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22 17:02:34

课程改革理论

课程改革理论范文第1篇

一、准确把握学前教育特点,深化幼师学校课程改革

深化幼师学校课程改革,需要准确把握学前教育特点与规律,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首先,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尚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因此解决“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其次,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如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再次,幼儿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孩子接触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因此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再次,幼儿教师要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子所喜爱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去观察、体验,进而形成一定的概念和经验。最后,幼儿教师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个性品质与心理的培养。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即幼儿教师除了掌握幼儿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在幼儿教育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富于创新能力,能设计、编制具体的幼儿园课程教育方案,设计与研发儿童玩具,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并开发幼儿的潜能,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成为有发展后劲的幼儿教师。这就要求幼师学校必须对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进行具有调整与改革,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传统的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分为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存在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对学生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等。针对这一弊端,近年来,我校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继续推行《周口幼师教师量化管理试行条例》、《周口幼师优质课标准》,在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优化幼师学校课程设置

毋庸置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幼师学校毕业生也不例外。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幼师的生源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导致个别幼师学生存在“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对文化基础课兴趣不浓,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感到教会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基层幼儿园虽对幼师毕业生的技能,如写字、口语、弹琴、舞蹈、绘画、手工、组织文艺活动等要求严,但对其文化知识与水平要求不高。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也反映,掌握的一些文化知识与技能不能满足幼儿园教学需要,还需在工作中进修学习。

鉴于此,周口幼师突出幼师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特别是幼教规律,确立了“文化课为基础、教育理论课为核心、专业技能课为关键”的思想,走“发展个性、培养特色人才”的路子。结合学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打破“文化课为主,技能课为辅”的课程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除保证语文、数学两大基础学科课时不减外,适当缩减其他文化课的课时,增加专业课、技能课课时。压缩后的课程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把难度较大、不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选修课或自学内容。在技能课方面突出实用性,削弱“专业性”。例如在美术课教学中,以前一、二年级基本上以素描为主,三年级注重学生色彩和国画技法,专业性太强,过于注重学生美术基本功训练的。改革后的美术教学,除安排一、二年级用一些时间训练基本功外,将大部分时间用到教学简笔画、儿童画、图案设计、手工制作等实用美术上。再如舞蹈教学,以前注重学习古典舞和民族舞蹈,对儿童舞蹈学习不多,更谈不上学生编排儿童舞蹈了。调整教学内容后,坚持舞蹈教学为幼儿教学服务的宗旨,从新生入校开始,便将儿童舞蹈放在重要位置,到三年级毕业时,每个学生至少能跳二十个以上的儿童舞蹈,并能改编或自编一些简单的儿童舞蹈,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适应了幼教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依据就业形势需要,开设幼师选修课程

以往,按照国家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是在统一模式下进行的,传授学生的知识内容与结构基本上相同。但实际上,学生在文化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自身认知能力与文化素质也不一样。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有的喜爱唱歌,有的喜欢舞蹈,有的擅长弹琴,有的乐于画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经验证明,优化教学环境,深入研究学生,重视并培养学生的这些兴趣、特长与爱好,就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能力,培养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幼教人才。

在幼师教学实践中,按照开课计划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较好的办法就是开设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的一种补充。经过对学生素质、爱好等情况的摸底,结合2009年河南省首届毕业生技能大赛相关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有机结合,突出幼师特色,调整课程设置,除开好必修课外,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设了舞蹈、琴法等技能课,确定了以下选修课科目:幼儿舞蹈、创编韵律操、教学简笔画、手工制作、儿歌弹唱、幼儿故事演讲技巧、三笔字、幼儿园课件制作、幼儿游戏创编、手风琴伴奏、民族管乐,等等。加强选修课教学,为培养“合格+特长”的幼儿教师打下了基础。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校分别组班上课,要求各选修课教师先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由任课教师制定出授课计划,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辅导的侧重点,期末按照原定教学目标进行检查考核。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切实可行的,提高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对学生而言也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深受在校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强化教育实践环节,适时安排学生见习与实习

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

1.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并与省内外幼儿园、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学校调整教学计划,组织08级学生到深圳、惠州等地顶岗实习和勤工助学。妥善安排09级学生的见习工作。帮助学生到全市八县一市一区的幼儿园、学前班进行见习活动。定期检查并指导学生见习。通过见习,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也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在较为良好的环境中培养幼师生的教育能力。

