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交流范文

时间:2023-06-07 11:01:02

课堂交流

课堂交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语言表达;交流

数学对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思维能力又是关乎一个人的表达是否清晰明白的重要因素。因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数学教学的一种提高和升华。小学是学生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力的有效提高是当前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能相应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平等、轻松的交流氛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

交际是一个面对面进行的情感交流活动,具有一定的交互性、直面性和情感性,而这种特征就使部分学生在交流中难免因为口头表达上的缺陷而被其他同学嘲笑,甚至无法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清楚地表达出来,这就使其在生活中常常由于胆怯或自卑而无法完成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被同学嘲笑,继而会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以后的成长。

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维护和建立。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我会提供相应的鼓励。在学生面对提问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时候,我会说:“没关系,慢慢想。错了也不要紧。”面对初学者,如果其对表达没有一定的自信时,我会对其进行引导,从而使其重拾信心,提起勇气,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有学生在表达中出现不全面的情况,我则会说:“很棒,但是如果能够注意一个细节上的问题就更完美啦!”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我也会和蔼地告诉他:“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表现自己就是坚强勇敢的孩子,再好好想一想,就更棒了!”如果学生对一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观点时,我也会给予相应的表扬和赞赏:“真棒,好有想法!”但是,在教学中也必然会存在一些不善表达的学生,部分学生可能会嘲笑这些同学,从而给这些同学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对嘲笑等不文明的现象进行一定的规范、指导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嘲笑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对别人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我们应该给予别人极大的尊重和宽容。通过这样的教育来营造一种良好、健康的交流氛围,促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同时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

二、灵活多样的说的方式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1.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可能性》的学习,我会通过引导学生从体育的角度进行学习,从运动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应的展示,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如通过对“抛硬币”这一方法的有效解读,通过这样直观、贴切的生活场景来引发学生心中的共鸣,提起学生表达的兴趣和欲望,从而顺利地将“投硬币”事件引导到数学的教学中。同时,在该种类型的教学中,还应该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而对于不自信或表达不好的学生进行鼓励,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

2.小组合作,同桌交流

小组合作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之中增强表达能力,尤其对于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合作讨论方式能够使其突破自己在表达上的局限性,更好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内容。小组合作讨论作为当前教学中重要的方式,其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会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相应的讨论,规范讨论流程,让学生明确讨论内容和讨论顺序,继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个人观点,实现交流的顺畅和高效。在经过长期的讨论训练之后,学生就可以不用依赖教师的引导而进行自主的交流,促进思维的开拓和发展,这也就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并且能够自主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在当众展现的同时,能够增加学生的勇气和胆量,使其能够当众表达自己,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如果学生要进行相互之间的有效交流,就必须主动地对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倾听和思考,并充分展现一定的组织能力,将表达和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在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教学总结时让学生尽情地独立说说自己的想法,适当地开放

课堂总结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通过课堂小结,教师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的回顾和指导,通过相应的补充和互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在具体的小结过程中,我会指定学生对课堂进行点评和小结,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同时也能促使其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良性的互动,从而形成基本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小结中表达自己的观念,回顾知识结构,巩固学习成果。同时,我也会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充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取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在这种小结过程中,我还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补充和引导,并在其总结之后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实现充分有效的表达,促进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妍辉.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3(Z3).

课堂交流范文第2篇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切实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自信,敢于发言,敢于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那种亲自参与和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在课堂和课下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意向和数学交流的意识与数学交流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创建良好的数学交流气氛呢?

首先,教师要有一种“处下”的态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道尊严”等教育思想均包含有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对老师也会敬而远之,有了不懂的问题,也不愿意拿出来请教老师。长期下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发展。因此,这种“权威型”、“家长式”的师生关系应当转变为平等的“朋友关系”。而这种平等的关系并不代表教师就是要宠着、溺爱学生,否则就会走入另一种极端。

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要有一种“处下”、谦虚的态度,提出问题后不要立即给出解答或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去想…,好像老师什么都知道。而是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同学们你们来帮帮老师和老师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老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和交流。只有老师的权威“消失”了,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舞台上大展身手――与老师同学们讨论、交流心得获得知识,总结经验。

