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评估范文

时间:2023-10-18 16:23:59

课程建设评估

课程建设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评估 精品课程 要素 智力技能

近几年以来,我院在《健康评估》课程建设中,紧紧抓住几个要素进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健康评估》课程被评为2008年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及2010年相关医学教指委精品课程。

一、健康评估课程建设要素

1.创新课程理念。进行项目课程总体设计。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健康评估课程以解剖、生理等课程为基础。又为后期母婴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等课程提供工具性知识、技能,是重要的桥梁课程。为了更好地使课程内容符合岗位需求,在课程建设前先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行业调研,并召开了临床护理人员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了解我省及周边地区护士的主要岗位群――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精神疾病防治、卫生保健、境外护理服务等,紧扣护理岗位需求,参与制定了《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基于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健康评估》课程标准。在课程中设计了“问诊、体格检查、心理评估、社会评估、辅助检查、护理诊断思维训练”6大工作任务和15个项目。以现代整体护理理论引领,注重三方面能力的培养:①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学生与护士角色同一的情境化护理职业教育模式,以示教一练习一仿真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一综合模拟仿真训练一临床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护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②动作技能培养与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③关爱精神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2.编写实用创新性教材。《健康评估》《健康评估》是护理专业的工具性课程,其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组在对全省调研的基础上。主编了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健康评估》,贯彻“以能力为本位”原则,精心编排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对操作性内容详细介绍,将操作考核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编入教材,供初学者借鉴。内容简明扼要、新颖实用,并将课程组应用护理标准化病人考核的方法等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其中,教材出版后为省内外多所院校教学使用,多次再版,深受好评。

3.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技能一般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前者包括观察技能、思维技能、记忆技能、想像技能及在专门领域中形成并发展的智力技能。技能也可分为再生性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前者是具有重复性质,在各种情境中运用时没有较大变化;后者则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由于护理对象是患有各种不同疾病、具有不同外貌体型和心理特征、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或健康人;因此在健康评估核心技能中,应加强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如与不同的病人沟通时用语就不能千遍一律,而是要灵活机动。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探索多种教学新方法,在达成课程知识目标的同时,强化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

(1)学生护理标准化病人(SNSP)和客观结构化多站考核。培训学生标准化病人(NsP),应用于健康评估技能训练和客观结构l化多站考核,既提高了学生的健康评估操作技能水平,又强化了关爱意识、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人文素质。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与目标多元化、_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技能学习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

(2)研究性教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护理工作组”为形式的研究性教学,课前组织学习小组讨论、检索资料、制作思维导图、做课件、演讲等,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信息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境案例教学与反思性教学。在教学中设置各种临床情境、案例,引导学生讨论,锻炼了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反思,书写反思日记,强化护士角色,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开展健康评估理论知识与技能大赛,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健康评估知识和技能的浓厚兴趣,起到了对课常教学的拓展和补充作用。

4.建设模拟仿真实训环境。为确保本课程与临床护理工作的一致性,我院健康评估实训室购置了问诊训练模型、心肺听诊肝脾触诊模拟人、Microsim医学模拟系统等先进的仿真训练设备,提供医院仿真环境,实训室课后对学生全面开放,实现“教学一工作场景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5.建设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和师生互动平台。除了购置大量的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资源,课程组近几年摄制了大量教学录像,制作课件。建设具有丰富资源的精品课程网站,几年内每年都有大幅度更新改版,建立在天空教室课件制作平台上的师生互动平台十分便于师生交流,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师生互动频繁,起到了极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受到师生的欢迎。

6.开展课程说课比赛。为了使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课程建设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课程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说课比赛,包括整门课程说课及单元说课。通过说课帮助年轻教师树立了正确的课程理念,更深入地了解了本课程的内容,注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总结,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健康评估课程改革成效

职业课程评价应遵循双重标准,即校内成功标准和校外成功标准。校内成功标准主要看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我院近四届高职护士健康评估实践能力考核中一次考核合格率85%以上,总合格率100%。学生的健康评估能力受到后期课程教师好评。2009-2010年毕业生在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一次考试通过率均为99,6%。医院反映近几年我院护理实习生和毕业生健康评估能力普遍增强,在能较快地适应护理工作。近三年我院毕业生当年对口就业率平均为98%以上。

通过课程建设和经验分享,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目前本课程组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学生评教优秀。所在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获得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骨干教师、省卫生职教优秀骨干教师及优秀班主任等荣誉;护理专业被评为省高校品牌专业;课程被评为省高校精品课程及相关医学教指委精品课程;获得多项学院及苏州市教学成果奖,发表教研论文,5Q多篇。

三、存在的困难和努力的方向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尚存在一些内在或外在的困难急需克服。如建设经费较为紧张,基本只能用于支付课程制作和协作等,课程组教师报酬较少;因校园网建设较为滞后,影响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及师生交流;学生对网络课程认知与参与度不够;某些工科类专业的热门教学方法不太适合护理专业等。

课程建设评估范文第2篇

一、职业胜任能力的内涵

(一)职业胜任能力能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不同行业对职业胜任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通俗来说,职业胜任能力即指在工作中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始终保持在应有的水平之上,从而确保能为客户提供具有专业水准的服务。国外对职业胜任能力的关注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职业胜任能力内涵也有了不断认识与深化。

