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财务管理案例范文

时间:2024-04-12 10:27:30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篇1

基层组织;监督制约;惩防并举

1.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概况及特点

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A市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71件96人。其中,涉案主体为村支部书记22人,村民主任28人,财务人员5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22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67人。涉案金额3万元以下32人,3~10万元36人,10万元至20万元以上19人,20万元以上8人。涉嫌贪污罪68人,9人,挪用公款罪的11人,行贿罪3人,罪4人,介绍贿赂罪1人。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36人,3~7年有期徒刑是6人,7~10年1人,10年以上3人,适用缓刑43人,免于刑事处罚2人。由此可见,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犯罪主体多为村支部书记和村民主任且文化水平较低。在涉案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中,村支部书记和村民主任共50人,占总人数的5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67人,占总人数的69.79%。

二是触犯的罪名主要为贪污罪、、挪用公款罪。所立案件中,A市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农村基层组织涉嫌贪污罪68人、9人、挪用公款罪的1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0.83%,9.37%,11.46%。

三是犯罪形态多为共同犯罪。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为了隐蔽犯罪活动,不为村民所知,采取相互勾结,共同作案的方式作案,获取不法利益。

四是犯罪手段上较为隐蔽,即大多采取欺上瞒下的手段将资金偷偷转移己有。具体表现为隐瞒收入、截留公款,虚列开支、虚报冒领,冒名顶替、伪造凭证等。

五是犯罪的领域多发生在国家支农惠农环节。具体来说,涉及的领域主要发生在国家“救灾、救济款”发放、“燃油补助”、“普九化债”等环节。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惠农支农的政策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掌管、经手的资金量也随之加大,职务犯罪的几率也增加.

六是案值小,刑罚处罚较轻。涉案金额3万元以下的32人,3万元至10万元的3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3.68%,37.9%。由于案值小,依据刑罚规定,判处的刑罚比较轻。判处缓刑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36人,适用缓刑4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9.56%,47.25%。

2.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成因分析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素质低,法律观念淡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大多数是从土生土长的农民中选举出来的,大多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如前述所述,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67人,占总人数的69.79%,文化素质低。他们的大多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容易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导致了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员犯罪。

制度不健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由于农村自治的特殊性质,相关监督制度没有建立,致使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监督机制不畅、监督效能不高,这就为基层组织人员的监督留下了许多漏洞。

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且不公开透明。近年来,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但相应的正规化财务管理制度并未形成,假票据入账,白条入账,审批手续随意等现象仍然存在,财务管理暗箱操作,财务制度流于形式。

处罚轻,打击力度不够。处罚力度不够,如前所述,判处缓刑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36人,适用缓刑4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9.56%,47.25%。如此低的犯罪成本,导致承担罪责与犯罪收益不成比例,诱使一部分农村基层组织人员铤而走险。

3.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对策分析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一要健全完善农村的干部选拔制度,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文化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人来担任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还要选任优秀国家干部到村挂职锻炼,加大选派优秀大学生担任农村组织人员的制度,改变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现状,为农村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队伍保障。二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宗旨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三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规避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法律观念淡薄问题。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经常组织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学习法律知识,进行经常性法制教育,司法机关要采取送法下乡、以案说法、举办图片展和法制讲座等丰富载体,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检察机关要利用已经查办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敢以身试法。

健全监督机制,制约权力运行。一要明确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监督职责,切实发挥政府检查工作和审计等方面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监督作用,防止监督流于形式,例行公事的出现。二要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之间互相监督机制应当建立起来。深化村务改革,建立民主议事规则及决策机制,凡是村内重大事务,均由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对村务决定进行监督,定期公开村务,接受群众监督。三要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工作和加大支农惠农国家政策的宣传,把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日常工作置于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真正使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在透明的管理模式下得以转化和实现。

完善财务制度,强化监督管理。一要健全财务制度,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财经制度的规定,选用合格的会计、出纳等人员,认真履行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职能,实行收支两条线,实施“阳光财务”,避免暗箱操作。二要坚持实行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避免财务混乱状态。积极探索对会计、出纳等人员实行交叉任职方式。三要贯彻落实村财乡镇管制度,将村财务账册及凭证交乡镇政府专门机构管理,定期由乡镇政府专门机构审核,形成规范化的监管制度。四要强化财政、审计监督,财政与审计机关坚持定期与不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检查,特别应将重大开发项目、土地征用补偿、国家补助资金等列为重点检查内容。五要坚持财务公开。村财务所有账一律公开,内容全部公开,并且赋予村民查账权,倘若村民对账务有异议,有权依照有关程序进行查账。财务公开有利于对村财务公开透明的管理,规避暗箱操作,减少收入不记账、虚列开支的现象出现,避免发生村财务上的职务犯罪。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篇2

