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1 00:48:32

历史总结与反思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56―05

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从落实新课改要求、打造高效课堂出发,有针对性地探索着各种课型转变。其中,以“材料是知识载体,学生是知识建构者,教师是知识促进者”作为自身操作理念的材料导读式历史新课型(以下简称新课型),以其对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学三维目标的良好执行力,在众多课型中脱颖而出。

一、材料导读式新课型的实效

1.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度上,新课型强调“理解者记得牢”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新课型把呈现蕴含基础知识的丰富、直观材料,作为知识传授的第一环节。然后伴随着教师的引导,从设计的具体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地对材料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辨析、推论、归纳和总结,从而实实在在地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其材料依次展开,其问题环环相扣,这使得历史知识的获得和掌握作为一系列能力运用的最终成果而存在,真正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高度统一。同时,丰富的材料构建起了浓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凭借足够的信息支持,去想前人之所想,思前人之所行,进而生成同情之理解,对于重要历史事件能深刻体认其因果关系。

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上,新课型强调“参与者学得好”

遵循参与程度同学习成功的正相关性,新课型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把互动性的教学环境、过程和体验作为内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多层次而又开放的问题,对学生提出多样的能力要求,也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不同层次的意愿。在方法习得上,新课型通过前置作业来落实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落实合作学习,通过材料处理来落实探究学习。新课型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思考、探索过程,感受思维的乐趣。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新课型强调“体验者觉得真”

遵循情感态度生成的一般规律,新课型无意于直呈和灌输“应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而是通过材料呈现达到情景再现,让学生在神入历史的体验中自发萌生相应的情感态度,从历史事件的“因为”中感悟个人情感的“所以然”,自觉推动情绪――情感――情操的生成和演进。表现在课堂上,新课型总能带来这样的情景,就是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保持强烈的学习与探究愿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积极的情从史出的情感体验,并能由衷地生发积极的态度表达,产生正确的价值评判。

4.从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要求看,新课型强调“整合者落得实”

三维目标体系是基础教育为克服认知、参与、情感三方分离的状况而提出的观念和制度支撑,因此具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要求,这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三维目标的提出并没有使三方分离的状况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变,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受制于注重知识直观呈现的传统课型,教学过程难以使三者产生线性联系,难以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而新课型的操作特点,是强调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性运用,强调以材料为出发点和核心来谋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就为三者的整合提供了实施的载体,使得认知过程、参与过程、情感过程能够同点出发,同步开展。教学过程遵循了“整合”的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要求,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按时下所谓的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KAPO模式,新课型的实质就是其中作为核心的有效的“教学事件”。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导读式新课型,浓墨重彩地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特色,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活动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课型的实施都不能面面俱到,新课型同样如此。下面,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必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一节公开课,谈谈新课型实施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足之处。

新课型的最大特色,如前所述,是强调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性运用,因此,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也集中出现在材料的使用方面。

1.为展课型之新而材料数量过多

在教学设计、特别是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倾向于在材料数量上狠下工夫,甚至于每个要点设置一则材料,以此来体现自己对新课型的贯彻力度。如此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放置了5组共21则材料,过多的材料信息需要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接收、处理和反馈,而且次数频繁,这势必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质性的思考。过多的材料、过快的节奏,也容易导致学生的视觉疲劳和精神疲劳,进而导致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降低、参与意识下降。课型之新固然得到了彰显,但新课型实践的内涵却被淡化了。

2.为与高考接轨而材料形式过少

新课型的材料,从信息传递的方式、载体看,应该有更广义的理解,不单单是文字材料,也应包括数据图表、历史图片、实物、音视频等。但新课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采用文字材料,间或添加有限的图表材料。如这节公开课的21则材料中,大多是文字材料,只有3则材料是以图片或表格的形式出现的。其实质,就是将新课型等同于高考文字型材料解析题的当堂练。这种材料多元化的丧失,其实意味着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探索学习渠道的部分丧失,这显然有违于新课型自身的理念,不利于贯彻教学三维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材料形式过少,也导致了材料数量过多。这是因为,如果从高效学习的角度出发,单纯的文字和图表所提供的信息是极为有限的。其实,信息容量更为丰富、呈现更为高效的视频资料,可以多加采用。如关于君主立宪制确立背景的大量相关文字材料,完全可以用《大国崛起》系列片中的若干片段加以代替。

3.为显探究而材料内容过难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材料内容过难,不单指材料处理上的过难(如文言文的理解、数据的分析),还指材料的文字过多以及针对材料的设问难度过大。如在本节课的“存疑”环节,教师在给出材料“17世纪40年代的世界,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走向绝境……而两人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就是在这个年代以后,东西方的崛起与没落明显加快,我们看到: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之后,就提出了“请思考东西方崛起和没落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显然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作出了过高的估计。

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过程与方法,或者说探究合作的目标本在于培养能力,而非检验能力,这就要允许一定的梯级,教师应当在材料呈现中体现最近发展区的原则。难度要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让学生既要跳一跳,又能够得着。一般而言,对于半知的知识,以材料导读的方式进行处理,是可以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的。但对于未知、难知的知识,在开展材料导读的过程时,可能还需要教师有一个深入浅出的讲解过程。

