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4-04-19 15:28:00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价值观;生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重要内容。

一、研读教材,把握教材中隐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截至目前,课程改革深入人心,但受观念及地域的影响,不少农村地区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还停留在浅层阶段,以至于对教材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教材的表面,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研读,把教材中潜藏的情感价值观挖掘出来。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对课文的讲解比较注重情感教育,实际上,老师在教学生字、生词时也是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比如,对于一些象形字或者有典故的词语、成语,除了教师要告诉学生常规的识字外,还应让孩子了解其来历,这样做能增强孩子对这些字词的理解识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故事典故,能培养孩子们对祖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重视课堂,师生互动中诠释课堂中的情感价值观

课堂教学中学生紧紧围绕老师预设的框架一步一步进行学习,当某一环节或者问题脱离教师的框架之外,往往会遭到老师的批评。网上报道过一个事例:一次考试中问学生:“雪化了变成什么?”标准答案是水,而一个孩子回答的是“雪化了变成春天”,这个富有诗意的答案因为和我们的标准答案相差甚远,只有得零分的下场。所以说,四十分钟的课堂需要教师潜心钻研,课堂既是中规中矩的,但也是开放的,作为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点,只有让孩子们和教师站在同一高度对话,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孩子们的情感价值观。

三、拓展知识,乐于在课后作业中培养孩子们的情感价值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2

关键词:价值观;家庭教育;青少年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才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关键的“纽扣”。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具有基础作用。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价值,对于更好发挥家庭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是一个人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强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1]家长在生活中,要时刻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孩子。无论孩子什么年龄开始接受教育,他所上的第一课都是家庭教育所赋予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人人皆知,“岳母刺字”教育子女精忠报国,郑氏“画荻教子”千方百计为子女创造学习条件,《颜氏家训》重视孩子的早期培养和教育等诸多例子,都在不断证明,家庭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价值取向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相处最多的是父母,我们交流最多的也是父母,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社会问题在个人,个人问题在早年,早年问题在家庭。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思想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应该循序渐进对孩子进行更高品德的培养,遇到困难时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辨别是非、分清善恶。家庭教育的结果直接作用于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内化于心;能够让他们知道怎样能实现自己对于人民、社会和国家的价值,这是外化于行。内外兼修,全面发展。

二、家长教育的基础作用

(一)家长教育的榜样作用家长在教育中有扮演着榜样角色,家长的榜样示范对后代成长的引领作用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也是最容易看到效果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2]言传身教,身教大于言传。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沉迷于网络和智能产品。一些家长在玩手机的同时却批评孩子不写作业,还吵着要手机玩。大人在玩手机的时候,孩子潜意识里一定是好奇的,觉得手机很好玩,不然我的父母为什么总在抱着手机玩。与其批评,不如做个榜样,如果父母放下手机自己看书,孩子也会效仿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行下效”。有的家长存在攀比心理,为了不让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丢面子、受委屈,比吃比穿比学校等,为追求时尚潮流而大笔支出。这类行为不仅会严重误导青少年的人生观、歪曲青少年的价值观,还会使青少年养成挥霍无度、攀比成风的不良思想及行为。同时,要让子女体恤父母的辛劳付出、珍惜粮食、支出适当,不与伙伴攀比,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古代“曾子杀彘”的故事广为流传。曾子的儿子想随他的母亲一起去集市,在他母亲的后面又哭又闹。曾子的妻子哄儿子说:“你先回到家中等我,我赶集回来,就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准备杀猪给儿子吃。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孩子现在还小,什么都不懂,他只会听大人的。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父母必须为孩子树立榜样。”于是曾子就杀猪给孩子吃了。父母的无意间或者哄骗式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对待事物是懵懂好奇的,父母越是不让去做的事,孩子就越想去做。模仿是人不自觉的学习方法,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语言、行为习惯、处事方法等,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送给孩子做好的礼物就是做个好榜样,父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

(二)家长教育的指导作用任何的教育都有其适合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是教育的关键时期,父母有必要把握好教育的关键时期,要运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来指引他们。当孩子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举动,那么就应该立即对其进行有效制止和教育引导。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些家长会说童言无忌,甚至有人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还会阻挠说“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犯了多大错误,闯了多大的祸,家长都一味地纵容。溺爱就是害了孩子,不要以为纵容一次,下次犯错误再教训。三番五次的溺爱孩子,孩子就会抓住父母的这个弱点,一次一次地犯错误,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要总打着保护孩子的旗号,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地去溺爱孩子。如果不及时改正孩子的错误,今后将会用更大的代价去纠正这个错误,甚至悔之晚矣。“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可是为什么长大后有的人做了好事,有的人却做了坏事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的影响。在《伊索寓言》里有一个关于父母溺爱孩子导致严重后果的故事:一个少年因偷盗被当场抓到,双手被绳子捆绑着,准备行刑。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顿足,悲痛欲绝。少年转过身来,要对母亲告别。当母亲走到少年犯旁边,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儿子竟然一口咬掉了自己的耳朵。母亲非常生气的骂儿子真是大不孝,都已经犯了罪,却还不知道悔改。那少年犯理直气壮地说:“小时候我第一次犯错误,偷了同学的东西给你的时候,如果你惩罚了我,我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胆子越来越大,更不会被行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规矩去管着他而不是去惯着他。任何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教训,你得让孩子去经历一些事情。世间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这个爱一定是理性的、正确的。在子女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要时刻并坚决做一名合格的指路人。

