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便利范文

时间:2024-01-02 17:21:03

移动支付的便利

移动支付的便利篇1

[关键词]近距离移动支付 感知价值 网络外部性 消费者用户 接受行为

[分类号]F713.55 F224.7

目前,我国的移动商务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种基于无线网络的应用相继出现,让人目不暇接,如移动互联网、移动即时通讯、移动银行以及移动支付等。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10年12月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为8.59亿,稳居世界第一,而各种增值服务业务给电信企业带来1 947亿元的年收入,同比增长19.O%,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1.66%,其所占主营业务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移动商务给移动网络运营商及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然而,移动商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安全、高效的支付业务的支撑,移动支付是顺利完成移动商务交易的关键。移动支付指交易双方为了买卖某种商品或服务而通过移动设备交换金融价值的过程,这里的移动设备可以是手机、PDA等终端设备,一般即指利用手机完成的支付活动。我国移动支付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各运营商、主要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移动支付方案,但标准尚未统一。如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业务;中国联通与建设银行合作推出的手机支付、手机银行业务;中国电信与付费通合作的手机缴费业务;中国银联推出的CUPMobile支付业务;支付宝的移动支付服务等。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给移动支付的应用带来难得的机遇,移动支付的市场潜力巨大。

移动支付根据支付的金额可以分为微支付、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根据支付账户分为手机账户支付、手机绑定银行卡支付、第三方账户(如支付宝账户)支付等;根据支付用户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为远程支付和近距离支付,远程支付不受地理位置限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者移动互联网进行传输信息进行支付,而近距离非接触移动支付指通过安全的近距离通信技术,使用移动通信终端,实现货币支付或资金转移功能的支付方式。消费者只需将内置近距离通信芯片的手机靠近专用终端,输入密码或者利用指纹识别技术授权即可完成支付,可以广泛用于商场、酒店、便利店、停车场等场所。这种支付模式对消费者而言相当便利、时尚,对商户而言则可以提高支付处理效率,增加交易额。随着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近距离非接触移动支付将成为主要的移动支付手段。目前,移动网络运营商在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发展该支付模式的试点,但用户接受情况却不容乐观。相比移动支付服务提供方的热情,消费者显得犹豫,这严重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发展。因此,研究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接受行为迫在眉睫。

1 文献回顾

用户接受(acceptance)行为指用户对某新型的产品或服务从认识到使用的行为过程,也称为用户采纳(adoption)行为。用户接受理论主要涉及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早期主要理论及模型有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0f planned behavior,TPB)、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网络外部性理论(network externality,NE)等。上述模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还是Davis提出的TAM,其局限性在于仅对组织内部员工对信息系统的接受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且仅涉及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两个外部变量。为了克服单一模型的弱点,近期研究多倾向于将上述模型整合,以解释不同环境下的用户对于新型技术、商务模式、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行为。例如,Taylor和Todd将TAM与TPB的组合模型decomposed theory ofplanned behavior(DTPB),用于解释信息技术的使用。Venkatesh、Morris和Davis在对主流模型进行了比较和研究之后提出用户接受信息技术的统一模型(uni―fl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0f technology,UTA―UT),并验证了其优越性。Nicolas、Castillo和Bouw―man将TAM与IDT结合用于解释移动服务的接受,其中验证了感知柔性(flexibility)对感知有用性的积极影响。Kuo和Yen在TAM基础上增加个人创新意识作为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前因变量,并同时考虑感知成本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此模型对移动增值服务的接受进行了研究。

Dahlberg、Mallat和Ondrus 指出移动支付的相关文献中,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的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移动支付用户接受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消费者的行为上;实证研究主要基于TAM和IDT理论,影响其接受的主要积极因素有易用性、有用性、信任、便利性、兼容性、安全、社会影响、交易速度等,消极因素主要有成本、风险、对技术的忧虑等。Shintt2j在TAM基础上加入信任与感知安全等变量对手机钱包的消费者接受行为进行了研究。Kim、Mirusmonov和Lee L131对TAM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在移动支付环境下的前因变量进行了研究,证实创新意识、消费者知识、移动性、可按人性、便利性是显著的外生变量。Schierz、Schilke和Wirtz基于TAM,加入感知兼容性、移动性、主管规范等变量对移动支付消费者用户接受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曹媛媛、李琪基于UTAUT,加入成本因素对移动支付消费者用户使用行为进行了研究。TAM最初用于解释组织内部员工对技术的接受行为,而利用TAM及其相关模型解释移动支付接受行为有许多不当之处。组织内员工对某项技术的采用是以工作为目的的,多数为强制使用,使用成本由组织承担,而消费者的接受行为则是以个人使用为目的,是自愿的,使用成本及一切可能的后果,包括不利的后果均由个人承担。因此从消费者角度,而不是从新技术使用者角度重新构建移动支付接受模型极为必要。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笔者发现在用户接受行为研究方面:①基于TAM及其相关模型的消费者接受行为研究较多,而基于感知价值理论的接受行为研究较少,然而,对个体消费者来讲,需求、价值、成本和

风险等因素对其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基于这些理论的研究可能对解释消费者接受行为更有帮助;②对笼统的移动支付接受研究较多,而针对某一具体移动支付应用模式的用户接受行为研究几乎没有,由于不同移动支付应用模式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所以研究某具体支付模式的用户使用行为更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及网络外部性理论,对近距离移动支付模式的消费者用户接受行为进行研究,旨在证实影响消费者用户接受近距离移动支付的关键因素及行为过程,从而提出促进消费者接受的策略,为我国移动支付业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2 理论与假设

需求是引发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动机,而价值最大化则是进行决策的基本原则。营销大师科特勒认为,顾客通常不能客观或精确地判断产品的客观价值,而是基于感知价值进行购买决策。本文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和网络外部性理论,并考虑消费者需求程度、服务兼容性和消费者创新意识对接受意向的影响,构建了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消费者用户接受模型,如图1所示:

2.1 感知价值

感知价值与购买意愿的关系模型最先由Dodds和Monroe提出,该模型将价格和感知质量作为感知价值的前因变量,后来,Wood和Scheer在此基础上加入感知风险变量,形成了基于感知价值消费者购买的基本模型。感知价值是顾客对某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收益和为获得该产品和服务所需的付出进行综合评价,是对得与失的平衡。本研究中,消费者对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感知利益主要包括实际用途、便利性、效率的提高等,而消费者所需的付出,即感知利失,则包括使用成本和相应的风险。由于消费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消费者对相同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价值不尽相同,感知价值高的消费者其接受意向也相对较强,因此提出假设H1。

H1:消费者对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对其接受意向具有积极影响。

2.2 感知利益

感知利益既包括现实利益,如某实际用途或享受,也包括潜在利益,如便利、效率的提高等。对于消费者来讲,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的主要功能在于安全高效地完成支付业务,因此提出感知有用性和便利性两个概念。

感知有用性是TAM的核心变量之一,指用户认为使用某技术可提高工作绩效的程度。从消费者角度看,有用性是产品质量的外在表现,而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在完成某项功能或实现某种用途方面的能力。既有研究已经证明产品质量对感知价值具有积极的影响,因而感知有用性也可对感知价值有相似的作用。此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感知有用性对技术接受或采纳意向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对移动增值服务采纳方面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果。本研究中,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有用性主要体现在方便快捷地完成支付功能,那么用户根据自己处理支付业务的实际情况,感知到该服务对其越是有用,其对该服务的感知价值和使用意向也就越强,因此,提出假设H2a和H2b。

H2a:消费者对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对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

