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范文

时间:2023-03-19 00:47:17

课堂内外

课堂内外范文第1篇

《课堂内外》是一本专注于教育领域的杂志,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对教育感兴趣的人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作为一本全面而深入的教育刊物,关注的是教育的多个层面和方面,涵盖了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设计与评估、学生发展与心理健康等诸多关键议题。杂志拥有一支由教育界著名专家、学者和实践者组成的编辑团队,他们为杂志提供了高质量的文章和观点,保证了杂志内容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杂志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报道而备受教育界的认可,致力于挖掘并分享教育领域的最新趋势、最佳实践和成功案例,通过深入报道和分析,该杂志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教育中的挑战。除了打破教育边界和促进交流外,杂志还鼓励专业发展和教育创新,定期刊发教育工作坊和研讨会的信息,邀请读者参与其中并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杂志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如研讨会、观摩课、教学设计比赛等,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的平台。杂志还非常注重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经常邀请国际知名教育专家和学者撰稿,介绍国际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先进理念。同时,杂志还积极组织中国教育工作者参加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

《课堂内外》杂志以其广泛而深入的内容覆盖面、权威性的观点和资深的编辑团队而在教育界取得了良好的声誉,为教育工作者和其他相关人士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使他们能够不断学习、交流和共享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最佳实践。无论是想了解最新的教育趋势,还是寻找教学策略的灵感,都可以从中找到有价值的资源和信息。

课堂内外范文第2篇

课堂内外范文第3篇

“课堂内外,学习的好帮手;课堂内外,进步的阶梯。”当我一想起那首我自编的歌曲《课堂内外,我爱你》,就忍不住翻开前一期的课堂内外看一看,有时还会想一想下一期会有哪些精彩故事。

这不,我又拿起课堂内外《小学生新作文》津津有味的看起来。“哈哈哈”传来我一声声爽朗的笑声,原来是吹牛大王里的一篇文章把我逗得哈哈大笑;“呜呜呜。”同学们一定会问我:“你又怎么了嘛?”告诉你吧,是课堂内外的一些情节把我感动了,所以呀,我才会哭鼻子的。大家不要笑我这么大了还哭,我保证,要是你看了,一定会比我哭的更厉害。不信,去买本试试呀!

晚上,我们一家人八点钟才吃饭。为什么呢?因为我在看课堂内外时,根本听不见妈妈叫我,直到我肚子饿了,才去吃饭,可把我全家饿坏了。

课堂内外,我爱你,就象老鼠大米,我每个月都要去买你;课堂内外;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课堂内外,我的朋友,你可真奇妙,居然让我为你废寝忘食。

课堂内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感恩 感恩教育 课堂内外 学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针对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完全区别于仅仅以知识传授学习和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把爱的教育提到首位,是以感恩教育为核心的集知识、情感态度、价值判断、身体健康等各方面综合提升的全面教育。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笔者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市级十•一五课题研究,探索感恩教育和课堂内外教学的关系,并通过两年的跟踪调查和不懈努力,收到了丰硕成果,在此将所思所感总结如下,以期自勉。

一、感恩教育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感恩是指“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因此,所谓感恩教育,是指引导受教育者学会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乐于把这种感激呈现出来并反馈给别人。感恩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自古就有感恩教育的先例,如孔融让梨、古代二十四孝等;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和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基本觉悟与要求。但是,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中学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多中小学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性格孤僻、懒散消沉、麻木、自私、厌学、攀比、早恋、叛逆、网迷、不合群、缺乏责任感、不懂得珍惜等。因此,在学校课堂内外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感恩文化”,激发学生爱心和责任心,为学校工作当务之急;同时,家长的期盼、孩子的迷茫、学校的困惑与社会的需求,则是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时代责任。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感恩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元素,不仅包括引导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教育之恩、朋友关爱之恩,也包括教育学生树立起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培养对社会、对集体、对国家的爱和责任感。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也才能担负起强国富邦的责任。素质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感恩教育的核心。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感恩教育包括对父母之爱;对老师、同学的爱;对所处的每个集体,如班级、学校、社团,甚至真个民族、自己国家的爱。但是,感恩教育绝不是说教,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亲身感受来感知并获得认识提升和快乐。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学课堂――就不能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应该是学生感恩教育的平台,因此,把感恩教育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有文化知识,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才的基本途径。而课外实践活动,则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合适的课外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恩的意义,切实从感恩教育中获得认同感和快乐。

