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范文

时间:2023-03-06 23:18:26

美术学

美术学范文第1篇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均是它的主要内容。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造型美学、美术史学等。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美术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信息学、美术管理学等等。这里,“美术”二字的涵义有时会扩大到书法及摄影等造型艺术领域。通过这一界定,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构成了对“美术”这一现象的研究,这在我国已经形成美术学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览欧美各地大学的学科设置,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术学”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与“美术学”对应的英文词汇。欧美的美术史研究,且以德国为例分析,强调美术史本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派别影响最大。特别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主流,美术史巨子贡布里希更将图像学的观点进一步推延到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等等。在此意义上,美术史实际上是借美术的外壳,承载社会文化的历史内容与含义。设在综合性大学里面的美术史学科,大都拥有独立的系别。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知名大学均有美术史研究的专业。另外也有将考古与美术史并置的,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就有名为“考古与中国艺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学科,常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美学专业。当然,也有一批艺术院校有美术理论专业。

总之,国外还没有一个可以能够包含史、论、评含义的美术学概念。同时,也似乎不存在一个学科管理意义上的美术学。在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中,常常把画评、画史、画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例如南齐谢赫的著名批评著作《古画品录》便是这种体例。谢赫在这部著作开头,就对画品即绘画评论做出概括,“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接着对绘画的功能和作用发表见解:“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这段话便是他的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的表述。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即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条标准成为此后绘画批评中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评理论和美术作品研究也可以进入史的范畴,中国古代画论常将史和批评融汇其中。

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却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批评学可以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当然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也可以作为批评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种活动就是美术批评或者叫美术评论。美术评论和当前的创作实践活动联系比较紧密,批评家要参与美术活动,及时了解创作动向,推动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批评家有时还可参与策划美术展览,组织创作研讨等活动,因此美术批评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活动。而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总结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和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著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瓦萨里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于盛唐。

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作品也可以包括书法及摄影的功能与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及其中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活动,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美术理论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在广义上则可以包括美术美学、美术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社会学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

在对美术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客观地揭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题材内容等,但当美术史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探索时,也必然要与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和艺术观念及价值标准对作品做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批评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美术批评还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成为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在经过以上的论述后,我们便可以知道《美术学博士生毕业论文文丛》这套选题的意义。这套书实际上是在检阅着我国美术学研究的新水平,虽是博士生的成果,博士生的背后是导师。所以,这套书汇集的成果将包含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学术智慧。与美术学研究的以往成果比,这批论文在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新的发展,相信对我国的美术学建设乃至整个美术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美术学范文第2篇

一、借助多媒体协助,创设美术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认识美术主要依靠视觉的直觉来感知完成,所以针对他们的认知特征,如果想让他们真实地感受美术之美,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的世界,尤其在美术课堂之上。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才能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所以教师要就这点展开教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带动他们积极参与、快乐参与。

实现以上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多媒体可以使教师抽象的叙述直观化、形象化、丰富化、多彩化。在多媒体的协助下,小学美术可以很好地创设美术情境,吸引学生进入到美术的世界。多媒体教学很好地切中了小学生形象思维大于逻辑思维的特点,他们更加感性,甚至可以用感性的形象代替思维。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利用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在课件上感性展示,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在形象思维的推动下,激发学生欲望,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课堂,收获很大。

如《穿花衣的热带鱼》,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蔚蓝色的大海之中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在快乐地嬉戏,同时配有美妙的旋律。如此精美的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往往都被大海和热带鱼的魅力所征服,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喜爱,学生纷纷参与到教学实践之中,画出他们心中的大海和热带鱼。

