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美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27 17:51:31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篇1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对儿童进行初步的审美、创美教育,把感受自然美和创造美作为教育目标。通过艺术教育,使儿童审美感知、审美心理结构、审美理解力以及想象及创造力得到发展。儿童艺术教育是儿童终身受益的素质教育。然而,当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幼儿园的教育方式都有违了“审美教育”这一主线,存在着的某些不容忽视的误区,存在着阻碍儿童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

家长教育理念的误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让孩子增加一些艺术细胞,便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艺术培训班、兴趣班去,希望孩子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让孩子循着成年人划定的圈圈听从摆布,完全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在这里,生动活泼的艺术活动变成了硬邦邦的一相情愿,喜欢唱歌的被强迫去学钢琴,喜欢画画的被强迫去练声乐,还不自觉地拿弹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考了几级等作为孩子艺术教育成果的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孩子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想当然地认为把孩子教得画得越像,模仿得越好,并拿一套专业人员的标准来衡量艺术教育的成果,使艺术教育成了技能训练。使儿童的内心兴趣欲望与强迫所为产生了严重的错位,家长愿望美好,用心良苦,但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到最后艺术教育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

幼儿园教育方式的误区。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天生就有热爱和探索艺术的“好奇”心理,只是这种“好奇”被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大多无法继续保持,往往被限制甚至被扼杀。长期以来,许多幼儿教师已经形成一套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还是设计教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方法标准训练上,他们忽视儿童自身对艺术的感受和表达,抑制了儿童的艺术潜能和创造力。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跳不出围绕教师转的怪圈,儿童只能在里面打转转、不能跳出来,即使是跳出来了,教师又马上拉回去,儿童只能被迫放弃个人“异端”的想法和个性。造成培养出来的孩子循规蹈矩,胆子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不敢做。把孩子培养成“依葫芦画瓢”的临摹高手,稍有出格,便加以制止和批评,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如弹琴的手法不对,画画的线条画不直等。还要求儿童互相检查,这种艺术教育的后果是儿童艺术感受能力下降,审美方式遭到破坏,审美条件单一,审美标准呆板。

面对上述儿童艺术教育误区,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深思,应该改革,寻求应对的策略、措施和方法才能使每个儿童健康地成长。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解读。首先要改变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以家长应该认识到学前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选择。家长不能替孩子做主,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是截然不同的,家长应该知道儿童爱好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要根据儿童的个性来选择,不要人为地破坏儿童的天性。我们也知道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家,有些家长让孩子练琴,要求孩子反复锻炼手型、指法,反复训练几十遍几百遍,这样的艺术教育的确堪称专业,可是如此枯燥的训练方法,怎么能让孩子产生兴趣。因此,应该重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弹些儿歌和流行歌曲,使情感体验得到培养,使技能与情感不分离,顺应儿童的天性。同时家长也要配合幼儿园进行正确引导,孩子在幼儿园中养成了对艺术很好的感觉,回到家中如果能得到家长的认同,对孩子将会是一种很大的鼓励,更有利其顺势发展。

更新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方式。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的创新也是当前幼教工作者探索研究的重点,要把“审美教育”作为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指南。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案设计均应紧紧围绕“审美教育”这一主线,使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能真正萌发儿童感受美、理解美的情感,培养儿童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同时幼儿园教师要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儿童画画、唱歌、跳舞,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望或情感。儿童的画稚拙、天真,唱歌跑调,跳舞时动作不协调,这些虽然与教师的要求不一致。然而,这一切都是儿童充分表达自我,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和批评,要善意对待和引导,要积极的鼓励和表扬。教师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激发儿童感受美的情感,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教师要会欣赏儿童的作品,营造宽松的氛围,因为艺术活动是儿童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儿童喜欢表现自己的作品,他们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他们希望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并与他们分享这种快乐。老师要给予表扬鼓励,使儿童增加自信心。使儿童在无拘无束、毫无心理压力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望和需要。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篇2

