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思路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0:30

课程建设的思路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1

 

近几年来,社会在线教育飞速发展,网络视频公开课已非常丰富,如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等。在线课程涵盖了文学、数学、历史等领域,有使用技能课程、学科概论课程,还有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各类课程一应俱全、琳琅满目,而且这些课程都是免费的。基础教育阶段,随着翻转课堂的深入推进与应用,网上的微课资源也火了起来,由中小学一线教师制作的海量微课资源已经成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课程。“互联网+”时代,教育素材、专题资源、课程资源已非常丰富,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基于统整的视野,构建中小学生、教师的个性化学习课程,是“互联网+”给课程创生带来的良好机遇。

 

“互联网+”时代,教师、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发生根本转变,移动学习时代已经到来,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学习手段的变化,而且是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直面新常态,课程建设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另一方面需要迎合新型学习方式。基于资源统整的视野,巧妙地运用思维码图进行课程建设,探索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开启一种全新的课程重构模式。

 

认识思维码图

 

思维码图是在思维导图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包含内容链接信息的二维码等建立链接。思维码图具有思维导图的全局性、色彩和网状结构等特征。此外,思维码图包含的信息要远远大于思维导图。思维码图以包含了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等内容信息的二维码作为节点信息,是信息时代思维导图的新发展。思维码图可以借助手持终端等设备进行阅读、学习,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的具有系统性、可视化的知识联结工具。

 

用思维码图构建个性化课程

 

课程开发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课程内容的制作,特别是视频的录制,耗时耗力。面对大量的网络视频资源,何不为我所用,进行重组,开发出满足个性需求的课程?思维码图可以作为一种充分运用现有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构建的工具,用思维码图构建课程,是一种高效、快捷的课程建设思路。

 

用思维码图构建课程,首先需要做好课程设计工作,即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设计。其次,要做好课程内容的联结,即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搭建课程具体内容。这个环节需要对网络上优秀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分类,是思维码图课程建设的主要环节。最后,是构建课程思维码图,以思维码图完整呈现课程。

 

1. 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

 

课程结构设计,就是按照传统的课程分章节进行内容组织设计,或者以知识点的方式选择并行、递进等模式进行内容组织设计,以形成课程的“知识地图”。

 

课程内容设计包括课程介绍、视频课件、授课讲义、题库、试题、教学参考资料等内容的设计。

 

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阶段还需对课程的实施、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

 

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联结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搜集并整理现有网络资源,并做好与课程内容大纲的链接,生成链接二维码,建立课程内容与二维码的对应关系。做好课程实施中的互动、课程考核中的题库等内容的选择与链接等。

 

课程内容的准备是优秀教学资源搜集与筛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程内容的准备需要对课程视频、课件、软件、游戏、问题、参考资料、拓展资料等一同进行准备,课程内容的准备应保证课程资料基本具有完备性与系统性。

 

3. 思维码图课程的呈现

 

选择思维导图创建工作内容,从而创建思维码图,将课程名称、章节、知识点及内容链接的二维码插入到对应的结点分支,完成思维码图课程。

 

思维码图课程可以以传统的纸质方式呈现,也可以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思维码图课程制作完成后,需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完整性测试、正确性测试及版权测试。课程的系统性可以通过查看课程的思维码图进行查验,课程内容的正确性通过手持终端扫描课程内容对应的二维码,打开链接进行测试。

 

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的开发是最费时费力的环节。网络课程学习中,课程内容的获取往往有偶然性、不系统性、零碎性等弊端。用思维码图构建课程是现有资源的二次利用,是现有优秀资源的结构化重组,是一种可视化的课程建设方式。课程建设者只需进行课程的规划与设计,通过盘活资源的方式实现课程“灵感”,省去了课程建设者大量的精力、时间,使现有网络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得到有效共享,符合课程学习移动化、泛在化的教育趋势。

 

用思维码图构建课程的优势

 

思维码图构建课程体现了简约、开放、共享、互赢的互联网思维,这种课程具有课程可视化、全课程联结、移动学习等优势。

 

1. 思维码图可视化地呈现了课程结构

 

思维码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课程大纲与课程内容的相互隶属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实现了课程大纲与课程内容二维码的链接。以图像方式呈现课程,实现了课程结构的可视化,符合左右脑并用的学习规律,助力学习者对课程的理解,提升了课程的学习效率。

 

2. 思维码图实现了全课程的联结

 

思维码图可以快捷地建立个性化的课程。课程建设者只需对课程进行科学设计,课程资源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一门课程的建设。另外,思维码图还具有思维导图的节点无限延伸的特征,可以方便地实现全课程的联结,即可以通过一张思维码图将各类课程统整起来,实现STEAM课程等全科课程视图。全课程的联结构建了课程地图,为课程学习提供了便捷,学习者可以进行课程的系统学习,也可以在统整课程中进行选择性学习。

 

