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6:46:00

美术硕士论文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术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33-01

一、欣赏和美术欣赏课

《辞海》中对“欣赏”的解释为“领略玩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中一直都设置有美术欣赏课,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通常限定于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主要对优秀美术作品的美感体验与内涵了解等方面[1]。

二、欣赏课是美术视觉性特点的必然要求

图像、影像、网络等各种视觉资料充斥于我们周围,通过欣赏课获取信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强化[2]。如果我们想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理解和领会视觉艺术所传达的信息与意味,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和感受视觉形象语言。视觉图像在向我们传递信息时,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所处环境及个人经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受。生活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每天都面对着大量的视觉信息。“看”什么,怎样“看”,又“看”到了什么都会对其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视觉化思维,提高审美判断能力,美术欣赏课成为其主要途径。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解读视觉图像,是美术欣赏课的任务。

三、欣赏课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正确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这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和重要条件。 在教育学研究中,学生的特点主要有三个[3]: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青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在此时期,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快、程度深、不稳定且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其自身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人。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根据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工作者的实际经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婴儿期(又称学前期)出生至三岁;2、幼儿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六岁;3、童年期(相当于小学阶段)六岁至十二岁;4、少年期(初中阶段)十二岁至十五岁;5、青年初期(高中阶段)十五岁至十八岁。中小学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黄金期。美术欣赏课通过学生习得美术作品欣赏的专业表述与方法,对学生视觉审美方面的教育与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四、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欣赏教学方法以 “讲授―接受”型为主。单向的知识传递,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感受差异,也切断了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状况不仅无法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仍然存在着过于强调突出学生而弱化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待发展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视觉文化时代来临之后,在大量视觉图像冲击下,看什么,怎样看,对于中小学的美术教学来说更是如此。美术老师承担着怎样让学生学会看、能够区别、恰当运用视觉图像的任务。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学会看,通过观察,思考引导他们的审美阅读、价值判断。

五、利用多种资源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一方面美术欣赏内容稀少,另一方面学生难以接触原作,因此课外美术欣赏资源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有益补充。美术欣赏课资源渠道主要有[5]:1.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活动。2.教师可以将自己或他人创作的美术作品或名画的仿制品带进教。3.鼓励或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到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实地参观、考察、欣赏,促进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理解。4.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邀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到学校介绍创作经验,演示创作过程,拓展美术欣赏教学的活动形式。5.组织某一主题的欣赏活动,指导学生从前期的相关资料检索,制作宣传手册,邀请家长或朋友及老师一起参与,到现场欣赏、分析、记录,至回校反馈交流,递交本次活动的成果并展示。

参考文献

[1]李红,刘宁,回归美术的视觉起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徐丽娜,钱初熹, 初中美术欣赏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陈群,钱初熹,我国初中美术教科书中欣赏教学内容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向秀玲,王凡,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教案设计与实践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高考;研究现状

一、对美术高考的现象调查与分析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中讲述了“考前班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系统衔接出现了断裂,但是美术考前班并不能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空白,它只是对于现有的高中美术教育应试的补充。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之间的衔接将是我国美术教育体制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谢裕宣的《透视广东美术高考补习现状》介绍了改革开成二十多年来,随着广东高等美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遍布全省的美术高考补习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成为中等美术教育的补充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专业补习、生活管理和高考资询为一条龙服务的美术高考补习新产业。作为广州美术教育中一种颇具规模的新形式,寻找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客观全而的透视剖析它给社会和高等美术教育带来的积极意义和负而影响。南京艺术学院黄从威的硕士论文《美术高考现象的分析及建议》一文中指出影响美术高考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国家考试制度,次因素是美术类专业的扩招产生的,从而说明了美术教育的生态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美术培训”成为功利性的产业而存在,影响着美术高考的正常进行并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尹玲的《美术高考现状调查与分析》中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所在的转塘镇为调查对象,对现阶段美术高考培训机构发展现状及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得出了“艺考热”有所降温,总体趋势向理性发展的结论。提出了美术培训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力度和培训机构的大力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从理性出发,从兴趣出发而选择美术高考这条路。首都师范大学李泽云的硕士学位论文《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初探》提出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繁荣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师资、教学质量、教育设备、教学管理、教育内容陈旧、部分办学机构不稳定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①政府对美术高考培训既要扶持又要监管;②家长参与教学管理;③教师提高教学质量;④创业者建立并巩固自己的核心教师队伍、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创立自己的个性美术高考培训教育品牌等等。

二、美术高考制度与美术高考的关系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谢建华在《美术高考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通过分析认为目前美术高考制度存在几个方面弊端:①对文化理论课程的轻视;②考试内容的固化和单一导致对中国传统艺术及世界艺术多元化的漠视;③对创造能力的湮没;④美术高考内容与学生所报专业的错位。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①录取时,文化与专业要并重;②美术高考中,对中国传统及民间艺术的侧重;③考题应根据不同专业有不同变化,加大对艺术综合能力的考核;④对考题的审美标准应多元化,强调艺术创造力;⑤在阅卷中,实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步骤,评审老师年龄老、中、青搭配;⑥美术人才的民间选拔与高考选拔相结合。河南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李勃和吴杰的《对美术高考改革之路的建议》跟上文大同小异,都强调了文化和专业并重、传统与民间艺术的侧重、艺术综合能力考核等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从高校扩招、社会和需求压力、高校变革等方面阐述了美术高考制度是导致美术“高考热”的根源。

三、美术高考的利弊分析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的杨帆在《试析美术高考培训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中对美术高考培训产业的发展现状、高校艺术类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从美术培训产业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浙江工业大学的王东在《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校外美术教育“火爆”的原因、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和如何避开其中弊端的解决方案。

四、美术高考相关的教学方法论的阐述和新解

首都师范大学的席卫权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普通中学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从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被忽视的设计教育在普通中学美术教育中所体现的更全面的教育价值和综合课程优势。提出了:①归属学校美术教育的设计教育与一般美术教育是“和而不同”的观点;②对国内中学设计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的梳理,将国内中学阶段的设计教育沿革概括为五个阶段:追求实用的开端、理想化的成长阶段、渐趋边缘化的沉寂阶段、恢复成长的阶段和向现代设计教育转型的阶段;③根据对中学教育发展史的考察,通过借鉴国外经验、传统文化剖析和师资状况等方面的总结和归纳出现代学校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方向;④以综合创新、情感慰藉、设计伦理和持久兴趣等为代表的几个关键目标指向作出了较为详细的状况分析、规划策略、课程设计和教学建议等。并从课程建构和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角度对全文作出了总结和展望。

