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4-04-28 17:59:53

教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的学习方法篇1

关键词:地理教学 问题情境 学习方法

一、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的学习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思想和方法是学习研究的“器”,也是推动学习发展,学习创新的基础。地理学以认识区域位置、人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上的联系、变化;从相互作用来观察世界、认识人类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这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一整套科学研究与思想方法,不仅对地理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也成为衡量人们地理科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把地理课中涉及的学习方法概括为不同层面:首先,最高层次的是有哲学意义的地理学思想方法,如系统综合法;其次,是地理学知识获得和应用中的方法;再次,是地理教学中渗透和体现的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如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推理、分类、抽象、概括,以及假设、理想化等理性方法。不同层次的方法融合渗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构成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区域比较、区位因素分析、地理区域分析综合、地理地图分析方法等。

我在课堂教学时坚持依据课标的要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观,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采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精辟的解说词,声情并茂的动画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很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激起情感上的愉悦,触发他们的想象和思考。

尤其是按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和学习需要,分章节、有目标、有选择地确定一些地理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如在单元内对地理学习方法进行梳理,如地图法、图表法、空间定位分析法、区域地理事物分布法、区域分析与比较法、区域综合分析法等。它们都能帮助学生发现和体会地理规或者地理学说成立过程中学习方法,学生自然地明白了地理规 和学说的前世今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同时知道所学知识是如何来的,能感受到学习方法的优点,容易记住这些方法并应用到地理学习中去,受益匪浅。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地理

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于会思。学生要会思,老师就要创设“能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设计出引发思考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

问题往往是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最好手段,针对初中学生上课注意力坚持不很长的特点,采用提问题能使学生整节课围绕老师思维,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可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来逐步引导学生。基于这一点,在学地震这一内容时,以大家所熟悉的5・12大地震为例,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地震?还有哪些地方可能发生地震?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同时,带着问题逐一解决。还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径来进行思维,大胆地想象各种问题可否有其他答案,提供学生思考余地。人们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

如在学“中东”一节时,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我问同学们: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从反馈回的结果表明,采用这种“创设问题的方法”,不但学生能及时地掌握地震的有关系统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此外,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并感悟到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

三、在地理活动中感悟地理思维方法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参加地理活动的过程中“悟”出来的。在新一轮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以具体的典型事例和具体情境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如以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载体,由现实情境――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证据、验证探究――得出结论――小组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对问题主动思考与审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学会用地理观点观察环镜,从中感悟到了地理学习的思考方法与智慧。

教学的学习方法篇2

首先,在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思想和方法,但教材中并未直接出现科学方法的名称,而是通过选择适宜的知识载体,结合某些知识的形成和获得过程来体现和渗透科学方法和思想。化学知识的教学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等。如学习酸、碱、盐性质时,可以先研究单个物质的每一个具体性质,然后再综合为物质总的性质而得出该类物质的通用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推理能力。其次,结合化学概念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概念是从大量同类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所提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化学理论的基础。因为每一化学概念的形成都必然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因素,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应用化学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概念的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即化学概念的形成一般经过这样的过程: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一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化学概念。最后,在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规律是化学现象或过程内在的本质联系,是构成化学大厦的砖石和框架结构,和化学概念教学一样,在探索、总结化学规律时,也应重视科学方法的传授。

其次,创设合理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方法训练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火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对结论迫切追求的欲望,产生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行动。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猜想、特殊化、一般化等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逐步进行化学科学方法的教育。例如在进行酸、碱、盐教学时,提出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许多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分类、综合得出反应的本质是离子之间的重新组合,生成了水、气体或沉淀。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实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科学方法,而且在实践中还了解实验的结果要经过多次实验的验证。

再次,剖析历史案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化学家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构思精妙绝伦,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学素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史料,将化学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化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教学中化学史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根据教材课文中提供的事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等化学史内容在教材中均有介绍,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来介绍科学发现的历程,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来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关于科学发现的阅读材料,例如水的组成揭秘,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3)根据教材挖掘出隐含的有价值的史料,如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原子和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等。

最后,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纵观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验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领略化学科学方法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

在通过典型实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抓住实验异常现象,充分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反常实验现象。在教学中,教师不可以忽略这些异常实验现象,而应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异常现象,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客观、全面、准确地找出真正的原因。在找原因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反复实验,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来论证猜想和假设,可见,利用实验的异常现象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可以充分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的学习方法篇3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如何培养观察力呢?

