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0:35:49

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师资短缺,负担沉重

依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按照师生比例来看,农村教师严重短缺,并且缺岗、顶岗现象极其普遍。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提倡大学生赴山区任教,使这一现象有所缓解。但农村条件差,不少教师任教一两年后便离开了。在职教师跨级、跨专业任课,早晚奔波于各教室之间,精疲力竭,无心也无力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

2.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农村教育管理部门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把评优选模、晋职晋级、待遇荣誉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致使教师不得不死教书,教死书,置身于题海教学之中,无暇顾及自身的再学习,再发展。

3.缺乏政策和机制

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缺乏外部动力。不少青年教师想进修深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但一方面由于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不予批准。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去学习了则无人代课,二是怕教师学成之后,“黄鹤一去不复返”。由于名额、资金有限,各类培训也无法惠及每位教师。

4.缺乏有效的引领

农村工作生活环境差,待遇相对低下,县级市级出台招考政策,使一部分优秀的农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流向更高一级学校,因此,农村教师失去了良性发展,导致新课改缺乏引领。各级教育科研机构下乡督导检查,也是责难的多,指导的少。农村教育摸着石头过河,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5.自身观念的局限性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触面狭窄,有些人认为教师的权威不容挑战,不愿别人提出质疑,暴露自己的不足。中老年教师视经验为自身财富,但一些知识老化,与现代社会发展有些脱节。青年教师自视学历高,不虚心请教,不能形成良好的互补学习的发展环境。

二、网络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虽然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着诸多客观制约因素,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给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希望。

1.政策引领,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外在条件

(1)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继续致力于解决农村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在倡导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赴边远山区任教的形势下,继续制定有利于壮大农村教师队伍的政策,吸引和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鼓励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事业,切实减轻农村教师工作负担,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腾时间,省精力”,做好前提保障。

(2)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硬件设施资金投入。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为了让广大农村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尽快为农村学校配备电脑,建立微机室,连接宽带,建立校园网,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资源保证。

(3)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农村教师平均学历低于城市教师,缺乏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信息搜索、分析、加工的能力较弱,难以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和自身发展。教育管理部门应适时采取一些措施,如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网络教程学习等,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证。

2.形式多样,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1)教师博客。教师博客是一种信息化网络交流平台,是教师们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的“电子白板”。它既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又为农村教师自我学习提供了条件。农村教师通过博客可以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开阔视野,开拓思维。

(2)教师论坛。论坛和博客一样,突破了时空限制,教师可以自由浏览教学感悟、教师论文,也可以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问题与其他教师探讨。还可以就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实现与名师对话,向名师请教。

(3)网络教研。在网络环境下,农村教师应自觉、主动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备课、评课。教育网站和教学资源库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课件、课例、题集,有助于农村教师搜索资源,提高备课质量。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以其丰富的文本资料和逼真的图像资料,成为一种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网络评课自由灵活,教师可以探讨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所以,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3.挖掘资源,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竞争力

(1)示范引领。通过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展示课与网络教学对照,学科组讨论利弊,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更好地转变教育观念,选择教学方法,充实教学资源。

(2)同步课堂。通过网络学习课改理论、课标材料,分学科组学习、运用学科资源,学科组集体备课、说课和上课,并通过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农村教师可以借鉴优秀教师的备课教案,以便于更有效地组织教学。

(3)建设校园网。将优秀教师的教学讲座视频上传到网上,实现全校教师乃至更大范围的共享,不受时间的限制,十分方便;还可以通过网络让教师共同学习、讨论交流优质课、示范课,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学习课堂教学艺术和先进的课程理念,从而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4)总结反思。学习他人的经验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突破点。

4.考评激励,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当前,急需建立切合农村教育实际,科学合理、多元化、发展性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既要重视教学成果,也要注重教学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也要注重教师的综合技能。网络环境下,应将课件制作能力、教育软件应用能力、网络资源获取能力和信息甄别判断能力,也作为教师的考核标准,推动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农村教师转变观念,紧抓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补充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科学合理的教学技巧,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从而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荀渊.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水平[J].教师教育研究,2004(5):13-16.

[2] 李森.教师培训制度创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4(7):80-81.

[3] 徐吉志.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 教书育人,2007(17):35-36.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一)促进创造型教师成长的意义

著名的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活动更需要创造,而创造教育的实施首要的是必须有一大批创造型教师。当前,对于创造型教师的概念虽然还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但是国内外教育界对于创造型教师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资料,关于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不少共识。

要创新就要有人才,而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创造型教师。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承担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因此,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当前,教育观念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过程缺乏活力,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种种不利于实施创造教育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因此,关注创造型教师的培育与成长已迫在眉睫。

(二)调查背景、目的、对象、方法

为深入了解我省中小学创造型教师成长的真实状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为教育部门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2011年9月开始,在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指导下,在福建省宁德市教育工会组织下,我们对宁德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展开了关于创造型教师成长的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也相开座谈会以了解情况。调查地域虽然限于福建省宁德市,但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借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呈现并促人反思。

本次调查筹划周密,准备充分,设计力求科学,覆盖各类学校。问卷调查共设计题目27个,其中选择题25道,问答题2道,教师还可以灵活增加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相关信息项目,保证了问卷的整体规划与实际变化的统一。问卷题目主要涉及教师对“创造型教师”内涵的看法、影响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各种因素(包括教师个人的素养与努力,学校环境及创造的各种条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促进与妨碍创造型教师成长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等等。问卷采取无记名答卷方式,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宁德市城乡各类中小学,发出问卷调查表800张,回收760张,回收率95%,客观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情况。

二、主要问题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对“创造型教师”的认识

表1 创造型教师应具备的最主要条件(多选)

在“你认为创造型教师应具备的最主要条件”(多选)的调查中,“高尚的师德”依然被认为是成为创造型教师的首要条件,这与我国教师传统中“身正为范”的要求一致。许多教师还表示,如果缺乏高尚的师德,则其他方面愈强,对教育教学的破坏性影响愈大。“强烈的创新意识”也被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许多教师表示,能否成为一名创造型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会有动力去研究、去发展、去实践。而“较高的教学艺术”同样被认为极端重要,教师们表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而高超的教学艺术能让教学产生最好的效果,获得最高的效率。同样,“广博的专业知识”也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他们在调查中一再拿出“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源头活水”的教育格言自勉。

(二)影响教师成为创造型教师的主要因素

1.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2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

在“您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的调查中,选择“胜任教学的教师”为43%,选择“骨干教师”的为34%,选择“特级教师”的为8%,选择“名师”的为10%,选择“创造型教师”的为5%。从这里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对自己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不够高,大多数人认为能够胜任教学就心满意足了,只有极少数人向着特级教师、名师和创造型教师的目标发展。这说明当前教师发展动力不足,需要引起高度注意。俗语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教师没有高远的职业发展规划,那么,即使是定位为“胜任教学的教师”恐怕也不容易实现。

2.教龄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3 教龄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从表中可见,教龄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认为需要15年到30年的占了绝大多数,认为需要30年以上的也占了五分之一强。这说明,在创造型教师的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个问题上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在与教师的座谈中,我们也注意到,也有少部分老师认为一个老师是否能成为创造型教师与教龄关系不大,甚至会有教龄越长越保守的现象,而新生代的教师因其学历、年龄与知识优势,成为创造型教师的可能性也极大,这都是值得注意的观点。

3.学历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4 学历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认为学历对成为创造型教师影响“较大”和“非常大”的占了绝大多数。这说明当下的教师对于学历比较看重,也反映了我国近年来教育行业对于学历的要求日渐提高的现实。不过,在同个别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也认识到,重视学历不等于教师的学历越高越好,认为学历对于创造型教师“没有影响”的教师主要是考虑到许多成功的教师第一学历虽然不高,但是他们后来都通过自修或培训,拿到了更高级别的学历,有的还拿到了研究生学历。

4.阅读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5 教师的阅读状况

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在繁忙的日常教学中并无太多的闲暇时间进行阅读,但是因为有寒暑假这样的带薪休假,在各类职业中,唯独老师可以享受较多的阅读时间。但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整体阅读状况不容乐观,而农村教师的阅读时间与城市相比更是大大缩水。在一所农村中学的座谈中,教师谈到农村教师阅读时间少的原因:“不知道该读什么”、“缺少书店和其他购书途径”、“经济条件限制”等占了绝大多数。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没有阅读的愿望,这是教师阅读时间少的主要原因。

5.教师各类教学活动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6 教师各类教学活动的情况

在“你平常备课时在‘出新’方面”的调查中,选“力求每节课都有新意”的占34%;选“有时想有”的占61%。这说明想在备课中出新的教师占了大多数,但自觉追求每节课有新意的老师只占三分之一强。在“你上完课,对这节课上得如何有做反思吗?”的调查中,选“有,但不经常”的占69%;选“每节课都反思”的占30%。由此可以知道,大多数教师都有课后教学反思的经历和经验,但能做到课课都有反思的并不占多数。在“承担公开课情况”的调查中,选“承担过县级以上公开课”的占11%;选“多次承担过校级公开课”的占51%;选“承担过教研组内的公开课”的占32%;选“没有开过公开课”的占6%。从数据中和座谈中可以知道,开公开课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开公开课的经历,部分没有开过公开课的老师大多数是新进学校的年轻教师。在“你在教研活动中”中,选“积极发言”的占47%;选“偶尔发言”的占51%。这个数据在不同的学校当然有不同的表现,但是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半以上的教师对于教研活动并不十分热心,这主要与教研活动的主题不明、活动形式单一、主持教研活动的教师组织不力以及教研活动之后的反思和实践未能得到及时反馈有关。

6.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7 教师对学生是否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教育

教师如果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教育,那么反求诸己,也会促进创造型教师的成长。在“对学生是否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教育”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很少有老师经常对学生实施创造性教育,完全没有实施创造性教育的比重也高达27.2%,大多数教师在实施创造性教育方面都停留在偶尔尝试。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教师认为创造性教育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的,需要一定的时机,如果有合宜的机会,他们愿意尝试,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为学生尽快成为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愿望和创造方法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说明,目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实施创造教育的教师还不多,即使有也只是处于个人实验状态。

7.教师论文写作与发表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8 教师论文写作与发表情况

“在报刊杂志和非正式刊物上的情况”的调查中,文章收入县、校级汇编的占27.7%;有文章收入市级论文汇编的占65%;有文章在普通CN刊物上发表的有占5.84%;有文章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只有1.51%。与此相关的还有“论文获奖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论文尚未得奖的有占58%;有论文获市级学科研究会及以上奖的为占14%。由此可知,教师中论文写作较为优秀者比例很小,且表现不够全面。在座谈中我们得知,一方面教师论文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不低,但是另一方面教师的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数属于论文汇编性质,而这些汇编性的论文多是在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作业。这说明,教师论文写作出于内心需要的较少,多数只是来自于外来的要求和压力,只有少数老师自觉写作并坚持发表到正式刊物。

8.教师的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9 教师对工作条件的满意度

尽管近十几年来,宁德市各县加大了教育投入,教师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表中可以看出,回答“很满意”的仅占4%,“比较满意”的占30%,“一般”的占53%,“不满意”的占13%,说明大多数老师对目前的工作条件不是很满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工作条件持“不满意”的态度,这势必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向创造型教师方向发展。

9.教师职业倦怠感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0 教师职业倦怠感

在“你对教师工作是否产生倦怠感?”的调查中,选“非常喜欢教师这个工作”的仅占12%;选“比较喜欢教师这个工作”的占71%;选“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的占13%;选“不喜欢,但没办法”的也占4%。这表明,学校的大多是教师对教师这个工作停留在“比较喜欢”上,而不是“非常喜欢”上,一旦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或是不顺,很容易就滑向倦怠了。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比较复杂,因地域、性别、年龄、学校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地域来看,山区中学的教师职业倦怠感尤其严重。从性别看,女性教师的倦怠感大大低于男性教师。从年龄来看,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高过中老年教师。

10.教师取得的成就与荣誉感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1 教师获得荣誉的情况

在“获得荣誉情况(包括各级优秀教师、教培新秀、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的调查中,获得乡级、县局级荣誉称号的占35%;获市教育局和县政府荣誉称号的19%;获得市府级、省厅级荣誉的仅占3%;获得省政府级荣誉称号的为0个。重点学校与农村学校相比,重点学校老师获得荣誉的人数比与获奖档次会高一些。我们看到,荣誉的获取情况也会大大影响到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般说来,大多数教师还是很珍惜荣誉的,他们许多人认为级别较高的荣誉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某种肯定,会更好的激发他们参与教育教学的改革热情。

