托学校管好、用好这些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取得实效,仅靠妇联组织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对学校的主管作用,加上妇联等相关部门的参与、配合和支持,才能使留守儿童之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取得实效。

2、完善、细化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办法,突出甘肃省特色。参照外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运行的管理办法,结合甘肃省实际,需进一步加强、完善、细化全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办法,使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突出甘肃省留守儿童工作特色。重点要在网络建设、家庭教育方面予以强化。强化对留守儿童开展活动的形式、数量等具体指标要求,特别是对假期、课余时间和平时开展关爱活动的经常性和实效性做出有明确规定(如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夏令营,与城市儿童拉手结对,空间互换体验活动等);对与留家儿童家长联系的方式、次数、培训、引导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加大爱心妈妈、爱心家长、五老队伍、志愿者等结对活动的宣传力度,壮大爱心结对帮扶队伍,灵活帮扶形式。留守儿童之家要开通互联网,使留守儿童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信息,与外出务工父母进行视频对话。同时,对爱心妈妈、志愿者的结对条件、联系方式、开展活动形式、内容及次数要有明确的量化要求,以促进关爱活动健康、活跃开展。

农村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选举的理念、选举的功能、选举的技术、选举的程序等构成了一系列民主选举中的理论和实践网络。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在调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

(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一般说来,法律规定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与客观现实需求相适应。我国的村级民主选举,本身是一种法治民主的助推剂,它既是对广大农民的培训,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培训。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选举制度,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民主进程。然而,这种推动作用是个渐进过程。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村委会选举办法》规定的三种投票形式,流动票箱投票仅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在具体实施中,大多数村没条件进行大会集中投票,而不少村民又不想去固定的投票场、投票站投票,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卖票”现象。因而,村级民主选举的规定与选民本身的需求明显地相背离,选举中投票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选民民主意识的强弱。

(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村委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不可能顾及全面。虽然地方法规的《选举办法》能给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在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空隙较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的虽有行为模式,但没有法律后果;有的内涵模糊,不好统一理解等。这里仅列举几点,以见一斑:一是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标准难把握。《村委会组织法》十二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村委会选举办法》第十三条对候选人的推选条件作了细化。如果选举委员会资格审定时,认为虽有被选举权但不符合推选条件的人被海推为候选人后,他可否被确定为正式候选人就比较难把握,尤其是在选举委员会与选民有较大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二是选举中的“拉票”现象难处理。拉票行为,既有正常、合理的行为,也有不合理,甚至带有“贿选”等痕迹的行为,同时又会有两者兼之的。如何界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加以妥善处理,法律依据不足就带来了选举中的杂音。三是选举结果的有效性难认定。在一些细小环节上难免出现偏差或不妥,有的可以即时得到纠正,有的却事后难以操作,一旦选举结果产生后,如何认定其有效性就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2、民主选举中的平衡基点:

村民直选法律运行的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键在于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求得自身内部结构的相互协调。因而,在实际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需求与可能。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相应的社会规范加以调整,以维护正常秩序。村委直选的有序性也必须根据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收支”平衡的运行中加以实现。一方面,村委直选具有通过一定法律规范实现广泛的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乡村客观现实应具有支付法律运行成本的能力。因此,在规范民主选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社会需求的各个要素对法律规定的制约作用及相互关系。有时候,就当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而言,具有规范某个法律行为的需要,但不一定具备其相应的成本支付能力。

(2)效益与成本。在社会支付能力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法律的运行成本越低,那幺它的效率越高。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效益,应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来获取最佳的选举目的。使一大批素质较好、群众信赖的农民走上村委会工作岗位,是民主选举最直接的目的,从而来辐射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实现长远的整体效益。在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运行中,如何求得成本与效益的相对平衡,有不少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3)周密与简便。于法周密和于法简便相结合的原则,是农村民主选举中法律运行的内在要求。村级民主选举的

整个过程必须一环扣一环,法定的程序不能变,规定的步骤不能少,不能怕麻烦,图省事,更不能走过场。但是受农村客观环境和村民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从选举实践看,能达到同一选举目标,村民更乐于接受简单易行的选举方法。在有些地方推行的无候选人直选,之所以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并且取得成功,组织严密、形式简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

(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只有他们认识到自己由权力的对象不同村里不同的条件所决定。

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通常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采用村民会议,而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采用村民代表会议。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其条件、职责、权利制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程序和活动时间,并按规定严格执行。其次,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规定民主议事的内容,凡属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

三、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实行民主决策,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委决策上的本质体现;加强民主决策,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个重大课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提高党委民主集中制的质量,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我国有八亿农民,实现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决策关系重大,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最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决策的因素更为复杂,民主决策可以将决策失误的风险降到最低点。民主决策对农业更具特殊意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往往是一着不慎,几年难翻。其二,决策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需要民主决策的事,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不可能把一些琐事拿来“民主”一番。既然是比较重大的问题,没有群众民主参与,村民自治就失去重心。其三,民主决策影响其它三个民主。决策是否民主,是对民主选举质量高低的检验,所选的村委会成员素质高,决策一般会民主,反之,民主决策就会走形;民主决策是民主管理的先决条件,民主决策才能使决策科学,而科学的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如前所述,民主决策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当然就是民主监督的重点了。

农村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一、韩国“新农村运动”追踪

韩国山地多,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22%,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达480人。自然资源匮乏,人力资源丰富。“新农村运动”从1970年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这个活动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还扩展到全国,成为全民道德教育,加速了全国性工业化城市化,使农民收入接近城市居民水平,就连森林复被率也达到了70%。

(一)“新农村运动”的社会背景

1945年韩国光复后,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贫富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频繁。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成功,随着国际交流扩大,科学技术频繁引进,国内经济结构出现失调;而国民伦理道德,无法用金钱购买也无法引进,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调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政府有了雄厚的财力,有能力支持农村建设,客观的需要和实际可行,催生了“新农村运动”。

1970年,韩国政府发起了“新农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开发项目,围绕这些项目开发,由政府支持、农民自主的家乡建设活动发动起来。政府向全国所有村庄每村免费发放水泥400袋,平均每户4袋水泥,并规定只能用于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修筑河堤、村级公路、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等公共事业,不得他用。当年全国35000个村中近半数村庄表现积极,完全出乎政府预期。1971年,政府根据实际表现把各村分成三类,成绩最佳为自足村,表现一般为自助村,表现最差的为基础村。对各类村庄采取奖勤罚懒措施,对表现积极的村庄支持物资水泥每村由400袋增加到500袋,并另增1吨钢筋。鼓励措施鞭策了后进,1973年时全国村庄中基础村还占1/3,到1978年时基础村已全部晋升为自助村,而自足村上升到2/3。

