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5 10:31:09

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重视中考前历史备考复习

无论之前我们是否重视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但是中考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历史复习的重要性。作为开卷考试的一门学科,如果我们在思想上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制定复习策略,主动复习,投入其他学科一半的复习时间或精力,那将会使我们的中考总成绩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行动上做到重视历史复习呢?笔者认为,同学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课前,做好预习和知识点梳理,为课堂上理解老师的讲解做准备。2.课堂上,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根据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主动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做习题,在老师安排的自由时间内积极讨论。3.课下,归纳历史知识,选做历史测试题,总结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进而复习好历史这门课。

二、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在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备考复习后,我们还要有章可循地复习历史。一般来讲,中考前的历史备考复习,大致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回归教材抓重点,专题复习抓难点,综合测试(训练)抓考点。

1.系统复习教材知识

在本阶段复习中,要把课本作为依托,围绕课本按章节进行系统复习。具体来讲,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要做到突出“全”,加强“联”,做到“活”。突出“全”:即知识要全,不放过任何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复习到位;加强“联”:即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做到“活”,即能用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每一章节复习完成后,要理清该章节的历史线索,并能根据历史线索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对照教材章节进行复习,该识记的务必识记,该理解的务必理解,该会运用的务必要会运用。另外,我们不能为了加快复习进度而遗漏知识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就不必再花费精力去理解,而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必须要理解并会运用,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就可以大胆放弃。这样,不仅能减轻负担,还能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2.专题复习

在进行完教材知识系统复习之后,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纵向联系起来,建立对应的专题知识体系。这样做能系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前一阶段复习中的缺漏。对于专题复习来说,我们可以采百家之长,自己总结历史专题,将历史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面有机地串联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3.模拟考试训练

在考前的冲刺复习阶段,我们要尽量做一做历年的中考试题,以适应中考的题型和题量,并进行总结分析。注意在做历年的中考试题时,可以按照中考的答题时间要求等要求自己。做完后,要对照参考答案找出自己所给答案的不足之处,总结答题规律,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找老师答疑解惑,力求达到做一套试题,就有一套试题的收获。

三、“抓小放大”,背诵重点

虽然说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从阅卷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在识记类试题上的答题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在中考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加强历史知识的识记,背诵知识点。但我们在记忆历史知识时要懂得“抓小放大”。“抓小”,即记忆教材中清楚标出的或隐含的重大而零碎的知识点。在复习完一个单元后,我们就要将必背知识点总结出来。“放大”,即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教材中的大段内容。这样,通过“抓小放大”式的复习,不仅有利于提高答题的速度,也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四、有侧重地做练习题,中考时轻装上

为了轻松、自信地走进中考的考场,同学们有必要做一些练习题,进而总结解题技巧以及注意事项。要注意,我们做练习的目的不是去猜题,而是通过练习,使自己可以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参加考试。

临近中考,不仅家长找来各种辅导资料让学生练习,学生自己也会找大量的习题来做,而这些试题却不能完全派上用场。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可以将资料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必备资料,即最重要的资料,其中可信度比较高的资料有:六本教材、校内模拟题、专题复习资料、热点归纳、考前集训试题等。这类资料需要多翻阅。第二类则是平时做练习的试卷和课堂练习题。我们只有确定试卷上有类似的题目时再去翻看,但尽量少翻。第三类就是考前刚搜集到的资料,这类资料排在第一类、第二类资料的后面,前两类找不到的时候再使用。

五、同学之间交流

同学之间加强交流,不仅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同时还能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以改变自己学习(复习)模式的不足,方便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系统化;自律性;微课视频

我国教育事业朝着现代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目的是科学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微课的出现离不开互联网技术、视频剪辑技术、摄像技术的支持,微课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如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节奏明显加快,教师使用黑板、粉笔和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效率不高,须引入微课,改善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加强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和价值。

一、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强化学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知识理论性强,学生自主学习死记硬背,学习效果并不好,而且容易产生疲惫感。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有些方法效率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有偏差。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下降,以至于自主学习期间动力不足。微课就像学生能随时请教的老师,可为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的逻辑关系。微课视频比较明显的优势是结构性强,对知识的讲解有条理、有层次。重要的知识点详细讲解,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点粗略讲解。有了微课,学生自学效率高,在记忆历史知识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微课能打破过去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事实上,历史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逐章讲解历史知识,章节的知识间存在联系,但是在高中生的头脑中,这种联系并不清晰,也不牢固,更不用说形成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了。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夏商周直到明清的历史知识,并使用微课,用视频展示朝代的更迭,会在高中生的内心产生波动,朝代的更迭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同时也容易在高中生的脑海中形成时间和空间概念。学生的感官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促进相关历史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在微课视频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更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在理解的条件下记忆理论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二)借助微课拓展和延伸历史课堂