【关键词】农村合作 金融 企业生产

一、教学案例库构建原则

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构建原则是案例教学库既呈现企业生产实际又符合教学需求。就企业生产实际来说,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应着重体现三点。首先,供销行业在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中形成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各地供销合作社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创办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机构和组织,创新了多种金融业务模式,这些都为教学案例库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其次,国内农村金融机构企业生产实践。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指导下,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异常迅速,除了原有的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得到极大发展,教学案例库所选取的案例应能充分反映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符合目前农村发展对金融人才需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动态更新、补充新的案例,确保案例的时效性。

二、教学案例库构建内容

总体上,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以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真实的业务流程和岗位技能为基础,结合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的实践而开发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案例库,所有案例均以农村金融机构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而设置,强化专业学生提升职业技能与素养,提升专业服务农村金融市场能力,服务“三农”水平。具体来说,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应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案例主要体现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农业保险、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基层网点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和岗位技能。其次,教学案例库中的每个案例根据其自身特点及流程要求,分别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柜台业务以视频案例为主,而个人理财业务以文本案例为主。再次,教学案例库中每个案例设置了理论导入、案例设置目的、重点与难点、对实训环境要求、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要求、对指导教师要求。另外,教学案例库中的每个案例设置了相关的问题供学生回答或练习,并根据案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存款业务采取角色扮演模式,而类似小额信贷业务采用项目驱动模式,以一个真实的小额贷款为例,从客户接触、征信调查、风险分析、贷款发放、贷款管理、贷款追踪、贷款收回、项目绩效等环节。

三、教学案例库构建结构

结构上,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为了符合教学特点,体现学用结合特性,整个教学案例库可以按四种方式进行检索,分别是按照农村金融机构查询、按照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查询、按照农村金融职业技能查询、按照农村合作金融专业课程查询。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查询。教学案例库分别为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实践中涉及的金融机构建立了相关的子库,每个子库自成体系,可作为独立的教学案例库使用。这些子库分别为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村镇银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小额贷款公司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农村资金互助社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融资性担保公司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查询。本查询按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分为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理财业务、融资担保、资金互助及其他业务等。

第三,农村金融职业技能查询。本查询按农村金融机构岗位设置来查询相关案例,包括金融柜台业务技能、金融管理业务技能、金融营销业务技能、其他农村金融业务技能等。

第四,农村合作金融专业课程查询。此外,根据教学需求,整个教学案例库还可以按照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主要的专业核心课来查询相应的案例,包括农村金融实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小额信贷实务、个人理财、农业保险等课程。

四、教学案例库构建流程

基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实践,依据农村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规格来确立案例主题,加强调查研究、精心设置、审定案例,并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案例资源加以整合优化,建设符合要求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具体来说,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构建流程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案例内容的确定。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依据相关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建立案例库。主要包括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内容,如农村信用社业务、商业银行在农村分支机构业务等,还包括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如村镇银行业务、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社区基金业务及其他相关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

第二,案例素材的收集。在确定案例库的总体内容后就进入案例素材搜集阶段,案例素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案例库整体优劣。首先依据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粗线条的案例库内容进一步细化到职业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再根据技能点和知识点搜集相关的案例素材。其次在搜集案例素材时,应明确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需要的案例形式,比如对于点钞和各种票据填写,宜使用视频模式,对于小额信贷客户风险评估,宜采用文字、图片模式。

第三,案例的整合优化。有了原始案例,根据案例库的要求对相关的案例进行整合优化,体现案例的深度与质量,认真审定每一个案例,充分发挥案例的绩效。

第四,案例的入库与检索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案例功能和目标,将编写入库后的案例分类整理,并把各种案例与相关使用索引联系起来,对案例资源进行分类编排,建立入库及检索系统。

第五,案例库的动态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是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处于急速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也处于变化之中,为了使案例库实时追踪金融市场变化、农村金融机构业务革新,案例库也必须随市场的变化而即使更新。此外,职业教育的模式也在不断变化探索中,案例库的动态管理还应体现在案例库能动态的反映职业教育的新变化、新理念。

参考文献

[1]言红健,陈骅.案例教学和情景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99-100.

[2]申玲.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链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141-142.

