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21:10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篇1

【关键词】领导干部;媒体交往;能力

一、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不适应舆论环境变化

目前,一些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时不能转变思想观念,依然沿用老套路、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人们的舆情表达更多是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来表达,而不是传统的表达渠道。因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具有受众广泛、交互性强、方便快捷、成本低、便于监督、等优越性,所以越来越多的网民都倾向借助网络媒体来表达不满,已逐渐形成了网络媒体使监督无处不在的局势。领导干部一不留神就可能成为旺盛新闻人物,甚至会因为网民的质疑而改变命运。所以领导干部不仅要改变排斥媒体的旧思想观念,而且要积极把握网络媒体传播规律,争取抢占网络媒体话语制高点。

(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催生了新的舆论监督平台,如博客、论坛、微博等,这给领导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领导干部应用新媒体的能力确实令人担忧,有些领导干部不上网或几乎不上网;也有些领导干部不经常上网;对网络知识、舆论引导、危机公关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学习的更是屈指可数。可想而知,领导们根本就不用网络的话,怎么可能做到熟知新兴媒体的特点,正确运用它的功能,把握其特有的规律呢?更别说把握好网络舆论正确导向了。

(三)面对媒体和公众的能力不适应执政要求

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采访和质疑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不愿说、不敢说和不会说。他们遇到提问的问题总想着如何回避而不是如何解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握住问题的关键点,另一方面他们怕言多必失,怕说错了给自己和单位惹麻烦。所以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就选择了回避,结果却丢失了话语权,甚至会出现更坏的影响。

二、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正确认识媒体

领导干部提高对媒体的认识是运用媒体的基础。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舆情对工作的复杂性。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领导干部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人们的舆情表达不仅可以用传统渠道而且可以借助网络来表达。所以领导干部应该主动地学习和熟练掌握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其次,要积极主动加强和新闻媒体的联系。领导干部要主动了解和接近媒体,要不时地与新闻界人士沟通思想和交换意见。如果领导干部能够有效地运用媒体,并且运用媒体推动工作,将有助于宣传各种方针政策,有助于组织开展本职工作。

(二)提高运用新型媒体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熟练运用新型媒体的能力,不仅要学习网络知识,而且要掌握运用网络的技巧、与网民交流的方法,同时,还要努力使互联网变成推进工作和不断加强学习的重要方法。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要经常地带头学习网络知识,要把学习网络知识看成一门功课。二是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要善于用好网络掌握资讯、了解民意和汇集民智,使工作决策更具民主化和科学化。三是要能够大度地容网。大度容网是指不要把互联网当成洪水猛兽,既要正确认识互联网的超常发展,又要能够理智对待网络上一些不良现象,如网络恶炒、人肉搜索等现象,要尽快努力实现从恐惧网络到包容网络的转变。以上这些具体的做法,不仅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而且是执政为民的需要。

(三)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领导干部要主动参与网络媒体,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具体做法,一是要时常关注网络信息。其包含网络新闻和网民言论的内容,领导干部要通过浏览网页、关注新闻评论、博客言论等,做到及时掌握时事动态,了解群众的思想变化,把握社会舆论的动向,为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要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为党的宣传工作服务。领导干部要做到熟练掌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特性,如通过使用文字、视频、动画等各种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为宣传工作服务。三是要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重视网络评论员的培养,因为优秀的网络评论员能够很好地了解网上信息舆论的走向,并且针对一些负面舆情信息,能够及时依托网站、贴吧等载体,借助网上对话、聊天等手段,能有效地用事实真相引导舆论 导向和回应群众关注,能及时用权威信息稳定大众的情绪。

总之,领导干部必须提高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重视度,要把关注网络舆情作为工作的一部分来坚持,保证工作快速有效地开展。

三、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建设

(一)充分认识媒体的作用和地位

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时代,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生产、加工与传播的载体,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社会的发展呼唤先进的传播工具,领导干部需要重新认识媒体。社会转型期凸显了媒体在舆论引导和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展模式的转换要求媒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者,执政党的建设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公众民意的反映者,是知识、文化、价值观的集中阵地,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资源和工具。

(二)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

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多地要求领导干部的行为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媒体的采访和监督,既是领导干部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重要方式,又是领导干部展现个人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要恰当地应对媒体,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和从事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干部,对于突发事件,要能审时度势,对事件性质迅速作出深刻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提高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不断提高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认识,不断地学习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全面地了解新闻媒体的运作方式和工作程序,积极与媒体沟通,主动进行新闻。

参考文献:

[1]郑文靖,《民意表达机制》,《理论探索》,2010年第3期

[2]郭红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理论探索》,2010年第1期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篇2

【关键词】青少年;新媒体;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一词是舶来品,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1933年英国学者李维斯及其学生汤普森,意指与读书、写作等紧密相关的一种能读会写的能力。学界较为公认的概念是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所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对青少年而言,媒介素养主要指信息生产素养和信息消费素养,具体包括能够正确使用新媒体获取所需信息,根据需要正确信息;学会辨别新媒体信息,抵制非法信息;利用新媒体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短视频、移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新的媒体格局和网络生态,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也造成了媒介环境的复杂,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青少年网民年龄小、阅历少,心智发展相对不成熟,但有着旺盛精力和强烈求知欲,喜欢追逐新鲜事物。部分青少年易被不良信息所迷惑。这些因素都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新媒体语境下,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青少年新媒体应用能力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互联网使用人数大幅增加,“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其中10-19岁年龄群体占比13.5%,约为1.33亿人,网民职业机构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21%。网民中,手机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手机网民规模9.8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底的98.6%提升至2020年12月的99.7%。”[1]这些数字表明,青少年使用网络新媒体人数众多,移动社交媒体成为青少年必备的沟通工具,青少年对新媒体具有“高接触”的态势。但“高接触”并不意味着“高素养”,青少年对网络新媒体信息的理解能力、甄别能力和理性批判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新媒体应用面临“高接触”与“低素养”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协同多元主体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媒介信息知识和新媒体应用技能。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够让青少年增强媒介认知能力,掌握新媒体基本知识,了解新媒体发展过程,了解常用网络系统和新媒体技术,了解新媒体运作机制和发展趋势,优化青少年网络知识结构。在能力层面,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的媒体应用技能,青少年软件应用水平。提高媒介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信息甄别能力,保持网络理性、抵制不良信息侵扰。