(二)“新农村运动”发展阶段

韩国政府在推进“新农村运动”中,还制订了阶段性目标,每个阶段都超出了预期,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

这一阶段由中央政府内务部直接领导并组织实施,目标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部分公共事业。政府支持水泥钢筋等物资,农民以勤勉、自助、协同精神自主开展家乡建设。为指导这项建设,成立了全国性的新农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自上而下的网络。同时,成立了新农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了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增加收入阶段(1974~1976年)

政府派出农村运动指导员、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对农民进行指导,并动员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向农民讲授新技术。政府对成绩突出的村庄提供贷款和优惠政策,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同时兴建村民会馆、自来水设施、生产公用设施,使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农户收入明显增加。

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年)

因受到国内批评,政府调整政策,改过去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为乡村民间自发式活动,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产农业,积极推进农村保险业和农村文化事业。政府提供建筑材料,支持乡村文化事业建设和工农业开发区建设。这个阶段,注重遵循经济规律,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效。

国民参与阶段(1981~1988年)

政府继续调整“新农村运动”措施,建立并完善全国性的新农村运动的民间组织,把培训、信息交流、宣传工作交给民间组织承办。政府通过规划、协调并提供财政、物资、技术支持。这个阶段着重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此时,农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水平。

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

随着新农村运动向城市延伸,形成整体国民教育和城乡经济交流,城乡工农差距缩小,新农村运动演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有助于农村发展的农业科技研究、培训、推广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组织以及流通、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应运而生,在城乡交流、调整产业结构,国民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了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

(三)韩国“新农村运动”主要内容和社会效益

新农村运动初期,针对农民的迫切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为此,采取一系列开发项目和建设工程。诸如:

修建农村公路。韩国丘陵山区比重大,许多村庄分布在山沟里,与外界联系十分困难。1971~1975年,全国农村公路架设桥梁65000座,每村都修建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到70年代,除个别偏僻村庄外,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改善住房条件。1970年前,全国250万农户中80%都住的是传统的茅草屋。新农村建设开始后,首先是改造屋顶,把茅草换成瓦片或铁皮。农村修通公路后,建材运输方便,运输费用大幅下降,许多农民把改房变成建新房,这一行动仍然得到政府的支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村村通电。60年代末,韩国农村只有20%农户安上电灯,其余农户仍然使用煤油灯。由于新农村建设把通电当作一件大事来抓,90年代全国就实现了电气化。由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一旦通了电,农民就把彩电、电冰箱、洗衣机请回了家。村村通电,也为工业品打开农村市场,扩大内需创造了条件。

改善饮水条件。过去农民一直饮用井水,既不方便又不卫生。像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一直是农民的梦想。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民把山泉引入贮水池净化,再用水管接到厨房。也有的打深井,用水泵提水引入房屋。现在,普遍使用井管挖掘机,提取干净的深层井水,更加方便了农户。

推广高产良种。新农村运动初期,政府就下功夫推广称为“统一系”的水稻高产优良品种,使水稻每公顷单产3.5吨提高到4.9吨,农民在实践中还学会了“集团栽培”整体高产整套技术,每10~30户农民,由一名技术熟练的班组长带领,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一直到收割。良种和栽培技术的推广,使韩国水稻生产水平提高到新阶段。

增加农民收入。以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低产农作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户收入除农业收入外还增加了商业、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非农收入。非农收入从1994年的35%提高到2004年的50%。就农户人均年收入,1970年137美元,到1978年就上升为649美元,到目前,城市居民每收入1美元农民就收入0.98美元,基本持平。

发展农协合作。为适应市场经济,农民以农协形式发展合作经济,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韩国耕地是私有制,农户属于小农经济。虽然农业生产由各户分散进行,但在农协内部创办了农村金融机构,方便了储蓄同时贷放农业生产资金。农协还兴办了商业,为农户提供良种、农药、化肥、农资、家电,农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兴建村民会馆。从1972年开始,各村纷纷建立村民会馆。在会馆中,召开各种村民会议,还举办培训班、交流会,农忙时节,会馆还举办公共食堂,以减轻妇女家务负担。在农民在会馆集会时,有关人员同时统计农户收入和农业生产进度。在会馆中,还展示本村发展计划和发展蓝图,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其中。会馆的集体活动,使农民在社会实践中领悟到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

新农村运动的社会实践中,韩国参照国外经验,依据自己的条件,还兴建了地区特产农业、农村观光农业、环境友好型的有机农业、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还积极兴办农村福利事业。

经过30多年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这一运动已成为国家健康发展的动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多次研究,把新农村运动作为实现新型国家福利文明的具体措施。把新时期新农村运动的目标定为:促进区域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具有时代特点的国民精神、提高国家和民族尊严与国际地位、培育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具体内容包括,建设美丽舒适的家乡、创造有意义的工作岗位、创建健康社会、建设自豪国家。并把乡村的新村运动,深入到家庭,推进到城市和各工作单位。

(四)政府在新农村运动中的作用

自新农村运动一开始,韩国政府在组织管理、协调服务、日常运转、教育培训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

组织协调。为适应对新农村运动的领导,韩国政府在中央、道(相当于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郡(相当于我国的地市)三个行政级别上设立了新农村运动协议会,中央协议会会长由内务部部长兼任。面邑(相当于我国的乡镇)基层行政机关设立新农村运动促进委员会。另外,在中央有关部内设定分管这一工作的处室和负责人。

为防止推委、相互扯皮,还精简了重复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公务人员,给予晋级和升薪。

财政支持。为支持新农村建设,韩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经费。1978年比1971年支农经费增长了7.8倍,1994年政府和民间投资额为110000亿韩元,90年代后期投入42万亿韩元,进入21世纪又将投入119万亿韩元。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持不取平均主义,而是鼓励竞争,奖励先进,择优投入。

建立监察制度。为推动新农村运动正常进行,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监督检查制度,对监督对象、范围、方法、信息分析、反馈体系都作了明确规定。总统个人随时深入农村,实地检查,做出指示。