3. 思维码图为泛在学习提供了结构化的课程资源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让学习无处不在,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都可以进行学习。移动学习具有碎片化的特征,这种快餐式的学习很有可能出现重复学习、学习内容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思维码图课程以其结构化、内容丰富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可随时获取的文字、音频、视频等课程资源,为高效、快捷的泛在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

 

思维码图是一种课程创生的方式,实践证明,运用思维码图进行学习,学习将变得非常便捷,学习者仅需打开手机,即可学习所需课程。汇聚的课程资源、高质量的课程内容、高度自主的选择学习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互联网+”时代需要用创新思维进行课程重构,思维码图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技术,而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让人们从旧的、单一的、低效的课程建设中解放出来,实现课程高效的建设。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2

关键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确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8-0048-04

?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两个参考、三层进阶、多方联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3JSJG450)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6-12

作者简介:张晓东,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19)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与管理。

一、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分析“造价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梳理行业协会对“造价员”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有一项重要职能,即对造价员的执业与职业资格进行考核与管理――编写考试大纲、组织考试、认定与注册实施管理。《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考试大纲》分为《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和《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工程)两个科目。第一科目《工程造价基础知识》的考核内容有:(1)工程造价相关法规与制度;(2)建设项目管理;(3)建设工程合同管理;(4)工程造价的构成;(5)工程造价计价方法和依据;(6)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7)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合同价款的确定;(8)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调整。第二科目《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工程)的考试大纲由各地方、各行业有关管理机构根据需要自行制定,送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备案。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组织编制了××工程考试大纲框架,其考核内容包括:(1)专业基础知识;(2)工程计量;(3)工程量清单的编制;(4)工程计价。

各省、直辖市根据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组织编制的大纲精神,也结合各地具体情况与实际编制了相应的考试大纲,都与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的要求相吻合,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核是一致的。

(二)适合就业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目标

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及对企业实践专家访谈活动,分析“造价员”的岗位,整理出“造价员”的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出行动领域内容,将行动领域内容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在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与职业能力岗位对应的核心能力课程,以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核心课程。[1]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是最为常见的建筑,因此围绕一栋建筑物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是课程体系的目标。一栋建筑物的工程造价一般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土建与装饰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造价类核心课程,可按照“识图―施工―计量―计价”这一工作过程建构课程体系。

(三)基于工程过程建立专业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施工员与造价员岗位。为什么施工员成为造价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呢?因为熟悉施工流程及相关知识是从事造价工作的基础,而造价人员也多从施工员成长起来,基于此,从事工程造价工作多从施工员起步。其中,施工员的岗位工作就是按图施工,进行施工管理。造价员的工作是进行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等,主要进行工程计算、编制工程量清单与工程计价文件等工作。围绕这两个就业岗位,以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能力学习任务途径,可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见表1)

(四)其他课程

在确定主要专业课程后,可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公共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共同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基础素养。如将制图基础与CAD融合成建筑制图基础与CAD;在文化基础课程数学中补充概率统计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一些复杂性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问题;计算机课程中强化Excel知识的教学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体系开发完成后,在具体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建设上要进行精心设计。经过近年的探索与实践,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开发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层分析、三次转换、四级分解、多方参与等基本内容。

(一)一个中心

所谓“一个中心”,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为中心,以编制一栋建筑物的造价文件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为目标,结合市场现状与发展方向设置课程。第一,设置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类课程。如一栋建筑物的单位工程涉及的内容有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等,因此核心课程中也要对应设置,进行训练。第二,设置《钢筋算量》课程。在工程造价工程量计算中,因为平法的实施,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在整个工程量的计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一般施工企业与造价咨询企业中都有专门人员进行钢筋算量工作。同时,因为需求量非常大,一部分造价人员常以个人名义进行钢筋算量工作,单独承接任务,这样工作能得到社会认可,也有不错的经济收益。加之钢筋算量确实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因此将以往放在土建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钢筋算量内容单独分离出来开设一门课程――钢筋算量。第三,对学生进行“图形算量”训练。工程量的计算是现在工程造价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如果说早期的工程造价软件解决了手工进行工料分析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的话,那么现在工程造价软件就是要解决工程量的计算电算化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现在很多工程造价软件企业已经或正在开发一些造价软件,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图形算量”训练,以便学生适应发展趋势。第四,开设《工程结算课程》。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不断发展,从早期的竣工结算审核已经发展到现在的跟踪审核(跟踪审计)。这要求造价工程人员不光要能编制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文件、投标报价文件,更要能编制工程结算文件,并能与相关人员进行审核的协商工作。因此,要开设工程结算课程,对学生这方面能力进行训练。

这些课程均为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设置,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这个中心服务。同时,相应其他课程的开设也是为这个中心服务,课程教学中要体现为专业服务及职业技能服务的精神。当然,必须说明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解决什么能力培养问题。

(二)两层分析

把课程开发过程分为职业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两个层面。学习领域课程是第一层面,由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内容后再进行转换配置,因此在课程开发时首先进行职业工作分析,即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分析;教学分析是第二层面,以教师为主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论分析与加工,设计课程内容。