五、总结

纵观这些研究成果,美术高考培训的研究现状已十分清楚。这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研究领域,亟需今人开垦。为数不多的文献为后来者的研究奠定了的基础,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论证详实有力,各有创新,但是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美术高考培训的现象调查与分析方面都在大而空的谈一些现实,并没有从历史根源和问题本质上的供需关系去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美术高考制度与美术高考培训的关系方面大多数又过于理想,没能更好地把握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在现实和理想的维度中做到行为适度。

参考文献: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中讲述了“考前班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系统衔接出现了断裂,但是美术考前班并不能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空白,它只是对于现有的高中美术教育应试的补充。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之间的衔接将是我国美术教育体制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谢裕宣的《透视广东美术高考补习现状》介绍了改革开成二十多年来,随着广东高等美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遍布全省的美术高考补习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成为中等美术教育的补充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专业补习、生活管理和高考资询为一条龙服务的美术高考补习新产业。作为广州美术教育中一种颇具规模的新形式,寻找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客观全而的透视剖析它给社会和高等美术教育带来的积极意义和负而影响。南京艺术学院黄从威的硕士论文《美术高考现象的分析及建议》一文中指出影响美术高考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国家考试制度,次因素是美术类专业的扩招产生的,从而说明了美术教育的生态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美术培训”成为功利性的产业而存在,影响着美术高考的正常进行并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尹玲的《美术高考现状调查与分析》中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所在的转塘镇为调查对象,对现阶段美术高考培训机构发展现状及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得出了“艺考热”有所降温,总体趋势向理性发展的结论。提出了美术培训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力度和培训机构的大力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从理性出发,从兴趣出发而选择美术高考这条路。首都师范大学李泽云的硕士学位论文《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初探》提出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繁荣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师资、教学质量、教育设备、教学管理、教育内容陈旧、部分办学机构不稳定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①政府对美术高考培训既要扶持又要监管;②家长参与教学管理;③教师提高教学质量;④创业者建立并巩固自己的核心教师队伍、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创立自己的个性美术高考培训教育品牌等等。

二、美术高考制度与美术高考的关系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谢建华在《美术高考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通过分析认为目前美术高考制度存在几个方面弊端:①对文化理论课程的轻视;②考试内容的固化和单一导致对中国传统艺术及世界艺术多元化的漠视;③对创造能力的湮没;④美术高考内容与学生所报专业的错位。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①录取时,文化与专业要并重;②美术高考中,对中国传统及民间艺术的侧重;③考题应根据不同专业有不同变化,加大对艺术综合能力的考核;④对考题的审美标准应多元化,强调艺术创造力;⑤在阅卷中,实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步骤,评审老师年龄老、中、青搭配;⑥美术人才的民间选拔与高考选拔相结合。河南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李勃和吴杰的《对美术高考改革之路的建议》跟上文大同小异,都强调了文化和专业并重、传统与民间艺术的侧重、艺术综合能力考核等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从高校扩招、社会和需求压力、高校变革等方面阐述了美术高考制度是导致美术“高考热”的根源。

三、美术高考的利弊分析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的杨帆在《试析美术高考培训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中对美术高考培训产业的发展现状、高校艺术类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从美术培训产业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浙江工业大学的王东在《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校外美术教育“火爆”的原因、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和如何避开其中弊端的解决方案。

四、美术高考相关的教学方法论的阐述和新解

首都师范大学的席卫权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普通中学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从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被忽视的设计教育在普通中学美术教育中所体现的更全面的教育价值和综合课程优势。提出了:①归属

学校美术教育的设计教育与一般美术教育是“和而不同”的观点;②对国内中学设计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的梳理,将国内中学阶段的设计教育沿革概括为五个阶段:追求实用的开端、理想化的成长阶段、渐趋边缘化的沉寂阶段、恢复成长的阶段和向现代设计教育转型的阶段;③根据对中学教育发展史的考察,通过借鉴国外经验、传统文化剖析和师资状况等方面的总结和归纳出现代学校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方向;④以综合创新、情感慰藉、设计伦理和持久兴趣等为代表的几个关键目标指向作出了较为详细的状况分析、规划策略、课程设计和教学建议等。并从课程建构和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角度对全文作出了总结和展望。 五、总结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良友》画报;美术;研究综述

有关《良友》的历史地位评述,早期有关中国画报研究中就有两篇非常著名的文章,一篇是萨空了于1931年出版的专著的《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文中对于《良友》画报的印刷赞赏有加,称其是用影写凹版正式用以印画报者;另一篇是阿英的《中国画报之经过》,发表于第150期的《良友》上,称其体现了中国画报内容的高度进展。

至此,沉寂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以回忆录形式出版的专著相继出现:赵家璧于1987年出版了回忆性专著《〈良友画报〉忆旧》、《〈良友画报〉二十年坎坷历程》。2002年初,曾担任过《良友》画报第四任主编的马国亮先生出版了《〈良友画报〉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马国亮先生站在主编人的角度回顾了《良友》画报的诞生发展,兴衰起伏。此书一经出版,《良友》画报立即成为被重新发掘的一个契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迅速反应,于2004年出版了《良友散文》、《良友随笔》、《良友小说》、《良友人物》系列丛书。据编者称,《良友》的文字内容“基本上都在这里了。”随后,“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历年所出版的大量图书,也逐渐成为出版社竞相挖掘的选题。

而在学术界,《良友》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一些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尤其近年来,有关《良友》画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研究层次愈加深入,研究角度也有了较多变化。以下仅就目前目力所及,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的研究做一简要介绍。