高中阶段学生能接触到广博的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感到疲倦,精神也处于懈怠的状态。学生要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教师也要做大量的教学工作,而且都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难度非常大。历史课时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教学期间甚至不能把全部的教学重难点知识讲到位、讲透彻,学生只能在课下下功夫,但是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班级内的学困生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增加。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雅典城邦的兴起”,这段历史非常复杂,只能简单介绍雅典的民主政治,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很多内容都一带而过,学生并不能形成深刻而又稳固的理解,学生心中有种种疑问,包括“雅典时代”究竟如何,雅典时代和雅典的民主政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此时教师可应用微课向学生展示盛世雅典,从而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借助课后的时间观看微课,实现对课堂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微课视频展示了雅典全民参与政治的繁荣景象,微课能起到延伸课堂教学的作用,有效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满足高中生对知识的需求。学生通过学习平台观看微课,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1]。

二、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微课对新课改的启示

(一)确定主线确定主线,系统化呈现相关知识点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强调与时俱进,从微课的应用中,能够得到的启示是教学工作应重视条理性、结构性和创新性,而这恰恰也是微课具备的优势。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应加强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总结,形成系统化的结构,能做到对某一知识点的精讲,优化高中生的学习体验。也需要扩大到对某一专题知识的整合,这是因为高中历史知识容量大,而微课视频的显著特征是短小精悍,为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知识,辐射到一个专题是科学的。对此,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微课视频可创建整体专题知识的教学模式,可提高高中生复习知识点的系统化水平。利用微课视频,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须从大纲的典型例题入手,寻找突破章节,加强对历史微课题的建设。以大纲中考查商周时代历史知识的题目为例,以图像和文字组合形式来检验学生对商周时代的历史内容的掌握情况,考查的知识点包括西周的建立、当时手工艺的发展、文字的演变,这三个知识点分布在人教版高中历史的三本必修教材中。再比如,典型例题中的第27题,着眼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考查的知识点分布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对这些典型例题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应适当注意一些微观问题,要具备将零散知识有效整合的能力,呈现出较强的条理性,同时也要有比较高的系统化水平。以宋元时期为主线,需要整理的知识点有经济、思想和科技相关内容。以新中国时期为主线,需要整理的知识点有政治、经济、外交事务的相关内容。另外,还有以选官制度为主线和以监察制度为主线的相关历史内容。当学生接触到了这些概括性和总结性的历史知识时,高中生的历史学科水平也将有所提高。

(二)张弛有度张弛有度,强化高中生学习自律性

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将高中的历史教学与微课有效结合。该形式的教学过程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课前学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对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有很高的要求。课前视频的观看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到底成果怎样还须检测。但高中生终究还是孩子,仍然非常贪玩。由此,教育工作者从中能够得到的启示是培养高中生的自律性和自觉性是非常关键的。另外,教师加大督促力度也非常关键。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认真完成视频观看任务,须采取有效手段,使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可对学生在线教学,学生观看完微课视频后,做课后练习题,学生在线做题的情况,教师能够在学习平台上查看,只有在学生认真观看微课视频的条件下,才能获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学生获得了好的测试成绩,会有成就感,这种满足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这对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也能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另外,还可采用奖励和惩罚结合的方法,学生自学两三次以后,组织师生间的交谈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形式,帮助学生概括和总结学习的有效方法和学习的无效方法,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优缺点有科学的认识。采用奖惩条款,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当的、有效的调整,逐步培养高中生的学习意识。奖励和惩罚与在线测试共同执行,两者一张一弛,能极大改善高中生学习自觉性差的问题。这两种约束办法越早执行越好,可以在高中一年级就执行,能起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中三年紧张的学习生活。实际执行上述教学模式,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微课视频制作时间长,与学生的磨合也有一定难度。开始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频率不宜过高,比如,在教学必修一五单元的知识时,共有20个课时,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次数可以是5次,大约是每个单元都有一次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制定的奖罚措施以惩罚居多,这是因为在实际执行时,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比较多,教师对学生口头批评,但是两次批评后学生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此教师加大了惩罚的力度,学生做得就比以往好。如果学生没有做课后的检测或者是课后检测错太多,就需要多做一页课后测试,加做一页课堂作业,会导致学生的活动时间减少半小时到一小时。而这一决定又是民主决定,学生须遵守承诺,课后测试不达标就不能不多做一页课后测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刻领悟质量换时间的重要性,在此条件下,学生逐渐形成学习的自律性,很多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微课视频的学习和课后测验题。

(三)借助微课借助微课,突破重难点问题

微课讲解历史知识点,具备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强化学生的情境感,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加强的方面。当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有较强的情境感,思考问题的思路会更加灵活和开放,有助于突破一些重要且困难的问题。发展以建立情境为基础的历史课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置于具体的情境中,以更快的速度给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借助微课创建的有效情境,可以高效讲解历史知识内容。具体的情境能有效推动学生深入地分析问题,使学生能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例如,在学习高一历史“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内容时,历史教师借助微课介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并以创设教学情境为目标,让学生观察清朝的版图。在此条件下,学生分析相关内容就有了情境感,使学生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充分调动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并形成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利用微课使高中生很好地把握历史知识,在突破一些关键问题时,有独特的思维,也有很强的逻辑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制作和选择微课时,就要体现逻辑性。高中历史知识是非常复杂的,内容量也很大,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出现不清楚问题与哪一章节有关系的情况,这致使学生审题不清,可见,增强学生的历史逻辑性思维意义重大。所以,教师教学须重视对知识点的简化,在平时上课时,也要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可以是用一句话总结一条微课视频讲解的内容,甚至可以是几个字总结,用少量的字概括一段历史语言的主旨,方便学生记忆,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四)突出重点突出重点,优化高中生的学习体验微课视频