其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和数学交流的的组织者,要保证数学交流的过程民主和平等。数学交流过程中教师作为数学交流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要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和学生成绩好坏来决定那位学生应该发言,另一位学生就要保持沉默等,或偏向于某个学生的发言使其他学生受到冷落,因此教师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数学交流环境。

再次,数学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交流的目标、方向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最终实现交流的目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场面“热闹非凡”。然而这些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学习程度各不相同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进行了“一刀切”。这种情况会造成有的学生对突然提出的问题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要思考的问题也只能是浅尝辄止或蜻蜓点水,没有深度。对程度较低的学生来说不知道该如何去想,该朝哪个方向思考,最终达不到数学交流的目的,使得数学交流流于形式,造成有些学生认为数学交流只是形式,从而对数学交流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交流时对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思考适当的时间,然后再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同时教师也要对思考的问题做好引导和启发,如对全体学生进行由远及近或有强到弱的启发,对个别学生进行由近及远或由弱到强的引导,使他们又好又快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数学交流的目的。

课堂交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 课堂气氛

高中英语与初中英语的区别,不仅体现在难易程度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好的英语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有效的将课堂内容传授给学生。

互动交流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优化教学内容,还能以语言互动沟通交流的形式来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问题,将互动交流的作用发挥在英语教学中。互动交流模式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

一、问题互动,增强课堂气氛

巧设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在英语课堂上,问题互动的环节是不可缺少的,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更能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互动能让问题生动,通过老师的逐步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的过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2 Growing pains中,老师在讲这节课之前,可以对学生提问:Do you always do what your parents want you to?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特点,答案有yes也有no,老师按照学生的回答,以谈话法的形式,可以再继续问,Do you think what parents want you to do are those benefits?像这样用问题互动式的教学,鼓励学生交流,根据老师的问题,学生可以用自己所具备的词汇量来和老师进行对话,并且锻炼自己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同时提高自己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增强互动交流深度

多媒体的引入有利于教师的教,它可以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的有效结合,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具体,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呆板,创造出更新颖的教学环境,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有效地教学,多媒体在互动交流模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牛津高中英语》School life中,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将课前准备的课程资源用多媒体展现出来。首先,把准备好的School life图片用多媒体播放出来,根据老师的要求,在播放每一幅图片的同时,老师会请两位同学,以对话的形式来描述图片,随着图片一张一张的播放,老师的要求也随着增加,如运用本课学习的单词或是用到定语从句,其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锻炼让学生用英语互动交流、沟通的能力。插入多媒体教学还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自如,增强互动交流的能力。

三、小组讨论,增强互动交流的长度

互动交流模式在英语课堂小组讨论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教师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互动交流的同时也能收获到许多语言文化知识,所以在小组讨论中为了使交流的时间更长,老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围绕着课程内容,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这样所传授的内容才会丰富多彩。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Sporting events中,由于体育运动每个学生都会知道一些,那么老师可以将所有学生分组,分好小组,老师对每组在进行提问,T:What sports do you know? S:I know basketball. T:Please discuss the rules of basketball.接下来由小组讨论交流,将每个小组探讨出来的结果用英语的形式说给老师,老师再将有错误的句子改正过来。小组互动的好处是大家集思广益,把每个人所了解到的知识融为一体,这样可以丰富每个人的知识,并能提高学习氛围。

四、结束语

总之,互动交流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很大的作用,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对英语感兴趣,以后的学习才会更积极、更主动。互动交流模式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友好共处,共同完成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师生在互动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互动的同时,更好地提高学生交际水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在语言交流中的潜能。

[1] 吴艳琳. 加强师生多维互动,构建英语高校课堂[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1).

[2] 高霞.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8).

课堂交流范文第4篇

一、自我交流——起点

自我交流,也称之原生态交流,就是在接受新知前,没有经过教师点拨的,是学生个体与自身的交流、同伴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唤起旧知来达到解决新知的问题,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式。有关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儿童,学生个体与自身的交流,最常见的是学生自言自语,有助于孩子调节行为的作用,这样的自言自语有助于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 ,我们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自我交流,把新知纳入旧识之中,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学会如何去自我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自我交流心境,能更加轻松、自如地参与新知的自我交流。

1.激发—— “自我发问”

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交流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因势利导、机智的对待课堂的生成,对于学生能做的尽量让他们去做,能说的就让他们去说,教师决不能“越位”,要不断引发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学会自我发问,把他们的探索引向深入。