4.为把握重难点而忽视面的形成

新课型的实践,是一个有的放矢的过程,这个“的”就是重难点。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需要实施新课型以帮助学生获取感性材料、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非如此很难到达理想效果。但由此导致的常见现象是,教师在注重把握重难点的同时,往往不能以点带面,常将可能的疑点以及次于重难点的知识点,即材料没有蕴含的知识点简单带过,甚至只字不提。

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中,新贵族是作为重要推动力量而存在的,教材中也总将其与资产阶级并立,不可谓无足轻重。而且“新贵族”这个概念,在学生那里也确实是个疑点而需要澄清。另外,教材最后涉及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的形成与发展,也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内含的一个知识点。但是由于这些都不是重难点,一方面未在材料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未在教师的讲解中被涉及。

这里首先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关键点与非关键点的关系,以便形成知识网络的问题。贯彻新课型的老师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因为一旦不是重难点,就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材料进行涵盖。其次,课堂容量毕竟有限,光为了把握要点而呈现多少材料就够让人精打细算了。但是,如此一来,对细节的照顾不周可能会人为割裂不同层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使学生忽视每课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单元知识网的建立。如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在下一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又有涉及,显然在单元知识结构网络中应有一席之地。所以,从历史学科的知识网络化、体系化要求出发,这个不足显然是个应该得到重视的地方。

5.主体行为使材料使用落空

新课型鼓励学生主体,即要落实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在新课型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讨论、回答问题方面也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受到传统讲授法的影响,学生在进行探究时,往往不是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出发,把史料作为证据,通过因果关系的思考去合乎逻辑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而是习惯于在没有充分消化材料的情况下,急于带着问题直接去翻书寻找答案,这种行为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标准答案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放映了学生对自身学科基本能力缺乏必要的信心。

如此一来,即便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回答问题是踊跃的,但参与新课型的程度却是有限的。如前所述,新课型追求的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高度统一,但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往往使得新课程所强调的,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落空了。

三、应对策略

新课型实践时的种种不足使课堂付出了容量缩减和进度放慢的代价,这是一线教师实践反馈的突出问题。那么寻找应对对策时,也应该围绕这点来开展,即要多管齐下地省时间,追求有限条件下的最优化。

1.落实作业前置环节

预习一听课一复习―作业这四环节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但其中的预习环节往往缺少程序支撑,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不做过高要求。但是新课型充分强调预习环节的重要性,并把它具体化为作业前置环节。

从新课型的操作角度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可分解为“已知的、预习可知的、预习半知的、预习未知的”四个部分。已知部分和预习可知部分,可以通过设置作业前置环节,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进行复习或自行掌握。预习半知的和预习未知的知识,可以通过对作业前置环节的质量反馈和教师的学情分析进行了解。由此,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的知识点,在绝对数量上有所减轻,更多是预习半知、预习未知的知识(往往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材料的呈现位置和数量,也能基于需要而更加有的放矢。这样一来,表面看课堂的容量不大,但从完整的教学环节看,容量却很是可观。由此也能多出时间来,解决知识网络化、体系化的问题。

作业前置不仅可以带动和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还有其他作用。第一,通过前置作业完成质量的反馈,能够暴露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认识上的不足。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合理确认最近发展区,进行二次备课,调整施教的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在材料难度的设计和把握上更加具有合理性。第二,学生能在预习过程中解决识记、理解两个层面的问题,产生应用、拓展两个层面的问题,并从中获得自我水平定位,带人课堂学习中,能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底气地开展学习活动,这些显然都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2.材料适度删减

新课型既然强调材料的整体性运用,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谈保证课堂容量,其实就是如何合理压缩学生在材料阅读上所费的时间。其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对材料进行适度删减。

所谓删减,首先是指在对课堂中呈现材料的组数、则数进行精挑细选,突出针对性和典型性。如在关于“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的教学设计中,此教师加入了如下的材料。

《每日观察》评论员称:英国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财政赤字至少达到1600亿英镑,在主要发达国家里基本上是赤字最多的。另外,失业人数高达250万人,失业率为8%,是90年代中期以来最高的。假如卡梅伦首相要采取某些施政措施,你认为:

(1)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2)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卡梅伦首相会不会为此改变策略,为什么?

(3)如果议会中大多数都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所用的材料文字本身,并没有蕴含与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及运行机制直接相关的信息。就算不呈现出来,对解答问题也不会构成阻碍。如此,可算多余之物,应当删减。

另外,教学实践中更多面临的,是对每则材料的字数进行适度的控制。这种适度控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能够提供同样信息,并且信息获取难度相近的几则材料中,选择字数较少的一则。另一种是在既有材料无可替代的情况下,对既有材料进行删减。一般来说,选用材料往往是从原始史料和史学著作中摘选出来的,从蕴含本课所学重难点、与设计问题相对应的角度看,这些材料往往蕴含了较多的内容,其中一些是多余的,可以进行删减。

所谓适度,是指这种删减不是无原则的,为了保证材料的质量,删减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主旨完整性原则。原始资料的文字呈现不必是完整的,但资料主旨的呈现必须是完整的,忠于原始材料的。防止因删减造成违背材料原旨或原旨体现不完整,从而与历史学科的真实性要求相违背。二是不影响材料的难度要求。即便强调最近发展区,也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体现“发展”。如果是用以锻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材料文字,是否删减应当格外谨慎,以防止出现删减的结果是答案。

