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实习收获和体会范文

时间:2024-02-07 10:25:37

会计专业实习收获和体会

会计专业实习收获和体会篇1

一、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毕业实习的目的是: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增强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学习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巩固所学理论,获取本专业的实际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具体要求如下:

1、培养从事经纪中介工作的业务能力。了解并熟悉保险人的日常业务和工作流程,学会进行工作。

2、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经纪中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3、虚心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在实习中拜广大工作人员为师,虚心学习他们的好品质、好作风和好的工作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经济工作者。

4、培养艰苦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热爱专业、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5、预演和准备就业。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

二、实习内容打交道,这包括怎样去拜访客户,怎样跟客户讲保险,怎样为客户做保险计划,等等。

1、作为王小华经理的助理,协助她做一些内勤工作。如设计、制作部门会议室的大型板报——《“收获金秋”收展员业务竞赛成绩表》,设计、张贴部门用于激励员工的“帮助别人、成就自己”“我要去清远”“我要去西安”三条横幅等。同时,学习王小华经理如何管理团队。起来。区域服务工作是保险和综合服务金融工作。

2、根据《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展业服务体系管理办法》的规定,分支机构区域拓展部下设展业区部、展业处、展业课、展业区四级展业服务单位。平安寿险湛江中心支公司区域拓展部设1个展业处、2个展业课和14个展业区。其中有17个团队管理者,分别是1个展业处经理、2个展业课长和14个展业区主任。该部门共有117个区域服务专员(通称“收展员”),所有的区域服务专员都通过了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都是平安寿险的保险人。

3、到区域拓展部后,很荣幸,我被安排到的师傅是王小华经理。在王小华经理的指导下,我遵守纪律,虚心学习,积极工作:

4、参加部门的早会(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8:30开始),吸收新知。早会一般是总结工作,分享经验,开展专题讲课,通知等。我认真做笔记,从中吸收到了新的知识,间接获得了工作经验。

5、虚心请教王小华经理、朱红梅主任、梁赤宇师兄等,了解平安的寿险产品,熟悉区域服务专员的日常业务、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等。了解到的平安寿险产品有“平安爱心无限世纪天使”“平安钟爱一生”“平安财富一生”“平安智富人生”等。熟悉区域服务专员的日常业务是接触客户,为客户提供服务。其工作流程有五个步骤:寻找客户、约访、销售面谈、成交和售后服务。这五个步骤构成一个销售循环。其中售后服务包括收费、保全、理赔、递送生日卡或客户服务报等。如果区域服务专员提供了令客户满意的售后服务,就会产生转介绍,这样又会获取新的销售机会,新的销售循环又开始了。工作方法有很多,如怎样与客户打交道,这包括怎样去拜访客户,怎样跟客户讲保险,怎样为客户做保险计划,等等。

6、作为王小华经理的助理,协助她做一些内勤工作。如设计、制作部门会议室的大型板报——《“收获金秋”收展员业务竞赛成绩表》,设计、张贴部门用于激励员工的“帮助别人、成就自己”“我要去清远”“我要去西安”三条横幅等。同时,学习王小华经理如何管理团队。

7、在王小华经理的安排下,作为公司客户服务质量回访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客户进行了电话调查。首先随机抽取两个展业课的部分收展员的《区域活动日志》(里面有收展员每天拜访了的客户名单和联系方式),然后根据日志里面的客户名单,打电话给客户,与客户进行沟通。主要调查客户认不认识公司的某某收展员,收展员对客户做了哪些服务,客户对收展员的服务满不满意,客户觉得收展员的服务有哪这四个专业条件,拥有这些特质可以让我们比别人更容易成功。四是增强了从事保险人等经纪中介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习获得了圆满成功。

会计专业实习收获和体会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学历;路径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到“大众化”阶段,每年招生的大学生越来越多,2013年全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本科招生人数3740574人,高职招生人数3147762人,2013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江苏省本科招生人数255389人,高职招生人数252633人,不管是全国的数据,还是江苏省的数据都表明高职招生人数几乎占一半左右。刘任熊、李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62%的高职生对学历不满意,高达79%的高职在校生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1]。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学历层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提升专业学历路径和对策,既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尽早提升学历层次,增强就业竞争力,又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研究该问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而且有较强实践意义。以下研究以江苏省情况为例。

一、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主要专业学历提升路径

1、“专升本”

江苏省的“专升本”是指取得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历之后,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成人高考,招生院校按照招生计划和报考人数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考生取得入学资格之后,再进行两年左右的课程学习,考核通过可获得本科学历,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学习的方式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在各校外函授站学习或在招生学校成教院学习,主要采取业余和函授方式。

2、“专转本”

江苏省的“专转本”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高职院校的大三在校生符合报名条件可以报名(从2014年开始)参加由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的“专转本”考试,招生院校按照招生计划和报考人数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考生取得入学资格之后,专科毕业再进入录取院校学习,学习课程考核合格,符合毕业条件,可以获得本科学历,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该种形式是目前“专转本”最主要的形式;二是高职院校学生在第六个学期,由所在院校按照省教育厅规定的条件和人数向自主招生院校推荐,招生院校单独组织考试,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三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高考考生报考该项目,被高职院校录取之后,先在高职院校学习,到大三高职院校安排符合转段条件的学生参加当年专转本的报名,由分段培养本科院校审核报名学生的转段条件,符合即录取,录取之后学生在高职毕业之后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两年,考核合格之后获得本科学历,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3、“专接本”

江苏省的“专转本”本质上属于自学考试,高职院校学生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可以报名“专接本”,无需参加入学考试,高职院校根据报名人数组班按照“专接本”教学计划开设学习课程,学生学习之后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门课程考试合格,实践环节考核合格,可以取得本科学历,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4、自学考试

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就可按照自学考试报名的安排报考自己需要学习的专业相关课程,可以通过自己自学或者选择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各门课程考试合格,实践环节考核合格,可以取得本科学历,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二、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专业学历提升路径存在的问题

1、职业性衔接不够

职业性是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在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2]。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职业性已经凸显,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和职业资格内容的深度融入。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历提升路径主要有“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和自学考试,不管哪一种提升路径,在职业性衔接方面都不够。从自学考试课程体系安排来看,自学考试仍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偏重理论学习,应试教育倾向严重,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缺乏实践应用性。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专业学历提升路径存在职业性衔接不够的问题。

2、课程设置重复

由于高职阶段学习和本科阶段学习是根据两个不同院校安排的教学计划实施,所以两个阶段有大量课程安排是重复的,影响本科阶段的学习,专业能力提升有限。以会计专业为例,自学考试会计本科专业考试计划安排的课程主要有:税收学、公司法与企业法、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审计学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都与现有高职院校开设课程重复。“专接本”课程安排同自学考试,也是如此。“专升本”会计专业各招生院校开设课程主要:基础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税法、审计、会计电算化等等,与现有高职院校开设课程也重复。“专转本”会计专业各招生院校开设课程大都数与现有高职院校开设课程重复。

3、招生人数偏少

高职学生渴望提高自身学历。刘任熊、李畅通过问卷调查,在高职学生对学历的满意度调查中,62%的高职生对学历不满意,高达79%的高职在校生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这种现象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比较低、个人接受职业教育意愿还不高的社会现状的直接反映。同时也反映出,大部分高职在校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教育能改变命运,或认为学历对改变命运方面有“加速剂”作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提升学历现有路径中主要是通过“专转本”这个路径。其他路径,“专升本”含金量不高,自学考试又太难,难以通过所有课程学习。

