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4-10 18:07:29

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

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篇1

>> 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探析 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探析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浅谈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高等教育职员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浅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发展趋势及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研究 探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英国高等教育与科研体系改革趋势 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发展 试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化趋势 西部民办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发展与趋势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趋势分析 美国高等教育财政发展趋势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7-12-20.

[2]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

[3]周满生编译.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向[J].教育研究,2007,(11).

[4]韩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论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04,(4).

[6]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7]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人性化视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教学问题分析;发展展望

伴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教学改革对高校的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性的体育知识,同时还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人性化的教学[1]。本文主要对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进行探析,希望对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已经倡导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成为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很多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入职之前接受的教育是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喜欢创新,对新的知识以及新的教学方法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这种状态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的发展是不利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如果不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不会取得有效的教学改革成果的[2]。

2、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统一

虽然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改革中已经盛行,但是受传统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很多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依旧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能够充分的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当前人性化体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分析

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体育教学人性化改革效果不够明显,但是毕竟教学改革起步的时间比较晚,经验有限,教学成果不太明显也是情有可原的。即使这样,但是不能否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的改革还是取得一定的成效的。下面就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活动人性化改革取得的成果进行具体的阐述:

1、在教学思想中渗透人性化理念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体育教学的新时代,再加上个人自身锻炼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更加注重人性化的发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注意从学生角度出发,切实的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考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全面化的发展[3]。

2、注重科学的教学方式

当前我国高校会根据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在本质上是以人为理念的体现,科学的教学方式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课程设置更加科学

基于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下,我国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也更加体现人性化与科学化。很多高校课程的设置都是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不管是课程的数量还是课程的质量都比较丰富。比如在教学中会出现传统的体育方式如羽毛球、体操等,甚至还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方式比如武术、散打等,当然在智力方面也不会缺失,比如国际象棋以及围棋等。为了更好的与时俱进,我国很多的高校甚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入比较流行的元素,比如街舞以及瑜伽等。这种时尚流行元素的加入使得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4]。

三、人性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展望

1、人性化教学理念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经济文明以及社会文明都在很大程度上的获得了发展。在此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大有裨益的,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人性化教学理念的渗透,就我国的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来看,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将会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2、教学方法得到不断的改进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改革不管是在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日益丰富,并且这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优化。在高校课程资源日益丰富的前提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的数量也日益增多,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的巩固。基于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中,体育教学的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方式也更加丰富。

3、教学氛围更加和谐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体育课程的教学氛围比较压抑,进而导致更多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体育知识[5]。但是基于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氛围更加和谐。这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吻合的。只有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人性化的教学改革效果不太明显,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并且人性化的教学发展模式将会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程婷婷 罗铮子 单位:扬州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沈承勋,韩永红,樊申元.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42-43.

[2]陈勇,王满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与展望[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08:87-89.

[3]苏焕龙,刘莉,李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人性化视角分析[J].运动,2013,06:101-102.

[4]朱二刚,马倩,杜天华.体育权利维护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实现路径[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03:50-54+64

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健美操;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1.前言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开展地如火如荼,以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体育教学对于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参与意识,推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因此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本质上也是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提供助力。健美操运动在我国的开展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国际赛场上艺术体操、体操项目运动员的优异表现更是为健美操运动在我国大学校园里的开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在参与健美操运动时可以得到舞蹈、音乐、体育三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健美操所具备的审美特质、音乐性和竞技性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帮助。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累积了诸多弊端,诸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保守、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对于新时期健美操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更好开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2.高校健美操教学开展现状与问题

2.1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健美操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属于新兴项目,一方面传统高校体育运动诸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仍然在很多高校占据半壁江山,另一方面与健美操运动同属于高校体育新兴项目的跆拳道、轮滑、武术等也在与健美操一同竞争着不多的高校体育教学空间,因此健美操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开展现状仍不容乐观。从健美操运动的自身特点来看,这种集音乐美、舞蹈美和运动美与一身的运动项目对于女性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男性,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健美操运动难免出现性别一边倒的局面,在最大限度满足女大学生健美操运动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些对健美操感兴趣的男大学生的运动需求。根据相关公开研究结果,健美操运动在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开展比重仅有5.2%左右,同时绝大多数开设健美操选项课的高校,几乎都无法看到男生的身影。除此之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2.2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从高校领导者到高校体育教师对于健美操运动的认识不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健美操运动的积极性不高,忽视或轻视健美操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使得健美操教学受到先天阻力。其次,有些高校顺应时展趋势和学生需求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健美操教学,但是由于开展时间短、经验不足又给健美操教学的深入带来不利影响。一般来说,高校健美操教学开展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然而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与教学方法的简单化使得高校健美操教学体系极不完善。再次,我国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以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同时要在体育教学中深化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然而这种不完善的健美操教学体系很难实现这一目的。健美操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体育教学改革的难度和健美操教学深入开展的不利态势。

