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感想范文

时间:2023-03-04 17:08:07

课程设计感想

课程设计感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EDA VHDL 课程设计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即电子设计自动化。所谓自动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完成电子系统设计。EDA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代替人工完成数字系统的逻辑综合、布局布线和设计仿真等工作。设计者只需完成对系统功能的描述,就可以由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得到设计结果。系统设计的各个过程还可以分别进行仿真,保证设计的正确性,使得设计能够一次成功。而修改设计就如同修改软件一样方便。利用EDA工具进行设计,使得系统体积小,可靠性高,保密性好,可以极大地提高设计效率。

EDA技术为电子设计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电子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培养具有EDA技术水准的专业人才势在必行。最近几年,EDA软件的Pc平台进展迅速,普通的设计师也可以得到廉价的、在WINDOWS上运行的EDA软件。随着EDA技术的日益普及,相信它会成为每一个电子工程师的主要设计工具。由此,我们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了EDA这门课,并安排了两周的课程设计。

一、EDA课程设计的要求

在进行EDA课程设计中,我们每个题目都涉及到了计数器的设计。从这方面内容入手,利用学生学到的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先用图形法来完成计数器的设计,从宏库中调用四位二进制计数器74161、三输入与非门NhND3、GND、电源VCC等器件。用同步置零来实现模为12的计数器。然后连线、存盘、编译、仿真。最后让学生们把自己设计的结果下载成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接下来再用VHDL语言进行该计数器的设计。这样,学生很快就对Ouartus Ⅱ软件入门了,掌握了图形输入法和文本输入法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思考,再扩展一些功能模块实现所设计的题目。比如,数字钟的设计,通过计数器的设计,完成了秒、分、时三个基本模块的设计,再扩展计时、报时、闹时等模块即可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通过这样的过程,提高学生们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

由于Ouartus Ⅱ软件的灵活性,实现设计可有多种方案,这就给同学们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有的同学采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设计;有的同学用软件包提供的宏库设计;有的同学采用VHDL语言、宏库、基本门电路的混合输入法,以上几种设计方案都可以实现所要求的设计内容,但各有特色。采用门电路进行设计,从节省资源角度上看是最佳的;采用宏库设计,比较清楚简练,节省时间;而采用VHDL语言设计,流程比较清晰,是设计较大规模数字系统的方向。

两周后,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自己的设计任务,并通过了验收。成绩优秀的设计结果可供其他同学参观学习。

二、EDA课程设计的感想

以往电子方面的课程设计是在实验中用面包板搭接线路完成的。常由于接线中紊乱和实验面包板与导线接触不良,学生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查线上,二真正用于设计电路的时间不超过50%,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从本次课程设计来看,将基于EDA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本科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功能和效率,同学们收益很大。在课程设计中学生们普遍积极性较高,因教学上机时间较少,很大同学加班加点,只要有空机位就来上机。同学之间讨论气氛热烈。在同学们上交来的报告中,有的同学说:“应该说设计之前,面对如此复杂的一个系统设计,自己是不知从何下手,但经过和同学的交流与讨论,设计思路渐渐明晰起来,设计方案也逐渐形成……。总的来说,这样的课程设计对自己的系统设计水平以及硬件水平都有了提高,有可能的话,应多开展这样的课程设计。”也有的同学说:“本次课程设计,使我们了解了ASIC设计的全过程,从最初的原理设计、原理框图、功能分块、器件选用、电路图绘制、电路仿真,直至最后的编译、仿真、适配、下载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有的同学说:“课程设计的时间虽然短,但对ED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翻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任务。虽然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可是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总之,90%以上的学生都对这次课程设计方法予以肯定,收到了较好效果。

课程设计感想范文第2篇

【模电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一】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经过一周的课程设计的学习,我已经自己能制作一个高保真音频功率放大器,这其中的兴奋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学习模电这段时间也是我们一学期最忙的日子,不仅面临着期末考试,而且中间还有一些其他科目的实验,更为紧急的是,之前刚做完protel99的课程设计,本周必须完成模电的课程设计。任务对我们来说,显得很重。昨天刚考完复变,为了尽快完成模电的课程设计,我一天也没歇息。相关知识缺乏给学习它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尽快掌握它的用法,我照着原理图学习视频一步一步做,终于知道了如何操作。

刚开始我借来了一份高保真音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原理图,但离实际应用差距较大,有些器件很难找到,后来到网上搜索了一下相关内容,顺便到学校图书馆借相关书籍,经过不断比较与讨论,最终敲定了高保真音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原理图,并且询问了兄弟班关于元器件的参数情况。为下步实物连接打好基础。

在做电路仿真时,我画好了电路原理图,修改好参数后,创建网络列表时系统总是报错,无论我怎样修改都不行,后来请教同学,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开始是创建网络表时出现问题,后来是没有差错但出来的仿真波形不是预计中的,这确实很难修改。输出时仿真波形总是一条直线,我弄了一晚上也找不出原因,整个人也显得焦躁不已。

接下来,开始了我们的实物焊接阶段。之前的电工实习让我简单的接触到了焊接实物,以为会比较轻松,但实际焊接起来才发现此次与电工实习中的焊接实物有很大的不同,要自己对焊板上元件进行布置和焊接电路元件连线,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由于采用了电路板,为了使步线美观、简洁,还真是费了我们不少精力,经过不断的修改与讨论,最终结果还比较另人满意。

经过这段课程设计的日子,我发现从刚开始的matlab到现在的pspice,不管是学习哪种软件,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于没有接触,开始学得很费力,但到后来就好了。在每次的课程设计中,遇到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问别人,因为每个人掌握情况不一样,不可能做到处处都懂,发挥群众的力量,复杂的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很多时候,我遇到的困难或许别人之前就已遇到,向他们请教远比自己在那冥思苦想来得快。

虽然最终实物做出来了,但这并不是我一个人做出来的。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明白了一个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因为从头到尾,都是大家集体出主意,来解决中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原理图的最终敲定,到波形的仿真,到元器件的选择与购买,到最后实物的焊接与调试,这都是大家分工合作的结果,正是因为大家配合得默契,每项工作都完成得很棒,衔接得很好,才使我们很快的完成了任务。

尽管现在只是初步学会了高保真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离真正掌握还有一定距离,但学习的这段日子确实令我收益匪浅,不仅因为它发生在特别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我又多掌握了一门新的技术,收获总是令人快乐,不是吗?

【模电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二】

在这次的模电课程设计中,我们对模电数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是在一开始看见题目的时候,还是比较头疼的,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是随着慢慢的摸索,思路慢慢的出现了。这之间变化还是蛮大的,从最开始的不愿意动手到后来的因为一个环节没搞清楚而搞一晚上,这样的大反差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了模拟电子技术这一门深奥而实用的课程。

课程设计本身要求将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电路设计当中去,在电路的设计过程中,无形中加深了我们对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了解及运用能力,对课本以及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了一个更好的总结与理解;以前的模电实验只是针对某一个小的功能设计,而此次课程设计对我们的总体电路的设计的要求更严格,这需要通过翻阅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确立了实验总体设计方案,然后逐步细化进行各模块的设计,进而一步步调试排除错误

老师提供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自动油烟控制报警器这个任务难度相对适中,难度系数也比较适合,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个题目。最初拿到题目之时,觉得无从下手,而且时间也的确非常紧迫。可能是由于模电数电这两门,特别是数电这门课程学过很久了,内容有些生疏,不得不翻出以前的课本,大致的浏览一下,即使不成竹于胸,也能初步的了解。通过浏览,很多的知识因此回忆起来了。

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首先,我只是知道此次的课程设计任务需要的一些集成芯片,例如电压比较器、da转换器、数码管等。但是并不知道如何把它们组合起来,组成一个系统的,模块清晰,能够很好完成功能的整体。于是我们上网搜,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书,问同学。终于能够从整体上来把握。思路也逐渐的清晰了起来,整体的框架在我的脑海里慢慢的显现。很快,便有了整体的方案。把这个任务分成几个比较系统的模块,分别是报警浓度设置和显示模块,比较控制模块,烟雾传感器输入模块,三极管开关,驱动模块。接下来分别考虑了分块电路的细节。最后如期的完成了初步的设计雏形。