H2b:消费者对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对接受意向有积极影响。

近距离移动支付相比传统支付方式,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性,如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不必携带现金及零钱等,用户只需将手机一刷就可以完成交易。便利性正是移动支付的独特优势之一,对追求时尚消费体验的顾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有研究表明,便利性是用户对移动支付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前因变量之一,笔者认为便利性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其有用性的增加,却可以加强用户对移动支付的价值感知。此外,有学者指出移动性(mobility)或无所不在性(ubiquity)对移动支付的用户感知有用性或使用意向有显著影响,而此特性正是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所在。因此,提出假设H3。

H3:近距离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对用户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

服务交互性是指用户与移动支付系统之间信息沟通的能力。近距离移动支付与银行卡支付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其强大的交互性,即用户随时可以进行查询交易信息,充值、转账等业务,而银行卡的即时交互性极为有限,须借助在线系统方可完成相关的业务。Dahlberg和OOrni。认为,支付及交易信息的可得性是影响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因素,移动支付的这一特性即为服务交互性的具体体现。那么,移动支付的交互性越强,其功能也越大,感知价值也越大,因此,提出假设H4。

H4:服务交互性对用户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

2.3 感知成本和风险

为了得到近距离移动支付便捷的服务,用户也须承担相应的付出,主要由经济成本和非经济成本组成,前者如手机硬件升级和其他相关费用等,而后者主要指各种由此产生的风险。

经济成本是用户为了接受该服务而需考虑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不同的消费者对于使用成本的看法差异较大,有的认为难以承受,而有些为了享受高科技的服务则愿意承受较高的成本,为了检验不同消费者的成本承受力对感知价值的影响,提出感知成本这一变量。感知成本指相对于所得期望收益来讲,用户对货币支出的评判。显然,用户对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感知成本越高,感知价值则越低,因此,提出假设H5。

H5:消费者感知成本对感知价值有消极影响。

非经济成本往往被用户所忽视,本研究中主要指因使用该服务而给用户带来的各种潜在的损失,即使用风险。只有当这些风险被用户所感知,形成感知风险,方可对其行为产生影响。Bauer将消费者感知风险定义为被消费者感知到的由其行为引发的各种可能的负面结果。相关研究表明感知风险是个多维变量,包括各种类别的风险,如可能的经济损失、产品功能可能的缺陷、可能的负面社会评价等。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感知风险作为一个组合型的变量,其测量指标分别由各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和消费者采纳或接受行为意向有负面影响,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环境下,感知风险对其结果变量影响的作用并不相同。为了检验感知风险在近距离移动支付环境下的作用,特提出假设H6a、H6b。

H6a:消费者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有消极作用。

H6b:消费者感知风险对其接受意向有消极作用。

2.4 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指某种产品的价值随着使用该产品或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的特性。相关文献已经证实在移动商务环境下网络外部性对感知有用性、用户使用行为的积极作用。对于近距离移动支付的消费者用户来讲,只有当广泛的商户终端网络建立起来以及消费者用户的迅速增加才可能对广大的手机用户形成吸引力。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7a和H7b。

H7a: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感知价值具有积极影响。

H7b: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接受意向具有积极影响。

2.5 消费者创新意识

消费者创新意识指消费者对创新性的产品或服务感兴趣的程度。由于消费者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其创新意识差别较大。现有研究认为个人创新意

识直接影响其对新兴产品或服务的接受意向,创新意识越强的消费者,接受意向也越强。那么,对于移动支付来讲,创新意识强的用户对于试用这种高科技服务的意愿可能会很强烈,有时候甚至不会考虑其真正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一种兴奋的体验。因此,提出假设H8。

H8:消费者创新意识对其接受意向有积极影响。

2.6 服务兼容性

消费者使用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时,将会考虑该服务与已有的银行账户、移动通信账户、支付宝账户等的兼容性。如果移动支付系统与已有账户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则会增加用户使用的可能性。本研究中的服务兼容性指该移动支付服务系统与消费者已有的金融账户系统整合的程度。移动支付系统较好的兼容性可以为消费者及时处理账户之间的现金流提供条件。据此,提出假设H9。

H9:服务兼容性对移动支付接受意向具有积极影响。

2.7 消费者需求

需求是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动机,消费者对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的需求是其接受行为的重要引发因素,因此本研究将消费者需求纳入模型中。在以往TAM相关模型中,着重从技术角度研究用户行为,并未考虑需求因素,而本文重点从个体消费者角度研究其接受行为,消费者对该服务的需求程度将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消费者对该服务需求越强,其接受意愿也越强,因此,提出假设H10。

H10:消费者对近距离移动支付的需求对其接受意向具有积极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测量

大部分变量的测量指标来自于现有文献,并稍作修改以适应本研究的环境。感知价值和感知经济成本的测量指标来自于文献[18],感知有用性、便利性和接受意向的测量指标来自于文献[4]和[13],消费者创新意识的测量变量来自于文献[32],服务兼容性的测量来自于参考文献[33],网络外部性的测量来自于文献[29]。此外,将感知风险作为组合型变量,其测度项来自于文献[34],服务交互性与消费者需求程度系新编变量。

3.2 数据收集

采用Likert 7级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问卷编制后,先对20名本专业的部分专家学者、硕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预测试,根据他们的建议对问卷进行了修正,使各问项更加清晰和便于理解。本问卷的样本主要选自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采用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到有效问卷312份。样本信息统计显示,男性用户占54%,女性占46%;本科学历以上的用户占85%;52%的用户曾有过使用其他类型的移动支付服务的经历,但少有使用近距离移动支付经历的用户,这主要与该服务普及程度过低有关。统计信息表明该样本数据适合本研究。

3.3 数据分析

利用SPSS 13.0软件通过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首先,样本的适当性检验系数KMO的值为0.902,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比较显著,表明本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对除了感知风险这一组合型变量测量指标之外的其他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共析出10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方差解释率为87.982%,结构清晰,各指标在其相关因子上的负载均大于0.5,而交叉负载均小于0.5。

采用SmartPLS 2.0对测量模型进行分析,通过composite reliability(CR)和Cronbach’sα的值检验量表信度,利用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测量量表的聚合效度,通过比较AVE的平方根与因子间相关系数检验差别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因子的CR值均大于0.8,Cronbach’sα值大于0.7,表明量表信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AVE均大于0.5,其平方根均大于所在列的因子间相关系数,表明测量量表的聚合效度和差别效度均可接受,如表2所示:

最后,利用SmartPLS 2.0对结构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除H5和H9之外的其他假设均得到支持,消费者感知价值和接受意向的方差解释率分别达到49.1%和69.8%,如图2所示:

3.4 结果讨论

首先,模型中大部分假设得到支持,因变量的方差解释率也较高,表明模型可以有效解释消费者用户对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的接受行为。其次,从消费者感知价值的前因变量来看,感知利益中的有用性和便利性对其影响较大,其次是交互性,而消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风险,此外,网络外部性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也较显著。消费者感知成本对感知价值影响并不显著,表明消费者对使用该服务的经济成本并不在意,而且似乎也在消费者可承受的范围内。再次,从消费者接受意向的影响因素来看,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消费者对该服务的需求程度,其次是创新意识、感知风险、感知价值和网络外部性,而消费者对服务兼容性考虑得较少。这表明对于创新型服务来讲,需求绝对是引发消费者接受该服务的重要因素,而用户创新意识亦可直接影响其使用行为。可以发现,消费者用户之所以接受缓慢,主要因为缺乏对需求的引导和挖掘,另外用户对其中风险的担忧也阻碍了其接受意向。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近距离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支付模式的分析,对消费者用户的接受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影响其接受移动支付的关键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便利性、服务交互性和网络外部性对用户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而感知风险则对用户感知价值有显著的消极影响;消费者需求程度、创新意识、感知价值对用户接受意向影响较大,而感知风险则对用户接受意向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从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的消费者和技术使用者的双重视角对消费者用户的接受行为进行了研究,将消费者需求程度、网络外部性、消费者创新意识等变量与感知价值理论模型进行整合,充分体现了该服务的特点,有效解释了用户的行为过程。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可采取进一步发掘和引导用户需求,提升该服务的功能性、交互性、安全性,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和积极开展典型试点等措施,以促进消费者用户广泛接受并使用其服务。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了消费者对创新型服务的接受行为研究,更好地解释了消费者对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的接受行为过程;其实际应用价值在于为移动支付服务链各成员破解用户接受难题提供决策参考,为移动支付的快速推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对我国移动支付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移动支付的便利篇2

