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4-04-09 11:28:00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篇1

【关键词】问题意识;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要想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良好个性的形成、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养成提问习惯

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够强,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要激活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改变学生阅读的心理状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青年学生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一句话,教师要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

如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创造学生喜爱的环境:通过多种形式肯定学生的提问,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充满赞赏的话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赏识学生的独创。只要学生有一点新思想、新发现,就应该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教师对学生提问质量的肯定以及回答问题的认真和耐心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而一旦学生产生了提问的兴趣,他们思考的范围、思考的层次都将得到提升。

(二)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实际上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引导他们进入问题之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要做到这一点,至少应考虑到问题的“六要”原则。这六要原则是指: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要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解出正确的答案,而且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有阶段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火候要得当,把握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六要少而精,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在日常阅读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如实物演示法、角色体会法、音乐渲染法、多媒体图画再现法、语言描绘法等等。

(三)倡导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重视问题意识

要将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到教学活动中来,除了改变教师的观念之外,还在于改革现有的评价体制,将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依赖书面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单一局面,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平时对学生的检测应当体现对问题意识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发展性教学评价观的引领下,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应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做到:(1)悦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2)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3)对学生提问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发现其闪光点。(4)对于学生提出的不论简单的、复杂的,也不论重要的、次要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作出回答,回答不了的,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5)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保护“学困生”可贵的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手工饰坊”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

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本科、研究生以上教育的注重培养人才的研究能力。与之相比,高职院校的并不m合培养研究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崭露头角,必须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与岗位对接就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过硬。

在选择毕业生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最受欢迎,这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学生凭借动手能力强,就业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药学专业对应的药品生产岗位企业,对毕业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可以说,员工的动手能力是影响企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强人”乃企业核心能力之根本。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利于学生就业

创业是一种需要创业者组织和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进行思考、推理、判断的劳动方式。大学生通过创业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就业心态,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普遍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也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得到凸显,企业在招聘时对求职者的创新能力更加看重。相比而言,很多高职学生只知埋头读书、认真考试,对未来思考不多,创业意识薄弱,创新能力欠缺。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象牙塔里走出的学生显然并不占优势。创业意识是影响创业者创业动力的意识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要素。而高职学生缺乏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院校尚未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的总体规划。

三、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手工饰坊”的创业项目优势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健康科技产业园(中草药产学研基地)为“手工饰坊”创业项目提供了多种中药材,“手工饰坊”开发了一系列中药特色的产品:

中药泡脚包:可以强身健体,驱寒解乏,舒活经脉,预防感冒,美容减肥,改善失眠,消除亚健康,增强抵抗力。其中,由本项目组自主研发的治疗痛风的中药泡脚包已经申报发明专利。

中药绘画:使用各种类型的中药材,设计出具有中药特色的图片,可以进行装裱便于存放观赏,例如中药年画的制作,具有药学特色。

串珠饰品:顾名思义,即用各种类型质地的珠子,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心爱饰品。而我们主打的特色饰品主要提供以薏仁,红豆等串出的手链,甚至还可以组合成栩栩如生的动物和形象逼真的水果图案。而且我们可以提供原品材料,让顾客买回去自己设计,去创造自己的时尚。

中药标本立体水晶制作:用胶罐在模块里做成水晶一样的透明块,可以保存各种药材,制成具有中药特色的吊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水晶制作将艺术创作、动手能力以及智力开发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操作方便、简单等特点。

四、以“手工饰坊”创业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手工饰坊”的创业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的所有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开发新产品,并且积极使用互联网微创业手段。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善于接受和利用新鲜事物,能够更快地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同时,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开放的多元化媒体为大学生微创业提供了契机。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投资额度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准,最低的只要3000元,平均都在2万至3万元,多数大学生能够承受。

参考文献:

[1]丘磐.“强人”:企业核心能力之根本[J].新快报,2007(11).

[2]王群.多种物理实验方式的有效尝试[J].辽宁高职学报,2011(4):81-82.

[3]张武军.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3):175-177.

