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特征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9 17:07:44

流动人口特征分析

流动人口特征分析篇1

关键词 乡镇人口流动;复杂网络;辐射模型;可达性;荆门市

中图分类号 K901.3;C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8-0107-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8.016

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是人口现代化、城镇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人口流动的规模和空间格局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资源的组合分配,关系到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口流动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驱动因素[1]、效应分析[2]、分布特征[3]和政策措施[4]等方面。已有的人口流动研究在内容上多把出发地和目的地孤立分析,缺少对不同地区间的人口流动联系及其空间特征研究;研究方法多采用人口统计指标、回归分析、空间自相关等,利用复杂数学模型探讨不同地区之间人口流动联系的研究并不多见。

新兴的复杂网络理论为地区间的人口流动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复杂网络以复杂系统实体以及实体间的相互作用或关联构建网络,节点之间不同的联结方式和联结程度将形成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网络,利用统计物理学分析网络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复杂网络模型主要包括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1998年Strogatz和wattsk提出了融合一般网络优点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其既具有规则网络的高聚集性,又有类似随机网络的较小平均路径距离,能够更好地反映真实网络系统[5];1999年Barabsi和Albert发现world wide web网络的点和度分布符合幂律特征,将此称之为无标度网络[6],其与小世界网络共同表现出新增节点连接的优先选择特征。为深入探讨复杂网络的结构及其演化规律,众多学者对基础模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7-8],并广泛应用于神经组织[9]、知识网络[10]、人际关系[11]、交通网络[12]等领域。

已有复杂网络模型着重于网络的拓扑结构,在体现人口流动网络的空间地域特征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人口流动网络的空间特征表现在人口流动的空间关联上,受到节点的地理位置和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域人口流动网络属于整体网络,人口流动联系的数据收集一般不能采用抽样调查法[13],在缺乏完整“O-D”(OriginDestination)人口流动统计数据的情况下,空间数理模型模拟方法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将物理定律引入到人口流动研究中的重力模型是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之一[14];介入机会模型假定两地间的人口流动强度正比于目的地提供的机会,反比于目的地距离半径内的其他机会[15];随机效用模型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产生的综合效用大小决定目的地选择[16]。上述模型的一些假设条件缺少量化基础、参数设置需要大量的经验数据进行标定,计算过程也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改进。辐射模型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17],它通过出发地、目的地、影响范围(以出发地为圆心、两地距离为半径的圆,出发地和目的地除外)的人口分布确定两地之间的人口流动强度,需要指出的是辐射模型影响范围的确定是基于均质的理想空间,忽视了不同空间地域格局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性。

基于此,本文首先尝试以复杂网络理论为指导,借助基于空间可达性的辐射模型测度乡镇间的人口流动强度,将乡镇抽象为节点、人口流动强度设为边构建乡镇人口流动网络,其次,按照节点、局部网络、整体网络的顺序对网络的节点结构、社团结构、无标度和小世界等整体特征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地域格局影响下,地区间的人口流动联系及其空间结构特征。以荆门市55个乡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城镇体系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提供科学决策。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基于改进辐射模型的网络构建方法

1.1.1 辐射模型及其改进

辐射模型(radiation model)是2012年美国学者Simini借鉴固体物理学中物质运动的发散和吸收过程提出的,弥补了重力模型应用于人口流动强度模拟存在的多项不足,并利用人口流、物流、信息流等进行了实例验证。与重力模型相比,辐射模型与实测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能够更趋近现实地模拟两地之间的流动强度。辐射模型将人口流动看做一个受联合概率支配的随机过程,取决于出发地、目的地和影响范围的人口分布。经过严格的理论逻辑推导,得到辐射模型的方程表达式(式1、2),如下所示。模型在应用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参数设置,在缺少历史统计资料的情况能够对地区间的人口流动强度进行有效估算。

式中:Tij为i,j两地之间的预期人口流动强度,mi、nj分别为出发地i和目的地j的总人口,Sij为i到j之间人口流动的影响范围总人口(以出发地为圆心,两地距离为半径的圆,ij两地除外),Ti为i镇的流动人口数,V为i镇的流动人口比重。

在Simini等学者的研究中,影响范围的确定基础是均质的理想空间(图1a),而实际上,人口流动行为以真实的地理空间为载体,受到交通条件、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状况等多种因素及其分布特征的综合影响(图1b)。当出行的时间成本一定时,流动人口在出发地的各个方向上的出行距离各不相同(图1c),辐射模型用均质的圆形作为影响范围忽视了真实地理空间的异质性,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尝试基于空间地域差异,从空间可达性的角度利用出发地的等时圈确定人口流动的异质性影响范围。根据辐射模型中对影响范围的定义,若i镇到j镇的时间成本为tij,则i镇的tij等时圈为i,j两镇之间人口流动的影响范围,称为异质影响范围。范围内的总人口S’ij(式3)为等时圈内各个乡镇的人口总和(i,j两镇的人口除外),i镇到异质性影响范围内的任一乡镇的时间成本小于镇i到镇j的时间成本。

式中:S’ij为i镇到j镇的异质影响范围总人口,Ok为异质影响范围内k乡镇的人口,tik为i镇到其他乡镇k的时间成本,tij为i镇到j镇的时间成本。

1.1.2 乡镇空间可达性的测度

目前对于空间可达性的测度方法主要有四种思路:①道路网分析[18]:通过构建道路网矢量数据库中点状、线状等要素的拓扑关系,形成O-D矩阵确定每个节点的可达性,不足是对路网密度要求高,且没有考虑路网的非节点;②基于栅格的道路网分析[19]:在道路网分析的基础之上把矢量数据栅格化,通过空间插值把一维空间(线)可达性计算推广到二维空间(面),虽然考虑了非节点但是其精度有待提高;③栅格分析[20]: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

析功能计算最短成本加权距离,可以比较好的模拟现实,工作量较小,但是无法描述封闭道路(高速公路、铁路)的

出入口问题;④集成法[21]:道路网分析和栅格分析相结合,提高计算精度的同时解决了封闭道路的特殊性,但是计算步骤复杂。考虑到乡镇区域的路网密度较低,高速公路、铁路的出入口一般在县级及以上地区且沿线均有国道或者省道通过等因素,这里不予考虑,故在此采用栅格分析方法测度乡镇的可达性。

由于人们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通勤方式和出行速度不同,可达性测度的实现需要设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时间成本。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交通运输用地(铁路、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除外)、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指交通设施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之外连续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部分),交通运输用地根据道路等级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农村道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结合路网密度和路网质量,实际运行速度分别设为国道75 km/h、省道50 km/h、县道30 km/h、农村道路15 km/h;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对可达性影响较为显著,设为不能通行的隔离层;根据其他用地对通行的限制程度将其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①,并赋予相应的运行速度:Ⅰ类15 km/h、Ⅱ类4 km/h、Ⅲ类3 km/h。综上所述,得到不同空间对象每100 m的时间成本:国道0.08 min、省道0.12 min、县道0.2 min、农村道路0.4 min、Ⅰ类0.4 min、Ⅱ类1.5 min、Ⅲ类2 min。

可达性测算的具体实现步骤为:借助ArcGIS10.1软件,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提取所有参与栅格分析的图层,进行重分类。对各图层赋予相应的时间成本后做栅格化处理,本文确定的栅格大小为100 m×100 m。空间叠加各图层取最小值得到各空间地物的时间成本栅格。以高程、坡向数据作为修正因素,在ArcGIS中运行Path Distance命令生成各乡镇可达性空间分布图。在ArcGIS二次开发程序的支持下,实现对两两乡镇之间的可达性值提取,构成可达性时间成本矩阵,以此确定两两乡镇对应的等时圈和异质影响范围,根据各个异质性影响范围与其他乡镇的空间关系确定其范围内的人口总数。

1.1.3 乡镇人口流动网络的构建程序

根据复杂网络分析的思路,将各个乡镇抽象为节点、乡镇之间的人口流动强度设为联接边构建乡镇人口流动网络。具体构建步骤:①网络节点定位:将节点设置在各乡镇镇政府所在地;②乡镇人口流动强度矩阵:借助改进的辐射模型和各乡镇人口统计数据,得到乡镇人口流动强度矩阵;③矩阵标准化:为消除不同人口规模带来的影响,将乡镇人口流动强度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④二值矩阵转化:选择正确的切分点是二值矩阵转换的关键,合适的切分值不至于使网络联接边数目过多或过少,对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影响较小,有利于正确描述网络结构特征。转换规则是:当i镇和j镇之间的人口流动强度高于切分值,则赋值矩阵单元(i,j)的数值转换成1,反之则为0;⑤对称化处理:虽然乡镇间的人口流动过程具有方向性,即两地间的流动人口从出发地流向目的地。本文旨在讨论乡镇之间的人口流动联系及其空间网络结构,两地之间一旦发生人口流动,无论方向如何,即建立了人口流动联系,对两地同时产生影响。因此在文本中忽略两地间人口流动方向的差异性,采取对称化处理的方式,将二值矩阵转化为对称矩阵。