从美学和艺术学角度立论的研究鲜少,目前发现的有: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汤静的硕士论文《〈良友〉画报与美术传播――新型的美术大众传播载体》,选取《良友》画报自1926年2月创刊到1938年6月的“上海时期”为对象,梳理了其间129期中与美术相关的材料,并联系当时的美术现象,论证了这份画报具备的名副其实的“美术的”大众传媒的性质。孙的期刊论文《与 2 0 世纪初的女美术家》通过对 1929 年 2 月到 1937 年 7 月共 129 期的《良友》画报进行研究,通过对画报中女性美术家的作品的分析,揭示了 2 0 世纪初走在妇女解放运动前沿的女性美术家们在追求女性人格独立和艺术独立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徐立《新艺术的传播先锋――2 0 世纪前期沪上粤籍美术报人研究》通过研究粤籍美术报人在新艺术运动中的所作所为,可以更好地解读这场粤籍美术家在这场运动中的作用,给予当今美术工作者以启迪。王跃年的《从〈真相〉到〈良友〉――1912―1937年中国摄影画报简论》认为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和摄影术社会认同度的提高,中国出现了一批摄影画报。这方面的成果还有杨春晓的《解读〈良友〉画报的封面》,马中红的《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现》等。

从社会文化史角度立论的论著主要有:吴果中的《〈良友〉画报文化地位整体建构的历史考察》和《民国〈良友〉画报与都市空间的意义生产》中认为,《良友》画报采用文化视野上移、下移兼容的传播技巧,建构了以中上层都市空间为主体、延伸至街头文化等下层空间的空间格局。李康化在《〈良友〉画报及其文化效用》一文中,认为画报是研究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媒介,该刊在都市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另外有美国哈弗大学学者李梵欧所著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一书,设有相关章节论述《良友》画报。及李著作的中文翻译者毛尖女士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获得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New sensations in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cinema in the 1930s and 1940s》(《三四年代上海文学与电影中的新感觉》)研究思路受李著一定影响,她引用部分《良友》画报图片,分析了《良友》画报之类的大众媒介对于上海都市社会的观察切入视角。

在资料收集和梳理中发现,从新闻与传播学角度撰写的论文不在少数: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刘永旭的博士论文《作为时代图像的――一个现代性都市传媒建设视域中的媒介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季天晴的硕士论文《裂变的文化――近代上海市民的消费图景》侧重以《良友》画报上的广告为切入点以展示这一时期文化上呈现出来的裂变特征。苏州大学2007年钱丽娜的硕士论文《上海都市文化的图像叙述》一文重点关注和分析《良友》画报的国内出版时期(1926 年――1945 年)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阶段。

通过上述梳理可知,学术界在《良友》画报的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从而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不过也应看到,现有关于《良友》画报研究存在缺陷。

(1)研究选题和取材存在着失衡现象。从上述整理的研究现状中可以发现,目前关于《良友》画报有建树性的研究大多出自新闻学专业的学者,立足于分析论证《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另外散见于各个期刊的学术论文从其发表的期刊可见其研究视野的局促与狭窄,除《新闻大学》、《中国编辑》之类的新闻传播学期刊与综合学报外,还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研究》等文学性期刊。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我之境;以小观大;以我观物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93-01

朱良志曾说:“中国画有千岩万壑、重峦叠嶂式的构置,但更多的是追求在微小精制的景观中展现广阔幽远的境界,意象是精微的,韵味却是幽远的。”①朱良志先生这话虽为不易之论,也从理一分殊的角度来分析两宋时期与前代的山水画转型,却没有注意到,这种追求微小精制的构置的转型与成熟是在南宋时期。尽管在北宋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已经出现了“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念;在文学上也涌现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的思潮;在绘画上,北宋小景山水也似乎初见端倪,五代宋初的惠崇以江湖小景而闻名,可以作为初期的代表。“他的画多写汀洁沙坡,溪桥渔浦,烟雨芦荡等江南小景。”②但也因为与当时主流的审美标准相左,《宣和画谱》未录惠崇。这些早期文化哲学思想和小景山水的尝试是为南宋山水边角之景做了重要的铺垫。但北宋绘画的主流仍然是以雄伟之风为主导的全景式山水。

郭熙在总结范宽之后北宋画坛之风曾这样说道:“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齐鲁关陕,幅员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由于北宋后期临摹之风盛行宫廷内外,全景山水难有新的突破,文人士大夫愈来愈欣赏平淡清远的画风。“在南宋画风的形成过程中,李唐肇其端,他后期的绘画,开启了南宋一代画派崭新的面貌,然而李唐在北宋的时候谈不上一变,至少说,在北宋时,变化还未有成功。”③其早期的作品《万壑松风图》与范宽存世作品比较,可以看出明显的师承关系,也是比较典型的全景山水作品。直到李唐南渡,他一改了师承中习惯了的方法,在构图上将一些物象忽略,将景物拉近,改变了构图。“至马远、夏圭时已经形成以边角山水的特征的南宋山水风格,他们把李唐开创的刚劲、简练、局部取景的画风发展到了成熟阶段。”④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光宗、宁宗时任画院待诏。生卒年不可考,他早年继承家学,后师承李唐,在中年时期自己的大胆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边角院体山水画风格。《画史会要》记载马远“师李唐,工山水,人物,花鸟,独步画院”。“这是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生长,历五代,北宋到南宋才完成的。”⑤可见马远在中国山水绘画史上的重要作用。《雪滩双鹭图》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代表,“树取一枝,石取一角,溪出一湾,简率中透出轻旷的意旨,景少而意多,物小而韵长。”⑥整个画面虽用笔不多,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派深冬的山野景色。

《寒江独钓图》中仅画一叶扁舟和一个坐在船头垂钓的老翁,寥寥数笔“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7}的儒家“宇宙心灵”溢于画面,船边勾出数条水纹,画幅大片空白不着一笔,既流露出虚静和空灵的道家思想,“独钓”又使人感受到浓浓的禅味。

与北宋绘画“以大观小”完全相反的“以小见大”的绘画思想显然吸收了理学“理一分殊”思想的营养。南宋山水“以小观大”的视点已不再是着眼于高山大川的恢宏和博大,画家们都醉心于微小的世界中。山水的边角之景构图上从李唐开宗立派以来至马远已趋于成熟,“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山水画由表现出的无确定的观念、含义和情感的“无我之境”转向融入了画家对本身对物象的内在生命和意蕴的思考的“有我之境”。