有了方案的指导,接下来的几天就相对比较容易搞定,需要做的就是连接好电路,尽管这是一项依葫芦画瓢的步骤,但是要求的是绝对的用心和细致,稍有错误,就很难在错综复杂的线路中检查出来,有时候就是一个小问题,却会浪费了我们很多时间,这印证了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不管做的实验有多么复杂或者多么简单,我们都应该抱着一颗谨慎细致的心去完成它,遇到困难不毛躁,一个个排除,一定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的。虽然只有短短一周的课程设计,但是我们有许多的感想,总结起来如下:我觉得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须的有一个大的纲领,也就是一个方向和目标,好让你不会走错路和走弯路。当然,这个的前提是纲领是对的。就这里而言,也就是我们的设计方案了。不难看出,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着这个方案在进行的,那么我们就宁愿多花些时间在方案的完备性上,也就是常言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准确的做好这一步,后面也无从谈起。从事我们这一行的必须要有动手能力。有了方案,就必须能够准确的实施,并且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去纠正它,控制它,通过实验结果的反馈来改进最初的方案,最终又能够完善最初的方案,使之成熟。如果很好的保持了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做出来的方案又怎么会不够完美呢?而且,动手的过程需要的是细致,耐心,准确。不要把这个过程当作是一个机械的操作,而是要带着你的设计思想,在思考中行进。不怕做的慢,因为熟能生巧,多多练习即可加强熟悉程度。虽然此次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实际当中,动手能力是我们急需加强的一项技能。本次课程设计还让我们认识到要有取有舍,考虑最适合而不是最优。现实中,只能是理论上的最优。而在实际的步骤中,就需要我们进行取舍,留下什么,去掉什么,都是要求我们认真考虑的,我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从整体上考虑,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之下,可以牺牲部分模块的完备性来保证整体的实现和优化。当然,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替代的方案或者模块,是最理想不过的了。

总的来说,这次的任务完成的不错。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对模拟数电这两门课有了进一步了解。我过去没有过自己设计实验,所以锻炼了我学习的主动性。把课堂上学到书本知识灵活的应用到了实际操作当中,同时,这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做事要细心、耐心,学会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我想还是一个整体的思路而不是局限于一个部分。通过整体性能与部分模块的博弈而选出最佳的方案。这才是最大的收获。而从小的方面来说,通过此次的模电设计,能够很好的理解到这个课程甚至是我们专业设计课程的大致思路与思想,为以后更多的课程设计奠定了基础。

【模电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三】

1、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加强了我们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这个方案包括设计了一套电路原理和pcb连接图,和芯片上的选择。这个方案总共使用了74ls248,cd4510各两个,74ls04,74ls08,74ls20,74ls74,ne555定时器各一个。

2、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就是心里想老着这样的接法可以行得通,但实际接上电路,总是实现不了,因此耗费在这上面的时间用去很多。

3、我沉得做课程设计同时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加强,由于课本上的知识太多,平时课间的学习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各个元件的功能,而且考试内容有限,所以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元件的功能,并且对于其在电路中的使用有了更多的认识。平时看课本时,有时问题老是弄不懂,做完课程设计,那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还可以记住很多东西。比如一些芯片的功能,平时看课本,这次看了,下次就忘了,通过动手实践让我们对各个元件映象深刻。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这个期末测试之后的课程设计对我们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4、经过两个星期的实习,过程曲折可谓一语难尽。在此期间我们也失落过,也曾一度热情高涨。从开始时满富盛激情到最后汗水背后的复杂心情,点点滴滴无不令我回味无长。生活就是这样,汗水预示着结果也见证着收获。劳动是人类生存生活永恒不变的话题。

通过实习,我才真正领略到艰苦奋斗这一词的真正含义,我才意识到老一辈电子设计为我们的社会付出。我想说,设计确实有些辛苦,但苦中也有乐,在如今单一的理论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能有实践的机会,但我们可以,而且设计也是一个团队的任务,一起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有说有笑,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多少人间欢乐在这里洒下,大学里一年的相处还赶不上这十来天的合作,我感觉我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更加近了;我想说,确实很累,但当我们看到自己所做的成果时,心中也不免产生兴奋;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我们同样可以为社会作出我们应该做的一切,这有什么不好?我们不断的反问自己。也许有人不喜欢这类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设计的工作有些枯燥,但我们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人生活的有意义就可。

社会需要我们,我们也可以为社会而工作。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必要失落呢?于是我们决定沿着自己的路,执着的走下去。同时我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团队需要个人,个人也离不开团队,必须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某个人的离群都可能导致导致整项工作的失败。实习中只有一个人知道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每个人都知道,否则一个人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工作失败。团结协作是我们实习成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保证。

而这次实习也正好锻炼我们这一点,这也是非常宝贵的。对我们而言,知识上的收获重要,精神上的丰收更加可喜。挫折是一份财富,经历是一份拥有。这次实习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上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

课程设计感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夹具,课程设计,定位,夹紧

中图分类号:TM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24-01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主要针对零件的某道工序设计一个专用夹具,并制定夹具中相关非标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设计与加工实践经验,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对工作原理、部件结构理解不清,对工艺产生混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等现象。因此,教师只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夹具课程设计的实践效果。

一、 选取合适的夹具设计题目与内容

夹具课程设计的关键是选择和确定夹具题目,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工厂生产实际情况,选择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工艺与夹具设计难度与工作量都适中的课题,最好具备车、铣、钻等常见的加工方法,设计内容及要求由设计任务书作详细规定。在课程设计时,要让学生充分明确设计任务要求, 熟悉设计内容,以便学生能开动脑筋,使其综合分析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较好的训练。

二、专业的课程设计指导

课程设计课题确定之后,指导教师要对课程设计进行综合指导。对夹具设计的指导,重点在于给学生启发和引导。首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夹具设计任务书,明确任务,并仔细研究原始资料,明确该零件的生产计划纲领,是小批、中批还是大批生产,认真研究零件图,了解零件的使用材料、作用和一些内容要求并研究零件的每道加工工艺,明确自己所设计的夹具是针对哪一道加工工序,该工序采用的机床和刀具及切削用量,了解本道工序的加工要求。同时研究在这道加工工序之前,零件的哪些表面已经加工出来,哪些表面可作为夹具设计时的定位精基准,哪些表面是待加工表面。

按不同的加工表面,不同的加工方法,每个学生应完成一套夹具的结构方案设计。由于每个人的夹具结构复杂程度与工作量不可能完全相同,需要对设计要求作一些具体的补充, 如夹具结构的功能、复杂性、所画零件图的对象与数量等,以保证学生的设计课题不致雷同而工作量大致均匀,每个学生就能得到了较好的联系实际的设计训练。

仔细研究原始资料后,请学生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确定定位和夹紧方案,明确夹具设计中所采用的定位元件和夹紧元件,并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绘制定位与夹紧草图,指导教师根据草图进行归纳、总结, 指出草案设计的不足, 再让学生修正定位与夹紧方案。同时绘制出其他的元件,最后绘制夹具体,正式完成夹具的结构设计, 经指导教师签阅后再画正式图纸。这样做,教师的工作量多了些,学生也走了些弯路,但设计中的错误得到了改正,模糊的概念得到了清醒的认识。设计的方法技巧得到较好的掌握,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效果良好。

针对夹具设计完成后期中非标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指导教师从课题、设计要求、生产类型、生产设备条件等方面作具体的设定,让学生了解不同条件下工艺设计的特点与注意事项,还能通过分析比较,优化工艺方案,提高工艺设计水平。有了各自的工艺方案, 夹具设计时的抄袭现象就可以克服, 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锻炼。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想与体会:

1 明确夹具的设计步骤

在夹具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使学生非常清楚夹具的设计过程,夹具主要设计过程如下:

(1) 仔细阅读夹具设计任务书,明确任务,并研究零件的工艺编制。

该零件的生产计划纲领,对夹具的需求计划;认真研究零件零件图,全面了解零件的使用材料,作用等。阅读零件生产的工艺流程,仔细研究每道工序,了解零件加工要求;了解加工过程中用到的机床、刀具及辅助工具。

( 2)确定夹具结构方案,绘制夹具结构草图

确定零件的定位方案。根据零件加工工艺。所给的定位基准和六点定位原理,确定零件的定位方法,找到元件的定位方法;根据零件的加工方式不同,确定刀具的对刀和引导方式,设计引导元件或对刀装置;确定零件的夹紧方案,然后设计出相应的夹紧机构,来实现对零件的夹紧;确定夹具其他组成部分(如分度装置等)的结构形式;考虑上述各种元件和装置的布局,确定夹具体的结构型式。