11.中小学校长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2 创造型教师理想中的校长(多选)

在“创造型教师理想中的校长”的调查中,认为“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有45%,认为“民主式的管理方式”的有72%,认为“娴熟的教学艺术”的有21%,认为“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的有12%,认为“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有57%。从这些选择中可以看出,教师对现代中小学校长的期望比较高,其中,希望校长有民主式管理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大,与此同时,认为校长应该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教师也超过一半,许多教师反映,校长的精神风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教师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一校之长。如果思维灵敏,善于开拓,敢于创造,支持和鼓励教师创新,同时积极营造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和发展。

12.学校对教师评价方式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3 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主要的评价方式

在“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主要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回答“主要看学生成绩”的占31%,回答“重点看日常工作表现”的占29%,回答“教研组内评价”26%,“学生评价”占14%。从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各种方式所占的分量是不一样的,由于考试成绩直接反映教师的有效教学,于是成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与教师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老师对于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学工作多有不满,这说明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学校与教师之间有必要加强沟通。

13.继续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4 教师希望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学习的课程(多选)

在“教师希望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学习的课程”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习的课程包含多个方面,反映了教师们的求知欲还是很旺盛的,同时,教师们关心的课程都是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课程。

14.培训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5 教师对当前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

在“您认为当期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认为“与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的有27%,认为“培训计划一刀切”的有21%,认为“单项灌输,忽视教师的要求”的有32%,认为“培训未能系统化”的有5%,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有15%。这表明教师普遍要求各类培训应有针对性,应讲究实效,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应注重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新颖的教学理念,理论联系实际,他们不喜欢形式主义的培训。

三、培养创造型教师与促进创造型教师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群体要主动向创造型教师发展

1.要坚定信念,强化调适,树立教师自身良好形象。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要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光荣感,继而促进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乐教意识。要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做坚定的教育守卫者。作为教师要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富有职业荣誉感。

2.要有成长和发展的意识。黑格尔说:“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没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就没有理想的追求,就难以有自我潜能的发展,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快速成长,更难成为创造型的教师。

3.要从多方面提升创造型教师所必备的素养。要做好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目标。有志者就会朝着目标向前奋发。教师要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必须学会设计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蓝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构建教师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教育的基本功。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淀,因为任何创造都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加工的结果,所以我们要积极抓住学习提高的机会。

(二)学校要将培养创造型教师作为一种制度

1.要把培育和促进创造型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重中之重。学校要将教师的成长培养工作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党支部、工会应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学校要制定目标、计划,长、中、短的安排部署,明确教师培养要求,专人负责。全力以赴解决教师成长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对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和进修从时间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2.建立有利于培养创造型教师的管理机制。建设一支创新型队伍,要处理好教育与管理的关系、使用和培养的关系。在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建立起一种激励机制。同时能够体现用事业凝聚人,用感情团结人,用利益吸引人的队伍建设风格。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增强教师成长的动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可采用自评、互评、校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3.要积极创建教师发展的平台。第一,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创造型教师发展得比较快,就是因为这所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做得比较好。第二,加强教师培训。学校要从长期发展考虑,制定本校教师培训的目标规划,加大力度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的细化要求。在几所农村学校座谈时,调查组同志对老师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网上获取材料进行学习。但与会老师还是普遍认为现场培训效果好。第三,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让教师在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体验成功的同时,产生自豪感,激发继续努力的斗志,挖掘自己的潜能,促进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配套工作,激励创造型教师的成长

1.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努力改善教师待遇。必须努力改变教师待遇偏低的现实。不少县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学校教学设备的配备也相对落后,教师可学习和利用的信息源少,一些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进城教师的户籍多数落户在城郊乡,他们亟待解决住房等问题。如购买经适房受户籍限制而得不到解决,而教龄补贴太低,教师的工资津贴与经济基础好的县相比差距较大。

2.拓宽青年教师的发展渠道,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信息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定期了解青年教师意见、建议和要求,并将处理意见及时反馈;充分发挥工会和教代会在青年教师利益表达中的作用,在制度设计中为青年教师留有一定席位,明确规定青年教师所占代表的比例。

3.通过多种途径消除教师职业倦怠。首先,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幸福指数。要克服职业倦怠现象,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树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优化幸福教育环境。每一所学校都应是教师发展的场所,都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功能。其次,要树立均衡、和谐、民主的理念,建构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是紧密相联的,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地位而奢谈教师的社会地位,只能是毫无意义的空谈。

4.教育工会和妇女组织要多关心女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问题。当前,女教师在家庭和工作两方面面临着双重压力困扰。在这一方面,性别身份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教师的创造型的不同发展。有不少人认为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工作压力和经济状况影响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不良情绪又影响工作质量、对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和谐,最终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无形中就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注:本调查报告中“创造”与“创新”含义相同。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一、着力解决薄弱学校“弱”的问题

1、农村薄弱校工程建设有效推进。我区在全市首家启动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年,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五套班子及区直部门挂钩帮扶农村薄弱校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实施方案》。两年多来,我们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农村薄弱校建设实施方案,全区共投入资金1975万元,购置电脑1570台、课桌椅7000张,铺设塑胶操场11个,农村薄弱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逐步健全城乡教育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五中等18所城镇学校与31所农村薄弱学校实行“校对校”对口帮扶。去年5月日报教育版用较大篇幅以“给农村薄弱校输血——区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介绍我区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举措。

2、农村学校校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按照上级部署,紧紧抓住新一轮校舍抗震改造新机遇,采取了抓排查、抓规划、抓鉴定、抓建档、抓调整、抓手续、抓推进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有效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年,西厝中学教学楼等9个校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年,我区把校安工程建设纳入区政府本年度12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48个项目,重点推进十二中学生宿舍楼、青山中学综合楼等42个农村学校校安工程项目建设,目前18个项目竣工,24个在建。年建设47个项目,其中农村学校占42个,今年秋季,十二中学生教学楼、实验综合楼,龙桥洋西小学教学楼,霞林街道中心小学教学楼,下黄小学教学楼等大部分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3、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成效明显。按照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要求,先后投入资金1200万元,为东沙中学、东海中心小学等13所学校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塑胶跑道,完善办学条件。目前13所学校已通过标准化学校省级验收。同时,完成东沙中学、柯朱中学、西厝中学、常太中心小学、青山中学5个卫生校园建设。

4、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取得成效。投入资金200万元,购置电脑300台和一批电化设备,完成东沙中学、西厝中学、东海中心小学、十二中等12个信息技术教育试点的建设,全区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今年要继续加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投入力度,促进18个新信息技术教育点的建设。

今年要继续推进农村学校42个校安工程项目建设,分解区财政200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村薄弱校添置电脑、课桌椅、铺设塑胶操场,改善农村薄弱校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今年要完成33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至2013年,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均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

二、着力解决城区教育规模“大”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学校扩容方面成绩突出,全区校园面积新增305亩,校舍面积新增25.79万平方米,学位新增3000多个。重点推进城区学校扩容改造工程建设,五中新校区学生食堂、体育馆、学生公寓、运动场、看台、教学楼1建成投入使用;今年8月所有项目全部建成,实现五中与三中校园互换,促进三中办学规模扩大。文献中学南、北教学楼,南门学校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区第一实验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棠坡小学升格为区第二实验小学;正在筹建华林学校、文献中学新校区(园中学)。逸夫实验幼儿园新校区已完成主体建设,幼儿园与小学剥离,扩大逸夫实验小学办学规模。城区学校扩容建设后,有效解决文献中学、南门学校、逸夫实验小学等校班生规模过大问题。

三、着力解决农村学校资金“缺”的问题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一是统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年度始,我区实行城乡和农村统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小学每生每年由原来280元提高到35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由原来420元提高到550元,每年增加农村教育经费410万元,确保教育经费持续均衡增长。二是清欠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年度,我区对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进行全面普查,全部清欠了19所中小学校债务,投入清欠资金1323万元。三是倾斜农村薄弱学校经费。年度,投入资金945.65万元,专项用于薄弱学校设备购置和校舍维修。四是积极鼓励民资捐款助学。2008年以来,全区多渠道筹资达3000多万元。年、年春节期间,东海、灵川两个沿海镇发扬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利用民营企业家返乡过节的有利时机,召开多场新春联谊会,募集资金达1200多万元;十八中以校庆为契机筹资312万元,这些资金专项用于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2、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一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生学杂费。年度,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近4万学生受益,共补助免除学杂费资金900多万元;二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年度,免费提供农村中小学生教科书共19844人资金182.1万元。三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年度,对2207个寄宿生补助生活费72.47万元。同时,全面启动“免费营养早餐工程”,确保农村寄宿生每天“一杯豆浆、一个鸡蛋、一至二个馒头”。四是减免“一、二女户”贫困高中学生学费。年度,共对239人“一、二女户”贫困高中减免学费,减免资金6.14万元。

今年,要继续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财政安排上,坚持“教育优先”的原则,认真落实年校安工程配套资金,确保48个项目有效推进。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和贫困家庭、低保家庭子女“两免一补”等优惠扶持政策。继续教育经费按教师工资总额1.5%—2.5%核拨,有效落实教师培训专项资金。重视职业教育,教育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兴学,营造浓厚的捐资助学氛围,弥补教育发展所需经费的不足。

四、着力解决学校布局“劣”的问题

以“校安工程建设”为契机,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拟在农村四个学校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文件,撤园头小学并入园头中学,设立园头学校;撤青山小学并入青山中学,设立青山学校;迁建常太中学并入常太中心小学,设立常太学校;撤濑厝、埔柳、隆兴小学并入埔柳中学,设立埔柳学校。同时,投入1123.5万元,迁建华一中心小学,华一原校址并入十二中,扩大十二中校园面积。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共享;实现了中小学教师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防止了校舍重建出现闲置浪费,节省建设资金近千万元。

五、着力解决队伍建设“差”的问题

着力创新机制,打造高素质干部和教师队伍。

1、出台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文件。年,区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交流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改善教师待遇等多项措施,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促进了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提升了我区师资素质和能力。每年暑假,组织实施中小学校级干部绩效考核,由副局长分别担任组长,从区教育督导室、进修学校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考核组,对中小学校级班子进行绩效考核,加强了对校级班子的管理。

2、本科生首次进偏僻小学任教。精心组织、周密布置,实施师范类毕业生公开竞聘考试,三年来择优招聘师范类毕业生198人,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任教,年本科生首次进偏僻小学任教,有效解决农村紧缺学科教师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和学校无法开齐开足课程的问题。

3、支教挂教31个薄弱校。落实支教制度,安排43位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校支教;组织公开课、学科教学观摩近80场次;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及部分区级骨干教师送教下乡25人次;16所城乡学校实施中层以上管理干部互访;区教师进修学校对口支援31个薄弱校,这一系列活动有力促进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提高。

4、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给予偏僻山区教师每人每月150元、山区教师每人每月100元、普通农村教师每人每月30元的津贴,调动农村教师积极性。今后要持续增加农村中小学中、高级职称职数比例,切实调动基层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倾斜农村教师评先评优。隆重举行教师节表彰大会,有60多名农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同时邀请受表彰的农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观看庆祝教师节暨建国六十周年大型晚会《放歌教育》。出版《教育探索》一书,其中收入27篇农村教师论文。同时,鼓励农村教师踊跃参加“教育论坛”、说课大赛、课件制作、优秀论文评选以及教学公开周和教学开放日等活动。今年要开展全员性远程网络培训、举行名师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举办第七届“教育论坛”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做好“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优秀论文等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提升全区教学质量,争取高考中考再获丰收。

六、着力解决教育管理“软”的问题

1、抓教学质量提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教学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规范教职工请假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从去年9月份起,抽调督导室、进修学校人员组成督查组随机对中小学常规管理进行督查,对督查出的问题及时通报,跟踪督促整改落实,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多形式开展教育论坛、说课大赛等教学教研活动,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年,高考中考再获丰收。五中高考成绩实现了的历史性突破,中考26个教学质量指标中,我区19个指标位居全市第一,7个指标位居全市第二。