1、认识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常善于观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在历史上,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重力和万有引力;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里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激励他们观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分为“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无意观察如:我们经常在骑自行车,通过观察:为什么车把手、角踏板、外轮胎等处是凹凸不平的?(为了增大摩擦力。)而自行车在改进中为什么“三角架”基本上没有改进?(“”具有稳定性。)有意观察如:在研究物质的密度时,通过多次观察实验得知,物质的密度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3、多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

许多我们能够一语道破的知识可留给学生们去观察思考。如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平时同学们经常在用但就是未总结,上课时先不急于做实验,让他们提前观察实验,在课堂上再有意识地实验,再修正总结,这样他们会印象更深、兴趣更浓。

二、培养学生会使用物理课本

在学习中,学生常出现“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读不实”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引导他们按这样的程序阅读:“理清课文的层次和条理;抓住重点反复琢磨;看完归纳、总结,形成体系”,同时要采取“通读、细读、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

物理课本中有许多依据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论物理结论的课文,一些典型问题的解题分析、解题过程,是我们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范例,要细心反复地阅读,这是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良好的培养过程,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学好新授课,平时积累很重要

每学期,有4/5的时间我们都在学习新知识,有的学生喜欢在期末1/5的总复习时间里下大量的工夫,结果成绩不理想;而有的同学平时用功学习,结果成绩优秀。主要原因是:平时积累很重要。我们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在小学由于知识所限,说“这个物体重xx千克”,在物理中,要改成“这个物体的质量是××千克”、“这个物体重××牛顿”的说法是很不容易的。这样的事例说明:学好每节新授课、每个新概念、新公式,平时积累很重要。

四、物理要以语数为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反馈“物理难学”。真的吗?我们知道,物理不但有系统、严密的物理概念和逻辑知识,而且物理课与数学、语文课的联系非常密切。例如:数学中的小数运算,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知识,在物理中经常应用。①数学中k=x/y,说明y与k成反比,x与k成正比;但在密度公式ρ=m/v中,ρ与m、v的大小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不能误理解为“m与ρ成正比,v与ρ成反比”。②在电阻定律公式R=ρ(L/S)中,导体电阻R的大小只与导体的种类ρ和温度T有关,与导体的长度L、横截面积S无关。所以学好数学知识对物理课的学习至关重要。提高语文水平同样能物理学习,物理中的概念、定理的叙述言简意赅,例如:①“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不是“垂直向下”;②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了20℃(指温度的变化量)和温度升高到20℃的含义截然不同。

五、做到理论系联实际

新课的开始,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实验最容易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如上“大气压”一节,先做“杯水倒置”的实验,我手中拿着一个盛满水的杯,问:“如果把水杯倒过来,水会流出来吗?”学生肯定地说:“会。”然后我在杯口盖一硬纸片,把水杯倒过来,当学生看到水一点也没流出,与自己的判断截然相反时,惊讶万分,增加了学习兴趣。有时,选一些小故事,可使学生兴趣顿生、气氛活跃,如“曹冲称象”、“阿基米德称王冠”等。总之,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

我们在生活实际中的许多问题与物理课的联系很密切,要引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遵循“好奇心――求知欲――爱学习――有责任感”的成长规律。如:“如何将一个比钢棒稍小一点的轴承紧紧地套在钢棒上?”引导学生思考:是对“钢棒”加热还是对“轴承”加热?还是对“钢棒、轴承”都加热?同学们思考后发现:应对“轴承”加热,使它的内径变大套上冷却后很结实。在计算5个人渡河需几根相同的竹竿时,学生计算结果是需要3.4根,有的答案是3根。我让学生认真分析比较,他们会判断出要用4根竹竿,即尾数4应当入上去,不能生搬硬套数学原则。

六、善于培养学生不断总结知识的习惯

教学的学习方法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43-02

化学是一门严密的自然科学,前后联系非常广泛,高中化学的学习也是基于初中时对化学的掌握,因此打好初中这个基础,对于高中的学习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有的学生初中没学好也没关系,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还是有可能补缺这一空白。其实,高中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无非是化学方程式和实验,有的同学对实验很感兴趣,因此这位同学的实验成绩就比较高,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部分的学校其实不能很好的提供一些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来供学生做实验,这未免是有些遗憾的。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自己观察,比让他们直接从课本上得知更有趣得多。这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有些老师不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觉学习,而是直接教给学生知识,甚至采用背诵的方式,强行让学生记忆,这是非常不明智的。由于这些现象的频频出现,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