4、学习费用偏高

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现有的学历不满意,想通过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费用提升自己的学历。刘任熊、李畅调查数据显示,80%的学生表示要提升自己的学历,提升学历的主要方式是专升本、自学考试、自考专接本、成人本科等。63%的高职在校生希望在大专毕业后一年内将学历提升至本科,85%的高职生希望用不高于10000元的花费获得学历提升。在现有制度下,高职毕业生毕业一年后获取本科文凭的方式并不多,绝大多数提升学历的方式必须在大专毕业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能实现;高职生大多数提升学历方式的费用远超过10000元。以江苏“专转本”为例,优秀高职生通过选拔考试后进入本三院校学习,必须接受两年的本科段教育才能获得本科学历,这两年学制期内仅学费就至少需要30000元。

三、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专业学历提升路径的建议

1、加强制度设计,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地位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同属于国民教育的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通用型应用人才和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岗位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将两类教育变成并列关系,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为普通高等教育兜底。国家的高考选拔录取划定分数线是按照本科(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和专科(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两个层次划分,从国家层面转变观念,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地位。这样高职院校学生就可以在一个类型的教育体系内通过上述路径提升自己的专业学历。

2、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加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性对接

专业是指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分成的学业门类。专业标准即专业质量标准是由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强制性的各专业的科学规范和基本要求[3]。专业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目录、专业的能力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开办专业的基本条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制定专业标准可以理顺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专家参与,制定统一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标准,确立统一的职业能力体系。实施形式可以采用4年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也可以采用“2+2”的高等职业教育专本衔接教育。在制定专业标准时,就要充分考虑各阶段的职业性体现和不同阶段的职业性对接,既要安排好各阶段的体现职业性的实践课程,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又要充分的融入职业资格要求的内容,分不同阶段来组织实施。这样就可以避免现有提升学历路径的职业性衔接不够的缺陷。

3、一体化设置课程体系,避免重复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有了顶层制度设计,职业教育自身成为一种类型的教育,分为本科、专科不同层次,这样专科学生提升专业学历就可以在这一类型教育内完成。其次,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为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前提。再次,不管是通过哪种路径来提升专业学历,都应在专业标准的基础上,一体化设置4-5年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而不是每个阶段单设课程体系,这样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递进关系,合理安排授课的学期,可以避免重复教学,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最后,还要改革现有提升专业学历的招生制度,比如“专转本”的招生,入学考试不能仅仅考核几门文化课程,必须要考核专业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现有的职业院校学生才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能力。

4、多途径筹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降低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学历的学习费用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筹集资金,创新投资工具筹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能够利用的金融工具有:公益性教育基金、教育股票和教育债券等。利用这些金融工具筹集资金,需要创新投入资金获利形式,不能仅以货币形式支付,可以以提供教育培训、科研成果等形式来支付,例如企业购买教育债券,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采用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形式或为企业攻克难题形式支付债券本息。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一些盈利性项目和有一定收费权的项目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金融租赁、BOT、TOT等形式引入企业资金投入高等职业教育[4]。第二,实行弹性学杂费制度。建立学杂费支付与家庭经济收入挂钩制度,做好低收入群体学杂费支付保障机制,低收入群体支付学杂费不足部分可以采取免费教育券制度,较低收入群体可以采取优惠贷款制度,其他群体正常收费。确定不同专业办学成本,实行专业差别收费制度。第三,建立多种形式支付制度,确保有提高专业学历愿望的同学能够顺利提升自己的专业学历。根据不同经济能力情况可以分别采用预付、及时和延时支付学杂费等。

参考文献:

[1]刘任熊,李畅. 高职院校学生学历提升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4下):167―169.

[2]田建荣.关于高等教育学术性、职业性问题的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3):55-59.

[3]束剑华.关于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标准的政策建议[J].职教论坛,2005(10下):6―9.

[4]孙作林.投融资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探讨[J].价值工程,2012(12中):150-152.

会计专业实习收获和体会篇3

关键词:财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法;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何晴(1978-),女,山东日照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北京 100041)

基金项目: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教改立项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25-02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学从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以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济类课程相比,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而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其中,在财政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在以往文献基础上,以案例教学法在非财政专业本科生财政学教学中的引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非财政专业本科生财政学教学的教学目的、对案例教学法的需求、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和初步的教学效果展开经验研究,以期得到有益的研究结论。

一、文献综述

由于财政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的多重特征,决定了本科阶段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方面要传授财政学中关于财政的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财政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现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财政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体现理论内容,还应该同时兼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李新等(2005)、焦耘(2008)、莫亚琳(2012)、兰相洁(2012)等研究都强调了财政学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递与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性。[1-4]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财政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主干课程,不仅是财税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也同时开设该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对象,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显然应该有所区分,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对不同专业学生按照同一标准传授同一内容,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上的“缺位”和“越位”。[3]由于财政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抽象性,其知识框架所包含的内容覆盖面广且多层次,因此对于非财政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如果对课程内容没有学习兴趣和主动需求,则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研究认为,如果在课堂原理讲授的基础上,运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讨论案例的疑难细节,将原理进一步具体化,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帮助。[5]而且,教师在选择财政学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出各专业的特点和差别,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来确定讲授的内容,也会提升非财政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3]

至于案例教学法如何具体运用到财政学教学中,李新等(2005)和兰相洁(2012)提出的具体应用方法仅针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提出应包括案例设计、导入案例、分析和讨论案例和总结案例四个阶段。[1,4]但至于案例教学法如何具体运用到非财政专业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以往文献并未展开太多讨论。从以往文献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研究的阶段,没有提供更加详细的经验证据,但是,无论是考查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还是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均需要对案例教学法的需求、运用和效果展开经验研究,获取经验证据以得到有益结论,本文的研究目的正在于此。

二、研究目标和设计

概括来说,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搜集数据,以期在以下三个方面获得经验证据:

1.对非财政学专业财政学教学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的调查

对于非财政学专业本科生而言,财政学知识与其专业知识之间一般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不并意味着财政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意义不大。恰恰相反,财政学知识主要讨论政府的收支活动,而经管类的不同专业在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问题时,不可能完全回避政府与私人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非财政学专业学生而言,财政学教学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非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对于财政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的情况,这也是财政学课程对案例教学法引入的需求的根源。

2.对案例教学法引入非财政学专业财政学教学具体手段的调查

在笔者进行的针对非财政专业本科生财政学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案例教学法的引入主要采取三种具体形式:第一步,将案例分析引入课堂教学,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实社会经济中的热点财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将案例分析穿插在财政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财政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第二步,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案例搜集和分析工作,这一阶段以学生的自发、独立探索为主,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搜集近年来国内外与财政相关的某具体案例,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财政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去分析现实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到结论。第三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由笔者提供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源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财政学案例,引导学生们灵活运用知识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形成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的更好结合,实现掌握知识点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