(二)资产评估师职业胜任能力的要素资产评估业是一个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新兴智力密集型行业,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胜任能力要素应该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要素。1.职业知识。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进行实践的必备知识,丰富的职业知识是形成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要素。资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资产评估活动中将涉及到会计学、法学、经济学、统计学、营销学、工程学、咨询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一名资产评估师来说,完备职业知识可视为执业的基本工具。目前,高校在发展专业科学知识体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合理化至关重要。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具有“操作”和“运作”的特性。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资产评估业务的复杂性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产评估师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包括:(1)学习能力,即评估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善于接受新知识,不断调整和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2)创新能力。在信息社会,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源泉,资产评估师的经验积累固然重要,但其创新能力是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创新能力要求评估师面对无固定解决模式的新问题时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3)沟通能力。在一个完整的评估项目流程中,从业务承揽、项目洽谈、资产盘查直至评估报告完成需要资产评估师与委托方、政府、团队的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其他成员的通力协作,因此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的理解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职业道德。由于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交易的需求产物,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肩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职责,只有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不越雷池,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顺利完成评估工作。而这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形成的。

二、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研究范围广泛,信息量大。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的范畴较广,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由于金融资产是附着与实物资产之上产生的虚拟资产,其自身的价值变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目前世界经济的研究成果来看,金融资产的定价问题始终是理论界的热点及难点,全球经济的多元化与一体化对金融资产问题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一些经典理论在实践中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评估包括金融企业的价值评估及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内容。金融企业的运营特性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价值评估必须采用异于传统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2.研究内容的前沿性,有一定的深度。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金融动荡不断加剧,希腊债务危机、欧元区瓦解风险无不与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度日益增强,企业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与占比大幅提升,企业间并购重组的日趋活跃等对资产评估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2009年第四届世界评估师大会以“金融市场安全与资产评估”为主题,围绕金融市场发展与资产评估、金融创新与资产评估、抵质押品的管理与评估、金融企业价值评估、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加强金融资产评估相关问题,完善我国金融资产评估体系已形成共识。与此同时,为应对金融资产评估、文化资产评估等的市场需求,中国资产评估拟设立新兴市场领域专业委员会,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研究与实践指导,提高专业评估水平。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金融资产评估将成为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焦点,金融资产评估在资产评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进一步提升。

3.课程的综合实践性。资产评估本身是一项技术性与实务性很强的工作,资产评估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资产评估专业知识和评估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评估实践能力。在国外,资产评估师的成长与发展更多得益于行业协会的培训和课程学习。如美国资产评估协会开设有评估复审及管理(AppraisalReviewandManagement),企业价值(BusinessValuation),珠宝首饰(GemsandJewelry),机器设备(MachineryandTechnicalSpecialties),私人财产(PersonalProperty)和不动产(RealProperty)等6个方面的评估课程,每一项课程学习都辅以大量的案例教学与实践参与做支撑。金融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在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三、金融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及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1.理论研究现状。通过中国知网以“金融资产评估”为关键词对2006-2015年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搜索,共搜索论文524篇,而同期以资产评估为关键词搜集的论文共计133399篇,可见,金融资产评估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数量极其有限。各年度数量情况见表1。从学科性质来看,论文主要集中在金融、投资、会计三大领域,研究成果侧重于对金融资产的特性、定价研究,而与评估实践紧密相连、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论文不多,这种现象既体现了金融资产评估的研究范围广阔及复杂性,也反映金融资产理论与评估实践的粘合度有待提高的现状。从来源数据库来看,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是研究成果的主要源,占研究成果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而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库搜集的文献仅占报纸数据库的15%左右,反映出当前金融资产评估领域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研究成果少且缺乏前瞻性的、创新性的观点与方法,研究层次与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金融资产评估有关理论散见在投资银行、并购估值等著作中,运用google对financialassetvaluation/appraisal进行检索,也仅能检索到较为零散的理论知识。

2.我国高校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建设现状。目前全国共有34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相关专业,办学历史仅有10年,尚属年轻专业,开设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仍显不足。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了2015~2016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排名,对国内部分高校资产评估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可以看到,金融资产评估仍属资产评估专业的前沿课程,仅有少数高校将其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绝大多数高校仅开设与其相关的课程。部分高校开设金融资产评估课程情况见表2。从国外的资产评估教育来看,英国和美国是资产评估教育的典范。英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已有百年历史,资产评估教育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高校设有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PropertyAppraisalandManagement),许多课程获得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认证。由于RICS在全球不动产领域评估的权威性,英国许多高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发展多受其影响,开设的课程多与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相关,几乎没有金融资产评估类课程。美国的经济学本科实习的是通才教育,并不强调专业差别,在课程设置方面,资产评估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资产评估相关理论仅在accounting、financialmanagement等课程中有所体现。此外,美国的资产评估教育一直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在1976年以前从未进入过大学的学历教育,后来是在美国评估师协会的倡导和主持下,才逐步出现了评估协会和大学合作进行资产评估证书教育的形式。金融资产评估是随资产评估发展的市场需求而开设的一门新课,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在教材、习题等资源方面比较匮乏。目前国内仅出版3本相关教材,发行时间较早(分别为2001年、2003年和2008年),许多知识点停留在概述层面且与评估实践的关联度不高。从金融资产评估实践来看,金融资产评估尚属评估机构的新兴业务,相关交易案例较少,这并不意味着市场需求不旺,而是与专业人才的匮乏密不可分,许多与金融资产评估相关的工作只能交由投资银行完成。总之,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知识结构仍很不成熟,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四、基于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建设的设想