马远的传世名作《水图》共十二段在所有的画中,画家的用笔灵动,流畅。用笔虽不多且画面上虚下实,却能够为广阔的水面而拓展了有限的画面空间。无论表现是平静的《寒塘清浅》还是表现来势汹涌的《黄河逆流》皆得其性,尽其性。明代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评价说:“马公十二水,惟得其性,故瓢得鑫勺,一掬而湖海溪沼之天俱在。”明人王世贞也对马远的《水图》评价极高,并为此作《题马远十二水》。从《水图》可以看出,马远作画如诗人遣词炼句,用笔大胆摒弃,以高度洗练的笔墨,于有限空间展现无限的韵味。

南宋时期,山水绘画的题材逐渐广泛,山水与人的关系加强。在山水作品中我们可以大致读出画家的感情,山水中出现的人物活动多了,人物不再是只起点缀的作用,有的山水几乎成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在马远的名作《踏歌图》中画中景物简约而章法精炼,用挺拔概括的笔墨表现峻峭奇异的高峰和烟雾迷蒙的树林,一派清旷高远,简洁刚劲的意境。我们可以看到马远对自然山体的表现使用的大斧劈皴已经达到了不顾真实变化融入了更多的想象和艺术加工,自然在这里已经完全风格化了,具有十分醒目的风俗情结。这种粉饰南宋太平、民生安乐的作品,除了《踏歌图》之外,马远的《华灯侍宴图》、《晓雪山行图》等山水画作品不在仅仅是描绘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

正是因为宋朝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花鸟画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绘画课目。马远《梅石溪凫图》是以山水与花鸟题材的结合图,这类的题材在北宋时期是看不见的,此图设色画幽僻的崖涧,石壁上梅花盛开。一群野鸭在涓涓的溪水中或追逐嬉戏,或梳理羽毛,或振羽欲飞,不禁让人想起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人的绘画,犹如画诗,到了南宋尤是如此。画面追求“诗意”,是宋代绘画的一大特点。苏轼评王维绘画为“画中有诗”,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与画是两种不同形质的艺术形式。注重对画面诗意的表现这也是南宋院体山水取景简约的深层原因。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中国诗的含蓄特征也成了山水画的自觉追求。诗意是宋代山水画艺术意境的重要开拓,在形似中求神似,有限中蕴无限,与诗文同趋,日益成为中国艺术的审美准则和艺术特色。

在马远的《山径春行图》中描绘的是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江南,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文士仰头遥望远方,他捻须微笑,若有所思。在这幅作品里,画家着墨不多,但巧用对角线的构图,将观画者的视线随着文士视点转向那飘渺远处。

综上所述,在南宋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以边角之景代替全景式的大山川在山水画布局上是一次革新,开创了山水画的崭新时代。马远的边角之景是对艺术的高度提炼,把景物富有感情化并且加以突出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在画面中有了更多的直接表露,预示着中国山水画逐渐从无我之境过渡到由我之境。

注释:

①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和中国画学研究[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85-300.

②高纪洋.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23-30.

③毕李李.南宋山水四大家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7-10.

④薛春霞.宋元水墨山水笔墨风格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7-11.

⑤李霖灿.中国美术史讲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2-145.

⑥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3-19,360-372.

⑦田建平.论宋人山水画中的道与理的思想意思[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16-20.

参考文献:

[1]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和中国画学研究[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85-300.

[2]高纪洋.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23-30.

[3]毕李李.南宋山水四大家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7-10.

[4]薛春霞.宋元水墨山水笔墨风格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7-11.

[5]李霖灿.中国美术史讲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2-145.

[6]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3-19,360-372.

[7]田建平.论宋人山水画中的道与理的思想意思[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16-20.

[8]宋晓雨.浅析南宋山水画的风格特征[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9-20.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米芾去世二十年之后,北宋灭亡,南宋开始,宋高宗在时局刚刚稳定之后便开始留意书翰。鉴于当时古帖的匮乏,宋高宗就委托米芾之子米友仁搜集米芾的墨迹,并刊刻《绍兴米帖》,颁赐王公大臣;南宋宁宗时期的权臣韩腚兴刻《群玉堂帖》中,也有米芾书法一卷,岳飞之孙岳珂将搜集到的米芾书法刻成《英光堂帖》;米芾曾孙米巨所刻《松桂堂帖》亦以米芾书法为主;南宋曹之格续刻米芾《宝晋斋帖》而成的《宝晋斋法帖》,其中收有大量米芾书法,还包括米芾临写的王羲之书法。米芾之孙米宪收集米芾散佚诗文和《书史》、《画史》等而成《山林集拾遗》:三十二年之后,岳珂又收集米芾著作而成《宝晋英光集》。《宣和书谱》、《画继》、《京口耆旧传》和《宋史》均有米芾传记: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和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均以很大篇幅介绍米芾的生平、书法、绘画和收藏,还有其他明清书画论著亦类似于此。明代范明泰汇集米芾奇闻轶事而成《米襄阳外纪》,著名文人陈继儒为之作序;明代毛星又编辑米芾轶事而成《海岳志林》。清代“乾嘉学派”代表人物翁方纲在考证的基础上编撰了《米海岳年谱》,颇有学术价值。

但是真正按照今天的学术规范对米芾进行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增多的。可以说所有的美术史、书法史、绘画史、绘画美学史、书法美学史、印史等,都为米芾设立专门章节,而对米芾做专题性研究的学者也大有人在,如国内学者徐邦达、金维诺、孙祖白、朱家滔、刘九庵、沙孟海、曹宝麟、肖燕翼、郑珉中、罗随祖、罗绍文、沈培方、万庆华、蔡显良、骆恒光等,港台学者王迪爱、杨敦礼、郑进发、佘城、刘莹、穆棣、黄纬中、高辉阳、佘美玲、曾蓝莹等,日本学者铃木敬、古原宏伸、中田勇次郎,美国学者Peter・Sturman(石慢)、Chung・Hyungmin,德国学者Lothar・Ledderose(雷德侯)等。