建立培训制度。 韩国政府十分清楚,新农村运动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有必要加强新农村指导和公务员的联系,分工协作。同时,对国会议员、各部部长、大学教授以及新闻、企业职工、将军、公务员、指导员集中培训,共同讨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精神实质

韩国新农村运动抓硬件建设,更注重精神道德、思想理念的软件建设。克服“下乡式”“注入式”工作方法,自主地建设家乡。韩国前总理李寿成认为,新农村运动的基本精神是“勤勉、自助、协同”。

勤勉:勤劳,互相鼓励,充分调动国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助:发扬自立自强精神,激发大家相信自己的力量,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干,就能行”“我们能做好”“让我们共同过上好日子!”。

协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从节约一勺米,身边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不空谈,不图名,不搞形式主义,身体力行,实实在在地建设家园。

进入90年代,新农村运动扩展到社区、全社会。新农村运动的精神也引申为,通过自我教育和社会实践,激发国民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精神,相信自己的力量,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创建一个和平安定,生活富裕,美丽舒适,文明和谐的新公民社会。

二、借鉴与启示

尽管韩国实行私有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大不同,但仍然有许多方面可以借鉴。韩国1970年开始新农村运动建设时,我国正进行,内耗耽误了农村建设整整10年。我国农村从互助合作、到,改革开放后解体,实行耕地承包到户,经历了几次反复。而韩国一心一意地坚持新农村建设,经过30多年,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推动了全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而我们农村牧区建设问题仍然没有破题。

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援助农村是普遍规律。韩国在朝鲜战争结束后,采取了引进技术,推动出口导向型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国家财力增强。与此同时,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拉大,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突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蔓延。韩国政府通过新农村运动,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增强农业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推广先进技术,对农民实施全面教育,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工业化水平,使国民经济协调持续,还提升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社会效果十分明显。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积极方针政策,工业化进程加快,也出现了韩国同一时期类似的问题,中央提出城乡统筹建设社会新农村基本方略,本来十分正确,受到广大老百姓的称赞,但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甩包袱”“全盘市场化”言论进行干扰,而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央部署不理解,只抓工业,忽视三农,在我国西部省区尤其忽视三牧。其实,世界各国工业化达到一定成熟程度,都要反哺农业,美国对农业进行补贴,韩国大力支持农村建设,而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既符合中国目前实际情况,也适应国际上普遍作法。因此,我们的一些同志要端正态度,转变看法,按照中央的要求,脚踏实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的。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为实现这些要求,就要根据群众的意愿分阶段实施。当前,农民迫切要求增加收入,吃饱穿暖,让孩子念上书。而一些地方却不顾群众需求,只抓盖新房。其实,群众早已看出,这不是为农民解决困难,而是搞花架子。这种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实在要不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的,也是长期的。当前,首先是进行农村基本建设,兴修水利,使农业增产。或调整产业结构,让农民办企业,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当农民富裕了,在政府帮助下,修建适应自然条件又符合民俗的新房、修公路、架电网,改水源都是必要的。而推进本土文化适应现代化、国际化也十分关键。在文化活动中,采取浅显易懂,从身边好人好事说起,让农民自己教育自己,而不是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只要农民思想发动起来,就会汇聚成无穷无尽的力量。而韩国兴办农村新运动中,一直抓住基本精神教育不放,我们应该借鉴。其实,我们中国共产党有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好传统,只不过在一些干部身上被丢弃罢了。

城市化的内涵是完整的。推进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有个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而城市化绝不是把农村人口赶进城市,使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从而达到城市化。这一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先生通过大量调查认为,发展中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农民土地被剥夺后被赶进城市,既没有就业能力也没有就业机会,只能钻进贫民窟,这是我国要避免的。在兴办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扩大城市,创造就业机会,吸引一部分农村人口。同时,建设农村,繁荣农业,用公路、信息网络把农村与城市联接起来,使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舒适程度不低于甚至高于城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那种认为消灭农村消灭农民的主张,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违背世界通理,是十分错误的。

农村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一、基本现状

目前,全市有普通中专学校4所,技工学校1所,职业高级中学11所,民办中专1所,民办职业学校1所。总占地面积1536.5亩,资产总额20636.14万元,在校学生11654人,教职工1128人,共开设专业36个。这些学校中,卫校、思茅职教中心为部级重点学校,财校、林校、技校、职中为省级重点学校;、、职中为省级示范性学校;宁洱、孟连、镇沅、西盟职中为省级合格学校。全市建成乡镇化技术学校105所,独立建制学校17所,达到省级示范性成技校的12所,合格成技校32所,能开展培训工作的学校74所。各级职业学校基本能坚持面向社会,服务“三农”的原则,抓好农科教结合、长短结合、产教结合,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的作用,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加强校企联合,互利互惠,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的学校直接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和数量,签定培养合同,主动调整课程设置,制定教学方案、实习计划,让学生学得懂、用得上,增强就业能力。

职业高级中学也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大胆改革办学,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尽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并根据我市发展较快、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几个产业,积极开展培训。化技术学校主要通过农村化技术学校进行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巩固扫盲成果,实施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贫困劳动力为对象,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增收为目标,强化培训与转移相结合,精心组织安排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75634人次,今年转移后培训3422人,培训后就业5302人,初步实现了为农村教育和“三农”服务。市技术学校也加大培训力度,技能培训显著,年至年期间,共开展了茶艺师、厨师、美容、美发等69个工种的技能培训52908人次(农民工12070人次)。全市持有职业资格证书34347人,其中:初级工14560人,中级工17087人,高级工2465人,技师235人。农村初级中学也积极渗透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组织专家编写种植、养殖方面的乡土教材,免费提供到农村初级中学,让部分不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学到“一技之长”,增强了自身素质,扩展了就业渠道。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

从我市情况看,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仍然是我市教育事业的一个薄弱环节,总体发展不平衡,投入不够,师资不足,大部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办学规模小

目前职业教育的学校与毕业学生数比例来看,我市职业学校的学校数少,招生少,班级少,仅有普通中专学校4所,技工学校1所,职业高级中学11所,民办中专1所,民办职业学校1所,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在校学生11654人,每所职业学校规模平均647人,高中在校生23155人,比例约为1:2,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比规模小、比例失衡。数据显示,年我市初中毕业生有32118人,录取到普通高中的有8980人,录取到市属中专、县职业高中的仅4682人,录取到省属、外地州中等职校的500人,合计录取14283人,还有17835人约占55.5%的初中毕业生毕业后既没升学,也没再接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而有的县职业高中每年100人的招生指标都难以完成。

