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劳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6:10:19

公益劳动总结

公益劳动总结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平安”建设为载体,以破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为重点,结合社区矫正工作要求,抓好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工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目标任务

以改造好社区服刑人员,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主线,立足于社区服刑人员在思想上帮教、生产生活上帮扶、行为上规范。要办好公益劳动基地,在劳动中改造罪犯,切实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技能和谋生本领,有效预防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把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内。

三、方法步骤

主题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10月份)。开好“三个会”搞好思想发动工作:一是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研究具体贯彻意见;二是召开专题会,开展调查研究,找准试点工作的突破口;三是召开动员部署会,全面部署“办好社会公益劳动基地,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11月至年3月)。各司法所至少指定1个公益劳动基地作为主题实践活动单位。公益劳动基地既要突出“公益”性质,又要符合社区服刑人员劳动改造的要求。司法所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公益劳动。公益劳动要考虑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体状况、作息安排、个人特长等因素,尽量做到劳动时间、劳动形式、劳动强度因人而异,要尽量避免劳动形式单一、劳动强度过于繁重、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缺乏保障等现象。

(三)总结完善阶段(年月至5月)。各司法所要认真总结社区矫正公益劳动的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建立社区矫正公益劳动长效机制,确保工作常态化。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

四、组织领导

为办好社会公益劳动基地,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决定由区领导挂钩联系项目,成立办好社会公益劳动基地,推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队,组成人员如下:

挂钩联系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区司法局基层工作科,负责“办好社会公益劳动基地,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日常工作。

工作队由司法局基层科同志任队长,各司法所全体干警为成员。

五、原则要求

(一)以人为本。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宽严相济”和“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贯彻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要突出“教育、感化、挽救”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注重改造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和人格,从源头上预防重新违法犯罪。

(二)突出重点。公益劳动要和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表现结合起来,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对于积极接受改造,表现较好的社区服刑人员,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灵活安排公益劳动时间和公益劳动形式;对于改造不积极的社区服刑人员,可以适当增加公益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公益劳动总结范文第2篇

1、公益课由学生管理科负责组织和管理,按班级排定课时计划,下达到各班级,并报学校及有关部门。

2、公益课值周班级由班主任具体指挥、协调和日常管理。

二、公益课内容

1、时间安排:以班为单位,每周每班值周一次,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晚自习正常上课)。每周星期天晚自习下课前班级之间完成劳动工具、值日红袖章、值班日志等事项的交接。

2、公益课范围:协助学校校保卫科护校;校园环境卫生清扫、整理;环境绿化;监督校园秩序和卫生管理及学校临时安排的其它工作任务。

3、管理:值周班级根据本周工作量,划分×××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个卫生监督岗,并指定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每天劳动工具的领发、归还,负责卫生的安排,协助班主任、辅导员(由教务处安排)完成每天两次的学生考勤、卫生打扫情况的检查及本组人员的日常管理。

三、公益课考核内容和标准

1、考核内容:

学生的工作态度、劳动纪律、工作表现以及完成任务情况,学生公益课成绩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2、考核标准:

⑴优:劳动态度端正,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脏活、累活抢着干,主动性强,有吃苦精神,听从老师指挥,一丝不苟的完成工作任务,未发生安全事故;

⑵良:劳动态度端正,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听从指挥,劳动较认真,能较好地完成工作,未发生安全事故;

⑶及格:劳动态度尚端正,偶有迟到或早退现象,工作尚认真,尚能遵守劳动纪律,表现一般,基本上能完工作任务,未发生安全事故;

⑷不及格:劳动态度不端正,不遵守纪律,不服从指挥,工作不认真,不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工作任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旷工一天或一天以上;②事假两天或两天以上;③病假三天或三天以上;④工作受到批评及行政处分;⑤不带值日红袖章两次或两次以上;⑥公益课期间有玩耍、打球、回寝室睡觉、打扑克等违纪行为发生的。

四、考核办法

1、学生管理科根据考核内容及标准评出等级。一周公益课结束后,进行个人总结,小组评议,最后由班主任综合评定填写公益课成绩表,报学生管理科审核,经审核无误后报教务处审定后载入学生成绩档案,公益课成绩应通知学生本人,并在班级内公开宣布。

2、每学期结束后,由学生管理科组织公益课评比,评比分为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被评为差的公益课班级的班主任,新学期第一个月末,班主任综合津贴扣×××,如新一学期未担任班主任的,从奖金中如数扣除。

五、奖惩办法

1、公益课成绩作为推优、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及参加勤工助学的条件之一。

2、公益课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并参与综合素质测评。

3、公益课为学生必修课,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重修不及格不得毕业。

六、其他

1、各班主任应在本班值日的前一周到学生管理科领取劳动安排计划,接受工作任务。

2、公益课值周前班级应进行一次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意义和安全等内容的教育,明确分工,指定小组长。

