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6 13:11:00

美术馆考察报告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类必修课程之一,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设计后,为了增加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开阔其视野、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而设立的。文章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考察;教学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创意无限、瞬息万变的行业。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之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源自教师的传授,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比较片面。设计考察课程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专业设计、开阔视野、提高自身设计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为学生日后的设计积累大量素材。

一、课程目的和考察点的选择

设计考察是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过教学改革新增设的一门课程,时间为两周,一般安排在大三,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开阔其视野,使其积累人生阅历,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一个理性认识,同时与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更紧密地衔接起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上大学前接触到的行业信息一般比较少。通过设计考察,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设计行业信息和设计资源,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很大帮助。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着“千年商都”的美誉。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的经济、文化得到巨大发展,中国第一家成功为企业导入CI设计的广告公司就诞生于此。近年来,广州聚集了数十家4A广告公司,广告设计行业发达,从设计、制作到有着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此外,广州市区还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文化创意产业园和设计院校。深厚的设计产业背景和众多的文化机构,使广州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考察的理想目的地。

二、根据课程定位安排考察内容、明确考察目的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延展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主张多元化的设计教学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让课程成为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设计师之间的桥梁,为学生后继的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考察课程总学时只有两周,学时少,考察内容多、范围广。课程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介绍行业特点、专业特色、企业的运转流程和行业运作规律等知识,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深化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信息变化大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对时展需求有准确的领悟,既要关心商家的诉求,又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该行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设计、制作和应用等三个环节的相互衔接。为了让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程由行业概况、参观交流、视觉观察和资料收集等四部分教学内容构成,其中参观交流和视觉观察是本课程的重点。

1.行业概况教师通过PPT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涉及的行业,特别是行业的特点、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重点介绍在大时代背景下广州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分布情况。

2.参观交流第一,参观广告公司。教师选择一到两家实力较强的4A广告公司进行参观交流,通过观摩和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对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公司与客户的交流方式以及如何设计策划方案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参观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是艺术文化交流机构、国际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私人博物馆、私人美术馆、设计公司、创意产品商店的聚集地。学生可以自由参观体验,观摩最新的国际创意设计、展示设计和创意产品,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第三,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分别陈列着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和视觉艺术品,是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研究、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理想场所。教师可以选择几家广州市区的大型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参观,了解广东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重点思考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并收集相关设计元素为以后的设计创作积累素材,如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第四,美术院校交流。选择广州的一家美术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包括参观实训室、设计工作室,听学术讲座,与本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等,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设计思想。

3.视觉观察第一,观察城市视觉导向系统。城市交通视觉导向系统、商业视觉导向系统以及文化视觉导向系统等城市视觉导向系统,能有效地将复杂的城市空间层次化、条理化,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同的城市、地域和文化影响了城市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对城市视觉导向的观察,主要是对广州市不同类型的导向系统及其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第二,观察城市公共空间广告。城市建筑物、道路、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等的公共空间广告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出行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广州市公共空间中的户外广告、灯箱广告、多媒体的电子LED广告等进行观察,重点分析广告的创意、诉求点、受众及其影响力。第三,观察商业卖场视觉营销设计。城市大型商业卖场中的展示空间设计、照明设计、道具设计、商品陈列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视觉营销设计,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促进销售,是现代商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教师可选择广州市的一到两家大型商业卖场,让学生针对其视觉营销设计进行观察,思考卖场是如何通过合理地展示和营造视觉冲击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资料收集第一,宣传册、广告单。博物馆、美术馆、商业卖场等场所免费发放的宣传册和广告单是很好的视觉设计研究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收集设计宣传资料,为以后的设计创作提供实物参考。第二,照片。设计考察内容多,时间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发现新颖的设计或者有启发的设计,可以用相机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创作的参考素材。

三、合理安排,科学组织考察

设计考察课程有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信息量大、考察点分布广、实践性强、学生人数多等特点。怎样合理组织安排学生开展考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此,可以根据考察点和考察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1.集中考察,统一行动对于学生获得信息量是相同的考察点,可以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统一考察。如,企业参观以座谈会和观摩为主,采取统一行动,比较方便开展考察;院校交流主要是学术讲座、参观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强调团体间的沟通和互动,也适合集体行动。

2.分组考察,先集中后分散部分公共场所的场地空间有限,考察信息点分布广,采用统一行动的形式显然难以组织开展,有时还会因为考察点同时涌入大量人员造成拥堵,人为地制造障碍,导致考察效率低下。这样的考察点比较适合分组考察,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教师统一带队到考察点,明确当天的考察重点,然后分组进行考察。分组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数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一般5~6人一组为宜,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活动。如,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总占地16万平方米,园区内的私人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创意产品商店等空间容量有限且分布广泛,教师可将学生统一带队到园区,然后根据园区地图,拟定多条考察路线,让学生按小组分路线进行考察。此外,每天外出考察前,教师要让学生制订当天的考察计划、明确考察内容和目标,拟定交通线路和考察时间,锻炼学生计划和组织的能力。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和行业从业者沟通交流,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树立自信心,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每天考察结束后,教师可在晚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交流考察方法、考察心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整理资料,举办考察汇报展

设计考察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应及时整理与总结考察成果,方便以后的学习与研究使用,这是设计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工作,也是考察成果的体现。

1.整理考察资料和存档教师应对考察、参观过程中收集的图片、实物、影像等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方便以后研究和调用。可以根据资料类型进行分类,如地域文化素材、现代设计元素、商业广告、橱窗设计、创意产品等分类归档。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找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作品的创意、表现、制作以及优缺点等,然后整理出一份文件材料存档,锻炼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2.撰写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任务,学生应在整理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考察的总项目或者子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形成考察报告。考察报告可以从考察概况、考察内容、考察分析和考察收获等四个方面进行撰写,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客观、语言平实、叙述合理。

3.举办考察汇报展将整理后的考察资料、报告以及主题设计作品以汇报展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这是检验学生考察成果的良好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在组织展览的过程中回顾考察活动的过程,加深对设计的感悟,锻炼学生的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扩大设计考察成果的受益范围,让更多人通过展览享受考察成果,激励学生在设计道路上不断前进。为了从多方面检验学生的考察成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汇报展分成若干个主题板块进行展示,如分成主题海报设计、设计分析、考察报告、实物资料、照片素材等五个主题板块。主题海报设计板块以考察的城市为主题,用收集的素材进行城市形象海报创作,检验学生考察后的创作水平,如,以“印象广州”为主题,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广州城市形象海报;设计分析板块,则将前面整理的作品分析文档以图文并茂的展板展出;考察报告板块,把考察报告设计成可展示的折页;实物资料板块,将收集的宣传册、宣传单、海报等实物资料精选部分展示;照片素材板块,精选一部分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说明进行展示,检验学生的设计审美水平,如,以“设计新发现”为主题,要求学生精选十张新颖的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解说,以照片墙的形式展出。总之,通过多元化主题的汇报展,可以多角度地检验学生设计考察的收获,同时让未参与考察的师生感受视觉传达设计的魅力。

五、结语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但它对拓展学生的视野、转变设计观念、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自身设计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于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明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还要多关注行业新动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嘉健.服装专业设计考察课程教学初探.装饰,2013(3).

[2]陈家友.开阔艺术视野传承民族文化——谈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田野采风.大舞台,2010(6).

[3]孙湘明,徐皎.城市视觉导向系统设计探析.装饰,2006(11).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身材瘦小的陈明强作品却往往是“重工业”型—多年前的《国挺一号》以及本科毕业作品《有效延伸》,都是大体量的手工制作。这次的研究生毕业创作《爱甲》,则是以生活垃圾中的金属制品为原料剪切拼装,起初打算亲手制成一套与未婚妻穿着的“婚纱”,后来却越来越像武士的盔甲。

当这套抵御武力冲突般的战衣披挂在他们的身上,沿着都市的街道去往各著名景点拍照的时候,却因异样而成为被观赏的对象。到处好奇的目光中,那些叮当作响的锅碗瓢盆生活器物似乎退却了情侣间本应有的轻盈温柔的神情,突然会勾起当代青年遭遇婚姻与家庭问题的沉重压力与无尽烦恼,但这正是一份证明—知道了,就必然担当。

爱甲

法式语言:装置 影像 摄影

盔甲两套(男女各一) 影像时长7:33 摄影36张多种尺寸

2012-2013

艺术家自述

传统语言如何转换、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如何嫁接,艺术如何发挥社会功能,一直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学习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

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不同的观者会从各自的角度得出自己的认识,并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我的创作动机正是源于自身不同阶段不同经历所带来的不同体验,并通过艺术作品这一物化形式,来呈现自己对事、对物的感受和领悟,以及对自身价值和真相的寻问。在我看来,创作过程是思考的重新开始,一种创作行为首先要对自己有效,之后才能对他人有效。

Chen Ming Qiang 陈明强

1983 出生于福建建阳

2008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 学士学位

201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 硕士学位

展览

2012 先锋班—实验艺术第一届本科生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向后看—青年实验艺术小组第三回展 盛世天空美术馆 北京

2011 暖房计划 ZAN8艺术空间 三里屯 北京

艺术青年100 地坛 北京

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 宋庄美术馆 北京

“我们!”青年实验艺术小组第二回展 798创艺空间 北京

和而不同—第二届实验艺术文献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0 物&能 铸造美术馆 何各庄一号地艺术区 北京

一号线上 地铁一号线 北京

第一届多媒体艺术节—人造“风景” 798创意广场金属库 北京

“我们!”第一回展 环铁艺术区 北京

不确定的可能性 宋庄美术馆 北京

2009 弄物造人 先声画廊 北京

第一届实验空间与学院视野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广州

2008 理想的边界 先声画廊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本科毕业生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第六届学院之光—童话今天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 西安

2007 物欲 无欲 锦都画廊 北京

2006 第一届实验艺术文献展—源于生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超设计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上海

沉静与绽放

欧阳雪峰继续着探讨有关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危险关系。新作《25.6平米》是一个叙事:夜,一个现代居所,青年从昏睡中醒来,启灯穿衣,忽见窗外烟花乍起,推门出外观火;接着,屋内焰火彩花,此起彼伏;直至轰然一声,一朵蘑菇云过后,房屋消失,依然山川…… 第一次编排和统筹较大规模与难度的焰火燃放,虽有很多纰漏,但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探索中已孕育新的希望。

中国发明火药的源头是以为养生的炼丹术,而其中黄白术(制金银,早期化学家变化药物性能)的实验促使了火药的发明。但在传统中国,火药的功用主要在于社火礼仪与节日庆典,而并非用以制造人类相伤互害与杀戮的造物,这一技术传入西方后却将后者发挥得淋漓尽致。欧阳雪峰长期进行焰火艺术的学术研究是一份独有的资本,也是一系列创作实践的强大支持,于是义无反顾,走向寻找与回归中国火药传统本色的当代路径—通往一个绚烂绽放的所在。