论文摘要:学校艺术教育只有正确理解儿童艺术“自由率真”的内涵。通过“文化情境”这个特定艺术教育时空的创设和涵养,以价值弘扬作为儿童人格完善的基础。以诗意追求作为人格完善的彰显,以生态作用作为人格完善的关键,全力塑造儿童的艺术人格,才能使儿童的精神生命得以健康成长。

儿童身体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儿童的精神生命也在逐渐生长。大多数学校艺术教育缺乏对儿童精神生命的关注,缺乏对儿童精神生命的深刻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关注儿童精神成长作为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策略。

一、“自由率真”:艺术教育生命的内涵

儿童有着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观.有着自己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智慧观。有着自己贯穿游戏形式、充满梦想色彩的艺术价值观儿童以一颗纯真的童心.以一种开放、通融的视野.去真实发现世界和真实表现世界。在发现和表现世界的过程中.儿童自由地建构着精神世界。观照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历史,不难发现,“自由率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刻内涵。

深刻理解儿童精神生命的深刻内涵.对于改革传统艺术教育观念,推进新一轮艺术课程改革具有先导作用。唯有理解“自由率真”的精神内涵.才能从观念上真正

理解儿童:也只有理解“自由率真”的精神内涵.才能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护导“自由率真”的精神生命.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心灵自由与艺术自由的关系心灵自由是儿童的“本我”,艺术自由是儿童的“超我”。唯有心灵自由.儿童的艺术创作才会真正表现“自我”:也唯有创设艺术教育的宽松环境.不受成人先见的束缚.儿童的心灵才会得到更好的舒展。心灵自由是基础.艺术自由是发展,夯实基础.促进发展.儿童的艺术教育才真正具有活力。

二是个性率真与艺术稚趣的关系儿童只有让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儿童的艺术稚趣才会天然地流露出来。因此,个性率真是形成清新、自然、淳朴的儿童“艺术魂”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全力保护好儿童的艺术稚趣.不要为了所谓“艺术价值”.以成人的高见任意拔高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境界这样做会导致个性率真异化为“成人式的虚伪和矫情”。

二、“文化情境”:艺术教育生命的时空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艺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艺术课程价值的“文化功能”、课程目标分目标“艺术与文化”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艺术与文化的密切关联性。基于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挖掘艺术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师生“经验共享、视界融合、灵魂感知”的过程中。凸显文化的精神价值儿童以凸显的文化精神价值作引导.去自主地建构儿童文化价值观,同时其艺术潜能得以开发.精神生命得以不断涵养和生长。

艺术抽空了文化.艺术就缺失灵魂:文化无艺术的拓展.文化就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与艺术血脉相通.因此艺术教育应努力创设多姿多采的文化情境.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

艺术哲学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种“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就是一种“文化情境”.艺术的文化情境就是一种“文化内涵”时空的意境再现。从文化情境的主体层次来看,有成人文化情境、儿童文化情境。从文化情境创设的方式来看.有现实文化情境.包括课堂文化情境、生活文化情境、作品文化情境;有虚拟文化情境.包括基于历史的文化情境历史在儿童视野中是一种虚拟的状态)、基于“网络”的文化情境。

学校艺术教育应多层次、多途径刨设能发挥良好功能的文化情境。儿童的艺术潜质不断地受到文化情境的浸染。儿童文化的底蕴就会不断的加宽、加厚。具有文化情境的艺术教育.就会引领学校的艺术教育走向艺术“文化化”和文化“艺术化”的整合、兼容的发展格局。文化情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涵育普遍人性。普遍人性是艺术审美的重要标准。文化情境涵养普遍人性.艺术教育才真正具备审美功能,缺失普遍人性的文化情境.艺术教育就会走上纯技巧性的“刚性操作”。(2)涵养人文精神。通过增加文化情境的文化含量,儿童在艺术历史、文化意蕴中感受、体验艺术的愉悦,精神得以振奋、塑造和陶冶。(3)涵盖教育价值。文化情境要具备教育情境意义的相关性.文化情境才真正具有教育价值无教育价值的文化情境只是艺术教育的形式化点缀文化情境的教育价值以交互价值为基础,以共享价值为拓展.以智慧价值为提升,以精神价值为终极。无交互价值的文化情境.难以产生资源共享的空间;无博大的艺术时空,艺术智慧的产生就会走向狭隘化.干瘪的智慧又何谈精神的追求?