三、优良家风的根本影响

(一)优良家风对青少年的潜在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轻松。不用动手做饭就可以在网上订外卖吃,不用出门逛街就可以在网上买衣服,所以根本不需要交流就可以生存下去。邻里之间交流甚少,有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家庭聚会也大多数人都抱着手机,缺少沟通。社会上道德绑架、碰瓷等事件使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难以产生信任,所以,这更加体现了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在学校教育的视域下,品德、智力和身体等发展正常的学生都会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困难的学生,也都与家庭环境有关,如单亲、离异、孤儿、留守儿童等,这些情况对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影响,会产生自卑、孤僻、极端情绪等。身体的住所只是房子,心灵的归宿才是家。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培养下,孩子们自己书写人生的篇章。家风是个体家庭独特的风格,家长有义务营造良好的家风,为后代提供一个舒适积极的成长环境。强调了建立家风的重要性,他说:“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3]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谐美满、积极向上的家风会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和孩子同成长共进步,一起营造良好家风,以塑造孩子的未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现实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核和思想旗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营造良好家风的必需前提,良好的家风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延展。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青少年处在一个相对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个性发展不平衡,因此,父母要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指引,激发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要让青少年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意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迈入新时代,青少年肩上的担子更重,需要担当新的历史使命,这更需要正确的价值信念作为支撑。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发挥家风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升青少年对于家风文化的认可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时期内,他们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强,是培养核心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家长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培养他们勇于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在青少年时期,家庭和学校就要重视价值观的培养,从头开始,从早开始。家长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共同栽培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青少年不仅要在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在今后的生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的准则。在新时代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奉献自己。

结语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3

【关 键 词】 有效评价;德育渗透;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老师,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叶圣陶先生说的:“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

(一)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简单来说,养成教育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全面提升孩子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而《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德育,即环境德育、课程德育、生活德育、活动德育,而其中生活德育注重养成教育。

(二)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容乐观

我校学生中政策性借读和普通借读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70%以上,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倍加呵护,有的学生易焦躁、任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缺少起码的文明素养,无团队精神,自制力差,经不住挫折。在生活方面:他们行为散漫、不守规矩、随心所欲,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小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妈妈生活的主宰,他们已经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不必考虑后果,他们缺乏关心、宽容、体谅他人的心……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

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小学生养成教育亟待加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

二、德育评价:怡于心,美于行,融于和

(一)怡于心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价值判断,要客观公正,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如何评价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怡于心的德育评价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励性、鼓励性语言,使学生能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自信自强的信念,内化为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美于行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宣教考评内容建设中,其中包括了行为习惯的要求:(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常洗澡、洗头。(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或客人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财物。(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1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及时归还。

(三)融于和

将校内、校外的评价角色全部调动起来,融合在一起:

首先,学生自我评价:较好养成、基本养成、尚未养成。从学生的自我行为中,进行评价,坚持让学生认真记录《我成长,我快乐》的一句话,通过成长记录学生看到了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自我评价是一种内在教育,不仅仅是个人对其身心活动的评价,而且还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影响和认识,以便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把握自己。同时,在评价时,学生自己自行与父母约定,较好养成每个月有32个笑脸以上的,可兑现奖励。如要一本书、陪孩子打乒乓球、姐姐跟孩子一起去骑自行车、全家人去公园玩这些精神奖励。在一次次的目标达成的兑现中,学生很容易就会全身心投入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中,积极主动地修正自己不当的行为了。

其次,家长评价: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必然的,因此,可以说家长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观念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通过“校讯通”传达给学校,学校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于是,我们倡导积极的、正面的评价方向给家长,并同时多开展家长交流会、家庭亲子会、故事爸爸妈妈、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家长能从活动中体验如何去正确评价孩子的成长方向,从家长的角度去分析孩子的行为习惯给如何引导,而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只说目标不说方法的家长会模式,通过与孩子的共同约定,让孩子能在每个学期的四次评价中获得更多的亲子体验与乐趣,当然,在评价里还会出现如“在家表现良好”“能独立完成作业”“认真学习”“主动做家务”这些让孩子受到鼓舞的贴心的语句。实践证明,有了家长的正面评价,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事半功倍的。

再次,充分利用校内环境的多元评价,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环境对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为此学校努力追求育人环境的构筑。如学校微笑笑脸墙、学校表扬贴墙,楼梯口设置文明警示语,楼道悬挂名人画像,展示学生作品,班设荣誉栏、班级图书角、教育角,定期出版,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班级营造“书香班级文化”。通过这样的细细品读语言文字,逐步挖掘作品内涵,提取人物品格精华,再通过教室布置、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读书活动的氛围中,滋润他们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并最终渗透在他们的行动中。每2周班级中评选出一位达成率最高的“文明标兵”和一位进步最大的“进步之星”上报德育处,“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发奖状,进行全校通报表扬;并利用宣传橱窗展示“文明标兵”“礼仪进步之星”的照片介绍他们的事迹。

由于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凭简单的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总要在实践中得以训练和体现。因此,为了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持之以恒地开展“日查、周结、月评、期末奖”的常规教育评比活动。把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班级集体的荣誉结合起来,使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在学生中形成一个争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每个学期填写的评价手册、成长档案,评选的班级之星、各类小达人评比、游泳健将、学雷锋小(下转13页)(上接10页)标兵、礼仪小天使、微笑小明星、表扬贴之星、怡东达人等这些评比活动的不间断进行,很明确地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在日常中、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获得更强烈的学生生活幸福感。

三、德育评价所带来的影响力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只要抓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

小学生应当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格,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人。

从德育评价:怡于心,美于行,融于和的实施过程中,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已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怡东学子告诉我们: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初步建构起了与其生活紧密相连的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正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具有上述所说的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深知:养成教育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习惯改变人的一生,我们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都养成好习惯,让好习惯成就学生精彩的人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参考文献】

[1] 徐汉林.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

[2] 邵夏珍. 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3] 孙云晓,张梅玲.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 李文娟. 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4

如何在幼儿园期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灵动力,实现新一轮的研究,该从哪里寻找新的研究、发展的动力呢?如何培植新优势?那就是: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打造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什么教学?简言之:就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有效的师幼互动那就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得到提升,幼儿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学相长!