1.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1.1 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式要有所创新。创新是指改变旧的俗套,采用新的方式来教学,那么什么是新的教学方式呢?过去由于学校经费有限,设备不齐全,学生们对化学的学习往往是纸上谈兵,不能亲自去证明课本上的一些理论和方程式,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们学习兴趣的下降。化学应该是一门非常生动的学科,课本上的很多实验对于接受这些知识的学生来说完全是可以做到的,而这些实验往往都具有趣味性。不只是在实验上有所创新,在讲课方式、教学语言上都可以有所创新。现在大多数老师讲课都采用PPT的讲课方式,这有利于提高讲课的效率,如果能对PPT有所创新,让其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就可以搞好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可以在PPT上放一些关于实验的图片、音频等。总而言之,教学方法不能墨守成规,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要紧跟时代潮流,把现代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上汲取知识,是提高化学成绩的好方法。

1.2 重视实验的操作。在创新教学方法中也提到了实验的重要性。那么,如何重视实验的操作呢?比如,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本中有一个钠放入水中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液后,切一小块钠放入水中,然后观察钠在水中的反应。课本上描写钠的反应非常有趣,而这个实验如果只让学生通过课本来了解这个反应,那就真的太枯燥了。教学方法应该有创新,不应该囿于纸上谈兵,现在很多学校也能够提供一些实验室供学生们做实验。当学生们真正的做了这个实验,才能真正的了解这个实验。首先,钠会先浮在水面上,原因是钠的密度比水小,如果学生在做到这一步的时候教师进行解说一下,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次,钠会溶成一个明亮的小球,钠与水发生了反应,放出热量,因为钠的熔点较低,然后钠会在水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这时候会有气体生成,此时可以观察到,事先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变红,酚酞遇碱变红,因此一定是产生了碱。老师在实验中适当的解说,解决同学们非常想知道却不懂的地方,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这一个小小的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学到钠这种金属的性质,比如密度比水小,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会产生碱这种物质等化学知识,最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会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更有兴趣去探索,这对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非常有帮助。

1.3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初中对化学这门学科的要求不高,大部分内容属于记忆型的内容,造成教师对知识点的看重,通常是满堂灌,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高中老师对初中教材不熟悉,往往不能处理好初中与高中的衔接,只抓进度,赶课程,这会让学生更加的迷惑和厌学。而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需要一些初中时学到的基本能力,比如说一些简单的实验,学生们大多数都不具备。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现象,高中需要的初中学习不到,而高中老师认为初中应该学到了,因此高中就不再学习了。这就造成了一个漏洞,有的知识是老师认为学生应该会,而学生确实不会,这也是大部分同学刚学习化学时的困惑。因此,要解决这些困惑,就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做实验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和研究的能力。高中化学不像初中那么简单,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能力。因此老师要在教学中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去探究某些实验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某些理论是怎样得出的,这比直接告诉学生要好得多。因此,要坚持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选择。

2.对学习方法的建议

2.1 认真听课,做好笔记。高中的化学知识有"繁、难、乱"的特点,学生们在学习时往往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认真的做好笔记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有着多年学习经验的同学们都会知道,老师上课讲的都是重点和难点,因此在上课时把老师讲的重点难点记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笔记有利于在课后梳理老师所讲的内容,也有利于课后的复习。当堂记笔记更能增加对知识点的记忆,那么如何记笔记呢?记笔记是需要技巧的,老师课上讲的同学们不可能一一的都记下来,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同学们认真听课,分析判断哪个地方需要记,哪个地方只需要理解就可以,听的课多了,记笔记的经验自然也就丰富。一本好的笔记,是课本的精华,在考试的时候复习一下,比复习课本有用多了。因此笔记要有条理、清晰不乱的记。但又因为化学知识点比较多,课堂上有时候会记不完,这个时候就需要巧记。比如碳酸氢钠,笔画比较多,用汉字记起来比较麻烦,就可以用它的化学式来记,又方便又快捷。