3.对案例教学法引入非财政学专业财政学教学的教学效果的调查

如前所述,案例教学法以不同形式引入财政学教学中,实际上是通过教师为主、学生独立和小组合作这三种不同的案例分析方式,这不仅能够加大教学中的信息含量,更是将传统的单向传递知识转化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挖掘知识的过程。本研究将对不同层次的案例教学法实践的效果进行调查,看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描述性结论,调查对象是会计专业和法学专业本科生,问卷发放和收回采取电子邮件方式。据统计,共发放问卷309份,收回270份,回收率87%。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220份,对回收较早的20份问卷与回收较晚的20份问卷中认知型变量进行无回复偏差检验,结果表明回收时间不同的问卷没有显著差异。问卷中设计的问题均以Likert五分量表来度量(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三、研究结论

1.关于非财政专业财政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和需求调查

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对于学习财政学课程的不同目的进行评价,问卷结果显示,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掌握政府收支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与“提高判断和分析现实财政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两个学习目的,且重要程度相当,其次是“对在本专业领域未来的实际工作或研究工作中有所帮助”。由此可见,从学生角度对学习目标的评价与教学目的是相吻合的:既要求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知识点解决现实问题,而调查对象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两个学习目标正是这两项目标。

表1 财政学课程的学习目标

财政学课程的学习目标 得分

掌握政府收支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4.32

提高判断和分析现实财政问题的能力 4.32

了解政府收支活动的现状 3.93

对在本专业领域未来的实际工作或研究工作中有所帮助 4.04

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3.9

2.对非财政学专业财政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调查

问卷调查对象对四种不同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排序显示,学生对传授财政学专业知识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结合模式的认同度较高,尤其对案例教学的认同度更高,但对用案例教学取代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认同度很低。这与前文对财政学课程特点的分析是相吻合的,财政学课程知识点层次多且覆盖面广,彻底抛弃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是不现实的做法。

3.对非财政学专业财政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调查

从表3的调查结果来看,调查对象在财政学课程中的诸项收获都给予了肯定的态度。其中,在“自主搜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上的收获所获评价最高,说明学生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感受到明显的能力提升。其次,“运用财政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财政学的理论知识”方面的收获所得到的评价也较高,这与教学改革设计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相一致。

表3 财政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的收获感评价

学习财政学课程中的收获 得分

财政学的理论知识 4.12

运用财政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19

批判性思维能力 3.95

自学能力 3.87

自主搜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 4.2

从表4来看,调查对象认为,各种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在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锻炼分析问题、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上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有利于拓展知识面”,“互动性强”和“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所获得的评价偏低。

表4 财政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的效果评价

采用课堂案例讨论、案例作业、小组讨论案例等方式的效果 得分

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4.34

有利于拓展知识面 4.15

互动性强,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93

锻炼分析问题、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 4.27

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记忆深刻 3.83

综上所述,本研究是在非财政专业财政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目的在于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关于案例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各种形式的需求、案例教学法的各种形式的实际教学效果和预期教学效果等问题的实际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非财政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财政学课程时,对于以各种形式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具有现实需求的,而且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各种形式都表达了肯定的态度,也确实从案例教学法中有显著的收获。这些有益结论对于指导案例教学法引入非财政专业财政学教学的计划和安排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并且也初步检验了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具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新,梁萍,余萍.浅论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5,(1).

[2]焦耘.认知过程的特征及财政学教学改革浅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莫亚琳.关于高校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师,

2012,(2).

[4]兰相洁.财政学课程案例教学运用之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2).

会计专业实习收获和体会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参赛收益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比赛,既是教师教的实践环节,也是学生学的实践环节,更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益处非常多,落实得好往往可以取得“一箭多雕”的效果。下面就据我所理解的分几方面来讲述。

一、学生收益

学生设计作品参加比赛是个有目的的学习过程,是个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潜能、激发创新精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接触的是一项完整的设计项目,因为任何一次大赛都有主办单位,主办方的前言、目的,大赛的内容、主题、口号、宗旨等,大赛的参赛对象,参赛要求,参赛作品规格,参赛时间,大赛交流会活动,大赛奖励等,这些都是对参赛对象一次真正的水平衡量和提高。因为学生每参加一次大赛都是以非常认真的态度投入到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认真按大赛的规格、要求来完成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般会比平时做作业更仔细、更投入,往往会广泛地收集跟参赛作品有关的信息内容来完成作品的创意;也会更主动的和同学、老师、同仁等交流探讨,充分调动设计思维;有时也会和大赛主办方相关人士咨询参赛的一些信息,以便更有的放矢地完成参赛的作品。

由此可见,学生在这个参赛过程中的学习是个积极主动的、多维度立体的学习模式,是平时一般传统的、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教学模式所不能及的。第一,在参赛过程中,学生所面对的大赛主办方就好比以后参加工作时面对的具体客户;大赛目的、内容和要求好比是客户的要求;提交参赛作品的时间好比客户要求提交作品时间;大赛的奖励奖金好比客户应付的设计费用。这些环节既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实战活动,也是一个设计专业学生按社会真正需要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两全齐美。第二,在创作参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收集信息,无形之下阅读了别人的优秀作品、案例,这样就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设计修养,提高审美眼光。这些如果在传统式的平时老师吩咐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大部分是不太会去做的。这里面就存在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区别了。第三,学生为了自己的作品能获奖,就会主动找老师指教、建议、点拨和批改,与同学交谈并从中获益,甚至会主动找比自己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同仁等讨论如何创意设计。这些是学生平时课堂上所不愿意花心思,也不会去做的,而此时却自然而然的做到了。第四,在设计参赛作品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愿望是能获奖,其次是能入围,最后是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参与这次大赛活动也是很欣慰的。因为在任何一次大赛中,任何一位赛手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优秀的、成功的、伟大的。如能获奖,一般大赛都有奖励,或丰厚的奖金,或精美的礼品,或光荣的证书奖状,这些虽然是身外之物,但它是对选手付出辛劳和努力的奖励或鼓励,有时也会带来荣耀和成功的机会,在毕业以后谋职时何尝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

二、教师收益

教师指导学生参赛是艺术设计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型教学方式,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良好机会。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是把教学从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平时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理论灌输式的,而现在则是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当中可以认识到自己日常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设计教师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其次,大部分的大赛都会设有一个优秀指导教师奖,这是对指导教师的直接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些艺术设计院校把这一点直接列为年终评价、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而且也实行一定的奖赏和鼓励措施,对其教学成果加以肯定。三、学校收益

艺术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大赛,学校学院也是直接的获益者。第一,学生参赛无论获奖与否,都是作为该院校的一名学生参赛,代表了该院校,就大赛组委会和组织者来说,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个院校,如学生、老师有获奖的话,则会更进一步了解、熟悉该院校。第二,任何一次大赛都有大赛宣传的媒体,而且大赛的参赛者都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有设计师、学生、老师、自由职业者等等。在这个大舞台里面,可以得到广泛的交流、勾通和了解,无形之中,学校学院的社会良好知名度得到了一次扩大和提高。第三,学生参赛获奖,指导教师获奖,会提高学校知名度,无疑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也得到了加强,影响力得到了传播。从长远来说,学校学院的教学教育得到了发展,师资和生源质量得到了扩大和优化,有利于院校的学科建设。就这一点看,国内有些院校做的比较成功,据本人所知,近几年速猛成长发展起来的职业技术学院,他们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参加大赛,以其来提升自己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还有就是一些正处于改革或评估时期的大专院校、独立学院也积极鼓励学生参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增强实力,以便取得改革的成功,顺利通过评估。第三,学生参赛不管结果如何,对自己、对所在院校都是一次有益的学习活动,如果作品能入围或获奖,那么在毕业时学校可以向用人单位推荐。用人单位通过了解学生的获奖成果,便能大概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相信学校的教学质量。在这个层面上讲,其有助于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如今,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以及就业岗位的好差,已经成为评价该院校综合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参赛,获益是多方面的。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都受益匪浅。通过参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态度更积极、学习效果更显著。通过参赛,指导教师更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研究的具体实施。通过学生参赛,学校扩大了影响力、知名度,提高了综合力。所以,学校应重视学生参赛这个教学实践环节,特别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全国各大艺术院校都在锐意改革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以便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而鼓励学生参赛是直接又实际的改革措施和方案。

