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范文

时间:2024-02-04 10:29:05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篇1

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残联在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康复事业关系到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是残疾人就学、就业、脱贫、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推进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让康复进社区。但是,农村社区的康复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困难多。我就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提出加强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一、王江泾镇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

王江泾镇是嘉兴的北大门,北接江苏盛泽,南临嘉兴市区,20xx年实现生产总值XX.X亿元。全镇有行政村XXX个,社区居委会7个,总人口79XXX人。至20xx年全镇办证残疾人1XXX人,占总人口的XX.X%,其中肢体残疾人XXX人,占残疾人总数的XX.X%;听力残疾人XXX人,占XX.X%;语言残疾人7人,占XX.X%;视力残疾人XXX人,占XX.X%;智力残疾人110,占XX.X%;精神残疾人XXX人,占XX.X%。年龄在18岁以下残疾人XXX人,60岁以上残疾人XXX人,处在劳动年龄阶段的残疾人XXX人,占残疾人总数的XX.X%。

全镇现有农村社区康复指导站XXX个,有专职康复指导医生或指导员XXX人,大部分康复指导站都依托所在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从实施社区康复工作以来,共实施白内障手术30例,普及型假肢装配人数7人,听力障碍佩戴助听器XXX人,聋儿康复训练人数5人,目前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肢体残疾人XXX人。经统计,目前有需要康复服务的残疾人人数105,其中肢体残XXX人,脑瘫7人,语言残XXX人,智力残XXX人,视力2人。社区康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残疾人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镇社区康复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来源少,主要是向上级残联申请,康复工作的经费没有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预算,各级财政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资金投入偏少。由于经费有限,社区康复指导站硬件设施不完善,人才队伍层次较低,除田乐社区康复指导站有较完备的康复器材外,其它的指导站康复器材较少,有的仅能提供咨询服务。二、社区康复工作、康复知识缺少广泛的、有深度的宣传。农村社区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大部分人还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三、康复治疗基本上是以狭义的治疗后康复为主,尤其是仅仅把非医疗性的器械训练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等作为一项社会服务项目。四、缺少有效的社区康复的评价机制。对社区康复的有效性、针对性还没有建立一套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缺少有效的依据。二、加强农村社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康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各级政府要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投入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的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农村地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加大基层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目前,农村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农村社区没有一个康复网点,许多残疾人想康复而无处康复。而有的地方有康复服务网点,但基础设施落后,提供不了应有的服务内容,只是虚有其名罢了。由此可见,要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起码要先为他们提供一个必要的康复场所和较为完备的康复器材。完善的康复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具备这个条件,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才能有效的、全面的展开。

(二)加快农村社区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康复服务的水平。

康复工作是一个全方位、多学科、深层次的技术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技术人才。农村地区缺少专门的康复人才,不能够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内容,所能提供的康复服务与残疾人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XX%的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主要是在社区内进行的,要依靠农村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立一只有社区领导、卫生人员、社区志愿人员、残疾人家属等参与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基本队伍。同时,医疗卫生部门、残联康复机构应针对不同的康复内容,加紧培训农村社区康复的技术人员。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

(三)加强社区康复服务的能力建设,促进社区康复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农村社区康复工作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农村社区康复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是残疾人参与社区康复的积极因素,也是促进社区康复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目前农村社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康复人才匮乏,造成社区康复工作的层次低、手段少、能力有限,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强,仅仅能满足一些简单的功能训练和咨询服务,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参加到社区康复中来,能够提供的服务离残疾人的需求有较

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第2页

大的差距。社区康复要在完善现有功能障碍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康复服务的能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有效的康复服务,真正提高残疾患者的功能水平,使患者重返社会,担负起他们能承担和应承担的社会职能。

(四)加强康复工作的宣传,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

残疾人康复工作在社会上,甚至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中并不是都很了解和熟悉,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大部分人还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工作;让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知道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依托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康复指导站、志愿者组织、民政、慈善、托养机构以及残疾人家庭等社会力量开展康复知识、康复服务的宣传,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进行康复技术指导,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

(五)建立农村社区康复工作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康复工作有效开展。

为使农村社区康复工作有效开展,要建立三个方面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从完善康复工作体系的角度,对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及服务网络建设,政府、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的工作职责与内容的评价考核。二是结合现实工作状况,对各类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就最具代表性的康复服务内容的评价考核。三是综合反映残疾人及其亲友在掌握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实现全面康复和对康复服务满意度的评价考核。通过建立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康复工作有效开展。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篇2

按照市残联的工作要求,与区卫生局共同实施了“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经过医务人员、残联干部的辛勤努力,开展了康复需求筛查、签订康复服务约定书、提供上门康复服务等工作,为各类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简易的健康体检和康复知识咨询,并指导残疾人进行生活技能、自理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功能康复训练。现汇报如下:

一、试点工作概况。

20__年,我区在两个镇进行了“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试点,今年6月份又在全区18个镇、街道(园区)全面推进。两镇从20__年1月1日起、其余各镇、街道(园区)从20__年8月1日起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医生正式开始上门进行康复服务。

据统计,全区18个镇、街道(园区)有持证残疾人13827人,进行康复需求筛查8186人,签订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约定书7024人,占有康复需求残疾人的85.8。(其中肢体残疾3670人,智力残疾1570人,视力残疾807人,听力语言残疾583人,精神残疾363人,多重残疾32人。)

二、领导重视,形成共识,做好准备工作。

作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试点区,区政府非常重视,在04年初列为区政府122项重点工作之一,区残联以及残康办成立了由区残联、卫生局、财政局、两个试点镇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拟定了试点工作计划和社区康复服务约定书,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原则、服务内容、工作步骤,保证了我区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在20__年10月13日与区卫生局一起在洞泾镇召开两个试点镇工作研讨会,市残联、市卫生局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会上对“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的对象、要求、工作节点等作了说明,与卫生部门明确了工作职责,各级领导也提出了试点工作要求。

三、摸清底数,互相配合,推进试点工作。

根据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应努力做到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满足残疾人的迫切需求的原则。我们认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要从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出发,并结合当前社区卫生工作的一些特点来开展工作。在实施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对2个试点镇的居(村)委会行政主任、社区医生进行康复知识培训,明确康复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由行政主任、社区医生上门对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调查摸底,填写《康复需求登记表》,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

第三、卫生、残联齐心协作,确保整个试点工作的扎实推进。一是区残联、区卫生局分别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纳入到对相关的基层残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考核内容之中。二是试点镇残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方共同对“服务约定书”的内容进行多次的探讨、研究,完善相关服务内容,力争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作为试点工作的启动标志,20__年12月23日在张泾村举行了“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签约仪式,10名视、听、肢、精、智等残疾的残疾人代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康复服务约定书。

四、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

1、为了进一步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全区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我们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6月17日,与区卫生局联合召开会议,进行工作部署。会上,两个试点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下发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基层残联和社区卫生中心在7月份完成对残疾人的上门康复需求调查,在8月份开始上门服务,并要求重点做好各类残障儿童(包括新生残障儿童的早期康复服务)、新发生的“三瘫一截”患者和患有各类慢性病的残疾人的康复服务。

2、为扎实推进此项工作,区残联、区残康办要求各基层残联分别组织社区残疾人工作助理员和乡村医生就“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作的签约形式、服务内容和步骤等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了解了各项康复业务知识,掌握了开展工作的具体要求。

