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16 16:14:48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体育旅游;研究领域;进展与述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35-04

引言

体育旅游是体育运动与旅游活动融合共生的一种特殊的休闲旅游方式。作为一个边缘产业,体育旅游产业是在旅游过程中融入相关的体育活动内容,成为体育运动与旅游活动相互渗透的产物。近年来,体育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体育旅游产业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与产业协同等方面将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梳理和展望,以期加快推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持续与稳定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体育旅游产业研究历程

我国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近年来研究态势较好,研究视角日益拓宽,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尤其是伴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意识的转变,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研究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开始起步阶段(1991—1998年)。1991年之前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事业化时期,旅游业是重要的创汇产业。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双休制制度,地方政府把旅游业列入“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家相关政策均推动了我国体育旅游的萌芽发展。但受当时旅游接待设施供给不足和交通条件极为有限的影响,该阶段体育旅游产业实践与发展相对缓慢,体育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探索初期;第二,初步发展阶段(1999—2004年)。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1999年实行黄金周休假制度,闲暇时间大幅增加,引发国内旅游井喷式增长[1]。受国民旅游需求迅速增长的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构成开始发展。除受2003年“非典”危机事件的影响,体育旅游研究成果相对减少外,该阶段体育旅游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大幅增加。第三,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2007年我国传统节日纳入休假制度体系,2008年推出国民休闲计划,以及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推动了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迅速提升。与此同时,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旅游发展论坛,2009年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和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以及2010年的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体育事件进一步加快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体育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

二、体育旅游产业研究领域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上,以1990—2012年23年为研究期限,以“篇名”为检索项,对“体育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模糊检索,共得到论文样本2 459篇,对“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模糊检索,共得到论文样本266篇。本文系统梳理了体育旅游产业相关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以揭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研究的整体状况和基本特征。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体育旅游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

关于体育旅游基础理论的认识。体育学界和旅游学界都基于自身研究视角界定了“体育旅游”的概念和特征。体育学界认为,广义上的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上的体育旅游是指为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2]。旅游学界则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主要从体育旅游产品的功能、体育旅游活动的目的与内容以及体育旅游资源等加以分析。刘杰(1991年)[3]较早的对体育旅游的内容、对象、类型及开发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随后,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体育旅游的理解也开始出现分化。罗永义(2009)[4]对国内外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差异比较,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人们)出于体育目的而进行旅游或在旅游过程中参加体育相关活动而产生的一类兼有体育与旅游属性的社会文化活动的统称。总体来说,体育旅游具有体育运动与旅游活动的双重性质,国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时间不长,尚没有较为统一的概念界定。

关于体育旅游产业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于体育旅游产业的概念、特征、类型和作用。目前,学界对体育旅游产业的概念及其内涵尚未有明确的阐释。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体育和旅游双重特点的新型产业,因此,可以将体育旅游产业界定为:“以体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体育旅游活动为方式,为满足体育旅游者娱乐游憩、追求身心健康的目的而为其提供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以获取综合效益的相关经济群体。”从体育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王辉(2010)[5]认为,体育旅游产业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绿色经济”环保理念下的可持续性,有覆盖面宽、产业链条长的市场适应性、公众的参与性的特征。而在功能和作用方面,体育旅游产业的积极作用得到研究者的认可,许敏熊(2005)[6]认为,体育旅游具有积累建设资金、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积极作用。韩鲁先(2006)[7]等认为,体育旅游具有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能增加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国内供求、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投资环境、增进身心健康、增进友好往来、弘扬传统文化等。

(二)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分析及产品开发

在体育旅游市场分析方面,研究关注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与培育、市场细分以及市场影响等方面。汪德根(2002)[8]等把体育旅游市场划分为休闲、健身、观战、刺激、竞技等,指出以上细分市场具有潜力大、大众性强、市场面广、年轻化和前景好等特征。杨峰(2008)[9]探讨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细分问题和目标市场的确定。周琥(2009)[10]对红三角地区实施体育旅游市场一体化及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罗永义(2009)等[11]论述了体育旅游市场细分的作用和标准,构建了体育旅游细分市场体系模式。谢新涛(2010)[12]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逻辑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西安市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进行了研究。张卉(2010)[13]运用SCP 分析框架分析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等市场结构特征,体育旅游产业的企业定价、企业创新、企业营销等市场行为特征,以及企业利润率、资源配置效率、企业成长性等市场绩效特征。

在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研究集中在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影响等方面。张汝深(2005)[14]对体育旅游产品的特征与市场机会进行分析,从确立品牌、创造需求、锁定目标、市场培植和检测调整方面探讨了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步骤。杨丽娟(2005)[15]关注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组合策略和品牌策略,并创建了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组合的三维分析图。高珊(2009)[16]剖析了金融危机给河北体育旅游产品整合带来的影响。单继伟(2010)[17]通过分析旅游者参与体育旅游需求与动机,提出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相关途径。曹秀珍(2011)[18]则通过对富阳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RMP理论分析,总结出区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框架。

(三)体育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开发战略

目前,研究主要涉及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开发模式与发展战略等方面。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宛霞、邵凯等(2010)[19]研究发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没有实现预期的规模与效益,产业发展在定位、产品开发、规划、销售等方面出现了瓶颈式的困境。在国家层次上,李波(2009)[20]、张云生(2011)[21]、鲍明晓(2011)[22]等分别从宏观角度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省域和城市层次上,俞海滨(2009)[23]对上海市、何蕾(2010)[24]对南京市、李寿邦(2011)[25]对陕西省等,分别从不同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方面展开了分析。

在体育旅游开发及发展模式方面,李卫华(2003)[26]认为,从体育旅游资源结构与区位条件配合、 结合相应的旅游活动行为结构的角度,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划分为区位资源双优型、区位条件双良型、资源占优型、区位占优型四种类型。李宇星(2007)[27]提出了我国体育旅游的资源主导型、建设保护型、完善型、新潮流项目型、移植项目型、外向效益型等可持续开发模式。雷选沛(2008)[28]从经营开发集团化、融资渠道多元化、体育文化旅游一体化、人才培养专业化等方面探讨了湖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构建的模式。徐虹(2008)[29]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提出利益相关者共生条件下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了体育旅游利益协调机制。钟学思(2010)[30]探讨了构建体育旅游圈、组建会员制俱乐部或私人会所、产业非均衡协调发展、主题式开发、政府指导下的企业化经营等国内外现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李鸿亮(2010)[31]提出以红色、生态两大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并重的核心区、区域发展时段和体育旅游产业主导市场三维图式的陕北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模式。此外,伴随大力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趋势不可阻挡。廖春海(2011)[32]认为,体育旅游整体产业链需要节能减排、传统体育旅游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传统体育旅游与低碳体育旅游要求相差甚远,低碳体育旅游理念还缺乏全社会足够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低碳体育旅游亦将成为体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产业战略选择方面,姜付高(2002)[33]、马向文(2011)[34]等就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展开研究;杨明(2009)[35]、游战澜(2010)[36]对体育旅游集群化发展策略与集群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徐金庆(2010)[37]提出通过进行区域整合模式,加大开发力度,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此外,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特色资源的创新开发、政府规制也分别得到关注。

三、体育旅游产业研究述评

(一)研究热点较为集中,研究领域尚需拓展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在体育旅游基础理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市场培育分析及产品开发等方面。同时,随着近年大量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使得体育旅游产业的功能定位、集群发展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联动日益受到重视。但总体来说,研究热点相对集中,对某些新兴领域的关注度较弱。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的滨海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相关研究成果明显不足;致力于节能减排、保证旅游与环境相协调的低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尚未全面展开。

(二)研究视角丰富多变,综合视角亟待整合

随着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多种类型运动赛事的举办,加之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产业地位的不断上升,体育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视角丰富多变,研究领域日益多元化,得到体育学、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迅速增加。但我国体育旅游研究主要起步于体育学科和旅游学科,尤其缺乏文化学、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渗入和融合,综合学科的专业视角亟待整合。从研究内容上看,基于宏观整体视角的体育旅游开发、体育旅游市场、体育旅游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基于微观局部视角的体育旅游消费者心理、体育旅游者感知和行为研究、体育旅游文化研究还相对滞后。

(三)定性分析方法为主,定量研究较为缺乏

定性分析仍是研究者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手段已开始运用于实证研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体育旅游相关统计数据尚不健全、获取和处理数据较为困难等多方面原因,运用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以及计量分析模型等进行量化研究存在较大障碍,使得体育旅游指标体系的构建、模型构造、分析预测等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

参考文献:

[1] 董观志,张银铃.中国旅游业、旅游学和旅游规划的30年述评[J].人文地理,2010,(3):1-4.

