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4-02-04 10:29:05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应积极改革创新,全方位提升小学生音乐学习的综合能力,并且要促进小学生能够形成良好音乐素养,为今后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还有一些影响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因素,限制着教学质量提升,阻碍着小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改善当前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以此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良好为小学生开拓学习视野,增强小学生学习意识,培养其综合素养,进而实现素质背景下的理想教学目标。

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事业中全面倡导的新型教学理念,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素质教育促进了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音乐专业能力与音乐素养,是促进小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有效教育理念。同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对小学生德育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新精神与音乐实践技能,在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文化品格与思想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理想目标。

二、影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因素

(一)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发展

当前,在小学院校中部分教师还未充分认知并掌握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也未曾积极有效的引进素质教育,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也是过于形式化,不符合小学生音乐学习的综合发展。针对此现象,教师盲目的进行音乐教学,不能充分挖掘小学生的潜在能力,也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音乐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阻碍着素质教学目标的实施,以及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成效提升的目标。

(二)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化

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对于音乐教学还运用传统教学形式,直接影响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音乐教学不能良好实现素质教育下的理想目标。传统教学形式不仅不能有效创新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并且在教学制度的建设上还缺乏着科学合理性,对于小学生音乐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素质教育下培养音乐素质人才的教学要求,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限制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

(一)积极制定符合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科学内容

如何基于素质教育改革创新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是当下首要实施的教学目标。而积极制定符合小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科学内容,能够有效提升音乐教学成效,促进小学生实现音乐技能与音乐素养良好提升。例如,要积极根据小学生今后音乐学习发展的方向,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切合实际的围绕思维、学习、观察、训练等方面进行教学,以此强化小学生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技能。同时,要根据素质教育理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材来提高小学生音乐整体应用能力,切合实际的与教学目标和小学生的实际要求相结合,保证教学内容能够追随时展的脚步,让小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中具备鲜明音乐观念,使其能够在今后学习与实践中能够实现终身发展,由此能够达到音乐教学的真正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全面创新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

小学教育专业全面倡导素质教育,并且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音乐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全面创新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形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也是促使小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实现终身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引进实践教学,强化小学生的拓展训练提升音乐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可在课堂上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设置相关音乐教学如歌曲创作、乐器演示、合唱竞赛等,让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以此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兴趣。其次,教师要以小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其不同的音乐学习方向,开展沟通交流模式,强化小学生音乐实践能力。最后,在注重突出小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依据素质教育理念结合多种实践教学,促进小学生音乐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音乐素养能够良好提升,为今后学习与生活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是提升小学音乐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形成良好音乐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针对影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因素,积极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积极制定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计划。同时,为小学生开拓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能够有效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音乐素养与应用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篇2

特殊教育专业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各专业的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包括:特殊儿童的生理与病理、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发展障碍儿童教育、行为矫正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法等。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中文、数学、英语、特殊教育学、小学心理学、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小学各学科教学与研究、中国特殊教育史、外国特殊教育史等。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特殊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特殊教育是对包括视力、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智力、精神和综合残疾等特殊人群开展的教育。特殊教育是利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为特殊少年儿童的学习、行为矫正和训练创设特殊条件和特殊设备,以达到使他们掌握知识、弥补缺陷、培养能力、健康身心等目的。

由于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患各种残疾的特殊前提,其招生比较冷门,但就业市场上却异常热门。这是因为特殊教育师资和工作人员极度匮乏。从目前看,当特殊教育生四年后毕业时,基本上都会被用人单位争先抢用。随着国家对残疾人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的就业前景会越来越好。

特殊教育专业所需能力 1.掌握特殊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评估各类特殊儿童的基本方法;

3.具有进行特殊教育实际工作、科研或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特殊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 专业学位 培养机制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又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学术学位不同,专业学位培养对象的职业指向性更加明确,更加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是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国务院学位办为充分发挥风景园林事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而设置的专业学位类型,是与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主要是为风景园林相关行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2]。

1.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改革总体思路

1.1国家总体办学指导思想

《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健全机制,创新模式,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开创专业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新书面,积极促进研究生教育更好地为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做出贡献。[3]

1.2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办学思想

结合国家总体办学指导思想,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思想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结合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特点与人才需求特征,调整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格局,深化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风景园林人才,服务于现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行业。