(三)三个转换

将一系列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

第一个转换: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内容的转换。运用“能力递减法”,按照从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逆向归纳,形成由复杂到简单的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递减法”突显归纳性特征:一是终结性(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关性(选择合适载体,合并关联程度高的工作内容);二是非重复性(归纳出与某典型工作任务有关联的部分,形成一个结构完整、任务不重复的工作)与同级性(所合并的任务应当处于同一个层级上);三是支撑性(分析能力群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基础,对完成终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具有支撑作用,上一级能力对下一级能力支撑,形成新的能力体系)。如在《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分为项目初步、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电气工程计量与计价、通风与空调工程计量与计价。其中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过程又分解成给排水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确定、给排水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给排水工程招标控制价编制等。

第二个转换: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内容的转换。运用“能力递增法”,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顺向分析,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能力递增法”突出成长性特征:一是职业性(学习领域间的排序符合职业成长规律),二是教育性(学习领域内部结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穿插相关知识和技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是连续性和递进性(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对象,进行递增培养,对知识的重构具有连续性,能力培养具有递进性)。如图1的《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

第三个转换: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运用“能力分担法”,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是课程设计的二级培养目标,分担一级目标中的能力。然后依此进行教学设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予以实施。“能力分担法”能实现知识的重构,体现了学习的均衡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学习目标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为导向,按照这一思路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四)四级分解

这四个层级分别是:由整个工作过程所构成的行为领域,它需要基本或导向性的知识,将工程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整个建筑物的工程造价。工程造价核心课程对应的单元是单位工程造价,再逐步分解到分步工程造价、分项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单元,不同层次所需的知识越来越细化。这样一种工作过程知识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框架,相应的理论知识分别与每个层次相互对应。这就清楚地显示出课程的每个部分与工作过程的对应性。工作过程框架下的课程内容将确保内容与生产体系的灵活性相适应,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

(五)多方参与

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负责人与技术人员、其他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可合作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企业技术人员了解行业一线工作情况,可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行业专家则对专业总体发展方向起着引领作用。在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过程中,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学院和企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开发课程标准、编写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开展理实一体的教学,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论证,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式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宜松.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A Study on Curriculum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A Case Study

ZHANG Xiao-dong

(Jiangs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210019,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A reasonable set of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is the key to guarante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specificati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can be based on th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syllabus for the members of project cost and the talent post ability, and it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 of cost compilatio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hould be undertaken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developing "one center, two-layer analysis, three conversions, four-level decomposition and multi-participation".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3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 精品课建设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46-02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我国政府自1998年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后的十多年来,高职院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取得旅游管理教育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受办学定位不准、办学观念滞后、办学条件落后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诸多误区,与我国经济发展市场主导、广泛参与、科技创新、持续深化的新阶段不相适应。

作为高职管理类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和学科、专业特点。各高职院校近年来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纷纷开展培养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案、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带动其他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总体教学水平的教学建设活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重视精品课建设、重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充分认识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统一思想,认真对待

高职院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件,开展教研活动,统一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师中树立精品课建设是每位教师获取展示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机遇的信念。

1.今后一段时间内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内涵发展、科学发展,进入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历史阶段。因此,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成为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最关键的环节。

2.目前高职教育一直沿袭着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搞压缩饼干式的课程教学。若不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那么高职教育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针根本无从谈起。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学科本位教学不适应目前的高职学生。对应高职毕业生熟练应用型人才的定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强调所教知识与技术的“应用”与“实用”,而不是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掌握”。

3.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反映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反映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内涵,也反映了高职教育改革走向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4.精品课程建设精在创新、重在实践,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条主线。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课程教学必须要有职业特色。精品课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建设良好教学队伍的有效途径。

二、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精品课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精品课建设,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新事物、新任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就是解决好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问题。它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践实训内容建设等,对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精品课建设的途径。

(1)注重教材的选择和建设。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教材、考试大纲和专业教学教材与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销对路的多证多能人才。譬如,陕西省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对应开设了“陕西导游”、“导游基础”、“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四门导游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为专业课程,还加大了这类课程的实践课时,并使用导游证资格考试的指定教材,为学生取得资格证书创造了条件。在教材的选用方面,采用国内公认的、高水平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同时以部级重点教材及国外的优秀教材为扩充性资料,并配套有反映专业特色的实验指导书。

(2)调整教学大纲。过去课程教学大纲就是本科专业的浓缩版,现在我们主要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群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思想,设计可操作性强并能结合本课程特点的实训实习。

(3)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各教学环节。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各门课程进行了讨论式、研究式和演讲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课堂讨论与学生串讲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多媒体在容纳具体录像资料以及大量的彩色图片信息的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为此,授课中,各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制作CAI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另外,模拟导游等课程还率先实施了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目前已经上网的资源包括:各门课程简介,模拟导游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50分钟的课堂教学录像,课程电子教案,参考书目录等。

