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劳动计划范文

时间:2024-02-23 09:58:01

公益劳动计划

公益劳动计划篇1

附:关于加强城镇青年就业和劳动服务公司补助费计划管理的暂行办法

根据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和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城镇青年就业和劳动服务公司补助费管理使用的暂行规定》的精神,为了加强对就业、劳动服务公司补助费的管理,做到使用有计划,开支有依据,用钱讲效益,从财务上参与就业工作的决策,使这项经费更好地为城镇青年就业和就业训练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经费计划管理的范围

就业、劳动服务公司补助费计划资金的来源,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预算内资金,指上年度结转数,本年度中央财政拨款数和地方财政安排数。预算外资金,指借出的扶持生产资金在本年度计划回收数、上年结存数和其他收入等。

经费计划支出共分五项:(1)扶持生产资金;(2)安置费;(3)就业训练费;(4)业务费;(5)其他费用。五项开支范围和使用原则要严格按照《关于城镇青年就业和劳动服务公司补助费管理使用的暂行规定》执行。

第二条:经费计划编制的原则

(一)就业、劳动服务公司补助费计划的编制,要贯彻“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在计划安排上,要促进集体经济和就业训练事业的发展,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动员挖潜,落实安置工作和就业训练计划所需的财力。

(二)预算内外的各项资金,要统筹安排,充分调动各级经费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促进集体经济的联合与专业化协作的发展。

(三)各级经费管理部门在编制经费计划时,要加强调查研究,本着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原则,提出使用经费的计划措施。在下达经费指标时,要同时提出使用经费的效益指标。

(四)在计划安排上,要保证专款专用,真正把这笔经费用到安置城镇青年就业和就业训练上,不得挪作它用。

第三条:经费计划编制的依据

在提经费建议指标,下达拨款指标和编制就业、劳动服务公司补助费计划时,要根据就业和就业训练的需要以及财力的可能,考虑以下因素:

1.预算年度内本地区计划安置就业的人数和计划培训的人数;

2.当年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安排的经费数;

3.上年经费结存情况和预算年度内计划回收的扶持生产资金;

4.上年经费的使用效益,预计预算年度的发展变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第四条:经费计划编制的程序

(一)各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在每年四季度根据就业和培训的任务,结合实际情况向同级财政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提出下年度就业、劳动服务公司补助费的建议指标数。

(二)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根据同级财政部门和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安排的预算拨款指标,(经费包给市、县的地区,根据同级财政部门的安排数,下同)结合各地、市、县的具体情况在预算年度的第一季度内逐级下达预算控制指标,同时提出使用经费时必须达到的安置人数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指标。

(三)地、市、县劳动部门根据省、市、自治区下达的预算控制指标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级编制、汇总,上报年度经费计划,作为指导和考核工作的依据。

各地在编报经费计划时,要附有文字说明包括:1.经费的主要投放方向、扶持项目及其使用效果;2.主要的就业训练项目和措施;3.上年度经费计划的执行情况、经验和问题以及改进经费计划管理的意见等。

第五条:经费计划报送的时间

公益劳动计划篇2

目前,就全球范围来说,人力资本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本及货币资本,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要想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本,必须通过精益化管理提供高品质、高效益的服务。

精益思想=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

精益管理的概念始于丰田公司大野耐一实行的即时生产(Just-in-Time,简称JIT)概念,其核心是在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中彻底消灭浪费。时至今日,精益管理已由生产系统逐步延伸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也由最初的具体业务管理方法上升为战略管理理念。精益管理要素之一即为“精”――少投入、少消耗、少费时,尤其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另一要素则是“益”,“益”有“更加”之意,也指精益求精。过去,精益思想常被简单地理解为消除浪费,提倡节约,提高效率,取消库存,减少员工,流程再造等。但这仅仅是要求“正确地做事”。而现在,精益思想不仅要求人们消除浪费,还要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为目标,“做正确的事”。因此,精益化劳动力管理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须采取的管理手段和措施,这就要求软件平台必须围绕精益化管理,综合多种服务功能,实现提升管理绩效的目的。

强化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近年来,相关管理软件也不断发展和演变,诞生了一大批软件供应商。例如国外近年来崛起的ADP公司,国内的用友、金蝶等软件公司。市场

上,各类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多如牛毛,但大多脱离不了“功能单一”的“硬伤”,导致用户因重复采购而加大了使用成本,甚至造成潜在的风险。事实上,一款合适的精益化劳动力管理软件至少能为企业提供四种服务:

劳动力计划管理。按照企业业务需求量,或生产计划、吞吐量、销售数量、预约数量等,提前计划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实现劳动力数量、技能与业务的最佳匹配,减少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分配管理。即依据员工的出勤、工伤情况,设备信息,产量数据,以及员工的技能、偏好与可用性等约束条件,科学地分配劳动力,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劳动力计划分配执行管理。通过自动化考勤、智能排班、安全巡查、设备巡查和产量统计,为现场管理者提供实时的执行信息,便于其及时掌控业务与服务的交付,降低非计划性的缺勤。

管理活动统计分析。劳动力管理是一种循环体系,其解决的不仅仅是现场运作的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现场管理者提供详尽的数据分析。通过实时分析劳动力的活动情况,识别瓶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和服务交付。

从市场的现实需求来看,企业需要一种将人力资源管理、现场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过程管理等多种业务功能进行整合的综合软件产品来提供服务。

精益管理软件=产出最大+投入最小

提倡精益化管理,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根据“利润=产出-投入”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利润取决于产出与投入的差值,不管任何一方最大化或者最小化,都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在精益劳动力管理软件的辅助下,精益化管理可以通过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达到产出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投入的最小化。

提高员工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企业精益劳动管理软件就是以“提高员工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价值浪费”为核心原则进行研发的,因此,降低人工成本也成为其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精益劳动管理软件在降低人工成本方面,主要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员增效、扩大单位产品利润率来实现。比如,通过合理的流程设置,以及一段有效工时的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研究得出某一工作动作的平均生产率和最高生产率。通过分析,就可以将最长工时与最短工时进行有效对比,并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合理的调整,最终实现原来单位生产率为10,现在可以达到12甚至更多的劳动生产率。