(二)有利于青少年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网络信息来源多元化、网络法制不健全、网络监管体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网络环境日趋复杂。信息门槛的降低,使网民拥有了信息的权利。人人拥有麦克风,导致大量信息鱼龙混杂充斥网络空间,降低了主流信息的关注度。海量信息泥沙俱下、难辨真伪,影响了青少年的分析判断和理性选择。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点影响青少年认知结构的整体化发展。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更需要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身体、心理迅猛发展,知识能力迅速提升,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渴望通过新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心智发展不成熟,逻辑思维发展不完全,理性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面对鱼龙混杂的新媒体信息时,缺乏辨别能力和理性定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新媒体认知能力、信息筛选能力、理性判断能力,有助于青少年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保持理性定力,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

(三)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社会化顺利发展青少年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环境中通过社会教育、人际交往、个人感悟等途径,学习生存生活技能,遵守社会规则,从而顺利参与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角色,逐步成为“社会人”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成为青少年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增强青少年新媒体运用水平,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在大众媒体与自身社会化关系中不再被动化、消极化,而是能积极主动的应对,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协助他们在社会化的正常进程中抵制不良媒介环境或媒介信息,形成对媒介的自我免疫能力。”[2]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优势,青少年能便捷的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资源,个人意见,进一步获得了表达意见的权利和社会参与的能力,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参与社会的成本,提高了青少年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新媒体充当了桥梁,联结了青少年的“学校人”角色和“社会人”角色。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中的组群,将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个体聚合在一起,增进交流,扩大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社会化能力,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发展。

二、完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30日出版的《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从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自我信息控制”五个维度,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估。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不高,网络素养水平总体上处于及格线以上,有待进一步提升。”[3]新时代背景下应该从提高青少年的网络能力素养、法律素养、安全素养、道德素养等方面着手完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

(一)提高技能素养,增强媒介应用水平媒介技能素养是媒介素养的核心,主要包括媒介认知能力和媒介使用能力。要全面正确认识新媒体,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对新媒体的认识不能局限于其娱乐作用,要认识到新媒体的工具性、发展性,更要认识到新媒体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要理性看待网红、大V等新生事物,客观理智看待新媒体的双刃剑作用。要提高新媒体认知能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青少年增加网络新媒体知识,完善青少年网络知识结构,增进青少年对网络新媒体的认知与了解,了解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了解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产生过程与传播特点。媒介素养教育重在培养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能力,即信息的生产能力和获取能力。要学会新媒体平台的操作,能熟练掌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是新媒体应用的前提。了解信息获取渠道,了解常用搜索引擎的种类、功能和特点,要学会借助搜索引擎从新媒体平台获取所需信息,增强信息获取能力。学会信息,熟练掌握发帖、跟帖技能,增强利用新媒体表达个人意见的能力,提高新媒体使用功效,增强信息生产能力,意见表达能力。

(二)提高法律素养,增强网络法律意识智能化的网络新媒体、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但青少年网民的法治能力和法律素养滞后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青少年网民法律知识缺乏、对自我隐私和财产信息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防诈骗能力欠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漏洞窃取青少年网民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了新媒体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给青少年造成人身、财产损失。同时,青少年网络法律素养的缺失也为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非正常行为提供了土壤。部分青少年网民面对网络不实信息时极容易冲动,盲目跟风,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以正义之名行偏激之实。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在不了解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盲目跟帖,形成倾向性的舆论,给司法人员造成压力,影响司法公正,形成所谓的“舆论审判”。通过法律素养教育,首先要让青少年提高网络法律意识,自觉履行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义务,明白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是“绝对自由,不受法律约束”之地。其次,要求青少年有较高的法律知识,既要有基本的法律知识,还要有互联网领域扩展延伸的法律法规知识。再次,要提高青少年网络用法能力,增强维护个人权利的能力,依法保障个人合法权益。增强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不轻易透漏个人信息,提高防诈骗能力。

(三)提高安全素养,增强信息甄别能力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一般由主流媒体,受到党和政府的有力管控。信息者的政治素养、从业素质较高,信息审核机制较完善,能较大程度上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意见的正确性。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来源构成极为复杂,信息门槛低,来源广泛,各种信息鱼目混珠,水平参差不齐,进行全面理性认知极为困难,这就要求青少年具有较强的信息选择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失实。“媒体信息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真实,是由媒介构建出来的虚拟真实,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传播的偏向性。”[4]青少年年龄小、阅历少、易受暗示性的特点,使青少年在选择信息和解读信息时容易受到非主体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青少年在面对网络信息时不盲从,仔细分析信息的来源渠道、信息的真实性、信息的倾向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别是遇到一些观点倾向性比较明显的信息,要自觉与官方媒体信息进行比较参考。新媒体环境下需要青少年网民提高信息安全素养,增强信息甄别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防御能力,抵制不良信息侵蚀。

(四)提高道德素养,增强网络道德修养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虚拟性,淡化了现实空间的社会性,降低了对青少年的规则约束,增加了青少年网络行为的随意性。即使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社会正义、维护公序良俗,但如果违背道德、违反法律,侵犯他人隐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也是万万不可取的。一些青少年网民缺少网络理性,一切以自己的个人感受和个人价值观作为评判标准,对网络事件和当事人进行“网络审判”,“在网络这块缺少制约,比较自由的环境里容易滋生道德个人主义,道德个人主义一切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毫无顾忌,将个人感觉视为自我网络行为的唯一判断标准。”[5]法律与道德是维护社会正义的两个翅膀。媒介的道德素养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在网络中的延伸,对于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活动要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良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伦理。青少年要提高网络道德素养,提高个人网络修养,恪守社会道德底线,自觉抵制网络暴力,抵制网络粗俗语言,不发虚假信息,相信主流媒体,坚定主流价值观。在享受网络带来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网络义务,自觉遵守网络规则,防范道德风险,不信谣不传谣,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三、协同多元主体推进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

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必须坚持“赋权”与“赋能”相结合,一方面要赋予青少年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的权利,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网络生活,主动使用新媒体,尊重青少年的自由精神和探究本能。另一方面,要注重能力构建教育,提升青少年媒介应用水平,使青少年利用网络发展为“智慧网络人”。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等多重主体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协同推进。

