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为研究范文

时间:2024-02-19 16:58:21

教学行为研究

教学行为研究篇1

1.模拟教学法

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技术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工厂中进行。经济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办公室或模拟公司中进行。模拟训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且成本较低。

2.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3.项目教学法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4.角色扮演法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达到培养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人”为中心,后者则以“事件”或与人有关的“事实”为纽带。

5.大脑风暴教学法

“大脑风暴”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而对其意见的正确性或准确性教师不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种方法是一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方法。通过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给他们以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行为导向教学的基本特点

1.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们获得经验的过程。

2.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

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3.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缘于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好奇、求知欲、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等。

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或者指导者,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淡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的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提高了。

三、行为导向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的案例分析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所替代的是自由的讨论,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讨论中,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答案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答案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比如在讨论如何回避汇率风险问题,有的同学投资强势货币,有的同学钟情于长期储蓄,有的同学采用组合投资,等等。众说纷纭,精彩纷呈。

2.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所有六个环节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方案,独立地作出决案,独立地实施方案,独立地反馈信息,独立地评价成果,通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训练,每当碰到新的任务时,就不再会束手无策了。比如处理顾客的投诉,有的学生认真倾听顾客的建议,有的学生仔细地研究消费者权力保护法,有的学生亲临现场,各自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最终确殊途同归,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3.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的模拟教学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模拟办公室中或者在模拟公司里工作,要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仓储部门、会计部门、管理部门之间轮岗,每一工作岗位都要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合作,而且合作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在采购部门,学生会面对不同的供应商,需从中做好正确的选择;在管理部门,学生会面对工作人员的不同方案,需从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会计部门,学生会面对延迟交款、拖欠交款等各种情况,需从中做出相应的对策。

4.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的角色扮演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对象,必须在瞬间做出回答。不断地出现新的情景,不断地作出新的应答。比如接待顾客,有学生扮演营业员,有学生扮演顾客,扮演营业员的学生,要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爱好的顾客,就不能采取划一的应对方法。

5.有利于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挫折承受能力。比如要求每个同学在半天时间内推销十斤大白兔奶糖,有的学生很快就推销完毕,有的学生磨破嘴皮还是推销不出去,最后只好推销给自己的父母。推销过程中的甜、酸、苦、辣只有自己最有体会。但是一次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失败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推销的基本技巧,而且提高了挫折承受能力。

6.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由于综合地应用以上多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注重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任务。通常一个任务总是综合的,总是要涉及多种多样的学科知识,比如学习营销技术,就要涉及营销学的知识,管理学的知识,法律学的知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心理科学的知识。通过一个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不再是一门门学习单一学科,而是获得综合知识,获得相对完整的一块综合的知识团。

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用具,利用图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幽默性;利用名人名言、诗词等增强艺术性、思想性;巧妙运用以上要素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让学生在讨论探索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内外认知;在模拟活动中,知行结合,使听、说、读、写、算、推理、思维等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形成极富个性的认知能力,更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个黑板的原始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向现代化、多样化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因此,综合利用录像、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仪器,不仅能使课堂组织形式新颖、逼真,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活动生活化,更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现实的幸福,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7.

[2]studa0714编辑.行为导向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3]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中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网.

论文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基本特点优点

教学行为研究篇2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有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吸引诱导着学习",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课改所倡导的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心灵,改变着现有的课堂和教学方式。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的低效教学行为,教师花了力气,学生费了时间,教学目标不能够有效达成,这一问题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知道,现今学生需要了解的信息是海量的,学习的渠道与方法是多元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要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收海量的信息,新时代的教师们就要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下大功夫,提高教学效率是新时代教师的首要任务。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从减少低效行为作起。发现低效行为,研究低效教学的原因,,从根本上变低效为高效。

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由诸多的环节组成,只有各个环节优化了,各个细节的效率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才会提高。以下列

举一些课大家参考主要的低效行为有以下几点.

 

1.教师不能很好管理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课堂问题行为。如果处理不好,那么,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应该学会一些常用的课堂管理技巧,以增教学的有效性.比如:(1)非语言线索。对于轻微的违纪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暗示手段,比如:利用眼神、声调暗示学生,走到学生身边稍作停留等。(2)消退策略。有时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注意,所以他人的注意,即使是批评,也会强化这种行为。如果学生想通过课堂问题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视而不见。(3)转移策略。教师可以让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回答问题,以此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提问太随意

 

由于新的课程强调师生的互动,所以有时教师把一个完整的物理问题的表述划成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力度的“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等小问题,不停地问学生,搞得满堂课非常热闹,但没有丝毫的思维深度。课堂提问是教师调控课堂的常用手段,但使用时要讲究技巧:(1)提问的“点”。一般来说,课堂提问要问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易错和易混点、学生的疑惑与思维阻滞点、教材与生活世界的联结点。(2)问题的类型。教师可以在阅读前提出导入性问题,在阅读后提出思辨性问题,在学生探究面临困境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在学生讨论有争议时提出引领性问题,在对话中发现学生认识有偏差时提出反驳性、质疑性问题,在新知学习后提出应用性、迁移性问题。(3)问题的清晰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尽量清晰、明确,将抽象问题具体化,避免出现含糊不清的问题。在上述案例中,正是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太模糊,结果导致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此外,教师应该选择开放式提问还是封闭式提问、提问之后留给学生多少时间思考比较合适、对学生的回答如何评价等,都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时间安排不合理

 

讲的多,练的少,抱着学生走。一讲到底,不通过练习,演排巡回查看练习,找出学生思维缺陷,总认为讲了就能解决学生思维上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课的前3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应该利用这段时间讲授新课,完成新课的讲授以后,给学生留一部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下水,教师上岸.达到教学目的,实现三维目标.