1.2 网络复杂性分析方法

网络复杂性的分析指标主要包括无标度(scale-free)、小世界(small-world)等复杂网络特征的判断,中心性(Centrality)、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网络的层次(Hierarchy)结构、社团结构(Community)等网络静态结构分析,以及可靠性(Reliability)或鲁棒性(Robustness)、传播性(Epidemic)、同步性(Synchronization)等网络动力学分析。本文重点考察人口流动网络节点结构和社团结构的空间分异规律以及无标度、小世界等复杂网络特征,其中节点结构空间分异规律由节点度标度,社团结构特征由社团化指数标度,无标度性由度分布形态标度,小世界性由平均路径距离和簇系数标度。

1.2.1 无标度特征

度和度分布:度表示与节点i连接的边数目,记为ki,节点度的分布情况用概率分布函数p(k)来描述,当网络规模较小时常用P(k)表示p(k)的度分布的累计概率分布(Cumulative Degree Distribution)函数(式4)。度是描述网络节点结构特性的基本参数,度分布则反映网络系统的宏观统计特征,当P(k)或者p(k)为幂函数时,节点度分布不均衡,少数节点的度较高,而大部分节点则较低,网络具有无标度特征。近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多数现实网络属于幂律特征为P(k)∝k-r(2≤r≤3)的无标度网络[22]。

1.2.2 小世界特征

平均路径距离:距离dij为网络中连接i,j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的边数,网络的平均路径距离L为任意两节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式5)。平均路径距离可衡量整个网络的传输性能与效率,L值越小,表示网络中任意节点之间的拓扑距离越小,网络的整体可达性越好。

簇系数:一个节点i的簇系数Ci为ki个邻节点之间联接边的数目占最大可能连边数目的比值(式6),Ci∈[0,1],反映网络节点集聚情况的局部属性指标,节点的簇系数越大,表示相邻节点内部联系越紧密。整体网络的簇系数定义为所有节点簇系数的平均值(式7),C值越大,表示整个网络中各节点之间形成短距离联系的程度越大。

平均路径距离和簇系数是衡量小世界特征的测度指标,同时具有短路径和高聚类特征的网络属于小世界网络,在节点数目大而各点的度有限(一般小于节点数目)的情况下,任意两个节点之间仍可通过相对较短的路径相联系,网络的传输效率较高,交通网络、社会关系等现实网络的小世界特征较为明显。

1.2.3 社团结构特征

社团是指网络中的节点之间相对较强、直接、紧密、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集合,属于网络的子结构。社团结构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宏观上揭示网络的子结构内部以及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实现网络整体结构的简要表达。社团的合理划分是社团结构分析的基础,根据划分规则的不同,可以分为凝聚算法、分裂算法、搜索算法以及其他。划分效果的好坏利用社团化指数Q(式8)判断,Q的取值范围为0.3-0.7为佳[23]。

Q=∑NMs=1lsL-ds2L2(8)

其中,Q为模块性指数,NM为模块数量,L为城镇网络中有效联接边数,ls为社团s内部城镇间有效联接边数,ds为社团s内部所有城镇的度值总和。

1.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荆门市为研究区域,该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从中穿过。东北、西北多低山丘陵,中、南部为河流、湖泊淤积平原。现辖5个街道办事处、50个镇、2个乡。本文将城镇发展程度较高的荆门市市辖区中东宝区泉口街办、龙泉街办和掇刀区白庙街办合并为东宝区,其余为掇刀区,从而得到55个研究单元。人口数据来源于荆门市统计局提供的2009年人口统计报表;空间行政边界、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来自2009年荆门市1∶5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高程和坡度数据来自于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标准分幅DEM数据。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数据来自荆门市城乡规划局提供的《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及相关资料。

2 结果分析

2.1 网络节点结构特征分析

2.1.1 网络空间结构特征

将荆门市各乡镇的镇政府所在地抽象为节点,乡镇间人口流动强度矩阵设为联接边构建荆门市乡镇人口流动网络。为分析网络节点的度分布格局和复杂性特征,首先,对赋值矩阵进行极值标准化处理;然后,经过多次敏感性测试,选择“0.018 8”为切分点进行二值矩阵转化,共得到424条边;最后,通过UCINET软件对二值矩阵进行对称化处理,以ArcGIS10.1为平台实现网络结构图的可视化表达(见图2)。采用Natural Breaks(Jenks)方法,结合网络节点度的分布特征,将节点度分为高(16-31)、中(8-14)、低三级(2-7),如图2所示。为分析节点度的地区差异,将荆门市以汉江为界分为东、西两区,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如下:

网络以高节点度乡镇为核心形成“一横二纵”的空间格局。①高节点度乡镇东宝区(31)、郢中街办(22)、新市镇(16)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在全市中部形成“一横”向人口流动网络密集区。根据节点度的大小和相联系乡镇的分布,三乡镇的辐射区域具有等级差异。东宝区节点度最大,相联系乡镇在全区分布较为均匀(东、西区比例42∶58),是全市网络的核心;郢中街办受汉江影响,多与东部乡镇有人口流动(东、西区比例91∶7),为东区网络的核心;新市镇地处偏远且发展水平有限,辐射范围限于本县,与其联系乡镇中本县占总数的75%,属于县级网络核心。②中节点度乡镇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以东宝区、郢中街办为核心形成“二纵”格局。“第一纵”,胡集镇(13)、子陵铺镇(8)、掇刀区(11)、团林铺镇(11)、五里铺镇(8)、十里铺镇(8)以东宝区为中心沿207国道向南北延伸,形成贯穿全市的人口流动密集带,涉及乡镇最多,影响范围最大;“第二纵”:丰乐镇(8)、洋梓镇(9)、柴湖镇(14)、旧口镇(13)以郢中街办为中心沿汉江向南北延伸。③低节点度乡镇多地处东部以及西部、南部边缘,东部乡镇多低山丘陵,与京山县县政府所在地新市镇形成放射状网络格局。西、南部边缘湖泊、丘陵相间分布,与外界联系不便,导致这些地区的乡镇与其他乡镇之间联系较少,节点度较低。

2.1.2 网络空间结构与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的相互关系

将荆门市乡镇人口流动网络的空间结构图与《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的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发展布局图进行空间叠加(见图3),可以看到两者的拟合程度较高,在人口流动网络密集的地方往往培育出了全市的中心、副中心城镇以及联系密切的产业布局体系。例如:网络高、中节点度乡镇中东宝区、郢中街办、新市镇、胡集镇、沙洋镇的节点度分布格局与《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一主四副”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相符合;人口流动联系“一横二纵”的分布格局与“一横三纵”的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相匹配:“一横”对应沿长荆铁路形成的新兴重点产业发展带,“第一纵”、“第二纵”分别对应沿襄荆高速形成的传统产业发展带、沿汉江形成的生态产业发展带。需要说明的是沿随岳高速形成的综合产业发展带与以新市镇为核心的局部网络结构没有有效叠合。主要原因是随岳高速公路旁边没有国道或者省道通过,道路网络体系不完整,限制了当地的人口流动行为,所以只形成了以新市镇为核心的放射状网络,而没有出现联系密切的带状结构。

由此看出,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与人口流动网络的空间结构存在着极强的耦合关系。乡镇对人口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反映出乡镇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以及在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中的功能和地位,城镇体系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形成为改善人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提供条件,是人口空间流动的内在驱动力;劳动力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为生产发展提供人力和技术资本,是区域城镇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系统。

2.2 网络社团结构特征分析

2.2.1 社团内部结构分析

本研究基于乡镇人口流动网络内的有效联系,采用Guimera等[24-25]提出的基于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Genetic Algorithm)的复杂网络聚类方法,借助netcarto软件实现对网络社团的有效划分。经过多次选代计算,社团指数最高可达到0.49,此时社团划分结果较好,整体网络划分为四大社团。各社团内部以及社团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各社团内部呈现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各个社团内部的联系特征差异显著,根据影响网络格局的主要因素可将社团分为不同的指向性集合。①社团1位于荆门市西北部,包含10个乡镇,38条内部有效联接边,密度0.38。社团1属于资源指向性网络,胡集镇、石桥驿镇、子陵铺镇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企业发达,成为社团内人口流动的主要集散地。②社团2位于荆门市西南部,包含18个乡镇,136条内部有效联接边数,密度0.42。社团2属于道路指向性网络,社团内部地形平坦、交通发达,位于交通干道上的乡镇联系较为密切。③社团3位于中部汉江附近,包含14个乡镇,72条内部有效联接边,密度0.37。社团3属于地形指向性网络,随着与汉江距离的增加,即从平原到丘陵网络联系逐渐稀疏。④社团4位于荆门市东部,包含13个乡镇,78条内部有效联接边,密度0.46。社团4属于政治经济指向性网络,社团内多山地丘陵,人口流动联系不便,形成以京山县县政府所在地新市镇为一级中心、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罗店镇、水镇为次核心的纵向网络结构。