综观这些学者的研究,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研究米芾其人及其生平与家世。在这方面比较有价值的著作有孙祖白所著《米芾米友仁》一书,其中有“二米生平”一章:徐邦达先生著有《米芾生卒年岁订正及其他二三事考》1,曹宝麟著有《米芾评传》、《米芾与苏黄蔡三家交游考略》、《米友知小考》、《米芾年表》等多篇文章;罗绍文著有《米芾为西域人后裔考》一文,该文认为米芾的祖先在唐朝从西域来到中原2;黄简著有《米芾的性格》一文,马里千著有《米芾的民族与的疑问》一文,

第二,研究米芾的书法与绘画。米芾是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其影响及于今日,后世从学者甚众,因此研究米芾书法的论著在所有研究米芾的著作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1985年在米芾故里湖北襄樊市召开米芾书学研讨会,刚是收到的会议论文就达一百多篇。加上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迄今大大小小研究米芾书法的文章,实在是数不胜数。这些文章有的是研究传世米芾书法的真伪,有的是研究米芾书法的风格与渊源,有的是研究米芾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学术价值比较高的论文有徐邦达《故宫博物院藏米芾重要墨迹考》6,大江《从米书特色看的真伪》7,刘九庵《试谈米芾自书帖和临古帖的几个问题》8、肖燕翼《论米芾的书法及其艺术观》9、郑珉中《米芾的书法艺术》10和《读米帖偶记》11、沈培方《论米芾的心态及其书法艺术》12和《褚摹王羲之系米芾临本考辨》13、骆恒光《米芾行书法举隅》14、曹宝麟《研究》15、杨新《从文献记载看(研山铭)的真伪》16、蔡显良《癫狂的背后――米芾书风成因解析》17、李洪甫《米芾书墓志残石》18、林半觉《北宋大画家米芾桂游石刻考释》19、吴柏森《米芾侧锋用笔浅说》20等;台湾学者穆棣《米芾

研究米芾绘画的论著亦不在少数。各种绘画史著作没有不讲述米氏云山及其承传的,这一点无需多说。而专门研究米芾绘画的比较重要的论文有:吕荧《米芾的画》36、秦仲文《谈米芾父子的画风》37、丁观加《“米氏云山”初探》38、江宏《从米芾的画看“非师而能”的实质》39、沈伟《论二米山水之变》40、张蔷《米芾简论》41、李少龙《关于米芾绘画及其临画乱真问题的辨析》42,徐书城《重评“米点”山水》43等。

第三,研究米芾的书画理论与美学思想。在这方面,既有研究米芾的书法理论与美学思想的,也有研究米芾的绘画理论与美学思想的,还有将米芾的书法与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综合起来予以研究的。比较有名的著作如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在“北宋的书法理论”一章专门设立“米芾的‘真趣’论”一节,论述米芾的书法理论和美学观点;陈方既、雷志雄《书法美学思想史》将米芾视为北宋书法美学思想的代表者之一,不仅研究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而且还有意研究受米芾影响的其他人的书法美学思想;萧元《书法美学史》第十一章专门研究米芾“卑唐”与“复古”的书法美学思想,颇有学术高度;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将米芾的绘画美学思想提炼为“平淡天真”和“高古”,并加以论述。比较好一点的论文有陈训明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44、金学智《米芾书法真趣论一兼论宋代书法美及书法美学》45、万庆华《米芾的绘画美学思想》46、尹旭《米芾贬斥颜柳诸人管窥》47、吴法乾《米芾试论》48等,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米芾的书画理论和美学思想。

第四,研究米芾的收藏与鉴定及相关问题。与前三类研究相比,这类研究最为薄弱,研究成果少之又少。比较早的一篇著作就是著名美术史家金维诺先生在1980年第3期《美术研究》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为《宋元绘画收藏著录》。在这篇论文中,金先生从七个方面总结了米芾鉴定书画的经验与方法:(1)鉴定作品在于多看;(2)根据时代风格、地区风格来鉴别绘画;(3)根据每一作者的风格、笔法以及塑造形象的特点来进行鉴定;(4)注意画家风格的流传演变;(5)不同时代画家在制作以及用材方面的一些特点;(6)从衣冠、服制方面来辨别图画的真伪;(7)依靠画上的题识、印记来鉴别作品的真伪、时代。其他文章则有罗随祖《试论米芾的书画用印》49、许忠陵《米芾鉴藏书画小议》50、日本中田勇次郎《米芾所见唐宋公私印考》51和《米芾所载王羲之帖考》52。罗随祖的文章一方面论述了米芾印章的风格,另一方面论述了米芾钤印的特点;许忠陵的文章只是一篇不过三千字的介绍性小短文,也算不上论文,而且只讲了米芾的收藏、临摹、钤印、装裱,未论鉴定;中田勇次郎的两篇文章,其一考证了米芾鉴定书法所依据的唐宋公私印章,其二考证了米芾《书史》所载王羲之帖的内容、真伪和递藏过程。很显然,关于米芾鉴藏书画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远不及其他三类充分。

其他值得提及的研究成果是倪根法《的成书年代及与米芾的关系》53,该文通过考证得出结论,认为米芾并未参与《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的编撰。此外,日本古原宏申的《集注》,注解资料丰富,学术价值很高。54

回顾以往的研究,作为书法家的米芾、作为画家的米芾或作为官员的米芾,都比较清楚,但是作为书画鉴藏家的米芾,尚有许多疑问,诸如米芾收藏书画的缘起及影响米芾收藏书画的因素有哪些?米芾收藏过哪些书法名画?其藏品的来龙去脉如何?米芾鉴定书画方法的历史渊源及其鉴定方法是什么?其鉴定书画的得失如何?与同时代其他鉴定家相比,米芾的鉴定方法有何特殊之处?米芾对明清鉴藏家有何影响?如何看待米芾的作伪?米芾在鉴藏史上的地位如何?等等,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注:

1.徐邦达:《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2.曹宝麟:《中国书法全集・米芾》(一、二),荣宝斋出版,1992年。

3.罗绍文:《米芾为西域人后裔考》,载《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4.黄简:《米芾的性格》,载《书谱》1994年第4期

5.马里千:《米芾的民族与的疑问》,载《河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6.徐邦达:《故宫博物院藏米芾重要墨迹考》,载《书法丛刊》1988年第15期。