 

4.用简单过程替代了科学的探究

有的教师在教学时直接从定义的表达式出发,经过简单的代数式变形,马上就得到新的表达式,于是就马上能用来解题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我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按照这个要求,教材赋于了这段内容更多的教育意义.

教材内容与人类对此问题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对于作为个体的人,它是一个学习、认识科学规律的主体。我们可以运用图像等方法,使得逻辑线索清晰。教材在很多地方,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势能的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及物体质量的关系等,出发点都是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中不要为节省时间而把学习过程简单化。

5 . 例题选择与教学内容的不对应

新课教学内容的巩固需要一定的例题,选典型题,帮助学生分析精讲,科学设计,梯度练习,暴露学生思维缺陷,矫正错误,达到知识落实的目的。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更多地讲一些题目,无目的地进行题目的拓宽和延伸,甚至出现了与教学内容相差很远的问题,出现了例题选择与教学内容的不对应,这是一种教学的低效行为。如研究时,讲平抛运动的问题;研究动量守恒定律时,分析动量定理问题等等.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精心的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强化重点、难点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6.强调知识结论的传授,忽视探求知识过程的分析

新教材不求以“简明、轻快”的方式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在展现知识的同时,也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现给学生。关于得到知识的过程,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是历史上人类认识某一规律时科学家群体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物理新教材中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中千万不要为了赶进度而用一两句话就把结论告诉学生。

教学过程应该是生动活泼、知情并重的。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而且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往往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结论,忽视了另外重要一面,即得出知识的结论很丰富的教学过程。物理学的很多知识,象概念、原理、公式、定律、法则等,每一个知识的得出都要经过反复检验、论证,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有时甚至要经过很长时间实践和检验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定律或定理。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7.教学内容的拓宽脱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有教师在上“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新课时,通过分析和比较得出了结论,学生掌握了求合力的方法,对高一学生来说,这一部分主要以作图为主,求出实际的合力大小。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了数学知识的补充和拓宽,增加了余弦定理。但从学生接受的情况来看,效果很不好,学生练习时感到十分困难。这是什么原因?一方面,学生的几何知识和三角函数知识不牢固;另一方面,学生对合力与分力之间的等效关系缺乏感性认识;再者,学生把数学知识迁移到物理问题的解决中能力还不强。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拓宽和引伸,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如果教学内容的拓宽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将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

另外,新教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新教材也特别强调学生的知识拓宽,但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有些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家中几乎没有什么书籍、杂志,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电视机,找资料难且又无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加强备课时的研究,多找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相关材料,才能在内容适当拓宽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出现教学内容的拓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现象。

上面谈了7个方面的低效的教学行为。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还有其他的一些低效行为,如建立没有合理思维度的物理情景,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作业的设计与教学的不对应,忽视物理模型的建立,不注意方法的教学等等。因此,物理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和研究,避免教学低效行为的发生。总之,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波,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的低效行为还有很多,如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自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等。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没有认真总结和提升,因此这些经验很快又被淡忘。课堂教学又被原有的习惯性行为所操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以教师总结、提升日常教学中的有效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教学习惯为基础。

教学行为研究篇3

【关键词】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行为;特征和作用

教师教学是一种在特殊情境下进行的师生互动活动,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这两条重要渠道来获取信息的,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言语教学,还要适时的进行非言语教学,非言语传播有利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尤其是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教师如果借助于非言语教学行为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具有魅力,弥补了教师言语行为所欠缺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是近几年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行为的概念界定

(一)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是对应于“言语”一词提出来的,而人们对“言语”的认识又是以“语言”为基础。语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是由语音、语法、词汇组成的完整符号体系。而言语则不一样,它是动态的,个人的。言语指的是人们的语言活动即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或表现形式,体现人们运用语言的具体特征。达尔文出版《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标志着对非言语行为的正式研究。由此看来,人们一直把对非言语行为放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进行研究。所以我们可以从“非言语交流”中去理解“非言语行为”。有人认为非言语交流是一种无言的交流;有人认为认为非言语交流是对仪表与体态的研究;还有人认为非言语交流是没有文字的表达,但是大家都能够理解。正因为人们对非言语交流内涵认识的不一致,也导致了在使用时的名称不一样。

综上,“非言语行为”指个体运用自已身体的非语言符号进行交际时所发出的动作或表现的姿态。它包括静态的非言语行为,如身上服饰的搭配、坐的姿势及人与人的距离所构成的空间姿态等。还包括动态的非言语行为,如表情、手势、说话的语调等。

(二)非言语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是传递知识、培养技能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增进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运用恰当、得体的非言语教学行为同言语教学行为一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曾提出过这样一个结论:信息传播的总效果=7%词语+38%声音+55%面部表情。优秀的教师不但需要有良好的言语表述能力,也应当具有非言语的表现能力。所以,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行为是针对教师职业特殊性而提出来的,是针对一定课堂教学情境而提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更好的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