3、工作期间,班主任、辅导员应到各劳动点巡视,加强公益课的管理。

4、学生公益课考核结果将作为班主任、辅导员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公益劳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公益劳动;德育教育

学生资助工作在高校非教学工作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学生也尤为重视,每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办理人数众多。高校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目前的资助政策,科学整合各项资助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资助工作的助困与育人效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高校助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逐渐完善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这是党中央对全国高等教育系统提出的一个有力要求。在此要求下,全国各政府部门、教育系统及金融单位都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组建了以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大学生困难补助为重要构成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从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开始,出台一系列资助举措,开始实施国家新资助政策。五年来,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基本实现了应助尽助。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助学贷款、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校内奖学金、校内无息借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以及确保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资助政策。目前各高校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的原因失学,达到了国家目的。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国家助学贷款主要目的是提供贫困生学费和住宿费用支持,通常贷款额度为6000元,对大学生大部分需求提供支持。而助学金金额为2500元或3500元一年,对一个贫困生在校期间十个月生活花费资助额达到50%以上,加上勤工助学、学校家庭困难补助,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还能提供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各类学校企业奖学金,这些资助体系基本维持一个大学生学习期间学习生活。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1、感恩回报意识不足

目前大学生在校活动主要集中为三类:不参加各类活动、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非学校组织活动和参加国家学校组织的活动,如挑战杯、各类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

在高校里不参加任何活动的学生不在少数,无论经济情况好坏都有此类学生。这种学生在校主要活动除了正常教学计划外主要在校园活动,日常行为包括校内体育锻炼,图书馆自习室自习和宿舍生活。对其他活动尤其公益活动不感兴趣。这类学生感恩回报意识最为缺乏。

高校里参加学校活动学生人数虽然有学生报名但报名积极性不高,对比赛参加目的也局限于获奖为以后评奖升学或找工作增加奖状。这类学生参加高校积极性不高,对比赛准备不足,如果被淘汰也不会总结失败继续努力。这类学生虽然具有感恩回报意识,但受比赛局限性较强导致公益性差。

以个人兴趣为基础社团联合方式参加各类活动的学生在高校中人数众多,目前各高校此类学生参加活动积极性高,参加活动多,参加活动集中在各类自驾运动、各类探险、贫困资助、家教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这些学生参加活动以个人兴趣为主要目的,希望发挥自身作用既锻炼自己个人能力也对社会进行自我价值奉献。由于害怕学生出事,高校对此类活动不鼓励,所以学生都是以个人身份组织,因个人能力欠缺使活动公益目的未能达到优化。

2、公益勤工助学劳动方式简单

目前高校提供的公益劳动或勤工助学,以体力劳动和校内活动为主,基本上集中在帮助校内老师处理校务工作。通常可提供的岗位主要以校内环境清洁、图书馆书务整理、实验室仪器清理以及一些文秘工作。这类工作高校需求量大,而且相对简单,因此各个高校大量学生从事此类工作,并且在学生资助工作德育培育方面也以此为中心展开教育为主。

但目前随着大学生公益劳动心理的增加,此类活动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公益劳动需求。此类活动以体力劳动为主,而且交流性、合作性差,加上现在大学生生长环境本身不从事体力劳动,所以很多大学生不愿意从事此类活动。

3、课堂德育教育局限性大

高校德育教育体系比较健全,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理论课有各类思想道德修养和个人发展课程,还有集体公益劳动参加。但目前开展情况不足,问题集中在集体活动以安全为主,教育的意义降低,对学生启迪不足。学校集体活动方式较为单一,以集体劳动、演讲讨论会或者演出方式。此类活动以学校安排表达方式,学生参与这种模式,学生主动性差,因此吸引力差,学生被动参加为主。

4、公益性实践活动缺乏

与国外先进公益性活动相比,我国高校公益活动逐渐开展,集中在以环保、扶贫帮困、支教和个人锻炼等几个方面。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此类活动校方组织少,学生参加名额有限。而这种活动学生最为积极。因此,学校应该注重此类活动,大力发展此类活动。将实践活动归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加上教师辅导,真正将德育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从公益角度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对策

1、提升传统勤工助学岗位,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岗位

高校网络化发展让教师学生对网络开发和管理需求大,这类活动可以交给对计算机技术熟悉的学生开发管理,既锻炼学生技术应用也为学校做出贡献。可以考虑将校广播台部分节目、校报部分版面交给学生主编,编写学生喜爱的新闻。这样的工作才能引起学生兴趣,并充分发挥主动性。学生在工作中也得到锻炼,对提高自身责任感、工作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利于未来走向社会,达到德育教学目的。