首先,艺术院校应从上到下制定一项切实可行的方案。成立一个教学指导小组,专门负责参赛事宜,有专门的人关注、收集大赛的信息,并及时下达给任课教师和学生;再由任课教师结合当时所上课程灵活指导学生创作设计作品,这样就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既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机械性,又激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会计专业实习收获和体会篇5

一.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毕业实习的目的是: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增强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学习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巩固所学理论,获取本专业的实际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具体要求

1.培养从事经纪中介工作的业务能力。了解并熟悉保险人的日常业务和工作流程,学会进行工作。

2.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经纪中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3.虚心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在实习中拜广大工作人员为师,虚心学习他们的好品质、好作风和好的工作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经济工。

4.培养艰苦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热爱专业、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5.预演和准备就业。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

二.实习内容

参加了平安寿险湛江中心支公司的“锦绣人生”事业说明会和为期两天的新人培训后,公司安排我们到其中的一个部门——区域拓展部实地演练。

区域拓展又称区域收展,是寿险的区域化行销模式,源于家庭服务的理念,由公司派区域服务专员在固定区域内为客户进行上门服务,就像一个流动的门店一样,将客户与公司的关系透过一个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域服务工作是保险和综合服务金融工作。

根据《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展业服务体系管理办法》的规定,分支机构区域拓展部下设展业区部、展业处、展业课、展业区四级展业服务单位。平安寿险湛江中心支公司区域拓展部设1个展业处、2个展业课和14个展业区。其中有17个团队管理者,分别是1个展业处经理、2个展业课长和14个展业区主任。该部门共有117个区域服务专员(通称“收展员”),所有的区域服务专员都通过了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都是平安寿险的保险人。

到区域拓展部后,很荣幸,我被安排到的师傅是王小华经理。在王小华经理的指导下,我遵守纪律,虚心学习,积极工作:

1.参加部门的早会(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8:30开始),吸收新知。早会一般是总结工作,分享经验,开展专题讲课,通知等。我认真做笔记,从中吸收到了新的知识,间接获得了工作经验。

2.虚心请教王小华经理、朱红梅主任、梁赤宇师兄等,了解平安的寿险产品,熟悉区域服务专员的日常业务、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等。了解到的平安寿险产品有“平安爱心无限世纪天使”“平安钟爱一生”“平安财富一生”“平安智富人生”等。熟悉区域服务专员的日常业务是接触客户,为客户提供服务。其工作流程有五个步骤:寻找客户、约访、销售面谈、成交和售后服务。这五个步骤构成一个销售循环。其中售后服务包括收费、保全、理赔、递送生日卡或客户服务报等。如果区域服务专员提供了令客户满意的售后服务,就会产生转介绍,这样又会获取新的销售机会,新的销售循环又开始了。工作方法有很多,如怎样与客户打交道,这包括怎样去拜访客户,怎样跟客户讲保险,怎样为客户做保险计划,等等。

3.作为王小华经理的助理,协助她做一些内勤工作。如设计、制作部门会议室的大型板报——《“收获金秋”收展员业务竞赛成绩表》,设计、张贴部门用于激励员工的“帮助别人、成就自己”“我要去清远”“我要去西安”三条横幅等。同时,学习王小华经理如何管理团队。

4.在王小华经理的安排下,作为公司客户服务质量回访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客户进行了电话调查。首先随机抽取两个展业课的部分收展员的《区域活动日志》(里面有收展员每天拜访了的客户名单和联系方式),然后根据日志里面的客户名单,打电话给客户,与客户进行沟通。主要调查客户认不认识公司的某某收展员,收展员对客户做了哪些服务,客户对收展员的服务满不满意,客户觉得收展员的服务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三.实习结果

在平安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王小华经理的指导,以及我的努力之下,我在平安的实习获得了圆满成功。

会计专业实习收获和体会篇6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文献综述

(一)有关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等方面 叶剑春(2009)利用XML技术,对Web教学资源进行了规范化描述,建立了基于XML规范的Web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江帆(2009)分析了高校会计实训系统的需求和应用范围及特点,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账务系统、报表及现金流量表系统、应收应付系统、购销存一体化综合系统等教学实训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方式。刘小宁(2008)分析了国内中职教育教学资源库系统建设存在着课程资源重复建设、忽视学生学习功能、教学资源库偏重素材库、资源分类方法和检索不当、内容更新周期长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智能引导技术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规范与标准、原则和模式。马俊臣(2010)总结了当前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现状及问题,讨论了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王嘉树(2008)以资源统一管理、统一整合调用为基础,提出了基于Struts架构下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实现方式。李智勇(2010)对实验教学综合信息平台的系统功能需求进行详细描述,提出了经管类实验教学门户的 Portlet 应用模型,构建了基于Portlet 技术的经管类实验教学的综合信息平台。

(二)关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模式研究较少 温秋华(2009)分析了高校教学资源库四种建设方式所存在问题,提出基于项目管理理论构建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关于经管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银样军、王芬(2010)针对专业中心、课程中心、应用中心和经验积累与分享中心进行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架构设计,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财会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现状

(一)获取网络教学资源效率低下 目前在校大学生主要通过校园网络课程获取相关资源,其比例达到24.4%,在这一比例中,专科生和本科生占较大一部分,其次是财经类网校、电子期刊网、出版社网站和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分别为18.1%、17.1%、12.1%和11.5%,而省级精品课程网站、超星数字图书馆利用率较低,只有8.8%和6.6%。通过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博士生和硕士生更偏向从电子期刊网(如万方、知网)获取资料,另外,少部分调查者通过百度、百度文库以及网络视频资料获取所需要的资源。而大学教师主要是通过超星数字图书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出版社网站和省级精品课程网站获取资料,使用率分别为21.7%、19.3%、18.1%和13.3%,对于电子期刊网、财经类网校和校园网络课程的使用率较低,为10.8%、9.6%和6%。可见,被调查者搜集资料的来源过于分散,导致获取可利用教学资源效率低下。此外,教师和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迥然不同,可能原因在于某些网站或出版社权限的限制,优质资源的获取需要付费,抑或是学生知悉的搜索途径过少。因此,建立一个融合财务管理、会计学和审计学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对提高资源搜索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教学资源缺乏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的新旧程度、行情最新动态和进展。针对学生群体做的调查显示:财会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基本具有时效性的比例为62.6%,很有时效性的比例仅为13.6%,21.6%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时效性,2.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时效性。相反,66.7%的教师认为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基本没有时效性,仅有23.1%的教师认为基本具有时效性,认为很有时效性的比例仅为5.1%。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教师所需的知识要结合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所需知识仅与考试相关,只有部分研究生关心最新研究成果。