(二)办学条件差

多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学校没有固定的地方财政拨款,专业设施简陋陈旧,没有实训基地,校舍、教学用房都十分困难,影响了学校发展。如卫校长期租用部队用房,职中办学23年来,只有一栋综合教学楼,学生宿舍属于危房,无公共澡堂、食堂,教学设施简陋。职中由于报读学生多,校舍严重不足。多数学校没有实训场地,教学设备设施陈旧老化。乡镇化技术学校由于无经费投入,三分之二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不少学校仅存一块牌子。

(三)教师队伍弱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量较少,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市属中专学校专业课教师缺口较大,县职业中学教师大部分由中小学转岗来,文化课教师有余、专业课教师匮乏。职业教育教师学历达标率仅56.81%,低于普通高中教师32%,职业教育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仅为15%,全市双师型教师仅有96人;教师素质不高,教师大部分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还不能适应职业教育专业性强的要求,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四)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为部门、行业办学,条块分割,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学校专业设置存在重复,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整体规模小、效益低,仅市就有三所专业基础设置相同相近的学校。如职中校舍不足,减少招生,而隔壁的教师进修学校却教室闲置;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各自为阵,放任自流,学校间为抢生源,恶性竞争。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观念弊端,加上目前高等教育的扩招与就业机会的缩小所带来的择业、就业形势压力,我市职业教育,特别是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远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职业教育未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范围;从社会观念看,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认为职业教育是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没有看到职业教育所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增长力;从地方政府看,不少领导仍将职业教育置于整体教育的附属地位,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缺乏了解,认识不到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的巨大拉动力。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中等职业学校隶属关系复杂,制约了整体发展。我市中等职业学校隶属关系复杂,牵涉部门较多,政出多门,各自为阵,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和质量监督,难以做到对中职学校的有效统筹管理和资源整合。

乡镇化技术学校和农村初级中学渗透职业教育管理不到位。乡镇化技术学校大部分没有单独的编制,挂靠在乡中心小学或乡中学,没有进行独立的管理,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农村初级中学渗透职业教育阻力大,发展不平衡,相关管理配套政策没有落实,学校缺乏专业技术课教师、生产实习基地以及发展经费。

(三)经费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是地方财政仅拨付教师工资,学校发展资金严重不足。许多职业学校的校舍改建、设备扩充等硬件设施扩充资金以及基本运转资金,基本靠上级专项资金的核拨和自筹资金解决,加重了学校自身负担,学校发展困难。如卫校申报为部级重点学校,地方财政没有对其投入资金扶持;职中、镇沅职中多年来校舍简陋,县级财政没有给予资金投入改善;职中因校舍不足,无法实现扩招目标。

二是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未按规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根据国家、省的有关规定,各地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调研中发现,两项教育附加拨付职业教育的经费基本上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发展。

(四)教师队伍不适应职教发展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职业学校设置专业、课程的增加,专任教师总体数量明显偏少。专业水平也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教师边学专业边教学生,自身专业动手能力较差,很难保证教学、实践的开展。特别是缺乏既能教专业理论课,又能教专业实际操作课的“双师型”教师,导致了教学质量整体水平得不到提高,学校很难创立专业精品和特色、品牌,因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源得不到保证,没有生源,专任教师也没办法留住,形成了恶性循环。

(五)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就业服务指导不到位。各种就业信息匮乏,招聘和应聘沟通渠道不畅,各级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还不够;双证书制度执行不力。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要求毕业生同时拥有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没有普遍执行;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单位、企业不按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用工,导致劳动就业市场混乱。许多初、高中毕业生不愿接受职业技术培训,而直接外出就业或本地就业,进而引发职校生源危机,加上大学毕业生都就业难,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学生厌学情绪蔓延,导致许多初中毕业生不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重了职业中学招生困难,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规范发展。

三、建议

针对我市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为进一步发展我市职业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对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

提高认识,统筹协调发展。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而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的能动作用。

我市一方面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问题不断凸现;一方面劳动者素质低,全市技能人才仅占从业人员的16.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8%,技师占从业人员的1.3%,大大低于全国、全省的百分比。无论是建设中国茶城,发展我市支柱产业,还是脱贫致富,构建和谐,都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而职业教育起着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讲:我市今天的职业教育就是我市明天的经济。

(二)加强领导,统筹职业教育的发展

全市各级政府要及时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市政府成立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县(区)政府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协调力度,着力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统筹规划,统一领导,从市到县形成整体合力,全面推进我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深入研究我市情况,结合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目标以及省人民政府确立的职业教育发展“七大工程”的实施,对我市发展职业教育提出明确发展目标,制定总体规划,作出合理布局。

(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对职业教育的职责,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主要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切实接受各级人大、政协的检查和监督。要进一步完善专项督导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地、各行业、有关主管部门的办学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办学机制,面向产业、面向农村、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把提高学生实际能力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强化对学生的培训,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就业、服务一体化办学格局。

(四)加大投入,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有关政策。各级政府要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相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提高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支出中的比例,保证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各地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企业要严格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至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职工培训。”这一政策,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办学的路子,吸引社会资金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按照“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的方针,制定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兴办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努力形成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新机制。

3、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我市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职业学校生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许多学生家庭贫困,帮助这些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既能体现社会公平,也能保证职业学校生源。要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资助贫困学生的各项政策。大力实施助学金制度、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等多种资助制度,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切实落实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按年人均15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的政策。

4、一是确定职业学校的改扩建项目,多方面争取资金;二是建设实训基地,根据我市的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各县职业教育的特点分重点、分专业建设必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增强学校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能力;三是增加专业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为中等职业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五)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按照资源统筹使用、体制便于管理、机制适应市场、教学立足实用的原则,着力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1、进行布局调整。以市为中心,以骨干学校为核心,合并一批专业设置相同相近的学校,进行优化合并、优化专业学科建设,保证学校规模,减少资源浪费。把思茅卫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努力构建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人才培训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全市各县本着跨县协办、优势互补的原则,统一协作办学。以市为中心,采取区域覆盖形式统筹发展职业教育,将县市职业学校进行专业分工,协作办学,邻近的一个或几个县联合办学,同类学校的专业设施、师资使用都可相互调节使用,发挥优势互补作用。