二、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运用恰当,注意尺度

讲台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课堂教学可以带有艺术性,但不能完全艺术化。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能当做一次表演,只顾自己全身心投入,而不管学生的效果反应。因此,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必须讲求自然大方,适度得体,否则无法发挥调节功能。如奇异的服饰、夸张的表情、频繁的走动等,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不仅不能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感到不真实,甚至引起反感。课堂教学是现实活动,发生于自然情境中,因此教师应运用非言语行为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智慧,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二)形式多样,练习技巧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对言语教学的设计,忽视非言语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在传递信息时有没有眼神的交流,自己是何种面部表情都不重要,非言语教学行为形式单一,也不存在任何技巧。其实不然,非言语教学行为与言语教学行为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想要把它运用的得体、适当、准确,还需要花时间用心去关注与练习。因为非言语交际形式多样,表情、动作、语调、眼色、气味、器物、服饰、时间、空间等。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绝不是单一的表现,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非言语交际形式与学生传传递信息,表情达意。

(三)平和心态,控制情绪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非言语教学行为,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应特别注意对自己情绪控制,非言语行为是教师内在心理情绪的一种反应,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更与教师的情绪密切相关。教师理应把促进教学工作的非言语教学行为毫无保留地表露,把阻碍教学工作的非言语教学行为隐藏起来,“喜”不得意忘形,“悲”不愁容满面。

因此,教师保持平和心态,有效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非常重要,这也是衡量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结语

教师运用恰当、得体的非言语教学行为同言语教学行为一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学生课堂参与及学生的认知学习产生影响。教师可以通过使用鼓励的目光、亲切的笔容、温和的语调、恰当的区域空间来淡化师生间的不平等关系,尽量拉近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确保课堂上师生交流的顺利进行。本研究重点分析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涵义、特征与作用,对教师如何改进其课堂非言语行为以提高教学效果而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张冠文.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J].山东教育科研,2002,(9)

[2]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周鹏生.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简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程昌,女,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教学行为研究篇4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行为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The new lesson change a teacher teaching behavior behind variety of research

Ji Yuqin

【Abstract】Face the Protestantism material reform, teaching way and teaching strategy all with the change of content of course but variety.In the actual teaching, teacher have to change teaching way, change teaching of organized form, with new of the teaching principle adjust new of reform in education, development match a modern era request of creation type talented person.

【Key words】New course;Teaching behavior variety;Independence study;Cooperate learning;Investigation study

通过几年的化学新课程实验,过去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裂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的课堂教学行为逐步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个由新课程理念影响和引导出的充满民主、和谐、激情的课堂已向我们走来。

新课标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这就给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营造学生参与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时机和条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不由得要求教师在新课改后教学行为变化进行转变,如何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转变为“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经过一年的研究和探究,以实际课堂教学班级为单位,分阶段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为主,研究其转变对教师、学生的影响及作用,得出了不成熟的成果:

1 自主学习阶段

教师大胆让学生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志;同时注重教学情景设计,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发问和质疑等。而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案例:“盐类水解”概念的教学片断。

教师1:纯水中c(H+)=c(OH-),溶液呈中性。醋酸钠溶于水,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溶液中存在着4种离子。其中H++CH3COO- CH3COO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弱酸,使得c(H+)减小,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平衡正向移动。

教师1:阅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54页盐类水解的概念。

教师1:归纳水解的过程:结合消耗破坏移动平衡结果,其中“结合”是原因,“破坏移动”是实质。

简析:完全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没有关注知识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学会学习的作用。

教师2:醋酸钠溶液显碱性,说明溶液中的c(H+)和c(OH-)的关系如何?

学生:c(OH-)>c(H+)

教师2:醋酸钠的成分里既无H+又无OH-,为什么溶于水后c(OH-)>c(H+)?

学生:正盐不能电离出H+或0H-,所以说盐溶液的酸碱性与水的电离有关系。

教师2:阅读《化学反应原理》53页-54页,并回答下列问题:

(1)CH3COONa电离出的哪种离子使水电离出的c(H+)或c(OH-)发生变化?

(2)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3)为什么CH3COONa溶液中有c(OH-)>c(H+)?

(4)盐类水解的定义是什么?

(5)哪些盐类可以发生水解?

简析:有层次地提出问题,就像剥笋一样,逐层递进,使学生体会到发现过程的乐趣。与教师1对比,教师2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结论的成功感,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让学生按照科学方法论去从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教师1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结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让学生“会学”“会问”“乐学”,使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质疑、解疑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2 合作学习阶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形成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教师与学生,还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例如学习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黄华南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下列溶液中:

(1)紫色石蕊;(2)FeCl2溶液(3)Na2CO3溶液;(4)AgNO3溶液。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再如,在学习“环境保护”一节时,先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走访当地环保部门,气象台和一些工厂,了解当地环境问题。然后由学生来讲解自己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有关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学生讲得头头是道。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有关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3 探究学习阶段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一教学模式可概括为:设置情境引出问题确定探究方向主动探索探讨启发交流共赏点评升华。即:教师首先讲授基础知识,设置情境,然后有目的地引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学生先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积极的探讨。当然讨论必须是建立在实验事实基础之上。教师适时适度启发,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成果汇报,使不同成果在全班得以交流和共赏,最后师生共同点评。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讲授者、评判者转变为服务者、组织者、协调者、合作者、支持者和促进者。