(3)确定与夹具有关的尺寸公差和技术要求,进行定位误差分析

夹具结构方案确定之后,首先将有关尺寸公差和相互位置要求确定下来。然后,根据加工要求,分析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再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定位误差分析计算,找出绘图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防止返工。

(4) 绘制夹具总装图与零件图

夹具绘制比例应为1:1,但对于某些太大或者太小的夹具可按国家标准选择比例,但要清楚的表示出夹具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主视图应为操作者直视位置;总装图中所有的非标准件都应绘制零件图,并设计非标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2 综合教学方式符合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要求

夹具课程设计是机制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专业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把这个环节作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内容,而夹具课程设计的综合教学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环节,从课题选择、设计指导、设计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讨,使培养的学生更能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如“零件定位”这部分内容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都有较大篇幅的叙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论述“零件定位”时,向详细介绍了定位元件结构的选择和定位精度等内容,从定位原理、定位基准选择原则、定位元件结构的选择、直至定位误差的计算,一气呵成。而夹具课程设计中由于学时有限,对定位和夹紧的学习学时较少。因此,要求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学习的课程中,就要把这些内容进行掌握, 才能不影响学生获得完整地制订和实施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学习机械制造技术这么专业课的时候这部分内容能讲精讲透,使学生在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时,能准确地选择定位方案。

3 三维造型软件的合理应用

在实施夹具课程设计时,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三维造型软件,可利用这些设计软件,设计并绘制出夹具的三维模型图,这样获得的夹具形象直观,还可以进行动画演示零件在夹具上的装卸、定位与夹紧过程。最后,在三维模型正确的基础上,获得二维的装配图与零件图,这样可加快学生的课程设计进程,同时之前所学知识也得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通过合理设计的题目以及有效的指导,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夹具课程设计效果,学生的专业知识获得了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 马华霞,机械专业机床夹具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探索,2014(2):95

[2] 王雪,机床夹具设计方法的研究探讨,湖南农机,2014(5):101-102

[3] 陶华,浅谈机床夹具设计教学中CAD_CAM软件的应用,煤炭技术2013(7):188-190

[4] 陈志,关于机械加工工艺中夹具的设计教学研究,科教导刊,2014(6):107-108

[5]钟启茂,机制工艺与夹具的综合课程设计,机械职业教育,2000(6):15-16

课程设计感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方案设计;情景教学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园林工程建设监理的概念、监理工程师素质、园林工程监理企业的设立及经营管理、园林工程建设监理组织、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按照“四控制“”两管理”和“一协调”的理念进行项目监管的全过程等内容。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园林机具、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和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后续课程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园林工程监理基本的工程过程和方法,掌握监理工作文件的编写与资料归档要求,为后续顶岗实习打好基础,为就业铺路。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较系统的工程监理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施工及施工监理技能,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园林工程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的工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园林工程监理的意义,领会高质量的监理是保证园林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和安全的重要保障,使学生既懂法规,又掌握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现场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会管理和懂技术的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程的基本特点,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园林工程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以市场导向为学习风向标,对学生进行监理理论知识和相应技能的系统学习和训练;通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工作品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二)设计思路

以具体的工程项目和实际的工程案例作为载体,依据园林工程专业技术岗位群要求,确定园林工程监理工作核心任务,以园林工程项目“四控制二管理一协调”为管理宗旨,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学”和“做”的紧密结合。选择一个具体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涵盖工程项目不同阶段的监理工作内容、流程和具体方法,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园林工程监理及施工过程。课堂上根据工程监理中常遇到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演工作过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体现“学习”和“工作”的紧密结合;并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负责完成具体监理工作任务,使学生在模拟工地监理工作情景中得到锻炼;课堂上师生“共演”设定好的情境。

(三)课程设计及课时安排

本课程按照园林工程过程为主线,将课程主要分以下5个职业能力训练项目。项目一:监理组织的建立;单元一园林工程监理概念和单元二园林工程监理组织机构设立。项目二:工作文件编制,涵盖园林工程各个阶段监理工作文件主要内容和编制要求。项目三:园林工程实施准备阶段监理:从实施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勘察阶段以及施工阶段的工作内容。项目四:园林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包括运用“四控制”“两管理”和“一协调”的管理方法,对园林工程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现场安全、合同、信息和项目协调进行全过程的管理。项目五:园林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包括竣工验收的各项监理工作以及保修期的监理工作内容。

(四)课程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园林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园林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四控制”“两管理”和“一协调”的工作目标和理念;理解园林工程建设监理“四控制”的目的和方法。课程的重点是介绍园林工程建设监理“四控制”的内容和要求。解决的方法是合理安排授课顺序,在掌握园林工程监理概念和基本工作文件编写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项目现场参观、现场监理工程师的讲解与互动并结合实际项目案例讲解,体验园林工程监理工作过程,通过分析实际项目图片和影像资料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消化和吸收。

三、课程设计的几点感想

(一)合理安排学生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项目现场实习是工程监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实习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的内容,熟悉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和工序,体验监理工作,了解监理程序,初步掌握现场对工程质量、进度以及安全的控制过程,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训练,满足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优秀案例的选择

纯理论监理知识的讲解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听起来很枯燥,学生对纯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感兴趣,因此本课程设计时结合许多实际项目案例,以案例为切入点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阐述,并结合案例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情境下的问题,促进枯燥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课堂讨论和项目体验

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根据课程内容设定不同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工作过程,根据情境开展讨论,加强师生的互动讨论,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机械枯燥的监理工程程序和深奥的法规、条文,而且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2]王荷.浅议案例教学法在园林工程监理课程中的应用[J].当代职业教育,2012(2).

课程设计感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编程;实践教学;网络工程专业

计算机网络是现展最为迅速的技术领域,特别是近年来,网络上的新应用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而现代工作与生活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及使用也主要集中在网络平台上。因此,无论是网络工程专业还是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都应具有较强的网络编程能力,否则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而网络编程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其中课程实践占有更重要的位置,我院的“网络编程课程设计”就是集课堂教学和实践为一体的网络编程综合课程设计。

通过网络编程综合课程设计的学习,特别是由自己完成一款网络软件的设计、开发和部署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基于网络平台的软件开发技术,了解相应的网络通信原理和实现机制,是学生学习网络编程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设计环节是网络专业高校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

1课程概述

“网络编程课程设计”在本科第3学年秋季学期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必修,计算机专业选修。前导课程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总学时3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6学时,上机实验16学时。教学内容并不固定,需要根据当前的网络应用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目前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互联网及网络应用的发展和现状、当前各种主流网络开发模式和开发技术。重点讲解B/S和C/S模型,简要介绍网络计算及分布式开发技术(J2EE、CORBA、Web Service、ActiveX组件技术、P2P计算、网格计算等)和移动计算技术等。

各主流平台上TCP/IP通信的编程实现方法,重点介绍基于socket的网络软件开发。

Web编程:介绍WWW、HTML、CSS、HTTP协议、客户端和服务端语言。

B/S应用的服务端语言学习,重点学习ASP编程(也可选择PHP),简要介绍JSP编程。

网络数据库的访问方法。

由于课堂教学仅有16个学时,因此不能将上述教学内容全部充分展开讲授,特别是其中有很多难点,系统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课程仅仅能够对其工作原理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知识,其主要作用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课程的实践部分中合理选择题目和快速进入状态。

在课程实践部分,由学生选择题目,并通过分组编程实现(一般3人左右为一组),最终需交出可实际运行的软件作为课程成绩评价的依据。课程实践部分的目的是使得同学们熟练掌握有关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网络应用软件的基本框架、体验网络软件设计与开发的主要过程,获得较强的基于网络环境进行编程的能力,同时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虽然课程安排了16个学时的上机实验,不过一个适当的课程设计每个学生实际需要50至100个小时的编程开发时间,同时还需要查阅和自学大量的资料,16个学时的上机实验仅仅是为老师帮助和指导学生选题和选择熟悉开发环境等初步工作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所,其主要工作还是依靠课下完成。课程的考核安排在课程开设的下一个学期进行,保证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完成实践内容。

2课程组织

如何更好地安排网络编程综合课程设计,合理地设置课程目标,充分准备学习资料和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快速上手,建立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使得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达到充分的锻炼效果,这些都是本课程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软件的工作模式和开发手段也在迅速变化发展,如何紧跟这发展的步伐,在课程中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以适应最新的应用需求和开发技术,这也是本课程的教学研究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的内容。

