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专业公益需公益人格

时间:2022-03-22 03:16:05

做专业公益需公益人格

公益心人人可有,公益事人人可做,但是真正专业的公益工作,尤其是作为公益组织的发起人与领导者,很多时候需要衡量有没有公益人格。

四川汶川大地震为不少公益组织提供了很多工作机会和很大的动力,很多公益组织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锻炼甚至壮大,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这次抗震救灾说成是“中国公益组织、志愿者运动的黄金空间与新的发展开端”。

但是,在纷杂的公益活动与公益组织中,也暴露出了不少不专业、抓资源、占山头、抢地盘、拉旗号的现象,一些组织动静不小、利益不少,但是真正做的落到地面的实际工作很有限,至少远远达不到他们所声称或者大家给资源时所期望的样子。当然中国的公益组织的力量还小,经验也少,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但与此同时,我有个感觉,就是公益心人人可有,公益事人人可做,但是真正专业的公益工作,尤其是作为公益组织的发起人与领导者,很多时候需要衡量有没有公益人格。

在四川震灾一开始,很多人出钱出力,也有不少的人愿意去灾区做志愿者。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到一个月后,谁还在为这些事情挂心呢?再等三个月后看,谁还会在灾区做志愿者呢?如果把眼光放到三年重建期来看,那个时候还会有谁在灾区帮助群众进行重建呢?实际上,在一个特殊的境况中,有些反应性的公益行为固然可敬;但是如果真正要做持久的公益,则需要我们有更稳定的公益人格。

我的意思是说,其实我们中间的人,有的是很商业人格的,有的是很意识形态人格的,有的是很事务性人格的,有的是很政客人格的,有的是很公益人格的。人选择的工作与自己的人格类型合拍是很重要的:交易型人格的人,做了官还是习惯于拿各种资源与人交易,往往容易做成贪官;奉献型公益型人格者做个生意,往往赔着本钱做好事情;而如果把官僚人格的人放在公益组织里面,那我们就会看到服务者与服务对象颠倒的情形。公益人格者往往特别乐于张罗别人的事情,以助人为乐,有显著的风险精神,对于个人物质回报与享受的欲求度低,有相当的分享与鼓励别人参与的倾向。如果我们有适度的公益人格(不能说有绝对的公益人格的人),再加上价值观中有适当的利他取向、追求助人的成就感的倾向,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有相对稳定、长期的公益参与动力。相比较于通常持续两三周到个把月的情景性助人兴趣而言,有公益人格的人更适合作为公益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我个人对于国际上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公益组织与志愿者工作的考察显示,宗教组织或者有宗教背景的组织在发起和推动公益组织及活动上有显著的长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宗教组织中的人士会偏重于从精神层面考察人,长于识别个人的精神层面的状况,从而使得其在辨别公益参与者与管理者的公益人格和价值观上有明显的优势。事实上,专业公益人士与持久志愿者虽然不如宗教献身者神圣,但往往有显著的信念特点;他们不像一般世俗人士那么功利,但又比纯粹的宗教人士更考虑俗世中人的服务需要,所以他们往往是介于宗教人士与俗世常人之间的。

在我们这样一个系统有限的社会中,预先识别真正的公益人士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大家的目光都太世俗了。但是类似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灾难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观察机会,在这场灾难的救助与重建中,涌现了大量的公益行动者,更提供了观察、留意并过滤长期、持久、通变的优秀公益者的机会。在这种客观的过滤机制中最终留下的那些公益人士,可能正是我们把公益的黄金时机变成强大的公益力量的生力军与领袖群体。

上一篇:“这不奇怪” 下一篇:谁家的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