(一)政府层面: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监管机制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媒体的引导作用,出台了相关的网络管理政策,规范新媒体行为,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媒介监督和保障体系,依法保障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2019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面向社会。蓝皮书指出,“要坚持依法治网,重视网络安全,加大依法保护数据力度,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政府要提高数字治理能力,推动互联网治理进一步精准化和精细化,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强调新媒体报道人文价值,通过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防止出现信息娱乐化倾向。”[6]新形势下,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积极推进网络法制建设,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严格网络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落实执法责任,建设一支政治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执法队伍。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监管,及时回应网络热点信息,提高突发事件的网络应对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要抓好网络重点环节管理,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加强网站备案登记、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运行监管。深入开展网络低俗信息、非法信息专项治理活动,切实维护网络健康有序运行。

(二)社会层面:承担传媒责任,引导主流价值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媒体要加强自身建设,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传媒环境。主流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增强社会责任,坚持媒体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坚守主流意识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网络焦点事件,要坚持正面引导,发挥政治导向功能,坚持“引导不误导、鼓舞不鼓动、通俗不庸俗”的方针,切实履行媒体义务。新媒体运营平台要加强行业自律,要做好网络内容建设,权威、健康、正能量的信息,杜绝低俗、媚俗的不健康信息,坚决切断有害信息传播链,净化新媒体空间,减少娱乐信息的,改变泛娱乐化的倾向。新媒体公众人物、网络大V要自觉承担起培育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责任,关心青少年成长。公众人物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传媒形象,以积极、健康、正能量示人,要利用自己的网络影响力发挥示范效应,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网络文明,遵守网络道德和公序良俗。理性认识网络现象,做遵纪守法的网络公民。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提高个人媒介素养,为青少年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影响、相互监督、合理上网,发挥家风育人作用。

(三)学校层面:建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手段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成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主体。据《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调查显示,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要从学校实际条件和青少年实际情况出发,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因势利导,切实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首先,学校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创新学生培养方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更新媒介素养教育观念,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意识。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信息技术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积极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学校德育的全过程,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其次,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广泛使用慕课、微课等新兴教育手段,沟通课堂内外、联动线上线下,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热情。教师要言传身教,规范自身网络行为,成为遵守网络规则的典范,以自身较高的媒介素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篇3

关键词:维吾尔族青少年;网络媒介;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38-02

受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新疆的传媒产业发展较为滞后,而作为新媒介的网络近几年来才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受众整体的媒介素养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青少年自控能力较薄弱,对网络过度依赖和沉溺而引起“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等不良病症的产生,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其背后反映出青少年在网络媒介方面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因此,研究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接触网络媒介素养情况成为重要课题。不仅利于提高维吾尔族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及其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也利于带动新疆传媒产业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立足于研究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接触网络媒介现状,以分析其网络媒介素养情况,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一、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接触网络媒介的现状

本次调查在全疆四地州及乌鲁木齐市对不同年龄段维吾尔族受众配额发放并有效收回400份调查问卷,其中向20岁以下维吾尔族受众发放76份,该年龄段受众即为本文研究对象。经分析,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接触网络媒介呈现出以下特征,但也存在一些隐性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

1.对网络媒介接触度较低,但依赖性强。由表1可见,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通过网络了解新闻占21.3%,明显次于通过电视了解新闻所占比,即36.0%,相对电视媒介的接触度,他们对网络媒介的接触度较低。受地区经济发展及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网络媒介在受众中尚未完全普及,父母对网络媒介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子女学习任务的紧迫性及网络发展出现的问题导致家长对网络存在心理,严格管制子女使用网络。因此,网络媒介并非是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电视传统媒介仍居主导地位。

表1 受众了解新闻的不同方式比例 单位:%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作为新媒介,受青少年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影响,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对网络媒介接触却表现了极大的依赖性,接触时长可达3小时以上。据调查发现,以最近一周为例,20岁以下的维吾尔族受众平均每天接触网络时长达3小时以上所占比为31.0%,与接触时长在1小时以内所占比相同,均最高,其接触时长也明显超过其他年龄段的维吾尔族受众。

2.接触信息偏向图片形式,信息深入解读能力有待加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并无空暇时间静下心来接受海量信息,传媒文化渐渐演变为“快餐文化”。受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以及社会阅历缺乏等因素制约,青少年受众认知及理解能力有限、对事件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更倾向选择简单易懂的信息。

表2 受众对天山网(维文版)信息关注比例 单位:%

网络提供的图片生动形象、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获取方便快捷,更易吸引青少年受众;多数传达的信息相对简单,易被接受和理解。在20岁以下维吾尔族受众倾向于了解天山网(维文版)的新闻形式中,有57.9%关注“配发图片”,在各年龄段中所占比最高。最值得关注的是了解“专题报道”仅占0.0%,如表2所示。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更倾向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图片信息;受青少年认知不成熟的限制,无人关注专题报道,未发挥应有的能动性去深入地了解新闻并作解读。在认识和理解能力应被不断提高的关键时期,过度关注网络图片信息形式不利于认知及思考能力的培养,较易滋生思维惰性,对信息的深入解读能力有待加强。

3.高度信任并认同网络媒介,网络批判能力有待增强。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1]。受众不再是“靶子”而轻易地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但由于青少年对信息的真伪好坏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同时也依赖网络媒介,因此他们对网络媒介认同度高、信任度高。据调查,20岁以下维吾尔族受众对天山网(维文版)新闻评论内容“完全认同”所占比达65.3%。当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时,该受众群有31.6%最信任网络获取信息,强于对电视传统媒介的信任,在其他年龄段受众中所占比例也最高,如表3所示。

表3 受众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最信任的信息获取渠道比例 单位:%

从高信任度到高认同度可见,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完全信任网络居多数,对网络维文版的新闻评论也大多数“完全认同”,这种对网络传播的信息所表现出较弱的防备意识存在一种盲目。网络的建设并非完善,网络信息环境存在良莠不齐,青少年对网络过度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对网络媒介接触以及对信息背后的优劣判断缺少理性思考,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有所欠缺,隐约可见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的网络媒介批判能力有待增强。