3、9月、10月两月又对各基层单位开展的“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进行了抽查。针对存在的问题,11月4日,区卫生局、区残联联合召开了有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管领导参加的会议。会议总结了前阶段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下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进行了探讨。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开展康复服务既满足了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又为残疾人康复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残疾人康复工作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开展“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第一、康复知识不够普及,基层康复工作者队伍专业知识比较

欠缺。一是参加服务的乡镇社区医生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对整个残疾人康复的理念认识不清,对各类残疾人所需要的康复服务不太了解,在实施康复服务中从医疗康复考虑得较多,缺少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康复需要提供相应的康复指导,服务方式简单化,资料填写不到位。二是残疾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不强,有的视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的康复需要较专业医生的诊疗,社区医生就难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引起残疾人不信任医生,不欢迎医生的上门服务。

第二、社区康复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我们认为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依托社区康复服务机构。而各镇(街道)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正在逐步完善之中。在农村地区地域广、居住分散,镇、村、家庭三级康复服务体系还未建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项工作的实效。

六、做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具体体现。提供条件帮助残疾人康复,使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是政府的职责,是社会各方面的义务。

1、要运用社会化手段,整合社区资源,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广大残疾人生活在基层、生活在社区,因此我们要在动员社会、调动各种力量,整合康复资源方面不断探索,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康复工作的支持。一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到社区建设之中,为残疾人提供就地就近的服务。二要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载体、家庭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康复站为骨干的康复训练与服务三级网络体系。三要以“资源共享”的理念在社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设立康复点,提供康复服务。

2、加强康复业务培训和宣传。加强康复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保障。因此,要发挥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加强对残疾人康复需求筛查工作的指导和对康复服务医生的业务培训,建立一支素质好、有技术的社区康复服务员队伍。要加强对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宣传,帮助树立康复信心和信念,变要我康复为我要康复。

3、卫生部门和残联要形成合力。在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中,要做到残联、卫生分工不分家,逐步形成区残联、区卫生局抓管理,基层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落实,村、居委干部、社区医生抓实效,残疾人协会、社区助残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康复服务工作格局。

4、规范服务、提高质量。残联和卫生部门要做到“五个定”即一定服务对象、二定服务内容、三定服务方式、四定服务时间、五定服务人员。

社区康复医生要加强业务学习,熟练掌握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充满爱心、真心,耐心为残疾人服务;要在服务中加强与残疾人的沟通,增强其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

5、建立完善的检查和考核制度。区残康办要根据本区实际,确定评估标准和考核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对康复服务项目、服务时间及康复服务记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以最大程度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实际康复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县活动,不断完善康复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康复服务范围、不断丰富康复服务内容、不断提升康复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康复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我县残疾人康复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县以《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方案》、《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为标准,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整合、整体推进”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提高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扩大残疾人受益面。到“十二五”中期,我县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县达标。

三、创建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残疾人社区康复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坚持“以人为本,常抓不懈,务求实效”的工作理念。从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出发,采取医学、心理、社会和教育等方式,通过县、乡镇和社区三级服务网络,满足残疾人多样化康复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康复质量,使他们残缺的功能得以恢复,潜力得到挖掘和发展,全面参与社会生活。

(三)坚持“巩固提高、大胆创新、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巩固已有的工作成果,总结经验,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内涵,全面推进社区康复服务工作。

(四)坚持“重点实施、分类指导、普及服务”的工作方法。以实施“三助工程”、“国家公益金项目”、“民生工程”等重点康复项目为契机,对不同类别的残疾人进行指导,开展普及服务,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四、创建周期和实施步骤

(一)创建周期

社区康复达标县创建工作从2008年1月开始到“十二五”中期结束。

(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1)建立创建社区康复达标县组织工作体系。成立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县工作领导小组和审评工作办公室,分解确定有关单位的创建工作内容和职责,加强创建协调,确保创建活动科学有序,稳步健康地推进。

(2)制定创建方案。按照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和《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方案》,结合我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实际,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做到创建工作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有步骤、有要求。

2、创建阶段

组织召开全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现场会,部署我县创建工作。根据《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标准》,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社区康复工作。

3、检查验收阶段

(1)自评阶段:每年按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2005-2015年)》的工作要求,对辖区内的乡镇、社区进行一次自查评估。在自查评估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自评合格后,每年11月底前向市审评工作办公室提交复评验收申请和材料,精心准备迎接上级复评的检查。

验收申请材料应包括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县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检查验收的请示及对申请复评验收的乡镇、社区检查验收评分表,申请复评验收的乡镇、社区自查报告及自查评分表。

(2)复评阶段:县审评工作办公室根据提交的验收申请请示和材料,统筹安排,组织检查验收组进行实地检查,并对自评结果进行复核。

(3)抽查认定阶段:根据自评和复评结果,县审评工作办公室将创建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并将结果上报市审评工作办公室,由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技术指导组进行抽查认定。

五、主要任务

按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和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县、乡镇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要完善政策,保障残疾人的基本医疗,扶助贫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成立县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要按照辖区覆盖人口每人每年不少0.3元安排社区康复工作经费。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为单位,整合资源,普遍设置不少于30平米的社区康复室,并配备经济实用、便于社区使用或家庭租借的康复器材、普及读物;采取专职兼职等形式,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聘用等方法,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1名,社区康复协调员配备率达到80%。

(二)将残疾社区康复工作切实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服务内容,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社会化进程。要充分发挥县城现有医疗网点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六位一体的综合功能,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以县直医疗单位分支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为依托,设置康复室,康复室设置率达到80%,康复员培训率达到95%;积极开展残疾人筛查、诊断,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社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需求和服务档案,及时做好工作记录,动态反映需求变化;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有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需求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做好康复知识普及和转介服务工作,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创建任务。为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县工作,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卫生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教体局、县残联等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工作领导小组。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重大事项的决策、部署和协调,定期听取汇报,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创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残联。具体负责制定工作计划,掌握工作动态,总结典型经验,组织开展创建活动,督促检查落实进度,定期向创建领导小组汇报工作。各乡镇、社区作为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创建的责任主体,要承担起各自的创建任务,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把达标区的创建工作纳入本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区的工作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创建工作,落实具体责任,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创建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大配合力度,形成服务合力。社区康复服务是政府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办的一件实事、好事,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社区康复服务合力。卫生部门要做好各康复站(点)的设立和康复技术人员的选配工作,协助残联组织康复技术人员培训,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筛查工作,检查督促各医疗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开展康复医疗和训练指导。民政部门要有效利用社区资源为残疾人康复训练提供康复活动场地,为贫困残疾康复对象提供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开展在校康复训练活动;财政部门要为社区康复创造条件,落实专项经费;残联要组织协调创建工作的实施,指导基层开展创建工作;宣传、公安、劳动保障、计生、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协助残联开展工作。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建氛围。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县的创建,要紧紧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英特网、板报等多种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建立宣传网络,宣传创建活动的意义,传播残疾预防常识,普及康复和保健知识,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康复的认知度和知晓率,调动广大残疾人和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创建水平。加大培训力度,将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县的目标要求和相关知识列入相关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专业化水平,使其成为创建工作的骨干力量。

(五)加大服务力度,拓宽服务形式。在广泛开展“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活动的同时,要依托三级网络,加大对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力度。一是要依托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县属医疗机构,为残疾人开展康复医疗、康复评估、训练指导等服务;二是要依托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对卫生服务站技术指导,实行医疗优惠、开展康复咨询服务;三是要依托社区康复站、社区卫生服务站,针对残疾人的不同需求,为残疾人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指导功能训练、送医送药、送康复知识、为残疾人家庭租借康复辅助用具等多种形式的康复服务;四是要组织社区助残志愿者,积极为残疾人开展康复助残服务。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篇4