2.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教育能力。另外,我们还积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分散与穿插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如学校组织08级的学生利用暑假到南方的幼儿园、工厂去顶岗实习,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还让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感恩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返校后,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高。

3.适当延长教育实(见)习的时间。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凭借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间来保证的。为此,我们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分两个时间段:一段是从三年级上学期进行集中实习,把学生分成若干实习小组,每组派三到四名辅导老师,对学生备课、试讲进行辅导,观摩优秀幼儿教师的教学录像。请幼儿园老师到学校对实习生进行工作态度、幼儿园各科教学等方面的辅导。三年级学生采取分散实习的方法,把实习生按户口所在地,分到各县的教育实习基地集中实习一段时问,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幼师生教育的能力。

为强化幼儿园实践环节,学校在教学计划尤其是学生实习时间安排中,由过去8周延长到10―14周左右。同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每学期都安排教师带学生去幼儿园参加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和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

课程改革理论范文第2篇

应当强调的是,课程改革的相关实践事实上也为从理论高度对各个相关问题做出深入总结与反思提供了直接的基础,包括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深层次问题[2],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等[1,3]。本文则将集中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因为,这正是我们在这一问题的一个基本看法:与其说课程改革的相关实践清楚地表明了我们的教师队伍是何等的脆弱(姜伯驹语),倒不如说真正脆弱的是我们的理论研究队伍。文章不仅将针对我国数学教育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也将依据课程改革的实践对于数学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做出新的思考与分析。

一、反思数学教育理论研究

1.反对简单化

具体地说,这正是课程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弊病,即是结论的简单化。对此由以下一些提法即可清楚地看出:

“只有探究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只有合作学习才是好的学习方法。”

“过去是教师提问题学生答,现在是学生提问题教师答,将来是学习提问题、教师帮、学生答。”

“学生所提出的一切问题都是有意义的。”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

应当强调的是,如果说一定程度上的标新立异作为理论研究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则必然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另外,我们应切实改变那种居高临下、以专家自居的心态。因为,任何教育理论都必须经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只有虚心地向一线教师学习,理论研究者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包括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理论贡献。

例如,作为理论研究者我们不妨认真反思一下:除去居高临下的点评以外,我们究竟以平等的身份听过多少一线教师的课?又究竟阅读过多少一线教师的教研文章?

另外,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居高临下”心态的一个具体表现,即是认为自己从一开始就对所有问题都具有完全正确的认识,课改中所出现的种种弊病则完全是由于“下面”未能准确领会“上面”的各个思想或理念所造成的,这也就是说,“经是好经,只是小和尚念歪了经”!(作为必要的论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重新翻阅一下《小学青年教师》所组织的专刊“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与教学实验研究”(2001年第8期)上所刊登的诸多“专家评论”,由相关的评论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出:正是思维的片面性与简单化直接导致了形式主义在前几年课改实践中的泛滥。)

2.防止对于国际上时髦潮流的盲目追随

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即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源自国际上诸多新的教育思想或理论,包括大众数学、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建构主义、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等。

认真吸取国际上的先进思想或理论当然十分必要,但是,首要的一点应是认真学习,而不要以误传误。对此由以下的“笑话”即可清楚地看出:当别人问“什么是建构主义”时,相关专家回答道:“现在一线教师对于建构主义都已很熟悉了(从而,提出上述问题似乎就只是表明了提问者的浅薄),但是,你要我用几句话来讲清建构主义则是不可能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面对任一时髦口号或潮流时,我们都应冷静地思考:究竟什么是这一新主张或口号的实质内容?这一主张或口号究竟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启示和教益?其次,对于国际上种种新的理论或主张我们显然又不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包括必要的批判,特别是,我们应注意防止各种绝对化的立场。例如,在我们看来,以下分析就多少表现出了这样的迹象,特别是,对于东西方教育的区别我们是否可以归结为如此截然对立的两极?我们又是否应当因此而唯一强调向西方学习,乃至对中国的教育传统采取绝对否定的态度?(