二、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对策

根据以上现状分析,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关于网络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网络受众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已经不是信息匮乏的问题,而是对信息的有效选择、理性认知和正确传播”[2]。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应提高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对网络信息的理解、批判等能力。维吾尔族青少年应加强自身管理,合理利用网络媒介。受青少年自身能力有限的影响,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维吾尔语主流媒体的引导,共同致力于提高青少年关于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1.向青少年开放网络媒介,指导青少年正确接触网络。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极具好奇心。作为新媒介的网络,“负功能”影响逐渐突出,家庭和学校为使青少年不受网络干扰往往采取强烈抵制对策,正处叛逆时期的他们反而会更受网络吸引与诱惑,更有欲望接触,在不具备一定信息免疫能力的条件下更易受不良信息影响。因此,为防止维吾尔族青少年对网络媒介的过度依赖首先要求家长和学校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树立对网络媒介的正确认识,适当放松警惕心理,向青少年开放网络媒介。实践出真知,只有充分接触才能充分了解并利用网络媒介。

青少年在接触网络媒介方面,自控能力较匮乏。因此,学校和家庭还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监督,教导孩子如何理性使用网络媒介,懂得有的放矢,提高对网络媒介的使用率。其中,学校应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加强网络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等;家长应控制孩子上网时间,为孩子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发挥好网络媒介的信息属性及文化属性等,使其既可以成为维吾尔族青少年拓宽知识面的学习工具,又可以成为释放学习压力的娱乐工具,劳逸结合。

2.加强维语网站建设,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青少年恰处于知识积累阶段,思维和思想正处在转换的关键时期,“发展是当代青少年的时代特征,也是最根本需求”[3]。大都更倾向于选择维文版的图片,对问题思考不深入,不利于青少年认知和理解能力的提高。而在受双语习得的教育背景下,虽有36.0%的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使用汉语接触网络,但使用维吾尔语接触网络居多数,占66.7%。因此应加强维语网络建设,利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他们关注更具意义和价值的信息,活跃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维吾尔语主流媒体应了解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信息接受和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建设供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学习和娱乐的维语网站,加强维语网站建设的原创性。其次,在信息内容上应提高网络传播的信息质量,丰富信息形式,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趣味性提高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对信息的兴趣,以思想性和知识性鼓励他们勤动脑、多思考,提高认知能力,引导关注积极健康的信息。

3.承担网络传播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网络信息环境。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认为传播媒介为我们提供的是对信息选择并重新加以建构的信息环境,并与现实环境存在差异[1]。此外,网络媒介具有虚拟性特征,因此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有必要认识网络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差别,提高自身对网络媒介的批判能力势在必行。而仅仅依赖受众自身单薄的力量则略显不足,更需要维吾尔语主流媒体承担网络传播的社会责任,通过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正确价值判断标准的形成,服务于对信息、媒介的评判及质疑能力的形成,以至于受众不会在海量信息面前束手无策。天山网作为维语主流媒体之一,在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中影响力大、可信度高,有65.3%完全认同天山网维文版的新闻评论。因此,包括天山网在内的维吾尔语主流媒体首先应体现公共性,将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了解青少年受众发展特征,站在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角度提供优质的网络信息。其次,增强网站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通过互动反馈环节深入了解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关注的动向,并给予正确引导。再次,做值得信任的“把关人”,严格管控维吾尔语传播的信息内容,平衡经济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防止不良信息的干扰,陪伴青少年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廖峰.媒介素养与把关人的颠覆与超越[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篇4

[提要]网络走向社会已有11年的历程,对网络的概念进行历史性梳理,揭示出不同概念所折射的历史阶段的特点,抽象网络的本质,即网络对于人类的文化社会意义。由此出发,形成一个理解网络与传播、与传统媒体以及网络的自身发展方向等等的新框架。笔者认为网络的本质就是“虚拟世界”,而不是“传播介质”。  [关键词] 网络 第四媒体/媒介 网络媒体 第二媒介时代 “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 Abstract:Internet has a history of eleven years since it is served for the common people in China. We should study the conceptions describing the “Internet” in a historic view, disco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hrases reflected by those conceptions, and eventually find the nature of Internet, and the Internet’s cultural and social meaning toward the human being. Then we can develop a new framework which is suitable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communication or the traditional media, and the growth of itself. My opinion is that network is actually the virtual world, not the communicative media. Key word:network; the fourth media;network media;the second media era;network as a virtual world