3、理顺乡、镇成技校的管理体制。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教育行政部门配合,相关各专业站、所协同,开展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补充形式,发挥其作用。

(六)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增加职业教师编制。人事部门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发展较快的职业学校按师生比核定教师编制,并试行按工资总额进行包干,便于学校按专业需要聘请教师,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所占比例。

二是扩大职业教师进入渠道。从待遇、政策各方面积极鼓励专业针对性强、有一定操作技能大学毕业生到职业学校任教。

三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再培训。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当地有关部门指定本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和相关配套措施,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多渠道扩大专业教师培训,并把接受培训教育的学时数和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教师升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努力完成规定的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七)建立健全职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政府统筹领导,整合本地劳动力市场,督促各级劳动保障、人事、教育等相关部门积极做好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职校学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服务、推荐就业、帮助联系就业等服务。

农村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一、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农村、农业基本概况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万,其中74.2%是英国及爱尔兰后裔,亚裔占4.9%(其中华人、华侨约45万人),土著居民占2%。先后有来自全球120个国家、140个民族的移民来这里谋生和发展,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成为澳大利亚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75%,仅悉尼和墨尔本就集中了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牧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等农产品。农牧业以小麦、养羊为主,全国农牧业用地约4.8亿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农牧业用地27公顷,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人口410多万,其中欧洲移民后裔占78.8%,毛利人占14.5%,亚裔占6.7%。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奥克兰,人口近80万,是国家最大的工业中心和国际交通枢纽。新西兰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畜牧业、园林都包括在农业中,在这个大农业中,从事农业的人口才10%,但农牧业的各种产品收入约占整个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三,国家60%的外汇收入是这个大农业创造的,仅畜牧业就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占农业人口的80%。另外,新西兰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鹿茸生产国和出口国,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

澳、新两国的农牧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农场为单位来组织进行的,生产规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顷,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且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非常高,一个饲养了几千头牲畜的农场,仅需3至7名工人。作为高城市化率的国家,澳、新的大部分农业从业者都居住邻近农场的大、小城市,仅有少量的农业人口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又往往以一个个农场为居住单位,所以居住相对分散,两户之间相隔几公里,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是很正常的事,基本上很难找到与我国类似的人口聚集的农村社区。

二、澳、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主要情况

澳、新都是英联邦国家,实行议会内阁制,由议会中占多数的党派执政。澳大利亚同时又借鉴了美国式的联邦制,成立了联邦制国家,实行联邦与州分权。全国分为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昆士兰、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六个州,首都直辖区和北领地两个地区(领地),此外还有诺福克岛等一些零散的海外领地。各州有自己的议会、政府、州督和州总理。澳大利亚实行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管理体制,联邦议会和政府负责处理涉及全国利益的外交、国防、移民、高等教育、就业和社会福利等事务。州议会和州政府补充联邦政府的活动。全国有大约700个地方政府实体,各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职责不尽相同,但一般主要负责城镇规划、建筑标准的监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公共健康与卫生、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娱乐休闲设施等。

新西兰1840年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907年新独立,成为英属自治领,政治、经济、外交仍受英控制。1947年成为国家。新西兰每三年选举一次议会。议会控制公共财政及制定法律。总理领导新西兰政府。总督和部长组成的行政会议是法定最高行政机构。行政会议由总督主持,总督缺席时由总理或高级部长主持。总督行使权力必须以行政会议的建议为指导。内阁掌握实权。新西兰全国分为12个大区,下设有74个地区行政机构,其中包括15个市政厅、58个区议会和查塔姆群岛议会。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市政府或地区行政机构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事务管理机关,基本上相当于我国的乡镇,但又兼具我国村委会的某些功能。市政府一般只管部分地方社会事务,区域性公共事务由州政府实行州内条条管理,如社区间的主要道路、消防、紧急救护、社会治安和小学和中学教育,而联邦政府管理社会保障、公民就业和公共医疗等。市政府直接面对居民,在居民与市政府间再没有中间机构。所有房地产业主及在社区登记选民资格的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市长和市议会委员的权利。市长和市议会委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居民、服务机构和部门、地方企业都是公共管理的责任者,所有居民都有权参与市政府的决策过程,也有权参加市政议会。地方政府最为重要原则就是保障辖区居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参与权、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以便帮助市政府在公共管理上准确和有效地做出决策。市政府必须保证辖区内所有成员在生活中享有平等机会,平等地参加市政府的决策过程、服务和计划。为了做到这一点,一般市政府都采用多种语言印发多种出版物,如杂志、周报、年度报告等向居民免费发放。

三、澳、新基层公共服务的发展及其成就

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社会贫富差距很小,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社会福利网,包括广大边远地区。社会福利种类多而齐全,公民从出生到死亡都可以享受名目繁多的福利津贴,如家庭津贴、失业救济金、生育津贴、免疫津贴、家长补助、子女补助、托儿津贴、住房补助、残疾儿童津贴、护理人补助、土著青年助学金、偏远地区儿童补助、健康护理卡、老年津贴、鳏寡津贴、残疾人津贴、老年优惠卡、老年健康卡、电话补助、退伍军人津贴、孤儿养育津贴、领津贴者的教育补助,等等。1997年,澳大利亚专门成立了一个新机构,名为“联络中心”,是政府出资设立的非赢利性事业机构,它负责原先由联邦政府几个部所承办的一系列社会工作。这个全国性的网络注意为边远地区服务,并安排为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峡岛民解决困难的工作方案。联络中心的总部设在首都堪培拉,在全澳各地社区有1000多个服务网点,提供的服务项目多达70多项。该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受家庭与社区服务部委托发放养老金,负责养老金领取人的情况登记、费用申报和通知发放,工作一直做到家庭,同时负责收集汇总全国养老金申领发放信息。联络中心的设立,使政府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家庭疏而不漏的社会服务网。

当然,城乡发展的差距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同样存在,资金、人才、公共资源等也容易从农村流向城市,带了农村老龄化、公共服务落后等一系列现象。在澳大利亚,由于地域广阔,人口稀少,环境复杂,地理社会多样化,许多地方相距遥远,有的甚至与人口聚集区相隔绝,缺乏社区服务和交通设施,教育和就业机会少,农民生活时常感到寂寞和无助,平均每四天就有一农民自杀。