[2] 韩鲁安,杨春青.体育旅游学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4):61-64.

[3] 刘杰.论体育旅游[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1,9(28):23-26.

[4] 罗永义,林民牛.对体育旅游概念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9,(2):11-13.

[5] 王辉.体育旅游产业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0,31(4):59-64.

[6] 许敏熊.体育旅游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J].山西体育科技,2005,25(4):35-37.

[7] 韩鲁安,崔继安,和平,等.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15(2):42-44.

[8] 汪德根,陆林,刘昌雪.体育旅游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J].旅游学刊,2002,17(1):49-53.

[9] 杨峰.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现状及促销策略[J].体育科学研究,2008,12(4):14-16.

[10] 周琥,宋常玉,许迎伟.红三角地区体育旅游市场一体化及协同发展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2):115-117.

[11] 罗永义,林民牛.体育旅游市场及其细分[J].辽宁体育科技,2009,31(2):20-22.

[12] 谢新涛.西安市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研究[J].中国商贸,2010,(20):173-174.

[13] 张卉,朱永亮.基于SCP 分析框架的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8):54-60.

[14] 张汝深.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J].体育科技,2002,23(2):11-13.

[15] 杨丽娟.城市体育旅游产品及其产品策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5):12-15.

[16] 高珊.河北省体育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4.

[17] 单继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途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3):186-188.

[18] 曹秀珍.区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RMP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5):32-57.

[19] 宛霞,邵凯,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3):46.

[20] 李波,车传勇.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8,(3):107-110.

[21] 张云生.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0,(18):68-69.

[22] 鲍明晓,赵承磊.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J].体育科研,2011,32(6):4-9.

[23] 俞海滨.上海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J].体育科研,2009,30(4):38-42.

[24] 何蕾,刘锡洋.南京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125-126.

[25] 李寿邦,侯令忠.陕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5):71-74.

[26] 李卫华.体育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3.

[27] 李宇星.现阶段中国体育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49-52.

[28] 雷选沛,周家婷.湖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原则及发展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5):502-512.

[29] 徐虹,李筱东,吴珊珊.基于共生理论的体育旅游开发及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旅游论坛,2008,(2):207-212.

[30] 钟学思.国内外现有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对桂林体育旅游的启示[J].旅游市场,2010,(10):70-72.

[31] 李鸿亮,侯令忠.陕北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297-321.

[32] 廖春海.我国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走向[J].体育学刊,2011,18(4):54-56.

[33] 姜付高.浅议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2,28(4):114-116.

[34] 马向文,郭戈,苏振男.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1,32(2):69-73.

[35] 杨明,王新平,王龙飞.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37-42.

[36] 游战澜,雷选沛,栾兴飞.基于武汉城市圈发展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7):55-58.

[37] 徐金庆,高洪杰.东北地区体育旅游整合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5):35-38.

Research progress and review of th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LIU Ning 1,LIU Jia 2

(1 Qingd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aozhou 266300,China;2 Management colleg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The sports tourism is a product of sport and tourism activities of mutual penetration,integration of symbiotic. As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continues to improve,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rough the review of China's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focus on the field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s discussed deeply,grasp th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research characteristic and the research trend,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promote the study on sports tourism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休闲体育旅游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体育,文娱消费等相关休闲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以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为代表的文化消费也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休闲体育的发展成为了一种生活新时尚,新常态。自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以来,休闲体育的发展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行列中。同时四川省在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快速发展条件,可以尽快的推动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共同快速发展。再加上休闲体育所表现的经济功能,吸引了看好其发展商机的人们把它推向现代商业领域,四川省休闲体育旅游业进入了“辉煌时代”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产业经济学中的SCP范式分析法,对四川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以求通过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对四川省休闲体育旅游业发展不足规避,优势发扬,为推动四川省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为其后续发展和产业优化提供理论导向。

一、相关概念分析

(一)旅游业的概念分析

旅游业从广义上来说,是指通过一定组织和规划的旅游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对旅游消费者提供吃,住,游,行,购等方面服务的产业聚合。具体来说就是为消费者提品和服务的多个产业的综合。而休闲体育旅游业是通过把体育资源和旅游协同一起,共同发展的新兴产业形势,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在新时期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也尽可能的去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科学、健康的休闲体育业边很快占据了人们娱乐休闲方式的重要方面,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对于休闲体育的价值和功能的不断深入了解,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现在不可或缺的。

(二)休闲体育旅游业

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将旅游与休闲体育比较合适的地结合起来,将旅游的范畴大大的扩展开来,同时也不断延伸了体育的内涵。体育休闲旅游主要指人们通过空余时间来提高身体素质、增加生活趣味和为了完善自我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休闲方式和运动方法。目前来看,休闲体育旅游目前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人们生活品质的逐渐提高也使体育旅游前景大大提升,同时在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scp范式框架四川休闲体育旅游业分析

通过scp范式来分析四川省体育休闲旅游业(scp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结构―行为―绩效)模型是美国哈弗大学贝恩、谢勒等学者建立的,该范式成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行业者竞争行为与市场绩效的分析工具,旨在提供能够进行深入分析且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产业分析框架。

1、市场结构指在某一个同样的行业中拥有相同影响的企业部门在份额、数量和规模上的相应关系,而休闲体育市场旅游业的市场结构是指四川省内休闲体育旅游企业数量和规模以及该旅游市场的发展规模与成长趋势以及潜在的发展潜力。具体可体现为四川省休闲体育旅游企业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旅游市场的进出壁垒、旅游产品的差异性表现。

2、市场行为是指针对外部冲击和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经济绩效的联系纽带,企业通过策略应对市场结构变化,以适应时展需要。休闲体育旅游市场行为和其市场结构之间交互影响,一则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再则随着市场结构的时代化发展趋变,市场行为也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变化。然则这一变化说明了休闲体育旅游市场受市场结构制约,又作用于其自身改变。

3、市场绩效意为在一个特定的市场结构之下,通过具体行业企业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利润、产量等方面达到的规定的运营效率。具体是表现为消费者满意度等等。而游客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城市旅游和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是稳定旅游市场份额的关键。通过政府的监督和企业自身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可以使消费者满意度逐步上升,投诉率也应该逐年下降。可是在此过程中旅游产品的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欠缺。消费者长期信赖的全国性品牌产品也是比较缺失的。

(1)从经济效益宏观上看,目前我国旅游业产业体系和市场规模增长十分迅速,而从微观上来看,国内旅游企业的扩张是大于旅游市场的需求扩张的,企业的竞争相当激烈,导致为了谋取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各个企业间的价格战十分横行,这使企业的利润空间骤降,同时服务质量和产品的进步创新也会停滞不前。所以我国旅游企业应该以长远的战略和眼光来稳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我国旅游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效率在逐步提高。同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下获得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注意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以及科学管理机制本土化,特色化,利用高素质人力资源,增加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三、基于scp范式分析四川省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应对

四川体育休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未来前景得,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我们应积极提高其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抓住机遇,迎接时代挑战。主要有以下建议:1、实行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同时既注重发展的效率也要注意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2、从差异化的策略入手,提高四川省内休闲体育旅游的竞争优势,在项目和产品方面,积极创新并开发绿色产品和新的潜力优势项目。营造与目标旅游者心理需要相一致的心理属性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再者,注重消费者对其潜在的期望服务预期。3、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对省内各区域的优势休闲体育旅游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战略整合,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建立多元的投资机制,建立适合休闲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为其提供后期发展的助力。其次,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如限制恶意竞争、提高其入门门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为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政策保障。4、对相关产业建设投入更大力度的扶持,注重其相关产业发展如: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善各种交通运输的基础设置、完善各种交通设施间的衔接和运作方式,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实现其软硬共提高。加快信息产业与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协同融合发展,加大高信息化高技术管理方式以及电子商务的运用等多方面的发展促进四川休闲体育旅游业的高速发展。5、建立新时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制度,提高其运营效率,提高旅游从业者的个人能力素质,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同时既要完善其组织结构竞争的有效性,又要着重提高旅游业的自身创新和与时共进。打造其成为四川省一优势产业,形成地区性的品牌效应。(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石振国.现阶段发展休闲体育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1(1):60-64.