2.2 课后及时复习和做练习。根据人的记性的规律,课后的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能回顾当天所学习的内容,还能有一个新的了解,但复习也不是盲目的复习,那么应该如何复习呢?复习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所学内容的回顾,而应该在大脑中有一个体系,把前后新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看这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通过这样的方法,你会对新学的内容更加理解,对旧知识也会有一个拓展。因此,课后要及时的复习,复习也是一种归纳和整理,能让你学习的思路更加的明确,使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避免越学越乱的情况发生。比如学习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就试着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相似和不同,多多发现和思考,对提高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另一个就是要多做练习,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当天所学的知识,先复习,后练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但练习要有针对性,不可搞题海战术,盲目练习。比如说对一个知识点,你通过练习掌握得差不多了,就不必再去练习了,应该把时间放在你攻克不下或者是重点的知识点上。练习最重要的是以掌握基本方法和解题规律为目标,这样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3 克服心理障碍,锻炼应试技巧。考试是一种检查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而往往有许多同学平时学得挺不错,一到考试就紧张,不能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因此,应试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考试成败的关键一环。考试是阻碍学生发挥水平的一道障碍,也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的方法,要充分利用每一次的考试,来训练自己考试的心理状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容应对考试。可以有意识的做一些情绪控制、时间控制的测试,看看自己能发挥出来的有多少,然后思考自己的不足,在下次考试时就要改正。考试时的心理素质很重要,应试的技巧更重要,二者相得益彰。考过很多次试的同学都知道,考试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考试的题目往往是前面的题目简单,最后的题目难,因此同学们要先简后难,这样也会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就好像闯关一样,越战越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习不能盲目,里面有很多的方法和门道,掌握了这些就能学的更快和更好。平时自己学习的时候也可以总结一些技巧,技巧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经过学习得出来的。记忆也有很多技巧,比如理解记忆、归纳记忆、比较记性、歌诀记忆等,都是比较好的记忆方法。学习化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要多拓展视野,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比如《中学生理化报》设有学法指导、解题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平时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就当娱乐消遣了。因为化学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多了解一些知识会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阎立泽.化学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4:17-18

[2] 刘有智.超重力化工过程与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91-92

教学的学习方法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方案;设计

从学生、学习等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不知不觉成了方向。本文以初中物理《平面镜》为例,来介绍学习方案的结构、内容设计和常态教学反思的处置办法。

学习方案的标题一般设计为课题,内容则是经过切割后可以在正常的45分钟内完成的学习内容。例如:“课题:3.4平面镜1”,即苏科版八年级第3章第4节第1课时。

学习方案把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的设计整合在一起,避免重复。学习重点是在学习目标文字下方划单划线,学习难点则划双划线或做其他标记以示区别。学习目标需要将三维教学目标先进行融合,然后再负载到具体学习任务之上。学生课前的准备也是以常态课课前,学生能做的准备为主。案例如下:

明确学习目标,关注学习重点,挑战学习难点:

1.知道平面镜的基本特点。

2.经历探究过程,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要求课前完成的任务:

准备好文具、草稿纸,浏览教材和伴学单的内容,让自己和学习小组成员安静下来。

学习方案把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相关的问题、活动、反馈等内容梳理并排组好。学习任务以问题式并任务完成的主要方式设计。活动序号体现章节和序次。如0341即第3章第4节第1个活动。学习活动前需要准备的器材不提倡集中序写,而是根据方案设计用字框框出,提高教师设计方案的效率。案例如下:

要求课堂完成的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生活中哪些界面可以看作平面镜?

0341⑴阅读理解:平整且能反光的物体表面叫“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观察到镜前物体的“像”。

⑵实验探究1:用力弯曲一块平整的薄不锈钢钢皮并观察它,确认钢皮在____状态时属于平面镜。

⑶实验探究2:尝试从提供的金属勺(或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并完成填空:

①你猜想---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形成像的物体大小____(可能/不可能)相等。

②你体验---照平面镜时,若你在举左手、眨右眼时,镜中的“你”在举____手、眨____眼。

学习方案在每个学习任务之后设计有“实录与反思”板块。主要功能是真实记录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的教学准备备忘,课堂上生成的经典问题及处置策略等。教学反思不提倡集中在课后写些不痛不痒的话,而是言之有物地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建议或小结。案例如下:

