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体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0 07:14:08

课堂主体教学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第1篇

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

1.乐学新知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我们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

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自我回顾

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开拓延伸

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小学语文“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一)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五个步骤。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 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自我回顾 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四、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2、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16-01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爱因斯坦却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1.实验目标。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2.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包括“新知导学—自读质疑—细读研讨—展示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新知导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延伸作准备。

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提出质疑。这就提出了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预习时间,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优等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明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因此自学能力也会有差异。通过组织讨论,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启发、思维互补,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体味学习的乐趣。有的学生在讨论中还能与其他同学进行争论。

4.展示回顾。包括自我展示以及学生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展示并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这也是学生总结提高的过程。例如,在学完《学弈》这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写出本节课的收获,好多同学都能联系实际,谈到课文的主题: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5.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开拓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例如《丑公主》这篇课文属于话剧,在教学时运用分角色朗读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再好不过了。

四、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主角”转为“配角”。

2.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3.学贵质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通过“读”与“思”,通过讨论交流,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第4篇

(一)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教学程序可用下图式表示:

二、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练习运用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三、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2、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主体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36-01

1."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探究

1.1 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1.2 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学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后进生提供当堂达标的辅助台阶。

1.3 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4 自我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M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1.5 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2."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方法

2.1 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2 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探究结论

3.1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3.2 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3.3 学习贵在质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并指导学生无疑处生疑,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通过"读"与"思",通过讨论交流,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总之,教师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教师所起的作用真正意义上是引导者和学生的朋友。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是否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东西更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胜于生活。

参考文献:

[1] 《怎样学好小学语文》 人教新课标 编著/2008-01-01/天地出版社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第6篇

我们都知道让学生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远比被动学习来得快乐,效果也更好,但在课堂中如何做到这一点,以学生以主体,这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更多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做什么呢?在教学中,我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调动兴趣

“亲其师,重其道”,教师要热爱学生,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在教学前,不妨旁征博引,联系古往今来的历史大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他们对即将上的课堂充满期待。比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相关的故事很多,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好望角”和“太平洋”名称的由来等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悬念,让他们想要了解更多。

第二,做好预习,设计问题

教师要预习在学生之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他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帮他们导出一个知识结构。每个知识点都有它前后的知识联系,整理出前沿和后续,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于这一点也可尝试留着由学生自己来思考和联系。每课都有重点和难点,重点要能突出,难点则要考虑怎样才能分析透彻。所谓的难点,主要指学生对此内容不熟悉,缺少认识,或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件或学案补充一些材料,通过材料的分析理解来加深认识。对于一些历史名词或专业术语也需要解释清楚。《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它是前承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后接殖民主义扩张与掠夺,本课的重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难点则主要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它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去理解?这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创设历史背景置身其中,假设他们分别是发现者一方和土著人一方,思考新航路开辟后所带来的影响,以此来加深体会,再补充一些史实材料,巩固认识。本课教学中还出现了一些历史名词,如“地理大发现”, “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这些都可以在预习的学案中给学生适当的解释。

一堂课成功与否,与问题的设计密切相关。我们都知道每节课的基本结构类似,无非都由历史事件的背景(包括原因),内容(包括过程)以及结果(或意义影响)等几部分组成,这是一个模式,但每节课必然有它与众不同的独有的一些知识点,这些就必须给它突出表现出来。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它发生的背景相对别课来得丰富一些,包括了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宗教根源、思想根源、直接原因和主客观条件等等。我们在学案上把本课的知识内容通过问题的设计,层层引导,帮学生理出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问题细一些,了解就多一些。等学生熟悉了这样的模式,有时也可让他们自己设计问题,构建知识体系。

三、方法指导,课堂讨论

这一环节就是展现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主要环节。指导学生读透课本内容,按惯有的模式归纳内容,尝试自己提取重点与难点,并尝试解决。课堂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疑问,并针对知识与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可以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畅所欲言。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性,有时也可以自编自导,再现历史场景,大胆假设如果是自己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又可能做出什么反应,如前面所说,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增加了认识与理解。每个知识内容都要关注它的时代大背景,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环境,由此还可概括出每一时期的时代特征。课堂的形式是多样的,分组讨论、辩论,或者知识竞赛,甚至可以征求学生的建议想怎样上,只要不跑了主题,达到学习的初衷,偶尔也不妨一试,在师生互动中摸索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

四、归纳总结,得出认识

经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中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他们对本课知识有了一定的把握,再引导学生结合学案和他们的理解梳理知识,让他们自己对知识点进行构建和补充,对理论性的东西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再给予适当的补充或解释,本课内容就基本可以掌握了,此后就是课后通过题目练习、知识运用来巩固知识点。