艺术家自述

我渐渐怀念起1990年代于家乡接触的啄木鸟、黑猫花皮等。2008年我经吕胜中先生引导,一方面在萍浏醴的多个厂商观摩,一方面多方收集资料,于2009年以论文《中国花炮包装装潢的考察报告》和作品《永恒的灿烂瞬间》毕业。《永恒的灿烂瞬间》作为个人烟火作品的初步尝试,三个物件代表人生的三个阶段;2011年做《竹报平安步步高》利用现场环境的升腾感与烟火危险感制造紧张的视觉心理,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因现有烟火历史文献的零散,我在研究生阶段决定研究中国传统烟火。我对烟火样式、配方、燃放编排越发产生兴趣。这次的作品是第一次的实验,并不完善,却吸引着我继续下去,更坚信这门艺术能够产生新的精彩。

Ouyang Xue Feng 欧阳雪峰

1985-2009 出生于湖南浏阳

2005-2009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实验艺术系本科

2010-2013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实验艺术系研究生

展览

2013 中央美术学院2013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北京2009 中央美术学院

2011 社会的烙印—实验艺术系“开门展”第二回 北京

“和而不同”第二届实验艺术文献展 北京

2009 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北京

时空的挪用

王成总是分不清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在常人看来,他平常所感兴趣的事情与艺术毫无关系,但王成却极愿意在艺术的论坛中津津有味的谈及这类的话题—比如他一度热衷一种俗称“跨子”的老式三轮摩托车(长江750),他认为当前民间对这种物件的收藏与迷恋,透射着一种社会普遍文化心态的回光返照。他已将此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甚至还有演绎出艺术创作的可能。

就如《长城计划》,原本也只是他社会考察课程的作业,考察中看到长城周边村民用城砖盖房垒灶、猪圈鸡窝……一次次的痛惜与感叹在无尽的事实面前愈发显得矫情,他便决定将这些触目惊心的景观挪用—这些曾作为长城砖的现成品一度被村民制作成生活设施,作者又将其二度移位,搬进美术馆。我初步觉得,王成的“现成品”使用与前人有所不同,介入的名义与方式都值得琢磨。这个“现成品”不是一个物件,而是事件,而这个事件穿越了历史的时空。

艺术家自述

《长城计划》完成过程非常艰难,幸得吕胜中老师和宋冬老师的鼓励还有实施过程中很多人的帮助才得以完成。

对于这件作品别人有很多种解读,但我想说的并不是简单的现成品概念或者文物保护,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饱含时间概念的事件性的作品,从数千年前长城修建到这件作品运到美术馆展出,我觉得这个时间的积淀和其中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才是最震撼和最值得思考的。

Wang Cheng 王成

1983 出生于河北保定

201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

相互的助手

杨威这次的毕业创作最初的方案是一个有关视觉真实的大型装置,准备实施期间,退休的妈妈前来帮忙。但这个方案因制作的空间问题一度搁置,人也闲了下来。妈妈万铁娟非常擅长并且热衷于毛线编织,于是杨威构思了为画具编织“衣服”的活儿让妈妈来做,大卫复杂的造型能够使她的技术发挥到极致,实施中不断遇到的难度挑战让妈妈兴致盎然。当作品逐渐完成,妈妈亲身参与并体验了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她很高兴,想不到已经退休,却一不留神成为艺术家的助手。

标题为《万铁娟的大卫》的作品让妈妈找到了新的生命价值,这似乎是儿子的孝心与馈赠,她有了自己的事,杨威也有自己原本的计划要继续实施。他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照相术与老照片的研究,以此作为资源引申而生发的艺术创作构想很多,已有2009年的《我的前世今生》,2011年的《留影的背后》。而今母与子的牵手一定酝酿更厚重的精神力度—相互的助手,多一手,露一手,妙手回春,手底生花。

艺术家自述

在过去,几乎每一个能干的中国女性都会为自己和家人手工编织毛衣。我的妈妈叫万铁娟,与无数和她同龄的母亲一样,有着一手编织毛线的好手艺。妈妈平时在家里闲不住,总是喜欢用毛线钩织一些茶杯垫、水杯套之类的小玩意儿。说实话,之前我对她做的这些手工没有太大兴趣。后来,妈妈把它们拿到北京,她想把这些放在我租住的工作室里使用。这时我想如果让妈妈用她擅长的编织技术和我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应该会很有意思,于是便有了我们共同合作的这件作品,我将它命名为《万铁娟的大卫》。

Yang Wei 杨威

1985 出生于辽宁

2009 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学士学位

2011 至今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艺术硕士研究生

展览

2013 SURGE Art艺起 三里屯橙色大厅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2 艺+ 苏珈美术馆 无锡

大艺之境:首届中国学院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元典美术馆 北京

2011 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0 不确定的可能性 宋庄美术馆 北京

2009 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毕业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主持人语]

美术史论家俞剑华先生(1895―1979)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万帧画,写万帙言”为座右铭,辛劳一生,著述和画作无数,所著或编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画论类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丰富了学术,造福了后人。一生没有休闲和享受的俞先生希望60岁以后再看电影,可是,60岁以后依然如故于书斋之中,先后出版的著作包括美术史、画论、画家评传、工具书、教材、考察报告、资料汇编以及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达一千万字,令人肃然起敬。

4月25日,由中国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主办的“俞剑华学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就5个方面探讨了俞剑华的成就和影响,俞剑华的学术风范和研究方法,俞剑华学派,俞剑华的人格魅力,现代美术史与美术史研究的问题。这是一个老少成集、承前启后、研究多元、思想激荡的会议,也为当代美术史论研究提出了很多问题。关于美术史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的孕育和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学科。30年前,只有中央美院有美术史专业,现在已经遍布各美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不仅是专业范围内的发展,而且也在服务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了这个专业在人文方面的积极意义。可是,教育的普及以及从业人员的增多也在繁荣的背后显现了存在的问题,其主要是整体质量的滑坡,重点表现在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尽管在美术学的范围内,美术史论学科是最早设立博士学位的专业,这是基于它在美术范围内特有的人文学科的性质,以此彻底改变了几十年来美术史论研究不受重视的局面。然而,这种时代的机遇并没有给美术史论研究带来明显的学术方面的提升,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中,因为缺少能与这个庞大学科相应的有学术成就、有学术影响的美术史家阵容,所以,这个学科表现出了人的毛病。

在美术史论学科有发展而没有提高这样的背景之下来看俞剑华,他的学术成就所表现出来的美术史家的精神与品格,应该说是他的学术成就之外的另外一份遗产,而这种脱离了知识范围之外的遗产,却是当下美术史家首先应该面对的。孤寂的恪守,持久的坚持,不为所动的一以贯之,是一个美术史家必有的功夫,而这种功夫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其在专业范围内的成就。俞剑华的精神与品格所对应的浮躁和现实的当代社会,为美术史论研究中的功夫派找到了它的位置,毫无疑问,这是“俞剑华学派”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当代中国美术史论研究中关乎方法的学派,现在已经不像上个世纪中后期那样表现出明显的特色,而这个学科只有在不同方法的互动中才有可能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美术史学科,才能得到名副其实的发展和提高。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考察课 实践性 可操作性 创新

不身临其境也就无法真实感受。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临摹的手段达到学习与借鉴的目的。今天,当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数码技术的便利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校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了。探寻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学生对网络、数码科技的依赖之外,还存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当代的教育改革创新是以实现专业教学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而当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更以突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相结合为培养目标。

一、艺术考察课的实践性

艺术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贴近自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激发设计灵感,鼓励学生在考察中多听、多记、多想、多动手。因此,在艺术考察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艺术考察课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考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设计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考察目标与教学计划,使考察课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有准备的教学活动与有计划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获得最有效的考察结论。在考察的实践环节中,指导艺术考察课的专业教师应是配角,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要考察的对象联系起来,让艺术考察课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

1.系统地规划艺术考察课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考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环节并进行综合性实践。通过对考察课题的设计,增强实践操作,更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学艺术考察课教学方法。在考察的过程中突出考察课程的主题性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考察报告作为实践结论的方式,搜集资源、获取考察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2.以多元化、多样性的考察课题,体现考察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采取教师与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共享资源进行考察课题的讨论、评析、构思、设计和总结,完成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考察课题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借鉴其他院校的考察课教学方法,尤其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考察报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创造力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考察中积极思考,敏锐观察生活及身边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予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感知、归纳、实践和联想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认知自然事物的过程, 强调学生对考察课程过程的体验,强调设计草图的实践,要有多种设计方案备选,经常性地进行师生的教学互动。

授课教师设定考察的目标、具体计划,考察的任务、路线,并与学生讨论实施方案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开启个性思维,把这些想法最终通过他们最熟悉的表现形式(如速写、摄影、DV录影、文字等)表达出来,展示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思维被打开的一刻便是考察的开始,这个过程在考察的实践中加以扩展,在考察的最后阶段得到升华,到学生作品出来的一刻得到结晶。

二、艺术考察课的可操作性

当下各类艺术高校大都开设了艺术考察课,但考察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提出一些疑问,存在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类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情况。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缺乏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失偏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施中存在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等等。

1.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生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课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往艺术考察课教学的对比,笔者认为,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学生写生与实践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包括写生环境与人身安全。

2.对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据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则,考察基地为学生提供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空间。因此,学生有必要对确定的考察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出书面的材料以备考察中使用。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专业考察、社会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的考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该院与相关地方和部门联合组建了“湖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湖北省的红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基地成为师生稳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3.考察线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考察课线路和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如四川的洛带古镇,安徽的宏村、西递村,云南的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写生或考察,而考察线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

艺术考察教学基地的建设、考察基地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艺术考察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艺术考察课教学运行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的艺术考察课的教学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与学生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对待此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课程考试制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经过艺术考察实践后,学生递交考察报告作为考察课的总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形式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试方式。但一些学生利用网络下载相关资料或文章拼凑考察报告,更有学生直接从网上原文下载,打印出来的考察报告其网址还在上面。

学生应利用考察中获得的资源,图片、影像、速写、文字等资料,在考察课结束前的一周,利用回校后的时间经过整理、修改、制作,完成自己的这份考察报告。最后,院系根据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数量组织一定规模的主题性考察展览,展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宣传使本院的师生、兄弟院校的师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参观展览,通过考察学生形式多样的作品与报告,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中,还应确定艺术考察课成绩的评判标准。艺术考察课应由专业教师带队,依据学生在艺术考察前期的准备、考察过程的实践情况、考察结束后的考察报告,综合评定后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在艺术考察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以往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进行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课程有机结合。而学生也应通过考察实践将其学习行为自觉地与本专业相关领域进行结合,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四、艺术考察课的创新

艺术考察课的创新是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向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并与艺术考察课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为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开启创造性思维提供手段和条件。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校外学习的适应性。我们必须清楚,艺术考察课的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展览,并以此为契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讨,鼓励学生发表相关的一系列论文或其他作品。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考察,到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去观看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如现代图形、图案设计是综合美学、心理学与现代构成学多学科的专业课程,较之传统设计课程无论是图案的表现手段还是表现领域都有极大的丰富,成为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训练的设计基础教学课程。艺术考察课的创新将起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艺术考察课的模式,建立起与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此外,考察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工作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数周的考察课学习,使学生在与自然、现实生活的接触中,感受艺术生活的真实,体会绘画艺术或设计艺术的无穷乐趣。只有这种亲身的接触才能唤起学生的艺术思维,使他们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真正涵义!