[2]钟海生.论旅游业的组织结构与市场开放[J].旅游学刊,2000,(6):12-18.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篇3

Abstract: Using SWOT method, this paper gives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sports tourism for Wenjiang District, Chengdu City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this basi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regional sports tourism development.

关键词: 温江区;体育旅游;SWOT;建议

Key words: Wenjiang District;sports tourism;SWOT;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153-02

0 引言

成都市温江区作为西部唯一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紧紧围绕建设“运动温江、健康温江”目标,以成都金马国际体育城为依托,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服务和品牌赛事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集群。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客观分析温江区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及其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并提出发展的些许建议。

1 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Strength)

1.1.1 区位优势 温江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正西16km处,距成都市区只有8分钟车程,距双流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它是大成都旅游经济圈、旅游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员,处于成都市市区与都江堰—青城山—龙池的轴线产业带上,同时又是城市近郊旅游外圈层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成温邛高速、光华大道、芙蓉大道等多条骨干道路与中心城区相连接,交通发达,城市功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可进入性非常强。

1.1.2 环境优势 环境是构成旅游资源区域整体感知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发展旅游活动重要的外部环境条件之一。温江自然条件优越,岷江正流金马河及其支流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流经区境。全境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平均气温15.9℃。雨量充沛,是成都平原最丰饶的“膏腴之地”,素有“锦城西,金温江”的美誉。目前,温江区绿化面积达到1145.5公顷,不仅平原绿化率达到90%以上,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这份生态成就早已得到世界的承认:温江先后获得了“全球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影响中国十大特色魅力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多项殊荣,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1.1.3 资源优势 具有生态田园特色的绿道已成为温江的一张靓丽旅游名片,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部级健身步道示范工程,180公里的绿道配套完善、景观丰富、布局合理,带动了旅游、休闲、健身、度假等产业的全面发展,更是引发了运动健身和乡村度假的热潮。

温江金马国际体育城兴建的马术体育公园以马术休闲旅游、观光等为主题;正在建设的成都金马湖水上运动休闲中心、沃伦轻舟中国基地项目,集竞技、会议、商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一流冰雪运动场馆以及四川飞人航空基地综合体项目、滨河公园公共配套项目等,将把金马国际体育城打造成为一个集体育赛事、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多功能体,将运动与休闲有机结合,扩大体育健身外延,达到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以体育旅游、体育休闲、体育服务和品牌赛事为主导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1.2 劣势分析(Weakness)

1.2.1 缺乏体育旅游配套设施 旅游配套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必备条件。体育旅游配套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就目前而言,温江区配套的体育旅游设施还不是很充足,很大一部分还在规划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旅游的发展。

1.2.2 知名度不高 根据旅游点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温江区的体育旅游,还处在初创期,加上宣传促销方面投入不够,很多旅游者并不是很了解,所以知名度不高,旅游形象不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1.2.3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体育旅游属于特种旅游项目,部分产品危险性大,对服务设施的科技含量、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非常严格。有许多体育活动项目必须经过专项指导后才能去参与。所以,发展体育旅游单只依靠现有的旅游界、经营管理界等领域的人才是不行的,需要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而目前的情况是:体育产业内部缺乏懂得对客服务、旅游经营与管理的人才,而旅游产业内部缺乏掌握体育专项技能、熟悉体育器材的专业人才。四川省基本上都没有专门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机构,所以体育旅游人才缺口很大,体育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

1.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3.1 地方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成都国际体育城的总体目标,总投资680亿的成都金马国际体育城在温江兴起。温江将依托“金马体育城”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优势,建设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导的时尚运动体验和休闲功能区,打造“西部体育服务产业策源地、部级运动休闲产业示范区、国际性体育产业交流载体”。规划建设的功能板块有:成都国际马术体育公园、金马河中段体育休闲公园、鲁家滩水上运动公园、电子竞技主题公园、TOP高尔夫体育休闲公园、环金马湖25公里的自行车观光骑游道、旅游与居住的配套服务区等。以专业赛事为引领,集聚赛马、冰雪、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水上运动等多种国际性、全国性赛事,常年赛事不断;以运动休闲为特色,开发体验、培训、娱乐、旅游、会展等功能,聚集人气,发展经济;以发展高端产业为根本,培育研发、中介、总部、传媒、销售等高端产业,策源西部体育服务业。据了解,金马体育城建成后可增加就业3万-5万人,每年吸纳旅游者600万人次以上,将有力推动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3.2 体育盛事后效应 继2011年中国马术节在温江成功举办后,这场中西部地区首个以国家概念打造的马术赛事文化活动——中国马术节长久落户温江。温江将以重大马术赛事为依托,融特色体育活动、体育体验、体育休闲旅游等于一体,做长做强体育产业链。据温江区金马体育城测算,按每年3-11月每月一赛的频率,马术产业每年可吸引观众及游客约100万人次,带动约1万人就业,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3亿元。

1.4 威胁分析(Threat)

1.4.1 同质旅游产品的威胁 当前,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诸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国际比赛,的登山运动、河南少林武术等。就温江周边地区,也有不少体育旅游项目,比如西岭雪山滑雪、青城山的道家武术、“峨眉山冰雪节”、“峨眉山国际武术节”、“峨眉山温泉度假之旅”等主题体育旅游项目,在国内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但目前温江区体育旅游项目大部分都还在初级开创阶段,无法形成足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同质旅游产品之间具有很大的替代性。

1.4.2 环境承载力的威胁 参与性是体育旅游一个很大的特点,这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就比较强,对大气环境、水资源、地质地貌等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些水上项目如摩托艇、水上飞机的排泄物等化学制品都会对水资源产生污染,破坏整个水态平衡。另外一些体育旅游的辅助设施的修建也会导致体育旅游资源难以承受体育旅游者所带来的污水、垃圾等环境污染;不断增多的旅游者也会给当地环境承载力带来不小的威胁。

2 发展建议

2.1 准确的产品定位 在对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础上掌握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客源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体育旅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旅游,含有体育运动与体育消费的成分,游客的参与性强,应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丰富其体验享受的内容。结合温江区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及体育旅游资源类型,根据体育休闲、体验市场需求导向,应以休闲体育旅游为主,辅以竞技体育旅游及观战体育旅游等。

2.2 完善体育旅游配套建设 温江区应加快步伐完善相应的体育旅游配套建设,如住宿、饮食、体育旅游纪念品、配套的娱乐设施等。特别要因地制宜,依据现有体育旅游资源及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基础设施的完善状况、时间和资金成本的花费状况、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状况等,设计组合出不同的旅游线路,形成完善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游客差异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才会受到游客的极大欢迎,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2.3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要提高温江区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和提升旅游形象,强而有效的营销策划、宣传促销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参与的宣传促销,提高温江区体育旅游市场认知度;加强对重大赛事的宣传营销,烘托气氛,扩大影响力;加强旅游企业的宣传促销攻势,积极推荐体育旅游产品。另外,做好网络宣传及电子商务营销,多元化设计网站内容,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的数字化传播与营销效益。

2.4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需兼备体育和旅游两大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温江区可以依托大学城几所高校,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同时,严格实行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以及在岗人员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的制度,保证体育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5 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及管理制度

2.5.1 体育旅游项目的安全保障及管理 体育旅游项目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操作不当就有一定的危险。因此,应加强安全保障及专业化管理,形成专业技术保障操作规则,景区配备运动项目的保健与安全、救生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提示牌等,完善处理高危体育运动项目的应急预案和措施,使参与者的伤害事故最小化。

2.5.2 环境保护措施及管理 发展体育旅游的同时重视体育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资源生态的配套保护措施。对体育旅游的辅助设施、交通工具、服务设施等进行环保改良,同时利用高科技,减少生活垃圾、水污染及空气污染造成的体育旅游中的生态污染。提高环保意识,规范旅游者行为,减少人为破坏,保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海宾.峨眉山发展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J].中国商贸,2010(04).