1.不断地凝练课程知识体系,将金融学与评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仍普遍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形成对本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框架,掌握的知识多为零散的、片面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金融资产评估教学中应树立学生的全局观,在课程伊始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全球金融领域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新课程,金融资产评估并不是金融学和资产评估学两门课的简单叠加,而是从资产评估的视角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再认识。该课程应是涵盖评估基础理论、金融单项资产评估、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及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与处置等的知识体系。同时,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兼具研究与实践类课程的特点,课程实务部分可借鉴国际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师协会(IACVA)的注册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师(CVA)资格认证课程的模式,使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互为印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2.推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运用。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一直主导大学讲台,这种以信息的单向传递、简单记忆或复现为目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学习成效很低,在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经一些院校实践证明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其课程特点与案例教学法实施前提非常吻合。首先,随着全球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资产评估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宽广,这些都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其次,资产评估本身属于新兴学科,实践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约束,案例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教学的成效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案例的选择和搜集要具有科学性、实时性、代表性,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结合起来,要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点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二要有认真设计的分析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第三在案例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立自主学习新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学能力。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为弥补教学课时少的缺陷,教师可以搭建网络平台延伸课堂,将搜集的案例、论文、新闻等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与学生分享、交流、讨论,也可以布置开放性问题供大家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方法论层面上的思考,同时可以将课下讨论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形成性评估;反拨作用;视听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77-02

一、引言

本研究以Alderson & Wall(1993)的15个反拨作用假设和Hughes(1989)的三元模式以及Bailey(1996)反拨作用基本模型――3P效应模型为理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对我校2014级约400名A班学生开展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①形成性评估对听说课堂是否产生反拨作用?②形成性评估是否对我校听说课程的校本建设产生反拨作用?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形成性评估对课堂教学及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拨作用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是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级A班约400名参加两学年教学改革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研究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6份,其中男生270人,女生126人。

2.研究工具。研究者依据反拨作用原理及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设计了一份基于校本的调查问卷共25题。问卷调查意在收集学生对形成性评估的看法、形成性评估对学生视听说课堂学习的影响以及其对校本视听说课程建设的影响。研究者整理分析了396分有效调查问卷与后期访谈录音。

3.研究结果。

表1的问题回答均值接近4,说明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估对视听说课堂在总体上有一定影响;从百分比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估对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和整体英语能力的提高有正面影响。因此可以推断,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采取形成性评估的评价方式总体认可。

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者从学习态度、课堂气氛、学习方法及对教师的要求几个方面考查形成性评估对视听说课堂的具体影响,回答均值在3到4之间,说明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估对视听说课堂在具体实施方面有一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积极、重视听说能力的提高,认为改革后的课堂不枯燥有兴趣、灵活有新意,突出学生学习“主角”的地位,49.1%的学生还要求教师增加听说素材,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活动占用时间较多,挤占了他们学习专业课的时间,说明学习观念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要教师假以时日的引导。

表3显示学生对视听说课程设置比较满意。约80%以上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注重培养语言能力,练习与活动的种类,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有助于对提高口语,教师角色安排合理,学生角色安排合理,对形成性评估很有帮助。只有56.1%的学生认为练习与活动提高了学生主动使用英语的积极性。因此,怎样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问卷的结果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广播和新闻的录像;(2)增加与大学生活相关的电影片段赏析;(3)增加英语四、六级新题型的访谈与讲座片段的听写、讨论等活动。

三、结语

本研究基于我校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考查了视听说课程中的形成性评估的反拨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形成性评估对外语教学视听说课堂及校本课程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反拨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形成性评估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反拨作用,但是对于学习态度的反拨作用不是很大,转变“应试心理”还需要一个过程。(2)形成性评估对视听说课程设置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课程设置在内容、方法、练习、活动等方面基本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学习积极性的要求,有必要修订部分课程设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Alderson,C. & D. Wall. Does washback exist?[J]. Applied Linguistics,1993,14(2):116-129.

[2]Bailey,K.M. Working for washback;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 Language Testing,1996,13(3):257-279.

[3]Heidi Andrade & Gregory J. Cizek. Handbook of Formative Assessment[M].New York:Routledge,2010.

[4]Hughes,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A Study on Washback Effect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WANG Xiao-qi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1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of 2014 at th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udies the washback effect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on teaching of English visual-audio-oral courses and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English curriculum,summarizes the typical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and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suggestions.

课程建设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胜任能力 金融资产评估 课程建设

文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51-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资产行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资产评估人才匮乏与市场需求激增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需求的一系列变化对培养资产评估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资产评估教育与市场需要相适应,将培养职业胜任能力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日程教学之中,成为人才培养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胜任能力的内涵

(一)职业胜任能力

能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不同行业对职业胜任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通俗来说,职业胜任能力即指在工作中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始终保持在应有的水平之上,从而确保能为客户提供具有专业水准的服务。国外对职业胜任能力的关注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职业胜任能力内涵也有了不断认识与深化。

(二)资产评估师职业胜任能力的要素

资产评估业是一个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新兴智力密集型行业,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胜任能力要素应该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要素。

1.职业知识。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进行实践的必备知识,丰富的职业知识是形成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要素。资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资产评估活动中将涉及到会计学、法学、经济学、统计学、营销学、工程学、咨询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一名资产评估师来说,完备职业知识可视为执业的基本工具。目前,高校在发展专业科学知识体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合理化至关重要。

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具有“操作”和“运作”的特性。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资产评估业务的复杂性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产评估师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包括:(1)学习能力,即评估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善于接受新知识,不断调整和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2)创新能力。在信息社会,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源泉,资产评估师的经验积累固然重要,但其创新能力是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创新能力要求评估师面对无固定解决模式的新问题时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3)沟通能力。在一个完整的评估项目流程中,从业务承揽、项目洽谈、资产盘查直至评估报告完成需要资产评估师与委托方、政府、团队的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其他成员的通力协作,因此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的理解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职业道德。由于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交易的需求产物,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肩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职责,只有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不越雷池,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顺利完成评估工作。而这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形成的。