对知识点的讲解能直接切入主题,能突出重点,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形成的启示是:课堂教学也应重点突出,尤其是在讲授线索时,应具备明亮醒目的特点。教师使用微课讲授历史知识,只用一条线索来教授是科学的,基于一个突出的关键点,切断可有可无的分支。高中历史教师要有精简语言的能力,能直接点明要害,不可言语过于啰唆,又没有重点,这一问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知识点的有效讲解,而这也是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的重要标志。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内容时,确定的研究课题是百家争鸣,需要强调的是儒家的观点与其他派所持观点的差异。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点有高效的掌握,教师须突出重点,也就是儒家思想的立场。另外,儒家思想的重点还有仁爱、为政以德。儒家学派的重要观点必须加以解释。儒家思想有比较清楚的主线,容易与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比。儒家学派提倡仁爱,人应该有爱和智慧,这与墨家学派所提倡的兼爱有一定差别,兼爱指的是要爱所有人。为了说明这种区别,可以详细举例,以便学生真正能懂得二者的差异。教学活动除了要有重点外,也要有亮点。教学有亮点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使高中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深入浅出的教学片段是亮点,详细的解剖也是一种亮点,充满激情的朗诵又是一种亮点。当历史教师开展的微课教学活动有了独特的亮点,教学水平和级别都能有所提升[2]。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要想教学有亮点,就要从各家学派主张的不同观点入手,应用幽默动画来体现这种不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能使教学有亮点的另一种方式就是从教师的语言入手,教师的教授语言充满激情,学生沉醉于学习的可能性就更大。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有很多,从这些资料中,能找到不同学派所信奉的观点,教师为增强自身的语言魅力,可在教学活动中用表演的心态,来完成相应材料的朗诵,这对学生体味史料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或者是教师挖掘学生潜力,培养高中生的朗诵表演能力。发挥个人魅力对人的影响作用,展示历史教学的亮点,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让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学生前进。目前,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为有效消除高中生在学习上的惰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做到张弛有度,将微课与课后测试有效结合,使高中生在努力学习后有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历史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注意优化高中生的学习体验,做到教学突出重点,而且有亮点,通过微课拓展和延伸历史课堂,开阔高中生眼界。加强整合历史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条理性强的历史知识结构;有力践行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获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李丁南.巧用微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趣味性探究[J].高考,2021(27):13-14.

[2]朱玉洁,关娴娴.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21(13):73-75.

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时间记忆法

记忆历史时间是历史学习中的一项任务,大量的历史时间往往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虽然准确记忆历史时间给我们的历史学习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只要我们留心,历史时间也可以成为我们记忆历史知识的法宝。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按时间顺序来记忆相关史实,不但会令历史知识变得更具时间延续性,而且也不容易混淆历史时间。例如,在讲到《三国鼎立》时,魏蜀吴三个国家建立的时间分别是公元220年、公元221年、公元222年,在记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个时间顺序,把三国的建立者、都城、势力范围等信息一个个地填入相应的国家和时间之下,这样会大大减轻我们的记忆负担。又比如,在记忆美国的独立过程时,由于几个重要的时间点是按照顺序推进的,我们同样也可以采取这种时间顺序记忆法:1775年,来克星顿打响了反英的第一枪,并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1776年,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自此美国就诞生了;1777年,美军取得了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发生了转折;1778年,战争的重心开始南移;1781年,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就这样,以时间为线索,整个独立战争的知识点都能够被学生轻松地记在大脑中。

二、对比记忆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同类型、同性质、同时间的历史史实,而这些知识也是造成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出现混淆、错误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发生的各种侵略战争,以及在这些战争后签订的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大多是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之类,然而每个条约割让的地方、赔款的数额、开放的口岸又都不相同,这就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麻烦。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对比记忆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条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记忆,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防止记忆发生混淆,还可以在对比中发现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就拿不平等条约来说,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虽然这些条约的内容看起来大致相同,但是在侵略的程度上却在进一步加深,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是怎样由一个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三、图表记忆法

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在记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拿起手中的笔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提高记忆的效果。比如图表记忆法就是一个效果不错的记忆方式。通过列图表,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使得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内容变得系统化。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面对中国古代各种政治改革,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列图表的方式进行记忆。通过图表信息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种改革的名称、时间、实施者、内容以及对当时乃至以后历史产生的意义等,这样,原本看似杂乱的各类改革变法会变成一个改革演变史。这样不只有利于记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除了各类改革变法,还有很多内容可以采用列图表的方式进行记忆,比如在讲到中国、世界历史中所取得的各种科技成就、文化成就、艺术成就,以及中外所发生的一些著名的战役等,都可以采取列图表的方式进行分门别类的总结。

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92-01

阅读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重要的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分析是分不开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

历史学科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各知识点从表面上看似乎缺乏连贯性。但实际上,这些历史知识点间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阅读历史教材。