例如:在讲高一教材碘时,故意提问学生碘的用途。有的学生马上想起“加碘食盐”来。老师接着问:“食盐中加入的是碘单质吗?”一时学生回答不出了,但又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如何用实验验证呢?”老师追问道。于是他们开始设计思路,自行分组进行讨论与实验。向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蓝色出现。结论:食盐中不存在碘单质。那食盐中加入的到底是什么形式的碘呢?学生头脑中马上闪现出这一问题。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参考方案。方案一:碘离子;方案二:碘酸根离子。为了寻求科学的答案,学生们再次思考、设计、判断、推导着,不断地批判、假设、验证。

此时,会有一个小代表很兴奋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外加有理有据的分析与实验演示。俨然一副小科学家的气派。这一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讲,绝不亚于化学家的新发现,大家高兴的不得了。此时老师再给以适当地点评与鼓励,然后告诉学生们碘单质不能直接食用,而碘化钾口感苦涩且在贮藏和运输中易变化,也不被采用,所以食盐中的碘是碘酸钾。

学生们从发现问题,到亲身参与探究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中既有独立的思考,又有相互间的分工与协作的锻炼,渐渐地,他们有了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让大家觉得探究性学习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科学探究是发现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学过程探究化要①选择富有吸引力、挑战性和实效性的问题;②注重对结论获得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索;③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力求全体参与;教师是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探究使学生满怀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探究化实质上是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如《硫酸》教学片段的科学探究设计:

[提出问题] 浓硫酸能否氧化非金属单质碳?

[形成假设] (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加热条件下,浓硫酸能氧化除金、铂外的所有金属(如铜),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而单质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因此,在加热条件下,浓硫酸应该能氧化单质碳。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生成SO2和CO2。

[设计方案] 在试管加入浓硫酸与碳,加热,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品红试液、酸性KMnO4溶液、品红试液、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和NaOH溶液中。

[收集证据] 第一个品红试液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假设] 生成SO2和CO2。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碳具有较强还原性,+6价硫被还原为SO2,碳被氧化为CO2。

[交流] C+H2SO4(浓)=2SO2+CO2+2H2O

由上面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用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设计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和观念,创设出难度适中,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中,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教学行为研究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G451.2;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43-02

一、研究背景

江苏省海门市城北初级中学是一所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初中。近年来,随着海门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学校生源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海门镇外来务工人员孩子集中就学的一所初中,学生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2013年1月,进行课题开题论证时,学校外省市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近80%。时隔三年,外省市学生在全校总人数中占比已达88%。通过调查走访,发现部分外地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跟着父母过着流动的日子,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和进度,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的学生索性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到学校,不听教师讲课,课堂上不是开小差,就是趴在课桌上睡觉,厌学情绪较为严重,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下滑。在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这些学生成了一群弱势群体。这样的生源变化,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几年,学校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自信”。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信,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缺乏自信,师生普遍缺乏学业和职业成就感、幸福感。面对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教师更多的是无助,久而久之有些教师对工作减少了激情,缺少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鉴于上述背景,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必须向课堂要质量,向教学要质量。必须为教师搭建研修平台,引导教师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完善学校文化建设,转变不科学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师生幸福感,帮助学生进步成长。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受制于教师的教育理念,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但更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的直观体现。由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涉及方方面面,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教材的合理使用、板书设计的合理性、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开展、加强教学反思等方面的研究。

(2)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本课题研究的性质,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通过研读文献资料、执教实验课、展示课、评比课、培训讲座、等实实在在的研究,将课题研究落实在每一位教师、每一天教学、每一节课上,再从一个个课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梳理和提升,总结经验教训。具体表现在:第一,研究文献,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文本资料及有关网络信息,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三年来,研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李炳亭老师的《高效课堂22条》、干国祥老师的《构筑理想课堂》、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刘铁芳教授的《什么是好的教育》、美国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等教育教学专著,用于指导课堂教学。第二,研究个案,找出学生文化成绩差的原因。通过调查走访、座谈会、随堂听课等形式,了解我校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等,从而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因素。随着研究深入开展,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是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科学。教师理解了学生学习素养差的原因,他们转变了教学理念,放慢教学步骤,降低教学难度,以更多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加强个别辅导,经常沟通谈心,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第三,研究课例,从中加强经验总结。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活动,探究各学科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总结实践经验。课题组加强研修,提升专业素质,通过对一个个课例进行剖析,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取对教学、对教学改革的一种坚定的教学主张,并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证明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升了能力,找到了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研究成果

三年来,课题组努力践行“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教学主张,在各学科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在理论层面上。第一,厘清了教学的核心理念。通过研究,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与培养学生自信心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有机联系起来。确立了“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最需学习的群体”的教师观,“每个孩子都是等待发掘的宝藏,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每个孩子都以错误为成长的垫脚石”的学生观,“把课堂还给学生,引领学生自主发展,把舞台让给学生,欣赏学生生动发展,把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信发展”的教学观。第二,梳理了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课堂里,而不是控制在课堂里,必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设计精美合理的板书、科学把握教学时间、点燃学生情智、加强教学反思等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有效性。针对我们学校的学情,在课堂中通过“低起点,小步走,勤反馈,多鼓励”的教学节奏,把课堂还给学生,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了,做到向课堂要质量,学生才会进步,学校才会发展。