2.点拨—— “指点迷津”

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方面的原因,学生在个体自我交流中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领和点拨,为学生的交流“指点迷津”。

【聚焦镜头】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当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ⅹ高时,我班捣乱大王叶小建同学在嘀咕 “怎么不是相邻两条底相乘呢?”同桌同学马上附和说对。因为学生受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影响,都这样认为。于是,决定以这个为切入口,让全班同学去讨论验证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不可以是相邻两条底相乘。先自己验证一下,再小组同学验证,并汇报讨论结果。学生以活动平行四边形为例,拉开这个平行四边形,它的两条底永远不变,但面积一拉就可以改变。所以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是相邻两条底相乘是错的。叶小建同学证实这个观点,因为他画了三个平行四边形,发现相邻的两条底一样长,但面积明显不同。

3.显现——“自我暴露”

显现学生的自我交流结果是非常重要,这样学生往往容易暴露出新的问题,在交流中会动态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要学会让学生自己先听听自己的谈话,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拓展思路,变换考虑问题的角度,减少钻牛角尖的机会。尝试学会自己来学习新知,而不是老师作为一个法官来判断,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教师不要把学生的自我交流当作一片废墟,给学生“留有时空”来进行个体的自我交流,暴露交流的结果才能促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聚焦镜头】如在教《认识平行四边形》时,让学生拿出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体会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没想到一个后进生边动手边自言自语地说:“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越来越短,面积越来越小;周长越来越长,面积就越来越大。”旁边的同学更是不屑一顾,纷纷说开了……当时生怕影响教学进度,想直接告诉他答案。但一想,这样做他会理解吗?于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尝试一下,自己问问自己。过了一会儿,学生们得出这样是不可取的,因为平行四边形被拉扁后,高越来越短,但4条边可没有变化,越来越扁后,高就越来越短,所以面积就越来越小。最后这个后进生重新站起来边演示边回答说“当拉到长方形时,它的面积是最大的”。

二、合作交流——过程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比喻:“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几个人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人多学到一点儿东西。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交流、生生合作交流的集体流模式,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

1.创设氛围——融趣于交流中

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因此创设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数学交流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在小组交流中,还应注意学生的合理搭配,教师适时指导,防止放任自流,合作交流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交流、进步的机会。

【聚焦镜头】在教学《统计》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统计本组同学喜欢吃哪些东西, 以便决定:“六一”儿童茶话会该买哪些东西。小组长请同学准备好图片就可以发问:谁喜欢吃花生。喜欢吃花生的同学马上把西瓜图片摆到桌子中央。小组同学立即统计出喜欢吃花生的同学的人数。这样, 全组同学齐心合力, 可以迅速、有序地统计出本组同学到底喜欢吃哪些东西, 从而做出决定。

2.学会评价——融法于交流中

评价包括评价别人和自我评价。评价别人指引导学生在倾听他人交流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经常问自己:他的意见正确吗?为什么?如果有不同意见要及时补充。自我评价则是一个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教师教学时,经常会碰到个性比较强的学生回答,有时看来有点“无事生非”。

3.体验成功——融情于交流中

在合作交流中往往会随着产生许多很有创意的合作成果,这些精美的合作成果是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获得的,倾注了他们深厚的情感,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经常得不到展示,或者得不到积极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合作交流也会少了一份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合作交流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尝试着用一些有趣的新点子触动与改变学生心灵世界,激励学生增长自信心。

【聚焦镜头】如卢老师在教学《平面图形》一课,后面部分的课堂实录为: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将准备好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拼成一幅美丽的图案。在优美的音乐中,生通过短暂的合作,各小组拼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作品。教师让学生跟随着乐曲边唱边跳边欣赏,同时各小组选派代表先说一说你们的创作设想,然后大家对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演讲才能。教师让学生下课后,将大家的作品布置放在教室后面的展示台上,让更多班级的同学和老师都来欣赏我们美丽的作品,享受我们成功的快乐。

三、链接交流——延续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他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加工、再交流看作是对知识的再创造、对能力的再提升。

1.创造于学科整合中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科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整合是培养学生交流意识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科整合,许多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其他学科知识也为学习数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学生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交流能力的培养。