(三)网络教学资源不能完全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调查显示,有51.1%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基本能提升其学习效果,24.5%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很少能达到其学习效果,22%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其学习效果,2.4%的学生认为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同时,有45.4%的学生表明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基本能够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5.5%的学生表明这种学习模式很少能够使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仅有13.2%的学生表明能够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网站上查阅相关资料往往使其抵挡不住娱乐、游戏资源的诱导,不能完全静下心来学习,或者是进入学习状态过慢,借着学习的理由为上网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

(四)教师缺乏对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引导 网络资源繁杂,陈旧信息泛滥,从而导致信息筛选工作量加大,专业教师应给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网站。但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专业教师不太经常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学习的比例为38.3%,很少要求的比例为33%,经常要求的比例仅为17%。缺乏专业教师的引导,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五)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 在被调查者中,50%的师生认为网络教学环境下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能形成互动;37.2%的师生认为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不能形成互动。此种情况的出现导致教师不易把握学生理解并吸收所学知识的难点,不利于后续教育的深化。

(六)制约网络教学资源高效使用的因素多种多样 影响网络教学资源高效使用的因素主要有宣传力度不够、网络不通畅、资源不够丰富、资源更新速度缓慢、操作太麻烦等,其中教师与学生都将宣传力度不到位、资源更新速度缓慢列为前三个影响因素。不同的是,34.8%的教师将网络不流畅、费时太多列为第一影响因素,而学生则将其列为第四影响因素;23%的学生将相关资源不够丰富、实用性不强列为第二影响因素,而教师则将其列为第四影响因素。

三、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需求分析

(一)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从资源融合的角度来考虑,50%以上的师生认为实现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的融合比较重要;30%的师生认为实现三个专业教学资源的交叉融合对教学与实践应用极其重要。

(二)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应建设的模块 出于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大部分师生建议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应包涵考试资源库(大纲、试题、答案等)、课程资源库(课件、讲义、习题、案例)、文献资源库(法规、论文等)和智力资源库(中外财会名人、研究生导师、领军人物等);部分师生建议设置专业标准库(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和课程资源库。此外,有一部分被调查者建议开设研究性资源库,财会审及经济金融类专家教授报告、讲座、新准则解读等模块。

(三)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应提供的支持 25.9%的教师希望教学资源库能提供同行的相关资料(研究领域、成果、收获、体会等)下载,希望提供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与及时更新的比重分别为23.8%、22.4%和18.2%,部分教师建议提供在线答疑服务。学生希望提供学习资源的及时更新与下载服务比重各为23.6%,建议提供学习资源上传、其他学习者的相关资料(疑问、成果、收获、体会等)以及在线答疑服务的比例分别为19.2%、18.2%和15%,少部分学生建议提供学习资源分享、可视频对话等服务。

(四)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建设应采用的组织方式 教师最希望按照学科知识点组织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占48.7%,而学生则希望采用学习专题(或主题)、按学科知识点、按专业课程目录来组织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各占三分之一。少数学生建议按照从易到难组织或按知识结构组织。

四、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构建思路

(一)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建设原则及目标 针对现有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且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高校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应遵循标准化、学科专业性、技术前瞻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课题组按照高效率、高质量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以学科、专业大类为主线,整合高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彰显专业特色,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建设、科学管理和高效应用;充分考虑重素质、开放式、个性化、实时性和终生教育等新时代的教育特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通过高校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教学、科研和企业提供一个全新的财会审专业知识的整合平台,为网络环境下的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同时,推动陕西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改革,整体提升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课题组以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从项目规划、实施、维护与评价等方面进行高校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具体包括调研分析、资源库设计、资源库运行、资源维护与评价等步骤。调研分析主要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网络浏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明确教师和学生对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的具体需求,以便于专业资源的筛选。专业资源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应由专业人士通过收集、整理、加工、开发所得,这样才能保证所提供资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主要任务是完成资源库的总体设计方案,实现资源库建设原型的模块化。资源库在表现形式上有音频、视频、动画、文本、PPT幻灯片、图形、图像等,在使用上提供检索、阅览、下载等功能。资源库应该能够实现教师网上备课、网上交流、开设网络课程、网上布置作业、教改成果推广与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在线答疑、学习心得交流,同时各类用户也可以实现资源上传等特定功能。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重点在于理论课程资源与实践课程资源的整合、专业基础资源与综合实践资源的整合、专业知识资源与智力资源的整合,力争使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在校大学生、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以及管理层和治理层都能在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中获取自己所需专业知识。试点运行高校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并针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实时改进与完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库内的教学资源需要持续更新、整合,教学资源库的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这样才能满足各类用户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建设既要考虑到三个专业的特色又要思索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张根据各专业之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突出学科之间的共性,从而形成“一条主线,二维递进,三方整合”的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借鉴相关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架构,结合被调查者的需求,高校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专业标准库、课程资源库、教学素材库、文献资源库、竞赛资源库、智力资源库和认证资源库。

(1)专业标准库。专业标准库主要提供重点院校财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专业标准,为本专业师生提供在校期间的教与学的整体方案。通过专业标准教学资源平台,会计类院校可以相互交流,并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及时查漏补缺,完善专业标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库是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是一线教师实施教学工作、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平台。课程资源库以财会审专业大类为主线,优化整合现有的财会审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建成由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所组成的课程资源库,实现理论教学资源与实践教学资源的紧密结合。

(3)教学素材库。教学素材库主要为网络课件开发和教师备课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素材,教学素材库的建设可以避免大量重复性劳动,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优化学习。教学素材库主要包括财会审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图片、教学动画演示、教学材料(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语音视频、教学软件等多媒体资源。

(4)文献资源库。专业文献是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素材。文献资源库主要包括财会法规资源库、专业论文资源库、名著概览、国内外专业期刊介绍等。

(5)竞赛资源库。各种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竞赛资源库以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为契机,秉承“以赛促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发挥“项目牵引+团队合作+能力提升”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势,搜集、整理“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用友杯”全国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资源,有效补充现有的专业课程资源,实现专业基础资源与综合实践资源有效融合,为学生参赛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

(6)智力资源库。搭建财会审专业产学研的交流、沟通、合作平台,建成由财会审专家信息库、会计事务所信息库、会计院校信息库以及相关财会审职业组织等所组成的智力资源库,实现知识资源与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

(7)认证资源库。财会审专业各类认证考试是验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工具,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路径。通过认证资源库的建设,集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审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注册税务师考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注册金融师考试、ACCA考试等考试资源,其内容主要涵盖考试简介、考试大纲、历年真题以及模拟试题等,既为校内外考生提供考前复习的便利,又可以自行验证学习效果。

高校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关于三个专业的融合不论在“教”的方面,还是“学”的方面都是革命性的变革。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需求,不可盲目照搬网络资源,要及时筛选、梳理以及整合,上传有价值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资源库的使用价值。