例如,在本课导入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了古代民主与近代民主的区别这一合作探究活动,所呈现的材料和问题如下: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的改革。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

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初探》

材料二:间接民主乃现在最流行的民主,那便是由老百姓选出代表负责处理国政,这又叫作代议的民主。这种间接的民主现有三种类型,第一是内阁制,以英国为代表;第二是总统制,以美国为代表;第三是委员制,以瑞士为代表。

――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雅典权力的理解。(2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民主制有着怎样的不同?(4分)

根据上述两个原则,结合材料对应的问题,可以做如下处理:1.省去本组材料的导言;2.省去材料一第一句;3.将材料二中的第一句,简化为“间接民主……又叫作代议的民主”;4.省去两则材料的出处。这些删减既不会影响材料的主旨,也不会影响材料的难度,其结果是材料的字数从300字左右缩到190字左右,也就省去了近1,3的阅读时间。

3.提高师生对新课型的适应度

新课型强调教师是知识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构建者。其实也就意味着,在新课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都构成了极为重要的“实现条件”。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上述新课型实施中的不足之处,也是师生适应度低带来的问题。因此,提高师生对新课型的适应度也就成为寻找对策的题中应有之意。

提高教师的适应度,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实质就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一,在前置作业的编制上,要注意知识点的全面覆盖,防止遗漏,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知识体系。第二,在前置作业的题型设计上,注意情境性和新颖性,题量遵循适量原则,内容设计上既要涉及重难点,又要适当降低难度,以便激趣养习。第三,在前置作业的处理上,教师一定要及时批阅和统计,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正确预测学情,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进而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第四,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除注意材料选择外,还要注重问题设计,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确保设问用语简洁明了、设问内容(学习障碍)小步呈现。

提高学生的适应度,实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关键还是教师做工作。第一,新课型的主体行为,其实是重落实的过程,由此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就要突出民主性、全面性、有效性、鼓励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自信心,让他们愿意丢掉教材标准答案的拐杖,尝试运用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去探究,去解决问题。第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能辅助学生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地逐步开展,并及时调控探究的进程,并在最后加以总结。第三,要加强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科学方法包括一般的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类比与假设等,还包括历史学科研究中的历史事实的还原与重构、历史过程的分析与解释。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主要应加强史料的辨伪、历史的考证、逻辑的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反思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对学生指导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要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真正通过历史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量,反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参与了进来。新课标规定,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反思性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进行反思,还需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反思性教学使得自身的反思能力提升起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来进行反思,最后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梳理知识脉络,提高课堂效率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说在进行课程开始的时候,为了能够激发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气质的欲望,这样才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一方面就是要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另一方面就是要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启发,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在两部分的知识点之间形成衔接,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在进行新的课程讲解之前,教师就引导学生来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里面,分别经历了太平天国(农民的抗争)、洋务运动(守旧派的抗争)、维新变法(革新派的抗争)这三段的历史,但是有没有成功,因此就需要辛亥革命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对于近代史的知识脉络就会很清晰,然后在进行新课的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讲解的时候,要让学生去历史的思维来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比如像辛亥革命,尽管通过革命造成了少部分的伤亡,但是对于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来说却是有极大的好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对历史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合作,全面思考问题

在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来进行反思。学生在对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一定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还需要注重自己在进行具体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反思,需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养成合作的精神和习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而且学生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主动来向别的同学来进行请教,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历史水平的不断提高。

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就可以让合作来寻找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是比较表面浅显的内容,而学生通过合作查找资料就能够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比如有的学生对辛亥革命中涉及到的地点背景来进行查询,有的同学来对相关的人物背景来进行查询,而有的学生来查找后人对辛亥革命评价的资料,最后学生将自己找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每个人对于知识又有新的理解,这样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理解就会比较透彻,在遇到开放性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也能够按照要求来进行回答。总而言之,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来进行反思,使得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不仅是能够掌握知识性的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将这种能力迁移出去,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善于进行总结,改善学习方法

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的时候,还需要对总结的过程来进行反思。尽管历史教学以事实性的教学为主,看似事情的发生有随机性,但是从整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来考虑,事件与事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并没有发现这样的事件逻辑,这就需要通过总结过程来进行完成。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对事件的逻辑进行把握,这样就能够从整体上对知识点有所了解,学生在总结反思过程中也会获得成功的快乐。

比如在对“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刚开始进行学习时候,对于该事件的理解只是一次革命事件而已,并没有与前面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维新变法联系起来,因此让学生来谈一谈为什么会发生辛亥革命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够正确分析。因此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对于近代史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来进行梳理,这样学生在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的时候,学生也都能够正确分析。比如在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分析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具备一种全面思考的思维,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要看到事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事件不好的一面。通过这样的分析,然后再讲解后面的“”的发生的时候,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该事件会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对自己教学的总结过程来进行反思,也让学生对自己的总结水平来进行反思,然后不断加强学生的总结训练,使得学生的总结能力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反思性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学生也需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改变学习方法和态度,从而实现对知识全面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崔凯.关于历史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调查及实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杨利芳.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宁夏大学,2013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105-02