调研中,大家发现,在改革开放30年成果滋养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各级残联的不懈努力,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已初具雏形,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服务全面拓展,残疾人得到了社会服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广大残疾人能够较充分的享受改革和发展成果,对当前的生活比较满意。但是,调研中也发现了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对建立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清

建立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事关残联和残疾人工作大局。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各级残联仍未做好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准备,思想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不够,未把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摆上残联和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重心仍放在日常工作上,没有对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更缺乏科学合理的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二是认识不清,尤其是对服务体系的概念、内容、体系、方式方法等存在模糊认识,对服务体系的认识普遍停留在当前残疾人工作上和给予残疾人物质帮助上。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不仅仅包括物质,还包括精神和环境;不仅包括基本的生存服务,还包括发展和享受;不仅包括公益,还包括义务和经营。在这方面的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对构建服务体系的方式方法探讨不够。构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不仅是残联要办的事,而且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做好的事。目前各级残联虽然认识到这是一项社会化工作,但是如何走社会化道路,明显思路不清,方法不足。

2.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明显落后

市北区属于城市核心区域,社会服务体系虽然不完善、不系统,但残疾人仍可以享受到大量的社会化服务。如医疗康复、文体活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安养托管、无障碍等。但是胶南市的农村地区的广大残疾人能够得到的社会服务,却少得可怜。社区康复、文化体育、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心理支持、安养托管、无障碍设施等非常少,其社会服务大多集中在生活救助和社会救济方面。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3.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资源整合不够

一是内容不足。当前残疾人能得到的服务大多局限于残联开展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凡是残联业务开展得好的,残疾人得到的服务就好,如残疾人康复、教育等。凡残联工作开展得不好或没有开展的,残疾人得到的服务就不够,如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设、残疾人安养托养、交通旅行等。二是各个服务项目结合不够,配合不足,未能形成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如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就读的残疾人学生得不到科学系统的康复服务,而康复机构中残疾人也得不到系统的教育,康教不能合一。三是各类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形不成社会服务合力。市北区每2000-5000人就有一个社区医疗站,为居民开展医疗服务,但是这些医疗机构大多未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也不够。四是有些服务项目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实实在在地为残疾人服务。比如为社区康复站配备的康复器材,有的是健身器材起不到康复作用,既浪费了资源,又占用了残疾人急需康复器材的购置资金。同时,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这些器材利用率不高,残疾人较少到康复站进行康复。又如,劳动部门的一卡通就业服务系统的利用率也不高。对残疾人的培训针对性也不强。

4.残疾人服务人才匮乏

由于为残疾人服务的要求较高,专业性强,准入门槛较高,从事残疾人服务的人员较少、不能满足残疾人服务工作的需求。比如镇街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待遇不够,专业化服务能力较弱。又如社区康复人才不足,缺少对残疾人康复的指导,尤其是残疾人在使用康复器械时没有得到科学指导,造成残疾人不会使用健身器材,造成社区康复站配备的康复器材使用率低,人机不能合一。

5.残联组织内部的体制机制不适应服务体系建设要求

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作,必须走社会化道路,坚持“政府主导,残联引导,社会主办”的方针。但是,目前各级残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残联主办”上。这样将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需求,造成社会服务资源不足。同时,残联内部结构起不到有效引导、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开展为残疾人服务上来。残联开展的工作也起不到政策扶持、资金扶持、舆论引导、行业管理等作用。

6.残疾人社会服务政策不足,资金不够

目前,全市在残疾人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全市统一的指导和引导。同时,资金投入不够,起不到政府主导的作用。政策法规也起不到有效动员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

二、对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转变残联职能,完善体制机制

要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我们认为,应该将原来的“政府主导,残联协调,社会参与”转变为“政府主导,残联引导,社会主办”的方针。残联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职能也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场“革命”。

1.社会人才(如社会志愿者队伍)参与社会服务体系的管理和引导;

2.社会资金参与社会服务体系的引导和指导(社会资金如何投放才能达到既为残疾人服务又为自身创造实现双赢);

3.社会服务方面的行业管理和规范;

4.社会服务的保障与服务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5.社会服务中,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残联组织要在政策法规制定、项目管理、技术指导、经费资助和残疾人服务评估、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深圳市罗湖区残联辅助器具服务将项目管理、直接服务和评估督导3项职能分开,由残联制定政策、实施项目管理和经费资助,由康复中心或康复指导中心实施评估、转介,技术指导、随访和督导,由社会服务机构或民间机构提供直接服务。三者密切配合、互相监督,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要探讨成立“残疾人服务行业协会”,将残疾人服务业的评估、转介、技术指导和督导职能从残联机关中剥离开来,交由第三方机构来承担,从体制和机制上理顺关系,研究制定残疾人服务领域的行业标准,完善行业管理政策,加强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

(二)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机关建设

要把高绩效残联机关建设作为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抓实抓好。高绩效就是又好又快。好与快是一对矛盾。在一个人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好”了就要牺牲“快”,“快”了就要牺牲“好”。所以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工作,一定要在提高工作人员能力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要加强对各级各类人员培训。不仅仅要加强对各级残联理事长的培训,还需加强对普通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工作技能、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要加强激励和鞭策机制。要一手抓激励,一手抓鞭策。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能兴表扬不兴批评。通过大家开诚布公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达到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互相提醒、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要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机关要形成一种什么样的理念?这是我们欠缺的。残联成立20年来,形成了一些固有的、优秀的、向上的理念。我们缺乏的是总结与提炼。把这些好的东西提炼出来,结合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加工、提炼、提高,形成残联的工作理念,并真正体现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行动中去。用这种理念指导、提升、鼓舞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工作氛围,以良好环境激励更大干劲。四是要加强感情培养。要形成领导关爱下属,下属支持领导的工作氛围,积极奉献,忘我工作。五是要开展文化活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六是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实现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三)加强理论指导,科学制定规划

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要成立由康复医学、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管理、统计学、社区康复学以及政策研究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开展专题研究,制定残疾人服务指标体系。要认真调查残疾人需求,根据残疾人需要,发展残疾人急需、受益面广、效益好的服务项目,如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生活照料服务、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与养护等。要处理好“纳新”和“创新”的关系。既要充分借鉴、吸引国外和港澳台及先进地区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又要大胆探索和尝试,加强制度创新。各个服务领域都要创新理念,积极探索更好的制度安排,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使残疾人真正享受到均等化的、便利的公共服务。

要把残疾人服务网络放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背景下规划发展。将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事业的总体规划,克服残联“单打独斗”的做法,充分整合民政、卫生、教育、劳动社保、妇联、公安和残联等政府资源,充分吸收民间团体、残疾人自治组织和境外民间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融合技术指导、咨询评估、医疗康复、康复训练、中途宿舍、家属资源、辅助器具、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心理辅导等残疾人服务资源,建立健全以市级为龙头、区级为骨干、街道级为基地、社区为依托、残疾人家庭为阵地的服务网络,全面促进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残疾人专业服务机构有机结合,使残疾人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网点得到适合其需要的服务。

要正确处理公共服务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的关系。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优势、资源共享,同时着力做好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将其纳入城市公益性建设项目规划,建立健全了市、区、街道、社区专业机构,改善条件、完善功能、规范管理,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四)完善服务系统,实现服务覆盖

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是系统工程,要在服务对象、服务年龄、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等4个方面实现残疾人服务的全覆盖。