五、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建设实施策略

(一)营造良好环境,实现资源优化整合 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保证这一资源库的正常运行与实施必须具备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顺畅的网络环境、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教学研究室等软、硬件资源的支持,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和融合。

(二)兼顾企业需求,实行统筹规划 财务管理、审计学和会计学是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因此财会审专业共享性资源库的建设应兼顾到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企业共建、共享相关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资源库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培养适合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合格专业人才。同时,建设必须根据经费、重点建设项目和人力统筹规划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成本与收益之间做到较好的权衡。

(三)建设高素质团队,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不仅需要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还需要拥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掌握网站开发的专业信息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除此之外,整个工作团队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集思广益、善于创新。在教学资源库后续运行中,专业任课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使用教学资源库,及时上传与本课程相关的资料,指导学生在线搜集资料、测试、答疑以及下载相关资源等。

(四)搭建反馈平台,实施资源的动态管理 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知识体系老化、理论体系过时等不适应实际教学需求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应建立及时在线沟通反馈平台,使每一个获取信息的用户成为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参与者。这样不仅能为使用者提供最新的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而且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反馈促进知识向更全面、更优化、更系统的方向整合。管理者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专业资源的整合能力,通晓网站设计和财会审专业相关知识,根据使用者反馈的信息及时更新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对其进行动态管理。首先,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设置相关资源模块;其次,进行资源库的试运行,评估点击率并结合使用者的反馈情况对教学资源库进行考评;最后,对该资源进一步优化,并随后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以此形成一个闭环的循环系统,不断往复行进,从而实现教学资源库的动态管理。

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高校财会审专业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将日渐变得完善。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融入动态管理的理念,通过反馈平台共享和开发教学资源,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与融合,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等学校财会审专业教学资源库优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1BY4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峰:《会计专业职业导向型共享性教学资源库的设计思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银样军:《如何建设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会计专业实习收获和体会篇7

学分是学生修习完某种课程的证明、认定,具有学习成果认定的功能。学生修习了某一门课程并且该课程总成绩及格(60分以上)的为通过考核,取得该课程的学分;课程总成绩不及格(59分以下)的即未通过考核,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学分也用来计量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外的某些学习活动,比如很多高校设立了创新学分或自主化个性学分等,以倡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如根据《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西校〔2006〕349号),学生在学科竞赛或综合类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部级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者分别计7、5、3、2学分;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和优秀奖者分别计5、3、1、0.5学分;获校际(或区域性)一、二、三等和优秀奖者,分别计2、1、0.5、0.2学分;获校级一、二、三等奖者分别计0.5、0.2、0.1学分。此外,学分还可以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学习成果加以认定。如,韩国设置了终身教育国家研究院,专门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学习成果加以认定,一些原本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的人,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学分之后就可以弥补某些课程的不足。学分的学习成果认定功能对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继续教育与初始学校教育的衔接问题、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问题及非正式、非正规学习成果的认证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校际间的沟通和交往功能

校企合作以及高校间学生跨校选课、跨校辅修等均需学分互换/置换,学分互换/置换可以缩短学生流动完成学业的时间,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学分具有沟通和交往的功能。学分的沟通和交往功能表现在高校内部不同专业的学分转移:如某学生从A专业转到B专业,在该生转移过程中他在A专业已经获得的学分全部或大部分可以转移到B专业;高校间的学分互换:即学生除了学习原来学校的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作为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他院校所承认;国家间的学分互认:如何加速与国外高等教育的接轨、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强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均离不开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换。此外,学分的沟通互和流动功能还体现在校企合作学生流动中的学分置换中,学生可以修读企业、培训机构的相关课程或参加实习、社会实践并获得学分,上述非修读本校课程所得学分可以转换为本校学分。学分成为高校间交流的纽带。伴随着校际间合作与交流的日益加深,学分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为加速校际之间课程共享和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学生学业等级评价功能

检测学生学习质量就需要学分绩点(即gradepoint)。绩点是课程学习质的体现,能够充分反映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程度。绩点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百分制绩点=(m-89)/10,其中m为一百分制成绩,绩点<0时为0,表示该门课程不及格,必须重修。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校为了计算方便,以A、B、C、D、E等英文字母为代号,每间隔定量分数段划分为若干档次来计算。这种按每档次上限计算出的绩点简便明了,便于操作。如传统的绩点制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分为五个等级,并给每一级相应的绩点,见表1。学校通过学分绩点来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绩点成绩决定着学生是否能拿到学分,也是评判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的基础。

4.课程(体系)调整的杠杆功能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需结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动态信息及时准确地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合理分配不同教学层面、不同类型课程间的学分比例,都是学分调整课程体系杠杆功能的体现。学分是调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的一种手段,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理论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为70%~80%,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0%~30%等。学分是高校调节课程类型/别的手段,如某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必修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为70%~85%,选修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5%~30%;通识类课程占总学分比例为10%~15%,专业课程占总学时比例为10%~15%。学分也是高校调节某一具体课程的手段,比如某高校高等数学课程,理工类各专业为10学分,经管类各专业为8学分,同一课程在不同学科(专业)中的地位或重要性不同,所以其学分也不相同。学分在高校构建多模块、多层次、多形式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在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毕业资格认证的功能

高校将学生取得一定数量的学分作为毕业标准,学分起到毕业资格认证的作用。各个高校对学位学分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即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学分要求也不同。如,根据《南京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分制管理办法》(南字发〔2010〕21号),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所要求的毕业总学分为150学分左右,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所要求的总学分为170学分左右。有的国家为了鼓励公民终身进行学习,对取得学分的时间不加以限制,如韩国政府将公民取得的学分通过学分银行积累起来,只要在政府许可的高等教育机构里获得符合相关规定的140学分,政府就自动授予其学历。除了对毕业学分总数有所要求外,高校也会对学分绩点做出规定。学生除了在学校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所修全部课程(或所有必修课等)平均学分绩点(generalpointaverage,缩写为GPA)达到一定数值,方能获得学位。平均学分绩点=∑(所修课程成绩对应的绩点数×课程学分数)/∑所修课程的学分数。一般而言,学生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之外所有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2方可授予学士学位。

6.奖惩功能

学分能够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可以作为惩处、评奖、评优的依据。很多高校将学分作为实现某种管理的手段,这就是学分奖惩功能的体现。如根据浙江大学浙大本发〔2011〕3号文(《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关于<浙江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细则(2008年9月修订)>中退学条款补充说明的通知》),学生在读期间出现一个长学期(秋冬或春夏)中修读取得规定课程学分不足12学分的给予退学警告,累计学分达到长学期平均学分20学分的除外。文件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退学:在读期间第二次出现退学警告者;在读期间学满2年,获得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课程的学分不足55学分者;在读期间学满3年,获得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课程的学分不足80学分者。学分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奖惩的依据,是一种奖惩尺度,具有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对高校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7.计量教师工作量的功能

教师工作量的计量并非学分基本职能,而是学分与学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得学分具有了此项功能。学时(classhour),亦称“课时”,教学的时间计量单位,1学时指1节课的时间。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的解释为:学时(classhour,period),亦称“课时”、“教时”,教学时间单位;随年级不同,1学时可分别规定为30~50分钟;每个学年内的授课时数称学科总学时,均由学校教学计划具体规定。学时是教师教学时间的测量单位,而学分与学时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学分间接地具备了计量教师工作量的功能。因此,学分不但是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也为测评教师工作提供了一种简易而连贯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分也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一种单位。在现行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中,大多数高校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计划学时设为基数,再乘以适当的合班系数,作为教师教学工作量,其度量衡大部分采用“课时”(即“学时”)。