打造适合儿童的教育,适合,不是迎合,而是将儿童的现实兴趣、需要与其将来的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儿童从现在走向未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未经打磨的钻石,只要给他阳光,他就能灿烂,适合幼儿发展的创新教育就是那一缕阳光。

一位学者说:“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生长逻辑,教育中的许多冲突、缺失,都源于学校教育习惯于让儿童适合教师。”任何一个好的课程,好的理念,最重要的是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到孩子身上,促进孩子的发展。

在此种理念中,教学活动有了它全新的界定,教师不再以传授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是内在情景的引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教师为教学活动环境提供支持、帮助。教师在各方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全身心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与幼儿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和成长社区。在这样一个共同体内,幼儿积极参与到学习探究过程中来,切身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分享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无穷乐趣。在这里,师生作为共同的参与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在这里幼儿的主体价值得到凸显,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在这里,教师作用得到了新的诠释:不在是他人价值的强加者,而是解释者和探讨者。

一、教师创设开放性教学氛围,营造平等的师幼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幼儿敢于探索,乐于探索,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师幼关系,让幼儿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伙伴。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幼儿学习的主人,用启发、平等的口吻与幼儿展开交流或探讨;不用预设好的僵化的框框去束缚幼儿,而是大胆放开,让幼儿敢于探索,通过心灵的撞击去激发幼儿智慧的火花,让他们有个性的学习。

案例:《神奇的水滴在干什么》

区域活动目标:通过幼儿动手实验,对比小水滴在不同纸张上的现象。

教师在区域(角)投放不同的纸张如打印纸、蜡纸、报纸、纸巾,一些空的眼药水瓶,和放大镜。

1、幼儿发现观察活动区有了新的材料:放大镜、各种纸张纸张、还有空眼药水瓶。

2、教师提出问题:水滴在纸上会怎样?幼儿说:纸会吸水的,教师:都吸水吗?哪个吸的多?哪个吸的少?幼儿动手实验,用眼药水瓶吸水滴在不同的纸上,发现了有的纸吸水,有的浸水(浸水比吸水要慢)。

3、教师:为什么会不同呢?那些吸水?那些浸水?哪些吸(浸)得最多?哪些吸(浸)得最少?在观察中孩子们发现水滴在不同纸上的形状是不同的,于是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液体的边缘及中间部位,观察不同的液滴是否相像,探讨为什么像,为什么不相像。

并作实验观察记录

4、孩子们在活动区里大胆的探索、实验、讨论不同质地的纸或包装材料它们表面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发现了纸的表面越光滑越不容易吸水或浸水,于是得出了结论:为什么纸巾是来擦洒出来的水的,而用锡箔纸包剩余的食物的。

在活动延伸中孩子们探索兴趣不减,用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如醋、油、蜜糖等,还提出他们自己想象还可以用来做实验的其他液体,如牛奶、苹果汁、茶、咖啡等,这些液体滴在纸上又会?有的孩子还在美术区里用不同的液体“画画”,看看哪种液体干得快,哪种液体干得慢。

二、教师投放开放性探索材料,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积极探索

在区域活动中,积极为幼儿提供探索性的材料(不仅仅有高知结构材料,也要有充足低知结构材料,)让孩子动起来,想一想、做一做。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发展。创造,只有在幼儿的渴求中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会锦上添花。

三、教师善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

通过一次次学习,一次次尝试,教师们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包含在整个幼儿教育之中,关键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和有适合于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活动。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幼儿的自主构建和文化价值的体现。因此,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例如:《龟兔第二次赛跑》

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古老的童话故事, 在一次听完故事后,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兔子为什么睡觉?乌龟为什么不叫醒它?为什么不可以举行第二场赛跑?第二次赛跑又会怎么样?

根据孩子们的需要我们设计了《龟兔第二次赛跑》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根据幼儿熟悉的故事,创设新思路,启发幼儿创编出《龟兔第二次赛跑》的不同情节。2. 引导幼儿能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幼儿确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外,增强幼儿思维的批评性、发散性。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交往合作能力,能用心倾听他人的讲述。

活动价值:(1)传统价值判断――骄傲必败;(2)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情感,如兔子为什么睡觉?乌龟为什么不叫醒它?让幼儿懂得如何面对比赛的输和赢。(3)自身的身体条件符号外在因素时,会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如何去寻找这样的内外统一。(4)输和赢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变。如何穿透事物的表象,去触及事物的本质。(5)教师用概念性的东西指导幼儿拓宽思维、提高幼儿的概括能力。(6)怎样才能更适合幼儿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师的核心理念。

让幼儿从中学会:

1.做人不但要谦虚、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有公平、诚实的品质。

2.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学会及时调整自我状态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会反思教学行为,而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教师却对人生价值有了思考:

比如在活动中孩子们会设计兔子和乌龟一起跑到终点,(设计在深林里比赛,遇到了小河怎么办?乌龟把兔子托过河去)多么善良的孩子,孩子们都能够正确看待比赛结果,我们老师是不是也能够正确地对待每一次评比?是不是也能够去叫醒“睡觉的兔子”?是不是也有看到兔子睡觉了,所以我也会有“睡觉”这样的行为的昵?所以说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的过程。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5

[关键词]:自我评价 自信心 教师 幼儿

一、问题提出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在对自己身心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某种判断。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自我评价的发展对幼儿的良好个性的形成,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生活适应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学家柯里就指出:“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人们经常会把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优越的、能干的人。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这样的人就会缺乏朝气,缺乏积极性。但是,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别人都比不上自己,这样就会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因此就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自己以及他人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遇到社会挫折,产生苦闷。”

国内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评价能力产生于学龄前期。学前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听到成人对别人和对自己的评价,并从这些评价中获得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体验,进而模仿成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最后才逐渐形成自我评价能力。一般来说,幼儿自我评价的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他人的能力。

一般讲,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评价不可能做到各方面都恰如其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是从不全面到全面,从不正确到正确,何况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那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因为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其动机、需要、愿望等其它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从我园大3班幼儿的情况调查来看,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通病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事事都要我第一、我最好。也有些教师、家长对幼儿要求过高,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便加以责怪和埋怨,久而久之孩子也失去了信心,造成孤僻和自卑。另外,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常常看到大3班幼儿在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前退缩,常听到幼儿对会做、能做的事说“我不会,我不能”。很多幼儿不会或不敢主动实践,这些现象折射出幼儿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会或不能正确估量、评价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让幼儿学习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帮助幼儿建立真正的自信,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是非能力的评判,以及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对象

