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范文

时间:2023-03-14 04:45:11

传统课堂

传统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微课;教学时间;教学内容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各种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快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来进行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给自己充电进行知识的汲取,这中间也包括一大批自学能力很强的学生。于是乎,仿佛是一夜之间,微课这种最适合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在我们的身边发芽、开花、结果,逐渐受到追捧,越来越热。

自从2001年佛山市教育局推出微课程评比,随后胡铁生提出微课程的概念以来,微课在我国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教育部门也都在不遗余力地大力推广。笔者所在的福州市也是如此,这几年各种微课制作的培训、比赛层出不穷。笔者也有机会参加了几次培训和比赛,收获颇多,也有一些思考。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微课的思考。

一、微课是什么

1.微课是一节时间很短的教学课堂

微课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要求,对于课本上的某个章节中的某个知识点(包括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所录制的一个针对某类或某个具体学生的教学视频,时间往往很短,一般在5~8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10分钟。相对于传统的一节课45分钟来说,微课在时间上确实很短,但是微课结构却可以很丰满。一节微课不仅包括知识的讲解,还包括教学的要求、针对性的练习及解答过程、知识的拓展等。可以说微课就是一节缩小了的教学课堂,一节课堂的节选教学片段。

2.微课的教学内容少而精

微课中所展现的教学内容相对于传统的、完整的一节节课来说,就如同电影里的一个慢镜头片段一样。微课中展现的教学内容只是针对某门学科某个章节的某个知识点甚至于某个知识点中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某个环节,就如同电影里为了突出某个内容或动作而出现的慢镜头一样,通过很短的一段慢镜头能让观众很容易就可以看清楚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微课也是一样,它把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拆成一个个碎小的知识点,然后一个个地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这样就能给学习者缓冲消化的时间,而不是像在传统课堂上一样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大多数不会留给学生太多的思考、消化时间,也不会像传统课堂那样学生在听课时不同的学生反应不同,有的学生听得很明白,但有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来不及反应。所以,相对于传统的、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来说,微课的教学内容确实属于“微小”,但是却可以反复观看,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的疑问。所以说微课虽然微小却很精华,浓缩就是精华。

二、微课制作有什么讲究

1.微课制作一定需要专业人士吗

现在微课制作的培训层出不穷,微课的相关理论也是层出不穷,让人有一种微课很高大上的感觉,好像非要制作成有漂亮的片头、有吸引力的动画、有优质的课件才能叫做微课,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专业的计算机人士或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种电脑软件的教师制作的微课,从视觉上会让我们有一种欣赏一件完美艺术品的感觉。甚至有时观看这些微课时往往会让我们只顾看画面,反而容易忽略微课中教师的教学内容。等我们回过神来,微课已经结束了,只能从头再来一遍。

笔者认为微课制作应该回到微课制作的初衷,要明确微课制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观看,是满足学生自学的辅导要求,是给自学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用的,是给自学学生提升自我用的。说白了,微课实际上就是能够反复使用的一节主要用于“一对一”形式下的答疑解惑辅导课。那么制作微课时,教师就要根据自己制作出来的微课受众即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心理活动等与学科特点相结合制作微课。具体到制作微课时,还可以根据自己身边的具体环境选择制作的过程。有时录制几分钟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能让学生反复揣摩的小视频是一节微课,录制几分钟实验室的实验演示能让学生反复观摩的小视频也是一节微课,录制几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的解题过程能让学生反复领悟的小视频还是一节微课,把常态课堂上用的课件选一个重点、难点、疑问单独详细地讲解并录制成几分钟的小视频同样是微课。

从微课最终的应用目的来看,只要能让自主学习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观看微课视频,只要能让你制作的微课受众很容易从微课中学到东西就是制作成功的微课。微课制作应该起源于草根也应该扎根于草根,微课制作不应该为了各类比赛而产生,它只能为了辅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产生。所以,笔者认为微课的制作不应该是一件很难、很高大上的事情,它应该是一件大多数教师只要学生有需要,他就能很快制作出来的简单的、容易上手的教学辅助手段。微课并不一定要专业人士才能制作。