二、设计具有趣味的美术教学活动

学生喜欢参与具有趣味性的美术教学活动,这种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多次教学实践后发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美术活动能够很好地将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使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相关知识。美术给人以美的感受,美术教育更应该给人以美的感受。如果课程枯燥无趣,学生怎能体会到美术的魅力呢?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所以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把兴趣和参与紧密相连,通过二者的配合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手拉手,找朋友》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线条和色彩,并能够利用色彩和线条完成一次创作。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的,笔者以《找朋友》儿歌作为教学背景歌曲,请几个同学完成这个游戏,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入课程。笔者创设了一个小朋友,然后制作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动物角色。课件上这些颇具特点的动物和小朋友在歌曲声中玩着“找朋友”的游戏,不时有些小插曲让课堂更充满乐趣。学生在整个氛围的影响下,纷纷提出再玩一会儿找朋友游戏的想法。笔者拿出课前所做的和课件动物形象一致的头饰发给大家来玩游戏。学生在游戏时对线条和色彩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活跃的氛围之下,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掌握作画的一些技巧,给予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作画。这节课独具匠心,所以学生作品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动静结合,提升教学效率

美术是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所以美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在心理因素,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情感,即使多么热闹也不是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所以教师在提倡学生参与的同时,还要激发他们的内在品质,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调动他们的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每个美术作品都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完美结合,都同时体现着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将这二者都呈现给学生,包括想象、创造、艺术、思想,如一些名家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

四、以尊重学生的想象力为基础,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非常重要。小学生由于涉世未深,不会太受社会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有想象自由驰骋的有利条件。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利用有利条件充分培养学生的自由想象力,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有的美术教师认为学生想象完全由之任之,有一定道理。小学生确实需要被尊重,但是教师还应该起引导作用,尤其有的学生偏离正途的想象,需要教师给予点拨。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想象应该完全在限定的范围之内,如果超出范围就是离谱,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

五、培养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在美术中健全人格

自信对一个人而言,无异于精神支柱,也是其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自信的人和不具有自信的人,所呈现出来的美术作品并不相同。美术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作品体察学生的内心,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最终让学生在美术作品中尽情展示自己。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忽视了以人为本,一味是教师的传授,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本来是师生互动的双向过程改为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只会产生厌学心理,尽管自己最初多么喜欢美术。新课程理念倡导下,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为课堂的主导。作为美术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不同评价将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信。有的学生天生不喜欢美术或者美术素质不佳,美术教师要通过语言和行为双重结合来挖掘学生的内心,进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有的美术教师认为,学生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家长和班主任,作为美术教师,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就够了,不要过分参与学生的成长。持此观点的美术教师只是把美术当做一种职业,并没有认识到教师教学的本质,更没有认清美术教育的深层次内涵。给予学生快乐的美术学习,需要教师明了美术教育的实质所在,给予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总之,美术教师要对美术教育的功用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要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空间,让他们在美术教学中感受到快乐,最终将美术学习内化为自我需要。

美术学范文第3篇

《美术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州美术学院主办,CN刊号为:44-1135/J,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美术学报》主要登载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几十专业的学术论文和图片。以介绍社会美术为辅,是集中体现广东美术教学、创作、科研水平的刊物,其中“美术创作”、“设计艺术”和“新中国美术研究”等栏目较有特色。