然而,目前在我院的“网络编程课程设计”中需要面对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则是学生能力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学和组织方式,只能保证普通学生得到基本的锻炼,而无法让已经具备了较强编程能力的学生进一步得到提高。几年前,学生能力的差异化问题还不突出,能力突出者的比例大概只占10%左右,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除了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上编写过简单的程序外,很少会动手编程,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为了照顾占据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在以往的网络编程课程设计的课程组织中[1],老师往往会精选几个题目,提供这些题目的较详细的需求分析文档、需要完成功能的完整说明、相应的开发工具和学习资料,同时还提供一些相关的源码供学生学习和参考,以帮助学生快速上手。在老师这一系列措施作用下,学生可以得到较为系统和规范的锻炼,这样也减少了学生在选题和编程初始阶段的困惑,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以往的经验看,效果也很不错。

然而,随着学校越来越注重在低年级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包括为低年级的优秀学生配指导老师,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竞赛和活动,同时其他课程的老师也经常组织优秀学生参加课外学习小组,进行更多的课外研究和实践活动,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有相当多的同学进入大三时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编程和实践经验,同时形成了各自的兴趣方向和特长。现在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已经达到30%左右,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他们与普通的学生们在编程能力上差距也日趋扩大,这些变化为本课程的教学和组织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采用原有的课程组织方式,明显不适合这部分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本课程希望达到的培养目标,具有了相应的编程能力,如果按照以往的安排,显然不能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学生多半会简单应付了事,导致他们无法在本课程得到进一步的学习提高。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课程的组织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即要能够保证普通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也要使优秀学生能够一展所长,在完成课程实践后网络编程的能力能够又上一个台阶。因此,如何引导这部分优秀学生挑战更难、更新颖、自己更有兴趣的选题,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是一项艰巨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针对这种变化,我们改变了课程内容的组织模式。具体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1) 继续提供精选题目及相关资料。在最近的课程中我们共提供了10个较为常见的、工作量和难度适中、紧扣网络编程主题的实践题目。

网络聊天程序(需支持群聊)

网络白板软件

某些协议和服务(如FTP、Telnet,NFS等)的客户端

Web搜索引擎

网络五子棋或其他简单规则的游戏

网络桌面软件(能够获取和综合若干固定的网络服务)

网络机器人(网络爬虫)

能够下载整个网站的离线浏览器

基于网络的MIS系统(提供样例为“公安笔录管理系统”)

某电子商务网站(提供样例为“网上书店”)

2) 提倡学生自选题目。鼓励学生自选实践题目,特别提倡选择新颖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题目,并承诺选择了这样的题目,完成即可获得高分。即使最终没有全部实现题目要求,也会根据实际的进展和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情况打分,消除学生对难度大的题目选择的后顾之忧。这样选题的方式是为了给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一人一组,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

3) 组织学生交流研讨。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实践部分开始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讲解选择的题目,包括需要完成的功能,大体的设计方案,技术难点,尚不能确定的解决方法等。老师负责点评题目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并提供一些在解决方案和技术上的建议和意见,学生也可以充分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

4) 建立网上答疑平台。与限定题目的方法相比,鼓励学生自选题目的做法导致实践的题目五花八门,做什么的都有。涉及的技术领域、所选用的开发环境和工具也各不相同。这大幅度增加了老师和教辅的辅导难度,我们常常无法现场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QQ群,用于老师和教辅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指导,讨论技术问题,共享收集的技术资料等,事实证明作用明显。

3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是通过考核检查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督促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科学的评分也是对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鼓励,但学生获取高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提高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我们通过对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总结能力的综合评价,使成绩能比较合理地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我们的考核依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生提交的文档占30%;二是软件的功能、难度及完成情况占70%。同时,对于选题新颖、完成技术难度大及一人一组这三种情况还会予以相应的加分奖励。

其中文档部分包括:

1)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题目、实验内容、小组分工及完成情况、实验遇到的问题、实验收获和感想等。

2) 需求分析文档。

3) 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文档。

4) 数据库设计文档(如果包括数据库的使用)。

5) 测试文档。

6) 用户使用手册。

7) 系统源程序。

这部分成绩主要根据文档的完成质量评分,包括文档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系统结构和数据库设计的合理性、源代码的规范性等。为了让学生较好的完成这些文档,我们提供了标准的模板和多份完整的例子供学生参考。

对完成的软件进行综合评判是课程考核的主体部分,我们的要求是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承担足够的编程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编程能力。为此,老师和教辅(教辅均为编程经验非常丰富的博士生)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工作都进行了详细的考量:首先,由组长在计算机上介绍和演示完成的软件的各项功能,然后小组的每个成员介绍其在该软件中完成的具体工作,并找出相应的程序代码,由评分小组针对其完成的部分提出关于系统架构、技术路线、程序代码和实践感想等的各类问题。为了防止少数学生未进行相应的编程工作却妄图蒙混过关,我们还会要求部分学生现场对软件的功能或运行逻辑进行简单修改,以考察其实际的编程能力。最终评分主要根据其工作的难易程度、软件功能的合理性、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程度、开发工作量、界面的美观和友好程度进行评定;最后对于题目新颖、技术难度大的和一人一组的会根据情况给予加分奖励。

考核结束后,有部分学生因工作难度低,工作量较少而未能达到及格标准,我们本着教学目标为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宗旨,给予这些学生10天的时间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其工作,再组织第二轮评测,对于达到标准的给予及格成绩。

4教学效果

在2009年秋季学期的“网络编程课程设计”中,全部119名学生全都选修了本课程,其中网络工程专业48人,其他专业71人。学生自行分成了43个组。从完成情况看,其中选择给定题目的占多数,达到28个组,主要集中在聊天软件、白板软件、网络五子棋对弈和网站的开发上,而其他15个组学生为自选题目。

考核成绩呈现出较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部分学生完成得非常好,选题新颖,工作难度大,完成情况也非常令人满意。部分学生明显敷衍了事,工作量小、难度低。极个别学生还妄图抄袭他人代码蒙混过关。最终的成绩是:选修本课程的119人中,第一轮评测中20人成绩不合格,25人成绩优秀(90以上),其中7人给了100分。在成绩不合格的20个学生中,有7人为网络工程专业,他们经过10天的努力,在第二轮评测中成绩达到合格;其余13人为其他专业学生,他们未做进一步的努力,最终成绩为不合格。

完成情况优秀的工作包括:基于某特定手机平台开发了纸牌拱猪游戏;基于目前非常流行的大型网游开发了游戏插件,可以帮助玩家自行调用和组合相应的必杀技帮助打Boss;开发的网络版三国杀纸牌游戏,逻辑非常复杂,其界面也非常美观;在计算机同时连接多个网络时,可以自动启动的支持并行网络传输的文件下载软件;针对国外某著名大学的题库网站开发的爬虫程序,能自动获取和更新题库的内容;能够自行收集多个网站的固定栏目,集新闻、天气、股市指数等为一体的网络桌面软件;针对多个邮箱开发统一的邮件提醒软件等。还有学生开发使用手机通过接入Internet进行语言聊天的软件,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创意非常棒,且完成了相当的工作内容;这些工作有创意、有难度,且都有非常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对完成这样工作的学生,我们基本上都给了接近100分的高分。这些优秀的作品让我们也看到了,让学生自选题目以及我们给予的鼓励和帮助非常好地激发了部分优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学生确实利用这次课程实践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了编程能力。

从选题和成绩的分布上看,网络工程专业学生选择给定题目偏多,自选题目的学生绝大部分集中在其他专业上。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成绩集中在中等,而高分和低分更多地分布在其他专业。这表明,学生对待必修课有压力,选择相对保守,致力于确保通过;而对待选修课则心态比较轻松,可以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题目,把兴趣爱好和完成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在兴趣的激励下有的人可以做的很努力,结果也很好,不过也有人遇到挫折后由于缺少指导导致完成状况不佳。另外,自选题目主要集中在游戏上,而手机平台的软件开发也是新的热点,我们老师在这个方面的能力往往比较欠缺,应予以加强。最后,成绩最差的一些学生往往是在初始阶段不得要领,到了最后时刻才开始突击工作,导致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严重偏低,这也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初期的辅导力度,同时建立跟踪检查机制,以避免学生掉队。

5结语

根据“网络编程课程设计”课程的完成情况,我们认为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做进一步努力,让课程的效果更上一个台阶。具体措施如下:

1) 根据上一年课程中学生的自选题目,对其中难度较大、但学生普遍较感兴趣网络应用,如网络游戏、手机软件开发等提供全面的支持,包括有关的学习资料、开发工具、典型案例和相关代码等。

2) 每年选定1~2个网络开发的新技术进行调研,做到全面了解,收集整理相关资源,并能用开发工具进行软件开发。

3) 在学校的教学平台上建立网络课程,由老师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共享资源,并进行交流。QQ群可以继续使用,但是有很多学生较少有机会使用国际互联网,可以利用往年由学生开发的局域网聊天软件,在校内网络中使用,使得交流更加快捷方便。

4) 建立一定的跟踪和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小组的工作进展和遇到的问题,防止某些小组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不得不最后时刻突击完成,而质量达不到课程要求。

总的来说,由于目前学校各个方面都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早期培养,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在一些课程的组织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变化,更合理的安排课程的任务和组织方式,让这部分学生在课程中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和锻炼。因此,我们在“网络程序课程设计”这门课程上,针对该情况对课程组织进行了一些探索,目前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且还有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可能,希望能够对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志平,姚丹霖,周丽涛,等.“网络程序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10):18-21.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Practice Course of Network Programming

REN Hao, ZHU Pei-dong, XU Ming

(Department of Network Engineering, School of Compute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im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ability in programming are enlarged every year, which bring some puzzles to the teaching of network programming course. If the teachers take some well-chosen subjects as the work of students, all students will get normative and systemic training, but some good students already having such degree of ability will make no progress in this course. On the other hand, if allowing students choose subject according to their interests, some students with a weak foundation may be failed as the teacher can’t provide enough instruction for these subject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propose some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for this course, which may be a good solution and a useful experience for those courses that have similar issues.

课程设计感想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哈利・波特化学魔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12-002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趣味实验”是我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该课程存在以下问题:(1)不同的任课教师选择的化学趣味实验并不相同,即课程内容不固定。随着教师的更换而改变;(2)许多任课教师选择的化学趣味实验缺少必要的线索,即课程内容缺少系统规划,显得较随意;(3)一些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落差,即部分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4)缺乏课程评价。无法了解课程开设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按照较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对其重新开发,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1课程设计

1.1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的选课对象是高一年级新生。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应该是一门强调合作、参与和不断积累经验的非学术性化学实验课程。笔者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学生合作完成一系列化学趣味实验。了解化学趣味实验的相关知识,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此,笔者借用魔幻系列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名字,将课程名称更名为“哈利・波特化学魔法”。藉此吸引学生并体现该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

1.2课程内容

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主要从以下3点考虑:(1)化学趣味实验需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生感兴趣,实验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反应耗时短,实验现象明显。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2)化学趣味实验的主题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尽可能地采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力求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改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刻板印象,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一观点的认同。(3)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与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学习相适应,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笔者初步选择了12个化学趣味实验。以化学1模块的知识编排顺序作为这些实验的编排线索,并且根据化学1模块的教学进度。确定每节课的化学趣味实验主题。

2课程实施

高一年级共有56名学生选择笔者开设的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每2位选课学生被随机安排为1个实验小组。我校教导处将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在第4周到第18周的星期3第9节(17:00-17:30),总共应上课15次;但因国庆节放假、期中考查和校内重要活动而先后停课4次,实际上课11次。笔者在第一节课说明该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并且演示多个化学趣味实验,引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在最后一节课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和意见。笔者曾离校外出参加培训,有3节课的内容被代课老师安排为观看由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与化学有关的纪录片。因此,学生实际上只完成6个化学趣味实验,6个实验的主要内容见表1。

笔者在课上都向每位学生派发化学趣味实验的实验报告,并且让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填写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对该实验的评论和感想。笔者将学生的出勤、实验后卫生处理情况和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作为评价学生个人表现的依据。

3课程评价

对校本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由于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了解发生的各种教学事件,他们的观点较客观和可信。为此,笔者编制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采用5点计分法,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的满意程度,和对完成的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感兴趣程度。第二部分是2道陈述题,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和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总共有5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2份。调查问卷能够代表学生群体的整体态度。

3.1对校本课程的总体评价

笔者将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平均分在3.5分(含)以上的评价项目的评价结果归类为满意或感兴趣,2.5分(不含)至3.5分(不含)之间的归类为中立态度。2.5分(含)以下的归类为不满意或不感兴趣:并且统计各评价项目中认为“满意/感兴趣”(选择5和4分)、“一般”(选择3分)、“不满意,不感兴趣”(选择2和1分)的人数百分比。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知,学生对校本课程总体持正面的态度。在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3个方面,持满意态度的学生分别高达96.3%、78.6%、63.0%,这表示笔者在校本课程中组织和实施的教学活动获得学生的肯定。除此以外。分别有14.8%、35.1%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2个方面持中立态度。

表3显示学生对6个化学趣味实验均感兴趣。调查数据同时显示,46.2%的学生对“死灰复燃”持中立态度,11.5%的学生对“化学绘画”表示不感兴趣,这说明部分学生对这2个实验缺乏兴趣。在后续的课程中,将考虑对这2个实验进行改进或直接更换。

3.2对校本课程的感想和意见

由学生在调查问卷第二部分的作答得知,学生均表示其在校本课程中有收获。笔者将学生的收获归纳为6个方面,按照学生提到的次数多少依次为:(1)认识化学知识;(2)增加对化学的兴趣;(3)感到化学是奇妙和有趣的;(4)增加实验动手能力;(5)增加与同学的合作;(6)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过半数学生提到“了解更多化学知识”。一些学生表示,通过校本课程, “了解到平时许多我们不知道而且很巧妙的化学实验。原来化学是如此地奇妙、有趣”。也有学生提到“这门课程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化学也那么好玩”。有几位学生思考得较深入。他们认为:“凡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都会有满足感,有些事情是要两个人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快乐”; “平时那些所谓的神奇,只不过是化学原理,化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以上学生的作答显示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不同方面有积极的反应,能够初步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学生的观点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1)部分学生认为“不足就是实验内容较少”。许多学生提出要“多设一点有趣简易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 “希望今后的实验更有趣、更多”。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实验“难度不大。没挑战性”, “没让人觉得十分奇妙之处”,建议“老师应该设计多一些高难度的实验”。(2)部分学生希望实验“更贴近现实生活”,“希望从实验中获得并解释生活中的一般化学现象”。(3)部分学生“希望今后在课堂上的实验时间能够充足,因为每一次做实验到最后都手忙脚乱(怕时间不够)”。(4)

一些学生认为“老师在上课时应严厉一点”, “有些同学兴奋过头了,就显得有点吵闹,我希望老师能维持实验纪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指出笔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盲点,其中透露的信息可以解释为何会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2个方面持中立态度。笔者在后续的课程中需要着重设计和完善这2个方面。

4问题讨论

回顾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的开发过程。笔者感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充满艰辛、注重实践和思考、时间漫长而又必须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一个学期的困惑和尝试,笔者作出如下几点讨论。

(1)总结分析后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与以往的第二课堂活动相比,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更注重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导向作用,能够有序、系统地组织课程内容。并且独立组织了反映学生态度和意见的课程评价。这一系列初步努力使得原有的第二课堂活动逐步走向校本课程。不可否认的是,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种难题总会层出不穷。

(2)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判断某个化学实验是否适合学生,但是这个实验是否具有趣味性,则需要由学生结合个人感受来评定。只有当学生认同实验的趣味性,才会自愿而非被迫地完成实验,并且有可能从中有所感悟。另外。笔者赞同学生也具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课程决策的权力。因此,极有必要在校本课程结束前。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感兴趣程度。

(3)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遗憾的是学生实际完成的化学趣味实验仅有6个,远少于课程方案的设想。虽然这是客观原因所致,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各个方面也持有肯定态度。但是从学生在调查问卷,可以强烈感受到学生对增加实验机会的渴求。

(4)笔者一早感到“单枪匹马”地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绝不是明智之举,只有通过科组教师间彼此充分、真诚地合作和交流,才能超越笔者个人的局限性,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趋于完善。然而,一个实际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诸如教师意愿、教师职业特点、课程知识技能、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参与的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原有的思维和习惯带来沉重冲击,教师必须以大量精力应对各种精神和实践压力。新课程改革期间需要经历的各种阵痛仍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课程设计感想范文第7篇