服务对象全员覆盖。将轻中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服务体系中,确保每个残疾人都得到社会服务。

服务年龄全部覆盖。从以学龄期、青少年为主,转到囊括残疾发生、学龄前阶段,直到中年和老年等所有年龄阶段。

服务内容全面覆盖。包括医疗康复、心理咨询、生活照料、教育就业、社会环境、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扶贫开发、无障碍环境改造、权益维护等全面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全程覆盖。从残疾预防、残疾的发生到恢复期康复、后续康复、心理干预,再到残疾等级鉴定、教育、就业、社会生活等过程,贯穿所有服务流程。

(五)加强人力配置,突破人才瓶颈

要尽量避免“增机构、增编制、增设施”或政府直接包揽服务的传统方式,创新专业人才培育机制,借鉴香港、深圳等地的成熟经验开展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民间运作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向社会组织举办的人才服务机构购买社会工作师、康复治疗师、特教教师和居家服务护理人员等社会服务人才。让这些专业人员在服务第一线,以专业服务方式针对个案和群体开展权益维护、心理辅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外展服务、社会救助和家庭服务等社会工作,实施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特殊教育等服务,迅速成为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生力军,为加快面向残疾人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专业人才培育机制做出有益探索。

(六)面向农村地区,提升服务水平

要着力加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加强农村残疾人工作。75%的残疾人生活在农村,贫困残疾人占农村残疾人总数的20%以上。农村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战场,也是难点和薄弱环节所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这是继中央7号文件以后,中央对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又一重大部署,为推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和实践空间。我们要顺应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大力促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事业的发展,当前尤其要研究解决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康复和残疾预防等重点问题。

(七)发挥残疾人作用,加强自我服务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篇5

关键词:残疾人;社区康复;政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79-02

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的明显的功能障碍为主不同程度的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残疾人指心理生活精神和解剖结构功能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的正常方式从事个人或机会生活功能的人。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残疾人8 29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34%。根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残疾人中肢体残疾人士约为2 412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7.7%,约占总人口数的1.83%。根据这项调查,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7 000多万户,涉及约2.6亿人。

一、残疾人社区康复的概念

残疾人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教育的和社会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状态,以便在身体、感官、智能、精神、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的目的。中国残联在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残疾人康复是残疾人就学、就业、脱贫、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

残疾人社区康复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使残疾人在家庭和基层康复机构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的一种康复形式。其目的是使所有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具有就近就地、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等特点,成为残疾人康复最为有效的形式,也是对医疗康复服务的有效补充。

城市社区康复工作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掌握社区人群残疾发生情况及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并建档立卡;指导残疾人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训练;普及康复知识和健康教育;康复医疗服务;训练指导服务和心理疏导服务用品用具服务。农村社区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残疾人康复训练与康复服务、残疾儿童筛查等工作。

二、残疾人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起步较晚,在很多地区也就不到十年,因此残疾人社区康复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方面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农村的地区。现就主要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区康复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社区康复起步较晚,残疾人群体在社区居民中比重较低,因此没有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经费没有纳入各级政府财政的预算,国家财政拨款有限且难以及时到位。康复工作经费主要是向上级残联申请,残联的资金也不宽裕,能申请下来的资金就少得可怜。社区康复工作由于缺乏经费经常陷入窘境。社区康复大多基础设施落后,提供不了全面的服务内容。有些农村社区根本就没有社区康复的服务,许多残疾人想康复而无处康复。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社区康复指导站硬件设施不完善,康复器材较少,康复指导形同虚设。

(二)社区康复严重缺乏专业人员

残疾人康复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学科,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主要包括康复指导人员,假肢与矫形器师,物理作业及言语治疗师以及提供康复服务的医师。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大多数都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社区残疾人康复人员大都由卫生服务机构内的医生兼职,我国很多社区医务室只有全科医生一名,护士两名。社区医生对于残疾人的康复知识了解的并不全面,同时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和社区卫生工作叠加在一起,人员少,而工作繁杂,每一位工作人员担任多重身份,农村地区尤为缺少专门的康复人才,不能够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内容,所能提供的康复服务与残疾人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三)社区康复工作缺少广泛的、有深度的宣传

现阶段残疾人及其家庭对于社区康复的了解还不全面。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很多从小就残疾的人还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他们并不了解康复工作需要他们主动参与,并积极配合,通过自己的持之以恒的毅力让自己的身体状况得到改善。不乏残疾人认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社区医生上门为残疾人看病、送药,把康复服务理解为医疗服务。在农村地区,有的残疾人甚至把它当作一项待遇来享受,他们对于自己的残疾已经大多听之任之,并不了解很多残疾通过自己的不断康复能够得到改善。一些社区的康复器材和设施的利用率不高,残疾人主动要求康复服务的比较少。

在对很多社区调查中发现,残疾人及其家庭对社区康复工作有很大的误区,绝大多数人认为,残疾人自身及家庭亲属能够通过主观努力进行康复,不必要进行专业的社区康复。对于已经参与社区康复的残疾人及家庭认为,社区康复是政府,康复机构和社区的职责,将残疾人交给社区,社区就应该负责到底,残疾人及家庭没有相对的责任。有的家庭对于残疾放弃不管,怨天尤人,甚至是认为是一种上天的惩罚,也有的家庭进入康复误区,盲目求医,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耽误的残疾人的最佳康复时机,将残疾转化为残障。

三、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几点建议

应对以上的问题,笔者对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主要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融资渠道,建立社会化的筹资机构

各级政府要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加大社区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设立社区康复专项经费,保证在有残疾人的社区有能满足本社区残疾人的康复器材。同时拨出专项经费,保障社区康复人员的劳动报酬,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社区康复人员很多都是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兼任,在做好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要兼任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多了很多,报酬却增长缓慢甚至没有增长。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是对他们的工作有极大的肯定,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康复知识的热情,认识到康复工作与医疗工作同样重要,也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同时,政府应加大宣传,鼓励社会资金加入到社区康复中。社区康复覆盖面广,单靠政府的投入会放慢建设的脚步。社区康复工作不能等、靠、要。社区可与辖区的企业合作,采取灵活的方式让社会资金进入到我们的康复工作中来。同时也可由政府牵头,与社会慈善基金合作,让社会慈善基金能多了解社区康复,由政府或者残联多多宣传邀请,与社会上慈善基金合作社区康复的项目。如云南云县实施了中残联和嘉道理基金会社区康复合作项目。

(二)加强社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康复人员需要康复医学知识理论全面,专业程度较高。政府及相关部门能积极参与和推进社区康复人员的教育及培养,将社区康复人员的建设列入工作范围。由于目前社区残疾人康复人员都由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内的医生兼职,我国很多社区医务室只有全科医生一名,护士两名。政府应该鼓励和提倡具有康复医学知识及技术的人员积极参与到社区康复工作中来。对这些专业人才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同时政府牵头加大对社区医生的康复工作培训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方式,提高社区康复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确保服务质量。

加强社区康复人员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扩大社区康复工作人员;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做到康复员持证上岗,促进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专业化。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

同时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立一支由社区志愿人员、残疾人家属等参与的残疾人康复服务队伍。医疗卫生部门、残联康复机构应针对不同的康复内容,加紧培训社区康复的技术人员。

(三)加强康复工作的宣传,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知道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任何病,伤者的康复成效,都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自我康复意识,所有的康复医师及康复工作者,对于残疾人起指导,治疗,辅助及监督的作用,因此,只有残疾人自身的自我康复意识强烈,才能经过康复医师,家庭的帮助,自身努力自立于社会,回归社会。加强残疾人自身的意识,主要就靠对社区康复工作的了解程度了。

通过对社区康复工作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工作。依托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康复指导站、志愿者组织、民政、慈善、托养机构以及残疾人家庭等社会力量开展康复知识、康复服务的宣传,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进行康复技术指导,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助残志愿者,可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助康复活动,提高大家对康复工作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琳,郭悠悠.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认知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7).