【聚焦镜头】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在学生探索规律后,用音乐知识来创造规律让其他学生回答。有学生用音乐休止符;有学生用跺脚、拍手;有学生用7个音乐音符组成一段有规律的旋律……

3.拓展于生活实践中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堂学习的东西毕竟只是一种模拟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可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些“用”数学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扩展到生活应用中去。

【聚焦镜头】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后,老师布置一个实践活动:

数数你妈妈或爸爸钱包中的人民币有多少,并把它记下来。

第二天,课还没有开始上,在课间,我们发现学生之间就相互交流着。有的说,爸爸的钱很多,我是先数100元的有多少,再数50元的,再数10元的……然后把每一种加起来,这是一种多么朴素的分类和统计知识的认识。有的说,我数钱时,把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再把它们加起来,等等的数法在班上交流。

课堂交流范文第5篇

一、有效讨论,导入新课

在学习新课程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要学习的内容. 同时教师也对教材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并做好教学准备. 用问题导入新课,并且让学生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让学生集中精神听教师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答. 在留给学生时间进行讨论时,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关注学生讨论的问题是否有意义,使用的方法是否恰当. 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让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当面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时,应当及时提问,对于认为问题出现错误时,要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信. 当预习完成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探讨问题的答案并完善.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平行和相交”这节课程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平行的,哪些是相交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明确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进行解决,最后,由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并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

二、结合生活,推动交流

将生活与数学课程学习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有益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很多问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遇到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分享和讨论,既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将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促使教学内容的丰富,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生活出发,更好地分享和交流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程时,就可以选择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进行探讨和学习. 如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进行测量和计算面积. 让学生到校园中,观察学校的建筑物以及其他东西,如足球门、篮球架等,让他们把观察到的图形记录下来. 例如,学校的花园是长方形的,通过测量知道花园的长是8米,宽是2米,然后让学生计算一下花园的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花园测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合作交流也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通过将生活场景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充分调动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使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三、引入科技,提升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得更加广泛. 特别是网络的普及,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 同时也有利于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按照教材来上课,还要注重开发其他教学资源,如网络学习资源. 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家长也开始利用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既可以节省教师大量的精力,也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提高,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快速和有效.

例如,当前使用较多的网络沟通工具,有QQ、邮件等.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与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当学生在家中遇到难题,而又不能解决时,可以让家长通过网络联系教师,帮助学生解答问题. 同时也使家长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搞好数学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开展实践,加强沟通

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时候,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分享自己的快乐和信息. 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课本上的数学知识. 从而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并喜欢数学学习,并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加强沟通的良好方式,那么怎样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并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调查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到超市中,查看每个商品的价格,并记录下来.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例如,父母每天都会买哪些东西?什么价格,等等. 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调查研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获得知识的艰辛,同时在与同学分享时,也能够感受到更大的成功喜悦. 这种方式促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更加有效.

课堂交流范文第6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是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志。交流也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交流展示的能力呢?

引导学生完整交流。学生在展示自己的阅读理解时,变过去的"体会到什么""是怎样体会到的"这一问一答式为"我从……体会到……"这一连环式,既展示问题的答案,又展示理解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完整交流能力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理解方法,如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联系作者的生平资料、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抓重点词句、抓特殊标点、抓特殊句式、抓修辞手法、抓写作方法以及感情朗读、角色体验、实物观察等等。完整交流,要求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并重,并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围绕一个意思流畅表达的能力。

引导学生有序交流。在思考问题、展示阅读理解时,要求学生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文章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地思考、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领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另一方面能够对文本的理解认识有有整体感、有深度,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零碎、肤浅式。

引导学生深入交流。所谓的"深入"交流,指的是以重点语句为切入点,通过对重点语段的理解交流,学生能够触摸到文本的灵魂,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品味出作者的妙笔所在。为此,对重点部分的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并在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实施有效评价,以评价促交流。如果学生的交流没有达到该达到的深度,可以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文本,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还可以教师予以点拨、讲解。

引导学生个流。在展示交流时,引导学生敢于、善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应多这样问:"对这个问题谁还有不同的理解?""你同意这个同学的看法吗?为什么?"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内容不同、句式不同、语气不同、措辞不同、语序不同等等。只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形式各异、别具一格而又丰富深刻的展示交流,学生的思维就会颇具深刻性、独到性、发散性、敏捷性,并能够有效地遏制人云亦云、附和从众的惰性思维。但应注意在鼓励学生多元体验、多元理解的同时,正确处理个性解读与文本主旨领会、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