摆脱人口红利依赖,降低员工人数

在推行精益管理或者其他形式的企业管理改革过程中,企业很难消除所有的成本浪费,而精益劳动管理软件的设计理念也是立足于此。精益劳动管理软件要做到的,并非消除所有浪费,而是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解决主要矛盾,消除主要浪费,这足以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于以往对廉价劳动力的滥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尚未从人口红利的迷梦中清醒过来,无法接受和适应人口红利已然消失的现实,有些企业即使意识到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危机,但一时之间却找不到合适的出路。而精益劳动管理软件,从提高员工个人劳动生产率出发,实现虽是同样的工作量,但需要的人工最少、员工队伍配置最低、用工模式最为灵活的效果。

精益排班,合理减少成本浪费

要实现员工个人劳动效率的精准计算,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就必不可少。而精益劳动管理软件,可以适时监控和统计员工的生产数据,并实时传送到服务器终端。通过数据的日积月累,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和预测性分析,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统合,包括

对部分工作岗位的工作量匹配分析,对员工全天工作量的适应性分析,对每个工作日的有效工时进行分析,等等。通过此类分析,决策者可以直观地判断现有的班组人员配备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在最短时间内人均效能最大化的目的。

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挽留核心员工

精益劳动管理软件,虽名为“软件”,却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软件产品,而是一种与互联网相联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一套独有的绩效核算方法,对优秀的员工采用多劳多得的管理方法,减少由于人力资源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员工不满和离职现象,留住企业骨干人才。例如,企业可以在精益劳动管理软件平台上做到实时绩效评比,并明确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员工可以直接登录该平台,查询自己和他人的绩效积分,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对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一目了然,避免盲目自满情绪,减少员工误解性离职。

一款好的精益劳动管理软件,可以通过国内外精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员工工作任务需求进行精准的预测,合理管控用工方式和工时制度,从而降低员工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招聘和遣散成本,实现劳动力信息化管理投入与收益应有的价值匹配。

公益劳动计划篇3

(一)就业服务的职能初级且不完善,难以满足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我国当前的就业服务职能局限在单一的岗位匹配、简单的职业指导。但大多数失业者文化水平低、缺乏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或对自身职业能力缺乏了解,或心理脆弱等,低层次的服务无法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就业服务职能的不完善还体现在地区、群体差别。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服务体系非常发达,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体系,能够灵活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服务还留有很深的计划烙印,服务僵化,政府垄断,而这些地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贫困人口相对较多,他们迫切的求职需求难以满足。

(二)营利性型服务驱逐非营利的现象普遍

就业服务产品种类繁多,有公益性较强的,也有可营利的。由于这些职能没有得到科学划分,致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履行职能、财务管理等时无法实行归口管理。一方面在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承担免费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求职服务,另一方面又开展营利性的劳务市场业务。趋利机制使得服务机构更偏好于提供可收费的服务产品,而对难以获利的服务产品不愿提供,即使在政府强制要求下,也不过是聊以塞责而已,服务的质量因而难以得到保证。

(三)管理僵化,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难以有效协调

公共就业服务的各项职能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强。例如,短期化的职业介绍往往需要长期持续性的就业计划予以支持,而个性化的求职帮助又会成为进入培训、再培训和创业计划的关键。这需要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例如,我国针对下岗职工开展的社区就业服务,创造的岗位涉及规划、城建、卫生、公安、工商、税务、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由于对这些部门之间的职责界定不清,服务重叠,经常发生矛盾,阻碍了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与私人组织合作能力低,难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供给的竞争性市场

就业服务需求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特点。就服务强度来看,有自助服务、一般服务和强化服务;就服务层次来看,有全国性劳动力调配、市场信息的传播和就业政策的解释,也有地方辖区的就业安排和指导;就服务主体来看,有政府行政性就业机构、民间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这样,就业服务格局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是,我国当前的就业服务市场基本还是政府为主导的垄断格局,运行效率低下,同时民间机构力量弱小且不规范,二者难以有效合作,限制了就业服务功效的发挥。

二、制度安排的思路——基于公共品理论的策略选择

从上述问题来看,其症结的根源在于缺乏对公共就业服务内涵的全面、细致的把握。理论认识上的模糊使得制度安排的具体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阻碍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成功构建。由此,必须对公共就业服务这一特殊的公共品做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制度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公共就业服务产品的特性

尽管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安排、任务、战略和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千差万别,但各种职能服务产品却有许多共同的基础。下面以国际劳动组织公认的四项基本职能为支点(如表-1所示),具体分析服务产品的特性。

1.职业介绍)——职业中介的市场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公益性同时加强。职业介绍是公共就业服务的最基本职能,目的是为求职者和空缺岗位进行撮合。不管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该职能的特性都经历了一个从政府垄断的纯公共品到多元化供给主体的市场化过程。该职能的市场化表现在互联网技术的载体之下的自助服务的普及。求职者可以利用各种自助设施进行工作的查询而不再过多依赖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对于雇主而言,互联网可以为他们解决最通常的劳动力供给的需要。这些都意味着普通的职业介绍职能弱化,而高质量的职业介绍市场化能力很强,一般由私人职业介绍机构来承担。互联网技术在弱化政府某些职责的同时,针对弱势群体的个性化服务使公益性得以继续体现,这表现在对无法或不能利用自助设施的弱势群体、对不熟悉求职择业的人以及长期失业的人员进行个别辅导。

2.劳动力市场调整计划——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供给。失业的持续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岗位匹配、直接创造和维持就业岗位等传统就业服务职能难以满足宏观势态发展的要求。因此,劳动力市场调整计划出现,并在很多国家成为替代职业介绍基本职能的主要职能。目的是利用政府干预的方式对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失衡状况作出调整,创造一种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开发新岗位的环境,以弥补政府在维持现有就业机会、创造持续性岗位中能力的不足。具体调整计划包括求职帮助、培训和 教育计划、直接创造工作岗位和工作经验,以及其他各种综合计划。这些纵深领域的服务意味着服务受益群体的分化和范围的缩小,通常以小组甚至是一对一的方式出现。这些调整计划的种类繁多,有公益性较强的服务,也有需要收费的个性化服务,由服务受益群体的不同特性决定。由于劳动力市场中弱势群体占大多数,需要政府在多元化供给中把持其主导地位。诸如教育和培训一类的服务产品更多是由私人办学机构来提供,因此政府必须与这些机构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外包、特许经营或者“代用券”制度等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现与私人机构的合作。