[4]杨晓明.高职大学生创新现状的调查研究――以辽东学院部分高职学生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

[5]郝志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篇3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历来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从2006年同志发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讲话,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的发展为起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都包含了必须提高全民族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高校作为国家创新教育的最重要基地,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和谐创新环境的营造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剖析

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要求的核心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创新意识是实现创新的前提。高校有义务与责任通过自己的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课堂内外活动、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的文化氛围,有意识地教育与培养学生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创新教育,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需要,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的必然要求。高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有利于高校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工作和学习,以及创造技能的发挥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重视应用能力,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2)重视教学水平提高,忽略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3)强调教育目标统一标准,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高校应通过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等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师的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严重抑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准确、创新的符合高校特点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高校首先应树立“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师生在创新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由“重教轻学”到“教学并重”的改变,确立学生在创新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养成;其次应树立“学生创新培养为主”的教学观念,实现由重应用能力培养到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形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新观念;最后应树立“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教学观念,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与协调发展。

(二)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培养创新型的教师,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考核制度,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去创造性的思考。

培养提高高职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前提,是构建新型教学体系的师资要求。教师创新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环境,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创新动机和创新实践。高校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创新型教师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激励创新机制,提倡学术民主,鼓励竞争;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全方位地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培养和激发教师的创新动机,努力创造条件来激发教师的创造欲望,帮助教师学习有关创造教育的知识,掌握创新的原理,并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开展教育科研,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建立激励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机制,形成崇尚学术的风气,形成教师敢于乐于从事创新活动的新局面,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创新欲望和发挥个性潜能,使学生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创新思考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适合学科和环境的特点,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进行优化和创新。创新型教师要在充分借鉴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包括演示、实验、实习、讨论、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等自主学习品质和观察力、想象力。综合运用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在引导学生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创新考试制度,实行考试方法、形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

(三)营造和谐环境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创新的校内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环境育人,营造和构建具有鲜明的高等教育特征的和谐校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高校在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同时,应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权威”的心态和“严格管教”行为模式中走出来,对学生多一些赏识教育,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质疑问难,真正发挥学生个性潜能。高校必须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求,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与协调发展;充分挖掘高校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高校文化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发展,注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构建好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校文化,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余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创新论坛,2009.

[2]张根柱.普通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科教创新导报,2009.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分析;对策

[中国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As main forc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trength of i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ety as a whole the strength of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of spiritual motiv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us to provide entry poi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human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s]college’s students;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effective strategy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大小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地区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而创新的实现需要创新意识的觉醒和普及。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欠缺创新意识的民族会具有旺盛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力的开发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

1、具有创新认识但缺乏创新信心

当前大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都能够正确认识创新,将创新看成是自身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创新都抱着积极的态度。但一些大学生缺乏质疑和创新信心,对于知识只是接受,而缺少了深思后的怀疑。有一些大学生对教科书上的知识只是完全地接受,一些大学生虽有怀疑,但不去深究或没提出来,这说明他们能够发现问题,但缺少进一步探索的精神,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只有一部分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分析,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可见一些大学生虽然认识到要创新,有创新前的“知”,但不能将“疑”作为创新的起点。因而要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怀疑意识,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和较强的创新信心,从而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能源基础。

2、具有创新动机但缺乏内部动机

学生对创新都有参与的期望,想过要在发明创造方面做出成绩,希望从事或参与某项课题研究或创新活动,但一些学生忽视了问题意识恰恰是内部创新动机的核心,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特征。因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内部动机开始。大学生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在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在遇到问题时,只会套用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而只有经过实际操作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才能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深藏学生内心的内在创新动机。

3、具有创新好奇但缺乏创新兴趣

大学生有着创新好奇心和创新动机,小发明、小创新很感兴趣,但在兴趣深度方面,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够专注。在兴趣的稳定性上,大学生的兴趣是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的;在兴趣的效能上,大学生很少采取具体行动。但一些学生没有将自己创新动机转化为浓厚的创新兴趣,因而要培养大学生广、专、稳的创新兴趣,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动力基础。

4、具有创新情感但缺乏创新意志

大学生思想活跃,都有强烈的创新欲望,面对未知问题,尝试提出不同想法或有种强烈的探索冲动,都能意识到情感在创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一些大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上缺乏独立的见解,在实际中做事浮躁,缺乏创新意志。因而要培养大学生坚持不懈的的创新意志,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情感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对策

1、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有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培养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开拓创新、形成创新人格、将理想和信念付诸于行动,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创新人才。

其次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大学生在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如自卑、自安、保守、循规蹈矩、从众和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独立独行的个性品质,强化自我意识,克服从众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最后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下,触及大学生更深的心理层面,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塑造开拓进取和锐意创新的个性品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坚定的创新意向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2、构建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核心,全面发展是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证。高校应站在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的高度,树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育观和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观,构建知识、活动、创新等多元动态的课程体系,创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创新教育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过程,认识和掌握创新规律和特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创新的自主性,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教育活动的学习、创新知识的积累以及创新方法的掌握,从而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发挥创新力,进行理论创新与学术创新。