3.深化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对策

推进我国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健美操教学改革,推进健美操教学取得更大的实效需要牢牢抓住以学生为本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两条关键线索。

3.1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健美操教学改革工作。在我国新时期的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以学生为本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创造、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理念,对于健美操教学改革的深入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指导作用。深化健美操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从改革健美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各个方面全面持续稳定地保持发展动力。校领导、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健美操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身心状况的良性干预作用,加强宣传工作,推动大学生深化对健美操运动的认知水平。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健美操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对于健美操运动的兴趣。探索多元化的健美操教学方法,通过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元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提升健美操教学效率。

3.2坚持健美操教学改革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相结合的思路。终身体育意识是指导个体持续稳定参与体育运动并从中受益的终身性意识形态,是我国当前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重要目标。推进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参与积极性意义重大,因此在我国当前的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相结合的思路。高校体育教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实现由社会主义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重要阵地,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风向标和人才培养机制,终身体育意识正是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实现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小结

推进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有助于提升高校健美操运动的开展水平,为我国健美操运动不断夯实群众基础。提升健美操教学改革水平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体育方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结合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采取综合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方法,重视提升体育教学改革意识对健美操教学改革发展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取得实效,不断提升高校健美操运动开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牛莉莉.我国健美操运动在高校教育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J].体育科技教育,2012,05(05):212-213.

[2]何宽.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开展现状研究[J].群众体育文化学刊,2014,12(06):88-89.

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篇4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A].“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叶澜.实现转型: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7).

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篇5

论文摘 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小学教育是我国最基础的教育,是对儿童的最初的、启蒙的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综合素质的高低有着重要影响,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对小学教育多加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的弊端愈加明显,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行探索。

21世纪,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人才的出现要靠教育。我国早已提出并在不断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可见对教育的重视。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接触的最初的教育,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儿童抓起,因此要重视小学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挥小学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改革是教育的根本出路,要适应新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 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教育改革亟待进行,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至于小学教育为什么需要改革,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可以说,小学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1.1 时展的要求

每个时代对人都有着各自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小学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当时的时代,传统的小学教育同样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时代需要的人才,发挥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是社会和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人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对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就目前来说,传统的小学教育已经与现实需要不相匹配,其弊端也愈加明显,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需要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小学教育出现,这样小学教育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科学技术和新发明不断应用,知识得到了丰富更新,传统的小学教育已经落后于时代,新的知识体系呼唤着新的小学教育。从这方面讲,小学教育改革也是时展的要求。

1.2 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着一定的发展规律,从产生、发展到消亡。世界就是新事物不断出现、旧事物不断消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这就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传统的小学教育经过了自己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今其中的一些部分已到了消亡阶段,必然会被新事物取代,而新事物的出现就是小学教育改革的成果。因此,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1.3 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我国的小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如今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想方设法进行解决十分必要,进行小学教育改革是可行之路。因此,小学教育改革是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从宏观上来讲,我国对小学教育十分重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并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同时还实行了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儿童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在个别地区并没有被贯彻彻底,个别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压力无法接受义务教育,一些学校存在乱收费等现象,这些都对小学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微观来说,小学教育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教学观念上看,虽然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导致小学教育中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片面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对儿童的智力和心灵是一种抹杀,忽视了儿童德育等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儿童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儿童的全面发展;从教师师资上看,虽然与以往相比,师资队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师资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从教学条件来看,除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小学教育条件较好外,广大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条件十分简陋,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对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种严重限制。

2 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

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如何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根据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小学教育改革有着以下方向。

2.1 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

素质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也是我国小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李岚清同志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做了这样的概括:“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简单地来说,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2 创新教育的改革方向

在当今时代,创新非常重要,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存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小学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改革,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推动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都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进行多方面的改革。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改革。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重成绩、轻能力,导致了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将教学目标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会在教学中逐渐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去的教学内容重视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性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另外,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采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也是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3 结语

小学教育改革十分必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小学教育改革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 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 罗宗佑.试论小学教育改革[J].大众商务,2009(4).