2.2.2 社团外部结构分析

社团内部联系密切、外部联系松散,且联系强度具有地区差异。第一、通过两两社团间实际联接边数与理想联接边数之比得到各社团间的密度,形成密度矩阵。社团内部平均密度0.407远大于社团间平均密度0.049,说明社团的内部联系强度明显高于社团间的联系强度,网络社团结构呈现内部联系密切、外部对松散的特征。第二、为分析社团间联系强度的差异,借助Natural Breaks(Jenks)方法,将密度矩阵值大于0.049定义为强联系,反之为弱联系。从图4可以看出:强联系主要存在于相邻社团之间,说明距离较近的乡镇之间人口流动强度较大。社团之间的强联系体现了网络内部的开放性,有利于不同指向性社团的交流与合作,整体推动地区发展;弱联系则分别联接社团1与社团3、4,横跨汉江(需要说明的是社团1―社团4之间也是跨江联系,但位于郢中街办的钟祥汉江大桥加强了大桥附近的汉江两岸乡镇之间的联系),空间距离较远。远距离乡镇之间相互联系,有利于提高网络的联接广度和整体联通效率;社团2与社团3之间不存在联系,主要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以及河流阻隔,且两社团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小,整体联接能力有限。

2.3 复杂网络特征分析

2.3.1 无标度特征分析

对度累计概率分布与度数进行函数拟合(见图5)发现:幂分布函数为:P(k)=7.80k-1.65,R2=0.89,说明网络的度累计概率分布与度数呈现一定的幂律关系,但是指数1.65

2.3.2 小世界特征分析

(1)平均路径距离分析。荆门市乡镇人口流动网络的平均路径距离为2.34,即在网络中任一节点到其他节点需要经过2.34条边。通过最短路径距离统计分析,荆门市乡镇人口流动网络中14.3%的乡镇之间最短路径距离为1,主要存在于发展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乡镇与其他乡镇,以及邻近乡镇之间,这些乡镇一般有道路直接相通;43.8%的乡镇之间最短路径距离为2,此类路径多位于汉江一边的乡镇之间,少数跨江路径主要与汉江附近的发达乡镇相联系;36.2%的乡镇之间最短路径距离为3,主要为跨江路径,且多连接网络空间边缘乡镇;5.6%的乡镇之间最短路径距离为4,其中52%存在于西北部仙居乡、东北部绿林镇、南部官镇、李市镇、毛李镇四个乡镇与其他边远乡镇之间;0.2%的乡镇之间最短路径距离为5,全部发生在绿林镇与官镇、李市镇、毛李镇之间。由统计结果可知,58.1%的乡镇之间最多经过1个节点与其他乡镇有人口流动联系,94.2%的乡镇之间则最多需要经过2个节点,较长的最短路径距离只集中于少数边远乡镇之间,荆门市乡镇人口流动网络的传输效率较高。网络传输的短路径主要归结于网络中相距较远的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捷径”,例如:东宝区―新市镇、郢中街办―水镇等,使网络整体节点之间的分离程度较小,有利于乡镇之间的人口流动以及以人口流动为载体的信息扩散、技术传播等,以此促进乡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带动欠发达乡镇的城市化进程。

(2)簇系数分析。荆门市乡镇人口流动网络的簇系数为0.66,表现出一定的局部集聚性,表明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形成短距离联系的可能性比较大。整体网络的簇系数与节点度的统计结果(见图6)进行比较分析发现:①高、中节点度乡镇的簇系数相对较小,平均簇系数为0.48。其中东宝区、郢中街办、新市镇的簇系数分别为0.21、0.27、0.25。②低节点度乡镇的簇系数较高,两极分化严重,平均簇系数为0.69。其中10个乡镇簇系数为1,平均度数仅3.4,主要位于山地丘陵和边远地区;杨集镇的簇系数为0,其节点度为2,与其相连的客店镇与新市镇之间距离较远,且有山地阻隔,两者人口流动强度较小,没有达到切分点水平。以上现象主要归结于两点:第一、高、中节点度乡镇相对于低节点度乡镇一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辐射范围

较大,因为高、中节点度乡镇与低度节点之间有较大“势能”(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等)

存在,在可达性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易与距离较远的节点直接建立联系。第二、节点联接

由于受到空间距离及地形等条件的约束倾向于局部择优,在较小区域内联系紧密,而在

较大区域内较为松散。因此,基于高、中节点度乡镇与低节点度乡镇的辐射范围差异以

及节点联接性质,网络簇系数表现为高、中节点度乡镇低于低节点度乡镇。

(3)小世界特征判断。与具有相同节点和平均度的

流动人口特征分析篇2

【关键词】手足口;流行病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33-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1]。为了解无锡市滨湖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现将滨湖区2010年~2012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滨湖区统计局,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诊断标准

依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进行临床诊断。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Excel2007和SPSS14.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

2010年~2012年滨湖区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533例,无死亡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20.83/十万,各年度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62.77,P

2.3性别分布

2010年~2012年共报告HFMD病例4533例,男性报告发病2684例,女性报告发病1849例;男女性别比为1.45:1。男性与女性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307.62,P

2.4年龄分布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占总发病数的92.54%(4195例),以1~4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占5岁以下发病数的85.36%(3581例),占病例总数的79.00%。见图3。

3讨论

从本文调查的情况看滨湖区手足口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这可能与该区属于发达地区,流动人群较多,相互接触机会多;也有可能与气候因素有关;同时也可能与自从纳入法定传染病后,医生的诊断意识和病人的看病意识有所增强有关。

有研究报道手足口病在夏秋季节集中发病较多[2] ,本研究提示,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呈不规则,相关文献也有类似报道[3]。本次研究提示男女发病比为1.45:1,男性高于女性[4],这可能与男性贪玩好动有关,同时是否还有其它原因应值得探讨[5]。

实验室检测的重症患者中, EV71占42.25%。这与其他地方报到一致[6]。EV71起病急,易并发脑炎等疾病,需引起重视。

针对上述特点,应重点做好以下防控工作:①强化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着重提高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识别能力。②加强疫情监测,重点放在流动人口集中的散居儿童及托幼机构,严格落实晨检、消毒、因病缺课追踪等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③宣传和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尤其是流动人口居住和工作较密集的地区或单位,加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授课、讲座、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加大对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知晓率。流行期间,教育儿童家长不宜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公共场所提高人群的防治意识,同时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教育儿童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④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和流行病学调查,不定期对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开展督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参看文献

[1]郭汝宁,张正敏,杨芬,等.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5):530-531.[2]孙立梅,邓爱萍,康敏,等.2009年广东省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2):1-4.[3]杨金凤,张永霞.聊城市东昌府区101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3):271-272.

[4]李苌辉,刘光定,陈向云.襄阳市襄州区2008~2009年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37(5)55-56.

[5]刘永跃,何玉龙.8127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0,9(4):528~529.

流动人口特征分析篇3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Qixia District from 2013 to 2014,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r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Methods We collect data of Qixia District from the China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from 2013to 2014,and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sease.Results In 2013,the overall incidence was 222.60 per 100000.In 2014 the overall incidence was 302.60 per 100000.HFMD has its peak in May and July.The age of onset is mainly within 5 years.Sex ratio in the two years were 1.6:1 and 1.4:1.Conclusion From 2013 to 2014,a upward trend can be seen at the number of cases.The incidence has obvious seasonal.The age of onset is mainly within 5 years.The incidence of male was higher than the female incidence.We should enhance the prevention of HDMD.

Key words:Hand foot mouth disease; Epidemiology; Analysis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全球性的、多见的传染病,引起该种传染病的病毒是主要为Cox A16和EV 71等多种肠道病毒 [1]。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多以散发为主,其传染性较强,在幼托机构及学校都会有集体感染该病的发生,家庭中也会出现聚集性发病的情况,也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的暴发流行。本研究对2013~2014年2年内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手足口病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同时运用Excel软件,分析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

2结果

2.1流行概况:2013年栖霞区手足口病病例1446例,发病率为222.60/10万,2014年手足口病病例1983例,发病率为302.60/10万。

2.2 发病时间分布:2013~2014年2年中每个月均有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生,发病高峰主要在5~7月份,之后发病率逐渐下降,下半年10月份后还会出现小波发病率增高的现象。

2.3发病地区分布 2年内栖霞区9个街道均有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生。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前三位的街道是:尧化街道、迈皋桥街道和栖霞街道。2014年手足口病发病前三位的街道是:尧化街道、马群街道和迈皋桥街道。见表1。

2.4发病人群分布 ①年龄分布:发病年龄1个月~41岁,以5岁以内的患儿为主,见图2。②性别分布:2013年报告的1446例病例中,男性发病率为0.275%,女性为0.170%;2014年的1983例病例中,男性发病率为0.349%,女性为0.256%。见图3。

3讨论

本研究对栖霞区2013~2014年手足口病的具体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特征分析。2013~2014年两年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表明,栖霞区2014年比2013年发病率上升了35.94%,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

从流行病学特征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发病的时间分布:该区两年各月均有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生,5~7月份为该病的发病高峰,随后发病逐渐减少,下半年的10~11月份还会出现发病的小波高峰。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手足口病的发病表现为较强的季节性[2]。原因可能与气候因素、幼托机构及学校的上学时间又一定的关联。②发病的地区分布:两年中栖霞区各街道均有手足口病病例。发病率最多的尧化街道,由于其地处城郊,人口流动大,居民多以原址拆迁安置的农民为主,卫生习惯较差,缺乏相应的预防保健知识。③发病的人群分布:该区手足口病病例主要以5岁以下的儿童为主,且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以男性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成人感染病毒后通常不发病[3]。所以可以认为手足口病与自身的抵抗力是相关的。男童的活动比女童要多,接触到病毒的可能性也就比女童要大,所以相应的发病率也就高[4]。栖霞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所分析的结论与目前手足口病的相关研究成果都相一致。

4建议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它的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也复杂多样,所以,它传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引起文明的注意和重视。2008年5月起手足口病被纳入到国家丙类传染病管理,随着手足口病发病率的上升,我们更要加强手足口病的预防与管理[5]。建议对辖区内的居民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人群对该病的认知水平。加强对手足口病的流调处置工作,做好手足口病患者的管理工作。积极争取政府、学校、家长、医疗卫生机构等多方的支持,努力完善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吕晓菊.手足口病防治进展[J].华西医学,2008,23(3):632-633.