【关键词】微信红包;移动支付;微信支付;互联网金融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开始走入我们视线,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对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形式,有效的结合了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精神,其以互联网为依托,借助于互联网低价及快捷的交易通道,并根据对方资信来对交易者提供交易。当前互联网金融以P2P小额信贷、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网站、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为主要模式。互联网金融交易互联网化,办事效率快,而且信息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交易成本低,产品十分丰富,金融服务更具多样化,与传统的金融媒介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较强的优势。

二、微信红包促进移动支付的普及

微信红包于2014年1月上线,上线后抢红包就开始迅速流行。微信派发红包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等额红包,即将固定等额的红包对一或是一对多进行发送;另一种是拼手气拼红包,即用户先设定好总金额及红包个数,由系统随机生成不同金额的红包。用户想使用微信红包的发红包和抢红包功能时需要与银行卡绑定,同时开通微信支付,这样才能顺利提现。这样随着微信红包的兴起,微信红包业用户不断增长,从而产生了数量十分庞大的移动支付新客户。大量的移动支付新客户的产生,有效的推动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移动金融模式规模不断扩大,不仅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更多便捷性,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互联网金融用户就能够方便进行各种金融交易,充分的体现了社会普惠的意义。微信对移动支付起到了催生的作用,而且在微信红包对移动支付的带动作用下,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始出现,以此进一步激发移动支付新用户普惠大众。

在当前微信支付中,微信用户需要在微信中关联一张银行卡,同时完成身体认证,这样装有微信的手机即成为一个全能钱包,可以购买合作商户的商品和服务。支付时用户只需要在手机上微信内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完成支付,不需要其他的刷卡步骤,十分简捷和便利,微信支付场景中支付产品也具备多样化的特点。

微信红包作为当今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一个缩影,但在这种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微信红包业务必然会给个人用户和社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微信红包就将社交与移动支付巧妙的进行结合,受到人们的青睐,但也导致诸多风险事故发生。从微信红包引发的各类风险事故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共性风险,如心理风险、道德风险、资金风险及法律风险等,这也只是微信红包背景隐藏的风险的冰山一解,因此需要用户做好相关的防范,以便于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

微信支付利用线上线下金融支付手段,使接入微信支付的商家完成线上购物和线下购物的闭环,微信成为较为完整的商业新模式,支付方式更加便利。而且微信支付的开放,有效的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生态系统进行完善,激活了现有的产业链,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兴服务模式,并形成新的商业规则。同时,在微信支付开放过程中,微信与社交账号体系实现了有效的整合,不仅能够面对海量客户,而且实现了精准管理,促进了微信支会付O2O模式的完善。目前,各传统行业已相继推出微信支付平台,利用上线公众号内支付和线下扫码支付两种支付方式,微信用户直接利用微信支付扫码即可完成各种付款结算。

一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都处于被几家国有银行长期垄断的情况,微信支付出现后,微信支付接口的开放,不仅有效的带动了相关方共同构建一个十分庞大的产业生态,而且为被垄断的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竞争因素,有效的改善了金融市场垄断的情况,而且为大量商家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三、移动支付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微信红包的产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移动支付新客户。目前的移动支付以移动通信设备为载体,主要依靠手机,电子货币是移动支付存在的基础,移动支付借助无线通信技术,是货币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

支付体系为金融系统提供核心的基础设施,移动支付可谓互联网金融的血管,从根本上塑造着互联网金融的形态。当前各相关行业都开始涉及支付业。各类机构之所以对支付牌照如此青睐,源于移动支付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基础性地位,如果没有了支付,金融其他业务将无从谈起。

移动支付在未来可能会凭借其交易成本低、方便快捷等优势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逐渐取代现金与银行卡。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货币需求形式。同时,移动支付涉及到的私人货币问题,使得货币供给主体呈现出多样化。互联网金融本身作为一个追求高效便捷的金融产物,只有辅助以同样高效便捷的支付方式才能积极发展,而移动支付恰恰就是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佳辅助。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新产品不断在市场上涌现,这对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而且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与当前我国倡导的普惠金融概念相吻合。其实,从长远发展眼光来看,微信红包只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新起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一直存的需求,当其与移动互联网有效的结合后,就会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更好地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跃,刘黎.从微信红包看互联网金融[J].时代金融,2015-04-30.

[2]康静.互联网金融时代之“用户为王”――以微信红包为例[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12-23.

移动支付的便利篇3

【关键词】移动支付 互联网金融 支付安全 潜在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下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环境的创新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银行和电商企业也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合作和竞争开移动支付领域新的发展,手机支付的时代正在到来。

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下,将自身业务和移动支付相融合,从而推动了支付产业的变革发展。企业在广告营销推广方面,既可以研发与业务相关的APP应用,并且在应用上进行业务的推广和结算,同时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结算业务,而微信的朋友圈、账号主体及微店等也为企业的营销提供了载体,这些都推进了企业线上及线下业务的发展。

由于手机方便携带和网络的普及,在基础的网络应用方面用户规模有所增加;商务交易类的通过网络订餐、网络预定旅游等行业迅速发展;各金融机构推出理财类APP,通过移动设备就可以完成理财产品的交易,网络理财市场前景广阔;同时教育、医疗等公共行业同网络的结合,对于一些公共业务通过网络即可完成,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这些都使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但是在进行移动支付时,移动端并不能像PC设备安装移动数字证书或U盾等硬件设备,因此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成为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移动支付安全现状及潜在风险

随着用户对移动支付的需求不嘣龃螅涉及到的领域日益广泛,支付环境变得复杂,主要表现为手机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和自身携带病毒软件应用的升级,和自动保存账号和密码的手机丢失等意外事故;随着消费者对移动支付越来越依赖,用户因其的便利性而防范意识降低,一些用户对移动支付缺乏了解,这些都对移动支付安全构成威胁。

从我国移动支付的总体情况来看,手机网民主要集中在年轻群体,防范意识较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较强,即使移动支付没有完善的防控系统,拥有巨大市场规模的移动支付总体平稳,而且在互联网支付安全系统日益成熟的前提下,移动支付安全面临的风险可控,随着安全问题的暴露,与移动支付相关联的行业、个人都会加大对防控风险的投入,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和防控管理水平。正是移动支付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推动着移动支付走向健康发展。消费者的移动支付习惯对移动支付模式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要求,在多样化的背景下,移动支付的扩张将受到限制,潜在安全风险成为人们是否选择移动支付的核心问题,这些潜在风险从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手机内的风险、消费者自身问题和移动支付产业链中问题引发的安全风险。

首先作为移动支付的主要设备手机,手机的运行需要手机系统和软件的支撑,而系统的更新和升级往往有各个厂商完成,不同的手机厂商会根据自身的软硬件设计对系统进行不同方面的进一步开发,手机操作系统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一些识别度低的盗版支付软件和恶意程序,经过用户下载安装窃取手机所有者的用户名和密码获取资金,这些恶意程序的假冒对象主要为淘宝类购物软件、与微信相关的应用、网银客户端和金融证券类软件等与手机所有者资金息息相关的各类软件程序。随着二维码“扫一扫”应用的普及,扫描二维码成为许多用户的日常习惯,而二维码的扫描工具并不能识别网址是否含有恶意病毒或者钓鱼网站,因此通过二维码传播恶意程序的比例不断增加。手机所隐藏的各种漏洞和恶意程序一旦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资金所有者将面临重大损失,因此安装移动支付安全软件尤为重要。