美术学范文第4篇

20世纪中后期,很多概念型的学科出现。80年代,美术学概念被正式提出,美术学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学科,也意味着此后“美术”有根无据的现象被弱化下去,美术成为了真正独立的学科。当然,这也是邓福星先生在88年的11月全国美术理论会议上所提出的。美术学成为综合的美术学科概念化被加强,以造型艺术作品研究的对象,他的研究对象包含了美术的历史,美术批评、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的学科理论,都归纳进入了美术学的范畴。在1990年之后,正式命名为“美术学”随后在各个美术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美术学”系,这个举动标志着学科在我国被全方位的确认。因而,高等师范的美术教育当中,要注重“美术学”的重要作用,美术理论基础的扎实与否,关系着高等院校所培养的美术专业的师资是否具审美能力,是否对美术学科具有科研能力,也意味着美术鉴赏的能力和评论的基本能力的高低,这些能力将影响到我国的大众审美情趣与美术素养。 一、课程的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依旧存在 近几年,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受到重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在办学的规模、在专业的构建上,专业课的结构上都有了提高,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存在问题。《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美术鉴赏》等课程,目前是我国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科目,但是课时量却严重的偏低,大部分的院校技法课程占据到总课时的60%以上,这种不合理设置,会严重影响高美术师资人才的素质教育与审美培养。 二、学生对美术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师范类美术院校的学生在对待“美术学”的课程问题上的学习态度,还主要停留在理论的考试是不是能够过关作为关注点的问题上,根本缺乏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为什么学生会对“美术学”的课程缺乏兴趣。 理论课程的设置比较不合理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教师的重视也是存在的一个客观原因,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师范类院校的美术学生,由于过于专注于专业课的培育,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文化的素养较差。尤其全国的高师类美术教育的招生环节所采取的形式是“低分录取”,我国现在美术招生已经失去了过去的意义,“低分录取”的制度对于一心学习医术,对于美术有着较高领悟的学生而言,是件好事,但是也有一些“速食班”出来的考生,他们只是为了读大学而学习美术,丧失美术学习的热情,不热爱美术的学习,为了考学而考学习美术,这成为了很多文化素质较低考生的“终南捷径”。 三、“美术学”课程缺乏专业的美术学老师,师资力量薄弱 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的教学构架之中,“美术学”的课程自然也不会受到教学组的重视。很多师范类的美术院校对于相关的“美术学”课程都是选择由艺术专业的其他教师代课性质,而非是专业教师来授课。代课性质的教师,只能是兼代,缺乏一定的“美术学”的专业基础对于美术学的课程没有全面地了解,难以形成系统地研究,也难以做出系统地课程知识传授。教师不专,学生更无心学习。 美术教育一直都是把美术学科作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类别,他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以及能力,是为了促进国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若是单纯的以技法作为的美术教育,又如何承担起这样的目标。 美术师范类的教育是培养大、中、小等学院或是学校的美术教师的主要原则,师范类的美术专业学生代表着未来的美术教育之中的教育实施者,在校所学的,所形成的知识的结构以及基本的美术素质对于之后的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那种把技法的训练作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比较难培养出具完整的美术知识以及美术教师的素养。现代的师范类美术的教育其实就是把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的教育,因而学校要改变过去的思路与思想,尤其是处于信息爆炸时代艺术教育,要形成我国的特色,要让艺术的课程日益走向综合性,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是否健全还要注重发展艺术教育对于审美思想的培养,要鼓励我们的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学习,要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要从传统的重技能模式中脱离出来,要把学习的中心做出转移,重视审美以及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培养。 美术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是对于审美的认知以及对于美的表达能力的个体体现,不是简单强调技法的问题,美术表现的形式感,不再仅仅让学生知道,技法如何具体应用,是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对于客观物象通过自身的理解与领悟的艺术再现,是作为了美术的主体的表现,能反映出创作主体的思想观念和艺术的追求,以及审美的理想文化的修养等具体素质。我认为,美术类学院进行教育的初衷应该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的训练,应该更注重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具有较高的文化品格的创新人才。 在现代的师范美术类教育中,一方面要重视技法的训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应该看到历史上的美术大师基本都是文化大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有思想和有精神的人,才能够成为文化教育的传播者,不可缺少文化。在这一点上,师范美术教育中开设的有关美术学的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美术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001年7月颁布了新的课标,(《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我国基础的美术教育现在正历经着我国自建国最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教育教学的观念,要懂得把人文主义精神融入进绘画当中,要能够为学生们建立一个较为宏大的价值观与艺术观。要改变过去的,单一的学习学科的课程设置,要教育学生掌握多一些的知识,建立起综合的学习体系。 要把美术学习当成一门素质教育的一种,技法与理论一样重要,把学科的知识体系单纯的来构建课程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了,现代的社会更为关注综合性的能力展示要从广泛“文化背景”之中引导学生来关注艺术,理解美术内涵。#p#分页标题#e# 美术学将成为人文的学科领域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有着自己的对象、自己的研究范畴、带有自己的目的性和功用,有着自己独立的品格。因而,在现代的师范类美术的教育学院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师范类的美术教育当中,对于学生教育的素养来说,不管是大学或者是中学的美术教育,所开设的美术欣赏课而言,都是建立在美术学的基础之上,要把相关的美术学基础理论课程与美术的技法训练课程协调在同一个平台上,科学的、合理的课程设置之中,才可以促进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国民的审美素质得到最大的培育。