四、澳、新基层社会管理经验的启示和借鉴

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他们的模式,但公共服务的理念和某些管理方式,对我国的农村基层管理和农村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农村民间组织。澳、新在发展农村、农业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发挥农村各类协会的作用。以澳大利亚为例,该国的农业协会有14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农业协会2400个,成员200万人,遍布各地,不仅城市郊区有,而且边远的渔区也有,且形式多样。协会种类繁多,既有生活服务型的协会,也有生产服务型的协会;既有劳动合作的,也有资金股份合作的。协会的规模也大小不一,有十来户组成的,也有上千户甚至几千户组成的。协会既有全国性的,如新西兰肉类畜牧业协会;也有地方性的,如墨尔本谷物生产者联合会。协会由理事会进行管理,理事会成员按章程规定,定期选举,集体决定合作社重大事项,每个成员在协会事务中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协会的利润一般根据各成员与协会之间所达成的业务量进行分配。协会为社员统一购买农资,降低了生产成本;引进新品种和技术,指导农民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通过培训、教育活动,改善社区的环境等。所以协会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农民可以离开政府,但不能离开协会。由于协会发达,澳大利亚政府对农民的许多公共服务都是委托民间组织来完成的,这既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时也造就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二是要大力培养发展各类志愿者组织。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志愿服务事业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随处可见到各种不同的志愿者。他们在社会事务中,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大到为缓解社会矛盾,促进族群和谐,小到为农牧民解决生活困难,做心理疏导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有超过30%的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这些志愿者把帮助他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当成自己的一种精神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方式,不求回报的。而在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志愿服务还不普遍,或者说有的地方根本没有真正开展,而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一点就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志愿服务,这确实需要政府切实加以引导呀。

农村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一、基本概况

xx市成厢区位于xx省沿海中部,为xx市政治、文化、教育、商业中心,全区面积509平方米,人口36万人,辖霞林、凤凰山和龙桥三个街道,常太、华亭、灵州和东海4个镇、119个村,2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7028元。成厢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荟萃,城内有千年古刹广化寺、大型古堰木兰陂等著名旅游景点,北部是水光潋艳的东圳水库,南面是碧波荡漾的绿洲湾。成厢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生物资源和物产资源丰富,这里盛产水稻、大小麦、甘薯、甘蔗、黄麻、大豆、花生、蔬菜等。荔枝、龙眼、枇杷、为区内三大水果,区内还有橄榄、香蕉、芒果、桃、李等名优水果40余种,是南国有名的花果之乡。1961年,谢觉哉途经荔枝城时题诗“果园错落绿如棚”,翌年,郭沫若路过成厢时也赋诗赞“荔城无处不荔枝”。

二、主要作法与经验

成厢区于20**年5月,率先在xx市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的试点工作,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以提高农村干部的廉洁意识和村民监督意识为重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做法与经验是: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确保廉政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成厢区专门成立了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这项活动由区纪委总协调、区委组织部牵头、区委农办协助组织实施,制定了城厢区廉政文化进农村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方法步骤、责任分工等。各镇(街道)由党委统一领导抓落实,纪委书纪任组长,组织委员任副组长,各村由村支书负总责,各村组干部共同参与,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每季度定期召开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协调会议,对各项工作早部署、早总结、早安排,且常抓常新。

(二)试点先行,重在实效。成厢区在抓好去年4个试点村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4个村,作为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试点村,形成了以点带面,点线结合的工作格局。洋边村建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东青村组织学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六要六不要”和《城厢区村(居)干部“八个不准”》,观看一场廉政电影和莆仙小戏表演;东海村组织50多位村干部、部分党员廉政签名仪式,并向村里的每位党员干部发出廉政倡仪信;海头村印发了“廉洁家庭”承诺倡议书;太湖村以村主干道为主要宣传阵地,张贴廉政文化格言警句30多幅;下尾村依托老年学校举办“廉政课堂”讲座;云峰村在村部开设了廉政建设和村务公开栏,及时将村民公约事项、财务收支等内容向群众公布。并在该村万亩龙眼海中开辟了一条廉政文化长廊,图文并茂,观赏性较强,使村民在农忙或休闲时候自觉接受廉政教育。成厢区在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中,注重加强指导和检查,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使各村学有板样,赶有目标,从而推动了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全面铺开。

(三)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各村以村党员活动室、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为阵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集中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并利用广播、电视、印发资料等形式进行反腐倡廉宣传,各村还购置了党风廉政书籍、电教片、报刊等资料,组织村委班子和党员群众定期学习、观看,合理利用村务公开栏,抓好村务、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治村等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如霞林街道组织编印了《农村干部廉政必读》,做到村干部人手一册,同时引导各村党组织自编廉政歌曲、顺口溜,做到“廉言警句大家读、廉政歌曲大家唱”,华亭镇组织“快活林”文艺宣传队,在全镇范围内表演廉政文化节目,寓教于乐,使廉政思想深入民心。

(四)创新载体,稳步推进。各镇(街道)普遍以“十个一”为载体,扎实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一是学习一批廉政理念文章;二是设置一批廉政告示牌;三是建立一批廉政阅览室;四是听取一次党风廉政讲座;五是观看一次反腐倡廉电教片;六是开展一次廉政谈话活动;七是参加一场廉政知识测试;八是组建一支廉政文化宣传队;九是举办一次村干部廉政宣誓活动;十是建立一套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如龙桥街道组织村委签订了廉政承诺责任书,灵川镇组织了一批警示教育片,在辖区内巡回展播,东海镇在镇机关大院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图片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增强了廉政建设的影响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近年来,成厢区各项农村政策落在实处,国家和省、市政府每年拨农民的各种补贴5400多万元,年年如数按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各种项目经费年达3000多万元,也如实落实在项目建设中。全区119个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无一人因廉政问题受处分。

三、几点建议

我市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根据省农办和市纪委部署安排,于20**年下半年,在新化县开展试点工作。20**年,县市区开展了廉政文化进农村试点探索工作,制订了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要求,开展了廉政文化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但与xxxx市成厢区相比,我市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还存在差距。对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部门配合