[2]王其中.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8(12).

[3]罗曦光.广东滨海体育旅游发展SWOT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3年1月.

[4]陈薇,钟学思.桂林体育旅游开发战略选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

[5]江舸.成都市温江区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思考[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6).

[6]温江区政府办.[温江区]五大体育产业项目将落户金马城.成都政府网,2011年9月.

[7]黄艳.2011年·大突破年(之五)成都-温江金马国际体育城——抓项目 聚产业 打造 体育旅游新城.2011年3月6日.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体育文化旅游;旅游产品;昂普(RMP)模式;河南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22-04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Sport Culture Tourism Product in China

―――With Henan Province as a Case

LEI Bo1, XUE Bao-qi2, FAN Li1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473061, Henan China;

2. Schoo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 Tourism,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61, Henan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efinition of sport culture tourism product,this paper utilizes the method of RMP to conduct the resource analysis, market analysis and the product analysis of sport cultur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framework of development of sport culture tourism in general and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in developing sport culture touris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port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sport culture tourism;tourism product;RMP analysis;Henan province

投稿日期:2011-05-04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体育文化旅游研究”(项目编号:2009BTY004)。

作者简介:雷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随着奥运会、各大世界杯赛为代表的全球性体育赛事的形成和举办,体育运动最近一百多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具有广泛吸引力的体育文化[1]。体育是一种文化形式,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理解,体育文化旅游其实质是以体育文化为核心内涵,将这种文化通过旅游形式进行表达,并在旅游过程中实现对体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具体实践。本文从狭义的角度审视和研究河南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

河南地处中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领域广泛,诸多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如少林拳、太极拳、汉代体育、节庆体育及民间民俗体育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欣赏价值,适合开发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河南文化旅游的内涵。如何利用丰富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将资源转化为旅游者乐意接受的旅游产品,并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品牌,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在界定体育文化旅游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吴必虎提出的昂普(RMP)分析模式,对河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河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相应的思路和参考。

1 河南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RMP分析

针对我国旅游产品开发正经历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化,即从R-P(资源-产品)共生向R-P(资源-产品)提升模式转化,吴必虎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昂谱(RMP)模式,即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并最终提出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2]。该模式对文化类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和规划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3],被许多学者应用于旅游产品开发研究[4,5]。

1.1 旅游资源分析(Resource Analysis) 旅游资源的概念有多种,但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属性是其理论核心,只要是具有开发为旅游产品的潜力的事与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视为旅游资源[2]。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吸引体育文化旅游者的客体,是体育文化旅游活动得以实施和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得以形成的原料和基础。河南地处中原,为中国古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中原地区体育运动盛行,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众多,有名扬天下的“少林禅宗武文化”和“太极养生文化”,以及“宋代蹴鞠”、“踩高跷”、“划旱船”等民族传统体育。这些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同时也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根据其内容和活动性质,可以将这些体育文化项目划分为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节会类、养生类等6大类型和332个项目[6],涉及生产、生活、农事、民俗、艺术等多个领域,且形式颇多。仅就舞蹈类而言,其形式就有奇异壮观的三门峡和尚顶灯舞、蜚声中外的古荥龙舞、丰富多彩的卫辉民间舞(包括表演艺术狮子、龙灯、旱船、推车、高跷、背阁、抬阁、八挂秋、花棍腰鼓、秧歌等,以及杂耍艺术二鬼扳跌、姜公背姜婆、大头和尚戏刘翠、跑驴等)、焦作的喜庆三舞(即龙、狮、虎等)和拜神祭祀的巫舞、信阳地区的花鼓舞、富有哲理的鲁山鹤蚌舞、欢快活泼的叶县霸王鞭七人舞、声势浩大的郏县曹操庆功铜器舞、司马懿得胜鼓、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南阳踩街舞、一生多旦且唱且舞的商丘花鼓舞、具有讽刺戏剧性质的独杆轿舞以及着力刻画不同人物性格的朴伞舞等。这些体育文化活动项目根植于中原大地这片沃土,以其独特的仪式和娱乐性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看、参与,体现了体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河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根植于河南这片沃土,除具有人为性、异质性、时代性、文化性以及层次性等文化旅游资源的一般特征[7]外,还具有项目众多,涉及领域广泛;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以非物质遗产为主,分布广泛,地域组合良好等特点。然而,旅游资源并不等于旅游产品。作为原材料,旅游资源要制成旅游产品,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加以筛选、加工,甚至再创造;在充分考虑市场对资源转化产品的需求的同时,也要注意哪些资源可以作为参与性、大众性开发,哪些不能[2]。因此,怎样将河南丰富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虽然近些年河南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品转化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其中也不乏有比较成功的例子,如武术(少林拳、太极拳)旅游的成功开发,但仍然存在着要素配套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健全、缺乏“活化”载体、表现内容和手法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资源粗放利用、高端产品和客户偏少等问题。在国内旅游处于“买方市场”条件下,旅游替代品竞争日益激烈,而多数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为“资源产品提升型”,这样的资源结构状态,将资源转换成产品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无形中增加了开发河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难度。

1.2 旅游市场分析(Market Analysis) 旅游产品本身的特性使得旅游者对产品的需求具有特殊规律。根据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对旅游产品的消费属于高层次消费,必须以较高的收入为前提。河南省属于中等收入省市,据《201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930.2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 838.4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523.7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 682.2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7%。由于中高收入群体收入稳定,他们非常重视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

不同的旅游产品之间也存在着弹性方面的显著差别(表1)。体育文化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既具有体育旅游的特性,又具有文化旅游的内涵,旅游者对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有着特殊的规律。从体育旅游的角度看,参与者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娱乐、健身、休闲和寻找刺激等[8],体育文化旅游具有观光、周末短途度假等旅游产品的特性,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客源相对固定,以省内及周边省份临近地区游客为主。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参与者的动机主要是希望了解异地他乡的风土人情(包括了解其音乐、艺术、民俗、舞蹈、绘画及宗教等),体育文化旅游则具有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属高级旅游产品,需求弹性很大,如果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较高的层次,也会对远途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带薪假期的延长,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对释压需求的期待,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已不满足于在各个旅游点之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的传统观光益智旅游方式[2]。人们的旅游消费逐渐向高娱乐性、高参与性、高艺术性、高文化性方向发展[9]。体育文化旅游集娱乐、健身、艺术、参与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观赏性、健身性、广泛的民俗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河南作为文化旅游大省,文化旅游特点鲜明,通过长期积淀,形成了“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河南体育旅游人文资源通过保存、重建展现出厚重的人文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如登封的少林禅武文化、焦作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南阳的汉代角抵戏、开封宋代的蹴鞠、盘鼓等。其中“少林拳”、“太极拳”在海内外形成了巨大影响,少林武校遍及世界各地,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专门研学少林武术的学校和团体,少林功夫拥有洋弟子300多万[10];“太极圣地”陈家沟以厚重温和的中原文化气息,吸引大批太极拳爱好者前来寻根溯源、拜师学艺、参观旅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人数会不断增加,体育娱乐消费将飞速增长,广阔的前景使体育文化旅游必将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2010年河南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25 845万人次,同比增长10.27%。据调查,中国民众出游动机中康体健身占37.3%、参加运动占29.3%[11]。以此来估计河南体育文化旅游的市场规模,2010年河南共接待以康体健身、参与运动为目的的游客就有17 212.77万人次,河南体育文化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1.3 旅游产品分析(Product Analysis) 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色和创新是其开发成功的关键。旅游产品开发重在突出特色。特色表现为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形式的独特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性[12]。体育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是通过参观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景点或参加有特色的体育活动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因此,应坚持突出个性、明确主题、新颖组合、推出精品等原则,认真分析资源、环境的地方性,注重形式的新颖性,通过项目策划,以文化融入(通过建设点缀、体育设施内涵和解说系统赋予产品文化)与氛围营造(通过建筑形式、街道装饰、服饰、标识系统营造文化氛围)为手段或者通过体育文化项目(如民俗体育文化苑、节庆体育表演等)建设,将河南具有垄断性的体育文化资源转化为轻松的、大众化的、可体验的旅游产品,从而实现对河南体育文化的旅游表达。如河南耗巨资打造的大型武术文化特色剧目《风中少林》,实现了武术、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观赏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使人深刻体会少林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河南电视台打造的大型武术娱乐节目《武术风》,包括绝活、名人、表演、参与四大版块,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让观众在精彩与快乐中体会“搏艺有道,娱乐无边”的魅力,定位独特,构思新颖,深具文化特色。