从消费者层面出发,移动支付相较于互联网支付主要特点使程序简单易操作,从而受到大众欢迎,但是在便捷的同时也降低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机主一般都默认支付软件的自动保存功能和获取位置信息、读取短信功能,使付款更加方便,相关操作更简单,而账号密码的自动保存后一旦作为支付终端的手机丢失被不法分子捡到将会造成支付账户的损失。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完善的保护机制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因此在移动支付中发生过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反应受到垃圾短信或者欺诈短信,而类似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发生时,由于缺乏有力证据,法律并不能完全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消费者的移动支付习惯正在移动支付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但是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较弱,例如在微信红包的推广下,支付安全习惯使一些用户对与和红包类似的链接不加思索就进入,但是链接中可能含有病毒或者是商户信息的推广。因此消费者应培养正确积极的移动支付习惯和增强自身的支付风险防控观念,从而有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移动支付文化。

在移动支付下的产业链更加复杂,包括各大银行、运营商、软件开发商、手机生产商和有业务往来的支付企业,移动支付安全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厂商之间为了开拓业务和争夺利益存在恶性竞争,各类主体之间权责分担不明确,业务模式混乱,产业链各方主体支付标准各异,限制了移动支付行业的规模发展,并没有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移动支付交易场景日益丰富且门槛较低,一些具有腐败性质的微信红包、购物卡等灰色交易时有发生,行贿受贿行为在这些场景的隐蔽下更加便利。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支付创新,金融服务商和第三方支付厂商等机构推出具有不同理财模式的APP,人们通过可以直接及时的对投入的资金进行管理配置,但是各类理财模式的规范性不同,导致各类理财APP的风险也不同,而大众并不能明确分辨各类理财软件的风险,因此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对金融活动的开展也更加重要。对于这些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产业链各方的跨部门合作,通过开放共享将移动支付行业推进到新的水平。支付产业链上的运营、安全软件开发厂商和第三方支付厂商应同金融机构间开展安全合作,统一安全标准和支付标准,形成规范的协调机制,共同提升自身应对意外支付风险和防控风险的能力。随着移动支付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日益重要,法律部门和监管机构也应该明确相关细则,规范监管职权,防范移动支付潜在风险的发生,推动互联网金融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帅青红,王坤.我国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风险与风险监管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04).

[2]李二亮.互联网金融经济学解析――给予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2).

[3]李长城.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接受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03).

[4]谢平,刘海二.ICT、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J].金融研究,2013(10).

移动支付的便利篇4

关键词:移动支付;电子支付;法律规制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支付方式发生了新的革命——移动支付的出现。移动支付拥有随时、随地、方便和快捷等诸多特点,消费者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理财或交易,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为了促进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必须对其一系列法律问题加以明确化。 

 

一、移动支付的概念及其业务流程 

 

移动支付,是指消费者使用移动电子设备通过移动运营商向约定银行提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出支付指令,由银行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货币支付给商业机构的一种消费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以银行卡账户为资金支持,以手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交易工具。移动支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模式,即虚拟支付和自动授权销售终端系统(Point of Sales,简称POS)现场支付。虚拟支付即消费者可以利用手机在任何地方为特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远程支付POS现场支付则发生于商业机构的POS终端,消费者以手机替代银行卡进行现场支付。虚拟支付拥有短期的增长潜力,而POS现场支付标志着移动支付进入成熟阶段。目前,虚拟支付大多用于内容付费,价值较低而且交易频繁,并逐渐向高价值内容发展。在整个移动支付过程中,消费者将银行账户和手机号码绑定,通过手机短信息、手机声讯服务(Interac-tire Voice Response,简称IVR)、无线应用协议(Wireless Ap-plicatmn Protoeol,简称WAP)等多种方式将指令发送到银行,银行在进行审批划账之后,通过信息反馈到特约商业机构或特约商业机构指定的银行,商业机构使用无线或有线POS打印出消费收据,消费者就会获准得到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体来说,移动支付经过以下一些步骤:1、购买请求。消费者可以对准备购买的商品进行查询,在确定了准备购买商品之后,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发送购买请求给商业机构。2、收费请求。商业机构在接收到消费者的购买请求之后,发送收费请求给支付平台。支付平台利用消费者账号和这次交易的序列号生成一个具有唯一性的序列号,代表这次交易过程。3、认证请求。支付平台必须对消费者和内容提供商账号的合法性及正确性进行确认。支付平台把消费者账号和内容提供商账号信息发送给第三方信用机构,第三方信用机构在对账号信息进行认证。4、认证。第三方信用机构把认证结果发送支付平台。5、授权请求。支付平台在收到第三方信用机构的认证信息之后,如果账号通过认证,支付平台把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商品或服务的种类、价格等发送给消费者,请求消费者对支付行为进行授权。如果账号未能通过认证,支付平台把认证结果发送给消费者和商业机构,并取消本次交易。6、授权。消费者在核对交易的细节之后,发送授权信息给支付平台。7、收费完成。支付平台得到了消费者的支付授权之后,开始在消费者账户和内容提供商账户之间进行转账,并且把转账细节记录下来。转账完成之后,传送收费完成信息给商业机构,通知他交付消费者商品。8、支付完成。支付平台传送支付完成信息给消费者,作为支付凭证。9、交付商品。商业机构在得到了收费成功的信息之后,把商品交给消费者。 

 

二、移动支付当事人的法律地位 

 

通过对移动支付业务流程分析,可以得出移动支付涉及的当事人众多,其中包括消费者、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银行、支付平台营运商和认证中心等,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然而我国缺乏相应的立法,因此有必要明确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及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 

消费者是指那些持有移动设备并且愿意用它来购买商品的组织和个人。消费者是整个移动支付过程中的发起者,他的行为包括在第三方信用机构注册、查询所购商品的品种和内容、支付结算的授权和商品与服务接收。消费者与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银行和认证机构之间存在四个相互独立的合同关系:一是消费者与商业机构的买卖合同关系。但是这种买卖合同关系表现得十分特殊:例如商业机构应当将多收货款向其前手返还不当得利,而不必向消费者返还,同样货款支付不足时商业机构应向其前手主张权利而不能直接找消费者;消费者在支付失败或支付不足时应及时向银行补足货款,而不必向商业机构补足货款。二是消费者与移动运营商间的移动通讯服务合同关系。三是消费者与银行间的金融服务合同关系。四是消费者与认证机构间的认证服务合同关系。总而言之,消费者为了顺利完成移动支付交易必须严格履行上述四个合同义务。 

商业机构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给消费者。它在接收到消费者的购买请求后,向支付平台运营商传递收费信息;收到支付平台运营商的收费完成信息之后,把商品提供给消费者。商业机构与消费者、银行和移动运营商间分别存在以下三个相互独立的合同关系:买卖合同关系、金融服务合同关系和移动通讯服务合同关系。 

由于我国的金融业务特许制,移动运营商不得不与银行合作共同开发移动支付市场。在移动支付中移动运营商是连接消费者、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的重要桥梁。目前,移动运营商能够提供语音、短信业务(Short Messaging Ser-vice,简称SMS)、WAP等多种通信手段,并能为不同级别的支付业务提供不同等级的安全服务。在移动支付中消费者有权向移动运营商发出信息指令,移动运营商有义务将用户的信息在指定的时间传输到银行,当然消费者应向移动运营商支付相应通信费用。因此移动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交易中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但是目前在我国由于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多样化,有些移动运营商为了在移动支付中获取更大利益还扮演着支付平台运营商的角色。 