例如,在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知识其实是被“三要素”或“三部曲”串联起来的。“三要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具体人物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引发的。“三部曲”是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由原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所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三要素”或“三部曲”去阅读历史教材。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发觉历史知识点不再凌乱,而是可以串联起来的。学生在分析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去阅读历史教材,自然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层次阅读。所谓层次阅读,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区分历史事件发展的层次,并从中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和支线。例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变革虽然复杂,但都是按“王朝兴起―鼎盛繁荣―走向衰落―王朝覆灭―频繁战争―新王朝产生”这条主线发展的,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背后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条历史主线去阅读教材,把握封建王朝变迁的过程,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这样,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时就有了线索可寻。

二、指导学生细读历史教材

目录、标题、大事年表都是初中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标题”,从标题中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这里强调的“阅读标题”,不是简单看一遍标题,而是在阅读过程中领会标题的内在涵义,从标题中了解每一章或者每一节所讲述的大概内容。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教材章与节之间的关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其中,第一课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二课是《原始的农耕生活》,第三课是《华夏之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第一单元的标题中理解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的来源问题。该单元先从介绍我国最早的居民开始,从原始人的生活一直讲述到黄帝与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应进行总结:“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都是围绕中华民族的起源来展开的。”通过阅读标题,学生从整体逻辑结构上,把握了历史知识的联系,学会了抓住重点知识,掌握了“从总到分、从分到总”的阅读分析方法。

现行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增加了许多插图,有图文并茂的优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先观察插图,然后再看文字的内容。例如,学习“春秋战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观察地图,引导其弄清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文字部分。这样,学生会发觉诸侯国的战争与地理位置是有密切关系的,且地理位置对诸侯国争霸有重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

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课后阅读历史书籍的良好习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不少历史书籍的文字比较枯燥,学生很难有兴趣去阅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开展“讲述”教学,也就是在每一堂课的课始,让学生讲述与这一堂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口头讲述历史故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了在讲述环节表现得更出色,学生们在课外积极阅读历史书籍,这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针对学生喜欢看穿越剧、历史剧的情况,笔者把教材中的知识与当前热播的影视作品联系起来开展“讲述”教学。例如,学习有关西汉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些描述西汉时期的电视剧的剧情。若发现学生所介绍的影视作品出现明显历史错误时,教师可以组织辩论或者指导学生查阅历史书籍,找出影视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差距。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查阅专业书籍、了解真实历史的念头,其阅读历史书籍的兴趣日益浓厚。

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1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材中涵盖的知识非常广,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一些国际史都有所涉及,而历史课程在高中安排的课时非常有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抓紧时间完成所有教学内容,这就给很多历史教师的授课带来了困难。教师如果完全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授课,学生们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些历史知识,也没有透彻地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如果教师要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课堂教学时间又远远不足,很多历史教师因此陷入两难局面。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关键词”是指教材知识点中一些重要信息,例如历史时间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等等要素信息,教师将这些信息整理后讲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利用这些“关键词”完成对整个知识点的串连记忆。“关键词”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们节省大量的学习时间,教师从复杂的历史知识中将“关键词”抽丝剥茧地提取出来后,学生们只要记住这些关键词就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整个知识点了。因此在“关键词”教学法中教师要对“关键词”进行有效剥离和选取,以便教学活动可以更加高效地展开。

2“关键词”教学法在预习学习中的应用

在开始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安排一些预习问题,鼓励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前进行预习。在学生进行知识预习时,教师安排的预习内容不要仅限于历史课本,教师可以根据历史书上的知识点展开有效拓展,运用互联网技术等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分享给学生,使得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的预习可以对整个历史事件有着更加全面具体的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己寻找这些历史知识中的关键词,从中找到一些关键信息点,明确自己所预习内容的重点,在预习学习中取得有效的学习成果。而当学生们经常带着问题去寻找历史知识中的关键词时,他们会养成寻找关键词的良好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们就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关键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当学生们完成对历史知识的预习后,教师就可正式开始课堂知识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本知识的总结逐步向学生们传授自己所选取的关键词,并鼓励学生们也将自己总结的关键词说出来。在课堂上,教师讲出自己的关键词,并说明自己选取这些关键词的理由,学生们也说出自己选取的关键词和选取理由。师生之间通过平等的交流和讨论确定最终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了学生们对这一段历史知识的共同认识,而确定关键词的讨论过程正是教师较深学生们对历史知识印象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对历史知识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解释,使得学生们能够真正透彻地理解这段历史。当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点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后,他们很容易就会明白哪些关键词才是这些知识点中的重点,这是非常有利学生们更加深入理解这些历史知识的。“关键词”教学法的应用重点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并倾听学生们的意见,历史是非常可观的,但是每一个人对同一段历史都会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将历史知识向学生们进行直接的阐述,将教材上的知识和自己的想法直接灌输给学生们,很少考虑学生的想法。而在“关键词”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双方更多的是在通过交流和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后一起确定教学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既能够充分代表历史知识,也能充分彰显学生们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也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历史问题,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将大大增强。

4“关键词”教学法在复习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课程中有着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师和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挠头的教学难点。使用“关键词”教学法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减轻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们用更加轻松的方法记住历史知识。因此历史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察学生们对于关键词的掌握程度,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之前所学习的内容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解读。在充分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些关键词之后,学生们通常会比较轻松地回忆起相关知识,这些关键词构成了历史知识的骨架,学生们只要记住这些关键词就能相对比较轻松完成知识复习,这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困扰着很多教师和学生,使用“关键词”教学法能够使得学生们更加轻松地记住历史知识,也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历史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利用这一教学方法,完成对学生的教学培养。

作者:何雄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参考资料:

[1]周丹.信息时代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浅谈[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244-245.