3.管理失业补贴——消极的政府就业政策。失业补贴作为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公共就业服务需要对其提供三种服务:提供求职帮助或再就业服务;持续资格认证与求职认证;对失业补贴计划的总体管理。为平衡失业补贴的消极作用,帮助领取失业补贴的人员尽快重新就业,需要对其提供求职帮助,如制定求职计划、接受教育培训等,以作为继续领取补贴的条件。这要求失业补贴与其他职能特别是劳动力调整计划密切配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至少在补贴管理机构、公共就业服务和地方一级的一站式服务机构之间保持这种关系。

4.开发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政府和私营机构共同参与的竞争。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发职能对消除失业是间接性的,但它是自助服务最主要的信息提供者,这也决定了该职能的公益性。这一性质要求公共就业服务从全国范围搜集、加工、解释并劳动力市场信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但对信息的需求也造就了私营市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务提供者,是政府和私营机构共同参与的竞争。

(二)公共就业服务中政府职责的界定

对公共就业服务产品性质的分析,初步明确了政府的职责。这些服务的强度随受益群体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要想进一步明确公共就业各项服务的强度和界限,需要对受益群体的特性做详细分析。

公共就业服务的客户群体可以分为六大类:新失业者:长期失业者;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者;企业富余人员;残疾人、农民工、妇女群体;想提高生活标准的已就业者(如表-2所示)。其中,新失业者是指原本有工作但因技能落后、所在单位关闭或者某些个人因素被抛入失业大军,这些人缺乏渡过失业历程的经验,往往精神沮丧、求职迷茫,公共就业服务需要对其提供小范围的求职帮助,教授求职技巧,提高求职信心,或者提供培训使他们获得新的技能。对长期失业者而言,他们往往经历屡次失业打击,学习能力较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再就业障碍,是最难也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需要实行“个案管理方法”,提供特殊就业咨询,制定长期就业扶持计划,进行持续追踪调查。这一职能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细致纵深的发展。对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者,通常指应届毕业学生,他们掌握了最新的技能,但由于年轻而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公共就业服务除了对其提供职业介绍、求职咨询等外,应提供针对学生特点的直接创业计划,使他们尽快融入市场,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富余人员在我国表现为下岗职工群体,他们一般技能落后,年龄较大,知识水平较低,需要接受再培训和教育,掌握新的技能,或者提供创业计划,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对残疾人、农民工和妇女这些比较特殊的失业群体,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提供个性化或小组范围的深入咨询和教育培训,提出针对他们自身特点的就业帮助。对想提高生活标准的已就业者,可以通过收费的方式予以提供或完全交由私营机构。

通过表-2的分析,公共就业服务要承担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调整计划中,对于不同群体的服务强度有很大的差别。职业介绍一般通过自助方式实现,受益群体数量和规模也最大,是最低层次的服务;个性化服务或强化服务需要对求职者的技能、能力和兴趣等进行评估,提供有针对,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很高,需要较高层级的机构配合;这些评估会成为进入培训、再培训和创业计划的关键,而培训一类的最高层级服务需要更高级次的政府机构统一调配,使其能与私人办学机构顺利合作。

三、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要想成功构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平衡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降低失业率,实现和谐社会,必须完善这四大职能,并根据各职能的性质改善、调整就业机构的管理运行体制,建立起多层次、多主体、多样化的就业服务制度体系,使公共就业服务的功效得以最大发挥。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1.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为求职者服务。大多数公共就业服务的客户群体所需要的求职帮助可以利用自助服务设施自行完成,互联网的普及使这一职能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瑞典每个月通过互联网进入公共就业服务的人数相当于劳动力总数的6%。自助服务成为最基础、最活跃的服务。新技术的普及要求对该层次的服务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服务,便于监督管理和高效率服务。统一的标准化服务还体现在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建立,将求职帮助、就业咨询、职业分配、帮助填写失业保险申领表、教育和培训机会的信息获取等职能整合在同一场所中,确保计划和服务的一体化和综合性,使客户普遍得到服务。

2.为失业者提供一般服务。一般服务是对自助服务的补充和拓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弱化了传统的职业中介职能,转向提供更多的就业咨询和指导,诸如组织求职技巧的讲习班、大型职业招聘会、帮助求职者了解自己能力的职业指导、制定失业者连续性的扶持计划等一对一的深入咨询服务等。这些咨询和指导往往与职业匹配服务相结合,同时它也为求职者接受后期的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指引。培训和教育使缺乏技能的人掌握新的技术,提供的方式有很多,如脱产和教室课程、在岗培训或二者结合,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随时调整。这些调整计划对帮助失业者提高就业能力、克服再就业障碍,重新融入工作环境效果明显。

3.针对特定群体,提供特殊的强化服务。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劣势群体,包括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屡次就业失败的国企下岗职工、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工、残疾人、妇女群体,以及因吸毒、酗酒、育婴、债务等个人问题而失业的群体等。对这些群体的就业帮助是公共就业服务公益性的集中体现。针对该群体的特性,需要发展特殊服务。(1)特殊就业咨询。需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提供深入面谈,进行行业测试,推荐职业,甚至陪伴他们面试求职。这需要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并与社会救助等服务相配合。(2)培训教育。但因为这些群体的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培训教育比较困难,成效不显着。(3)直接创业计划。提供直接的就业岗位通常是针对该群体最直接的需要提供有效的求职帮助。一般要借助于社区、街道、中小企业等提供一些临时性、短期的岗位,建立非正规就业体系,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甚至直接参与岗位的创造,使该职能成为一项帮助弱势就业群体的基本社会保障“安全网”。