三、“人格完善”:艺术教育生命的意蕴

人格是儿童情感独立、自由的世界.是指儿童性格、气质、价值观、尊严.品性、情趣等特征的总和,也是儿童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和沉积儿童人格教育逐步使儿童心理素质得到综合优化完善的人格是儿童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注重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应该是当今基础教育所倡导的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的最高追求是个体人格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理应担当起“人格塑造”的重任。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它对人的精神起着一种感化、净化、升华的作用。“美的教育旨在培养美的人格。美的人格是自由人格的表征.它要表现的是对人性异化的一种否定.对人的自由人格的一种肯定”基于“美的人格”的认识.儿童艺术人格培养应正确处理以下关系:(1)“文化人格”与“实践人格”。儿童在具有人文底蕴的教育情境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人格,有着健康的文化人格的儿童,在艺术实践中,通过感染、熏陶、共鸣、体验等感性经验生成过程,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人格文化人格是实践人格塑造的基础.实践人格走向完善.又会促进文化人格的健康发展。(2)“原生人格”与“审美人格”。儿童艺术教育中的原生人格.是儿童艺术人格中的一种自然状态.是由儿童纯真自然天性中体现出的人格表征,它无须成人的加工塑造。审美人格是儿童在艺术经验的转化中.通过审美价值的引导而发展起来的人格特质。只有尊重原生人格.审美人格才不会扭曲.审美人格的“基座”才会更加厚实。而审美人格又是原生人格的升华和超越。(3)“本我人格”与“资源人格”。本我人格是儿童自我建构的人格.充满个性化色彩。资源人格是一种外化的人格因素。资源人格的内涵包括:教师人格、课程人格、环境人格。教师人格是资源人格的关键.课程人格是资源人格的基点.环境人格是资源人格的保障。儿童艺术的本我人格丰满和充实.需在焕发人性的资源人格中得到陶冶本我人格的精神空间不断装饰和美化.有助于资源人格的自省和优化。

1.价值弘扬:人格完善的基础

价值具有指向性什么样的价值导引什么样的艺术教育。工具价值导引艺术教育的“职业化”和“功利化”:人文价值导引艺术教育的“人性化”和“审美化”正确选择艺术教育的价值观.有助于艺术教育朝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只有艺术价值的正确定位.人格完善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艺术价值包括以下层面的内容:(1)理念价值。唤起做人的尊严,主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发展。(2)课程价值。《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课程价值包括:创造美和鉴赏美的价值、情感价值、智能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3)方法价值。包括课程实施、教师感化、环境影响等方面体现的价值。理念价值指向课程价值,课程价值依循方法价值合规律、合目的的开发,才能实施课程价值的全面和全程应用。

深刻理解艺术价值的内涵.会给我们在“艺术价值选择”中提供一种理性指导:(1)关注儿童艺术感受的独特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主体价值。(2)关注儿童艺术感受的形象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审美价值。(3)关注儿童艺术教育的体验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价值。(4)关注儿童艺术教育的创造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发展价值。

2.诗意追求:人格完善的彰显

日常生活具有诗意.是哲学家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从这一点说,艺术的本身就应该充满诗意:儿童艺术的诗意就是一种情感自由的释放.是儿童艺术世界中个性无拘无束的张扬.是一种艺术精神的真实建构。儿童人格只有在这种诗意的艺术熏陶中.生命才会生动而鲜活。儿童人格生命只有具备这种诗意的艺术气质.人格才会逐步走向优雅和高尚。诗意的艺术教育应该是:(1)教师人格的高雅与课堂教学的高品位高度融合的教育情境:(2)JL童艺术视野自然展示与儿童艺术体验真实把握高度融合的教育情境;(3)教师教学创造性充分发挥与儿童潜能开发性全面展开高度融合的教学情境。