三、在课堂内外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在课堂上,在知识传授中贯穿感恩教育,利用各学科不同特点,以学科渗透的方法进行感恩教育。首先,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设定以知识融合感恩教育的教学目标,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七年级学生要懂得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同学、感谢环境;八年级学生要懂得体谅父母、感谢生活、懂得心中有他人;九年级学生要懂得为父母分忧、感谢祖国、回报社会。在实施策略上,以思想品德课为教学主渠道,其他学科跟进,做到各学科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学科整合的教学氛围。例如,现在的语文课教学中,有许多课程内容中就包含着感恩教育。教师创设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受,让生活走进课堂,融入学习,为理解、领悟父母之爱作好铺垫。借用课件、照片,引导学生走进图文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领悟、体验、表达。注重体验,提升素养。在思想品德课的带动下,其他诸如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也将融入其中。

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学生切身体验,适时融入感恩教育。我校依据中国传统节日,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进行学生需求分析,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知现状,发挥学生在感恩文化节日中的主体意识,不失时机地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国际“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庆祝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时,我们开展了“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学生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9月10日”教师节,师生之间一次坦诚的交流,一句真心的话语, 一件特别的礼物(自制的作业本、小作品等),都在述说着人间至纯的真情和中华传统美德。同时,鼓励学生学做父母,体验辛劳。如冬天洗衣、洗菜等体力活动;夏天高温在户外进行劳作。“寒风呼呼地刮着,当我的手浸入0℃以下冰冷的水中时,犹如刀绞一般,冻得直痛心头,实在难熬。”有个同学说,“难怪妈妈一到冬天,满手都是冻疮。有时口子裂开还流血……”有时通过签名留言、评选书信、墙报、黑板报、评选贺卡、作文选优、朗读竞赛、辩论竞赛、诗词竞赛、倡议书、联系卡、日记、周记、学生个人调查等活动,进行个性化感恩教育。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春游活动,增进师生间与学生间的心灵沟通和理解,有益身心,为教育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总之,感恩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教育阶段刻不容缓。重视感恩教育并在课堂内外将感恩教育付诸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爱的快乐,学会感恩,是切实实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步骤。学校在感恩教育中形成感恩氛围,更有利于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感恩教育把至真至纯的亲情、友情带进校园,让一种温馨的感恩氛围打动每一位老师、学生。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激发同学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树立同学们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促进和睦和谐。让感恩的心,在课堂内外唱响!

参考文献:

[1]韩力军.思想品德(9年级).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卢少军.思想品德(8年级).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田宝富.思想品德(7年级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亚米锲斯(Amicis, E.D).爱的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课堂内外范文第5篇

《课堂内外·作文独唱团》(CN:50-1080/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它本致力于展示学生写作才华的校园刊物。本杂志的主要目标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提供一个展现自己想法和创造力的平台。该杂志不仅仅关注课堂内的学术写作,还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并将这些观察和体验通过写作展示出来。同时,杂志也旨在鼓励学生跳出课堂的限制,探索更广阔的写作领域。

该杂志的内容涵盖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故事、诗歌、家乡记忆、小说、游记、社会评论等等。我们鼓励学生写作过程中大胆尝试不同的题材和文体,培养他们对写作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了确保杂志的质量和多样性,我们拥有一个专业的编辑团队,他们会对每一篇投稿进行审核和编辑。我们也定期举办写作比赛和工作坊,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给有才华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写作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技能,更是一种表达自己和思考的方式。通过这本杂志,希望激发更多学生热爱写作的激情,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和分享的舞台。

课堂内外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习惯;积累;模仿;整饬;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读写能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必须着力培养。”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为了突破这个瓶颈,教师把曾经是小学生专利、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课堂小练笔带进了中学教室。我们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课堂小练笔,把重心仅仅放在课堂上,而应该把课堂内外融为一体,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本文就如何让小练笔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从“课外积累、课内模仿、努力创新、评价反馈”等方面展开