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课题研究的实验班为大3班。

三、研究目标

1.制订幼儿自我评价量表和现状分析表,了解幼儿对自我评价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原因分析,并从幼儿园主体出发,寻求促进大班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发展幼儿自我评价的客观正确性、独立性、多面性等能力。

2.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幼儿学会初步地评价自己,帮助幼儿认识自我。特别是教师通过分析研究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生活中的自我评价行为,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自我评价的能力。

3.家长是孩子发展自我评价的关键因素。通过指导家长参与幼儿评价,引导家长以正面评价为主,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系统。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研究初期我对大3班35名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具体问题和结果统计如下:

1、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干的好孩子(5人);不怎么好(15人);别人不喜欢的坏孩子(15)

2、你是怎么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

父母说的(18人);老师说的(16人);自己认为(6人)

3、你对“现在的你”满意吗?为什么?

满意(6人)较满意(9人)不满意(10)

4、你希望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多幼儿希望自己是个聪明的孩子或者好孩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一是有很大一部分幼儿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存在自负和自卑的心理居多;二是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混淆,孩子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对自己在认知活动中的熟视无睹,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不是基于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而是基于他们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用“理想的人”代替现实生活中我,用教师的要求达到的我来代替现实中的我;三是评价比较笼统、抽象,幼儿的评价语言贫乏,对自己的评价显得笼统抽象如好的、不好的,至于如何好无法做出具体的解释;四是简单重复成人的评价,幼儿对自己的评价往往用成人的话当作自己的评价,从第二个问题回答结果看出,大多幼儿说是老师或爸爸妈妈告诉他的。

究其原因,由于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的娇生惯养,受父母权威影响较大,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评价模式。再者传统评价中,教育评价主要定位在选拔作用上。在幼儿园中,教师会把孩子分成优秀、一般、差等级别。这样的评价理念是选拔孩子。这种评价削弱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动机,是相当数量的孩子长期遭受挫折和羞辱。另外,在以往的评价工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和家长往往掌握评价的指挥棒,幼儿作为被评价者,受控于成人的主观评价。

(二)培养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与方法探索

根据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现状,我们开展了研讨活动,制定了一些培养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了有效地实施。

1、为幼儿搭建展示的舞台,诱导幼儿正确评价自己

教师通过活动创设,让孩子在认知学习、活动、实践探索过程中内省、感受、体验。这种体验和感受既有对自己知识、能力、人生世界的认识,也有对自己情感、意志、自我价值的认识。在评价中还伙伴评价、伙伴合作互助的快乐,努力、失败的反思,有助于学习的自信心、学习的意志力等良好习惯的形成。

(1)小小评论员

在每天谈话时间里,请某个幼儿把当天发生的事在大家面前说一说,然后让当事幼儿陈述自己的想法,评一评自己的行为表现。刚开展活动时,由教师当主持人,围绕事件对当事幼儿进行采访式的引导提问,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自我评价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在提问时,要求要逐步提升:可以一组问题为基础,根据幼儿的情况提出辅助提问或浓缩提问,使幼儿最终能独立进行自我评价,如“小朋友说你做了一件什么事?你是怎样做的吗?那时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那样做?)小朋友对你的做法满意吗?为什么?你自己觉得要那样做对吗?为什么?”。待幼儿形成初步的能力后,逐渐放手让幼儿当主持人,请当事幼儿园针对事件进行自我评价。该活动不仅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表现自我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幼儿根据行为为准则等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在讲讲评评中渐渐克服自我评价时的情绪情,促进幼儿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步深入到内心品质的评价。

(2)“我能……”

这是全班幼儿互相交流的活动。让每个幼儿向同伴介绍、展示自己能干什么,内容可能包括讲故事、唱歌、做手工、守纪律、做游戏、画图画、看书,甚至拍照片时表情很好等各个方面,使幼儿进一步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也可以让幼儿就某一内容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和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能力或掌握水平,并提出努力方向。该活动可以让幼儿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逐渐懂得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

(3)混龄活动

如混龄合唱活动,让大班的幼儿(实验组幼儿)与中班的幼儿一起学唱歌,一起来做某种指定的游戏,大班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一般情况下年龄与能力的关系,就可以避免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使幼儿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

(4)小小画展

我经常或特意为全班幼儿举办画展,组织全体幼儿参观。参观过程中引导幼儿分别针对绘画的各个要素对自己的能力加以评价。这样既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多面情自我评价,逐渐克服依从性和个别性自我评价,又可以避免因图画的总体效果欠佳而埋没具有优秀的单项能力的幼儿,使幼儿不致于失去自信,而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除了“小小画展”之外,还可以举办很多类似的活动,如“故事大王”、“谜语专家”、“班中小百灵”等,让幼儿在各个方面都能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

(5)今天我是小班长

教师每天轮流安排幼儿担任小班长,给他们挂上标志,要求他们承担班长的职责,如分发整理物品、给小朋友讲故事、表扬好人好事、维持纪律等。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与同伴交流时会有相应的心理体验,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处事能力等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促进幼儿自觉模仿成人,从社会意义上去自我评价,同时培养幼儿自我评价的独立性。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客观地评价幼儿

教师努力为幼儿创造一种关怀、信任、宽松、和谐和氛围,满足幼儿的正当需要;以具体评价为主;在幼儿同伴面前慎重评价幼儿;与家长沟通时回避幼儿;活动时使幼儿明确自己的特点、本领,掌握评价的方法,并时常给予幼儿客观、正确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与鼓励;使幼儿能获得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为幼儿创设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的环境与条件。