二、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研究范围广泛,信息量大。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的范畴较广,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由于金融资产是附着与实物资产之上产生的虚拟资产,其自身的价值变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目前世界经济的研究成果来看,金融资产的定价问题始终是理论界的热点及难点,全球经济的多元化与一体化对金融资产问题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一些经典理论在实践中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评估包括金融企业的价值评估及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内容。金融企业的运营特性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价值评估必须采用异于传统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2.研究内容的前沿性,有一定的深度。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金融动荡不断加剧,希腊债务危机、欧元区瓦解风险无不与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度日益增强,企业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与占比大幅提升,企业间并购重组的日趋活跃等对资产评估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2009年第四届世界评估师大会以“金融市场安全与资产评估”为主题,围绕金融市场发展与资产评估、金融创新与资产评估、抵质押品的管理与评估、金融企业价值评估、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加强金融资产评估相关问题,完善我国金融资产评估体系已形成共识。与此同时,为应对金融资产评估、文化资产评估等的市场需求,中国资产评估拟设立新兴市场领域专业委员会,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研究与实践指导,提高专业评估水平。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金融资产评估将成为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焦点,金融资产评估在资产评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进一步提升。

课程建设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电子 课程建设 创新

【基金项目】2015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M580945);朝阳区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项目(编号:Q50010022016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5-01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学科之一。机械电子是工程科学中的一个跨学科专业,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与我国高新科技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相关。

一、世界各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特点

(一)美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主要特点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典范,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学科建设体系,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美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国家化水平。积极引导课程与社会、企业的广泛对接。通过推进学生与企业、市场以及国际化的交流,将新的思维、新模式、新方法引入到本课程中。

重视企业、市场的需求,授课的方法、模式及时更新。课程负责人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将授课方法,培养模式及时更新,通过现代化特别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改革授课方式、课堂管理等。及时将课程大纲、教材更新。鼓励学生在学习阶段创新技术了解市场,创新创业;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市场的及时把握直接为美国和全球的人力市场输出高科技创新型机械电子工程人才。

在授课过程中,大胆推出个性化教学。不拘泥于课程大纲的限制,依据教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学校也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组织教育教学专家指导每位学生的需求。

积极推动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教学,重视基础研究,通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保证美国科技领先和高级人才的迅速成长。因此,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授课团队,在授课过程中严格执行考核要求,保证了培养质量。

(二)英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主要特点

英国的课程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研究生教育之一。进入到新时代之后,为了确保本国在教育界的领先地位,维护本国在世界上的学术精英地位,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

在英国,授课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学习、必须选拔一批极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教授课程。因此学校、学院在遴选授课教师的时候非常重视教师的科研创造能力,并且把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技能的学生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在追求教学目标的统一过程中,英国也非常注重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最终的大的、统一的目标是为了本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进步、科技昌盛作出努力。

英国的学科建设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问题选择相应的课题。英国学校经常性的组织多个跨专业的专家和教授指导学生,发挥个人的长处,使得学生扩大视野,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得到锻炼。

此外,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与企业、工业界和政府的联系和联合。经常性的邀请企业界认识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为学生在就业市场取得相当大的前期优势。

(四)大洋洲澳新两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主要特点

严格的授课教师选拔标准和流程,澳新两国一直仿效的是英国式的教育模式,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高标准的教师队伍。同时特别重视授课教师和企业界的合作,经常性的聘请在企业界有着良好口碑的具有工程背景和研发经验的资深人士担任校外教师。

更加严格的入校标准,通过执行严进严出政策把握。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通过设立卓越班的形式,每几个月不定时的考察,通过授课教师组织全部人员围绕该项课程的某一点问题讨论。考察成绩由任课教师队伍加权打分,当考核不合格时随时转到普通班。

重视课程的社会服务,努力与企业界建立联系,积极与企业界沟通,探索市场需求,然后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添置教学设备和优化课程内容。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论证

由于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交叉学科多,学生质量与热门学科尚有一定差距,授课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借鉴国外关于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评估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评价结果的逐次分解,对相关评价指标打分再乘以加权系数得到最终结论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相对于平衡积分法、专家团评价法来说虽然设立了中间层的检验环节,具有降低主观性的优点,同时计算方法简单、明了具有良好的推广性。

通过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评价内容具体化,科学分解每个目标的内容。选择若干名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成评估小组对每一层的权重进行比对和确定,按照两两比对取最大的原则确定所有目标的权重。总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较低、较差,通过计算每一层的最终值将会落入到相应的区域中。完成整个课程体系的评估。

三、研究结论

本文在分析了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发达国家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有效地构建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评价体系,并且简单、科学。同时也可看出,国外对于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建设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这一特点也为我们后续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目标的设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1):9~12

[2]李丹青. 学科建设: 转型期高校发展的根本[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2: 000.

作者简介:

课程建设评估范文第6篇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在认真做好特色专业工作的基础上,以学生受益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兼顾学科与专业分布和发展需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构建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吸引一大批一流的教师授课,探索出创一流教学水平和培养高水平教师的新途径、新机制,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整合为一体,推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教育技术的改进,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明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切实制定好相关制度

1.方案明确,制度规范。按照学校教学基础建设工程要求,认真制订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工作思路和保证措施。参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精品课程评选办法及标准,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精品课程评选办法、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为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奠定基础。

2.逐课推进,整合建设。学校下达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提出工作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任务要求,在仔细分析本单位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学校统筹审定各教学单位建设计划后,与各教学单位签订精品课程建设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要求组织实施。各教学单位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资源。认真研究自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建设整体规划,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抓课程建设,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提前遴选出准备重点建设一批课程,做好近期和长期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来说,就是分步骤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成熟一个确定一个。从课程建设的层次来说,就是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于更高层面的整合性、综合性课程建设。