[2]中国残联.如何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化社区康复体系?[EB/OL].[2009-05-07]中国政府网残疾人服务专栏.

[3]姚配英.对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几点思考[Z]嘉兴市残疾人联合会,2007-12-07.

[4]蔡禾.注弱势群体,城市残疾人群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篇6

关键词:协同;残疾人;就业服务;就业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5-0054-06

残疾人是特殊的弱势群体,许多残疾人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难以融入社会。关心、爱护残疾人,提高残疾人的参与能力是社会主义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残疾人社会服务的提出,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可以说,残疾人社会服务是完善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体现。在诸多残疾人社会服务项目中,残疾人就业服务不仅能有效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而且对提升残疾人的自理能力、变“消极利”为“积极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述评

国外学者对残疾人就业服务的研究大致为三个方面:一是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及就业服务特征研究。如韩国学者对首尔、仁川、光州等地不同类型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的实地研究,对残疾人个人特征与就业条件的具体分析(Guan Sun jin,2008)。二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对残疾人就业数量、服务类型等的详细统计分析,对残疾人劳动力服务市场阻碍性因素的探究(Wilton R,2006)。三是残疾人就业服务促进政策与残疾人相关法案研究。如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支持相关政策研究(Misawa C,2016);以及通过对相关法案如《美国残疾人法案》的具体研究,促进政府与社会对残疾人由提供现金为主向创造与健全人享有同等机会为主的转变;鼓励雇主为残疾员工提供便利的工作(Julie L,2010)。

国内学者对残疾人就业服务的研究包括四个维度:一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引,分析残疾人就业数量少、劳动关系不稳定、参保率低等问题(黄淑敏,2007)。二是影响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因素分析,涉及对残疾人自身的身体状况、知识水平等内因(赖德胜等,2011),以及对社会偏见、政府政策、企业岗位等外因的研究(许琳,2010)。三是残疾人就业服务政策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发达国家残疾人就业服务支持政策的深入分析,总结可供我国借鉴的成功经验(吕学静,2012)例。四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对策研究,涉及政府公共服务政策优化(郑功成,2008),福利企业及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汤潇,2013),社会扶残助残氛围形成的期待(李迎生等,2008),以及对集中就业、分散就业、自谋职业等不同就业模式进行研究(程凯,2010)。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涉及面较广,也较为深入。但现有的研究大多以“个体视角”及“消极福利”而非以“整体视角”及“积极福利”来看待残疾人就业服务,影响了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有效推行。本研究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从“协同”的视角出发,创新残疾人的就业服务模式。

协同是指“协同合作”之意,是通过协同而使得主体间相互作用、渗透、合作,进而形成诸多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系统功能的强化,即“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综合的效益”。协同理念最初适用于企业效能的提升,认为“多元化的战略可以创造诸多协同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企业的效能被无形的放大”。20世纪末有关协同的研究多集中于交易活动的细节及由此对交易成本降低的探讨。目前,协同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受研究领域及视角的影响,不同学科对协同研究的出发点不尽相同。社会学关注于社会资本与协同之间的关系,认为随着社会资本积累扩大的影响,专业领域的边界会变得愈加模糊,这为协同合作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当代社会大到社会治理,小到治理主体间的合作,都受协同思维的影响,多元合作的治理局面也日益形成;管理学对协同理论的认识会专注于组织结构的变化,随着组织变革的发展,传统的组织(如科层制)形式会随着横向主体的联系而愈加趋向扁平化甚至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与协同的发展是双向的,也是相互作用的;经济学对协同的研究则从成本角度来考虑,认为协作能较大程度的减少交易成本,同时会增加企业的绩效。由此可看出,协同的方式无论对个人、组织还是社会,都有诸多益处。总体上看,协同理论在社会服务领域表现出的特点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化

毋庸置疑,协同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也需要资源的优化组合。在此条件下,通过主体间的协同,形成最佳的服务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等等)供给方式。网络化并不意味着权力的分散,恰恰相反,网络化需要一个相对权威的主体在资源调动、分配、整合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固化的网络管理格局。以社会治理为例,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背景下,社会资源被逐步调动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处于管理的劣势,政府在资源的引入、使用等方面应发挥主要作用,要适当放权,并与其他主体一起共同完成社会服务的任务。

(二)顾客导向

协同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顾客的多元化需求。目前,信息的扁平化、多元化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种情况下,需要对不同服务主体间所掌握顾客需求的信息进行分类,并以协同理念为基础,形成信息融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效能优化

除满足顾客需求外,协同还能减少(产品或者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优化管理效能。此外,通过协同的方式,能形成针对性较强、灵活性较高、项目化运作的管理模式。

由此观之,协同理论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融合,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升。如若将协同视角引入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中,还要考虑残疾人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该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服务应遵循的原则,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当前残疾人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多以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在残疾人群体间开展诸如就业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就业教育、能力评估等方面的服务项目。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到2015年,城镇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每年安置1000名残疾人就业,全市建成残疾人扶贫基地80家,直接帮助3000名残疾人脱贫”。但从整体来看,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政策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服务主体较为单一

2007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鼓励和扶持职业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这表明政府在残疾人就业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这一规定考虑到了残疾人就业促进的复杂性,短期内对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仍然存在服务主体单一、信息不对称、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进而影响了残疾人就业服务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残联部门的主体地位较为突出。仅以2015年为例,我国城镇新就业残疾人26.3万人,其中政策性就业(包括集中就业或按比例就业,以上方式直接或间接由残联部门组织安排)的人数合计为13.4万人(占比为51%),而公益性岗位和辅就业岗位的就业人数仅为1.3万人和1.2万人,以上数据足以说明残联部门在残疾人就业服务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助残社会组织的发展规模较小。目前,许多助残社会组织提供的就业服务多集中于就业政策咨询、就业单位信息沟通等内容,如笔者在江苏省南京市调研时发现,某一社会组织为残疾人提供的就业服务只集中于就业信息的统计工作,没有涉及到残疾人就业的培训等内容。此外,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助残社会组织的发展规模。

(二)服务方式不够灵活

残疾人就业服务不同于其他服务形式,它涉及就业类型、就业单位、残疾人的意愿等多方面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但目前残疾人就业服务多集中于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庇护性就业等几种方式(部分地区还涉及到务农就业),而新兴的就业方式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形成长期、稳固的服务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政策性就业服务效果不够理想。我国规定企业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未安排或未达到标准的企业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残疾人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激发了残疾人工作的潜力,减少了残疾人的就业压力。然而,按比例就业在我国推行时间较短,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如笔者在江苏地区调查时发现,大部分企业宁愿交纳残疾人保障金也不愿意安排残疾人就业。另一方面,新兴就业方式发展空间不足。新兴的就业方式(如灵活创业、自主性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居家就业等)是未来残疾人就业的发展方向,但受宣传力度不够、推动力不足、认知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新兴的就业方式并未得到残疾人的完全认可。