1.3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办学目标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本着“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的方针,力求综合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社会风景园林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主体,依托园林规划、设计、施工企业和风景园林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增强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提升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2.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2.1梳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课程模块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现行培养方案依据《风景园林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将课程区分为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两部分,考虑生源学科专业背景,通过整合师资力量,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建立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思政模块、外语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模块、实习教学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实施模块课程教学。

2.2深化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课程大纲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要求研究生培养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此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依托模块课程体系,对现行学位课程教学大纲运行情况进行专家研讨,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对教学大纲进行梳理,新的大纲要求学位课程及其他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中案例分析、实践比重要达到百分之五十,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自发思维的引导与鼓励。课程大纲深化旨在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专业学位教育目标的对接,以便更好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特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的应用型与实践技能。

2.3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实习体系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是世界三大园林流派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全球风景园林呈现复杂多变的类型,而作为潜在风景园林师的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备宽阔视野,因此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在培养方案优化中构建专业学位教育实习模块,实现理论教学模块与实习教学模块的互动。

2.4搭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实践平台

以加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为目的,在优化培养方案中构建综合训练模块,通过加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Studio教学、毕业设计展览、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园林沙龙、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平台,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业务交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3.创新培养方式

3.1发挥实践基地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要求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此目标,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发挥校友资源,竭力整合风景园林行业高水平生产单位,通过签订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协议的方式,确定一批具有较高风景园林行业水准的生产单位成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实现培养单位主导与社会用人单位主导的有机结合,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实际项目合作完成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

3.2丰富专业实践方式

考虑风景园林行业与职业特点,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坚持风景园林专业学位不少于一年实习实践的前提下,调动指导教师、校友资源和社会用人单位多方力量,创新专业实践方式,确保专业实践时间不缩水。

4.优化师资结构

4.1优化师资结构,转变师资观念

组织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专题研讨与报告会,重点解决师资在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考核途径等方面存在的同质化问题,从思想意识层面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优化师资学缘结构,重点在师资学科背景领域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课程师资引进,重点在生态学背景、资源管理与保护背景方面引入1-2名年轻师资,弥补目前学院师资在上述两个领域的短板。

规范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兼职教师,提高兼职教师在理论模块的参与性;进一步优化兼职教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中的职能与作用。

4.2加强师资培养,实现“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设立风景园林硕士专业教师培养基金,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授课教师和校内导师)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企业参加实践,提高其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

加大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交流,积极开展与美国、英国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高水平国家的院校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交流与探讨,探索适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新方法。

通过上述项目实施,旨在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师资打造成兼具教师与风景园林师双重身份的角色。

4.3导师遴选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

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出台《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结合专业学位教育规律,首先在全体研究生导师中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选拔,重点选拔符合“双师型”导师要求的研究生导师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增加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或交叉学科研究背景的博士后出站来校任教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适时引入淘汰机制。出台《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在导师遴选后对导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并提出导师淘汰机制,对于指导一届学生中职责履行不到位或者有重大教学事故者可取消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

优化专业学位师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投身风景园林实践教学与研究的青年教师,学校将制定相关政策给予部分工作量补贴,并在年度考核工作中计入教学单元(或科研单位);推行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评选活动等。

5.构建考核评价与激励体系

5.1学位论文考核与评定体系建立

根据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特点,改变传统以毕业论文答辩为主的学位认定方法,推行以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以毕业设计展览代替毕业论文送审的毕业环节考核与评定办法。

毕业设计须与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具体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项目结合,并力求项目的完整性,重点突显学生在整个项目中的角色与作用。

5.2综合考评与激励体系建立

参照科学型研究生综合考评体系,执行学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考评系统,对其一学年中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科研业务等进行综合量化,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到整体的研究生评优体系,通过评选学年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称号、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干部称号等给予表彰。

建立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激励机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MLA专项奖励基金,用于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设计奖励、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计奖励等,特别是对于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设计给予重大奖励,以激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加大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2005.3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篇4

下午好!

