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17 09:59:23

体育课程管理

体育课程管理篇1

关键词:组织形式 课程实施 过程管理

小学生课外活动课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自由”的状态,有些班级甚至把课外活动课当成自修课或作业辅导课,将学生禁锢在狭小的天地里整日与作业为伍,一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把国家法定的体育活动时间给侵吞了,窒息了学生上课外体育活动课的愿望。即使有活动课时间,有些班级的课外活动课也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场地、器材很难得到保障;女同学三三两两堆在一处跳皮筋,男同学则在校内四处乱跑、乱跳,或三五成群玩纸牌和玩具等,无任何的章法可言;五、六年级的同学则有踢足球、打篮球的嗜好,在每一次的活动课中均以一种无序、随意的状态而告终。

一、课外体育活动课的组织形式

基于上述的调查情况,我们进行了分析和诊断,了解到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课的兴趣、爱好、性别、年龄等相关因素,并根据其特点制定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及组织方式,初步构建了小学生课外活动课管理基本模式。我们以兴趣活动小组为依托,以业余训练为重点,形成了以课外活动课为基础、以自愿选择活动项目为基础的课外活动课新模式,使小学生课外课告别了原来“放任、自由”的状态。

我们构建了课外活动课的管理体系:成立由学校行政主管任组长,少先队总辅导员、体育教研组长任副组长,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为成员的课外体育活动领导小组,责成各班制定课外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要求班主任、体育教师准时到位,按学校要求组织课外活动;每周检查并公布活动结果,期末汇总。考核结果与班级评优标准,与优秀少先队、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挂钩,以此促进了课外活动课的正常开展。

二、体育课外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

我们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暨素质运动会,每学期举行小足球、小篮球、乒乓球等比赛,每月进行各年级体育单项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家庭运动会等,既提高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又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实行体育组教师负责制,将各年级每周两节课外活动课的内容、场地、器材等组织与监督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身上。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子、走高跷等;有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提高活动能力和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和比赛,如球类、接力赛、棋类等;有以增强体能和技术为主的身体素质练习,如田径、体操等。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和老师创编一些安全可行、活泼有趣的体育游戏、健美操等等,做到每天有活动、每周有比赛、每月有年级体育单项赛、每学期有全校性的体育比赛、每学年有大型的综合素质(田径)运动会。这样教师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通过以获取直接经验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得到了满足和发展,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体育课外活动课程过程的管理

课外活动课的实施过程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通过构建课外活动课的操作体系和管理模式,促使课外活动课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的作用,加强对课外活动课的组织领导。具体要从四个基本层次着手:首先,应将课外活动课的组织纳入体育教育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将它作为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学生会、少先队等团体的宣传鼓动作用和组织作用。第三,要特别重视发挥班主任的积极作用,应将班级体育活动的组织列入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并经常检查督促。最后,要注意发挥各类学生体育协会和学生体育骨干与积极分子的作用。层层选拔,挑选出一批身体素质好、符合比赛年龄、基本技术较好的同学成立校各级运动队,利用课外活动课、每天放学时间和双休日进行强化训练,邀请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名家定期来校指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比赛能力,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应尽量使各班级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交替进行,更好地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规定,并将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列入课表,作为必修课程。要建立课外活动课的常规,其内容可以包括按时借用和归还体育器材、预防伤害事故、开展检查评比等。要加强计划安排,以确保课外活动课正常而有节奏地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孙汉超 秦椿林 《体育管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体育课程管理篇2

关键词:体育旅游;学士;学位;课程;南十字星大学;林肯大学

近年来,体育旅游作为一种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综合效益的特色旅游项目,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成为了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澳大利 亚就在其体育旅游发展战略中提到:“推动体育旅游的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是发展体育旅 游的重要决策。许多国家的大学中都开始设置体育旅游的相关课程,其中以澳大利亚南十字 星大学(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和英国林肯大学(university oflincoln)为代表 的少数高校已经开始培养体育旅游专业的学士。

我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都是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推动因素,但 同时也给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了借鉴国外体育旅游人才 培养的经验,推动我国相关课程的发展,本文对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和英国林肯大学的体 育旅游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课程的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1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学士学位课程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成立于1970年,有利斯莫尔、黄金海岸、考夫斯港和悉尼四个校区,在校学生10 000余人。Www.133229.cOm该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系隶属于商学院,是澳大利亚同类专业中的 佼佼 者,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的体育旅游专业设立于1999年,是目前澳大利亚唯一能够授予体育旅 游管理学士学位的专业。

1.1课程设置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掌握国内和国际体育旅游业 管理者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力求寻找旅游理论与体育管理的商业准则之间的平衡 。

该专业的学位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学生必须完成24个科目内容的学习(表1) ,其中包含必修规定的18个科目、在指定选修科目选择的4个科目(总共14个)和2个非指定 选修科目。24个科目全部通过之后,方可授予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围绕培养目标展开的,较好的实现了旅游理论与体育市场管理的结合。 它从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甚至环境学、政策学的不同视角对体育、旅游 和体育旅游进行了分析,充分体现了体育旅游这门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必修课和选修课 也是各有侧重,必修课以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为主,同时还包含了工具课程( 统计学)和实践环节(实习)。选修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体育旅游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 和深入,一些课程还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

1.2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材的选择

教学科目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第一步,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每一科目的教学内容和教 材进行安排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工作。在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相关部门对每一教学科目都进行了规范和细致的安排,本研究以专业必修课程体育旅游概 论i和体育旅游概论ii为例进行分析(表2)。