引导学生文明交流。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交流展示时,应要求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在倾听中完善自己的理解,在倾听中取长补短;要求学生尊重他人的见解,他人交流时自己不抢着说,反驳他人见解注意态度与言词,不攻击不讽刺。做到既彰显个性、展示自我,又态度严谨、海纳百川。

课堂交流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交流互动;自学能力

一、运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交流―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1.教师启动――“交流―互动”的前提

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如在进行 SEFC 1A Lesson50 Abraham Lincoln教学之前,先提问如下几个问题:①Who was American’s first president?②Who’s today’s A merican president?③There was a very great president in America in the 1860’s . Who was he ,do you know?这样,使全体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2.学生自学――“交流―互动”的基础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3.小组讨论――“交流―互动”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4人(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差生1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 同 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 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

4.组际交流――“交流―互动”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 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5.练习评定――“交流―互动”的检测

“交流―互动”教学采用当堂检测 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如,在本课的练习中, 我用课文的一句话: She did all she could to help him .让学生进行句型转换练习。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思考,很快能把这句转换成如下几个句子:

(1)She did her best to help him .

(2)She tried her best to help him .

(3)She did what she could to help him .

(4)She did everyth

-ing (that)she could to help him .

(5)She tried every

-thing (that)she could to help him .

(6)She thought of all kinds of ways to help him.

二、“交流―互动”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突出以自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

“交流――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个人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阅读教材,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如在进行“SEFC 1A Lesson 50 Abrah am Lincoln”学习时,学生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先用较快速度浏览课文,了解此节课的结构及段落,明确重、难点;然后仔细阅读,准确完整地理解内容;最后重点阅读。

2.强调团结互助,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课堂交流范文第8篇

一、教学片段

(1)先请大家想象一下:① 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② 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③ 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

(2)让学生用小方块搭拼出以上图形,进行观察. 再回答以上问题.

2. 师:请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

动手摆一摆,你们小组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随后,以二人(同桌)小组合作进行搭拼,接着让学生将自己搭拼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表达出来;最后出示所有图形,再次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此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自主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

二、几位听课老师的议论

“这样搭搭拼拼太费时了,他怎么没有想到用多媒体来演示呢?学生说一种方法,一按鼠标点击出相应图形,这样既省时、效果佳,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何乐而不为呢?”……

对,只要通过课件演示就行了,没必要再讨论,比较费时……

这几位听课老师的议论,引出我的一些反思:

1. 操作 + 交流——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2. 操作 + 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现如今只要开设一节公开课,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在课堂上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而忽略了一些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 确实,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给学生提供声、形、色多方面感官刺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些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及的. 但是,用计算机呈现的内容、演示过程最终会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从屏幕上消失,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探究的空间. “观察物体”这节课,教者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小方块——这种操作材料辅助教学. 让学生用小方块拼搭,学生把手中的小方块按不同的方位摆放,不断地移动,不断地观察,最终得出结论,探索出规律. 这比屏幕上的演示更具体直观,俗话说得好:“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做过的. ”通过学具拼一拼、移一移、看一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来解决问题获取了知识. 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操作完后,教师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说说操作过程. 这种在动手实践后去交流,让学生做了再说出体会,让学生说后再做,也激发学生自身创造的灵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获得数学情感体验.

3. 操作 + 交流——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阶段所涉及几何不是论证几何,更多是属于直观几何. 因此,儿童获得知识,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增加自己的体验,积累自己的经验,激活自己的思维,丰富自己的想象. 上述案例中,老师把思考、实践的机会毫无保留地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搭拼小方块,学生的认识恰恰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发展,学生通过搭拼,搭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组合图形. 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智慧火花得以绽放,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课堂交流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交流;科学探究;作用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行为习惯……”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目标之一。

基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特殊地位,在小学科学探究中,教师要重视交流,在交流中提升课堂实效。