创新是文化旅游腾飞的“金钥匙”。旅游业创新是指根据旅游业发展状况构思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主题创新,顺应市场需求潮流适时推出新的产品内容,在动态中把握并引导旅游需求,充分依托市场,引领旅游消费时尚;二是类型创新,根据资源的类型特征,完善和提升现有产品质量,同时不断补充开发新产品,满足多层次旅游需求;三是功能创新,依据分层次、有重点的开发原则,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多角度、深层次挖掘体育文化资源内涵,对相关旅游设施进行多功能综合设计,在突出产品核心功能(康体、健身)的同时,尽量丰富其支撑功能(娱乐、养生)和辅助功能(休闲、度假);四是形式创新,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利用现代表现手法和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以迎合现代人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如近年河南推出的体育文化旅游精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少林功夫和禅宗文化为素材,融入了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深受游客欢迎,推出当年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 500万元[13]。创新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创新性开发设计,使缺乏载体的非物质性体育文化旅游资源获得恰当的表现形式。根据河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及市场需求,推动体育、文化与旅游联姻,将竞技体育项目与大众健身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将体育表演项目与节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体育竞技、体育表演和大众健身与节庆活动及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创新体育、文化与旅游的组合模式,构建民俗表演、竞技娱乐、休闲养生、民俗节庆及旅游购物五大系列旅游产品(表2),优化组合体育文化旅游线路,面向市场,强化创意,逐步形成具有河南各地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品牌。

表1 国内常见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3]整理。

2 基于RMP分析的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2.1 总体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河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应遵循以下思路:以资源特色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健身、娱乐为主线,突出休闲、文化、养生三大主题,构建民俗表演、竞技娱乐、休闲养生、节庆参与、旅游购物五大系列旅游产品(表2),重点打造“少林禅宗文化游”、“太极养生文化游”两大旅游品牌。依据这一总体思路,构建河南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框架见图1。

表2 河南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系列

2.2 开发策略

2.2.1 坚持“四性”原则,开发适宜性旅游产品 国内旅游消费正从观光旅游向观光、度假与专项旅游并重转变,顺应国内旅游消费新潮流,河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一是文化性原则。围绕武术文化、民俗文化、地方节庆文化等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提升河南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与品位。二是参与性原则。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要力求超越传统的陈列式、观赏式静态旅游,向表演式、参与式动态旅游提升,使游客“事事可参与,处处可游戏,时时会心动”。三是独特性原则。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必须因地制宜,注重旅游环境,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四是多样性原则。体育文化旅游产品要多样化,改变传统的单一主题旅游格局,向多元化主题旅游格局转变,满足多层次旅游需求。在以上四个原则指导下,以现有资源为基础,把握旅游市场需求趋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开发适宜性(适销对路)旅游产品,摒弃由开发盲目性所致的资金、资源浪费,从而保证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2.2.2 制定专项规划,加强重点产品(项目)开发 规划是保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为避免因产品低层次开发及产品雷同等所造成的旅游恶性竞争,必须从全局观点出发对全省体育文化旅游进行综合规划,依据市场需求和各地自身的资源特色,推出一批能体现全省特色及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产品或项目。通过重点产品或项目建设,带动全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从全省特色来看,目前应重点开发以下两大项目:一是中华武术文化博览苑。以武术文化为主题,集中展示河南历史上各门派武术源流和特色,在突出中国功夫文化观光主导功能的基础上,综合配套武术文化博览、武术教学与训练、武术比赛、健身娱乐、节庆旅游、观摩交流、修学研究、会议度假、武术信息等多功能主题武术文化游,打造河南“武源文化”品牌。二是中原体育民俗博物馆。以民俗文化为主题,集中展示中原各地民俗体育、民间体育的内容与特色,通过多种动态展示、表演项目,形成以休闲娱乐为主导、以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为核心的,健康、文明的民俗旅游社区。加强地方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发设计一批与地方文化相融合、体现地方特色的产品或项目,充实地方旅游的内涵,如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乐舞表演、古代游戏、古代体育(如汉代的角抵戏、宋代的蹴鞠)等旅游项目。

2.2.3 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精品 河南各地体育文化资源既有相似性,又具多样性,且项目多,分布广,特色不同,优势各异,因此必须对各地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河南体育文化旅游竞争力。打造河南体育文化旅游精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资源整合。一是整合同类型特色资源形成体育文化旅游品牌,如可以“少林拳”、“太极拳”两拳文化为核心,整合各种特色拳术流派,形成河南武术文化品牌;二是整合相邻地域资源形成体育文化旅游规模,如可以运动休闲为主题,设立体育文化旅游专线,串联不同等级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科学发展”;三是整合特色品牌资源形成体育文化旅游联动,如可以“两拳”文化为核心产品和支撑品牌,以特色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完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为手段,实现不同特色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的互补、互动、相互涵盖,形成“点线面”协调发展、区域联动的体育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加强与其他旅游资源联姻,实现与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的融合开发,互促互动。

3 结 语

体育文化旅游以体育文化为核心内涵,将这种文化通过旅游形式进行表达,并在旅游过程中实现对体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具体实践。河南地处中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领域广泛,许多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欣赏价值,适合开发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文章运用昂普(RMP)分析模式对河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资源条件看,河南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众多,涉及生产、生活、农事、民俗、艺术等多个领域。但基本都是“资源产品提升型”资源,从资源向产品转换难度大,且在开发上仍然存在要素配套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健全、缺乏“活化”载体、表现内容和手法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资源粗放利用、高端产品和客户偏少等问题。从市场条件看,体育文化旅游集娱乐、健身、艺术、参与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观赏性、健身性、广泛的民俗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河南体育旅游文化资源展现出厚重的人文内涵,“少林功夫”、“太极文化”等在海内外形成了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人数会不断增加,体育娱乐消费将飞速增长,广阔的发展前景使体育文化旅游必将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为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体育文化资源,适应市场需求,必须注重产品主题、类型、功能及形式创新,以创新彰显特色,构建民俗表演、竞技娱乐、休闲养生、民俗节庆及旅游购物五大系列旅游产品,逐步形成具有河南各地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 麻益兵.民俗文化的现代旅游表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 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03-110.

[4] 于可红,顾兴全.基于RMP分析的城市体育休闲旅游开发与管理:以杭州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597-599.

[5] 潘明荣,韩晓鸣.基于RMP分析的浙江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9,8(5):234-240.

[6] 郭建洲.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33-36.

[7] 张春香.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识别与竞争优势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14(6):91-93.

[8] 于素梅.我国不同群体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4):47-49.

[9] 邱云美,封建林.畲族传统体育旅游价值评价及开发[J].丽水学院学报,2005,27(4):22-25.

[10] 魏火艳.河南省体育旅游市场环境与产业提升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0):119-121.

[11] 闰金亮,李吉跃.中国民众旅游动机与行为研究[J].社科纵横,2008,23(6):31-47.