2.微课制作真的只是制作一个碎片教学吗

现在很多教师制作微课实际上就是为了参加比赛用,所以,他们在进行微课制作时当然只是选取某个最容易出彩的教学片段或教学环节来作为微课制作的素材,当他们参加完比赛后这个微课往往会束之高阁,很少有人用它来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他们也很少再去制作和该微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微课。学生如果观看了这个微课之后收获颇多,想继续观看和该知识点有关联的所有微课时,就会发现该微课就是一个孤零零的教学碎片,再也没有其他微课供自己自学了。

所以,笔者认为制作微课时制作者应该根据学科知识结构列出一个微课制作的序列,然后尽量按要求完成所有微课的制作。如笔者所任教的地理学科,如果就地球运动这一章节而言,就可以分成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两大块,往下可以细分,如自转的方向、自转的周期、自转的速度、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等,还可以分成昼夜的交替、时间的差异等。如果我们在进行微课制作时充分考虑到按照知识结构来序列化制作的话,微课就不只是孤零零的碎片教学了。

三、微课适合所有学生吗

从一节微课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来看,在短短的十分钟左右的小视频中老师只能就一个小的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讲解,而且还是非常细化的分解,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反应、思考环节。所以,应该说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来获得提高,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1.没有特别满意的微课资源

我们发现,现阶段网络上的一些微课有很多没有体会到微课的实质,有粗制滥造之嫌。比如,有一些微课竟然直接拿课堂实录的一部分来充数,还有的并没有考虑到微课的一对一辅导功能,还是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反应。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太多老师制作的大量优质的教学微课并没有上传到网络平台,这些微课作品由于没有好的网络平台或者是出于制作者的一些顾虑被制作者收藏在自己的电脑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求教育的组织者出面提供相应的网络平台或鼓励制作微课的老师建设自己的网络交流平台(网络空间),然后把大量优质的微课放在平台上或自己的空间,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访问获取微课资源进行观看学习了。笔者所在的学校现在就要求老师建设好自己的空间并把自己的一些精品微课、精品练习等放入空间中,然后鼓励学校的学生访问并评比。

2.学生都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吗

众所周知,微课制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自学,微课可以对自主学习的学生起到一对一辅导的作用,但是学生真的都适合微课学习呢?我们都知道,每个老师在进行微课的制作时肯定会有学生的学情分析,一般情况下他都会以自己所教的班级为依据。学情不一样,制作的微课理解起点也会不同,这种情况对于知识储备少的学生就比较难理解。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也都有体会,有不少学生在现实中给他进行一对一辅导时都会迷迷糊糊,也就是说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确实存在智力上的差距。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根本没有自控能力,他们就没有办法进行自主学习,当然也不会找到大量的微课资源观看提升。

在现阶段网络平台、信息交流平台日益完善,甚至各种移动网络平台大量出现的情况下,按道理微课资源的获取应该很容易,但在许多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多少电脑,也可能是没有网络信号。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都较强,也很难获取微课资源,也没有办法很快地提升自己。

四、微课能大量应用于课堂吗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位教师面对几十位学生,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求,按照一定的教学进度进行的传道授业解惑过程。课堂上几十位学生的智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能照顾到学生的平均能力,不能讲解得太深,也不能讲解得太浅,布置的作业也是相同的要求,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

微课制作的最终目标是能让更多的学习者(主要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学习,检验一节微课能起到多大作用关键在于微课有没有被学习者从网络平台上下载观看,还要取决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

在微课的热潮中,一些学校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用上微课,把微课融入传统课堂。笔者为此也做了一些尝试,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尝试,认为微课和传统课堂完全结合是不可能的,微课只能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