参考文献:

[1]王坤庆,尹梦.关于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C].第全国部属师范大学教务处长联席(扩大)会议交流资料.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为了贯彻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美术学科特点,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制定如下计划。一、美术鉴赏及选修模块情况分析: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1、学习内容包括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以及国画书法四部分。内容建议学习鉴赏基础??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鉴赏中外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美术作品。 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用美术术语描述以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于鉴赏学习活动。 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并写出考察报告。鉴赏内容??中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 ??外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 2、成就标准通过“美术鉴赏以及模块教学”的学习,学生能够: (1)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2)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 (4)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 (5)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6)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7)掌握一些国画和书法的基本技能,从而为一些特长生铺好道路(8)能够更深一层理解国画和书法的内涵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 1、从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中学会感受艺术的语言美。 2、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种类和形式。 3、掌握外国绘画的各个时期和各时期一些着名的画家及其作品。 4、了解中国优秀的建筑和雕塑并感受他们的内在表达语言。 2、理解目标:(1)、学会分析一些优秀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2)、能够说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3)、理解和体会部分艺术作品的特征和艺术语言。 3、技能目标:(1)、掌握中国山水画、楷书以及行书的基本技法(2)、掌握中国画的墨色运用(3)、了解各种字体的特点以及国画的不同表现技法三、具体实施计划: 1、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高中美术欣赏课与网络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起来。使用电脑课件进行授课,让学生自己接触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渠道去了解美术。也可以经常的改变一些形式,从而使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很好的整合,让学生接受,让学生欢迎。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课堂教学延伸为了发展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后的业余时间,从网络上搜集一些课本上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可以是优秀美术作品,优秀的画家或者是画家的生平趣事等等,各种关于美术的知识内容。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很容易找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美术知识。在课堂上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语言描述,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有趣的有特点的美术知识。使他们不单单局限于书本上一些内容单一、枯燥的东西,让学生自我选择想了解的有趣的,丰富的艺术世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 四、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教学内容高一(双周)1、美术鉴赏及意义;2、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3、走进具象艺术;4、走进意象艺术;5、走进抽象艺术;6、艺术美和形式美;7、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8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9、中国古代绘画撷英;10、外国古代绘画撷英。高二(单周)中国山水画以及楷书和行书的联系与创作。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徐悲鸿先生的贡献还在于,他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师徒相授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创立了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从而确保了绘画艺术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造就了今天的艺术繁荣。事实的确如此,当今活跃在画坛的中国画家,绝大多数出自这一体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更是成为了徐悲鸿先生之后“中国民族文艺复兴运动”的骨干力量,推动了徐悲鸿先生肇始的“中国民族文艺复兴运动”继续向前发展。本文介绍的几位画家,就是其中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戴泽,徐悲鸿先生的入室弟子,徐悲鸿之后中国写实主义绘画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导师。

戴泽祖籍四川云阳,1922年出生于日本京都,1942年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吕斯百、傅抱石、黄显之、秦宣夫、谢稚柳、陈之佛等名家。1946年戴泽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受徐悲鸿先生邀请,赴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与戴泽同时期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的有齐白石、吴作人、李苦禅、艾中信、李斛、宗其香、康寿山等名家。

戴泽忠实地继承了徐悲鸿先生的绘画技法,融进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形成了强烈厚重的个人风格。他以油画著称,艺术造诣深湛,当今中国画坛能出其右者寥寥。油画《奚我后》是徐悲鸿先生创作的中国油画巨作。1953年徐悲鸿先生去世后,中央美院举办徐悲鸿遗作展时,该幅作品由于保存不善,整块画布已经腐朽不堪,画面油彩严重脱落,几乎已经看不清楚作品的本来面目了。经戴泽修复后,完整准确地再现了徐悲鸿先生作品原貌,顺利赶上了徐悲鸿遗作展。在后来出版的画册上也都采用了经戴泽修复后的《奚我后》。1982年徐悲鸿纪念馆新馆建成后,戴泽再次承担了“”期间损毁的《奚我后》的修复。这段往事,见证了戴泽的艺术功力。

在艺术创作中,戴泽一向遵循写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艺术观是“自然高于一切”。为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写生创作的足迹遍布工厂、农村、建设工地、雪域高原、抗美援朝战场,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厚重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

戴泽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历史画、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均有创作,并且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造诣。戴泽早年描写农村生活的油画《农民小组会》《牧民会》和《马车》等,人物形象质朴、真实;他的大型历史画创作如《淝水之战》《义和团》《南昌起义》等,显示出他很强的处理大幅构图的本领;他的肖像画如《画家徐悲鸿》《植物学家蔡希陶》《陈碧茵像》《雕塑家曾竹韶》《老汉》《与廖承志》等形神兼备,从人物的瞬间动作可见其性格。他的风景画有强烈的抒情意味,静物画则质感和空间感都很到位。

戴泽对彩墨画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彩墨画是在很好的素描造型基础上敷上浓郁的色彩,别具风韵。

戴泽曾于1994年应邀在纽约“东方文化中心”举办个人画展。早年作品曾赴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等国出展。他1950年创作的《和平签名》曾印制在民主德国小学课本上。他创作的现实题材油画《胜利的行列》、历史题材油画《义和团》《张献忠》《廊坊大捷》《太平军大败洋枪队》等多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金银花》《紫薇》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多幅作品被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新文化纪念馆、龙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杨先让,新中国第一实主义绘画艺术家,中国当代新兴版画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

杨先让是一位极具个性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涯极具传奇色彩。1952年,在中央美院师从徐悲鸿先生学习油画的杨先让,却以一幅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木刻版画作品《出圈》参加了当年举办的全国青年美术展,由此开启了半个世纪的版画创作。杨先让的版画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在表达出自己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诉求的同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他的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如《贴心人》《雨过天晴》《怀念》《实事求是》等,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他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如《梦》《夏日》《吻》《三猫图》《新宅》等,忠实地记录了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所以,他成为了社会和时代的忠实写真者,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了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杨先让的版画构图奇特,线条洗练,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画好坏不说,但必须与别人拉开距离,坚持自己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些’。我藐视艺术上的‘大路货’。”

中国版画协会主席李桦先生这样评价杨先让的版画:“他用锋利的刻刀在坚硬的木版上面细致地刻画所闻和所见的新生活。他满腔热情地深入到人民中间,去理解和熟悉一切新生事物,培育出自灵魂深处的感情,然后通过构思与构图,用缜密的木刻刀法、强烈的黑白对比,传达出他的思想和艺术意境。他的作品是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他在创作上巧用对比、烘托、讽喻、含蓄等艺术手法,使内容与形式协调和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是因为杨先让绘画作品中蕴含着强烈的时代感、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强烈的个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巴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多家世界顶级博物馆收藏。

杨先让的另一个卓越贡献是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抢救、发掘和保护。1986年至1989年,4年时间里,他率领女儿杨阳和一帮教授、研究生,扛着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画夹,14次出入黄河流域,潜心考察民间艺术,足迹踏遍了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个省,考察队历尽曲折艰苦,走访了上千位民间艺人,搜集到1000多件民间艺术品,创作完成了《黄河十四走——20世纪80年代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报告》和中英文版的《中国乡土艺术》。“黄河十四走”的成果后来以“中国黄河民间艺术大展”的名义在美国展出时,引起轰动,被称为“一股中国民间艺术的旋风”。

1993年,杨先让旅居美国,在从事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同时,凭借厚实的艺术底蕴另辟蹊径,创造出一种新艺术样式——“彩绘”。作品中,他以“游子乡情”和“异国风光”为主要题材,巧妙地把油画的光影色彩、国画的笔墨情趣、版画的简练概括、民间艺术的朴素真挚糅合在一起,为中国绘画开创了更多元的艺术体系。

彭世强是一位有着厚重传统文化底蕴和深邃历史学养的当代中国画家、书法家,徐悲鸿先生的第三代传人。他是当代中国画坛少有的多能型画家,漆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水墨、书法皆能,尤令人称道的是以京西明清古村落川底下村为题材的系列彩墨画作品,堪称当代中国写实主义彩墨画中难得的艺术珍品。作品创作过程中,他借鉴了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成功经验,又吸取了法国画家洛兰和英国画家透纳的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技法的精粹,由书入画,把色彩融进画面,散点、焦点并用,色墨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中,既有《富春山居图》的那种古朴典雅,又多出了几分现代感。

彭世强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践行先师徐悲鸿先生的美术革新宏旨,坚持探索中西方绘画的融合之道,正如他的座右铭所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开拓前行。《伏尔加河颂》就是真实写照。此作是他用色墨结合中西合璧方法创作完成的一幅长卷,作品内容丰富,形象多样,画面充满时代语言,充分体现了画家高深的综合修养和很强的综合表现能力,是画家运用中西合璧画法的典范。

近年来,彭世强又将北京皇家园林、北京民居、北京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现代景区、建筑等题材纳入了创作。相信作为一个画历史、画文化、画前进、画发展的写实主义画家,彭世强会有更精彩的作品问世。

韩学军为徐悲鸿先生的第四代弟子,著名青年油画家。1991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年毕业后从事独立艺术创作。

他是一位有深刻思想的艺术家,在他看来,绘画的最高境界在似与不似之间,期间的难点在于写实与写意的整合。做人的最高境界则是内在与外在兼修,否则人格就不会完全整合,就会产生分裂。

韩学军以人物画创作著称,作品如《山鹰》《康巴汉子》《百姓》《维吾尔少女》《信》《留住永恒的美丽》等等,都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造诣,人物形象鲜活、质朴真诚而又不失辉煌壮丽,充满了生命力度,无论视觉还是精神都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等大师们引领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徐悲鸿大师引领的中国民族文艺复兴运动,同样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同样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责编 李挺

1. 1951年,徐悲鸿在家中创作《在人民中》

2. 戴泽 《一盆花》 设色纸本

1957年作

3. 戴泽《1950年的民主德国柏林旧景》 布上油彩

4. 杨先让《凌霄图》 纸本设色

133×65厘米 2010年作

5. 彭世强 《古堡民居村》 纸本彩墨

130×62厘米 2007年作

6. 韩学军《早春系列二》 布上油彩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一、项目简介

东京六本木新城是东京著名的购物中心和旅游中心,该项目在2003年4月开业,目前已经成为了外地游客去东京必到的综合商业设施,坐地铁日比谷线六本木站下车就可到达。

日本东京的六本木新城是日本森建筑公司的一个马拉松项目。在这个项目的初期,许多人都对这个项目持悲观态度,预测这个项目可能太大了,或者它对于日本传统来说,变化太大、太突然。同时人们也怀疑建造这样一个项目的时机不对,因为那个时候日本正处于一个最长的衰退期。