图1东西方学生发展生态及学校课程生态

最后,应当提及的是,即使在对课程改革进行反思时,我们也仍然可以看到种种“崇洋”的迹象。例如,尽管“对立面的必要平衡”早已不是全新的话题,但在某些人那里却又似乎只有等到外国人做出了类似的断言我们才能真正接受这一论点,甚至同样是利用太极图来对中国数学教育传统做出说明也只有外国人的工作才真正得到重视。

显然,后一事实也就更为清楚地表明了彻底纠正相关的错误立场的重要性。

3.切实改变教育的健忘症

即使在今天,我们仍可由以下关于美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批评意见获得有益的启示,如果相关人员在5~6年前(因为,相关的文章在1999年即以发表)就能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则可以极大地减少、乃至完全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或曲折。

第一,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忽视。

第二,不恰当的教学形式,如对合作学习的过分强调等,但却未能很好地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特别是,由于“建构主义”的盛行,人们认为学生只能掌握(或理解)其自身或通过同伴间合作所得以“建构”的知识,而这事实上就从根本上消去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

第三,数学并不只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习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事实是,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即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或教材把注意力和大量的时间放到了相应的活动或情境之上,但却没有能集中于其中的数学内容,这当然是一种本末倒置。

第四,课程组织过分强调情境学习,而忽视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按照这种思想所编制的一些中学数学教材中,传统的关于几何、代数和三角的区分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整合性数学”,即主要围绕实际生活来组织有关的数学内容的学习。然而,尽管后者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并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实际意义,但却未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第五,未能给予数学推理足够的重视。

第六,广而浅薄,这即是指,由于未能很好地区分什么是最重要的和不那么重要的,现行的数学教育表现出了“广而浅”的弊病。“大众数学”看来忽视了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要,而一种更应注意避免的弊病则是将为一切人的数学变成了“最小公分母”式的教育[4]。

广东教育学院苏式东教授在“1999年数学教育高级研讨会”上面对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诸多设想或理念,苏教授指出,她大学一毕业就参加了教材编写工作,当年她们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与现在是十分类似的,但是,尽管她们在当时也充满了改革的意识和必胜的信念,但40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问题却似乎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然,苏教授的意思并非是指我们不应从事课程改革,而是指我们应认真接受前人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

联想到课程改革的曲折进程,我们更要大声疾呼:教育的健忘真的不改不行了,特别是,我们应切实防止“全面回潮”的现象,而这显然也就是历史所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教训。

最后,我们应清楚地认识课程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例如,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香港中文大学黄毅英等的论述实在有如雪中送炭:“期盼、失落、冲突、化解和再上路……”;“当然我们可以抱怨,这些问题何以反复的出现……我们也可反过来看,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感染和潜移默化。如果明白这点,也许我们走了近半世纪的温温数改路,一点也没有白费,业界就正要这种历练,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深化、在深层中成长……问题就是有否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5]。另外,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点:“课程改革并非改进教育的唯一途径”;“重点进行课程改革是必要的,但如此频繁而又单打一地进行改革,却是不可能取得什么理想的效果的”[6]。

二、关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新思考

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7]中,我们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教育的国际进展进行了概述:(1)数学教育与数学教师的专业化;(2)数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比较研究的兴起;(3)多视角的研究与必要的聚焦;(4)关于现代技术的再思考;(5)对于教师主导作用与教学方法重要性的再认识;(5)研究工作表现出了更大的自觉性;(6)课程改革一波三折;(7)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充分关注。文中并提出了中国数学教育界所应特别重视的一些问题:(1)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2)中国数学教育的界定与发展;(3)理论研究的必要深化;(4)重视高级研究人才的培养;(5)进一步增强专业化意识,充分发挥专业学会的重要作用。以下即是以课程改革为背景而做出的一些新的思考。

1.数学教师的专业化

除去必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我们又应突出地强调这样一点:作为专业性的工作,我们应明确肯定教学活动的创造性以及教师在一定范围内的自。例如,从后一角度出发,我们显然就不应强制地去规定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哪些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教师有权依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对象、环境以及本人的个性特征创造性地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而,这更应被看成一个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即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包括一定的批判能力,而不应满足于在任何时候总能充当学习的“样板”。

