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资金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0:13

流动资金的作用

流动资金的作用篇1

【关键词】 现金流量; 动因; 现金流量管理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现行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改进,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正式定义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明确规定了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列报的适用依据,并对外币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作了具体规定,从而进一步奠定了现金流量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的地位。

现金流量管理是现代企业理财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建立完善的现金流量管理体系,是确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一、现金流量的概念及产生的动因

(一)现金流量的基本概念

现金流量是现财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即: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数量。在企业中通常是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来反映的。在国际上,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一项主要报表来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

(二)现金流量表产生的动因

1.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究竟提供哪些信息,则是由社会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并直接体现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对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讲,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盈利性和流动性。盈利性是指增加公司财富的能力;流动性则是指企业的支付能力。而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实例:即使是一个盈利很好的企业,也存在着由于偿还不了到期债务而破产的危机。

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然而,权责发生制在反映盈利性和流动性方面,存在如下缺陷:一是从盈利性方面来看,权责发生制对一些未收到的收入予以确认,这样确定的收入是一个虚数,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另外,这些产品销售收入是在货币没有回笼的情况下确定的,它将不同程度地对税收的分配等许多环节产生不良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财政虚收,分配超前。二是从流动性方面来看,权责发生制将预付款项、应收账款、存货等均确认为流动资产,显然,这些流动资产流动性较差,有的甚至根本无法流动,使企业的流动性含有水分。三是权责发生制反映出的资金运动是理论上的,与实际资金运动不尽相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就是典型的一例。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支付了现金,但这些支出当时并不构成费用或成本;期末净收益大于真正可用于分配或扩大再生产的现金数。当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折旧费纳入当期损益,从产品销售中回收。但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并未减少当期的现金,以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净收益又小于实际可动用的现金数。

按权责发生制报告的信息,在流动性和盈利性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弥补手段就是收付实现制。要全面、准确地反映盈利性和流动性,就必须兼顾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2.财务状况变动表的弊端

财务状况表是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混合编制的,是根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产项目和权益项目的增减变动来揭示资金的流入、流出和转换的会计报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主要作用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财务状况的全貌,并沟通了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但是,事实上,要反映流动性,就必须放弃权责发生制,完全按收付实现制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现金流量资料,以帮助报表使用人更好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

(1)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资产的流动性给予极大关注,但是当时营运资本并不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营运资本包括存货,如果企业有大量的存货滞销,显然资产的流动性很差,但却不能在财务状况变动表中得到反映。

(2)投资者和债权人关心企业现在和将来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股利和偿还贷款及到期债务;企业所获得的现金主要是通过营业活动还是其他途径。显然,营运资本的变化是无法说明这些问题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现金流量表最终取代了原先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资金流动状况表,详细描述了由公司的经营、投资与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

二、现金流量表的特性

(一)现金流量表的定义

现金流量表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信息,即反映一家公司在一定时期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动态状况的报表。其组成内容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相一致。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概括反映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影响,对于评价企业的实现利润、财务状况及财务管理,要比传统的利润表提供更好的基础。

(二)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提供企业有关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以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想方设法把自身的产品销售出去,而且要及时收回销货款。除了经营活动以外,企业所从事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同样影响着现金流量,从而影响财务状况。如果企业进行投资,而没有取得相应的现金回报,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不良影响,从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可以判断其经营周转是否顺畅。

2.现金流量表提供了特殊的财务信息。现金流量表能说明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原因,反映企业偿债能力,使用者可以对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以及企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情况作出可靠的判断。

3.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现金流量表中各部分现金流量结构合理,现金流入流出无重大异常波动,企业的财务状况基本良好。通过比较当期利润与当期现金流量,可以看出非现金流动资产吸收利润的情况,评价企业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是否偏低。

三、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性

现金流量管理是指以现金流量作为管理的核心,兼顾收益,围绕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而构筑的管理体系,是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动在数量和时间安排方面所作的预测与计划、执行与控制、信息传递与报告以及分析与评价。

企业的财务活动,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就是现金流量贯穿的整个资金的运动形态,其内容包括与筹资、投资、融资、运用及利润分配制度相关的分析和评价系统等,现金流量管理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系统。

(一)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广泛性、及时性和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是围绕企业的资金运动而展开的。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资金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企业整个经营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

1.现金流量的反映可以增强企业决策的实效性。现金流量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计量的,与实际资金运动相一致。企业财务管理通过对资金运动的掌握,可据此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进行科学的财务预测与决策,对于企业经营决策更有实际效用。

2.现金流量管理更有利于加强财务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实质是从现金变为非现金资产,又由非现金资产变为现金的过程。通过现金流量的管理,充分发挥运筹作用,针对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调节资金的流量和流向以及企业内外相关的经济关系,更好地控制了现金的流入、流出,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强了财务监控的力度。

3.现金流量状况更能体现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了解企业现金流量运动的规律性,从整体上把握现金流动的经营性现金流动、投资性现金流动和筹资性现金流动之间的依存关系,资金并存的形态和各种资金合理的来源比例结构,做到企业整个资金在其运动过程中的耗费能从经营的收入中得到补偿。这样企业将可以保持其持续经营的能力。