3.生态作用:人格完善的关键

艺术教育要有生态意识。艺术教育的生态意识就是艺术主体系统之间整体优化意识、和谐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全面整合。生态意识一旦内化为人的审美意识.就会使生态规律运动从外在的强加方式转化为内在的重要需求南京师大屠美如、楼必生和许卓娅进行的“艺术综合教育”.开了学科生态研究之先河。他们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按照同型同构和异质同构的线索,将美术、音乐、文学三门科打通.设立了综合艺术课程这种课程生态观的研究和实施.将会从一个基点贯通艺术教育的生态意识.带动整个艺术生态教育的发展。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篇3

摘要:

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关注艺术教育,在儿童教育领域更是如此。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教育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有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智力开发,有利于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儿童的生活状态是灵活,开朗,充满想象力和快乐的,不受限制和约束的,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没有艺术素养的儿童是不完整的儿童。儿童的生命发育需要自在轻松和照料滋养,需要天然的环境,需要整体的、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

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6岁至14岁”的儿童时代开展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点,通过对儿童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增强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儿童对美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增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更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但是,历来对儿童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人格与情感方面,专注于儿童日常行为的规范指导,而艺术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带其中。本文就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艺术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儿童艺术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儿童所处的环境几方面加以分析。

1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环节。“是指关于艺术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创作规律、鉴赏规律的教育。……还包括艺术实践、艺术创作技巧、手法的专门教育和训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包含着美育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愉悦性等特征。”因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为重点,并致力于艺术教育。美国政府曾颁布一项《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文件明确规定艺术对教育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其内部的价值,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是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断言“在教育中,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世间难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最简单的话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进而系统介绍了艺术教育拥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另外法国和德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和艺术传统,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艺术教学的价值,都将普及艺术教育纳入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早在十九世纪初,达尔文就提出:“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够产生更高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丧失。……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如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指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生命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极可能成为当代整个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改变之突破口。”

2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部分

儿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陶冶情操,调节心情,启发智力,培养美育的独特作用。我国的艺术界和艺术评论家,平时研究和关注的也是关于艺术的问题,但多是针对成人的艺术,很少有人去研究儿童的艺术教育。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加以考虑。”[6]在他看来,尊重儿童兴趣和习惯,就是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如果急于得到生长的结果而忽视了生长的过程,那是极端错误的。儿童于主观上有欣赏艺术的本能,在自己所认知的艺术中寻找乐趣,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悦。在客观方面亦能得到艺术的欣赏,由感官感觉着事物之美,得到的是一种听觉、视觉和触觉的享受。儿童不论大小,都有爱好艺术的性情;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也能欣赏艺术。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当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成长需求,采取符合儿童要求和特点的艺术教育手段与方法,开展相应的艺术教育形式。

3结语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篇4

关键词:美术教育;童趣;童言;童画

美术教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发展儿童的艺术能力并培养儿童欣赏周围世界中美的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丰富儿童生活,帮助儿童了解这个世界最基本、最特别的一种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为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然而,在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老师存在着过度关注美术的教育价值,忽视孩子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学内容成人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者以功利心看待儿童美术教育的r值。福克斯和迪非莱(Fox & Diffily,2000)曾说:“对儿童而言,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美术活动对儿童来说,不仅能够发展认知能力、观察能力等一系列的学习能力,还是儿童表达深层情感和感受的一种方式,通过美术愉悦身心,宣泄情绪、情感。然而,在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因为艺术有益于学习能力发展才重视它。老师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设计活动环节以及指导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是以成人的教育需求为目的,以能力发展目标为方向,而忽略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尊重,忽略了儿童作为美术活动主体的自主性、独特性、创意性。

二是忽视儿童自由的审美与表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艺术活动中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了解并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孩子的创作意图”,而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老师常常按自己的意愿提供儿童美术活动的材料,如:全班孩子用同样的画纸、笔和其他辅助材料,剥夺幼儿自由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创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示范、讲解的方式引导、暗示儿童按教师的要求绘画,剥夺幼儿自由表达与表现的机会。