通过对体育旅游概论i和体育旅游概论ii的分析(以下简称i和ii),我们发现该专业教学内 容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一致性保持的很好。i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学习体育旅游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因此教学内容以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为主,并结合一些案例说明当 今体育旅游的发展概况和存在问题;而ii的教学目的则是在i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体育旅游的 相关理论,探讨体育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前景,因此教学内容就结合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 的大量案例,研究体育旅游与经济、文化、政府管理、地区发展的关系,预测它在未来可能 出现的问题。

该专业教材的选择也体现了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一致性。i和ii都把《体育旅游》(1999) 这部相对经典的著作作为指定教材,有利于保持两个阶段研究基础的一致;而二者的推荐教 材完全不同,这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差异。i中推荐的体育旅游方面的著作有利于学生掌握较为牢固的专业知识,而ii中推荐的8种著作和12种期刊则有利于学生认识的丰富和加深,并 能够获得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本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1.3教学方式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对学生的就业非常重视,在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因而教学方式较为灵活。对于绝大多数课程来说,有讲授课、指导学习课和自学三种教学模 式。但各科目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调整各教法的比例。对于体育设施的规划设计、统计学、 旅游与酒店中的人际交往等教学科目,还采用了实验、实际操作、模拟现实等实践性较强的教法。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旅游专业的一些教学科目是由该校其他院系开设的,如体育运动管 理、体育运动金融管理、体育运动研究设计等课程是由运动科学与体育管理系承担的,这充分体现了交叉性学科的特征,发挥了该校多学科的优势。

对实习环节的重视证明了该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该校认为实习是完成本专业课程 的关键,在整个课程中实习相当于4个教学科目,足见其重视程度。学校要求,在6个月的实 习期间要有至少600 h的学习时间。实习包括3个部分:1)在国内或国外的旅游、酒店 、体育相关部门从事能力所及的具体工作;2) 完成一个与旅游、酒店和体育经营有关的研 究计划,该计划必须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得到实习指导小组的批准;3)由实习指导小组 批准的实际的技能训练计划。为了确保实习效果,学校要求必须在完成19个科目的学习任务 (除实习外有20个教学科目),并对学生的个人简历、工作申请、面试等方面进行就业技巧 的专门培训后,才能开始实习。实习结束以后,实习指导小组还要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 价。

1.4教学评价

与大多数欧美国家高校的教学评价方法较为类似,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体育旅游管理专 业的教学评价大致包括课堂讨论与演讲、作业与课堂测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各个教学科目的评价方式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相一致,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表3)。

2英国林肯大学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课程

林肯大学1932年建校,是英国国立学院,有一个主校区、两个分校区,在校学生9 000余名 。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属林肯商学院旅游系,位于其主校区(rrayford校区)。

2.1课程设置

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对旅游和广义体育关系有一个完整的 知识和理解,并懂得管理和开发与体育相关的特色旅游。具体来讲,该课程赋予学生必要的 知识和能力来开展与体育相关的旅游事业,特别关注于旅游产业的结构、复杂性和挑战,以 及与策划、开发和管理体育旅游相关的案例和技能,课程分三个层次(表4)。

2.2教学方式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遵循职业守则和道德。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自己掌 握时间。学院举办各种讲座,用来启发学生,促使他们接触到实际话题和当前的发展状况, 进而在学科范围内组织辩论。有时会邀请从业者提供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接触该产业,学生从中获得从业建议。除了导师组织的研讨会外,学生也可自己组织学习和互助小组进行讨论。 这些研讨会的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在研讨会前,学生要结合当前的学科前沿并提前准备选 定的材料。在研讨会上,学生可以发表自己想法并通过讨论得以澄清。该课程其它的学习方 法包括课堂小组练习、讨论、陈述、样本材料评估、案例分析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始终受到鼓励。

2.3教学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提供给学生不同的机会展示他们的能力。评价强调各个模块学习的特点 ,并根据结果评价进步幅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对评价内容及其复杂性有更高的要求。

为检验基础知识,避免抄袭,有些模块采用考试来检查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的能力高低。考试 形式从第一层次不太复杂的简短问题讨论到第三层次的案例分析和论文,学生还要熟悉研讨 会式的考试技巧。

学生自己安排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通过论文发展研究和分析能力,并在更深的层面上挖掘课题。这其中存在很多形式,包括论文、报告以及单独或集体陈述等。

2.4教学特色

该课程着力于培养出独立、进取、知识丰富的毕业生,以求使学生喜欢学习、有事业心、快 乐,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能够抓住事业和生活中的机遇,并对社会有积极贡献。

林肯大学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都提供两次实习机会:短实习12周,安排在第二和最后一学年的中间,该实习会得到“shellsrep 计划”的基金资助;长实习大约40~46周,安排在 完成学位论文期间,能得到全职雇佣资助。除了以上两种实习以外,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也 是受到学院鼓励的。

3 结论与启示

1)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和英国林肯大学充分发挥了该校旅游酒店管理系和运动科学与体 育管理系的学科优势,经过6 a的发展,其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和规 范的学士学位课程和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加快我国体育旅游方 面的人才培养,将会对我国体育旅游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国外体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方法灵 活,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评价过程规范,手段多样。

3)建议我国加强体育旅游的学术研究,推动学术交流。本专业课程教学科目的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前沿性都显示了本专业的研究水平和吸收先进成果的能力。在我国,一些高校也 开设了体育旅游或类似专业,但国内研究者在体育旅游领域取得的突破性的、能够借鉴国外 先进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较低层次的、重复性的研究还大量存在,这些将限制我国体育旅游专业的发展。建议国内在加强体育旅游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合 作研究,吸收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