(4)改革考试方式,加大能力考核力度。各课程在考试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种试点,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应坚持以能力考核为重点,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其中包括考试内容改革(例如,增加综合应用题和开放性试题的比例),考试方式的改革(例如,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闭卷与撰写小论文或总结相结合的方式等)以及采用了将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与实验课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式。小组竞赛、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旨在了解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灵活运用程度。口试主要考核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该课程知识点多、记忆量大的问题。通过竞赛的方式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实际操作是整个考核的重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动手完成模拟环境下各项活动的处理,以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如“地方导游”课程可以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导游词撰写、模拟实训、现场导游、才艺展示以及期末闭卷等综合考试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技能,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5)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优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的地位愈来愈受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实践训练。让学生进入各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亲自参与实际工作的全过程,使其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对具体工作和主要流程比较详细地了解,使学生掌握工作流程、主要操作要点,熟悉主要设备的构造、作用原理,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建立了模拟导游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并与相关景点、旅行社、酒店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努力探索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道路。

通过上述实践性环节的实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刻地理解转理论,强化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利用开放式教学环境,完善双证书教育。精品课程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与课程中,在具体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力求使多数学生通过中、高级职业鉴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大力改革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融证书的大纲内容于教学中,把课程的成绩与证书挂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考核鉴定,并获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双证书教育。在就业面试时能做到“上手快、有后劲、多证书”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形象地体现了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才特征。“上手快”体现在学生就业时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接轨。“有后劲”不仅体现在更新知识、技能即继续学习的基础方面,更体现于学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多证书”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标志,也是毕业生能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竞争上岗的实力表现。

2.精品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任课教师的知识、人品、理念、能力、追求的综合体现。

(1)精品课由系中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承担精品课主讲任务,并带动相关教师和实训教师,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传帮带梯队。教师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得到充分展现。

(2)在岗教师培养、新教师上岗实习制度得到教师充分的认可和拥护。使一专多能教师,既能讲理论、实验,又能讲实训、长期胜任为企业服务教师的能力得到尽情的发挥。

(3)强化制度建设,切实保障教学。为保证教学管理严谨、细致,并使其逐步走上正常化、制度化轨道,教研室尝试制订了集体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试讲制度,建立教案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学日志与实验日志检查、教学环节检查、学生作业批改检查以及考勤检查等各项教学检查制度,以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此外,课程组还通过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个别学生访谈及填写课堂评教表等方式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用于教学;同时,聘请督导组专家对青年教师的授课进行点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诚恳交流,使青年教师认识自身的不足所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围绕教学开展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教学研究活动是交流教学经验、解决教学问题、促进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为此,课程组围绕课程建设规划与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课改革、实验室发展规划、学术交流总结等有关主题多次开展教学讨论,促进了教师间的学术与教学交流。

教学作为教学科研型一线单位,在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教师申请各类科研课题。在课题的申报及研究中,注重全体教师的参与,在课题研究中各成员之间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奋进创新的精锐团队。

(5)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关心学生的成长,注意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思想问题,端正学习态度,巩固专业思想,树立学习信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尚未实现向能力本位转换,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课程改革尚不能与时俱进,学习国外经验与结合国情、省情的关系尚未处理好,高等职业旅游管理教育的特色难以彰显。一是课程体系不完善;二是教学内容陈旧,具备前沿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甚少;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四是缺乏实践教学内容;五是课程考核体系不健全,多为期末“一考定成绩”,起不到全面检查学习效果的作用;六是现代的教学方式、方法与考核手段,不能适应高等职业对技能的需求;七是校际联系合作不紧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社会对旅游人才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开发优质课程产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

2.李忠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对策.[EB/OL].中国高等教育网,2005.2.4

(作者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4

关键词: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数字资源建设;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12-04

在部级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课程及其资源建设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旨在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式、三维化教学模式,符合中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重点强调在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技能,符合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尤为重要。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等系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的创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一)数字资源建设是中职示范校课程建设着力提升内涵的重要体现

中职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参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其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及课程建设不断深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将传统教材教学内容转化为多媒体教学材料,同时结合教学实际拓展延伸大量相关资源,多元化的虚拟教学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以直观、具体、形象的教学素材将课本知识呈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及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加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在模拟三维化数字教学资源软件中,能够以真实的场景将专业知识融合进去,以岗位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目标,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为其职业规划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数字资源建设是改革与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物流行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快,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中职院校热门专业之一,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专业性与广泛性,包含机械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需具备系统化的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对物品流通、运输、生产、销售、作业流程等各环节都应具备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对其自身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其在新形势下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以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构建三维化虚拟数字资源平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教学体系的动态化、虚拟化、专业化,以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头脑并锻炼其实践能力,是对传统教学的辅助与延伸,真正实现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因此,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加快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型是其自身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不断深化课程内涵,充分体现专业特点。

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平台构建

三维互动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形象教学、互动体验、虚拟实训、真机实训及工厂实习作为主要桥梁,在教学平台内设置了资源教学、个案教学及师生互动等五大板块。

1.资源教学。对当前实行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开发,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以PPT、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三维动画及三维实训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课程教学实效。同时,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