2.数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对于所说的“国际化”我们应作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应切实防止对于国际上时髦潮流的盲目追随,并应认真做好对于各种新的数学教育思想或理念的理解与分析。另外,所谓的“本土化”则是指:由于教育的文化相关性,国外即使再好的数学教育理论,也不可能不经改造或必要的调整就能直接应用于中国的数学教育实践,而如果我们因此完全丢弃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则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就后一论点而言,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香港大学梁贯成的如下忠告:“而对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我们面对的一种危险是落后于其他国家,进而在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落败。但是,另一种危险是我们简单地跟随国际潮流,结果丢掉了我们自己的优点。在我们的文化中,长期存在的弱点需要巨大的勇气来改变。但是我们需要更大的勇气来抵制那些在‘发达’国家中正在发生的变化,并且坚持一些传统价值来保持我们的优点,最为困难的是区别什么应该改变,而什么又不应改变!”[8]

另外,由国际数学教育界关于国际比较研究的以下共识相信广大读者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比较研究所提供的仅仅是一面镜子,而不是某种现成的蓝本[9]。显然,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可被看成“放眼世界,立足本土”这一主张的一个基本意义[10]。

3.视野的拓展与必要的聚焦

首先,就中国数学教育的现实而言,视野的必要拓展仍是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例如,尽管“数学文化”现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又有多少人能对“数学文化”的准确涵义做出清楚的说明?进而,除去最浅层次的“简单外加”(即如在课程中插入数学史的小故事)以外,又有多少工作能被看成是在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这一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再例如,尽管语言作为一种中介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普遍认同,但就国内而言,相关研究应当说仍然处于空白的状态(或者说,相关的研究仍局限于“数学教学的语言技术”“数学学习的语言障碍”等传统课题),我们甚至很难预测究竟何时才能在这一方面看到真正的突破。

其次,在强调视野拓宽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适当聚焦的重要性,因为,归根结底地说,我们之所以要采取多种不同的视角主要就是为了不断深化关于数学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认识,从而也就能对于改进实际的数学教育和教学工作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指导作用。

文[11]指出,所谓“聚焦”在当前就是应当重新回到“三论”上来,也即应当在新的、更高水平上重建“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和“数学学习论”,特别是,我们更应花大力气深入开展“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因为,后者显然与一线教师的实际工作联系最为紧密,课程改革的相关实践更可以被看成为这一方面的具体工作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4.高度重视高级研究人才的培养

显然,数学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已从一个侧面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认真做好这一工作的紧迫性,特别是,我们应努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准。就当前而言,应特别强调这样几点。

第一,加强学习。特别是,就本土研究生的培养而言,我们更应保持对于国际上最新发展的高度关注,认真学习本专业的重要文献。事实上,无论是专业的理论研究工作者,或是在校的研究生,我们都应经常自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自己专业领域内最为重要的一些著作或论文?什么又是各个研究方向上的最新发展趋势?希望数学教育领域的各个专家都能为我们的研究生(以及广大一线教师)认真推荐本专业的几本好书或优秀文章。

第二,关注现实。这不仅对于“海归派”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是对一切理论研究者的共同要求,因为,从根本上说,这正是各种研究工作的基本意义所在。也正因为此,与讲究方法(特别是“实证性研究”)相比,我们就应更加重视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与现实意义,这就是说,一个研究工作如果没有任何创新的成分,对于实际教学活动也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或促进作用,那么,这样的工作再中规中矩也是毫无意义的。

除去与一线教师的密切联系以外,我们也应十分重视与教育政策制订者的沟通,让官员们了解新的理论或想法,因为,只有这样,种种新的理论思想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实施与落实。

第三,清醒的自我意识与高度的自觉性。就当前而言,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理论多元化(或者说,保持头脑开放性)的重要性,如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法德(A.Sfard)所指出的:“当两个隐喻相互竞争并不断相映证可能的缺陷,这样就更有可能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更自由的和坚实的效果”,“当一个理论转换成教学上的规定,唯我独尊就会成为成功的最大敌人。教育实践有一个过分的偏好,希望得到极端的、普适的秘诀。建构主义的、社会互动论和情境论的时髦组合……经常被转换成为‘说教式教学’的完全禁止,成为一个全面采用合作学习的指令,认为所有的不是基于问题的、不在真实生活情境脉络中的教学都是不正确的……理论上的唯我独尊和对教学的简单思维,肯定会把哪怕是最好的教育理念搞糟”[12]。