4)建议结合体育旅游交叉学科的特点开设课程。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中 规定:“课程设置力求寻找旅游理论与体育管理的商业准则之间的平衡”。在此指导下,本该专业就侧重了与体育和旅游相关联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体育旅游概论中更是对体育、 旅游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另外,虽然体育旅游管理是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的一个专业,但该专业的部分课程则由运动科学与体育管理系承担,这有利于两个系各自优势的 充分发挥和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建议我国高校特别是同时拥有旅游学院和体育学院的高校也要加强校内、校间联系,合作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5)建议国内相关专业重视学生能力和实践环节的培养。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和英国林肯 大学体育旅游专业对实践环节的重视表现在:(1) 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较多的采用了讨 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2)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实际技能与技巧掌握的评价占有较高的比重;(3)对实习环节的高度重视。这些 具体的措施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有很好地帮助,非常值得总结和吸纳。

6)建议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以及心理学教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管理学位课程体系提供借鉴。(1)在体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 增设国情教育相关课程,使学生加深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理解 ,从而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 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培育民族精神和推进体育旅游管理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2)为了谙熟体育旅游者的心理特征,挖掘体育旅游市场的潜力,迅速提升我国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体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深化体育 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轨迹研究,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可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拉长体育 旅游产业链,为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做大做强作好人才准备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joystandeven, paul de knop.sport tourism[m].champaign,il:h uman kinetics,1999,4.

[2]sport and tourism division, towards anationalsport tourismstrategy [r].2000.

[3]leo jago,sport tourism in australia[j].journal ofsport tourism,20 03,8(1):7-8.

[4] hesther j.gibsonsport tour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special issue[j]. journal ofsport management,2003(17):205-213.

[5] 周艳丽,等.澳大利亚体育旅游发展战略及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借鉴[j].体育文 化导刊,2005(8):47-49.

[6] 杨吉春,等,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5-17.

[7]swart.k. an assessment ofsport tourism curriculum offerings at academic institutions[j].journal ofsport tourism,2001,6(1):5-9.

[8] http://www.scu.edu.au/schools/tourism/index.

[9] http://www.lincoln.ac.uk/lbs/_courses/undergraduate/sports_tourism_managem ent/default.asp

体育课程管理篇3

[关键词]中本贯通;体育课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3-0138-02

一相关概念

(一)体育课程一体化

体育课程一体化主要从四个维度展开: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其中,纵向衔接是指上下学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应具有有序衔接性,重点是课程内容的衔接,纵向衔接是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的焦点。

(二)一体化研究界定

研究以中职体育课程提高期对标本科体育课程应用期,以中职体育课程专项化对标本科体育课程个性化。聚焦中职体育课程与本科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研究上海市交通学校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的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内容,探讨体育课程一体化。

二、研究依据

(一)政策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具体要求的重要举措。

(二)理论依据

体育课程衔接是中本贯通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在必然需要。中本贯通是中职与本科两个学段前后衔接的序列:前一学段是后一学段的铺垫和基础,后一学段是前一学段的延续和发展。两个学段的体育课程衔接为统一整体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本贯通体育课程。体育课程衔接是优化中本贯通课程功能的需要,通过有效衔接使两个学段的体育课程功能一体化组合,实现功能的最佳发挥。

三、体育课程一体化视域下上海市交通学校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体育课程现状调查分析

(一)学生对待体育课程态度现状

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部分中本贯通物流管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有自卑、叛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等现象。通过调查(见图1),仅有40%左右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表示喜欢体育课,远低于同龄高中学生,还有部分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

同时,还发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体质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见下表)。综合两个调查分析,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体育课程存在参与度较低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缺失合理、合宜的体育课程培养方案。

(二)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职业性

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將来是从事运输、配送、仓储、物流市场开发等工作,无规律大强度劳作、无规律休息可能是常态。因此,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体能的需求特征,将职业体能训练渗透到体育课程中,开发相应的职业体能训练内容应是中职体育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遗憾的是,目前的体育课程在此方面的内容较为缺乏(见图2)。

(三)体育课程专项化程度发展不足

通过横向比较(见图3),我校开设的专项化体育课程项目较少,不足上海市中职校专项化体育课程的1/4。同时,中本贯通物流管理专业体育课程与专项化的要求有差距,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还存在欠缺。

(四)体育课程缺乏系统连贯性

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及体质健康管理需要经过长时间系统、连贯的学习及训练,但在中本贯通模式下,体育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存在先天不足和客观局限(见图4)。中职与本科学习之间缺乏整体规划,这就造成了3年中职与4年本科学习之间的体育课程内容衔接困难、前后脱节,知识点零散重复,无清晰的教学主线。

四、体育课程一体化视域下的建议对策

(一)中本贯通体育课程目标的衔接

首先,从年龄发展的特点来看,中职学段应以发展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培养职业身体素质为目标主线;本科学段应以能实际应用、形成良好体育素养,巩固职业身体素质为目标主线。同时,由于两学段的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不同,每学段相应的教学目标层次应有所区别:中职的课程目标以促进提高,发展专项运动能力为主;本科的课程目标以实际应用,满足个性化体育运动需求为主。

(二)中本贯通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1.贯彻“健康第一”的精神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可见,“健康第一”是中本贯通两个学段体育课程内容必须遵循的逻辑起点。