1 前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反思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提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手段;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更是教学过程的反思者、研究者。历史是一门反思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不断反思―探索―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对教材进行人性化的教学设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1]。初中学生尚处于准青年期,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不成熟,他们虽然开始对一些问题进行思维判断和推理,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不高,而开展反思性教学正好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历史是一门比较有趣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向学生传授中外历史知识,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笔者为了解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反思性教学的现状和存在哪些影响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因素,对寿光中学的历史教师进行一次历史反思性教学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93%的教师认为初中历史课中开展反思性教学很有必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积极、热情的课堂教学气氛。问到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的问题时,发现教师采用反思性教学的方式各不同,有些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教龄比较长的教师采用课后反思性教学,他每次上完一节课写一篇教学后记,把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的方法都记下来,哪些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哪些地方插入的历史故事需要更新等,同时把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好记录,以备在后面班级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反思性教学的不足是忽略了一些教学细节。

另一名年轻教师采用的反思性教学是对自己每节课都采用视频录像,课下认真反复看视频,找到自己本节课的不足,同时也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点评。这种视频录像反思性教学的好处是可以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小到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学生的每个表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观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种反思性教学的不足就是比较浪费时间,有时还需要批阅作业、写教案,就来不及看视频。

有的教师喜欢课下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喜欢和学生做朋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了解现在初中生喜欢什么,对什么话题比较感兴趣,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反思性教学,把学生喜欢的话题和故事插入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课堂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气氛。而这种反思性教学的不足是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接近教师。

总之,大部分教师充分认识到历史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特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等更好地实施反思性教学,需要进一步研究。

3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对策研究

教师的反思 教师需要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自己或者同行的教学经验,反思总结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再单一、枯燥。教师的反思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发生的备课阶段,要求教师在了解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背景和自己已授历史课程的教学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课程标准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合理分配这节课的教学时间,比如几分钟的导课、中间插入什么经典故事、需要提问几个问题、需要提问什么类型的学生,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等,进行反思并且制订解决方案[2]。

课中反思主要发生在讲课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及时反思,进行教学方案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优化,保证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主要发生在教学过程结束之后,通过对学生或者家长的询问、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法进行反思,总结这堂课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环节。

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三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中的第2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课前反思需要教师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香港和澳门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等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和关于台湾的一些已学知识点做对比研究。通过学生反映的情况,教师制定教学策略。在导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香港和澳门的建筑物、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和区旗等,引导学生想到这些本来都是我国的领土,配上一首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感受到诗人那种“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情感,学生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之所以提到回归,那么之前她们都去了哪里呢?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进一步开始本节课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反思,学生的思绪不能偏离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生动、形象,但有时利用不好,学生容易开小差。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掌握程度进行反思性教学分析,开始布置作业,如:为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哪些理论?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上,我国对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进行本节课知识的巩固练习。

学生的反思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也需要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学生的课前反思主要发生在预习阶段,通过对历史新课的预习,自己查阅相关材料,或者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尽可能多地了解本课的背景知识,以便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课中反思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力争做到快速准确地给出答案。课后反思主要发生的完成作业阶段,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想一想这节课的哪些知识自己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存在疑问,需要通过哪些途径进行解决等。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等原因,学生的推断、总结归纳能力都不是很高,逻辑思维能力也需提高。学生的反思学习可以正好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学习初三历史“两次鸦片战争”,学生在课前反思:为什么会在我发生两次鸦片战争?当时的清政府是如何腐败无能的?为什么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我国差那么多?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本节课。课中反思主要是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和提问问题进行分析,比如: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是否相同?对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国家、侵略时间和侵略范围等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战争给我国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课后反思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总结和教师的讲授进行对比,提取知识精华,真正懂得国强则国人强的内涵,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学会如何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反思 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反思指的是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基础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逐一攻破。教师时常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反思,学生时常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反思,最终实现互相监督、互相提高的师生合作理念。

4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原则

方向性原则 反思性教学的开展必须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目标。如果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之前预期的教学活动目标,需要教师及时纠正,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这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完善,追求最佳教学效果。

反复性原则 反思性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对教学过程不断更新、反复循环的过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解决产生的新问题。

深刻性原则 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往往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总结,实际上反思性教学的重点是“反”和“思”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返回去”重新思考,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增强教学效果[3]。

5 总结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教育的反思者。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反思性教学很有现实意义。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利用反思性教学把“教”和“学”有机结合,通过对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的反思,不断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4]。反思性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展。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更好地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培养爱国情怀,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反思性教学符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内容特别丰富,涉及范围比较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很多领域,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学习,积累知识、修身养性。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开展反思性教学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宋玉新.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9):123.

[2]金尤红.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21).

[3]刘学鸿.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第4篇

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反思性教学,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水平;学生在反思性教学中提出问题,总结学习方法,提升历史课成绩。