(二)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现金流量表反映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成为企业一张很全面的资金管理报表,很多集团企业把现金流量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我国自1998年起就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对现金流量信息进行披露,但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对现金流量的管理还仅局限于通过现金流量表的有关信息进行比率分析与趋势预测上,远远不能达到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客观要求。

1.加强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

认真编制现金流量表是企业加强现金流量管理的基础。实践中有些企业虽然按照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但并没有来认真对待。企业的经营是从投入现金开始,收回现金结束,现实中每个企业都有其各自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现金流量表现的特征也都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其在不同阶段经营情况现金流量的特征,采取相对有效的现金流量管理措施,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正常的运营。

2.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可以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以往对企业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有利润、收入等,由于利润的计量方法可以被人为地操纵,如采用多种方法多计成本、隐瞒利润,使利润表上反映的利润不真实。再加上一些企业为了上市,更快地筹集资金而增加利润,他们会相应减少产品开发研究费用,而这些费用的削减只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利益。现金流量则弥补了这些不足。自由现金流量可反映企业总体支付能力,股权现金流量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支付能力。两个指标综合反映了企业自身的支付能力及给予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回报能力,是企业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中国联通在其2003年计划工作会议上,就明确将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作为对分公司发展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

3.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企业在生产与管理中不断求新、求快,及时调整产品的生产工艺,以满足消费者千变万化的要求。在这种竞争背景下,现金的流动性就被认为是决定企业运行速度最重要的因素,即要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资金活动是贯穿始终的。现金流量的循环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而周转的时间长短会直接影响现金的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收的安全性,并进一步影响企业经营效益。因此要对现金流量循环进行合理规划,以期缩短现金流循环周期,提高现金流的周转速度,相应地减少企业营运资金的占用量,避免现金的不必要浪费,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通过现金流量的管理,可以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动性,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将企业的资金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现金流量管理水平往往是企业存亡的决定要素,很多企业的营运危机源于现金流量管理的不善,就连世界知名投资集团的投资评审首先考虑的也是投资对象的现金流量。因此,现金流量及与其密切相连的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师萍.新制度・会计[M].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2002(01).

[2] 冯道.会计报表的编制分析与效绩评价[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 北京商学院会计系.企业预算管理的构造与运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流动资金的作用篇2

企业现金流对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金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作为最具抽象形态的价值形式和最高可接受的支付手段,促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它。犹如人离不开水和空气一样,现金也是现代企业的必需品,由于它的重要性,现金流管理自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近几年,安然、世界通信、联合航空、美洲航空等世界级大公司破产倒闭的事件频频发生,其原因并不是由于其技术陈旧或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是现金流的管理失败,在需要支付到期债务时无力支付,最终引爆财务危机。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刻把握现金流的运动规律,进而适应现代竞争条件下企业现金流管理工作的要求,达到规避财务风险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一、现金流的动态和静态规律

一般企业存在不同的资产,不同的企业其资产的具体形态也不同。如果再进一步观察,不论企业现在资产处于何种状态,它们都是对企业现金资源使用后的一种状态,是企业现金流动的结果。这种流动会随着企业的经营而不断进行。企业的经济活动可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企业现金流动的动态和静态规律可图示如下:

图中:①使用现金购买原材料及辅助材料;②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转化为产成品;③用现金投资固定资产;④固定资产占用资金通过折旧流向产成品;⑤通过赊销现金流转化为应收账款;⑥通过现销现金流回归现金方式;⑦应收账款收回现金;⑧通过出卖固定资产等方式收回现金;⑨使用现金对外投资;⑩使用现金分配股利;11收回投资、分得股利、利息或利润收到现金;12支付股利使用现金;13偿还债务本息;14举借债务收到的现金。

现金在企业这个组织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停运动,从某一个时间截面去观察,现金流会以不同的资产形式存在并伴随着不同的资金来源;从一个时间段考察,它就会表现出动态的川流不息的特点。从哲学层面看,企业现金流是动态与静态的矛盾统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某一个时点的静止既是上一个运动的结果,也是下一个运动的依据。所以,要想正确管理现金流,就要从现金流的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出发实施管理活动,我们把它称作现金流的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静态管理不但可以发现上一个动态管理的不足而且可以指导下一个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反过来可以促进现金流的静态管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二、现金流管理目标与现金流动态、静态管理的关系