[2]张娜.让高中历史课堂更高效---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学为例[J].学周刊,2015(25):132-133.

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脉络教学效果策略探析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驳杂无比的历史知识而言,脉络梳理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在高中,同学们面对浩如烟海般的历史知识,总是会觉得无从下手,然而,通过对历史进行脉络梳理,就能够很好的将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在基本的框架结构下能够使同学们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历史,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脉络梳理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1、历史知识汇总,构建基本的结构和框架

和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历史知识囊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形成的一切记忆,都可以归结为历史。思想文化、军事政治、朝代更迭、发明专家、医药百科等,也就是说,历史是一切过去概念的总结。面对浩如烟海又杂乱无章的历史,如何进行学习和记忆就成了每个高中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在高中课堂中,通过对知识的脉络梳理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以往,同学们面对历史枯燥的讲义时,总是昏昏欲睡。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历史的教学方法逐渐完善,整个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已经初步被构建起来。历史教师通过这些框架,可以让同学们顺着该结构很好的学习,十分利于达到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当其真正对一个学科感兴趣时,才能真正走进这个学科的大门。对于高中历史而言,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就是其知识的复杂性。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通过将历史知识进行汇总,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极大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中国朝代自古以来更迭了多次,同学们在记忆朝代更迭顺序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因为很多朝代名字相仿,例如两周、两宋、两晋等朝代。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将中国古代的所有朝代,按照其更迭的时间顺序将其编成一首押韵诗。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于战国,一统秦两汉。同学们通过背诵一首诗就能够记住过去朝代更迭的顺序,这就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3、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知识梳理本身就是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其中找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以便于记忆。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同学们去记忆历史知识,更是要锻炼高中生独子对于知识的分析和汇总能力。其中每年高考中,都存在历史材料分析等题型。而历史课堂的知识脉络梳理工作,就是在锻炼学生培养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其对于知识的理解。试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就十分考察学生对于三场战争知识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必须要从这三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选择出共性和个性,并且将其分别阐述。因此,知识梳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二、对于通过知识梳理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1、避免枯燥讲义,以兴趣主导课堂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源动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同学们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将历史知识进行汇总,找出其中容易引发同学们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在授课时应该循循善诱,以有趣的知识点带动同学们自主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2、突出重点,环环相扣

在通过知识梳理来提高教学效果时,教师应该注重突出高中历史知识中的重要部分,这就需要教师有长期的教学经验,只有具备丰富的历史教学经验,才能发现历史知识中的重点部分并将其汇总整理。在构建的历史知识整体框架中,应该将这些重点知识分门别类,环环相扣。分门别类,就是将历史知识中属于一类的归纳在一起,例如可以将《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梦溪笔谈》等书籍归纳为生活杂谈类。将牧野之战、长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鸦片战争等归为战争类。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之归类,将十分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师生之间应互相沟通,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不应该只通过枯燥的讲义来授课。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可以通过发问等方式来促使学生自主发言,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思考的积极性。试问:中国宋词中流派众多,小资喝花酒,老兵我床头,说的是宋代那两位词人?这种问题十分富有趣味性,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教师可以从旁引导,最后公布答案。小资喝花酒指太平宰相晏殊,老兵我床头指的是壮志未酬的辛弃疾。

4、教师之间应该不断沟通,交流经验

历史教师都是一些知识渊博的学者,因此,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教师之间应该不断的进行经验交流,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在知识增长方面,作为教师更不可闭门造车。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升个人魅力,才能为人师表,起到一个十分良好带头作用

结束语

历史课对于高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历史知识,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更能够提升一个人生活的品味。因此,为了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应该引进和创新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知识梳理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对于驳杂无比的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更是无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丁立田.浅谈知识梳理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2]王旭琳.试论如何实现优质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J]大观周刊.2012(21)

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实验已经进行了五年多,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也在全国使用。这些新版教科书让人耳目一新,令师生们感到欣喜。与此同时,教师们在使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值得关注。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在历史知识点大量减少,历史知识的连续性被割断的情况下,怎么讲历史。我们在给基层的历史教师进行新教材新理念培训的过程中,有不少老师反映,课程改革以前是老师为学生梳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现在是让学生自己梳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这一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以前一节课的历史知识点比较多,还能讲满45分钟的时间,现在知识点大幅度缩减,有时候不到20分钟就能把内容讲完。据一些市、县教研员反映,这种现象在县一级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比较普遍。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历史教学与历史教科书的关系。