(2)在实践层面上。第一,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师生的自信心增强了,为学校的自信文化奠定了基础。2013年10月,我校成功举办了“插上自信的翅膀飞翔”的自信文化展示活动,全校师生通过缔造完美教室、教学主题沙龙、卓越课程汇报演出等环节,向与会代表展示了我校的自信文化,获得了来自市教育局和全市各所初中与会代表的好评。第二,帮助学生进步成长。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积极性高了,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在江苏省阳光体育节展示台上、在南通市中学生法治情景剧表演中、在海门市校园艺术节活动中、在能仁中学教育集团体育节上,都能看到我校学生充满自信的身影。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文化成绩也得到了提升。第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以研究促教学,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每位教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各科教师对本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加强研究和思考。三年来,课题组成员执教实验课、公开课、展示课、评比课近40节,先后多次为海门不同学科教师开设培训讲座,多次获得南通市、海门市优课评比和基本功比赛等级奖。还把自己的经验、困惑、反思形成文字,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课题研究论文47篇。多位教师成长为海门市学科带头人、海门市骨干教师、海门市教坛新秀,起到表率、引领和辐射效应。

四、结束语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是一种综合智慧的表现,对于不断生成的课堂情况,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应对策略。而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如何保证教师课题研究行为的常态化和自觉化,如何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常态教学下的普遍意义和实用价值,这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中的策略及方法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尽管本课题研究暂告一段落,但思考并未结束,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追求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古鸿燕.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吴陆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转变师生互动方式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3]吴宏,徐斌艳.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教学行为研究篇6

关键词:有效教学;探究;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089-02

一堂好的化学课,犹如一池春水,虚者波澜不惊,实则蕴涵着无穷的智慧与能量。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把握45分钟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幕后准备

化学课前、课后准备可以从实验准备的可塑性、习题演练的高效性、作业批改的及时性这三方面入手。

1.做好课前的实验准备工作。每次课堂实验,都必须认真准备,并学会改进实验,做好一次及以上的模拟工作,确保课堂实验的成功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要多做习题演练,多看杂志,多发现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未建立溶解平衡概念,为此,在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家庭小实验:往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观察实验现象。在课堂中通过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由学生得出结论:存在“溶解结晶平衡”。这一措施可以加深学生对平衡移动的印象,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3.及时进行作业批改,甚至做到面批,解决部分学生的个别问题。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讲解错得比较多的题目,同时选好题做变式练习。

二、课题引入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笔者认为,入题可以从以下几个类型着手:

1.实验引入。例如,原电池引入。课后的家庭小实验,可以改为课堂引入的基础,可以设计一个“柠檬电池”,创设情境:为何水果也可以产生电流?通过一节课的探究、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惑。

2.旧知识引入。例如,盐类水解引入。在这一课题的引入中,往往采用实验引入的方法,但实际上也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出发,提问盐溶液中存在哪些平衡,这些微粒相互之间又有什么影响?从而提出盐溶液可能呈酸性、中性或是碱性。

3.熟知引入。例如,在太阳光的作用下,绿色植物将CO2和H2O转化为糖类物质,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物质,糖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糖类物质都甜吗?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也可以改写成C6(H2O)6,历史上把糖类叫做“碳水化合物”,你认为这种说法能作为糖类物质的定义吗?用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承上启下,让学生注重已学知识的应用。教师要重视用生动、鲜活的生命元素作用于课堂教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故事引入。例如,在《钠的性质和应用》教学中,笔者引用了网络上《广州日报》2001年7月8日报“广州市珠江河段上惊现神秘‘水雷’”的素材。

三、教学探究要注重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精髓。

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1.整堂课的探究式教学。例如,SO2教案。整堂课可以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探究问题出发:

探究一:SO2的溶解性情况,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探究二:从物质组成角度分析,SO2是不是酸性氧化物,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探究三:从化合价角度分析,SO2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探究四:SO2的漂白性。

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推测、设计实验、结果验证三步曲,实现整堂课的教学目的及重难点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部分教学环节的探究式教学。氯气的教学(氯气与水的反应)。

探究一: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吗?

探究二:如果反应,生成的产物是什么?

探究三:氯水中可能有哪些微粒存在?

对于氯气这一节内容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是重难点,氯气与碱的反应仅仅是这一反应的衍生,所以必须把这一内容讲透,用抽丝拨茧、层层深入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思维。

四、实验应用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的合理利用,是建立有效的教学行为的保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改进实验。学会用生活用品来代替实验药品、仪器;认真评价课本实验的各种方案,学会创新、改进实验。例如,铜与稀硝酸实验的改进。笔者改用针筒实验,不仅解决了尾气排放的问题,还实现了NO与NO2的转换。

2.认真对待科学探究。例如,氢气、氯气的爆鸣实验。这一实验的演示,无论对于笔者还是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甚至表示:氢氯爆鸣实验,终身难忘。

3.演示规范。例如,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对比。这一实验尽管操作非常简单,但学生在观察及描述实验现象时,往往丢三落四,不够全面,教师可以趁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媒体、实物投影的应用要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无法用宏观物质描述的微观模型演示。例如:CH4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的原理,可以采用Flash播放。另外,有机分子式等可以用Gaussview、ACD Labs FreeWare等软件的绘制。

2.无法清楚观察实验。例如,试管操作;铜-锌原电池的铜片、锌片表面观察。演示实验最强调实验的可观性,而以往受条件限制,后排学生一般很难观察到实验现象,有了实物投影,效果非常好,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有纪念意义的大事件录像回放。例如,《环境保护》中,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造成的严重危害,可以采用播放录像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评价体系的渗入要从各方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要从各方面评价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例如,从课堂表现情况评价(举手发言、小组讨论、课堂实验参与情况等)。评价体系的介入,有利于刺激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上课的效率。

师生之间的交流毕竟是有限的,对于教师来说,把握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值得共同研究、共同帮助、共同提高的永恒话题。

参考文献:

[1]叶冬玲.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课堂探究――以《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为例[J].新课程(中旬),2012,(6).