3、指导家长正确评价孩子,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系统

父母是孩子发展自我评价的比较关键的因素,能影响孩子发展出积极的或消极的自我评价。因此,我们对指导家长对孩子的评估工作也做了一些尝试。首先,帮助家长了解、认识孩子的能力。开展了切实可行的家园互动活动,如利用家访、“家长开放日”活动、家园联系栏、发放每月幼儿发展评估表等,向家长了解和交流个别孩子的行为特点和差异,使家长对的孩子的个性特点行为和孩子在园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沟通达成共识,更好地评估孩子能力的发展。其次,指导家长观察、记录评估孩子的能力。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孩子家长必须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孩子,获得关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各种真实材料,并加以记录,为分析和评估孩子提供重要的依据。再次,帮助家长分析和评价孩子。我们在指导提高家长评价孩子能力时鼓励家长注意:全面分析孩子,正确判断孩子,科学评价孩子,纵向比较孩子,真正有效地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

4、建立幼儿自我评价版块。老师设计一个大评价版块,每个孩子在上面都拥有一个写有自己名字的可以装东西的小盒子或着透明的袋子。当孩子担任值日生时,上面会插有值日生的标志,当他喝完水或完成某项工作后可以自己插根小棒、贴朵小花来表示。大家可以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来了解他们的活动,评价他们的活动质量、效率。这是培养孩子自主性和任务意识的不错的一个办法。孩子还可以通过图案示意来表示自己做了些什么以及完成的质量,如以幼儿看得懂的图形(如星星的个数、不同表情的脸谱)来记录,使幼儿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仍能看懂评价结果。

五、讨论与思考

通过一年的实践活动,明显增强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够比较全面客观、细致地进行自我评价了,能从轻信成人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向比较细致的评价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家园联系,提高了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力与教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在下阶段研究中还要继续探索寻求提高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有效地策略和方法,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师资培训工作。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观念上的差异较大。有些教师自我评价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这样又如何能指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呢?所以教师还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二)进一步丰富幼儿评价语言

一定词语储备是幼儿自我评价丰富多样的基础。通过幼儿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活动来发展幼儿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也是自我反思能力发展的表现。让幼儿努力在自我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形成自我概念、树立自信心,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三)自我评价形式要多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用的是运用观察式、记录式的自我评价方式,形式比较单一,今后要进一步探索和运用情景式、对话式、结队小组式等自我评价方式,有效地培养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如帮助幼儿结成配对评价分享小组,让能力弱和强的孩子在一起围绕认知活动的某个片段或整个过程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幼儿尝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同时聆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人对他人的评价。在这种聆听、碰撞和协商中,幼儿会对自己有更合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幼儿自我评价能力。

(四)重视个别指导,克服不健康的心理

部分孩子还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存在自负和自卑等不健康心理。例如班上有个别幼儿,因自己的某方面比较“能干”而常常受老师表扬,就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愿意与他人一起玩。对此,教师要进一步通过故事、谈话等活动进行教育疏导,指导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帮助幼儿理解:人各有各的本领,只有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使各人的本领得到最好地发挥。同时教师对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引导孩子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要不断使自己“扬长避短”。同时教师应提供给孩子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特点、爱好和能力的活动,让他们把事情做好,从而提高自信心。

总之,通过研究,我们从幼儿自身、家长、教师三方面达成了共识,取得了明显地效果。当然,我们的课题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寻求有效地策略和方法,促进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有待于今后不断的探索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2.陈帼眉;《幼儿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幼教室编;幼儿教育自我评价指导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

4.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安娜;《小班幼儿自我评价教育的指导与探索》

6.《教师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广西学前教育信息网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6

关键词:幼儿;心理;自信心;培养

自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期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自信心这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国颁布的《幼儿工作规程》,明确地把培养幼儿自信心作为重要目标,我从事幼教工作十多年,通过对许多幼儿的观察与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过度依恋父母和爷爷奶奶,用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惧怕陌生人;

上课时不敢或很少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回答问题时手足无措,声音轻;

不敢主动要求参加集体活动或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别是被别人笑话;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强的小朋友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回避,容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

害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的或有挑战性的新活动。

一、幼儿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

导致幼儿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有很多,长期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大量的访谈调查,我发现成人过度的包办代替、过多的接受外界否定评价、教育方法的不当,是造成幼儿自信不足的主要因素。

(一)成人的包办代替

幼儿期,是孩子们学习各种技能,培养发展能力的重要阶段,外界各种大量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刺激着幼儿生理,心理上的机能,不断促进其功能的运转。而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溺爱、娇惯孩子,事事包办代替。有的怕孩子做事太慢,或反而给自己惹麻烦,大包大揽;有的过分偏重智育,忽视

孩子能力的培养;有的怕孩子被同伴欺负,不让他出去与别的孩子一起玩,忽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正常需求,导致孩子对新环境感到陌生、不安和无助。许多老师也有同样的行为,认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我们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尽自己所能为幼儿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游戏能力、而且缺乏活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与人交往、缺乏独立性、依赖他人,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而这更易遭受挫折、失败,而形成自卑。

(二)否定过多与消极评价

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缺乏独立性,他们更容易轻信和接纳成人的评价,而不少成人不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由于受不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影响,成人习惯地认为我们给予孩子的都是合理的、正确的,而孩子应该是无条件地接受我们的给予。于是要求孩子事事听从自己的安排,“这个不行”,“那个不能动,你会弄环的”,“你不会你还小呢!”。用这种毫不遮掩的态度来怀疑孩子的能力,使他们形成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高地要求也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很多父母由于自己的志愿未能实现或是社会潮流的影响,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孩子由于年龄特征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成人的高要求,为此受到批评、否定甚至训斥,这种经常性的挫折感和消极否定,会使幼儿产生已不如人的感觉,得不到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验,反而使他们经历失败走向自卑。

(三)教育要求的整齐划一与横向比较

很多老师由于受教育观、自身教育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不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对全体幼儿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使许多能力弱的幼儿经常不能达到设定的目标,缺乏成功体验而经常体味挫折感,另外有不少成人习惯性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以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如“瞧亮亮画得多好,看看你画些什么呀!”“人家有八颗五角星,你才三颗,真让我失望!”,“看小朋友都去玩了,你也去呀,这孩子什么都不会”“这种比较会使幼儿认为自己很多笨,很差,怀疑自我的价值,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二、培养幼儿自信心的策略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我的充分认识,它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尤其是幼儿自我评价水平密切相关,自我评价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促进幼儿积极自我评价形成。

