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21:10

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

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篇1

一、国际贸易客体中所包含的知识产权日益丰富

国际贸易客体指的是国际贸易中交易的对象,一般理解包括三种基本客体,一是有形货物,二是服务,三是知识产权。国际贸易实践中也经常出现这三类客体的混合交易。例如,包含有技术转让、商标许可的成套设备买卖;在技术转让中出现的核心部件买卖;特许协议中的商标、商业外观、技术许可,关键设备的销售等等。

传统的国际贸易中,货物贸易占主导,服务贸易与知识产权贸易所占比重较少。而货物贸易中,其所包含的知识产权成分没有受到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国际贸易主要是解决产品稀缺问题,其前提是产品制造能力有限,这和现代产品极大丰富条件下产品之间竞争剧烈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国际贸易中,商品所包含的知识产权成分相对较少,如果有国际贸易竞争的话,也只在传统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等方面)进行相对优势的竞争;还有一个方面是全球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相应地,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作用有限,自然也不会引起充分的重视。现代国际贸易建立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指通过商品、服务、技术和资本不断加快的跨境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状态。它是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的一个过程,其结果是一个全球性市场或单一世界市场的出现[1]。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市场、竞争、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全球化[2]。

知识的经济化是指在知识的产生、传播和运用过程中,其商业价值将会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具体体现在知识的权利化和商业化,并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的权利化,指对于人们所创造的知识,法律给予当事人一种财产性的权利,这种权利范围逐步扩大,其保护也趋于严格。这种知识在进入公用领域之前,是处于一种受限制使用的状态,即使这种知识由于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传播。知识的商业化指权利化的知识成为商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手段或资本,谁拥有这种手段或资本较多,运用得较好,谁就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知识的权利化和商业化的结果是商业活动(包括国际贸易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增加,成为商业活动中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知识的经济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利化的知识日益普遍,知识产权在量上呈现快速的增长,这可以从近几十年来专利和商标的增长速度上得到反映;二是这种权利化知识的商业应用日益广泛和密集。例如,在我国企业在各国所涉及的DVD侵权案中,仅持有DVD专利的6C或3C联盟在与国内企业签订的协议中共有近3000项专利,“中国企业出口一台售价32美元的DVD只能赚取1美元利润,而交给国外企业的专利费用却高达60%。”[3]

另据统计,在1985年,在世界范围内每10亿美元的GDP产值中大约有22件商标,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率升到了37.6个,反映了单位GDP中商标保护的密集度有较大升高[4]。

知识产权的发展速度和国际贸易量也有某种关联。据报道,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了12%,而同期的相关知识产权活动都有所下降,如2009年全球PCT申请量为155,900件,下降4.5%,2009年马德里协定新注册和续展商标35,925件,下降约16%,世界范围内各国专利和商标的申请量也有所下降。这种情况也出现在本世纪以来世界贸易出现首次下降的2001年,同期各国商标注册量下降8.0%,而专利申请量增幅变缓,到2002年出现了负增长。

二、国际贸易中获得知识产权

通过国际贸易行为产生一定的知识产权权利主要体现在商标权方面,也包括商业外观(tradedress)方面的权利。从商标权利的取得方面来看,《巴黎公约》或《TRIPS协定》对商标权的取得方法没有做出统一规定,授予商标权的条件就由各国依其本国法确定。按现有各国立法,商标取得有三种制度:⑴注册在先原则,即商标权属于最先注册的人,各国大多采用这一原则。⑵使用在先原则,即商标权属于首先使用该商标的人,注册只起到确认和保障权利的作用,使用是注册商标的前提。只有美国、菲律宾采用这一原则。1988年修正后的《兰哈姆法》修正为,申请人有在贸易中使用的“意图”也可以申请商标注册。⑶混合原则,即通过注册或使用均可取得商标权。例如,依德国《商品和其他标志保护法》第4条,商标保护产生于以下3种途径:一个标志在专利局设立的注册簿上作为商标注册;通过在商业过程中,一个标志在相关商业范围内获得作为商标的“第二含义”;或者是具有《巴黎公约》第6条之二意义上的驰名商标的知名度[5]。按德国法,未注册的商标只有在具有相当高的市场地位时(例如某类商品或服务市场份额的40%),才能受到类似于普通法的保护。由此可以推断,在采用“使用在先原则”或“混合原则”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优先使用某种商标可以取得商标权,或者可以利用这种优先使用来撤销他人抢先注册的商标。中国《商标法》第31条也有类似规定。

从商标权利的保护角度来看,对于未注册商标,各国也提供一定的保护,例如,英国采用反假冒(Passingoff)法律来保护。假冒(Passingoff)在属于英国普通法上的一种侵权行为,其保护的是商业者在经营中所取得的良好商誉(goodwill)。在英国普通法上,构成假冒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称为“经典三位一体”,theclassictrinity),它们是:⑴商业者拥有商誉。商誉被界定为:“无论在何地,由于企业长期诚实工作或大量资金投入带来的良好声誉,及人们将这种声誉与某个企业联系进来所产生的一种有利地位”。⑵商业者的产品或服务被误导。⑶商誉被损害。在反假冒(Passingoff)诉讼中原告必须证明他的产品或服务有商誉[6],并且证明由于被告的误导导致公众(thepublic)认为被告产品是原告的,或与原告有某种联系。其中的商誉即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中的行为取得,并通过该诉得到保护。依美国法,商标权可以基于使用而取得,对于未注册商标,可以受两种保护,一是商标法保护,二是反假冒(Passingoff)法律保护。由此,在国际贸易中使用某种商标在既可能取得美国商标权,还可以受双重保护。

商业外观(tradedress)是商标之外的一种商业外观标识,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但并不需要进行注册或申请即可得到保护,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免受欺骗或误导。商业外观必须具有非功能性(Non-functionality)和显著性(Distinctiveness),非功能性指受保护的商业外观不能是起功能作用的,而只能是对消费者起标识作用的产品或服务的总体印象。而显著性指该商业外观能够指明产品或服务的来源,显著性的取得有两种方法,一是固有的显著性,二是“第二含义”(secondarymeaning)上的显著性,各国大都以第二种取得方法为主。“第二含义”的取得要将商业外观投入使用,并取得一定的商誉才可以得到保护。所以,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的商品或服务标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在所在国得到商业外观保护的。