(三)服务效果不够理想

残疾人就业服务效果的好坏受就业岗位的社会评价、就业环境、工作期限、工作满意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从现实来看,一方面,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影响,部分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在就业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另一方面,由于“用人单位或企业普遍缺乏履行对残疾人就业义务的自觉性”,较少设置残疾人工作岗位,即使是福利企业,也不能完全满足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况且部分福利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对引进残疾人就业持排斥态度。此外,残疾人就业岗前培训类型如计算机类、手工类、农业实用型技术、保健按摩、就业前培训等已经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而新开发的培训类型并未形成固定化的培训方式,这也会影响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效果。由于以上因素的共同影响,现有残疾人就业服务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如集中就业、庇护性就业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率,但这类就业大多是短期就业,对残疾人工作能力提升的帮扶效果不够明显。

以上问题的解决并非朝夕之事,需要转换服务视角,在管理、资金、人力等有效配合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三、协同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在协同视角下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进程,还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如协同成本的测算,虽然通过协同的方式能减少实施成本,但资源在交换、融合、发展方面也会产生成本,需要对以上成本进行分析甚至测算,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使得协同的效能进一步优化;再比如权力的转移问题,协同的前提条件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但这是否会造成权威主体权力的转移,进而影响协同的进程和效果也值得深入研究。对此,我们认为,协同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服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明确原则

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残疾人实现稳定的、长期的就业,这需要政府、残联部门、社会组织、企业、残疾人家庭等共同努力。在协同视角下,社会服务较容易出现主体地位不明确或权力转移等问题,因此,残疾人就业服务主体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因利益冲突而发生偏离目标的现象,需要做到:1.要有明确的分工机制。政府要针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残联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融合社会、市场等部门参与到残疾人就业服务中;社会组织要联系相关部门为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残疾人家庭要配合残联、社会组织等部门,从提高残疾人能力的角度,放开约束,让残疾人走入社会。2.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功能的转换。残疾人就业服务的载体集中于各地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该中心在残疾人就业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仍认为自己处于管理者的地位,缺乏服务意识,官僚化较为严重。这要求部分地区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转变职能,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和残疾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3.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许多社会组织的服务对象多集中于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较少考虑到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这一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如许多助残服务的购买主要集中于民政部门,残联部门的购买服务功能相对弱化;再比如残疾人群体性特征明显,部分群体较难融入社会,阻碍了服务的开展,等等。社会组织是以弱势群体的帮扶为宗旨的,不能脱离于残疾人群体,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残疾人服务(尤其是就业服务)购买的力度,为社会组织服务的开展夯实基础。

(二)多主体融合原则

所谓多主体融合是指残疾人服务的主体能否通力合作形成多样化的组合方式,服务主体融合是协作的前提。目前,残疾人服务主体的融合需要残联部门发挥主导作用,联合其他服务主体,需要考虑到:1.管理成本。主体融合后不得不考虑成本问题,这是因为原有单一化的管理方式虽然会产生一定的弊端,但亦有信息传递透明、职责分工明确等优势,无形之中减少了行政成本。如若引入其他主体共同参与残疾人就业服务,则会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减少管理成本的主要方式还在于权责明晰,残联方面要明确政策制定、实施、监督等功能,社会组织在服务方面要具有主动性,而其他部门也要从残疾人就业促进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管理成本,并形成完善的服务模式。2.分权或均权。分权并不意味着均权,虽然在协同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服务倡导分权机制,但也要考虑到不同主体在残疾人就业服务方面功能发挥的异同。如若实施均权的方式,不仅会造成多头管理,而且也难以形成较强的服务结构,很难提升残疾人的就业水平。3.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主体融合的基石,也是服务开展的前提。保障措施涉及多方面,如资金的保障,政府在残疾人就业服务方面安排多少资金对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再如专业人员的保障,残疾人就业需要众多专业人员的参与,以残疾人就业培训为例,不仅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要求做出规定,而且还要对培训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做进一步规定。

(三)灵活性原则

目前,社会服务多以项目化的方式来运作,一个项目的完成意味着服务的终止。这种方式对服务需求单一的群体来说效果较好,但是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来说,由于致残原因、残疾类别的不同使得具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在服务需求方面表现出多样性,这就需要残疾人就业服务不能完全以项目化的方式来运作,应采取灵活服务的方式,需要考虑到:1.购买服务的监督问题。灵活性原则要求残疾人就业服务的购买涉及多个主体、多个项目,这为购买服务的监督提出了挑战。因此,需要在第三方评估组织介入的基础上,采取客观的方式对购买服务进行监督。2.标准化的问题。灵活性原则在丰富残疾人服务项目的同时,也影响了服务的精准化。因此,要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标准,这一标准不仅要针对项目(如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残疾人就业心理咨询项目)进行设置,而且要针对服务条件,如服务组织的硬件设施、人数安排、场所等。3.服务时间的安排问题。要针对就业服务的期限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如工作安排项目可设置较短时间,技能提升项目可设置较长时间。

四、协同视角下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模式创新的对策

协同视角为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理念支持,可创新诸多服务模式,以此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水平。残联、社会组织、残疾人家庭、就业单位等残疾人相关服务主体,可通过资源互补、介入等方式达到融合的效果,进而形成创新的服务模式。

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有效开展需要发挥残联的核心地位,因此,残联需要做到:其一,完善残疾人信息对接机制。需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情况对接;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接;残疾人就业招聘工作对接;残疾人相关信息平台数据对接;残疾人就业、培训、创业等优惠政策对接等方面的工作,为残疾人就业服务夯实政策基础,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其二,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和标准体系。残联要联合其他部门,加快推进与残疾人权益保障、残疾人就业紧密相关的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就业等立法工作。其三,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建设统一的维权热线,建立残联系统网上工作平台;切实落实主体责任,维护残疾人合法利益诉求;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形成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此为基础,各主体可根据残疾人对就业的需求形成不同的组合模式:

(一)社会组织与残联部门的整合

对残疾人就业来说,残联的服务涉及职业信息、职业培训、职业安排等方面内容,囊括了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大部分内容,这使得社会组织介入残疾人就业服务的空间较小。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服务水平,需要社会组织介入相关服务的“额外领域”。如在就业培训方面,残联提供的就业培训多集中于基础能力的提升(如计算机、会计、盲人按摩等),较少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设置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发挥社会组织灵活性的优势,通过购买残联组织服务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求,集中安排上岗培训,增加残疾人工作安置的可能性。社会组织需要做好企业、残联、残疾人之间沟通工作,把残疾人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二)残疾人家庭与社会组织的整合

笔者调查发现,残疾人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家庭成员的阻碍,部分残疾人亲属考虑到风险、社会歧视的因素,宁愿残疾人无业在家,也不愿意残疾人走向工作岗位。社会组织需要与残疾人家庭建立融合关系,通过宣传、疏导、合作等方式,使得残疾人家庭成员放开对残疾人的就业限制。如社会组织可上门为残疾人家庭服务,对部分家庭成员进行疏导,消除其对残疾人就业的抵触情绪,引导残疾人走向工作岗位。

(三)企业与残疾人服务相关部门的整合

企业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的重要主体,但从前面的论述可知,部分企业考虑到风险问题,对残疾人就业具有消极心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不利于残疾人的有效就业。此外,部分地区残保金的征收归残联部门,因没有执行效力(不同于税务部门),使得征收效果不尽如人意。调查发现,部分残联系统的工作人员担心残保金的征收即使让税务部门,也会因工作协调而出现某些问题。因此,残联部门、社会组织要围绕残疾人就业服务与企业开展合作,如残联委托社会组织与企业进行沟通,为企业讲解残疾人就业安排与税收之间的利害关系,通过挂靠等方式,在减少企业风险的同时,安排残疾人进入企业工作。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篇7