2、高校实践活动活动应更注重社会性

与传统实践活动相比,高校活动应更注重社会性,将学生从校园带入社会进行实践。与各地政府、社区或者各单位联系,以学校统一协调、学生自主组织方式、教师随队负责联系和安全这种方式,这样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预期目的。可能在初期活动效果不足,但随着教师和学生不断总结,不断改进,逐渐达到预期目的,并创造一种学生自我负责、自我完成的个人责任感。目前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德语教育一个重要部分。

3、增加公益劳动的合作性和技术含量

高校安排学生实践活动需改变观念,将传统个人劳动付出考核转变为学生合作性与技术性方面考核。过去高校考核学生实践活动主要以参加次数和参加时间为主,注重个人所做。但现在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对人才的要求以合作性和工作技术含量需求为主,所以高校培养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方式来增加大学生之间工作合作性培养,通过以组织形式、人人参加和分工配合方式共同完成一件工程,既发挥人多力量大优势,又培养学生自身素质。

4、课堂德育教育方式应更趋于多样化

传统教学以课堂讲课为主,兼有讨论总结会、演讲比赛等其他形式。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总结经验十分重要,通过不断总结吸取经验,在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明白面临的问题,意义十分重大,教学效果也明显。所以多次开展研讨会、座谈会,通过对平时实践活动视频记录,然后开总结会教师学生点评方式,让学生指导自己缺乏什么,怎么改进。培养学生自我总结错误积极改进的良好习惯,也是学生德育培养一个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苏翔飞,余佩媛,孟雅莉.国家助学金资助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研究[J].新西部,2012.01.

公益劳动总结范文第4篇

一、“十三五”工作总结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围绕贫困家庭劳动力精准识别、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扶贫帮扶重点工作,强力推进,注重落实,圆满完成各项预定进度。组织开展技能培训1630人次,分行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93场次,开展现场招聘、网上招聘、送岗位下乡村等活动63场,促进3.4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并逐步分别兑现求职创业补贴、单程交通补贴1023.098万元,按季及时更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信息24万余条,更新率达95%以上,逐年加大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现已达1514个。以上目标任务每年均超额完成。

(二)特色经验做法

一是突出宣传“广泛性”,建好平台推动政策普及。在全县46个乡镇、52个社区、170个辐射能力强的重点村建立人社基层服务平台291个,详细采集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就业意向、培训需求等情况,适时更新“一库五名单”,实现贫困劳动力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收录贫困劳动力4.1857万人。依托各类基层平台,广泛开展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在贫困村人口聚集区设立醒目宣传牌210余块,依托县人力资源市场“点对点”宣传发放资料90000余份,结合“大走访”、“走基层”、“挂牌督战”等活动,深入各乡镇(街道)、村社宣讲就业扶贫政策7300余次,推动就业扶贫政策普及全覆盖。

二是突出培训“精准性”,因人施训提高就业技能。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现状,部门帮扶责任人和镇村联动,紧盯重点对象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其参加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的覆盖面。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培训意向,科学编制培训目录,务实开发柠檬种植、农村电商、竹器编织、居家保洁等实用工种,切实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不断精准培训方式,组建由专家、教师、技术人员为主的培训团队,广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在班级制教学基础上,探索师带徒教学、以工代训等多种培训方式,联动推进县农广校实用型培训、县职教中心定单式培训、县就业局转移型培训和“农民夜校”补充式培训、驻村农技员点对点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实效性。目前,累计开展就业扶贫专班培训34期,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1630人次,拨付培训资金142.12万元,1427人成功实现就业,培训后就业率达87.5%。

三是突出转移“引导性”,政企联动扩大转移规模。抓住成德眉资同城化、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契机,与成都武侯区、重庆大足区等地深入开展区域劳务合作,建立落实输出用工地、用工企业、劳务公司“三方合作”机制,推进岗位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共用、现场招聘共促,有序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依托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搭建转移平台,提供岗位信息,免费职业介绍,扎实开展送岗位信息下乡,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鞋服产业专场招聘”等系列活动,分区域、分行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目前累计举办扶贫专题招聘会93场,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吸引23万人次入场应聘,2.53万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四是突出就业“灵活性”,主体带动拓展吸纳空间。突出发挥返乡创业带动灵活就业作用,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培训基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组织返乡创业培训20余期,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4217万元、返乡创业补贴67万元,带动2300余人次贫困劳动力灵活就业。依托柠檬、蔬菜等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容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5.4万余人次,特别是鸳大镇薛燕平创立五凤农民创业园,引进种植、养殖类企业10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500余人次。突出发挥企业吸纳就业牵引作用,引导鸿星尔克、季茜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贫困劳动力务工优先机制,务实开发、及时工作岗位,重点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目前,全县开发扶贫车间12个、扶贫基地4个,吸纳就业4900余人次,兑现奖补资金48.5万元。突出发挥农村公益性岗位在灵活就业中的兜底作用,因地制宜开发清扫保洁、道路养护、治安巡防、社保协管和留守老人、儿童看护等岗位。目前,按贫困村不低于5个、非贫困村至少1名的标准,已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1514个,发放岗位补贴资金1430余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是部分乡镇、村社对就业扶贫政策知晓度不高,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专合社、种养殖大户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政策落实较差。县就业局已印制有关宣传资料,并在扶贫督战过程中,张贴海报14000余张,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向镇村两级干部、部分专合社负责人、种养殖大户宣传解读就业扶贫政策。