2.中职与本科体育课程内容的能级递进

按照体育课程目标衔接的设计,中本贯通的学生从中职学校升入本科院校,将面临学习的体育课程内容从专项化递进到个性化、从掌握专项运动技能递进到应用运动技能、从发展职业体能递进到巩固职业体能、从培养体育素养递进到形成体育价值观,这些递进是能级的跃迁,设计一体化的中职与本科体育课程内容时要注重能级递进。

3.大力发展学生职业体能是中本贯通体育课程衔接的重点

中本贯通培养的学生除了要有专业岗位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强的体能,表现出与岗位作业操作密切相关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等身体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夯实身体基础。因此,中职体育课程与本科体育课程,都应把大力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作为内容建设的主线,是中本贯通体育课程衔接的重点。

4.建设符合学生不同年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的体育课程内容

中本贯通体育课程内容建设要符合学生不同年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实现有效衔接。中职学段的学生对具体、可操作的动作技能有着比较强烈的兴趣,但学习抽象理论知识有一定困难;随着年龄增长,本科学段的学生逐渐具备学习抽象和复杂知识的条件。因此,在中职学段,应注重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项技术技能的培养;在本科学段,应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应用。

(三)建立中职与本科体育教师的交流互动机制

通过构建中职与本科体育教师的交流互动机制,定期开展中职与本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真正了解对方在体育课程教学上的主要诉求。本科教师可以参与中职体育专项化课程的研制,中职教师可以加入本科体育个性化课程的开发,在机制上促使中职体育专项化课程与本科體育个性化课程进行有效衔接。

(四)打破两个学段各自独立的体育课程框架

体育课程管理篇4

关键词: 旅游管理 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逐渐形成产业化,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逐渐扩大和提高。我国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从1979年的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诞生至今,已经为我国的旅游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然而面对日益提高的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迎来了新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和重难点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指导与体现的关系,也就是说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指导,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的体现。所以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一定要由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相组合而成。

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配套改革,教育部在1998年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已经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1]目前,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过多地依赖其它学科,缺少自己的特色,较少考虑旅游业本身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因此导致大量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同时,相当多的旅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旅游人才。[2]因而,我们要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紧跟时展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等旅游专业人才。

一、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我国的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时期,到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成熟了,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体系的目标不清。

我国的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是从相邻学科、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发展成为旅游本科教育的,因而目前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不明晰,一方面它想要和相邻学科、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区分开来,体现出高等教育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对从业人员,无论是对基层工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要求,我们在培养高等人才时不可能忽略技能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级人才的综合能力,但是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度很难把握,这就导致我们目前课程体系的目标不清。

(二)课程体系的依赖性强。

因为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依托地理、中文、外语等学科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在课程体系上存在着很多的对原有母系学科的依赖,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但是还没有认识到研究合适自己的、独立的、合理的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仍然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它只是在沿用母系学科的课程的基础上简单地添加了一些旅游方面的课程,造成旅游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强烈依赖性。

(三)课程体系的层次模糊。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很晚才从职业教育中起步,教学管理体系既不规范又深受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快速发展,使得我们有一些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思想存在,所以在大学本科旅游管理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操作性和知识性的课程,理论课程比例相对偏低,导致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感觉到课程深度不够,理论薄弱。在对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学校本科教育深广度的调查中,学生反映其深度不够的占67.1%,反映其面太泛的占6.2%,反映其面太窄的占12.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本科教育的突出问题是深度不够。并且与旅游专科教育相比,85.3%的学生认为本科教育应突出综合素质培养,14.7%认为应突出理论素养。

(四)课程体系的保守性严重。

在我国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保守性色彩。大致说来是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老化严重,没有能够考虑到现在的时代特征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就业面,还仅仅把培养目标局限于培养旅游行业的直接系统的从业人员,忽略了旅游行业的介入系统和支持系统,这种思路极窄的课程体系严重制约了我们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及技能水平。

二、对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

教育专家拉塞克和维迪努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与传统教育目标相比较,提出了新的教育三层次,即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新的三层次已成为国际教育的明显趋势。这种新的三层次划分与我国提出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是不谋而合的[3]。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全面和具体的体现,只有新的教育方向和目标才会带来课程体系的更新。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类大中型宾馆、饭店、旅行社等相关部门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还有可能到旅游介入系统、旅游支持系统中工作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所以,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高等旅游教育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决定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就是要求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与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3+1”模式为依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求实创新、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空泛,没有能够明确地提出能够量化的、有实际意义的、清晰的培养目标,即使目前有一种培养旅游行业职业经理人的思路,但仍然没有明确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具有哪些特质的职业经理人。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修定教学目标,最好使得该目标能够有比较明确的量化标准,这样利于进一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本科的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更多地偏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了解一定的基础技能的前提下,厚基础,加强管理能力上的培养,尽量使毕业生能够拥有宽厚的知识面、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的、实践的能力。

中国地质大学的旅游专业是依托地学专业发展起来的,在它的课程设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学特色的东西,比如旅游地学、珠宝知识,另外在课程的讲授中,也会牵涉到相当多的地学特色内容,比如旅游区规划与管理等课程,这是该校旅游专业的一个亮点,它充分结合了原来所依托的专业,又没有过分地依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有一定的过人之处的。

三、发展思路

(一)增加基础学科比重。

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制一般是4年,以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为例,本科专业第一学年安排的是一些基础学科,第二学年安排的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安排的是专业课,第四学年主要是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这样的课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有轻基础、重专业之嫌。而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才能够得心应手。旅游管理专业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没有数学数学基础,旅游经济和旅游财务管理的课程学起来就非常困难。因此,建议适当降低专业课的比重,延长基础课的学时,把大学的前两个学年用来开展基础学科教育,后两个学年进行专业教育和毕业实习。