今天,各位领导和专家不辞辛苦,专程前来我县进行评估考核景东教师进修学校达标晋升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这是对景东教师进修学校和景东教育事业发展的鼓舞和鞭策。在此,我代表县教育局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景东教师进修学校,是县教育局专属的一所教师职能培训机构,它集全县的教师进修、教研教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功能于一体,是我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人才建设基地,是全县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之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师训工作和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发展,除安排了专职主管全县教育工作的副书记和副县长外,还明确要求县教育局领导分工必须专门配备一名副局长专职分管教师培训,指导教师进修学校开展工作,关注学校的发展建设。与此同时,县教育局进一步加强了进修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为进修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制定落实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对进修学校在师训项目立项、学员培训组织、规划编制安排等方面都给予了适当的倾斜,加大了建设投入力度,县政府还把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发展列入财政预算,不断投入经费用于学校建设。近年来,景东教师进修学校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断改善,配备了计算机、微格教室等先进教学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品位和形象;通过加强学校建设,发挥了教师专业化职后教育辐射中心的作用。从建校以来,教师进修学校先后为全县中小学教师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班、进修班422期,培训教师43356人次,为推进我县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新课程的改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得以增强,教师业务水平大有提高,为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学校已基本具备了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的申报条件和资格,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予以评估验收。

当然,由于县财政比较困难和各方面条件的局限,与上级要求和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利我们今后改进工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促进教师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积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景东教师进修学校过去30年的创业,靠的是大家的艰苦奋斗;教师进修学校未来的发展,仍然要靠大家的奋力拼搏。我们要团结一心,抓住机遇,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争取把教师进修学校的办学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今后,县教育局将继续加大投入,支持教师进修学校进一步深化学校管理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建设巩固景东“教育强县”的地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相信:有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景东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篇5

关键词:高职 景观设计 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景观设计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设计市场对景观设计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各地高职院校开设了与景观相关的专业或课程,教学重点和特点各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的《景观设计》课程更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在近年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专业能力有着实质性的提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有问题出现。本文拟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及景观设计的市场走向,提出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历程: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称谓最早是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提出的。1900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地位。

20世纪20年代,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就开设过各园林专业的课程,这就是景观设计专业的雏形。5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曾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标志着我国景观设计学科的形成。此后,一些高等院校相继设置了园林专业,我国的园林景观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领域,以前称之为“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后来又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称为“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较为混乱。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和美术学院具有相对完整的景观专业学科体系,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亦有待改革,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现状

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目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容量大,前期知识铺垫不够。《景观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但是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少进行前期教学内容铺垫,学生一进入该门课程,就直奔主题,直接讲授相关理论重点,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较为缓慢,理解不够透彻,直接造成在接下来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对方案设计的思路不够完善,方案无新意,设计理念不强等缺点,学生接受难度较大。

二.课程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招收以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主,因此,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也偏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多以艺术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景观设计专业水平。这种课程教学目标和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脱节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艺术性只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更侧重其自然属性和人文价值,追求景观中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因此,景观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不能单一化,要紧密结合社会审美需求及社会实际应用。

三.学生综合知识和自学能力有待提高。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广泛。大多数学生已经从小养成了灌输式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主学生意识有待提高,需要多吸收课外知识,改变自身的学习方法。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方法

一.确定教学目的,明确课程定位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少难以理解的空洞理论,增加实践训练的课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习时间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懂得景观设计的规律及方法,能够设计出完整的方案,绘制出相应的图纸,流畅的表达设计要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方案的设计。明确课程定位,确定教学目的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因此,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决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的关键。应该针对景观设计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景观漫游动画等,在展示的同时,边分析边讲授,加强学生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实地考察教学法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案例考察,考察的范围包括所在地区的各城市景观,在考察过程中,由教师实地讲解分析,分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在考察后要求学生进行整合分析,形成汇报PPT,在课堂中进行分析汇报。

3.项目教学法

由教师给出相应实际地块,并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后,给出相应的设计条件,由学生完成该地块的景观设计。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前期考察后对该地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现状分析,对周边环境了解较为透彻,对人文要素,设计要素都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容易上手,方案设计容易深入,不浮于表面。

4.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三.课程内容的筛选与精简

选择各种类型的景观设计,进行系统教学,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教学。教学专题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庭院景观设计;2.居住区景观设计;3.广场景观设计;4.村落景观设计。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协作设计,自主创新。

经过以上对教学改革发面的思考,本人已经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实践检验,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反思。深化高职教学改革,需要各高职院校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实实在在进行实践教学,总结经验,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丁绍刚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 《科学教育家》 2008 06

、刘蔓 刘宇 景观设计方法与程序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03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篇6