关键词

教学改革;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

1前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反思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提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手段;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更是教学过程的反思者、研究者。历史是一门反思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不断反思—探索—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对教材进行人性化的教学设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1]。初中学生尚处于准青年期,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不成熟,他们虽然开始对一些问题进行思维判断和推理,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不高,而开展反思性教学正好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历史是一门比较有趣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向学生传授中外历史知识,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笔者为了解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反思性教学的现状和存在哪些影响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因素,对寿光中学的历史教师进行一次历史反思性教学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3%的教师认为初中历史课中开展反思性教学很有必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积极、热情的课堂教学气氛。问到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的问题时,发现教师采用反思性教学的方式各不同,有些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教龄比较长的教师采用课后反思性教学,他每次上完一节课写一篇教学后记,把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的方法都记下来,哪些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哪些地方插入的历史故事需要更新等,同时把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好记录,以备在后面班级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反思性教学的不足是忽略了一些教学细节。另一名年轻教师采用的反思性教学是对自己每节课都采用视频录像,课下认真反复看视频,找到自己本节课的不足,同时也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点评。这种视频录像反思性教学的好处是可以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小到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学生的每个表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观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种反思性教学的不足就是比较浪费时间,有时还需要批阅作业、写教案,就来不及看视频。有的教师喜欢课下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喜欢和学生做朋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了解现在初中生喜欢什么,对什么话题比较感兴趣,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反思性教学,把学生喜欢的话题和故事插入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课堂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气氛。而这种反思性教学的不足是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接近教师。总之,大部分教师充分认识到历史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特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等更好地实施反思性教学,需要进一步研究。

3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对策研究

3.1教师的反思

教师需要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自己或者同行的教学经验,反思总结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再单一、枯燥。教师的反思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主要发生的备课阶段,要求教师在了解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背景和自己已授历史课程的教学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课程标准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合理分配这节课的教学时间,比如几分钟的导课、中间插入什么经典故事、需要提问几个问题、需要提问什么类型的学生,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等,进行反思并且制订解决方案[2]。课中反思主要发生在讲课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及时反思,进行教学方案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优化,保证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后反思主要发生在教学过程结束之后,通过对学生或者家长的询问、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法进行反思,总结这堂课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环节。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三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中的第2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课前反思需要教师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香港和澳门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等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和关于台湾的一些已学知识点做对比研究。通过学生反映的情况,教师制定教学策略。在导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香港和澳门的建筑物、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和区旗等,引导学生想到这些本来都是我国的领土,配上一首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感受到诗人那种“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情感,学生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之所以提到回归,那么之前她们都去了哪里呢?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进一步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反思,学生的思绪不能偏离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生动、形象,但有时利用不好,学生容易开小差。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掌握程度进行反思性教学分析,开始布置作业,如:为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哪些理论?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上,我国对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进行本节课知识的巩固练习。

3.2学生的反思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也需要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学生的课前反思主要发生在预习阶段,通过对历史新课的预习,自己查阅相关材料,或者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尽可能多地了解本节课的背景知识,以便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课中反思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力争做到快速准确地给出答案。课后反思主要发生的完成作业阶段,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想一想这节课的哪些知识自己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存在疑问,需要通过哪些途径进行解决等。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等原因,学生的推断、总结归纳能力都不是很高,逻辑思维能力也需提高。学生的反思学习可以正好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学习初三历史“两次鸦片战争”,学生在课前反思:为什么会在我国发生两次鸦片战争?当时的清政府是如何腐败无能的?为什么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我国差那么多?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本节课。课中反思主要是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和提问问题进行分析,比如: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是否相同?对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国家、侵略时间和侵略范围等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战争给我国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课后反思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总结和教师的讲授进行对比,提取知识精华,真正懂得国强则国人强的内涵,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学会如何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3.3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反思

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反思指的是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基础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逐一攻破。教师时常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反思,学生时常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反思,最终实现互相监督、互相提高的师生合作理念。

4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原则

4.1方向性原则

反思性教学的开展必须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目标。如果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之前预期的教学活动目标,需要教师及时纠正,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这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完善,追求最佳教学效果。

4.2反复性原则

反思性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对教学过程不断更新、反复循环的过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解决产生的新问题。

4.3深刻性原则

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往往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总结,实际上反思性教学的重点是“反”和“思”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返回去”重新思考,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增强教学效果[3]。

5总结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教育的反思者。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反思性教学很有现实意义。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利用反思性教学把“教”和“学”有机结合,通过对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的反思,不断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4]。反思性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展。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更好地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培养爱国情怀,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反思性教学符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内容特别丰富,涉及范围比较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很多领域,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学习,积累知识、修身养性。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开展反思性教学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

作者:韩海波 单位:寿光市稻田镇田马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宋玉新.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9):123.

[2]金尤红.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21).

[3]刘学鸿.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第5篇

一、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认识自己的途径就是反思和实践。而教学活动水平的提高就是教学活动反思。可以说,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为:

1.明确教学亮点,可以作为以后教学参考。

历史教学活动的实施都存在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而对历史教学活动反思的作用之一就是找出历史教学活动的成功做法,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后续优化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参考依据。

2.找出教学不足之处。

在完善的教学设计也存在不足之处。但将历史教学不足之处找出,则可以为纠正和弥补教学错误提供依据。因为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存在缺陷,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但中学历史教学反思则可以准确的、有效的找出历史教学的不足。这可以使历史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正视教学缺陷,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弥补和矫正教学不足,为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创造条件。

3.创新教学方法。

在开展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将能够迸发出“智慧火花”,提出有价值的想法和做法,利用其融入到教学方法中,则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历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予以反思是必要的,可以将学生提出的想法和做法记录下来,以便于“智慧火花”融入到教学方法中。