[2]项娜.北京市房山区23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9):353

[3] 孙大鹏.山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重症危险因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11

[4]刘海运,李小寒,刘芳.2010年菏泽市定陶县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27(22):2616-2617

流动人口特征分析篇4

    关键词:城市贫困人口;贫困群体;认同;社会融合

    城市贫困人口是一个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人群体,它的出现是我国社会变迁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大量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失业,致使城市贫困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贫困群体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上,尤其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越来越远离主流社会,因此,他们必然面临着群体认同与社会融合的问题。

    认同概念及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问题

    认同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认同就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①这一解释已经表明,个人与他人或社会保持一致的过程,就是认同。他当初提出认同这一概念时,仅把它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是将认同理解为一个主客体相结合的过程,通过仿效榜样的行为,满足个人的归属感。简金斯对认同的含义做了考察,他指出认同有两个含义,第一,同一性,即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第二,独特性,它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由此可见,“认同”揭示了“相似”与“差别”的关系。“同一”(或相似)与“差别”是认同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人的前后同一特性或一个群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同时也构成与其他人的差别。霍那斯进一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分析了认同。从时间的角度看,认同指时间上的连续性。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认同是指在较长跨度的时期中可被识别和辨认的某些较为稳定的属性和 特性。从空间的角度看,个人认同是指把个人的各个方面结合成某种连贯性的结构性模式,而社会(或集体)认同则是散布在空间中的人们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当然,这种相似性不是绝对的相同和一致,而是异中之同。认同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同事实上只能理解为过程,理解为‘成为’或‘变成’。”

    认同可以分为社会认同和个体认同。社会认同是有关某个集体的共同认同。简金斯认为,社会认同包括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前者是指群体认同,即群体成员在主观上所具有的群体归属感;后者是指社会分类,即社会对某一成员的群体归类和划分。可见,社会认同是群体认同和社会分类这两个过程互动的产物。在简金斯看来,社会认同是人的社会性的具体体现。“社会认同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特征或属性”。社会认同乃是我们对关于“我们”是什么人和“他们”是什么人的理解。“没有社会认同,事实上就没有社会”。所有人的认同在某种意义上均是社会认同。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相对应,个体认同也涉及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内在方面指的是个人在主观上的自我认同;外在方面则是社会对个人的分类和综合评价。个体认同是个人人生经历的综合,但它并不排除社会认同。实际上,个体认同融合了个人的各种社会认同成分(如年龄、性别、职业等),是各种社会认同要素在个人身上的独特的综合。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因而构成辩证的统一。

    认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首先,人们必须对“我(们)是谁?”有一个定位和概念。人的社会化过程,同时也是认同的形式和定型的过程。认同使人有了一个本体的支点,它是人们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定位。换句话说,在某种意义上,认同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某种地位、形象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性质的接受程度。缺乏这种可接受的认同,人们就会陷入认同危机,处在彷徨和焦虑状态。其次,人们不但在心理上对自己有一个认识和接受态度,而且对“他人”的认同,即“你(们)是谁?”“他(们)是谁?”也有了解和分类的必要。为了进行社会交流和互动,人们首先要对对方的身份、社会特征或社会认同有一个大概的识别,即对他人进行社会分类,人们总是根据某种分类规则和范畴而将别人放在社会结构中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对他人进行社会分类是我们建构自己的认同的另一种方式,“对他人的分类是我们可以用来建构我们自己的认同的资源”。

    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是指贫困人口对自己是否属于贫困群体的认识,是其对贫困群体的归属感。贫困群体尽管不是个实体,不是一种制度化的身份,但是一种社会标签,一种社会地位的标志,对他们来说,贫困群体的身份是客观的,是社会对其进行社会分类的结果,那么,城市贫困人口是否认同贫困群体?他们如何看待贫困群体的身份?

    本研究运用实证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得出结论。调查在2002年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之间进行。问卷通过北京丰台区民政局在丰台区发放。丰台区所有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调查的总体,共向丰台区所属的各个社区发放了350份问卷。问卷回收了314份,问卷回收率为89.7%,其中有效问卷308份,问卷有效率为88%。调查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城市贫困人口的贫困群体的认同

    贫困群体也是一种身份。社会身份理论认为,社会身份的形成是个过程。在模糊的群体关系之中,这是相同类别的人群就其相似性的强化过程,也是不同类别的人群之间就其差异性的强化过程,强化的结果产生了类型的分化。社会身份是有关个人在情感和价值意义上视自己为某个社会群体成员以及有关隶属于某个群体的认知。这种两人以上的社会群体分享着共同的身份,是一种相同的社会类别,群体的属性就是其基本特征。城市贫困人口通过在社会互动中强化其身份,获得对其是否属于贫困群体的认同。

    1.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的认同

    为了解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身份的认同,我们在问卷中首先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目前社会是否可以划分出贫困群体和富裕群体?”调查结果表明,回答“是”的有200人,占64.9%;回答“不是”的只有8人,仅占2.6%;而回答“说不清”的有88人,占28.6%;其余的人未回答。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城市贫困人口认为社会上已经可以划分出贫困群体和富裕群体。

    在城市贫困人口对以上相应的社会现象作出评价之后,我们问到了涉及被调查者自身的问题,“您认为您是否属于贫困群体?”。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是,回答“是”的有246人,占79.9%;回答“不是”的有15人,占4.9%;回答“说不清”的有37人,占12.0%;其余的人未回答。由此可见,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属于贫困群体,只有很少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不属于贫困群体。还有一小部分人对此的回答是“不清楚”,他们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现了模糊的认同。

    2.影响认同的因素分析

    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认同上的不一致为我们进一步分析留下了空间,具有哪些特征的贫困人口认同贫困群体?为此,研究中选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身体状况及家庭人数作为自变量。性别变量为定类变量,职业变量分为“有职业”与“没有职业”两种情况,这两个变量可以转变为虚拟变量。而其他的自变量都是定序变量,也可看作定距变量用于统计分析。

    把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的认同作为因变量,而由于因变量是一个超过两个选项的定类变量,因此可以采用多元逻辑回归的方法来分析这些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多元逻辑回归是在因变量的构成类别中选择一项作为基准类,然后构成一组对数比率方程组,将基准类的概率与其他类的概率进行比较。本研究将因变量对贫困群体的认同中选择“说不清”这一类的作为基准类,然后比较具有不同特征的城市贫困人口选择“是”和“不是”的概率与选择“说不清”的概率的差别。多元逻辑回归的回归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在选择“是”的职业因素和选择“不是”的身体状况因素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较低,分别为0.003和0.05。

    从回归系数检验的显著性水平来看,显著性水平越低,表示自变量越有可能对因变量有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两个趋势:第一,是有职业的城市贫困人口选择“说不清”的可能性比选择认同贫困群体的可能性要高,就是说更可能在贫困群体的认同上持模糊的认同;第二,身体状况越差的城市贫困人口选择“说不清”的可能性比选择不认同贫困群体的可能性要高,就是说这些人口更可能在贫困群体的认同上持模糊的认同。

    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特征的认同

    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提出,根据群体成员对待群体的立场和态度,可把群体划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的归属感强的群体,就是内群体。外群体是指凡是自己没有加入的,由他人组成的,或这群人与自己无关的群体。

    1.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特征的认同

城市贫困人口认同贫困群体,就是把贫困群体作为内群体来看待的。内群体的划分依据完全是心理性的,因为它主要依赖成员对群体的认同而不必然依赖交往。内群体的形成,也就是心理群体的形成,是在个体广义的自我概念中镶嵌进去一个“成员”的类别意识,以便个体通过群体获取仅仅依靠个体无法获得的东西,是个体对一个外在的、相对抽象的群体所具有的类特征表示认同的结果,是个体分别的、自主的选择。②