[关键词]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途径

为使地方本科高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方向作战略性调整,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广西顺应形势发展及时颁布《关于开展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从自治区层面启动了广西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目前,广西已经有至少8所本科院校成为全区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在高校转型发展建设诸要素中,教师的转型是关键要素。高校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总数的37.7%,45岁以下中青年和青年教师超过总数的70%82,因而高校教师队伍转型主体是青年教师。因此,新建本科高校以转型发展为契机,认真抓好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学校转型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新建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构筑职业愿景,生成职业发展的内驱力

职业愿景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愿望和景象,它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也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发展的内驱力大于外驱力,正所谓“内因决定外因”。而每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和生存于学校这个环境中,个人职业愿景不可避免地与学校愿景产生交互作用。为此,应恰当处理好青年教师个人职业愿景与学校愿景之间的关系。将青年教师个人职业愿景融入学校愿景之中,学校愿景又要充分关照青年教师个人职业愿景,实现既有助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又有利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双向互赢”。事实上,学校愿景的实现为个人愿景的实现创造良好环境,而个人愿景的实现又为学校愿景的整体实现提供助力。按照教育部等部委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转型发展高校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如前所述,作为专任教师队伍主体的青年教师群体必然成为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的主力军。然而,地方高校多数青年教师毕业于学术型大学(或按照学术型大学培养人才的应用型高校),普遍缺乏对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的认识和认知。这就需要学校帮助青年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的内涵,理清应用型高校与学术型高校和高职的区别。通过对转型发展相关文件精神的解读,帮助青年教师正确认识、认知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类型、科研、社会服务都以应用型为主要特征,这是区别于学术型大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应用型大学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生态伦理素养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这是区别于高职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目标与要求,帮助青年教师设计个人愿景,使之既具有个性化特征又融入学校愿景,生成职业发展的内驱力,避免职业发展的盲目性,提高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效率与效果。

二、强化在职指导和培训,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大多为毕业于非教师教育背景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但几乎不曾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导致他们入职适应周期长。为此,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各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欠缺。但是,一方面,短暂的入职培训,青年教师的教学知识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水平,必须将教学认知转化为娴熟的教学技能,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胜任高校教师角色;另一方面,新形势下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双师双能”素质,对青年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此,探索在职指导和培训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双导师”制,助力青年教师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发展

多年来,青年教师入职初期担任协助教授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教学事务的“助教”角色,随着本科教育规模扩大,新入职青年教师褪去原有的“助教”角色直接登台执教,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高校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加之转型发展对“双师双能”素质更高要求,使得传统的指导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形势需要,“双导师”制就此应运而生:理论导师———指导理论课程教学和纵向科研,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实践导师———指导实践和横向科研的行业专才、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对于理论课程教学,由理论导师全程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采用“先听后导”“先导后听”两种方式。“先听后导”,是导师先进入课堂听青年教师的课,再于课后就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点评指导;“先导后听”,是导师课前指导青年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再进入课堂,并于课后点评指导。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可以采用“先学后上”“先上后学”两种方式。前者是对于课程中的难点和关键内容可以先观摩学习导师的课然后自己上课;后者是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可以先自己摸索上课然后观摩学习导师的课。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和学习方式,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实践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一是下行业、企业接受指导,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培训、实践锻炼过程提供指导;二是在高校接受指导,实践导师到高校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及实践教学等,青年教师可以跟岗接受指导。这种“跟师学艺”的实践指导模式,有助于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提升。

(二)有针对性设置专项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

在培训之前,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调查了解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的需求,基于青年教师需求和相关文件精神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专题。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而多数青年教师对于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不甚了解,针对这种现状,优先选择这些知识作为培训内容。研究表明,教师的学习是一种成人的学习,成人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情境性。为此,专题讲座可以采用理论嵌入案例的方式。如,在讲授参99肖春梅,等论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式教学方法时,嵌入如下案例:四川大学蒙文通教授的参与式课程考试。不是教师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教师。当学生提一个问题,蒙教授就知道该生的学识程度,当即判定该生的成绩。更有趣的是,蒙教授是在四川大学旁边的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考试。学生问得好,他就猛吸一口叶子烟,请该生坐下陪他喝茶,然后对所提问题详细评价,问得不好就请学生离开。学生既紧张又兴奋,都希望自己能留下陪老师喝茶。