(二)对某些专业课程进行合并调整。

不少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建议对这样的课程实行“关停并转”,也就是说对那些重复的课程实行合并,停掉部分类似的课程。比如旅游市场营销这门课程,实际上是市场营销课程的细化学科。有些高校用《旅游市场营销》来替代《市场营销》或者两者都开的做法很不合理,《市场营销》远比《旅游市场营销》更基础,知识体系也更完备,绝对不能用《旅游市场营销》代替,二者都开也大可不必,可以考虑合并为《市场营销》一门课程;至于在旅游业方面的应用,则可以由专业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补充。

(三)树立大旅游思想,培育大旅游人才。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它越来越牵涉到更多的产业,不再简单地局限于旅游的直接部门。因而,很多学者提出了“大旅游”观点,即旅游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系统,由直接系统(旅游主题、旅游资源或项目、旅游媒体或服务业)、介入系统(通过直接系统介入服务如电信、金融、保险等)和支持系统(即支持直接系统的行业和部门如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房地产和社会文化管理部门等)三大系统构成[4]。按照“大旅游”的观点,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注重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适当淡化专业倾向性,培养具有更强综合素质的旅游复合人才。

(四)全英语化教学的尝试。

我们可以引进在该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全英语教学班的做法,弥补目前旅游管理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不足。目前旅游英语的教学还较多地停留在理论的层次,在全球化的形式下,对于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更需要把英语当作一种工具和交流的手段,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英语交流,争取进行全英语教学。

(五)继续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实践。

在该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安排了大四一整年的实习时间。笔者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一年里,学生可以学到技术操作性的东西,还可以面对社会,看到最前沿的职业需要,以及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在工作中得到教师的指导,增加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在找工作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该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能够依托于原有地学专业,发展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旅游管理教育。它有很多成功之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顺应时展和社会需求,改革调整课程体系,争取使该专业课程更加合理,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参考文献:

[1]罗兹柏,罗有贤.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旅游学刊,1997年教育增刊.

[2]陈才.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段)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2003,(7).

[3]拉塞尔・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1996.

体育课程管理篇5

关键词:酒店 管理 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219-01

一、酒店管理专业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1.体育课的内容专业性不强,与本专业联系不大

首先是职业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大多是田径、球类、体操等项目,对比来看与中小学的内容相差无几,而且重复教学的内容也较多。从而使中职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更大的本质上的提高。其次职业学校体育教材与社会体育产生了断层。学生走出校门后会发现,一般群众体育活动与学校的截然不同,使得多数学生毕业后很快中断了体育锻炼。再者,目前职业学校的体育教材大多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而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忽视了基础课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方向服务的原则。由于缺乏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依据,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缺乏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2.教学模式落后,教学过程简化,方法单一,理论知识及专业理论课时极少或没有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本性应该是活泼好动的,特别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学生,更是愿意“玩”,然而,从体育课的练习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好。总的分析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延续中学模式无新意。

2.2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的培养,教法枯燥,缺乏创意,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

2.3老师缺乏对专业的理解,不能因专业而异,区别对待,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满足。

2.4缺乏专业有关的体育理论指导,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看待所教授的体育知识和内容。

3.基础课不被学校重视,体育活动少,也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

众所周知,在职业学校,专业课是放在首要位置的,而像体育课这样的基础课则容易被忽视。体育活动少,学生缺乏练习的辅助动力,单纯的靠上课的45分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还有中职学校的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这是影响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原因。

二、酒店管理专业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

1.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大胆调整教学内容

1.1依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根据酒店管理专业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岗位对体育技能的要求,制定具有本专业特点的体育教学校本课程内容,从酒店管理的前厅、客房、餐饮、康乐四大专业课中,提炼体育专业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更具专业性。改变注重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把专业技能和体育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满足身体锻炼的同时,也锻炼了专业力量,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2.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根据职业学校对身体素质的各项要求,依据教学的可行性原则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比例做了适当的调整,制订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体系,使教学更具有可行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3.多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对抗性较强的教材内容

避免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挖掘教材中的竞争、娱乐因素,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和职业转换中具有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

2.变换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1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更好的为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服务。

我认为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境,变换教学模式,遵循“教无定法”原则很适合现代体育教学都需要,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

2.2以专业技能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不再一味的用讲解示范法,而是用兴趣激发法,提示诱导法,引导纠正法进行教学,学生练习也不再采用反复练习法,而是用大量的游戏法,比赛法、综合练习法让学生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充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合作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协调配合,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彻底完成素质教育的目的。

3.大胆改革创新体育项目更好的为专业方向服务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是,学生应具备较强大的上肢力量,持久的站立能力,良好的仪表行态,还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记忆力、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因此,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传统体育的基础上,大胆的开设和积极引进新兴的体育项目,开展形体训练练习,培养学生美好形态和审美能力,发展静力性肌肉练习,长时间走步和站立练习,开展能充分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团结合作精神,顽强意志品质的体育运动项目,根据学生将来要从事职业的特点,要使学生学会活动范围小,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易于开展,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例如羽毛球、毽球、乒乓球、瑜伽、健身操等,为将来能够在工作余暇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和从事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积极组织二课活动,开展校内各种比赛活动

体育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二课体育活动,来满足学生“吃不饱”练不够的缺憾,项目主要以体育选项教材为主,主要是提高、健身与娱乐类运动项目,以此来满足个别学生的不同体育兴趣,弥补体育课内容选材的缺陷和漏洞,同时培养特长生,参加省市举行的比赛,项目有:健身、健美、球类、形体、散打、武术、体育舞蹈、田径以及相关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的体育项目介绍,如保龄球、高尔夫球,健身健美等康乐体育项目。每学期为一教学周期,由各个带队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选项,自觉参与,修满考核合格获得选修学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为学生更好的参与体育运动提供外在动力,健全学生体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此外,还要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投资,培养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每学期都有比赛,都有远足活动,为更好的完成用人单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志刚.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为视角[J]. 社会科学家,2008,07:96-99.