3、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培养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型教师。因此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和激励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完善师资发展机制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构建学校创新机制的基本保证。同时教师的创新人格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产生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要具有正确的人生信念、良好的素质素养、崇高的师德、崇高的思想品质、爱岗敬业、乐观自信、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等个性品质,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创新的引导者,真正成为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良师益友。

4、搭建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平台

首先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基地。高校应积极与产业联合,建立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助学助研活动。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鼓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立项、自主进行研究型学习和科学和实验,向参与的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项目经费支持等。

其次寻找丰富多彩的实践突破口。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通过“书本内外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校园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目前在大学生中有广泛影响并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同时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激发创新热情。如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依托高校科技园、软件园、产业园,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大赛,举办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

最后探索以创业教育为主的实践新模式。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的创业教育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推开的。与世界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率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20%~30%。[沈健.在全省(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R].2008-12-4.]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新模式。高校应做好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机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融汇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形成了“创业教育学院+课堂主渠道、课外主阵地+创业实践、规范服务、生涯指导”创业教育格局;江苏大学立足实际积极引导大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形成了课程教学、教育培训、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高鸣.“尖子生”领跑研究性教育,名师“面对面”[N].中国教育报,2008-11-13.]同时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讲座和创业培训班。在学校相关网站上提供了最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这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机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5、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物质保障体系

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创新,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表彰在校期间做出创新成果的学生集体和个人。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不局限于文化课考试成绩,通过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对科研成果显著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支持,并在评奖学金、评优秀学生、推荐就业等方面体现出来。通过这些政策,鼓励大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过程中的科技孵化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昌明、赵传栋.创新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8.

[2]游敏惠、刘秀伦.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0.

[3]林晓风.引导主动参与培养创新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23.

[4]沈健.在全省(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R].2008-12-4.

[5]高鸣.“尖子生”领跑研究性教育,名师“面对面”[N].中国教育报,2008-11-13.

[6]尚力.切实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几个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15).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作为非常需要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之培养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所以,我们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

透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作出探讨的。

1、高中数学教师要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高中数学侧重于练就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但其较为抽象、枯燥。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数学题目的场景再现,也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愉悦中学习,增进柒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令学生在自主创新中获得提高。

2、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学生针对社会现象经过持续质疑、思考以及求知的过程。强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已学数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应用,达到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能力以及数学语言的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学生较高的要求,它不仅要培养学生之创新意识,而且要鼓励其树立目标、信念和毅力等方面的人格品质。另外,创新意识的培养还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无疑教师是主导地位,根据学生资质对其展开培养,建立良好沟通,创造和谐、民主及平等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创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它会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教师要对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谋划,注意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从学生的细微处的言行展开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实行目标,最后教学反思,这些教学活动全部要围绕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此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必须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提出各种相异的观点 ,允许学生先存在错误,对其创新行为要全部采取赞赏的立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及勇于提问要大加提倡,学生的问题质量和重要与否是次要的,关键是首先教会学生提问题,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最终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较高层次的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深入分析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因此,无质疑则无问题产生,也就没有了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没有了素质教育,这是环环相扣的。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数学的创造思维能力即指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路解决新问题的习惯及其培养。创造思维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及批判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达到:

首先,关注观察力的培养是其前提。仔细观察对学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才能开启思维之路。学生在具备观察力的基础上,才会具备创新。高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前,必须首先给定观察的目的,以及在观察中需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唯有如此,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提高。高中数学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按照的顺序、运用的方法等进行指导。进而,引导学生直接运用直观的教具和信息技术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观察。之后,最终以书面文字表现出来,这不仅利于学生的分析,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得以提高。

其次,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培养学生之想象力。列宁指出:“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将自由赋予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发挥其想象。在教授学生分析某些数学问题时,需要通过辅助线等,这是就需鼓励学生大胆创设,其思维愈敏捷,就愈能锻炼其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通过其分析,验证问题的正确,进而培养其创新意识与思维,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知识产生于前人的想象元素之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创设场景,增进学生的主体性认识,自主学习。