三是以成人的审美标准评判儿童的美术创作。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成人干涉儿童的艺术创造,这往往会扼杀儿童所表现的独特的原创力。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常常以色彩搭配是否和谐、画面构图是否严谨、线条形状是否准确来判断儿童美术创作的结果,而忽视了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内心的感受、体验和想象,以及儿童在绘画能力发展中独特的阶段性特点。

要打破传统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困境,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反思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认识,转变教育视角,尊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独特的感受和表达,立足“童趣、童言、童画”,让儿童真正成为美术活动的主人。

童趣――儿童美术教育的阶石

童趣,是开启儿童美术创造之门的钥匙,是儿童走进美术殿堂的台阶。具有童趣的儿童艺术视觉,有着孩子们对世界最质朴、最纯粹、最斑斓的理解与认知。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就是五彩缤纷、千奇百怪的,在孩子的天性中,有着发现、探索和描绘神奇世界的欲望。儿童美术教育要有儿童视角,教育者要用孩子的眼光去捕捉美术教育内容,思考美术活动方式,以趣引趣,以趣激趣,以趣育趣,激励幼儿美术创造。

这里的“趣”有两层含义,一是“有趣”,是那些发生在孩子童年生活中的趣人、趣事、趣物,是在孩子生活中容易发现和体验的“趣”,这种“趣”是儿童美术活动中重要的内容来源。同时,这里的“趣”也是“兴趣”,是指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善于引发儿童的兴趣,以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激发儿童感受与欣赏的兴趣、表达与创造的兴趣。

童言――儿童美术教育的源泉

美术是一种个性化的交流方式,它为儿童提供了表达独特想法的机会,可以说美术是儿童时期孩子一种重要的“非语言性语言”,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童言”。童言,是儿童率真童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是儿童美术最有价值的创造之源。儿童美术要改革传统的“请你照我这样做”的范式教学、临摹教学,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尽情地用自己的想象表达对生活、对世界独特的自我认识与理解,讲述童年里鲜活的故事,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所见、所感、所思、所好、所求。

比如,在美术活动撕贴画“吃麻辣串”中,儿童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他们的感受――张得大大的嘴,伸得长长的舌、流泪的眼、冒着浓烟的头顶、火红的画面,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结婚”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遥远的事情,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在父母的带领下参加过婚礼,他们看见了新娘美丽的婚纱,感受到婚礼现场浓浓的喜庆氛围,于是,在美术创作中凭借丰富的想象,自由地表达这种美好的体验,画面中超大的婚纱,新娘红艳的嘴唇、大大的眼睛、夸张的睫毛和耳环,撒在画面色的纸都是孩子对“婚礼”具体而形象的表达。

童画――儿童美术教育之魂

童画,儿童特有的、珍贵的艺术原创,是幼儿美术作品的灵魂。这是因为,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研究表明,幼儿受思维、认知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美术创作中常常采用拟人式表达、透明式表达、平面展开式表达、夸张式表达等独特的表达方式描绘他眼中的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这些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观察的逐渐客观化,绘画表达越来越自然化而逐步消失。因此,这些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弥足珍贵的,是“童画”自由、独特、生动的体现。当教育者面对儿童作品,要从尊重、理解和倾听的角度去审视“童画”中呈现的奇异构图、形状、色彩和线条,鼓励儿童独特的创造,而不能一味地从培养儿童美术技能的教育需求出发,用成人的美术代替儿童的美术,如果“童画”没有了想象、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灵魂,再好的技法、再美的创造都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失败。

幼儿园美术教育,说到底不是美术专业的教育,而是儿童精神愉悦的需求,儿童画自己的内心,画自己快乐的画最美。幼儿美术教育的职责应是保护“童趣”、理解“童言”、珍惜“童画”,幼儿美术教师的责任就是:保护孩子的兴趣,提供感受、创作的机会,引导儿童找到感觉,找到方向,帮助儿童完成想象和创意。

参考文献:

[1]幸福新童年编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1-62.

[2]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41-145.