8“.货币”功能

在学分制管理下,很多高校进行学费收费改革,学费以学分计算和收取,将学分和收费挂钩,使得学分具有商品属性。学校在收取费用时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学生所选学分的多少来确定的,学生将按照所修学分的数量缴纳学费。如,依据《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学校在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中实施学分制学费收费,学分制收费由课程学分费和专业注册费构成。其中,课程学分费按学生所修每门课程规定的学分收费,每学分学费100元。“按学分收费既是计费管理问题,也有促进教学制度改革的功能。在课程结构与培养方式明确的前提下,通过按学分收费形成教学投入与利益分配挂钩的机制。”按学分收费使学生有更大的选科、选课、选师、选时的自由度,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分的功能正在逐步扩大,正确领会学分的功能对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会计专业实习收获和体会篇8

一、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胜任能力的因素

(一)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因素

人的大脑是一个信息系统,系统从外界(环境)接收信息是系统的输入过程,系统接收的信息量取决于外界对系统的传输方式和系统本身对信息的接收能力。因此,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环境,二是会计人员自身的能力。

环境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育和实践经验。环境中的知识能通过扩散规律使会计人员获得专业知识。当会计人员处于知识离子浓度高的环境中时,通过接触发生渗透作用,使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从低水平向高水平靠拢。这种规律有三种表现形式:

(1)“名师出高徒”。名师是一个“高渗体”,接受名师的教育很容易使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到较高的水平。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具有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又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原理和方法。因此,管理职业教育的机构应选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任教。

(2)“人才链现象”。如果会计人员所在单位的学术(或学习)气氛浓,平均水平高,必然能通过环境的作用,加速会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

(3)“信息流效应”。知识信息、文献资料、图书情报等的质量和数量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也有重要的影响。这意味着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应注意教材、文献资料的编写质量。

(4)会计实践可以使会计人员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检验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是否真正弄懂,促使将未弄懂的专业知识在会计实务中弄懂;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书本上难以获得的职业经验。此外,会计人员通过完成会计工作及在完成会计工作时对会计问题的分析、判断等也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因此,职业(实践)经验是影响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人能力是指同样的教育和工作环境,不同能力的会计人员获得的专业知识是不同的。因此,会计人员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是影响其专业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胜任能力的因素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胜任能力是指会计人员顺利完成某项会计工作时在主观上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对实际的会计工作,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能力包括在会计活动中的实务能力和认识能力。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在会计工作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大脑是一部信息处理机器,机器进行加工处理,提供信息的能力取决于从环境中获得数据的质量、数量和机器自身的性能。依据这一事实,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胜任能力的因素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人员自身的先天素质,二是会计人员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素质。先天素质影响着人的能力形成和智力发展。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先天素质在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会计人员的先天素质是影响会计人员业务胜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后天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对会计人员的强制约束力、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力,迫使会计人员提高自己的业务胜任能力。因此,社会环境是影响会计人员业务胜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会计人员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影响着会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此外,会计人员某些先天素质缺陷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从而发展他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业务胜任能力。因此,教育环境是影响会计人员业务胜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3)会计实践: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中,必然要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就会与自己的能力欠缺或薄弱发生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就能形成会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或使业务胜任能力得到提高。此外,会计人员的某些先天素质缺陷也可以通过会计实践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从而发展他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业务胜任能力。因此,会计实践是影响会计人员业务胜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专业知识和业务胜任能力与取得会计业绩的关系

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胜任能力与顺利完成会计工作,取得会计业绩的关系如何呢?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为会计人员提供了会计实务操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制定具体会计流程的依据,是取得会计业绩的必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有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会计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那些不确定因素做出合理的解释,找出其中的原因,确立采取的对策。反之,若不能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予以合理的解释,意味着会计人员虽已获得了专业知识,但没有能力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有不同情况的会计工作中,难以顺利地完成会计工作并取得会计业绩。因此,对参与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能依据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予以合理的解释、判断和推理所具有的能力也是取得会计业绩的必要因素之一。

至此,我们已经构造出了取得会计业绩的两个要素,其中专业知识是思想,能力是分析、判断和推理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原因。两个要素合并为整体,共同决定会计人员的会计业绩,或者说会计人员的会计业绩是由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共同决定的。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分析

(一)会计人员合理知识结构的需求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全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理论、方法、技术都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又缩短为15年,20世纪末缩短为5~10年,21世纪初预计为3~5年。同时,由于各个专业学科的知识量愈来愈大,因此,要求受教育的时间不断延长,每一具体课程的内容也不断地加深、加宽和加重,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通常是比较成熟的学科,不成熟的学科通常不能设置课程。这意味着大学生们在校攻读时有些课程还没有成熟,是未引进人们重视的新知识,但当他们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这些知识很可能已经陈旧了,甚至过时了,又有更新的知识出现。国外有人统计,一个学生在校学习获得的知识5%~10%是将来必须的,而90%~95%的知识是在工作以后的不断学习中获得的。因此,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日益激增与会计人员接受信息的时间限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专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会计人员生命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与会计人员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之间存在矛盾:专业知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与现在学校所设专业研究方向越分越细,以及各个专业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的局面等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合理。人们积累知识总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功能。为了实现这种特定功能,必须形成与这种功能相应的知识结构。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因此,为了顺利地完成会计工作,就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结构的类型

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实践经验获得的。会计人员通过教育主要获得的是会计的理论知识,而我们知道,会计理论研究会计的职能、作用、对象、任务、准则、种类、方法以及各种差错的弊端的规律性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会计理论为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提供一种基本思想,它能帮助会计人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和判断,具有指导作用和预言作用。思想具有通用性,它是从大量的具体会计实务中抽象出来的。一个人只有获得了会计理论,才能面向不同的企业进行科学的会计工作。因此,扎实的会计理论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的理论基础,是构成专业知识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会计理论通常以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作为主要特征,它给出有关的事实、定义和公式。例如,短期借款是一种流动负债,这个定义在通过财务比率分析,如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进行核算、分析时是必须的,因为流动负债是这些比率中的一个比例因子。

实践经验是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践经验主要获得的是过程式知识(preocedural konwledge)。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科学,会计理论只提供了进行会计工作的思想,不是会计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程序和具体方法(因为不同的企业,其会计的具体程序和具体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取得会计业绩通常与采用的具体会计程序密切相关,与此有关的知识是过程式知识。过程式知识主要是由完成具体会计任务的规则或步骤构成,它强调的是会计工作的过程,通常该知识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出来。

综上所述,按影响专业知识的因素模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是由过程式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两部分构成的。

(三)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容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无此专业知识,就不可能成为会计人员。但是,现代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这一特征又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专业是分工的结果,分工越细,专业越精;专精是需要的,但专精不能孤立,专业越精,发生关系的方面也越多。如同建宝塔,塔越高,则塔的基础应越宽,专精需要广博的知识,专精的结果也扩大了知识,也提高了专精的水平。因此,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一座宝塔,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是应用专业性知识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如数学、外语、逻辑学、心理学等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文化素质和修养。