长达17年的运作,是任何一家国内开发商都不可能做到的。其敬业精神,为后代留下一点有价值东西的负责态度,是国内开发商所欠缺的。森稔社长要整个团队坚持不懈地追求品质,树立世界一流品牌,这也是森大厦株式会社感到自豪的信念。

发展商简介:

森稔,森大厦株式会社社长。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出资兴建了上海森茂国际大厦,该公司一直在日本东京的中心地区从事城市开发事业,上海国际森茂大厦是其在海外进行正式投资的重要项目之一。森大厦在上海投资的第二个项目是世界最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的建设。

六本木项目考察的启发不仅在项目技术层面,而且要深入思考我们对留下对后代有价值建筑及商业文化作品的负责态度与敬业精神,提醒我们在前期投入足够的精力和心血。17年的坚韧精神,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总体规划设计特点

城市设计与项目设计相互结合,充分利用地铁交通和城市公路交通,园林设计立体化,整体设计趣味化,具有丰富的设计内涵。

2.购物中心建筑设计特点

美国JERDE建筑事务所负责六本木购物中心及公共空间设计,JERDE在购物中心设计中非常注重将项目设计为旅游目的地,立面变化丰富,不断让顾客产生好奇心,延长顾客的停留时间,很多游客停留一天还没有单调的感觉,实践证明JERDE的设计思想是成熟的。

外立面设计变化比较丰富,采用空间向上退台的方式,与大阪难波城有类似之处。露天广场舞台上设置圆形顶棚,具有强烈的聚集导向作用。通过舞台活动,让顾客参与互动,空中庭院绿化空间,也是让顾客可以参与的公共空间。

水晶岛的设计也突出了强烈的标识作用,它的内部是进出地铁的重要通道。

购物中心内部的中庭设计很有特色,采用内部地面盆景绿化,而且中庭内部立面设置空中绿化花池和水幕处理,增强了中庭空间的动态特征。中庭上空采用透明的天棚处理,同时适度遮挡阳光直射,创造了通透宜人的空间。

中庭主要通道采用曲线方式布置,让顾客在中庭方便找到自己喜欢的商店。

由六本木新城前露天广场和66广场组成公共活动空间,六本木新城经常举办营销及文化活动。

3.交通体系与停车特点

顾客可以乘坐地铁、公共汽车,也可以开车前来,总体停车位2762辆,共计12个停车场,方便顾客寻找方便的地方就近停车。

六本木新城设有摩托车与自行车停车位置,其中自行车免费。地铁直接连通六本木新城B1F。

4.园林设计与艺术设计

绿化与园林是城市综合体的必需的配套设施,空中花园与地上园林相互结合。

高达10米的巨蜘蛛象征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流新的信息。

5.关于屋顶庭院的绿化—空中花园的借鉴

六本木新城的空中花园,从人的最基本生存需要出发,设置了稻田、蔬菜等田园风格的景观,强调了业主的可参与性,人们在春天开始播种,为大城市带来清新的田园景观。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是属于少男少女的季节。六本木新城为学生提供实习劳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会在春天播种,通过实际劳动增强对生活的认识,在劳动中认识自然。

夏天是美丽的季节,所有的鲜花开放,青蛙为繁华的东京带来欢快的叫声。

鲜花怒放,青菜长势喜人,在六本木新城的空中花园感受夏天斑斓的色彩。

秋天到了,稻田中间插着的老鹰吓跑了偷吃水稻的麻雀,成熟的水稻在微风中摇曳。老师带着小学生来空中花园劳动,看到成熟的水稻,感受秋天收获的喜悦。

冬天到了,周边的树叶开始飘落,六本木新城精心选择的鲜花依旧开放,让严冬里的人们看到春天的希望。

6.六本木新城公共空间艺术作品

妈妈

蔷薇花

露易丝・布鲁乔亚作。高10米的巨大蜘蛛像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一堂,编织新的信息的场所之象征。

伊扎・简兹肯作。远远超出人的身长之巨大蔷薇是六本木新城的爱与美之象征。(由好莱坞美容美发集团公司提供)

COUNTER VOID

壁画作品

宫岛达男作。玻璃屏幕上飘荡的数码式数字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力。

索尔・露维特作。这是为朝日电视台入口大厅而作的活泼多彩的圆环形象。(由朝日电视台委托制作)

安娜之石

只将爱……

托马斯・珊黛尔作。斯得哥尔摩海岸群岛旅行时的回忆是我的设计的全部。(设计师语)

内田繁作。与爵士乐名曲同名的椅子是根据想从东西中除去某种重力的思考而设计的。

公园长椅

DAY TRIPPER

加斯帕・莫利森作。设计概念就是椅子本身。它的意图不是挑起好奇心,只是表现与环境的平衡。

朵鲁格设计集团/约尔亘・贝与克里斯查尼・欧珀瓦尔&尼尔万V.D.威尔登作。家具被结合在人类形成的波形上而形成一体。

卡里穆・拉稀德作。斯・克普是漂流的彩色岛。它是作为东京景色之延续而设计的。

城市综合体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点缀了空间,而且提升了城市艺术品位。

三、业态组合与动线特点

商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整个业态组合考虑了顾客的多种需求,顾客参观购物一天也不觉单调。

1.六本木新城业态组合

商业:具体包括服装、皮具、珠宝、电影院、餐饮名店、美术馆,可鉴赏到深夜的以现代艺术为中心的美术馆,以世界的现代艺术为中心举办时装、建筑、设计、摄影、影像等各种形式的展览会。

电影院:六本木新城维珍TOHO影城

城市观景:都市未来展览馆,处于地上50层的展示设施,从各种角度研讨过“都市”。

学术中心:六本木新城森大厦第49层、第40层里集结着世界中的智慧。立足于此可以眺望整个东京之位置,通过学校、论坛、图书馆、研究网络这四种功能,人与信息的合作开始了。

酒店:东京凯悦大酒店。提供包括28间套房在内的389间客房,最高级的厨师们用精选之食材创造出美味佳肴的10间餐厅、酒吧,绝对宽敞舒适的温泉浴场和健身房,13个宴会会场,教堂,神殿等优雅舒适的空间与无微不至的服务。六本木新城开发包含多栋高层住宅,立体园林何商业设施为住宅销售提供了支撑条件。

2.六本木新城购物中心的动线特点

顾客动线与景观变化相结合,有意识吸引顾客在六本木新城停留更多时间。

不仅可以通过高速电梯到达顶层,而且在购物中心内设置扶梯到达购物中心各层。由于开车前来购物的顾客可以直接停在不同层的停车场,因此顾客可以方便地进入自己喜欢的空间。

四、商品陈列与VMD特点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1、北京

2、安徽(黟县)

3、浙江(乌镇)

二、实习时间:

三、实习内容:

1、课程实结报告;

2、考察展示设计。

四、艺术考察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本次艺术考察,让我开阔了眼界,挖掘了创作潜力,加深了对本专业的认识。同时,为更好地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认识当今最为前沿的设计潮流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这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对艺术追求的热情!让我更加热爱艺术,在艺术中享受人生。

五、艺术考察的过程与体会

(一)20**年06月18日——天安门、故宫、首都博物馆、王府井

1.天安门、故宫:

实习的第一个目的地便是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我们首先来到了这座城市中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方——天安门和故宫。在建筑布置上,它们都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通过它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天安门的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高大红漆巨柱、色彩斑斓与雕刻图案结合使其独具特色!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色彩为红色、黄色,这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而蓝色、紫色、黑色、翠色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一言以蔽之,天安门、故宫可谓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2.王府井:

王府井可以说是密度最大、最集中的大型商场、宾馆与专卖店。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府井的小吃街。各个小吃摊位紧挨着门柱两边,依次展开,延伸至街的另一头,这种敞露的线性分布,使众多小吃很醒目地展现在过往行人的眼前。而小吃街装饰性的大门,其实也只是个空空的门框,比起商场透明的玻璃门,它更彻底地欢迎着来往目光的注意,少了很多神秘感,多了人人可视、可观、可享的亲切世俗感。我想这应该是其成为最繁华小吃街的原因之一吧!

(二)20**年06月19日——长城、明皇宫、中国美术馆、鸟巢、水立方

1.长城:

回忆起长城,我不知道要用怎么样的形容词表达,此刻的激动还未退去!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和紧要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的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媲美的。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感慨:“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

2.中国美术馆:

在美术馆中感想颇深的要数皮影戏。皮影戏是通过皮影来演绎民间戏剧,它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而相比之下,我认为数字化的皮影动画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的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的进行修改,可以在动画中应用制作电影所采用的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我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

3.鸟巢、水立方:

如果说北京天安门、故宫和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精华的话,那么鸟巢、水立方则是现代艺术建筑的标志!走近周围,体会到的是科技的发展,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震撼。独特的结构设计思想使它有了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

“鸟巢”以充满阳刚之气的独特外形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而与它并肩而立的水立方则以一种内敛的柔美风格博得人们的声声喝彩,构成了一幅既壮观又和谐的画面。“水立方”与“鸟巢”只有一路之隔,一方一圆,一蓝一红,形成了一种微妙、均衡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与圆形的“鸟巢”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以纲常伦理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而这个“方盒子”又能够最佳体现国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善结合。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古语中的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难道就是设计者的其中一个出发点?难道它要诠释的是规矩做事,就可以获得整体的和谐统一?

(三)20**年06月20日——798艺术社区

798画廊给人的精神领域开启了一扇艺术的新天窗!里面让你感受到浓厚的艺术香气!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这些闲置厂房经改造后,原有的工业厂房被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了对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诠释,本身成为新的建筑艺术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都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保持了完美的对话。

“798艺术区”所形成的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区”和“Loft生活方式”,已经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区。在这里,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动画衍生品,这让我更深层次认识到动画衍生品在市场上的分量。标示出当代个人生活与社会经济形态之间新的可能性。也促使“798”演化为一个极具活力的中国当代文化与生活的崭新模式,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公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方面产生了前瞻性影响。

“798艺术区”意味着先锋与传统共存,实验与责任并重,精神与经济互动,精英与大众的相生。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为当代中国都市发展、生产和消费模式带来了深刻启示。

(四)20**年06月23日——杭州乌镇

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抛弃了繁华都市的喧嚣,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河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让我为之感动、为之倾倒!

六、艺术考察的收获

这么一路走来,使我触动很深,收获很大!

我们清楚,当今城市与城市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而文化竞争的背后是其历史底蕴和由历史塑造而成的独特人文精神之间的竞争。失去城市精神和独特个性,城市就没有灵魂和活力,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就难有一席之地。所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发展、不可重复的人文遗迹和历史典故的永续承传,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建筑与创建城市艺术氛围并举,正是构成城市个性和城市精神最为重要、最无可替代的要素。对艺术的体验,其实就是一种经历。这就是为什么艺术的存在就如同我们的存在一般,艺术的价值将永存于艺术本身的创作之中。

第一次发现原来艺术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像是空气弥漫空中一样。我想这就是他的使命吧!这使我追求艺术的脚步更加肯定!