现在多数学校的传统课堂教学都大量应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媒体的展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知识的结构、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过程等。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大多数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引导大多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学科技能。而笔者自己制作的微课则大多数情况下放在课堂末尾时展示给学生并告诉学生下载地址或直接到老师的电脑上下载,将微课展示给学生,只是能让一些学习能力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后有一个通过观看微课对课堂知识的复习、巩固、提高的途径。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播放某个知识点的相关微课,笔者经过尝试认为,还不如老师直接在课堂上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或直接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更能照顾到班级的大多数学生,更能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因为老师直接在课堂上讲解或演示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快慢、难易、语速、语气,老师还可以随时停止讲解演示和学生互动。但如果播放微课只能根据制作微课时的学情分析来观察学生的反应,照顾到的学生就会少很多。

综上所述,在这个信息社会、网络时代,出现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是教育的与时俱进,但是却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毕竟是经过时代的洗礼,经过古今中外多种教育教学理论的磨合才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微课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网络时代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它更应该用于学生的个人学习、个人提高。它在个人自主学习方面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选择性、可控性。所以笔者认为,微课只能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一种补充。它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情况有选择地观看相应的不同层次的微课视频,从而达到对传统课堂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芳芳,钱凯.微课与传统课堂对比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28).

[2]韩进凤,杜鹏花.试论微课与传统课堂的关系[J].中学教学参考,2016(3).

传统课堂范文第2篇

一、吟诵诗词经典,立德树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著作。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背诵,然后在上课时每次只讲四组句子,量少易记,学生没有背书负担。这样一学期下来,也能把一本书背完。其次,在讲有关内容时与学生目前生活以及与社会热点相联系,学生易于理解,同时,不露痕迹地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作为例子糅合到讲解中去,使学生在哈哈一笑中也审视一下自己的日常行为,即可增长知识,也能起到启迪心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讲述经典故事,立德树人

很多国学,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它们本身背后就是一个故事。如,“黄香温席”教我们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卧薪尝胆”从越王勾践身上感受励志的正能量。故事给学生以知识、梦想、信任、思索,给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在阅读其中的经典故事时,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得到莫大的启迪,更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以此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观看优秀影片,立德树人

将一些优秀动画片,影片如《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华德育故事》《中华勤学故事》等介绍给学生观看。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一些著名人物的高尚道德情操。小故事的系列动画片、影片,每演绎一个故事、讲述一位人物,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人生中应具有的真善美品质,激励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美好的品德。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四、竞争角逐中立德树人

在班内开展讲美德故事、背诵经典比赛、好人好事评选等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素材让学生在对待朋友、老师、家长时有礼有节,对待学习就会惜时如金,奋发图强,从而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课堂;云教育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1-0094-04

引言

传统课堂教学在人类发展史上, 对促进知识传播、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的一些不足。例如,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突破,课堂效率不高等。而云教育环境课堂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以网络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课堂为舞台,两者结合构成新型教学环境。因此,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日益信息化的社会浪潮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我们是否就应抛弃传统课堂,转战云教育课堂呢?两者在教学模式上有什么区别?在教学效果上又有什么不同?

传统教学课堂

1.传统教学的课堂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传统的教育把传授知识作为学校的唯一任务。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支配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学生的大脑则是学习的容器和仓库,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其所能地向这个容器和仓库中灌输知识。图1为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2.传统教学课堂的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不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学生基础知识普遍比较扎实;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知识传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用和效果。

教师通过师范院校的专门培训,懂得一定的教育规律,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也有相应的经验,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教师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启发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避免了走弯路;再则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生可以“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治学态度、方法、才能、人品、世界观等均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都有着重要作用,这些都是任何先进的教育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3.传统教学课堂的弊端

传统教学课堂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课堂上演的是教师的独角戏,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教师不能完全照顾到课堂中基础和兴趣不尽相同的每位学生,不能使他们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的讲授,被动地学习,对知识死记硬背,且往往因教学缺乏民主和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