二、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

1.教学前反思。

教学前反思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对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予以了解,根据上学期教学总结,明确本学期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为高质高效的落实历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可以说,教学前反思历史教学是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活动的定位,为后续规范、合理的落实历史教学活动做铺垫。中学历史教学前反思的内容是:首先,明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分析教材,合理规划历史教学方案。为了确保所开展的历史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应当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对本学期的历史教材予以分析,了解本学期需要教授的历史知识。再根据上学期教学总结,对学生历史成绩、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予以了解,从而合理规划历史教学方案,为后续有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其次,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历史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采用适合的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适应性、趣味性、引导性,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做铺垫。对于教学活动的选用,则参考学生实际情况和历史教学方案,合理选用,促使教学方法的引用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融入教学活动,积极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索。

2.教学中反思。

在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当下,学生作为课程主体,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学习历史知识,为使自身清晰明了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创造条件。实现这一目的,这要求历史教师做好每一节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反思,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中学历史教学中反思的具体内容是:

(1)课前反思。

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反思,并不单单是在课后进行教学活动反思,历史课堂教学前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课堂教学前进行反思可以对反思以往教学此方面内容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摆脱固定教学框架,将情感、价值观、知识、能力等融入到课程中,为高质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创造条件。

(2)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就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所进行的分析总结。可以说,历史课堂教学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有成功和失败之处,如若不在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则会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给遗忘,那么教学不足将不会被教师所重视,这不利于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课后历史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应当将教学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学生的见解、教学方法运用效果等方面予以详细的记录,为优化历史教学活动做铺垫。

3.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反思是在每一学期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活动开展整体情况进行反思,做好总结性的记录,为创新和优化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教学后反思的具体做法则是,根据新课标要求,系统的、全面的、详细的分析本学期开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确定历史教学方式的长处和缺乏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为下学期更好的开展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做铺垫。

三、结束语

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当下,不断提高教学活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更好的教授和培养学生,为了促使学生良好发展创造条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反思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其可以使历史教学不断优化和创新,更好的教授学生,使学生历史知识水平提高。所以,对教学活动反思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第6篇

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凌源市实验中学自建校以来就对每位教师提出了要进行教学反思的要求,并作为业务检查的重点。正因如此,实验中学几年来培养了一批能力过硬,专业素质强的青年教师。本文仅就历史学科进行剖析。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比如,传统的历史教学将历史视为“记忆型”而菲“思考型”的科目。因此,讲述、板书、念课文与抄笔记,构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长期形成的这种“教师灌输,学生记诵”的教学基本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到历史是“最无用又无趣”的科目。而现代历史教学理论认为,历史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学生不应只学习那些“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程序性”的知识。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去认识过去,以及批判与诠释的基本史学方法。“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历史赋予人类的智慧。教学反思正是通过对教师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教学反思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在别人教学的课堂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的阅读中搜集书面案例。我国各地都有一些优秀历史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是教学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在搜集和总结的过程中,总结得失,并不断的形成经验或理论继而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反复实践,揣摩。

第二,观摩与讨论。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讨论来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野而难以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为此,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组内听评课和组内示范课活动。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数教师不能直言不讳,只言优,不言劣。所以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

第三,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一堂课下来总会与自己预想的方案有些出入,有成功的地方,也失败的地方,及时记录下来,总结得失,将变成课堂教学最为宝贵的财富。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第7篇

反思性教学初中历史原则一、反思性教学

教师的工作是对单调重复的,所以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很少对已成习惯的工作活动进行反思。很多教师即使教龄十年、二十年,真正的工作经验也就相当于一两年的程度,因为他们只是把一两年的工作经验重复运用了。杜威曾指出,教育工作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重组,从而不断提高经验的意义。不善于反思的教师,只是整日不断重复地完成教学工作,并不断完善教学结论。而善于反思的教师是不仅寻求他们在的教学结论,还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炼出其中的意义。杜威为我们认识反思教学提供了历史与思想基础,他的观点成为我们理解反思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对反思性教学有如下理解:教师在多变的教学环境中,以自身拥有的教学原则为指导,以不断更新的教学实践为参考的主要对象,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理论基础,并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复周密的思考,这样便能赋予教学实践具体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作者从反思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开始论述,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层面的阐述,本文交代了反思性教学的应用方法与应用原则,势必会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工作起到相当的意义。本文的论述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参考,同时也为历史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实践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改变陈旧传统的讲授理念,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体现出创新性,逐步使自己转变成为具有反思精神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反思性教学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机械复制式的教学思路,进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最终转型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合格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反思性教学这一课题的探讨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为改进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工作的效率具有相当高的实际意义。

三、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1.总结反思法

简单的说,反思教学法的意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自己或者他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教师在工作中可以反思的内容相当广泛:首先,教师可以总结反思教材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其次,可以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学生和同事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可以对其他教师在教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或他人工作中存在的失误进行总结反思;还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突出成功或者存在的失误。当教师对这些事件进行反思的时候就会把在所得的经验进行全面的记录,方便自己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查看反思记录,以便在自己将来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

2.录像反思法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出来,以便自己事后观看,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也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录像,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录像中的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录像反思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录像。

(2)课堂教学结束后观看录像,比较课前的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3)针对教学录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

(4)根据教学录像的评价内容,对自己的以后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佳的反思性总结效果。

3.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心得的交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方法。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几名初中历史教师围绕某个历史专题进行研讨。