2、创新德育教育形式。积极探索“创新+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年,全市首家开展国学经典诗文诵读进校园活动,具体做法是“1122”,即一场大型的培训,每周诵读国学一个小时,两场汇演比赛,两场征文、知识竞赛。一年多来,全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诗文,与先哲书面对话,受到经典滋润和熏陶,潜移默化,学会自我反省、学会自我教育,学会了明理诚信,道德行为准则逐步规范。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1、教学质量再攀新高。紧紧抓住我县实施高中免学费教育这一契机,深入宣传、广泛动员,普及高中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今年全县高一招生1565人,比去年增加582人。我县通过了省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验收。今年高考我县本二上线人数380人,比去年增加32.87%,全县本二上线率继续保持前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267人,比去年增加60人。初中巩固率显著提高,中考参考率达到最好水平。

2、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对口升学实现突破,本科二批上线25人。电子商务专业每月开设3个培训班,累计培训960人;电脑横机专业每月开设1个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400人;为亿力橡塑开展企业员工素质培训2期,培训8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累计18000人次。赴等地开展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活动培训6人。

3、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先后开展了全县小学生趣味运动会、中学生篮球大赛、乒乓球大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三笔字比赛等活动,2014年中学生运动会将于9月26日举行。

二、“六校二十园”进展顺利

1、六校:中心小学综合楼,预计年底前完工;中心小学教学楼,招标已经完成,正在办理开工手续,9月底开工;中学宿舍楼餐厅,招标已经完成,正在办理开工手续,10月份开工;一中综合楼,招标已经完成,正在办理开工手续,10月份开工;黄河小学、济华路学校,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20园:等6所新建幼儿园完工,其他幼儿园维修项目全部完工,教学设备和教玩具正在安装、调试中。今年上半年4所幼儿园通过了市级一类园验收。

2、县重点项目。二中女生宿舍楼,已经完工;六中宿舍楼,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中心小学综合楼,预计年底前主体完工。

3、市政府督办项目。中心小学综合楼,预计年底前完工。青龙小学宿舍楼和赵店初中宿舍楼,已经完工。普及高中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4、校舍维修项目。利用中央资金71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170万元,安排一中、奥城、马屯校区、镇中学等学校维修项目20个,现在大部分已经完工或接近扫尾,9月底全部完工。

三、教育教学改革

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以研带训、以研促训、研训结合。一是组织开展联片、联盟式教研活动共计35次。开展了全县初中化学、数学两个学科的优质课评选活动;5月份开展了小学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加强了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一年来,共申报省级课题立项9个,市级课题结题12个,县级课题立项30个,先后参加了省优秀教育科研教学实验成果评奖、市探究性实验公开课和创新实验设计评选等活动,300多人次获奖。三是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4月份我县参加了西安综合实践活动第十二届年会,并有多名教师论文获奖。在今年的省中小学说课比赛中,代表市参加比赛的6名教师中,我县有4名(小学1名、初中3名)。

四、队伍建设方面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强化培训,开展大比武、大练兵提升素质。一是与石家庄桥西区建立合作关系,分5批,选派20名校长到桥西区维明路小学等学校跟岗学习。二是邀请多名专家、学者来我县开办报告会、培训班,参训教师2200余人次。三是举办了自制教具、探究性实验公开课、创新实验设计、“微课”、三笔字、演讲等教师基本功素质大赛,检验培训成效。四是教师节期间开展了优秀教师、教师道德模范、教学标兵等评选活动,并对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

五、学校安全工作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一、经过对基层教研活动现状分析,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一)教研活动开展的次数少,教师教研的积极性不高。

在很多学校,每学期按照日程的安排开展教研活动10次左右,而在开展过程中,每学期有效的教研活动也就4-5次,有些教研活动因为其它的原因被无形中取消,而能每次都参加教育活动的教师少之又少,经常会出现因故缺席的情况。

(二)教研活动形式单一。

在中小学学校里开展教研活动,就是大家在一间空闲的办公室里讨论这么一种简单的形式。好一点的教研活动,有一些教师做了多媒体课件,作为信息的展示,教研活动比较单一。由于没有教研经费,你只能在学校里开展教研活动,久而久之,大家对这单一的形式就会感觉到枯燥无味。

(三)教研组长行同虚设。

在中小学学校里,教研组长又不算行政上的职务,只有开教研活动的时候才想到教研组长,教研组长有一搭无一搭,人微言轻,所以很多教研组长干工作的时候多稀里糊涂,认真负责的教研组长比较少。教研组长的作用多是召集作用,该开教研会的时候,提前把大家召集起来,没来的电话通知一下,没有人愿意作课题主持人,教研组长临时一下,多是干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有些时候在学校任命教研组长的时候,有些教师就会相互推诿。

(四)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校只片面的重视教研结果,不重视教研过程。有的学校基本就没开展教研活动。在很多农村的小学中,由于教师担任的课时量比较大,教师数量比较少,学校和教师无形中就把教研活动所剩掉了。

(五)缺乏比较好的教研课题。

在中小学学校里,有的教研组由于所设学科多,所探讨的课题也就比较浅,如果特别专业的课题,其它的学科是很难讨论的,开展起来也就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中小学学校里教师层次的原因,又没有专家的指导,一些好的课题是比较少的。

(六)教育科研活动的实效性较差。

许多教师认为搞完书面教科研就算完成任务,根本不考虑实用性。如果没有实效性强的教研活动,教师是不会也根本不可能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追索问题的原因,探究改进问题的方案。因此,无论是什么学校,都应狠抓教科研工作,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搞好教学教科研工作,为教师的能力培养和水平提高补充动力。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基层农村小学中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过程不规范、管理不科学、教与学脱节等方面。

(七)缺乏对教研活动的考评手段。

在中小学学校里,学校只要求教研活动有书面材料即可,一般形式的教研活动要求有讨论的记录,主持人的讲话,最后的书面材料。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都不做细微的布置,书面材料的目的也是为了存档,以便应付检查,所以这就导致了很多教研活动有抄袭造假的情况。

教研活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诊所”,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在教学资源比较落后的学校,如何积极有效的开展教研活动?

二、现有以下几种对策。

(一)是学校要以教研活动为中心,加强组织教研工作。

对于一些材料、报表,教务主任可以下放给部分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师;同样,教务主任也可以把一些教研活动的联系、组织等工作权下放给各教研组长。学校的教研活动不仅仅只重视书面材料的报告,而是具体的,扎扎实实的开展好教研工作,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是因地制宜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

在农村学校中,由于交通和经济因素不是很良好,导致教育资源比较匮乏,面对这种局面,基层教师要积极灵活的开展教研活动。农村学校教师要摒弃“靠”或“等”上级部门组织教研活动的思想习惯,自行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应随时就某个知识点或某个观点进行讨论;例如,可以讨论多媒体技术在所教学科的作用,有的学科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多一些,像语文,历史生物学科,而有的学科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应该少一些,像数学,物理化学,经过这些积极的讨论,可以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防止教师只片面的重视多媒体教学,忽略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好处。或定期就教师论文举行讨论、修改等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工作的开展,集体备课是众多教师集思广益的一种手段。

(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岗位作用。

学校应发挥教研组长的组织协调作用,调动教研组长的工作积极性。教研组长不是摆设品,形同虚设,要赋予教研组长更多的权利,要选择理论性强、方法先进、敢于创新并具有一定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以便更好的开展教研工作,教研组长应在学期初制订详细并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学校领导要积极支持和指导教研组长开展各类教研活动,给予教研组长施展才能的舞台和空间,并在年终对教研组长进行量化考核。

(四)是上级主管部门要给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牵线搭桥。

农村学校教研活动面临很多开展上的困境。上级主管部门要为农村学校联系交流学校,为农村学校“走出去”搭建平台,避免农村教师在开展教研活动是“闭门造车”想象的发生。在大型讲座或较高级别培训会上,名额应多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农村教师走出去,以便获得更多教学教研能力。

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在开一些讲座或高级别培训会时,可以考虑到县一级的单位开展,这样可以帮助地方上的教育水平。记得有一次,有一名河北农大的老教授在县城中学开试验的研讨会,由于地域是在县城开展,来的基层教师就比较多。这样不仅有利于农村教师的学习,还增加了与专家的沟通。

(五)要下拨一定的教研经费。

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给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要认识到教育科研投资是最大的效益投资,确保教育科研有较为充足的经费。要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学校和教师本人要积极订阅教育科研的书报杂志。要广开门路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把科研信息提供给第一线教师以扩大他们的研究视野,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六)是教师本身要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善于学习,积极创新。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研活动的参与者,首先应提高认识。教研活动不是应付,不能流于形式,如果教研内化成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那么它将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中小学职称改革的历史沿革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是1986年建立的,分中学和小学两个系列,幼儿园教师参照小学教师条件,中学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和幼儿园最高等级仅为中级。这项制度实施30年来,对于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M,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师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存在着等级设置不够合理、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不够衔接等突出问题,影响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稳定、发展。近年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希望改革职称评定制度的呼声很高。

2009年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在山东潍坊、吉林松原和陕西宝鸡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9月,为进一步积累经验,探索解决改革试点中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全国各省各选择2~3个地级市开展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同时,已进行试点的吉林、山东、陕西三省在全省开展改革工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做准备。根据国家的部署和要求,2012年,福建省确定在福州、厦门、三明三市及省属中小学(含幼儿园)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3年12月,福建省初步完成改革试点工作,近10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完成了职称过渡,按新的标准条件和评价方式,评审产生了首批25名正高级教师、700名高级教师、1600余名一级教师;首次开展了申报一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考试,全省共3?郾4万人参加考试,其中2?郾8万人取得合格及以上成绩,合格率为82%。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重新点燃了广大教师拼搏的热情。

2015年8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03次常务会议,研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认为,经过几年来的大面积试点,全面实施改革的时机已成熟,决定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并从统一制度、评价标准、评价机制、评聘结合等四个方面对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教育厅联合出台《福建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福建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工作阶段。2016年教师节前夕,继2013年在试点地区评聘正高级教师后,福建省评审了82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其中中学教师46人,小学教师16人,幼儿园教师5人,教研人员15人,一线教学和教研岗位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占到79?郾27%,音乐、体育、学前教育等紧缺学科教师占15%,还有2名农村教师,这对于加强农村和紧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和激励作用。

二、职称改革的主要内容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

(一)改革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二是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体现中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三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五是坚持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改革主要内容

1.健全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设置从正高级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除新设的正高级职称外,新的职称系列与原中学和小学教师职称系列都有直接对应关系,并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在构建新的制度体系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两个问题。

一是正高级教师评审问题。中小学教师中增设正高级职称是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突破,也是一项大的政策调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时代在呼唤教育家,部分地区的率先实践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为新时期教育家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契机。改革后的职称制度将有利于产生更多基础教育名家。因此,我们要按照培养和造就教育家的要求,坚持高标准、少而精,严格把握正高级教师标准条件,切实把教育教学业绩卓越,教学艺术精湛,群众公认,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专家选,树立中小学教师发展标杆和楷模,同时发挥正高级教师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等,带动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是人员过渡问题。人员过渡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现有在岗的中小学教师按照现聘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体系。过渡工作由政府和学校统一办理过渡手续,不增加中小学教师的负担,更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确保人员过渡平稳顺利。

2.完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好教师职称评聘在中小学教师管理工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是这次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制定和完善“评价标准”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职称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对此都十分关心。

国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的基本标准条件,福建省根据教育发展情况和教师队伍的实际,制定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同时针对幼教工作有别于中小学工作的特点,专门制定了《福建省幼儿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突出幼儿教师的保教工作要求,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制定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把握好五个方面问题。一是注重师德表现。将师德作为首要条件,引导教师立德树人,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力戒师德考核流于形式、留于口头。二是注重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与工作实绩。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教书育人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强调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与工作成果,不片面强调论文、学历,不单纯考虑科研成果、奖项,引导广大教师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三是注重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育教学带头人作用。培养青年教师要求,送培下乡、送教下乡要求,发挥高水平教师对年轻教师和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传帮带作用。四是注重处理好学历与经历的关系。对不同学历教师在毕业后首次确定职称等级和晋升初、中级职称时,适当体现学历差异;在晋升高级职称时,不同学历的基本任职年限原则上不再区分。五是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实行倾斜,对乡村教师论文、课题不作刚性要求,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要有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在职称评审工作中,长期存在重论文、轻教学实践的倾向。在新时期,我们既要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引导教师研究教学,以提升教育质量。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过于强调论文有失公允,当然也不能把论文“一棍子打死”,完全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于正高级教师,从全国来看,还是要求应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要求在教育思想、教学主张、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因此,对于论文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具体评价中应该综合考虑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及论文写作等各方面因素,特别要充分考虑教学质量即学生的素质提升和个性发展,改变过去评职称即评论文的弊病。