3.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管理、验收办法。对于精品课程的遴选,采用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立项制度,以项目的形式,课程申报自评,教学单位初评推荐,在通过学校组织的公开答辩和专家论证后才能确立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内,学校将根据建设任务和要求,实施动态监控,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根据课程建设验收标准,要求每门课程将精品课程立项时的情况与精品课程建设验收时的情况进行对照,并按照《精品课程验收办法》申请验收。立项的精品课程经过一阶段建设后,不一定成为精品课程,只有验收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的课程,才能正式命名为校级精品课程,择优推荐参加次年度的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对于未能按期或按质完成课程建设任务的,学校将视情节对课程负责人作出相应处理。如果出现建设迟缓、出现重大教学事故、建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将根据情况中止建设项目,停止建设经费资助,另行滚动填补其他课程。

4.适时总结,推进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每个周期结束后,学校主管部门都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得失,针对存在的不足,制订整改措施,改进下一阶段工作,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全部结束后,学校将全面总结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成果,表彰成绩突出的教学单位和个人。

处理好精品课程与其他基础建设工程的关系

1.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为基础,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围绕品牌特色专业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与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力度,有利于高校建设各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具体解决途径。无论什么专业,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案,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上,而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即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有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有完备的专业培养方案。因此品牌特色专业需要有精品课程来支撑,品牌特色专业最终要落实到精品课程建设上来。各高校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就必须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有长远的规划,以突出主干专业为基本原则,使之不要过于分散,以便着力建设具有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含义不仅是要上好这一门课,而且是一项包含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材和实践教学设备与实训基地在内的系统工程,如果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是精品,将这些精品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个专业理所当然地就是一个品牌特色专业。

2.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整合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构建教育资源网络,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确保精品课程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协调一致,提升精品课程的整体水平。每门精品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相关教育资源的支撑,事实上精品课程开发大量的工作是素材资源的收集和制作,而这些缺乏有效管理的教育资源又难以收集和共享。如果我们能将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教师能方便、高效地将其利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之中,将极大地缩短精品课程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因而,学校在鼓励教育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着手解决好资源的管理和共享问题,切实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

3.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做好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实行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遴选制度。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名师,应具备教授职称,并担任课程主讲,由其负责精品课程的教学组织、改革与建设,履行相应的基本职责。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精品课程科研工作,丰富精品课程的内涵,保证精品课程能够持续发展。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后继有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针对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其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甚至出国留学,以拓展学术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要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引导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提供保障措施,切实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在组织管理上,学校实行宏观管理,教学单位监督指导,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学校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和组织验收,课程建设的过程和重点在教学单位。

1. 认真建设精品课程,加强管理和指导。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课程,学校实行跟踪评估,采取滚动竞争的方法,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确立后,每门课程每年必须向学校提交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评估。在评估中实行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结合。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取消立项,对不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

2.积极建立精品课程支持、激励机制。经二级学院推荐确定的符合专业建设需要的重点课程,经学校评审符合立项条件,予以立项,对每门立项的课程,学校提供一定的课程建设经费,分年度视课程建设情况下拨;经评审鉴定优秀者给予经费资助的同时,确立为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的重点对象,并以扶植培育为省级精品课程。对课程负责人,由学校颁发聘书,按年度颁发岗位津贴;对主讲教师,在教学工作量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吸引了一大批名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给本科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经过几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摸索出一套精品课程建设的初步经验,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 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

[3] 张敷荣,张武升.建国以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4).

[4] 北京市组织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及主要结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6(5).

课程建设评估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评估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25-04

从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代表的提升教学质量工作以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就同样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来说,其精品课程建设相對于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却严重滞后。如何创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议题和教育研究界的重要领域。

一、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研究的兴起

1 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研究的兴起。有关精品课程的研究,通过CNKI篇名检索,至今CNKI有关“精品课程”的期刊文献有4908篇,最早的是国家经贸委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王肇平发表在《现代企业教育》2002年第4期上的《创品牌项目育精品课程》,提出“创品牌项目,育精品课程”的理念,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确保教育培训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图1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就精品课程研究的文献趋势统计图,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由于2002年是国内有关精品课程研究的起步阶段,在这一年相关文献只有两篇,但从这之后的八年间,精品课程的研究逐年激增,到2010年达到顶峰,期刊文献达到845篇,说明在此期间,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深入,关于精品课程建设领域的新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加强这一领域理论研究的需求也就日益迫切。而且可以说至2010年关于精品课程的研究已相對成熟,所以从2010年开始,精品课程的研究文献不断减少,至2012年降至628篇,说明在这两年内對精品课程研究的热度有所降低。

2 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研究的兴起。在国内精品课程研究中针對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非常少,通过CNKI篇名检索,至今CNKI相关的期刊文献只有10篇。最早的是河南新乡市教育学院计科系付欢、冯炳灿发表在《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4期上的《成人专科院校设立精品课程初探》,文章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及评估标准,分析了在成人专科院校设立精品课程的意义,提出了成人专科院校设立精品课程具体实施的主体内容,并以PhotoShop课程为范例,进一步阐述了设立精品课程的步骤和效果。