艺术考察报告(二)

20**年5月15日晚上,我们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为期一周的艺术考察也就拉开了序幕。16日上午10点33分到达北京西站,然后步行十几分钟才到达我们住的地方。我们住在三环地区。我们住的是小旅馆,除有点潮湿外,其它的倒也没什么,先不说住的条件好与不好,不过我是觉得住在这里很方便,因为它无论离故宫,还是一些美术馆等景点都很近,交通也很方便。北京名胜的游览参观确实让我增长了见识。天安门、故宫的参观让我真正弄清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纪念堂、国家博物馆等重要建筑物在天安门广场的地理方位。故宫的参观使我对故宫建筑的整体布局有了直观的了解,回顾这短短几天的参观、考察、学习,我思考很多,感慨也很多,现在我把这些天的所见所闻,以及这几天记的笔记,日记整理一下,算是把这些日子的收获和思考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总结报告。

16日上午到的北京,经过小小的休息以后,我就拉上同组的其他人去逛了王府井大街,因为我不是一个能闲的住的人,再说初次来到北京,心中还是有点兴奋,所以我想尽量的多看看,而不愿意待在旅馆里。王府井大街北起美术馆东街,南至东长安街。元称丁字街,街在当时属于最宽的一类,阔二十四步。明永乐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年)街东侧曾建十王府,遂名十王府街。清称王府井大街,因临街曾有王府所用甜水井而得名,光绪三十一年修筑了石渣路。民国间此街分三段,北段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因该段有清乾隆时为官员饮马而设的八个石槽而得名;南段称王府井大街。一九三五年修成了北京市第一条柏油马路,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旧称,一九六五年更名人民路,一九七八年复名王府井大街。北京有**街、**路、**胡同之名,而没有**道,因为北京是“以市廛为街,以村庄为道,”首善之区,就是不能与其他地方混同。自清末以至到现在,这条街一直是北京市区商业最繁荣之地。全长一千八百米,**年九月十一日王府井步行街开街,**年九月十一日第二次开街,应该说这就是王府井大街的脉络。

王府井大街果然是一条很繁华的商业街,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时尚、很前卫;它既包容古老的商业文明,有许多闻名天下的中华老字号,如同升和鞋店,能够根据消费者的特殊需要现场为顾客量脚型订制皮鞋。承古斋它在京城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字画、珠宝、玉器、古玩行中生意兴隆、名扬四海。王府井大街不仅怀旧,更与时俱进,它也吸收外来的西方文化,聚集着全球著名跨国公司的许多知名品牌;如nike,夏奈尔等,它就是这样成为中外游客的购物天堂。街二边的平面广告做的也是比较好的,至少是养眼的,街上的电视新闻也是很人性化,因为逛街都会累,街的二旁设有座椅,累了可以坐下休息,正好还可以看看电视新闻。品味往往是和价位也是成正比的,至少很多专卖店的东西的价位不是现在的我能接受的。但我还是很喜欢逛这样的店,因为他们的东西的确是很精致,即便买不起,看看也是一种享受。

不过我还是对王府井的小吃街比较感兴趣,倒不是吃的东西吸引我,是里面的手工艺品真的很好,很有北京民俗特色。

在我看来,798的确是个艺术的殿堂,走进这样的一个地方能使我忘记现实中的很多琐事,在这里完全得到了心灵和视觉的享受,在北京这样一个闹市,走进798会使你忘记你还在北京。798里面的很多东西是我很喜欢的(还有一部分不是我不喜欢,而是我欣赏不动,可能是我的艺术底子和文化修养还太浅)。它里面的动西讲究的是原创,可能是作者瞬间的一个想法,可能是作者某种思想的寄托,也可能是脱离现实的梦幻,只是一种概念。但我真的觉得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即便它只是一个静物,但却能传达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总之我是很喜欢这些东西的,我向来对很多西都追究完美,但在完美的东西,如果没有任何思想的话,我可能但是会觉得好看,却不会记得很久,但是,798里面的东西,至今我都还记忆犹新。可能,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我没有能够把798里面所有的东西都看完,我总是不舍得落下里面的任何一家,因为每一家都能给我不一样的惊喜和震撼,没能看完,这也是我这次北京之行的唯一遗憾。

从798出来,我真是累的不行了,就直接躺在草地上,但我知道,我这累不是因为走路太多也不是因为天气热,是因为在短时间里接受了太多新东西,我是看完东西会努力去思考的一个人,所以从798出来,我就像是刚刚考完一场试似的,心累。

下午我们又转了2趟公交车去看了鸟巢,水立方,并且路过了亚运村和中华民族园。来到一直神往的鸟巢和水立方。还在建筑,在离奥运会开幕还有80天的今天。周围用铁丝网围住,进不去,只能在外远观。就是这样,还有好多慕名而来的人。我爬上立交桥,总算照到了全貌,不容易。宏伟,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如果是夜晚,定当更加如此。国人的智慧果然不可小觑。水3立方也果然是名副其实,四四方方,浅浅的水滴颜色,很梦幻的感觉。由于不能进去,我们看了一会也就走了,路过中华民族园的时候,我真的很想进去,说实话,相对于这些现代化的建筑,我还是更喜欢古朴一点,更亲近自然一点的东西,我总觉得现代化的建筑太硬,总让我觉得很冷,很容易伤害人。但最终我们还是没能进去,即便是如此,在外面欣赏它也足以让我爱上它。

5月19日我们去了颐和园。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到达园门口时已是10点多了,买票,然后就是自己游园,跨进园门,顿觉神清气爽,拾阶而上,心中犹然生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惬意。尘世的喧嚣与躁乱,烦恼与困惑都逐一而散。仿佛回到了童年那纯洁无暇的世界,心坦然,人也舒畅,在通住山顶的鳞峋怪石之间攀行,平时锻炼太少,走起路来很累,稍稍影响了一些,不过手脚并用,还是不能错过这难得的登高机会,在颐和园的最高点,在山尖上绿树的掩映中凭栏远眺,昆明湖一片,船上游人也都很开心。(图七)佛香阁的肃静,七百里长廊的典雅,横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走出长廊就来到了排云殿,这里是万寿山前最宏伟的建筑,构成了万寿山的中轴线。昆明湖看着没多大,但走起来却真的很远,绕过苏州街,然后又绕昆明湖一圈就出来了。整个园子没有太多让我感到震撼得地方,尤其是最后的苏州街,建筑改的面目全非,颐和园和故宫一样,都商业化了。

离园之即,回首再望,绿树丛丛,红花灿灿,牵着我游园的心情,久久难散。

故宫给我的印象最深是:

1、宏伟的建筑,红墙、黄瓦、汉白玉、青砖、浮雕,可谓是能工巧匠。

2、根深蒂固的等级文化。等级森严,宫中勾心斗角,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不平等。

3、体现中华文化积淀的深厚,故宫是一座文化遗产的宝藏。有青铜器、名书名画等等很多稀世之宝。

4、爱国志士,捐献文物,可敬可佩。

从故宫出来是下午3点多,本来是要去瞻仰的,可是纪念堂却没有开门,我们只得放弃,但我也不想再去其它地方,天气太热,我感觉自己快中暑了,就早早的回了旅社。

下午吃过饭我又在附近转了转。在故宫附近,有比较多的民居四合院保留下来,虽然外墙为了配合营造故宫周边古雅的氛围而翻新过,但是院子里面仍然充满了平民生活的气息。比较起那些维护得不伦不类,故作姿态的旅游景点,我更喜欢那些正在消失的胡同和院子,从那些破烂的建筑中我看见真实的生活。

艺术考察报告(三)

艺术考察课是每一个美术专业的必修课,终于我们也踏上了考察之行的道路,我们在一周的时间里先后参观考察了苏州、周庄、上海、绍兴、杭州、黄山、宏村、西递和宣州,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给我很多的感受,收获很大,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苏州

我们于11月13号晚上出发,14号中午首先到达的第一站就是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拙政园”,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周庄

当我们还在回忆拙政园那古典山水园林奇异风景的时候,紧接着晚上又来到了中国的第一水乡——周庄。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它有着近九百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祐元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上海

从博物馆出来之后紧接着下午又去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据说叫“画家村”,位于上海市莫干山路M50创意集聚园区。旨在推动上海地区的文化艺术以及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搭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发展创意文化,通过举办展览、教育、文化艺术交流等活动来支持当代文化和艺术,为上海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创作原动力,并矢志提升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绍兴

带着对上海的依依不舍之情,16号早上我们出发了,中午我们到达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我们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杭州

解读过鲁迅,夜幕降临之际我们又抵达了我理想中的天国学府、中国美院之一的——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进入校园之后才让我真正体会到校园那浓浓的艺术氛围!它位于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含珠蕴玉,人文荟萃。她远承千年艺术风流,近摄西湖山水灵气,凭籍数代国美人的努力,历经七十九载寒暑洗礼,今已桃李满天下,蜚声海内外。

又是精彩的一天之后,17号上午我们去了杭州被称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杭州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无论雨雪晴阴,在落霞、烟雾下都能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湖区以苏堤和白堤的优美风光见称。杭州西湖的雷锋夕照和南屏晚钟事实上景点是比较近的。原来的雷锋塔在建国以前早已经塌掉,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雷锋塔是近年来后建的。塔是钢结构骨架的,非常新,属于又一个假文物。南禅净寺没有进去过,它是在南屏山下建的。净寺前有个有名的放生池,池内好多鱼阿,还有很多乌龟在里面游,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黄山

游完西湖该收收心去安徽爬黄山了,晚上在黄山脚下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收拾行装准备爬黄山。黄山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西递、宏村

直到下午我们离开西递,然后直奔——宏村。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型古村落。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

宣州

21号,也就是我们考察行程的最后一天,将要去的最后一站是宣州的——梅文鼎纪念馆。梅文鼎纪念馆是为纪念我国清代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梅文鼎,于1989年建立的。该馆位于宣城市区的陵阳山上,是典雅古朴的徽式古建筑,馆共三进,内有梅文鼎半身铜像、梅氏宗谱、梅文鼎著作及其它文物。馆名由周谷城先生所题。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艺术史的写作总是围绕着艺术家和艺术品来进行的。对于年代久远的艺术史,比如彩陶时代或者青铜器时代,艺术家消失,艺术史是围绕着艺术品来进行的;而对于离我们较近的时代,则以艺术家为中心。从《古画品录》到《历代名画记》,乃至到当代高等院校的美术史教材,基本上都是如此。所以贡布里希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按照中国古人 “隔代修史,当代修志”的传统,我无意对21世纪以来的湖南美术进行一个“美术史”的整理,只能算是对一个现状的初步概述。然而,即使是对于美术现状的描述,也仍然离不开以艺术家为中心的表述方式。实际上,在艺术越来越脱离于教化、实用等功能的时代,艺术家的作用也就越来越独立。对于当代艺术的写作而言,没有艺术家,则没有艺术。