(二)构建合理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模式

1.权力下放,建立多中心的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为一种专业性、地方性较强的公益机构,应当采取政事分开、自 主管理的模式,地方服务机构有自己相对自主的权利,形成在政府委托之下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在政府的监督管理之下,大力开展地方机构,充分利用地方的信息优势,密切与用工单位的合作关系,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灵活提供服务。(1)专业性设置。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设置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心、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中心、青年就业中心、临时就业中心等,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2)地区性设置。根据不同地区劳动力市场人口密集度、供需状况等设置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并采取多元化主体的供给模式,由政府机构、私营组织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信息优势,根据辖区劳动力市场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当然,保证这些服务中心之间的交流合作,政府必须承担起统一协调的职能,抵消结构调整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2.部门整合,加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合作。实现就业或再就业是一项涉及众多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予以充分支持。(1)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使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社会组织实现横向对接,协同开展工作,联动办理业务,使求职者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2)建立专业化就业市场,搭建纵向的统一就业体系,使部、省厅及区(县)、街道、社区连接,确保就业政策颁布实施、就业服务开展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3.打破政府垄断,提供竞争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服务领域需求的多样化为私营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要求政府必须打破垄断,主动与私营机构合作,建立竞争性的就业服务体系。(1)开发劳动力市场信息;(2)劳动力教育和培训;(3)可以有效监控的服务,如失业保险的管理、失业人员的管理等。可以采取的契约合作模式有外包、市场测试、“代用券制度”,以及纯粹的私有化。政府要根据不同的就业服务公益性强弱,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对公益性较强的服务在外包过程中,政府要予以资金支持,严格监控,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免费获得公平、公正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艾伦·汉森,戴维·普瑞斯.变化中的劳动力市场:公共就业服务[M].范随译.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2.32-82.

公益劳动计划篇4

一、加强领导,明职明责

一是新成立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局工委主任李健为副组长,各二级局局长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局办公室李小红同志具体处理日常工作。二是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列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并层层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

二、强化宣传,狠抓教育

今年,我局将继续把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列为全年法律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统一组织。在学习方式上,继续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并保证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同时,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尤其要强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妇女都能了解国家劳动保障有关政策,提高广大妇女的劳动保障有关政策,提高广大妇女的劳动保障意识。

三、规范管理,确保落实

一是要积极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针对下岗女职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把社区就业作为她们实现就业再就业的主攻方向。积极开发社区交通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帮助她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二是开展积极主动的就业服务,促进下岗失业女职工再就业。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女性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人员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做到应发尽发;积极为女性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免费为女性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三是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女职工的劳动权益。在劳动合同鉴证中,注意严格审核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以保证女职工权益保护的各项规定得到落实。在审核集体合同时,必须要求集体合同文本中应包括女职工各项权益条款。同时,加强对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督促企业落实男女同工同酬原则。监督指导企业落实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各项规定,对“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予以适当照顾。同时,积极配合区计生局等部门做好流动人员计划生育工作。

四是加强生育保险的扩面征缴工作。继续加大生育保险的宣传力度,同时加大生育保险费的征收、管理和待遇支付工作,确保生育保险扩面。

公益劳动计划篇5

公司法中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

中外公司法学研究中劳动者地位及其权益保护问题。目前在国内外公司法学研究中,公司体制下如何依法保障劳动资本性权益问题,众说纷纭。从劳动的从属性、相关性、主导性角度来看,劳动商品性权益保障问题主要是劳动法范畴;劳动资本性权益的制度化安排,是劳动者最终地位能否实现的决定性要素,此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司法系与西方古典公司法系的本质区别,是公司法中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研究领域的重点所在⑤⑥。不过从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来看,各国《公司法》越来越注意保护雇员和其他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⑦。在公司利润分配上,以雇员持股计划、利润分享制或收益分享制等为主要分配形式的分享制公司,在大多数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已逐步演变成为一种与传统的支薪制公司相竞争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⑧。现代公司体制强调公司是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和人力资本投资者(职工)三者利益的经济组织,实现资本、劳动依法结合,利润共享。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在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公司法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法律之一,应该坚持体现保护资本投入、劳动付出两类要素权益的原则。1993年我国制订实施的第一部《公司法》,是适应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特殊需求而制定的重要法律,在立法观念、立法体系、立法技术等方面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改制服务。新《公司法》改进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完善公司资本制度、资本退出机制、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机制、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但在对职工权益保障的制度设计及其立法理念等方面,基本上原地踏步。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司分类上仍实行双重标准划分。新《公司法》在公司分类上仍实行不同标准:一方面以财产组织形式和责任制度为划分标准,另一方面又以财产的所有制性质为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组织形式和不同所有制下的公司职工权利行使、权益保障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对劳动阶层的合法权益保护存在歧义⑨。二是劳动合法权益保护与资本者权益保护仍未平等并行写入立法宗旨。新《公司法》依然强调“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还是一部以保护公司资本、债权人和经营者为立法目的的企业法律,仍未把劳动权益保护列入立法宗旨。

实现劳动资源股权化的体制途径及建议

劳动资源要分享公司利润,就必须取得公司股份、股权这一中介形式,劳动资源实现股份化则是劳动资源在实现商品属性的基础上,作为生产要素实现资本属性及其收益诉求的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必须依法设置、依法保护、依法实现。公司劳动资源股份化体制安排的基本思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有实现劳动资源(包括资本者的劳动投入)与资本资源在投入、收入与分配上具备平等权利的体制可能。基本思路是,根据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在公司产权体制初始安排上逐步实现劳动资源的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劳动资源以其资本属性取得企业产权资格,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等公司法人治理机制运作,劳动者依法享有参与企业决策、管理与控制、分红利、增资扩股、净资产分配、承担有限风险等公司股东的权能、权益和责任⑩。实施公司劳动资源股权化的有效途经。通过设立企业工会专门管理劳动股权化的委员会机构,在新设立注册公司产权或现有企业净资产增量中划出不低于三分之一份额的股权,以企业股权证、股票等产权证券形式归公司全体劳动者所有,并由企业工会法人集中持有或委托,在公司内部进行股权交易。实现公司劳动资源股权化的重要意义。公司劳动资源股份化这样一种新型产权体制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是有利于构建和谐共赢的新型劳资关系,劳动资源股权化使公司劳动者从“无产者”转变为企业产权所有者,从根本上消除劳资双方在产权制度、分配上的尖锐对立;二是有利于构建劳资共享的新型分配制度,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可以同样获得工资、红利双重收益,才真正可能实现劳动致富的千年梦想,否则只能永远停留在无产者阶层。如果劳动者权益不能从产权体制、工会组织、法律途径予以保障和制衡,公司内部成员关系就可能纯粹是雇佣关系乃至附庸关系,很容易形成一种可怕的资本专制和资本统治。依法实施劳动资源股权化的政策建议。在今后公司法修订和体制改革指导思想上,要进一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立法宗旨,依法加快推进公司体制下劳动资源股权化进程。为此建议: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和完善《公司法》法制体系。依据宪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四十二条等项条款,适时修改《公司法》第八十条、八十二条关于股份公司出资条件及其比例的条款,增加“关于劳动资源股权化设置与保护”的非任意性条款,规定公司劳动者以其劳动资源投入取得股东资格和利润分配权,股份公司股本不得设置低于总股本三分之一的劳动者股权并由企业工会法人持有。二是全国总工会进一步强化公司劳动权益保护的组织和法制体系建设。为切实保障公司工会法人组织依法持有、管理劳动者股权,必须尽快研究完善企业工会法,依法确立公司工会法人组织地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业工会、企业工会组织建设。