网络是什么?十多年中有过许多回答。今天重提这个问题好像有些幼稚,但是事实并非已经清晰。首先声明,我不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探讨网络的本质,而是追问网络的文化社会意义所在。似乎可以说,本文探索的是网络对于“人”或“人类社会”来说是什么。网络无疑已经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重要的影响,它向前延伸的每个新进展,都使网络在远离起点的时候越来越需要人们反思它的社会本质。 一、网络概念的变迁和网络发展以及与此对应的人们认识的丰富和深化 网络的概念表述,大致按时间的顺序,出现了后面的概念。有的说网络是“第五媒体”,是排在包括杂志在内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是“第四媒体”,是排在不包括杂志在内、在新闻传播意义上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只提“网络媒体”,而回避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是什么”的问题。还有的说,网络实际上是“信息平台、虚拟空间和商业平台”。有的说网络开辟了“第二媒介时代”、“第二世界”。而今,更多的人干脆不追问“网络是什么”,而只是用经验和直觉来从传统的框架来观察网络新媒体,如博客、维客、流媒体、网络电视等等。 这些概念的变迁真实地表现了我国学者、研究者和业界对网络认识的轨迹。从泛泛地谈网络是什么到具体地谈论网络的形态——“网络媒体”、“新媒介”;从既成的大众传播媒体的框架“内部”来理解网络到从更大框架——与传统社会、传统媒介时代对立的大视角——来理解网络;从具体的媒介形态的递进和演化上升到能够意识到媒介代际的更迭;从试图研究网络的本质到暂时放弃本质等待网络自身发展成熟后解答。这个轨迹明显地体现出人们对网络研究的深入,也从侧面折射着网络自身的成长。 二、网络的本质在争议和反复中渐渐显露 如今网络已走过童年期,童年期的网络远未成形,甚至看不出轮廓,人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暂时的现象近于臆测网络的本质。今天的网络展现出成熟期的某些特征,表现为:网络发展从早期的直线上升到现在的平稳上升,无论是网络用户,还是网络的技术的原创推出,都展现了同样的趋势。网络用户告别了此前的疯狂的增长,而原创性的技术也放缓了研发的脚步了。“三个月一年”的“互联网年”节奏[1] 和“光纤定律”[2]已经成为一个沉入历史的辉煌记忆。这些现象都证明这个网络的本质已经渐渐浮出水面。我们知道每个新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成熟期,也就是形态和属性基本“定型”的时期,甚至是“类型化”的时期。这就是我们追问网络本质的根据,这是一个网络相对定型可以理解的时期。 不懂得历史,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同样,不知道网络在历史上出现的概念和理解,我们也无法直接推断网络的本质,从源流开始梳理,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本质,而且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的网络研究,懂得它的价值和意义,明了它的缺点和局限。下面对历史的角度对网络的概念进行梳理: (一)把网络看成是“媒体形态的一种”的阶段 “网络是什么”的问题最早是用“网络与媒体的关系”的方式提出来的。这是因为媒体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关系到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交往”。人们最渴望理解的是,网络对于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精神交往”——大众媒体有何种影响的问题。研究者首先把网络看成是媒体形态的一种,把网络看成是传统社会中大众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媒介形态。这种理解很显然无法容纳网络中表现出来的如此之多的异质的、非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属性。把不同的东西混淆到一起,显然是牵强而缺乏说服力的。这个思路无法真正解决网络的定位问题,更无法达到对网络本质的思考。 作为“媒体形态的一种”,先后出现了“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的概念。具体考察,从时间序列上说,网络不是“第五媒体”,更不是“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这点已有公认;从承载内容的性质和符号载体上说,网络也不是“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理解后一点有些复杂,我想从“媒介的特质”和“传播的意义”两个角度来说明。 首先从“媒介的特质”的角度考察。我们知道,信息的载体是符号,符号传播是媒介的形式的本质。新闻意义上的大众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他们的最大特质是各自拥有独特的符号系统。报纸主要靠文字;广播主要靠音响;电视靠以影像、声响为主,文字为辅。独特的符号系统,是识别三大传统媒体的基本依据。而网络的符号仍然是文字、声音和影像,只是综合利用,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传播符号。 然后,从“传播的意义”的角度做考察。传播的内容是新闻、神话传说还是历史知识也是媒体定位的标志。“三大媒体”都是在“新闻的意义”上谈的。所谓在新闻的意义上,是指他们都以新闻为本位,为重要任务。而网络显然是信息的集散地,它包含了不同的形态组成,如“网络媒体”、电子公告、实时聊天、电子邮件等等。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旨趣,从总体上网络传播是“大杂烩”,并没有形成对新闻的重点强调。 以上分析看出,把网络从“媒体”或“媒介”的角度,进行传统或习惯意义上的排名归队,无论是“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都是不妥当的。 (二)把网络的讨论分解到“网络具体形态——网络媒体”的讨论的阶段 网络与媒体关系探讨的突破,就是把“网络媒体”的概念从宏观抽象的网络的大概念中抽取出来,而从网络的一个形态组成来考察,单兵直入的讨论获得了成果。 “网络媒体”的提法,就是在这个认识背景下升温的。2000年后代替“第四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成为人们讨论网络时的主要探讨对象。[3]“网络媒体”的界定有很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在网络传统新闻网站媒体和商业网站媒体,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媒体特征,具有“准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因为庞大的网民规模支持着网页的浏览率。 当然“按照传播学的定义,一种媒介使用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1/5,即可被称之为大众媒介”。[4]所以即使目前的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也不能断言它已经成为大众传媒;但是根据互连网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肯定“网络媒体”成为大众传媒是未来的必然。这个阶段的探讨进入了网络的具体形态组成,讨论因为具体化而更为集中,对象的特性也更为清晰,“网络媒体”概念的出现表明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开始深化。 “网络媒体”的概念回答了上面的疑问:网络作为整体不是媒体,但网络的组成部分“网络媒体”是媒体;我们可以暂时搁置是“第几媒体”的争论,至少从“网络媒体”概念中,我们长期感觉到的网络具有的“大众传播”的性质终于落到了实处,而不必忍受这样的困惑:一方面强烈感觉网络的大众传播媒体的属性和特点,一方面却清楚地察觉到网络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巨大差异。这两个感觉形成了一个在传统认识框架里解决不了的悖论。“网络媒体”概念破解了这个难题。 “网络媒体”回应了此前我们关于网络是“第几媒体”,是不是媒体的讨论;同时网络与“网络媒体”的不同,也暗示和提醒了研究“网络是什么”的复杂和困难。 (三)“网络媒体”不过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延伸” 进一步的追问是,“‘网络媒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媒体”?具体化这个追问,我们需要搞清楚“网络媒体”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它与传统媒体有怎样的不同?是本质意义上的不同还是表面的差异?前面搁置的问题再次提出,它与传统的三大媒体是什么关系?网络媒体是一个突然侵入的不速之客,还是一个和睦友好的邻居?是一个熟悉的同类还是一个陌生的异类? 从媒介符号来说,传统媒体各有自己独特的符号语言系统;而网络媒体没有。“网络媒体”的新闻载体仍然是传统媒体的符号语言系统,包括文字、声音和影像。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媒体”似乎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异类,而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邻居。“网络媒体”并不具有本质意义的特殊性,更多地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模仿”和重新组合。 从内容上说,无论是网络传统新闻媒体网站,还是商业网站的新闻传播,都是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的“延伸”。新闻网站从内容到形式,极大程度地依赖着传统媒体的资源。商业网站在主要意义上也只是传统媒体新闻的重新组合,而非本质意义上的颠覆或反叛。 所以,把“网络媒体”理解为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发展延伸”,是一种合理的逻辑。网络媒体是延伸,而不是创新;是熟悉的再造,而不是陌生的闯入;是文明的变迁,而不是文明的断裂或者重生。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篇5

关键词:网络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67-02

信息技术的发展印证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伴随着这一形势的出现,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传统的媒体是以电视、广播等形式来传递信息的,现代媒体是以网络电视、网络直播等形式来实现信息传播的,这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满足了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可想而知,网络媒体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也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科学性展开工作,以面向社会、现代化、未来为根本指导思想,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不断创新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一、科学认识网络媒体在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地位的理论依据