7.大江:《从米书特色看的真伪》,载《书法研究》1981年第7期。

8.刘九庵:《试谈米芾自书帖和临古帖的几个问题》,载《文物》1962年第6期。

9.肖燕翼:《论米芾的书法及其艺术观》,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4期,1987年第1期。

10.郑珉中:《米芾的书法艺术》,载《书法丛刊》1988年第15期。

11.郑珉中:《读米帖偶记》,载《书谱》1994年第1期。

11.沈培方:《论米芾的心态及其书法艺术》,载《中国书法》1987年第3期。

13.沈培方:《褚摹王羲之〈兰亭序〉系米芾临本考辨》,载《中国书法》1995年第1期。

14.骆恒光:《米芾行书法举隅》,载《书谱》1994年第1期。

15.曹宝麟:《《研山铭,研究》,载《中国书法》2003年第3期。

16.杨新:《从文献记载看(研山铭)的真伪》,载《中国书画》2003年第5期。

17.蔡显良:《癫狂的背后――米芾书风成因解析》,载《中国书法》2003年第5期。

18.李洪甫:《米芾书墓志残石》,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19.林半觉:《北宋大画家米芾桂游石刻考释》,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20.吴柏森:《米芾侧锋用笔浅说》,载《书法研究》1983年第3期。

21.穆棣:《米芾帖文考》,载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996年第7期。

22.穆棣:《米芾二帖中元人施光达题识考订》,载台北《故宫文物月刊》2000年第4期。

23.(台)李郁周:《1998年书法论文选集》页88~98,台北:惠风堂笔墨有限公司,1999年。

24.(台)郑进发:《米芾》,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74年。

25.(台)郑进发:《北宋书坛与米芾书法的渊源》,载台北《幼师月刊》1976年第43卷第2期。

26.(台)佘城:《米芾的》,载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983年第5期。

27.(台)高辉阳:《米芾其人及其书法》,台湾中国文化学院硕士论文,1974年。

28.(台)佘美玲:《米芾书法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研所硕士论文,1986年。

29.(台)曾蓝莹:《董其昌书法中米芾风格之研究》,台湾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

30.(台) 杨敦礼:《谈米芾“刷书”之作》,载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987年第9期。

31.(台)杨敦礼:《论米芾书法之特色》,载台北《艺术学报》1994年第6期。

32.(台)黄纬中:《米芾〈论书帖〉辨字》,载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992年第6期。

33.(台)王迪爱:《从米芾论到中国的艺术与修养》,载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69年第2期。

34.(美)石慢:《克尽孝道的米友仁一论其对父亲米芾书迹的搜集及其米芾书迹对高宗朝廷的影响》,载台北《故宫学术季刊》1992年第4期。

35.(德)雷德侯:《米芾与王献之的关系》,载台北《故宫季刊》1972年第7期。

36.吕荧:《米芾的画》,载《美术研究》1958年第4期。

37.秦仲文:《谈米芾父子的画风》,载《光明日报》1961年3月28日。

38.丁观加:《“米氏云山”初探》,载《艺苑》1985年第1期。

39.江宏:《从米芾的画看“非师而能”的实质》,载《朵云》1990年第25期。

40.沈伟:《论二米山水之变》,载《美术研究》1997年第4期。

41.张蔷:《米芾简论》,载《美术史论》1983年第2期。

42.李少龙:《关于米芾绘画及其临画乱真问题的辨析》,载《南开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43.徐书城:《重评“米点”山水》,载《美术史论》1995年第2期。

44.陈训明:《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载《书法研究》1986年第1期。

45.金学智:《米芾书法真趣论一兼论宋代书法美及书法美学》,载《美术史论》1986年第2期。

46.万庆华:《米芾的绘画美学思想》,载《朵云》1984年第6期。

47.尹旭:《米芾贬斥颜柳诸人管窥》,载《书法研究》1986年第1期。

48.吴法乾:《米芾试论》,载《书法研究》1986年第2期。

49.罗随祖:《试论米芾的书画用印》,载《书法丛刊》1988年第15期。

50.许忠陵:《米芾鉴藏书画小议》,载《书法丛刊》1988年第15期。

51.(日本)中田勇次郎:《米芾所见唐宋公私印考》,载《中国书论集》,日本二玄社,1970年。

52.(日本)中田勇次郎:《米芾所载王羲之帖考》,载《中田勇次郎文集》,日本二玄社,1972年。

53.倪根法:《的成书年代及与米芾的关系》,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3期。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木雕花板;学位论文;语义;活化

源远流长的木雕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历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崇尚生命繁衍的木雕鱼,商周时期阴刻纹饰的雕花木椁板,汉墓出土的将雕绘结合的施彩木俑,隋唐至两宋的庙宇殿堂装饰和佛教造像木雕,明代优雅质朴且寓意丰富的建筑木雕,清代题材广泛、工艺精美、寓意吉祥、流派众多的民俗木雕,以及现当代丰富多元的木雕技艺和形式,足见木雕艺术是中华民族历史、社会、生活、技艺、美学发展的缩影。

木雕花板(Wooden Carved Ornamental Panel)是中国传统木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筑、家具、器物中嵌合的板式木雕装饰构件,包括门窗绦环板、裙板、家具嵌板、屏板等。它承载了中国民间文化和工艺的精华,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最富有画面性、思想性、故事性、情感性的木雕形式。今天所说的“木雕花板”,主要指处于历史发展高峰的明清木雕花板。同时,木雕花板是教化、祈福、辟邪等语义功能的视觉传播载体,其中祈福纳吉、神话传说、戏文典故、花鸟瑞兽、民俗景观、博古雅趣的画面,展现出地缘性的人文思想、图案美学和木雕技艺,堪称记录中国传统民俗生活的百科图书。木雕花板也是解读明清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木雕艺术、活化创新传统工艺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其价值得到普遍重视,在收藏、装饰、研究领域持续升温。

21世纪以来,国内关于木雕的图书专著、报刊评论、互联网信息以及相关培训、论坛、展览活动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这些文献和活动从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木雕的背景、面貌、特色、工艺、美学、题材做了不同程度的介绍和分析,奠定了中国木雕的研究基础和理论框架,对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相对于木雕的研究而言,国内针对木雕花板这一特定对象的专项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文献的质与量较为薄弱。