    内群体所具有的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就表现为贫困群体的特征。那么,城市贫困人口在心理上区分贫困群体与非贫困群体的依据是什么?他们所认同的贫困群体具有哪些一致性呢?事实上,对于贫困群体的特征具有哪些特征,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从认同的角度看,由于群体认同是有边界的,认同的边界是我们确立贫困群体与非贫困群体界限的依据。我们借助于“理想类型”的方法来说明贫困群体的特征。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理想类型”的概念指的是一种“理想的”的类型,它只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这种极端的类型是不存在的”,它只是我们为研究的方便而作的一种抽象。我们设想的贫困群体的“理想类型”是:贫困群体的成员具有爱面子的心理、较低的自尊心、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冷漠的人际交往观、孤独无助感、压力感、宿命感和不公平感。

    通过抽样调查可测量出城市贫困人口所具有的贫困群体特征。通过询问被调查者是否同意“我不愿让别人知道我家穷”、“我经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经常感到自己是个无用的人”、“由于贫困,我不愿与人交往”、“经常有孤独无助的感觉”、“我感到生活的压力很大”、“我感到自己改变不了贫困的命运”及“我感到社会是不公平的”这些说法,从回答中就可反映出他们所具有的贫困群体特征。

    为综合反映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特征的认同,我们对以上贫困群体的特征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计算这八个进行因子分析的贫困群体特征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值都比较大,除了有一个相关系数值小于0.3以外,其余的都大于0.3。而相关系数值越大越适合做因子分析。另外,从kmo(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测度值的计算结果来看,它的值为0.904。一般认为,当kmo的值大于0.9时,表明对观测量做因子分析有非常好的效果。

因子分析运用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因子,根据此分析法产生的特征值,结果有一个因子被抽取。其因子负荷值在0.612至0.808之间,相差不大。最低有0.612,表示所抽取的这个因子与不公平感的相关程度最低,而最高在0.808,表示所抽取的这个因子与宿命感的相关程度最高。但总体看来,由于因子负荷值相差不大,所抽取的这一个因子与这八个方面的特征的相关程度最低都比较高。因此,这个因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上述八个方面的特征,而这八个方面的特征反映了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特征的认同程度,因此,我们将这个因子命名为“认同度”。

    因子分析所抽取的一个因子对变量的解释力可用这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占所有变量总方差来衡量。从分析结果来看,这一因子解释了所有变量总方差的53.967%。

   2.影响认同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城市贫困人口所具有的群体特征的把握,就可以判断出他们对贫困群体的认同程度。在因子分析的过程中,对应分析结果中的因子,每个观察值都会生成一个因子得分,因子得分反映了每个被调查者对贫困群体特征的认同,把这些因子得分作一个新变量保存起来作为因变量,仍然把城市贫困人口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身体状况以及家庭人口数作为自变量,分析这些自变量的差异是否会导致他们对贫困群体特征认同的差异。由于自变量是二分变量或定序变量,而因变量的因子得分是一个定距变量,因此,可以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这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只有文化程度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最小,为0.049,通过了概率为0.05的检验。文化程度影响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特征的认同,文化程度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正向的,即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对贫困群体特征的认同程度也就越高。其他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及标准回归系数值都很小,而且都不能通过概率为p<0.05的检验。这表明,这些其他的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的变化没有影响。

   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融合

    正如克拉顿和阿克罗夫的少数人贫困理论所强调的身份的作用那样,人们会根据他们自己的理想身份做出行为的选择。贫困者第一种可能的选择是接受主流社会中的主流文化所赋予他们的身份,即不认同他们的贫困的身份,但是这种选择的后果可能是这个人不被多数主流文化的成员所认同;这种选择同样可能在心理上给个人造成负担,因为这要求个人成为一个“不同的”自我;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家人、朋友可能也不会接受这样一个接受了主流文化的人。第二种可能的选择是适应由现实的状况所决定的社会分类的身份,对贫困者来说,就是接受贫困的身份。这是与主流文化相反的身份。每种身份都有其理想的行为模式,对反面身份而言,这些模式和主流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完全相反的。对个人来说,这种反面身份可能较为容易适应,但同时这种身份对个体地位是不利的。

    进一步从文化的层次看,由于结构变动导致了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人群体的产生,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人群体的存在一旦不再是暂时的,而是较为长期的现象时,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其中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种群体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由它们所决定的行为特征。因为文化代表着一种生活的持续性,它是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人群体成员适应社会生活的结果。由于群体成员的适应能力不同,这种结果在文化上表现为,要么是劣势群体的成员认同代表社会主流文化的优势群体文化,但他们却不能享有优势群体的地位,在一种扭曲的理性文化中求生;要么是劣势群体的成员不认同优势群体文化,生活在自己的劣势群体文化中。

    调查结果表明,城市贫困人口大多认同他们属于贫困群体的身份,具有较强的贫困群体归属感。他们对贫困群体的认同基本不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身体状况和家庭人数这些自变量的影响,而且他们对贫困群体的认同程度也不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身体状况和家庭人数这些自变量的影响,从而使贫困人口作为一个群体在这些自变量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一致性。

   城市贫困人口认同贫困群体的结果是与社会的分离,而不是与社会的融合。认同与融合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同的概念揭示了“同一”与“差别”的关系,“同一”与“差别”是认同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而融合就意味着“同一”。城市贫困人口认同贫困群体,就意味着他们与贫困群体达到了“同一”,与非贫困群体出现了“差别”,表现出社会分离的倾向;相反,如果他们不认同贫困群体,则意味着他们与贫困群体形成了“差别”, 与非贫困群体出现了“同一”,表现出社会融合的倾向。由于城市贫困人口认同贫困群体,就会把自己看作为贫困群体的一员,与社会上非贫困群体区分开来,这样就可能在其心理上拉开与社会距离,从而逐渐远离主流社会,与主流社会断裂开来。因此,他们由于认同贫困群体必然面临社会融合问题。

   从认同与融合的角度看,城市反贫困的措施不仅要有利于城市贫困人口减轻贫困的程度,而且更要有利于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融合。实现社会融合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参与,只有在社会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融合。所以,在城市反贫困行动中,为有利于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融合,城市反贫困的措施应注重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参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来实现社会融合。

流动人口特征分析篇5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445-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以手掌、足底及口腔发生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1],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为自限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自2008年5月2日,卫生部正式将手足口病正式纳入我国法定传染病丙类管理后,全国多处发生手足口病病例的大量报告[2,3]。我县2008年5月-2011年12月共报告了1015例手足口病患儿,现将其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015例病例分别由我县11个乡镇卫生院、2个县级医院及县疾控中心于2008年5月2日~2011年12月31日网络直报的手足口病患者,已经县疾控中心审核。年龄范围在1天-22岁,男性600例,女性415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对四年来1015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2 病原学检测

我县疾控中心共采集34例典型病例标本送至上级疾控中心做病原学检测,其中EV71病毒感染15例,占检测数的44.12%;CoxA16病毒感染9例,占检测数的26.47%;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0例,占检测数的29.41%。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于手足口病有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和B型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EV71)最为常见[4,5]。从已检测的34例标本来看,我县引发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为EV71。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水传播,其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近四年,我县持续高发地区为大路坝区、高乐山镇,朝阳寺镇、黄金洞乡、丁寨乡、忠堡镇波动较大,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乡镇是高乐山镇、忠堡镇、小村乡。高发区多在边远农村,另外,人口密集、人员流动性大的城镇也为高发区。病例多为散发。从本次分析来看,我县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基本都在4-6月,符合手足口病高发的特点这与手足口病夏季和初秋季高发的特点相符[5],我县2011年10-12月手足口病翘尾现象也与全省手足口病发病趋势相符合。该病的高发年龄为0-5岁儿童,特别是0-3岁儿童,该年龄段儿童多为居家生活,且饮食较为单一,发病率高可能与免疫力低有关;散居儿童发病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可能与年轻的家长外出务工,农村散居儿童多为爷爷奶奶在家看管,老人卫生意识较差、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而幼托儿童及学生由于有规范的管理,托幼机构及学校在疾控机构的指导和督导下严格落实消毒与晨午检制度,及时杜绝了疾病的发生,同时多方面的卫生宣传教育也大大降低了发病率。

手足口病至今无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手段。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处理。因此加强疾病监测,准确处置疫情,开展健康教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排查可疑患儿进行有效隔离是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措施。针对我县山大人稀且农村人口居多的情况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民众对该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同时对高发地区加强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72.

[2] 黄国华,麦炜.肇庆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23(1):27-29.

[3] 王善雨,高春玉,姚新华,等.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控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239-240.

[4] 张寿斌,廖华.深圳237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血清型基因及临床特征[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1):38-41.

