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市场调研范文

时间:2024-04-12 15:03:57

体育旅游市场调研

体育旅游市场调研篇1

关键词:环首都;廊坊;体育旅游;现状;发展

1、问题的提出

体育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游游览的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它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

廊坊地处京津腹地,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交通便捷,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成为京津两市与全国各地相联系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缓解京津旅游压力的重要之地。廊坊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北京城南开发、新城建设和北京第二机场新址建设等新机遇,尤其是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提出,加快了对接京津,致力于加快京津廊一体化进程。这为国际、国内游客到廊坊旅游提供了一定的可能,也使廊坊具有分流京津大量国内、国际游客的现实可能性。在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积极培育我市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是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旅游知名品牌的突破口和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近年来,随着廊坊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廊坊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休闲旅游城市的产业特色,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而体育旅游在廊坊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廊坊体育旅游的研究尚属空白。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廊坊市体育旅游市场需求,设计“体育旅游需求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对体育旅游概念的认识和对体育旅游意义的理解;对体育旅游不同项目的兴趣与需求;体育旅游消费能力;体育旅游时间;参与体育旅游的身体条件;日常生活活动状况与身体素质;人们的休闲价值取向等。问卷调查将力求对做出不同人群的、多层次的体育旅游需求分析。为廊坊市体育旅游设计、规划提供参考。

2.2 专家访谈法

对本课题的构思、问卷的设计,面访体育界的专家,旅游界的管理者、专家、学者,了解廊坊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了解他们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供体育旅游的场馆、设施、活动相对缺乏

到目前为止,廊坊还没有一处体育场馆作为旅游局的景点提供给游客。沈阳的五里河体育场作为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的福地而为众多球迷所向往,这里也被列为当地旅游重要景点,北京亚运村也是北京市一大景点。2010年刚刚承办河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廊坊市体育场、新奥高尔夫球场、霸州市温泉城等一批体育休闲运动场所,为何不作为体育旅游景点呢?

3.2专门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旅行社尚未成立

廊坊有旅行社数十家,但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却无一家。作为旅游的策划者、组织者如果没有考虑“体育旅游”这一块,近则影响本地的体育旅游业,远则影响整个廊坊旅游行业的发展。调查显示,旅游者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愿意参与行程中的体育项目,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

4、廊坊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4.1强化政府主导,创导核心区域效应。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理念的主导、政策的主导、规划的主导,创导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核心区域,树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开发”的思想,突出体育与休闲与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紧密结合的大旅游概念和产业格局,发展思路要形成在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体育休闲旅游地。

4.2创新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廊坊市体育旅游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旅游产业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展开的。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深化旅游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企业、市场间的关系。提高经营者治理水平,提高体育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4.3 加强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

特色是体育旅游点形成吸引力的关键。任何旅游点要在体育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否则,没有特色也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

4.4 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廊坊市体育旅游品牌。

体育休闲旅游项目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营销策划、宣传与促销策略的研究非常重要,政府应加强对这方面的投入和对企业的指导。一是廊坊市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可联合目标市场的相关部门、企业开展联合促销,向京津客源地旅游消费者传递与渗透旅游信息,引起旅游消费者对廊坊市体育旅游产品的注意、兴趣,产生好感与信任。二是举办与体育休闲相关的节事活动,加强对重大赛事的宣传营销,烘托气氛,最大限度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力。三是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制作一些专题宣传或栏目,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和介绍廊坊市的体育旅游产品,扩大体育休闲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而提高廊坊体育旅游的市场认知度,塑造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常华军等: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及前景浅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3,(1):33—34 .

[2]童丽平: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J].体育文史,2000(8).

[3]李敦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体育文史,1999,(1) .

[4]孙丰念:试论体育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 2005.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省略

2012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 2012079。

体育旅游市场调研篇2

[关键词]体育旅游 和谐发展 潜在问题

随着休闲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旅游业正悄然发生着转变,以参与和体验为特征的休闲、体育旅游正逐渐成为人们的最爱。体育旅游凝聚了体验经济时代人们休闲活动的多种功能和特征,是体验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外,体育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人们通过消费体育旅游产品,达到休闲、健身、交际、发展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国际休闲研究的权威人士作出预测:2015年前后,休闲、娱乐活动和休闲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可以预测,在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也将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主体产品。

然而目前在我国,体育旅游尚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市场发育不健全,体育旅游占旅游经济的比重和贡献率还很低(2000年占全年旅游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一项综合性和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之间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存在,既影响着体育旅游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构建和谐体育旅游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潜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和谐运转的制度、规则和文化,优化体育旅游发展环境提供参考。

一、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潜在的问题分析

在我国,体育旅游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呈现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起步晚,目前我国体育旅游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管理和文化层面、制度和法规层面等均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体育旅游文化建设滞后,行业规范和标准不健全,旅游者的旅游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还十分缺乏,旅游活动中道德失犯的现象随处可见。“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也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旅游消费文化在人类的消费活动中不仅有强大约束力,而且有重要的经济功能。旅游消费文化制约着旅游消费主体的消费目标选择的可能性空间和行为选择方式。正确的体育旅游消费文化,其内在的“美”与“善”等观念能减少“丑”与“恶”的旅游消费行为,能有效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形成社会和谐的局面。

2.理论研究薄弱,专业人才短缺。目前,体育旅游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专业研究人员十分溃乏,人才培养也处于空缺状态。体育旅游研究基础与范围薄弱,还不能经受各种检验。有关体育旅游文化研究、政策法规研究、体育旅游经济文化一体化研究以及体育旅游规划和产品开发研究等还远远不够。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导致旅游产品开发的层次和深度不够,就会使许多独具潜力的旅游资源经过初步开发转化为初级产品后维持现状,无力于对其内涵的进一步发掘。也会导致环境保护和使旅游资源得到持续利用的科学技术手段的缺乏。