阐述。

一、“厚积”在课外――铺就基石

基石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我们自己有亲身体会,人变得有些浮躁,很少有闲适的心情去读书,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在中学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我会经常讲到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如匡衡“凿壁偷光”、经济学家王亚南和他的三脚床、高尔基救书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书籍种类繁多,良莠不齐,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认知水平,给学生一些建议,帮助他们有选择性地阅读。课本上要求的名著必须读,而且要精读。另外读一些史书,了解历史的发展,感受战火的无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报纸,意在抚平纷乱的心绪,回归平静;读诗词歌赋,丰富我们的想象,启迪智慧。为了方便学生阅读,班上的图书定期更换,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按时开放。只要有空余时间,老师也会带学生去看书,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总之,凡是对学生有用的书籍都应该让学生去阅读,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享受读书的幸福。只有坚持不懈地阅读,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书籍才能成为学生智慧的

源泉。

基石2.养成积累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动书。”这是我对学生经常讲的一句话。为了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班上设立了图书阁,放置了足够的书籍,内容涉及文史类、科技类、哲学类。我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本子,作好读书笔记,因为学生读书有时贪快,囫囵吞枣,读完后根本不知道书中所云。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想提高读书的实效性,就应该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积累有用的字词句篇,积累有价值的名言警句、典型材料,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蓄营养。为了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利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天设定某个具体的时间段作为小组活动时间,书籍可以轮流交换,给他们定时定量。由学习小组长负责,并要做好登记。这个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刚开始不要求多、求快,可能还要依靠外力的约束,但只要持之以恒,让学生慢慢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然。长此以往,学生就不再视阅读为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习惯:随时随地拿起书和笔。这样,老师就无需太过操心了。

基石3.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习语文,不仅要学会阅读,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在阅读中思索,如何学以致用,把所学之精华内化为自己所用之物。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终极目标,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去理解书的内涵,与书的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行灵魂的交流,成为书的真正的主人。我把摘抄分为课内摘抄和课外采撷两部分。在课内摘抄部分,每天的作业都有选词造句,意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课文中的名言警句也属摘抄之列,作为写作素材,要求融会贯通。在课外采撷的基础上,我会要求学生在内容的后面附上自己的感悟:如对美文美言的赏析,对凄美故事的感触,对哲理性语言的解读,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另外,我还设有一个课外模仿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借鉴课外阅读中收集到的优美词句,进行模仿,来帮助他们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告诉学生:好的书就像一杯茶,如果你慢慢品味,它给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书给你的只是你的想象,你想什么就是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教师要鼓励学生抛开一切尘嚣,融入文本中,去细细品读,在学生的心里播下阅读和思考的种子,让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让他们学会沉思,进而学会倾诉。

二、“薄发”在课内――整饬创新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只要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把以上种种习惯养成了,学生写作的思绪将如山涧泉水一般从内心深处汩汩流出。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导这股“活水”,课堂小练笔就成了连接阅读与写作最好的纽带。要叩开学生的心门,使之达到水到渠成,教师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工夫。

1.适时适量――提升课堂小练笔的吸引力

耗时少、篇幅小、效率高这三大特点,使小练笔成为语文老师课堂上新的亮点。然而,有的老师不管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几乎每节课都来这么一出,随意性很大,纯粹是“为小练笔而小练笔”“为考试而小练笔”。试想在如此情况下,如何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不是跟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吗?要想课堂小练笔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老师要抓住写作契机,触动学生的写作欲望。文字是情感的流露,脱离文本的小练笔是苍白无力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承载着作者深厚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心灵的最强音,凝聚着作者无穷的智慧。只有在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角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之际,才是进行小练笔的最佳时机。记得在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让学生找出作者的几次流泪,并想想流泪时的感受。在充分讨论和理解之后,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此时,学生与父母生活的片段开始映入他们的眼帘,一段小练笔从学生的笔端自然流淌而出,许多学生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捕捉契机,注意“火候”,让学生进入“不吐不快”的状态,小练笔就能成为他们情感倾诉的载体,实现了小练笔课堂效率最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形式多样――展现课堂小练笔的活力