[3]黄瑾.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4-88.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篇5

关键词:儿童美术;美术素质;教育

一、儿童角度的审美与美术素质的体现

儿童美术教学是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基本过程之一,是美育中的重要环节。当今,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儿童大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的灵感和想象,使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促进与发展。同时,培养儿童追求美、创造美的良好素质,形成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通过美术教育,使儿童在精神上得到愉悦、舒适,有一个宽广的眼界,激发儿童艺术灵感,培养儿童美术素质。

美术素质的培养需要审美的条件,审美的前提是感知觉的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将美术素质的培养和知觉做出对比。人们观察事物或欣赏一件艺术品时,知觉使我们会不自觉地进入再现的内容。而儿童由于平时对客观事物的好奇较多,更容易产生审美的活动,激发艺术灵感。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对儿童表现出的审美要做出肯定评价,积极指导,使儿童这种无意识的艺术灵感得到升华,形成一种美术素养。

二、美术素质的培养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1.儿童的美术素质的培养要围绕儿童提高美术兴趣的方式

在儿童的世界里,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眼中的世界与成人有着极大的区别,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没有受角度、类别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他们的绘画有着随心所欲、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自由。

如果一些教师和家长用比例、透视、明暗调子等技法去苛求儿童,根据成人理解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在教育者看来内容丰富,对接受者却无法消化,同时扼杀了他们的个性,无法发掘其内心的艺术感觉。长此以往儿童的脑海中就不再呈现创造性与艺术感觉,随之美术素质无从谈起,对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无法展开。

2.儿童在艺术活动中有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儿童的心理特征。首先,自由的想象力。本质上讲,就是把通过感知到的事物或大脑中储存的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形成新的意象的过程。这种自由的想象力则是来自儿童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正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把内心的幻想与多姿多彩的外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体现出儿童的个性、人格,也体现出儿童的创造性心理表现。其次,特殊的形式感。儿童表达艺术的最好方式是那种纯朴的、未被雕琢的特殊的形式感。儿童在作画的过程中是自由的,凭着直觉和想象力,他们的思维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不能根据成人的理解去对儿童进行教学,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发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注重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

3.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特性

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前提我认为,在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前提下应该制定儿童美术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儿童自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形式感受到严重影响,无形中抑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儿童独特的形式美感在画面里也会消失。其次,积极引导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形象世界,让儿童走进自然,从周围环境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最后,在美术教学中,多采用艺术欣赏的活动课,让儿童接触大量优秀作品,从而提高儿童的感受美、把握美的事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美术素质。

三、对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给以启发和引导

1.通过提高教师美术素质来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培养

美术素质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气质。对于美术素质的培养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意识到艺术过程的体验比结果更为重要,教师通过丰富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行为动作为儿童展现他们眼中的世界,激发儿童的感情,有助于儿童准确地认知世界。

2.通过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培养

儿童美术教师要树立创新价值取向,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质量观。教师要意识到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丰富儿童的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意识,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儿童的创作愿望,正确评价儿童的自由表现,尊重儿童富有个性的创造行为,保护儿童的创造力。

3.通过激发儿童个体的特点来提高美术素质的培养

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过程中,要提倡画面造型独特、色彩波澜,应当尊重儿童自身特点完成辅导教学。可以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前提下加以启发和引导,更多地使用游戏式的方法完成教学,培养他们有兴趣、有创造、有感情的创作冲动,保持大脑创造性思维的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美术素质。

综上所述,关于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实践过程是每一个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主动观察儿童的艺术活动,发现其中的个性和美术素养,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使儿童形成自己的美术素养,从而建立初级阶段的美术素质中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篇6

关键词:儿童教育;美术教育;新时期

一、现代儿童观

儿童可以说是人整个一生的初级阶段,是对这个世界探索与求知的阶段,这个时候的人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在迅速的成长。儿童是国家、是社会的未来,所谓少年强则国强。特别是当前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下,不管是社会还是家庭,对于儿童的关注程度变得前所未有的高,在很多家庭当中,儿童被当成“小皇帝”,这既是现代社会对儿童重视的表现,同时也包含了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变化,这种对儿童的态度与看法即是儿童观。儿童观受到历史角度、文化背景、民族以及生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人类的社会对于儿童的态度是不断认知与变化的。从历史上来看,路径是由轻慢到尊重、由强制训诫到规律引导、由成人为中心向儿童为中心转变。现代的儿童观就是基于以上几点内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必须基于现代的儿童观,这样才能获得对人性尊重的内涵。

