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14 11:12:41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62-03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学校要教学生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教育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未知。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达到提高其道德素质,健全人格的重要目的,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作为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在传统观念中,很多思政教师将实践教学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实践,认为只有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出校门开展与思政课有关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在思想上严重忽视课堂实践教学。相比各种课堂外的社会实践,课堂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这种实践方式应是当前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合乎实际情况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优势分析

课堂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互动和演练中学习理论知识、增强综合素质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相对于思政课课堂之外的各种校园、社会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一)组织形式灵活,学生参与方便,教学实效性强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通过直观生动的视频播放、发人深省的案例解析及组织有序的调研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将课程的知识点与实践活动巧妙结合,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参与到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在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主实践中,获得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组织过程简单,教育资源节约,教学可操作性强

相对于传统社会调研活动开展受到时间、场地、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简单,只要开设思政课教学就可同时进行实践化教学,普通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即能满足课堂实践教学的需要,无须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课堂实践活动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教学可操作性强。

(三)组织内容连贯,符合学科特点,教学针对性强

在各大高职院校,各种校内外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常常受到领导、财力、教师、场所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当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学生在参加实践动后往往难有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自身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锻炼。而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则可以结合学科授课特点围绕课程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以各种形式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实践过程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相联系,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学针对性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具体设计原则

(一)课堂实践教学内容要“近”,引发学生参与兴趣

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政治性、理论性较强,教材理论多实例少,内容理解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时效性,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需紧密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实践内容的“亲近性”,进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要结合高职生关注的热点与疑难问题,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正在经历或今后会遇到的人生问题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为例,在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可以加入具有争议的武汉公交车“有偿让座”事件、因为搀扶老人而被诬告的“南京彭宇案”、令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由姚贝娜去世引发的媒体道德争论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促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参与,着力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把理论学习、课题实践、人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堂实践教学形式要“杂”,贴合学生主体特征

2013年开始,“95后”开始成为高职院学生的主力军,他们思想活跃不喜欢被束缚、自信张扬善于表现、创新能力强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也要求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抓住“喜新”的“95”后高职生眼球。目前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讲座(专题报告)、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教学(学生课堂讲课)、案例分析、视频播放等,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将多种教学形式有机融合在一起,避免学生由于单一一种实践活动的重复产生疲劳及厌倦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实践教学指导要“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在某些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打着“实践教学”的旗号,一个学期有大量漫无目的毫无规律的课堂实践活动,看似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但是由于缺乏教师正确的“导”,所谓学生主动地“学”,也只能是“瞎学”,这种单方面突出学生主体性、淡化教师主导性的课堂教学实践,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中心在于体验与过程,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要精心设计,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模拟教学(学生课堂讲课)为例,在课堂实践活动前,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布置相关课程内容,介绍模拟教学过程,启发学生对课程内容切入视角的思考并对相关资料搜寻途径进行指导。在模拟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需求并作出相应的鼓励和支持。在模拟教学结束后,还要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建议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实例分析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第一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为例,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内容如下:

(一)课堂讨论的设计和实施。在开篇部分引用“囚徒困境”的难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讨论过程中可以将班级同学分成多个小组,讨论形式采取先小组、后推代表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讨论的参与,在讨论中将“囚徒困境”模式引入公共生活,引导学生了解由于人们选择自利还是尊重他人利益所带来的四种不同的社会状况,促发学生思考如何在公共生活中形成较好的道德行为结果,引入社会公德概念。

(二)视频播放的设计和实施。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部分,为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理解,通过新闻片段《本是交通小摩擦,彪悍女惹出大阵仗》使学生充分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无谓的口角之争带来的恶劣影响,理解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以专题栏目片段《不该发生的事故:多事的路口》对学生视觉和心灵造成的震撼为切入点解释为何要将《道路交通安全法》纳入到公共生活中并对相关内容展开介绍。

(三)案例分析的设计和实施。以“丁锦昊”在埃及刻下“到此一游”及“梁齐齐,故宫喊你回家剁手”的社会热点案例的讲解,“让学生亲历、体验、模拟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感悟和思考一些道理”,以各自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培养学生对于公物的保护意识,同时启发学生运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培养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需注意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课堂实践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授课方式上要改变以往一灌到底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根据教学认知规律,结合学生主体特征,综合运用各种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在课堂活动的参与中让学生真正去体验、领悟、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为达到课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改善已有知识结构,加强同行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课堂实践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对课程内容和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能力及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大挑战。为此,思政课教师除了通过文本、视频等相关实践资料的自修学习来加强对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指导外,还可在授课部门内部加强同行授课经验的交流和学习,教师之间可通过听课、说课、研讨等形式更直接、真实地了解他人在课堂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及问题,促使思政课教师对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及效果的思考,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二)改革思政课考核内容及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积极性。高校课堂实践教学的主体参与者是学生,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教学中来,是课堂实践教学能否得以实施并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考核方式上可以加大平时成绩在期末终评成绩中的比例,对部分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可考虑免去期末笔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热情。在考核内容上尽可能减少学生的背诵压力,将考试重心转移到学生课堂问答、案例分析、调查报告、小组辩论等实践活动中思考和探究的课程相关知识点及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2