3.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的和谐局面尚未形成。旅游者不尊重接待群体的习俗、传统的和宗教以及当地的禁忌、名胜和圣地,破坏当地的动物、植物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接待群体的风俗、信仰和行为也缺乏理解。这使得游客很难受到目的地居民礼貌和尊重的接待。与此同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活动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游客、旅游产品以假冒真、宰客等现象也随处可见。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着和谐的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形成,折射出我国旅游管理的脆弱和旅游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乏力。

4.体育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商家的过度开发已成为中国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的通病,游客环保意识的缺乏和旅游道德的缺失正在吞食着大自然的绿色。这些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固然有着管理和认识上的原因,但不可否认,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科学决策能力不够,商家的急功近利,人们旅游道德的缺失等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寻求发展与保护、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平衡点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5.体育旅游的市场供给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体验型体育旅游与观赏型体育旅游发展不平衡。有资料显示,2001年“体育旅游年”全部体育旅游活动中,可供游客自由参与消费的仅为35%,大多数人仍然处于旅游观赏的位置,在我国依靠自然条件开展的体育健身旅游,目前较为成熟的只有冰雪活动,在城市,节假日常见的体育健身消费市场多为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网球、羽毛球、保龄球、乒乓球、健身房、轮滑及游泳等,真正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特色体育健身市场极其缺乏。

6.体育旅游资源富集区往往地处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资金不足、设施不全、技术手段缺乏、安全措施保障不力、专业人员缺乏等矛盾还非常突出。

7.区域和地区间的协作机制尚未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自我封闭、行政分治、产品重复、抢抓客源等恶性竞争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体制不顺、管理混乱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得到坚决,旅游产品开发“赶热跟风”现象严重,造成许多近距离、低水平重复雷同开发的失败案例,且众多差异性不大的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无序和相互压价,导致区域旅游产品开发陷入需求疲软、效益缩水、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8.体育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由于体制的原因,目前各地区尚未设立能够对体育旅游产业链中各行业进行协调和综合管理的专门机构。体育旅游发展还存在“六要素”的发展不均衡、不配套。有些地方发展体育旅游业只注重某个别要素的发展,或只孤立体育旅游业本身的发展,相关行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互动和支持,体育旅游与相关行业之间有效合作与共赢的机制尚未形成,体育旅游产业总体效益不佳。

9.政府在体育旅游发展中还存在职责不清、角色不明的状况,在管理过程中的 “缺位”和“越位”等行为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的管理职能还不明确,全能政府的形象还没消除,还没有完全实现从经济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政府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既是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又是市场的经营者,始终将自己看作是市场竞争的利益主体;二是“地方保护主义”和“诸侯经济”普遍存在,人为地割裂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共通性和整体性,对相互关联的各部门之间以及地区和区域之间的协调作用不强;三是对旅游发展的前瞻性认识不够、引导不力。对旅游政策、法规的制定,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区域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产品的提供,旅游整体营销,旅游主体利益的保障等缺乏科学地认识和管理等等。

二、推动体育旅游和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充分认识旅游文化作为非正式规则对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和行为的约束作用,大力加强旅游文化和旅游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等。增强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自我约束力。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标准,通过“外在的强制力”不断规范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不断提高旅游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3.政府和旅游企业在体育旅游发展中,要充分认识旅游文化在旅游发展中重要的经济功能。认真研究发展与保护、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寻求它们之间的平衡点,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相生相长的状态。要不断转变管理职能,强化服务和综合协调职能,提高科学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在宣传、融资、人才引进、市场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要遵循体育旅游经济特性、发展规律和行业特色,促进体育旅游管理的科学化。

4.加强跨地区旅游协作的现代旅游大市场开发研究,建立跨地区、跨区域旅游协作联动机制,实施 “联通工程”,不同行政区域和旅游区域在产品开发、市场运作、服务等方面形成有机整体,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市场共享、信息共享和规模效益,使区域间和地区间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5.改革管理体制,建立能够协调和管理体育旅游产业链中各行业的专门机构,促使体育旅游产业链的高效运转,形成各相关行业合作共赢的机制。

6.加强理论研究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注重体育旅游产品创新,特别要注重安全设施建设和服务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使体育旅游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和服务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钢.旅游业要在休闲经济大潮中当好主力军[N].中国旅游报,2001-11-01

[2]邓明艳:体育旅游产品消费的文化背景,资源开发与市场[J].2002(18)

[3]于光远马惠娣:关于文化视野中的旅游问题对话,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2002(5):13-18

[4]张丰涛等:影响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 2004(2):24-26

体育旅游市场调研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旅游客源市场 开发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及高校进一步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逐年攀升,同时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于18-22岁,是一个潜在的出游率较高的旅游客源市场。从近年的抽样调查数据来看,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人数逐年增长,该群体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及市场调查,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着旅游产品针对性不强、产品设计开发盲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在校大学生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提供依据及建议。

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河南安阳市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共回收问卷382份,回收率达95.50%。其中有效问卷370份,占96.86%。在本次调查中,受访在校大学生男生125人,占样本总数的33.78%;女生人数245人,占样本总数的66.22%。

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对旅游的态度及出游次数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回答“您喜欢旅游吗”时选择“喜欢”的有219人,占样本总数的59.19%;选择“非常喜欢”的有100人,占样本总数的27.03%(见图1)。以上二者占样本总数的86.22%。而当回答“您每年外出旅游的次数”时,选择“一次以下(含一次)”的有216人,占样本总数的58.38%;选择“二次”的有100人,占样本总数的27.03%(见图2)。同时,占样本总数55.95%的人经常会有外出旅游的计划,40.00%的人偶尔会有出游的计划。

上述调查反映了在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出游愿望,而却很少实现出游愿望。出游愿望与出游次数明显的不协调。

(二)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情况

调查显示,在回答“每月可支配的费用”时,其中有198人选择“300元以下”,占样本总数的53.51%;有143人选择“300-500元”,占样本总数的38.65%;仅有29人选择“500元以上”,仅占7.84%。据此可以将在校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用分为高、中、低三个标准。其中以中、低标准最多,占92.16%。可见处于中、低标准的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市场开拓潜力。