一、活动前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原认知,使教学有的放矢

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往往是从猜想和假设开始的。猜想与假设活动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活动。探究活动之初,开展对假设和猜想进行交流,能了解学生的原认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针对地进行教学。如,《磁铁的磁性》一课中,多数学生都猜测磁铁可以吸引铁、铜和铝,也就是说磁铁能吸引金属,这说明学生对磁性的认识存在误区。《摆的研究》中,学生认为摆锤的重量也会影响摆的快慢。学生的猜测有时很顽固,甚至为了维持自己的猜测而忽视实验获得的数据和事实。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修正学生错误的原认知,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

二、重视研究计划的交流,完善实验设计,提高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制订研究计划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它需要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整理感性的材料,从而选择方法、确定步骤。对于每一次探究活动,老师都应让学生在动手前弄清研究什么问题、如何选择变量、怎样控制条件、如何进行操作、人员分工等等,它旨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使探究活动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更有效。因而研究计划的制订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缺乏全面性,学生在初订计划时难以考虑周全。教师要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开展充分的交流。在充分交流中,学生不断地提出新的设想,在自己和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又不断地否定自己的想法、他人的想法,从而获得最符合现实的较为科学的实验设计。

如,在《滑动与滚动》一课中,教师请同学们设计“小车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比较”实验时,对怎样由滚动变为滑动,交流时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铁丝把车轮卡住;有的用透明胶把车轮粘住;有位同学在认真观察思考后提出只要把小车横过来拖动,小车就由滚动变为滑动。多么有创意的设计呀!学生交流时一致认为后面这种方法最容易操作且有效,所有学生都采用这种方法实验,这样大大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交流使资源共享,让同学们有了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

再如:《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案例片段:

师:哪几个同学愿意代表自己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方案?请你们到台前来。

生:(学生代表面向全班逐一介绍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

师:老师也有一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你们说一勺盐怎么算?

生:满满的一勺。

生:不行!这样每一勺还是不一样多。

生:那你说怎么办?

师:谁有办法?

生:用尺刮一下就可以了。(到台前示范。)

师:第一勺加进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

生:等溶解了再加第二勺,一直加到不能溶解为止。

师:那你是搅拌的时候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

生: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比较科学。

师:那么一共溶解了几勺你们怎么算?如果放到第七勺不能溶解了算几勺?

生:(大声)6勺。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情况,大家觉得计划中哪些地方想得还不够周到,可以修改一下。

在这个实验中,一勺盐是多少是一个变量。教师强调取一勺盐为一平勺,用尺子把高于勺子边缘的盐轻轻刮去,实验前教师让学生做示范。这样在师生交流中学生修正实验方案,明确如何控制食盐多少这一变量,同时让学生明白,必须在溶解了第一勺以后再加入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验中取得的数据更科学。实验计划在师生的交流中不断完善。

三、实验后的交流,建构科学概念,在学生思维和认识发展中促进课堂深化

交流探究结果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实验后在全班、在小组中开展交流,每一个小组成员发表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或者解释,交换彼此的看法和观点,有利于建构科学概念,推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

首先,对探究结果的交流是一种重复验证,有助于形成实验共识,建构科学概念。小学科学探究中,有的探究实验结果中能获得一致的认识。如电磁铁的磁力、摆的研究、种子发芽、铁生锈等实验中,只要对各小组获得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交流,就能非常清晰地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流强弱、铁芯形状的关系;摆锤摆动快慢只与摆长有关;种子发芽需要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阳光;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等等。而在《铁生锈了》一课中,对铁锈能否被磁铁吸引,学生实验结果不一致,交流后学生认识到,可能是铁锈中夹杂了少量铁,干扰了实验结果,提出用纯铁锈进行实验。最后结果表明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科学认识。

其次,实验后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收获的不仅仅是实验结果本身,还有实验过程中各方面的收获。学生除了交流研讨“观察到的现象或探究的结果”,还可以研讨实验的过程,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反思设计方案的能力,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是否提高;与同学合作的体会感受;对别的组探究情况的评价等等。

例如,在《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盐》活动中,各个小组能溶解的实验量有较大的差别。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析溶解盐量不同的原因,反思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在反思中明白了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懂得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真实含义。

第三,实验后的交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抓住学生的每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如在测量热水、自来水、温水的温度变化实验后,交流发现热水和温水的温度在下降、自来水的温度不变,教师继续追问:“热水的温度还会下降吗?”“那会降到多少度呢?”有的学生认为可能会降到0℃或者零下几摄氏度。“那自来水的温度为什么不下降呢?”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的互动,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认识到有温差才会有热传递,才会发生温度变化,他们对温度变化的理解层层递进,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假如,教师一开始就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学生的认识始终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