课程改革理论范文第3篇

第一,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性。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要结合高职教育的课程特色,为社会提供高质、高效、高技能的实践性人才。但是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由于长期受高等教育的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混淆于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其教学目标偏移,未能体现其教学特色,缺乏竞争力。

第二,缺乏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然而,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我国的高职课程设置过多且内容复杂,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杂多但是缺乏专业性与专攻性,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能体现其专业优势,进而使得学生的基础不牢固,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明显。

第三,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高职教育是为社会提供具有高技能、高素质、高效率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一种特殊性高等教育。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不能体现其实践性,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能适应市场与企业的发展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滞后,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地学习社会新技能与新要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在后期学习中不能及时地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进而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第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学中的基础原则。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都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未能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实行硬性的课程制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散发,探索思维与探索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主体参与核心下的理论课程改革

(一)强化对实践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教育理论课程改革要进一步转变传统的“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应试教育状态,就需要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用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来设定教学内容、把控教学进程,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二)调整教学导向,改革考试

考试作为必要的教学工具,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要促使学生全面、主动的学习,就必然要对考试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改革考试可以将以下几点纳入考试范围:第一、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应用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能力的评定。第三、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的考核。第四、在学习过程中,对其他相关信息与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在优化考试内容的同时也要进一步优化考试方式。对考试内容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合理的压缩,加强理论实践的应用比重,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并重;采取多种考试方式,进而实现考试与学习的紧密联系。考试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

(三)采用情境教学,重视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来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是高职理论课程教学的关键,有助于学生实现理论向实际的转换。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将实验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转换为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吸收,巩固学生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进行高职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落实主体参与核心的教育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教学导向,优化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实现由被动考试向主动考试的转变;利用情境教学,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学实验,进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改革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B

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职教属性意味着其所培养的人才是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的。从根本上讲,高职教育是直接、快速为就业服务的教育。高职院校为了要创办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须重视课程改革与创新。

一、影响高职课程改革成效的内因

1、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模糊,还停留在中职、技校的定位上,导致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脱离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2、师资队伍对教学的适应力差:高职高专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良好的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并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理念,仍然以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轻视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材存在缺陷: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材建设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普遍存在着许多教材缺乏高职特色、缺乏规划和标准、体系不清、内容陈旧,没有和先进的技术接轨。

4、实训课程教学缺乏:高职院校对实训课程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轻实训,体现不出高职特色,从而影响实训课程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部分院校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实验实训开出率较低,实训基地建设停滞不前。

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措施。

1、更新教师课程教学理念

课程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青年教师。他们大部分接受的都是高等教育,外加又都是刚走上教学岗位,所以对于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还很模糊,对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晰。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就成了各个院校的一大任务和难点。应该让他们尽快掌握高职课程教学基本能力,把握高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明白“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目标,它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个教学理念。

2、创新教学模式

(1)单元教学模式:即将一门或一个教学模块的专业技术课程所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完成,学生在这个单元时间里,完成课程的理论学习,并进行实训,最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此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形成工作任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程与职业资格培训相互融通的教学单元。

(2)项目教学模式:它是将专业技能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一门课程或若干门课程的组合),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

(3)产品教学模式:以企业产品为核心,将专业课程融入企业产品开发的制作过程,将企业工作现场作为专业教学课堂,在产品开发和实现的过程中完成专业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传统教学与专业实践以及产品市场脱节的弊病,强化了课程学习与企业和产品市场的联系,直接将生产一线作为课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真正融合在一起。同时可将企业技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学习教育、企业效益和学生能力的“三赢”。

3、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人才。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定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4、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及实训基地建设

针对高职高专的特点,既保证学生具有必须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又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加强针对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在实践教学中,打破原的课程分割,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EDA技术、单片机技术等进行融合,将实训内容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四大模块,根据这些模块要求来确定实训课程,编写实训大纲,以电工电子实物与产品制作为突破口,达到多层次能力结构的训练。实训教学一定要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品质的培养,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

5、改善课程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认识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要以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确定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并制定相应的评估体系。改革过去单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应将学院、系部、教师及学生等各项因素均纳入考评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促进教学相长,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引进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大教学质量检查,完善质量监控机制,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以达到优化管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文件,2005。

[2]王冬,以教师的视角探究两年制高职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14):121~122。

上一篇:美术课程教学范文 下一篇:实验室技术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