本文作者:刘莉1张宏敏2作者单位:1河南工业大学2河南省中原节能公司

公益劳动计划篇6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和谐劳动关系;政策建议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68-01

一、农民工不和谐劳动关系的现状

(一)农民工的报酬难以得到保证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工深受体制的毒害。农民工长期从事着脏、苦、累的工作,却很难拿到与城市职工相当的工资,而且没有其他的福利,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农民工的歧视。另外,在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给农民工计发工资,工资水平低,还往往随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还经常加班加点,最终拿到的工资根本就达不到当地的最低工资水平。

(二)农民工受到就业限制与歧视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地分割成正式市场和非正式市场,带着“外来务工”头衔的农民工只能在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充当着临时工、季节工、承包工、劳务派遣工、小时工的角色。许多大城市为了保护本地人的就业,往往会出台一些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外来人口在某些岗位上就业的不合理政策,或者是优先招收城市劳动力,然后再招收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着又脏又累而又拿不到高工资的不体面的工作,农民工受到严重的就业限制与歧视。

(三)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的缺失

企业为了着眼于眼前利益,节约劳动成本,很少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有的为了应付检查只给部分农民工投保,或者是只买其中的一种保险而规避其他保险。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往往比较恶劣,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给农民工配备必要的安保措施和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农民工的休息休假权利也得不到保证,平常很少有休息日,就连法定的节假日也不能正常休息,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二、农民工不和谐劳动关系产生的原因

(一)就业保障制度执行不力

目前,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做的还不到位,农村的就业服务体系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完善的信息制度,权威性、指导性的公共就业信息也不够,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就业信息难以传到农民工那里。另外,我国也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对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进行强有力的规范,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内容不规范,随意拖欠、克扣农民工的工资,农民工遭到不公平的特殊对待,但是没有有效的法律来帮助他们制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二)职业技能培训不到位

各地政府没有制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具体计划,没有出台落实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配套政策,也没有设立专门协调、统筹、指导农民工培训的机构,更没有检查落实农民工培训规划的考核制度。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开办了一些技能培训班,但是大都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目的不明确,缺少对农民工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政府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农民工就业服务组织管理机构和职业中介网络,没有就业后的跟踪服务,营利性、欺骗性组织颇多,严重挫伤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劳动争议处理和利益诉求机制缺失

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人数众多,居住分散,文化素质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没有一个可以代表自身利益的强有力的全国性组织,甚至是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组织也很少见,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正式组织依托,缺乏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权益维护的渠道和载体,在权益遭到侵害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利益诉讼渠道,最终使农民工永远处于弱势地位,劳动关系紧张,矛盾加剧,严重影响到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三、和谐劳动关系视野下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首先,政府要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劳动合同内容,对劳动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薪资待遇,合同的签订、续订、变更、终止及解除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应加强对工资的有效调控,完善工资发放机制,加强对农民工工资发放的检查,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并建立用人单位的“信用档案”, 对那些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如实公布在公众网络上,构筑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制度;最后,政府要大规模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与组织职工进行民主监督相结合的安全生产监督体制,增加各地劳动监察部门的人员和经费,各地的劳动监察部门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新执法理念,加大执法力度,保证执法监察落实到位,并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组织队伍建设,提高劳动争议处理的效率。

(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领导,制定农民工培训规划和实施细则,建立政府、用人单位、个人以及社会捐助等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入计划。根据各地的培训规模,从中央财政中拨出一部分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统筹和整合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用人单位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并责令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设备,下达就业指导性计划,定点培训机构组织实施,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组织管理机构,完善职业中介机构,对职业中介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培训计划,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另外,还要大力宣传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营造关心农民工培训的良好氛围,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热情。

(三)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畅通利益诉讼渠道

政府要积极引导,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农民工的政策的法规,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提高农民工通过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推动完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进一步推动劳动争议调处机制的改革,畅通利益诉讼渠道,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调节机构体系,并深入组织开展劳动争议处理的排查工作,及时处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提高劳动争议处理的效率;另外,政府应帮助农民工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育和技术上给予农民工支持,积极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给农民工普及一些法律知识,让农民工真正地认识到只有加强了自身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强大了自身的力量,才能增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强与雇主抗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舒建玲.农民工劳动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7(2).

[2]朱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保障机制---基于农民工权益保障角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07

公益劳动计划篇7

【关键词】辞退福利;当期损益;个人所得税

根据2014《CAS―职工薪酬》定义:辞退福利是指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职工的补偿。

本文就与辞退福利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

第一,企业向职工提供辞退福利时,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职工薪酬负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根据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辞退计划条款的规定,合理预计并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企业做相应的会计处理,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准则解释就“职工”作出了解释,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员工,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如独立董事。准则规定享受“辞退福利”的员工包括两类人:一是合同期限未满的员工提前辞退;二是鼓励退出的部分员工。但是在企业实际执行时,完全扭曲了准则的原意。为了降低因辞退而产生的费用,往往将以下几类人员列入辞退范围:①距离劳动合同期限届满较长的员工,原因是这类员工在企业就职时间较短,故而相应的补偿较少。②距离退休年龄较近的员工提前退休,在从辞退到实际退休日的期间,给予较少的生活补贴,退休后直接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将矛盾转移给社会。③临时进入企业打短工的人员,许多企业采用季节工解决临时用工短缺问题,这类人员工资低,无需缴纳社保,随时可以辞退,无需辞退补偿。

第二,新准则进一步明确辞退福利与职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直接相关。由于被辞退的职工不再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对于所有辞退福利均应于辞退计划满足负债确认条件的当期一次计入费用,不计入资产成本。对于企业实施的职工内部退休计划,由于这部分职工不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否可以比照辞退福利处理,准则中未予反映。笔者认为,如果内退计划符合本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时,按照内退计划规定,将自职工停止提供服务之日至正常退休日期间,企业拟支付的内退人员工资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确认为预计负债,一次计入当期费用,不能在职工内退后各期分期确认因支付内退职工工资和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产生的义务。