自2000至2014,只有15年的时间,对于整个21世纪来说,不过是刚刚开始。这15年间,活动于湖南美术界且正当壮年的领军人物,大约由两拨人构成。其一是77级(也包括78级)。这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美术界,77级的重要性也日渐得到重视,包括徐冰、何多苓、罗中立、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陈丹青等,都是在这两年间考上大学。在湖南,则有朱训德、郑林生、曾正明、陈和西、李自建、任家臻、易英、邹跃进等。其二是“85新潮”。作为一场艺术运动,“85新潮”实际上是1980年代精英文化运动的社会大潮的一个支流。对于艺术界而言,“85新潮”的影响全面而深远。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的湖南美术界人物,有石强、杨志坚、刘云、吴荣光、李路明、邓平祥画家等,他们有些直接领导了当时的艺术运动,而有些虽然并未直接参与,但也无法脱离于时代的潮流之外。21世纪以来,这些当时涌现出来的艺术家,仍然以充沛的精力在进行创作,影响着湖南乃至全国的美术界,国画、水彩、油画等重要画种都有大家出现。

大量的评论文章都指出,湖南的绘画属于整个湖湘文化体系。他们动辄将湖南的工笔画上溯到马王堆、陈家大山和子弹库出土的帛画。实际上,这四幅帛画被保存到现在只是出于偶然,也不一定能代表当时全国的最高水平;此外,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湖南并未产生出有影响力的画家,更谈不上湖湘文化与其关系。空洞地言说湖湘文化与湖南绘画群体的关系,显然没有意义。宋代的易元吉笔下的猿猴图像来源于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而与今天我们看到的帛画并无直接师承。

按现在分类,这几幅出土的绘画都属于工笔画。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湖南工笔画,是在老一辈画家如陈白一等人努力下才逐渐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不过,陈白一的工笔人物,也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诗意化描绘。21世纪以来,这些老画家虽然年事已高,很少再进行创作,但仍然在影响着湖南的工笔画。

真正自觉地将湖湘文化中的一些造型因素植入绘画中的画家是朱训德。在21世纪之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朱训德的工笔画仍然集中于湖湘自然人文景观的表述,画面清朗,俊雅宁静。但是,21世纪以来,他的画面逐渐变得厚重,有一种沉郁的历史感,如《中国年》。该系列以亚麻布为载体,使用了大量的矿物颜料,与他以前所作的工笔画的风格迥然不同。深重的背景中,透出灿烂的红颜色,显得绚丽而朴实。这种感觉与马王堆出土的漆棺非常相似。

工笔画老将莫高翔的作品始终以花鸟为主,物象的取材,都来自于山野之中。在他的画面中,总是洋溢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一个“越是寻常,越是入画”的观念。在构图上,经常惨淡经营,反复推敲。细密的线条在画面中有秩序地交织,常常让人叹为观止。渲染的过程也极为繁复,一幅稍微大一点的作品从定稿到完成,通常要半年以上。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非常耐看。莫高翔带学生多年,门生已经占据了湖南工笔画的大半江山,丁虹、周巧云、黄欣、鲁琼等皆是其高足。

另一位有影响力的画家吴荣光,在大学的时候,即以一幅工笔画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但随后的二十多年里,他的热情转向于当代艺术,传统的工笔画创作完全被搁置一旁。直到2009年,他以新近创作的几幅作品参加了“艺术湖南”,才重新回归到工笔画领域。2012年的时候,湖南省工笔画学会成立,他担任了会长。在近几年的创作中,他的画面图式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极度提炼。跟许多工笔画家不同的是,吴荣光的创作手法只有勾线和渲染两种技巧。技巧的固守与图式的开拓,使得他的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取得了和谐感。

滕小松在《楚湘姿态》中写道:“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湖南工笔画群体主要是以‘集合’的方式推运中国工笔画的现代转型,那么20世纪90年代之后,湖南工笔画群体主要以‘分散’的方式敞开自由创作的场域和绘画语言的空间,让画家们面向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探索绘画的本体语汇,并深入地寻求绘画的文化意味。”这是极为中肯的。但不仅仅限于工笔画,在写意画方面,同样是如此。这符合整个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现状。

在写意画方面,除了人物画随着钟增亚的离世而逐渐衰弱之外,花鸟和山水则仍然富有生机。花鸟画方面,老一辈的王憨山在21世纪初即仙逝,欧阳笃材于2014年初也已经过世。与之同辈的易图境,则仍然创作精力旺盛。这三位老画家的作品都是色墨交融,质朴厚重。朱训德近些年也开始了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在线面穿插、结构取舍、墨色晕染等方面,结合了文人写意和民间绘画的笔法,赋予了作品一种古朴悠远的静谧感。其中,最有特色的和平鸽,形象简洁,色彩明快通透。同样带有西方线面构成与中国文人绘画双重特征的,还有杨福音。杨福音的水墨画以线为主,包括游鱼、雀鸟、青蛙、白鹤、紫藤、兰荷,带有的味道,但整个点线面的构成又带有西方当代绘画的抽象意味。

传统绘画中,山水画是一个大的题材,但是在湖南,则稍显薄弱。师从于岭南画派大家黎雄才、关山月的曾晓浒长期致力于山水画创作,生活气息浓厚,雄浑苍润,雅俗共赏。他任教于湖南,培养了大批弟子,对湖南的山水画影响很大。他提倡的“景真、情真、笔墨真”山水画创作主张,也一直被继承下来。其高足王金石、旷小津、曾进等人,各有面貌,但笔下的图像都带有湖南本土自然山水的特征,与传统的图式不同,也跟其他地方的山水拉开了距离。久居于湖南的谭智勇,以其青绿山水的独特魅力为人所称道。表面上看,谭智勇的作品金碧辉煌,显示出了一种富贵之气。但他感时伤世,饱含人文深情,因而在富丽的色彩背后,透露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伤感。湖南另一位青绿山水画家阳先顺,则努力追求高古凝重之美,把西方绘画技巧融进文人画的情调之中,色彩层次丰富,淡雅清新。湖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石纲,也以青绿山水著称,混沌苍茫,瑰丽诡艳。他们的青绿山水,都带有精神的桃花源性质。

相对于国画的娱情,油画则更多地被镀上了一层社会批判性色彩。大多数湖南油画家,都直面现实,时不时地散发出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段江华对民族的历史持有一种深沉的眷恋,以其获奖作品《王・后・2号》肇始,直到近些年的一系列以建筑为题材的创作,无不如此。他运用综合材料,语言风格凝重。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那样,段江华的艺术是沿袭了“85新潮”的人文传统。尽管21世纪以来,艺术家普遍将关注的目光从社会转向内心,从社会历史转向日常经验,但很多油画艺术家都没有跟随潮流,比如坎勒。坎勒早年以玻卡水彩成名,但后来转向了油画创作。绘画材料变了,但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则一脉相承。这种关注不是通过简单的观念拼凑,而是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达到的,诸如《在那里》《幻影》等系列,笔触细腻,如同一个森林迷宫。不过,这种批判不再带有愤怒,而转化为诗意的观照。换而言之,我们可以认为,它是重建,而不是破坏。

油画风景方面,则以陈和西、曲湘建等人为代表。陈和西的风景带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意境,菜园、池塘、河流、稻田等,都来自于乡村。陈和西没有农村的生活经历,但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画出了非常典雅而又具有中国味道的田园风光。相对来说,曲湘建的风景则较为客观,他强调写生,油画语言清新朴素。不过,客观物象并未束缚住他的艺术表达。在尊重自然世界的同时,他的作品仍然带有一种淡淡的个人情绪。

另外一批画家早年执着于具象的描绘,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则转向于抽象符号的探索,典型的如杨志坚。他自俄罗斯归来,画了一大批具有东方意象性的作品,女人体、花等符号在画面中反复出现。在作品的命名上,也都采用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词汇。另一个画家党朝阳也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经验表达模式,而沉迷于心灵体验和精神感悟,以抽象的符号表达出在当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85新潮”老将石强在1989年即以《工业贝壳、铁屑1号》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银奖,画面中一堆冰冷的铁片傲然向人。在21世纪的时候,他仍然延续着这种风格,表现手法上极度贴近客观对象的表象,呈现出一种冷冷的感觉。

湖南的水彩画在21世纪前就由黄铁山、张举毅、朱辉、殷保康等几位前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创造出一种水色淋漓、明快简洁的风格。21世纪以来比较活跃的湖南水彩画家,也基本上是他们的弟子,包括陈飞虎、刘永健、段辉、戴晓蛮、蒋烨等,在风格上既有延续,也有突破,在几届全国美展上频频亮相。

湖南的雕塑以雷宜锌为代表,2001年以来,他创作了10组以上的公共雕塑。而2010年为美国华盛顿广场设计的的马丁・路德・金雕像,则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名声。

湖南的当代艺术始于“85新潮”,与全国同步,但当时红极一时的画派现在都逐渐暗淡。现在的当代艺术,基本上是年轻人的天地。“85新潮”的老将大部分已经回归架上绘画,不再对影像、行为、装置等感兴趣。他们手中的棒子,由更年轻的刘洵、文鹏、宋超、曾昭满、罗阅、陈泽慧、何玲等艺术家接了过来,继续前行。

二、展览与空间

传统的美术作品,主要出于两个目的而被创作出来。一个是教化,既包括宗教教化,也包括政治教化;另一个是私人性质的,自我娱乐,或者作为礼品应酬。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涉及到一个如何被观看的问题。文人画是作为私人之间交流而存在的。文人之间观看绘画,如果是竖轴,通常是由一个童子用竹竿挑着,主人和其他好友则在隔得比较远一点的地方来欣赏;如果是长卷,则是平摊在画案上,打开一段看一段,边卷边看。这些欣赏,都在私密空间进行。西方油画,大多也由顾主向画家订制,服务于特定的教堂或者居家等场合。这些场合也很难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作品,都带有一种公共性质。它们通常被陈列在公共场所,让更多的人欣赏。换而言之,传统的美术作品,它的观众是特定的人群;而现代的美术作品,则要面对各种愿意走进陈列作品的空间的人。所以对于艺术家而言,展览和展厅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当代中国,极具权威性的展览是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每五年一次。对于任教于各类院校、供职于各类文化事业单位的艺术家而言,全国美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2000年至2014年,全国美展共举办了三次。湖南艺术家中,获奖的数量并不多。湖南的艺术家与全国美展之间,总是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2004年的第十届全国美展,是获奖比较多的一次。阳先顺的《锦秀山庄》(中国画)和戴永强的《闲阳》(水彩画)分别获得银奖,戴小蛮的《原乡》(水彩画)、蒋烨的《迷彩青春》(水彩画)和党朝阳的《山痕》(水彩画)获铜奖,邓柯的雕塑《乡情・岁月・印象》,邓水清和孙舜尧的招贴《保护森林、爱护自然》、袁江的连环画《梦呓》也都获得铜奖;此外,崔文学和张海霞的《晨醒》(中国画)、石纲《山气a偈嵯峨》(中国画)、廖正华、周伟钊、曾辉的连环画分别获得优秀奖。到了2009年,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石君的中国画《和谐的家园》获得了银奖,刘永健的水彩画《2009・矿工纪事》获得了铜奖,刘顺湘的水彩画《雨秋》获得了优秀奖。但是,在2014年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获奖名单上,就看不到湖南艺术家的名字了。