第四,对实验结果的交流,有利于探究的延伸。学生间对科学探究结果的进一步交流,会激起认知冲突,引出新的科学问题,成为下一个探究的开始。如: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日食的成因后,我和学生进一步交流,“你现在知道日食的成因吗?”同学回答说:“月球绕着地球转,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就形成了日食。”“那么月球绕地球一周是多长时间?”“一个月。”“那你认为一年可以发生几次日食?”“十二次。“没有这么多的。”有的同学马上反驳到,“日食一年只发生一到二次。”原有的知识不能说明原因,“为什么日食次数会这么少呢?”“还有什么因素也在影响日食的发生?”新的问题就产生了。学生在交流发现了新问题。

交流研讨,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学生各自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功不可没,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重视交流,充分展开交流,发挥交流的作用和意义,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全方位的交流,使每个学生贡献出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提升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课堂交流范文第10篇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英语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重要性――交际能力其实就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长期以来,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外语知识的传授,大多数外语教师习惯于按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加之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正是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克服的倾向。交际能力可以体现在听、说、读、写等各种技能中。

进行交际性教学要遵循三大法则。第一,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参与到说中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学生的需要,即学生怎样学,他们需要知道什么。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视觉、听觉和运动三种类型。那教师的教学中就尽量做到三者兼顾。比如,学习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展示图片,放录音,找学生表演文章所呈现的场景。视觉型看图片后记忆更牢,听觉型听录音能掌握更多细节。而运动型通过表演,会记忆深刻。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想学到什么?我想练会什么?我喜欢怎样去挖掘这个材料?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才会兴趣盎然的跟着老师的步子走。

第二,这种交际必须是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发生的,即语言的学习应集中于一个语境或一个话题。首先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要选择适当的,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内容,练习或整课的内容都与这个话题联系起来。这样会使学习更容易,更自然,更有趣。学生也有了更多练习的理由。比如,在学习“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时,老师可多问学生类似的问题,“你常吃肉吗?”,“你常吃蔬菜吗?”“你多久感冒一次?”“你一周做多少锻炼?”“蔬菜和肉,哪个更有利于健康?”等等。再比如,该模块阅读前的练习,搭配单词的意思,直接填答案略显枯燥。可以给学生表演的机会,让学生把单词联系起来,表演一个小短剧。

第三,交际性教学是需要合作的,即把这种非母语的真实的交际带入到课堂中。这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两人或更多人的活动。把这种合作应用到任何一个课型上,如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等。把学生分成两人或四人一组,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其他同学交流。老师则负责设置问题,组织展开活动。问题包括两类。一类是事实性的信息,答案较短,老师知道答案,互动少。而第二类是关于观点的,需要较长的答案,老师不知道答案,互动多。很明显,第二类问题更能锻炼学生交际的能力。比如,“周凯的妈妈担忧什么?”是第一类问题,而“你认为周凯的生活方式健康吗?写三到四个句子来说说为什么”则是第二类问题。第一类问题用来检查学生理解情况,第二类用于真实世界的交际,对于学生是更大的挑战。

同时这也是任务型的教学,即学生的交流要有明确的目的,有确切的任务。学生必须通过互动来完成任务。语法一样可以通过互动与合作来学习。比如学习过去进行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任务,即去采访3名同学,问这样一个问题:“当我昨天晚上正在做作业时,你在做什么?”然后把答案记下来。这个问题是需要合作的,因为你必须去和别人交谈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许多教师尝试在教学中使用交际教学法,但是有些教师不能真正理解这种教学法的含义,容易走入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交际指的就是听和说。其实交际能力应包括听说读写全方面的能力。二,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老师的讲解。虽然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仍然是总的指挥与引导者。另外,老师对词汇和语法的系统讲解,对文化背景与的介绍还是必要的。三,注重口头练习,忽视书面练习。适当的书面练习还是必要的,这样能巩固学生的知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要注重练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四,片面追求合作,不注重实效。合作是重要的,有效的合作非常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如果合作出现了问题,老师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处理。

上一篇:通讯管理范文 下一篇:数字与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