最近几年,传统木雕研究出现在了学位论文领域,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标志着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保护、研究、继承、活化、创新工作得到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的关注,并延伸到教学探索、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具体层面。在木雕花板领域,目前东北林业大学的研究较为活跃,先后发表多篇相关论文,从不同角度对木雕花板的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位论文通常基于深入系统的研究,体现学术的前沿性和独创性。关于木雕花板的专项研究尚属于新课题,学位论文研究数量不多,截至2015年底,仅5篇硕士学位论文被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所收录,内容主要是总结木雕花板的装饰特征,木雕花板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特定地区木雕花板流派的介绍与比较。这5篇学位论文的简要介绍如下:第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蕾的硕士论文“陕西民居裙板木雕纹样研究”(2008)对陕西民居裙板木雕纹样特点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总结出陕西民居隔扇门木雕纹样的质朴、深厚、拙雅的艺术特征,为发掘陕西民间艺术、保护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证据和理论支持。第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陈晨的硕士论文“木雕花板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研究”(2010)探寻木雕花板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方法和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三大问题:木雕花板艺术的概况及其特点,木雕花板在传统室内环境中的应用,木雕花板在现代室内环境中如何应用。文中还通过对若干具有创新性的实例进行分析,论证出木雕花板在现代室内环境中具有装饰环境、分隔空间和创造视觉中心等作用。第三,东北林业大学王晓的硕士论文“传统木雕花板艺术研究及其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2011)以实地考察和史料研究相结合,从历史、工艺、材料、纹样以及背后儒家、佛家、道家文化等方面人手,系统研究了传统木雕花板艺术,并结合当代家居设计案例对传统木雕花板在题材和材料创新上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东北林业大学石晶的硕士论文“明清木雕花板人物纹基本形态和雕刻形式研究”(2014)采用个案研究法和归纳法,分析了神话、历史、世俗领域人物纹和各种雕刻技法的形态样式,总结出人物纹的基本形态规律和雕刻特点。第五,中国美术学院肖洁妮的硕士论文“东阳与潮州两地近现代木雕花板对比研究”(2015)以明清时期至1949年东阳与潮州遗存的木雕花板为研究对象,深入两地进行田野调查,运用观察调研、文献参考等研究方法,分别从两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艺术创作与表现、工艺技巧与内容、鉴定收藏与保护等方面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旨在探究东阳与潮州木雕花板艺术的异同,进而追溯历史,究其差异的根源。

这些学位论文充分体现了研究者对木雕花板所进行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取得的发现和成果。但总体而言,学位论文在数量和研究深度上尚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尤其在木雕花板的文化、语义、工艺、形式、保护、创新等方面,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综上所述,在木雕花板领域,尚有一系列具体的命题和方向值得研究:

第一,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维度和民俗背景下,对各地木雕花板的特征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总结完成具有参照价值的木雕花板流派类型数据库。第二,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将木雕花板的视觉元素数字化,保存其美学形态,建立便于木雕花板复制和创新的模型数据库。第三,深入研究木雕花板题材内容,尤其是对反映大众心理情感和生活愿景的吉祥语义进行客观解读和辩证转译。第四,对不同时期各地木雕花板的工艺特色、装饰风格、民俗功用、媒介应用的历史沿革进行纵向梳理研究,总结木雕花板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第五,研究不同地区的木雕花板的风格特色及相互影响。第六,研究木雕花板与其他民间工艺形式的异同与互动关系。第七,研究整理木雕花板的传统工艺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实验和创新当代木雕花板表现手法。第八,研究木雕花板的当代境遇和创新传承契机。第九,研究木雕花板在当代和未来民俗生活中的功用。第十,研究木雕花板的活化设计思路和方法,并开展相关创新实践。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育;陕西

在本文中“学前教育”一词取其广义(泛指)的含义,即大致指0到6、7岁儿童的教育。而“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这三个词若就其广义的含义论,因此,笔者在搜集资料时,对陕西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和早期教育(均是广义的含义)三方面的成果均进行了搜集。

一、学前教育发展中政府行为研究

其研究又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角色、地位和应有的作用。韩潇筠的硕士论文《公共财政视域下的陕西学前教育改革研究》认为陕西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均是公共财政改革滞后所致,并提出了陕西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改革的指导思想、投入主体、投向管理及改革模式。熊文洲的硕士论文《陕西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研究》分析了陕西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完善陕西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的建议;第二,近年来出台的有关陕西学前教育的政策。如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相关文章有拓春晔《对有效实施幼师国培计划的调查研究―以“国培计划”陕西省“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技能培训”项目为例》、曹珂瑶的硕士论文《幼儿教师部级培训实效性研究―以陕师大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例》。两篇文章均以陕西省所承办的幼儿教师“国培计划”项目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此外,陕西许多贫困地区(包括很多部级贫困县)都实现了学前教育的免费,这也自然使得这些地区政府的学前教育政策得到较多关注。上面列举的例子均是对某一具体政策的研究,而马雅玲《陕西学前教育发展前景综述》则对适用于全省的《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两个文件的规定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就如何落实这些文件中体现之新政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研究较为宏观。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研究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面,李可娟的硕士论文《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通过对陕西省开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六所院校相关人员的调研,指出了陕西省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计划的不足之处及其现行课程的实施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邰康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设置研究》选取了陕西5所2013年具备高职学前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对其在美术类课程设置方面的得失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的思路和对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方面,甄俊芳的硕士论文《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通过对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武莺歌《陕西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式初探》则针对陕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传统钢琴教学方式的弊端,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式。另外,王瑜《对我院学前教育学科及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提出了提高陕西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水平的建议;屈亚文《学前教育学科文献资源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在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图书馆三类用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学前教育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提升文献资源特色的对策。