三、知识产权本身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对象

国际知识产权贸易(InternationalTrade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指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对象的跨国贸易。知识产权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产权贸易是指以知识产权为标的(或贸易对象)的贸易,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转让等内容,即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知识产权使用权的一种贸易行为。广义的知识产权贸易,除包括以知识产权为对象的贸易外,还指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知识产权产品、知识产品),特别是附有高新技术的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如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多媒体产品,视听产品、音像制品、文学作品等的贸易行为。本文所指的国际知识产权贸易属于广义的知识产权贸易的范畴。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从方式来分可以分成三类,一是许可贸易,即将知识产权的使用权进行跨国转移,但权利所有人并不发生变化;二是权利本身的转让,即权利所有人发生跨国转移;三是带知识产权跨国转移的咨询与服务。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其贸易量也在不断增加,其增长速度已大于世界贸易总量。据WIPO的统计显示,世界各国间所进行的主要以专利技术为主的许可证贸易的交易额,1965年为20亿美元,1975年为110亿美元,1985年为500亿美元,1995年增长到2500亿美元,2000年突破6500亿美元,平均不到5年就翻一番[7]。

四、国际贸易中日益重视和运用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战略可以分为国家和企业的两个层次。

目前,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容之一,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一般包含的内容是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专项任务、战略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国家知识产权的发展进行全面布置。按照国家战略的要求,还可以制定地区知识产权战略、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和运用能力,来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其中包括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8]。在具体实施制度上,有的国家(如美国)还采取将贸易与知识保护进行挂钩的战略。

现代企业也注意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指企业为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与手段。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一般要考虑和决定在哪些国家取得知识产权,如何取得具有比较好的效益(例如以主要市场作为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区);在进入国际市场前,还要进行相关的知识产权检索以防止和避免侵权,等等。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是比较成功的,例如,日本企业在初期注意专利技术的引进,然后进行消化和再创新,围绕国外专利创造出许多小专利(日本人称之为“肉末申请”),覆盖该技术各方面的最小细节,使国外的基础性、关键性专利技术在与其竞争中丧失发展的动力和空间,从而使自己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五、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相关性

各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是有关联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理论和实践证明,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有促进作用。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市场支配力效应(marketpowereffect),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够给外国知识产权权利人更大的市场支配力,由此他可以通过限制供应(出口)来提高价格;二是市场扩张效应(marketexpansioneffect),因为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可以有效地减少仿冒产品,由此知识产权权利人为满足市场需求而扩大出口。美国学者Smith认为,弱知识产权保护会阻碍权利人向该国的出口,因为他会认为向这些国家的出口会增加自己的产品被仿冒的可能性[9]。

但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也会限制国际贸易,成为阻碍国际贸易的一种知识产权壁垒。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壁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宽的权利保护范围。例如,不允许产品的平行进口,对知识权利范围进行任意扩大解释,对知识产权侵权滥用惩罚性赔偿等。二是进行技术垄断。少数发达国家掌握着80%以上的专利技术,还往往通过建立专利联盟来联合要价,将专利标准化等手段,设定高额的专利使用费用和条件,使一些国际贸易企业难以承受。据统计,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有60%的出口企业遭遇过国外的专利技术壁垒,出口额每年损失约500亿美元[10]。

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成为国际贸易管制的重点

在TRIPS协定之前,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的管制制度最初是一项国内法上的制度,并且以美国的做法为代表,这方面主要就是“337条款”和“301条款”。按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后经过《1974年贸易法》、《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1994年乌拉圭回合协议法》多次修改,仍称“337”条款),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管辖与进口产品有关的一切违反知识产权法的案件,并有权没收或销毁这些产品。“301条款”指根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节设立的一种使美国企业或个人的知识产权在国外受到保护的一种制度,依该条款,美国贸易代表(USTR)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对那些对美国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国家采取强制性报复措施。在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美国海关依据的是《海关条例》(customsregulation)。据此,美国海关有权扣留相关知识产权侵权商品,也有权没收向美国进口的假冒商标的商品

及盗版作品。

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篇2

第一条为了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鼓励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集成电路,是指半导体集成电路,即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片,将至少有一个是有源元件的两个以上元件和部分或者全部互连线路集成在基片之中或者基片之上,以执行某种电子功能的中间产品或者最终产品;

(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以下简称布图设计),是指集成电路中至少有一个是有源元件的两个以上元件和部分或者全部互连线路的三维配置,或者为制造集成电路而准备的上述三维配置;

(三)布图设计权利人,是指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布图设计享有专有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四)复制,是指重复制作布图设计或者含有该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的行为;

(五)商业利用,是指为商业目的进口、销售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受保护的布图设计、含有该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或者含有该集成电路的物品的行为。

第三条中国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创作的布图设计,依照本条例享有布图设计专有权。

外国人创作的布图设计首先在中国境内投入商业利用的,依照本条例享有布图设计专有权。

外国人创作的布图设计,其创作者所属国同中国签订有关布图设计保护协议或者与中国共同参加有关布图设计保护国际条约的,依照本条例享有布图设计专有权。

第四条受保护的布图设计应当具有独创性,即该布图设计是创作者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并且在其创作时该布图设计在布图设计创作者和集成电路制造者中不是公认的常规设计。

受保护的由常规设计组成的布图设计,其组合作为整体应当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

第五条本条例对布图设计的保护,不延及思想、处理过程、操作方法或者数学概念等。

第六条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布图设计专有权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布图设计专有权

第七条布图设计权利人享有下列专有权:

(一)对受保护的布图设计的全部或者其中任何具有独创性的部分进行复制;

(二)将受保护的布图设计、含有该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或者含有该集成电路的物品投入商业利用。