图2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就精品课程研究中有关“成人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趋势统计,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从2002-2012年的十年间,只有12篇文献是直接关注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研究的,约占精品课程文献总数(4908)的0.24%,可见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研究还非常少。由于2002-2006年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起步阶段,在这个时期,国内学者还未关注到精品课程研究中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这一领域,直到2007年仅有1篇相关文献,到2008年最多也只有4篇关于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研究的文献,在此后两年间也只零星发表3篇,2011-2012年这两年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每年都只有2篇。由此可知,目前對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关注度比较低,相关的理论研究还非常少。随着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的发展,在实际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如何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确定课程建设的专业方向以及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成为成人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问题,因此,增强针對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3 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研究的兴起。有关管理类精品课程的研究,通过CNKI篇名检索,至今CNKI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49篇,最早的只有两篇,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的周伟、袁春、钱江波、袁涛、姚林君发表在《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第1期上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以“地籍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为例》,文章基于Internet的网络课程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环境、教学功能和教学作用不同,因此,探索和研究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以及设计开发过程与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并以北京市精品课程“地籍管理”为例,阐述了其实现过程。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管理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在2005年以前还没有关于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一状况直到2006年被打破,在2006年管理类精品课程研究的文献有质的提高,达到了5篇。在这之后的两年间,随着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的起步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的量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至2008年已有28篇。2008~2012年的五年间,相关文献的数量也只在20~30篇的数值间徘徊,并没有明显的突破。管理类精品课程研究占精品课程研究总文献的比例只有3%,说明在此期间,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并未引起较高的关注,学者對管理类精品课程研究的热度不高。

二、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研究的进展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截至2008年4月,全国已建成部级精品课程1708门,但没有一门成人高等教育部级精品课程。如表1所示,我们可知,在近年来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各校忽略了成人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或把它放在次要位置,使得成人教育层次的精品课程建设严重滞后。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办出教育特色,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在教育比较发达地区如江苏省、上海市等已经开展了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的遴选和评定工作,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已初见端倪。有学者指出,多年来成人高职教育受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办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违背了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有学者针對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指出,在新形势下,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要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上应避免“重学历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重现实轻发展、重知识积累轻能力训练”的弊端,应注重知识的应用、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提高。也有学者在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上提出,应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先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围绕能力目标制定课程的项目内容、任务等,将知识点融入到能力训练中,边做边学,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建立科学的测试与评价体系,各层次的班级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测评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培养一支既有较高知识水平又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采取学生评分、督导评分和同事互评等方式建立一套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师资力量。谈到精品课程建设,总是离不开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或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网络环境建设等。對于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有学者认为,还要重点考虑两点:一是要突出成人教育;二是要突出特色专业。

自2003年开展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工作以来,教育部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每年都会与时俱进地加以修订。2003-2006年,本科类和高职高专类课程的评审标准相同。为了增强课程建设的针對性,体现不同类型教育的教育规律和指导思想,促进不同类型教育人才培育的实现,2007年以来,《指标》對本科类和高职高专类课程加以区分,分别规定相应的评审指标,并逐年不断调整变化,主要体现在《指标》的评审说明、指标划分、评价标准以及权重分布等内容的制定上,这對精品课程建设质量逐步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些学者就2007-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发展变动情况做了详细分析。相比2003-2006年,从2007年开始,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制定依据明显变化,评审标准分层细化,“评审指标说明”稳中有变,“评审指标内涵”合理调整,表述贴近政策,标准力求科学。

有学者从课程评价模式理论角度,分析出我国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采用的是以量化为主的评价方法,非常关注课程方案的设计,特别注重教育目标在课程方案中的实现这三方面的特点。指出这一评价模式目前还存在對“高教性”的目标强调不够、指标体系不适应素质类课程的评价等问题。也有学者提出评价一种课程是不是精品,主要是看课程的教学体系的优劣,而教学体系是由四个分体系构成的,即知识体系、信息传递体系、知识重构体系(实验与作业)和效果验证体系(测验与考试)。

三、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主题和内容分析

在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主题检索获得的86篇相关文献中,通过剔除篇名里“网站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平台”等与主题无关的期刊,经过整理相关文献共有42篇,相关主题可分为五个方面。关于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路径探讨的有14篇,占总文献数的33%,是五类主题中占总文献数比例最大的;有关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探讨的11篇,占总文献数的26%;有关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的有9篇,所占比例为21%;有关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总结和现状分析与建议只有8篇,占总文献数的20%。这五类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估研究的主题内容,具体如下。

1 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的路径探讨。学者们多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的路径。在教学内容上,具备实用性和针對性,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根据就业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合知识,确定基本内容;在教学实际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管理者讲座法、多媒体和录像教学法、模拟企业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这几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考核的改革方面,以“全程监控型”考核代替“事后把关型”考核,突出课程教学是一个过程。将“试卷考核”与“案例考核”结合,突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将“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结合,突出管理讲求的团队精神;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管理类课程的师资应是既具有较强的管理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这是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

2 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探讨。有学者以“政府经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通过分析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从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等五个方面来促进该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及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教材上已有的内容,教师必须了解前沿、开阔视野,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有益素材,补充一些与学生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充实课堂教学。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社科活动,充分利用校外实践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主要有案例教学法和录像演示法。教学手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在管理类以及其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专业中都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所以通过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并在实践中积累实际的管理经验。

3 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有学者對“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梯队、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实践进行探讨,以期有效提高课程质量,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科学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也有学者介绍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的发展历程,并以该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为基础,从课程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总结了经验成果与课程特色。通读相关文献,在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方面,多数学者还是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来探讨的。

4 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总结。研究者们大多从定位课程指导思想与目标,打造优良的教学队伍,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方面對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经验总结。

5 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与意义。有学者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习活动组织以及评价等方面對信息管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及不足,旨在推动信息管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深入发展。

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局限

1 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虽然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某些共同点,但由于其专门以在职成人为培养對象,所以需要一种较为特殊的教育模式。成人教育的环境和活动过程是经过精心组织和特殊加工的,其最大特点是弥漫着现实社会需求、现代科学技术、最新生产技能、职业道德规范的气息,这就构成了成人教育过程中环境和活动过程的特殊性。具体地说,教育對象有着不同的经历,来自不同的环境,他们大多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学习的。成人学生进行继续教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竞争力。而通过已有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研究领域的成果还非常少,针對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的研究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成人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应当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可参考的路径与方法是什么,如何确定课程建设的专业方向以及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成为成人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问题;第二,在精品课程建设大量出现的同时,却缺少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评估体系對课程建设进行有效的过程追踪和效果评估体系。