3.创新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对教师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是教师职称评聘的基础环节,也是深化职称改革的“风向标”和“助推器”。如何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如何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在深入总结试c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福建省在创新评价机制上做了以下尝试。一是晋升一级教师都必须参加省里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考试,考试合格方可申报。考试以情境材料为载体,着重考查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师主动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二是不断完善说课讲课、面试答辩等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评价方式,让教育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得到充分展示和客观公正的评价。晋升一级、高级教师参加说课讲课,晋升正高级教师参加面试答辩,回答专家提问。三是突出同行专家评审,注重遴选教育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参加评审。四是严格评审程序,按规矩、按程序办事,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严格公示制度和回避制度,发挥纪检监察部门、教师和社会的监督作用。

4.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改革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是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和关键环节,岗位聘用是职称评审结果的主要体现。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和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科学设置中小学教师岗位。职称评审严格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

关于如何处理历史遗留的“具有资格未聘相应岗位”问题。福建省明确规定,对于改革前已经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但未被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原有资格依然有效,聘用到相应岗位时不再需要经过评委会评审。福建省在试点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这部分教师的合法权益。比如,福建省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建立农村教师教龄满25周年的直聘制度;又比如,原有资格予以保留,竞聘时对这部分人员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再比如,在学校有空岗时,从空岗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消化存量,这个比例是3∶7还是4∶6,由各市自行决定。

三、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平稳顺利实施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各地、各校情况差别大,工作复杂艰巨,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是确保改革平稳推进的重要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本次职称改革要求各省要在2016年完成人员过渡和首次评审,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常态化评审,新制度完全入轨。我们要充分认识职称改革的重大意义,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作为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予以重视。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解读,把政策宣传解读工作深入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参与职称改革,充分尊重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以人为本,搭建平台

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总理强调,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是教师。贯彻落实福建省委提出的“争创在全国叫得响、排得上的教育品牌项目”,关键要有一支“叫得响、排得上”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十三五”时期,福建省将着力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从注重规模扩大的外延式发展向注重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师资已经替代物化资源,成为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省级将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主抓“全员培训”“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机构建设”三项工作,按照“面向全体、高端引领、乡村优先、关注新教师”为基本思路精致培养教师。全员培训按五年一周期展开,将实行学分管理、模式创新、质量评估等一系列培训制度改革,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高质量培训。名师名校长培养主要倡导教育家办学,通过创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带动区域内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机构关键是加强市、县两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明确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硬件建设、人员配置、经费拨款标准等。各中小学校也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做教师专业成长的贴心人,根据教师职称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条件,把教师的心留在学校、留在学生身上。

(三)主动作为,强化管理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7篇

一、文化立校――构建良性运行机制

为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洪江市教育局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党委书记和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负责全市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及验收工作。日常工作由基础教育股和计划财务股负责。各中小学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发展规划。教育局还十分重视过程指导和综合评估工作,出台了《洪江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评估方案》,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四大项,下设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36个。按评估标准,达到90分以上的学校将被授予“洪江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的牌匾,对“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给予奖励,并在各种评优、评先方面适当予以倾斜。

二、一校一品――让每面墙开口说话

近两年,洪江市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一校一品”即是该市规划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其主旨是强调学校之景点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各校物质文化都有一个核心灵魂,而且不追风,不雷同,体现了地域特点,折射出本土气息,并突出“五性”:历史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及可行性。

如塘湾中心学校的“竹诗墙”。因校园长着不少硕大的竹子,“竹诗墙”也就因地制宜而生。该墙长120米,从《诗经卫风竹竿》开始,选择了72首吟咏竹子的诗、词、曲,其中还有宝塔诗、变文诗等。这些诗篇是塘湾中心学校的领导和语文教师花了3个月时间,从各种书籍中搜寻到的。还有硖洲中学的“诗式廊”和“洪江市风光荟萃画廊”、龙田中学的发明苑和论语苑、龙田中心小学的“科普园”和“起步廊”等文化景观,均在“唯一”和“个性”上做足了文章。

三、铸造师魂――夯实精神文化基石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教师则是文化的传播者。市教育局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编辑了《洪江市教育教学手册》,各校均根据该“手册”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下班辅导等方面进行整体量化;同时,还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写一本优秀教案、写一篇优秀论文、上一堂优质课、转化一个问题生”的活动。

为实现师魂引路,洪江市制定并下发了《教师职业道德“十严禁”》和《教师文明用语、禁忌语“双十条”》等师德规定,严格实行“德育工作首问责任制”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市教育局组建师德报告团,在全市作巡回报告,充分发挥了典型引路的作用。同时,还出台了《洪江市“五星教师”评估方案》和《“五星教师”评估细则》,从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分别评出10名星级教师,星级教师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评;下发了《关于小学教师晋升中级职务实行考试的通知》及《城区、城郊学校空缺岗位进人实行考试的通知》,明确规定小学教师晋升中级职务和农村教师申请进入城区学校工作必须进行考试;大力推行教师“立体式”评价制度,制定《洪江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细则》,按“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教师”、“家长评价教师”的方式,实行每月月评、每期总评。

为了打造过硬、稳定的师资队伍,洪江市还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摆在首位,努力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民主管理意识。要求各中小学必须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参与决策、保障教职工权益等方面的监督作用,学校所有重大问题都要提交支部会议、行政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或教职工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二是以和为贵的意识。严格要求各学校尽一切努力解决教师的住房、医疗保险、福利待遇等基本需要,并及时采纳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实现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人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和”。三是教育服务的意识。在全市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师走下神龛,全心服务学生”的教育服务大讨论活动,收到教师论文4000余篇,从中择优选取30余篇编成《教育服务优秀论文选编》一书。

四、彰显个性――让每颗心开出美丽的花

校园文化建设为的是让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洪江市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各中小学广泛开展“五小”(学校小主人、同学小伙伴、教师小助手、家庭小帮手、社区小公民)、“六节约”(节约一粒粮、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滴水、节约一截粉笔、节约一分钱)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同时,该市注重发挥社会、家庭的教育作用,在各中小学共建立了家长学校30余所,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使家校文化融为一体。学校还聘请校外辅导员,如请司法局局长上法律知识辅导课,请交警中队的队长作交通安全知识讲座等。

近几年,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洪江市的活动文化彰显出鲜明的个性。

一是以学科性活动为基础。各校纷纷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和各种社团,广泛开展各类学科知识竞赛,使课内与课外相互融合。如黔阳一中、黔阳二中、安江二完小等学校在成立各类学科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分别组建了“春蕾”、“热土”、“苗苗”文学社团;黔阳二中利用文学社团大力开展“传统楹联”教育,被湖南省楹联协会定为“中国传统文化楹联教育基地”并予以授牌;安江二完小“苗苗文学社”被评为“湖南省十佳百优文学社”,社报《苗苗园地》获得了“全国文学社优秀社刊(报)奖”。

二是以实践性活动为主体。双溪中学学生自2003年以来,便坚持对乡镇生态保护及沅江水质污染进行调查分析。2004年,该校环保小组撰写的《关于野羊、野猪绝迹的调查与分析》一文获湖南省环保调研成果一等奖。《沅水流域水质污染调查报告》引起了镇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镇政府由此出台了治理河流污染的“六条暂行规定”。硖洲等8个乡镇的学校均精心制作了“珍惜绿色、保护古树”的宣传牌,并将宣传牌挂到了本乡镇和邻近乡镇的古树上,使古树有了“娘家”。位于雪峰山下的雪峰中学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小组”,组织学生进入大山,探寻雪峰山物种分布和生长状况,学生撰写的调研报告成为洪江市雪峰山申报“湖南省森林公园”的佐证材料。

三是以传统性活动为核心。洪江市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和纪念日,大力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精心组织专题月、专题周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如安江一完小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少年先锋队红旗大队”称号。同时,该市还经常邀请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工人等“五老”到各校进行革命传统和革命故事讲座,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市教育局每年都组织“中华魂”读书、征文比赛活动等。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8篇

文屏教育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引擎

7月的静宁,麦香四野,瓜果飘香,静宁县文屏山下、南河之滨,被称为“教育航母”的文屏教育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

站在文屏山顶俯瞰山下,文屏教育园一览无余,静宁县教育局局长李永成指着山下的在建项目,满怀信心地向记者一一解说:文屏教育园规划占地3700亩,分为山上、山下两大部分,其中山上2200亩主要用于“读书林”建设,山下1500亩主要用于学校建设,规划建设“六校一中心”,即高中2所,职教、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各1所,教师培训中心1个。

“教育园将来所起到的作用除了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外,还可以带动全县教育资源升级,达到‘学校扩容、结构优化、高位均衡、质量提升’的目的。”李永成局长说道,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文屏教育园建设,把它作为静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

按照规划,文屏教育园建成后,可以将农村完全中学高中部整合到城区;农村完全中学周边初中可以合并到原完全中学;撤并后的初中校舍及设施可以建设成标准化的中心小学;调整后闲置的村级小学校舍可以改建成幼儿园。这样,梯级化调整改造后,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及教学资源都相应提高了。95%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以达到省颁办学标准。

这种设计思路和规划目标并不是孤立的,它是静宁县“十二五”城区学校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静宁县按照“统筹规划、科学配置、适度超前、高位均衡、整体提升”的发展思路,作出建设静宁文屏教育园的决定。

学校标准化建设:夯实教育均衡发展之基

在文屏教育园建设的同时,静宁县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小学校安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项目得到有效实施,2012年,新建、续建项目26个,建筑总面积5.9万平方米,建成幼儿园9所,学生食堂12个,学生公寓楼和教学楼2栋。项目的建成,使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在静宁县西城区幼儿园,记者看到,园内三幢三层教学楼崭新气派,宽阔的校园,富有童趣的戏水池、沙池、攀岩墙、大型玩具等游乐设施和种植园、人工草坪把整个幼儿园装点成了一个童话世界。

园长沙芳琴说,西城区幼儿园是高标准建设的新幼儿园,是静宁县第一幼儿园的分园。这三幢楼分别为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分体式独立教学楼,内设24个班级,可容纳幼儿1200名。

沙芳琴介绍说,目前在园幼儿700多人,大部分幼儿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效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园难问题。

西城区幼儿园作为“省级一类幼儿园”和“平凉市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教学设施在全市来说是数一数二的。

沙芳琴说,幼儿园全功能现代化幼儿活动室内配有寝室、就餐厅、盥洗室、衣帽室,配有橡木桌椅、实木开放式玩具柜、紫外线灭菌灯、钢琴、电视、EVD、桌面玩具等教育教学设备。与幼儿活动室相配套的功能室有阅读室、美术室、鼓乐室、手工室、感觉综合训练室等,目前在建的功能室有22个。现在,园内设施、设备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美化、亮化、软化的“五化”标准。

城区幼儿园的条件如此,那乡镇幼儿园的境况如何呢?记者在界石铺中心幼儿园了解到,该园也是一所新建的幼儿园,服务方圆2.5公里范围的人口,目前在园幼儿267个。几个村小也附设有幼儿园,最大的附设幼儿园有46人。界石铺镇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了100%。

除界石铺外,静宁县八里、四河等乡镇,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师生们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据了解,静宁县2012年实施的幼儿园建设项目,建成农村幼儿园7所,2013年,新开工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6所。

校舍建设使得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提高,在城区,2012年投入使用的实验小学、西城区幼儿园、东关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净增优质学位4000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入学压力,让更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也促进了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缩小校际差距,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按照省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静宁县积极开展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对规划保留的薄弱学校,在资金投入、教学仪器配备、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幅度倾斜。

目前,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学校达到42所。村小以上学校都能开展音体美教学,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均配齐了计算机教室和实验室,115所村级小学以上学校接入互联网和“数字校园”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无纸化办公,全县城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学校特色化发展:丰富均衡发展的内涵