课堂小练笔之所以能在语文课堂中脱颖而出,还得力于它的形式灵活多样。学生身入其中,才会乐此不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找出课文中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点。其最具活力的形式之一是模仿练笔。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我们要紧紧扣住课文,模仿文本最动人之处。我分为课内模仿和课外模仿:①课内模仿可以模仿经典词句:如《星星变奏曲》这首诗中“如果……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结构工整,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在引导学生朗读和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摹写,很多学生能写出优美的句子。还可以模仿精美语段,或者文章的谋篇布局。如胡适《我的母亲》一文的结尾,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语言朴实,意义深远,感谢之情溢于言表。我就要求学生回忆一下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写一个片段,与同学交流。这次大家都写出了自己的心声,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亲情教育。形式之二是拓展练笔。整饬语言,不断创新,如缩写、扩写、改写和续写等。像《雨说》这首诗,意象和意境动人心弦,我就让学生任选择一个片段改写成一段小散文。这对学生进行小练笔的要求就更高了,要学生在掌握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再注入自己的理解、情感和想象,并使之向外延伸,在语言的迁移中求“新”、求“变”。形式之三是自由练笔。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要不拘一格,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小练笔形式,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对社会焦点问题的看法,对某个人物形象的评点,对某种行为的见解等。这种形式通常可以放在课外活动时进行,它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实现“教育无痕”。

读写综合小练笔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合适的。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在认真阅读的前提下,不断地挖掘课文的内在资源,不断地汲取营养,从而形成新生资源,才能在写作中游刃有余,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才能把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让小练笔在课堂上变得趣味盎然。同时通过这种练笔训练,扩大了学生的语言储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文库,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减少了“无病”,成为大作文写作的“活水”之源。

3.评价反馈――促进课堂小练笔的动力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布置课堂小练笔,学生写好,老师再随便检查一下就算完成了。如此冷处理往往忽略了学生渴望得到老师对作品的评析的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造成教师被动的局面。要想保持小练笔的新鲜,保持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那么老师的评价和鼓励就是最好的保鲜剂。我们可以设计一套适合学情班情的评价体系。比如我们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来发言,然后用投影仪来展示他们的成果;根据小组发言的质和量来评分,定期小结。同时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来鼓励学生,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辞。特别是对那些精彩的作品,我们应该收集起来,利用教室的宣传栏展示给全班甚至全校同学来看,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选出最活跃的学习小组进行奖励。有了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小练笔就像课堂上的发动机,就可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源源不断地输送动力。

总之,只要教师从细节处入手,课外立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内以教材为依托,以多种多样的小练笔为桥梁,日积月累,厚积而薄发,我想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愿望指日可待。

课堂内外范文第7篇

某日物理课上我们可爱、可亲、可敬的物理老师用他那原本应该去说相声的嘴给我们讲着一道我认为非人类能做出的选择题。我满脸倦意地抬起昏沉沉的头望了一眼黑板上那些扼杀我们幼小心灵的电压与电阻。正想破口大骂,但又迫于物理老师1.85米身高的威严,只好将原来9.9999……级的怒火强行压到了0.001级。

正当我为自己的忍耐力暗暗得意的时候同桌狠狠地捣了我一下。“干什么?”我凶神恶煞地问道。真想一脚把他踢到月球上去。“把眼镜摘下来”,那家伙一脸狡猾地说道。嗯……要保持革命者高度的警惕性。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取掉一下而已嘛。”那家伙反倒先不耐烦了起来。“好吧,取就取,想你也不敢耍什么花招。”

于是乎,我带着陶渊明式的闲适神情慢慢取下了眼镜。只见那家伙在远处摇了摇他那只又粗又短的手,然后又慢吞吞地问道:“这是什么?”“猪脚。”脆地回答道(其实我当时真是这么觉得)。这次他毫不留情地用他那又粗又短猪脚似的手在我身上狠狠地打了一拳……此时此刻我惟一的体会就是:疼,实在是疼……

课堂外

我以约光速1/3的速度冲回家后,又以约刘翔1/2的速度奔向厨房。5秒钟后,便以饿了十天半月的难民的状态在餐桌前准备就绪,等待着“开伙”。但无奈面前的碗里只有无色无味且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缺少了点实质性的东西,悲哉!我真是同情我胃中的HCl呀。想想我那兄弟真是可怜。此刻,它们事实上正在进行着痛苦非常的“自我消化”……

在我的空腹得不到慰问的时候我决定要在心灵上给予自己一点慰藉。于是我想起了孟老先生的一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此刻我正在切身实践着“饿其体肤”。要知道我们伟大的领袖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时,我觉得我真是既光荣又高尚。但我这种高尚情结在我心中才刚刚升腾就迅速降下温来。其主要原因便是因为我腹中柔弱的胃已经受不住“自我消化”。但是值得庆幸的事也在这煎熬中产生了。由于腹中的同胞受难牵动了我大脑中的“文学神经”,让我这平时三棒子也打不出一句话的菜鸟居然也改编了《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对白:曾经有一个香喷喷的馒头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说“我要吃”……