美术学范文第5篇

1.1美术思维构成要素———人文意识的应用

美术这门学科的本质性质便是其人文性,从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我们应该意识到美术教学不应该只是教授美术课程的中有关绘画技巧、色彩处理、造型处理的问题,同时还应该要注意与文化的结合,因为美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要注意美术思维中重要的构成因素———人文意识的应用。要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化特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过程中,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以美术的思维来提升对美术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让学生的人文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新课程标准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要使得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在文化理念中认识美术”。要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对美术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能够以美术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也用美术的思维来体验作品的人文气息,根据笔者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无数的事实表明,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以及学习的兴趣。

1.2美术思维构成要素———观察力的应用

观察力是学生美术思维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一名艺术创作者来说,没有敏锐的观察力,那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的,因为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最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创造是在无数次的模仿的基础上开始的,美术绘画更是如此,它对观察力的要求比任何的艺术形式对观察力的要求都要高。因此在美术的教学中,观察力的应用与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学美术绘画的人也知道,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的处理方法,都需要学生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强化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不断促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较为敏锐地发现细微的差别之处,如果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以用立体图或者是平面图以及其他的各种美术内容,让学生进行不断对比,以提升其观察力。

1.3美术思维构成要素———抽象理解力的应用

抽象理解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相对。关于形象的思维能力,其实只是对作品的表面内涵的理解上,比如对作品的点、线、面、色彩、质感的观察上,这些需要的就是一种具体化的形象化的思维能力。但是我们知道,很多的绘画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意义,尤其是一些较为抽象的绘画作品,要让学生理解,就必须要发挥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如下面两幅画。观察这两幅画,我们知道,它使用了大量的色彩,学生必须要能够理解美术的语言,才能通过作品的构图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也就是必须要能够化形象的直观的语言为抽象的含义。

1.4美术思维构成要素———创新能力的应用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作者进行创作和创新的过程,并且每一幅作品的创作都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所以在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生正是思维想象力较强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受到的束缚比较小,创新能力也比较强,教师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利用中学生这个年龄段所具有的思维的特点,尽可能地让学生以不同的美术思维,来创造表达自己思想内涵的绘画作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让其在描摹同一个对象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观察以及想象,创造出不同的造型以及形态。

2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美术的思维由各种不同的要素构成,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思维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2.1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人文性是美术课程最基本的性质。笔者认为要强化学生美术思维中的人文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较强的人文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氛围的感染下,自觉地强化自己的人文意识;第二,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从而感知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以及人文精神,尤其是透着强烈的人文气息的作品,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或者是讲解民间类的美术绘画作品的时候,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民间的美术作品也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借由美术作品中的意义来为学生阐述做人的原则与道理。如图3是李公麟的鞍马图,作品中透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的思想,即用马之间的相互关怀来启发人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要如此。

2.2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

作品风格的不同是学生个性思维差异性的体现。美术的作用是要实现对美的感知以及对美的记录。美术作品欣赏和创作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美的一种体验的过程。在中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老师的注意力基本上是集中于对各种绘画技巧、着色技巧等的训练上,很少会注意到学生个性思维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从而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对美的一种体验。而学生的思维也就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的经验,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灵活性”不足,其创作的作品也往往缺乏个性,也就是没有自己风格。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必须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以及认知的空间,丰富学生的阅历,累积出与别人存在差异的创作养分,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让学生回归自然,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让学生对各种实物、风景等进行观察临摹,引导学生追求事物真相,产生灵感和创作激情;或者让学生到社会里去体验生活,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对生活的反映,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总要途径;或者让学生学习制作手工艺术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美术创作的灵感。

2.3教师应该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

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倡的是在教学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将自己放在主导性作用的位置上,如果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让学生学什么画什么,那么培养出来的不是“画家”,而是“画匠”。美术与别的科目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美术的教学不需要标准的答案,它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需要学生较为独特的美术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过去传统的以“讲解和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以引导的方式为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当学生提出新的创作思路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例如在讲授“蔬果变变变”这一课的时候,教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蔬果来做工具进行构图,我们知道蔬果是平常最为常见的,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想象蔬果与动物的相关之处就可以了,至于要怎么联系,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出来。