一、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新体系

2006年年初,基于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战略性思考,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学校出台了《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试行)》《黄淮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管理办法》《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文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2010年3月,学校又修订并实施了《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标志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逐步走向成熟阶段。良好的制度建设不仅起着保障和规范的作用,也在具体实践中发挥着引擎的作用。《方案》是学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方案》分为思想道德、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实践、专业服务等6个课外实践教学模块、23门课程,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与学生课外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构建起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方案》还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获得15个创新学分后方可毕业。

二、大力推进软硬件建设,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黄淮学院通过加大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基地化、品牌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在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通过“项目化”建设,各个教学模块通过实践训练项目实现了载体化,目前学校有学科竞赛类、职业资格认证类、创新能力培养类、创业实践类等“第二课堂”实践项目近百项,形成了“系(院)有特色、学校成体系”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格局。学校还将“课程化”建设引入“第二课堂”,针对学科竞赛、技能提升组织相应的专题式课程化培训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实现了深层次衔接。“学分化”也是该校课外实践教学的特色之一,《方案》对所有的教学模块设定相应的学分,从而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基地化”是学校大力推进的“第二课堂”建设项目之一,学校将具有实践教学优势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多个“第二课堂”实践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具有辐射和示范的功能,发挥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阵地的作用。当前,黄淮学院通过采取宣传典型、树立品牌等一系列措施,开创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百花齐放、有序开展的良好局面,形成了该校特色鲜明的育人文化。

近年来,黄淮学院设立“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专项基金用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奖励;每年还设立大学生科研立项基金,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仅2009年就有33名大学生的科研项目获得资助;学校每年设立2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金,2009年共有9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达16.2万元,2010年有11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获得20万元的资助。学校投资近百万元建立的13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和1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吸引了拥有科研立项课题和实践创新创意的千余名学生在此开展研究、探讨新知。

为使科学理论有效地指导实践,进一步推进“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学校给予资金支持,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2008年,《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获准立项,该课题围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建设和实施情况,对课外实践教学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三、实施“三个计划”,构建各类实践创新平台

黄淮学院积极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大学生科研立项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每年举办或参加英语大赛、计算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创业设计竞赛等全国、省级和校级竞赛60余项,涵盖了文、理、工等多个学科;开展电子商务师、助理会计、高级化学检验师、建筑工程监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40多项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证书认定;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社会认知类活动,让学生带着课题深入社会修学分;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构建起了以课题和问题为核心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自由组建团队,带着课题与项目去实践;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计划,进行创业教育与培训,给予创业基金扶持,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每年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认定,对学生发表专业论文、出版著作、申请专利等进行奖励和表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通过以上“三个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已经构建起了竞赛类、实践类、技能类、创新类、创业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创新育人平台,为各类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搭建了多样化的舞台。

四、勇于创新,“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特色鲜明

黄淮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0年新修订的《方案》特色鲜明,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导向,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成果,人才培养模式更具鲜明特色。

实践教学模块须达标,课程内容提供“自助餐”。《方案》规定了必修的6个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必须完成这6个教学模块的规定学分。《方案》又在每个教学模块内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实践课程内容,在模块内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及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来完成该模块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学分。这一做法使《方案》在大格局上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构成进行了定位,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在专业技能模块,学生必须修满该模块的4个学分,但可以选择其中的职业(专业技术)资格认定,也可选择专业技能培训及竞赛来修满4个学分;专业实训模块则提供了实践实训、专业论文、科研课题、国家专利、项目开发等7种“口味不同的课程自助餐”让学生自主选择。

大学生创业可获学分,基金孵化创业梦想。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纳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大学生创业可修学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KAB、SYB、IYB、EYB等创业教育课程经考核合格者,可获得2学分;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业实践活动,获校级三等奖以上者也可获得2学分。为培育和发现优质经济项目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构建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实战”三位一体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3月,学校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每年设立20万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获得立项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负责人除获得2个创业学分外还将获得0.2万2万元的孵化基金支持。

把思想道德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思想道德实践需达标。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首要素质和基本要求,但长期以来思想道德素质难以量化,各高校除奖惩以外难以对学生思想道德作出定量要求,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靠理论教育教学。黄淮学院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纳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思想道德的外在行为表现量化思想道德学分,学生至少要修满1个思想道德学分才能毕业,这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生的建议或成果被采纳将获“服务”学分。为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服务社会,让社会来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规定学生所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论文等被政府、机关、企业等单位或团体采纳,所开发的产品、软件、程序等研究成果被有关单位或部门应用,能提品和相关单位证明和材料者,按照《方案》可获得2个实践创新学分。