第三,新会计准则增设了离职后福利一章,完整地规范了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准则定义的“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除外。根据定义可知,离职后福利并不包括辞退福利,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离职后福利定义中涉及的“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与辞退福利中定义的“企业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劳动关系”,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区别?离职后福利中包含有社会保险金,辞退福利中是否也应包含有此内容?准则未规定。

第四,新会计准则规定,辞职福利预计在其确认的年度报告期结束后12个月内完全支付的,应当适用短期薪酬的相关规定;辞退福利预计在年度报告期结束后12个月内不能完全支付的,应当适用本准则关于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有关规定。例如:某公司管理层2015年11月1日决定停产某车间的生产任务,提出职工没有选择权的辞退计划,规定拟辞退生产工人100人,总部管理人员5人,并与2016年1月1日执行。该辞退计划已经通知相关职工,并经董事会批准,辞退补偿为生产工人每人5万元,总部管理人员每人20万元,该公司2015年的会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600万元,贷记“应付职工薪酬”600万元。辞退福利必然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现短缺,企业在具体实施时,并未按照准则规定操作。由于现金流出现问题,很多企业在辞退计划制定的当期,全额将辞退福利计入“管理费用”,但是推迟计划的执行,导致计划当期的“管理费用”激增,借以调整会计利润,同时也未在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任何说明解释。笔者认为,不应在辞退计划制定的当期全额计入“管理费用”,而应根据辞退计划的实际执行进度计入当期损益。若已做计划期的当期损益,在下一报告期年度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应做“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并应当在报告附注中披露支付的因解除劳动关系所提供辞退福利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第五,辞退福利中涉及的相关税务处理,企业在支付辞退福利时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税法中未有针对“辞退福利”的涉税规定。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纳税。若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部分的一次性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平均计算。例如:王先生在甲公司工作了15年,2015年10月该单位因裁员提前解除了与他的聘用关系,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120000元,甲公司所在地上年平均工资为20000元,王先生的补偿收入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具体做法是:以超过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部分的一次性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找税率:(120000-20000×3)÷12=5000元,适用税率3%,应纳税额(5000-3500)×3%×12=540元。

第六,前述中提出的内退计划如果符合本准则规定,会计上的处理与“辞退福利”相同,但是税务处理却截然不同。具体方法:应纳税额={〔一次性补贴收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实际月份数-费用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提前办理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实际月份数。例如:2015年11月李某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距法定退休年龄还有12个月,取得一次性补贴收入48000元。李某就一次性补贴收入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48000÷12-3500)×3%×12=180(元)。

公益劳动计划篇8

一、财政奖补资金筹集和奖补的范围、标准、方式

(一)奖补资金筹集

奖补资金包括中央和省、市财政安排的财政奖补资金、县财政安排的奖补资金和整合支农资金、奖补资金利息收入等。同时,倡导社会各界捐赠赞助,逐步形成政府补助、部门扶持、社会捐赠、村级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新机制。

(二)奖补范围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限于以村民筹资筹劳为基础、村民直接受益的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项目。主要包括:村内道路(行政村到居民点)、村内水渠(灌溉区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人畜饮水等小型水利设施、户外村内环卫设施、植树造林、村容村貌整治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跨村以及村以上范围的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按现有投入渠道解决,原则上不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来解决。农民宅前屋后的修路、建厕、打井、植树等投资投劳,由农民自己负责。

(三)奖补标准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根据普惠制和重点项目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农民群众筹资筹劳的情况确定。村民筹资筹劳严格按照《省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试行)》(甘政办发61号)执行,实行上限控制。其中筹资每年每人不得超过15元,筹劳每年每个劳动力不超过10个标准工日。对筹劳确有困难的,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允许以资代劳,每个标准工日不得超过20元。试点期间,如遇上级政府调整筹资筹劳标准,按新标准执行。对一般性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实行普惠制,可根据项目大小和农民直接受益程度,财政奖补比例为群众筹资筹劳额的50%-100%。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重大改善、农民需求迫切的重点公益事业项目,财政奖补比例不超过群众筹资筹劳额的3倍。

(四)奖补方式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为支持基层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县财政部门根据奖补资金筹措情况可先预拨付试点乡镇一定比例的奖补资金,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并结算后,由县财政部门兑现全部奖补资金。

二、充分认识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重要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前,村提留、乡统筹和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以下简称“两工”)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资金、劳务来源。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和“两工”,规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所需资金、劳务,实行村民一事一议。但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开展不平衡,整体覆盖面较小,不能满足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的需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总体上呈下滑趋势。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对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进行财政奖补试点,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证明,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激发村民参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热情,引导和鼓励村民出资出劳,调动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主动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调动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民主议事积极性,运用民主方式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并不断完善民主议事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形成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渠道投入的新机制,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财政资金带动作用。有利于完善和激活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让农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在政府支持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带动农民就业,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继续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开辟新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农村,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推进以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村民民主议事决策实践,转变基层政权组织职能,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广泛争取各方支持为补充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筹资筹劳建设村内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加快以村内道路、小型水利建设、人畜饮水、村容村貌整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民主决策、筹补结合的原则。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尊重民意,议事主体必须与受益主体相对应,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实现政府投入和农民出资出劳的有机结合,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2.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考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承受能力,要统筹规划、加强引导,优先支持农民积极性高、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适当向贫困村倾斜。

3.规范管理、阳光操作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筹资筹劳方案制定、村民议事过程、财政奖补项目申请、奖补资金、筹资和劳务使用管理等环节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4.普惠制和重点项目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集中财力抓重点村、示范村的建设,又要保证一定的试点面,让惠农政策惠及更多的农民群众。在推动全县村级公益事业整体发展的同时,分年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对一些事关群众生产生活重大改善、农民需求迫切的重点公益事业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5.竞争与淘汰的原则。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奖优罚劣”的工作要求,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对试点工作不扎实,年终检查验收未通过的项目村,县财政不予报账和拨付财政奖补资金,待整改工作结束后,可视整改情况确定是否继续实施试点。

6.以县为主组织实施的原则。县政府担负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协调、规划指导和管理监督责任,并结合实际,分轻重缓急,组织实施县内村级公益事业发展规划。

