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失学

时间:2022-10-15 08:28:10

十年前,我家楼下有个修车摊,摊主小陈是一位安徽的小伙子,戴一副深度近视镜,看上去很斯文。有一天,我见他一反常态,暴跳如雷,正拿木棍追打他的爱子虎娃。一问才知道,顽皮的虎娃划破了人家的小汽车,小陈把一个月挣的钱都赔了进去。他向我诉苦说,自己多年前高考落榜,无奈出来打工,想多挣钱供孩子读书,让虎娃将来有出息。孩子放在家里不放心,带到北京来也是个大麻烦,已经6岁多了还没上学,整天在街上打闹闯祸,咋办呢?

他的话触动了我,于是我利用工作之便,联系了附近的几所小学,想让虎娃当个旁听生。结果令人失望,校方不是拒绝就是要价太高,让小陈和我都心灰意冷。他一肚子苦水向我倒来:“我号不上大学也就罢了、町我儿子怎么连小学都没的上呢?就因为我们是外地人吗?外地人的孩子也要受教育啊!”

过了不久,小陈带着孩子离开了京城,带着遗憾回安徽老家去了。我当时非常郁闷,心想:京城之大,难道真的放不下虎娃一张书桌吗?

这件事令我十年不忘,是因为我一直深感内疚。眼睁睁看着虎娃这样的孩子求学无门,却无可奈何。对于一位整天和教育打交道的记者来说,这难道不是一种失职吗?十年来,在一些大都市,常常可以看到失学的孩子,有的在农贸市场跟着父母做生意,有的坐在板车上跟着大人走街串巷收废品,有的甚至被人唆使沿街乞讨。这,又是谁的失职呢?

《义务教育法》在20年前就颁布了,接受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每个学龄期孩子的权利。但是,仅仅因为跟着父母流动、离开了户口所在地,学龄期孩子就没法上学吗?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近年来各地政府开始关心和重视这个弱势群体,想了不少办法,出台了不少措施,解决流动孩子的上学问题。有些地方也动了真格,以公办学校为主,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如在北京,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孩子已达20多万,占外来人口子女的六成;另外还有几十所民办学校专门接收流动的孩子。在福建晋江,6万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都免交各种费用,和本地学生一样,同享一片教育的蓝天。

但是,常听到一些地方的父母官对记者说:这个问题我们解决得也不错啊,可是你别给宣传,不然,我们这就成了“洼地”,外来的孩子就更多了。其言外之意是:已经流动来的孩子不解决不行,可是再来太多就麻烦了。显然,这是一种消极心理、短期行为,无切实重视之意,有敷衍塞责之嫌-长此以往,流动孩子上学的问题必然反弹。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能只唱高调,只尚空谈;不能只搞形象工程,只做表面文章;要来点儿切实可行的,来点儿百姓欢迎的;在21世纪里,无论如何,不能再让流动成为学龄儿童失学的理由;无论如何,不能允许在扫除文盲的同时又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文盲。

上一篇:和煦春风拂校园 下一篇:不能沦为“名校”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