二是乡镇、村社“一库五名单”数据更新不及时,部分村资料存放错乱,归档不及时,存在遗失等情况;针对这类问题,县就业部门已统一制定并下发相关表册,现部分乡镇进行了数据更新,但个别乡镇、村社存在重视度不够,整改推进滞后。

三是公益性岗位管理不规范。县在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时,各乡镇村社在理解文件时发生偏差,造成多数村社申请的岗位与贫困劳动力实际从事的岗位不相符合;部分村社公益性岗位人员考勤考核资料中存在逻辑关系、时间节点问题;县就业局已把统一模版发给各乡镇、驻村工作队,对问题现场指导整改,目前乡镇村社已基本整改到位。

二、2020年工作总结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全年完成贫困家庭技能培训407人,完成目标任务300人的122.1%;组织召开就业扶贫线上线下招聘会34场次,完成目标任务12场次的283.3%;开展送岗位信息下乡活动12场次,完成目标任务12场次的100%;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4148人,完成目标任务10800人的316.2%;所有贫困村开发公益性岗位至少达到5个,非贫困村至少达到1个。

(二)重点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细化落实现有就业扶贫政策,积极贯彻落实企业吸纳就业、有组织劳务输出、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扶贫“十五条措施”。出台《关于申报非贫困村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的通知》(安人社发〔2020〕20号)、《关于申报就业扶贫有关补贴的通知》(安就业发〔2020〕1号)、《关于申报就业扶贫及疫情期间有关补贴的通知》(安就业发〔2020〕8号)、《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暨农村贫困劳动力信息登记更新工作的实施方案》(安就业发〔2020〕11号)、《关于申报就业扶贫及疫情期间吸纳就业和县外务工及求职补贴资金资料的通知》(安就业发〔2020〕21号)、《关于申报脱贫攻坚补短板综合财力补助资金的通知》(安就业发〔2020〕32号)政策文件,争取各项资金1383.5万元。细化措施,强化政策资金保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就业扶贫政策落地落实。依托各类基层平台,广泛开展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在贫困村人口聚集区设立醒目宣传牌210余块,依托县人力资源市场“点对点”宣传发放资料90000余份,结合“大走访”、“走基层”、“挂牌督战”等活动,深入各乡镇(街道)、村社宣讲就业扶贫政策7300余次,推动就业扶贫政策普及全覆盖。

二是动态更新完善“一库五名单”。依托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及时更新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和贫困家庭劳动力信息。在全县46个乡镇、52个社区、170个辐射能力强的重点村建立人社基层服务平台291个,详细采集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就业意向、培训需求等情况,适时更新“一库五名单”,实现贫困劳动力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收录贫困劳动力4.1857万人。按季度及时更新“一库五名单”,完成信息更新40674条,更新率为97%,为精准就业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实施技能培训脱贫行动。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现状,部门帮扶责任人和镇村联动,紧盯重点对象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其参加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的覆盖面。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培训意向,科学编制培训目录,务实开发柠檬种植、农村电商、竹器编织、居家保洁等实用工种,切实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不断精准培训方式,组建由专家、教师、技术人员为主的培训团队,广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在班级制教学基础上,探索师带徒教学、以工代训等多种培训方式,联动推进县农广校实用型培训、县职教中心定单式培训、县就业局转移型培训和“农民夜校”补充式培训、驻村农技员点对点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实效性。目前,累计开展就业扶贫专班培训12期,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343人次,结合劳务品牌培训64人,共计培训407人次,发放培训期间生活补贴7.9390万元,拨付培训资金29.0555万元,326人成功实现就业,培训后就业率达80.1%。