(一)培养幼儿的自信,要给幼儿以鼓励和肯定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善于鼓励幼儿,“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激励的条件下,其自身潜力的发挥是平时的几倍。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与激励。因此,对于幼儿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热烈的赞扬。正确的表扬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减少心理紧张。其做法是对事不对人,要对活动过程中孩子所作的努力进行评价,让幼儿明白真正值得表扬的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贴上“好孩子”标签。例如:“当孩子主动地向老师或客人问好时,正确的表扬应该是:“你真有礼貌!”而不是“你真是个好孩子!”其次,表扬要诚心诚意,不要参杂批评的成份,如“今天画得不错,可你不如豆豆画得好。”老师的本意是鼓励孩子进步,可孩子却觉得老师在批评他。使自信心受到害伤而放弃努力。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成人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特别是要给予发展慢的孩子以关怀和鼓励,让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长处。让孩子从成人的赏识,夸奖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就会觉得“我能行”“我一定能干好”

(二)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给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

自信心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认识,幼儿时期正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想让幼儿从自身获得信心,感受到自己实力,成人就必须给幼儿以充分的信任,帮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经历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与评价。如:对身体素质差的孩子,成人要多鼓励帮助,陪伴孩子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对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要多给机会练习;对手工、绘画、舞蹈技能差的孩子要耐心指点。使孩子逐渐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易完成的事,使孩子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后再增加难度。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应及时表扬,充分肯定进步。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再试一试,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培养孩子能力时,成人不能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锻炼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而责备孩子,否则对孩子树立自信心不利。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现代情绪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越多,期望值越低,自信心越弱。儿童的阅历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许多事情上容易面临困难与挫折,因此,成人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切不可拔苗助长。我们提倡的教育方法是重视孩子发展区的需要,提出的要求应是循序渐进的,成人对孩子的期望值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及所处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如发现这一期望值不适合孩子的实际发展状况时,应及时调整,避免孩子经常处于踮着脚尖还够不到苹果的处境。因为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丧失信心。

(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要增强幼儿的耐挫力和教给补偿的办法

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珍视孩子的努力,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足和失败,要让幼儿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只有不断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进步。如有的孩子遇到失败只会伤心难过,这时成人要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通过其他补偿方式来弥补弱点以获得自信。有的孩子智力发展一般,但社会性发展较好,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成人要帮助他们发扬长处获得自信。成人还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各有长处,当自己获得成功时要关心帮助弱者,当自己失败时也不自卑。成人要经常展示孩子的强项,使孩子获得自信。

总之,如果家长和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教育孩子,从小为其播下自信的种子,那么将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为他们以后获得成功打下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华.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J]. 新课程2011(8).

[2] 凌丽. 夸奖让孩子自信起来 [J]. 好家长2011(z1).

[3] 黄天中. 4~5岁幼儿生涯发展 [J]. 基础教育参考2011(11).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 培养 自信心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幼儿时期是一个初步形成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从小适时地培养幼儿自信心,不仅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对孩子未来成长起到积极作用。自信心是一种动力,推动孩子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自信心是一叶新绿,散发着勃勃生机;自信心是一面风帆,鼓动理想之舟抵达胜利的彼岸。如果家长和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教育孩子,从小为其播下自信的种子,那么将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在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获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调整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家长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应检查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孩子感到老师、父母喜欢他、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的感觉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训斥多,粗暴,态度冷淡,孩子就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二、老师、家长要言传身教

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老师、家长是孩子的效仿榜样,因此,在孩子面前更应有自信心,乐观的性格,有魄力,自强,办事不怯懦。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也是形成孩子自信心的因素。

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

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因此,作为老师、家长,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别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四、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家长应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如让他跳一跳,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同样,他们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一个在游戏中总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会减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会越是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成人应通过帮助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来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五、给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

自信心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认识,幼儿时期正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想让幼儿从自身获得信心,感受到自己实力,成人就必须给幼儿以充分的信任,帮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经历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与评价。如:对身体素质差的孩子,成人要多鼓励帮助,陪伴孩子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对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要多给机会练习;对手工、绘画、舞蹈技能差的孩子要耐心指点。使孩子逐渐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易完成的事,使孩子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后再增加难度。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应及时表扬,充分肯定进步。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再试一试,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培养孩子能力时,成人不能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锻炼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而责备孩子,否则对孩子树立自信心不利。

六、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现代情绪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越多,期望值越低,自信心越弱。儿童的阅历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许多事情上容易面临困难与挫折,因此,成人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切不可拔苗助长。我们提倡的教育方法是重视孩子发展区的需要,提出的要求应是循序渐进的,成人对孩子的期望值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及所处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如发现这一期望值不适合孩子的实际发展状况时,应及时调整,避免孩子经常处于踮着脚尖还够不到苹果的处境。因为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丧失信心。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怎样评价自己,怎样对待失败,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珍视孩子的努力,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足和失败,要让幼儿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只有不断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进步。如有的孩子遇到失败只会伤心难过,这时成人要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通过其他补偿方式来弥补弱点以获得自信。有的孩子智力发展一般,但社会性发展较好,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成人要帮助他们发扬长处获得自信。成人还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各有长处,当自己获得成功时要关心帮助弱者,当自己失败时也不自卑。成人要经常展示孩子的强项,使孩子获得自信。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8