[4] 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

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广东;教育;十三五;规划

广东教育发展“十三五”正处在“创强争先建高地”的关键期,将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及教育发展的诸多新形势、新要求等新常态,如何认识、把握并积极回应时展的新常态,是当前广东规划教育“十三五”发展亟需回答的一个重大命题。

一、广东教育“十三五”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路向

(一)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要求

同志在2012年视察广东时提出殷切期望:“广东省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既是党中央对广东的高期望、高要求,同时也应是广东必然的历史担当。源于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令世人瞩目。同时,广东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往往是其他省份也将面对的问题,这便决定了广东长期担负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角色,一方面自身积极破解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另一方面也为全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广东又一次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重任,既十分光荣又异常艰巨。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面对“中等收入陷阱”①,广东如何顺利跨越这一“陷阱”、成功摆脱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出现的徘徊、踯躅局面,继续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是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摆在广东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愈加密切、甚至深度融合,同时教育也日益成为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最大民生问题之一。如何以“创强争先建高地”为广东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总抓手,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奠定人才和智力基础,这是广东教育“十三五”发展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比如,通过教育结构调整,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根据党的十报告提出的“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努力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切实践行教育公平理念,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着力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等。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

当前,广东正在大力实施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同志提出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总抓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的重大战略任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无疑对广东教育提出了新需求和高要求。比如,对高等教育领域而言,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通过大力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加强“四重”建设,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创新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动和引领创新驱动下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从资源驱动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同时,通过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高校的科技创新,以此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树立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观念,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综合素养,加强人才培养的相互衔接,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决定》,发出了“振兴东西北”的动员令,这是广东振兴粤东西北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关系到广东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确保广东顺利实现“两个率先”的全局性战略。因此,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在广东全局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就不会有广东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而教育对于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没有教育的振兴,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特别是持续意义上的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实际上教育本身就应当是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由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所决定的。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系到教育公平与否,目前广东义务教育均衡所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制约着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达成。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就在粤东西北地区,所以说能否促进粤东西北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系到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全局。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由于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广东高等教育应如何合理布局,高校应如何通过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功能定位转型等方面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普职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通过引导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升级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对于助推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广东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13年2月广东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动员部署会暨2013年度工作会议更明确提出广东将于2018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15年2月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目标,即:“到2018年,我省教育事业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全面完成中央和省委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任务,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全省教育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更符合人的认知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粤港澳紧密合作,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高,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南方教育高地,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发展路子。”[1]

从以上国家和省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可以看到,“十三五”将是国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期。对于广东而言,这一时期包括前期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和后期的继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目标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如何设计和确立两个阶段的目标,尤其是目标的实现途径,这是广东教育“十三五”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应当说,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率先”,它不仅是时间意义上的“率先”(较全国提前两年),更是内涵意义上的“率先”,这便意味着:一是广东的教育现代化在一些方面可以走得更远,即在教育现代化的一些目标与指标确立上可以有更高的追求;二是广东的教育现代化需要通过确立体现本土特点的目标指标及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来彰显广东特色、广东风格、广东气派。从以上两点意义上,广东教育“十三五”都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如在教育国际化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创新、高水平大学建设、教育办学体制多样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教育管办评分离等方面勇于探索,走出一条广东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创新之路。

强调教育领域改革的综合性,这既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即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及教育系统内部诸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复杂性的教育改革需要教育改革的综合性,而教育作为百年树人的崇高事业及其育人本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改革只有治本没有治标,治本则需要综合施策;同时,它又是一个方法论问题,也就是说教育改革的综合施策,包括改革目标的系统配套、改革措施的系统配套,比如大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有机衔接,师资队伍建设与人事制度改革的配套,高校的分类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的发展与发展性分类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值得注意的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如何做到相辅相成,即促使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与教育改革发展目标高度切合,确保“改革”与“发展”的高度一致,应当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也应成为广东教育“十三五”改革发展的基本路向。

二、广东教育发展的分析维度

发展目标及其实现路径是任何一种发展规划的主要要素,也是“发展”与“改革”高度一致的重要体现。同样,发展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对于教育发展规划来说,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也是教育发展定位的一个主要方面。那么,究竟应当依据什么来定位教育发展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呢?这对于教育发展规划的确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通常而言,有以下三个视角或维度: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预测数据来确定教育发展的未来目标及其实现路径;二是从国际国内比较的视角来确定教育发展的未来目标及其实现路径;三是着眼于教育发展的问题,来确定教育发展的未来目标及其实现路径。[2]实际上在确定教育发展规划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时常常需要将以上三个视角或维度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一)基于数据的预测分析

从发展目标的前瞻性和本土化的角度,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的发展基础,通过大数据的科学预测(人口、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来进行发展目标的定位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这也是规划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二)基于问题的状态分析