廉政文化进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一个部门或单位是难以组织实施。参照成厢区的作法,建议成立市县(市、区)委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纪委牵头,宣传部、组织部、政法委、农办、财政局、民政局为成员单位,各乡镇成立工作机构,

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纪委、宣传、组织、政法委、农办等部门通力合作,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二)整合资源,配套硬件设施

廉政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做保障。近几年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廉政文化建设没有一席之地,市、县、乡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担当起综合协调的责任,主动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远程教育资源、农村能源建设项目、乡村清洁项目及各种农民培训经费,帮助村里建好一个宣传栏、一个阅览室、一个电教室、一个活动室,一支文艺宣传队。

(三)创新载体,丰富教育内涵

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通过培训、“五送下乡”等方式,把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送到乡村和农户。同时,要不断创新载体,突出地方特色、丰富教育内容。有条件的村可学习云峰村的作法,兴建一条宣传文化长廊,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重点挖掘当地历史名人名言,进行爱国主义传统和廉政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休闲观光农业、娱乐健身场所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人文生态文化带,集宣传文化、休闲娱乐、运动健身一体化的村级宣传文化活动中心。

(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农村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健全青年创业体系,为整合青年创业资源。解决青年创业融资难。共青团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农村青年创业基地,通过提供就业导航、信息服务、技能培训、资金支持等,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那么,这种集信息平台、项目平台、培训平台、资金平台为一体的成长平台,否能有效解决青年创业难题,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重要性

广大青年是创业就业的主体力量,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推动青年创业就业是青年最具体、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共青团组织团结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立,不仅为青年创业提供融资、培训、项目等,更重要的还是为青年创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

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目前。得到全面发展,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引导自主就业。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1搭建创建平台。最为核心的理念一是教育青年人自食其力,针对不同群体定制不同的培训内容,引导青年树立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二是有利于创业人才和项目库的建设,为创业工作搭建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基地能把具有创意的项目和掌握一定创业技能的人纳入到这两个资源库中,争取造就一批符合地方产业模式的新项目。

解决融资难题。创业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2争取财政支持。这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现阶段国务院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立,能为创业青年提供有效支持,这其中包括政府拨款、税收减免、SIYB创业培训。特别是青年融资难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关注,建立基地有利于金融机构全面系统的解辖内青年创业情况和资信等级,针对性地做好创业贷款的发放工作。

获得资源共享。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以乡镇为单位筹建,3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辖内不同行业集中管理,使青年创业者共同拥有一个创业致富平台。该种模式的运用,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创业青年分享经验、汲取教训,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业青年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从而实现辖内青年自主创业、以老带新,做好传、帮、带,引领地方百姓共同致富。

二、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其发展过程中,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作为解决农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成果。既存在着诸多优势和机遇,也必须遭遇各种条件的制约。

经营存在风险。尽管有不少部门表示,1管理成本较高。会响应团组织号召,积极支持农村青年创业,筹建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但是企业在重视社会效应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成本支出。由于农村地域广阔,有创业需求的青年较为分散,要将他实现集中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这期间涉及水费、电费、场地租赁、办公经费等各项费用支出,这些费用由谁来承担,以及今后维系基地正常运转的资金由谁提供,这都是事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授信额度偏低。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2融资渠道单一。发放贷款往往要求提供住房等抵押物,农村青年虽有创业热情,但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财富积累,加上部分青年家庭实力有限,又难以提供有效担保。虽然在信贷支农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推出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这一专项金融产品,但是授信额度相对偏低,5万元信贷资金虽能解决简单种养业需求,倘若遇到科技创新型项目,则也只能杯水车薪。

影响基地建设。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3存在惧贷心理。信贷资金投放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但是一些基层信贷人员指出,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是最高的一缺有效抵押物,二缺实践能力,一旦产生风险,吃亏的肯定是银行。另外,大多数信贷人员又实行的模拟利润考核,对小额农业贷款实行包收、包放、包管理,绩效薪酬直接与资产质量挂钩,这也使得他存在惧贷心理,从而影响基地建设。

制约规模扩张。农村就业问题是国务院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4政策支持不足。如何发挥基地作用,凝聚团员青年力量,引领新时代农民致富、奔小康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这不仅仅是团组织和金融部门的工作任务,成长更离不开政府及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目前,基地部分产业项目虽获不少优惠政策,但是多数以部门为单位针对项目设定,缺少对整个创业基地的专项扶持政策。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优秀青年创业项目难以落户,基地抗风险能力不足。

缺少科技支撑。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业模式,5人才难以引进。不仅需要在摸索中发展完善,更需要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参与。但是多数基地地处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且创业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如何能够引入优秀产业项目,留住那些具有专业技能和执业经验的人才,也是关系基地建设成败的一项因素。

三、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对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发展初期也同样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成败事关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那么如何实现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呢?

落实筹建资金。创业就业是民生问题,1统一思想认识。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引导青年自主就业,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政府各级部门应从构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正确对待基地建设。关于基地资金的筹集,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企业冠名。邀请县域优质企业出资冠名,由其承担基地首期资金投入,配合乡镇团组织做好基地筹建,或能引进项目、解决销售。二是政府出资。由地方政府部门或所在行政村在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对部分资金予以留成,用于维系基地正常运作。三是青年缴纳。基地对青年创业者的作用显而易见,作为基地创业主体的青年理应分摊一部分基地费用,确保其有序运作。

解决融资难题。创业难,2创新担保模式。难点更在融资。农村青年创业者由于缺少财富积累,初期阶段大多缺少资金,又无有效抵押物,借贷肯定碰壁。因此,如何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是基地创建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予以解决:

政府财政拨款、企业或成功人士出资冠名赞助、县农业担保中心划出专项资金、农村创业青年共同筹集。担保基金可按1∶5比例承担风险责任,1设立农村青年创业担保基金。基金资金来源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由县农业担保中心负责具体事项运作,但考虑农村青年经济承受能力,建议担保中心免费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担保。

采用集中授信、随用随贷原则,2建立农村青年创业联保贷款。青年创业联保贷款可由5名以内员工组成。由乡镇团组织根据基地青年资信等级情况推荐,并完成初评估。由于创业项目在基地内实行集中管理,辖内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情况相互了解,采用互保模式,大大增强了风险可控性。同时,不同行业联合重组,允许种植户、贩销户和养殖户相互担保,也降低了因季节性因素而导致的经营风险,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