(一)适应现代化要求,转变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是将社会意识形态具体化、科学化、政治化,其表现在物质与精神领域。主要涉及人们精神领域的思想认识,以物质领域建设和发展为辅,结合实践活动与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不同环境下的思想行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为最终目标,这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之下的。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化建设要求发生分歧与冲突,在理论实践上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转变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不断创新发展,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思想理论体系,将其作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要求,并做好宣传工作

在当前形势下,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越来越多的思想熏陶及影响,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应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使其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并持续稳定发展下去。思想政治工作与先进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满足政工工作科学化的要求,就需要将两者结合,保持思想的先进性,以顺应时展的思想意识形态。通常情况下,对群众有利的,群众就会选择和发扬,反之就会抵触;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是以自身的个性特点为基础,然后对不认同的思想观念持反对意见,对认同的思想观念认可,这也体现了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科学化。当前,面临不同思想的挑战,使得思想表达和理论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思想认识和选择上也出现较多的分歧和矛盾,思想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从简化思想的角度来分析,选择性没有实质的作用。

(三)以科学化的要求深入探讨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及其规律

在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中,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从基础思想进入主体思想需要一个过程,不能过于着急,也不能盲目,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必须了解人们的思想政治的认识,根据其实际情况改善和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要了解人们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就需要了解其现实生活的过程以及意识转变的动态行为,这样才能找到其中的变化规律。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利益冲突和其他方面的因素,使得人们在个人行为、语言以及思想意识方面发生改变,导致错误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增加,对人们现实思想和心理及其变化规律的不了解情况下的盲目性,成为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这也预示着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全新的理论,需要创新和改革思想政治工作,使其登上新的舞台。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科学要具有先进性和现实性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群众,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在良好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和进步。面临思想的挑战,必须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以此稳固和提高其社会地位。在现实社会中,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与社会教育相协调,这也使得其思想工作失去现实性,必须积极引导,同时改善环境,以此选择正确的目标,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先进性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保持先进的思想形态,就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自身思想意识形态,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网络媒体在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网络媒体是信息时代的基础

网络媒体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其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发送到各大网站上,并及时更新,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力度,从而丰富广大干部员工以及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其思想觉悟,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网络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在传统的媒体活动中,其技术手段和传播途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进而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应。运用网络媒体,能够实现一手信息第一时间掌握,并能够随着信息的更新不断跟进;还能够通过不同形式来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能够为人们展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和文化的内涵。

(三)网络媒体是了解社会经济信息的重要手段

网络媒体改善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网络软件各种形式与社会大众进行交流,进而了解人们的思想感悟和共同关注的话题。结合科学的理论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和激励,以此解决人们思想行为、心理形态及其一些不稳定因素,为社会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与实践的方法

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网络媒体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独具特色的传播方式和交流方式为社会提供了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将网络媒体应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中,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目的性,还能提高其社会影响力。针对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推动网络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是加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理念的基础。

(一)网络媒体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工具

要科学认识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必须综合全面因素考虑,要促进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协调发展。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靠实践活动和理论演讲,还要结合新时代的传播工具,大力推广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充分利用起来,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实施两种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媒介具备普遍性、广泛性、时效性、便捷性以及传播性。其能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步伐。

(二)网络媒体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第二种形式

信息化时代进程不断深入与发展,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其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储备容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服务。网络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创新要求,也成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三)网络媒体的隐蔽性,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得到体现

由于网络媒体隐蔽性很强,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文章,在不署名的情况下,更能够体现其上传信息的真实性,既能反映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能让他人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思想斗争和矛盾。真实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形态、心理变化以及对思想道德的诉求。这种形式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得到有效的释放,有利于加快思想理论体系的渗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四)网络媒体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渠道

由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很强,这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改变了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使其由被动灌输转变成主动接受,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思想交流使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其真谛。网络媒体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灌输渠道,通过这种渠道改善人们在思想认识、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规律中存在的矛盾,并提出科学性的理论概念,使人们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四、结语

网络媒体的发展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也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始终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活动和网络媒体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将其有效地应用到网络媒体中,并不断更新,优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蓝振师,朱家全.依托网络媒体开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4).

[2]杨泽雄,张颖.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以云南省高校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3,(3).

[3]许传真,王宏.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党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

[4]张建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J].东方企业文化,2013,(6).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对策

一、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

一是对大学生形成独立意识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生存,大学生的社会属性也需要通过与社会的相互沟通得以实现。网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无障碍的沟通交流,虚拟的网络身份也使得沟通过程更加便捷。网络时代每一个人认识“社会全信息的接受者和社会全信息的者”,因为每一个人的网络言论都能被外界所了解。网络信息传递的双向性使得大学生能够自由的查阅和访问所有的互联网站点,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经过自己的价值标准的判断和思考转化为思想认识,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独立个性意识的形成。

二是对大学生形成开放包容意识的影响。网络是多元化、开放性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比传统的学习模式能够获取更加广泛的信息和知识,形成自己宽广的视野和国际化的眼光,大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和兴趣,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网上的信息千差万别,各式各样的信息使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前能够准确了解和客观认识社会生活,能够提前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奋斗。网络还能提供给大学生无限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资源,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科学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网络还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与世界各地专家学者交流提问的机会,对自己关心和话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请教。

三是对大学生内心情感和思想问题宣泄方式的影响。由于使用者身份的隐匿性,网络成为了一个虚拟世界,发言人一般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被对方知道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顾忌和尴尬,网络成为了他们沟通信息、宣泄内心情感和思想问题的重要渠道。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过程中,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需要释放。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大学生情绪低落、精神萎靡、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和疾病。网络虚拟空间为这些压力的释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通过网络能够得到内心情感的倾听、心理压力的释放和个人尊重的认可。

二、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问题关键点

通过对近2000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思想关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个人目标与国家目标相结合的方面。如何理性、恰当地表达爱国热情,如何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如何将祖国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相结合,需要做进一步的引导。

第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信心方面。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制度的优越性有广泛的理解和认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信仰和信心,加强广大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三,在关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方面。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认识更加多样化,不同的价值导向使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多样性,传统学校教育和教师对学生影响力需进一步增强。在倡导学生应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人成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实现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有机统一。