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花费较低。在回答“外出旅游花费的可接受范围”时,其中有197人选择“200元以下”,占样本总数的53.24%;有135人选择“200-300元”,占样本总数的36.49%;有38人选择“300元以上”,仅占样本总数的10.27%。

在校大学生经济上不能自立。其中有240人的外出花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给的生活费用,占样本总数的64.87%;有85人的外出花费主要来源于自己打工、兼职所得,占样本总数的22.97%;有45人的外出花费来源于其他途径(奖学金等),占样本总数的12.16 %。

以上三方面均说明在校大学生属于低消费群体,经济条件与其他旅游客源市场相比较差,消费水平与其他客源市场相比较低。

(三)在校大学生出游时段的选择

调查显示,以往出游时段的选择以寒暑假为主,占样本总数的56.76%。寒暑假假期时间较长,在校大学生能够回家和家人团聚,能够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因此出游率较高。另外,寒暑假期间在校大学生可以打工,在学期开始前外出旅游,使身心得到放松。

(四)在校大学生出游目的地、旅游景观类型的选择

调查显示,对待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占样本总数53.51%的198人偏向于外地;选择市区的有65人,占样本总数的17.57%;选择市郊的有107人,占样本总数的28.92%(见图3)。对于旅游景观类型的选择上,有42人选择“历史文化古迹”,占样本总数的11.35%;有280人选择“自然山水风光”,占样本总数的75.68%;有48人选择“探险式的远足”,占样本总数的12.97%(见图4)。

以上两方面说明,自然旅游资源在在校大学生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中应该占据重要地位。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倾向反映出了在校大学生的旅游动机与需求。

调查结果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常用于了解两类现象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大小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用概率来统计的,如果该概率大小合适,偶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可能成立的。通常寻找的相关性概率值低于0.05,意味着统计结果的偶然性越低于这个概率,数据统计意义越大。而回归分析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预测的方法,根据统计资料求得因果关系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因果关系越密切。通过相关系数就可确定回归方程,预测今后事物发展的趋势。本文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旅游意愿、旅游次数、可支配费用和可接受费用四个主要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由相关分析可知,旅游意愿、旅游次数、可支配费用与可接受费用之间显著相关(P< 0.01),可支配费用与可接受费用之间相关最高,基本接近1。为了进一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旅游次数为因变量y,旅游意愿为自变量x1,可支配费用为 x2,可接受费用为x3,采用stepwise 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由结果可知,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共2个,标准化回归方程为:Y=0.168 x1+0.795x3,因此,旅游意愿和可接受费用能有效预测旅游次数。这是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得出的大学生出游次数的回归方程,虽然影响大学生出游次数的因子还有很多,而且限于本次调查的空间范围的局限性,这个模型的解释功能也是有限的,但是它阐明了影响大学生出游次数的两个最重要的因子—旅游意愿和可支配费用,解释了这种行为的客观存在,而且也验证了与可支配费用相比,可自由支配的费用才是影响大学生出游的最直接的因子。

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整体呈现出旅游动机较强、旅游审美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多和潜力巨大等特点。这些都应该成为认识这个细分市场的关注点。同时,这个市场中有一对矛盾特别突出,即旅游动机和出游次数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可自由支配的费用太低。表面上看,似乎这个市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是未来旅游消费的主体,所以无论从旅游企业还是政府来讲,都应该对这个市场引起足够的重视。旅游企业可以提前培育强有力的潜在市场占有率,政府在培育大学生旅游观念和行为中,一是丰富了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二是培育了国内旅游消费的市场,第三也是实行全民旅游计划的重要一环。

因此,旅行社应当针对大学生市场独有的特点,采用薄利多销、推出淡季学生团等设计原则开发可行的旅游产品,如修学旅游、体育旅游、探险旅游等。

另外,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方面来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社会对大学生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校内教育在某些方面的难作为越来越明显。而外出旅游不失为补充校内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大学生旅游作为公益事业,政府应当给予相关旅游服务企业在投资、经营、用工等方面以优惠政策。同时,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校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工作,使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拓、发展过程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徐凌.论校园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新课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2.张勤.校企合作,开展高校体验旅游[J].旅游研究与实践,2000(1)

体育旅游市场调研篇4

关键词:大学生;华山;旅游行为;调查研究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 是旅游产品的最终购买者和消费者。关注旅游者的特征、需求等行为,预测其动向, 对于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我国旅游地理学早期的研究基本上没有涉及到旅游市场的需求方面。到20世纪80 年代后期, 关于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的行为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对于旅游市场需求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2]。纵观国内研究, 有关旅游市场时空分布和旅游动机及行为的研究较多,可是关于华山旅游者行为的研究鲜见,而大学生群体对华山的旅游行为研究的领域更是无人涉足。本文以华山大学生群体游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旅游行为将有助于华山有关部门根据学生的消费心理、旅游行为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旅游群体,从而提高华山的旅游质量,使华山的旅游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本次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渭南师范学院08级、09级、10级本、专科学生为对象,并将调查结果通过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在问卷调查期间收集了相关资料,验证和丰富本研究内容。

1.2数据来源

进行游客行为特征研究,必须依据翔实可靠的调查资料,本次调查于2011年8月1日至10日结合学科专业的差异分别向经济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日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体育教育、朝鲜语、美术艺术设计、物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英语教育、广播电视编导13个不同专业进行发放调查,获取了第一手资料。本次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75份,回收率为98.2%,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为96%,男女比例为1:1.8。