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而应该追求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静宁县政府将“校园文化塑造行动”列为2010年全县工作的“五大行动”之一,县教育局确定2010年为“校园文化建设年”,各学校结合实际,扎实开展以绿化、硬化、亮化、净化、文化“五化”为重点内容的校园环境建设,精心组建了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及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举办法制讲座、心理辅导活动等。

活动开展至今,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校报校刊和文学社团刊物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据统计,目前,全县有校报校刊30余种,刊发教师论文和学生习作近万篇(首),大量学生作品被《诗刊》《中国校园文学》《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疯狂作文》等国内近百家知名刊物刊登。

今年“六一”节前夕,静宁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师生书画展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县教育局组织的分片文艺节目汇演,全县按东南西北和城区分为五个片区,参演节目100多个,参演师生2000多人,观众达10万人以上,把“中国梦”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静宁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全县中小学艺术节、运动会,体艺教育先后两次受到教育部表彰。通过提炼、创新校园文化,激活学校内部活力,丰富学校特色内涵,在全县形成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发展局面。

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

师资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没有教师的均衡,教育均衡发展就无从谈起。从2010年以来,静宁县通过签约、考录、特岗等形式,引进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师范类院校优秀毕业生895名,按照“面向农村,加强薄弱,学科配套,合理配置”的原则进行分配,使全县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年龄、学历结构明显优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静宁县还坚持校本培训与“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国培计划等各级培训。2010年以来,组织1000多名骨干教师先后赴江苏、山东等教育发达地区培训学习,邀请教育发达地区名师66人来静宁开展课例培训。

2012年,为建设科学合理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梯队,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五型”校长队伍和一批学校中层管理人才,县教育局按照“创新机制、构建梯队、发掘潜力、保证质量”的方针,制定出台了《静宁县学校领导干部后备人才库建设实施方案》,于5月份启动实施,先后完成民主推荐、资格审查、理论知识考试、公开演讲等工作,共选拔出一百多人进入后备人才库。根据相关学校管理岗位紧缺需要,结合民主推荐情况择优安排40多人担任相应学校管理工作。

2012年,分高中、小学、幼儿园制定了《城区公开选调教师工作实施方案》,于2012年7月启动实施了教师选调工作,按照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在全县农村学校公开选调144名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到新建城区学校任教,既保证了城区新建学校正常运行,又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工作热情。

李永成局长认为:“教师是教育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其均衡有相对性和动态性,如果一项机制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优秀教师更加优秀,普通教师也能变得优秀,这就是一种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位均衡。

千名教师进万家: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关注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为了子女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带子女进城,这也使得城区学校学生数量直线上升,办学压力日益增大。

静宁县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记者在静宁县实验小学采访时了解到,学校现有学生1135人,其中县城籍的学生不足百人,其他都是全县24个乡镇的学生。

实验小学校长任兴琪说,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大多是父母或爷爷、奶奶陪读。父母要打工挣钱,没时间教育孩子,爷爷、奶奶陪读的,由于老人们大多文化水平低,也无力教育孙子。学生回家后无人辅导学习,这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不成合力,出现“5+2=0”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就决定让教师进行家访,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之后,就让住在同一地方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周末或节假日一起学习,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没想到学校的家访活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任校长说,大部分家长表示,老师来家里了解孩子的情况,说明老师在关注着自己的孩子,这给了家长很大的信心,家长极力配合学校教育。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于是,学校决定,班主任要对全班所有学生进行家访,科任老师至少也家访一半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做法好评如潮。

2013年,静宁县在调研的基础上,吸收了实验小学等校的经验,并结合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提出了“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要求从春季学期开始,在全县学校开展。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理解,真正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为此,县教育主管部门专门制定了《静宁县“千名教师进万家”家访活动及家长会实施方案》。各学校参照《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在学校负责人带领下,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利用放学、双休日等时间,重点对品学兼优生、单亲家庭学生、贫困生、学困生、留守生等进行登门走访。向家长宣传国家、省市县有关教育法规和政策,了解家庭生活情况,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

学校课程建设:用教育质量保证均衡发展

学校课程作为三级课程中重要的一级,静宁县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强化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规范学校课程开发实施。在样本校的带动下,着力形成典型辐射、区域联动、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

2012年,全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学校(学区)建设项目静宁现场会上,各级领导和与会专家、学者对静宁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

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就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佼佼者。校长曹宁子介绍说,目前学校已形成了7大门类22门学校课程,其中,2门是必修课,20门是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还在做不断的调整和改进。

曹校长说,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仅为师生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而且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找到了新的支点。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特长。同时,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改变了老师的课程观。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

与此同时,阿阳实验学校还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驾驭能力,引领教师发展。 采取“班主任经验交流、理化生各学科研讨交流、学校课程集体研发”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以“新调入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赛讲课”和 “同上一节课”为主要内容的“四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另外,学校大力开展读书活动,让师生读中华传统经典精华、励志格言、教育著作等,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让师生努力守住心灵的净土,走进名家伟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陶冶自己,提升自己,以读书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教导处拟定详尽的读书计划,既有量上的要求,又有质上的检查,使“读书—学习—反思”成为每位教师的行为习惯。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9篇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着力优先发展教育

我县积极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强化县、乡政府的教育责任,切实落实各项教育工作,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社会风尚。

1、提升教育工作地位。从年起,我县将教育工作纳入年初全县经济工作会议议程,并规定所有在家的县委常委、各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和中小学校长都必须参加会议。县政府每年拿出4万元,表彰了一批“兴教先进单位”、“兴教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工作地位。

2、强化领导职责。年年初,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县“两基”和“两项督导评估考核”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保办发[2006]33号),对全县教育“两基”和督导考核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常务副县长、组织部部长及四大家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县直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全面统筹领导全县教育工作。二是制定相关制度。制定了《县乡镇和县直相关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及学校主要负责人教育工作实绩督导考核工作方案》,把相关职责、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个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要求大家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县委组织部、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还制定了考核办法、程序及奖惩措施。三是落实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及学校主要负责人教育实绩督导评估考核。以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湖南省教育督导条例》为契机,推动乡镇人民政府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及学校主要负责人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年对乡镇考核的基础上,年全面启动了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及学校主要负责人教育工作实绩督导考核,大妥乡等5个乡镇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及15名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学校主要负责人的教育工作实绩被评为优秀等次。

3、提供政策支持。我县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意见》等文件,按照“宁可在其它方面少做一点,也要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对教育实行“五个优先”:即优先保证建设用地,优先保证教师编制,优先保证教育经费,优先保证教师待遇,优先解决教师困难,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了依法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预算,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教育资金都按规定比例足额到位,扶贫开发资金和少数民族地区专项补助资金增加了用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比例,并把“两基”负债纳入县政府消赤减债的整体规划,实行债务主体转移,制定了还债计划,并逐年安排资金用于还债。

4、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注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县在教育投入、硬件建设、教师配置、贫困生救助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特别是对苗族聚居的吕洞山区,切实实行“四个倾斜”,即贫困生救助向吕洞山区倾斜、学生升学向吕洞山区倾斜、录用教师向吕洞山区倾斜、经费投入向吕洞山区倾斜。二是注重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针对我县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缓慢、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不高的客观实际,年春季以来,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就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多次调研,县长罗亚阳、常务副县长彭正刚、县人大副主任龙顺英、副县长龚迎春、田宗之、县政协副主席米军等领导还多次到梅花职业中学现场办公和召开部门协调会议,决定全面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在梅花职业中学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逐步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六个统一”,即统一将各部门培训归口到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组织实施;学目标,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根据各部门培训要求制定统一的培训教学标准;统一师资,以梅花职业中学现有师资为基础,根据各部门培训要求,适当聘请行家能手为兼职教师,统一安排培训课时;统一时间,各部门的培训由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统一安排时间进行培训;统一经费,各部门的上拨经费统一到财政部门集中管理,打捆使用;统一联系就业,学习培训结业后,学员由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统一联系就业。通过这些措施,把我县的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力争进入省、州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行列,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三是积极推行扶持农村薄弱学校政策。为切实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县教育平衡发展,年8月,我县制定了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实施方案,成立了扶持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应的组织机构,9所城镇学校采取以下方式,先后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第一,派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根据县教育部门有关文件规定,所有城镇学校教师必须具有一年以上农村教育教学经历,否则取消申报高级职称资格。为此,城镇学校共派出46名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援学校教学人员紧张的矛盾。同时,又通过示范课、教研活动等方法,帮助受援的学校培训骨干教师31人,增强了受援学校的造血功能。第二,给予财力、物力援助。城镇学校向对口帮扶单位支援经费71000元,教具533件,并通过提供软件设施、实现资源共享等方式,逐步帮助受援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第三,与对口扶持学校开展爱心交流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为农村贫困学生捐助学生用品3320件,生活用品2305件,既促进了城乡学生的相互了解,又增进了友谊,陶冶了情操,实现共同进步和成长。年春季,我们进一步细化了以上政策和措施,大力实施“城乡学校联动结对工程”,即由县民中对口扶持葫芦中学、实验小学对口扶持水田小学、雅丽中学对口扶持毛沟小学、迁陵学校对口扶持清水坪学校,切实帮助苗族聚居的吕洞山区、土家族聚居的比耳片区各中小学校获得较快发展,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迈出了十分关键的一步。

二、狠抓控辍保学工作,着力提高普及程度

1、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一是明确乡镇、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责任。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年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保办发[2006]3号),明确了乡镇及教育部门的职责,提出了控辍保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二是建立控辍保学责任制。我县严格实行行政、学校、村民自治三线控辍保学责任制度,确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总揽,其他县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及其后盾单位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承包责任制;推行教育局领导包片,机关股室站包学校的承包责任制;推行学校领导包年级、中层干部包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包人的承包责任制。三是大力开展劝学工作。春、秋两季开学前后,县领导、乡镇干部、教育局机关干部以及学校教师多次上门上户进行劝学。四是领导重视,强化督查。春、秋两季开学后,由县四大家领导带队,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牵头,组成4个督查组,对全县开展控辍保学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督查组及时提出了整改意见,并要求相关乡镇学校及时整改到位,对影响全局的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到位的,以文件形式通报全县,通过督查、整改、通报等,各项工作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构建就读保障体系。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年]43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湘政发[2006]9号)和《关于印发全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州政办发[2006]13号)等文件精神,我县制定了《县就读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保政办发[2006]44号)。一是认真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年春、秋季开学,我县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073.67万元,受惠学生达110320人次,其中免除80264人次学生的杂费890万元,为26186人次学生提供了价值152.67万元的免费教科书,为5870人发放了“一补”资金51万元(含上级拨付的11万元奖扶资金),我县还代表湖南省,就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在全国作了交流发言。年2月,新宁县还专程来我县学习实施新机制的基本经验。年4月,国家督导评估团来我县检查“两基”工作,国家督学、教育部督导办副主任于芳同志对我县的新机制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继续实行“绿卡”奖励和低保价费优惠政策。在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基础上,对农村独生子女户、两女结扎户和县民政局认定的低保户的初中、小学在校学生提供生活补助。根据《中共县委常委会议纪要》([2006]第四期),按照每生每期70元标准直接为其提供生活补助,对部分已享受“两免一补”的对象按70元标准补足余额。三是对贫困学生大力实施救助。夯沙、清水等乡镇党委、政府每学期设立了5000元以上不等的救助金,及时解决贫困生入学费用;清水坪、大妥等乡镇要求每位干部必须救助1名以上贫困学生,清水坪镇党委书记胡宇连续五年救助贫困学生上学。各中小学对贫困学生收费采取扶贫救助等特殊措施,保证贫困学生按时入学,比耳九年制学校大力推行扶贫控辍,让每两位教师负责1个贫困学生的生活费;碗米坡镇昂洞中学在年秋季开学时一次性给17名特困生提供了全学期的生活费,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通过采取以上各项措施,我县已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问题。