第四,在增强理想信念方面。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其思想道德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发展与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理想只有在社会理想实现的大环境中才能得以实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础,要以共同的社会理想作为个人理想的前提条件和方向,不能盲目追求个人理想实现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五,在人生目标规划方面。早期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会引发对社会的认同和心理期待差异,导致个体之间其理想目标的确定及明确程度有所区别。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的宏图大志多源于早期社会舆论、家庭教导等客观因素的引导。当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后,突如其来的角色转变带来和学业、能力、人际等方面的影响,个人的自我调试、应对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理想目标的清晰程度也不尽相同。

第六,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普遍期待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了解大学生内心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大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积极融入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第七,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方面。目前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还不能完全学生的成才需求,对比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模式及我国改革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影响后,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迫切愿望,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渴望非常强烈。部分学生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内容有更新的需求,学校对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改革,建立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

第八,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学生竞争意识的提高,大学生逐步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在学期间开始较为科学的开展初步的职业规划,并能对自身能力和就业发展方向做出设想和判断,将自身前途与社会责任、国家号召、时代需要结合起来。但一部分学生仍然缺乏必要的认识,进行规划时也存在不科学、理想过高、不切实际、与自身兴趣不符等情况。

第九,在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意识凸显,对于科学技术的接触认识也越来越广泛,与之伴随的是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创新作为一种思维,只有经过一定的培养和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还需要不断探索以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与之适合的创新平台。

第十,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不仅是学习的地方,还是结交朋友、开拓视野、培养能力、适应社会的场所。所以很多大学生希望通过参与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其中也涌现出很多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工作者。

三、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思政工作实效性对策

1.建设健康向上、管理科学的校园新媒体传播环境。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网络的建设,以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完善健全新媒体工作平台。如何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作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如何利用新媒体工具建设校园新媒体网络不仅是学生的需求,更是学校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要求。要以开放的眼光仔细分析全球信息化过程中新媒体的发展方向,科学建设合理布局校园新媒体传播渠道,打造一批校园精品论坛板块和博客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方向;二是要合理制定新媒体管理方法。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引导规律,改革传统紧闭的管理模式,给校园网络舆论合理宽松的环境,完善监督体系,让学生的思想状态能够通过网络充分合理表达。严厉打击不良信息在校园新媒体渠道的,以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觉维护网络新媒体环境,共同建设网络精神家园;三是要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主流教育理念和思想。要加快校园网络红客队伍的培养,选树网络意见领袖型人物,用高尚的道德观念、亲近的语言风格、先进的思想理念吸引和带动。

2.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平台。高校要紧密跟进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积极适应校园信息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是加快建设校园新媒体平台。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学生是单独的个体,学校拥有主流信息的主导权。要尽快建立以学校为主导,适应学生新变化和新需求的媒体平台,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同时也要做好新媒体的监管和引导工作;二是学校要加强同移动、联通、电信等手机媒介供应商的合作。加强对手机空间、手机短信群的建设和完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移动通讯终端能够有效的满足大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间断无缝隙的与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相衔接,实现信息的精准和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三是注重对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及时进行分析。使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内容与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相一致,全面客观的分析新媒体的作用和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和方式。

3.提升学生信息分辨能力和媒介素养。大学生缺乏对大量信息评估和判断的辨别和预防能力,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侵扰,造成价值取向的迷失。一是高度重视媒介素养能力培养。高等学校要在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学习和追随的价值标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在物质保障、制度建设、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鼓励相关老师开设此类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支持广大学生开展相关学习和实践,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二是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媒介兴趣点。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对于社会各类信息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都非常强,对于新鲜事物和信息都有强烈的兴趣,但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判断选择能力。相关部门和老师要特别注重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学生媒介信息兴趣点;三是要争取全方位教育资源。高校既是青年学生的汇集地,同样也是各类专门研究人才的集中地。除了原有的高校思政干部和学生骨干外,还汇集着新闻学、马克思主义学、哲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和人才,他们对于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很多经验和成熟的做法,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教育资源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更加生动有效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徐海鑫.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07).

[2]徐海鑫.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

[3]1 徐海鑫.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06).

[4]杨磊.关于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高校招生(理论研究). 2010(02).

[5]郝士儒,李亚龙.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 (03).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篇7

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其功能重点在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它们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此同时人们从媒体中也了解到了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受传者们一直关注着传统媒体,因为他们通过媒体得到了各种需求和满足,而且足不出户就能与外部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网络出现之前,尽管受众对于信息接受的选择太过单一,交互性也略显单薄,然而受众的各种心理预期的确通过传统媒体得到了满足与释放,能够在短时间内接收他们需要的信息,同时获得心灵的放松,在与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加快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经过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受众在与传统媒体接触的过程当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大致如下。

第一,获取信息,认知世界。获取信息是受众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基本要求,他们希望通过大众媒体及时全面地了解生活的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信息是每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不可或缺的。如果只是通过小众的、集体的传播,人们根本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和知识来保障正常的生活、生产。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人们才能够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及时将自己的行为调整到正确的方向。因此,获取信息、认知世界是受众心理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第二,期待认同,寻求心理归属。受众在业余时间通常会通过接触传统媒体来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只有及时地宣泄和释放才能保障心理健康。人们往往通过阅读报纸新闻、收听广播、观看影视剧等方式,在其接触的新闻人物或剧作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生活轨迹中寻找自己的情感归属,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获得心灵释放的空间,在象征性的现实中寻求共鸣和认同。

第三,通过媒体加快社会化进程。在传统媒体快速发展成为受众不可或缺的媒体之前,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进程相对缓慢。受众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强烈的期盼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完成个人的社会化。人们在相对频繁地接触媒体之后,会加快认识自己所处社会的道德伦理准则,获取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能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知和认同,最终加快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的变迁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媒体不仅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它还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交互性。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的受众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因此,网络世界里的各家媒体需要应对受众的多种心理需求,它们会更加注重信息内容的传播效果,来迎合受众的不同需求。例如,随便打开一个网站,就会发现整个版面的细化功能很强大,一般的门户网站版面分为生活、科技、情感、文化、军事、教育等不同的内容。节目的灵活多样相应地实现了受众的细分,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据不同的需求去登录不同的版面。网络作为一种载体和媒体,可以提供给网络受众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满足了受众不同的心理需求。