学生假期带着“课题”深入社会修学分。“第二课堂”将“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其中,各系(院)要在假期前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课题,也可由学生自主定题,在假期前充分了解实践项目的相关背景,查阅有关资料,梳理相关问题或参加生产实践等,在假期中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知识转化能力,假期结束后各系(院)对假期实践合格的学生认定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从而使“第二课堂”形成了“课内――课外――社会”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大学生必修学分实践课。有人曾说:“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学生尤其重要。”大学时代可谓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只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才能使学习更加有效,进而赢在起跑线上。

为此,学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为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社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4个部分并纳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作为在校大学生必修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课,让职业规划的理念从入校就深深植入学生的头脑,以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从中汲取奋斗的力量。

(朱鸿飞系黄淮学院学生处处长,徐成系黄淮学院学生处科员)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1-03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以课堂为阵地,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学生主体实践性活动为形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特征,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和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连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中介和桥梁,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看“社会”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分离。目前各高校都相应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形成了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与校团委、校学生处密切合作,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任教师与专职政工干部紧密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但很多人把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课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就是组织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学校、革命老区等开展实地的社会实践活动。造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在校外、在社会”,只有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才是实践教学。因此,不可避免地割裂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的联系,同时也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必要延伸,理论联系实际是其精髓,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切实抓紧抓好。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脱节。部分教学主管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就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就是“社会实践教学”。即通过校团委、校学生处组织的各种课外、校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活动、“三下乡”活动或社团活动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置于实践教学之外,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传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不足,以师为主,理论知识“满堂灌”现象严重。同时,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学习考察培训少、任课时数多、科研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更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少参加甚至从未参加过“走出去”的实践教学培训及实践教学活动,不仅缺乏课堂实践教学的意识,而且也缺乏组织实施课堂实践教学的经验和能力,这种情况必然使课堂实践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使课堂实践教学难以为继,造成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脱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整体素养存在缺陷,如年轻教师多,部分教师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理论修养不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不足,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基本是从书本到书本,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感和实效性,缺少生动性和针对性,使得课堂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3.学生对学习思政理论课的模糊认识导致思政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目的难以实现。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普遍存在一些偏差: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他们进行政治教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自身需要和个体发展帮助不大。这种误解直接导致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中学的“政治课”,大学的“副科”,认为“学习没什么收获”,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由于学习目标模糊、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消极,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逃课率明显偏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热情不足,精力不集中,“开小差”,干想干的事,干自己认为“有用”的事,因而课堂实践教学时常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要是教材的解读、知识的灌输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讲授有余,研讨不足。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以参与空间、思考空间和创新空间,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挫伤、遏制了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建议

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达到它应有的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如何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并使学生乐在其中,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任课教师的课堂实践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提升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实践教学的能力,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学习考察和培训活动,为教师进修访学提供机会,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农村、社区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考察调研,选派教师到企业、乡村、社区等挂职锻炼,开阔教师视野,观察和体验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在积累中提高课堂实践教学水平。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规定,按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配足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减少教师任课时数,课堂规模控制在100人左右,鼓励小班教学,以减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实际,关注和思考国内外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做充分准备,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将课堂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明确规定课堂实践教学学时、教学目标、成绩计算,并把课堂实践教学情况列入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为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敦促教师积极组织开展课堂实践教学。

2.深入学生实际,创新课堂实践教学形式。首先任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所求,特别是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问题以及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这样,课堂实践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课堂讨论、时事评议、热点研讨、模拟演练、主题演讲、案例评析、影视观摩等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每一次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切不可仓促上阵。任课教师要选准选好选题,提前就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做出布置,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发言提纲,要激发鼓励学生勇于阐述个人见解,鼓励不同意见交锋。老师要对课堂实践教学进行深入、有针对性、合理的点评,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从而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端正世界观、价值观中提升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参与兴趣。三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增强课堂实践教学的吸引力。课堂实践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制作精美的PPT,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借助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播放有关视频资料,建设专题网站,通过网站教学活动信息,开展论坛交流,提供学习资料、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澄清模糊认识,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3.提高学生学习认知,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目标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首先要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明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重要形式,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将来走出校门,在社会上与人相互合作、和谐共处都很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兴趣。要充分利用学生普遍对政治、尤其是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比较关注的特点,适时组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课堂实践活动,组织观看相关视频材料,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观后感。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实践教学有助于自己明辨是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健康快乐成长,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乐在其中。第三要努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缺少理性的把握,更谈不上应用于实践。面对知识容量大得多、理论性强得多、学习难度高得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一方面要讲透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含量要大,理论性要强;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注重理论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2]鲁志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析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0,(4).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09B2064)阶段性成果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课堂文化;生活实践;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040-03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是课堂文化的类型之一。所谓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就是以联系生活与实践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陶行知先生则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可见,建构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是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追求。本文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就如何建构这种课堂文化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状况

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进行了十几年,但是过分关注应试分数、忽视学生生活实践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虽然在联系生活上有很大的进步和改观,但是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知行脱节、忽视生活实践的状况,仍然使人感到忧虑。要建构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需要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状况,努力做到:

第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审美生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要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幸福和快乐为出发点,改善学生的生活实践状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改善学生的生活实践状态。

第二,提高W生的生活质量。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状况,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而关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也就是关注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这是教学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尊重、理解、关爱学生的生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生命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最大限度的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教师还要努力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内涵和意义,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境界。

第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打造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目的之一也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创设各种生活情境,积极开展讨论、辩论、游戏、表演、朗诵、演讲、竞赛、制作、展示等各种课堂活动,让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还应该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等课外活动,让实践活动向课堂外拓展,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提供必要条件

建构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需要教师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提供一些必要条件,这些必要条件包括:

第一,充分挖掘生活实践资源。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以及学生自身,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可以挖掘利用的生活实践资源。充分挖掘这些生活实践资源,对于打造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校生活实践资源,会使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实践融为一体,强化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统一,还能使学生感知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充分挖掘家庭生活实践资源,可以强化家校之间的联系,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家庭情感,促进亲子沟通,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幸福感。充分挖掘社会生活实践资源,可以增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生活性、时政性,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增强学生热爱社会的情感。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实践资源,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智慧和生活实践能力。

第二,精心创设生活实践情境。打造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有关的生活实践情境。学生置身在这些情境中,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的生活实践情境有两类:一类是真实情境,一类是虚拟情境。真实情境就是结合生活中真实的人或事所创设的情境。这种情境真实性强,可信度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这种情境所蕴含的道理,容易理解这种情境所说明的问题,容易受到这种情境的浸染。由于受课堂时空的局限,学生不可能总是置身在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中,更多的情况下是置身在虚拟的情境中。虚拟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模拟生活中的人或事所创设的情境。学生置身在虚拟情境中,会感到新奇,会乐于参与到情境中,做到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理解,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创造。

第三,积极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也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可以开展的生活实践活动有两类:一类是课内生活实践活动,诸如讨论、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演讲、现场调查等;一类是课外生活实践活动,诸如社团活动、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体验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生产劳动、勤工助学、走进大自然体验活动等。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会更好地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会更好地参与实践、了解实践、融入实践,从而打造出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

教学鲁教版九年级“奋斗成就未来”时,教师是这样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提供必要条件的:第一,教师展示了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旧貌换新颜的具体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表和图片等,然后问学生:开发区的人民发扬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在座的许多同学的父母就是开发区的建设者,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辛劳,哪位同学介绍一下?第二,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手提袋,告诉学生在老师的家乡有一个手工活,就是给手提袋绑上两根小绳好用来手提。然后教师让学生现场操作,把课前下发的小红绳绑在铅笔或圆珠笔的两端,老师计时,看绑完一根小绳用多少时间。全班同学都在动手操作,结果是绑完一根小绳,最快的同学用时10秒钟。这时老师让学生猜一猜,给手提袋绑上一根小绳可以挣到多少钱?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可以挣到1分钱,接着让学生算一算:一分钟挣多少钱?(0.06元),一小时挣多少钱?(3.6元)。这时老师感慨地说:“3.6元钱挣得多么不容易啊!开发区这些劳动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应该珍惜劳动成果!”第三,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和学习生活中,与艰苦奋斗精神相违背的现象,请举例说明。第四,教师要求学生夸夸自己身边艰苦奋斗的好同学。

上述做法,充分挖掘了学生的社区生活、家庭生活、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等生活实践资源,精心创设了文字材料、图表和图片、现场操作等生活实践情境,积极开展了动手操作等生活实践活动,为建构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

教师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提供了必要条件之后,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这是建构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的关键,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感悟。道德与法治课所传授的一些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单纯进行讲解,教学远离生动的生活世界,远离多彩的生活实践,也许学生越听越听不明白,甚至越听越糊涂。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准确感知,更难以有所感悟。久而久之,W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荡然无存。而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有关知识,感悟有关道理,学生会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抽象的理论就会变得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教学效果自然也会事半功倍。

第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思考与探究的课堂氛围,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追求之一。思考与探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展开。教师创设生活实践性的教学情境,把思考与探究引入生活实践,学生的思考会更全面、更深入,探究会更主动、更自觉。

第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参与体验。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这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人文学科,特别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没有这种参与和体验,学生的情感就难以得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就难以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也就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会落空。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参与与体验,学生亲身参与各种生活性、实践性强的课堂活动,特别是亲身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课外活动,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去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探求知识的乐趣会更多,对自己言行的反思会更自觉,学习的收获也会更大。

教学鲁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挫而不折,积极进取”时,教师设计了如下课堂活动:

活动一:挫折小调查。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挫折?请写在卡片上。

活动二:课堂游戏。

游戏一:单脚站立。

第一次的游戏规则:①一只脚的前脚掌接触地面,另一只脚不能接触地面。②独立完成。③坚持不住者或违反规则者,自动站到一边,退出游戏。

第二次的游戏规则:①一只脚的前脚掌接触地面,另一只脚不能接触地面。②坚持不住者或违反规则者,自动站到一边,退出游戏。

游戏二:传球。以小组为单位站成两队,按顺序传球,球必须经过每个人的手,完成时间最短的组胜出。

活动三:课堂演示:上课前,教师在黑板上张贴了一张自己画的画,上面有高山、深谷、彩虹。教师先把写有各种挫折的小卡片有重点地粘贴到这张画的山谷里,意为挫折使人陷入低谷;然后把写有战胜挫折方法的一面面小红旗有重点地粘贴到山下、山腰直到山顶,意为战胜挫折成功登顶。画面上的彩虹,意思是战胜了挫折,如同雨过天晴,彩霞满天。

上述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挫折小调查”这一生活实践中感知感悟,在“课堂演示”这一生活实践中思考探究,在“课堂游戏”这一生活实践中参与体验,较好地打造出了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

总之,建构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状况,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提供必要条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山东省陶行知研究会.学习陶行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211.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5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

教学模式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是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固定课堂而言的,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先进典型等社会资源,通过适时置换教学场所场景,以教师与学生交互性、学习共同体选择重组等方式,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互动性、交往性和反思性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的教学新模式,蕴涵着学成教育与养成教育并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新理念。[1]

1.“移动课堂”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中心内容,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用以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稳定的思想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观察世界、观察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移动课堂”就是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结合起来,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集中表现为“研究性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模式以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师生互动为基本特征,其主要指标是适当的教学场所场景和学生的“参与度”、“问题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探索问题上,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让学生“愿意学”、“学进去”。

2.“移动课堂”是一种反思性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当代大学生人生阅历短,社会实践少及伴随着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而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释疑解惑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移动课堂”通过教学主体的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教与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这是一种反思性教学,如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进行,能达到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澄清模糊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也实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目的。

3.“移动课堂”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最终要能说服人,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必须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显示出它的威力。体验式教学,就是要求尽可能地减少教师的语言说教,增加学生参与特定情境之下活动的机会,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在多维的人际互动的环境中,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体验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求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80%。”[2]“移动课堂”是一种主动性、趣味性、互动性和亲历性相统一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在设计教学场所场景时可结合有教育意义的经济建设、道德建设的典型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困惑等素材,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情境中去进行体验,可以使学生感到思想理论的亲切、可信、可行、适用。

4.“移动课堂”是一种主体性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关注社会的要求,忽略教育对象发展的需要,离开对教育对象发展需要的关注,就会影响教育实效的实现”。[3]当代大学生自主和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心理与情感心理特征,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每一个学生都作为在场的知心朋友,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真谛的理解,对教育理想的诗情守望“寄”于主体间平等互动的交流之中,使学生在“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让他们“缺席”、“不在场”,而是“被教育者尊重为具有独立人格、个体价值和思想感情、愉快感受、幸福体验的鲜活学习主体”,[1]学生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启迪、相互发展的温馨对话和亲身实践,而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移动课堂”主体性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培育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引导和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为前提,反对被动式的单向度教育模式。它强调的是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认知结构的建构。

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增强针对性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移动课堂”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特点,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实内容,既有经典理论,又有理论的新发展、新成果。这就要求在实施“移动课堂”时,要针对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方式方法,以增强“移动课堂”教学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难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应采用观摩式、情景式、体验式等直观感性、易于认知的“移动课堂”教学方式,而针对学生感到困惑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应采用正反观点辩论式、课题研究式等能启发学生思考、达到自我认知的“移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实施“移动课堂”教学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安排适宜的教学场景。

2.实践性原则

实施“移动课堂”遵循实践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求的重要体现,也是“移动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实践性原则是“移动课堂”教学与单一理论教学的根本区别,它要求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条件,采用观摩式、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情景式等实践性强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将生动鲜活的场景、活动、事实、图像等感性因素融入其中进行教学。实践性原则要求在教学理念上,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应更加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更加注重学生现实场景体验和自我养成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内容的关联性,着眼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认真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立足现实,把道理讲清楚,把理由说充分。

3.师生双向互动性原则

所谓互动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交流与沟通、理解与对话,对共同的课程文本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与经验共享。[4]“移动课堂”实践性、交互性特点的体现与场景置换、座谈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形式的运用都依赖于师生互动,因此实施“移动课堂”必须遵循师生互动性原则。这里所指的“互动”并不是单纯的“师生问答式”的单向性互动,而是一种多渠道、全方位、交互式的师生双向互动网络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师生双方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享对方的知识、体验和思考,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努力创建一个师生平等、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产生参与互动的愿望。