体育课程管理篇6

关键词: 中学体育课程 健康管理 教学管理模式

一、前言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意见要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1]。同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联合了“关于实施《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要求《标准》自之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2]。

目前中小学学校均按照上述意见或通知精神全面实施了《标准》,积极开展中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如体质测试上报数据、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等,有效地促进了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然而,中小学在健康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在教学管理方面较为突出。

二、中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概念

关于健康管理概念的界定,我国学者陈君石等认为:“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是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3]

根据上述可得:“中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就是对中学生个体的体质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对体质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过程。”即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评价干预循环的过程,其中干预是核心,中学体育课课内教学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干预手段,课外体育活动是有力的补充。课内外分层教学管理模式作为保证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的主要手段,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目标就是激发中学生个体参与体育活动兴趣,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水平。

三、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自从国家颁发《新课程标准》以来,中学学校体育发生了重大改革,为中学学校体育带来了无限生机。中学体育课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周课时从2节调整为3节,沉闷的“两操”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中学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成绩。各类各级学校坚决实施了各项改革,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良性发展。但从中考成绩与体质测试数据来看,中学生体质整体水平下降,而且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就是体质好的学生越来越好,体质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体质健康管理措施。

(一)只有测试,没有管理。

自从实施《标准》后,各中学都积极对学生体质进行测试,并及时上报国家数据库,但在测试后的数据分析工作方面,基本上没有开展,未能体现测试数据的价值,仅仅停留在测试方法和简单评价层面,“大课间”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有开展但缺乏有效的管理,特别是对体质弱势群体有针对性的管理。

(二)中学体育课程的编排及分班不科学。

现行中学课程是由学校教导处以“行政班”为原则统一编排,统一调配教师,这样对中学其他学科是可行的,但对于体育课程来说是不科学的。这样的“行政班”分班对体质健康管理来说有盲目性和随机性,导致同一个班学生体质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教学管理实施时难度增大。在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有一个,但学生体质层次多,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会感到分身无术;综合素质低的教师就会放任自流,体质好的学生自然好动,但体质差的学生想运动却不知道运动方法或千方百计逃避运动,学生整体体质难以提高。现行中学高中阶段体育课程以“选项”分班,有一定的针对性,但还是存在在同一个选项班当中学生的体质差异较大,教学实施同样有难度。在周课时次序编排方面也存在问题:体育课都排在上午或都在下午,或者两、三天连续编排。总之,行政分班就是累了教师,苦了学生,都不利于提高学生体质。

(三)课外体育竞赛就是体质优生的竞赛。

现行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有:校运会、体育单项竞赛及校外各级竞赛。举办各类竞赛,尽管体育锻炼氛围有了,很多学生也参加或参与了,但学生整体体质却没有多大变化。实际上,无论校内还是校外的竞赛,体质优生永远都是主角,体质差生永远都是观众,正如有评论说的:“金牌数是多了,国民的体质却下降了。”

综上所述,中学学校应建立体质健康管理理论与服务模式,开展中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理论体系与服务管理模式研究。特别是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加强对体育弱势群体的干预服务,全面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四、中学体育课程课内外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一)课内外分层教学模式的目标与意义。

曲宗湖教授认为:“现阶段中国学校体育仍然以增强全体学生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4]就目前来看,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主要有: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个子矮小偏瘦,肥胖,缺少体育锻炼,“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等,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处在不利地位,形成了体质弱势群体。中学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是,现行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有效加强对体质弱势群体的管理和干预。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体育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课程框架或系统。从结构理论的原则看,完整的体育课程模式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学习评价等几个要素”。[5]为此,我校建立了“体育课程课内外分层教学模式”,目的是区别对待学生,分层教学,加强对体质弱势群体的管理和干预。如图1所示:

本模式中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部分,而“课外”又分为“课间时间”和“课余时间”两部分。它们的中心目标是一致的,中心目标的实现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确立了中心目标,再根据学生体质差异,确定差异目标,加强针对性干预(课程的编制和教学实施)。

(二)体育课程课内外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1.体质测试

明确测试对象;对测试目的、内容、方法、场地器材等进行广泛宣传,消除学生不必要的好奇和紧张心理,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体检与体质健康测试,评价每位学生的体质、健康信息,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便于科学管理。

2.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按“体育班”为单位组织开展,不同“体育班”的学生在活动内容上要有区别,可进行竞赛、兴趣活动。各项竞赛不仅是为体质优生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体质弱势群体服务。

3.评价机制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占50%。建立考勤制度,考勤情况与表现;课外体育锻炼表现;体育兴趣爱好与习惯占30%。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或竞赛占20%,如图2所示:

体育课程课内外分层教学管理模式,在我校经过一年多的实施,效果显著:2011年中考成绩由53.4分上升到57.2分,学生喜欢体育课的比例由过去的58.6%上升到78.1%,学生的参与度由过去的64%上升到87.3%,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由过去的75%上升到92%,2011学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由73%上升到88%,学生体质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运动技术技能进一步提高,弱势群体正在减少;教师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教师的调配、场地的利用,器材使用的分配问题得到充分解决。

五、结论与建议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体质的学生要求,建议建立课内外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加强管理,有针对性地减少体质弱势群体,大面积地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诚然,每一个新模式都会引来争议,每一个理论都要经过实践证明。我校实践证明,体育课程课内外分层教学模式是符合管理科学和运动科学的,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有利于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中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http://省略/.