当然,对于另外一些艺术家来说,全国美展的官方氛围过浓,有太多的束缚,而且评委的口味较为传统,所以参加全国美展与否,并不是特别重要。即使进不了全国美展,他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更多的途径让自己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200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展”,是21世纪初湖南美术在北京的一个整体展示。

不过,湖南省缺少一个大型的现代化的美术馆,很难举办大型的美展。一些有名的艺术家,都将展览选择到其他省份或者其他国家举行。2012年4月,已经逝世十多年的王憨山,其花鸟画作品120幅由后人收集在浙江美术馆进行了全面展示。2014年4月,黄铁山的水彩画展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省内的一些规格较高的展览,目前为止都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2004年,黄永玉八十岁,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了个展。作为湖南籍且健在的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艺术家,黄永玉的这次展览共展出200多幅作品,在画幅尺寸、题材内容、创作形式等方面,都规模空前。画展的前言,只有简单的一行字:“近年的画,请乡亲们指教。”跟他一贯的作品一样,很难按传统的国画或者油画进行画种的归类。它们不拘于材料,只是在画面传达出来的诙谐幽默、不拘一格方面,统一于整个黄氏画风。2010年,另一个湘籍艺术家李自建的画展“人性与爱”,也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

但不是所有在世艺术家都能享受如此待遇,湖南省博物馆展出得更多的是那些已经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影响的作品。省博专门开辟一个展厅,长期陈列中国传统绘画,包括徐渭、陈淳、山人、石涛等画家的作品。2010年8月,又与天津市博物馆合作,举办了“丹青艺事越千年――天津博物馆藏宋元明清绘画展”,张择端款的《金明池争标图》、李唐的《濠濮图》、扬无咎的《梅花图》、李b的《双钩竹图》、吴镇的《多福图》等,都在长沙首次与艺术爱好者见面。不仅如此,省博也积极引进欧洲绘画。2008年9月,省博以“古典与唯美”为题,展出了西蒙基金会所藏的欧洲19世纪绘画作品100幅。涵盖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及拉斐尔前派各种欧洲艺术流派,艺术家则包括柯罗、米勒、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蒙克等,是目前湖南最大规模的欧洲绘画作品展。长沙市博物馆也在2013年10月以“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为题,囊括了荷加斯、康斯特布尔、特纳、亨利・摩尔、弗洛伊德等英国艺术家的作品。尽管近些年,湖南艺术家出过接触欧洲绘画原作的机会增多,但是对于大多数艺术爱好者或者部分艺术家来说,在家门口坐一趟公交车就能看到西方美术史上的艺术原作,仍然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

除了这两家规模较大的公立博物馆,长沙市也积极扶持民营博物馆。2014年,长沙市设立每年300万元民办博物馆专项补助资金,并出台了《长沙市民办博物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不过,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博物馆的展示仍然是非常有限的,真正较好地展示美术作品的,还应该以专业的美术馆为主。所以一些小型的展览,都在民营美术馆举办。相对来说,博物馆的展览以已有美术史定论的作品为主,较为保守;而美术馆更注重推介当代艺术,姿态更加开放。

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在2012年举办了“微展览――当代青年艺术家沙龙”系列展览,规模较小,但连续性强,让一些年轻的艺术家有了一个展示的机会。2014年7月,“前行当代艺术中心”成立,举办了“湖南当代艺术生态――青年艺术家考察报告”展览,有陈荣义、曹勇、何玲等十位不同创作状态与成长经历的湘籍艺术家参加了展览。2014年11月,力美术馆以“东方意识流”为主题作了一个学术性的展览,展开了一系列视觉探索与形象建构。展览汇聚了国内众多知名艺术名家,既包括外省籍的尚扬、叶永青、苏新平,也有湖南籍的段江华、坎勒等。

对于当代艺术来说,展览与商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连续举办了几届的“长沙当代艺术展”,均利用房地产开发商的楼盘作为展出场地,以商业广告资金作为部分运作费用。相对来说,一些资金缺乏的尚未成名的艺术家,则很难制造声势吸引观众。2002年6月,宋超、于洋和文鹏举办了一个小型当代艺术展《身份过程》,就是由于缺乏资金,只有少数观众进行了内部观摩。但是,在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艺术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2014年3月,王峰在自己家中以《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为题,创作了一组行为艺术,表达对当前各地频发的恐怖暴力事件的一种思考。现场除了摄像师,没有其他观众。这件作品被制成录像,由王峰通过自己的微博、微信进行了传播。

21世纪以来,与湖南当代艺术联系至为重要的一个名字,应该是谭国斌。自2007年起,谭国斌发起了“艺术长沙”,此后两年一届,持续展开。第一至第三届,展览的场地都选在湖南省博物馆,第四届则在长沙市博物馆。很少有城市的博物馆能与当代艺术联系如此紧密。2007年的“艺术长沙”,邀请的艺术家有5位,包括湖南籍的毛焰。毛焰一直以他的观念性肖像绘画闻名,此次展出的“托马斯系列”, 运用单色调,将同一个人物的头像不厌其烦地搬到画布上,延续着他的冷峻和忧郁。毛焰以其极其敏锐的感觉,将笔触延伸到了人物地方神经末梢。不过,首届“艺术长沙”展出的作品,都是架上绘画。到了第二届,参展的艺术家则变得丰富起来,有雕塑家隋建国,也有湖南籍的水墨画家杨福音。第三届的“艺术长沙”在规模上更大,更加强调学术性;而知名的专业策展人吕澎的加入,则让“艺术长沙”品牌有一定突破。第四届“艺术长沙”的参展艺术家为周春芽、郭伟、丁乙、向京,以雕塑和油画为主。

2014年10月,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新馆成立,举办了两个展览,分别为 “欧洲先锋・恩特林顿美术馆20世纪藏品鉴赏” 和“湘江北上――谭国斌与当代艺术收藏展”。前者有毕加索、罗丹等欧洲艺术家的作品,后者则有方力均、张晓刚、王广义、岳敏君、周春芽等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的作品。谭国斌的当代艺术博物馆新馆有效地满足展览的多样化需求,一些老艺术家的展览,也在此举办,如2014年底的殷保康水彩艺术60年回顾展。

随着文化作为一门产业进入市场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都纷纷建立起艺术区,长沙也不例外。浏阳河、梅溪湖、水玻璃厂、湿地公园、曙光798、后湖等艺术区相继涌现,各种艺术活动层出不穷。不过,在这些不同艺术区入驻的艺术家,有很多都是同一个面孔。

湖南一直以岳麓书院的那幅对联为傲:“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客观来说,它只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领域成立。如就湖南近代以来的政治、军事人才而言,确实没有辱没这两句话。即便如此,“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湖南人才的外流现象也很常见。很多人出生于湖南,却在其他地方成就一番事业。以美术领域来看,的确如此。对于艺术家来说,仅仅提供一个创作的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品最终仍然要进入市场。所以,尽管这些艺术区提供了很低的生活成本和创作成本,但很多已经成名的艺术家仍然纷纷前往北京,开始他们的“北漂之旅”。

三、理论与批评

在音乐领域,很多作曲家都涌现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我们很难举出一个成名于21世纪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来。在21世纪,大量的音乐人才都集中于演奏和指挥这两个领域,他们主要演奏或者指挥前辈大师的曲子,并以此奠定终身的事业基础。在文学领域,尽管诺贝尔文学奖年年颁发,但是一直被视为文学经典的,大多数还是20世纪中叶之前的那些著作。之后的更多与文学有关的专业工作者,都以文学评论或者文学批评为生。

这是因为,原创性的艺术作品越来越难。在21世纪的美术领域中,我们也看不到一件艺术品是完全具有原创性的。它们或多或少都有前辈艺术家的影子。只是有时候,普通观众对于美术史较为陌生,才会津津乐道于某一件作品的独创性。观众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总是滞后于艺术家的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需要理论家来进行弥补。就我的理解而言,美术理论家包括美术史论的学者、批评家、评论家以及部分美术教育工作者。他们都是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知识进行解释、鉴赏、归类以及普及的人员。在当代美术领域,这一行业尤其重要。

湖南籍的美术理论家,在湖南本土接受大学教育,而后在北京等地成名的,有易英、邹跃进和杨卫等人。易英和邹跃进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本科都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硕士都毕业于中央美院,而后又任教于中央美院,是典型的学院派美术理论家。

易英担任《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和《世界美术》主编,这两份杂志在中国美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长期从事西方艺术史、艺术史方法和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把艺术史与艺术批评方法和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相结合,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典型现象与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2001年,易英出版了美术理论文集《学院的黄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美术创作中的技术手段、表现形式、审美情趣、风格演变、流派风格、形式文化属性和风格演变规律。2005年,又出版了当代艺术家评论专集《偏锋》,透过对这些评论,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潮流与趋势。

邹跃进长期致力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美术研究。2005年,他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本以新中国美术为研究对象的美术史著作《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他以“新中国美术是新中国的形象表达”为中心观念,阐释了不同意识形态、艺术观念之间,在中国和中国形象的认识与表达上所产生的冲突斗争与妥协共谋,以此揭示贯穿在新中国美术史中的政治与艺术、形象与观念、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身份与体制之间的复杂关联与多重含义。同一年,他出版了另一本著作《时代美术(1942至1976)》,该书以图片的形式,充分展示了“时代美术”中的观念和形象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理解和欣赏这一时代的美术提供了多样化视角。值得指出的是,易英和邹跃进的这几部著作都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相对来说,杨卫则游离于体制之外,更主要的身份是策展人兼批评家。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当代艺术活动的增多,杨卫的身影出现于各个展览场合、学术会议上。而他主编、独著的文集、画集、著作等,也都在这一时期出版。

跟他们不同,另外一些美术理论学者,求学于外地之后,仍然选择回到家乡。其中以滕小松和周功华为代表。前者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后者博士毕业于中央美院,现都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