四是大力促进转移就业。抓住成德眉资同城化、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契机,与成都武侯区、重庆大足区等地深入开展区域劳务合作,建立落实输出用工地、用工企业、劳务公司“三方合作”机制,推进岗位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共用、现场招聘共促,有序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依托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搭建转移平台,提供岗位信息,免费职业介绍,扎实开展送岗位信息下乡,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鞋服产业专场招聘”等系列活动,分区域、分行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目前累计举办扶贫专题招聘会34场,提供就业岗位11.3181万个,就业招聘信息15万余条,开展职业指导1.6万余人次,吸引23万人次入场应聘,1.1万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与秀洲、嘉兴、台洲、嘉善、昆山等地达成劳务合作协议,实施“返岗春风行动”,通过“点对点包车护送”等方式,组织输送2.2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到广东、江苏、浙江、重庆、成都等地就业,发放求职补贴和单程交通补贴1023.098万元。

五是扎实推进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就业扶贫车间、扶贫基地等市场主体充分吸纳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突出发挥企业吸纳就业牵引作用,引导鸿星尔克、季茜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贫困劳动力务工优先机制,务实开发、及时工作岗位,重点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目前,全县开发扶贫车间12个、扶贫基地4个,吸纳就业4900余人次,兑现奖补资金27.2万元。

六是扶持返乡下乡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贯彻落实《市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五条措施》,进一步强化要求保障、财政支持、融资信贷、创业服务等方面政策支撑。突出发挥返乡创业带动灵活就业作用,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培训基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组织返乡创业培训20余期,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4217万元、返乡创业补贴67万元,带动2300余人次贫困劳动力灵活就业。

七是务实开发公益性岗位保障就业。发挥农村公益性岗位在灵活就业中的兜底作用,因地制宜开发清扫保洁、道路养护、治安巡防、社保协管和留守老人、儿童看护等岗位。目前,按贫困村不低于5个、非贫困村至少1名的标准,已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1514个,发放岗位补贴资金373.34余万元(未计算第四季度)。

八是开展就业扶贫工作“回头看”。对全县已退出的贫困村和已脱贫的贫困户,继续实施就业扶贫政策扶持,实行“脱贫不脱政策”,通过稳定就业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在2020年1月8日至12日县接受脱贫攻坚省际交叉考核过程反馈的问题中涉及“培训对象不精准”问题。针对问题,全面查找问题根源,对以往参训的各类人员再次进行排查,所有数据与残联、扶贫办、社保、工商等相关部门数据进行对比,清理疑点信息,并一一核实整改。共清查发现18名一级、二级残疾人员参加不适合的项目进行培训,已于3月26日对其培训机构负责人进行约谈,并对所涉资金进行退回。

三、2021年工作打算

公益劳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试改革

作者简介:韩俊香(1979-),女,河北沧州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河北 保定 071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新时期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凝炼与培育研究”(项目编号:SZ123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01-02

自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1]以来,各高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归结起来有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随着教学实践的向前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科体系日益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相应的完善。公益劳动实践活动是一种以体验式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公益劳动为平台,以学生小组为活动形式的校园实践活动。本文以公益劳动为例,对校园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说明,以便更好地发挥考核评价的功能,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推进课程建设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2]要想很好的实施实践教学,就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这就要求不但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还要有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以公益劳动为例的校园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评价,这种探索与实践有利于推进思政课的课程建设。

2.有利于提高活动效果

课程考核是把握课程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客观依据的重要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结果直接反映了活动效果,这为进一步提高活动效果提供了实践依据。

3.有利于发挥育人功能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活动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通过考核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责任感,提高其劳动的自觉性;在公益劳动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劳动,这需要小组成员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起到了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作用;对于实践成果的展示与总结,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的说明,又起到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等。公益劳动活动考核评价不但衡量活动的效果,还具有育人的功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4.彰显工科院校大学精神

工科院校的大学精神不但具有科学研究的求真性、实践操作的科学性,还应充满人文关怀,彰显价值理性。通过公益劳动,学生们将校园中的指定区域进行清洁并赋予一定的人文气息,既营造了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又突出了人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彰显了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价值理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原则

实践教学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原则,使考核不单单是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方式,还具有了育人功能。

1.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均作为公益劳动活动考核的依据,避免了学生只追求劳动结果而忽视劳动过程的不良心理倾向,使学生形成了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2.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

由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评价,既可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学会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事物,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主体

1.指导教师评价

本活动的指导教师负责对参加本活动的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导致学生不正确的自我追求,导致对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关系不能加以正确认识,从而导致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

(1)学生自评。参加活动的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参与度、态度等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

(2)小组互评。每组成员对其他组的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表现给予评价,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合理、有效,组长对本组成员的评价情况进行汇总,形成评价结果。如果评价结果不客观、不真实有效,则该评价结果作废,此项评价由指导教师完成。

(3)其他学生的评价。未参加本活动的其他班级的学生对本活动各小组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要求客观、公正、合理,否则此评价结果作废。参与评价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在校园中随机选取10名本校在读学生来进行。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标准