2调查问卷分析

体育旅游市场调研篇5

摘 要: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国自助游的持续高速发展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大学生自助游也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以成都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运用spss分析软件,定量的分析大学生自助游的特点,从战略的视角出发,发现大学生自助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大学生自助游市场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自助游市场;SPSS;战略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自助游成为游客们所热衷的一种旅游方式。高等教育的改革,使得大学生的队伍日益壮大,据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底,研究生在校人数近172万人,普通本专科人数约有2391.3万人,成人本专科月583万人,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约620万人。总人数约为3766.4万人,并继续呈现上升趋势。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有个性,对各种事物的探索求知欲强,迫切的运用一切可以提升知识、扩大视野、丰富见识的途径来充实自我,自助游不失为一种放松心情、增加阅历、完善自我的好方法。统计结果显示,80%以上的同学对自助游兴趣浓烈,也证明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所谓的大学生自助游是指大学生采用完全自主选择旅游目的地、自由安排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且全程没有导游陪同的一种旅游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彰显个性、愉悦身心、增强视野。

目前研究大学生旅游或自助游市场的专家学者不乏少数,而从战略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结合大学生自助游自身的特点,对其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大学生旅游市场进行战略性的指引,促使大学生旅游市场实现健全、良性的发展。

2.大学生自助游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自助游以其安排活动的自主性、形程的灵活性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并成为自助游群体中一个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客源市场,也逐渐受到旅游企业的重视。从战略的视角研究大学生自助游,能够从宏观上进行整体战略布局,客观的分析大学生自助游市场的存在的问题,为开拓大学生旅游需求、进一步开拓国内旅游市场、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历,他们的知识及各方面的素养都很高,容易较快的接受新事物,而且,他们正处于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期,其进行自助游的动机非常强烈。通过开始大学生自助游,可以更好的体会课程知识,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促进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

3.大学生自助游的特点

作为旅游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他们具有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教育背景与经济水平、所支配自由时间的不同等,这些都对大学生自助游群体产生特殊的心理影响,导致大学生自助游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分层抽样,对成都市内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各发放50份,分别有效收回180份,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spss软件分析,结合现场访谈,发现大学生自助游呈现出以下特点:

①、消费能力较低。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直接制约了大学生自助游活动的开展,在自助游群体中处于中低层次。依据对大学生旅游费用来源调查,大部分同学来自于生活费剩余、家庭给予、兼职、奖助金。目前,每月的生活费浮动于600-1500元之间,因此,自助游时,偏爱经济实惠,对食宿、交通等条件要求不高,以实用为主。

②、出游时间充裕,且较为集中。大学生除享有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如五一、十一、清明节、中秋节等,还有周末双休日、传统的寒暑假,至少有150天,出游时间充裕。但实际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出游时间集中于法定节假日、双休日、暑假,出游的平均时间长度为2-3天。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外出自助游时间的集中性。

③、空间距离近。据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采用距离近、时间短的出游方式。以学校为中心,在较短半径圆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较为频繁。

④、团队、群体特征突出。不管是在自助游目的地的确定、出游时间的选取,还是在住宿标准的选择上,团队、群体出游的特征明显。据统计,团体、群体游的比例约占87%,这是成都市大学生自助游的一大特点。

⑤、旅游信息来源偏向与网络、朋友介绍。

4.大学生自助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助游市场体制不健全。第一,没有自己独立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只是一味的依赖其他群体相关的规定。第二,出游安全机制难以保证。大学生自助游人身安全需要难以满足保证,而上当受骗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2)、缺乏大学生自助游发展的战略规划。首先表现在没有具体的大学生自助游活动,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许多企业、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了大学生自助游市场的潜力,但却没有形成具体的战略规划,造成资源的浪费。

(3)、大学生自助游市场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现阶段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崇尚自我,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此外,还具有可支配闲暇时间多、结伴游明显等独特的特点,但因为受消费水平低的局限,大多数企业不愿深度开发相关旅游项目,造成现有的旅游产品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已有的旅游资源闲置,形成资源浪费。

(4)、自助游营销活动较少。很多旅游开发商认为大学生自助游市场利润低,并不重视该市场的开发。

5.对策研究

在大学生独特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以下三点对策:

(1)、完善大学生自助游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发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企业、各大高校等,成立大学生自助游管理部门,在各高校成立办事处分处,定期制定相应的自助游活动政策,共同为建立健全的大学生自助游管理体制努力。

(2)、制定大学生自助游的发展战略。可以借助国外发达国家在自助游方面的先进经验,由国家旅游局、旅行社、景区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大学生自助游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学生自助游发展的蓝图,求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3)、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针对性的开发大学生自助游市场。

(4)、充分利用大学生自身特色,开展特定的优惠活动。一是针对大学生自助游多以群体出行的特点,采用群体优惠的促销手段;二是出游时间集中的特性,可以使相关旅游景点部门机构在特定的时间段针对学生自助游团体施行团队优惠的措施;使旅游资源在不同时间段都能趋向于饱和,避免出现某时段过度饱和的现象。

6.总结与展望

大学生自助游队伍的不断壮大,彰显了研究大学生自助游战略研究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四川省成都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校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大学生群体比较庞大,学员覆盖范围广,能够较为全面的代表大学生自助游市场。本文结合大学生自助游市场特点的分析,对其进行战略规划,更有助于建立健全的大学生自助游发展机制。促进有针对性的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为其它地区大学生自助游产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领头羊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 郑林,汪萍.在校大学生自助游行为特点探讨[J].金田,2012(1).

[2] 邹辉.大学生旅游研究进展[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4).