关键词:编译技术;实践环节;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编译器的原理和技术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在每一个计算机科学家的研究生涯中,这些原理和技术都会反复用到”。为了让学生了解“编译技术”这个推动了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将“编译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核心专业必修课。这门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编译的经典基础理论,还要其学会运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构造实际编译系统的方法,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要求都很高的课程,是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培养动手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教学中,“编译技术”课分为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和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学生学习了编译程序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之后,要完成一个小型语言的编译系统。在教材[2]中,提供了由国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N.Wirth编写的“PL/0语言编译程序”和“Pascal-S编译系统”这两个经典教学编译系统实例作为参考,目的是通过对编译系统实例“小麻雀”的剖析,使学生较快地对一个高级语言编译的全过程建立起完整的概念。

但是在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编译系统的构造在理论上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实现技术也相当完善,但要使学生从学习基本理论、理解原理、掌握编译器的构造技术到实现一个完整的编译系统却是十分困难的,是一门公认的难教难学的课程。对于一些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导致的后果就是完全放弃自己的努力,转而向其他学生寻求“舶来品”。另外,课程设计的题目大都是基于PL/0和Pascal-S两个教学编译系统的,这两个系统的源代码是完成课程设计的基础,因此,即便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业,在源代码上也有一些相似性,从源代码相似性的角度来甄别两份作业是否抄袭未免有些偏颇。这种现象在其他软件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中也是类似的。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在这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中真正做到独立完成、学有所获,在题目的设置上不能“一概而论”,既要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又要考虑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不能仅对最终提交的作业进行考量,还需要在实践环节的整个过程进行质量监控,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从2005年开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套用于保证实践环节质量的管理体系,让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受到督促和监控,帮助并促使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真正独立完成。下面对质量管理体系及两年来的实践效果进行介绍。

2 质量管理体系

在“编译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中,从布置题目到提交作业的时间跨度通常有3个月。为了让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有计划、按步骤、保质量地完成作业,笔者从题目设置、题目分配和考核方案等方面考虑,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提高作业的质量。这套办法,本文称之为质量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1) 题目设置

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按需选取。为了避免因题目难度过大而让学生放弃自己的努力,将题目设计为五个不同的难度等级,每个等级有不同的难度系数(即最高分数),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取。在“编译技术”课程设计中,题目的总体要求为实现一个小型语言的编译器,难度的不同主要在于文法和生成的目标代码的不同。

(2) 题目分配

随机分配文法。同一难度的题目有多个不同的文法,这些文法是语法成分有所不同的类Pascal、类C语言的文法。借助于教学辅助平台,学生能够在选取难度等级后,获得一个随机分配的文法。

(3) 考核方案

区别于通常只对学生提交的最终作业进行考核,本质量管理体系中,在四个不同时间设置了考核点,规定了每次考核的内容和方式。

① 对教学示例系统的源代码阅读情况进行考核。教材上提供的PL/0、Pascal-S编译系统的源代码是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主要参考资料,对它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是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自学,为了不让自学的要求流于形式,本体系对此环节采用面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师生一对一让学生回答与示例系统源代码有关的问题。

② 要求学生提交详细设计文档,进行中期检查。为了让学生的课程设计有规划、有进展地进行,本体系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的中期提交详细设计文档作为考核内容。

③ 最终成果进行现场考核。当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后,通过教学辅助平台提交包括源代码、可执行文件和文档的最终成果。教师安排统一的时间对每个学生逐一进行现场考核,具体方案如下:

 在指定的计算机上编译、运行、演示自己的作业(用自备的测试程序),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 用老师指定的测试程序对作业进行检测,并对运行的结果进行解释;

 对测试程序进行修改,以获得老师要求运行结果(含出错信息)。

④ 组织申优答辩。对于申优(即希望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除了要求选择难度等级为“高”的题目外,还要在通过了现场考核之后,进行10~15分钟的申优答辩。

(4) 文档规范化

让学生按软件工程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在开发过程中形成规范的文档。在教学平台上给学生提供了文档模板,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文档逐一进行检查。

(5) 评分精细化

制定了精细的评分规则。每次考核有若干考核项,每个考核项有相应的评分标准。评分规则在布置作业时就公布给学生,让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在每次考核时,记录下各个考核项得到的分数,最终借助Excel表的公式计算出一个总成绩。

3 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对上述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笔者发现,在教学中产生的作用是显著的:

(1) 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有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在这样的安排下,即便是程度稍差的学生也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编译程序,让他们对编译系统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明确、直观的认识。而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鼓励他们对文法进行扩充或自选题目,将编译原理应用到实际遇到的问题中,这样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和发扬了创新精神。

(2) 对于同一难度的题目,借助于教学辅助平台随机分配文法,这能够有效地杜绝学生的抄袭。文法之间差别不大,但却各不相同,学生必须踏踏实实地按自己获得的文法构造编译程序,才能顺序通过检测。从别人那里拿过来的程序一经测试程序检测,立即会“露馅”。

(3) 通过考核的方式确保学生对教学示例系统的源代码进行阅读,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深入了解编译程序的组织结构和构造方法,也让学生对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有更准确的认识,让学生有勇气选择难度更大的题目。在教学中的安排是让学生阅读完源代码并进行考核之后,再让他们通过教学辅助平台进行选题。从2003级和2004级两届学生的选题情况可以看出,选择难度较大的学生的比例在大幅度增加,如图2所示。

(4) 笔者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限取决于交作业的最后期限。在前面有充足的时间时,拖拖拉拉,漫不经心,而发现截止日期快到时,才匆匆忙忙,加班加点。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时间进行仔细钻研,而在最后草草了事,甚至在没有时间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拷贝别人的程序来应付。要求提交作为中期检查内容的详细设计文档之后,笔者发现这种方式确实能够有效地敦促学生有计划、按步骤地完成作业。

(5) 进行最终作业的逐一现场考核能够让这类实践课程存在一个正规的考试环节,相比教师单独评判作业给出一个分数更能给学生造成紧迫感和压力,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认真对待。同时,一对一的现场交流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的成果,如果出现一些小小的失误还可以在现场进行调试,既确保了学生的利益,也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

(6) 申优答辩是在现场考核之后进行的,提出申请的学生只有通过了现场考核才有资格参加申优答辩。答辩以一种严格规范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准备10~15分钟的演示文件,评委由课程组的几位老师担任。根据学生报告及回答问题的情况,老师给出自己的分数,各个分数综合起来得到该生的申优答辩成绩。申优答辩环节除了让学生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为今后的各种报告、答辩打下基础。

(7) 按照工程化的方法完成软件的开发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有的技能和素质。“编译技术”的课程设计作为本科学生要完成的第一个较大规模的编程作业,在工程化思想和方法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在学习了“软件工程”课程后的一次真正的实践。

(8) 精细化的评分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成绩更客观、公正。在上述各个阶段,教师根据各次考核的情况给学生若干项具体的分数,并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考核现场直接给出的,这比以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单独进行评判更公开、透明。同时,精细的分数计算公式也让学生感受到工程技术领域的严谨和规范,有助于培养他们诚信、公正的品质。

4 结语

本文提出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在“编译技术”课程设计中成功应用了两年,并正在当前的课程设计中继续应用。在这套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监控之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作业并收到应有效果。即便是最高难度的题目,也有不少学生能顺利完成,2003级有36人申优,32人获优,2004级有21人申优,18人获优。学生对这种严格的过程质量管理是理解并赞同的。在课程设计提交的内容中,有“总结感想”一项,要求学生对完成“编译技术”课程设计的情况进行总结,以此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按照教学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后,他们均感到受益匪浅。

下面就摘录几个学生的总结片段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通过c0编译器的实现,让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不仅是技术能力方面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态方面,只要自己努力了,就一定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也许不能成功,但至少努力了,不会遗憾。”(34060518)

“通过编写编译器,也使我明白了许多做项目的方法。在实际的项目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因此需要有较好的处理异常的功能,就像编译器中的错误处理一样,不能一遇到错误就死掉。”(34060824)

“我希望这门课的老师们能继续坚持这样的作风,毕竟现在真正认认真真地检查课程设计的科目是越来越少了,所以我很欣赏你们!希望我们的师弟师妹们能继续‘被迫’这样认真地完成课程设计,因为这将是对他们大有好处的!:)”(34060328 )

“这个编译器是自己读计算机专业以来,第一个独立实现的稍具规模的项目,虽然不敢说自己为之自豪,但确实有种成就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也有了信心。那句话真的说得不错‘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付出,肯努力学习,不管什么都能学会。