银行是移动支付中的支付中介,其支付的依据是银行与消费者所订立的金融服务合同。在移动支付中,银行的基本义务是依照客户的指示,准确、及时地完成电子资金划拨。银行按其扮演的角色不同可以分付款行和收款行。付款行是接受消费者付费指令支付货款的银行。为了支付安全,消费者要事先在付款行存款立户并约定使用的密码或其他有效的身份确认手段。收款行是按其与商业机构间服务合同接受所划拨来的资金的银行。收款行一旦接到付款行送来的资金划拨指示,就应立即履行义务,如有失误或延误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付款行和收款行通常都是某一电子资金划拨系统的成员,受一定规则的约束,并且两者有可能是同一银行。此外,目前在我国由于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多样化,有些银行为了在移动支付交易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还扮演支付平台运营商的角色。

支付平台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 

移动支付的便利篇5

[关键词]移动支付安全性前景

一、引言

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有线的方式进行。客户在网上购物后,必须支付现金或者在指定的机器上进行支付,使用上诸多不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支付系统正在从有线走向无线,电子支付也逐步向移动支付过渡。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提供了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支付服务,并从安全性及监管上加以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由于业务需求种类繁多,业务量巨大,使移动支付成为极具潜力的巨大产业。

二、移动支付业务概述

1.移动支付的定义

移动支付是指借助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所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

2.移动支付业务分类

按照欧洲银行标准化协会在TR603(EuropeanCommitteeforBankingStandards,“BusinessandFuntionalRequirementsforMobilePayments”)的定义,可按照支付金额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远近,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分类。

(1)按支付金额划分

微支付:支付金额低于2欧元的情况下,一般划归为微支付类型。

小额支付:支付金额介于2欧元~25欧元之间,称为小额支付。

大额支付:支付金额在25欧元以上,则为大额支付。

(2)按地理位置划分

远程支付:远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或虚拟预存储账户作为支付账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提起业务请求。

本地支付: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使得手机和自动售货机、POS终端、汽车停放收费表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化通讯成为可能,用手机完成面对面的交易。

3.移动支付相关技术

(1)远程支付

①SMS技术

短信是移动通信里应用最广泛的服务。目前,短信作为移动支付的手段,可以实现诸如“手机钱包”、充值、缴费、买、电影票及手机银行等功能。也是在我国比较成熟,采用较多的移动支付技术。

②WAP技术等

移动通信协议,如WAP、CDMA1X以及未来的3G等。

WAP2.0模式有利于实现电子商务所需的端到端安全性,可以提供TLS隧道。

3G,能够处理图像、话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其高速率、移动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必然会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巨大商机。

(2)JAVA/BREW技术

两者都是支持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技术,在手机中增加软件。

与无线JAVA相比,BREW是更底层的技术。BREW能够更多地调动底层的应用,它的应用效果和对手机终端的支持会更好,应用开发商可以更为方便地开发出表现每个终端特性的应用。

但是无线JAVA是开放的,而BREW则被高通所垄断。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REW的发展。

目前,联通与高通一起推BREW,而移动则看好JAVA。

(3)近距离非接触技术

目前用于移动支付业务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RFID、FeliCaIC等,RFID是一种无接触芯片技术。未来,蓝牙、802.11等也非常有可能应用在移动支付业务中。

在我国,NFC和SIMpass被视为目前国内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的两大技术标准。二者都在手机中加入了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用于与支付应用时的收单设备进行近距离的实时通讯,并同SIM卡进行连接,以实现把支付业务捆绑在持有手机的用户上。只是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近距离非接触支付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支付行为完成耗时短。

缺点是:用户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必须更换手机,而现在具有此种功能的手机不仅种类少,而且价格昂贵。但可以预计,随着终端问题的解决,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实现方式。

4.移动支付的特点

(1)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

(2)用户规模大

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过4亿,是全球之最。在某种程度上说,以移动电话为载体的移动电子商务不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在用户消费能力上,都优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3)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

对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用户的消费信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手机SIM卡上存贮的用户信息可以确定一个用户的身份。对于移动商务而言,这就有了信用认证的基础。

三、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现状

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日益推进,从日韩到欧洲,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成为移动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在我国,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1.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国内:据百纳年初的《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百纳预测,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到2008年,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1.39亿,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达到32.8亿元。

国外:Juniper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2010年移动支付应用与服务有望被广泛接纳,全球移动支付总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目前,日韩欧美,移动支付业务都呈快速增长趋势。

2.移动支付的应用业务形式举例

(1)手机钱包

面向六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其中也包括买保险、充值卡、买、炒股、缴水电费、订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2)手机银行

目前,各银行的手机银行产品纷纷上线,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理财需求。从功能上说,银行的所有非现金类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包括查询、缴费、转账、汇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等。韩国SKT和各大银行还合作推出了NEMO电子货币服务。

(3)分享

“分享”是指使用者能更加方便与朋友交换音乐、图片等信息;

(4)服务

“服务”则是指提供下载服务,移动认证业务服务等。

四、移动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面临的风险及问题

(1)信用体系风险

无论是网上银行,还是移动银行,都涉及到信用体系,而我国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信用体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技术安全的风险

电子商务交易必须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鉴别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抵赖性等特性。

无线网络技术也面临着黑客的挑战和木马等网络病毒的威胁,而目前还没有有效抵制手机病毒的防护软件的手段,此外,还要考虑无线数据传输安全性、交易中途打断而没有重新认证的机制,以及无线终端容易丢失和被窃的问题。

(3)产业链成熟度问题

①移动支付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由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业机构、SIM卡供应商、手机供应商、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

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②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运作模式

目前,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产业链主导者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我国国情来看,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或是以银行为主体单独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移动运营商有用户资源,但信用度不如银行,银联可以平衡银行间以及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在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方面不够。

因此,目前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整合商业模式。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4)用户习惯及便利性问题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使用货币或信用卡消费,对移动支付还比较陌生。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心存顾虑。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但人们仍然不放心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保密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

此外,移动支付是否便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的移动运营商多采用短信、WAP等远程控制的方式完成支付,过程繁琐,其便利性还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

(5)隐私问题

移动支付,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管理,及如何保护客户隐私的问题。

2.金融监管与标准规范

移动支付是一项新兴的支付业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

此外,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都是比较新的行业,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少,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但是这些条款还远远不够,面对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全面的法律条款来约束交易行为,还需要在责任、权利、义务、赔偿、罚款以及信用机制方面细化法律法规。

在业务运营方面,也需要在行业自律、产品价格、增值业务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有法可依,那么银行与电子支付公司的合作就更市场化,其共赢共融性就更强。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牌照制”,移动支付的市场秩序将得到规范和整顿。存活下来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资金和技术力量,将承担起协调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关系、发展客户的重任。

五、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分析及展望

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庞大的移动用户和银行卡用户数量提供了诱人的用户基础,信用卡使用习惯的不足留给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勿庸置疑。

1.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截至2005年5月,我国手机用户达到4亿户,银行卡发行总量超过8亿张,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5亿户。如此巨大的手机消费群体和银行卡持有者数量,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发展空间。

2.利益驱动

对通信运营商来说,在话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与金融业务的结合,无疑将成为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则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链条上的各方,在利益驱使下,会积极推动移动支付。

3.应用需求决定市场

移动支付应用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将加快移动支付的发展步伐。市场最终是由需求决定的。

4.克服问题和障碍

随着技术的完善,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因素也正在逐步减少。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服务提供者,也会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

综上,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产业链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

参考文献:

[1]A.F.SalamL.Lyer:P.Palviaetal.Trustine-municationofTheACM,48(2),2005,73~77

[2]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风险及监管》,西南财经大家出版社,2006年5月

移动支付的便利篇6

随着社会的进步,3G网络和智能手机也逐渐的走入了平常人家,也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了人开始熟悉了解并使用移动互联网,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应用――移动支付也开始快速的发展。移动支付产业链由于逐步确立了移动支付标准、国家协调宏观政策而逐步明晰。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各参与主体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其中的位置,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发展移动支付。

【关键词】

移动支付业务;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金融机构;运营商

0 引言

移动支付作为桥梁将电子商务、电子支付、设备制造、移动通信联系了起来,所以,移动支付产业在新型电子支付领域中占着主导地位。传统的支付虽然没有移动支付那么方便,但是他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近十年来,我国移动支付比传统的支付发展的要慢,制约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没有形成固定的运营模式、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等等。

1 移动支付的含义和分类

近年来,移动支付逐渐的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那移动支付指的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资金支付换取商品或服务的支付方式。付款人的位置可以是不固定的,他所在的位置和基础设施对移动支付并没有影响,像手机、笔记本等这些都可以是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

在应用模式和采用的技术等方面,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指的是顾客通过短信、WAP、银行等服务将资金转给商家,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可以通过账户号码,手机号码等信息来确认,而整个过程的真实性可以通过顾客从移动设备上发送短信、密码等方式来确认。远程支付这种支付方式会在网络与终端融合的背景下和互联网支付更加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很难分开。那近场支付指的又是什么呢?指的是顾客通过平板,手机等移动终端在通过部署的商户的消费终端使用近距离通信技术进行资金转移来完成支付,像拿手机在读卡器上购买地铁票就是近场支付。

2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2.1 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

在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下,移动运营商通常会直接在话费中扣除交易费,或者要求用户开立专门的移动支付账户,这样就减少了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业务联系,而且运作起来也会更加的方便。现在我国有手机支付和手机钱包两种类型的移动支付业务。首先说说手机支付,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进行远程支付,所以它属于远程支付。在手机话费中扣除交易的费用,或者还可以将费用在用户运营商处开立的移动支付账户扣除。再来看一看属于近场支付的手机钱包,这种支付方式就是要将用户的手机和近距离通信技术捆绑在一起。若开此项业务,需要一张智能芯片,可以把它安装在手机上也可以把它放入SIM卡,这样便能进行刷机消费。这种方式也是在手机话费中,或者用户在运营商处开立的移动支付账户中扣除交易费用。

2.2 在以银行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下

移动运营商只为银行提供数据传输服务。通过移动运营商提供的移动网络,消费者、商家和银行之间就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联系,并且,用户可以直接进行移动支付通过自己在银行的账户或者是自己专门在银行开设的小金额支付账户。现在,我国的很多银行都推出了和移动支付相类似的业务。

2.3 运营主体中的银联商业模式

银联是一种不同于商业银行个性化的手机银行服务。银联对银行卡支付服务以下的延伸就是移动支付平台接入服务,而且是移动支付平台接入服务是我国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的金融运营机构。在原银行卡的网络体系基础上可以避免运营商造成的弊端实现银行之间的联通。银联使商家和消费者有了更大的平台和选择种类,使得移动支付业务的前景越来越好,使移动支付对用户完成更好的定位。

2.4 商业模式中的支付机构

支付机构是用于移动支付并且按照有关规定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在移动运营商、银行和银联之间都是独立存在的。移动支付是支付机构业务延伸的中介。手机和支付宝绑定用发短信来完成单笔最高支付不超过200元的支付,可以马上到账,这就是支付宝手机支付。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效率,明确了各自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但是要开展好这项业务,必须要具备以下几项能力较高的市场推广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资金运营能力以及行业号召力。

3 移动支付中的问题

3.1 相关规章制度缺失

移动支付刚刚出台还是一个没有形成明确的框架和流程的雏形。监管部门对电子支付和支付服务整体的技术平台准入条件的标准还未具体规定,“规范发展与促进创新并重”是他们的态度。银行将手机银行业务作为电子银行业务的一部分来看待,并没有对它做出单独规定,而是将手机银行业务加入到整个电子银行业务章程中进行统一的管理。为了更好的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和业务的健康发展所以银行先不做出针对性规定。

3.2 有待提高的市场

由于移动支付业务是一种新兴的支付业务,所以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民主不能接受它,用户对支付业务不了解,不太接受所以大大影响了业务的发展。虽然3G用户逐年增加,但是移动支付的业务量比没有手机用户规模那么庞大。对于城市来说,金融服务是十分周到的,便捷的城市居民对这项业务需求量不大,虽然金融服务网点分布在某些农村地区存在空白,但受传统消费模式的影响,农村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对这项业务还很陌生,农村人并不能真正的了解移动支付业务,他们并不能在心理上接受它,不太会使用它。年轻人是比较前卫的一个群体,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他们也愿意去尝试新事物,所以新兴的移动支付业务也能被很多的年轻人所接受,所以现在主要用户是当前的年轻人,只是有年轻人的支持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多民众的支持,所以市场需求量还是需要大大的开发和培育。

3.3 要加强产业链之间的合作

移动运营商、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设备提供商以及消费者这些都是参与机构,在这个产业中之所以没有主导机构原因在于,每个机构都想占有主导地位得到最大的利益。在银行和运营商之间,虽然银行有很多优点,比如具有严格的资金安全管理和更好的内控制度,并且银行还和商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是运营商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与银行也有密切的联系。产业链不能更好的合作是产业不能更好发展的困扰。银行不给运营商提供自己的终端设备,反过来运营商也不会给银行提供大量的客户。所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不能更好的利用,各类资源不能发挥其最大的用处。这些都是产业不能更好发展的问题,所以要实现互利共赢的前提是各方面全力合作。

3.4 存在的安全风险

安全性是移动支付作为新兴支付方式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在移动支付过程中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客户自己都要考虑好各个环节中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对于用户的信息安全我们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而且保密性、完整性、公平性这三样是信息手法是一定要做到的,要让客户满意放心。确保移动支付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安全的。对于现在用户对移动终端防病毒、防泄密这些知识还不了解,对个人信息的保密程度还远远不够,所以消费者对这方面应该引起重视,一定要加强对手机PIN码、网银密码以及个人信息的保密,需要重视因为盗窃个人密码信息而引起安全风险的案件。这些都是消费者要注意保护自己信息的问题。

4 促进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对策

4.1 完善法律规定

相关部门要尽快的出台具体的监管办法来应对移动支付业务。对移动支付作出了以下规定:首先对客户身份识别能力一定要强化,对可疑的或大额的支付交易一定要加强监测,以防犯罪分子利用手机银行将资金大规模的转移;再次为了保护客户,使移动支付业务更加的安全可靠,就要将客户权益和安全技术标准再次的细化。最后将开办支付业务的各种条件明确和细化来使得今后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方向更加规范化。

4.2 培养客户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每个国家都会有其发达的地区也会有其不发达的地区,根据对外国的研究得出经验,一般发达的地区其金融服务十分的周到,供给也十分的充裕,人们对于移动支付的需求相对来说就会小一点,所以发达地区的移动支付都偏于小额,而那些不发达的地区,金融服务并不是十分的完美,会相对匮乏,人们对于移动支付的需求也就相对要多一些,所以移动支付都发展的是十分成熟。同理而言,在我国应该着重考虑我国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问题,可以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样不仅解决了农村人们不方便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城市零星小额支付的问题。比如,开展小额支付业务,开展多样化的支付业务,让人们对移动支付业务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对于银行不方便进入的地方由运营商代替,提高用户对移动支付的了解。