无论是确立发展目标,还是选择发展目标的实现路径,从问题(包括现状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解决的角度,无疑是教育规划一个合理的着眼点,这也有助于增强教育规划的实效性、可行性。

(三)基于借鉴的比较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在确定教育规划目标及其实现路径时更多的是从国际国内比较的意义上来考虑,也就是根据其他国家或区域教育发展的状况来确定本国或本区域教育发展目标。应当说,这是我们在确定教育发展目标及其实现路径时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或依据。而在进行国际比较参照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比较参照标准的普适性与特色化,也就是一方面要厘清楚哪些是具有普适意义的国际或国家通行标准,另一方面要搞清楚哪些是需要根据国情区情进行本土化的标准。进行国内的比较参照也有类似的问题。不论是进行哪种比较参照(国际的、国内的),都要力求避免比较参照的片面化、表面化、简单化。尤其要选择适当的比较参照对象,即要具有可比性。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两个或多个区域的比较可能有时会出现经济等领域具有可比性,但在教育等领域又不具可比性的情况。二是比较参照标准的实然与应然。在比较参照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用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实然状态数据,作为确立目标的一个参照标准(即应然参照),却没有对这一实然状态数据本身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比如,分析国外和其他地区的教育实然状态数据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国情、区情,这种实然状态数据是一种理想状态,还是一种发展中状态?如果是理想状态,其普适意义如何?如果是发展中状态,其比较参照的意义又在哪里呢?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使用比较参照标准时必须作出解答的。我们在进行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时不能简单地因为某个国家或区域教育已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水平,来确定一个相应的目标水平。

三、广东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研制定位和分析框架

(一)研制定位

研制教育发展规划的一个基本定位就是“问题导向、对策研究”。“问题导向”,意指寻求广东教育“十三五”发展的现状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所谓现状性问题,指的是广东教育业已存在的问题;而所谓发展性问题,则指的是广东教育未来发展可能出现或遇到的问题,虽然这些发展性问题在目前并不一定出现或很突出。发展性问题是着眼于未来的,这也恰恰体现出教育规划的超前性。比如,未来发展的新需求、新目标对现行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新压力,这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这种“问题导向”,实际上也是“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所寻求的问题不求全面,但求关键与重点,即所关注的问题属于广东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对于广东教育未来发展关系重大,或是广东教育改革发展亟需破解的难点问题。

而“对策研究”,即针对揭示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确定对策的基本原则即力求做到“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也就是一方面坚持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大胆寻求破解教育重点难点问题的策略;另一方面对拟定的策略则需要从学理分析、数据分析、政策分析和国际国内比较分析等诸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力求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分析框架

1.广东教育“十二五”发展的动态分析,包括对广东教育“十二五”目标达成度分析,特别是对未达成目标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对广东教育“十二五”发展过程的成绩、问题和特征进行动态分析,对当前广东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特别是对现状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在进行动态分析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持之有据,尤其注重进行大数据实证分析与学理论证分析相结合。

2.国内国际教育比较分析,主要是基于寻求问题、借鉴经验的目的。所谓寻求问题,包括两方面意蕴,一是在上面动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国际比较进一步发现和确定广东教育发展的现状性问题;二是更关注寻求广东教育的发展性问题,我们所选择的比较分析对象主要是教育现代化的先进国家和地区,包括国内的江浙沪京和国际的OECD国家,以及部分可比性和借鉴意义强的国家与地区,这些国家与地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极有可能是广东未来也将面临的问题。而所谓借鉴经验,也就是这些国家与地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所走过的道路和创造的经验,都可以成为广东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比较借鉴。

3.现行政策分析。主要对国家层面、省层面及有关地区的现行教育政策(对策)进行学理的、法理的简要评述,特别是对其实施成效进行分析,从中找到现行教育政策(对策)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育政策(对策)提供方向和依据。

4.发展对策(政策)。通过对广东教育的问题分析、国际国内教育的比较借鉴、现行教育政策的梳理与反思,把握新的政策发展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广东教育“十三五”发展的对策与政策。在此基础上形成广东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注释:

①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部分研究者认为广东通过改革引领、开放引领、创新引领、民生引领和平衡引领,201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广东已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2月.

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篇7

>>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航空运输业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方向探析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卫生执法机构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大学生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方向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简要回顾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及策略 我国大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发展趋势 我国盐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改革思路探讨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军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历程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困境和现状与对策思路的研究 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综述与政策性评价 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我国公路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研究 试论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与政策取向 试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教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0(3):21-23.

[3]潘懋元.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需要建设现代制度[J].现代大学教育,2001(1):5-9.