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3推进丰收小额贷款卡业务。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主力军。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信用社必须创新流程、简化手续,特别是对10万元以下的支农项目,可以通过发行丰收小额贷款卡等形式,实行“额度一次核定,担保、抵押一次落实,贷款分次发放使用”真正做到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主动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服务。

支持基地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事关农民增收、农村长效发展,3实现支农倾斜。对解决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农村信用社应从构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农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重要意义。关于基地青年贷款担保方式可以通过上述基金或联保等方式予以解决,客户经理的薪酬考核中要视同抵押贷款,促使客户经理转变经营理念,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农村信用社还不应过份强调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而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反哺农村发展,主动下调基地创业贷款利率,以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入驻创业。

农村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一、基本概况

xx市成厢区位于xx省沿海中部,为xx市政治、文化、教育、商业中心,全区面积509平方米,人口36万人,辖霞林、凤凰山和龙桥三个街道,常太、华亭、灵州和东海4个镇、119个村,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7028元。成厢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荟萃,城内有千年古刹广化寺、大型古堰木兰陂等著名旅游景点,北部是水光潋艳的东圳水库,南面是碧波荡漾的绿洲湾。成厢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生物资源和物产资源丰富,这里盛产水稻、大小麦、甘薯、甘蔗、黄麻、大豆、花生、蔬菜等。荔枝、龙眼、枇杷、为区内三大水果,区内还有橄榄、香蕉、芒果、桃、李等名优水果40余种,是南国有名的花果之乡。1961年,谢觉哉途经荔枝城时题诗“果园错落绿如棚”,翌年,郭沫若路过成厢时也赋诗赞“荔城无处不荔枝”。

二、主要作法与经验

成厢区于2006年5月,率先在xx市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的试点工作,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以提高农村干部的廉洁意识和村民监督意识为重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做法与经验是: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确保廉政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成厢区专门成立了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这项活动由区纪委总协调、区委组织部牵头、区委农办协助组织实施,制定了城厢区廉政文化进农村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方法步骤、责任分工等。各镇(街道)由党委统一领导抓落实,纪委书纪任组长,组织委员任副组长,各村由村支书负总责,各村组干部共同参与,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每季度定期召开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协调会议,对各项工作早部署、早总结、早安排,且常抓常新。

(二)试点先行,重在实效。成厢区在抓好去年4个试点村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4个村,作为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试点村,形成了以点带面,点线结合的工作格局。洋边村建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东青村组织学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六要六不要”和《城厢区村(居)干部“八个不准”》,观看一场廉政电影和莆仙小戏表演;东海村组织50多位村干部、部分党员廉政签名仪式,并向村里的每位党员干部发出廉政倡仪信;海头村印发了“廉洁家庭”承诺倡议书;太湖村以村主干道为主要宣传阵地,张贴廉政文化格言警句30多幅;下尾村依托老年学校举办“廉政课堂”讲座;云峰村在村部开设了廉政建设和村务公开栏,及时将村民公约事项、财务收支等内容向群众公布。并在该村万亩龙眼海中开辟了一条廉政文化长廊,图文并茂,观赏性较强,使村民在农忙或休闲时候自觉接受廉政教育。成厢区在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中,注重加强指导和检查,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使各村学有板样,赶有目标,从而推动了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全面铺开。

(三)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各村以村党员活动室、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为阵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集中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并利用广播、电视、印发资料等形式进行反腐倡廉宣传,各村还购置了党风廉政书籍、电教片、报刊等资料,组织村委班子和党员群众定期学习、观看,合理利用村务公开栏,抓好村务、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治村等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如霞林街道组织编印了《农村干部廉政必读》,做到村干部人手一册,同时引导各村党组织自编廉政歌曲、顺口溜,做到“廉言警句大家读、廉政歌曲大家唱”,华亭镇组织“快活林”文艺宣传队,在全镇范围内表演廉政文化节目,寓教于乐,使廉政思想深入民心。(四)创新载体,稳步推进。各镇(街道)普遍以“十个一”为载体,扎实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一是学习一批廉政理念文章;二是设置一批廉政告示牌(廉政公益(本文来自,转载请注明!)广告);三是建立一批廉政阅览室;四是听取一次党风廉政讲座;五是观看一次反腐倡廉电教片;六是开展一次廉政谈话活动;七是参加一场廉政知识测试;八是组建一支廉政文化宣传队;九是举办一次村干部廉政宣誓活动;十是建立一套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如龙桥街道组织村委签订了廉政承诺责任书,灵川镇组织了一批警示教育片,在辖区内巡回展播,东海镇在镇机关大院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图片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增强了廉政建设的影响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近年来,成厢区各项农村政策落在实处,国家和省、市政府每年拨农民的各种补贴5400多万元,年年如数按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各种项目经费年达3000多万元,也如实落实在项目建设中。全区119个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无一人因廉政问题受处分。

三、几点建议

我市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根据省农办和市纪委部署安排,于2007年下半年,在新化县开展试点工作。2008年,县市区开展了廉政文化进农村试点探索工作,制订了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要求,开展了廉政文化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但与xxxx市成厢区相比,我市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还存在差距。对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部门配合

廉政文化进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一个部门或单位是难以组织实施。参照成厢区的作法,建议成立市县(市、区)委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纪委牵头,宣传部、组织部、政法委、农办、财政局、民政局为成员单位,各乡镇成立工作机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纪委、宣传、组织、政法委、农办等部门通力合作,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二)整合资源,配套硬件设施

廉政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做保障。近几年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廉政文化建设没有一席之地,市、县、乡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担当起综合协调的责任,主动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远程教育资源、农村能源建设项目、乡村清洁项目及各种农民培训经费,帮助村里建好一个宣传栏、一个阅览室、一个电教室、一个活动室,一支文艺宣传队。

(三)创新载体,丰富教育内涵

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通过培训、“五送下乡”等方式,把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送到乡村和农户。同时,要不断创新载体,突出地方特色、丰富教育内容。有条件的村可学习云峰村的作法,兴建一条宣传文化长廊,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重点挖掘当地历史名人名言,进行爱国主义传统和廉政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休闲观光农业、娱乐健身场所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人文生态文化带,集宣传文化、休闲娱乐、运动健身一体化的村级宣传文化活动中心。新晨

(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上一篇:法院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室内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