如此的理论嵌入案例式讲座使青年教师在具体的鲜活的情境中理解教学理论,有助于教师内化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分享大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智慧,增长教学知识。理论嵌入案例讲座形式可灵活运用。其形式一般分为三种方式:演绎方式、归纳方式、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方式。演绎方式是先讲授理论知识,再通过分析案例帮助理解理论知识;归纳方式是先分析案例,再从案例中归纳理论知识;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方式就是在理论讲解中以案例明理,同时又通过案例归纳理论。可以根据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听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讲座。行为跟进是关键。当青年教师通过培训获得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后,如果不及时运用于自身的教学中,就会只停留在认知层面,甚至很快遗忘。行为跟进就是避免上述问题的有效策略。行为跟进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日常教学自觉地、及时地运用所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二是在院系内开展青年教师展示课,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砥砺,评课环节还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发现不足,明晰改进的方向,提高教学水平。

三、搭建实践平台,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接受的更多是图书馆、实验室的系统学术训练,而缺乏将专业知识对接到行业、企业实践领域的能力。新建本科高校设立的教师发展中心应当发挥作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机构的作用,统筹校内外多元化资源,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多样化实践平台,提高实践能力。

(一)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践平台

建立和完善实训室、实验室、校内实践中心、校内实训基地等实践平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压缩理论课程和课时,增加实践课程和课时,加大实践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校内实验、实训,积累实践经验。建立竞赛平台,开展区(省)级、校级、院系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和行业企业实践技能竞赛。通过上课、说课、微课、教学软件设计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比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研究水平;通过创新创业设计、机器人设计、中小学学科教学设计等专业实践竞赛,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通过指导学生竞赛来历练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

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科研和科技开发。因此,需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提供平台。高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不同职称层次和不同学科专业类别安排青年教师实践岗位。初级职称青年教师以认知性、体验性实践为主,如,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到实习车间跟班学习,了解当前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教育专业青年教师到中小学观摩课堂、参加班团队活动,了解中小学生心理特征、学科教学方法、班团队管理方法等。中级职称青年教师以强化实践能力为主,可在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挂职、学习。如,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到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教师教育专业青年教师到中小学进行学科教学和班团队管理实践,通过顶岗支教、中小学管理等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能力。高级职称青年教师,以技术开发与应用型科研服务实践为主,可在高级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参与技术研发、决策,以及合作开展服务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教师教育专业教师以研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一方面帮助中小学解决教学实践与理论困惑,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获得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和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开展服务中小学应用研究提供素材、积累经验,实现高校与地方中小学互惠共赢。理工科青年教师可以为企业行业提供理论培训、科技服务、产品研发等,也可以针对企业某一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调研,从而在科研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三)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内转型发展

高校的友好关系,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到国内、省内转型发展先行先试的高校学习,如,到厦门理工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合肥学院、黄淮学院等地方高校,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还可以到同步转型发展的同类高校走访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加强与国内211、985高校的合作与联系。新建本科高校多是由原来的师专或师专与中师合并升格而成,无论是教学教研水平还是学术研究水平,与211、985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充分利用这些高校的优势资源、智力资源、数据资源,有计划、有目的选派青年教师到这些高校进修、访问、合作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和学术水平。加强新建高校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选派青年教师到海外应用型大学留学、访问,与海外高校互换学生、互换教师,学习借鉴国外应用型高校成功的实践经验,使青年教师放眼世界,开阔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视野。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实质上也是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转型发展。就内因而言,需要青年教师“脱胎换骨”式的职业发展观念转变,更需要青年教师“凤凰涅槃”式的行动跟进;就外因而言,需要高校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在现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条件尚未进行较大改革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校内特聘专业技术岗位的合理化安排,适度推行优秀青年教师破格任用或低职高聘等弹性用人机制,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职业的高效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

[2]教育部高等教育学评估中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3-16)

[5]钱理群.用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J].基础教育论坛(文摘版),2012(2):63.