第八条布图设计专有权经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登记产生。

未经登记的布图设计不受本条例保护。

第九条布图设计专有权属于布图设计创作者,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依据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志而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布图设计,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创作者。

由自然人创作的布图设计,该自然人是创作者。

第十条两个以上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作创作的布图设计,其专有权的归属由合作者约定;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其专有权由合作者共同享有。

第十一条受委托创作的布图设计,其专有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双方约定;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其专有权由受托人享有。

第十二条布图设计专有权的保护期为10年,自布图设计登记申请之日或者在世界任何地方首次投入商业利用之日起计算,以较前日期为准。但是,无论是否登记或者投入商业利用,布图设计自创作完成之日起15年后,不再受本条例保护。

第十三条布图设计专有权属于自然人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专有权在本条例规定的保护期内依照继承法的规定转移。

布图设计专有权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变更、终止后,其专有权在本条例规定的保护期内由承继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没有承继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该布图设计进入公有领域。

第三章布图设计的登记

第十四条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负责布图设计登记工作,受理布图设计登记申请。

第十五条申请登记的布图设计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申请布图设计登记,应当提交:

(一)布图设计登记申请表;

(二)布图设计的复制件或者图样;

(三)布图设计已投入商业利用的,提交含有该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样品;

(四)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七条布图设计自其在世界任何地方首次商业利用之日起2年内,未向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提出登记申请的,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不再予以登记。

第十八条布图设计登记申请经初步审查,未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发给登记证明文件,并予以公告。

第十九条布图设计登记申请人对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驳回其登记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请求复审。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复审后,作出决定,并通知布图设计登记申请人。布图设计登记申请人对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的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

第二十条布图设计获准登记后,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发现该登记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应当予以撤销,通知布图设计权利人,并予以公告。布图设计权利人对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撤销布图设计登记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

第二十一条在布图设计登记公告前,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其内容负有保密义务。

第四章布图设计专有权的行使

第二十二条布图设计权利人可以将其专有权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其布图设计。

转让布图设计专有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予以公告。布图设计专有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许可他人使用其布图设计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

第二十三条下列行为可以不经布图设计权利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一)为个人目的或者单纯为评价、分析、研究、教学等目的而复制受保护的布图设计的;

(二)在依据前项评价、分析受保护的布图设计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布图设计的;

(三)对自己独立创作的与他人相同的布图设计进行复制或者将其投入商业利用的。

第二十四条受保护的布图设计、含有该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或者含有该集成电路的物品,由布图设计权利人或者经其许可投放市场后,他人再次商业利用的,可以不经布图设计权利人许可,并不向其支付报酬。

第二十五条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经人民法院、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督检查部门依法认定布图设计权利人有不正当竞争行为而需要给予补救时,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可以给予使用其布图设计的非自愿许可。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作出给予使用布图设计非自愿许可的决定,应当及时通知布图设计权利人给予使用布图设计非自愿许可的决定,应当根据非自愿许可的理由,规定使用的范围和时间,其范围应当限于为公共目的非商业性使用,或者限于经人民法院、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督检查部门依法认定布图设计权利人有不正当竞争行为而需要给予的补救。

非自愿许可的理由消除并不再发生时,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布图设计权利人的请求,经审查后作出终止使用布图设计非自愿许可的决定。

第二十七条取得使用布图设计非自愿许可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享有独占的使用权,并且无权允许他人使用。

第二十八条取得使用布图设计非自愿许可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向布图设计权利人支付合理的报酬其数额由双方协商;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由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裁决。

第二十九条布图设计权利人对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关于使用布图设计非自愿许可的决定不服的,布图设计权利人和取得非自愿许可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关于使用布图设计非自愿许可的报酬的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除本条例另有规定的外,未经布图设计权利人许可,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行为人必须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赔偿责任:

(一)复制受保护的布图设计的全部或者其中任何具有独创性的部分的;

(二)为商业目的进口、销售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受保护的布图设计、含有该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或者含有该集成电路的物品的。

侵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赔偿数额,为侵权人所获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权人所受到的损失,包括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第三十一条未经布图设计权利人许可,使用其布图设计,即侵犯其布图设计专有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布图设计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也可以请求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处理。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产品或者物品。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15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侵权人期满不又不停止侵权行为的,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应当事人的请求,国务院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可以就侵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

第三十二条布图设计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专有权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前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

第三十三条在获得含有受保护的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或者含有该集成电路的物品时,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其中含有非法复制的布图设计,而将其投入商业利用的,不视为侵权。

前款行为人得到其中含有非法复制的布图设计的明确通知后,可以继续将现有的存货或者此前的订货投入商业利用,但应当向布图设计权利人支付合理的报酬。

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篇3

本次活动是在为了积极响应学校举行的以“知识产权进校园”为目的的活动,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知识产权”的含义及如何“尊重知识产权”的背景下举办的。我们都知道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是重大的

(一)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调动人们从事科技研究和文艺创作的积极性。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致力于保护权利人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智力成果。只有对权利人的智力成果及其合法权利给予及时全面的保护,才能调动人们的创造主动性,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保护知识产权,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决定了企业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时技术、品牌、商业秘密等无形财产的巨大作用,而如何让这些无形资产逐步增值,有赖于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

(三)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引进外商和外资投资。

我国已于20xx年12月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履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保护国内外自然、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知识产权。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就不能参与世界贸易活动。作为当今的大学生,能够对知识产权有所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本次活动经过必答题、选答题、抢答题三个环节决出高低。在此期间,作为观众的同学们还可以参加观众抢答题。在活动中,同学们的积极度是相当高的,选手们在赛前都努力地学习一些知识产权的知识,他们都为自己的小组起了名字并喊出了自己的口号,答题过程中,尤其在抢答题中,同学们积极性特别高。竞赛的成绩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些关于知识产权的知识,达到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并学习科学的含义以及懂得如何去尊重知识产权的目的。