(2)针对研讨的结果总结出重点,并在授课中体现出这些重点,让其他几名教师听课。

(3)课后教学实践教师与听课教师进行的交流研讨,共同反思是否存在问题。

(4)将共同的反思结果应用于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4.档案袋法

教师可以运用档案袋把自己对教学工作的反思结果分类归纳,建立专题性的分类反思档案用以促进教师的反思活动的不断提升。教师可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反思的专题分类,如可以分为:课程开发类、教育创新类、学生接受类等。建立专题后,教师一定要对每个专题下保存的结果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升。

四、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原则

运用反思性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工作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

反思性教学的应用,一定要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完成。如果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根据在的反思结果来自我纠正,重新设定教学策略;如果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则要根据对合理教学过程的反思来自我完善,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

2.循环性

反思性教学一定要做到良性循环,这样具体的循环过程才可以转化为一组真实反映教育活动的论述。当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被教育实践否定时,具体的循环过程应该是:出现问题――设想解决这个问题――想象中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出现,应当这样循环才是反思性教学的最佳循环方式。

3.深刻性

现在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还比较浅显,仅仅局限于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经验进行思考总结,实际上反思的核心问题并不局限于“思”。更重要的是在于“反”。“反”字的一层意思在于“返回去”寻找问题所在,另一层意思在于“跳出来”思考自己的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

五、结语

随着教育届对反思性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更多的一线历史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平台上,通过对自己的分析,为教学实践工作积累了相当多的宝贵经验,从而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使教学工作更有效率。此外,教学过程的不断反思,既是对教学实践工作的得与失的分析,又是对自身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2]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发展历史[J].外国教育资料,2001,(1).

[3]靳玉乐.反思教学[M].四川教育集团出版社,2005.

[4]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第8篇

一、开展课堂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事物不会永远处在最完美的状态,总会存在着可以改进的地方,只有不断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才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教学不是静态的,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是变动的,如果坚持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更难以提高教学的质量。由此可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反思是十分必要的。高中历史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的好处有:通过反思,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思,教师对自己进行再认识,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扬长避短,为下一次教学活动积累成功经验。

二、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反思的办法

1.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意见

在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往往由于没有学习兴趣,以致思想容易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而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是与我们的教学模式息息相关的。因此,笔者常常会定期与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其他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设计与改进中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对每节课进行总结,及时地做好反思

有些教师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对教学进行反思,这样的做法笔者是不提倡的。因为时间久了,就很容易会淡忘些本应该记住的内容,所以笔者提倡每课一小结、每月一大结。上完每节课后,教师都应该对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得到的收获等进行总结,最好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的内容可短小精悍,但一定要记下问题的关键所在。时满一个月后,再将这些课后小结进行整理,做一个比较全面的阶段性总结,并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更加容易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地纠正过来。

三、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课堂教学反思成果

我们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坚持进行严谨的教学反思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反思后的实践。只有将我们反思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解决了,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反思的效果,切莫纸上谈兵。例如,我们仔细地分析了学生厌学历史学科的现象,并寻找到了其中原因,比如或者是因为历史教材内容枯燥,或者是因为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单调等等,那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知识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对自己综合素质的一种提升,以及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同时,探索运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演绎,运用多媒体来播放历史短片等,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因此,我们不能将好的想法仅仅停留在思考中,还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在实践中验证其正确与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仅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简单的反思,还应该将反思的结果付诸于行动之中。

总之,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风.历史教学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2]张向阳.历史教学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第9篇

初级中学历史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不在改变“教”的方式上下功夫,致使有的学生也不在“学”的方式方法上去探究。“穿旧鞋,走老路”,历史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机械授课,只是把知识点加以强调,为应付统考而教;学生则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不在理解上多思考,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各种活动开展不到位,为提高升学分数而分数。长此以往,致使历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失去了蓬勃生机和吸引力,课改难有进展,《课标》精神也难以贯彻和落实,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改革历史课堂教学的弊端,向课改要效率,要质量,就必须实施和加强历史课教育科学研究,找到改革历史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思之思立,鬼神通之”。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组织中学生撰写“单元反思”,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深化课改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之一。

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主席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古人说“前师不忘后师之师”,“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览可以知兴替……”。这些都强调了并折射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中学历史课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革除原有教学的弊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大力开展“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科研,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2)《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课程应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历史教学中,为了深刻领会《课标》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加大课改力度,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引导中学生通过“单元反思”的探索与尝试,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并结合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条新颖而富有创意的良好方法。

(3)同志在《实践论》中深刻地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里的“认识”、“再认识”,就是对事物“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过程,如果缺少了对事物的“认识”,“再认识”,就不能深刻地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就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如坠五里雾中。联系到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一课,一单元之后,如果不及时反刍,对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会变革等问题去粗取精,“认识,再认识”,就是浮光掠影,达不到把握历史真谛的目的。这里的“认识再认识”就是学生的认真“反思”。有鉴于此,每课之后、单元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引导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某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再认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分析,把握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从反思中受到启迪并形成文字材料,就能吃透教材,汲取精华,学以致用,从中受益。

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研究目标:中学历史课本中每个单元相对独立,历史发生的时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有相近或相似之处。“单元反思”就是每教学完一个历史单元后(含若干课),教师组织引导中学生结合现实及时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变革等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认真反思,在反思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了解,培养能力、融会贯通,受到启发,学以致用。