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部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人生起始阶段的少年儿童时期,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百年大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未成年人教育任重道远。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面旗帜,它昭示了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变化,不论人们价值取向怎样变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持续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深入复杂,利益格局调整广泛深远,思想观念变化激烈尖锐,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冲击,这一切都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不断带来新的问题,也不断挑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能够有效地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思想观念激烈变化的背景下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一代建设者,必须改革创新现有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求真务实。第一,要从人的发展角度去确立教育目标,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需求之中。检讨和反思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会发现,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把正确的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传递、灌输给青少年.并在不自觉中从整体事业的视角,把青少年作为传输先进价值体系过程中的一个被动的客体,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与青少年自身社会性发展的需求相脱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大的、抽象的、理论性的、与孩子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甚至是相对较为空洞的观点、理论转化为孩子们切实需要、乐意接受、能够理解的东西。这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整体教育观念和价值的思考和转变。其核心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成长发展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青少年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是发展任务学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无论是处于什么社会制度背景下.也不论生活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一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完成得好,这一个体与外部,包括社会、他人、自然等关系就会和谐,其个体的生存状态就会顺畅快乐;相反,则会与外部适应不良,冲突不断,甚至反社会.自身也会面临多方面的失败。在这一学说给6岁一12岁的人生开出的九项任务中,有一条很突出的任务就是“形成对社会制度和社会集团的看法”,这实质上就是对社会制度价值和主流意识的认同,作为一种以西方中产阶级为主要对象群体的理论,我们不去全面评价其优劣。但它可以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即从未成年人个体的发展出发去思考社会价值和思想道德教育。依我看,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快乐的人生,必须构建起三个支撑:物质支撑、自我精神支撑、社会支撑。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搭建起这三个支撑。帮助他们获得物质支撑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帮助他们获得自我精神支撑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其坚定的信仰和完善的人格;帮助他们获得社会支撑的能力,就需要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这些能力是建立在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和他们的现实生活之上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必然是这些支撑的重要内核。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个很大的题目,但爱国主义情怀却是一个孩子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些学校和家长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身体键康和学习成绩上,以为只要把这两点抓好了,孩子的前途就有保证了。这是极大的误区,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得开国家,国家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一个没有国家观念的人,一个对国家没有情感的人,怎么能够快乐和发展呢?使爱国主义情怀伴随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伴随孩子价值观、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比如,韩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把民族文化传统融入孩子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虽然传统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髓,似乎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让一个人在不经意处闪现出它的痕迹。因此,在小学阶段,韩国强调学习正经的生活之道,即个人生活上强调端正、诚实、节制、创造、深思:社会生活上强调宽容、爱家庭、和睦、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公正;国家生活上强调三爱教育: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实现了社会提倡的主流价值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的统一,其思路非

 