一、历史教学与历史教科书

历史教学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是又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不论是旧教科书还是新教科书,由于篇幅、字数的限制,都只能叙述历史发展的概要,不可能把所有具体生动的历史细节呈现出来,因此显得比较单调。如果过分依赖教科书,历史课不论是由老师讲述,还是由学生阅读、讨论,都很难生动起来。

我们不能把历史教科书等同于历史。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极具魅力的。历史学家们用文字把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录下来,保存至今。从这些前人的记述中我们能够发现很多有趣、有意义的东西。例如,许多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就出自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历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其借鉴作用。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就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同志十分喜欢《资治通鉴》。他曾经对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这些都说明学习过去的历史对当代人是有意义的,关键是学什么、怎么学。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关键是老师讲什么、怎么讲。如果历史教师对历史的讲述超越了历史教科书,向学生们呈现出历史的生动、具体、丰富的一面,学生们会觉得历史非常有意思,能从中受到启发。

历史教科书只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内容提纲,它为历史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线索。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需要历史教师去选择、去组织。同样一个课题,如果历史教师只向学生叙述教科书中的知识点,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归纳这些知识点,很难体现历史的魅力。只有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情节、历史材料,才能使历史变得有趣、有价值,发挥出历史的各种教育功能。从这种角度来说,历史教学是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复述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字。这些教科书中的文字,不论是由教师讲述,还是由学生复述,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历史教学。只有以教科书为线索,师生共同在具体翔实的史实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形成对历史的认识,才是完整的历史教学。新课标大量削减历史知识点,最主要的意图就是为实现这一历史认识活动创造条件。

从上表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新教科书中,一节课的历史知识点被大大削减了。旧教科书中的第2课“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有三个子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在新教科书中,把其中的一个子目:“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提出来,单独作为一节课,知识点只有旧教科书的三分之一。仔细对比其他几节课,也可以发现同样的情况。当然,这种区别从根本上讲还是课改前的历史教学大纲和课改后的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区别,因为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

历史知识点大量削减,历史的连贯性相应地就差一些了。为什么课程标准要不惜牺牲历史的连贯性,大量削减知识点?

主要有两个意图:第一,为教师充实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创造条件;第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创造条件。

课改前,人们对中学历史教科书有一个普遍的看法,即它是大学历史教科书的压缩本。作为历史知识体系,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完备的,但它只是一些干巴巴的条文,只有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历史结论,缺少生动具体的史实。由于一节课的知识点密度大,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蜻蜓点水,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概括性地提一下,基本上不

二、新课标教科书削减历史知识点的意图

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结构来看,新旧教材的最大区别是知识点密度的不同。我们以课程改革以前的初中人教版全国统编教科书和课程改革后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作一比较:可能给学生讲述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史实,向学生展现历史的细节。历史缺少具体生动的史实、缺少故事情节,自然显得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缺乏具体情节的历史也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态度上的反响、很难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削减知识点,就是为了给老师足够的时间把最重要的历史知识点给学生讲透,让师生共同发掘出这一历史知识点所隐含的丰富的历史内容①。另外,一节课的历史知识点密度大,师生的主要时间用在掌握这些知识点,师生交流互动、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就少、甚至没有时间了。削减知识点,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师生互动留出了时间。总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大量削减历史知识点的主要意图是要让师生共同在具体翔实的史实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并在这种具体生动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陶冶情操、发展各种学习能力。

新教科书的知识点大量削减,如果还用以前讲授旧教科书的思路来讲新教科书,45分钟时间就显得富余了,也达不到课改所要求的历史教育目标。

三、如何以教科书为线索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前面提到,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削减历史知识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教师充实历史教学内容创造条件,让师生对每一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能有时间深入探索。当然历史课不仅仅是探索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些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以历史知识为媒介。那么,应该怎样选择和组织历史知识、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呢?这需要根据每一节历史课的具体情况来定。下面举一个课例略作分析。

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9课为“甲骨文与青铜器”,只有两个子目: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闻名于世的青铜器。与旧教科书相比知识点很少,如何把这两个知识点讲深、讲透?这是一个如何补充和组织教学内容的问题。以甲骨文为例,课文正文中对甲骨文的介绍仅用了一个自然段,100多字。加上楷体小字的补充介绍,也超不过300字。作为一种历史知识介绍,不论是由教师讲述,还是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以后回答,顶多十几分钟就完成。通过这些文字介绍,同学们对什么是甲骨文也会有一个概念上的了解。问题是,讲过或看过这段文字之后,能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如果只是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甲骨文,显然不能全面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因为我们从中看不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目标。那么,怎么讲才能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呢?

1.课题导人。课题导入营造学习情境的重要环节,课题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的效果。案例: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游戏:两个人一组,用三分种时间互相交流,告诉你的同伴,你最喜欢的歌星或电影明星是谁,并说出原因。但是有个要求:不能张口说话。开动脑筋,看看除了口语还能用什么方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开始!