(三)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使全县绝大部分村村内道路实现硬化,村民用上清洁安全的饮用水,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小型农田水利、环境卫生、公共文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整体提升全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水平、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程序

(一)项目的规划

1.项目规划的基本原理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结合当前与长远,认真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群众认可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规划,按照要求编制项目,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库。

2.项目规划过程包括

(1)收集资料,明确和收集制定项目计划的资料,数据,依据和前提。

(2)方法、工具和技术。

(3)写出项目计划书和有关辅助文件。

3.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规划

(1)项目提出。由村民委员会提出,也可由1/10以上的村民或者1/5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提出。实践工作中多以村民委员会提出为主。对提交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审议的事项,会前应当向村民公告,广泛征求意见。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和表决的事项,会前应当由村民代表逐户征求所代表农户的意见并经农户签字认可。

(2)乡镇统筹规划。在村级上报的一事一议的基础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农村公益事业现状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指导,科学制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规划,建立一事一议项目库。

(3)填写项目申请书。在项目规划的基础上,填写项目申请书。

附件:

①关于成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②乡镇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三年规划的报告

③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请书

④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预算书

⑤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征求意见表

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在深入调查,倾听民意、民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规划,建立一事一议项目库(规划制定和项目库的建立以乡镇为主体)。

(二)项目的选择。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符合《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规定的议事程序、范围,且筹资筹劳数额在规定的上限标准以内。对于村内道路、人畜饮水、小型水利、村容村貌等村民需求迫切、积极性高的建设项目,优先进行支持。

(三)项目的申报

1.申报时间

项目规划好,每年3月底前,按照轻重缓急,从项目库中选取群众急需办的项目,着手申报。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行项目申报制。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村内公益事业项目、需申请财政奖补资金的,由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将书面申请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形成的筹资筹劳决定一同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对村级申报奖补项目的合规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报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综改办)和县减负办进行复审;复审部门对符合筹资筹劳议事程序、范围和限额标准等规定的项目进行分类整理,对不符合筹资筹劳适用范围、议事程序以及筹资筹劳限额标准的,县减负办应当在收到书面申请和筹资筹劳方案的10个工作日内提出纠正意见。

(二)申报材料

1.关于《乡(镇)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实施方案》的报告

2.《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审批表》

3.《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请书》

4.《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申请审批表》

5.《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申请报告》

(三)项目的审批。

对乡镇人民政府上报的项目申报材料,由县综改办牵头,会同县财政局、减负办等相关部门,对所申报项目一事一议程序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工程预算、村民筹资筹劳、乡村投入等情况进行审核。经审核确认符合财政奖补范围的项目,由县综改办和减负办负责指导督促乡镇政府及项目村予以公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公示内容包括:议事主体、项目内容、工程概算、施工期限、村民筹资筹劳数额、社会捐赠、乡村投入和上级财政奖补资金安排情况等。经公示无异议后,一般性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由县政府审核批准,并报省税改办备案,财政奖补项目的覆盖面应控制在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0%以内。重点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由县综改办和减负办审核确定,并逐级上报省税改办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批。

(四)项目的实施。

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的开展,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4号)和村级范围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甘政发〕87号)的规定履行相关程序和手续。

1.筹资筹劳的原则。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必须按照《通知》和《条例》的有关规定,坚持“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实行一事一议,逐项表决。

2.筹资筹劳的项目范围。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和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属于明确规定由各级财政支出的项目,以及偿还债务、企业亏损、村务管理等所需费用和劳务,不得列入筹资筹劳的范围。

3.筹资筹劳的议事范围。原则上为建制村,但是相邻村村民共同直接受益的筹资筹劳项目,应当由受益村协商、乡镇人民政府协调,按照分村议事、联合申报、分村管理资金和劳务的办法实施。根据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也可适当缩小议事范围,以村民小组或者以自然村为单位。

4.筹资筹劳的标准。村内筹资,以村为单位,按照本村实际参与筹资人口,人均总计不超过15元的限额,分摊筹资额。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经村民代表会同意可以按田亩进行分摊外,其它筹资项目一律应该按照筹资人口进行分摊。村内筹劳,以村为单位,按照本村实际劳动力数,劳均总计不超过10个工日的限额,分摊筹劳额。

5.筹资筹劳的对象。筹资对象为本村户籍在册人口或者所议事项受益人口;筹劳对象为本村户籍在册人口或者所议事项受益人口中的劳动力。五保户、现役军人不承担筹资、筹劳任务;伤残军人、在校就读的学生、孕妇或者分娩未满一年的妇女不承担筹劳任务。对于家庭确有困难,不能承担或者不能完全承担筹资任务的农户可以申请减免筹资;因病、伤残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承担或者不能完全承担劳务的村民可以申请减免筹劳。

6.筹资筹劳的程序。

(1)、议事项目的提出。需要村民出资出劳的项目、数额及减免等事项,应当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或者经村民会议授权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筹资筹劳事项可由村民委员会提出,也可由1/10以上的村民或者1/5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提出。对提交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审议的事项,会前应当向村民公告,广泛征求意见。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和表决的事项,会前应当由村民代表逐户征求所代表农户的意见并经农户签字认可。

(2)、村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应当有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2/3以上农户的代表参加。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应当有代表2/3以上农户的村民代表参加。

村民委员会在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前,应当做好思想发动和动员组织工作,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民主议事。在议事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吸收村民合理意见,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表决。

(3)、村民(代表)会议表决。村民会议所做筹资筹劳方案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表决时按一户一票进行,所做方案应当经到会村民代表所代表的户过半数通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后形成的筹资筹劳方案,由参加会议的村民或者村民代表签字。

7.筹资筹劳的审批。筹资筹劳方案报经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复审。对符合规定的,县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方案的10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对不符合筹资筹劳适用范围、议事程序以及筹资筹劳限额标准的,县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一般性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经县政府审核批准后即可实施。重点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由省税改办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

五、筹资筹劳的管理

(一)纳入监督卡管理。对经审核的筹资筹劳事项、标准、数额,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省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印制或者监制的农民负担监督卡上登记。