再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需要借助于发散思维这一途径,它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依据。它指针对同一源材料展开的最广泛的搜寻不同的答案之思维过程。发散思维与创造能力成正比,高中学生发散思维决定其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途径增加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肯定是高效的,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师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科学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在充分分析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可以培养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突破前人,最终达到实践能力、观察力以及想象力的提高。高中数学教学需令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增设情景、激发思考等多种教学方案的运用来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创新教育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需要有意识的加以渗透、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展其创新能力,不断改善解题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桂枝,齐小军. 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启示[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2] 许文胜,黄桔红. 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强化与应用能力的培养[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8(12)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篇6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

创新素质教育是提高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发挥教育的多元功能。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是围绕创新素质为核心而展开的,主要侧重于大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内容覆盖面大,既有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又有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既有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又有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的培养;既有遵纪守法的教育,又有个性的张扬;既要培养合作精神,又要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既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要保证良好的身体状态。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开启人的心智,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优良的品格使其形成健全人格。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突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开启创新智慧为目的的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则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内涵的一种素质教育实践,培育创新品格和创新智慧,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学校可通过教育启迪,环境熏陶,实践磨炼,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等凝聚为创新智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最大可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和教育过程诸要素的组合与教育教学运行机制的总称。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多样化,所以要采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比如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和相关的公共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加强基础,重视动手操作,增强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教学培养计划,将课外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个性化教育,促使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最大限度地发挥。

2.提升高校教师的素质

高校教师对合格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学校要选用优秀的教师,同时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这样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育人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要具有创新素质,要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组织、引导、示范作用,改变“重讲授,轻操作”、“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不但要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有接受学生挑战的勇气,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3.重视教育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则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方法观。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安排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其次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方法的最优组合,形成很强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是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4.制定合理的考评体制

作为一种制度实践,考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评估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功能。

在考试方法上,根据不同性质课程、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开卷、闭卷、口试、动手操作、撰写论文、答辩等形式;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方式,把日常学业水平纳入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全面,更具延续性。在考试内容上,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科技创新能力、组织活动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评价方法上,一方面,注重考核学生解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对思路新颖、有独到见解的答案,要给予奖励分数;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的激励制度,对获得部级或省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作为选拔优等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

5.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

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要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一是搞好校园硬环境建设,积极营造绿化、美化、人文化、数字化校园,师生们可以从中看到新希望,增强凝聚力,激励自主学习。二是按自身的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创新软环境。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创新活动,注意创新活动形式,以增加活动的吸引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增强活动的实际效果。

三、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重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宽松民主的环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创新才华的施展,而浓厚的学术氛围则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渲染和创新情趣的陶冶。其次,要注重创造创新素质的教育条件。学校不仅观念要更新,要重视吸引优秀的教师,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的培养,促使教师站在创新教育的最前沿,而且要把进行创新教育的硬环境加以完善。再次,我们要本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并重的原则,否则会导致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缺少合作精神,缺少人际协调交往能力,缺少感情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惠兰.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篇7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广东 清远 511510)

摘 要: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急需具备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技能的新型人才,怎样培养具备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技能的新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高职教师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有目的、按步骤、系统性的教育训练,使学生逐步建立创新意识,逐步拓展创新思维,逐步掌握创新技法,从而形成和具备工作后乃至终生自我“充电”、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术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培养;创新意思;创新能力;高职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02

收稿日期:2015-05-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在经济社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科技的突飞猛进是推动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开拓、进取和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对社会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因此,创新高职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培养具备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技能的新型人才是社会赋予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创新高职人才的教育培养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创新教育与训练,使学生逐步建立创新意识,逐步拓展创新思维,逐步掌握创新技法,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示范建设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做出了很大的成绩,率先进行执教能力测评、实施项目化教学、在全国探索现代学徒制等等,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清远乃至广东省输送了大批社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性新型实用人才,这些人才的主要特点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因此,深受用人单位的赞誉。

1 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不足

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实行双证毕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必须通过国家鉴定、发证方可认定。再加上顶岗实训,毕业生完全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用人单位欢迎。因此,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很抢手,一直呈供不应求的局面。