新媒体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媒体,它并不满足于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还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受众的信息利用效率。在传播范围极广的情况下,网络受众可能把这种体验传播给更多的人,可以说,网络媒体的受众人群是一个极具传播效率的人群。因此,在网络时代,受众的心理特征除了具备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以外,还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方面。

第一,受众更加强烈的主体意识。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新的媒体运作模式的产生,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渐渐地由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地、有选择地使用媒体信息,并且还具有强烈的参与心理需求。受众的主体意识被积极地调动起来。正因为受众有了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更加频繁地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网站论坛中,网友们可以经常发帖来交换心得,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进行互动。例如,2009年发生的“邓玉娇案”所引发的网络公共舆论。案件发生后很短时间内,就受到全国网民的持续关注,各种指责的言论充斥在网络论坛里,此时网络论坛已经成为反映公共舆论的重要途径。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随着受众知识结构层面的上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其中,满足了受众的参与心理及其主体意识。

第二,受众的娱乐、好奇心理逐渐增强。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了较之以往更大的心理压力,相比通过传统媒体来减压、放松,网络媒体的作用更加凸显。网络中各种轻松愉快的娱乐、游戏、影视资源、在线点播、各类新闻等,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受众对网络新鲜事物的敏感与好奇逐渐增强,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涌现在生活中。受众通过微博、各种聊天软件接触外部世界,通过新媒体这一窗口,受众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他们的娱乐心理和好奇心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第三,受众更偏向于消费心理。“网购”一词是当前社会的流行语。通过网络这个渠道进行消费,是网络便捷优势的一个突出表现。受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商品的信息。网络购物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综合文字、图片、色彩等各种形式,将外观、性能、用途、购买方法、用户评价等信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第四,受众对待媒体态度的改变。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假如想要追踪一件新闻事件,会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而网络媒体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最新的报道,同时也可以了解该事件发展的详尽过程。此外,这种自由也体现在受众利用新闻的心理上,传统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信息,受众更多地是被灌输和支配,而网络媒体受众具有完全的自主,什么时间看新闻,看什么样的新闻有完全的自由。同时,通过论坛的交流讨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的判断能力也逐渐增强。总之,受众对于媒体的态度不再完全是仰视,而是强化了自己的思维与观点。

总之,近年来大众传媒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网络媒体受众不断普及,很方便地实现了受众与媒体的双向互动。在网络中,人际交流不再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都具备明显的网络特征。媒体只有了解受众的需求,才能改变媒体的运作方式,真正做到为受众服务,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张艳容:《浅析大众传媒的受众心理》,《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第8期

曹茹:《满足受众需要的一般规律》,《新闻大学》,2000年夏季号

钱绿怡:《电视审美特性与受众心理需要的满足》,《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第4卷第1期,2004年3月

张必隐:《读者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网络与新媒体认识篇8

关键词:新闻教学;改革;网络优势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9-18

1.新闻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传媒行业的变革,为了满足网络时代的人才需求,新闻专业逐渐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新闻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尤其是最近几年,新闻教育慢慢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设置,新的课程设置开始充分体现“文理渗透”。虽然此举对于改进新闻教学工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上看,这种变革收效甚微,并不能全面地提高新闻教学水平。

步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传媒领域的全面变革。网络媒体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网络传播力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立足于对新闻教学工作的考察,现阶段我国新闻教学实践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的教学思想比较落后、教学内容不适应网络传播的新形势、对新闻道德教育缺乏重视等。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出的新闻工作者已经不能适应网络媒体发展变化的要求,深入推进新闻教学改革是新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新形势下,新闻教学思想和内容变革的要求

(1)新闻教学目标的变革。步入网络时代,传媒格局发生了巨变。随着网络传播覆盖面的扩大,其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大众传媒传播方式随之发生改变。这使得传统的新闻学及实践受到极大挑战,一些新闻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理论已不适应网络传播的新形势,新的大众传媒体系逐步发展建立起来,对新闻教学思想和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时期,新闻教学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灌输已有的知识,而是教授学生通过互联网不断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

(2)新闻道德教育的变革。现如今,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以往公认的新闻道德已显滞后,特别是传媒格局发生变化后,新闻伦理道德问题的出现,让新闻教育者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责任。新闻道德问题主要包括网络空间的著作权、隐私权和虚假信息等问题。由于网络媒体和网络环境有其特殊性,这些新闻道德问题往往会变得十分复杂。新闻道德教育应该着重填补网络空间领域道德教育的空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领域的新闻道德问题。

(3)新闻教学内容的变革。网络技术从诞生至今,一直处在高速的发展和变化中。这意味着由网络化、数字化以及多媒体化构建的新闻传播环境也必将不断发生改变,未来新闻工作者必须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环境。因而,新闻教育必然要改变其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设计跟上网络信息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培养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3.推进新闻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思路

新闻专业教师应该转变教学工作职能,不再只进行知识传播和教育,还要指导学生运用信息处理工具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媒体变革和网络新媒体。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来查找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学习检索多种数据库,使用网络服务器分析新闻背景材料,考查新闻来源及其真实性,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查找自己所需的知识或信息。新闻教育者在教授学生使用网络时,还应向学生强调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使其逐渐肩负起网络新闻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在面对有关问题时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并结合网络媒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起与网络媒体相适应的新闻道德观。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注重教会学生使用因特网和新媒体,指导他们通过互联网、借助多媒体进行调查和采访,利用互联网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结合多媒体撰写新闻稿件和报道,使学生养成使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

总而言之,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对网络媒体、环境的了解上,改革的整体思路是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和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新媒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逐渐适应不断变化的新闻传媒环境。

随着我国网络媒体发展速度的加快,未来新闻教育改革必将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挑战。新闻教学改革应该立足于对新闻传媒环境变化的把握,分析媒体格局和传播环境变化,不断应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新技术,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及时调查与网络媒体有关的课程内容,并适当增补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思路,使新闻教育更好地适应时展。

参考文献:

[1]刘 影.发挥网络优势 推进新闻教学改革[J].网络财富,2010,(17).

上一篇:网络空间安全报告范文 下一篇: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