二、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在我们的儿童观与现代儿童观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出现的显著问题就是儿童美术教育与现代儿童观出现背离。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庭对于儿童的溺爱,将儿童当做实现成人理想的工具,不尊重其兴趣爱好。使得儿童成为了成人社会竞争的牺牲品。不仅在家庭方面,学校以及外界的培训机构也严重偏离了现代的儿童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只是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儿童,让其模仿与学习。甚至还会出现,教师修改学生作品去参加比赛这种谋取虚荣的现象,使得本来应该夸赞的事情变的浮躁、虚假。尤其是一些民办校外的美术教育机构,它们遍布大江南北,并且竞争激烈,以至于出现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虚假成果吸引家长

许多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能够吸引家长的眼光,不惜用成人化的教学效果放在家长眼前,以这种虚假的方式来表示自身机构的教学水平。

(二)家长对培训机构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当前绝大多数家长的心理,家长只凭自身的理想强制儿童去接受美术教育,儿童自身并非自愿。并且,由于当前社会浮躁等现象,许多的家长希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看到孩子的“成果”,对于孩子的学习往往比孩子自身还紧张。

(三)社会导向错误

社会导向的错误催生出各种美术比赛,由于许多比赛主办方自身专业素质的不高,以及对儿童美术理解的错误,最终误导了儿童美术的自然取向。

(四)教师对美术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儿童美术教育行业“井喷”现象,导致大量的美术教师进入这个行业当中来。这些教师来源复杂、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经过专业的职前教育,自身对于美术的认识也不到位。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以原有的知识从事教学,使得儿童美术教育变得扭曲。

三、如何让少儿美术教育返璞归真

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要使得儿童美术教育步入正轨,还原真正的美学,要从学校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两者进行把握。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校园环境创设

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校园是主要的场所。校园环境创设的优劣能够直接的影响到美术教学的质量。我们在进行校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装饰与环境的布置上,让更多的文化特点表现在其中。于此同时,学校也要建立“立足根本、着眼未来、面向世界”的基本理念,让儿童能够从小就接受多元化的美术教育。具体措施我们可以将各种文化融合进地图、墙体绘画、贴画等中,这样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开拓儿童的视野,也可以让他们热爱生活与艺术。

(二)创立多元美术教育

由于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本身的特性,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真实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对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在我国拥有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底蕴当中包含有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对于美术的教育不能局限于美术,而是应该吸取多种艺术的精华,创立一个多元化的美术教育。以我国的传统节日来说,这些节日的背后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故事,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再比如传统的花灯、年画等,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的探索这些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适当的引导儿童参加民俗活动,使得儿童能够自觉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促进儿童的艺术文化生活。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创设相关的审美情景,尽可能的做到提升儿童对世界各种文化经典艺术的感悟,感受文化艺术的多样性。美术教育并不能单纯的认为是画画,它是多元化的,是包含一切的。

(三)返“本”归“真”

什么是“本”?什么是“真”?在不同的学科当中都有不同的解释。而在我们所说的美术教育当中,所谓“本真”就是帮助儿童美术教育回到真实与自然的状态,“本真”即是真实;即是自然。对于美术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应该首先意识到,本真并不是静态的,更不是永恒的,不然那种没有经过任何教育创作出来的儿童画作也只会是短暂的。因此,所谓返本归真拒绝的不是教育,而是不合适的教育。在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当中,应当以充分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并在这恶搞基础之上实施适当的教育,而不是诸如许多美术培训班那样,将成人画的样式过早的融入儿童画样式当中,甚至出现不问美术本质,专为虚荣而进行美术教育。这从本质上就违背了美术教育的意义,也违背了儿童天性与自然发展。我们应该让“本”与“真”携手共行,智慧的平衡表现与表现什么,只有将本真两方面都照顾好的儿童美术教育才是高明的儿童美术教育。

作者:赵俊卿 单位:平定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陆明.校外美术教育对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性[J].南昌大学学报,2009(11).