以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叉车实训为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叉车的总体构造时只能参照教材的平面照片介绍,学生无法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观察到内部构造细节;或者教师需要借助真实的叉车讲解,而学校的设备可能比较有限,就会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和约束,两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中,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

2.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以具体课程内容的教案、实训、教学、练习考核等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答疑下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正确操作实训模拟练习,师生在互动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不仅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够提升教学实效。

3.学生实训。在学生实训模块中根据课程结构将具体内容细分为不同板块,针对各个板块设置训练内容,并提供操作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4.二次开发。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及实训成果进行自主操作练习,提高其实践能力。

5.个案教学。在资源平台的个案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和授课。例如,“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

步骤1.在目录区“教学案例”中添加子目录,在添加子目录的编辑窗口编辑名称,选择对应的专业、课程(名称: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专业选择:物流服务与管理;课程选择:物流;设施与设备)。

步骤2.点击“确定”按钮,目录“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即可添加成功。

步骤3.编辑“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点击“选择平台理论目录”,选择其中一个目录的内容,如“任务二.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实训演示”,等待内容加载,即完成“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的备课。

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成立专业组织,强化工作领导

部级示范校在重点建设专业内涵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方面着手,于2011年,成立了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协作会”是一个在教育和人社等相关部门支持与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校企合作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协作共建、交流共享、追求共赢,任务分担,成果共享,致力打造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为教育行政部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献计献策。“协作会”由13个专业协作组组成,13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协作组,以胧痉缎5慕逃资源带动三星、四星级学校的教学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其中包括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的建设。

(二)加强规划设计,夯实质量基础

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战略合作的框架内,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虚拟培训系统,即数字化教学资源。第一批建设共有6门核心课程;第二批共有七门核心课程,详见表1。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核心课程、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这一过程,实现了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初步开发,并投入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物流专业为目标,结合调研结果,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4个方面的实际岗位需求:国际物流、配运业务部、仓储业务部及信息客服部,有针对性地就培养初、中级物流人才,从三个角度着手构建三维数字化资源教学内涵,详见表2。

(三)加强多方合作,深化过程改进

通过组织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行业专家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省级示范教材、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学校、企业、出版企业、软件公司等多方进行合作,打造最专业的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和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专业教学的实际内容为依据,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载体功能,重点推动教师共同设计、校企合作、学校制度保障以及提升学生参与度作为建设途径。其一,由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等共同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专业素材,教师通过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突出核心课程的重难点,利用企业岗位实际素材、专题网站素材等充实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二,以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主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与IT企业,采集企业内部的操作视频、图片等作为软件开发的资源;其三,在资源建设中重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突出其主体地位;其四,在学校支持的前提下从制度方面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保障,从而促使这一长期性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注重成效导向,加强应用服务

在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制作配套的课程学习资源、制作配套精品课程网站以及编写配套精品课程教材。2013年11月,国家相关部门组织了对江苏第一批国示范校的验收,对102门核心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成果及共建共享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江苏58所国示范,72所四星级学校,一共130所学校全部完成装机,并且投入使用。目前,三星级学校正逐步完善装机工作。

通过成立讲师团,选取各专业各学校的骨干教师,对各专业骨干教师进行软件培训,同时对不同地区进行系统化培训,对各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分专业、分教室培训(人手一机),最终实现提升江苏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标准化、系统化教学,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5个月时间,共培训17000多名教师。充分发挥国示范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的作用,促进各职业学校之间的互动联系,整体提升了各职业学校教师数字化水平。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电路分析;教学改革;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22-02

引言

《电路分析》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校级精品建设的课程之一,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概念抽象,学习难度较大,不少学生望而生畏;同时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存在着“学时少,要求高”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兴趣,又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专业基础技能,同时还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与专业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潜能和动力。因此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课程组结合我校围绕汽车产业链办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做了改革与实践。通过《电路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工程应用能力。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

(一)将汽车电器引入教学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围绕汽车产业链办学理念,突出汽车电器电路的分析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讲解电阻的串并联时引入汽车的照明灯后窗除霜装置。将汽车中遍布全车的照明灯、后窗除霜装置中的电热丝都可等效为电阻串并联电路,对照具体的照明系统和后窗除霜装置电路图分析电路,引入汽车模型,使同学们学习起来不陌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有所用的思想逐步建立起来。

2.讲解惠斯通电桥引入汽车传感器。惠斯通电桥电路在电路分析中应用很多种电路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求解支路的电流电压,但在实际中如何应用呢,联系汽车传感器,这也是导入后续专业课的思路,介绍惠斯通电桥电路电阻式传感器原理及如何应用电桥电路感知电流的变化测得非电量的过程,把传感器的思维建立起来,把非电量和电量联系起来,非电量如何转化为电量思路建立起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当然传感器的内容很多,课堂上只是抛砖引玉,以点带面,关键是建立思维,引起兴趣的过程。

3.讲解电位的概念引入汽车的搭铁点。电位的概念对实际电路的测量十分重要,通常汽车中的搭铁点就是电路的参考点,电路中任一点的电位就是相对于搭铁的电压。在汽车电路中,某照明电路出现断路故障,需查找电路在某处出现断路,就可以通过测各点电位的方法来判定。