2 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国内关于管理类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把研究焦点放在“建设”这一块领域,几乎没有关于管理类的精品课程评估的研究。此外,虽然有极少数分析了管理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一般规律和评估方法,但也没有触及成人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这一领域。这些都亟待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这也是本课题试图研究的立足点和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程建设评估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 课程建设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6-02

一、高职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内涵

高职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评价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诸活动构成的,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促使教师创造性地教育教学,促动教学领导者和监督者实施全过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

二、高职课程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坚持“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把课建设与课程评价工作结合起来,把学院投资建设与课程自我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以下原则:(一)导向性原则。以培养满足企业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突出反映高职教育区域性和职业特色。(二)实效性原则。课程建设评价是为了通过评估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三)发展性原则。课程建设评价是为了课程改进和课程发展服务的。(四)整合性原则。课程建设评价是一个整体,必须以整合的思维予以整体把握。(五)可行性原则。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估程序力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便于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建设评价指标的遴选和修订依据

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及相关文献为参照,突出课程内容要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要和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要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要和终身学习对接,对课程建设中涉及到的相关标准提出更明确、更具体和可操作性的要求重点突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要求。

(二)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了共八项评估指标,二十一个主要观测点。如下图:

(三)课程建设评价实施程序

课程建设评价分为课程自评和专家评价两个方面、三个步骤进行。1.课程自评。课程建设评价材料的第一要件为课程自评报告及其附件。课程自评报告是对课程建设成效、师资队伍构建和教学资源利用的全面总结和概述。此外,各被评价核心专业课程需按固定模板和范式提交,反映各门专业主干课程概况的课程简况表以及课程建设方案,作为支撑课程评价结论的主要材料和文件。2.材料评审。评估专家委员会依据本方案,对提交的相关数据材料进行评审,形成评估结论的建议报告,并报评估委员会审议。3.现场评审。课程负责人进行现场答辩,评估委员会根据评审情况,提出解决方案或整改意见。

四、结语

高职课程评价是引导和鉴定课程开发、建设、实施的全过程及其结果的重要手段,更是课程质量的保障,是课程反思和课程创新的推动器,对促进课程结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亚萍.“产学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课程评价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13(12)

[2]金莱.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评价模式改革[J].高教论坛,2013(1)

作者简介:

课程建设评估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精品课程

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遴选出一大批代表教学工作高水准的优秀课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激励高校搞好自身的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中,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水平以及对学校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是实现教育部“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规律和需要上讲,精品课程建设决不是暂时的短期行为。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始终受到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标志作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任务。课程既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从概念和内涵上讲,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更高于一般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在课程负责人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诸方面,更突出建设水准的标志性、开展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取得教学成果的全面性。对一所高校来讲,其精品课程的数量、质量、级别层次及其结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准。

对其他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在建设方向、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等方面能够成为学校其他课程学习的榜样,会对其他课程教学工作的进步起到积极、有力的影响、促进作用。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是精品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学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适宜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是基础较好的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的集体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参照评估指标,与已有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相比,其他课程容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课程。

对重要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为了保证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促进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高校一般都把影响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主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特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建立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遴选和检查工作,为这些重要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持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约束与控制机制。精心制订建设规划、设立建设项目、明确建设任务、提出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遴选并强化建设一批具有相对较高水准的精品课程,会对相关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坚持不懈,持续搞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启动质量工程建设以来,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为精品而突击打造精品”,教学改革力度弱,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评选留于形式,经费投入大而效益差等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害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师、学生中的形象和信誉。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决不能一蹴而就。

精心制订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完善并实施系统、高效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着各自的特色。高校要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和学科布局,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长期规划,把课程建设规划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形成一般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多头并进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格局。对教学建设工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既进行立项强化管理,又提倡、鼓励广大课程组教师自发、自主地进行日常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提升总体课程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和对课程建设实际状况的分析,制订科学、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突出“协议”式责任管理,建立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和管理体系。

明确科学合理,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标准。精品课程一方面应该具有多种良好、完善的教学保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分体系中,每一层次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正是考虑到这种“精品”概念的相对性,教育部在制订部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绝大部分都采用描述性的弹性评价指标。高校在制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应根据本校当前的实际办学水平,在参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对各评估项目进行适当地具体细化,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同时,也可就现时状态下课程教师实际履行教学工作规范情况、教学效果实证材料等对考评项目进行扩充。要使评估项目和指标能在课程建设任务的明确与落实、精品课程评选与跟踪检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简单地套用国家的软性评估指标,会在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过程中,较难引导课程建设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努力的方向,在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和精品课程评选时也很难确立较为具体、客观、统一的参照标准。

提高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对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课程项目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对课程负责人的个人素质要求体现为“四高”,即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管理水平高、职业道德品质高。作为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头人,对外来讲,课程负责人对该门课程在教学和建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往往代表着课程教学团队的最高水平;对内来讲,课程负责人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对所在教学团队的其他成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课程组全体教师付出共同努力,需要有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思路、有重点、有措施地进行;需要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对课程团队全体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感染作用。特别是他的组织、协调、激励、领导等管理能力,决定了课程教学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活力。实践表明,能够系统、全面地取得较大建设成效的课程,都与课程负责人的全面素质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注重强化课程负责人的集体协作意识