同时,这种以小组合作式进行知识竞赛的组织生活可以为每个同学都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为每个同学创造了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锻炼了我班同学的组织能力,同时检测了同学们的配合的力度,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因此可以说此次活动达到了活动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停止侵害救济;制度;利益

在《知识产权法》中,停止侵害救济制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对资源划分、法律价值突显、维护主体利益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发展中引用不但有助于为知识产权法律价值提供保障,增添全新的知识产权理论内容,而且可以实现预期设定的推广目标。下面对《知识产权法》中停止侵害救济制度的优化内容进行研究:

一、权利约束的合法性

任何一项权利都是存在约束的。经济学家在研究中提出,知识产权自身就已经提供了充裕的引导因素,不需要再增添诱导因素来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因为过度的保护会影响未来新知识的出现。若是过多的财产权带来的交易成本超出了新知识可以承担的范围,很容易出现“反公地悲剧”。其是指在公地内,存在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每一位当事人都有权利阻止其他人应用这一资源或者是彼此设计应用规定,但没有人拥有有效的应用权,致使资源闲置或是应用不充分,导致浪费现象的出现,最终就会造成“反公地悲剧”。由此可知,知识产权保护要注重革新和整改,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依据“宽严适度”的司法原则,过高或过低的保护水平都将远离制度宗旨。同时,知识产权的保护,处在立法与司法两个维度的调节空间,保护可以引导权利人创新活动的实施、防范侵权者的侵害行为。

国家经济与民主政治所需的竞争、累积性创新与自由表达等因素为约束知识产权提供了依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标准,其中第十三条、第十七条、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等内容都设计了有关知识产权限制的规定。世界不同国家也都提出了有关知识产权限制规定,除了期限性与地域性的基础规定外,还对科学应用、强制许可等内容提出了规定,可以有效控制其具备的独占性和垄断性。但上述这些内容并不能降低“停止侵害”的“排他性”影响力。从本质上研究,基础约束制度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约束,并不是对知识产权停止侵害救济权利的约束;也是事先就规定好的范围,并不是侵权事实构建之后,对排他性的约束、消减或缓解。停止侵害的完整排他力并没有受到影响,得到控制。通过实践研究证明,意图平衡停止侵害救济的保护强度和约束水平,现有限制制度难以提供符合效益的资源配置空间,更无法实现预期设定的约束目标。由此,我们要以停止侵害救济权利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知识产权限制理论,选择公平效益作为价值导向,选择适宜停止侵害救济权利的规则,确保停止侵害救济权利的行为和知识产权精神的深层含义相同。

二、利益均衡的重要性

其一,利益均衡是对知识产权救济权科学调节的必然选择。停止侵害作为属于知识产权权利者的重要救济权利,其权利效能展现出绝对化与拓展化的发展方向,并且逐渐出现了很多问题。从权利层面分析,对停止侵害救济权利设计调节机制,有助于科学控制发展方向,预防权利绝对形成造成制度脱离。这项工作符合世界经济发展需求,是现阶段立法理念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依据,适宜国际反对知识产权绝对化、拓展化的现实需求,且与利益均衡、正确保护的知识产权司法宗旨有相同性。

其二,利益均衡是解决“原权一救济权”权利问题与利益请求的有效方案。从利益角度分析,停止侵害符合知识产权运行环节中各主体间的权利配置,影响着权利人、应用者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利益请求。停止侵害作为改正正义的制度化工具,从基础上分析也是调节和均衡三者关系的重要依据。其秉承着利益均衡发展的原则,科学划分知识产品衍生出的各项内容,解决彼此之间涌现出的问题,最终确保不同主体、不同利益间科学配置和应用,以此从宏观层面上获取最大化的社会总体利益。

其三,利益均衡是实现知识产权侵害救济价值蕴藏的基础途径。从价值层面分析,停止侵害涉及知识产权的“排他力”与“垄断性”,又受到排他力与共享性两者间存在相关关系的影响,利益均衡可以有效调节两者的矛盾,进而保护智力创造者的权利,保护社会正义,引导知识全面推广,科学配备智力资源,实现预期设定的工作目标。停止侵害需要突破权利保护与侵权救济的约束,展现制度包含的内容,引导科学技术持续创新,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明确知识产品最终的社会价值。

三、权利随意用的禁止性

知识产权随意用是对权利人违反权利目标而行使知识产权行为的否定评估。若是在发展中随意应用知识产权,不但与《民法》推广的公平、公正等基础原则相悖,而且阻碍社会自由、公开竞争,对其他人的发展和利益构成影响,最终导致个人与社会群体出现损失。约束知识产权的应用情况与知识产权保护本质相同,其都是保护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在世界舞台上,对随意应用知识产权的规定已经达成了共识。知识产权中的停止侵害制度价值是以保护权利人为原则,将优化侵害行为定为工作的重点,全面推广停止侵害救济制度,以此更好保护个人与社会群众的权益。虽然在设计停止侵害救济制度的過程中,融入了权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并没有随意应用的情况。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停止侵害作为企业竞争工具,被大量应用到非正常市场环境中,逐渐成为市场对弈的武器,由此我们要加大对这方面的认识,全面控制权利随意用的现象,避免知识产权影响个人或集体的利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设计停止侵害救济制度,在《知识产权法》中展现适用规则,不但可以传承、发扬与超越传统意义上私权保护的特点,而且可以掌控和展现知识产权制度的独特含义,有效解决现行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间的问题,改变停止侵害救济方式的司法应用科学途径,确保民事责任与侵权行为相得益彰,以此实现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的目标。

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篇5

一、中医药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一)中医药概述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在充分汲取我国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和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

“中医药”是”“中医”与叫药”的合称,“中医”是指中医学的各种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学形成于中国战国时期,以《黄帝内经》的成书为标志。它的内容涉及生理(含解剖)学、病理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含方剂)、临床各科和养生学。中医药是我国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我国较具有优势的产业

(二)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1、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是保护传统知识的需要