4.3 加强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和联系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产业与银行、移动运营商,设备提供商、消费者等众多机构都有着联系。每一个机构都想在这个产业链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可以在这个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能在这条产业链中占主导地位是不可能的。拿银行和移动运营商来说,银行机构具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它有严格的资金管理和很好的内控能力,而且和商户联系紧密,但是运营商是必须存在的,运营商存在于任何形式的移动支付模式中。所以,产业链中的各个部分不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协调,这也就很不利于产业链的优化,这样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银行不给运营商提供自己的终端设备,反过来运营商也不会给银行提供大量的客户。各个方面的资源不能够很好的整合起来,这样有的资源就会被浪费。如果产业链的每个部分都能够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发挥出各自的优势,那就能够实现多方供应了。

4.4 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移动支付要想更好更强的发展下去,安全问题要放在首要考虑的第一位,实实在在的为用户考虑,积极的采取各方面相应的措施,保证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叫用户放心。近年来移动支付发展很快,各个产业链都积极筹划着自己的布局,虽然现在移动支付各个方面还承载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法规、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不断的完善我们的体系,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都将不会是问题,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时刻把客户放在第一位,就会在全球商务经济发展中占据领导者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华强,吴道义,漆慧,刘春梅.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2013(03)

[2]徐会敏.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及发展初探[J],2013(04)

[3]肖霖.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问题分析[J],2011(05)

移动支付的便利篇7

关键词:用户体验;移动支付;风险

移动支付是指运用手机、掌上电脑以及其他手持数字设备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限通信技术方式完成货币资金转移的活动。移动支付终端使用最广泛的是手机,本文所探讨的移动支付风险主要以手机支付为例。移动支付全球使用率不断上升,根据Kantar TNS公司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荣居榜首。2016年,我国手机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4.69亿人,相比于2015年的全年增长率达到了31%。用户在选择移动支付时会考虑支付方式的安全性、便捷性、易用性等,根据中国网财经2016年9月8日报导提供的数据显示,安全性仍然是用户选择移动支付方式最看重的因素,占比达73.4%。

一、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风险

1.移动设备的管理风险

移动支付用户需在手机中绑定银行卡、存储购物记录和支付平台用户名、密码等信息,一旦手机被盗抢或不慎遗失,很可能造成恶意转账、泄露隐私信息等风险。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APP客户端时,图方便实时处于登录状态,他人若拿到该手机可直接进入支付平台进行操作。有些用户不设置开屏密码,致使手机又缺少一道安全防护。多数用户在处置旧手机时风险意识不强,只将手机卡拔出,内存没有彻底拆除,即使已经刷机,也有人用软件恶意恢复手机信息,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很多手机用户没有定期给手机杀毒和清理垃圾的习惯,让病毒有机可乘。

2.交易过程管理风险

我国移动支付的简易流程如下图所示。移动支付的用户购买手机等移动支付设备终端后,到银行申请办理银行卡并绑定到移动设备终端,下载由软件开发商开发的支付客户端APP,在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环境下,运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可以完成向合作商户付款业务,也可以通过移动支付进行转账。该移动支付流程看起来非常完整并且相对封闭,但是在该交易管理过程的多个环节都存在风险。

(1)绑定银行卡的风险

选择信用卡账号支付时,只需输入卡号和预留银行的手机号码,并输入手机中接收的验证码就能完成支付。第二次应用时点击使用上次的账号,不需再输入账号。如果手机和银行卡同时丢失,拾到者通过输入银行卡号和手机验证码而进行恶意付款。第三方付款平台提供小额快捷付款服务,用户只需输入y行卡号,不用输入密码,就可付款。如果违法者获得用户支付平台用户名和密码、银行卡号和其他个人信息,就可以盗取银行卡内存款。

(2)下载APP客户端的风险

由于用户所使用的手机多种多样,不同品牌的手机应用系统不同,对下载APP客户端安全性的识别能力也不同。手机用户的文化程度和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准确辨别网站的真假,容易误入钓鱼网站,点击带病毒的链接,导致手机被安装木马,有关移动支付信息和其他个人隐私被盗。犯罪分子通过短信或电子邮件发送虚假信息,诱使用户进入虚假网站,然后用户输入的账号和密码由伪造的后台数据库记录,从而在短时间内给用户造成很大损失。

(3)Wifi接入的风险

绝大多数用户都会在有免费网络选用的情况下,为节约费用而关闭手机流量。智能手机会自动搜索免费wifi接入点,然后自动申请接入,第一次输入密码成功接入后,第二次无需再输入密码即可接入。商家为给顾客提供连网便利,在餐饮、旅游、商场等公共场所都提供免费wifi热点。违法入侵者经常设置具有钓鱼性质的wifi热点,设置这种接入点的成本很低,只需一台电脑和一个路由器,几分钟就可设置完毕,用户只要接入该热点,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就统统显示在该非法站点的电脑上。

(4)支付平台的运营管理风险

第三方支付平台为提高移动支付效率,提供快捷支付服务。以支付宝为例,用户可以用绑定的银行卡完成快捷支付,即,如果支付宝账户的余额不足,用快捷支付直接输入支付宝账户的支付密码,就从绑定的银行卡付款到支付宝。手机支付宝为用户提供小额免密支付服务,免密支付金额上限可以设置为200至2000元不等。笔者的体验是下载支付宝APP后,200元小额免密支付功能自动开启。支付平台的运营管理应兼顾效率与安全,二者不可得兼时,应该优先考虑支付安全。

3.宏观监督管理的不足

我国当前支付结算信用体系不健全,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网上支付规则,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较为滞后。用户交易中暂时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沉淀资金游离于银行的监管之外,该资金安全隐患或者支付风险问题备受关注,因为该资金容易成为犯罪分子进行非法活动的工具。用户在进行移动支付时,一旦感染病毒,或者重要信息被盗取等,导致银行卡中的存款丢失,银行和支付平台互相推诿,没有机构对此负责。

二、移动支付风险的根源

1.移动终端自身的风险

大多数手机的管理系统不是封闭式的,容易遭受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相比于台式计算机,移动终端的体积小,质量轻,但是计算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硬件扩展性,限制了U盾和数字证书的使用,也限制使用高强度、非对称的加密算法。移动终端的软件功能简化,导致手机浏览器无法向电脑浏览器那样支持密码控制。移动终端的网速要比电脑网络低,限制了一些防护软件的使用。

2.网络通信环境潜在的威胁

当前网络支付的通信环境面临多种威胁,安全支付技术和标准需要迎接挑战。不法分子设置钓鱼网站、伪基站和虚假二维码等拦截用户信息;条码、声波、指纹、虹膜等识别技术被尝试应用于移动支付,但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标准;支付指令载体可能被嵌入木马、病毒等非法内容,导致在客户身份识别、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抗抵赖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相关机构的监督管理过于粗放

(1)支付机构的微观管理

效率与安全有时是矛盾的,支付平台希望为用户提供快捷的支付体验,因此让用户绑定银行卡,开通快捷支付服务,用户无需输入验证码进行双向验证,只需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完成支付,可见支付平台运营是以提高支付效率为目标的。

(2)国家机关的宏观管理

境内非银行支付机构无证开展支付结算业务现象突出,这些游走在监管之外的无牌“二清”机构乱象丛生,不仅对接入的商户没有严格的准入门槛要求,而且清算过程存在发生卷款逃跑的风险。当前支付机构将客户备付金以自身名义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分散存放,不仅不利于有关部门的监测,也存在被支付机构挪用的风险。国家相关部门对移动支付机构的管理不够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并且过于笼统。