3结语

著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个人的创造力是任何艺术过程中的属性,而不是一个目标,在美术教育中美术也可以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美术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进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即是生活和职业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美育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这样的能力不仅对其绘画的能力的提升有帮助,同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术学范文第6篇

1954年,中国与前苏联政府的文艺部门高层领导进行了互访,为发展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我国主动邀请前苏联派美术专家到中国讲学,前苏联政府最终委派了苏联著名画家马克西莫夫赴中国教学。1955年2月,马克西莫夫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创办油画训练班,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顾问,为我国培训了一批美术专业人才和师资,担负起了新中国西洋美术教育的工作,并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份美术教学大纲,把前苏联的现实主义美术教育模式传入了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学习苏联,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国情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没有交往,而苏联与我国同是社会主义体制国家,是首先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为中苏两国文化艺术的交流奠定了政治基础,而这时我国在高等美术教育方面,尤其是油画教育才刚刚起步,当时我国美术院校很多学习油画专业的学员都只是在书本上见过印刷品,从未见过国际油画大师的原作。“50年代当俄罗斯绘画原作来北京展览时,使得我们大开眼界,站在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等大师的作品面前。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因此,大家对那些19世纪俄罗斯绘画大师的崇拜是由衷的。”[1]当时正因为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条件下,才使得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术教育历史性的选择了俄式的美术教育体系。

二、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的引进

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引进的高校美术教学体系,它是我国早期官方指定的唯一的美术教学体系。契斯恰柯夫是俄罗斯彼得堡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教育家。他创立的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在俄国乃至世界素描发展史上,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契氏素描教学体系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注重艺术素质培养和研究素描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在素描教学上重视体面和空间的塑造,强调形体塑造的严谨性,为此,他主张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剖学知识,同时主张在描绘中强调构成性素描,即形体的线性空间关系,他还强调了结构原理和线条的关系,而且契氏素描教学大纲规定素描是培养艺术家的必修课程。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虽然对我国美术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由于我们形式主义的照搬,以及片面化的、走形的理解,也无疑耽搁和延缓了中国美术多元化的发展进程。[2]其实契斯恰柯夫的教学法主张表现人的真实个性和真实生活,他要求学生摆脱程式化、标准化、概念化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作为一个美术教学流派,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对世界美术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而且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法在俄罗斯也是随着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的。我国引进前苏联的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法,素描教学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础教学科目之一,帮助我国从素描到创作系统地、全面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三、结语

前苏联(俄罗斯)的美术教学体系作为中国新中国成立早期官方指定的、唯一的美术院校的正规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早期的现代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其中大部分分配在美术院校、国家文化机构工作并担任过重要职务,客观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又起到了推广苏式美术教育体系的作用,对我国美术家的审美趋向和美术教育事业发展模式影响深远。[3]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艺术需要多元化的发展,中国的美术更应该有具有中国的特色和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观念的改变,我国文化艺术界以包容的姿态吸收来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多元化的艺术形态,俄罗斯美术教育体系逐渐被中国消化吸收、化解和融合。目前,我国已经接受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印象派绘画和其他极端的艺术形式,当代艺术也逐渐主流化。然而,我们更需要从根本改变美术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情,引入国外先进的现代美术教学理念,来建构一套适合我国时展需要的艺术教育体系。

美术学范文第7篇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说我在《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有趣的电脑课件、精美的范画的情境的设置等),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二、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必须增强其趣味性

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手拉手,找朋友》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学习认识色彩与线条,并运用色彩和线条画一张画,为了让学生能认识不同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我根据《找朋友》的歌曲作为课件的主题曲,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各种卡通模样的小油画棒人和各种各样的卡通线条人,它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看了以后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戴上小油画棒和线条的头饰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应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

三、美术教学活动也应该动静结合,动中有静

美术是内心活动的表现。美术教学活动如果忽视了学生们的心理因素,也不是一堂好的美术课。通过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培养他们动脑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