(学生两人一组,不说话,用其他方式交流。)

教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式交流思想的?对,是用文字。有哪位同学知道咱们中国的文字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学生的几种回答:(1)黄帝;(2)半坡遗址;(3)商朝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有自己的理由。相传黄帝让他的官员发明了文字,但这只是传说。后来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带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说明我国早在六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萌芽,比传说的黄帝时期还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则是商朝的甲骨文。现在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好,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案例评析:这个课题的导入以游戏开始,游戏内容是当代中学生最熟悉的人物以及每天都要使用的汉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谈论他们最感兴趣的歌星或电影明星,但是又不许说话。同学们基本上都是用笔写字来交流的。通过这个活动,调动起同学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切身体验到文字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提出“中国的文字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利用同学们的答案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要讲的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的总结非常重要。因为学生们有几种不同的答案,而且不一定每一个学生在陈述时都能准确说明自己的理由。教师要及时总结,对学生每一种答案的合理性做出清晰的说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比较准确的历史概念。例如黄帝时期发明文字只是一种传说,确切的证据是在半坡遗址发现的,比传说的黄帝时期还要早,但那只是文字的萌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这样,学生对文字发明的时期就有了比较准确的概念:文字不是在某个确定的时期发明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老师虽然没有明确把这句抽象的话说出来,但是在对学生答案的总结过程中,已经隐含了这个意思。给初中生讲述抽象的道理学生不容易理解,而用具体史实则容易让学生对某个历史问题形成比较准确的认识。

2.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换言之,给学生讲什么、怎么讲,是历史课堂教学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以问题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是课改以后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案例:

教师:同学们,对于甲骨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学生答案:(1)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2)甲骨文是做什么用的?(3)甲骨文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4)甲骨文是什么样子?(5)我们能看懂甲骨文吗?等等。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甲骨文充满了好奇,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探索这些问题。先看第一个问题: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有哪位同学知道,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讲述甲骨文发现的经过。

教师对学生的讲述作归纳、补充。

案例评析:教师觉得已经将教科书中的内容叙述得很清楚了,这是因为教师自己具有较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工作生活阅历,一看就明白,没有什么好奇的。但是初中学生在这些方面还有许多是空白、未知领域。教师不一定能全面了解,因此,要让教学符合学生的理解力、认识力,符合学生的需要,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把不理解的问题、想知道的问题说出来,教师再选择教学内容就比较容易了。

在这一案例中,教科书已经把甲骨文介绍得很清楚,还需要补充什么?教师把补充内容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说说他们对于甲骨文想知道些什么,根据学生的问题补充和组织教学内容,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展现自我的机会,实践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或讲述了一段历史故事之后,就接着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没有对学生的回答或讲述做总结,这有可能出现教学漏洞,因为尽管有个别同学可能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或某个历史故事,但是由于自己的表述能力或知识的限制,不能把问题说清楚。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反应,完善学生陈述的历史内容,使学生的回答条理化,这是教师在运用问题来组织教学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3.提供历史细节。学生感觉历史枯燥是因为在他们所知道的历史仅仅是一些年代、地名、人名、物名,或者是一些政治经济制度、措施的条文,对历史的结论、评价等。如果没有具体的历史过程、历史情景来支撑这些抽象的、概念性的文字,学生就很难理解。历史教学就是要为这些抽象的文字添枝加叶,使干枯的树干变成郁郁葱葱的大树,使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历史。案例:

教师: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甲骨文是什么样子?我们能看懂吗?我先出示几个甲骨文字,同学们猜一猜,这些字表示什么?(用投影出示牛、羊等表示动物的甲骨文字)

几个学生分别说出这些甲骨文表示牛、羊等。

教师(问一名学生):你根据什么说这个字表示牛?

学生:因为这个字像牛。

教师(逐个问回答问题的学生类似问题,然后归纳):同学们识别甲骨文字的依据是看它像什么。甲骨文基本上是象形文字,要表示什么东西,就画出它的大致形状来。同学们刚才都猜对了。

案例评析:提到历史细节,人们更容易想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细节描述。实际上其他历史现象也有细节。就这节课的甲骨文来说,教科书中只有两幅图片:《商朝龟甲卜辞》和《商朝牛骨刻辞(局部)》,前者只展现了两片龟甲,上面的文字根本看不清楚;后者能看出图中的文字,但是文字比较多,也不容易识别。这两幅图可以让学生对甲骨文的轮廓有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它们还不足以使学生对什么是甲骨文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教师挑选一些学生容易识别的甲骨文,放大之后一个一个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识别这些字表示什么。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学生会对甲骨文及其特征有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加上教科书中对甲骨文的概念陈述,学生对甲骨文的理解就比较完整、深刻了。