[6]王素艳.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育探讨[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2):7-10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篇7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前置任务;小组讨论;情景表演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5-0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是否显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对商务类知识接触甚少,普遍对专业课程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如何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生本教育”理念提供了有益参考。生本教育理念改变了往日“填鸭式”的“以师为本”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自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合作。生本教育理念与中职专业课教学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重组课堂角色定位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尤其重要。作为教师,应摒弃以往的“师本模式”,要树立面向全体的学生观,关心、热爱、欣赏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是一个个生命实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教师的职责在于发现、在于引导。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善于不断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将学生的优点放大,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成功欲,使其能扬长避短、思维活跃、大胆创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成为独特个性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尽量做到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多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提供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

二、布置前置任务,培养自学能力

前置任务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降低专业课学习的难度。在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商务英语听说》第13单元中的《LESSON 27》有关网上购物的听力前,通过课前布置前置任务——了解网上购物或电子商务的相关背景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力练习前,请每组代表介绍和分享他们的搜索成果,例如有关网上购物流程、电子商务概念、电子商务发展特点和类型等内容,使全班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魅力所在。

三、开展小组讨论,展现集体智慧

郭教授曾指出:“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学问是头脑中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讨论的结果。而学习者基本是讨论者。”[1]讨论是生本教育的核心,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合作,在探究中学习知识,在合作中学会做事与共处。

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后,即可开展小组讨论。如上所述的《LESSON 27》网上购物课,学生介绍完电子商务概况后,开展分组讨论与电脑有关问题,如对电脑的了解、电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上网聊天或玩游戏好不好等。组内讨论结束后,进行组际交流。教师请个别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作出补充。通过组际间精彩观点大碰撞,学生学会了倾听和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在《商务英语函电》课程学习中,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学生学习被动。“自学-探究-合作”的生本模式让学生分组自学,每人分工协作探究其中的难点。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商务英语函电》第五课中的一句“...our buyers...find your price much too high”中画线部分单词的意思为例,大部分学生直接译为“发现”,教师通过点拨后,学生受到启发采用它的引申意“认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自学能力、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及语言技能得到提高,团结合作精神得到培养,讨论结果也凸显了集体的无穷智慧。

四、再现情景,活用语言

以生为本的课堂需要教师全面了解教材,充分认识各章节的联系,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灵活再现商务情景,提高教学效果。情景再现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主要通过在教学中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由于商务英语是商务场合使用的英语,因此,在日常的商务英语教学中若能再现商务场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显著。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且缩短学习与工作岗位的距离,学生会更容易适应日后工作岗位的需求。那么,如何再现这些商务情景呢?

1.课文情景导入。课文情景导入是教师导入课文时所创设的一个情景。它对学生开始学习时能不能够立刻集中注意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可用图片、故事、提问等方法来创设情景。一般说来,提问法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方法,同时也可以把几种方法相结合,更自然地导入课文情景。如做《LESSON 27》一课的听力时,通过把听力的对话引申为教师一次亲身经历,然后联系课中情景提问设疑,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2.通过耳听感受课文情景,理解课文大意。学生带着老师的疑问,饶有兴趣的倾听,掌握听力原文的大意。

3.利用课文现有材料,对部分词汇和句型进行情景扩展。如学词组“short of”时,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进行造句,在学生的实例展现中,有些学生拿出一个仅有几毛钱的钱包对学生说:“I'm very hungry.I want to have lunch,but I'm short of money.How poor I am.”学生在这个情景中就轻易而正确地理解并运用了这词组。

4.通过耳听口读模仿课文的情景对话。学生完成听力练习后跟读听力原文,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跟读几次后,表演该对话情景,学以致用。

5.通过观看录像或电影片段体验课文情景。在教完《LESSON 17——AT THE RESTAURANT》一课后,在练习口语前让学生观看《走遍美国》中关于餐馆就餐的录像,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就餐情景,为下一步创设商务情景活用英语交流做铺垫。

6.创设听说情景。结合之前的视听内容,按照该主题设计相应的商务场景,让学生分角色地进行表演。如在餐馆就餐的话题,设计以下两个情景供学生自由选择,充分尊重学生:(1)生活情景:你和好朋友约好到肯德基庆祝生日,点你们喜欢吃的食物。(2)商务情景:你是某公司的大老板,在餐馆请客户吃饭,准备边吃边谈生意。

7.多形式激励学生表演情景。教师可把平时课堂表演次数登记好,并纳入期末学生总评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或把情景表演融入单元测验或期末考试成绩中,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各种商务场合,为日后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课堂教学中听说情景再现,大部分学生学习商务英语时“敢说、乐说、会说”,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这都有赖于生本理念的运用。

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2]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本教育的终极目标或许就在于此——使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不断学习,充实自我。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篇8