4.因地制宜原则

“移动课堂”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程制宜的原则。这是由地区环境、高校特色和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和“移动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因地制宜是指从学校所在地区可以用于实施“移动课堂”教学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情况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使地方拥有的“移动课堂”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比如地方的红色资源、历史博物馆等可以作为“移动课堂”教学的实景观摩资源。因校制宜是指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开发学校本身可以用于实施“移动课堂”教学的校本资源,并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学科特色、教师特点和学生层次等学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实施“移动课堂”的方式方法。因课程制宜是指要结合四门课程各自的特点和内容,合理设置“移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因此,实施“移动课堂”教学应分门别类地设计教学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5.广覆盖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移动课堂”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理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在“移动课堂”中受益,即应遵循广覆盖性原则。因此,在实施“移动课堂”教学时,要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全体性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式方法;要保证所有大学生都能参与“移动课堂”教学活动,都能平等地使用“移动课堂”教学资源。有的“移动课堂”教学需在校外进行,由于资源不足等原因导致参与主体不广泛,这是实施“移动课堂”的一个难题。所以,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增加投入和资源整合,建立系统的、能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课程的“移动课堂”教学资源体系,以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参加到“移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从中获益。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

教学的实效性

1.“移动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创新的思维建立在对头脑中大量思维要素的整合的基础上。这类思维要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概念,一类是感觉形象。要想实现创新,就要不断向头脑中输入新思维要素。而这两种思维要素中,感觉形象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是认识世界,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所以,提高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移动课堂”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眼耳等感官直观、全面地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学生们走出“固定课堂”,来到丰富多彩的“移动课堂”,在教师这一主体的组织和倡导下,积极愉快地调动自己的感官,留心观察进入自己视野的人和事物,这种真切的、直接的课堂场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可以教会学生从更高层次、更深层面观察和体会事物,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移动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们以头脑中的表象或经验材料为基础,在大脑中经过新的变换、新的组合、新的加工,在头脑中制造出未曾感知的,甚至不曾存在的事物形象能力,想象一般具有创造性、超前性、易变性、模糊性等特点,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反映为联想、幻想和猜想,这是创新思维的萌芽。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移动课堂”可通过影像视频材料,展现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以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大学生们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3.“移动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力

思考力是人们在已感知的概念、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能力,思考力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一般可分为习惯性思考和创新性思考,而创新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就在于对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的不断锻炼。“移动课堂”使学生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现状的现场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思考等环节,在教师―学生―场景的互动过程中参与讨论、对话和思想交流,提升了对各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思想思潮的观点、思想要素进行分析、重组、整合的思维能力。而教师在“移动课堂”的现实场景中讲授课程相应的理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明辨是非,扬善抑恶,也是学生思考力锻炼提高的重要过程。

4.“移动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对学生的亲和力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熟期,自尊心强,感情脆弱,容易冲动,在认识上有肤浅性、外露性、逆反心理强,他们渴望平等,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成功欲望强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人的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恰当地观照到这种心理需要,它建构了教师―学生主体间的平等民主关系,处处体现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由“忠言逆耳”为“甜口”、“顺耳”,使教育和受教育者取得情感上的融洽,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让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可信、可爱的知心朋友,因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了亲和力,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6

一是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有一次,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走进教室,见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槽般奔进教室,个个满脸通红,手忙脚乱。斯霞老师并未着急,而是面带微笑:“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看谁先做好。”等斯霞老师再次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坐得整整齐齐,全神贯注的等待老师上课。我想:如果斯霞老师板着面孔训斥学生,学生也会安静下来,但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收回来,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把鼓励带进课堂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可以设立“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奖项,奖品是一个作业本。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是要把实践带进课堂

新课标指出:观察和实践是探究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动手实践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它不仅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构建轻松愉悦的和谐课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了解和探究自然的科学方法。如在教学《大气压强》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弄清大气压强的存在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应用,首先在讲授时可用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塑料挂衣吸盘来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大气压强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而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应用,等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使物理课堂变得宽松乐学。

四是要把竞争带进课堂

根据中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笔答题竞赛,可允许先做好笔答题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师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看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方法最简便”,“哪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把竞争带进课堂,会使课堂更加和谐。

五是把民主带进课堂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民主走进课堂后,师生间体现的是平等、互尊、合作的关系, 这样良好、宽松的和谐课堂,才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温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一定能得到发展和加强。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教学 高等院校 网络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是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主要渠道,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全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必然对此做出相应调整,实践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而言,近年来,全国高校在教学和研究方法、课堂教学实施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使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但是,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仍在继续。

一、深化“纲要”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改革

课堂实践教学就是以课堂为教学活动场所,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实现改造学生世界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必然被打破,课堂教学活动将会让学生发挥更大主动性,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纲要”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改革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应灵活设计案例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应遵循高校教学规律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对“纲要”课程案例应进行认真设计,根据教学要求选择适合的案例,通过案例将学术带入独特的历史情境,通过师生对共同问题的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围绕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抗争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可以穿插抗战英雄事迹作为案例,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可以将日本在沦陷区实施的殖民统治作为案例,揭露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暴行,让学生正视这段历史,不受当前个别国家和党派否认历史、篡改历史行为的影响。这样的课堂实践教学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能达到增强课堂参与性的目的。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应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课堂实践教学必须做到尊重和培养学生独特个性,同时锻炼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围绕学生为中心,将具体的教学环节设置为若干能够发挥不同学生特长且需团队合作的任务。特别是涉及与“纲要”课程密切相关的时事和热点问题,学生可以围绕教师布置的相关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或分组辩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自由沟通,分享自己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经验和见解,增强与人协作的能力,培育团队精神。