常值得研究借鉴。第二,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化“强制性的观点灌输和行为制约”为“全面的人生发展辅导”。对一个人来说,价值观念绝不是孤立单一的。但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我们都习惯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简化为道德价值、伦理、观念、信条的传递与灌输。对处于人生学习阶段的未成年人,即使注意到行为的重要作用,我们大多数时间里也习惯于使用教训、限制、规定、惩戒等手段。特别是现代的孩子,他们享受了中国人从未经历过的物质成果,必然也就形成了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物质态度;他们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宽松空气中呼吸,自然就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追求着父辈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纵;他们经受着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的冲击,必然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蔑视权威、崇尚创新。一定意义上,他们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具人性,发展也会更加全面。在社会性发展上,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是这一代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其内在成长的必然选择。而全面理解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则是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在社会价值观念上,祖国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方向、诚信守纪、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和谐与包容,等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青少年自身成长发展、积极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行为能力上,对他人的理解、包容和接纳的能力;对社会元素,包括祖国、人民、制度价值的适应能力;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天人合一”的能力;正确地认识、评估、接纳自我的能力等四种能力,反映了道德价值的几个基本关系,既是一种规则能力,也是一种在价值指导下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情感则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状态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环境的优劣、更关系到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状况。当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如经常面对一种正面的如尊敬、信任、赞美、喜悦、热情等情感及态度的话,他必然会是精神愉快,获得支持的;反之,一个人总是处于仇恨、嫉妒、厌恶、冷漠、怀疑、恐惧等负面情感和态度时,他必然会情绪低落,远离人群。所以,培养孩子对祖国、人民、劳动、科学的正面情感,激发孩子对损人利己、愚昧无知、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等负面情感进行调整的情感能力,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略。例如对孩子的“人民”观念和价值的教育,这是主流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的教育中找们往往忽略了启发孩子对“人”的关注,不知不觉中就把“人民”抽象起来。其实,以人为本,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指导价值观,也是服务人民的道德和品质的认识论基础。对未成年人进行服务人民的教育,必须注重培养他们对“人”的正确认识和态度。这包括对每一个个体意义上的“人”的尊重,特别是对社会弱势人群的同情、感悟和援助支持,从“人”’的角度引导未成年人去理解服务社会及人民大众的榜样人物的行为和思想,等等。教师、家长平时注意对他人的尊重,在未成年人周围培育起互相尊重的氛围,这些看似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等核心价值的教育关系不大,但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却绝不可低估。再如,爱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但对一个社会个体而言,它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往往会泪流满面。而此时,国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爱国也不再是干巴巴的道理,其澎湃的情感、蕴含着的丰富的内容,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幼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情感发育的基地和摇篮,更是一个人爱国主义情感的最主要的发生地。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爱国主义的情感元素,使之对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养成起到渲染、感动、激发、加强等作用;善于制造情绪场景,活动的准备、物件的摆设,都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未成年人在接受价值观念的同时,心灵也能够受到震撼,这对于爱国主义核心价值的确立特别重要,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更是意义重大。第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改“把真理交给孩子”为“带领孩子去寻找真理”。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带领孩子去寻找真理”,就是真正把未成年人放在教育的主动者的地位;真正实现未成年人的积极主动探索状态;真正改变主流价值观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积极灌输自说自话、被教育者消极接受不激不动的状况。一是要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更新,特别是在和孩子具体接触时,要树立正确的工具价值,即具体的、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那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如,正确看待少年儿童,真正把他们作为能动的、具有发展性的主体来给予应有的尊重;把每一个少年儿童都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始终采取接纳的态度,即从理解出发积极面对少年儿童;树立尊重的观念,即在工作过程中尊重少年儿童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注意对少年儿童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一致性,注重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孩子自身的发展需求统一起来,等等。二是围绕社会现实和儿童需求寻找教育主题,我们的道德教育的计划绝不能只来源于上级的精神、下发的文件,好的教育主题一定来源于孩子成长的焦点,他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他们与社会、与成人、与自身的矛盾点,他们发展的关键点,等等。我们习惯于以系统观点,如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理想信念等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就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就是跨系统、跨学科的,就是孩子有兴趣,并且需要主动去思考、去探究的。离开这些与未成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教育的实效性很难提高。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尽可能通过孩子自己的角色体验、情景体验,让孩子成为社会化成长中的主动者。特别是那些离他们实际生存的现实社会有较大距离,甚至在孩子看来是矛盾的、相反的纯理论、观点和认识,如果没有孩子的主动积极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例如,“诚实守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诚实守信教育却是教育中面临的困惑和难题。除了孩子自身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之外,社会多元化的思想意识以及成人间的道德失范行为,也对以简单讲道理、提要求的诚信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此时,订立孩子认同的“规矩”,让抽象的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条文化、规则化,就是发挥孩子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的好方式。在家里订立一些体现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关系的规矩,比如尊重老人的规则:有好吃的要先给爷爷奶奶,出门要和爷爷奶奶说再见,下学回家要主动向爷爷奶奶问好,拿长辈的东西要事先征得同意等:比如文明用语的规则:见了老师或长辈问声”您好”;与同学或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得到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无意做了影响他人的事说声“对不起”;别人向自己道歉时说声“没关系”;回到家时说声“我回来啦”,等等。规则的内容、适用范围、奖惩方式等,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商议决定;一经确立,家长带头执行,不小心违反,就主动接受惩治;规则还要随社会形势变化和孩子的成长,不断修订,丰富其内涵。对于孩子来说,规则是一种外在的制约,而自我参与订立,会帮助他使这种外在制约逐渐内化,让他在自我的约束下、在不断强化的行为训练中逐渐懂得,自己应具有对父母的孝心、对同学的善意、对老师的理解、对朋友的宽厚、对团体规则的遵循、对冲突的理性、对不同意见的包容、对弱势人群的尊重、对异族文化的接纳、对外部的主动适应以及对世界的爱心,等等。这些团结互助的价值和行为习惯将真正深植心中。再比如,对孩子来说.参加一次社会公益劳动,植树节在郊区种上一棵树,帮助社区里一位需要帮助的邻居,创作一幅歌颂祖国新风貌的作品,等等,都是他们乐于参与的事情。成人积极引导,孩子们就会在这些实践中获得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点滴之间明是非、辨荣辱。很多社会道德行为都具有利他和自觉两个特点,只有调动了自觉的积极性,价值观才是牢固的,利他也才能是主动的。第四,以变迁中的社会为道德教育的背景,敢于面对社会道德领域中新的挑战,重视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辨析,让孩子心目中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在真实的现实社会基础之上。作为先进的社会思想体系,其特有的抽象性、超前性,往往会使得这些价值理念与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孩子的世界存在一定的距离。我们常看到的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爱国主义的道德教育层次跌减的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主流价值体系教育与现实社会巨大作用间的博弈;而遍布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念表达与实际行为选择两种模式、两种话语体系的现状,更是可以从青少年基础的道德教育中找到端倪,甚至源头。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渗透在现存中国社会生活之中的、活生生的、影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思想价值.是引导未成年人完成社会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现代成功教育的内在原则。对未成年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脱离未成年人真实的现实生活。所以,以变迁中的社会为道德教育的背景,特别是要敢于把现实社会道德领域中一些新的挑战放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是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并存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未成年人每日每时面对的是鲜活的现实,活跃的媒介不断推动着未成年人认知社会方式的转变,正统的、主流的、过去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及其教育的影响力日渐减弱,并对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意义上,提高价值选择能力代替接受面面俱到的主流意识教育,成为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企业家包机送高分学生进京值不值得称赞,是不是捐助贫困学生更好?富家子弟在海外被害,该痛剿罪犯还是给他们及其家庭以道德上的拷问?忙的时候,花钱雇人为未成年人做家务合适不合适?诸如此类的问题靠我们一一为孩子解读是永远也解读不完的,只能充分发挥未成年人自主认知的功能,把问题交给孩子们自己,运用多种形式(讨论、辩论)来引导他们不断进行价值辨析。例如,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如果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青少年流行文化“两张皮”,互不对接,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有价值的教育。所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推进青少年文化建设,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当代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是教育者和青少年共同面临的任务。这包括认真研究、积极面对和引领青少年时尚及流行文化;培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健康社区文化、特色企业文化等。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离开公民教育。因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以基本权利和义务观念为核心;以主体地位为基础;以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主义思想为条件。包括爱国意识、责任念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公德意识、节俭意识、规则意识、纳税意识、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等在内的公民意识面向未来,也与当代青少年发展方向保持了一致,较容易为青少年所接纳。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现代公民的培养统一起来,关系到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元素、包装传统等手段对传统价值的继承与创新,也关系到面对全球化背景对现代人类共同价值的批判、吸收和扬弃。再如,对于革命传统的教育,一说起长征,大多数人头脑里可能首先反映的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咽树皮”,是对于一种艰苦生活情境的回顾和再现。这种认识就与我们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强调外在物质对比、忽略精神追寻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当现实物质生活呈现出丰富、多样、充裕色彩的时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往往就会不由自主地淡化,甚至游离于长征和长征精神。其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长征实在是一座蕴含着丰富精神食粮的宝库。信念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奋斗的力量等都是当代青少年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关键是我们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认真加以挖掘,并以现代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加以诠释。道德教育是通过向人们传授道德知识和讲解道德理论,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不过,其涵盖的基本内容和层次却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所必须充分注意的。

 

上一篇:人防工程安全隐患整改方案范文 下一篇:建筑法安全生产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