村民委员会将农民负担监督卡分发到农户,并张榜公布筹资筹劳的事项、标准、数额。

村民委员会按照农民负担监督卡登记的筹资筹劳事项、标准、数额收取资金和安排出劳。同时,应当向出资人或者出劳人开具筹资筹劳专用凭证。

村民应当执行经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经县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的筹资筹劳方案。对无正当理由不承担筹资筹劳的村民,村民委员会应当进行说服教育,也可以按照村民会议通过的符合法律法规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进行处理。

(二)筹资管理。筹集的资金应单独设立账户、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村民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对筹资筹劳情况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筹资筹劳的管理使用情况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后,定期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平调、挪用一事一议所筹资金和劳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立项或者提高标准向村民筹资筹劳;不得以一事一议为名设立固定的筹资筹劳项目。

(三)筹劳管理。属于筹劳的项目,不得强行要求村民以资代劳。村民自愿以资代劳的,由本人或者其家属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可以以资代劳。以资代劳工价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报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布。由村民筹资筹劳,开展村内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建设的,政府可采取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办法给予支持,实行筹补结合。

(四)专项审计。乡镇农经站应当将筹资筹劳纳入村级财务公开内容,并对所筹集资金和劳务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五)违反规定的处理。违反规定要求村民或村委会组织筹资筹劳的,县级以上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提出限期改正意见;情节严重的,应当向行政监察机关提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的建议;对于村民委员会成员,由处理机关提请村民会议依法罢免或作出其他处理。违反规定强行向村民筹资或以资本代劳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将收取的资金如数退还村民,提出相关处理建议。

六、项目审核

乡镇人民政府根据乡镇一事一议项目规划要求和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需要,对村级上报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进行初审,经初审同意后报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七、项目审批

乡镇上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经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审核汇总后,报县人民政府审定批复,批复文件和项目汇总表报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违反村民议事程序和有关规定的,县级人民政府不予审批。

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程序

奖补资金的申报实行自下而上、先建后补,由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村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对村级申报奖补项目的合规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初审,县级财政、农业部门按职责复审并汇总上报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农业部门审核确定奖补项目。中央根据试点范围和工作进度拨付奖补资金,省级财政部门接到中央奖补资金后,按照省级审定的奖补资金申请汇总表,连同省级奖补资金,拨付到县,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负责管理,专项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奖补。政府奖补资金列入地方各级财政决算“对村级一事一议的补助”科目中反映。乡镇依据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出资人交款凭证、经公示群众认可的奖补资金明细表,直接发放给该项目筹资筹劳的议事主体。

九、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议事机制。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4号)要求,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规范议事程序,明确议事范围,确定限额标准,细化管理措施,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要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有关规定,所议之事要符合大多数农民的需要,议事过程坚持民主程序,实施过程和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特殊原因确需跨年度筹集资金和劳务,须经全体村民同意,报省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不得超出规定范围向农民筹资筹劳,不得以行政命令方式下达筹资筹劳任务,不得平调使用筹集的资金和劳务,不得强行以资代劳,防止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变成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

(二)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一是建立财务公开制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的内容、筹资筹劳的数量、奖补金额等应作为村务财务公开内容,及时向村民公布。二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县乡要建立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档案或数据库,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筹资筹劳方案、奖补项目的申请表等相关原始材料汇总归档,规范管理。三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试点省份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农业部门每年要对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及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对违规操作、截留挪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和奖补资金的行为,要责令纠正,追回资金,并按照规定,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

(三)推进村级公益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明确小型公益设施的所有权,落实养护责任主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形成的资产,归项目议事主体所有,可成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项目的日常管理养护责任。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公益事业,对现有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可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使用效率和养护水平。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49号)要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逐步增加国家对水利设施运行维护的投入,探索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运行维护的新机制。

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组织领导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为了切实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工作的组织领导,镇上在去年九月份成立了沙河镇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各村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进一步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努力做好具体组织工作,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展好一事一议工作,加强在实施过程中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确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十一、项目实施

1.项目实施主体

经批准的财政奖补项目,由村民委员会负责实施。村民委员会成立3-5人的村民监督小组或理财小组,具体负责对一事一议的项全程监督。对专业技术性较强、安全性要求高的项目,由县综合改革部门组织有关部门配合村民委员会或村民监督小组或理财小组,对项目的设计、施工及安全进行管理监督。

2.招投标管理

5万元以上项目(含5万元)项目由乡镇采用打捆招标形式将所有项目汇总一起公开招投标,5万元以下的项目,各乡镇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方式进行。

所有项目必须实行合同管理,由村民委员会与施工单位(或个人)签定正式合同。

3.竣工决算

项目完工后,必须编制竣工决算,投资较大的项目,原则上由村民委员会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实施项目进行审计,并提交竣工决算报告。

4.项目的检查验收。

项目竣工后,由村委会向乡镇政府提出验收申请,乡镇政府验收合格后,出具验收意见,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向县综改办提出验收申请,县综改办会同县财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部门,根据相关的考核评估要求,采取实地核查、听取汇报、查阅有关资料、征询村民代表和群众意见等方式,重点对财政奖补资金的监督管理、档案管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公示制、设施管理、养护制度、社会捐助、村民自愿出资以及项目工程质量和效益等情况进行全面验收。同时,对跨年度建设项目和验收达不到标准要求需要整改的项目,待竣工和整改到位后组织验收。

十二、项目资金

1.专户管理

中央、省和县财政安排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纳入“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专户,同时,将村民筹资、村集体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也要纳入“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分乡镇村核算,县级财政报账制,项目实施完成并验收合格,并经村民监督小组或理财小组审核同意报村民委员会批准后,按有关规定的程序将资金直接拨付给施工单位或施工个人。

2.资金监管

乡镇财政所应加强对村民筹资、村集体资金以及社会捐赠资金的监管。乡镇农经站应将筹资筹劳纳入村级财务公开内容,并对所筹集资金和劳务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严防只筹资不办事、或为了套取上级奖补只议事不筹资。专项审计的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度村开展一事一议事项的审批依据之一。由乡镇填写《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报帐申请表》,对申请县以上财政奖补资金的还应填写《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审批表》

十三、项目档案

1.总体要求

乡镇要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档案,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筹资筹劳方案、项目报告、公示结果、项目奖补申请、竣工验收报告等相关原始资料汇总归档,做到一项一的档,规范管理。

2.项目档案目录

第一部分一事一议

第二部分项目招标议标

第三部分合同

第四部分施工过程

第五部分竣工验收

上一篇:道德品质教育范文 下一篇:年终会议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