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的这个表格是动态的,每个栏目里的信息都做了链接。需要讲解哪个知识点时,教师只要利用电磁笔点触标题栏,就能够进入新的窗口界面,展示出需要的历史资源。需要退出时,教师直接按电脑上的ESC键即可返原来的课件界面。这种教学方法凸显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对比性,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了解,不仅能掌握条条框框的知识点,还能更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全面把握历史观点,从而能够提高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很多历史知识的教学,教师都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比如,在进行“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类型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均可把相关素材制作成电子表格,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对比教学,给学生直观明了的信息展示,就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二、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思维导图”法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知识模块相对比较独立,每个单元具有比较集中的知识要素。教材的这一特点有利于教师的科学施教。教师可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就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每个章节的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可利用电脑制作“思维导图”,把这节课或者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点汇总到导图中。这样,学生通过对导图的理解,就能够全面把握本节课或者是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再通过这些知识点进行思维发散,就能把知识点延伸到与此相关的其他章节中,达到教学的横向延伸,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比如,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建立“思维导图”。当本节课新授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与回顾。通过“思维导图”的展示,学生清晰了解了本节课中的重点知识,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时间、历史背景、发生的根本原因、参与大战的国家、引发大战的导火索、大战的结果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思维导图”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思路清晰,条理性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学完这一节的新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再利用对比教学法将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点汇总到一个电子表格里,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掌握本单元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并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资源整合,揭示历史本质,突破教学难点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史料性的历史教学感觉较为简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本质、根源等理解不到位。所以,教师仅仅靠语言上的学法指导,告诉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规律和技巧,学生接触起来也较为牵强。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科学整合历史资源,能揭示历史知识的本质,可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可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美国独立战争”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视频短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知道了开始时间和战争结束时间、参战双方和指挥官、历史原因及结果等信息,从而直观解决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总结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大大灵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优化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初中历史教学填色增辉。

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探究精神;指导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

随着高中历史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认真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时,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讨论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师生交流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他们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学生能快速从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提取出相关知识,并快速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分析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中,让他们和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创设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辩论。在热烈的探究和辩论中,学生的思路不断明朗,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利用历史发展中得到的规律和现象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时,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提问,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使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对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顺利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把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让学生大胆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提出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探究效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有限,在学习时容易遇到理解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探究中改进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探究中不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在进行记忆时,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也容易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混淆,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把学过的知识点按照时间的发生顺序列成一个知识网,把具体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导火索、结果等知识填到知识网中。通过知识网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有效掌握学到的知识,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能逐步深入地分析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在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主动探究时,教师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大量的知识点,还要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能运用学到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社会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的重难点,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0篇

在中考复习时,对历史知识点的识记,同学们应该做好记忆联想和知识串联工作。初中历史知识横向上分为国内历史和国外历史,纵向上分为古代历史和近现代历史,我们需要根据它们内容特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在国外历史部分,同学们可以结合现实,进行国别区别,掌握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特点,并进行历史发展比较。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是“步入近代”,主要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来讲述不同国家的近展史。同学们在复习这些内容时,可以进行课程的联系,结合前面单元中“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来进行国家历史的区分。英国因为地理优势发展海外贸易而获得原始资本积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斯图亚特王朝矛盾激化,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由“波士顿倾茶”事件引发革命战争;法国大革命则主要是因封建统治政权与宗教特权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按照时间的排序划分将不同国家地理背景、经济发展特点整理出来,强化区别性记忆,以帮助理解。

历史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将全部课程内容联系起来,相互贯穿、相互融合,以连点成线的方式形成系统的记忆框架。复习中国古代史,可以结合一些古装电视剧情或者课外读物等帮助形象记忆,激发历史研读兴趣;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根据国情现状进行历史原因分析,例如“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中“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可以结合英国和葡萄牙殖民统治以及邓小平、撒切尔夫人外交谈判等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此外,还可以采用中外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利用时间线和时间点,针对性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特点,完善历史记忆框架。

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由于许多同学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不能有效总结解题方法,因而答题效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同学们需要在平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在答题时梳理好答题思路,增强历史思维。

中考历史试题形式多样,同学们需要根据不同题型的考查特点、考查要求,进行针对性复习。一般解答单选题和填空题时,主要需要精确的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及意义,对于历史人物则主要需要掌握其历史功绩和历史评价。在复习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专项训练的方法,巩固历史知识。例如,初中历史单项选择题中常见考点有“秦王扫六合”“大一统的汉朝”等。秦、汉作为我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发展鼎盛的两个时期,同学们需要掌握秦、汉建立的时间、背景,总结两个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同时要结合历史背景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过做出正确评价。在实际解题时,可以根据题干或图文中提到的“焚书坑儒”“丝绸之路”以及“汉通西域”等关键词语判断具体朝代指向。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可以采用专项训练的方法,将历史课本中分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实现综合性记忆,并通过事件和时间点的联想,总结题目考查的主要目的。

中考题目中问答题和简答题所占比重较大,分值较高,同学们要学会在平常练习中结方法和经验,提高解题水平。历史问答题一般是给定材料,让考生结合材料作答。在中考复习中,同学们要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历史观点与书本内容结合,培养以历史的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涉及“侵略与反抗”相关内容时,一般会在问答题中以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相关图文为背景材料,让同学们阐述原因、历史影响和历史意义。这种试题类型,可以顺着由上到下、由内而外的答题思路,注重进行外因和内因分析,外部原因即工业革命促进殖民国家经济、政治水平的提高,内部原因则是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和腐败无能;历史影响方面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清政府封建落后政权的没落,二是促进中国近代化历程开始。讨论、评判型历史题,主要也是对事件发生的内外部原因和利害关系进行分析。另外在做题时,还要做好材料阅读、题干分析和思路梳理。

上一篇:大学生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学期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