3、加强部门协作。一是严格实行学校检查准入制度。我县严禁出现针对学校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杜绝对学校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坚持把几个部门的检查集中起来,实行一次性检查,从而大大减轻了学校负担。二是切实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我县成立了“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环境治理”领导小组,由县委政法委牵头,组织教育、公安、工商、文化、卫生、环保、城管、电信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开展了4次大型集中整治活动,整顿网吧60余家,查处音像店20家、书店(摊)7家,清理违规经营摊点80余处,拆除违章建筑120余处,规范了学校周围的车辆停放场所,大大改善了学校及周边环境,维护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使教师能够安心教书,学生能够安心读书,家长愿意把子女送进学校。三是相关部门努力为教育做实事。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中,发改部门优先立项、批复;国土部门与教育部门达成了协议,优先办理新征土地的审批和办证手续,免收各种费用;建设部门与各项目校达成了工程建设备忘录,各种管理费用控制在1%以内,其中劳保统筹应收3.5%,仅按总造价的0.5%收取;环保、工商等部门也免收了项目工程建设各种费用;财政部门简化了拨款程序,减少了拨款环节,确保了项目资金拨付的足额、及时。另外,团县委和民族事务局按照相关要求,及时落实了贫困学生的救助政策;农业局和劳动保障局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全年实施剩余劳动力转移3万余人;卫生部门多次深入到清水坪学校、大妥中学和毛沟学区,全面开展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司法、公安、综治等部门不仅为全县各中小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还配合教育部门组织了“以法治校‘四五普法’作文大赛”,并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一道,在全县中小学生当中开展了“远离”万人签名活动;地税部门依法足额征收了城市教育费附加。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有效控制了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率。

三、以“农村民族寄宿制学校”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1、狠抓农村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年以来,我县按照“六年规划,三年实施”的工作思路,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了37个项目校47个土建项目,新改扩建校舍92500m2,增加学位1500多个,建成了清水坪学校、大妥中学等一批农村寄宿制示范校,乡镇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最漂亮的房子是校舍已变为现实,加快了学校“学园、花园、乐园、家园”“四园”建设的进程。

2、狠抓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年以来,我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投入517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入344.7万元,县本级配套172.3万元,建设了4个教学光盘播放点、163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7个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覆盖全县16个乡镇农村中小学校。年上半年投入使用,为全县农村中小学校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和基础教育创新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

3、扎实抓好农村教师“公转住房”建设工程。年下半年以来,我县按照“政府统筹、个人垫资、产权公有、以息抵租、周转使用”的原则,采取教师个人垫资20%—30%、政府统筹70%—80%的办法,计划两年筹措资金696万元,改造、维修、新建农村教师住房1.2万m2,现在已经制定了建设规划方案。到年3月底,年启动的9个项目工程,有4个项目主体已经完工,4个项目已经完成三层施工,1个项目已经完成二层施工,共完成投资282万元。要求年启动的另外6个项目工程,相关学校正在积极筹备之中,争取尽快启动。该项工程的实施,为确保广大农村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四、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1、扎实开展“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育行为”教育活动。年4月中旬以来,县教育局以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契机,在全县教育系统内开展了为期9个月的“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育行为”教育活动。为确保该项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教育局安排了17个驻校指导小组来加强对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并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目标在一线确定,任务在一线落实,先后推出了何美基、石元英等一批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基层教师典型,为全州师德师风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全面推行教师平时考核工作。年,县教育局开全州之先河,率先在全县教师队伍中推行平时考核制度,大力推行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教育制度,并将考核结果同教师工资中的激励津贴挂钩,同年终评优、评先、评模捆绑,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我县教育内部的“三制改革”。在推进教师平时考核工作中,很多学校都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较好的办法,积累了不少科学评价教师的经验,尤其是实验小学,将个别教师从事家教家养、搞有偿补课等不良行为也纳入了平时考核范畴,进一步规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3、狠抓教师培训工作。年,我县组织了33位校长前往长沙听取全国著名校长冯恩洪、金式如的新时期学校管理报告;选送2名幼儿园园长去长沙幼师进行挂职培训;选派2名校长去岳阳挂职锻炼学习;推荐2名优秀农村小学教师去长沙参加为期15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全面实施了校本研修战略,帮助各校组建了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培训方案,为全县2310名教师免费发放了校本研修材料和配套报告册;10月份,教师非学历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启动,600余名中小学教师报名参加了第一批非学历远程教育培训。以上工作的开展,为我县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储备了厚实的战略底气。

4、启动了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工程。为切实改变我县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等实际问题,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我县及时启动了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工程。通过严格程序,每年选拔出33名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到吉大师院参加定向培养学习,为我县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了一支有生力量。

5、公开招聘基层教师。针对我县农村教师短缺的实际,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年以来,我县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笔试、面试、体检、上岗培训四个步骤,择优录用了24名28岁以下的应、往届全日制师范院校毕业生,并全部分配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为我县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五、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年以来,我县继续把学生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重点纠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狠抓了青少年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是落实德育常规。春、秋季开学前三天,全县各中小学认真组织学生分班学习了《县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常规手册》,养成教育知晓率达到100%。二是引进德育工作新理念。经过多方努力,邀请到北师大人本素质研究所副所长陈锦教授来我县指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并为2000多家长、教师作了“走进孩子心灵”专题讲座,详细地介绍了成功素质理念和一些具体巧妙的操作方法,逐步化解了新课改带来的种种迷茫。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县教育局、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团县委等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了“五热爱”、“五远离”学生集体签名活动,开展了“敬老爱老助老”、“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读书、实践及征文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受到熏陶;县关协、县教育局还结合“关工委”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组织开展了“四合格”主题演讲活动,11月初,在全县选定6个现场实行巡回演讲,在“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中寻求新路子。五是以点带面,狠抓典型引路。教育部门完成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工作。评选并表彰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各3名,州级“三好学生”40名,“优秀学生干部”20名,县级“三好学生”55名,“优秀学生干部”45名。

六、狠抓教研教改,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教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年以来,我县将教研教改作为增强教育发展后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狠抓落实。

1、以协会教研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年以来,我县中小学先后成立了9个片区教研协会,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全方位开展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修工作,从而形成了片区与学校共同研究、共同探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教研教改新格局。年,我县农村协会教研经验在省、州教育科研大会上作了典型介绍。

2、大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年4月以来,我县抽调12名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组成两个送教下乡小分队,在吕洞山区、毛沟片区等边远农村中小学上了12堂学习交流课,有400多名教师参与了交流。该活动得到了农村学校的普遍好评,《湖南日报》、《团结报》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3、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教育部门组织广大教师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十五”期间,全州教育科研课题30个,我县就占了10个;实验小学《少数民族地区问题—主题—课题式教师校本培训研究》和县民中《学生资源调查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均获部级一等奖。年以来,我县继续狠抓课题研究立项工作,已申报省级课题10个,州级课题15个,继续保持了强劲的教研教改势头。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成功举办了全县首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为年第十一届州运动会选拔后备人才奠定了基础。在迁陵学校召开了全州中小学艺体教育现场会,6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州、县领导对该现场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县民中学生参加全州机器人足球竞赛,勇夺第一名,并代表湖南省参加了全国机器人足球竞赛。在全省第七届中学物理优质课竞赛中,县民中教师龙捷代表自治州参赛并荣获一等奖,实现了我州在该项比赛活动中“零奖”的突破。在湘西州年生物教学创新大赛中,县民中的刘妮子、雅丽中学的王富华均获初中组一等奖。我县初三物理、化学、初二生物及小学六年级自然实验考查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9%、100%、95.2%和97.2%,创历史最好成绩。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取得突出成果,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雅丽中学等单位分别被教育部评为先进单位、示范性培训基地和学习型学校,迁陵学校、实验小学等单位的新课程教师培训课题研究成果分获部级奖励。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10篇

没错,这就是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由德江县教育局亲自落实的于2012年8月整体搬迁的德江一中新校区。整个校园呈蝴蝶形状展开,布局分明,功能区齐全,场地标准。虽然在我参观时整个工程还未完全竣工,但从引进栽培的树枝、绿化带,宿舍区与教学区之间规划的人造河流,体育馆旁的文化长廊,以年级为单位的教学楼与功能楼相连的立志楼、奋进楼、腾飞楼,以及教学区一律按照标准来建造的运动场,依然让人感觉到即将完工的德江一中新校区是何等的优美、何等的让人赏心悦目!也是在这大气宏伟、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主题明晰的校园建筑背后,让我更迫不及待地想走近德江教育大境,了解德江教育的兴衰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

2013年7月11日一早,在和德江县教育局郑刚局长预约后,我们一行三人从贵阳出发,历经近五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在下午三点多抵达了德江县教育局。

然而,在进入局长办公室的一瞬,我们不由得有些尴尬。办公室里坐了六七个人,而左边侧对门的沙发上,一位身着蓝色衬衫、黑色西裤的中年男子,手执一份文件正认真地审阅,眼神专注而深邃。末了向他身边的一位中年男人温和地解释那份文件是由谁负责的,应该由哪里批准同意。我断定,他就是我们要采访的对象——郑刚局长。在那位男人听明白他的解释后,他回过头望向我们,问是不是有什么事。我向他说明来意后,他微笑着说了一声“请稍等一下”,便陆续阅览其他人递交上的文件并耐心听取他们的需求然后给出意见和审批。接下来便是一段长长的等待。处理完事务后,他向我们抱歉地笑笑说让我们久等了,并说自己因为临时要到市里开一个会,暂时不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并告诉我们我们有什么资料需求的话可以让办公室的人给准备一下,先看一些资料,休息一下,他后天回来再接受采访。

第二天早上,我们到局里已近十点,本以为直接去德江县的一些学校参观参观,顺便随机采访校园里的一些师生和校长,哪知有一些师生和校长听说了我的来访,已早早等在局里,说是愿意和我谈谈他们对德江近年来教育变化的感受。这让我很欣慰。在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交谈完后,已到了吃午饭时间。于是大家便先在局食堂里一起共进了午餐,之后一位老师还放弃了午休时间,和我继续谈了他工作以来德江教育的兴衰以及郑局长上任后德江教育是如何快速发展的。

下午,在办公室主任史晓峰带领下,我先后参观了在建中的德江职院和德江职高、已完成搬迁的德江一中、距德江县城将近一小时车程的煎茶中学以及一些幼儿园,并听取了在校员工的相应介绍和感受。回到县城里时已是晚上七点多,然而郑局长还没回来。史主任告诉我,郑局长在相距170多公里的铜仁市刚开完会没多大一会儿,正准备连夜赶回来呢!于是我便给郑局长发了短信,落实明天几点对他进行采访,他说九点半吧!

第二天,为了避免迟到而耽搁郑局长的时间,我决定提前到他的办公室。然而当我赶到时,郑局长已然坐在办公室里审阅着文件了。从他桌上杯子中的水位,看得出他来了已有好一段时间了。从史主任的口中,我得知郑局长是昨晚十二点过才赶到德江的。很显然,不用我说,你应该明白郑局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主人公个人相关信息——

郑刚:男,土家族;1985年7月毕业于贵州铜仁师专化学系,同年7月到德江二中任教:1988年9月考入贵州教育学院化学系学习,1990年7月毕业,同年9月调入德江一中任教,1992年9月任教育处副主任,1995年8月任副校长,1998年3月任校长;2002年7月至2004年月1月在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班学习;2012年3月任德江县教育局局长。

任教期间,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化学竞赛频频获奖,据不完全统计,曾获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10人次,三等奖16人次。

1997年9月,其论文《浅析班主任量化考核》收入贵州省中学校长培训用书——《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1997年10月与翁光龙先生合作主编《化学复习优训》一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10月获中学化学高级教师。

从郑局长开场简短的叙述中,不难看出这么多年的工作历程,在给他带来很多荣誉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不少的考验!那么,一路走到今天,对于目前自己所面对的教育大环境,呈现在郑局长眼中的德江教育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德江教育现况

郑局长开始介绍了德江教育的大环境。德江县,东属武陵山脉,西属娄山山系,最高海拔1534米,最低海拔320米;国土总面积为2072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总人口为53万人,其中土家、苗、仡佬等少数民族人口占63.5%;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地处黔、渝、湘、鄂、川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距铜仁大兴机场190公里,距渝怀铁路重庆酉阳火车站153公里,距遵义火车站160公里;杭瑞高速公路、326国道和303省道贯通县境:而乌江从南至北流经其境,目前航运能力200吨级,沙坨电站建成后通航能力可达500吨级其水上交通便捷,上抵遵义,下经沿河直达重庆或江、浙、沪等地区,区位优势明显。

显然,这样的优势区位,不仅体现在德江政治、经济方面的发展上,特殊的交通纽带,也为德江教育走向外界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是该县提出“打造黔东北教育区域中心”的原因之一。

目前,从规模上来看,全县共有中小学283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2所(含民办1所),初级中学2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253所,幼儿园24所(公办12所,社会办学12所)。全县在校学生为100798人(不含幼儿数),其中:高中生7164人,职业高中生2301人,初中生26900人,小学生64433人。全县高级职称教师186人,中级职称教师1605人。全县所有学校校舍建筑面积为362679平方米,其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为203565平方米,生均面积为3.16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为112841平方米,生均面积为4.3平方米:高中校舍建筑面积为46273平方米,生均面积为6.5平方米。全县片区以上学校均有实验室、图书室;已开设计算机教育课学校达48所;共有243所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其中模式三学校20所,模式二学校153所,模式一学校70所。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西南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基础差、起点低、底蕴不够浓厚,因而教育质量质量差距大。而德江身为其中一分子,教育发展状况上自然也脱离不了这些问题。

虽然德江县通过实施“两基”攻坚战略后,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等原因,全县义务教育仍然处于低水平、不稳固阶段,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大幅反弹。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现,因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尤为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那么,让我们看看,针对这些状况和未来德江教育发展,郑局长领导下的集体班子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成效如何?