但是, 在毕业生跟踪调研中发现,毕业生做好现行岗位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不容置疑,然而,当遇到工作状况变化,技术设备与工艺流程出现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针对这种状况,结合他们的工作表现和在学校学习培养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地分析、研究发现,部分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的升迁动力不足,工作后学习不能继续,解决问题能力缺乏。最核心的问题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毕业生的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怎样赋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呢?经过思考认为: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放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位置,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必须转变育人理念,加强学习,理解社会需求的标准,为学生高度负责,为学生终生着想,明确为什么要给学生注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动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什么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缺乏?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等一系列问题。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把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的核心内容之一;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行业、企业等)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的劳动者,更需要能够解决岗位工作问题的专门人才。从岗位工作问题的属性来看,有些问题是有规律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预计的,有些问题是随机性的,因此,要求人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才能够保证岗位工作的顺利进行;从学生个人发展看来,他们具备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不仅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也有利于自身发展等等。培养学生解决岗位工作问题的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意思,敢于挑战问题,同时,要解决问题必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现代“行话”来讲,就是“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仍然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大,不够到位,应试教育的属性成分依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学生承接了老师交给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意思、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人才的发展性、迁移性较差,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较差。

2 把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上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呼声,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标志和潮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笔者认为,人才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当今人才必须具备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备立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思维与创造力。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基地,其责任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备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技能的新型人才。过去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一是要转变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同等对待,摆在同一高度和地位;二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负历史使命与时代职责,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技能的新型人才,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民族传承振兴的要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要求!

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按照习主席的教导“打铁先要本身硬”,教师首先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和提升自我的创新意思创新能力,我们教师团队首先具备了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才有培养具备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技能的新型人才的资格,并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创新能力的要求和措施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之中,落实到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贯穿于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造就出一大批具备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技能的新型人才。

3 探索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培养具备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技能的新型人才是我们目标。新型人才既要能够适应经济社会与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还要具备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据权威专家预测,现有技术的半衰期只有四到五年,纵使学生目前所学的是最新知识,5年乃至10年后恐怕有些也不适用了。面对如此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除给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之外,最主要的是训练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性学习方法及创新性思维习惯,使学生具备工作后自我“充电”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接收新技术的能力。应该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整合知识技能运用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学生就不能把握好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不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岗位实践之中。另外,一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一到工作岗位上,就感到束手无策,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他们缺少实践经验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专业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工作实践中虚心地向技术前辈学习,向岗位工作实际学习,以适应现代事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素质和技术技能的需要。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条件是教师首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具备创新开拓精神。事实上,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传授现成知识的层面上,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他们只能扮演“传话筒”的角色,只能培养出眼界狭窄、思维禁锢、想像力贫乏的学生。

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式的教育、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现代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创新教育教学与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欲望,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从目前情况看来,学生缺乏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习惯于老师讲授,被动地获取书本知识,不具备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图书馆藏资源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索求新知的兴趣与欲望。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图馆藏资源及其他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到这些领域中,帮助他们学会在这些领域中得到好处,从而诱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和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与此同时,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引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给予学生彼此讨论的时间,教师始终参与其中,只起引导作用总结作用,以此拓宽学生的思路,在讨论活动中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变被动地获取知识为参与式的主动的获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未知领域的理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敢于对书本的相关知识和老师讲课的相关内容提出质疑,以创新的目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应该是人才培养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立竿见影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要有恒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使学生不然自然地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逐步地建立和形成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一个长期的缓慢地推进与形成过程。

(3)把培养学生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研究、境内外交流与合作结合起来,不断拓展教育培养的广度与深度。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工作。仅仅在学校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术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工作实际中学习培养。为此, 应该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工作实践之中,深入到行业企业岗位之中,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技术技能;与此同时,引导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国际合作中的一些成功案例、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和良好的工作方法引用到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之中。一些国家早已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也应该这样做,加强对学生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技术革新与科学研究,学生可以发现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念与技巧,收集信息与资料,筛选文献信息资料与整理资料的能力,总结、归纳和概括技术革新与研究问题的成果等,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大胆开拓实践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性的思维模式。

把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活动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力度和学时数,压缩理论性教学活动的课时数,充分发挥现有实训、实习资源的作用,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开放实训室,增加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机会与时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革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创造性的开设具有创新性、研究性的选修课程,把先进的工作案例以项目化教学模式融入教学之中,营造活生生的岗位实际操作服务现场情景,置学生于岗位实际操作服务现场情景之中,教师引导和鼓励从实际岗位活动中学习与汲取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分析,实际调研信息,按实际工作的取向与关联性整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具有特色的新型的课程,编写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教材,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与课程结合开展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习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培训的全过程,并且纳入考核评估范畴,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了,对于后续的教育教学成效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甚至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有益的创新思路和教育教学模式,培育具有自己特色的、具备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技能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锡琴.基于个性化学习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教通讯,2011(12)

2 汪磊,王志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6)

3 陈小艳,沈洁.谈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教学方法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1)