[3]章早立,刘万辉.网页设计及制作课程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180-181.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篇3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历来为广大农村群众所关注,它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按照“两健全、三规范、一监督”的要求,坚持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办法,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体制不顺,出现多头管理,财务制度不健全,核算办法不规范;二是财务管理和监督不力,制度执行不严,资产流失严重;三是农村财务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人员素质偏低,账目混乱不清;四是财务公开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转,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村稳定;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高度,扎扎实实地抓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推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1农村财务管理现存的问题

1.1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欠规范。

1.1.1集体资产、资源登记不全面,有的村干部对村财乡管有抵触情绪,自己花销不自由了就留一手,把应该登记造册的资产、资源留一少部分以备后用。有些资源闲置的时侯没有价值;没有被登记台账,也无法进入财务管理,一旦资源被开发利用就产生了价值而且价格的高低没有标准,非常容易造成资产、资源的价值的流失,更谈不上资产、资源的保值和增值。

1.1.2发包、租赁存在违规操作现象。资产、资源的发包租赁制度虽健全,但并不遵守规章制度,在程序上不规范,不进行合同鉴定,合同条款不全,相关权利义务不明确等。

1.1.3不良资产比重大。农村集体资产中的呆账、坏账、死账不及时处理,应收款项滞留沉淀,收不回来,固定资产、库存物资存在财实不符的现象,虚增了村集体资产,造成账实不符失真的情况。

1.2票据管理欠规范。

村财乡管后,票据的领取、收回有专人管理,并对收回的票据逐联核对,理顺了票证管理制度,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2.1票据使用不规范,没有按票据要求使用。例如,应用承包费专用票据而用了统一非营业性票据;

1.2.2报销票据欠规范,自制票据多,农村成为工程承包商、商店逃避税款的港湾。只要村上不开税务发票,就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村上为了少几个钱就不开正式的发票了。现在农村也存在客观现象,有的村经济差,一小商店、一些村上项目包给当地农民干确实没有税务发票。

1.3报销审批不到位。

1.3.1审批不够规范,报销票据注重合法性而忽视合理性。报销票据时,从手续上、内容上、都符合财务规定,但从村实际出发并不合理。例如,村有两间80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年却要报10吨煤款。筹资筹劳项目没有跟踪审计,它的工程量所需资金与报销金额是否合理很难判惭。

1.3.2收款不清,存在坐收坐支现象。一手交收款票据,一手交支出票据。

1.4会计账务处理欠规范。

1.4.1报账、记账不及时,村报账员拖拉,不注重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报账。当日的业务拖到下月,今年发生的业务,拖到下年去报。

1.4.2在新农村新形势丁,筹资筹劳制度的推行存在会计处理的模糊不清,需要进一步明确核算方法。

1.4.3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很多乡镇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影响没有单独的档案室,村报账员不重视档案资料的管理,档案整理时间过长,涉农文件及其他各口的统计报表不全。电算化数据档案没有及时考贝,电脑一旦中毒,影响数据的档案的连续性。

1.5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不规范。

1.5.1有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认真负责;

1.5.2有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缺乏财务知识,做表面文章;

1.5.3村干部用自己的亲信当小组成员;

1.5.4财务公开内容过于笼统不全面;

1.5.5财务公开拖拉不及时。

2加强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加大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

镇、村两级领导必须提高村级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按照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序严格要求,特别是领导干部从自身出发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镇村两级领导要提高集体资产监管意识,加强每一项资产、资源的管理,并针对不同的资产、资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人账的资产、资源有变动的及时报到镇里,进行账务处理,对资产资源的出租、发包、必须经集体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进行集体决议,杜绝暗箱操作;对于没有上账的资产资源在产权转移时,通过有关机构进行科学评估其价值,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走出重钱轻物的管理误区,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2.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力度。

实施村财乡音制度以来,建立了十余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效地规范了村级财务,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票据管理、传票的传递、会计档案的归档等都要严格执行规范化财务制度,执照规范程序进行财务管理。

2.3强化财务、审计监督,加大惩戒力度。

审计监督是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有力保障。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加强审计力度,时时监控,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重要的业务或岗位要进行经常性稽核;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检查,以内部日常审计为主,以定期审计和专项审计为辅。对问题票据绝不审批,对违法违纪人员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2.4真正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篇4

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管理工作,根据《管理条例》、《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公益金管理办法》(财综〔2012〕15号)的有关规定,财政部、民政部制定了《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管理办法

财政部 民政部

2013年4月28日

附 件:

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管理工作,根据《管理条例》、《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公益金管理办法》(财综〔2012〕15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2013年至2015年由财政部安排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开展的农村幸福院设施修缮和设备用品配备等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幸福院,是指由村民委员会进行管理,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就餐、文化娱乐等照料服务的公益性活动场所。包括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灶、老年人活动中心等。