体育旅游市场调研篇6

[关键词]旅游本科教育;职业经理人;创新;实践;市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8-0059-06

人力资源是旅游业第一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教育立基于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建立了规模宏大、层次齐全的教育体系(图1、图2),为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本科教育在旅游教育体系中处于特殊重要地位,承担为旅游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其办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旅游业人力资源质量。多年来,旅游本科教育在迅速发展中,其质量提升未能与规模扩张相适应,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产业实践,游离于教育规律。旅游业缺乏高素质专门人才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对口就业率走低且流失率居高两种现象并存的问题,反映出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旅游业高层从业人员需要经历不可逾越的基层职业生涯阶段,加之毕业生质量与市场要求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导致毕业生难以成为现实的高级专门人才。时代背景和教育自身规律决定了教育创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为实现教育和产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本科教育需要准确定位和创新机制,实现从跟进产业型向引领产业型、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最终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充实到行业中,并逐渐成为主体。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成为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永恒命题。本文从“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出发,探讨旅游本科教育在价值取向、教学模式和支撑体系上的创新发展,以此建立基于职业经理人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模式。

1 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创新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育的规格和方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指导性规范的基本思想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符合行业要求和学科特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界对于旅游本科教育办学规律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培养目标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更为精准的研判和定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需要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决定了旅游本科教育应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为己任,为旅游业提供应有的人力资源支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其中的主体是执行机构,即经营管理者。随着市场经济纵深发展,我国旅游企业正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力、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之间权责明确、协调运转的有效制衡机制。其间,旅游业应加快形成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优化人才配置,培育一大批优秀经理人和企业家,推行经理人的职业化聘任、市场化评价和契约化管理。

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已被国外企业证明是有效的管理模式。相应地,旅游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旅游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我国的酒店业是较早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经验管理的旅游行业,聘请了国外的知名酒店管理公司或从国外旅游院校引进管理人才。但是,国内目前仍未形成酒店职业经理人阶层。旅游业中的其他行业(如旅行社、景区、休闲娱乐业等)则很少引进职业经理人进行专门化的经营和管理活动。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目前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培养旅游业职业经理人的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教育价值取向、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没能凸显旅游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要求。由此,也引发了旅游业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旅游企业缺乏专门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旅游本科毕业生很难在旅游企业谋求到管理岗位。

因此,将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旅游业职业经理人,将有效地缓解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和旅游本科教育自身发展困境,实现旅游本科教育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2009年12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旅游教育界也有学者呼吁建立基于职业经理人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业职业经理人后备人才应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质,其综合素质主要包括道德品格、文化素养、旅游职业能力,其中,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国际视野、合作协调能力、创造力和预见力、性格个性和领导力等特质构成其核心竞争力。旅游本科教育应围绕旅游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确定教育价值取向、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支持体系。

2 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的价值取向

2.1 市场化取向

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旅游本科教育应全面与市场接轨,其要求是“知行合一”,目标是市场认可。作为建立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主阵地的高等教育应服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不断深化体制和教学改革,优化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质量和效益。应用型旅游本科教育科学与技术的两重性最终统一于市场,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坚持市场化的核心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照市场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就业、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旅游本科教育体系,真正实现人力资源作为旅游业第一资源的价值。

2.2 国际化取向

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旅游本科教育应全面与国际接轨,其要求是“洋为中用”,目标是国际认可。直面世界的中国旅游业急需具有国际水准的经营管理人才。应着眼于产业和教育的长远发展,树立国际视野,积极适应世界经济文化的融合,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尤其注重借鉴旅游业和旅游教育发达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吸收反映当代世界旅游业最新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旅游高等教育不仅植根于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 展进步的潮流。学习借鉴不是盲目照搬和模仿,而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从我国国情出发,以我为主,择善而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特色旅游本科教育体系。

3 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创新

3.1 以案例教学为载体的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应坚持启发式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自我学习。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有效载体。现代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案例再现特定的管理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决策,充分激发学生能动行为的互动式教学过程。其核心是促使学生进入模拟的管理实践、建立仿真的管理感受,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适应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旅游本科教育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应全面引入案例教学,实现企业管理实践与课堂理论教学、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结合。

目前,旅游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在体制方面,缺乏统一的组织和要求,尚未形成固化的教学范式,案例设计等基础性教研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在素材方面,案例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尤其缺乏符合行业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本土化案例;在教师方面,实践经验的匮乏导致其对案例教学组织驾驭的力不从心;在学生方面,长期的注入式教学遏制了其自主学习能力,难以适应互动式教学模式。为此,加强和改进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研究和教学组织两方面。一是加强案例研究,提高案例质量。鼓励教师在引进国外案例的同时按照拟定课题、收集资料、实地调研、理论分析、成文评审、修正完善等程序自编案例,建设基于我国旅游业实践的动态化、本土化案例库,编写案例教材。二是规范教学组织,提高教学水平。注重在课前准备、课上讨论、课后总结等各环节取得实效,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2 以实习实训为重点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和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针的重要体现,适应了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旅游本科教育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应全面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意识,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相得益彰的第一课堂教育系统。

旅游本科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是课程实验。应设置递进式的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模拟公司等课程体系,建立网络化的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运用自主性、拓展性、互动性教学方法,建设全仿真、综合性、系统化实验室平台。旅游本科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专业实习。在实习内容上,全面覆盖旅游业传统业态及新兴业态的运营和规划;在实习形式上,以学校统筹安排为主,灵活采取行业调查和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提倡将4年学制分为“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3个阶段;在实习基地上,合作单位的选择应在确保学生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查企业的性质、区位、经营管理水平、业绩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业空间等因素,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促进规范化,通过拓宽合作领域促进共赢化,通过建立境外基地促进国际化,通过自办旅游企业促进自主化;在实习指导上,实习前做好动员交流和培训实训等准备工作,实习中通过健全管理制度、科学配置岗位、注重人才开发、规范日常指导等强化过程管理,实习后做好考核评优和就业跟踪等总结工作。

3.3 以职业训练为核心的第二课堂

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造就个体的人的丰富性,把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价值、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人的精神生活也正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使德、智、体、美诸方面需求和兴趣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的过程,社会生活则是其重要源泉。课外教育所构成的第二课堂,必然与第一课堂共同组成了学生精神生活的全部。高校第二课堂涉及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体育、社会实践、劳动等方面,以其多样性、实践性、灵活性、开放性成为第一课堂的必要延伸和有益补充,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应了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旅游本科教育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应全面拓展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尤其发挥其在职业经理人所需高尚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特质、精良业务素质培养中的特有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成才观,实现全面发展,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制度上,通过学分认证将第二课堂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和学生测评体系;在内容上,以职业道德养成、法规教育、生涯规划、情感塑造、技能培训、资格认证等为重点;在形式上,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提升活动品位,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4 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支持体系