教学行为研究篇7

1.1基本概念

教学管理行为涉及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与教材管理、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师业务管理、教学研究与信息管理、交流合作、教学设施管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管理问题。

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应包括三层含义:(1)效果,指对行为结果与预期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2)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管理行为工作量;(3)效益,指管理行为的收益、价值的实现。

1.2调查研究的对象与主要方法

调研关注某高职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的人、方式与方法、制度等因素,采用了自然观察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但观察法、访谈法运用较为开放、非结构化。文献、案例等具该学院院本特征。

1.3调研目的与研究思路

问题提出源自于学院各方面对教学管理活动有效性的质疑。针对性的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查找学院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的方式和途径。调研通过选择典型教学管理案例,剖析其具体环节,查找问题,以其解决有效的教学管理行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同时,也尝试研究是否存在特定的因素影响了各方面对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的判断,即教学管理有效性评价的影响。最后提出本次调研的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以及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研究过程

2.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该高职学院2005年由中专校升格,2007年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获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成为省内同类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教学秩序长期稳定。各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教学管理各方面各环节有制度保障,具体工作有流程规范。教学管理部门根据院系两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发展布局、学生素质特点等情况,适时修订和调整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教学管理人员发挥主动性,积极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创新,如借助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自主开发系统提高成绩录入、学生报名、教学采购与申报、课务管理等教学管理工作效率;通过对学生成绩、师生教学评价数据等教学管理信息集成分析,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基础支持;推进课务两级管理、实习生分类管理按专业指导;学院教务处要求工作人员微笑服务,坚持首问负责制,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

各项教学管理任务、教学管理目标如期达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付出,但也同样少不了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尽心尽力的工作。尽管如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仍然经常通过不同的途径听到教师、师生、上下级教学管理人员、上下级其他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以及社会人员(学生家长、毕业生等)的抱怨;而抱怨的内容总能用教学管理行为低效或无效来总结。

就总体效果而言,该高职学院教学管理水平逐年提升,且取得了切实的成效,但现实的“差评”反映出师生对教学管理存在更高要求。为此,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启动学院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的专题调研。

2.2案例呈现与剖析

调研通过对三个典型的教学管理实践案例的剖析,查找探究问题,以期举一反三,以点代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2.2.1课务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该学院课务管理包括学期任课安排、课表编排、日常调停课等内容,贯穿整个学期(甚至寒暑假),与教师日常教学密切相关。学院2006年开始使用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排课,2011年开始院系两级排课,日常调停课随之下放至系(部、办)。近年,每学期均有110个左右的班级参与排课,6个教学单位(二级院系、专业)以及2个校区教学管理部门实际具有相同的排课权限。因专业教学特点,每学期编排两次课表,期中考试前、后各一次。课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教师可向授课班级所在教学单位办理调课相关手续;教务处根据学院要求安排国庆、元旦等特殊周次调(停)课。学院具有较为明确和规范的课务管理工作流程。

面向部分教师代表、教研室负责人、基层教学单位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的访谈表明,课务管理有效性的负面评价通常指向以下内容:课表公布得太晚(影响实验教学安排,不能满足行业专家教师要求等),个人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如每天都有课、没有腾出预定的时间等),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时间不足,课程一周教学时间分布不合理等),教师学生课都太多(大班的理论课做实验需要小班进行,只能安排到中午或晚自习上课等);教务处给基层教学单位安排工作时间太紧,不能理解基层教学单位的困难等。

面向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务处、分校区教学管理办公室)进行访谈,他们基于具体工作效果及相关数据,提出了几组情况比较。

(1)教务处从未出现无课表上课的重大教学事故,但无法满足基层教学单位要求更早一些公布课表,做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近三年共6次教学任务落实与报送工作,所有基层教学单位都不止1次逾期不达,且班级数较多的系(部)逾期次数均不少于3次;但即便是拖延到最后的基层教学单位(甚至其系主任)也会提出要求,要求两三天后公布课表以方便实验教学准备、方便行业兼职教师工作安排等。

(2)两级课务管理之后,有教师反映课程实验安排更加合理,实验调课更便捷;但有关调课汇总数据比较研究及课务管理检查发现,平行班级众多的课程实验调课等并没有显著减少。

(3)两级管理后,教务处没有听到教师、学生对课表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或明显降低的评论、意见,但两级管理前后都能听到教师不满意的声音;两级管理后,有教师反映调课手续简便了,但公共课程以及在多个教学单位之间交叉任课的教师反映正常调课不便。无论是两级排课之前还是之后,个别教师总会在课表公布之后要求调整课表,以便使其课表更“合理”。