第四条 用于项目的中央专项公益金(以下简称项目资金),应当坚持公开透明、规范管理和专款专用的安排使用原则。

第二章 资金使用范围与标准

第五条 项目资金使用范围是设施修缮和设备用品配备。

第六条 项目资金标准为每个项目补助3万元。

第三章 项目申报

第七条 项目申报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适合兴办农村幸福院的场地和设施;

(二)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三)具有筹资和建设方案。

第八条 项目申报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项目申报书;

(二)项目筹资和建设方案;

(三)项目管理运营方案;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材料。

第九条 项目申报程序如下:

(一)民政部会同财政部每年年初向各地下达农村幸福院的补助数量指标;

(二)省级民政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制定项目申报办法及申报书范本,组织本地区进行申报和评审立项工作;

(三)省级民政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审核立项后,上报民政部和财政部备案;

(四)民政部会同财政部抽查复核项目立项。

第十条 项目数量指标分配遵循“公平规范、激励先进、促进均衡”原则。

第十一条 项目经批准立项后,原则上不得调整。执行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的,应当按照原申报审批程序报批。

第四章 资金使用

第十二条 项目资金预算由财政部根据项目资金标准和复核确定的农村幸福院数量指标,按年度下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第十三条 省级财政部门根据当地财力情况,可以安排资金与中央财政安排的项目资金统筹使用。

第十四条 地方财政部门应当对项目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并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第十五条 项目资金安排使用时,填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229类“其他支出”60款“公益金安排的支出”02项“用于社会福利的公益金支出”。

第十六条 项目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方案进行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服务水平和运营效能。

第十八条 省级民政部门应当建立项目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对项目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及使用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第五章 公告报告

第十九条 由项目资金补助的农村幸福院,应当以显著方式标明“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和中国体育”标识。

第二十条 省级财政部门和省级民政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一年度项目资金分配使用和项目执行情况报送财政部和民政部。

第二十一条 省级民政部门应当于每年6月底前,向社会公告上一年度项目资金分配使用和项目执行情况。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项目资金管理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第二十三条 省级民政部门应当设立投诉电话,接受投诉并及时处理。

第二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省级民政部门应当会同省级财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办法,报民政部和财政部备案。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和民政部负责解释。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篇5

党中央、国务院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决定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这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省恩施州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沙洋县作为全国中部地区的试点县,从秋季开学起实施了改革。2007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已经全面启动,包括: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含信息技术教育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五项内容。这标志着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真正的免费教育,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地普照到了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过程中,我省坚持财政“四项改革”,创新财务管理体制和手段,确保了新机制改革各项政策顺利推行。

一、制定实施方案,坚持省“拿大头”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2006年7月24日和2007年2月16日,省政府先后下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和《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补充通知》,对校舍维修改造等工作进一步进行了细化,从而全面明确了新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和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各项改革资金的分担比例。

(一)全部免除学杂费(含信息技术教育费)。

面向所有农村中小学,免费标准:农村小学每生每年170元、初中每生每年 270元,县镇小学每生每年200元、初中每生每年3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省两级分担。

(二)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面向151万名家庭(含城市低保户)经济困难学生,教科书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年70元、初中每生每年140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提供。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面向151万名家庭(含城市低保户)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寄宿生,所需资金由县(市、区)承担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补助标准及方式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

(三)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l. 面向所有农村中小学,补助标准:每生每年3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其中,恩施州8县市中央承担24元、地方承担6元;其他县市区中央承担18元,地方承担12元 )。

2. 属地方承担的部分,29个贫困县市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其他农村县市区按省与县市区5:5的比例分担(即省、县(市区)各承担6元);带农村的市辖区属地方承担的部分按省、市、区2:5:3的比例分担(即省、市、区分别承担2.4元、6元、3.6元)。

3. 2009年、2010年将免学杂费和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统筹计算,2008年我省落实公用经费的实际情况(即每生每年农村小学200元、初中300元,县镇小学230元、初中330元)与国家确定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每生每年小学300元、初中500元)的差额部分(即每生每年农村小学100元、初中200元,县镇小学70元、初中170元),2009年解决50%(即每生每年农村小学50元、初中100元,县镇小学35元、初中85元),2010年解决剩余的50%。资金仍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按现定比例分担。

(四)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l. 标准及计算方法:按校舍生均标准面积(小学4.5平方米,初中6平方米)计算标准校舍面积,扣除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已改造面积后,再结合折旧率(3.3%)、单位校舍改造成本(每平方米300元)因素,测定各县市区维修改造资金总额。