第三,课堂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实践教学就是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发现和获得真知的地方,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方位锻炼。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纲要”课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校所具有的不同条件及学科积累的丰富经验创新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有的学者提出“四位一体”模式,运用融读、写、讲、辩“四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将经典导读、读书心得、调研报告、讲课比赛或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课堂实践教学形式统一融合起来,全方位、多渠道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加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1]。还有学者将课堂实践教学总结为读、写、做、讲、论的“五个一”模式[2]。由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加强“纲要”课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活动已不再完全受到空间的限制,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将教学活动从校园转向社会,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经成为迫切之需。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要途径[3]。具体而言,根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所承担的不同职能,“纲要”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德育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课程同样承担着培育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公民道德的责任,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应与其所承担的职能保持一致。“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对红色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资源的挖掘。如内蒙古通辽市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我党的革命斗争史上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烈士,他们为了民族的抗战和人民的自由,将一腔热血洒在了科尔沁草原,如施介、徐永清、吕明仁和麦新等烈士。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程组每一年都会组织学生参观烈士纪念馆,学习烈士先进事迹,使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宣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场所。另外,科尔沁草原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对学生了解通辽地方历史,传播草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实践型实践教学基地。实践型校外教学基地是与学校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通过他们提供的实践场所和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商品生产、协调管理等活动,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而且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对照“纲要”课程所教授的书本知识,把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相结合,使学生真正通过了解社会,提高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增强对党所领导的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所取得成就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特别是一些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参观和体验,使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传递时代信息,培养社会正能量的载体,这些功能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第三,服务型实践教学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建设者,因此,让学生参与一些服务于社会和他人的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加强对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寓于其中,就需要进行校外服务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这种服务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参与城市社区服务,通过学校协调,使学校周边的一些社区成为“纲要”课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教学活动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也方便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考核。另一类是农村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方面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农村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增加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了解,使农村成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品格的重要平台。

三、探索“纲要”课程网络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4]。对于高校“纲要”课程来说,网络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而言,教师和学生运用网络平台和互联网资源对授课内容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创新的活动,其核心是将网络技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虚拟空间内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实践尚属新生事物,在操作层面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搭建良好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将相关的网络资源和授课内容进行整合,将“纲要”课程的教学任务作为核心,围绕教学目的共享教学资源,确定师生在虚拟平台上互动交流的主题,将“纲要”课堂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时,网络平台各板块要以“纲要”课程专题为主要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实现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注意引入一些新的交流工具,如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软件,使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解。

第二,增强师生的网络教学观念和技能。“纲要”网络实践教学的实际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只有二者积极参与,才能体现出网络实践教学的价值。在“纲要”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中,要注意强化师生的网络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侃侃而谈、喋喋不休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从旁协助的指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在网络实践教学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对师生网络技能的培训,共同进步,运用好网络平台中的各种有效资源。

第三,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和评测系统。“纲要”网络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虚拟网络,网络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模式教学,它是无形的、虚拟的,为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需建立相对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注意听取师生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避免让其流于形式。教师要定期检查和更新平台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网上辅导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加强网络实践教学的评测系统的建立和管理,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重评测,积极构建公正合理的评测系统,以确保网络实践教学的正常运作,进而提高老师的教学热情,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此以外,学校在推进“纲要”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着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教师和学生也要增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共同打造“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总之,“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在改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增进师生情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纲要”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小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

[2]李春梅,俞丽君.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学习月刊,2008(5).

[3]叶茜茜,郭思村.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DB/OL].http://.2015-02-18.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8

论文摘要:教学模式改革历来就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就十分重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的一系列成果不得不引起职业教育者的深思,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旅游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问题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的探讨,拟建出了适合我国中职旅游专业的“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

中国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带动了中国旅游教育的迅猛扩张。通过对我国中职旅游教育的广泛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相当一部分旅游中职学校缺乏对旅游业人才需要特点全面深刻的分析,课堂教学模式不科学,导致培养的大批人才与行业需要出现灾难性脱节,就业情况不理想,旅游行业不满意,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的人才还流入了其他行业就业,造成了一定程度旅游教育的失败和严重浪费。而另一方面,我国正迎接着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需要一批用现念和最新技术所武装的服务人员尽快登上旅游业无限广阔的舞台,引领这一行业的理想走向和健康发展。这样的矛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现在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虽然有中职学校在进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但由于改革的面不广,改革的力度不大,教学模式呈现出单一的局面,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不高,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整体素质无法提高,更是影响了学生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影响了旅游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衡量这些人才的标准不能只看其文化基础知识,成绩的好坏,更要看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起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拟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规律,深化素质教育。