五、肯定赞赏,准备下次

每个班级必然存在学生的差异,有性格差异也有学习能力的差异,一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个别学生的参与,而是要尽可能地让更多学生投入进来。有的学生性格内敛,也许他心里也有想法和答案,但他不善于主动回答,这就要注意发掘,看到这类学生欲言又止,却很期待地看着你,就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主动一些。不管学生回答得对与否,都要适当地肯定他们的一些表现,其实历史很多问题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不同角度的理解。当学生们在一节课里得到肯定与赞赏,他们就会对下一堂课充满期待,接下来就是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了。

我们这边说的只是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历史教学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比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我们要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感悟航海家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有探索才有发现,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进步,要让学生知道在学习中同样需要有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同时我们要能辩证地看待问题,比如本课通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我们知道它的影响具有两重性,让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既是历史的进步,但其过程及其结果又充满血腥和罪恶,欧洲人认为它是发现,美洲人认为它是侵略,而今天从全球史观来看则是两种文明的相遇。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构想;实施;结论

【中图分类号】G620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精读研究、总结回顾、练习运用、延伸拓展六个步骤,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并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提出问题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主动实践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但是,在实践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却出现很多问题,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导致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人文价值,并且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课堂主体教学模式。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以促进学生个性与个体性发展。

二、研究构想

1、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实验目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在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牡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并且,要注重民主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利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以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六个环节,即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精读研究、总结回顾、练习运用、延伸拓展。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六个环节的实施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自读进行提示,指导学生进行精读并点拨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当堂反馈,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拓展。

三、研究实施

1、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乐学新知

促使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首要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此外,可以根据背景资料,进行情境的创设,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应该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学生要在了解教学目标与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认识文章的结构,并且批注诠释重点的字词,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以及文章词句之间的联系,对于自学的结论与思考内容进行记录。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在保证学生具有充足的自学时间的前提下,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与良好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发展水平,为学生适当添加自学任务,满足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

(3)精读研讨

在学生自读结束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掌握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以此为基础,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学习方法围绕文章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精读研讨,体会文章中语言的美妙与结构的完美,进行语言的积累。讨论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与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表现与表达自己的机会。并且,通过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指导的作用,指导学生的表达方式与思路整理,帮助学生处理独立思考与思想交流之间的联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4)总结回顾

总结回顾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评级包括学生的自我评级与相互评价,并且还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级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主动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主动完善已经具备的认识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方法与规律进行整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迁移。

(5)练习运用

练习运用主要是指学生依据定向的目标进行测试题目的设计,训练重点学习项目的基本能力与基本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形式多样的测试题目,巩固学习的知识。教师要采用自改、面评等方式对学生的练习运用进行当堂反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延伸拓展

课外教学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推进课外读物,并且引导学生参加与语文课堂教学有关的读报、读书以及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实施中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时刻变化的智力活动,不同的教学对象与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基本模式设计,并提出了调节与变通的方法。

(1)根据学生年级高低,调整学生自学的难度与讨论与质疑的独立性

教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增加指导与提示,适当增加或选择与学生自学内容有关的词句与看图、说话等具体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学生可以增加文章段落,以及复述、背诵、小组讨论等学习项目;高年级可以选择复杂的篇章与段落,以及把握结构、体会情感与思想、质疑争辩等具体的教学操作内容。

(2)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的调节与变通

通常状况下,增加背诵复述、理解内涵等练习以实现体会情感的教学目标;增加体会情感、理解思想内容等练习以实现提高认识的教学目标;增加学习写作技巧、理解语句含义、段篇章层次关系练习以实现注重表现手法、结构分析与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

四、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教师要改变角色意识,转变自身角色,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其次,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教学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课堂教学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作为主题。在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下,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还要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质疑是思维发展的动力

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促使学生产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愿望。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引导学生认知策略的调整,以达到解疑答惑的目的。

结语:

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精读研究、总结回顾、练习运用、延伸拓展六个步骤,并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突出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与个体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永萍."主体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的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3(14)

[2]尚兆瑞.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主体参与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3(30)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煤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一)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一自读质疑一细读研讨一自我回顾一练习运用一开拓延伸”六个步骤。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

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

4、自我回顾。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开拓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四、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2、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教学研究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人文和基础的综合学科。语文学科修订版“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对于老师提问的问题,没有积极回答的主动性。对于课堂习题、课堂问题,以及练习的内容都不是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脱离学生内心真实感受,使原本应该充满趣味的课堂变动乏味无趣。因此,针对传统教学中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应该给予摒弃。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用创新的思维教学,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关于研究模式的构想

1.实验的目标

小学语文的主体为小学学生,小学学生大多还不能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下师生共同努力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民主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力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知识,使其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2.笔者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预习――导入新课――预习检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完成新课。

三、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1.课前预习。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新课的好习惯,乐于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提前将不理解的词、句标出,以便在新课讲解的时候更能深入理解!