[2]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http://moe.省略/.

[3]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

[4]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18,(4):6-9.

体育课程管理篇7

从体育院校(系所)学生的就业来看,近年来,我国体育院校、综合性高校的体育院所培养的体育学科毕业生除了为中小学校输送体育师资外,同时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这些院校(系所)正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所需人才及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培养基地。由于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有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背景的体育高级人才,于是,各体育院校(系所)的体育管理学院(系)纷纷成立,进行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管理学是各体育院校(系所)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研究将以首都体育学院开设的管理学原理为例,从管理学课程的学科地位与作用、管理学课程开设的时代要求和市场需要入手,提出当前开展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为各体育院校(系所)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行性参考。

一 管理学课程在体育院校(系所)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管理学课程处于体育院校(系所)管理专业课程的基础、核心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重要依据。依据这一目录,学位授予单位按照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对学生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体育管理专业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二级学科中均未列出,在列的仅有旅游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对较为成熟的学科专业,体育管理学科在各地体育院校(系所)的实际操作中,均将其划为公共管理类(代码为1204),因此,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体育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这不仅反映在学科门类划分归属不清上,还反映在体育管理专业成立时间较晚上。我国第一所体育院校——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于1952年11月,但各院校设立体育管理专业却是在30年之后,1985年武汉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管理系,这是全国最早招收体育管理本科专业的院系,随后北京体育大学(原名北京体育学院)管理班于1985年开始招生。最早的体育院校——上海体育学院于1994年开始在全院各专业中选拔学生试办体育管理班,1995年面向全国招收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2001年体育管理专业更名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随后,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首都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成立于2003年。时至今日,几乎每个体育院校(系所)均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的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因此,管理学课程在体育院校(系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为体育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考试科目,因此,也便受到了体育管理专业师生的广泛重视,成了体育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体育院校(系所)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体育管理学》《体育公共政策分析》《体育赛事管理》《体育资源管理》《体育经纪人》等,管理类相关课程占得比重较大,这也说明,管理学课程在体育院校(系所)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体育管理方向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 管理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1.管理学课程在体育院校开设的目的

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是各体育院校(系所)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目前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是罗宾斯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引导学生建立起管理学原理的知识框架,形成清晰的管理学理论思路,为以后《体育管理学》《体育公共政策分析》《体育赛事管理》《体育资源管理》《体育经纪人》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就是要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

通过对管理学的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并为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对未来的工作、生活、实践有些帮助。同时,由于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现代体育管理发展对体育院校(系所)体育管理研究方向学生的时代要求

管理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活动,植根于现代社会实践需求之中,已构成现代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内在机制。当前,全国各地体育管理专业教育形成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三个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体现出与体育管理实践、地区人才需求相协调的特征。与国外相比,我国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尚不合理,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亟需改善,人才培养在不同地区和地域存在着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问题。

三 体育院校(系所)管理学开展的困难和问题

1.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课程上多涉及管理思想、管理环境、管理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以及价值链管理、组织绩效等内容;在教学理念上,管理学课程需要积极吸纳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不断丰富现代管理学的内涵和外延。此外,管理学与多种学科,如经济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吸纳,正在成为涉及多个领域的普遍性的学科群,这也反映了管理学多科性或综合性的特点。

管理学作为体育院校(系所)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管理学一般开设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但是,在体育院校(系所)管理专业开设这门课程面临着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学习方法问题。学生刚刚迈入大学校门,学习方法还沿用已有的高中阶段的固有模式,对管理学的学习还仅停留在记忆层次,不能在管理学的多个知识点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二,管理学课程内容问题。目前,大多数体育院校(系所)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采用的教材为斯蒂芬·P·落宾斯的《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条理清晰,为管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但是教材共628页,内容丰富,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完成这样庞大的经典教材的教学,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不可避免。第三,管理学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刚上大学的学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如此庞大的知识群,在数轮教学中,学生都普遍反映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强,不易掌握。

2.管理学知识的共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匹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它不同于宏观管理学、微观管理学或者某一学科的管理学,它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体育院校(系所)学生多数是对体育项目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对普遍性的管理学的学习兴趣不浓、知识储备不足。尤其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管理学课程多采用传统的知识点授课模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难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课程内容枯燥,专业术语难以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管理学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错位时,学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管理学的奠基地位便岌岌可危了。

3.管理学学科实用性特点与学生管理实践的不匹配

管理学是一门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管理实践为切入点,掌握管理过程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管理实践、管理案例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每个事件都处于某一管理系统中,而这个管理系统也正在按照我们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在运作,只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于是,管理学教学中较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实训教学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体育管理、体育产业发展的不成熟,相关方面的成熟案例有限,管理学案例和实训教学难以触及体育领域的管理事件,学生感觉管理学和自身的专业关系不紧密,仅仅是一门必修课,取得学分就可以了。因此,案例教学、实训教学开展的不顺畅。

四 体育院校(系所)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对策

自世界第一家现代企业诞生至今,企业经历了220多年的发展,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管理方式逐渐正由“以产值为中心”的依法治厂管理转向“以信息为中心”的智能化管理。在体育院校实施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结合体育院校的学生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性的课程教学模式。