这是全世界最庞大的一支队伍: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已达到62.3万名,如果加上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校长,其总数超过100万。虽说拥有百万之数,但这个群体职业发展的目标、领导职责的界定与校长评价的标准,一直存在缺乏专业依据、指标体系不明、重显绩轻潜质等诸多问题。

因此,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起草的这份《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研究草案,才得到业内如此热烈的关注,以及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重视与认可。

我们解读《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是为校长专业发展和校长培训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它有利于营造促进优秀校长成长的体制机制环境,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教育视野和开拓创新精神、甘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奉献,并具有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的教育家型校长。

希望所整理的这份《标准》概要,能较为全面地呈现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架构和职业素养,为您的工作增添助力。

基本框架

研制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主要思路,是从校长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社会期望出发来分析其专业定位、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并由此提出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即校长应成为教育领导者、终身学习者和自主创新者。

同时,从学校组织的本质属性出发,确定校长的专业立场——教育领导,进一步理清其核心工作领域的三大专业范畴:价值领导、教学领导和组织领导,由此提出六大核心工作领域,即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根据校长在各领域所具有的专业定位与专业角色,从理念、品性、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这就形成了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的主要研究框架。

校长专业标准之理念

校长是学校领导者,对学校发展与变革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在教育实践界,一直存在重视行政级别、忽视专业发展、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导致校长专业定位模糊、专业意识淡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为有效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校长专业标准倡导如下基本理念:

1.校长是教育领导者。

2.校长是终身学习者。

3.校长是自主创新者。

校长专业标准之立场

校长的专业立场是校长专业标准研究的首要问题,倘若专业立场不同,研究起点、思路和结论都会有所不同。

教育领导是一种超越个体、角色和行为的概念,是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合作者的集体行为,引领参与者能尽心尽力,导向学校教育发展的共同愿景,主要包括价值领导、教学领导、组织领导三大专业范畴。

校长专业标准之定位

教育领导范畴不同,专业领域也不同,就会具有不同的专业定位,扮演着不同的专业角色。

价值领导的核心工作领域包括规划学校发展和营造育人文化,其专业定位包括发展愿景规划者和学习文化的营造者。

教学领导的核心工作领域包括领导课程教学和引领教师成长,其专业定位包括教师发展促进者和创新人才激励者。

组织领导的核心工作领域包括优化内部管理和调试外部环境,其专业定位包括内部组织管理者和外部环境协调者。

三个领导范畴细化为六种专业定位,并从理念、品性、知识、能力、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这就构成了校长专业标准的整体分析框架。

之一:规划学校发展

规划学校发展,是校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所负有的专业责任,需要校长组织学校力量在深刻分析学校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和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融合校长个人的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对学校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定位,突出学校特色。

促进学校发展之理念

1.形成共同愿景,引领学校发展

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能激发组织成员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力量与勇气,回归教育本质;当学校发展在遭遇阻力时,共同愿景能唤起成员的希望,使之不会偏离原有发展方向;共同愿景会让组织成员发现思考的盲点、放弃固守的看法、承认个人与组织的缺点;在追求共同愿景的过程中,组织个体会更愿意承担风险,更愿意参加变革与创新。

校长的个人办学理念是形成学校共同愿景的重要基础,它是在建立在对学校传统与发展现状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并结合个人对学校教育本质与功能的理解而形成。不仅要具有理论的高度,更要具有实践的深度,不仅要来自实践,更要转化为师生都认同的观念,并能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

校长必须把建立学校共同发展愿景作为日常工作的核心,通过不断与组织成员分享个人愿景而建立共同愿景,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理念的组成部分。

2.重视群体智慧,实施群体决策

规划学校发展不应是校长个体或学校领导班子的设想与规划,而应是多方参与、共同合作的结晶。在此过程中,校长要从重视群体智慧,走向群体决策。

良好的群体决策需具备四个条件:建议的多样化—— 每个人都有一些私有信息,即使是一些对已知事实的反常解释;独立性——人们不会因为别人的意见而改变自己的意见;分权——没有人被强制性地做事情;汇聚—— 一种使得个体判断成为群体决策的机制。因此,校长在规划学校发展时,应善于听取各种意见,保持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立足发展传统,突出学校特色

上一篇:服务残疾人的工作内容范文 下一篇:家居设计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