传统教学课堂侧重的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极少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学习这些知识的意向,也很少顾及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需要,只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学生。由于它侧重的是让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因此缺乏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发散思维以及独立人格的培养,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

云教育环境课堂

1.云教育环境的课堂模式

云教育环境课堂是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以网络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课堂为舞台,两者结合构成新型教学环境。我们将这种新型教学界定为一种利用已经普及的电脑和宽带网络等硬件环境,依托专业的网络现场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时间和空间不再受限制,学生完全可以在家里学习网上开设的任何课程。图2为云教育环境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知识总量的迅速膨胀,另一方面一个人在现代社会能否适意地生存,关键不是知识量的多少,而是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能够适应社会变化,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生短短十几年的学习时间内把人类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能力。云教育环境的课堂教学正是着眼于以下两点:一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立足于当前;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未来。

2.云教育环境课堂的优势

爱因斯坦曾指出,应当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该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要使学生跟得上科技发展的步伐,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外,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知识,经过自己努力探索得到的知识,将其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还课堂于学生,注重课堂的生命内涵,交给学生一生“带得走”的东西,那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云教育环境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使他们对所汲取的知识、得出的结论和规律不只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适应变化,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独立做出决定以及行动的能力。而自信心和满足感又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又驱使着他们进一步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这就形成了一种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3.云教育环境课堂的不足

有些学科不适合这种教学模式;有些学生不适合这种教学模式;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不经济,不宜于教师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若无高水平的教师及时点拨和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容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两种课堂的教学效果比较

本研究试图探究传统课堂与云教育环境课堂的教学效果的差异,以某高职院校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两个平行班级为模型,班级人数均为40人,男女比例相当,教学内容选择DNS正向服务的搭建,教师相同。教学A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B班采用云教育环境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编制教学效果测验,采用任务考核的方式考查学习效果,并向学生分发调查问卷。

1.学习效果研究分析

学习效果从以下3个维度评分:①完成时间的快慢,即以20分钟为节点,区别完成时间的质量;②完成内容的准确性,即用nslookup测试是否能实现域名到IP地址的解析;③技能的迁移性,即是否能完成DNS反向服务的搭建。

教学A班,即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班级,能在20分钟内完成任务的人数为22人,精准完成任务的人数为30人,能够实现技能迁移的有11人;教学B班,即采用云教育环境课堂教学的班级,能在20分钟内完成任务的人数为31人,精准完成任务的人数为33人,能够实现技能迁移的人数为26人。图3为两种课堂的学习效果比较图。

云教育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传统环境下难以实现的参与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和优秀资源共享,实现了“先学后展,当堂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借助云平台,结合网络学案、班级论坛、多媒体课件等模块,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多元发展,让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彩。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让课堂的教与学充满情趣,知识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实现了教学的生态课堂,学生乐在其中,学习素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2.调查问卷研究分析

云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基础不同,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结果,而云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过程,更关注学生,因此本研究设计了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左下表为传统课堂与云教育课堂的比较问卷。

教学A班,即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班级,认为参与度高的人数为16人,认为课堂气氛活跃的人数为21人,认为师生互动多的人数为24人;教学B班,即采用云教育环境课堂教学的班级,认为参与度高的人数为29人,认为课堂气氛活跃的人数为33人,认为师生互动多的人数为31人。图4为传统课堂与云教育课堂的教学过程比较图。

云教育课堂教学模式顺应了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了学生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具有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等优越性。

总结

尽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云教育占据着独特的优势,但网络教学组织和制度的不完整,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措施的不完善,以及情感交流的空缺都是网络教学的硬伤。而传统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论基础和文化积淀深厚、发展成熟的教育模式,虽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便于师生之间交流,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等优势。

传统课堂范文第4篇

一、较之传统课堂,高效课堂更能体现教与学统一性

传统课堂,一是以教为中心,教师重于 “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关系往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造成填鸭式教学;二是以教师为中心。高效课堂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因学而导、教与学统一。