一抓质量二抓管理三抓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育发展中,尤其是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除了政策、指导和资金外,对长期形成的定局,无疑是改革,而对长期形成的老旧思想观念,在现代化大形势下无疑需要适当的转变。那么,如何改、如何转呢?在这教育当中,郑局长又是如何运用的?

“一抓质量二抓管理三抓师资队伍建设。”

郑局长先是概括性的答道,然后又补充道在质量方面,概括一点来说,就是充分立足课堂教学,开展送课下乡、座谈交流、校本培训、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师生同考等活动,用“六驾马车”拉动教育教学质量发力快跑,突显德江办学特色。

一、抓教学常规督查。以调研促提高

对全县各校及部分教学点,开展教学常规管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全面督查、指导、限期整改活动。检查各种教案、作业,听评,召开反馈会,帮助学校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反思问题、规范管理,确保了全县中小学常规教学的有序运行。

二、实施县、乡(镇)、学校三级管理体制

深入学校定期指导校本教研工作,抓过程、抓管理、抓成效。通过与教师座谈、检查材料和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等形式,促进了教师理论水平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提升。

三、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经验交流与传播

采取“师生同考”以督促教师熟悉教材:开展两年一次的“教师素能测试”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政府设“名师奖金”以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假期“放假不放人”以加强教师全能培训;开展研讨观摩、课堂“大练兵”、“周末教研讲堂”等各项学科教研活动以促进教师教学的能力提升。

四、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以县直校课题研究为龙头,引领全县中小学开展“校本课题”研究,让教师逐步走上研究之路。通过加强对课改实验的研究与指导,实现“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目标。煎茶中学的“推进农村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实践性研究”和县民族中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两项课题获省立项批准通过。经铜仁市教育局2012年基础教育实验课题专家委员会审定,德江县共有14项课题获立项,县一中的“普通高中校本教研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被列为重点课题。

五、校内校外相结合。全方位开展实践活动

分别组织开展了德江县首届中小学生乒乓球赛、法制进校园、廉政文化进校园、全县中小学生“在党旗下成长”诗文(征文)竞赛、德江县初中生“川渝”杯“健康成长、与法同行”征文、中小学生“科技之春”、“运动之夏”、“感恩之秋”、“艺术之冬”系列“4+2”特色教育工程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艺、发挥特长的舞台。

六、充实壮大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每年对新招聘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促进新教师业务提升,夯实课堂教学根基。

1.在管理方面,围绕“把德江打造成黔东北教育区域中心”这一定位,以“一个中心,五个校园建设”(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全面启动平安校园建设、健康校园建设、绿色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人文校园建设)为载体,加大教改力度,加强队伍建设,狠抓教育科研工作,深化学校管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探索发挥教师评价体系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有效激发教师参与专业学习和学校事务的积极性,制定出台了《德江县中小学教师业绩评价制度》。每年教师节都要召开表彰大会,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2)积极实施“三制一管理”,即教师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极大的提高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建立中小学在职在编教师分期分批交流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工作的意见》,规定每学年支教教师人数不得少于城镇教师总数的10%,把轮岗交流作为教师业务进修、评先评优、推荐提拔的优先条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县城和乡村学校教师的积极性。

(3)深化管理,实行县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包片、股室包乡、联络员蹲点的负责制度,把联系乡镇学校工作业绩作为包片领导、联络员年终考核的依据。要求各包片领导、包乡股室和蹲点联络员每月至少深系乡镇学校检查指导工作1次以上,联系学校时间1天以上。全面推行教学管理“两迎两送”(学校中层干部每天上午下午上放学期间在校门口迎接和目送学生)、“五巡视”(在教学期间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天要到教学楼巡视5次)、“六个一”(观一节课,查一本教案,查一本作业,找一名学生了解问题,找一名教师谈话,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工程,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并及时分析,总结经验,明确奋斗目标。

2.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加大教改力度,激活教育活力。二是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在这一系列措施后,德江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前教育进一步强化普惠。编制完成了《德江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采取划拨土地、减免项目建设有关费用、整合其他教育资源和公共资源、集团化办学等措施举办幼儿园,提升了幼儿园管理水平。

(2)义务教育进一步推进均衡。出台了《德江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从2011年起对20个乡镇实行分乡推进,到2015年实现均衡发展目标。

在全面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上,实施了“双线”目标责任制。制定出台了《德江县关于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教育质量奖励办法》,从2011年起,每年拿出20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教育质量先进学校和个人。目前全县共有初中25所,小学206所,教学点35个,在校小学生46771人,初中29438人。近三年来,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4%,初中升高中入学率达8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8.5%。

(3)普通高中教育进一步突出优质。制定了《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办学规模增大:德江一中完成整体搬迁工作,今年顺利通过省级二类示范高中评估验收:启动实施了德江二中整体搬迁、煎茶中学的扩建工程;正在筹建德江三中、四中。三年来,全县及时补充高中教师214名。

(4)职业教育进一步增强契合度。三年来,全县每年均招考一定数量专业技能强的教师到县职校任教,以充实壮大了职校专业教师队伍。2011年4月,省教育厅认定德江县职校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3年,德江职校被省教育厅列入全省中职“百校大战”规划,能容纳6000人的德江职校新校区今年9月将投入使用。中、初级技术人才需求得到适度满足,县职业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得到及时调整,经费投入加大,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三年来,德江职校毕业学生达1496人,推荐和自主就业达1365人,用人单位普遍感到满意。

(5)民办教育竞相发展。出台了《关于规范全县公办教职工到民办学校应聘管理的意见》,成立民办教育机构,全县民办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犹如雨后春笋,竞相发展。

很显然,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一系列措施落实和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之后,德江教育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而针对德江特色教育,我们看看郑局长是怎么说的。

民族元素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郑局长说,德江作为一个多民族县份,在民族文化教育中拥有着自身的特色,这就使得德江民族文化发展拥有一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了德江教育的发展思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德江曾经是黔东北革命根据地,拥有着悠久的红色文化。民国时期《德江县志》就有记载:德江原为水德江司,明改安化。此外《国策》《通鉴》《寰宇记》《乾隆砂H县志》《贵州省志·地理志》等有与之相关的记载。这为德江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2)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创造出丰富的自然文化。德江气候宜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在13℃~17℃之间,无霜期达295天。素有“傩戏之乡”、“天麻之乡”、“奇石之乡”等美称。特色自然资源和绮丽风光带动了德江的旅游发展,而在旅游景点的构筑中,自然少不了民族文化的融入。这为德江教育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以土家族的傩文化为首的德江多民族文化,在德江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使德江教育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4)传统与创新同在,民族化一汉化格局,加速了德江教育的发展。有些民族地区因为民族化太浓,在思想观念上较为落后保守,很难“跳出来”,面对现代化教育思想,接受慢。郑局长幽默地说,德江在“洋不洋土不土”的半民族化半汉化格局下,一方面既能继承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很好的接受现代化。这种特色的社会环境使得德江人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更快、发展欲望强、创新意识高,为打造黔东北教育中心提供了速度保障。

郑局长补充道:但是,德江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的一分子,在文化发展方面自然也摆脱不了西部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文化产业认识不足,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德江傩戏到过很多国家进行过表演,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等种种原因,在国内省内并未得到很好推广,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从而导致文化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更谈不上向产业化过渡及市场化管理。

(2)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对民族文化发展在认识上的问题,加上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目前德江的文化产业在规模、管理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3)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协调。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德江民族文化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开发利用也不足。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大量遗失,如傩戏当中使用的戏语就只有一部分老年人熟悉了。

(4)文化产业规模小。炸龙、水龙节等民族风俗只在县内进行表演,未得到很好的弘扬。

(5)文化人才短缺,科技基础薄弱。主要原因有:一是德江人才流失严重,包括优质师生和优秀青年的外流等。二是人才引进方面有待提升。三是德江自身培养人才供给尚需一定时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江信息化尚未普及、科技不发达。这是对民族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后劲的最大制约。

针对这些优势和制约,我们采取了自己特有的对策①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组织作用。在民族化与汉化之间,通过教育融合,将地方文化现代化、经济化、国际化。②走出去,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发展自身特色文化;看看我们会什么,能和发达地区比什么,以便加速转型发展,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努力创造民族文化品牌,推动地方教育发展。

在解决好民族文化与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后,接下来应该关注的就是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在德江教育系统中,这两者又是如何协调发展呢?在郑局长看来,两者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德江经济、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

郑局长说,西部教育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原因是西部地区教育起点低,经济薄弱,两者综合素质差距大,加上多年的文化底蕴差异,使得这种差距越来越大。要缩小这个差距、赶上中东地区发展,就得提升经济能力。而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投入,经济的发展来源于人才的培养。反过来看,经济为教育提供保障,教育为经济输送人才,人才又推动经济与教育的发展。三者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缺一不可。这就要求德江合理协调三者的布局,当务之急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政府不仅要加大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注入,更要大力发展教育品牌,为德江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以带动德江经济的发展,形成德江经济、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

一、各路角色打造德江教育梦

好一个经济、教育、人才环环相扣的说法,那么,一体化发展除了从大层面上讲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从具体层面上来看,政府、教育局、学校、人民、学生在一个教育系统里又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看看我们的郑局长如何说:政府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职能。在这一系统中,它是组织者、倡导者。

教育局是教育方针的实施部分,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应协调好政府与教育部门间关系,对下层机构给予指导,并制定惠民政策。

学校作为教育系统的实施基地,承担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任务,应以育人为职责。

学生作为教育理念方针的实施对象,是最终的承担者。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升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学生梦,使自己成为有用之人,以助推德江梦实现。

人民是教育的主人,既是教育的受益者,更是教育的支持者。只有人民支持办大教育,生源才有保障,教育环境才会更加和谐。

目前,这些角色均已逐步被唤醒,正朝着完善方向行动,当所有的角色都各行其责,全民支持办教育时,德江教育的大时代便自然来临,德江的教育梦也指日可待。

在政府招商引资下,由重庆西凯教育投资集团投资15亿元人民币,占地1200亩、可容纳10000学生、2014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的贵州德江职业学院,已于2012年3月破土动工,图书室、办公楼等(4万多平方米)已建成,即将改写全县无高等院校的历史。

对于外商投资办教育,郑局长又有着怎样的见解呢?德江教育对于西部乃至全国教育发展又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二、“外商投资带动自身改革提升”

这是郑局长对德江外商投资教育和德江自身教育发展最大的概括。他说,外商投资对德江教育的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一是可增加德江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扩大德江教育规模,三是为德江引进了先进教育资源,尤其是德江职业学院的引入,填补了德江高等教育的空白,实现了德江学子上大学不用外出的梦想。德江作为一个县城,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是独立申请,是难以实现的,外商投资和联合办学的引进,克服了这一窘境,带动了德江教育的发展甚至在将来对德江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当然,德江教育系统本身也不能松懈对教育的改革,相反,德江教育应有自身更为明确的奋斗方向、发展目标和改革思路,通过各种措施营造德江教育的大氛围、大气候。在这些招商引资的活动中,经济是主角,而文化和教育可能更偏向于点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发展更有赖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自然不能只甘当配角,也应当和其他产业一样,有主角的地位。