中医药知识是我国传统知识的~部分。世界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中,唯有我国的中医药具有系统的理论、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浩然的文献,且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瑰宝,它是属于中国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何人都不得将其据为己有。

2、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有利于中医药利用效率的提高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使得秘方的持有人不得不采取一些限制获取中医药资源及其相关知识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会抑制对中医药的开发利用,因为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对中医药进行投资的交易成本。此外,秘方持有人为了防止秘方被他人无偿利用,采取家传的方式代代相传,那些具有特殊疗效的药方不可能被广泛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应当建立健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得中医药文化知识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3、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可以增强中医药业的国际市场地位

中医药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但是由于我国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致使我国中药业的发展了受到很大影响。我国中草药的出口,大部分是原材料出口,这与中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而外国企业又利用我国的原材料和大量的药方进行二次开发,销往全世界,占领我国的中医药市场,甚至返销我国境内,打压我国中药民族产业的发展。所以,只有有效的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才能增强我国中医药业在世界上的市场地位。

二、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一)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是作者依法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我国著作权法第12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第14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这些规定为中医药文献重新整理和汇编提供了著作权保护。

(二)商标权保护

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下,商标不仅是一种商品标记,更是一种无形资产,好的商标具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能为权利主体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现行《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都没有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专门的规定,只是有关医疗与药品的法律法规对医药产品尤其是中医药产品的商标权问题少有提及。

(三)专利权保护

专利保护是对药品发明保护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世界各国对药品发明的保护也主要采用专利保护。我国1985年《专利法》刚实施时,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健康的需要,对药品和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不给予专利保护,只保护药品的制备方法,并不禁止他人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相同的产品。1993年修改的《专利法》开始给予药品发明以专利保护。

(四)商业秘密保护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商业秘密法,但在一些单行的法律法规中,已有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5条第1款规定:”国家对获得生产或者销售含有新型化学成分药品许可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提交的自行取得且未披露的实验数据和其他数据实施保护,任何人不得对该未披露的实验数据和其他数据进行不正当的商业利用”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劳动法》和《合同法》对商业秘密也做出了相关规定。

三、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著作权方面

现行著作权制度虽然在保

[1] [2] [3] 

护我国中医药类作品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规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著作权的保护对象要求具有原创性,而大多中医药创作却缺乏原创性因其大都源于生活、医疗实践,是世世代代相传的既有文化的表现,是否具有原创性常常受到置疑。而且大多数中医药创作尤其是早期创作由集体智慧发展而来,著作权人的认定很困难。

、著作权制度保护的客体不能超过一定的期限,但中医药知识大都世代相传,大都超过了著作权所设定的保护期,不符合其保护的要求。著作权的保护期限规定为作者终生加死后五十年,那么,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则几乎所有的中医药古籍都大大超过了保护的期限

(二)商标权方面

我国商标制度在中医药领域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生产厂商意识淡薄。到l年,我国共有万家企业,但仅有万件商标注册,平均家企业才有家注册。

、药品名与商标名混用。我国企业对药品名和商标名的关系处理不当,导致药品商标纠纷案较多。

(三)专利权方面

由于专利制度并不是我国传统中固有的制度,因而与传统的中医药并无较强的契合性,导致了中国中医药在专利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中医药难以满足专利权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三个特性中的新颖性,因为大量的传统中医药知识已经处于对公众公开的状态,不具备新颖性。

、我国《专利法》第条规定:”不适宜专利法保护的主题:()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此条规定就使得传统中医药特有的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不能得到专利保护。

、“中医药传统知识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而现行专利制度要求专利技术必须能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从这个方面来看,传统中医药也不符合专利制度的要求。

(四)商业秘密方面

、我国现行立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散见于各种不同的法律法规中,而这些不同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主旨和侧重点都各不相同,这些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条文难以保证内容上的统一性、协调性和体系完整性

、商业秘密的条件过于严格。因为条件太多,符合保护的主体就少,保护的范围就越窄,从而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保护传统中医药。

、存在不可预期的泄密风险。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药品要想进入市场,必须把有关的秘密数据提供给主管部门。而我国没有规定政府的保密义务,如果政府主管部门不负担保密义务,则技术秘密很可能从专有领域流入公有领域。此外,商业秘密还存在着其他重大问题,主要有:()缺乏对商业秘密的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违反与权利人的合同约定。()以占有为目的的违法获取。包括采取秘密窃取的手段;采用利益引诱的手段;采用威逼、胁迫的手段;采取违反商业道德的手段。

四、完善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体系

从目前的《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专利法》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与WTO的TRIPS协议相一致的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健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缩小有关法规之间的差距与矛盾。纵观我国在中医药方面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除了《商标法》、《专利法》和相关通则之外,还有一些规定,其中有的内容与《专利法》相冲突。如《中医药品种保护条例》,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支持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但是其中有些内容与《专利法》有相悖之处。因此笔者建议,尽快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提高中医药的著作权保护

、将中医药知识编译为数据库,从而获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保护的是作者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并非思想内容本身。如果把中医药知识编译为数据库,就可以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

、对于中医药古籍文献的已公开的知识,按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已过了保护期。但很多中医药古典书籍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可以考虑对中医药之类的国家历史精华采用特殊对象特殊对待的方法,另定其保护期。

、中医药企业在其商标设计过程中,应该确定其版权的归属,及时给商标设计人以奖励或报酬,以免后患。

(三)强化中医药的商标权保护

、强化中医药驰名商标的商标权保护。商标权对于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塑造中医药驰名品牌,才能与国际上的名牌进行较量,也才能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重视中医药商标侵权的法律制裁问题。如果在立法中没有法律后果的规定,那么就会导致责任不明确,实践性受限。因此,必须针对中医药商标侵权行为设计具体明确的法律后果与法律制裁,只有极大地增加商标侵权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治理对中医药的商标侵

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篇6

乙方:

地址:

地址: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鉴于甲乙双方签订了相应设备采购合同,为保证双方的长期合作,维护甲、乙双方的合法权益,经双方协商一致,就知识产权保护达成如下协议:

一 乙方对甲方知识产权的权限:

1. 根据双方所签合作协议,乙方视情况可使用甲方拥有的或有权使用的以下知识产权的一种或数种:

1.1. 专利权: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1.2. 商业秘密(包括但不限于专有技术):技术方案、工程设计、电路设计、制造方法、配方、工艺流程、技术指标、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研究开发记录、技术报告、检测报告、实验资料、试验结果、图纸、样品、样机、模型、模具、操作手册、技术文档、相关的函电等等。

二 乙方对甲方知识产权的保护履行下列义务:

1. 乙方拥有甲方所提供的产品设计数据,乙方有权按产品设计数据进行生产加工,但产品只能是销售给甲方。

2. 主合同期满,乙方无权再使用产品数据进行生产、销售,并应销毁原有合同专用的模具、样板、图文、数据等生产工具(费用由乙方承担)。

3. 乙方不得仿制、假冒甲方产品;不得将甲方提供的或具有甲方知识产权的任何模具、工装、图文、数据等转让、出借或以其他方式给他人使用;不得将相应的产品包括正品、副品及利用上述模具、工装生产的零配件转售他人。

4. 如知悉第三方侵害甲方专利权及商业秘密的行为,乙方有义务提供线索并配合甲方进行调查取证,协助工商、司法机关查处侵权行为。

三 不侵权保证

1. 乙方应该保证,所有甲方提供的设计数据、工装夹治具、图文、模具;乙方不得透漏给第三方(包含其母公司或子公司)。

2. 乙方应该保证,所有甲方数据及图文在未经得甲方同意的情况,不进行复制与拷贝。

四 违约责任:

1. 乙方为甲方提供的技术或设计、制造的产品及所采用的设计方案、外观、技术如侵犯任何第三人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乙方应对此负责,并对由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2. 协议期满或提前终止时,乙方未及时将含甲方指定内容商业秘密的相关载体(含复印件)如数交还甲方的,应向甲方支付10万元的违约金,并仍须履行甲方限期交还上述资料的义务。

3. 乙方运用甲方提供的技术、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为自己或他人生产、销售产品(包括许诺销售)的,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30万元,如违约金不足补偿损失的,还应赔偿损失,此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及间接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甲方的失去的利润、市场份额的丧失、品牌损失、重新开拓市场的费用等。

五 对专利权的保护:

1. 对于甲方提供的技术(含外观),未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自行将其申请专利;对乙方提供的技术(含外观),为防止第三方将该技术申请专利,甲方有权督促乙方尽快将其申请专利,乙方不答复的或不能在指定期限内提出有效申请的,视为乙方放弃该专利的申请权给甲方,甲方有权直接申请,但对于取得的专利权,乙方将有偿使用,如转让,乙方有优先的受让权。

2. 未经约定或甲方许可,乙方不得将甲方专利号印在为自己或他人生产、使用、销售的产品上。

六 商业秘密的保护:

1. 乙方在与甲方进行业务交往过程中,获悉的甲方商业秘密应履行严格的保密义务,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未经甲方许可,不得自行使用和许可第三方使用、不得出现泄密事件(包括主动向第三方泄露或因保护不当为第三方获知).

2. 乙方应有健全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与相关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商业秘密载体的复制、借阅、分发、回收、销毁等,应严格实行登记、追踪等相关制度,妥善保管。

3. 甲乙双方合作结束后,乙方有义务将含甲方指定内容商业秘密的相关载体(含复印件)全部交还给甲方。

4. 乙方在与甲方进行业务交往过程中,不得通过任何不正当途径与手段探听、窃取、使用、泄露甲方之商业秘密。

5. 乙方应妥善保管甲方提供的样板、模具、夹具、工装及图文、资料等生产工具,在甲乙双方合作结束后,所有复制品全部交还给甲方。

七未经协议或甲方许可,乙方不得以任何形式为自己及第三方生产、销售使用甲方知识产权的产品或零部件。

八不论任何原因,乙方未经甲方同意而将甲方提供的知识产权许可、提供、泄露给第三方,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50万元,违约金不足弥补损失的,乙方仍应赔偿损失,损失计算与上述第(四)项同。

九 乙方违约情节严重的,甲方有权立即终止本合同,并同时终止主合同,依法追究乙方责任。

十本协议有效期与甲、乙双方所签订之主合同相同,本协议履行期间,如双方所签主合同不论以任何原因终止或被解除,则本协议也将自行终止。

十一 本协议终止或解除后,乙方应承担的对甲方知识产权的保护义务,并不解除,仍然有效。

十二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可另行协商,或以《合同法》及有关法律为准。

十三 本协议履行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可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应提交甲方所在地法院解决。

十四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壹份,具同等法律效力,经双方签字、盖章并于双方所签的主合同生效条件下生效。

甲方: 乙方:

授权代表: 授权代表:

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知识产权保护 策略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从理论层面讲,各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学者认为公司应该是既有社会服务功能也有盈利功能的经济组织,不仅工商活动要对社区承担责任,而且公司的经营者更要树立对员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并付诸于行动;欧洲学者主要从公司经营管理结构入手,注重劳动者的保护;而日本“扩大的社会性责任论”的学者甚至指出企业经营者“必须学会具有国民社会整体意识和远见”、“必须具有解决国民问题的气概,投入于根除社会积弊的行列”、“协助政府稳定通货膨胀,并致力于自我吸收成本上升部分”等。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各国际组织之间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标准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责任(Social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 SAI)尤其强调保护劳工的权利,其颁布的SA8000对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及集体谈判权利、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报酬和管理系统9个方面的社会责任作出明确规定。《OECD跨国公司行为准则》(2000年修订版)规定,企业应以谋求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切实关注环境保护,鼓励竞争,反对垄断,抑制商业腐败等。联合国推行的《全球公约》(Global Compact),要求商业领袖在各自的影响范围内遵守、支持以及施行一套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及反腐败方面的十项原则,得到了全球100多个主要国际组织和10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的响应。