1.考核评价标准与成绩组成

实践活动成绩考核评价的标准与依据,也就是考核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学生成绩的组成,主要涉及考勤成绩和实践活动成绩两方面。实践活动部分的成绩涉及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质量等几个方面。成绩以百分制记。具体如下:

(1)考勤成绩。考勤是学生是否参加公益劳动活动的直接体现。此项成绩占实践活动总成绩的10%,即此项成绩满分为10分。如果学生无故不参加实践活动,每次扣除总成绩中的2分,若三次无故缺勤,则该项成绩为0。

(2)实践活动成绩。实践活动成绩是学生参加整个实践活动的全程跟踪成绩,不仅要看学生的劳动结果如何,还要看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是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此项成绩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和劳动质量。

1)劳动态度。态度是人控制自己并伴有一定情感的对待人、己、事的特定方式。劳动态度是学生对待本实践活动的特定方式,具体体现为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尊重劳动成果。通过公益劳动,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劳动态度。此项成绩满分为15分。

2)劳动纪律。劳动纪律起到约束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的目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规约自己的行为。不要打打闹闹,嘻嘻笑笑,做出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即此项成绩满分为15分。

3)劳动质量。劳动质量是衡量公益劳动活动的关键。此项成绩满分为60分。具体包括:第一,环境情况。衡量标准为地面、玻璃、窗台等是否干净整洁,有无纸屑和其他痕迹,是否富有人文气息。第二,劳动工具使用情况。衡量标准为劳动工具使用是否合理,如有无损坏、是否爱护,对于不好用的工具是否有修理情况等。第三,劳动成果展示与总结。衡量标准为负责成果展示的人员是否明确,是否注意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优势,分工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科学、合理,有无逻辑性。第四,团队分工协作情况。衡量标准为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科学,是否注意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优势来分配任务、团队合作是否愉快。

各考核评价人员要合理、客观、公正地按照上述考核评价标准对参加劳动的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其中指导教师评价部分占实践活动成绩的50%,即45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其他学生的评价三部分共占实践活动成绩的50%,总计45分。如若发现有违背客观、公正原则或不按考核标准进行成绩评定的,则由指导教师按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做出评价。

2.评价结果表现形式

学生成绩评价以等级方式记,由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组成。其中优为100~90分之间,良为89~80分之间,合格为79~60分之间,不合格为59~0分之间。

3.奖惩措施

如果参加活动的学生的等级评定为不合格,则该学生需要重修本课程。重修后,如若仍为不合格,本活动的最终等级评定为不合格。最后,每学期末公益劳动结束后,按20%评选出公益劳动积极分子奖、优秀个人组织奖和集体荣誉奖。获奖同学将获得1~2分的学分奖励。无故缺勤三次以上的学生不得参加一年度的各类评优及困难补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

公益劳动总结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区矫正重在规范”和加强社区矫正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工作要求,着力在健全组织、创新机制、完善制度、规范执法、落实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在规范中提升改造质量;在规范中深化试点发展,不断创造我街道社区矫正工作科学发展的新优势和新业绩。

二、活动目标

力争通过开展“社区矫正规范落实年”活动,实现下列目标:

(一)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意识有新增强。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的执法理念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要求得到深入贯彻。

(二)社区矫正组织管理建设有新进展。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力量配置和保障措施更加到位,新增执法职能得到有效履行。

(三)社区矫正规章制度建设有新成果。从矫正对象接收到期满解除的整个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工作要求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各项工作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四)社区矫正衔接机制建设有新突破。矫正办职能作用发挥明显,部门协调配合更加紧密,刑罚执行效率明显提高,社区矫正职责得到有效落实。

(五)社区矫正质量有新提高。监督管理、教育矫正、考核奖惩等主要执法工作更加规范、措施更加有力、手段更加丰富、效果更加明显,全街道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控制在0.5%以下,脱漏管率控制在2%以内。

三、活动内容

“社区矫正规范落实年”活动要紧紧围绕以下6个方面扎实推进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重在规范”的核心落实到社区矫正工作的全过程,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规范组织管理。街道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陆建章任组长,罗锡强任副组长,胡阳明、鲁佰明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社区矫正办公室,由胡阳明任办公室主任,配置2名社区矫正协理员,专职从事矫正对象监督考察、教育矫正和奖惩考核等主要环节的执法工作;各社区(村)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按照社区矫正对象与社会志愿者至少1︰1的要求组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健全监管帮教网络。

(二)规范衔接工作。落实定期例会制度,司法所与法院、公安和社区矫正站每月交流沟通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管帮教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突况随时通报。