鉴于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分析,笔者构想建立一个“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操作、加强实习指导”的“导向—中心—实践—实习”教学模式,期望中职旅游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遵循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使教学与旅游实际结合起来,不与行业脱轨;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活动更贴近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职校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加强实践操作,即加强教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习指导,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最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旅游行业运行中体会实践、实习的重要性,发挥主动性,努力学好专业技能,达到改善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1、落实素质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为了这种体制服务,只有教师大量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人才”,这种“人才”缺乏创造力,只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难以适应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像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原有的那些陈旧滞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模式。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我国素质教育强调的三个发展,即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体现能力本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当代教育有四根支柱,它们是当代青年学生顺利通向21世纪的护照。这四根支柱就是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发展,并强调只提培养技能不够,而是要培养能力(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战线的教育改革必须面向二十一世纪,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摆脱传统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束缚,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模式)。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这些都与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为此,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变革传统的以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围绕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培养专门人才

即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培养高质量技术工人的职业教学模式。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双元制实验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在于它的社会性,双元制实验能否成功,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习设备,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配备了技能娴熟的师傅,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了解生产的全过程,保证了学生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感及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胆借鉴双元制经验,培养职业型人才,培养知识面广,技能全面,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并使培养的学生日益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让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走上领导岗位。

三、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像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中职课堂教学模式教育一定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操作,加强实习指导才能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学生学习到的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都是他们主动获得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轻松愉悦、悬念疑问、激烈竞争、激励上进等情景,以及提供的相应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2、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课堂教学加强了实践操作,特别是实践操作培训以旅游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会为最终目标。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对于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课堂教学始终坚持以行业为导向,目标明确而具体,就业针对性较强,教师与学生对预期达到的目标与结果都非常清楚。课堂教学首先明确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即需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操作技能,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气质”的旅游人才,然后按这样的行业需求教授学生知识,并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技能,顺利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对接。

4、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时课堂教学要加强实习指导,改变以前学生对待实习和就业工作的消极心态,改变旅游行业学生跳槽频繁,不能安心实习和不能正确理解旅游服务工作的状况,使学生到旅游行业后,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能够较快进入旅游服务者的角色中,更快更好地胜任旅游服务接待工作。

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策略

做法: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行业审定方法涉及行业部门分析,以建立行业形象和清楚描绘各工种应做的具体工作的范围。选择旅游企业同时进行数据收集,让中职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其好处是由于涉及了旅游行业并让行业了解此事,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会致力于该改革中来。教育产业化的形成使教育走上了市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择要求越来越高。经常关注市场动态,经常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出产品。

2、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带领学生进行旅游知识的学习,可通过提问、简述、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围绕所要掌握的内容专注的自学,不放任自流;积极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学方法,“授之以渔”,容忍学生出错,引导和激励他们尽情地参与和练习。

3、加强实践操作的策略

选好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的最佳结合点。在用“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师时,根据理论学习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技能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旅游实践操作能力,适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训练,学习场地等。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这既可解决企业的难题又可促进旅游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通过协作学校直接了解用人企业要求,这一做法可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做法:利用好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如餐厅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和前厅模拟实训室,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专业基础与业务实训:模拟各项旅游专业要求进行技能模拟训练,同时进行影音资料观摩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服务技巧,能直接进行现场进行服务。 ②旅游电子商务等计算机应用实训:学习并掌握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掌握旅行社及酒店管理软件的使用,并学会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③旅游地理实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中国和外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资源特色。④综合技能实训:包括形体训练、美容化妆训练、照相机、摄影机的使用、社交人际关系等综合技能训练。

4、加强实习指导的策略

通过对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要的调研,细分人才市场并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确定旅游教学“目标市场”———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如:是技能型人才,还是理论型人才;是适应各部门的万能型人才,还是专门性人才。对旅游人才市场调研之后,针对教学目标市场的需求,具体地组织课堂教学。在这一阶段时间内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学生录取基本素质要求和人数、教学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课时设置、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专业选择、师资配套等,依据教学组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具体的实施教学操作。对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一定要保证学生毕业时的各项素质及文化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要求。最后一定要进行质量评估,这一阶段既是对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检验,同时也是下一阶段市场调研的内容之一。检验判断标准是旅游企业、人才市场对所培养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即学生就业率、工作业绩等情况。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对于它的研究不仅需要有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还需要深入到实践中去积累经验。为了拟定构建出适合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我采取了以下的步骤:第一步从理论上借鉴国内外旅游教学的先进经验和可用的成果“为我所用”;第二步从实践中对重庆市旅游中职学校采用的具有改革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并综合;第三步从旅游企业处调查了解目前旅游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以上的实证研究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参观法、考察法);资料研究法(包括综合分析法、文献法、比较法、归纳演绎法);统计分析法和自然实验法等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分析拟定出了“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论文能成为一个诱发点,引来更多人关注中职旅游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推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胜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118—124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李秉德著,《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陕西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张智学著,《课堂教学与策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5] 黄克孝主编,《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 赵志群著,《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年

[7] 查友梁著,《教育模式》,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

[8] 陈瑶,《试论掌握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南平师专学报, 2002年第4期

上一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 下一篇:高标准规划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