美术学范文第8篇

美术 感悟美术 美术学习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感知美术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二、分类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它在世界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在宣纸、绢帛上作画的,它讲究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在表现方法上,中国画采用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在工具材料上,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的。在表现方法上,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在画面构成上,它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

2.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 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 、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等地发现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认识人本身、认识世界的过程。

3.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

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如何巧妙地学习美术,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作画非常刻苦、勤奋,但是技能并没有达到提高,至是在现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这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思路和方法不对。从表面上看,他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没有做到及时的总结,没有去看到自己的画为什么没有得到提高,只是手法上的熟练,在这样的情况下怎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多动手,多动脑,实战经验结合理论知识,每次作画后都要认真的分析,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尽量少走弯路,达到学习的最高效率。

其次,要针对性地去学习。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就是要求我们首先要弄清自己的学习状况,存在哪方面的问题,针对性地去克服与解决。比如,有的同学技法比较熟练,但是色调的搭配上不是很好,也有的人色彩搭配很合理,但是手法不纯属,因此做不出完美的作品。

再次,是要有科学的观点和充沛的绘画激情。作画者要力求在较短的时间里进入角色,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切忌漫不经心、胡思乱想、精力不集中。动笔之前,要有一个充分感受被画对象的过程,包括对象的基本形体比例、明暗层次、气质、环境、个性特点等,把对象的整体感受印记在脑海里,并认真思考需要采用的方法与手段,包括构图、工具、绘画风格等。即“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教师须及时引导和提醒学生,要认真、投入、快速,采用跑动或移动观察的方法,把对象鲜活、生动的第一印象和基本特征迅捷地表现出来。观察时力求做到上下左右同时看,画左边,看右边;画上边,看下边。整体观察、思考对象的各种关系,摆脱局部观察的不良习惯。

美术学范文第9篇

在美术教学中,实践固然重要,但欣赏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作用更为突出。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欣赏教学的体会。

一、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美术教学中,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从欣赏能力开始的。“物发于外而情动于中”,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有所感知是普通的心理现象,但对艺术美的感知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始能具备。美术欣赏教学就是直接以古今中外美术作品中的精华为学习对象,通过感性直观和富有启发性的手段,把抽象的艺术理论与艺术知识寓于对具体作品分析讲解中,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高度结合,通过对具体的艺术品的欣赏,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外艺术史上的优秀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传统,逐步树立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等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并深刻得影响自己的气质、品格、意志、信念。显而易见,同一般美术技能教育内容及其他教学手段相比,美术欣赏教学更能利用审美活动的认识意义和教育作用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审美的方式理解世界,认识社会,把握人生,促进学生德、智、美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美术教学的若干特点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的思维活动,是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它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始终包含着感性并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二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充满着联想和想象。因此,启发学生的联想和调动学生对欣赏对象的感性投入,进而把握作品的丰富内涵并做出审美评价,是美术欣赏课的基本特色,也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成功的标志。

美术欣赏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艺术欣赏固然无法摆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规律,但却不是从感觉到概念的简单逻辑过程,它是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为感知对象,感觉形象逐渐加深,形成知觉,在知觉形象的刺激下,审美主体情感四溢,突破时空界限,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形成审美意象,并做出审美判断。尽管每个人由于知识、阅历和艺术水平的差别,使其对艺术作品领悟程度有所差异,但人在欣赏活动中的思维及心理特征却是相同的。因此,美术欣赏教学不应该机械向学生灌输“标准”鉴赏与分析“结论”,而应充分启发与调动学生进入欣赏过程,尝试形象思维,允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激励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注意选择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具体的作品,要引导并教育学生在欣赏中兼顾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学会从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标准分析欣赏艺术作品,避免形成片面追求形式的唯美主义趣味和只要思想不要艺术的“庸俗社会学”观念,培养正确而健康的审美情趣。

美术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 兴趣 推动 参与

初中在校学生年龄常在十一二至十四五岁间,由于课程科目比小学的不断增加和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在不断丰富,动手能力在不断增强,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可是在美术课堂上,他们的激情和兴趣却常常在逐渐地减弱。这在我们学校是个较普遍的现象,我们作为美术教师也常常思考,怎么做才能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而又能让学生不以为苦不以为烦而乐在其中呢?