实录与反思:⑴不锈钢钢皮尺寸约20cm×25cm,学生实验共需25块,2人一组,预先要将边缘毛刺和角落都磨掉,防止意外伤害到学生!⑵凹面镜、凸面镜、平面镜各12块,4人一组,加上教师的1块共13套,也可用不锈钢勺,勺头的里面是凹面镜,勺头外面是凸面镜,勺柄平面则是平面镜!⑶要保持课堂良好的照度,用铅笔做物体也很容易观察它在3种面镜中的成像区别!⑷课堂上需要用纪律和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方案的课外作业,应该在复习预习类作业、深化理解类作业、拓展学习类作业和探究创新类作业中做选择。复习预习类作业是课堂学习行为的伸展与补充,是作业的重点。深化理解类作业主要是以一题多变、一变多问、一问多解的方式从思维方法的渗透和物理技能的培养方向来编撰。拓展学习类作业应该基于育德、阅读、梳理、应用和实践等功能进行设计。探究创新类作业则应从物理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选编些开放型、趣味型、观察型、探究型、创新型和综合型的问题。案例如下:

要求课外完成的任务:

1.完成教材P69www第2、3、4题.。

2.两人一组分站在无色窗玻璃里外,同学甲的手在玻璃前面运动,同学乙的手在玻璃后面同步、对称运动,互换角色训练到熟练为止,参考下列填空,把活动概要记下来:

⑴“手上有光时平面镜中的像”比“镜子上有光时平面镜里的像”要____(亮/暗)。

⑵甲的手靠近玻璃镜面运动时,乙的手要做____的运动;

⑶甲的手向上运动时,乙的手要向____运动;

⑷甲的手做顺时针运动时,乙的手在甲看来要做____运动。

⑸小孔成像时,物体与像左右、上下的运动方向都相反。那么,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在左右、上下等方向上的运动方向____(相同/不同),转动方向____(一致/不一致)。

3.尝试用不同表述方法来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物连线与平面镜____;像物大小____;像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

②像与物关于平面镜____;像是____(实像/虚像)。

③若小孔成像特点描述为“倒立”、“u>v,缩小,u=v,等大,u

则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描述为“___”、“____”、“____”。

4.尝试并评价一下,用点燃的蜡烛、双色棋子、F字架、发光二极管做的F字板来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各有什么优缺点?

5.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在潜望镜、平面镜魔术箱等2件课外制作中,选做一件进行班级交流。

实际教学时,教师用学习方案,学生则配用“伴学单”。伴学单的内容只要集中呈现课前、课堂、课后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即可。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地需要明确的是学习任务、建议用学习范式和效果反馈,伴学单无需赘述三维目标和学习保障等内容。

教学的学习方法篇6

1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意义

1.1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学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如何安排的学习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习方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习方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3 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2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2.1 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2.1.1 对预习方法的指导。①浏览,让学生先粗略浏览要预习的有关内容和知识结构,并初步了解这些内容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②细读,就是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对弄不懂的问题用笔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记号,也可以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通过听课解决。

2.1.2 对听课方法的指导。指导听课的要点是:①如何听,就是指导学生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有目的地听讲,注意力要集中,积极思维,要听老师如何对重点、难点剖析,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②如何记笔记,记笔记要求学生:a.记笔记要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b.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c.记小结、课后思考题。事实证明只有处理好“听”和“记”的关系,课堂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1.3 对复习方法的指导。①反复阅读教材,对照课本和听课笔记反复思考,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复习时要把复习成果写在笔记本上,在课本上做旁注,有利于对知识融会贯通。②对作业的指导。要求学生学会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适当选做一些有代表性的综合练习题,发展思维能力。③对待自己做错的题,要认真分析错的原因,吸取教训。

2.2 学习能力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了学习能力,就有了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功。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应与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密切结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力求做到细致、全面,能够发现事物的差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变化情况及趋势等,在这一系列的训练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3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3.1 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讲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3.2 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一,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3 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对于后进生应该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4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探索与实施

4.1 指导学生真实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4.1.1 每当教师概括出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公式,并且板书在黑板上时,要求学生主动、自觉地将其记录在笔记本上,同时做到脑记、口念,努力地将这些新知识印在头脑中。学生通过手、脑、口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节约课后复习的时间,另一方面,根据记忆规律,这时的强化记忆能使知识的保持达到效果最佳。

4.1.2 教师在分析、讲解新课,尤其是例题时,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听。作为教师在引进新知识时,要强调新知识发生的过程,使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在运用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所依据的新的概念或原理,并带领学生有意识地、反复地记忆这些知识。例如在“统计初步”中,虽然方差的三种计算方式较为繁琐,难以记住,但是,运用上述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每个公式的特点,通过例题、练习,在课堂上就可将这三个公式逐一记住并会运用。