2. 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5:5的比例共同承担。

3. 属地方承担的部分,由省、市、县共同承担。其中,29个贫困县(市)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其他农业县(市、区)由省与县(市、区)5:5的比例分担;带农村的市辖区由省、市、区2:5:3的比例分担。

(五)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按现行体制,将教师合理收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和财政统一发放范围,确保教师各项政策性津贴、补贴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

按照新机制方案测算,2007年,全省共需新机制改革资金21.09亿元,其中中央承担13.19亿元、省级承担7.05亿元、市级承担1077万元、县级承担7467万元(其中29个贫困县基本不需新增财政投入)。全省应由地方承担的资金总量中省级财政所占的比例达90%,充分体现了省级“拿大头”的原则。

二、创新财务体制,实行“校财局管”

为加强新机制实施后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根据财政部、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经省政府同意,已于11月13日向全省颁发了《关于全省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校财局管”的通知》,明确了县级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及农村中小学校的主要职责。

(一)县级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按有关政策和要求,组织农村中小学经费的预算编制工作,按规定程序和时间下达预算控制数和批复农村中小学预算;按批准的农村中小学年度预算和用款计划,及时拨付资金。每年新学期开学前,要按照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办法,保证农村中小学运转资金及时到位;对农村中小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使用效果进行考核;定期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农村中小学预算执行情况,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指导农村中小学校编制本单位年度预算草案,兼顾不同规模学校运转的基本情况,向薄弱学校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汇总报送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县级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和预算批复,向各农村中小学下达预算控制数和年度预算;汇总审核农村中小学校用款计划,及时向财政部门提出经费申请;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对农村中小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内部审计;定期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三)农村中小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学校教务、总务、财务和教师代表研究、确定预算建议草案,并在规定的时间报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送县级财政部门。学校必须编制完整的部门预算,按国家和省的政策规定,将学校的收入统一纳入部门预算;学校的预算外资金一律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批准的年度预算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用款计划,按要求定期报送预算执行情况报表。加强财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严格按预算办理各项收支,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由县级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及农村中小学校共同组织实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为保证“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我省还相应地创新了财务管理手段,在全省推行宜昌市夷陵区与软件公司联合开发并在夷陵区、沙洋县、枝江市试点成功的“湖北省农村中小学财务核算管理软件系统”。做到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省、市(州)、县(市、区)纵向联网、财政、教育行政部门、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核算点横向联网,所有的财务收支、核算、记账、报表等,全部在电脑上完成,实行网络化管理。各中小学校的财务核算信息资料与县教育局财务部门联网,然后,县教育局与县财政局联网,供各级财政、教育部门适时查询、检查、监督、处理财务管理的工作,实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六个统一”的管理运行模式,即统一编制预算、统一科目、统一核算、统一国库支付、统一财务核算管理软件、统一报表,使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轨道。

三、坚持“四个直达”,力求取得实效

沙洋县是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中部地区新机制改革试点县之一,为了使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省财政厅按照财政部、教育部的要求进行了精心的指导,特别是在“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06年秋季开学以来,该县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鄂财教(2006)108号文件规定,对农村中小学实行了“校财局管”体制,做到了“四个直达”:一是预算编制直达学校。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先编制部门预算建议数,经县教育局审核汇总后,报财政局按程序下达;二是财务核算直达学校。按照新机制改革对财政、教育和学校各自职责的不同要求,该县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实行新的财务核算模式,将全县92所农村中小学归并为35个财务核算点(其中,初中10个,中心小学15个),并设立会计和出纳,其他学校为报账员。学校作为独立的核算主体,校长对学校财务核算负责;三是资金拨付直达学校。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求,全县35个财务核算点均在当地农业银行设立了零余额账户,并通过电信VPN网与县国库支付网实现连通。每月各学校通过网络申报用款计划,经县教育局汇总审核,县财政局终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变了过去学校经费通过教育核算中心拨付的方式。同时,对农村中小学校的非税收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一律由设立零余额账户的学校分校汇缴到财政专户,使用时视同预算资金管理;四是财务监控直达学校。为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县财政挤出120万元资金,为所有核算点统一配置了电脑设施,安装了“湖北省农村中小学财务核算管理系统”软件,并对全县238名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系统讲解部门预算编制方法,新的财务核算软件账务处理及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操作流程。目前,全县所有农村中小学的财务核算和国库支付网络已经建立起来,各学校已利用该网络进行日常账务处理、申报资金用款计划,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各学校的财务和用款计划进行适时监控。夷陵区、枝江市作为省确定的新机制改革试点区(市),在“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面临的困难及问题还很多,今后,要本着“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的工作原则,把这项利国利民的改革工作做实、做好,推动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篇6