4.讲解变压器电路时引入汽车点火线圈。在讲变压器电路时,导入汽车上使用的点火线圈,分析点火线圈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点火线圈如何将工作回路低压电变换成高压电。

(二)教学资料的建设

更新《电路分析》课程的多媒体电子课件,紧密结合汽车电子电路技术,围绕汽车产业链充实课件内容。板书演示中注重变化和联系,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对习题进行了筛选,每章编写作业及参考答案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总复习时还有复习题库,有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三大类共二百多道题,学生考察自己的学习效果,期末考试时才有把握通过。

(三)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

通过实施教研项目研究,开展教学团队间教学方法交流、教师之间听课交流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体措施有:

1.通过课程组的交流、讨论与学习,在课程衔接和课程安排上进行了改进,学计划进度表内容,教学内容和时间节点都是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及时沟通,调整课程差距,讨论上课心得,集中学生的困惑,汇集解决困惑的办法,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有经验的教师不遗余力的传授上课经验,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代替被动的p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偶原理,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偶关系的运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不断的提问,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如通过惠斯通电桥电路的分析,了解非电量如何转换为电量的思路,引入传感器原理的相关课程;三相交流电的产生及如何变为直流电,联系到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引入电子技术课程,注重课程的关联性。

二、实践环节的建设

(一)整合实验内容

对实验内容进行分层次设计基础性、设计性和创新研究实验项目,“基础性”实验训练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电路的基本测试方法等。“设计性”实验是让学生掌握电路系统的设计,提高实践技能,要求学生具有简单电路设计的能力。创新研究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的关联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对电路的功能以及如何实现功能策略的创新。在内容上,给出了预习思考题、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注意事项及实验报告要求等。

(二)引入仿真技术,提高教学手段

在实验中采用“仿真与实际动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做实验前必须先仿真,做到心中有数,利用Mutilsim仿真软件的设计功能进行电路设计、参数选择,仿真等设计性实验,不仅解决了实验器材的局限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微分电路实验中对RC电路施加方波信号,选择电阻电压作为输出,分析电路的微分特性,由此搭建如图1所示电路,将电容的初始电压设为0V,信号发生器设置为方波信号,参数设置如图2所示,则通过示波器观察到的输出电压波形如图3所示。从示波器观察的波形与理论分析相吻合,验证了理论教学内容。利用Mutilsim仿真软件,形象直观的观察电路波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电路分析能力,有利于促进课程和教学改革,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三、结束语

总之,在电路分析课程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汽车产业链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的内在关联性,重在导入提高学习兴趣和知识的实用性。当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好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更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罗先觉.电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聂典,李北雁.Multisim仿真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3]方凯,田艳芳.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路理论教学改革与探讨[J].科技资讯,2013,(35).

[4]田艳芳.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教育学文摘,2014,(8).

[5]张淑玲,杨蕊.抓《电路分析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6]冯维婷.Multisim在电路分析动态电路教学中的应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3).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6

【关键词】路基路面工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U4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60-02

前言

《路基路面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极强,主要讲述路基路面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施工管理技术,综合知识点多、教学内容庞杂。同时,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对道路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不断颁布实施新的行业标准,相关技术标准、技术要求随之不断修改,相应的教材和参考书还来不及修订,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行业标准所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增加了教学工作量,而按照培养方案该课程只有64学时,如何在内讲好这较短的学时内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如何使学生能够在标准学时掌握好,并且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创新探索。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体会,在本文中谈几点看法。

1.对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因公路工程的建设周期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路施工现场无法了解施工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实际工程现场资料、现场录像、工程图片等,进行各种路基路面病害、设计、施工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教学,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整个施工过程,掌握抽象的教学内容,同时增强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另外,可制作课程学习网站,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网站内容可包括预习、复习资料、作业、测试资料、教学成果,同时,可以将重点及难点知识点,以工程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并可通过留言等方式提问、与教师进行交流。

2.对实习环节与课堂教学的衔接的思考

(一)认识实习―课堂教学前

课堂教学之前,安排由专业教师带队的认识实习与现场观摩,根据教学内容,在道路施工现场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课程教学内容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并能够带着疑问听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组织学生沿公路参观,可以现场讲解公路排水设施、边坡的防护措施、支挡结构形式等,并现场提问,讲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认识和感观学生在上专业课前有必要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所以在学期初由专业教师带队安排专业认识实习,现场讲解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现场解答。这样学生对课程有了整体感官和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在课堂上才能师生良性互动,从而带动学生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堂教学后

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及时集中安排课程设计,并将课程设计成绩作为该门课程考核的内容,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了解课程特点和课程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课程设计完成之后,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较长的假期,组织进行为期二周左右的生产实习,学生在施工现场全面了解工程整体情况,接触最新的工程技术,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有利于对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选择。