(三)规范监督管理。

1.落实监督考察制度,社区(村)矫正工作站要健全矫正对象监督考察小组,落实监护人。社区(村)矫正站做好走访、思想汇报和分散参加公益劳动情况,掌握好矫正人员的第一动态,并做到重点对象重点访、一般对象经常访。

2.落实报到管理制度,加强日常报到监管,司法所及时惩处违反报到管理规定的矫正对象,严防矫正对象脱漏管。

3.落实定期排查制度,司法所每月组织1次矫正对象排查活动,落实动态分析报告制度,并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上报市矫正办。

4.落实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落实重点时期、重要时段、重大节日、重点对象监管安全制度和矫正对象报备制度,健全和完善社区矫正监管安全防范体系及其工作机制。

(四)规范教育矫正。

1.落实个案矫正制度,建立“一对一”、“多帮一”帮教机制,落实集中教育制度,确保必须的集中教育学习时间。

2.落实公益劳动制度,建立好公益劳动基地,创新公益劳动方式和手段,确保矫正对象每月参加公益劳动时间累计不少于2个工作日。

3.深化心理矫正工作,有条件创建心理矫正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等工作,提升矫正工作水平。

4.开展帮扶工作,帮助矫正对象提高就业技能和政策措施的引导以及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司法制度的优越性。

(五)规范考核奖惩。全面实施《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核暂行办法》,严格按照考核内容及其标准实施加(扣)分,及时兑现分级管理、分级处遇和行政、司法奖惩。

(六)规范基础管理。规范矫正对象档案,健全矫正对象一人一档。

四、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份。

认真学习市矫正办实施方案,部署和制定下阶段的工作计划。

(二)查找问题、整改落实阶段:6月1日至8月31日。

对照“社区矫正重在规范”和“三化”建设目标要求,全面查找问题和分析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的问题,边查找,边整改、边落实、边提高。

(三)提高总结阶段:9月1日至9月30日。

认真总结前阶段活动开展的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实际成效,并形成书面总结材料。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实效

公益劳动总结范文第7篇

拓宽教学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讲,带有很强的实践性。主体需要在学习中实践,才可能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教师为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将思想品德的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首先要借鉴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激发正确的道德动机,使其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了《承担家务劳动》一课以后,可安排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按照课本上提供的方法和步骤学做馒头和炒白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野炊活动,以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督促学生的自觉行为,可为学生布置一些家务活,如收拾房间、洗衣服、拖地等。这类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利用家校合力帮助、督促学生。可以采用给每一位学生发放“我是家庭小帮手”记录卡,要求家长帮助做好记录,月末评选“好帮手”,进行表彰鼓励,这样既减轻了父母的家务负担,也使孩子们在劳动中学到了生活的本领,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主动承担家务活的好习惯。学生的实践活动可安排在授课之后,也可以安排在授课之前,如教学《参加公益劳动》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为老人打扫院落、房间、擦玻璃等。在课堂上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公益劳动?参加公益劳动后你有什么体会?然后学习教材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认识什么是公益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产生热爱公益劳动的感情。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同学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公益劳动,并感受到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不仅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益处,也能使自己的身心获得愉悦。

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把思想品德课展示道德结论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究真理的过程,具有自主性和探究性。整个探究的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活忽略过程去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探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体验、感悟,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动情、明理和导行。例如上《团结协作》一课,教师采用分组制作食物拼盘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出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种种体会,比如做得好的愉悦、成功感;做得不好的焦急、羡慕感等。与此同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同样的时间,为什么有的组做得好,有的组做不好呢?老师马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通过思考讨论认识到:在集体中,完成好任务需要团结协作,如果不注意合作,事情就难以办好。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时间体会,对比得失,从中领悟团结协作的含义,总结出:与人合作完成某件事时,既要发挥个人特长,有分工,又要注意相互之间的配合,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完成好任务。以上结论的得出,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体验感悟,探究发现得出的,容易形成稳固的道德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主体性”的魅力

公益劳动总结范文第8篇

根据市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意见的通知》(津政发[*]12号)文件精神和《南开区选聘高校毕业生从事公益工作的实施方案》规定,我区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聘了281名高校毕业生,充实街道、社区劳动保障队伍。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到来不仅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开端,同时也提升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充分发挥好这批高校毕业生的作用,使他们尽快融入社区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区劳动保障服务质量和水平并切实做好为这些大学生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要高度高校毕业生安置管理工作并纳入中心日常管理工作内容。街中心主任是此项工作第一责任人并指派一名干部,专职负责高校毕业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各街中心要将高校毕业生单独造册管理,对进入街中心和社区工作站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要指派一名有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干部或劳动保障协管员,进行工作指导,并建立培养、使用管理档案,对其工作情况做好记录。