[12] 柳伯力.中国西部体育旅游开发:理论探讨与对策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篇5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应以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为目标。现阶段的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存在需改进之处,对此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

随着大众旅游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出现了新的格局和发展态势,即旅游者开始追求和参与到以体育为首要目的或与体育相关的旅游活动中来。在体育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不仅获得了传统旅游的观光赏景,而且登山、滑雪、穿越、潜水、观赛等体育活动也使旅游者获得了自我满足和成就感,而且强壮了身体,体育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为了适应和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应用型体育旅游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体育旅游者服务,而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是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它知识涉及面广;实用性强,能够直接服务于旅游业,深入掌握和正确运用对体育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大有裨益。

一、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分析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在使学生对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体系、营销观念、营销基本技能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三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第一,体育旅游产品企划型人才。企划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在体育旅游产品市场需求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实际,进行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包括体育旅游线路的规划、体育旅游活动项目及场地的选取、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安排等;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的报价;分销渠道规划、产品经销商的选取;宣传促销决策等,如高级营销师就属于企划型人才。第二,体育旅游产品推销型人才。推销型人才是在销售第一线或销售现场按照企划型人才设计的营销计划、方案,通过运用各种推销技巧和方法把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推销给体育旅游者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具体的销售实践活动,如旅游推销员、旅行社前台接待员等。第三,体育旅游产品销售型人才。销售型人才是介于企划型人才和推销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销售型人才也处于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但他们不是具体的操作者,而是从事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技术指导工作的人才,如销售经理、广告经理、公关经理、销售督导等。

二、高校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现阶段国内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一些专业性大学和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或体育专业,但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和休闲专业却较少,目前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开设有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因此,体育旅游的营销课程开设得也较少,但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在培养设计、营销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线路的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人才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完善。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实际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强调理论知识的输入和获得,而忽视体育旅游的实际需要,忽视了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缺乏实用性。

(二)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探究和体验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获取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而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就很难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三)课堂内外实践教育缺失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旅游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任务要求不明确,甚至没有要求,或者实践环节安排的学时不足。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企业营销实战经验,在教学实际中,或对实践重视不够,或受自身实践能力限制,使得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形式较单一,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要求不严格,流于形式,不够深入。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旅游市场营销学的课程考试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成绩,而试卷的内容又大多集中在对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对实践部分和应用能力的考核较少,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单一、片面,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随着体育旅游的深入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在课内和课外都“以人为本、以能为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将培养目标分解成不同的能力知识模块,课程以实现模块能力标准为目标,以锻炼学生的日后工作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参与性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内实践、课外实训、考核方式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构建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的教学模式。

(二)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显著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通过对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联系体育旅游活动中的实际案例来教学。在案例的选编上要凸显体育的特色,合理地设计和组织实施体育旅游营销案例教学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案例教学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此外,可以在课堂上多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它寓教于乐,以学生为中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它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谈判能力,如产品销售和商务谈判的情景模拟教学,有助于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培养。情景模拟教学法从操作过程来看,可以分为情景设置、情景分析、仿真表演、评委会评议、教师总结评价五个步骤。

(三)借助实验室和营销软件,增强学生的旅游企业营销实战体验

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旅游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情境模拟营销是运用电脑网络、电子游戏、计算机数据库等模拟企业的营销环境,强化企业与顾客的双向信息交流,加强企业对顾客消费心理的了解,实现营销目的的一种营销手段。在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也应体现最先进的营销工作实际,沈阳体育学院建有体育旅游虚拟体验实验室和市场营销综合模拟实验室,借助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和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企业营销实务的直观认识和应用能力。例如,利用体育旅游虚拟体验实验室的情境模拟软件进行旅游企业体育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为内容的电子游戏模拟操作。

1.体育旅游线路、体育旅游活动项目、休闲度假区等的体育旅游新产品推广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旅游企业设计体育旅游新产品,将所设计新产品的特点、价格、活动项目、线路安排,相关景点、度假区的介绍等制作成游戏软件,让消费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产品,旅游新产品推广游戏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占有欲,对产品发生浓厚的兴趣。待到新产品投入市场时,对于顾客来讲,它不再是新面孔,有助于顺利打开市场。

2.产品改进游戏在接下来的产品改进游戏中,软件主要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操作平台,使其能够按自己的需求和意图对其他小组同学设计的新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并借助记录自动存贮系统,使研发者掌握消费者对产品进行的全部改进和设计。再根据游戏软件中的记录,获得“重新设计”信息,不断改进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此外,还可以利于实验室的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的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在仿真的市场环境下完成市场调查、商业计划书撰写、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方案设计、产品定价、渠道建设和广告设计、促销活动、模拟销售等流程,体会市场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

(四)增加课外实训,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人才,还应当多带领学生“走出去”,对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旅游景区、场地,体育旅游线路和活动项目等进行实地的实训考察。由教师或体育旅游相关企业事前布置实训的任务,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实地调研和考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或体育旅游相关企业的员工给与指导和答疑解惑,结束后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提供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充分地结合旅游实际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理论成绩三部分构成,加大课堂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训环节的分值比重。平时成绩根据学生课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实验室虚拟经营的表现等打分;实训成绩根据撰写考察日记、综合实训报告、见习考察过程的表现与创新情况打分;期末的理论考试中,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加大灵活运用理论知识阐述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核。

作者:刘华芝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朴勇慧.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现代管理,2006,(12):212.

[2]赵士德,潘泽沦.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109.

[3]姜含春,葛伟.基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本科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0,(2):60.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体育旅游,体育旅游产品,焦作地区

 

焦作目前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以焦作山水为主题的观光游,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传统的观光旅游已难以满足长期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们需要,而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旅游正逐渐受到市场青睐。硕士论文,焦作地区。本文就是从人们的体育健康理念和健康需要出发,就焦作市开展体育旅游市场开发进行分析,旨在促进焦作市体育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体育旅游的概念及作用

体育旅游是体育事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并从传统观光旅游中剥离出来的一种特色旅游,是体育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领域。硕士论文,焦作地区。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旅游的研究,结合体育旅游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将其界定为:体育旅游是旅游者较长时间离开生活地,以旅游和体育为主要目的,以休闲、娱乐、健身、探险等为主要动机,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旅行游览活动。硕士论文,焦作地区。

开拓体育旅游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体育旅游与观光旅游不同,需要服装、体育用具等专项产品与之配套,发展体育旅游业不仅可以带动体育咨询培训业、体育医疗康复与健美服务业、体育器材业、体育服装以及体育建筑业等产业的发展,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商业的发展,能有效地启动消费者市场,刺激制造业地发展,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同时也带动交通、服务、信息、金融、建筑、通讯等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连带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焦作市体育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广为应用的机会——风险分析方法。SW是指旅游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Strengths and Weaknesses),OT是指旅游企业外部的机会和挑战(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2.1优势(Strengths)分析

2.1.1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

焦作地质结构独特,处于太行山系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从北向南呈明显的阶梯状变化,层次分明,地形复杂,呈现出高山、峡谷、河流、湖泊、平原、湿地等多种奇观的地貌特征。焦作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相分明,物候丰富。焦作文化底蕴丰厚,是人类的最早居住地之一,也是黄河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诸多人文景观点缀在山水之间,共同构成了焦作市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和基础条件。

2.1.2主流媒体和体育赛事的宣传优势

焦作一直把宣传促销作为旅游业发展和创优的龙头来抓,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和规模宣传效应,树立了焦作旅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品牌魅力和广泛影响。焦作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强大优势宣传焦作山水和太极文化,如:在中央电视台午间天气预报中紧随北京之后宣传焦作山水;中国武协与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在焦作温县拍摄了《大道太极》记录片;央视《人与社会》栏目在温县拍摄《武林“外”传之太极拳》节目,也将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1994年以来,焦作先后承办了国际男排四强邀请赛、国际女排四强邀请赛、U—17国际乒乓球赛,正是这些体育赛事给焦作带来了极大收益,使得焦作更多地被外界认识。