4.1 学科基础体系

一是专业结构。统一性指导下的多元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综合性旅游产业集群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旅游本科教育培养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应针对职业经理人的素质结构和市场细分,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灵活设置酒店、旅行社、景区、会展、交通、休闲、电子商务、行政管理等系列专业方向,根据旅游业的新业态和新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在保证办学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性,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品牌专业。

二是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南,其主体内容是课程设置。旅游本科教育应建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市场化和国际化理念,体现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要求的特色课程体系。一要突出职业性,按照旅游产业体系和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体系的结构进行课程设置,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二要突出整体性,加强人才一体化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三要突出基础性,加强外语、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和统计学、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学,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群打通基础课程,增强学科融合;四要突出实践性,加强实践教学,并与理论教学形成有机整体,为学生志趣和潜力的发展提供空间,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智能结构和职业素养。

三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基础,同时是旅游本科教育本身的任务。加快旅游学科建设,最根本的是通过对旅游本质的研究建立起以旅游学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为核心的独立学科架构,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学科应用提供先导和根基,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教材质量 直接体现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快速发展的应用型国际化旅游本科教育尤其要加强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教材建设,引进国际先进原版教材,推行部级规划教材,鼓励教师编写案例教学等创新教材,建设电子化网络教材,在国际化过程中推进本土化,确保高质量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进课堂。

4.2 产学研合作体系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选择,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科技和经济相结合”方针一脉相承,对于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师资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机统一,促进了教育界与产业界的沟通。旅游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和学校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实质是面向市场的校企一体化,基础是合作主体的利益共赢,目标是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服务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一种基本的校企合作形式,但产学研合作远不局限于此。应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中心、以政府和行业为纽带,各办学环节与市场全面对接、深度合作的大教育体系,形成紧实型校企战略发展联盟。在合作内容上,一方面在办学思路、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学生管理等环节加强全方位合作育人,另一方面通过面向产业的科研、规划、培训、咨询、策划等合作领域的拓宽实现共赢。在合作形式上,采取建立实习就业基地、邀请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担任兼职教师、选派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兼职、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和实行学生定向就业、参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和经营策划及企业文化研究等多种形式。

4.3 师资队伍体系

师资是高等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创新型师资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决定力量。应用型旅游本科教育的师资需要具备理论拓展、技术实现、实践应用、组织协调、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应利用产学研合作教育资源,形成面向市场的师资培养和配置体制,把师资建设的重点放在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兼备、教师素质和职业经理人素质复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在专职教师方面,实行教师赴企业兼职制度化,规定教师必须具有企业经营管理一线背景,提倡教师取得职业经理人等资质、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评、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并将上述工作直接与教师工作量和职称评聘挂钩;在兼职教师方面,实行职业经理人来校兼职制度化,规定主讲教师中来自企业一线人员的比例及授课学时,反映产业发展前沿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逐步在新生教育、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就业指导等全过程引入兼职教师。

4.4 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管理、从严治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应通过制度建设优化教学管理,健全符合旅游教育规律的教学运行监控机制,培育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在办学理念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建立一切教育行为均以学生就业和成才为中心的制度、机构、流程;在系科建制上,从教学、人事、学生管理等方面加大旅游系(专业)办学自,有条件的学校成立旅游学院,以利于突破传统办学模式的束缚,以相对独立的建制保证教育创新实践的探索;在经费投入上,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设立产学研合作、实验室建设、实习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等专项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教学研究上,以“质量工程”等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为抓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教学研究提高学术和业务水平;在办学评价上,建立政府、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以学生测评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以教学考核作为职称评聘和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

5 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模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1234”创新发展模式(图3)。“1”指一个培养目标,即旅游业职业经理人;“2”指两个价值取向:市场化和国际化取向;“3”指3种教学模式:以案例教学为载体的理论教学、以实习实训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以职业训练为核心的第二课堂;“4”指4个支持体系:学科基础、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旅游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是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的统领和指针,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学模式和支持体系的具体内容;市场化和国际化取向是旅游业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决定着具体的教学模式;各教学模式的真正落实有赖于4大支持体系的不断完善。

6 结语

体育旅游市场调研篇7

关键词: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今天,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已经为公众所熟知。据统计,我国体育旅游业一直以35%左右的速度发展,全国体育旅游产值在整个旅游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已有2005年的25%上升到2011年的50%,从事体育旅游消费的人数已有2005年的1.5亿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4.5亿人次。在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快速良好发展的大环境下,洛阳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应对、融合并分享体育旅游盛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的分析洛阳市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科学的发展对策才能实现洛阳市体育旅游业的繁荣。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界近年对体育旅游做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定义。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体交流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上讲,体育旅游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各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活动。

二、洛阳市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体育旅游资源基础厚实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2001年以来,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光荣称号,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现有国家5A景区2个,4A级景区10个,3A景区9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77处;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8处、省级9处。富足的旅游资源,为洛阳体育旅游的展开,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政府重视,体育旅游开发具有政策支持

旅游业是洛阳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洛阳市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按照打造“历史文化之都”、“休闲度假之都”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加快旅游业的深度开发,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增加小浪底、万山湖水上娱乐项目,使之成为休闲度假胜地;扩建伏牛山滑雪场,使其成为冬季旅游的亮点;办好伏牛山滑雪节等节会活动,以精品文化项目、大型体育赛事为载体,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的融合和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旅游基础扎实,社会支持系统完善

洛阳是一所旅游基础扎实,社会支持系统较为完善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从交通方面看,地处陇海、焦枝两大铁路交汇处,陇海铁路横穿全市,焦枝铁路纵贯全境;207、310、311国道穿梭而过,境内有省道11条,县道78条,乡乡有公路,村村通汽车;洛阳机场位于市区西北10公里处,是国内净空条件较好的二级机场,辟有洛阳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大连、昆明等城市的航线。从餐饮角度讲,拥有不同档次的星级饭店60余家,具有洛阳水席、烫面饺等众多传统名吃。就旅游组织而言,已成立各种旅行社9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8家,国内旅行社82家。