课堂内外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选拔课 课堂准备 教师发展

一、背景

杨澜曾说过,每一个舒坦无聊的日子都有代价,每一个刻苦勤勉的日子都有回报,请我们牢记――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教师应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每一个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优秀教师”都需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平时教学、学校公开课、展示课、选拔课、省市县级评比课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加以思索、研究、改进,年青教师需要与其他老师交流经验,需要向优秀教师名师虚心请教,需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学会教学、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反思。

二、课前尽心准备

都说“有备无患”、要打有准备之战,课题不明确时教师有必要对课的模式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二有《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四个专题,共21篇文章,要巩固所有教学内容,要落实每篇课文的重要字词和文学常识、课文内容、课文重难点、重要句子赏析以及从哪个知识点入手分析文本更符合专题要求等。要明晓散文、小说、文言文等不同文体的大致教学模式,散文要抓住“情景交融”的特色,品味语言等;小说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入手,重点鉴赏人物形象等;文言文要重点落实好字词、句式,理解文章内容和内涵。复习课要落实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内涵,品味语言等,可以从话题讨论入手,以文本为素材,也可以从评论入手,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解读及提高写评价性文学的能力等。为此,我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思考,查阅新的教学参考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进一步理解到课堂前的尽心准备是很好的学习、积累与巩固的过程,它能使我们的自身教学体系更完善,使我们的教学更有前瞻性,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这次抽到的课题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的复习课,90分钟准备,仓促间仍要有课堂的完整性及多媒体辅助。幸好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才会临阵不乱,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把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的复习课的进程,构思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制作了简练的配套课件。

三、课中尽情表现

精心的准备如果没有课堂的尽情发挥,那课堂肯定也是失败的,真正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体现教师素养的应该是上课这一环节。拥有知识,更要展现才华,那才是真正的教学者。所以历来检验教师是否优秀的占70%的比例应该是课堂中知识传播、师生互动过程和学生能力提升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1.基础知识抢答(语音、作家作品)

2.品味语言体味内涵

读读文中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齐读课文P17第5段、P23第29段、P25第9段、P25第12段

概括两篇文章语言及内涵的共性

3.评价(“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可从语言、内容、内涵、手法等方面任选一角度写一两句评价性句子)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评价性句子

教师点评

范例: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叶子,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学生修改自己的句子

学生朗读修改的语段

学生自评、他评(这次写得好些,好在内容充实些,表达的逻辑性强些,句子有文采等)

4.拓展(作业)

海德格尔说过:“生因为死的衬托更显珍贵,以死亡为背景的生更见顽强。只有真正领悟了‘向死而生’,方能‘诗意地生存于大地之上’。”联系你的生命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5.课堂小结

语文复习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并且理解文章的内容、语言、内涵。今天我们通过一写二写,加深了大家对文本的认识,提高了写作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调动着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由于学生陌生、学生因听课教师较多而紧张、课前没预习等因素,课堂氛围曾有些沉闷,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后来在我的“谁是我们班最厉害的男生?”“她主动举手,很好,给她掌声鼓励”“讲的真好,掌声鼓励”“谁来跟他PK”等言语的调动下,课堂氛围渐渐好转。

教师是通过上课磨练出水平来的,也是在上课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成长的,这也就是现在提倡磨课的一个因素。在不停的磨课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更好地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水平。临时准备的课可能没有精雕细磨后的课完美,但更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专业素养。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那就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使教学质量更高效地进行,并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四、课后尽力反思

课后我沉浸在课堂的激情中,满足于课堂思路的清晰,赞赏个别学生的高水平,也感慨大部分学生知识的不扎实。但冷静过后,我想,教学过程不是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引导他们,从而提高他们的才能么?为什么要怪学生呢?如果老师只是按照自己的预设教学,那么学生对文本不熟悉、对课文内涵理解不到位、评价性句子写不好等问题依然存在,那么课堂的有效性何在?写评价可以,但要把学生写不好的也出示,分析不足之处,然后朗读优秀的,分析好的原因,让学生真正学到方法。而我是评点了优秀学生的句子,而忽略了要提高写得不好的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做到培养全体学生。