4 范丽平,李丽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信息,2010(31)

5 颜惠庚,李弘,李耀中,等.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6 胡美秀.基于竞争优势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商业会计,2014(4)

7 朱国勇.基于工作室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轻工科技,2013(4)

8 张勇,钱艺.对高校教师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4(3)

9 冯锐,张海霞,亢国英.大学阶段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5)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2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142

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包含着创新教育教学策略和思想、创设教学环境与条件、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创新愿望、提高美术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内容。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着重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愿望与动力等因素,这涉及到的不但是心理问题,还涉及到外界环境问题的研究。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与创新意识相对应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对以上两个方面的综合性培养则成为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的创造力一旦被有效激发,会反过来加强创新愿望的实现,并成为创新意识培养中的一个动力因素。所以,对小学美术学科在创造力表现方面有必要进行一些探索。首先,对美术不是人人感兴趣。有兴趣的孩子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自觉的创新意识、独特的创新能力,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人不等于与美术学科绝缘,他们只是在学习的自觉与不自觉中,由于相对自我实现的能力受到某些制约而暂时得不到培养和发挥,从而降低了学习愿望。因此,对学生自我实现能力的培养与重视,成为了培养学生兴趣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其次,美术教育中要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作用,必须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特点,努力开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由于美术教育中形象语言的多样性、具体性,其有益于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去思考问题。又由于这种教育应用于大多数人,对于创新意识的普遍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努力提高美术教育中这方面的功能,并结合现阶段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素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加完善而有效的作用。

明确了培养的概念与方向,必须研究的是目标实施的具体落实。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W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理念,掌握创新方法

一直以来不少教师在保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墨守成规。而在当今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是每位教师必须跨越的一步。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美术教育中创新教育的理念,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把美术教育的功能重新定位,并作为一种全新价值去追求。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新观念的冲击而得到开启。另外,美术教师除了有创新的理念,还必须有创新的方法,并注意教学的立足点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是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成为创新氛围的制造者,创新火花的点燃者,创新实践的促成者。”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的能力,就必须创设美术教育中的新课题、新模式和新方法

创设新课题、新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近年来美术教育实践已涌现出不少有创新价值的课题设计。比如,形状的发散思维造型,手工设计中根据废弃材料借形造象,中国画中的借迹造形,以及有些一反常规的思维设计等课题,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一定的促成作用。但这类课题还不够,还必须继续开发。同时,还要从深度和广度中与之配套更多有特色的教学新方法,如让学生不依赖条件,自由发挥想象和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对此,笔者曾经借鉴德国创新教育先驱格罗佩期的创新教育观念,做过一次教学尝试:在一节手工课中,只提供一些泥沙、蛋壳、花生、黄豆、碎布、树叶和棉线给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做一件完整美观且互不相同的手工作品。此外不做任何讲解,由学生自由思考制作。结果学生完成的手工作品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还富有新意。虽然有些还欠缺完整,但我们能看到一种潜在的创造意识,而这种潜在意识就在于敢打破常规,不加强束缚的教学得到激发和体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撕纸艺术、指头画等,发挥了材质与工具的特性,并让学生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它的缺陷,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要注意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并有意识地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的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创新心理与探索精神,培养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创新的意识和参与实践的动力

美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它在使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不断使其它素质走向完善。重视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中不可避免也不能忽视的问题。首先,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的动力来自于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这种心态的无形动力就是学生在痴迷执着的探索和标新立异的表现中获得满足的成功感和鼓励。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其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对于那些大胆探索、敢于标新立异、思维偏离常规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兴趣,强化他们的独创性。对于那些敢于猜测、提出设想的学生要加以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灵感与直觉的作用,让他们得到更新的灵感、更新的启示和顿悟。其次,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观因素,如加强创新动机、信念、意志与情感的培养,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自信、自重、好独立思考和勇于进取的心理特质等。

四、多种形式和多角度开展各类美术活动,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实践能力的发挥

美术活动是美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形式和多角度地开展各类美术活动,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使创新意识成为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要想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实践能力,就必须拓展美术活动的广度。比如,在美术作品比赛、展览一类活动中进行扩充,加入如一分钟绘画表演、即席挥毫、新观念造型展示等。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探讨的方法很多,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创新主体心理的研究以及新的教育实践的探索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激活思维,使美术教育更趋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林艳.小学美术实验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2015(8):211-212.

上一篇:医疗纠纷调解方法范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作文辅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