4.具有开展体育旅游的场馆设施和一定的运作经验

各种体育器材设备是开展体育旅游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截止到2008年底,洛阳共建设各类体育场馆2700余个,总面积432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约0.70平方米。特别是投资12.5亿元,占地1300多亩的新区体育中心,包括射击馆、游泳馆、体育馆、体育场、网球馆、自行车赛场等6个大型体育场馆及其他室外训练场地,分别具有承接省级综合游泳比赛和国家单项比赛的能力。这些场馆设施为洛阳举办赛事,开发观赏性体育旅游提供了牢靠物质基础。

在参与性体育旅游方面,已开发出栾川滑雪场、伊河漂流、万山湖水上娱乐、伏牛山登山、青要山攀岩大赛等旅游项目,而且成功的举办过多次牡丹花会、滑雪节等旅游活动。体育旅游的开发探索和活动的举办,为体育旅游的开发运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洛阳市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1.体育旅游市场主体不成熟

思想观念的落后时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因。洛阳市发展体育旅游的观念尚未形成。从供给方面看,洛阳市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体育旅游旅行社。政府尚未制定出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合理规划,体育旅游市场大发展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从需求方面,体育消费者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消费能力和水平不高。洛阳市是个重工业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不高,直接制约着全市的体育消费水平。

2.体育旅游产品稀少

从对洛阳市旅游市场的调研来看(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旅游管理部门的信息收集和访问等方式),洛阳市真正进行市场化产品“销售”的体育旅游产品很少,比如洛阳雪峰户外运动、绿野仙踪户外运动等俱乐部推出的户外运动项目,这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产品,它属于休闲型体育旅游产品类别。但这些俱乐部都是规模有限,尚没有一家大型的体育文化推广公司。在参与性体育旅游方面,虽然已开发出栾川滑雪场、伊河漂流等旅游项目,但不属于体育旅游精品。至于其它的体育旅游产品几乎没有。比如,赛事型体育旅游产品,洛阳没有能引起市区居民和全国体育赛事观众吸引的体育赛事。河洛大鼓、舞狮、舞龙、高跷等民族传统体育并没有得到开发而成为体育旅游产品等等,从这些我们不难发现洛阳市体育旅游产品是非常稀少的,但事实上,洛阳并不缺乏体育旅游产品资源,只是开发和市场操作上的缺失导致的。

3.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洛阳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从洛阳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大致包括三类。第一类就是风景迷人的自然环境资源,比如“人间仙境”白云山、“北国第一洞”鸡冠洞、“中原第一峰”鸡角尖等等。第二类就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人文旅游资源,比如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千年古刹白马寺、关林等等。第三类就是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比如河洛大鼓、舞狮、舞龙等。这些旅游资源的存在如何与体育进行良好的结合于互动,让现有旅游资源插上体育的翅膀成为体育旅游资源,是洛阳市当前体育

旅游发展值得深思的课题。

4.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专业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发展,管理和经营人才是关键。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人才有限,且大多分布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河南省只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一所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高校,人才的匮乏导致整个服务体系中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将制约洛阳市体育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洛阳市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1.加强体育旅游的推广和宣传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较晚,国民对于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还较低,要培育体育旅游市场需要媒体、相关部门进行正面的宣传,使人们更多的认识体育旅游价值与功能,使人们解开对体育旅游的迷惑。要做到这些,旅游界需要进行正面的舆论导向,甚至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旅游亲身体验,使人们将体育旅游作为一种专门的旅游产品进行消费,了解体育旅游与一般旅游之间的区别,亲身感受到体育旅游的特殊魅力,使人们从莫名的体育旅游认知、感知过渡到有意识、自发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的意识中,最后形成体育旅游自觉,这才是体育旅游追求的终极目标。

2.加强体育、旅游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出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旅游市场,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两大产业的融合。由于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起步晚,在产业范围、产业结构和产业定位上均存有争议,且两产业之间各行其道,取有用之处而为之,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够, 造成体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当务之急是体育、旅游两个部门携起手起来,加强两大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3.运用现有资源优势,打造具有主题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开发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创造新的体育项目来吸引游客。利用洛阳丰富的河流和水库资源,科学合理的建设多处水上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基地;利用洛河在建的河滨浴场,可以开展一些诸如公开水域游泳、沙滩排球等体育项目,并将它列入洛阳市体育旅游推荐景点,实现体育与旅游的双赢。在洛阳南部山区建立一些体育旅游基地,开展登山、徒步穿越、自行车、攀岩、原始森林探险、漂流、滑雪等征服自然、享受健康的体育项目;并将伏牛山滑雪场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滑雪旅游度假基地。

积极申办和举办省内各种赛事;积极建议省体育局申报全运会及各种国家单项比赛,洛阳可以作为一个分赛场或某个运动项目的主场;利用牡丹花会期间积极举办各种部级的赛事,是竞赛和花会相映生辉,形成品牌。还可以举办体育旅游节庆活动,比如洛阳国际马拉松赛、伏牛山滑雪极限赛、环洛自行车赛、钓鱼系列赛等体育旅游项目,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形成多元化开发,做到产品结构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人群体育旅游的需要。

4.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的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对现有的体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管理部门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体育旅游管理经验。同时借助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优势,增设相关专业,开设体育旅游课程,培养高层次的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另外,采取旅游企业与职业学校(洛阳旅游学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旅行社定期对学生进行授课,委托培养的学校旅行社输送专业人才,实现专业人才本地化,为洛阳市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 时金钟: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07).

[2] 陈宝珠:我国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01).

[3] 戴光全 杨丽娟:体育旅游及其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4] 闵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06).

[5] 路紫:体育旅游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2.

[6] 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8.

[7] 黎国庆:重庆市体育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5,(06).