教师要学会如何缓解学生公开课的心理压力,让公开课如同平时课一样,将学生的理解和最好状态展都现出来,因此这就对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素养,还要懂得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觉地展现才华,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将更顺畅,学生的灵动性更好,就像有位老师在课前指导学生放松:深呼吸,呼出一口气,露出最满意的笑容,一起大声喊:加油、加油、加油。在这样情境下的学生肯定比板着脸的教师的学生发言踊跃、思维活跃。

这样的反思令我重新认识、理性分析课堂过程,总结优缺点,从而提高教学总结能力。

五、与名师的对话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名师对课堂的把握、问题的理解有独到的见解。事后我和名师交流思想,他先让我谈感觉谈思路谈复习课的上法。然后他指出复习就要把文本的基础知识、内容、主旨、写法、语言做简要回顾,模块复习课怎么上?两篇课文的共性的内容、内涵、语言特点应该分析到位。同样是复习课,形式可以多样,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如果你是老师,你要出哪一段考学生,提什么问题,让谁来回答。学生的主动性就体现了,无论出卷的“老师”还是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都能做到很好的复习,同时体现出卷的“老师”的提问水平及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文本的掌握能力。同时课堂机智很重要,上课要备多案,灵活运用。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按照学生的思维灵活调整课堂的流程。这就是优秀教师、名师与一般教师的最大的区别。教师还要多读理论著作和研读优秀教案,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活到老学到老,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真正静心读书的意愿。通过这样的对话和交流,我的专业修养得到了熏陶和升华,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复习课,进一步把握了课堂的过程。

六、总结

一节课必定有缺点,通过不断的磨课,不断接近完整但还没有完美的课。这让我联想到一个案例分析题,一位中国特级教师的一节近乎完美的课,整节课老师语言精炼,教态从容,学生回答踊跃且回答很有水平,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教师刚结束课堂教学下课铃声也响起,中国同行评价很高,可西方专家却只说“不理解”:学生都回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都懂了,都没有问题了,还要上课干什么呢?是啊,新课程理念中要求“发展一切的学生”,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是不懂不回答,教师就会怨形于色于言辞,学生则更是一声不吭,如此恶性循环,课堂效果将更差,课堂的有效性更不能体现。

因此教师就应该借助这样的检验性挑战性的课堂教学,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学会整理、学会反思、学会自省。通过反思,通过研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的观点,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更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拥有这样的经历的教师必定是拥有生命中最好的成长礼物的教师。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主编.新课程语文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傅国亮主编.与名师为友.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堂内外范文第9篇

一、整体把握

课内与课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教师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从课外获得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的兴趣,并借助这些生活经验获取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应用到课外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做游戏,让学生比比在较短时间内谁记的数据多,先出示一组规律非常明显的数据让女生记,再出示一组规律隐藏的数据让男生记,结果可想而知。伴随着男生不公平的呼声,我没有解释,只是追问:“真的没有规律吗?”学生在不服气、不明白和期待中,开始了“找规律”的学习。在学生懂得如何找规律时,我再次出示第二组数据:“回过头来看看,这组数据真的没有规律吗?试着找一找。”学习了找规律的知识后,学生很容易地找出了这组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开心地享受数学的神奇美。课后,我让学生去寻找隐藏在生活中的规律,如日出日落、春夏秋冬等等。学生由课堂走向课外,去实践、去体验,使之和谐共生,恰到好处。

二、课堂中学生活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教学中一旦把应用与生活联系起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意。如到商店购物,看打折的广告宣传牌,到家电市场买家电……学生如身临其境,与其说是解答数学应用,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是在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生活。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一套故事书共四本,甲书店打八折出售,乙书店买三本送一本,小军要买这套故事书,他到哪个书店去买可以便宜一些呢?”学生们兴趣盎然,这就是数学生活化所带来的变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我们看到各种车轮都是圆的,杯子、水管、井盖等的外形也是圆的。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仅仅是因为圆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吗?带着这些问,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学习“圆的认识”。