最后,很感谢老师给我这个自己锻炼的机会,也很感谢老师的敦促,说实话如果没有老师的敦促,我说不定会让这个大好的机会溜掉。”(34060707)

参考文献:

[1] Alfred V. Aho, Ravi Sethi, Jeffrey D.Ullman. 编译原理[M]. 李建中,姜守旭,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课程设计感想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服务器配置;教学设计;课程设计;网络全局观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2991-03

作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网络服务器配置》这门课程在很多高职、中职学校都有开设,其内容也大同小异,笔者看了很多相关教材,有“项目式”的也有“任务式”的等等,都是在相同的教学内容要求下的不同教学组织方式,图文并茂、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给人简单易懂的感觉,但就是章节内容的互相融合性不强,每个项目内容都是独立的,有点“一次性”使用的感觉,练习时也都是在一台电脑的虚拟机上练习的,这样学生的网络整体全局观没有得到培养,学生没有置身于 “网络”环境中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又是学习网络专业必须要有的!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感想,如果在内容的先后出场安排得当,在情景选择时互相融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则整个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大的项目,当学生学习完整个课程后,脑海里形成的是一个大的网络环境感觉!这对学生自己理解网络和学习其他相关课程非常有帮助。

当前的《网络服务器配置》课程的内容大概包括:DHCP、WEB、DNS、FTP、磁盘管理、路由(网关)、NAT、防火墙、负载均衡(集群)、用户管理、文件管理等等。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或其他的组织教学中,在讲解某个内容时采取多例子多情景进行详细反复的介绍,讲完这一部分内容,下一步部分内容又设计另一场景另一些例子,而没形成整体,没突出各种服务器之间的互动而支撑起网络的职能。如在讲解DHCP时直接就拿一例子讲解它的设置步骤,其实它涉及到DNS、路由等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安排内容的先后次序,如何举例子才更合适!为了既让学生对各个内容操作熟练,又能深刻体会各个内容之间的密切关联,意会“网络”的真谛,我采取了 “一个中心,逐步扩展,一步三回头”的教学思路来展开教学,如图1所示,就这一教学设计思路进行说明。

1 一个中心

就是以WEB站点为中心。如上图-构建网络的目的就是为了资源的共享,初时是局域网内的资源共享,发展到现在已经跨出了局域网的范围,覆盖了整个互联网!这就需要建立能覆盖整个互联网的资源共享节点,这种节点非WEB网站莫属。当前网络应用中的资讯浏览、资源下载、娱乐、邮件、即时通讯等等都是建立在WEB站点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以WEB站点为我们《网络服务器配置》的中心位置实至名归。

2 逐步扩展

就是围绕着WEB站点这个中心,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逐步添加各种服务器,这些服务器在以前的教材中都是独立成章的,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理解,在这里它们的出现是有目的,有顺序的,都设置成为服务于WEB站点这一中心来的,学生也好像在逐步逐步做大一个网络一样,非常容易理解。看看下面的内容出场原因的说明(情景描述):

在建好WEB站点这一中心后:

1)为了能远程更新和上传网页,为WEB建立FTP;

2)为了在访问WEB网站时,使用有意义的域名代替IP地址,建立了DNS;

3)为了能让规模较大、跨网段的人访问WEB网站,建立了软路由器(网关);

4)为了方便客户访问WEB网站,省掉IP地址各项设置的填写,建立了DHCP自动分配机制;

5)为了能上网,建立了连接Internet的服务器(NAT,也可以用路由器);

6)为了能让员工或分机构办事处访问回公司内部服务器,建立了端口映射或VPN;

7)为了增强WEB服务器的数据安全和灾备,在WEB服务器上使用RAID技术(卷);

8)为了增强WEB服务器的网络负载均衡,提高访问响应速度,把多台WEB服务器做成集群。

4 结束语

以上仅仅举出了几种服务器的三种应用情景,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具体情况自行增减。

在具体实施时,每种情景都要有【情景描述】、【实验拓扑图】、【实施步骤】、【验证检测】等可操作可实施的内容,思路清晰,图文并茂,学生课堂课外都可练习。

既注重整体内容选择的“项目统一”,也注重每个知识点的“独立多情”,这是我对《网络服务器配置》这门课程这些年教学的教学设计感想,供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美] Walter Dick.教学系统化设计[M].汪琼,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英特尔公司.《英特尔未来教育》7.0版教材[S].2007.

课程设计感想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模块课程 实践教学 个性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02-0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1999年设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来,至今已有9届本科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努力,该专业已于2008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在十几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培养计划经过多次修改,课程群结构也经历数次调整。以下是我们对课程群建设过程中的一点感想,供大家参考。

一 跟踪毕业生流向与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专业特色方向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数学学科下属的一个专业,在数学学科传统精英教育与理科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目前数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上偏重于理论教学,数学专业理论课程师资配备与计算机技术指导师资力量强弱对比大的现状下,造成学生在计算技术训练上的不足和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培养欠缺。这一问题也许是目前全国许多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全国高校逐年扩招,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675万人,考虑到高考录取率已超过70%的现状下,大学生就业面临就业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高校制订培养计划时,要充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今后的长远发展,并切实加强市场机制导向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从近几年的就业市场情况来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目前应该考虑开发某些专属技能的培养。这种专属技能的培养需要我们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做好课程模块与实践环节设置以及课程大纲修订、直至具体的教材选取等系列具体工作。

1.专业课程设置要有明确方向

培养计划制定者应对自己的毕业生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有一个目标,专业课程设置要有明确方向。受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学校在数学理论课程的取舍上小心翼翼,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专业特长,造成毕业生对就职方向的困惑,这是目前许多普通高校数学专业在就业问题上的困境所在。专业课程的方向性选择既要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实力,也要跟踪社会需求的变化,必要时有侧重地引进专业紧需师资,扩充专业队伍的有生力量。

2.模块课程的精细研磨

我们在1999年招收第一批信计专业学生时,专业模块共有两个:一个偏重信息处理方向,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是特色方向;另一个偏重运筹与控制方向,优化算法设计与控制理论是特色方向。通过回访早些年毕业的学生,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职业发展上总体情况较好,我们的专业模块方向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从1999年至今,我们逐步将优化算法设计理论这一部分内容渗透到信息处理模块中,使信息处理模块算法理论与算法技术实现更紧密地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算法设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跟踪调研以及已经毕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调查,我们一直努力培育我们的应用数理统计方向教学团队力量,增加应用统计课程,2010年我们对专业培养计划做出重要调整,运筹与控制模块与信息处理模块合并,新增统计分析模块。十年间我们不断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在课程群设置和课时安排、实验内容上精细研磨,努力实现培养目标的预期效果,使信息处理模块已具备一定的实力,统计分析模块师资队伍也初具规模。

3.专业特色建设

普通高校做实做强专业特色建设很重要。我们的毕业生中超过50%是要直接输送到社会的各个行业,而当前的就业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专业定位必须考虑用人市场的需求变化。规范化专业设置不妨碍特色办学,反之,固定模式的批量化教育一定会造成教育产品的市场供求失衡,使自己的毕业生失去市场竞争力。培育一个特色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学科调研和市场调研、全国经济结构变化趋势分析、有计划的师资培训和人才引进等。

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长期以来依靠一支具有不同专业背景、肯吃苦、协作精神特别强的教师团队,坚持在课程建设中走创新道路,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和更新实际应用案例,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本科生科研活动、攀峰工作室软件设计指导等,各种课外指导和培训内容丰富,特别是数学建模培训规模大,虽然我们对学校各个分院的参加培训学生名额有一定限制,但信计专业的学生基本可以自由地参加。由于我校在历年全国数模竞赛和国际数模竞赛中获得的奖项多,对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学生参与度高,在浙江省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有一个攀峰工作室,学生可以自愿参加,该工作室的每一个指导老师带若干名学生,对他们进行长达两三年的课外指导。攀峰工作室对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教师忙不过来时就采用师兄带师弟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得到软件设计方面的系统指导。攀峰工作室的学生成员在就业过程别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要归功于我们的教师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无私奉献。

特色建设的难处是要创建专业品牌,必须走一条开拓性的道路,教材需要整合,师资很紧缺。总之,专业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一步一步挖掘潜力,坚持十年乃至几十年,一定会有成果。福州大学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坚持小班教育,学生可选修的专业课程方向很多,由于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在同一个学院,师资共享,为学生计算机技能的训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基地或合作平台。像美国West Chester大学的数学专业与当地制药厂的科研与教学合作平台使学生的数理统计实践应用能力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同时使专业方向富有特色。