流动人口特征分析篇6

关键词:网聊语言;文体特征;成因。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以网络为媒介的网际交流活动中。网聊是这种日益流行的网际交流活动形式之一。它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着世界各地、各行业人的参与。在网聊活动中,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和工具,活动参与者通过键盘键入文字,通过计算机屏幕收看文字,使以文字为信息载体的笔语跨时空交流。它同通常意义上的面对面聊天有所不同。kiesler et al(1984)认为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活动有两个有趣特点:1)缺少社会语境信息;2)缺少被广泛接受的使用规则。其中第一个特点使参与交际活动的人不能依赖手势、体势语、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解释文字、辅助交流。规则的缺乏则使参与网上活动的人打破了传统交际中必须遵守的许多礼仪,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在网际交流中被一致认可的规范。但作为一种实时交流活动网聊又非常接近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在实时交流中,同一时段里交流是双向的,即交流者可同时接收信息和发出信息。信息的接收和发送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这使得交流双方能及时收到对方的反馈信息,并据此调节和修正下一步交流的方向和内容。可见,网聊活动具有口语和书面语双重特征,它模糊了人们对口语和书面语区别的传统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

本文拟从两个角度对网聊语言进行文体分析:语言描述和语境因素分析。在语言描述中,我们采用文体标记系统给语言特征分类。根据enkvist & spenser(1964)文体标记就是突出的文体特征。在某一语境中具有文体意义的语言项目都可被认为是文体标记。这与功能文体学的"突出"概念一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认为突出是语言显耀的统称,是语篇的某些语言特征以某种形式凸露出来。进而,他又把突出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违反常规的突出,是否定性的;另一类是符合常规的突出,是肯定的(参见张德禄1998)。在文体学中一般把语言特征分为四个层面:音系、字位、词汇、句法/语法。在网聊中,视觉文字或标点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唯一载体,所以音系文体标记不具有文体意义。我们只分析字位、词汇、句法/语法文体标记。同时,我们还要从功能的角度对万维网键谈进行语境因素分析。这是因为语境因素是文体的重要决定因素。对语言单元或语篇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出现的语境。除更广意义上的文化语境外,语境可分为两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 )和情景语境( extralinguistic context或context of situation)。语言语境指在语篇中某一具体语言单元之前或之后的语言单元,情景语境指语篇出现的情景中的相关特征,如讲话内容、参与者、讲话媒介和渠道等。因此讨论网聊语文体特征时,我们将以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为框架,分析和讨论网聊英语的语境因素。

一、语言的词汇特征

对网络语言词汇特征的分析主要侧重于那些对其特征形成有重要意义的词汇。通过对网络交际活动的观察,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典型的词汇文体标记。

1、缩略词使用频率高

为了节约时间和空间,及时交换信息,网络交际中使用大量的缩略词。这些缩略词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新俚语或"网话"(cyberspeak)。例如:

(1)大量使用已被公认的缩略词汇。如usa, cm (centimeter)、km (kilometer)、xmas (christmas)、sos (save our ship or soul)、f.o.c. (free of charge)。

(2)创造新的英语首字母词,如/english/">英文字母仿英文常用语之谐音,如ic(=i see: 我明白了)、icq(i seek you之谐音,icq本是最早的网络寻呼软件名,其爱称为qq)、c-ya(=see you again:再会)。

(4)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如:l8r(later)、b4(before)。

(5)使用英语词首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成词,如b2b (=business to business:商家)、f2f(=face to face:面对面)、y2k(=year 2000:千年虫问题)、i h8u(=i hate you:我恨你)、k4("考试"之谐音)。

(6)在连贯话语中使用数字谐音替代英语单词或汉字, 如"what can i do 4(for)you?""乐4(死)我了。""别肉麻了,我都快2(吐)了。""我上午发了个伊妹儿2(to)you"。

2、使用副语言符号表示语调和情感

网络不能传递非语言线索(nonverbal clues),而它们在实时交流中却很必要。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活动中,缺少这些非语言线索不仅会使对方对文意的理解出现问题,而且纯文字也不能把交际者的行动、情感完全表达清楚。所以, 在网际交流中,微笑、皱眉、怒吼、生气等生动的人类情感活动在纯文字实时信息传递中消失了。为了弥补网际交流的这种缺陷,网上键谈者利用键盘上各种符号的组合,发明了一套脸谱或表情符(emoticon),来传递感情。如"o-<"表示 "fishy"(值得怀疑)、":-("表示"悲哀"、":-)"表示"微笑"等等。这些符号已成为虚拟社会最独特的流行语,类似一种新生的象形文字(ideograph),脱离了所有文字的本体,超越一切语言界限的障碍而广泛流行。

3、使用语言来描述网络交际者的动作、情感和体态

除了使用脸谱生动地呈现交际者的动作、情感外,为弥补交流中非语言符号的不足,网络上还盛行另一种做法,即用语言描述一些非语言行为。例如,键入"hehehe",表示"我在笑"。在网络键谈中,文字分为两类:一类用于纯文字交流;另一类是描述键谈者非语言特征的文字。为了区别这两类文字,描述键谈者行为和反应的文字常常用一定的符号圈住,表示这是动作,最常用的是前后加星号。例如:*g* (the speaker) grins

*rotfl* 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

*hugs* hugging someone

laughing out loud

4、为使语言既简洁明快又生动活泼,交际过程中还频繁使用感叹词

该类词的使用能极大地提高语言的音响效果。如aha, gosh, wow,d ear, mmm, ha-ha。

二、网络语言的语法特征

从语法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网上交流是将文字打在键盘上,再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由接受者来读,具有说和写的双重特点。因此,在电子语篇(electronic discourse)中,为节省各自占用的时间、突出重点,网民大都倾向于使用不完全句子、省略句子和不规则句子。如下面聊天室的一段对话:

netizen a:hi,i am john. student.live in ca.what ur name.

netizen b:me 2.in ny like to make friend with u.

netizen a:with pleasure.

在上述对话中,不难发现,交际双方在键入词语时都是能简则简。如,hi,me,what该大写时却用小写;ca应为ca (california), ny应为ny (new york); like to make friend with u 应为i'd like to make friend with u.等。这表现出网上交际明显的语言特点:不守规则, 不注重语法和词法以及随意性强, 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交际价值,省略的句子成分要靠上下文的联系和自身经验的判断来补全。

2、从句型选择上来看,网上交际所用的句子一般以单句、短句居多,很少出现复句、长句。例如:

netizen al: you are also 3 bottle man, how much could you drink?

netizen bl: beer, 5 bottles.

netizen a2: sea quantity!

netizen b2: so-so,dear.i never drink toomuch.i fear of sudden death without being known by anyone.

netizen a3:j ust finished another essay about our work unit, very funny, want to read it?

netizen b3:of course. my pleasure.

以上交谈多由中、短句构成,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据统计,各类英语文体的平均单句包含17.8个词。而网上键谈聊天的句子比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短。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网络聊天以休闲话题为主,有时候甚至比较无聊,因此字数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已经可以满足网民的交际需要,相反,一些复杂的长句输入时间过长,又不便于理解。此外,由于在网络聊天中话题转换非常快,对每一个话题的讨论都不深入,不需要长句传达复杂的意思和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

3、网络交际中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

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网虫"们大多喜欢连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在表示赞同或欣赏对方的观点时也常连用几个感叹号。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为了制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号。如女士在回答"do you miss me?"时,常巧妙地打出这样的字幕:i……

三、网络语言文体特征的成因分析

对任何语篇意义的理解都依赖语篇出现的环境。在进行文体分析时,对语境的分析非常必要。因此,我们采用功能文体学的语境因素分析框架,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阐释网络交际中出现上述文体特征的根源。

1、语场

语场指发生了什么事、所发生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参与者从事的活动等。也就是说,语场描述话语的内容范围。在不同的语场中,为实现语言的不同功能,语言在词汇、语法和形式等方面都会呈现独特的特征。就网络交际而言,语言用来传递信息、阐明事理的功能成为语言的第一功能。在高速运转的信息化社会中时间就是一切,因此交流变得简约化。为了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必然要求语言符号形式上的简化。在输入中用英文字母代替汉字,缩略语代替了单词等。总之,速度是第一要务,只要不妨碍沟通就尽可能地简化在键盘上的操作,力争一击到位,这就是为什么连数字和标点符号都被赋予特定内涵的原因。正如陈原先生所说,"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很快,语言接触引起的一个新问题,就是缩略语问题。节奏快,以至于在某些场合要采取符号(非语言的符号)来显示信息。缩略语就是把必要信息压缩(浓缩)到在接触的一瞬间就能立刻了解的程度。把必要信息转化为图形(非语言符号),是适应高速度和其他现代社会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

此外,网络交际的语场很难被规定在某一范围之内,交流的主题经常变化。每一位网络新成员的加入,每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都会导致话题的转变,而且经常是几个主题同时并存。从功能上讲,人们加入网络聊天这种交互性实时交流的目的一般是交换对某一问题、事件或人物的观点和看法,然而具体到每一个人,其目的都不尽相同。对网络键谈参与者来讲,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场所,这个场所倡导言论自由,且范围可延伸至世界各地。因此,网络键谈的主题和功能都具有不确定性。