[4]James Duderstadt.Preparing for the Revolu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Panel on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Future of the Research University[R].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2.

[5]卢铁城.现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十大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01(2):7-9.

[6]邱蜀进.现代大学组织方式的信息化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57-58.

[7]肖伟.信息技术视域下我国大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2014,中南大学

[8]韦柠.关于信息技术与大学管理的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8):93-95.

[9]王孙禺.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8.

[10]Robert C. Di Iorio. Reengineering set to begin; teams, consultant named. [EB/OL].[1994-03-16]..

[11]赵春,任友群.从MIS到URP:大学管理信息化必由之路[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17):7-9.

[12]程艳旗.浙江大学智慧型校园探索[EB/OL].[2010-12-02]..

[13]别敦荣.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3(3):1-3.

[14]冯倬琳,赵文华.我国研究型大学校级行政管理结构优化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7(6):35-39.

[15]Bill Davery, Arthur Tatnall.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the Tutorial Class[A]. Arthur Tatnall,Javier Osorio.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C].springer,2005:131-140.

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篇8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调查访问法

对一些中小学和高校的体育教师就中小学体育需求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等问题进行了访谈,并对中小学及高校管理体育教学的领导就改革后体育教学考核内容和评价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2.3逻辑分析法

3结果与分析

3.1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

3.1.1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现状分析

目前,师生比例结构基本合理,但体育师资缺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全面根本的解决。2006年9月教育部公布:我国小学师生比是1:19.43;初中师生比是1:17.8;高中师生比是1:18.54[1]。这些数据和本研究的调查大致上是一致的,但同时也发现在城市的个别中小学以及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体育教师在教师中的比例更少,可见,体育教师的缺乏应当引起重视。

3.1.2教师学历结构现状与分析

目前一些中小学体育教师还存在学历层次不高,知识面狭窄,主要掌握的还是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对一些新兴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教学能力不足。调查中发现,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结构基本合理,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结构则相对差些。

3.1.3教师政治思想素质

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社会其它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来,一些中小学放松了对体育教师的德育教育,同时部分体育教师也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缺乏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较差,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2]。在教育思想上受应试教育和单纯竞技体育的影响,教育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3.1.4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正致力于选择发展个性,开发体育的认识能力,培养体育的兴趣并养成习惯的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相长”,做到“寓教于乐”,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提倡运用多样化的教法[3]。但在访谈中发现,一些中小学校仍存在对体育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落实不力,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手段大体上以运动项目本身系统为主的现象。

3.1.5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很多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排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上,知识面比较狭窄。而学生非常希望能学习如羽毛球、网球、游泳、健美操、跆拳道、舞蹈等项目,但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使他们不能胜任这些新兴的体育项目。

3.1.6教师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差是中小学存在的一个典型现象,多数教师基本不懂科研的一些基本方法,更不用说研究成果了。这也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时,不知道如何分析和研究问题,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教学难题。

3.1.7学生健康与健康课程的开展状况

在中小学大力实行新课标的几年时间,学校开展了一些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收获,但学生的健康问题依然非常不容乐观。中小学开展体育健康课程仍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主要有: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人员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一般是由原来的体育教师担任;或者是将体健课一分为二,由体育教师教授体健课的技术部分,由校医或班主任教授体健课的健康教育内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体育与健康师资缺乏[4]。

3.2中小学体育需求状况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启示

3.2.1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树立学生愿意为中小学体育教育服务的信念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教学必须的精神和政治素养,愿意为体育教学奉献自己的人生价值。

3.2.2加强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主要的工作对象是中小学体育师资,作为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了解和掌握未来教育所需要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发展学生“一专多能”,使其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项技术水平,从而能够胜任以后的中小学体育教学。

3.2.3改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考虑中小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形成有自己的特点和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5]。加强基础课程中实用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开展一些中小学生喜欢的课程,使课程结构设置具有多样化、弹性化、时尚化、多元化的特点,以适应将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

3.2.4关注中小学的发展动态,加强学生对中小学

新课标、健康教育等信息的学习和掌握能够胜任目前正在我国中小学进行的健康教育课,而且能自觉地把体育教学与健康教学科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3.2.5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基础训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都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对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探求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的途径,从而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

3.2.6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中小学的交流与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

4结果与建议

4.1对中小学体育需求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4.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中小学体育的发展脱轨。而问题的解决也有待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进一步改革。

4.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只有了解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和发展方向,紧跟中小学前进的步伐,才能使两者在改革和发展的层面上协调一致。

上一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范文 下一篇: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