体育旅游市场调研篇8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模式;措施;研究

引言

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实质上是将体育学、旅游学及民族学等内容通过一定方式有机组合起来,并以此形成一个对外开放及展示的整体,它在实际展示当中具有体育旅游及民族旅游的共同特征表现,就社会发展角度来讲属于一种全新形式的旅游产品,同时,其也是旅游产业当中重要的旅游形式和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在不同种类和样式的民族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给与开展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支撑作用下,开展自身喜好的身体锻炼、体育竞技、体育文化及身体锻炼等目的,还可通过旅游的形式对人们所具有的各种心理需求给与满足,最终实现旅游者缓解压力、娱乐观赏以及强身健体的目的,对于开发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人来讲,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承的效果。

一、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概念及现状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将一个或者特定环境下的几个民族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给与开展的民族体育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沿袭,直至今日仍然对人类社会生产及社会发展带来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这些民族体育内容仍然未被当前热门的竞技体育及现代社会体育所替代或同化,而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当中,实质上是指与民族传统体育息息相关的一些旅游活动项目和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作为一个具有交叉性和可控性的市场形势,在具体的市场机制上还存在诸多不成熟的方面,在相关的保障机制方面还存在医学不完善的状况,而在具体的营销环节当中,一些企业指注重对其内部的产品进行研发,而对具体的行业方向却没有进行长远的预判及规划,而对于市场环境所发生的变化难以及时应对。我国当前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虽然得到了一些创新性的开发,但是其中的大多数仍然是对成功模式给与复制,对于产品的开发以及最后相应的营销环节来讲,对其没有给与差异化的调整和协调,因此,在实际的运行当中就会造成被相似旅游产品予以替代的实际状况。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市场角度来考量,由于仍然采用传统的营销模式及手段,其对于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难以适应。相关人才存在较为匮乏的状况,而在具体的培养方面,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培养方式,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方向给与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培养举措。一些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海存在开发不够成分,以及在一些领域开发过度,不能实现民族体育旅游的整合开发的效果。

二、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分析

首先,市场竞争问题。当前,针对我国各个区域范围内,在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竞争方面仍然比较激烈,一些具有悠久的民族传统及文化历史背景的体育旅游资源,其在在具体的景点或景区框架内,已经着手开展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各个行业之间存在着比较激烈的竞争,而在具体的市场方面,在指导标准上还没有实现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发展要求。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的具体的技术门槛上比较高。由于我国传统体育旅游在具体的发展上起步比较晚,因此,在此状况影响下,一些相关旅游景区和景点在具体的设备设施方面存在不够完善的状况,在具体的营销技术方面也存在比较落后的状况,由于一些地区存在经济比较落后的状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在旅游资源的投入上受到限制的情况,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讲,在相关的旅游设施及硬件支撑方面难以满足和维持其发展要求,而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多元化方面也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状况。最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一种具有将旅游资源予以规整的全新旅游产品,是整个旅游产业一种重要的旅游内容。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具体发展来讲,其在具备专业知识的相关旅游人才方面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其旅游专业知识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提出更高的标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在具体的推广方面也难以得到很好的实现,而在具体的旅游者活动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与其往往存在格格不入的状况,因此,其对于整个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来讲存在诸多不利影响。

三、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的具体措施

(一)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予以强化

相关旅游企业应对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细致了解,对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方向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且还要以旅游市场为基础,进行更为规范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工作,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要给与足够的认识和明确,对其在旅游企业经济效益方面,以及旅游企业未来行业发展当中,所存在的重要促进作用进行强化。对那些具有很好增长效益的旅游产品要对其给与深入扩展和研发,对旅游产品研发力度进行大幅度提升,对旅游产品的深度及光度进行不断扩展,根据旅游产品的内在状况,对其相关配套需求进行详细开发,而在具体的样式上也要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不断完善。

(二)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价格进行规范化制定

实际需求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而当供应及需求之间的关系出现变化或转变的状况下,相关旅游企业可于当前的旅游市场需求给与紧密结合,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实时调整。相关旅游企业应广泛接纳及分析旅游消费者的意见及需求状况,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促进产品销售的营销策略,与此同时,还应将旅游消费者的具体的价格标准方面的认可度予以提升。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来讲,其在实际销售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季节性状况,在年度当中的旅游淡季时,对其产品价值的制定应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将一些产品的份额盈利状况主动转让给前来旅游的消费者,对旅游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给与增强,从而达到提升销售量的目的,最终实现旅游企业利润的不断提升。

(三)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渠道的相关设计给与完善

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状况来讲,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渠道,在具体的设计环节的给与不断完善,利用其旅游渠道的上下方面的紧密结合,实现各个层次之间内容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完备,并在此机制的构建过程中促进整体效应的最终形成。针对规模较大的旅游企业来讲,其应该将那些具有成本较低及比较便捷的具有直线型的服务内容,提供给规模相对较小的旅游企业对于规模较小的旅游企业,可在具体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当中扮演相应的商环节,并且通过与那些较大规模的旅游企业的不断合作,最终将自身的经济效益和未来发现方向给与规划和提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渠道的具体设计环节的不断完善,需要相关旅游企业对旅游产品的具体渠道的距离状况进行缩减,从而促进相关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活动当中能够快速的给与参与,对那些集中型渠道宽度进行详细设计,对那些新型旅游城市的未来市场进行充分的挖掘,最终实现不同渠道的混合型营销渠道的构建和完善。

四、结语

为了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模式,在具体的研究领域的有效性得以实现,相关旅游企业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相关概念状况及特征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在营销环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充分认识和明确,并通过不断的研究和钻研,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不断强化的目的,对旅游产品的价格制定给与不断规范化和合理化,对相关营销渠道的具体设计给与不断完善和多元化构建,最终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缪祥如.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模式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12:24-26.

[2]李艳红, 凌静, 臧留鸿,等.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2期:124-127.

上一篇:财务统计员的工作要求范文 下一篇:校本课程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