(2)研究内容:①什么是反思。②学生怎样反思。③为什么要反思。④教师在学生反思中的地位和角色是什么。⑤怎样写反思材料。⑥每次反思材料的收集和处理(班内交流,相互启发,利用班级手抄报、墙报、宣传专栏对优秀的反思进行张贴交流)。⑦教师对每次反思的指导与讲评。⑧反思的内容: “单元反思”可以是对某课的反思,可以是对整个单元的反思,可以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可以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社会变革的反思,还可以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反思,更可以是对学习方法、活动探究的反思,在不断反思中“认识再认识”,修正认识上的误区,直至把握问题的精髓。

(3)研究方法:课题组制订计划,任课教师布置指导,实验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参加,课题成员跟踪,解决问题,班级内交流成果,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优秀反思展示,期末总结等。①课题组制订计划。每学期开始,课题组要召开实验筹备会议,依据确定的研究课题,集思广益,充分论证,确定本学期的工作思路和安排,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②任课教师布置指导:每教学完一单元历史课,任课教师要及时布置全班同学复习、思考、撰写反思材料,然后在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收齐,教师抽阅一部分,将出现的问题在班内讲评指导并向课题组书面汇报。③实验班级全体同学参加:不允许有不参加反思和写作的同学存在。④课题组成员跟踪靠上解决问题:针对学生反思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课题组成员要主动配合,任课教师研究改进方案,不断完善和提高。⑤班级内或课后交流:任课教师可将优秀反思打印分发给班内学生,相互研读交流。一学期内出2—3次反思展览、展示成果。⑥期末总结:期末课题组要对一学期的“单元反思”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下一学期打下基础。

4 预期成果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通过引入新情景考查学生的反思能力,但教师发现反复讲解的知识点学生也无法记住,同一个知识点出的题目还是会出错,学生在材料分析方面也不够到位。这些现象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因为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都是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所以学生总是记不住知识点。翻开历史课本可以发现,原来的课后练习都变成了探究学结,这也向师生传递了一个信号:高考的知识点考查形式可能会发生转变。结果证明这是真的,这几年的高考考题都是在研究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记住答案,这样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面对新题目学生仍然是毫无头绪。

二、拓展历史教学内容

在编制教材的时候因为受到篇幅的限制,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细节往往都是一笔带过,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适当补充内容,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的素材。比如说在讲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分析袁世凯一边支持南北和谈、一边打击革命党人的矛盾心理,还要告知学生帝国主义对袁世凯是大力支持的,因为袁世凯更能代表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在讲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候要详细介绍约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同时要与美国的1787宪法和法国的1875宪法进行比较说明,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宪法都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并进一步分析当时的资产阶级有哪些局限性,然后反思出中国的资产阶级理念是由何而来。

三、引导学生学会古今结合

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以教材为本,但是又高于教材,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水平。比如说2016年的新课标历史材料就是以水土流失、草原沙化和人口压力增加等当代现象为背景提出的考题,这些词汇都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学生如果只是专注于历史教材,可能对这些词汇的概念都一无所知,自然也无法结合这些想象去联想历史知识点,考试成绩也只能是差强人意,达不到学生自己规定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不但要分析知识点,还要结合时下热门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古今结合,利用历史观去看待现今的事情,使学习过程变成分析问题和拓展迁移的过程。

四、为学生留足反思的时间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反思,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因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科目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而且需要完成很多课外作业,所以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总结和反思知识。即便教师针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学生仍像对待新知识一样认真摘记笔记,但是在做题目的时候还是会出错。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反思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一节课不要安排太多教学内容,要给学生留出几分钟的时间,引导他们思考这堂课学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还存在哪些疑问,如果有疑问要立即请教老师,做到当天问题当天解决。

五、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部分学习内容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两项资料的搜集最感兴趣,一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在当今的社会实践,二是透过美国大选剖析两党政治。针对第一个主题,学生通过“水门事件”、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以及“安然事件”来说明“三权分立”的作用;第二个主题可以搜集到“驴象之争”漫画、布什竞选和美国大选程序流程图等素材。学生搜集到的素材不仅可以体现出他们看待历史事件的角度,素材后面附上的个人见解更是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说“美国两党的对立局面将长期存在”、“谁也无法忽视选民的作用”和“美国大选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财富的较量”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提出的观点,虽然掺杂了个人情感因素,但是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这就更能检验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是否准确。

六、激励学生掌握反思措施

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及时总结,用心思考。当然,总结反思不是任由学生毫无目的地空想,而是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指导任务,将课堂与课本相结合,让学生在课本上标出重点内容,标注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关键词。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就当天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另外,还可以结合拓展迁移引导学生反思,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回答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以及他们自己的感想等问题。教师也可以在教案上提前设计总结反思环节,并写上学生需要反思的问题,对教学重难点进行重点标记,争取做到解决所有问题,让学生真正消化课堂知识点。

七、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探究能力,这不但是适应高考的变革,也是达成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意见、生成答案、得到启示等,这些都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和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领悟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适应新课改下的高考改革。

参考文献:

[1]陶艳.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软件:电子版,2014,36(18):240-241.

[2]张立文.浅淡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17(02):46-47.

[3]张彬.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4(25):70-71.

[4]张建民,董殿利,徐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质疑反思能力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23(12):23-24.

上一篇:高二上历史总结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历史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