一、领导重视,组织精心

为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十七大精神学习教育,我会党组及时召开党组会议,对我会的机关效能建设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一是建立组织机构,

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领导,切实把效能建设工作抓紧抓实,落到实处,

我们成立了由理事长肖聚成任组长、舒清生、郭海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效能建设的组织领导,督促检查.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

为效能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精心安排部署,召开机关效能年建设动员大会,

明确了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工作要求,

大家进一步提高了搞好机关效能年建设的重要意义。三是制定了方案.结合我会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市残联机关效能年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学习内容、重点,使全体干部职工明白具体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目的等情况都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使得效能建设得以顺利开展。

二、贯彻落实,有序开展

1、抓学习教育,刷新观念、强化主体,努力营造效能建设的良好氛围。活动以来,市残联先后六次组织干部职工学书记视察江西的重要讲话,学习省委、省政府《关于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的决定》,××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和市委主要领导讲话精神,把市机关效能年建设的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同志,并联系思想实际开展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加强机关效能年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残疾人工作和开展效能年活动的责任感,深入开展“讲认识、找差距、谈体会”活动,形成了全会一盘棋,上下一个调,人人讲效能的良好氛围,使全体干部逐渐认识到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并要求每个干部都写出学习体会和剖析材料。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职责,激发了全体干部参与效能建设的热情,积极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当“高效廉洁公务员”的积极行动。肖聚成理事长就联系残疾人工作,阐述了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指出:搞好机关效能年建设要与会机关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要扎扎实实地开展这项活动,要建立考核登记制度,将年度工作分解落实到科室,落实到责任人,要出台几个文件,白内障复明等列入医保,残疾人生活保障列入低保,××市关于扶助残疾人优惠政策若干规定等,把口号性内容变成操作性内容,把操作性内容变成残疾人受益的内容,真正为残疾人着想,为残疾人服务,大家一致认为,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年建设,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干部素质,有利于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树立残联良好形象,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抓制度建设,健全机制,完善制度,确保效能建设取得成效。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以来,我会从三方面入手加强了制度建设,以残联机关效能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制度。一是加强残疾人事业的科学谋划,按照年度工作安排,下发了“××市残联2009年目标考评奖惩办法”,明确了责任人和责任科室、责任领导,提高了工作实效。二是建立了残联系统的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如建立《月度工作报告制》,《月度工作检查考评制》、《机关学习制度》、《财务制度》、《接待制度》、《考评登记制度》等,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管事。三是加强了职业道德与业务培训。提高了残联干部的能力素质,机关效率明显提高,克服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学知识学业务风气明显增强,机关人员外出、迟到、早退、脱岗现象明显减少,有效地保证了机关的正常秩序。

3、抓督查,搞调研,推动效能建设的巩固和提高。为实现有效监督,

扎实推进效能建设工作,我会进行了查作风飘浮,促求真务实,查办事拖拉,,促优质高效,

查敷衍塞责,促勤勉敬业的督查,推动效能建设深入发展,理事会成员结合残疾人事业发展,

进行专题调研,分析制约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原因和因素,提出解决办法和对策,

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结合机关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印发了

《××市残联进一步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全体于部职工增强了资源忧患意识,

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了崇尚节约,厉行节约的良好氛围,我会办公室指定专人抓节能,

加大检查力度,不定期对各科室进行检查督促。

4、抓自查,找原因,

解决机关效能建设的突出问题。我会全体人员集中学习,按照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一是对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自查,每位同志都写出了自查报告,二是广泛征求意见,设立了征求意见箱,印发了征求意见函,召开了征求意见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代表有县市区残联理事长和干部、市五类协会主席、福利企业和特教学校负责人、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典型个人,三是党组成员还主动上门向上级残联征询意见和建议;班子成员之间进行了诚恳的谈心活动,班子领导与干部职工也进行了广泛谈心。四是召开了民主生活会,会上,领导班子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班子成员围绕主题,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刻剖析了自身建设和班子建设情况,列席会议人员也畅所欲言,对班子建设和班子成员自身建设作出了忠恳的评价,民主氛围浓厚,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自查,找到了单位和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明确了整改方向。

三、扎实有效,获益非浅

为使残疾人受益,

真正将机关工作效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会执行理事会审时度势,联系全市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和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的实际,本着加快全市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总要求,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为残疾人办实事,各项工作有新促进。

(一)重点完善了五个体系:

1、进一步完善组织队伍建设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残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市、镇、村三级残联工作网络。①举办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残疾人工作者培训班,以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综合服务能力。今年举办了两期乡镇理事长和专职委员培训班。②根据形势发展和残疾人的实际需求,扎实开展“共享和谐·携手同行”活动,进一步完善“二支队伍、四个平台、十个簿册”建设。③召开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抓落实、见实效”流动现场会。④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五个专门协会“代表、服务、维权”的作用,成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中坚力量,成为政府和残联组织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⑤精心组织好每年的残疾人节日的活动,开展各类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发掘和培养残疾人文体苗子,举办了全市残疾人文艺汇演,提高我市残疾人文体活动的竞技水平,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进一步完善助残环境建设体系。一是加强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认真学习贯彻中发[2008]7号文件和赣发[2009]7号文件精神,①举办了县市区分管领导参加理论培训班,深入学习两个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②出台《××市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提出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残疾人法律援助体系。市、县(市区)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站,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④加大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力度。制作了残疾人事业宣传牌十块。

3、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①制定出台《关于构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围绕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构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平台试点,建立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②筹建××市聋儿语训中心。③在市残疾人服务大楼设立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站,逐步将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纳入镇残联和村(社区)残协工作范围。

4、进一步完善就业扶助体系。一是继续落实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加大按比例就业和征收保障金工作力度,促进残疾人就业。①进一步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及使用管理,促进残疾人就业,抓好《××市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和管理使用办法》的贯彻落实。②利用残疾人服务中心建设,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工作的通知》,健全工作机构、明确人员编制、明确工作职责。③加强集中就业工作力度,巩固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渠道作用,探讨更好服务福利企业的新举措。④加强残疾人技能培训,创办培训中心,举办残疾人技能培训班,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系统性,增强残疾人就业竞争力。

5、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生活保障体系。将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市政府扶贫工作整体规划,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落实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逐步建立并完善一户多残、以老养残、个体户养老补贴等救助机制,出台《残疾人低保申报审核办法》。有条件的市县建立残疾人托养中心。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社会低保救助范围。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全市《关于城镇残疾人实行医疗保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农村残疾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意见》加大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

(二)“民生工程”有新突破

康复方面,为全市528名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为需要康复的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6000多件,,为聋儿无偿赠送助听器64台,安装假肢80条;就业方面,安排残疾人上岗就业240名,推荐700多名残疾人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依法征收保障金100多万元;培训方面,组织残疾人参加各种技能培训32期,

培训人数2258人,其中盲人按摩40余人;安居助残方面,开展危房改造350户,投入补助资金300多万元。基地扶持方面。建立扶贫示范基地11个,争取上级康复扶贫贷款340万元;维权方面,建立和完善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法律援助维权机构,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我会机关效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为,

理论学习不够糸统和深入,残疾人保障体糸和服务体系尚末健全,残联自身建设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下步我们将按照效能建设的要求,

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篇8

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19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政发〔〕13号),全面促进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帮助残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举措,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和市政府关于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的原则,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予以优先发展,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年,建立起我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基本框架,使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到年,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二、实施“六建六享”工程,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一)建立完善的救助补贴制度,确保残疾人享有生活保障