2.讲解新课。教师在新课讲解的过程应注重多样化,引入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人入胜,让学生能快速接受新课内容。

3.预习检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将学生预习的情况加以了解,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学生识字的效果。

4.学生交流。学生可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学习,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5.教师点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后,作为教师应加以指导,在交流过程中,补长取短,教师加以点播,引导。

6.完成新课。教师对新课内容加以整理,总体讲述,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归纳总结,完成讲解!

四、“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相宜的模式,因各个学生的认知或其他因素的不同,我们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策略,开展更为灵活多彩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语文基本的规律下,设计基本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授课情境遇到问题时调节变通的方法。

1.基本模式里各个年级的教学操作及方式可以随着学生年纪的不同而逐步增加或递减学生自己学习时对疑问的表达等问题。教师可以在教低年级学生时适当增加字符提示与表达指导,选择增加相关的教学操作内容;而中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选择增加较为复杂的如背诵、复述等项目;高年级的学生就该着力于更加复杂的结构段与篇,以及对语句字词的领悟及体会等内容。

2.基本模式里各个教学目的的教学操作及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文章内容等进行调节变通。例如:要想体会文章内的情感思想,就要增加对语句内涵的了解及对文章的朗读欣赏等;若是想提高对文章的认识,就需要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加以理解以及对文章主题集中心的把握等;而如果是想侧重文章结构及联系,就要增加对段落篇幅等层次的关系。

五、研究结论

1.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处理的好坏则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主动进行角色改变,注意交流中的用词,要说“我们”而不是“你我”。另外,教学形式的转变,教师应尝试担任配角,学生担任主角的教学形式。

2.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他们的主导位置,允许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造性的全面发展。“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潜能的发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发性的目标。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是学习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提出在学习中不懂的问题,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调整认知能力,通过读书与学习,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讨论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六、结束语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第10篇

纵观世界语文教育历史,主体性参与教学,一直以来便是先贤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早在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认为,理想的教育并非教师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强调“因材施教”与“循循善诱”等教育教学原则,这被认为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萌芽。在近现代,涌现的先进教育思想流派很多,在教学论方面,有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论、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前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这些理论都强调自主的学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那么,针对社会教育变革的大形势,汲取教育历史中的精华,在理论积淀与实践操作上,有必要对“主体性参与教学”进行深入而较为全面的廓清与认识。

何为“主体性参与教学”呢?主体性参与教学,是一种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语文课堂主体性参与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参与行为,注重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从而教会学生学习。从严格意义上讲,把参与性教学理解为一种教育理想更为妥帖,因为参与性教学的实现过程,只能以“更好”的标准来衡量。希望更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师生更深入地交往与合作,更顺利、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力求逐步达到完善。

具体言之,主体参与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是学习、实践与发展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认知、情感、意志、智慧等素质主动学习。学习活动是学生建构具有个性特征的内部知识结构的活动,语文课堂实施的主体性参与教学,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语文教学构建。让他们的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机械训练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他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敏于思考。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着学生准确、快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二,教学方式的人性化。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外塑的结果。传统教育的塑造性使学生成了目的与手段的奴隶,人为地过分雕琢使学生处于一种畸形发展的状态。而主体性参与教学,强调学生“由内向外地、自然而然地、符合发展规律地”发展。在主体性参与教学中,语文教师由单纯的“传授”转变为“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端正了教学思想,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放弃权威了思想,创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洋溢着愉悦活泼的气息,充满了科学理性的精神,富有活力和魅力。这不仅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让师生双方都体会到语文教学是一种良好的人生享受。

从实践层面而言,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参与”,需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师生共同参与语文课堂的知识预设

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创始人桑代克通过动物研究,提出了三条基本学习规律,其中的准备律认为,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因此,只有在上课前让老师和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知识的预设,才有可能使“主体性参与”教学在语文课堂真正意义上得到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便会对课文中的字、词、句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明确重点。对于文中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产生的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等难点,就需要学生在课前通过查资料、小组讨论以及与老师交流解决,这样他们就能在主动参与中明确文章的难易,提前预设课堂。

二、呼唤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情绪和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去寻找、发现、创造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在最大限度上从事学习。事实证明,学生强烈的情感在自主参与意识的导引下,可以变成追求学习成功的巨大动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唤起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意识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在课前设置一个朗诵比赛,通过差者表演节目、优秀者晋级的原则,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诗词的朗读中去,为理解全文打下基础。

上一篇:云端课堂范文 下一篇:传统课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