4.1.3 根据遗忘规律,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要求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复习一次,唤起他们对这些知识的重新记忆。这一过程应根据学生自己在解题、证题时的具体情况和新学内容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密切程度而定。上述三点要求,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视点地加以分析、解决,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指导学生强化数学整体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中,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对学生数学认识特点的概括,是数学活动中表现和培养的,带有数学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数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学习数学,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克服学习中存在的毛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3 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应用是数学学习和数学创造的目的和归宿,数学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只能通过自我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数学学习不仅是解答现成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发现、构建和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①在教学中为学生多创设提疑提问、答疑答问的“时空”,并让学生有表述自己的意向、观点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②教学中,尤其是练习、作业中,常常给一些材料并规定要求,让学生自己拟编数学题,使学生从中品味经过自己努力而创造出的成果的甘甜。长此下去,学生对数学的神秘和畏惧感会逐渐减少,能增强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同时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③经常鼓励学生订阅数学杂志,要求学生观察周围事物,投身于社会实践,搜集应用素材,捕捉社会热点,在老师指导下,编写应用问题。

教学的学习方法篇7

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在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思考有重大意义。解数学题时,首先要观察、分析、思考。思考往往能发现题目的特点,找出解题的突破口、简便的解题方法。凡是真正学得好的同学,都有勤于思考,经常开动脑筋的习惯,于是脑子越用越灵,勤于思考变成了善于思考。

动手有助于消化学习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课下,可以把老师讲过的公式进行推导,推导时不要看书,要默记。这样就能使自己对公式掌握得滚瓜烂熟,可为公式变形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所谓创造,就是想出新办法,做出新成绩,建立新理论。创造,就要不局限于老师、课本讲的方法。平时,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可以在听懂了老师讲的方法后,自己再去找一找有没有另外的解法,这样能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再比较几种解法的利弊,使解题思维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编写预习提纲,提高自学效率。

预习是上课前对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熟悉所学内容,并掌握重点和难点所在,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已学过的知识,并对旧知识重新温习、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预习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师必须给予具体的指导,给出预习提纲,“强迫”学生进行预习。比如,在学习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上)中的“集合”这节内容时,可提出如下提纲:

(1)什么是集合?(2)什么是元素?(3)元素与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表示?(4)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等等。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教师要专门抽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二、师生共同研讨预习提纲,突破重点难点。

听课是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对于如何组织教学,内容的引入,问题的提出等,都要结合学生的预习提纲,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切忌单纯灌输。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基础上,可再提出一些引申的问题。课堂教学必须理清所学内容的逻辑结构,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和能力。把每节的内容有详有略地记录下来,尤其是不明白的地方,便于课后复习和质疑。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做笔记的方法,教师要专门抽时间讲授如何做笔记,并针对笔记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讲评。

三、以指导解题为突破口,提高知识转化能力。

数学学习往往通过练习、作业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技能、技巧。解题是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环节。

数学教学要结合例题,讲清审题、解题的步骤。首先是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审题,弄清已知和未知、本题所涉及的知识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其次是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方法,要开拓思维,从所学知识中,找出已知与未知的所有联系,回忆与本题有关的基础知识,例题、解过的题目,从形式到内容,从条件到结论,看能否找到与该题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条件分开,通过变更、重新组合,达到求解的目的。总之要通过联想、比较、模仿等,使学生逐步学会解题的方法,并形成技能、技巧。理清解题思路之后,要着重规范解题的书写格式,力求把解题的过程简单、明白、完整地写出来,在书写中要做到每步推理和运算都有理有据。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类、记忆和推广,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四、自觉地进行复习、预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在完成当天作业后,将第二天要学的新知识简要地看一看,再回忆一下老师已讲过的内容。睡觉时躺在床上,脑海里像看电影一样将老师上课的过程“看”一遍,如果有什么疑问,立即爬起来看书,直到搞懂为止。每个星期天都做一星期功课的小结复习、预习。这样对学数学有好处,并掌握得牢固,就不会忘记了。

在完成作业和预习、复习之后,再做一些拔高题。做这类题时,尽可能自己独立思考,努力找出隐藏的条件,这是解题的关键。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就看一看参考书,或请教师和同学。

教学的学习方法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 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当前,各年级层次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

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

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今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新的思想和方法。

一、要教会学生学习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3.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

3、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关于价值观的演讲范文 下一篇:急产的护理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