2、语旨

语旨指谁是参与者,参与者的特点、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即描述参与者个人的情况和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互联网是个开放的系统,上网的人只要遵守一定的网络礼仪,便可在网上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它对参与者个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都不作限制。此外,多数网上键谈者选择使用匿名进行交谈,有些甚至在注册时填入假信息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现实世界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意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扮演的角色也是随意的。这种开放、平等的网络交往氛围有利于使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以提升,创新精神得以发挥。所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极力使用独特、新奇的语言抒感、发泄不满,从取名用字到遣词造句,处处表现出漠视传统和规范的语言风格,甚至可以违背某些语言规则。因此,在网络交际中,常会出现拼写错误、缩略形式、不规范标点、不符合语法的句子,以及用以调节气氛、表达情感的符号等。这都是不正规语言才具有的特点,所以网络语言文体的正规程度比较低。

3、语式

语式指语言在情景中所起的作用,语篇的符号组织及其在情景中的地位和功能。我们将从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媒介、渠道、语言自发性和交互性五个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话语语式。

(1)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

张德禄把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分为两类:构成型(constitutive)和辅助型(ancillary)。构成型语言组成整个交流事件,而辅助型语言只对社会活动起辅助作用。

(2)交流媒介

交流媒介指用于传递信息的图形符号(视觉媒介)或声波(听觉媒介)。媒介的不同,使语言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变体。在网络中,信息的传递通过键盘键入和从屏幕上阅读文字实现,所以它使用视频媒介,具有书面语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实时交流形式,信息接受和发送的同步性使交流者能及时收到反馈信息,调节谈话内容。这决定了它同时具有口语交流的一些特征。所以有人称它为"读起来像对话的书面语",即介于口语和书面语的特殊语言状态。因此,网络语言带有很大程度的随便性。

(3)交流渠道

交流渠道指信息传递的语式。交流渠道的限制是指信息的传递只限于一个渠道---视觉的或听觉的。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更注重视听互动性和依存性。书籍、报刊、杂志等强调的是通过读者的视觉来感悟世界,电话、广播类强调的是听觉功能,电影、电视则可通过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传递或接受信息,但却无法形成互为依存的互动关系,而网络传播中的交流体现了视觉和听觉的依存性和互动性。首先,网络键谈中的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媒介传递,具有交流渠道的限制。所以,这种交流会借助符号、标点等字位文体标记来实现意义表达的准确和清晰。其次,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传播信息速度的要求,仅凭视觉有时对交流信息是无法顺利传递和解读的,必须依赖于听觉辅助进行解码。如网络上流行的用语"f2f"、"cu"、"5460"等,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必须先读出声音,借助听觉加以辨析,从而加速视觉的认知过程。

(4)自发性

在网络交际中,参与者需要及时对他人的信息作出反馈,所以没有时间设计、修改语言错误,常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停顿、甚至错句和拼写错误等。同时,交际者通常会选用最常用的日常词汇来表达意思。因此,网络键谈具有自发性。这也是它接近口语交谈的地方。

(5)交互性

在网络交际中,虽然交流的对象不在眼前,但他们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网络聊天者之间需要相互合作。键谈双方要根据对方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和谈话策略。同时,键谈者会借助大写、标点和副语言符号等文体特征吸引其他键谈者的注意,提高谈话的交互性,保障交流的成功。

四、结论

本文应用现代文体学理论,从语言描述和语境因素两方面分析了网聊的文体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文体的分析是有选择的,即只选择那些具有文体代表性的方面。在衡量文体特征重要性时,我们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特征越重要,则它1)在所研究变体中出现频率越高,2)在其它变体中出现越少。基于这两个原则,我们选择了字位文体标记、句法/语法文体标记、词汇文体标记,分析了网聊的语言特征。之后,我们又结合其出现的语境,从语言使用特征方面,分析了它的语境因素。希望我们的分析能为那些正在参与或准备参与网聊的人提供一些语用指导,使他们能在交流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语言,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较好地完成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enkvist, n.e. & j, spenser. linguistics and style.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2]kiesler, s.. j, siegel & w. m, timothy.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39/10.

[3]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董兰、王勤:《网络英语天津》[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

[5]董启明、刘玉梅:万维网键谈英语的文体特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6]钱瑗:《实用英语文体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北京:外语电化教学2003,(6)。

[8]王佐良等:《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流动人口特征分析篇7

保税加工货物又称为加工贸易保税货物,是指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加工、装配后复运出境的货物,具体包括进口的料件和出口的成品(半成品),它遵循 “两头在外”货物基本流动原则:料件由境外流向境内,成品由境内流向境外。上述两种流动方向的报关属于保税加工货物报关的正常情况,报关单的“贸易方式”和“征免性质”两个栏目均填制“来料加工/进料对口”,其报关操作相对比较容易。但在实际工作中,保税加工货物涉及的情况错综复杂,货物流动方向也呈显千姿百态,它们并非沿循保税加工货物基本流动原则,报关单位或报关员屡次遭遇保税加工货物“违反”基本流动原则“非正常情况”报关的困扰,这不仅催生了较高的报关差错率和较低的通关效率,同时也给报关单位、进出口单位以及报关员造成了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正视保税加工货物“非正常”情况的报关规范,探索灵活有效的处理技巧,是解决保税加工货物报关实践工作中所面临困境的必然之举。

 

一、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的界定和形成路径

基于对上述困境的思考,保税加工货物可依据货物流动方向是否遵循基本原则分为正常流动和非正常流动。正常流动的保税加工货物包括两类:境外流向境内的料件和境内流向境外的成品或半成品。除此之外均属于非正常流动的保税加工货物。由于非正常流动保税加工货物涉及的情况种类繁多,本着“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原则,笔者引入有机化学中的“衍生物”这一概念来界定所有非正常流动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在有机化学中是指母体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形成的化合物,称为该母体化合物的衍生物。借鉴“衍生物”的蕴意,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是指保税加工货物母体(料件或成品/半成品)因 “违反”正常流动原则,经过非正常流动而“转变“成的货物(即保税加工货物母体的衍生物)。

 

根据货物的保税监管特征是否发生改变,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具备保税加工货物基本特征的保税加工货物;二是不具备保税加工货物基本特征的非保税加工货物。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报关包括实际进出境报关和非实际进出境报关。其中,实际进出境报关来源于两种流动:境内区外(qw)与境外(jw)之间(这里的“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海关实施封闭监管保税监管区域和场所,如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境内区内(qn)与境外(jw)之间的流动;非实际进出境报关关涉三种流动:境内区外(qw)与境内区外(qw)之间、境内区外(qw)与境内区内(qn)之间、境内区内(qn)与境内区内(qn) 之间的流动。按照不同保税加工货物母体(是料件还是成品/半成品),以其“非正常”流动方向为一级分类依据,以保税加工货物处理方式为二级分类标准,可清晰地探寻出不同类型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的形成路径及对应的报关单“贸易方式(监管方式)”栏目内容(如表1、表2所示)。

 

二、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报关的推导步骤

基于对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蕴意的解读和形成路径的探析,复杂纷纭的保税加工货物报关可依据是否形成“衍生物”简单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正常情况下料件进口报关和成品出口报关,即保税加工货物报关,二是非正常情况的报关,即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的报关。其中,保税加工货物报关手续属于最基本的报关工作,正常情况下可被妥当处理,而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的报关却因情况不一、处理方式多样而容易产生混乱,成为影响报关工作效率和准确率的顽疾。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因此,通过“衍生物”概念的成功借鉴,在全面分析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形成的诸多路径基础上,梳理各种路径所遵循的共同规律,并据此勾勒出处理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报关的思维导图,有助于掌握能够灵活、快速应对保税加工货物变化多端报关情形的技巧。保税加工货物报关涉及的情境虽多种多样,但在实际报关工作中,只要遵循以下推导步骤并做出其恰当地分析,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步,鉴别保税加工货物报关的类型。保税加工货物报关类型包括正常情况的保税加工货物报关和非正常情况的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报关。在明确货物母体是料件还是成品的基础上,根据货物的流动方向,判断是否遵循“基本流动原则”(基本流动专指“料件由境外流向境内,成品则由境内流向境外”的流动),从而推出报关的类型“是保税加工货物报关还是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报关”。如果属于正常情况的保税加工货物报关,即可泰然处之地按照保税加工货物最基本的报关规范迅速完成申报工作;如果属于非正常情况的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报关,则需进入第二步的思考。

 

第二步,判断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报关的类型。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报关的类型包括实际进出境报关和非实际进出境报关两种。以货物是否实际进出关境为依据,弄清当前的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的报关类型。若确定为实际进出境报关,即可以表1为依据,综合货物母体类型、货物流动方向、货物处理方式(退运/退换)三方面的信息,按图索骥地判断出报关单“贸易方式”栏目的内容,随后可根据“贸易方式”与“征免性质”的对应关系判断出“征免性质”栏目 。只要能够确保报关单“贸易方式、征免性质”这两个核心栏目的准确,其他栏目也将水到渠成地完成推导。若确定为非实际进出境报关,则以表2为参考依据进入第三步的分析。