二、较之传统课堂,高效课堂更能体现课堂的民主性与开放性

(一)课堂具有民主性

教师善于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彼此信任、理解,平等和谐相处,是朋友,是学习的伙伴;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辩,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为学生学习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从而打到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的课堂,在于发挥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新课程标准倡导学习过程要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为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加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一是开放课程内容。二是开放课堂结构形式。三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将这三方面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三、较之传统课堂,高效课堂更能体现课堂的自主性与合作性

(一)课堂具有自主性

高效课堂的实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基础。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会形成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学生才会由学会到会学。

(二)课堂具有合作性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责任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完成知识的构建。另一方面,课堂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前提和基础。

四、较之传统课堂,高效课堂更能体现课堂的思辨性与激励性

(一)课堂具有思辨性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思辨能力可包括思考能力和表述能力。高效课堂的显著特征就是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经历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理表达、质疑问难、目标达成的过程。

(二)课堂具有激励性

传统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目标;主体性

一、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的弊端

1.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传授教学大纲规定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像一个容器,教师的教学就是往这个容器里注入知识,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集中在对知识的理解上,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很多学生虽然解题能力很强,但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评价制度滞后,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仅以学生成绩为依据,不能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精神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采取题海战术,学生每天要做数不清的作业练习,名目繁多的考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按分数排队带给学生沉重的思想包袱。

2.教学目标机械,教学过程程式化

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一成不变,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智力水平的高低是唯一的评价尺度,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缺乏独创性。教学程序按照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操作,教学过程的程式化使课堂缺乏活力,课堂效率低下。转变学习方式流于形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是教学中的点缀,收效甚微,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有活动,课堂教学完成了哪些教学目标,教师也很含糊,如何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转变学习方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每个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3.教学主体错位,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很少,束缚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抑制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不明确自己在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新课程实施后,现代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运用,探究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缺乏必要的指导,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单一、简单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不相适应,落后的教学手段难以体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而无目的的讨论使得课堂秩序混乱,反映出教师缺乏课堂控制的技

巧。教学方式采用“问答式”,而不是“启发式”,问题缺乏启发性,教师把教学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师生在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思维创造。

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及运用

1.教学理念上,尊重学生探寻物理规律的积极性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实验推导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更,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案设计中,增加了物理学史知识的阅读,延伸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例如《浮力》教学,浮力是力学知识的拓展延伸,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阅读“阿基米德辨别王冠真假”的历史故事,了解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揭示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规律,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感觉到物理规律就在我们身边。

2.教学目标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鼓励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现象,用物理的头脑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浮力》一章的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解释生活中对浮力的应用问题。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浮力”放到力学背景中,联系浮力与压力、压强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用物理规律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培养学生探寻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的

能力。

3.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通过实验认识物理概念,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和指导者,学生分组讨论,作出猜想,阐述猜想的依据;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教师指导确定探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得到结论。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完成,通过观察、体验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发挥精讲点评作用,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思维导向,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效课堂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

参考文献:

侯书娟.试论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教育科学,2013(05).

传统课堂范文第6篇

一、课堂模式如何改变

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如何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则主要表现在课堂。合适的课堂模式,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生物合作学习课堂体现三个特点:一是体现变教为学;二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是可操作性强。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构建了“三环、六步、一反思”的合作学习模式。刚开始实施时,问题较多,影响了教学进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几方面的改进:一方面,熟悉教学模式,编写好导学案,让学生提早预习,节省堂上时间;第二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学流程,科学分配、合理使用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方面是加强学生的培训,让学生清楚知道课堂上的任务和要求,懂得如何配合老师上好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模式得到不断深化,既可保证教学进度,又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学习方法如何改变

1. 不要让“自主”变成放任。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把一节课的问题引出来后,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自主学习,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解决,教师只需重点进行点拨就可以了。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似乎就可以退避三舍了。于是课堂上教师变得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他们在课堂上只是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不断听到的是“不懂的知识小组对学解决”、 “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一类鼓励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岂不知,这种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弱化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实际上,强调自主学习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做到“导”“放”有度。