1.加大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力度。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应保尽保。提高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标准,农村低保家庭中一级残疾人每人每年救助800元、二级残疾人600元、三级和四级残疾人400元。城镇低保家庭中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标准视实际情况予以适当提高。城镇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50%以内的残疾人参照城镇低保家庭补助标准执行。今后城乡贫困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标准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同比例调整。自年起,年满18-29周岁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单独立户的重度残疾人,按有关规定纳入低保范围;未单独立户且生活确有困难的,可单独申请办理临时困难救助。年满30周岁以上且未婚的重度残疾人,按政发〔〕57号文件规定执行。

2.加大对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低保家庭以及月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50%以内的家庭中,患有城乡医疗救助大病门诊救助病种的重度残疾人,在其享受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后,个人所负担的医疗救助规定范围内的住院和门诊费用,再给予30%的救助,年救助金额累计不超过5000元,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列支。

3.加强贫困残疾人住房保障。落实贫困残疾人廉租住房保障政策,每年规划筹建的廉租住房要优先安排贫困残疾人家庭。继续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计划要优先解决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困难。

4.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待遇。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给予政府补贴。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按规定给予补贴。加大落实城镇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补贴力度,逐步把农村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纳入补贴范围。

5.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福利水平。落实好残疾人在享受税收减免、生活用电、水、煤气、就医就诊、盲人读物邮件寄递费用、聋人手机短信费用以及盲人和下肢残疾人免费乘坐城市公共汽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6.做好对贫困残疾人的临时救助和对流浪乞讨残疾人的特殊救助,每年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支30万元,专项用于对贫困残疾人的救助。

(二)建立完善的康复服务机制,确保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

1.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建立有示范辐射作用的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市级医院和80%以上的镇、街道办事处卫生院要设立康复科(室),向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社区(村庄)建立康复站,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心理辅导等工作。依托市、镇(街道办事处)医院和社会服务组织,确定一批残疾人康复定点机构,承担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在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水平的康复站,完善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年实现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全覆盖。

2.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康复机构服务人员纳入政府教育和技术培训计划,将残疾人康复技术服务纳入卫生系统相关培训内容。从具有相应专业基础的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人员,培训后进入专业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从事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3.加强残疾预防工作。加强对婚前医学检查和产前优生保健检查及孕期、产后保健服务;强化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和监察,有效控制残疾发生。加强对出生缺陷与残疾的监测和对7周岁以下残疾儿童的监测;对0-7周岁残疾儿童实行抢救性康复,逐步提高康复救助标准。在定点机构康复的残疾儿童达不到入学条件的,救助年龄可放宽到9周岁。

(三)建立完善的托养服务机制,确保残疾人享有身心关爱

1.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托养服务。建立以机构托养为主、社区日间托管和居家照料服务为补充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助等方式,实施多元化的托养服务支持,适时提高托养补贴标准。逐步拓宽托养覆盖面,将托养服务政策由低保家庭残疾人向低保边缘家庭残疾人延伸。

2.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化。开展托养服务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和“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机构给予社会福利机构应有的水、电、气等优惠待遇;对示范机构给予表彰奖励。残疾人托养机构中的医疗卫生室(所)取得市基本医疗保险社区医疗定点资格的,在该托养机构中入托的参保残疾人纳入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享受社区医疗保险相关政策。

(四)建立完善的教育就业制度,确保残疾人享有公平发展机会

1.进一步发展残疾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开办0-3周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使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以及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到义务教育。加强市特教中心建设,保证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入学率水平。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免费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参加职业培训并取得高一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按照每人最高1000元标准据实给予奖励。

2.积极实施“扶残助学工程”。自年起,提高残疾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教育救助标准。在外地中等专业学校接受学历教育的籍低保家庭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生活补助。考入全日制高等院校的籍低保家庭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标准给予生活补助(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国家助学补助的学生,高于补助标准的不再补助,低于补助标准的补足补助标准)。对考入全日制高等院校的籍残疾学生,按照大专生每人3000元、本科生每人4000元、研究生每人6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参加全国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考试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的籍残疾学生,按照大专2000元、本科3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同等学历只奖励一次。

3.加大促进残疾人就业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建立残疾人就业行政执法机制。鼓励用人单位安排“就业特别困难残疾人”就业,新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每人每年按照上年度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20%或30%分别给予岗位补助。鼓励用人单位为残疾大学生提供毕业实习和就业岗位,在实习期内,每安排一名残疾人实习生,按照上年度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50%给予补贴。对安排残疾大学生就业一年以上的单位,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按照每名残疾大学生应缴社会保险费的50%给予补贴。鼓励用人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每超比例安排一名残疾人再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岗位补助。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规定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4.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将其在编人员和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其人员、场所和设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公共就业服务场所要设立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的专门窗口和服务项目,将残疾人就业信息纳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实施资源共享。

(五)建立完善的文化体育服务机制,确保残疾人享有健康快乐生活

1.鼓励支持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将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纳入文化强市建设内容;对获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艺术人才、运动员及教练员给予与健全人同等的表彰和奖励。建立残疾人文化人才和优秀运动员的培养、选拔、输送、激励机制,妥善解决其就学就业问题。

2.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加大向残疾人免费提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力度。市图书馆和有条件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建立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市文化馆、图书馆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要向残疾人免费开放并提供便利服务。市电视台每周至少免费播放一期手语和字幕新闻节目,为残疾人学习、交流创造条件。

3.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城乡公共体育场所要配置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健身器材及健身,残疾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达到35%以上。

(六)建立完善的维权服务机制,确保残疾人享有合法权益

1.全面落实《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提高残疾人的法制观念和维权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确保残疾人平等享有合法权益。

2.积极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和工作。发挥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站)作用,对符合条件并有救助需求的残疾人实施法律救助。健全残疾人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

3.加快城乡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建筑物、交通设施、旅游景点、居民社区等要按照国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执行。小城镇、农村地区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要切实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严格把好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审批关、设计审查关和竣工验收关。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政务信息要实现无障碍公开,公共服务机构要提供无障碍服务。组织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

三、强化“三项配套”措施,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组织保障配套

1.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办事处要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市、镇(街道办事处)残工委成员单位的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政府成立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推进小组,负责研究决策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重大事项,加快推进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和服务均等化。

2.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根据工作需要,科学理顺市残联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标准,以保证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各镇、街道办事处残联设在编的专职理事长主持日常工作,选聘残疾人担任社区和村(居委会)残疾人联络员,其工作补贴、误工补贴、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市、镇(街道办事处)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市残联机关干部队伍中,残疾人干部比例不少于15%。市残联理事长可按程序推选为市人大或政协常委候选人。各级残疾人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各项社会保障和服务措施得到落实。

3.建立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队伍。在残疾人工作领域引入社会工作机制,“十二五”期间,在残疾人托养、康复、法律救助、就业服务等领域开发设置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岗位,建立一支专业化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队伍。

(二)资金投入配套

1.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财政资金投入残疾人事业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残疾人事业投入随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逐步增加,确保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市慈善总会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与市残联共同实施扶残助残项目。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残疾人托养、康复、教育、就业等专业服务设施以及残疾人之家、综合服务机构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范围。建设和完善能够满足残疾人需求的综合服务设施。各镇、街道办事处要建设好“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3.收足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执行好企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地税部门代收制度,做到应收尽收;机关事业等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主动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应缴未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由市残联和市地税局等单位负责催交。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力度,实行统筹管理,充分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

(三)发展环境配套

上一篇:办公室设计原则与要点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