 

第三步,辨别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是否涉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货物流动方向为依据,检查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是否进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如果货物未涉及进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而是境内区外不同企业之间的货物流动,接下来弄清保税货物母体的处理方式属于放弃、内销、销毁、结转(深加工结转)中的哪一种,由据此即可判断出“贸易方式”的类型(详情见表2);如果货物关涉进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则继续以表2为参考依据完成第四步的推导。

 

第四步,鉴别进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具体类型。进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类型包括境内区外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流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流动两种。若属于境内区外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流动,结合处理方式(退运/退换),即可推出报关单“贸易方式”等栏目的具体内容;若属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流转,则报关单“贸易方式”栏目立即确定为“保税间货物”,随后完成在其他栏目信息的推导。

上述保税加工货物的报关推导和分析步骤共有四个环节,内容看似繁多但却环环相扣,只要能领悟其清晰的思想脉络,无论遭遇多么复杂的挑战,都能迅速地“拨开层层迷雾 ”、“柳暗花明又一村”地找到解决方案。

 

三、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报关的实例分析

下面是实践工作中与保税加工货物报关相关的两则具体案例,围绕对案例的分析和报关单主要栏目的填制,从实践层面体会上述

方法和技巧如何灵活有效地运用。

实例一:青岛龙翔机械设备制造公司(适用海关a类管理,海关实行加工贸易电子化手册管理)从境外进口价值50000美元的电子材料(加工贸易允许类商品)一批,加工电子器械出口至德国。经海关批准办理相关手续,加工产品的最后组装工序委托江苏润洪电子有限公司(加工贸易b类管理企业)完成。合同核销前,部分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被国外买方拒收,经协商,龙翔公司同意予以退换。根据上述案例,请分析退运进口的问题产品报关单中的“贸易方式”、“征免性质”、“备案号”、“征免”四个栏目如何填制?

 

分析思路:第一步,鉴别保税加工货物报关的类型。案例中“问题产品”属于保税加工货物中的成品而非料件,而“退运进口”的货物流动方向为“由德国(境外)流向中国(境内)”,综合两项信息得出结论:报关类型为非正常流动的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报关。第二步,判断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报关的类型。(1)问题产品由德国退运进口,属于实际进出关境,因此保税加工货物“衍生物”报关的类型为实际进出境报关,继而以表1和表2备注为依据,可清晰地得出结论:问题产品为合同核销前由德国退运进口,即是保税成品于合同核销前发生的实际进出境退运进口报关,不属于退运,应按照退换处理,因此退运进口报关单的“贸易方式”栏目为“进料成品退换”而非“修理物品”,进而推导出“征免性质”栏为空。(2)根据表1,问题产品(保税成品)因退换所形成的“衍生物”类型仍为保税货物,所以“备案号”、“征免”两个栏目分别为“c加工贸易电子化手册编号”和“全免”。

 

实例二:广州华泰纺织有限公司(海关b类管理企业,未实行海关计算机联网监管,所在地主管海关为广州海关)从香港购买进口原产于新西兰的羊毛(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一批,价值12万美元,用于加工服装面料。货物经惠灵顿港装船至香港,经香港转船后运至上海,华泰公司委托上海天华报关公司持手册向上海浦江海关申报进口,后转运至南昌。服装面料加工完毕后,部分结转至深圳鑫海服装有限公司(海类管理企业,未实行海关计算机联网监管)加工西服出口。请问案例中出口报关单的“贸易方式”、“征免性质”“备案号”、“征免”四个栏目如何填制?

 

流动人口特征分析篇8

1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分布

1.1历史文化名镇的分类

分类主要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中评选的基本条件与评价标准为依据,结合相关基础资料进行划分[1-5]。通过分析各名镇的不同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首先将143个历史文化名镇划分为军事革命类、交通贸易类、传统建筑群类、地域民俗民风类、重大利民工程类等5大类[1]。但考虑到仅1处,不足以准确分析出其分布原因,在下文不做单独分类,考虑到当地同时以泥哨工艺闻名,最终将其纳入到地域民俗民风类进行分析。因此最终采用军事革命类、交通贸易类、传统建筑群类、地域民俗民风类4大类进行分析(见表1)。

1.2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分布

1.2.1历史文化名镇分布的数量特征

根据统计数据(见表2),可以发现,在143个历史文化名镇中,传统风貌建筑物群类的比重最大,有60处,约占总数的42%,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重庆四省。排第二位的是地域民族特色类,共43处,约占30%,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交通贸易类的22处,约占15%,多分布在江河流域水系资源比较发达的广东、广西以及江苏等省会。军事革命类的18处,约占13%,其中与近现代中国革命有关的16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2处,集中在湖北四川等省。

1.2.2历史文化名镇分布的空间特征[6]

(1)受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文化扩散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古村镇为代表的中国农村聚落可分成北方、南方和西部三大区域系统,北方系统可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2个聚落区;南方系统可划分为华中区、华南区2个聚落区;西部系统可划分为西北区和西南区2个聚落区。通过分析,在北方、南方和西部三大区域系统中,南方历史文化名镇数量多于北方,北方多于西部(见表3)。

(2)而从中国两条主要水系长江、黄河流域沿岸的历史文化名镇分布情况分析,沿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名镇的数量多于黄河流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太湖流域、湘鄂交界、川黔渝交界地区。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分布上呈现出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多集中分布等特征。

2历史文化名镇分布的区域性特征

2.1区域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历史文化名镇作为历史文化的客观遗存,具有其历史性、物质性、社会性、经济性和文化性的本质特征,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产物[7],分析体系(见图1)。

(1)社会性———人口迁移的影响

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它的承载性。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2)经济性———经济重心的迁移

经济性则首先表现在它自身的经济价值。纵观中国的城市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黄河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规律,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3)文化性———文化区域的扩散

文化性首先表现为它的创造性。历史文化遗产的诞生本身就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文化的诞生和创造;其次文化性表现为它的传承性,它记载着当时先进科技文化的信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可以说,从东晋开始,随着社会经济格局的改变,绚丽多姿的中原文化地域开始随着经济的南迁而向南移动。加之楚文化的兴起,屈原、宋玉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出现,楚辞、绘画、建筑以及园林艺术等在长江流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促使了文化开始向南移动。到了宋代,文化重心已经有黄河中下游移到了长江中下游。

(4)明清经济文化格局奠定的基础。

明清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历史文化名镇分布特征。从明清主要城市分布可以看出,明清的主要经济文化分布区位于:①沿长江流域;②福建广州沿海;③山西、河北及山东东部等地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文化名镇的分布受到了地区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产物,它的文化特征以及地域性特征的形成和历史的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2历史文化名镇的地域性特征

2.2.1传统建筑物群类

由于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地质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等自然要素的不同,致使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在空间意象、聚落形态、建筑样式、地方材料的选择上,以及社会的经济状况,历史文脉,文化传统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人文要素上呈现差异。

2.2.2经贸交通类

经贸交通类的历史文化名镇的分布主要受到重要水路、陆路交通线的影响。我国古代水运是连接沿海与内地的重要交通手段,传统交通要道大都沿主要河流行进。历史上闻名的重要城镇也均分布于古时重要的交通沿线。其中受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影响很大。古时的茶马贸易分别沿雅砻江、岷江等流域从云南、四川流传入藏。丝绸之路始于西安,经甘肃穿越河西走廊,达到新疆,进入中亚地区。将现存在甘、青、川、滇、藏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在图1标示后,能明显的显示出其沿主要的江河流域分布的情况。

2.2.3军事革命类

军事革命类的历史文化名镇主要受到中国近现代革命、以及中国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方针的影响。中国革命最早集中在中西部偏远的山区或农村,如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后来才逐渐向东部和大城市转移。特别是红军长征时期,在所经过的地区都留下了大量革命活动遗址,并创建众多的以村镇为基础的革命根据地,保存至今。

2.2.4地域民族特色类

(1)地理地貌环境对于文化的保护。

我国西南地区以山地为主,靠近内陆且自古有大山的阻隔,比起平原地区来,一定程度上阻挡或减缓了外来文明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冲击,较好的保存了当地的民风民俗资源。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和传统技艺的流传[8]。

(2)西域经济文化现象的保存和传播

地域性特征是西域民俗文化区别于其他民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如的民俗文化产生于高原这一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域范围内,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交通的不便,使得藏文化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局势下,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因此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是区别于高原以外其他民俗文化的显著标志,同时在高原内部又有许多小的地理单元,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它们共同构成了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3总结

(1)从数量上分析,在14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传统风貌建筑物群类的比重最大,占总数的42%,排第二位的是地域民族特色类,占30%,交通贸易类占15%,军事革命类占13%。

(2)从空间的角度分析,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分布上呈现出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多集中分布等特征。

(3)从历史文化名镇的地域性角度分析,受到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地质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等自然要素,以及社会的经济状况,历史文脉,文化传统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人文要素上差异的影响,各类历史文化名镇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征。

上一篇:移动支付的利弊范文 下一篇: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