1)整合培训农村财务审计人员,提高农村财务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技术水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根据这些要求及目前的实际情况,把一些政策理论水平高,具有较高财会业务知识,同时从事过财会具体工作,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农村财务审计办公室,同时聘请专家教授对审计人员进行短期的、有针对性的业务辅导。在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人员进行政策业务培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自身修养,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审计、财会水平、政治思想过硬的农村财务审计队伍,达到同时受理三个及以上审计案件的资质,以适应我市目前农村财务审计的新形势。

2)努力创造条件,改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环境。首先,要加强对村干部、村会计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农村会计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村干部的管理,减少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工作的拢乱干预,加大农村财务审计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农村财务审计的知晓率,要利用各种途经宣传农村财务审计知识,使广大农村干部及农民群众了解农村财务审计,让他们明白农村财务审计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和农民个人利益,而不是整村干部,更不是为了某些人报私仇,从而为农村财务审计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3)落实农村财务审计条例,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办法。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走向正轨的标志就是有规范的农村财务审计方法,因此,应尽快掌握农村财务审计条例的各项规定和政策界限,正确运用农村财务审计办法和与之配套的审计取证、报告、档案管理等实施办法,进一步将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的定性法制化,切实树立起农村财务审计权威性,使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纠、违法能纠、改变过去“只开方不抓药”的做法,充分发挥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作用。

4)拓宽审计工作渠道,创办农村财务审计实体。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市农村的各种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如资源费、征地费及各种补偿费分配不公、农村重点项目建设、农村基础工程建设审计监督不到位等,单靠农村财务审计办公室很难完成,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建议以股份制的形势成立一家农村审计服务组织,抽调选拨一些有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经验的社会人才和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去参与这项工作,对那些付费接受审计和农村财务审计办公室不能完成的委托审计实行有偿审计,以弥补农村财务审计力量的不足。

5)拓宽工作职能,增加审计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承包合同审计、村主要干部任期审计等专项审计;在审计对象上不断拓展,不仅要对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财务审计,还要对农业重点项目及农村设施建设进行审计;在审计职能上要变单纯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为农村经济监督和服务并重的审计。在行使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帮助被审计单位制定和完善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堵塞财务管理漏洞,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保驾护航。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篇7

第一条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民承担的费用和劳务,是指农民除缴纳税金,完成国家农产品定购任务外,依照法律、法规所承担的村(包括村民小组,下同)提留、乡(包括镇,下同)统筹费、劳务(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以及其他费用。

向国家缴纳税金,完成国家农产品定购任务,承担前款规定的各项费用和劳务,是农民应尽的义务。除此以外要求农民无偿提供任何财力、物力和劳务的,均为非法行为,农民有权拒绝。

第三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以下简称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乡人民政府主管本乡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日常工作由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负责。

第四条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检查有关农民负担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协助有关机关处理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件;培训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人员。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倡主要依靠集体经营增加的收入,兴办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

第二章村提留、乡统筹费、劳务的标准和使用范围

第六条农民直接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不含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缴纳的利润),以乡为单位,以国家统计局批准、农业部制定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报表和计算方法统计的数字为依据,不得超过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对经济发达的地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可以适当提高提取比例。

乡统筹费的最高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第七条村提留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

(一)公积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和兴办集体企业。

(二)公益金,用于五保户供养、特别困难户补助、合作医疗保健以及其他集体福利事业。

(三)管理费,用于村干部报酬和管理开支。

村干部报酬实行定额补助和误工补贴两种形式。具体定额补助人数、标准和误工补贴办法,由乡人民政府根据村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工作需要制定,报县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八条乡统筹费用于安排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村道路等民办公助事业。

乡统筹费可以用于五保户供养。五保户供养从乡统筹费中列支的,不得在村提留中重复列支。

第九条乡统筹费内的乡村两级办学经费(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用于本乡范围内乡村两级的民办教育事业。

乡村两级办学经费在乡统筹费内所占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经同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农村义务工,主要用于植树造林、防汛、公路建勤、修缮校舍等。按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五至十个农村义务工。

因抢险救灾,需要增加农村义务工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第十一条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按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十至二十个劳动积累工。有条件的地方,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劳动积累工应当主要在农闲期间使用。

第三章村提留、乡统筹费、劳务的提取和管理

第十二条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主要按农民从事的产业和经济收入承担。

承包耕地的农民按其承包的耕地面积或者劳动力向其所属的集体经济组织缴纳村提留和乡统筹费。

经营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的,应在税后按经营所在地规定的提取比例,缴纳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但不计算在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限额比例之内。