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界定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颁布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引导企业健康发展。我国虽然在法律上少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直接提法,但在劳动法、环保法等法律里却有间接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取自身及其股东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为其他利害关系人履行某方面的社会义务,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首要目标,但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企业也应对其他利害关系人承担适当的社会义务,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所在。

企业为其他利害关系人应履行的社会义务主要包括:提供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广大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并维护消费者权益;重视对公司雇员劳动权的保护;同其他竞争者公平竞争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社区关系,促进社区发展;关心和赞助慈善事业;促进市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具体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企业对社会所造成影响的责任。企业在为社会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项服务的同时,也在生产或提供一些社会所不需要的副产品,如噪音、高温、垃圾、有毒气体等。尽管这些副产品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们的确对社会产生了影响,污染了环境,恶化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企业理所当然地应对此承担责任。第二类是企业对社会自身问题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困和失业、社会的不公平、失控的人口增长、吸毒和犯罪等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必然会威胁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主要分支,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而且要创造社会价值,应同社会的其他组织一起设法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履行其另一项社会责任。

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包含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两重含义。道德责任是企业最基本的准则和规范,而企业的法律责任涉及范围广泛,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的创造人和所有人依照法律享有权利的总称。一般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及标识使用权。根据1970年生效的《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二条规定,知识产权的范围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艺术家演出、录音制品和广播节目,人类在各个活动领域内的发明、科学发现、商标、服务标志以及一切在工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由于智力活动产生的权利。

由于知识产权是一种财产权,在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所有人可以通过对其所有的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而获得收益。因此,决定企业实力的不再仅仅是资金和物资,而技术、设计等已经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首先,传统产品(例如化工、肥料和药品)和新产品(例如电讯设备、计算机、软件)含有更多的技术和创造,企业特别希望其产品中的知识产权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以便收回开发和研究的费用。其次,技术改进了产品,同时也使复制和模仿变得更加容易和便宜,假冒和盗版商品的泛滥,严重伤害了知识产权拥有人的权利。所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都必须遵从的原则,也是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直观体现。

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并保护知识产权的策略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规范员工行为准则。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讲,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让企业的每一项行为都符合法律的要求,让所有人都深刻认识到,违背企业社会责任,将会给企业、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企业社会责任得以真正实现的基础。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准则,是企业员工信念和凝聚力的体现。要想让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履行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对于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而言,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共同进步,是其所追求的长远目标。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进入到技术竞争。因此,企业要注重长期效益,重视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开展多种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增加研发投入,力求使企业研发、营销、服务、决策等各层次的人员增强知识产权意识,进一步推动企业、行业及社会的共同发展。

积极应对国际上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当今世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已经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不符合其标准,就可能被驱逐出国际市场,丧失了进行交易的资格。SA8000等相关社会责任标准已经成为新的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并将其作为企业自身建设的良好机遇和外部监督,从而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真正使企业融入国际制度建设的良性循环。

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篇8

关键词:商业秘密 知识产权 商业秘密权 知识产权属性

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作为智力成果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秘密以其难以衡量的价值性日益得到市场主体的重视,并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商业秘密全球化保护的要求早已引起世界各国以及知识产权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商业秘密的权属性质,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来探讨该种权利的保护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商业秘密的基本概念

虽然目前商业秘密一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法律术语,但迄今为止对于商业秘密在国际范围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理解。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款规定与TRIPS协议“未披露信息”的含义是相近的。通过对商业秘密立法的比较考察,我们发现各国对商业秘密实质的解释都定位在信息范畴中。

目前,通说认为商业秘密主要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从世界范围看,商业秘密保护得范围从技术秘密逐步扩大到除此以外的经营性信息,商业秘密的内涵的界定已经由外延式列举发展到到概括性地总结。根据TRIPS第七节关于“未披露信息”的保护的第39条第2款规定的构成要件可以看出,商业秘密的客体乃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信息和资源,乃是非物质财富。商业秘密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正恰恰体现在其客体的非物质性,即区别于物权的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

二、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

从构成条件看,各国的法律规定包括我国在内与TRIPS的规定都较为近似,都强调商业秘密的“三性”,即秘密性、价值性和创新性。

(一)秘密性是“不为公众所知悉”和“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这两个方面的统一。这一点与专利有根本区别。但是,不为公众所知悉又是相对性的。商业秘密所指的“公众”是指该商业秘密应用领域里的同业竞争者而非为其他一般公众。此外,公众的相对性也表现在地域范围上,秘密性的地域范围有一确定的空间标准。商业秘密同时也应该是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信息。依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理解,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的判断因素主要包括信息的价值、保密花费的成本、权利人努力的程度以及他人以合法方式取得信息的难易程度。但是,秘密性的判断应当以合理性为标准,对权利人来说,只要采取了适当的保密措施确保在合法的条件下商业秘密不至于被泄露就应当认为具有秘密性。凡以不正当手段非法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就应当视为侵犯了他人的商业秘密权而为法律所禁止。

(二)商业秘密的价值性(实用性)是保护商业秘密的根本原因。但是价值性的要求并非要求某项商业秘密已在实际中应用,而只要求其用于实用的现实可能性。商业秘密的价值性不仅包含现实的价值,还包含潜在的价值。因为商业秘密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其是否能够商业化并带来经济价值乃是个商业和技术逐步发展的过程。商业秘密的价值性不仅体现在能为权利人带来商业收益,还体现在它的使用能够带来的竞争优势。

(三)新颖性要求该秘密或者信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或具有一定的难度,普通的同行业竞争者只有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以获取。但是,商业秘密的新颖性是相对的,它与专利的创造性相比在程度上有很大差别。从专利法的角度视之,虽然有些商业秘密不一定构成发明,但它必须至少具有新颖的成份。