2.1.3独一无二的太极文化资源

焦作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是中外太极拳爱好者向往的“太极圣地”,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多太极拳流派皆源于此。太极拳以独特的技击和健身功能,广受中外人士青睐。太极拳目前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80多个国家建立了太极拳组织,全球练太极拳者超过1亿人。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截止到2009年,焦作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

2.2劣势(Weaknesses)分析

2.2.1体育与旅游结合不完善

焦作市有山水休闲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但真正的体育旅游开发还不完善,特别是体育、旅游两者的结合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还没有充分认识体育在旅游中的功能,有些景区赞助体育比赛,主要目的是宣传景区,而没有把体育作为旅游产品来运作;有些景区在体育娱乐设施的建设、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发上,缺乏统一规划及长远计划,使体育旅游缺乏生命力;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也存在着沟通不够的问题。硕士论文,焦作地区。

2.2.2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现有体育旅游产品受旅游业影响严重,许多旅游资源不能与体育旅游共享,短期旅游现象也影响着体育旅游的长期产品形成。旅游景点门票价格贵的惊人,严重干扰体育旅游者扩大旅游消费决心,这也是不能形成系列、长期体育旅游产品的主要原因之一。交通问题影响体育旅游者的参与动机,如全国各地到焦作的火车十分有限,并且多为中途经过,很难满足旅游者返程的需要;如果选择长途汽车则会给远距离旅游者带来旅途劳累,不能较好的满足远距离旅游者的需求。硕士论文,焦作地区。这一点也是该地区旅行社很难形成专业体育旅游旅行社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定价与推销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如:“太极拳”系列训练与表演服饰等反映景区特色的旅游形象纪念品开发的就较少,并且缺乏地区特色。

2.3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2.3.1休闲生活方式的推动

据权威人士预测,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给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推进,现代旅游业已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第四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上,中部六省的旅游部门提出了依托中部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联手打造中部旅游合作示范区的构想。出于对中部旅游产业前景的看好,共有110多亿元的境内外资本投向中部6省的旅游景区、度假村、酒店及博览场馆建设。硕士论文,焦作地区。

2.3.2低碳旅游方式的兴起

自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已渐成时尚,如骑自行车和徒步这两种旅游方式,是每个人最容易做到的低碳旅游方式。这就需要在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时,加大城市周边游得推广力度,打造糅合体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休闲旅游健身方式,组织更多的群众参加,让大家更多地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周围休闲度假,以此来推广低碳旅游方式。

2.4挑战(Threats)分析

河南省与同处中部地区的山西省、湖北省、河北省及邻近的陕西省旅游资源结构略为相同,部分周边省把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点加以培植和发展,各省区之间旅游资源又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另外,由于省内各体育旅游景点间缺乏协调,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常常“一窝蜂”,这样导致资源、资金浪费和恶性价格战,削弱区域整体的体育旅游的竞争能力。如:山体体育旅游项目和水体体育旅游项目,在河南省内各市开发就较为丰富。

3.结论

通过以上SWOT分析可以看出,焦作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今后的工作中,焦作市应积极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加大体育旅游硬件投入,强化体育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同时,加强旅游管理,培养体育旅游人才,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旅游拳头产品,加快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将焦作打造成为中部体育旅游强市。

参考文献:

[1]武胜奇.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6:24

[1]邢金善.河南民族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与营销战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37

[2]李鹏.河南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基础与前景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5

[3]于素梅.中国体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97-107

[4]旅游研究热点:焦作现象[BO]plansky.net区域与旅游规划空间站2007-12-2

[5]李爱群.河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6

[6]卢福玲.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新西部,2007:26

[7]谭延敏等.环京津都市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3:62

[8]谢热桑沫.基于SWOT分析法的青海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5:110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市场需求;旅游专业;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42-02

一、引言

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密不可分。旅游教育是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反过来,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内容与类型又影响着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市场需求决定了旅游专业建设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决定着旅游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根据旅游产业需求状况,如何加强专业建设,如何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彰显自己的特色,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我国旅游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定位不准确。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片面地将旅游业定性为能创造财富的朝阳产业,忽视了其对人类精神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旅游活动在提升人类精神境界中原本应扮演的重要角色,导致了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它最佳的发展轨迹。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简单地将旅游教育定性为理论教育学科或以理论教学为主,忽略了旅游教学的本性要求——实践性,致使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过程中片面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理念,忽略了学生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以致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例如课程体系设计没有把培养学生未来获取职业岗位的能力作为重点,偏重于理论性或学术性而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相关技能培育,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与旅游行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2.人才培养难与市场需求对接。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应该首先把培养合格的普通劳动者作为己任,改变学校办学定位的偏差造成教育产品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其次,旅游教学严重滞后市场需求。旅游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行业,旅游教育应贴紧行业实际,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由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旅游学科建设赶不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严重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与速度。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严重脱节,使旅游教育培养严重滞后于旅游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再次是旅游教育课程体系严重脱离人才培养的规格。现在旅游教育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采用经济与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来配置,解释旅游行业的运行、本质与规律,严重忽略了旅游教育的独特性与实践性。

3.旅游行业和旅游院校结合不紧密。目前我国旅游院校与旅游行业的交流与合作,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上。不少院校关起门来办学,与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加上课程设计的学术性与理论性,这样从“学”方面造成了旅游教育与行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背离与脱节。旅游教育与行业结合不紧密,一方面造成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操作能力弱,与实际用人单位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没有机会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没有充足的行业实际从业经验,导致教师实践性专业素养不高,从“教”方面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不紧密。

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旅游教育必须针对旅游行业需求,面对行业目标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需求来实施教学,设定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较准确合理的定位(见图1)。可以看出,旅游业所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量,在旅游人才的四个层面中呈三角形格局,对服务操作与基层管理层面的人才需求量最多,逐级向上依次减少。

图1旅游人才培养层次与市场需求结构

这就要求不同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按市场需求、岗位分析来确立专业涵盖的就业目标岗位群进行合理定位。一般来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该以培养“白领”阶层为主,侧重于管理与开发理论、技能和方法的教学与实践,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道路;旅游管理专科(包括高职)教育,应致力于旅游“灰领”阶层,偏重于高级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走“高级技能型”道路,要求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拿到职业资格证书。总体来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旅游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听说能力,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旅游教育机构及旅行社、饭店、景区从事行政或技术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及旅游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人才(见图2)。

图2旅游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群

2.培养目标实现路径分析。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子系统。软件子系统又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实施等几个子系统;硬件子系统包括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两个子系统。这些系统取决于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定位,这两方面根源于市场需求,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顺利就业。在整个旅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尤其是要注重与强调旅游教学的本质要求——实践性,建立与加强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的互动。通过与旅游行业互动可以了解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规格。了解行业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使旅游教育有的放矢,培养出能够符合行业要求的学生,以期建立起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教学指导与行业顾问”关系,形成旅游教学与行业共生、主客体互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运行机制与模式,使旅游教育活动具有行业的适应性与岗位的针对性(见图3)。

图3基于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培养路径与客体互动

四、结语

旅游教育是职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必须以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其中尤其是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它统领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及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居于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地位。因此,应该根据地方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加强旅游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与分析,创建自己的特色教育,使旅游管理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Paul R.Fidgeon,Tourism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design:A time for consolidation and review,Tourism Management,2010,31(6):699-723.