第十三条对收入水平在本村平均线以下的革命烈军属、伤残军人、失去劳动能力的复员退伍军人和特别困难户,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会议讨论评定,适当减免村提留。

第十四条乡人民政府评定的贫困村,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乡人民政府同意,报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可以适当核减乡统筹费。

第十五条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以出劳为主,本人要求以资代劳的,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批准。

对因病或者伤残不能承担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可以减免。

第十六条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实行全年统算统收制度,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人民政府组织收取。

第十七条村提留,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年底作出当年决算方案并提出下一年度预算方案,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乡人民政府备案。讨论通过的预、决算方案,应当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村民委员会应当对村提留的收取和使用实施监督。

第十八条乡统筹费,由乡人民政府商乡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年底作出当年决算方案并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方案,经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连同本乡范围内的村提留预算方案,一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讨论通过后的乡统筹费预、决算方案,应当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九条乡统筹费属于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全体农民所有,主要用于本乡民办公助事业,不得混淆和改变乡统筹费的集体资金性质和用途。

第二十条对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应当实行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村提留和乡统筹费的使用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第二十一条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由乡人民政府商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用工计划,经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执行,年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张榜公布用工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章其他项目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其项目设置、标准的制定和调整,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财政、物价主管部门会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批准,重要项目须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三条向农民集资,必须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并遵循自愿、适度、出资者受益、资金定向使用的原则。集资项目的设置和范围的确定,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计划主管部门会同财政主管部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批准,重要项目须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四条在农村建立各种基金,须经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会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重要项目须经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五条向农民发放牌照、证件和簿册,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向农民发放牌照、证件和簿册,只准收取工本费。

第二十六条向农民发行有价证券、报刊和书籍,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任何单位不得摊派。

第二十七条组织农民参加保险,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八条严禁非法对农民罚款和没收财物。

第二十九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农村执行公务,所需经费不得向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摊派。

第三十条企业、事业单位为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经济、技术、劳务、信息等服务,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收取服务费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任何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在农村设置机构或者配备人员,所需经费不得向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摊派。

第三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必须及时查处或者提请同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第五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严格执行本条例规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

(二)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中,认真履行本条例规定职责,成绩显著的;

(三)检举、揭发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有突出贡献的。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设置的收费、集资和基金项目,由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撤销。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向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收费、集资和进行各种摊派的,由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责令如数退还非法收取的款物。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增加的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经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核实,由乡人民政府在下一年度用工计划中扣减,或者由用工单位按标准工日给予农民出工补贴。

第三十七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提请上述人员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篇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新农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地区已全面建立起新农合制度,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民医疗负担得到减轻,卫生服务利用率得到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缓解。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现就巩固和发展新农合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稳步发展新农合制度

在已全面建立新农合制度的基础上,各地要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和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基本医疗保障性质的新农合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差距。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统筹补偿方案,强化基金监督管理,让参合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增强新农合的吸引力,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参合率。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地市级统筹试点,逐步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和管理层次,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二、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完善筹资机制

要根据各级政府财力状况和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及承受能力,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及农民个人筹资水平,积极探索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

今年,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要达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40元标准补助,对东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区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要不低于40元,农民个人缴费增加到不低于20元。东部地区的人均筹资水平应不低于中西部地区。

明年开始,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补助,对东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区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相应提高到60元,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分两年到位。地方增加的资金,应以省级财政承担为主,尽量减少困难县(市、区)的负担。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困难地区可以分两年到位。

各地要继续坚持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当地情况,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简便易行的新农合个人缴费方式。可以采取农民定时定点交纳、委托乡镇财税所等机构代收、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由村民委员会代收或经农民同意后由金融机构通过农民的储蓄或结算账户代缴等方式,逐步变上门收缴为引导农民主动缴纳,降低筹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使农民群众更多受益

各省(区、市)要加强对县(市、区)的指导,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全省(区、市)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在综合分析历年补偿方案运行和基金使用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筹资标准的提高,适当扩大受益面和提高保障水平。

开展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的地区,要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补偿比例,门诊补偿比例和封顶线要与住院补偿起付线和补偿比例有效衔接。开展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的地区,要提高家庭账户基金的使用率,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转为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模式。要扩大对慢性病等特殊病种大额门诊医药费用纳入统筹基金进行补偿的病种范围。要结合门诊补偿政策,合理调整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扩大补偿范围。统筹补偿方案要重点提高在县、乡、村级医疗机构医药费用和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的补偿比例,引导农民在基层就医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县内难以医治的疑难杂症按规定转外就医的,可适当提高补偿比例,扩大补偿范围,进一步缓解农民患大病的医药费用负担。