调研人员分析:(1)学院各专业相关性高,任课具有交叉,且网络排课各项工作任务也具有延续性、关联性,一旦某环节脱节,必然会造成总体工作效果、效率和效益欠佳。排课人员加班加点或者匆忙完成排课,实现了出课表的目标,但就整个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来说,排课效果和质量会有折扣,各级人员工作效率不均衡、总体效益欠佳。该学院现行为两级管理体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相对独立,但又是整体教学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所以,教学管理必须要符合科学管理思路,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整体工作效果。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教务处应该反思工作计划、工作要求的合理性,基层教学管理单位对常规工作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执行,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的各个成员应具有系统意识和大局意识。(2)基层教学管理单位更了解本部门专业、课程、教师的特点和需求,课务管理下放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如课程设置、课时数不合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生师比仍需优化、乃至学制和行业办学特点等。上述问题客观上导致教学管理行为整体有效性欠佳,导致无法显著改善实验教学时间紧凑、部分教师工作量过重、学生周课时偏重等问题。(3)教学管理有效性评价需要辩证进行。个别教师对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评价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个人化的原因可能导致其不能客观评价教学管理有效性。教学管理服务对象是众多的师生,一方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满足师生的合理的个人要求。但就教学管理而言,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确保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确保学生学习权利无疑更为重要。

2.2.2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突击战

该学院现有部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32项,涉及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群、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高职实训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精品课程、省级高校精品教材等各类教学质量项目。学院积极培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新增长点,遴选建设院级教学质量工程、教改实践项目48个。该学院高度重视上级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该学院相关申报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发文和通知(有时候会在书面行文到达之前发出相应口头通知);按照学院要求,教务处解读、分解申报要求,协调相关工作,向基层教学单位下达申报通知;基层教学单位课程、专业或系(部、办)填写申报材料、提供相关支撑素材;受学院委托,教务处组织院内评审;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申报材料汇总、加工、装订、报送;上级公布申报结果。如根据效果、效率、效益的角度进行表面化的粗浅分析,可能会认定相关组织管理工作是有效或者高效的,毕竟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加班加点也好、多次返工也罢,闪亮的金字招牌已经收入囊中。但事实并非尽然。

教学质量工程申报工作中,基层教学单位负面评价包括:教务处下达任务时间太紧,大量的文字材料应该做成什么模样、支撑材料应该包括哪些教务处没有提供明确的标准,大量的具体工作以及与其它部门协调工作没有安排好,经常返工浪费人财物,教学或其它工作任务太多无法按期完成申报材料等。

而教务处相关教学管理人员愁容满面则因为:作为申报扎口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关于此项目的信息,如上级部门相关负责人评论的只言片语,相关的文件精神或者进一步求证后的具体解释等,然后将这些虽没有深加工但又非常重要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基层教学单位负责人或者项目负责人,但是却被认为是朝令夕改、指令不明确、乱指挥。学院的规定期限之前收不到、收不齐材料,所收材料凌乱粗糙,需要加班加点再加工。申报材料不合格,被上级主管部门拒之门外或发回整改。

调研人员分析认为:一方面,针对具体的申报项目,教务处等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反思在工作流程、工作方式、职责分工、时间等安排方面的合理性。基层教学单位、教师也应认识到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是一个系统,面对学院外部工作安排时,尤其如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教师都是系统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甚至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评价应是结果导向,整体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更应认识到包括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内的诸多教学管理工作,应是功夫在平时。基层教学单位、专业、课程应、脚踏实地做好院级梯队项目,工作出成效,平时有总结和提炼,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务处应该做到长期培育,适时督查,主动提供服务,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状况出现。

2.2.3教学物资采购的烦恼

典型的关于教务处教学物资采购工作不力的抱怨是这样的:我们要的××(仪器设备、实验物品等)已经报上去好几个星期了,马上实验要用了,耽误上课了……通常这样的抱怨来自一线教师或者系(部、办),教师向教务处工作人员抱怨、向系主任抱怨,系主任向教务处领导或者院领导抱怨。

学院有明确的设备物资采购工作流程。结合相应流程,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分析了教学物资没有及时到位的几种原因:(1)申购时物品规格、数量不准确,需要临时调整;(2)没有在规定的时间申购而后临时申购;(3)特殊物品,无法按正常途径采购;(3)教务处或者其他部门审批未通过;(4)招标采购过程因故延时;(5)已经到了库房没人领。

调研人员结合该学院设备物资采购工作流程,分析认为:(1)该学院现有的教学物资采购工作流程并不复杂,教务处与相关部门应该在制度上规避操作环节可能存在的外部因素影响(比如特殊物品的采购政策、招标采购程序等),做到早做计划、提前准备;外部因素影响确实产生后,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应及时信息,做到实时沟通反馈,避免或者减少对教学的影响。(2)对于常态的教学管理工作,工作人员应照章办事,避免出现由于责任心不强而犯下低级错误或造成细节失误。管理出效益还在于节约成本、过程优化,教学管理各环节能够按照工作流程办事可以创造更大的管理效益。细节影响成败,管理工作效率来自细节。

3结论与建议

通过选择不同层面的典型教学管理活动案例,剖析教学管理具体环节,分析查找影响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评价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规避教学管理行为“被认为”低效或无效的途径,以及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方式方法。

3.1结论

本文所提教学管理行为指包括教务处、二级院系教学办公室在内的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实施的教学管理活动,也包括教研室、课程组。

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效果,指对行为结果与预期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管理行为工作量;效益,指管理行为的收益、价值的实现。

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系乃至教研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一些教学服务部门都是教学管理系统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教学管理效果、效率、效益的全面实现需要教学管理系统各个环节的沟通、协作与努力。

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工作流程以及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办事可以提高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