滕小松主要致力于雕塑理论研究。2005年,他以“雕塑草稿”为研究对象,获得了博士学位。2007年,这篇论文以《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为题,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滕小松将以往被学者或者艺术家所忽视的雕塑草稿提高到了与雕塑作品同等的地位。随后,他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让雕塑草稿越来越为人所看重。在后来的研究中,滕小松开始考察中国古代雕塑,提炼出“线意志”这一概念。2011年,他发表了《中国古代雕塑潜理论撮要》,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古代雕塑理论,并完成了中国古代雕塑理论研究的构架。他从雕塑发生论的角度阐释“绘事后素”,从雕塑理念论的角度阐释“以天合天”,从雕塑技法论的角度阐释“刻削之道”,从雕塑标准论的角度阐释“材美工巧”,从雕塑功能论的角度阐释“备知协承”。《中国古代雕塑潜理论撮要》是第一篇完整地总结中国古代雕塑理论的文章。由于这些努力,在中国雕塑界,滕小松作为雕塑理论家的身份越来越牢固,其雕塑理论研究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滕小松的另外一个研究方向是工笔画。他着重于从文化的角度去疏理与研究“工笔画”的概念嬗变和文化维度。他认为,“工笔画”名称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在写意画的强势压力下针对工笔画自身的贫弱而产生的一种概念标举。因为“工笔画”相比“细画”“工画”“工致画”和“工细画”更能准确地以自身的文化维度昭示中国文化的立体结构。从“细画”“工画”到“工致画”“工细画”,再到“工笔画”的嬗变折射出了工笔画的审美流变。2013年,滕小松出版了《陈白一研究》,全面地阐述了陈白一这位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湖南工笔画家,提出了陈白一力求在画作上实现的四个目的:塑造美的形象,描绘美的环境,抓住美的情趣,造成美的意境。

周功华的博士论文以董希文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讨油画民族化这一主题。他特别重视方法论的研究。2005年,周功华在《美术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中的范式困境与方法论的突围》指出,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从批评的状态向解释的美术史方向拓展,特别是研究方法论引入的自觉,更是一种学术的推进。不过,西方汉学的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虽然能发挥强大的解释效力,但总是难逃文化意识形态的陷阱,这是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在范式选择上的困境。摆脱困境的策略就是进行方法论的突围。重新选择文化立场,以一种世界性的视野和比较文化眼光来综合国际学术新成果,建构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方法论就显得非常必要。“辩证历史符号学” 无疑就是这种有效工具。它作为跨学科、跨文化的方法论建构,既可以避免文化中心主义的嫌疑,又可以摆脱文化相对主义的困惑。

湖南本土的美术理论家中,资历较深的李蒲星,勤于著述,留下了大量与美术相关的文字。他的研究总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进行,最终汇总成著作。经过前期的积累,到了21世纪,李蒲星的大量文字呈井喷状态面世。2000年,出版了《人体艺术》,以崇尚自然真实和追求形式意味为两大主要特征,来区别西方和东方的人体艺术。2001年,以“西方美术文化”为中心,出版了《西方美术文化发展史》。2007年,以“女性世界”为关键词,出版了《美术视窗内的女性世界》。2008年,以“革命”为主题,出版了《武器与工具:中国革命美术研究》;同一年,又以徐悲鸿、蒋兆和、周思聪、刘文西、林风眠、石鲁、吴冠中、黄永玉、刘国松、古元等现代画家为研究对象,出版了随笔集《寂寞的背影》;2010年,受“湖湘文库”编委会之邀,出版了《湖南美术史》,这是第一部湖南美术通史。除了著述,李蒲星也参与大量的艺术实践。2013年,藏福美术馆举办了“李蒲星中国画展”,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他作为美术理论家之外的艺术才情。

中国美术史传统中,理论家与画家通常是合二为一的。李蒲星如此,另一个理论家邓平祥也是如此。邓平祥早年画油画,后来从事美术批评。但是从2005年开始,他重拾画画,最初画了若干幅马,包括带有哲学意味的《白马非马》。2014年5月,“马的艺术史图像――邓平祥主题画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圣点空间开幕,展出了数十幅以马为题材的作品。他通过赋予挪用的图像以象征性的寓意,显示出典型的观念主义绘画特征。

21世纪以来,除了李蒲星的《湖南美术史》。还有两本与湖南美术史有关的著作。2000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湖南美术五十年(1949―1999)》,但这本著作以图片为主。2013年出版的《口述湖南美术史(1949―2009)》,则更有学术价值。在马建成的组织下,青年美术理论家李辉武等人经过四年多的采访和整理才完成这一工作。为了呈现历史真貌,他们采用多角度的视野来保证事件的真实性和学术的纯粹性。通过记录和保存当事人的回忆作为史料,保证了历史素材来源的“真实”;以引用的形式对受访的当事人的口述内容进行保存,围绕同一主题的不同当事人的口述内容辑录在一起,保证其“客观呈现”;以史料进行佐证、弥补记忆误差,进一步客观呈现史实;根据叙述者的要求来选择最后成书的文字,并于定稿前与口述者联系,对其内容进行再次验证。《口述湖南美术史(1949-2009)》从事件出发,客观呈现建国以来湖南现当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填补了湖南美术史、特别是湖南美术口述史的空白。

除了这些学者及著作以外,21世纪湖南美术的发展,还离不开本土一些刊物的推介。作为湖南省文联的老牌杂志,改版后的《创作与评论》每月出版上下两期,上期以创作为主,下期以评论为主。在创作版中,每期推出“艺苑”栏目,以湖南艺术家举办的展览为主进行介绍。在评论版中,每期推出的“艺术名家”栏目则介绍一位湖南艺术家,既有作品图片,也有大量的评论性文字。

21世纪刚刚过去15年,湖南的美术跟全国相比,整体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使有一些来自北京的艺术家或者评论家偶尔的几句赞美,也都是客套之辞,我们不必拿来充当广告或者门面,而需要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来正视这种不足。

湖南美术的整体偏后,源于湖南处于主流艺术思潮的边缘位置,也与它落后于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及其他社会状况有关。在当代,艺术家只是整个艺术生态链中的一环,它的繁荣,离不开批评家、专业画廊、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家、研究单位、文化机构、基金会、专业学院等环节的整体协作。在北京、上海或者广州,这些都已经比较成熟,而在长沙,它们都需要逐步完善。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一、优化理论课教学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老师的美术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史论知识是肯定掌握不好的。所以要真正提高美术史论课的教学水平,首先应从教师队伍抓起。除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艺术院校有史论专业外,很多地方高校由于没有专门的美术史论教师,往往采取专业技法老师兼课的形式。虽然专业技法老师在讲述作品时会比较专业,但在纯理论知识方面会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学校也有聘请非美术专业的理论教师讲授艺术专业的美术史论课,比如教历史的、教文学的或者教哲学的老师来上艺术专业的美术史论课程。虽然能比较系统和客观的讲述美术的历史和基本理论,但对美术知识的贫乏是不言而喻的。以上两种反常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些艺术院校理论课师资的缺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过分的强调艺术创作,而忽视了起码的科研项目和论文。人才引进上只重视专业技法老师的引进,而忽视理论人才的培养。对已有的授课老师进行培训和引进专业的美术史论老师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办法。学校要在政策和经费上支持一些愿意上理论课的专业技法老师去进修学习,让他们真正具备理论教学的本领和方法。而有的老师出于提高自身水平和科研兴趣的需要,也对向史论方向专业领域的转型是比较愿意的。

美术史论课程主要由《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美术概论》构成,三个课程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的授课教师安排上,有时并没有考虑连贯性,任课教师也会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国画专业老师上《中国美术史》,油画专业老师上《外国美术史》,虽然在课程特色上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但对于学生来说就会有种“各说各的”的感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也有一个熟悉和了解的过程,学生和老师的磨合也需要一个过程,一段课下来师生关系刚刚比较默契了,下一段课突然又换了新面孔,教学水平和质量上肯定受影响。所以在教学师资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史论课程的连贯性,让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上能够真正地亲密无间起来。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制定和微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优化课程设置,考虑理论课与技法课的衔接和协调。例如《中国美术史》可以安排在有中国画技法课的学期,而外国美术史可以安排在有油画、雕塑课的学期,等等。学生在学习技法实践时可以在史论课上得到思考,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又可以在技法实践课堂上实际运用一番,这样互动性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途径,无形中增强了整个教学的效果。在制定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时,在课时安排上适当降低讲授课时而增加指导课时,考试要求也可以增加考察报告和总结。美术史论课一般是通过电子课件教学的,虽然有一些美术图片资料,但教学手段还是显得比较单调。为了增加指导课时,可以安排去当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也可以观看一些视频资料。在实际的观看和交流中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实地考察,用实物代替图片能起到“睹物思人”的理想效果。讨论课与辩论赛也是指导课时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一些疑问的课堂讨论和辩论,提供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的平台,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美术问题的思考和对知识的消化。

与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比较起来,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较少,而课外自学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所以怎么把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好,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建立健全小型的美术作品陈列馆和图书阅览室,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翻阅与查询美术资料。陈列馆陈列的不一定是原作和真迹,也可以陈列一些高仿复制品或者高清图片。图书阅览室要考虑照顾到中外美术各个时期的覆盖面,也要有一些比较前沿的学术动态类期刊。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定期组织一些艺术短评和知识竞赛,培养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而不仅仅把掌握美术史论知识看成是考研的工具。经常邀请一些史论专家来学校讲座,既拓展了史论课教师的交流平台,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三、运用对比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的美术史论教学主要是围绕中外美术的发展历史和理论建构来进行的,通过中西比较来探讨创新美术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外,还可以进行比较教学研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运行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讲授美术史论课程时也是根据教材分别讲解,彼此没有联系。特别是《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两本教材本身也只写明各自的历史脉络和细节,各自内容独立、互不干涉,缺乏中西美术比较内容,特别是中国美术史是按朝代顺序来编写的,教材有些作品没标注具体年代,往往由朝代来代替,而外国美术史却按照年代顺序编写,这样在美术史学习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例如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教学中一般只会说是东晋画家,很少会讲是公元4世纪的画家。在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中进行中外美术比较研究,是创新教学方法的较好办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研究是当代文化的新型学科,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著有《教育中的比较方法》。比较研究是教育教学的方法,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比如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而公元前5世纪的欧洲正值古希腊文明鼎盛时期,两者的美术有什么不同都是需要比较研究的。再者,17世纪的中国是明末清初时期,而这时的欧洲已经建立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共和国,这时中西方的美术有什么联系和不同,也是很值得在教学中进行比较的。在《美术概论》这门纯理论课中,通过中外美术艺术语言比较,能较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和分析中国工笔画与西方写实绘画的不同历史源起和发展过程,中国写意水墨画与西方表现绘画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侧重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哲学精神,中西方绘画材料的不同影响了各自的绘画语言和形式,导致中西方在各自的艺术追求上走上了不同的方向。以上所说的中外美术对比是横向的比较,对比教学的开展也可以是纵向的对比研究,美术发展的前后对比也能促使学生进行总结,增强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力,在学习中主动地分析各个国家和各个时期的总体特征。丰富和完善美术史教学内容,改进美术史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比较归纳思维。通过美术史课程教学中西比较研究,深入开展高校美术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促进美术史教材的科学发展。总之,探索比较式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美术史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史知识。

上一篇:农民远动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图书馆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