严格执行有关基金结余的规定。年底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可以按照《卫生部关于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次补偿的指导意见》和《卫生部关于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体检工作的意见》要求,开展二次补偿或健康体检工作,使农民充分受益。同时,结合实际适当调整下年度统筹补偿方案,但不应将二次补偿作为常规性补偿模式。

此外,要做好新农合基金补偿与公共卫生专项补助的衔接,新农合基金只能用于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补偿,应由政府另行安排资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应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应先执行国家专项补助,剩余部分中的医药费用再按新农合规定给予补偿。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公共卫生经费和新农合基金的总额预付等多种支付管理办法。*

四、加大基金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要认真执行财政部、卫生部下发的新农合基金财务会计制度。从基金的筹集、拨付、存储、使用等各个环节着手,规范基金监管措施,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基金运行情况的分析和监控,保障基金安全运行,确保及时支付农民医药费用的补偿款。新农合基金要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核算,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经办机构应配备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财会人员,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岗位,会计和出纳不得由一人兼任。基金的使用和费用的补偿,要坚持县、乡、村三级定期公示制度,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咨询等农民参与监督管理的有效形式,畅通受理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为了保证各级新农合财政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进一步简化补助拨付方式,从今年起调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采取年初预拨、年底结算的方式,加快审核下达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同时地方财政补助资金也要及时足额到位。各地要严格执行财政部的新农合补助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暂行办法,保证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县级新农合基金专户,杜绝新农合基金截留、滞留的现象。

五、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行政监管,将定点医疗机构做好新农合工作情况纳入日常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要注重发挥协议管理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协议实行动态管理。探索建立本县(市、区)以外定点医疗机构信息沟通和监管制度,由省、市(地)级新农合管理机构确定同级定点医疗机构,并实施监管。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检查、用药等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合理控制药品费用和大型设备检查。

积极开展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支出,可推广单病种定额付费和限额付费制度,合理确定病种收费标准,逐步扩大病种范围,严格掌握入出院标准;开展门诊统筹的地区,要积极探索门诊费用总额预付或总额核算的支付方式。

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约束作用,推行医药费用查询制、平均住院费用公示及警示制度,完善补偿公示等多项措施,建立医药费用监测和信息制度。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也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收费等方面的规范、制度和自律机制,加强绩效考核。

六、坚持便民的就医和结报方式,做好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的有关工作

全面实行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范围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就医,出院即时获得补偿的办法。简化农民到县外就医的转诊手续,探索推行参合农民在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的办法,方便参合农民在全省范围内就医补偿。

定点医疗机构要按照新农合的规定认真初审并垫付补偿资金。经办机构要强化资料审核,并采取现场抽查、事后回访、网络监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医药费用发生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认真复审。对于不符合新农合补偿规定的费用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经办机构不予结算。

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参加新农合制度。外出务工农民的个人参合费用收缴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至春节前后。要做好外出务工参合农民的就医补偿工作,探索方便外出务工农民就医,简化审核报销程序的有效方式,探索在农民工务工城市确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在制订和调整统筹补偿方案时,要认真分析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医对新农合运行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要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做好新农合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七、健全管理经办体系,提高经办服务能力

随着门诊统筹的推进,新农合的监管难度加大。各县(市、区)要根据要求落实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充实人员力量,实行县级经办机构向乡镇派驻经办审核人员的做法,严格新农合基金监管。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考核制度,继续加强管理经办人员培训,提高管理经办服务水平。要按照全国的统一要求和规定,制定全省的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方案,加快推进新农合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新农合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实行县级网上审核,省级网上监测运行,全国网上信息汇总分析。在全国逐步建立新农合监测网络,开展新农合运行的监测评估工作,改进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方法,降低管理成本,建立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监管的水平和效率。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

八、加强新农合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要加强部门配合,做好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政策、技术、服务管理和费用结算方面的有效衔接。在县级探索建立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的统一服务平台,使贫困参合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补助资金。有条件的地区,要实现两项制度的信息共享,积极推行贫困农民就医后在医疗机构当场结算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补助资金的一站式服务,简化手续,方便贫困农民。

要做好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相关政策及经办服务等方面的衔接,既要保证人人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又要避免重复参合(保),重复享受待遇,推动三项制度平稳、协调发展。

上一篇:海南旅游市场的现状范文 下一篇:老年旅游市场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