三、 商业秘密的内在知识产权属性

(一)商业秘密权利属性的探讨

关于商业秘密的权利属性,学术上主要有人格权说、契约义务说、信任关系说、企业权说、信息权说、财产权说及全新的权利类型(即认为商业秘密权是一个权利多面体,商业秘密权可以分解为侵权法上的权利、合同法上的权利和财产法上的权利)。上述学说、理论是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研究各个阶段的成果,从各个方面揭示出商业秘密权的特点。人格权说强调了商业秘密权的人身属性或人格属性。信任关系说将商业秘密仅仅局限于特定行业中,无法解释一般商业秘密的诸多问题。企业权说看到了商业秘密权与企业的联系,但并非每一具体的商业秘密权都与企业有关。信息权说看到了商业秘密权的客体的本质,商业秘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信息,但是信息权作为一种新兴的权利本身还有许多内容有待进一步界定。财产权说和契约义务说都是从特定的层面揭示了商业秘密的属性,但是结合对商业秘密的内涵和外延和对其权利客体的分析,可以发现将该种权利归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应是最为合理的解释,惟独如此才能对商业秘密权提供完整而周延的法律保护。

(二)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属性

1、商业秘密权的独特性

就知识产权的自然属性而言,表现为作为其权利客体的智力成果不具有物质形态,不占有特定空间,因此不具有排他性,因而在事实上无法被占有和控制;其次,它不发生有形损耗的使用,不发生消灭智力成果的事实处分和有形交付的法律处分,具有不确定性。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属性,概括在各种版本的著述中多少不等,但其基本特征主要是“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知识产权的所谓的上述特征是与其他财产权利特别是所有权相比较而言的,是具有相对意义的概括和描述,并不能作为判定知识产权的的标准和依据。同时,也不意味着各类知识产权都具备以上全部特征。从本质上来说,只有客体的非物质性才是知识产权所属权项的共同法律特征。由此可见,商业秘密权是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出来的扩张物, 其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崭新的类型并不具有一般类型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地域性、时间性等特点。

首先,法律赋予权利人享有商业秘密的利益是对商业秘密这种特殊的市场竞争资源所具有的价值的一种法律上的承认。商业秘密权利的性质是自然专有权与法定专有权相结合的特殊形态的权利形式。其次,商业秘密权的客体不仅包括技术信息,还囊括了大量的经营信息。此外,商业秘密权人所享有的独占权只是一种相对权,是相对于义务人和恶意侵权人所具有的排他性权利,不知情人的行为不是商业秘密法所规范的对象。但是,商业秘密独特的个性和难以界定的特点恰恰表明需要更精密的法律技术来界定,而不是否认其知识产权属性的理由,商业秘密权较经典知识产权有以上特殊之处并不能妨碍商业秘密权成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只有把握住商业秘密权的本质属性才能从根本上确定其法律类型和性质。从商业秘密权的客体即信息的非物质性可以推断出商业秘密权应当归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

2、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属性

从商业秘密权与知识产权内在的联系分析可以看出商业秘密权虽不具有传统知识产权的某些特征,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产权。

商业秘密权的客体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信息。客体的非物质性是无形财产权的本质属性,而知识产权与其他财产权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客体的无形性。法律保护使信息从自然的利益上升为一种权利即成为一种无形财产权。而商业秘密权的客体也是这样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或知识产品,而且商业秘密的很大一部分即技术秘密与专利权的客体专利技术具有同一性。商业秘密法律制度和专利制度都是针对同一类客体即无形财产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保护方式。在实践中实际上权利人有选择的自由来决定采取何种权利方式来保护其权利,无论是公之于众的专利权亦或者是商业秘密权。实践中,由于商业秘密权利人并不享有排斥通过自行构思和反向工程等方式获得同一商业秘密的竞争对手使用该商业秘密的权利,这就必然要求商业秘密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专利权人则依法得排斥通过反向工程获得其专利技术的竞争者使用该技术进行营利活动。因此,对于实际上并不具有高度复杂性技术权利人在取得专利权后即可享有专有权,而商业秘密也许其技术复杂性更高,因未申请专利,作为“知识成果”其专业性也不逊色专利。

商业秘密权产生的过程恰恰反映了知识产权体系发展扩大的进程。知识产权的体系从其产生之初就呈一种不断扩张态势,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商业秘密权从契约保护的利益演变成为一项独立的知识产权类型。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也表明知识产权的客体不仅仅局限于智力劳动成果和工商业标记,而且还包括能创造经济价值的一切其它信息。此外,商业秘密权的内容也呈现一种扩张趋势,既包括经营信息,也包括具有潜在价值但尚不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信息。因而商业秘密权已然发展成知识产权类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

从知识产权发展的历史来看,知识产权实际上也是一个开放的逐步发展扩大的权利体系。从专利权的单一保护到商标权、著作权和专利权三大权利的保护,从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向现代知识产权包括其它所有具有知识产权属性的非物质财富的权利的保护。在理论应随现实的需要而不断更新,法律也应在理论研究的推动下与时俱进,尽量缩小其与社会需要之间所永远存在的时大时小的缺口。认清了这一点,将商业秘密权以及其他已经或将会出现的各种新型权利纳入知识产权体系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国际范围来看,商业秘密权脱离债权意义上的相对权发展成为独立的知识产权,再在独立的知识产权基础之上受到债权法和侵权法的双重保护。国内法和国际公约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表现为 “保护范围日益宽泛”、“保护力度日益加强”及“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将商业秘密权定位于知识产权的范畴,既是执行WTO的TRIPS协议的义务,也是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的现实要求。因此,应当以TRIPS 协议和相关国际条约和我国缔结的双边协定为依据,从知识产权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定位商业秘密和商业秘密权利保护的制度,修改现行有冲突的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这既是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要求,也是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唐大江.《论商业秘密的范围和构成条件》,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

[2](美)查尔斯.R.麦克马尼斯著,陈宗胜等译《不公平贸易行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

[3]曲三强.《知识产权法原理》,中国检查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冯晓青.《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

[5]丁志丞.《以类型论看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属性》,载《经济与法》2007年第2期

上一篇:网络与新媒体认识范文 下一篇:餐饮安全教育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