三、应对移动支付风险的对策

1.用户层面

用户购买手机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和合法渠道销售的产品,这类产品硬件配置的安全技术相对较高。使用手机时尽量设置开屏幕密码,多一道防护屏障。手机上网购物时,在不同网站设置的支付密码不要相同,不要选择“记住密码”选项。交易中不要向对方透漏涉及身份、银行卡、用户名和密码等重要信息。凡是通知中奖、公检法要求汇款、谎称账号出错要求重新输入密码等电话一律挂断,收到短信带有不熟悉的链接,不要打开。平时出行,手机、银行卡和身份证不要放一起,降低同时遗失并被恶意利用的风险。用手机绑定的银行卡数量不要太多,银行卡内的余额不要太高,要开通该银行卡短信服务功能,出入账时会收到短信提醒,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要下载杀毒软件,定期对手机进行安全性检查。下载移动支付客舳APP时,要从官方网站进入。进入支付平成交易后要安全退出。对于不熟悉的wifi热点不要随便接入,无密码wifi热点坚决不要接入。在进行网络购物付款或者日常生活转账时,使用移动数据流量更安全。家庭用wifi热点要经常更换密码,清理蹭网者,以防家庭成员重要信息和交易记录被非法利用。

2.交易平台层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掌纹,声音,虹膜等具有独特的不可复制和永不丢失的特性,可用于移动支付。仅采用密码认证的安全措施过于单一,应将多种认证支付方式组合运用。手机支付对关键交易信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摘要技术等保证交易记录的不可抵赖性和完整性;采用业务密钥、PSAM卡密钥、加密机主密钥和POS服务系统密钥来保证系统信息私密性;通过USBKey的双钥加密认证,控制成员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支付平台应该健全用户信用评价体系与用户交易记录保存机制,提升支付双方信任度,规避洗钱套现风险。注重提高员工自身风险意识培训,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诚信自律的企业文化。支付平台应该实时提醒用户注意网络环境安全,当用户开通小额免密支付时,提示用户阅读使用须知和安全提醒。

3.法律监管层面

进一步规范移动支付法律关系涉及到的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相关法律应明确界定移动支付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强化交易平台的管理责任。加强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资金的管理,落实反洗钱的管控工作。有关主管机构应当对滞留在交易平台上的消费者交易资金进行确权,明确其所有权属于用户,要求实行银行专户存放。2010年,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第三方支付机构正式被纳入监管范围。从2015年开始,管理层监管力度逐渐加强,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二维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等政策相继出台。按照年累计移动支付金额的大小对账户进行分类管理,随着支付金额的提高身份验证的程序也越复杂,以降低移动支付的风险。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势头迅猛,移动支付的便利性不断提升,客户对移动支付的使用度、信任度、接受度也不断增强,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预见移动支付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投资理财、消费生活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同时,随着农业电子商务这片蓝海的开发,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将继续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筱筱.移动支付安全风险及对策浅析[J].网上金融,2015(12):39-40.

[2]杨晨,杨建军.移动支付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7):17-20.

[3]Tiago Oliveira, Manoj Thomas, Goncalo Baptista,Filipe Campos. Mobile payment: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adoption and intention to recommend the technology[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1:404-414.

移动支付的便利篇8

关键词:移动支付 探究

金融IC卡的广泛应用和智能终端等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消费范围,移动支付也朝着金融创新的方向发展。移动支付是集跨行业、跨银行、跨行业、跨网络于一身的现代化支付手段。它的发展和创新符合群众对快捷方便的需求,其行业的发展也朝着新常态、新经济的新方向发展与创新。

一、移动支付的重要性

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是允许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消费的产品支付的消费方式。单位或个人利用移动设备和互看网应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以此来做到资金转移的行为。其三大特点:移动性、实时性、快捷性受现代人们群众的欢迎。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移动支付使用也越来越多。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其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二、移动支付在当前金融服务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基础设施较弱

我国的移动支付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别,主要体现在终端支付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支付设施的分布只是局限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可支付的产品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银行和支付客户端的有金额限制款项,限制了大额单的金额支付,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二)支付伙伴之间缺少信任

移动支付的合作伙伴是银行和自愿利用手机等支付平台的人,但因移动支付是利用网络技术来支付产品的金额的,存在一定的网络风险。所以银行等合作伙伴之间缺乏信任,没有进一步的合作发展,重要的业务对接和贯通产业链条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商讨开展业务,所以加强移动支付的产品互信合作机制。

(三)往来资金监管难度较大

移动支付金融服务业应用时会出现一个普遍现象是滞留资金,而支付机构很难保障这些资金的安全性,仅仅靠银行的监管和调节来保障资金安全性是远远不够的。人民银行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来制约支付机构的规范行为,但具体的要求支付机构保障资金安全性的操作没有颁发,对支付机构监管没有落实到位。

(四)移动支付宣传没有普及到位

移动支付改变了传统观念的付款行为,但其宣传力度是大大不够的,现金支付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渠道。所以移动支付要想在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刻不容缓。

(五)安全性遭质疑

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对移动支付的消费手段最关心的便是“安全性”,消费者的忧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实际安全问题,另一类便是消费者心理忧虑。电信运营商和银行之间也会有忧虑,银行担心电信运营商控制资金交付,电信运营商则担心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他们之间的合作有阻碍。

三、对移动支付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出的建议

(一)加大移动支付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对宣传力度的产生作用的认识度,选在人员较为密集的消费场所进行宣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引导消费者亲身体验移动支付的快捷方便,认识移动支付的重要性。另外对于和移动支付相关联的行业,也需要提高他们对移动支付行业的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移动支付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商机和好处。加强移动支付的基础建设,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各个消费场所的建设移动支付设施,让移动支付就在人们消费场所,间接影响了人们对移动支付的认识,潜移默化的改变消费者的支付方式。

(二)落实移动支付监管

国家应根据移动支付产生滞留资金的原因,修改和制定相关规章法律,以此来具体规范支付机构的操作行为,同时国家应加大力度落实移动支付的监管,可完善法律的不足之处,提高监管人员的责任心和监管能力。对违法支付步骤和套取支付金额的支付平台和个人要严以惩戒。

(三)健全移动支付法律规范制度

发达国家的移动支付行业之所以日益成熟,离不开他们建立的健全的法律的支持。所以我国应健全移动支付相关法律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轻银行承担保护资金安全性的压力。同时还应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移动支付手段,消除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漏洞,获取不义之财。健全移动支付规范制度,为移动支付在金融服务行业奠定安全、和谐环境。

(四)提高行业之间合作共赢理念

移动支付的发生离不开产品的消费和银行终端的网络技术操作系统,移动支付行业以加强合作伙伴对本行业的信任,实体店和电子商务统领了消费行业,所以移动支付应加大与这些行业的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地联系他们,交流移动支付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对他们行业的好处。同时还应加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在法律健全的移动支付环境下,规范操作行为和强大的客户源,增强了银行对移动支付合作的信心。主动营造合作共赢的合作氛围,提高合作伙伴对移动支付行业的信任。

(五)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消费者的忧的实际的安全性是能通过客观条件改变的,例如:加强网络支付安全的网络修复技术建设、提高设备安全性。其心理的顾忌需要移动支付打造良好的行业形象,增强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信心。同时加强电信运营商和银行之间的合作交流,争取达到合作共赢。

四、结束语

移动支付的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会遇到很多阻碍发展的各种因素,但移动支付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需要克服这些困难才能拥有美好前景。加大移动支付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移动支付监管;健全移动支付法律规范制度;提高行业之间合作共赢理念;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一步一个脚印,落实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计划,使移动支付行业在金融服务业站稳脚步。

参考文献:

[1]黄跃东.影响移动支付金融服务应用的因素与对策[J].金融科技时代,2013,10:74-75

[2]李瑞琴.移动支付推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5

上一篇:网络与新媒体培训范文 下一篇:电子信息工程背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