[2]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3]齐文静.浅谈美术学习心理与教学特点[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篇7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侧重于绘画教育和手工教育,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活动中,只要求孩子“依样画葫芦”,以幼儿作品与教师的相似程度来评价画面的质量。因而限制了儿童身上与生俱来存在的巨大艺术潜能,使孩子本应具有的艺术感受力被种种世俗的、功利的尘埃所蒙蔽,故而忽略了学前儿童的美术欣赏教育。

学前儿童的心理水平受到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不如成人理性,故而儿童的美术欣赏内容不仅仅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还包括自然景物、周围环境以及儿童自己的美术作品。他们的美术欣赏心理经历了形成、感受、效应这三个过程。儿童学会欣赏的前提是形成最初的审美态度。就是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欣赏对象的形式结构上面,这是审美态度的具体形式、关键环节。由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较弱,他们还不能完全自发地把注意集中在欣赏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面,这时教师就要适时的进行引导,把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欣赏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来,充分感知欣赏对象中的线条、形状、色彩、节奏、韵律、变化、平衡、统一、和谐、等艺术语言。纠正儿童只注意欣赏对象的内容,忽略其形式的一种“求实”的心理,培养儿童的审美注意的自觉性和稳定性。美术欣赏感受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这种心理过程经历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儿童借助自己的视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以及嗅觉、触觉等获得有关美术欣赏对象的事实性资料,然后再将这些资料结合他们个人的经验或根据老师的引导加以理解,通过想象赋予某种意义和情感,进而产生一种审美愉悦。想象使视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而且能帮助儿童深入的感受艺术作品,对教师的引导产生共鸣。美术欣赏心理经历形成、感受之后就进入效应阶段,结果是审美心理的变化引发儿童对艺术欣赏产生爱好。有指导的进行美术欣赏,间接的提高了学前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逐渐理解了美,认知美。

学前美术欣赏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形成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素质在儿童的整体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欣赏往往超越了音乐、绘画等艺术学科的教育,渗透到多科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的往往通过综合教育来实现,因而儿童的审美素质往往是各项素质的综合体现。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智、体、劳诸方面的教育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而又自成体系,影响和推动着其他方面的教育。良好的审美素质对人的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培养人的意志品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不能用德育`智育来代替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在培养孩子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中也进行着审美观念的培养。同样,智育可以给儿童以一定的审美知识,提供培养艺术创作能力的某些条件,但智育也不能单独完成培养儿童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要想使孩子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别美欣赏美的能力,并掌握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美育才能达到。而往往与美育相混淆的美术教育,确实能对美育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中,如果没有审美想象,其内心必然是枯燥、贫乏、单调、死寂的。著名画家齐白石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描写的意境,画出这样一幅画:铺着乱石的山涧中一道急流,一群蝌蚪顺流而下。画家借助联想与想象才能与诗人、画家创造的意境产生共鸣,享受到其中的美。想象在审美中具有重大作用。早在18世纪,即有美学认为审美感觉并不重要,“想象”的愉快才是审美的特征。所以在美术课教学中,注意激发孩子想象,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形象思维是审美理解中最主要的形式,形象性是审美活动的突出性质。而绘画、雕塑等则是形象思维的艺术,在美术课教学中,充分运用欣赏、绘画、工艺等不同形式来促使孩子体会形象性。

学前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是培养视觉艺术感受力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善于在美术教学中,启发孩子从小就注意观察事物的形象、人物的形态特征和精神面貌,教会孩子从视角、线条、色调、构思、立意等方面去鉴别别人的美术作品,尤其中外名作的鉴赏,再现自己观察到的美好事物,进而达到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目的,使孩子受到美的教育。

儿童艺术美学教育篇8

论文摘要: 艺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多年来,由于重视度不足,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相当多的学校仍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认为艺术课程可有可无,忽视了艺术教学在教育中的价值。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 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 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 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埃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

[2]张厚粲.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卷积神经网络优势范文 下一篇:神经网络的特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