2. 不要让“合作”留于形式。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老师提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就是合作学习了。从今天课改实践看来,那是一种片面的错误认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学生展示如何改变

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把握好让学生展示的尺度。刚开始实施此模式时,让学生的展示随意性太大,无论是难题或是易题,都让学生来展示,结果一堂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后经不断的摸索,摸索出既能实现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学生展示的是反映重点内容的核心知识和典型问题,二是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三是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容易产生歧义的挑战性问题,四是学生在预习环节解决不了但经过全员合作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展示的课堂,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

传统课堂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课堂;高效生物课堂;措施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要利用较少的时间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打造高效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效课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编写导学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预习新课的时候要以教师精心编写的导学案作为依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其中导学案被分成了自主探究、自主测评两个部分。自主探究要求学生要归纳基础知识,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划出来,然后让学生研究讨论教材中的内容,了解到学生是否已经完全掌握了基础知识;自主测评是教师让学生有选择地做其基础测试题,从学生的答案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按照这种方式,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必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二、精讲难点,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精讲就是要准确、详细地讲解,让学生更容易了解难点知识。比如,当老师要讲解“遗传”内容中遗传物质传递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精讲DNA、RNA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还要讲解它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在精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为学生留下足够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智能水平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并且教师要确保自身所提的问题难易适中,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几个问题,让他们在课下相互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四、合理利用教具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生物学的知识具有抽象性,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时存在一些困难。如果单单依靠教师用语言来进行讲解,是无法解决这些困难的,对此,教师就需要合理利用相关教具,以此顺利解决难点问题。

例如,在讲解“我国的珍奇植物”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将关于珍奇植物的图片展示出来,从图片中学生可以准确地了解到珍奇植物的生存环境特点,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找出这些珍奇植物濒临灭绝的具体原因。通过多媒体,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不断优化教学语言,解除学生的疑点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讲解。教师自身要准确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利用幽默的语言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讲解出来。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那么课堂效果就不言而喻。比如,当老师要讲解tRNA作用的时候,可以做这样一个类比:假如某人在美国的时候只会说汉语,而美国人只会说英语,这该怎么办呢?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找一个翻译。”此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tRNA的作用与这个翻译作用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促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总之,教师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不断优化教学环节,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规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传统课堂范文第8篇

一、竞技趣味生动,游戏与众不同

传统体育游戏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形式简单、取材方便、灵活多变、历史人文气息浓厚、民族教育性强、有较高的趣味性和竞技性等特点。其游戏内容从走跑类到跳跃类,从投掷类到攀爬类,从平衡类到益智类,从体能类到类,从速度类到耐力类,从力量类到柔韧协调类等,非常丰富。在形式上:有的游戏只需要用到身体的某些部位就可以玩得很开心,如花样跳绳、花毽、踩高跷等;有的只需要两名学生或者多名学生相互配合就可以游戏,如丢手绢、拔河等。在玩具器材方面:有很多项目可以自制和利用废旧物代替,如毽子就可利用快餐面袋制作,既方便又环保。传统体育游戏不受时间、空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弥补了体育器材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缺陷。

二、根据身心特点,科学安排游戏

学习阶段正是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的不同,兴趣与爱好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的项目穿去,既活泼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兴趣,同时还有效地训练了体育基本技能。

三、根据季节气候,游戏因时而异

以往在雨天,由于缺乏合适的游戏内容,体育课大多用讲故事、唱歌等来应付,而引进传统体育游戏后,在雨天同样可以让学生开心、愉快,并且能学到体育知识。冬季天气寒冷,为了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我们安排了一些趣味性强但运动量不是很大的民间体育活动,如滚铁环、打陀螺、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等。