二 课程群的衔接与磨合

1.专业知识之间的衔接与磨合

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切入点。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相互独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离散化现象。如概率统计课程是必修基础课,如果能在后续运筹学课程中增加一些随机性问题的数学规划介绍,可以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如果计算方法中介绍一类随机搜索算法、增加随机搜索算法平均性能分析和机会分析,对研究算法和软件设计很有好处。目前已涌现出很多这一类型的新教材,我们应在课程建设中及时发现、更新我们的教材,同时也迫使我们的教师拓广视野,重视综合理论知识的运用。

2.计算方法与专业理论的磨合

困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缺少具有综合型专业背景的教师。我们有一些课程分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教学基本采用传统方法,一定课时的课堂教学,考试合格者拿到相应的学分。而配套的实践课往往是独立的,在实验室完成。我们的师资队伍或属于数学学科的某一分支,或属于计算机专业,很少有人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专业背景训练。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内容在短学期实践课程中的训练达不到应有的深度。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复习上,在实践环节的课余投入得较少,也造成了数学理论知识与计算技术基本功一高一低,既不利于就业市场的竞争,也不利于读研的后续发展。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应用领域,计算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具有很大张力,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占领的地盘。培养计划的制订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怎样把理论课程与相应的实践环节捆绑起来,必要内容让老师在一起备课,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这种教师间的充分交流,若干年后,可以使教师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整个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

三 重视能力培养,在开发学生实践能力中充分挖掘潜力

1.实践课程的课外延伸

专业课程的实践应用能力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专业建设重点,事实上,有部分学生对实践课不太重视。学生从小被考试分数评定等级,中考、高考、考研,分数是衡量学生同时也是评定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可是当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信计专业的毕业生有什么专长?可以在企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胜任何种类型的工作?多数用人单位不知道数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有什么意义,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展示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只有毕业生能够在动手能力上证明自己,信计专业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

我们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数学实验、C语言课程设计、数学建模课程设计、数值分析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2010级开始开设了应用统计分析课程设计。学校的常规实践课程通常安排在六月下旬到七月初的短学期完成,或安排在九月初的短学期完成,时间上局限性较大。我们的数学建模除了课程和常规的课程设计,还延伸到数学建模校内竞赛和全国竞赛赛前集训。学生经过查找参考文献、建立数学模型、算法设计与编程等过程的指导,学会利用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搜集各种可以利用的方法,同时也学会了团队合作。除了竞赛,理学院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生科研活动,学生可以自由报名参加。

2.课外实验室与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时传统的课堂教育或实验室指导课程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有一个攀峰实验室主要承担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指导,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实行师徒制和长期的实践能力指导。攀峰实验室对学生个性化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师生规模不断扩大,历届实验室学生成员受到就业市场的普遍欢迎。这种形式的课外实践能力开发对充分挖掘学生实践应用潜在能力是卓有成效的,其背后是教学团队付出的巨大努力。近几年实验室采用分层的师徒制进行传帮带,使学生受益面得到扩大。

参考文献

[1]李金奇.市场机制导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8):34~35

[2]岑仲迪、奚李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9(3):1~5

课程设计感想范文第10篇

专业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电工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基础、控制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等四十余门课程。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存在着课程数目多,面比较广,不深入、难度大等缺陷。学生进入大二之后,常常要在一周面临着上28课时至32课时的情况,这对一本学生无可厚非。而独立院校的学生由于普遍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从而造成了学生的负担过重,教学效果不好,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互相埋怨。仔细一想,很多理论课程都是有调整的空间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些课程的设置就没有太大的必要,甚至完全可以取消。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程为例,这门课程多是介绍性的内容,没有任何公式推导以及分析计算,学生在工作遇到相应的传感器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即可。但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减少课程,要有保有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核心课程,进行大量的训练。例如,单片机这门课程,就需要大大增强,很多高新企业招聘学生的过程中,常常要考查单片机的相关知识,但是在很多独立院校中,单片机的课时得到不断的压缩,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2改善实践教学

2.1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

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数是验证性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物理定律和物理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没有任何的主观能动性,只是按照老师所给的图纸进行接线、通电,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这种实验教学的缺陷在于结论已知,没有任何神秘感。很多学生在没有做出实验结果的情况下,编造或者抄袭数据,造成老师无法判断学生成绩的混乱境地。在教学过程应该逐步用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取代简单验证性实验。这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由于实验结果未知,会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2用仿真实验来代替

现实实验使用教学仿真软件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可以在一台电脑中做多个仿真实验,减少由于实际实验过程中造成的元件损耗,大幅度降低教学成本。另外一方面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很分析,并根据实际需要自动绘制出系统的特性曲线,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工作量,例如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组态王仿真软件就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工控组态的实验教学。

2.3严抓实训教学

考核实训和实验不同,实验通常是验证某一存在的物理定律和物理现象,而实训通常是完成某一任务,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实训成绩的考核是摆在我们面前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针对学生普通反映出的实训教学的打分随意,弹性大的缺点,通过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考核的方法,把一个实训教学课程分成若个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分成若干个子子项目,每个子子项目都有相应的权重。每完成某个子项目就打相应的分数,最大程度上保证实训教学考核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2.4取消课程设计环节

以相应的实训环节来代替以笔者个人的求学经历和教学经历来说,绝大部分的学科的课程设计环节是失败的,至少是不成功的。传统的课程设计,是在该门课程结束后,根据课程要求,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出一些设计题目,让学生自己完成。例如在学习完单片机课程后,通过安排学生两周的时间内,按照要求,设计出一种用单片机控制的实际电路,并把它制作出来,通电调试、运行,写出规范的设计报告交老师。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变味了,具体的做法是把学生圈禁在一个带有电脑的大教室里面,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学生在这个教师里面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即可,其中没有任何学生实际动手的内容,这样的课程设计对学生的锻炼是极其有限的。学生通常互相抄袭课程设计报告是常事,老师也没有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来制止这种行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取消课程设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与课程对应的实训环节。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课程设计对他们来说不现实,在以后的工作中,企业也很难有机会让独立学院的学生做设计,给他们安排的工作往往是实际操作。与其效果不好,还不如让学生多做实训练练手。比如在完成了电子电路设计理论课程之后,安排学生做相应课程的实训环节,在规定的时间按照图纸安装、调试出一个万能充电器,写出实训报告即可。

2.5取消毕业论文环节

以顶岗实习报告来代替我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环节一直被教育专家所诟病,关于毕业论文的存废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一定程度上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利益问题。通常来说,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按照工作量计算10个学时,一般的教师带10~15个学生,这就是100~150学时,而老师一学期的基本教学任务就在200学时左右。如果取消了毕业论文,老师的利益会受到影响,高校老师肯定会反对。而且,毕业设计不仅仅对老师有利益瓜葛,而且对学校中的打印社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按照一个学生打印的费用为100元计算(包括初稿和终稿),按学校有3000学生来计算,这就有30万元的经济利益,由学校的几家打印社瓜分。所以,作为利益共同体,学校的打印社也不希望取消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到底对学生多大好处呢?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通常在大四上学期期末给学生布置毕业论文题目之后,学生就去企业顶岗实习了,根本没有时间写所谓的毕业论文。到了来年的4月底5月初的时候,学校会通知学生返校交论文,并且安排五月中旬答辩。大部分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在五月初,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都在1~2周。这样的毕业论文到底有什么意义?大家心知肚明。除了浪费纸张扩大内需以外,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笔者建议在一本以下的学校都取消毕业设计,取而代之的是顶岗实习报告。顶岗实习报告主要让学生写一下在企业中实习内容以及感想,同样也可以安排答辩。笔者经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均可以接受顶岗实习报告,它具有可操作性。

2.6加强第二课堂的教学

加强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以申请实验室的契机,在校内开展一些诸如电工实训技能大赛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另外,挑选那些对专业有兴趣的学生,组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和挑战杯等等。总之,通过这些比赛,引导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探讨通过所学职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造成一种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创新思想火花的碰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3结语

独立学院的产生,不可否认带来很多积极的作用,它让很多人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我们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但是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这样的改革单靠高校教师个人呼吁作用不大,需要教育部门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做顶层设计,突破部门利益的藩篱,使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更加贴近于市场的需要。

上一篇:大学生活感想范文 下一篇:志愿者活动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