三、幼儿园、幼师研究

幼师方面,杨帆《陕西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了陕西幼儿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姚建国《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补充的调查与分析》论述了陕西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补充机制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制度的建议,其《陕西省学前教育教师问题分析》则分析了陕西省现有学前教师队伍的特点及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幼儿园方面,王莉硕士论文《托尼布什的管理模式与我国幼儿园管理实践适切性研究》在对陕西省幼儿园抽样调查和分析托尼・布什(Tony Bush)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我国幼儿园管理实践间适切性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借鉴和利用托氏理论的方法;侯普顺《以德促教,全力打造品牌幼儿园―武功县实验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做法和体会》论述了武功县实验幼儿园在德育教育上的成功经验;向华《经济转型中陕西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了在经济转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优化陕西学前教育办园体制的问题。此外,在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学方面,陈品帆的硕士论文《陕西省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基础数据库及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研究》分析了陕西省学前教育学校所需求的基础数据库数据项信息及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相关功能,并提出了推进陕西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邓亢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现状调查与反思―以陕西汉中地区为例》研究了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

从前述研究成果看,近十几年来有关陕西学前教育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首先,学者们的研究都立足于陕西学前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次,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课程、教学、教师、教育技术、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行政、教育原理、儿科医学等领域。再次,研究方法多样,跨学科研究突出。使用到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政策分析法、文献法、描述性研究法、跨学科研究等等。跨学科研究表现为学前教育学与社会学、医学、艺术、文献学等的交叉研究,如屈亚文的《学前教育学科文献资源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是文献学和学前教育学的交叉研究,而此种研究对于学前教育学科文献体系的构建是颇为有益的;再比如关于婴幼儿营养状况及健康教育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是儿童医学与学前教育学的交叉研究等等。

另一方面,近十几年来有关陕西学前教育的研究也存在问题和不足。第一,研究内容仍有待拓展。如对陕西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出问题的研究,再比如对陕西一些贫困地区免费学前教育质量等的研究。第二,研究视角需更多地集中在幼儿本身。前文所举文章大部分是以政府、高校、幼师、幼儿园等为研究视角的,第三,研究方法和理论仍有待创新。上文所列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对陕西学前教育领域的具体现象和问题的研究,缺乏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创新。第四,研究成果多而滥的状况有待改善。前文一些研究成果几乎“雷同”,如宁玉梅《陕西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对策》和宋炜、李兆平《陕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再比如李少梅的博士论文《政府主导下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和张益萍的硕士论文《公共政策视域下西部农村学前教育路径初探》。(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淑, 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

[2]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美术课堂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28-02

当今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为特征的社会。人们每天都生活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需要紧密合作。单兵作战很难实现宏大的目标。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已成为人们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组织学生在课堂中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以使学习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以各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是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众多,每种形式的方法及其侧重点都有些不同。要真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

1.团队意识

学生们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小组其它同伴的学习负责。只有自己和同学都取得成功时,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2.相互作用

教师应当最大程度地提供机会使学生互帮互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并对彼此为学会而付出的努力给予赞扬。

3.个人责任

是指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

4.交流技能

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交流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小组要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必须激发他们运用这些技能的动机。

5.自评

合作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三、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现代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为目标,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2]。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许多时候是教师教什么,学生便接受什么,学生主体性被抹杀。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中的每个合作成员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

中小学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直接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升华情感;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小学生对学习感到焦虑。其他学科强调竞争性的学习,强调成绩高低,按名次排队,致使有些学生感到压力大,焦虑感过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自由交流的小组环境、集体评价的方式等诸多优越性,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尤其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不存在心理上的压力,完全在一种放松的情境气氛中,在学生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学生的焦虑适度减轻。

2.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美术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能对审美现象作出独立的判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丰富生活情趣,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在倾听和尊重不同见解、与他人合作、形成团队精神的基础上,形成自我反思和独立思考的品质。美术课程不能光注重美术知识的学习,还要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新美术课程目标体系的一大亮点。事实证明,没有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得到发展。相反,有情感因素的学习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有更大的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从情感的角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广泛合作,平等交流的空间。此外,学生在与组内同学的合作交流中,一些不良的态度,错误的价值观受到批判,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好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

3.有助于美术语言的自然获知

在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鼓励学生在美术鉴赏、技法练习和创作实践中,运用美术语言思考、交流、讨论,加深对美术术语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所倡导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真实而具体的情境一直在听 ,在看。当他们接受到自己可以“说”或“做”的程度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去表达,并且在连续的表达过程中,逐渐更正错误,使语言表达日趋完美。

四、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学术性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能力有限,学术性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为主、组间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3]。对于学术性目标的掌握情况普遍采用成绩测验的方法,根据任务的特点也可采用其他的评价方法。小组进步程度以提高分来确定,提高分依据学生超过基准分的程度来确定。每位成员的成绩相加就是小组的分数。其他小组也可以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来评价某一小组。

2.合作性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

要对学生合作性目标的掌握情况作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在小组合作活动时,教师一人穿梭于各个小组中,很难完整的观察每个组、每个学生的表现,因此,对学生合作性目标掌握情况评价的最好方式是组内成员的评价。根据合作学习的目标所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技巧编制小型的问卷,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依据问卷对本组的各个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文臣,高毅清,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实施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丁敏,张华, 小学小组合作学习个案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为例.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魏丽风,小议美术课堂中小组合作策略的推进. 教法探索, 122.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10篇

>> 影视制作课程场景叙事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试析影视动画场景中的色彩元素 浅议场景设计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 论影视动画的场景造型与场景空间 影视动画的场景设计刍议 场景设计中的空间表现在动画影视中的重要性 浅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主观色彩运用 浅谈场景与道具在影视作品中的不同寓意 从电影《非诚勿扰2》看影视场景中的美学设计 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的应用研究 试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多维信息空间的实现 浅论室内场景设计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五彩观念在影视动画场景中的应用 试论场景设计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的应用 影视作品中的美术设计研究 浅谈美术在影视传媒创作中的魅力 刍议美术艺术在戏剧影视中的应用 美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环境造型设计在影视美术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陈乃菁.以叙事性设计理论建构电视广告影片之场景设计模式[EB/OL].国立云林科技大学空间设计系硕士论文,http://140.125.151.167/g9735718/20090507.htm.

[4] 姜今.银幕与舞台画面构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5] 吕志昌.影视美术设计[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6] 杜冬梅.浅谈影视美术中的场景建构一一审美氛围的塑造[J].美术时代,2007(04].

[7] 波布克.忠影的元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上一篇:绘画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术核心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