而德江教育在全省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应竭力通过各种创新理念、各种有效渠道、各种教育政策,缩小与中东部乃至全国教育发展的差距。在贵州教育与全国同步迈向小康的同时,德江教育理应紧跟小康步伐。郑局长本人相信,在未来的几年或是十几年里,德江教育将与小康同步发展,德江教育目标也将在接下来的十二年里陆续实现,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教育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到这里,郑局长笑得更爽朗了。

情商智商共发展 齐心协力同进步

采访就要结束了,郑局长总结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全县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以来,全县中小学有10多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竞赛中获奖;申报地级基础教育实验课题10多个:100多篇教师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和获奖。

2012年11月25日,市教育局成功主办了全市小学语文、数学“周末教研课堂”活动,全县一线教师302人参加活动。此后,“周末教研课堂”在全县20个乡镇遍地开花,为农村教师提供教学改革示范,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执教水平,促进全县学科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2年,全国教师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德江参赛教师荣获一等奖;2012年2月获得了由铜仁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铜仁市教育局联合颁发的“2011年教育工作目标管理二等奖”;2012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贵州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教育督导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2月获铜仁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铜仁市教育局颁发的“2012年教育工作目标管理三等奖”;2012年12月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当代教育编辑部主办的“第三届《当代教育》贵州省中学(中专)生作文竞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

“荣耀倒不算,成功也还谈不上,我们都只是尽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好而已。”郑局长谦虚地说。

对于成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但在我看来,一个成功的人,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在工作上要脚踏实地干、努力干,并能配合其他人共同干。

其次,在实在的基础上不安于现状,要有创新意识,有自己的工作理念,不逃避现实,不埋怨社会,能将工作落到实处,能协调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

而作为一个领导,尤其是像我这样在六十年代出生,七十年代生长,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人,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情商智商共发展。对下属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关怀,多听取大家的意见。这样才能顾全大局,同心协力同进步。

他们心中的局长

至此,对郑刚局长两个多小时的访谈已接近了尾声,但有关他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它的民众,在德江教育取得较大进步的同时,它的前进更需要民众继续的支持和关注,那么,在德江民众心中,郑局长又是怎样的一个领导呢?他们对德江教育的变化,是否也感同身受呢?

还记得我在文章开篇处说过吗?在正式采访郑局长前,已有热情的师生和局里的工作人员向我提及了很多,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具体有些什么感慨吧。

许再强,德江煎茶中学的一位老教师,之前已有退休打算,但由于种种原因直至今天仍留在他的岗位上。他说,担心学生安全、学习、生活、心理……和很多教师一样,作为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他的心血几乎全花在学生身上了。同时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人师表,但在待遇方面,教师拿的薪水其实并不高。可是教书人就是教书人,如果转行,他们只会有一个共同的困惑——不教书什么呢?因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们早已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教师这个奉献自己、建设祖国的职业。所以,当教师没有一定的师德和奉献精神是做不了的。当他面对他的学生一张张淳朴真挚的面庞时,从他们求知的眼神里,他不忍放弃这份工作。煎茶中学是德江全县唯一一所传统体育学校,除了基本教学,在传统体育项目上的投入显得更独具特色,曾多次获得过市级表彰,在各项体育竞技比赛中频频获奖;普法工作更是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这是它的优势和特色,也是值得肯定和发展的地方。郑局长上任后,在资金上加大了投入,所以煎茶中学有了标准塑胶跑道,有了“一师一机”的多媒体教室,有了更多的现代化教育设施,有了更加完善的学生安全管理机制,有了提升老教师综合素质的中继教和“假期放假不放人”的充电培训活动,有了多功能教室和实验室,有了现代化信息教育和高考教室监控的引入……一个家庭需要一位好家长,一学校需要一位好校长,一个机构则需要一位好领导。作为一个乡镇学校,郑局长能对煎茶中学给予如此多的关怀,他是一个心系教育的好领导。不仅如此,在管理和发展上也对煎茶中学作了很多的指导:规范化的管理,使得全体老师作风更严谨了,在给大家带来压力的同时工作更有干劲了:素质化教育使教师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尤其是对我们这些老龄教师,以前对着电脑只能进行开关机操作,现在却学会了课件制作、网上教育资源下载、优质课堂资源共享以及一些其他的计算机操作。这是我们教育生涯中最大的改变和收获。在德江县教育局提出的德江教育发展“12345”“一个中心五个校园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等理念,他们也在努力的学习和贯彻到实处。但是作为一个乡镇学校,优质生源外流或是被上一级筛选而所剩无几的状况和校园周边不尽满意的环境,我们希望得到上级的指导和帮助!

艾贞,德江一中高二女生。一脸甜美典雅的笑容,坐在她旁边时,我仿佛感觉到她就是自己的同学,是我的姐妹。她告诉我,她很享受现在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时光,德江一中搬迁到郊区一个学期了,吃住都在学校,这不仅节省了大家放学回家和午间在外自寻用餐的时间,也使他们有了午休的时间。而她就住在新校区女生宿舍里,条件和设施都挺不错。学校有专门的食堂,分两层,而且每层都开放3至6个窗口,还配给了专门的卡。在吃饭高峰期他们一些同学会选择跑跑步或是先看看书,错过这个时期,她们用餐就不用排很长的队,节约了自己的时间,也不至于造成拥挤现象。学校还要求他们每天的饭卡消费不能超过30元,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让他们学会了节约和珍惜粮食。吃过饭,她便常常与同学们一起聊天,一起学习,讨论课堂上还未完全消化的问题,这种交流和讨论不仅加深了同学问的感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大大提高了大家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改善了过去上课都是老师拼命灌而大家接受比较慢的境况。学校还设有晚自习,在自习课上,不懂的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同时,为了达到大家共同进步的效果,班上还实行“一对一”辅导分组,并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老师也会时不时地找班上的同学聊天,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们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高三学生,还专门召开宣讲会,对精神紧张的学长学姐们进行考前教育,让他们调整好心态,争取稳健进步。而对于班上的差生,老师和其他同学也进行指导和鼓励,让他们不要太担心,激励他们快乐学习:贫困的学生也会得到当地有关部门和政府的资助。这样,大家学习也能安心了。学校还有专门的学生活动中心和漂亮的运动场,有兴趣社团,比如说文学沙龙、足球协会、太极社等,假期的时候学校还会组织大家参加打扫街道、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假期实习等实践活动,这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还起到了劳逸结合的作用,学习激情也高了,转被动为主动,大家学习都很活跃。因为在学校郊区,学校周边环境很好,没有车辆的汽笛声,没有街道上的喧闹声,也改掉了很多同学没事就爱去网吧、去校外瞎逛的坏习惯。她觉得现在的学习生活很愉快很放松,学习激情很饱满。

而在提及郑局长时,她笑得更甜了。她说,郑局长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切随和的人,就像自己的老师和家长一样,他经常会毫无预示地到我们学校考察,而且还和我们学生谈话,问问大家的学习情况,对学校的饭菜满意不满意、对学校的生活习惯不、生活上有哪些问题等,如果是对饭菜有意见他便会和食堂商谈,有其他问题他会找我们的班主任协助解决。大家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大领导而惧怕他,反而更喜欢他。

和前面一位不一样的是,我接下来面对的是一位有30多年教育经历的老校长——德江二中校长杨战娇。同样是一脸的微笑,但在他的脸上,却更有些父亲般沉稳踏实的意思。他说,要谈及德江教育的历史,这么多年的感触怕是一时半会儿难以道尽的,但要谈及德江教育近年来的变化,作为一位校长,我却是感触颇深啊!尤其是郑局长上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有特色的教育方针和措施。首先,是他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及“夯实小学,强化初中,发展幼职,提升高中”,贯穿了教育系统的各个层次,形成德江教育的一条主线。其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使安全管理质量得以提升。第三,在教职工和校长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化,提升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和总体水平。第四,积极发展幼职教育,强化中学管理,扩建公办幼儿园,并进行硬性指标责任制,提升适龄儿童和普高职高入学率。第五,采取各种渠道和惠民政策留住和发展优质生源。和学生家长算外出陪读经费账、风险账,留县就读优势帐和安全帐。第六,“五个校园建设”打造德江校园优美环境和良好学习氛围。绿化普及、安全教育、设施跟进、措施督导、素质提升,使得学生安全学习有保障,学习效率有基础。第七,责任制管理。明确奖惩制度、绩效考核、综合评估和评选,成为校长工作和落实任务的助推器。各校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对未完成指标的学校进行指导并要求呈交总结汇报,找到未达目标的根本原因。

显然,成绩和变化也是掩盖不住的。德江县今年高考一本已经翻番,中考成绩从以前的全市末尾靠前了,小学、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合格率上升、形势看好、环境良好;教职工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丢掉了以前涣散和只图完成工作的恶习;校长综合素质提升,加强了对学生学习、心理、思想、生活上的关注和重视。

当然,德江目前的教育依然有亟待改进的地方。作为一个校长,他希望德江教育系统里的教师结构能够更完善,比如说英语、语文老师能更好地配套;管理模式更独立化,校长在管理用人方面拥有更多的自:第三一点就是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更大,宣传力度也要加大,以赢取社会各界对德江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最后谈及郑局长时,他这样说道郑局长是教育出身的人,且在各种不同的教育岗位历练过,杨校长继续说,他本身就熟悉教育,了解教育,所以在教育管理上有自己清晰的发展思路,能够推己及人地去引导下层人员,可以说他是一个专家型的领导。从工作上来讲,郑局长则是一个既能干且实干、既严格保守又随和可敬的人,在管理上也比较人性化。平常我们反映困难的时候他总是认真听取分析后给出解决办法,如果一时不能解决的他也会给出原因和给予耐心的解释,即使我们有时说话带了个人情绪他也不会计较,但会在平静之后给予提醒。对于原则性问题,他绝不会因为私人原因而存在特殊对待。而在生活中,我们却是可以掏心窝子说话的朋友,谈教育,谈发展,谈困境,谈改变,谈飞越……真理源于生活实践,发展源于调研考察。作为一线领导者,郑局长则是用事实说话的人,他常常进村入户,深入基层调研考察,可以说是为了德江教育的发展殚精竭虑!可以说,他是德江人生活中的朋友、精神上的榜样!

生活中的朋友,精神上的榜样!这是杨校长对郑局长最贴切的评价。那么接下来这位对郑局长又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呢?我们来看看他怎么说。

和上面所有人不同的是,这位老师显得异常兴奋,一开始便直截了当地告诉我:郑局长看上去不潇洒、不高大也不英俊,说话嗓子还有些沙哑沙哑的,作为一个常人,他生活朴实、平凡、平易近人、温文尔雅。这位名为杨刚的老师作了一下停顿,然后又继续说:作为一个一线岗位的领导,郑局长具有全瞻性,从教师到校长再到局长;郑局长具有行业基层经验,他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改革德江教育,他是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心胸、有理念、有远见的领导,值得认可和尊敬。对民族文化资源,郑局长也深知其优势性,重视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深入考察,挖掘资源,争取投资,郑局长将德江教育作为自家子女教育来对待,从各方面为德江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而这些努力,为德江教育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使得中高考上线比例大幅提高,赢得了政府财政和教学用地上更大的支持,即使是在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还是愿意拨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来发展教育事业,因而教学质量也大幅提高。

当然,我也希望郑局长能够提出更多明确的教育指导方针,更好地完善德江教育;更加注重人才的引进,为德江教育引入各类人才;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提供更多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邀请专家型教育者前来举行讲座培训;更要统筹兼顾,从大局出发,更有思路、有方向、有目标地发展德江教育。

杨老师自豪的补充道:贵阳一中是唯一一所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而德江一中作为一个县城中学,却能成功晋升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这是值得庆贺的。而德江二中、德江高职、德江职院以及后发建设的更多德江学校,将会为德江输送更多的人才,带动德江经济、科技的发展,给德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他还慷慨激昂地补充到,尽管德江教育因为地方经济落后、起点低等原因在发展上受到制约,但在郑局长的领导下,他对德江的教育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德江的发展会越来越快,两年后的今天再来到德江,德江肯定会更大的变化和进步!

上一篇:老师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优秀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