会计人员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应是以博促专,以专取博,专与博相结合。但要直接构造出会计人员的具体专业知识结构将是非常困难的。根据结构—功能的方法论,事物内部的结构与外在的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作为一个职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本身是一个“黑箱”,我们无法直接通过直观感知找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到底有哪些,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在从事会计业务的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即专业知识结构在从事会计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来把握专业知识的内容与结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结构—功能方法中的“黑箱方法”,即通过会计人员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应具备的功能来间接反推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

会计人员在企事业单位中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专业知识结构主要是满足其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内存需要。

(四)会计人员获得专业知识的途径

根据上述分析,专业知识由陈述性会计知识和过程式会计知识构成。其中会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通常是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获得该知识的质和量由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内容和接受教育的方式来决定。获得过程式知识的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会计人员从自己亲身的会计实务过程中获得过程式知识;二是会计人员可以从其他会计人员的会计实务资料中学得过程式知识,因为我们知道,会计实务的过程和会计实务的资料都是构成会计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式知识的获得应与会计经验密切相关;三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类型的教育或培训班也能使会计人员获得过程式知识。从过程式知识获得量的多少来考查,通常从事专职会计实务的会计人员获得的过程式知识要比非职业会计人员(如只从事大学会计学教学的教师)多。因此,可以认为,过程式知识通常是在专职的会计实务中获得的。

1、会计教育在获得专业知识中的作用。如前所述,会计人员通过接受教育获得陈述性知识,通过会计实务获得过程式知识。因此,获得陈述性的知识通常先于获得过程式知识,虽然通过会计教育的方式难以获得过程式的知识,但在某些条件下,也能促进过程式知识的获得。大学的教育类型、教育方式很多,但有两种教育类型值得注意:

一类是传授怎样做的规则,它主要讲授完成某项会计工作应遵守的步骤和程序,几乎不对规则做出解释。但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企业的环境、状况不同,所使用的规则不同,而这样学到的规则,只是表面的,没有学到规则的实质,即学到的规则是死的,难以进行推理,难以对不同的会计对象灵活应用。因而学习怎样做的规则难以获得过程式知识。

另一类是传授理解规则,即讲授为什么要有这种规则。在教学中主要解释会计的步骤,说明为什么要执行这些步骤,这些步骤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会计人员通常获得的是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而不是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但由于在此之前,会计人员对资料中所用到的会计规则的原因、相互关系等已经通过会计教育方式学习过了,就等价地获得了具有因果关系的会计实务资料,即通过会计实务资料和先前的教育,使会计人员获得了会计的步骤,为什么要执行这些步骤及这些步骤之间的联系,因而这类教育有利于过程式知识的获得。这种教育方式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好处,因为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常常是时间紧张,压力大,难以获得较高质量的解释性会计实务资料,用这种教育方式弥补了这个缺陷。

2、会计经验和实务资料在获得专业知识中的作用。流行的学习理论指出,教育不能导致过程式知识的获得,只能获得陈述性知识。过程式知识可以通过职业的实践过程来获得,或者在教育中引入实践资料并用有关陈述性知识进行解释和验证来获得。会计实务过程和会计实务资料是会计工作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经验对会计过程式知识的获得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当然,不可能所有的会计经验都有利于过程式知识的获得,会计经验是从实际的会计工作和完成会计工作后的有关资料中取得的。要获得过程式知识,就必须要求有准确的、完整的有关会计的直接资料,否则,片面的、不准确的资料将造成误解。由会计实务提供资料的质和量依赖于会计人员所下结论的质和量及会计过程中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在会计实务中,常有大量的实习会计人员,他们本身缺少会计实务的经验,因此由他们提供的会计资料在引用时应特别小心,在将会计实务资料引入后续职业教育的教材中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会计实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虽然通过教育获得了陈述性知识,但过程式知识主要是通过会计实务过程获得的。在讨论通过会计实务获得有关的过程式知识时,我们假定会计人员是独立进行会计工作的(即具有过程式知识的会计人员提供的帮助除外)。实践证明,即使是受过完整教育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如果手边没有会计实务资料作参考,面对大量的会计实务,也会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原因是只有陈述性知识,无法形成具体的会计程序或会计步骤。因此,在会计实务中若没有任何会计实务资料,将难以获得过程式知识。

在会计实务中,有两类会计实务资料与获得专业知识有关。一类是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它说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会计结果。这类资料有助于获得过程式的知识。由于会计人员能直接从解释性的会计资料中得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而不需从会计结论推出原因,由此,会计人员能把这些解释性的会计结论及正在进行会计工作时的其他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自己正在进行的会计工作的规则,也就获得了过程式知识。虽然会计人员能迅速地从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中学到会计规则,但也应注意解释性会计实务资料也可能是不准确的、不适用的。

另一类是有关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它只提供有关会计实务的结论。会计人员要从中学到过程式知识,必须从结论中推理出正确的因果关系,这是困难的一步,因此,这类结论性的会计实务性资料,大都无助于过程式知识的获得。从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中要获得过程式知识的难处还在于会计人员把从这些会计结论所推理出的东西作为依据,会使他们随便地改变正在进行的会计工作程序,反而把自己的会计工作引向歧途,因此,只有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无助于产生过程式知识。

在某些条件下,当会计人员能从结论性的会计实务中推理出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时,有可能学到过程式的知识。例如,当会计人员遇到的会计工作很简单,以致很容易从结论性的资料中进行推理,并得到正确的因果关系,这实质上是等价地获得了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因而可促使过程式知识的获得。又如,会计人员在参与具体会计实务时,已得到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但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了因果理论的知识,这种因果知识能够用某种方式对其结果进行解释,由此也等价地获得了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因而,具有这种因果理论知识的会计人员也能从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中获得过程式知识。

根据上述讨论,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是获得过程式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不论在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之前还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之后,工作经验都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对获得会计师资格以前的实际工作经验有较为详细的特殊的标准来规范,也要求企事业单位对其从业人员在设计与执行实际工作经验计划负责并记录他们的经验。

三、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胜任技能分析

能力是会计人员完成某项会计工作时在主观上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会计人员在完成某项会计活动时,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各种能力的总和构成会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它是衡量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的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所达到的水平。会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五种基本能力构成(如图3所示)。这些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都在业务胜任的能力结构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单纯追求某一能力的发展,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发展,会造成业务胜任能力的失衡,形成业务胜任能力的畸形。

观察能力是会计人员收集会计信息、获得对会计对象感性认识的基本心理素质,观察能力是保证顺利完成会计工作、取得会计业绩的重要心理因素。敏锐的观察力使会计人员能够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线索取得显著的会计成果。

记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仓库,它为思维提供原材料。会计人员在思考问题时所应用的材料大都来自记忆,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要求有较好的记忆检索的功能,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思想材料,为确定会计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及时提供材料。知识老化的周期缩短,更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

思维能力在整个会计工作过程中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对会计工作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较强的思维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空洞的头脑是不可能进行思维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的知识越丰富,技能技巧越熟练,思路就越灵活,判断就越准确。此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事实的判断力强,得出的会计结论更符合事实。

想像能力同样重要,因为知识毕竟是过去的已有的东西,它是有限的,而想像力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上一篇:财税公司销售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金融公司新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