和合作精神,提高其对课程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作为“质量工程”四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为背景推开的。自2003年以来,国家、省级财政以及各高校投入巨资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六年的共同努力,已遴选、积累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这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共有共享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效益,主要是从全国高校对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中体现出来。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部级、省级乃至高校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是当前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各高校要普遍关注、思考并付诸努力的问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精品课程的遴选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大的导向、激励作用,而在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推广、利用方面,高校的内涵发展意识和对搞好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自觉性就成为工作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对“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关注点还主要集中在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评选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⑤在“质量工程”建设的后期阶段,高校要特别注重如何充分利用网上优质资源促进本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要创造条件和氛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广泛了解、深入分析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借鉴价值,将其优势渗透到具体课程教学工作中。高校应踏踏实实地关注、专注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力争使学校成为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最大受益者。(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

注释

①仉志余,王建军:“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8期,第22页。

②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3页。

③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91页。

④冯婉玲,段远源:“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初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17页。

课程建设评估范文第10篇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教学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它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关键点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加强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教学质觉。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与教研室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建设。本文就高校课程建设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链

1.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最,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毛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课程建设卓有成效者要给子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教研空是按专业建立起的教学、科研基层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取决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教研室为中心,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各课程负责人要按照合格课程与优秀课程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详细写出课程建设的日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应注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使教学的各项工作到一个高层次.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使大部分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形成较完整的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改革计划和可行措施,使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成效。

2.摘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员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址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多样性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址标准。经过统等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址的衡址标准。既要继承传统,义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教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古内重点课程,使高教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高等学校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员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环课率高,授课面广的土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准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强篆础理论、墓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专业主干课建设,以重点课程建设带动相邻的系列课程的建设。高校应设立课程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应以墓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干学科、主千课程为对象,通过“分期分批,立项建设,评建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创评选省级优秀课程。

二、建设优秀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要以优秀课程建设为中心,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系列课程建设,建立新课程结构体系。

1.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办学层次,招生规模以及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制定出全校课程建设目标。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围绕知识、能力、索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必须具有内容衔接紧密,交叉渗透,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客观规律的特征,并且在内容涵盖和组成形式匕体现学科课程及其内容的系统性。建立各课程群(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群、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等)。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群由原有的课程、新设的课程与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选修类课程构成。对专业课程进行分化、重组和新建。(l)课程分化—为适应高师教育学科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趋势。促进学科课程的分化;(2)课程重组—打破完全按学科设置课程的模式,在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进行融合重组;(3)课程新建—根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新建一批新兴学科课程和边缘学科课程。

2.强化系列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包括主干课程和分支课程。以主干课程适应学科的发展,以分支课程适应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由他们参与开展各学科和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合作,切实解决系列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前后衔接和专业课的内容更新等问题。.主干课程为必修课。分支课程为选修课、讲座等,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学习的卞动性、选择性和学习兴趣。各种选修课程的安排相对不集中在一段时问内,而是恨据专业需要和教育的不同阶段,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主干与分支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主体交叉,有利于主干课程的发展和各课程的相互贯通。

3.合作建设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重点。要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就要加强素质教育,增设素质教育课程。目前文化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课程建设是我校的薄弱环节,缺乏相关学科和师资。因此.我们要与综合性院校合作,加强我校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选修课程的建设,并采取促建的办法,以校际间、学科间学术交流为主进行合作。通过与综合性或多学科性大学联合开课或交流授课,进一步丰富选修课教学内容,形成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类和自然科学专业选修课。

三、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建立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热心教学工作,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是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培养21世纪人才的可靠保证。我们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列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我校“人才培养工程计划”,设立主讲教授和主讲教师制。采用校内外培养并举,以校内培养为主的策略,加速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应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鼓励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在投入教学时,给予时间上和精力上的保证。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教书育人,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意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教学研究活动,将老教师的作用与中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学术活动。沟通信息,加强协作,更新知识,增进学科间的校际间的交流,通过校内外各种培训班培训,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师科研思维能力,业务能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通过实行真正的教师聘任制,引入竟争机制,创造良好气氛,使广大教师积极承担教学工作。

四、严格教学管理,开展教学评估

1.促进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课程建设档案,认真研究,分析课程建设的鹅本情况、达标程序、成绩与问题。我校扩招后,虽然底子较薄,条件较差,但越要强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扎扎实实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我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竹理水平和效率。加强课程建设和其它教学基本建设,通过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检查观摩、教学追踪测评、教案检查评比、听课评课、听取学生意见、考试成绩分析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从教学摹本环节抓起,加强教学质星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增强各课程的管理意识,强化教师的质址意识。在今后2-3年内,力争把我校各专业的80%主干课程建设成为校级优秀课程,30%达到省级优秀课程。

2.加快题库建设,建立严格规范考试制度。考试不仅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反应教师知识水平。在考试中围绕命题中心环节,能否真实反应教与学的情况,试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准确性;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试中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课程考试,逐步增加实践考试所占比例;加强考试管理,做到“三严”,即严格考试、严格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加强考试分析和考试监控。今后将采取购进题库软件与自行出题相结合,进一步扩增题库址,加快实施教考分立。在几年内完成主干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计算机试题库和题卡建设,提高考试质量。

3.搞好课程建设。健全评估制度。课程质公评估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开展课程评估是做好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评估目的是为了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开展对课程的硬件和软件的评估,可以了解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把好课程建设质量关。通过课程评估和对合格课程的检查验收,为制定重点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学校、系主管教学工作的部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要亲自抓好这项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保证。同时.成立校、系两级教学评估指导小组,其成员由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他们将承担重点课程、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的指汁、论证和评估工作。在课程评估过程中,要抓好只个环节:(l)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2)紧紧湘绕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教学管理水平。(3)注重自评自检在课程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评价观,要求重点课程建设单位根据本课程建设情况,如实写出自评自检报告,经系和校专家组评议,保证评估质星。

上一篇:健康生活管理范文 下一篇:科学素质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