四、不同教学步骤,选择不同游戏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课前我们选择徒手操、叫数报团、贴膏药等以热身为主、运动量较小的游戏活动;课中我们将剧烈的游戏活动与体育项目相结合,开展如老鹰抓小鸡、踢毽子、打陀螺等易于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又有较大运动负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后我们配以轻音乐,做可以愉悦身心、放松全身的有氧操或民族健身操。这样就可让学生课前活动身心各个关节,提高注意力,课中有相应的运动量,课后能充分放松,整堂课都在一个宽松、欢快的环境中进行。

五、课堂内容不同,体现游戏多样

队列类游戏:开火车、一切行动听指挥、红绿灯等;奔跑类游戏:丢手帕、贴膏药、老鹰抓小鸡、割麦子、踩高跷等;投掷类:投物掷准、投沙包、打龙尾等;类:五子棋等;综合类:打陀螺、排排坐等。每个游戏项目都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能不同程度地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乐趣。合理有效地把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贯穿于体育课堂教学之中,能很好地

促进小学生的德育、智育、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全面

发展。

六、动作技术规范,安全牢记心中

在引入传统体育游戏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其教育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大多数游戏项目简单易学、危险性较小,但也有个别游戏,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安全问题。我们要让学生注意传统体育游戏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身体碰撞,加强技术战术配合练习及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防患于未然。

灵活地把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既能让家喻户晓的民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又能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健康地发展。

传统课堂范文第9篇

(一)社会背景

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孕育出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精神的瑰宝,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然而许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哈韩”“哈日”,却没有多少了解孔子的“仁义”;他们过圣诞节、愚人节,却没有多少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国家开始举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过传统节日,宣传传统礼仪,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二)学校背景

学校的教学工作一直以来都严抓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石加强对学生的行为指导、思想美化、情感熏陶,要求把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不仅是各个班主任,包括每位科任老师都应该在课堂上时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仁义礼智信,都能爱国爱家。

(三)课程背景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语文课站在了最前沿,收录在课本里的一篇篇文意兼美的文章,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上一次都是一次美的熏陶,是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畏权贵的性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为国献身的精神(《离骚》),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至亲至孝的深情(《陈情表》)……这些古典诗文无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语文课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借古典诗文的翅膀飞翔!

二、活动过程

(一)活动构想

通过对必修、选修中优秀古典诗文的阅读和学习,走进作品所营造的丰富的精神空间,体会文人所表现出的美好的情感,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引领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希望看到学生在对古典诗文的学习中,在提高阅读能力,扩大阅读视野的同时也能提升生命的质量,塑造健全而美好的人格。

(二)具体实施

传统文化进语文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施完成的一个活动,它应该是一个长期贯彻下去的行为,在这里笔者就语文课中屈原诗歌与爱国情怀这一内容进行一个活动展示:

1.课堂文本学习过程

语文课本必修二中选录了屈原的《离骚》,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也收录了屈原的《湘夫人》,通过课堂上对文本的集中学习,让学生了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体会在他的诗歌中所蕴含的对楚国深深的热爱和无限的忠诚之情,从古人的诗作中去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补充教学司马迁《史记》中《屈原列传》的相关内容,更进一步地去体会屈原对楚国的忠诚与热爱,即便是受到排挤、贬谪也不改对国家的忠心。

在课堂文本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详细介绍屈原的经历,分析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知人论世,受到屈原爱国情怀的感染,自己的心中也不由地生出满腔的爱国热情。文本的学习是一个感受吸收的过程。

2.学生体验交流过程

在课堂学习诗歌的同时,课下用周记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下的周记选题供学生选择:《屈原,我想对你说……》《站在汨罗江畔》《新时代的爱国之我见》等。然后通过老师的批阅,选出好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别人的体会再一次牵动每位学生的爱国心,让“忠”这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古典诗歌的映衬下再一次闪耀光彩。