各部门或者教师应辩证地评价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尽量避免主观因素或者非理性因素影响。评价时应考虑到教学管理系统性影响因素。

3.2建议

为了提升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促进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的活力,我们建议:

(1)教学管理系统应更加开放,沟通渠道畅通,确保教学管理有效。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学服务部门、教学管理人员主动明确并公布公开各自的教学管理(服务)职责、教学服务形式以及搜集服务对象反馈意见的途径等,以便更好地为教学、为师生服务;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学院定期开展教学管理(服务)主题活动、师生座谈会,建立开放的网络教学管理议事与交流平台等,广泛设立教学管理(服务)宣传栏。

(2)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完善、持续改进教学管理规则制度与工作流程;要加强教学管理规则制度与工作流程的执行力度。对于常规教学管理工作,规则制度和固定的工作流程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效益。

(3)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主动研究工作、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创造管理效益。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钻研本职本岗工作,通过对工作流程细节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率,创造管理效益。教务处以及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专题的教学管理问题调研,如近期教务处针对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重修补考时学生出勤率低等问题,研究问题成因,探索可能提高出勤率的途径,以减少教学资源浪费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行为研究篇8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实际含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起初是职业教育中的内容。近年来在中国的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就是“行动导向驱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得以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通过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以施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社会应用的困难所在

自从许多年前中国引入了行动导向教育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并且摸索出了行动导向法应用的经验并及时吸取了该方法的教训。当我们考虑到行动导向教学法一般在创业实践教学中具有可用性,肯定是绝对不能单单依靠固定思路和单纯的搬来原则,更多的是应该灵活运用它的教学关键问题。行为导向教学法更多的是看重“行为”并不单单是“结果导向”,一般来说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本来就从开始就位于行动的主导位置,老师仅仅是督促和指导,以学习整体过程来看应该始终坚持的主要部分就是学生。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该更多的是采用分组的方法,这样来看帮助学生在沟通学习心得方面上大有裨益。行为导向教学法包含着很多的不同种类的方法,例如最为著名的头脑风暴法和许多经常使用的教育方法。所以,如果以确保教学效果为前提,那么确定正确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假设老师单单为了教学而教学,那么学生一定会不明就里。另外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评估。评估一方面可以更快的检验教学成果,通常来说评估可以反衬出教学效果的提高。其次,评估应该坚持发展多元化,老师和学生应该是评估的主体。学生之间则更应该注重于相互沟通,查漏补缺。老师自己的看待自己的态度更是起决定作用。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老师则更多的是扮演引导的角色,学生则应该努力独立自主的根据老师的额安排自己定下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所以,真正教学的难点就是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

三、行为导向法在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丁字路

1.创业实践教学的出发点。1.1知识目标:来自于社会的创业体系结构一一补充方面。创业教育的方向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更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找寻真理。创业实践的根本出发点是使学生尽自己所能的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从事社会上多种多样的实践性质的活动。第一,学生应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针对实践活动中属于自己知识范围内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二,学生也应该利用有关经营管理的学术知识。为了满足大学生在读大学时期学会更多的创业信息,我校更是从实践中出发,积极探索简单有效的有关创业的教学课程。1.2素质目标:创业意识以及创业心理素质的挑战—行为调整方面。创业意识的来源是创业基本素质所提供的,其关键所在便是此处。如果我们把创业实践的教学课程分为三个时期来看,素质目标则属于当仁不让的第二阶段。这个时候的目的已经转化到更高水平的创业知识。1.3能力目标:创业能力方面。创业能力是是创业基本素质的实际操盘者,它更是现实的来源于实际。这一点不同于创业的意识形态和创业的自身条件,后边两项就更是单一的操作着创业实践的正常开展。创业能力是综合能力付出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我们要细细的来分清其中的不同方向,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一是专业能力,二来是经营管理能力,第三就是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前边两项是创业实践能够继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同于创业综合能力,它是全方面的操盘者着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所以,创业实践教学最为看重的一点便是注意坚持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2.创业教育根本所在。依照我们学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便可以轻松的把创业实践教学划分为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注意养成创业意识的习惯;第二是感受创业实践活动,尽可能的模拟出真实有效的创业环境,督促学生的各项业务能力;第三就是让项目成为圆心点,让学生自己或同学小组开展真实的、有效的实践活动,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如果可以这样说,创业教育的课程大致可以非为三大板块:第一以创意设计实践为主利用创业实训和创业实践的经验方法分批次进行。开始的目标就是鼓励大学生的积极创造财富的宝贵精神和不断进取谋求进步的意识,通过考察获得、判断和使用资料的水平。其次则是我们更为常见的一项这里面用商业的虚幻的游戏网络为主来刻造出设计的实训。这一套真实有效的训练不仅可以有助大学生加强自己制造财富的水平,更早的涉足于这类的活动圈中,稳住创业的主导方向;而且还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以施展。第三点是创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得以发挥。这样的方式完成下来,就可以让创业实践的教学目的与行动导向教学法无论在在理论指导上还是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一拍即合。

参考文献:

[1]侯飞.基于创业动机和创业自我效能感视角的创业倾向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张云霞.行为导向教学法运用于高职创业教育的探讨——以《花卉营销》课程为例[J].中国培训,2016,01:40-41.

[3]付冬娟,于洋.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6:42-46.

[4]吴建宁.构建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线上购物缺点范文 下一篇:幼儿健康安全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