1.实行强化能力培养的单元式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在确立管理学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能力分解,构建若干个管理能力培养训练单元,即以一项(组)能力培养为一个管理实训单元,以系统进行该项能力的打造与培养;再由若干个训练单元组成训练阶段;再由训练阶段组成实训课程,完成课程的实训。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管理环境,分析界定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析是管理学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

案例教学目前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管理学教学手段,哈佛大学80%的管理学课程都采用案例进行教学。体育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所选的案例,均应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空间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管理角色扮演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管理意识与实际管理技能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可由师生共同选择案例,并编写脚本,由学生们进行演出,演出分为两部分:一是所要解决的管理关系与矛盾的展示;二是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演出结束后,全班同学进行评议,分析各扮演者处理是否得当,并提出更好的建议。可以分组进行,有关角色也可以轮流扮演。这种方法可提供更有价值的仿真环境,并且使学生对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管理问题进行动态的分析与决策,对于训练学生的管理意识与实际管理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管理沙龙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活跃的教学氛围

体育事件中涉及有大量的管理学案例,一方面是体育院校学生熟悉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大量地使用管理学术语和管理手段。管理沙龙就是针对管理课程的特点而尝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一般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管理问题,事先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然后,由学生们集聚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畅谈,相互启发,也可以争论,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并于事后形成文字材料。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管理学的学科魅力,并能将管理学运用到体育产业和体育赛事管理中,培养兼具管理知识和体育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这应该是当前体育院校(系所)根本的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5~88

[2]孙越.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杨文琪.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7):92~93

体育课程管理篇8

【关键词】体育服务与管理;双证融通;课程内容

1 “双证融通”和“双证”课程界定

1.1 双证融通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历证书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它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各用人单位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者上岗的必备条件和晋升工资及确定其它待遇的重要依据。

双证融通,即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相贯通和相融合。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因此,双证融通制度是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制度设计,是对传统高职教育的规范和调整。

1.2 双证课程

“双证课程”主要是指学历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受教育者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以取得学历和职业资格双证教育为特色而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双证课程”要依据四个层次的国家职业标准-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而进行设置和重组。

2 确定可考取的体育类国家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确定目前纳入我国国家职业大典的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有4种: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纪人和游泳救生员。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指导师4个等级;体育场地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5个等级;游泳救生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等级。体育经纪人分为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最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根据中职和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合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中,确定中职阶段学生可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初级和体育场地工初级证书。高职阶段可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初级和中级、体育场地工中级、游泳救生员初级证书。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了学历课程的学习,又使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完成了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形成中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等级的对应体系。

3 整合和重组课程内容

按照职业要求开发“双证融通”的双证课程,整合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将学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整合为专业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开发具有专业特色和行业标准。以职业资格能力为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构建四种能力标准一体化的课程模块(见图1)。

依照“能力递进、分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理念,“横对接、纵衔接”的架构技术,整合和重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及毕业实习等几类课程,模块化任务分解,做好中高职两阶段之间课程教学内容的递进性、连贯性,做好岗位群职业行动能力分段模块化培养的衔接,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3.1 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确定课程类型

双证课程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四标准,以发展学生技能为主要目标和方向,设置和定义4种课程类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专业方向平台课程和通识课程与其他证书课程。

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主要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中职阶段职业资格证书以取得初级体育场地工为主,同时允许和鼓励学生进行球类的国家裁判员证书的考取。

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行业通用技能。目的是拓宽学生的专业发展空间,服务于学生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设置此专业课程,不仅为了确保学生掌握行业通用能力,而且重点的是突破专业方向课程的狭窄性,同时辅助发展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是课程内容设置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主要发展学生的核心技能,本类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行业通用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是学生在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项技能上有强项或出类拔萃,为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坚持的基础。

通识课程与其他证书课程主要是培养和服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中、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课程的科目包括:德育、体育、艺术、语文、数学、计算机、外语7门课程。因此通识课程应根据国家的文件推行并结合学校发展,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程,以及课外拓展的其他实践证书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2 合理衔接中高职课程内容

中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学生身体运动能力以及心理的发展过程,安排由简到难,由基础到专项,由基础理论到实践技术的过渡性、承上启下、紧密结合的一体化专业课程内容。中职阶段尤其是中职教育过程中尽量减少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应注重学生体育运动基础能力和运动基础知识的奠定,为后续高职阶段的学习奠定知识以及身体技能的基础。在高职阶段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内容应安排合理,应根据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分配在恰当的学期内,而不应集中在某一学年进行考取。通过“3+3”分段课程内容的培养,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能力提升与学历提升三者的完美结合。

3.3 强化实训课程的内容

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市场需求,实训课程设置为健身服务与指导、休闲与康复、体育营销与策划以及场馆服务与管理四类模块内容。课程内容不仅要专注学生动作技术掌握熟练性,而且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服务和指导能力,实现学做教同步发展。高职阶段按照学生在校三年时间,把实训内容按照四模块统筹分配到各个学年中,实训课程应与专业方向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紧密结合,前两学年实训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促进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发展。第三学年的实训注重综合实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管理、营销艺术、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技能。

4 结语

“3+3”中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构建和衔接,应以“双证融通”为导向,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社会市场实际岗位需求,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为目标,确定四大类课程内容,做到课程内容由简到难、逐层递进的合理衔接,通过实训课程强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能力提升与学历提升三者的完美结合,促进 “3+3”中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衔接教育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薛浩.社会体育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改革[J].体育科学研究,2015,19(10):80-84.

[2]李建国.“双证融通”高职院校培养服务型人才的基本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24):26-27.

上一篇:安全生产工作要求范文 下一篇:生物技术趋势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