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实施到课程创生

时间:2022-10-12 04:28:58

从课程实施到课程创生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5-02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丰厚素养。着眼学生的未来素养,要求教师首先是一名素养的示范者,一名人文的关怀者,必须有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超专业素养”。他(她)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更要有积极友善的生活态度,澄净明澈的心灵世界,独立思考的自信睿智。而实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课程。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课程素养的提升,每一个老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必须是课程的建设者,课程的创生者。基于儿童发展的师本课程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一、起步:自明自断,寻找自己的专业乐趣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老师的工作跟着教材走,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走,跟着上面走,每天疲于应付,人云亦云,如黄牛般耕耘,工作没有乐趣。09年开始,我校启动一师一卷评价制度,将评价权还给老师,让老师们放下包袱,真正审视自己的教学。两年后,学校设立了“教师小微课程奖”,只要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自身有两年及两年以上具体做法和良好实绩的教育教学成果,即可申报“教师小微课程奖”。申报材料突出实践性和创造性,主要形式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实施方案、研究报告、教材、课件、论文、著作等,利用暑假进行集中展示交流,并邀请专家现场答疑,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度培训。

这个奖项的设立主要是让教师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自己,在同伴、专家的指导下,逐渐开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自明自断起来,找到自己的专业乐趣。所以,我们非常强调这一评审的过程性:初审与后续交流、评审与指导、讲述与答辩,将评审与学习、反思联系起来。一年一个轮回,能够持续研究,持续跟踪,确保出成果。

在评审的标准上,我们强调两点:实践性、创造性。这两点无法用量化的标准来评定,只能用定性的描述,所以我们采用专家投票的方式,或者商议的方式来确定质量。借此为教师找到发展的着力点,并为他们提出发展建议。这是我们推进教师小微课程奖的核心要义。我们希望老师们能够有自己的课程,成为某一点上的专家。这个奖项的价值在于课程取向,为我校教师发展建立的一个持续的激励机制,内在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变革。

老师们申报的课程精彩纷呈,低年级的绘本阅读,高年级的整书阅读;家长开放活动的实践和思考,交友护照传递的精彩;科学笔记应用的分析研究,版画教学的设计开发……老师们认真梳理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教学的生长点。

著名教育媒体人李振村老师在他的《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六个追问》一文中,建议老师们追问自己:我的教学个性和特色究竟在哪里?我的优势和专长究竟在哪里?我如何从教学的个性和特色出发,寻找到专业发展的宽广路径?教师小微课程的评比,让老师们从自身出发,追问、审视,寻找自身的价值,获得认同感。

二、持续:共同研究,寻找生长的实践土壤

小微课程奖第一年的申报,非常火爆,全校获奖项目超过老师人数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我们比较理想化地提出“系统”“层次”“评价”三个评价维度。系统即依据项目年段特点,形成比较系统化的课程;层次指课程各小项能体现层次推进和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是建构评价体系,不同类别主题有个性化评价,体现评价促进梯度上升,不再某个年段急求一步到位。除了原有的实践性、创造性,还要求顾及到课程的影响力。老师们觉得很为难,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来,经年的研究成果,第一年基本上都展示过了,第二年,仅仅一年时间,不可能有更新的研究;其次,原有的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支撑和后续指导,仅靠教师日常实践,无法深入。一线老师,更多的还是草根式、实践类的积累。如何深入持续?成了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思考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申报的小微课程,有许多相同处或共通处。学校教师是按照学科年级分组的,同组老师,往往就是一个研究团队。它具有合作性,团队教师拥有共同的兴趣与需要,在相同问题上进行探讨,共同成长,互相影响,最终在耳濡目染中触发其余教师的研究欲望,形成学校新的团队研究文化。

于是,我们从不同角度,借力聚力,让一线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意愿自行组织团队,借用共同研究的合力,帮助教师成长。

1.项目协同

2012年9月,学校研发出台了《吴江实验小学语文学科“关键素养”指导手册(试行)》,开始了素养研究之旅。素养,与知识能力不同,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属于非学科、非量化、非智力因素,但它也要通过一定的路径实现,蕴含在学习过程之中。

以三语为例,在习作起步阶段,我们设定的关键素养项目是“写童话故事”,并将要点放在“写好人物对话”上。怎样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使故事变得更生动具体。三语组的老师从教材入手,引导学生寻找语文书中的对话;认识积累表示“说”的词语;学习几种提示语在作文中的混合性使用,循序渐进,学习将故事写具体。期末,每个学生们都有一本自己创作的童话小书,内容具体,情节生动。三语组老师齐心协力,将一学期积累的实践汇成了“写童话故事――写好对话”教学系列课程,颇有成就感,也为后面的年级做了引领示范。

2.名师带动

学校几位特级教师,在阅读、写作等领域各有特色,他们有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同时也是所在学科年级组的教研骨干,通过他们的辐射力量,带动一大批教师成长。

年过四旬的叶惠琴老师,原本一直嚷着自己老了。自从加入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作文团队,研究写作课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在工作室的引领带动下,不断摸索,撰写了《作文教学让我找到自信》《故事力作文课程》,获得学校小微课程一等奖。她在研究过程中,找回了自信,也找回了青春。

3.志趣相投

学生素养的养成,既有教师的专业引领,更有非专业的熏陶。一个老师的兴趣爱好、特长特点,往往会影响到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几轮小微课程的评比交流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喜欢小古文,有的老师爱读沈从文;有的老师擅长演讲朗诵,有的老师唱歌很专业……于是,我们依据教师个人生活工作实际,在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志趣相投的老师组成小团队,开展集体研讨,既探究自己的研究内容,又反思自己的研究方式、效果和风格,在问题解决中追寻教师工作的意义。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提升,更有针对性地研究,我们还聘请相关专家担任团队导师,引领成长。

三、提升:素养至上,创生独有的师本课程

基础课程专家张华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必然是尊重学生和鼓励学生独立思想的教育。”同样,尊重和鼓励教师独立思想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当老师们逐步明晰自我价值,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成了课程的创造者、领导者、开发者,工作就变得更有乐趣。它彻底改变了教和学的方式,让教学成为研究,唤醒教师内在的激情和热情,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教师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它具有草根性,教师的教学或工作本身是一种研究;它具有生长性,能够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当具有强烈的教师烙印的特色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的课堂和班级文化,也有了鲜明的特色。很有意思的,期末几位教师不约而同,按照约定,以免考的方式,对学习先行者进行表彰和鼓励。但好几位孩子主动放弃免考权,有的是为了证明或检验自己的实力,有的和老师商量改换书籍奖励等其他方式。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怎么样做。

课程的实施、创生过程,让老师们找到自我,不断提升,同时,也创造了素养本位的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从而形成素养至上的学校文化。

上一篇:工民建方向《道路工程》开设必要性及效果研究 下一篇:将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专业研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