(三)建立教学实践实训基地

目前我院已在校内外建立了多个不同层次的固定的教学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对试题库的建设的思考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写对应的考试大纲,明确试卷中各主要知识点所占的分数比例,并规定各题型所占的分数比例。建立试题库,试题库包括 20 份试卷和标准答案,每份试卷都覆盖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题量和难度适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题型为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根据教材、行业规范的变化及时对试题库进行及时更新和修改。通过对试题库的有效管理,从试卷库中随机抽取符合要求的试卷和答案。试题库的建立、更新和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试题库改变了教师出考试题具有随意性的弊端。

4.对加强地区特色内容讲解的思考

根据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合理增加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入地方特色内容的讲解,例如,针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特点,可将特殊路基的设计、施工及边坡的处置方式等内容进行重点阐述,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结论

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出发,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通过对多元化教学模式、实习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试题库的建设等环节进行《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路基路面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我校已在以上方面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变化,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学钧.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宋云连.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建设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92-94.

[3]周建普,蒋建国.《路基路面工程》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 6) .

[4]郑宏.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02.

[5]金清平.关于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8(10):70-72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7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design education is developing toward diversity. "Morphological Tectonics" based teaching research is helpful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develops from three aspects, trying to find new developing ideas of "Morphological Tectonics".

关键词: 形态构成;教学模式;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Key words: morphosis;teaching mode;innovative thinking;creativ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256-02

作者简介:孙虎鸣(1965-),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学、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1 形态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1.1 “形态构成”学的成因与渊源 形态构成这门学科起源于1919年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是由伊顿、瓦西里,康定斯基、纳吉等人先后开设的全新的设计基础课程,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性课题研究,从而形成了以形态构成研究为目的的系列课程,开启了设计学科基础课程研究新纪元。“形态构成学”由德国传入美国,再由美国传入日本,可以说日本是“形态构成学”研究最深入的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我国“形态构成学”研究起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我国设计教育体制不够完善,设计教育体系初步形成,随着对“形态构成学”的认识与研究不断深入,“形态构成学”逐渐被纳入到各个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当中。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都把它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并随着构成课程的引入,进而取代了原有设计类专业以“图案”设计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地位,为后续的“形态构成学”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2 形态构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形态构成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比较,无论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教学应用研究领域存在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把原是整体的形态构成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单元课程体系。这种划分无疑为“形态构成”学理论研究与课程体系建设竖起了屏障,使其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创新渠道难以疏通。目前我国高校 “形态构成学”的研究主要以“三大构成”为主体开展的单项研究,现行的课程设置也集中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单元课程设置上面。其各自独立的单元课程设置有悖于构成学科本身整体性原则,对其发展空间是一种界定与限制。

②三个或多个独立的课程结构基本一致的形态构成基础课程设置,是无法分散对应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与各个不同专业没能实现有效的衔接。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形态构成”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影构成、运动构成、装置构成等课程。以“三大构成”单独设置的构成课程不能完全代表构成课程本质特征,其涵盖的面较窄,让其对应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不现实,对构建整体设计教学模式和设计学科建设会产生不利影响。

③形态构成课题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研究较多,用于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层面上的研究却很少。形态构成课程设置的思路常以纵向为主来谋划布局,缺少横向拓展思路的创新思维支持,致使现有的构成课程拓展与开发及新课题研究遇到瓶颈,形态构成课题训练以完善技术替代创新思维的设定是多数学校现行的状况。虽然有些院校在形态构成课程各个单元课程开发上有创新、有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整体创新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落实等方面常常不够理想,原因就是缺乏重新打散各个单元课程界限,重新整合课程内容的创新思路与创新

策略。

2 整合设计教育资源构建新的形态构成课程教学

模式

2.1 设计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开发是形态构成课程教学发展的基础 凡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多数开设有形态构成课程,值得关注的是各高校所开设的形态构成课程普遍存在课程结构与内容趋于雷同,授课方式与考评方法单一等倾向。目前,高品质的形态构成课程数量较少,优秀课、精品课程建设与开发缺少课程内涵质量支撑,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共享程度总体上来讲偏低,可以借鉴和利用的“共享资源”有限。其实,设计课程的资源是相当广泛的,各类设计课程母体课题衍生出来的子课题是宽泛的,其供应的养分也是充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加以整合、利用、开发,有机地把一些有效资源纳入到构成课程当中。从发展的眼光看,把构成课程定性为专业“基础课程”,是不准确的,其性质的界定有待进一步探讨,我们所说的基础课程性质是从其技术层面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来确定的,实际上我们从广义上来讲,构成所覆盖的领域及范围非常广,从应用层面上来说,形态构成本身也可以成为设计,如许多现代雕塑艺术、现代装置艺术、现代建筑等本身就是实体与形态构成的互换体。由此可见,形态构成自身的优势资源、再生能量还没有得到挖掘与释放,从设计相关学科获取的资源养分还没有得到吸收与消化。基于此,可以说形态构成开发利用的资源是无限的。