[2]Maureen Ayikoru Reading Tourism Education——Neoliberalism Unveiled.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6(2):191–221.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体育旅游旅游市场发展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出来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产业。目前与体育相关的旅游和旅行市场每年的价值达1180亿美元,到2011年,旅游和旅行产业在全球GDP的比重有望达到10%,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体育旅游所创造的价值将占旅游总收入的25%。体育产业产值在美国排名第六,体育旅游消费在美国体育产业中排名第一。相比之下,我国体育旅游整体上约占旅游业年产值的5%,与国外发达旅游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体育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根据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适合我国未来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正以每年30%~4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各地共设有100多个体育赛事或旅游节庆,同时还有11个体育旅游专项产品。国家旅游局曾推出过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游活动和12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并构建了以“两湖”(“环太湖体育圈”和“北京龙谭湖体育主题公园”)基地体育健身设施和活动建设为主的20个全民健身著名景观。2005年国家体育局又公布了在全国建设以“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为代表的16个“体育圈”项目。目前,我国青海省已经形成了以“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为主体,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三大赛事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格局,有效地把旅游观光与体育产业紧密结合,创出具有青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育、旅游品牌,有利的发展了具有青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其它一些地方政府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体育旅游为载体,从当地的特色和实际资源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发体育旅游产业,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的贵州六盘水市和开阳县,顺利承办了2006年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给六盘水市和开阳县的体育旅游乃至其他第三产业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动力。从全国范围来看,类似“环湖赛”和开阳汽车拉力赛这样的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相结合的模式,已经形成一定气候。例如,浙江南太湖攀岩、泰山和华山登山、丝绸之路上的沙漠探险、长白山大峡谷的漂流探险。浙江杭州的马拉松、赛艇、等专项体育旅游活动。浙江湖州则从陆地、湖上、空中三个方面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权力开发新兴、时尚的“极限运动旅游”。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初步形成“环太湖体育圈”。四川“西岭雪山”已经成为长江以南冰雪运动、体育旅游的龙头,价值5亿多元的“金饽饽”。海南三亚、福建厦门、广东珠海、广西北海、浙江朱家尖等地开展了如潜艇海底观光、海上跳伞、摩托艇冲浪、帆板等多种不同项目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国内有5个、6个省份开展了漂流旅。在云南,以丽江古城为文化背景的“七星国际户外挑战赛”,吸引了全球知名媒体和代表队以及庞大的境外体育旅游爱好者。宁夏“第四届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的车迷、游客达数十万之众。新疆横穿塔克拉马干的体育探险游成为国内外高端体育探险者们的固定节日。因地制宜开展的登山游和登山活动成为当地旅游业重要的创汇项目之一。河北省体育局欲出台“环北京体育圈”的总体设想。四川省欲把四川建成具有国际品牌的体育旅游强省。云南欲整合各种资源等打造“高原体育城”。2007年4月7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体育旅游产业基地落户深圳,标志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开始向全面、快速的道路发展。如今,体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部分,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遍地开花,这一方面扩大了就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地方知名度。但是,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仅仅是个开头,目前的状况反映了旅游市场中的一个发展潮流,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总体特征

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结构不尽合理;体育旅游市场主体在数量上增长很快,但质量上提高较慢;大部分体育旅游市场目前仍然属于高端消费,对内开放不够;体育旅游市场梯度发育,区域差异巨大,在国家旅游局推出的60项大型体育健身游活动和12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中西部地区显然占有明显优势,以43项占了总计的50%强。从各类体育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看,观光体育旅游和体育竞赛旅游市场属于成熟市场,体育度假休闲市场属于“起飞”市场,而拓展型体育旅游市场方显雏形,只能算是概念市场。

三、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体育旅游市场主体不成熟,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相互融合不足,旅游资源不能与体育旅游共享等问题日益突出;体育旅游市场尚未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缺乏专门的行业标准,专业性不强,市场占有率不大;高素质体育旅游经营人才匮乏;体育旅游成本费用较高。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我国在体育旅游产业产值、体育消费水平以及体育旅游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三个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

四、当前发展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优势与劣势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重大的历史机遇、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丰富的体育与旅游资源、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旅游消费需求和劳动力的成本价格优势等方面。劣势主要表现为体育旅游市场实践主体观念滞后,现行体育旅游管理归口部门不明确,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体育旅游商务人才匮乏,市场集中度低,整体上缺乏有实力的明星企业。

五、 对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应尽快制定体育旅游市场行业标准。由于体育具有专业性,这就决定了体育旅游组织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是专业的。而现在国内经营体育旅游的主要是一些俱乐部和旅行社的特种旅行部,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体育旅游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因而大量非专业人员进入到这个行业,难以保障体育旅游者的安全,体育旅游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2.政府应在体育旅游市场形成与管理过程中扮演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省(市)级政府应组织专家对本地体育旅游业的资源状况、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类型与发展对策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发展思路与规划。各地在开发项目时要依托环境,溶入社会,考虑区域联合,开展多方合作,注意形成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体育旅游品牌。在资金投入上要拓宽社会多元化投资渠道,争取国家投入资金和地方扶持相结合,建立政府牵头、社会参与、产业化运作机制。政府可考虑在建设用地的审批、经营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以政策吸引投资,以政策扶持经营,以政策促进发展。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做好项目的国内外宣传、组织推广活动以及招商,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旅游的积极性,引导有效的体育消费。在开发经营活动中做好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形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积极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其中西北、东北、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群众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自然风光奇特,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众多,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其中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奇特、内容典型、参与性强,这为体育旅游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合作空间,也为国内外游客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健身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从体育史角度深入挖掘整理出各民族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然后结合旅游活动提供给旅游者,但要注意活动规范化,避免可能的危险性。

4.要尽快加速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均为近20来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中旅游产业的发展还要优于体育产业。这二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各行其道,取有用处而用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必须依赖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二者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向客源市场提供内容丰富、功能完善的服务产品,从而推动两大产业的协同发展。

5.要不断提高体育旅游基地(“体育圈”)与体育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体育旅游基地的项目资源、建设质量、项目规模档次、服务内容与质量都是吸引客源的基本条件。体育旅游基地的建设、项目资源要尽量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通过不断挖掘内部潜力,提高项目与旅游基地的含金量。同时,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对旅游服务的管理,提高服务设施的科技含量以及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服务形象,塑造旅游品牌与创造旅游特色,加快体育旅游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最后,还要尽量减小旅游基地的周期性与受众面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断降低旅游者的经济负担,切实提升旅游基地与项目的吸引力。

6.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服务业其核心是专业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素养。从事体育经营服务的企业从设施装备到教练指导,都有极强的专业性,非专业人员亦不可能设计出高质量的线路以及提供专业的服务。而目前在两大产业内部均存在专业人才的结构问题,体育产业内部缺乏懂得对客服务、组织活动、经营管理的人才,而旅游产业内部缺乏掌握体育专项技能,熟悉体育器材的专业人才。两大产业的融合实质上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同时兼备两大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此,我们可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在体育专业下设置体育休闲旅游方向进行培养,或在旅游休闲专业教育中进行体育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7.体育旅游产品体系构造。作为体育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是综合性的,其中包括休闲健身游、体育赛事游、探险游、户外拓展游、养性娱情游等等。其产品体系包括了两大产业的精华。旅行社在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时,应充分搜索市场需求信息,全面考察体育旅游资源分布情况,会同相关的体育部门、“体育圈”景区景点以及民间组织,开发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在市场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8.客源市场开拓。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产品极大的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休闲方式、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健康意识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旅游消费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除了观看竞赛表演、风景文化外,还希望获得休闲健身、愉悦身心、享受人生、探新求异等多种体验。因此,开拓客源市场也必须把握住这些特点,通过相应产品的开发和形象设计及营销工作来吸引客源拓展市场。

总而言之,大力我国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经济,要以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引导和激励大众体育旅游消费为出发点,以组建与提高“体育旅游圈”、“体育旅游基地”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为突破口、大力增强体育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建立统一、规范的体育旅游市场系统为目标,依靠深化区域产业结构改革和实施体育旅游商务人才培养战略,把拓展国内体育旅游市场与开拓国际体育旅游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同时要力求做到扩大市场规模与提高市场质量并重、启动国内体育旅游消费需求与拓展国际体育市场相统一。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

[3]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12

[4]时尚刺激的体育旅游[EB/OL].中国质量新闻网,省略/index.aspx更新时间:2001.3.15

[5]“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 打造高原户外旅游健身[EB/OL].新华网.news.省略/sports/2006-07/28/content_4889693.htm

[6]易安:中旅体育打造体育旅游新品牌[N].中国体育报,2004.4.21

[7]王振:试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41,45

[8]崔吉安:我国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

上一篇:半导体数字化解决方案范文 下一篇:自由贸易港总体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