通过学生自己对屈原诗歌的重新解读,赋予新时代的意义,将自己的体会、感受抒发出来并且互相之间进行交流,这是对爱国情怀的一次抒发,一种升华,由古典诗文到自己的现实体验。

3.集体活动宣传配合过程

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次纪念,这样有代表性的日子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好的契机。班级、年级、学校一条线为迎接节日的到来会以诗歌朗诵或演讲比赛这样的形式进一步将爱国情怀渗透进每一个这样的日子里,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将仅仅从课本中感受到的爱国热情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通过班级、年级、学校集体活动的宣传配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从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学生受到的教育和感染更加显著了。

三、活动效果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古典诗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文本学习

通过在学习古典诗文的过程中,对古人美好情感、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强化,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和记忆诗文的形象和内容。有学生在周记中表示:“学习了古典诗文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那些也是我们现代的高中生应该知道、学习的优秀的文化遗产,我再去看那些文字发现它们变得亲切了,背诵起来也快了很多。”

(二)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堂下学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入自己的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语文课本上的古典诗文,每一篇都闪耀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学生阅读它、学习它、体会它,更将它们深邃的思想、精华吸收进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学习屈原、陆游、辛弃疾的诗歌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为国效忠、深忧国难的一腔爱国情;学习王维、孟浩然的诗歌让学生不禁陶醉在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中;学密、归有光的散文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出他们对家人无限的爱与思,学习儒家著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何为“仁”、何为“义”……这些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各个班级开展的“感恩主题班会”、艺术节书画展中那些壮美山河的照片画作、国庆演讲比赛上慷慨激昂的爱国表达……无一不是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熏陶感染的结果。

(三)在学校各项活动的配合下,语文课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配合新课改下语文课本中更加多地注入古典诗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纳入教学内容,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展了很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每年四月、五月的读书节,开展了古典诗歌的专题朗读;在高一高二年级间开展了诗文对抗赛;国庆节进行了“爱国诗歌朗诵比赛”……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以别样的方式进一步展现了古典诗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可谓是一举多得。

传统课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育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19

随着生活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会削弱其教育价值和教学意义,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但是,现在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教学内容也与生活背道而驰,这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所以迫切需要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来激活传统课堂。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之后教师便开始正式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大多还没有做好接受新知的时福课堂学习注意力还没有得到有效集中,或者还没有提起相应的学习兴趣,所以学习过程是比较被动的。其实,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效地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会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可以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然后再进行更深层次的语文教学活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一位集盲、聋、哑于一身的美国女作家的精神世界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如果仅仅靠讲解,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盲、聋、哑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的,这样就无法体会到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先蒙住眼睛,堵上耳朵,闭上嘴巴,感受一下残疾人的生活,在这样真实化的生活情境中再同教师互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受残疾人的生活与正常人的生活有哪些不一样,最终体会作者的坚强意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二、加强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丰富学生的语文情感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又不能脱离教材,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以教材为基础,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生活、感悟知识、丰富情感。即便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选自中外经典名著的,这些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但它们也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不要因为是名家名著就产生敬畏感,不敢对文章进行探索。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走入真实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将语文学习生活化,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体验,进而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情感。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生活化体验,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充分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从而把语文和生活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例如,在学习《江南的冬景》这一课时,可以先设计一节以“我心中的冬天”为中心的口语交际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或者在课堂的末尾,语文教师播放一段北方或闽粤一带的冬天的视频,再播放一段江浙一带冬天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是否喜欢冬天,以及对江南冬天的感受。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见。又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体验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更能透彻理解原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谓一举多得。

三、注重生活化的知识积累,拓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知识点非常分散,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更加凸显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并积累语文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即便是在课外作业布置环节,也应提倡语文作业生活化,通过感受语文进而应用语文,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例如,在《乡土情结》这一课学习完后,教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可以是让学生以《我的家乡》为内容,认真搜集自己家乡的特征,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以此来写一篇作文。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实践化的作业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与情感等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课堂主体教学范文 下一篇:传统节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