三、各街中心要经常关心、关注高校毕业生的生活、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尽快适应社区工作的要求,发挥其积极作用。

四、各街中心要加强对中心工作人员和社区协管员主动为社区公益工作高校毕业生做好服务的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适应社区工作,融入新的集体。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服务办法,并严格执行。对高校毕业生管理工作,将纳入对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年终考核范围。

五、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在区、街劳动保障部门的领导下,从事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扶残救助、养老服务等社区服务工作,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不得擅自调整从事其它工作。

六、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树立从事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充分发挥青年人积极向上的作用,将所学知识融入社会工作之中。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做好工作。对不服从管理、工作责任心不强、经常违反规章制度的,经报上级同意,可以提前解除《公益岗锻炼协议书》。

七、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的总结和积累工作经验。每半年要写一份工作总结,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不断的提高工作能力。

八、《南开区劳动保障协管员工作准则》等十项管理规定,适用于选聘的高校毕业生的管理。

公益劳动总结范文第9篇

一、矫正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构建健全机制,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进行。

1、建立完善领导组织机构、落实经费保障。我镇社区矫正工作小组由镇委副书记xx任组长,纪委书记xx和xx公安分局局长xx任副组长。经费保障构入财政预算,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

2、组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xx镇社区矫正工作小组成员由司法所人员、公安派出所管辖民警、村(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工作志愿者组成。在交接工作第一天建立了社区矫正志愿者协会,并签定《社区矫正志愿者协议书》。从而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效平台。

3、建交分工负责的协作机制。今年8月24日xx镇召开了社区矫正动员大会,在会议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义务并要求3个社区7个村委会中,各村(居)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为社区矫正联络员,负责协会处理涉及单位、本部门的社区矫正相关事宜。各成员单位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积极发挥职能优势,有效促进社区矫正的开展。

(二)构建平台,严格管理,确保试点工作科学规范运行。

1、xx镇司法所设置了专门的社区矫正办公室,为矫正对象开展学习、谈心、汇报思想情况等活动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2、建立公益劳动基地。为加强全镇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和监督管理,用真挚爱心提高矫正服刑人员的悔罪意识、责任意识及法律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xx镇司法所和相关劳动基地签订《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协议书》;同时组织我镇7名社区矫正对象到公益劳动基地劳动活动。对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都由司法所对矫正对象的劳动情况进行记录,统一考察。

公益劳动总结范文第10篇

在社区党工委、管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市劳动就业局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全市就业服务工作总体思路的要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这个中心,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为重点;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及劳务输出等就业服务工作,使就业服务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就业服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大力宣传《就业促进法》和就业再就业相关政策。

一是组织工作人员实行集中宣传和分散宣传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在市劳动力市场设立专门宣传窗口和深入企业、街道、车站和就业困难人员家中走访,向广大求职者和援助对象介绍《就业促进法》和国家就业再就业的相关政策,对求职者和援助对象的疑难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免费发放政策宣传资料近3000份。二是通过新闻、报刊等广泛宣传,做到宣传工作横到边,纵到底。利用各种会议、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及街头进行再就业优惠政策宣传,使下岗失业人员较全面地了解各项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二、扎实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

年初,社区扎实开展了以“实现就业,稳定就业,我们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对尚未就业的困难人员,提供及时的公益型岗位援助,并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走访、慰问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众,为他们送温暖,解决他们实际困难;同时,对已经就业的,特别是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跟踪了解其就业状况,探索解决就业不稳定问题。援助活动中,确定援助对象51人,走访下岗失业人员特困家庭26户,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0余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就业4人,组织60人就业困难人员参加了免费技能培训。

三、搭建就业平台,帮扶青壮年快速就业。

长安社区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这一区位优势,与园区企业加强合作,为社区居民搭建就业平台,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实现了共赢的良好态势。如鸿基水泥和中建集团等这一批企业的到来为长安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为社区>!

四、免费创业培训,帮助失业人员成功创业。

为进一步做好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工作,使创业者在充满机遇与风险的市场中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开创人生的新天地。6月15日,在市职业高级中学为来自社区的118名有创业愿望和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失业人员举办了免费创业培训,聘请专家和讲师为创业者传授经营管理、工商管理、税务知识和再就业政策,提高创业者的商业理念和自身的素质,鼓励引导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并邀请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与学员进行交流,让他们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中获益,少走弯路,从而降低创业风险。同时,对学员实行跟踪服务,帮助创业者了解市场、筛选项目,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协调解决税收减免、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问题,帮助失业人员成功创业。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已初步形成社区创业就业服务的制度化、经常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创业就业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确保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及劳务输出等就业服务工作。

市城市社区长安居民委员会

上一篇:大一劳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图书馆劳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