三、课堂外过数学生活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信手拈来,到处是数、形、大小、长短、位置、分类、加减关系等数学信息。“我们去植树”“测定方向”“你能跳多远”“小小商店”“愉快的周末”等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活动不以下课铃声结束而结束。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后,我布置了一个实践活动:“放学后,请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超市自己试着买东西、付钱,好吗?”通过活动,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的能力。再如,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寻找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把学数学真正变成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实现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数学阅读成就课堂内外

作为数学教师,总喜欢把一部分对数学不感兴趣、上课怕动脑筋、怕做数学作业、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列为“差生”。其实,他们只是不理解意,数学语言发展水平比较低,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数学阅读,不仅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成就课堂内外。我发现一名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谈到数字就头痛,于是我从数着手,引导学生阅读数的起源、古代各国的数的写法、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史等等。学生们纷纷找来素材,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数”的交流,如古巴比伦数字、古中国数字、古罗马数字等图片展示及文字说明,让学生穿越时空,亲历了一场数的演变史。学生读了这么多的课外资料,发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借助数学阅读重现历史,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和文化价值及数学的内在魅力与巨大作用。

课堂内外范文第10篇

我们参加比赛的~山培英实验中学的学生互动积极性高,组织有序,探究效率高。这得益于~培已经进行了三、四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但我觉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比赛回来以后,我认真地把我参加的国培的乡村教师网络与校本研修的视频课程又学了一遍。真是受益匪浅。

我认为,要打造高效音乐课堂应该做到内外兼修。

一、内功的修炼

1.教师自身音乐艺术素养和音乐基本技能的修炼

在这次比赛中,有很多年轻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是比较高的,而且制作速度也比较快。但是在十六堂课中只有四、五位老师使用了钢琴,范唱的时候也有几位老师唱得不在调上,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难点视唱的时候用了十多分钟,学生始终唱不准,但她却不用钢琴来帮助学生找准调,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效果。我想,这应该是由教师的基本功缺乏造成的。我在观看国培视频课程时,看到了全国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中的深圳北环中学的刘鸿英老师在上《唱脸谱》这一课时,面对陌生的而且学过这一课的学生,她却临时改变了教学目标,让学生把这首戏歌唱得有模有样,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她不但钢琴技术娴熟,京戏动作到位,而且她还把京胡拉得出神入化,让人不得不惊叹她的功底之深厚。

2.对音乐教材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的了解和掌控

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视频中的北京第八中学的特级音乐教师李晨老师在《唱响国歌》一课中,准确把握教材,从音的色彩导入,介绍了国歌的音乐体裁、创作背景、词曲作者、从歌曲诞生到最终被宪法定为国歌的曲折历程,最后让全体学生和听课老师一起慷慨激昂地唱响国歌,课堂在高潮中结束,让人感触颇深。李晨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深透,把一堂我平时觉得没有什么内容也不吸引学生的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兼容了欣赏和技能训练及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国歌有关知识的同时激情满怀地唱好了国歌,达到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比赛中的钟韵老师在教授初中音乐课程《雪绒花》这一课时把课题故事化,主人公在不同环境中唱这首歌的情感的变化,学生极有兴趣地、深入地理解了《雪绒花》的创作背景和深刻内涵。这种故事化的教学方式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审美心理,使他们有认同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外功的修炼

外功的修炼在这里指在音乐课堂中熟练掌握多媒体的运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高度融合。

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音乐课堂教学来说就好比新娘穿上了婚纱,更加光彩照人。婚纱设计得好新娘更漂亮,信息技术运用得好课堂就越高效。作为音乐教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技术,特别是PPT的制作

文本编辑,图形图片处理,音频剪辑,音、视频的混缩,简单的曲谱制作,特殊需要的时候音频视频的录制等等,使自己的课件做到文字简练、图形图片精美、音视频清晰、结构精巧、互动性强。这些十年二十年前我们不敢想的技术技能都应该是当前每一名合格音乐教师的基本功,这是高效课堂的技术保障。

2.提高自己的艺术与人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需要,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更新观念,使自己的课程设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使课程教学更科学、更直观,更易于接受。

当然,我们要注重平时的素材的积累。随时随地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我们课堂教学所需要的音、视频素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些信息的获取、处理、管理,都要求我们平时不断地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只有我们能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融合于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我认为,内功和外功就好像是音乐课堂的两个翅膀,只有在两个翅膀都羽毛丰满时,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真正地腾飞。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课堂小游戏范文 下一篇:课堂游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