2.2 创设符合设计教育发展要求的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模式 当代设计教育正朝着多元、多维的方向拓展,专业界线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专业知识相互交叉补位、课程资源相互整合重构将成为未来的设计教学模式寻求破解的思路,也是构建形态构成课程教学发展框架所遵循的思路。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形态构成课程整体特征,优化整合课程结构,明确树立课程教学目标。以往形态构成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总体上趋于重视经验和技巧训练,看重结果轻视过程,忽略了创新思维和创意过程训练的阶段目标确立。创设新的形态构成课程模式必须摒弃单一直线强化结果训练的重技艺的教学思想。二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训练方法、评价方式等都要重新定位、从新确立方向。单一的运用经验体会训练、缺少变化的模式目标训练、程式表现技能训练、叠加习题训练都是在既定的技艺性质的目标下实施的,施教方式是以传授为主,传递方法简单缺少新意。构成教学模式建立及课程发展的脉络应遵循设计教育规律,符合科学发展原则,在挖掘设计教育的资源的基础上,创设新的教学模式及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并逐步实现多元、多维、立体状态下交互式的新的构成教学模式。

3 设计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形态构成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的核心目标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标。最初,设计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所忽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创造能力培养上面,可是创造能力培养在实际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破解这些问题成为了难点。但是随着设计教育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深入研究,使设计教育本质特征和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制约创造能力提升的根源被梳理出来,缺少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创新课程开发研究是主因。崇尚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已成为各个高校设计教育改革的主流思路与方向。

形态构成课程建设和教学发展必须要走创新之路,创新是形态构成课程建设和教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的本质就是淘汰或更新旧的事物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思维方式上来讲就是不受常规思路约束,寻求独立的全新视角的诠释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称为创新思维。在形态构成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计划方面,要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彻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当中。长期以来,形态构成教学方面多数以传统思维方式为主导开展教学。“重技能轻理论”、“重实践轻研究”、“重传授轻互动”等,正是这种缺失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导致“教”与“学”在一种封闭状态下运行,没有形成开放式的互动式教学环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环境。有些院校已经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程建设方面开始创新研究,加大了以创意课题内容训练,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创设了一些新的形态构成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创新形态构成课程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形态构成教学研究,拓宽了设计教学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赵志国,孙明.色彩设计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夏镜湖.平面构成[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课程建设的思路篇8

关键词:微课;思维导图;体系;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86-02

一、引言

《公路设计技术》是高职路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论述公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强、与理论结合紧密的课程。本课程知识点多、难度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但由于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前后知识点容易混淆、脱节,难以清晰、完整的形成知识体系。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该课程的需求,我们通过总结经验发现采用微课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二、微课与思维导图

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是近几年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微课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作为核心内容,同时还包括了与该教学主题有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总结、课后练习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但是微课也有其局限性,微课的“微”使得其容易出现孤立、零碎、信息割裂等致命缺点,利用微课进行学习,容易造成学到的知识零碎、割裂、不成体系。[1,2]

思维导图则是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将各个模块知识点之间的隶属或关联表现出来,用对应的颜色及图片将知识点关键词之间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能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认知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同时还能与头脑风暴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扩展学习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使用微课与思维导图两种教学手段,既能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发掘核心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帮助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手段更好地实现差异化教学。[3]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微课和思维导图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共同发挥它们的优点。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头脑风暴去进行思考、讨论。这样不但能表现出所讲授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明确学习目的,而且能够利用其随时展开或折叠层级节点功能,定位局部知识和整体知识体系的关系,不会迷失方向,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同时在使用思维导图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现场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进行授课内容的调整,能够迅速定位临时想要提及或者是要回顾的内容,根据学生特点还可以对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拓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探究。

使用思维导图能将一个思路或知识体系从头开始逐渐完整地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完成思维的整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另外思维导图全新的演示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迅速掌握整个知识体系框架的同时,又会对其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建立起清晰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除了采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以外,还要有差异化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课堂任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事先准备好对应的微课,学生在课后通过微课及时复习相关的知识或概念,使其完成当天的课堂任务。同时,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针对这些题目,教师可以录制相关的解题微课,以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学运用

公路路线设计是《公路设计技术》课程中的一个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图纸和资料完成一条公路路线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设计,该课程设计一直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能让学生顺利地完成该课程设计,教师在学生进行设计之前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讨论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绘制出相关的思维导图,如图1。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三个部分再进行扩展,丰富其知识体系结构,图2是学生制作的平面设计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利用教师现场答疑或者前期准备好的微课资源来解决。这种教学方式和以往教学方式的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角色转变,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作为授课者的教师与作为听课者的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这需要教师能有效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其次是流程转变,课堂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展开头脑风暴绘制思维导图,而理论学习则放在课前或课后利用微课资源来开展。这需要教师前期付出大量的时间来制作微课资源。

综上所述,用微课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实质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把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思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同时,帮助教师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差异化教学。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组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就要求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掌握课堂节奏。相对于传统的教案和PPT,微课在内容选取、制作上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苏小兵.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7):94.

[2]郑小军.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0-51.

上一篇:国外音乐教育现状范文 下一篇:财务风险问题及对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