我认为运用尽可能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增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美术教学与美术活动相互渗透起到良好的互促作用,进而能对学校中的艺术氛围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形成更好的参与习惯。

一、美术活动对美术教学的带动作用

美术活动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设置的活动。在初级中学不断开展素质教育的环境下,美术在整体的教育框架下越来越受到更多的重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是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首先能够使一部分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能够在美术技能和美术的认识能力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其次能够使本来没有特长的学生也能在关注美术活动的参与者及作品的同时能渐渐地引起一些学习的兴趣,借鉴一些别人的经验。

例如:我们开展了周六周日的美术兴趣小组,组织特别爱好美术的同学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兴趣小组开展起来以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我们采取了主要是靠学生自愿报名,再挑选一些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参加。其效果是在课堂教学的练习中和学校的其他美术活动中,小组成员常常能一马当先,在所在班级中起到带头作用。这些小组成员在后来的美术课堂练习中,常能担当起“小老师”的责任,为周围的同学讲方法,做示范,往往是一个学生能带动一群学生,大家比着来做。这样的课堂气氛非常好,很活跃,也开发了一些课本里没有的内容。虽然这样的课堂总会显得非常活跃,但是那是围绕着一个内容来活跃的,总体效果还是很好的。

另外,我们发现在实践练习课中当堂就评比作品,效果比课后集中收起来给评价再分发给同学们要好得多。特别是手工立体作品,同学们特别愿意参加当堂的展示与评价。于是,我们加快课堂效率,多组织小组为单位的课堂练习,完成后就在班级中展出,请同学们来评出一二三等奖,遇到非常好的作品就请制作者讲述制作过程。这样的课堂总是不安静,有时学生看到很喜欢的作品甚至会大叫一声,但是从这不安静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和大家对这种课堂形式的认可。其实这就是把活动搬进课堂了。在课堂中安排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小活动,显然使课堂更有生气,学生也更有兴趣。

二、美术教学对美术活动的推动作用

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时让学生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美术教学能普及美术知识及技能,使学生能从更高层次理解与欣赏美术活动及其作品,而且使美术活动气氛更热烈、效果更显著。

例如:我们对课堂手工练习作品进行公开展览,把一个年级每个班做的较好的手工都收集在一起,在美术教室中摆放陈列,组织学生集体来参观。我们发现参观过程中气氛很好,有的同学看得不过瘾,还想摸一摸这个是用的哪种材料?用什么方法拼接起来的?有的同学看到别的同学做的作品很喜欢,仔细看后说这个我也会做,我也可以做这样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横向学习的过程。

我们分析了学生兴趣高的原因,觉得由于这是学生的课堂练习,每个学生都做过,都知道基本过程,所以很自然就会去关注别人的作品。我们觉得这种活动形式很好。现在,我们常常举办这样的课堂练习小展示,并且在艺术月等平面作品展示中也常常从学生的课堂练习作品中择优与艺术月参展的作品一起展出。这样,学生参展的积极性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就有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关系。

三、美术教学与美术活动互为动力,共同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及其他学习

有时候,有的老师会怕美术活动会使学生分心,影响正常课堂教学。其实,美术活动与美术教学本就是一体的,美术活动的成果也是美术教学成果的体现,美术教学的过程,可以推动美术活动的进步。只有让孩子们动起来,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保持兴趣,哪怕仅仅是看展览这样的小活动,也能起到带动作用,让孩子们会各种展览品有加深认识的机会。

有人说: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充分体验到大胆表现的喜悦,随着成就感的产生,自信心也会相应地增强。越是对自己有信心的孩子对知识的接纳度便越好,并越能学习,因此在各方面都会得到均衡的发展,素质也将会更高。这就是美术学习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所能起到的最好作用,虽然它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作用不会马上就表现出来,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上一篇:少儿美术范文 下一篇:美术联考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