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必然决定了现金流管理目标的二重性和矛盾性。现金流管理的目标并不是使企业持有的现金资产越多越好。企业持有的现金资产越多自然可以防范到期不能偿债的风险,但是,所持有的现金资产越多,其机会成本越大,收益能力越低,而这与财务管理的总目标相背离。所以现金管理有两个看上去相背离的目标:一个是要保证企业持有充分的现金,以便支付未来的到期债务;另一个是尽量减少企业现金的持有量,以提高企业总资产的收益性。在现实管理中,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是现金流管理活动的精髓。可以把现金流管理的两个目标称为:规避财务风险和提高现金资产收益性。财务风险是企业不能偿付到期债务的风险。规避财务风险的本质在于有相应的资产在未来债务到期日能够转换为现金流流入以便支付到期债务,因而要规避未来的财务风险,就必须从当前企业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平衡这两个方面来规避,也就是要对现金流进行静态管理,同时静态管理也可以判断企业现金持有量是否合理,进而指导企业进一步的动态管理,提高现金资金的收益率。对于现金管理的另一个目标――提高现金资产的收益性,现金流的动态管理基本上可以满足。要提高现金资产的收益性首先要保证日常现金流的安全和流畅,加速其流动,减少资金的占用,从而提高企业现金资产的收益性。

三、现金流的静态管理

资产结构是指企业总资产中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与长期投资等之间的相互对应比率关系,资产结构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影响企业的未来偿债能力。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在考察企业的未来财务风险时,一般是通过流动负债率和长期负债率等指标来进行的,而对于内部管理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流动资产是由不同性质的流动性资产构成的,根据其流动性,流动资产可分为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变动性流动资产。永久性流动资产指企业长期正常经营过程中必需的基本流动资产,包括根据企业正常经营情况而测算的基本的存货、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占用资产,这类资产具有较准确的可预测性。变动性流动资产指由于不可测因素或企业经营的非常规变化而引进的流动资产占用,这类流动资产占用具有较大的不可测性和临时性。因此又可以把资产占用分为流动资产(包括变动性占用和永久性占用)、无形资产。由上述可知,对现金流静态管理就是要从当前企业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出发,对企业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进行管理,合理安排以保证企业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平衡,进而规避财务风险。也就是说,要做到企业负债的到期结构与企业资产的长短期结构相对应,即变动性流动资产的资金占用一般通过短期负债融资;永久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等资产通过长期性负债或权益融资。这样才能保证不同期限的负债有相应期限的现金流资产与之对应,使企业财务风险达到最小。现以某公司为例说明其用法(下表为该公司的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

由上图可知,该公司长期性资产占用资金比率为60%(包括长期投资占用,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而长期性筹资来源仅占总资金来源的45%(包括权益和长期负债),二者之间15%的缺口由短期负债来弥补。这样就产生了通过短期筹资进行长期资产投资的矛盾,极易造成公司不断借新债还旧债的困境,一旦未来环境有变,不能借来新债,企业资金链条就会断开,企业必然会陷入巨大的财务危机中。解决该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优化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长期性资产比重;另一个是调整负债权益比重。优化调整资产结构要结合该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综合考虑,因为行业不同,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也会不同。优化资产结构时应当与本行业其他企业资产结构对比,然后再判断本公司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要反对凭感觉进行判断。对于不合理的资产结构可以通过变卖和置换资产等方式进行结构优化。调整筹资结构的方法相对简单,就该公司而言,如果公司处于高速发展期,可增发新股、扩大权益融资比率;若公司处于平稳发展期,则应当适当减少短期负债,增加长期负债。

四、现金流的动态管理

现金流动态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加快现金流的流转和保障其流转的安全性,提高现金资产的使用效率,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一)加速现金入库,强化资金集中

现金流高速安全流入企业是现金流动态管理的首要目标。有效的现金流动态管理涉及到如何加速开票和收款时间,以便尽快将现金收到账户并发挥其有效作用。公司缩短获得现金时间的方法包括加速票据开出、提供现金折扣、使用电子资金转账系统等。企业应不断评估和分析现有现金流转体系以求改进。资金集中是指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将现金从他处转移到一个或几个中心地点。这种集中可以是集中到一家银行也可以是集中到几个地区性机构。资金集中可以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计划和推迟付款

计划和推迟付款的目的是使现金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当需要现金时,能随时提取。在具体实施时,一是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具有集中付款功能的中心账户,进行异地付款、控制付款账户、通过汇票付款等等;二是对支付方法、支付日期、资金筹集方式以及其他方面进行有效控制;三是在征得收款人同意的情况下,推迟付款。

(三)预测现金流入及流出量

预测现金流入与流出是企业管理现金流难度最大的课题。预测的目的就是要协调企业现金的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现金流的流入与流出。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现金流预测系统,企业就可能遇到透支、亏损、无法按期付款以及降低闲置现金投资收益等种种问题。这样就无法实施任何总体上的现金流计划。预测有助于企业了解其现金流状况,因而可能对偿还债务、购置资产及其他各项费用作出合理安排。对现金流的分析应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并且,既要作短期预测,也要作长期预测。短期预测比长期预测更可靠、更具体。

(四)对闲置现金进行投资

通过有效地预测,可以对多余的现金进行投资。短期投资已成为闲置现金投资的重要方式。这一过程包括将剩余现金转化为短期投资,并在需要现金的时候再将这种投资转化为现金。短期投资包括货币市场的资金、国库券、商业票据、定期存款等。还可以利用闲置现金支付短期债务以减少利息支出。

(五)报告现金结存情况

现金结存情况应按日报告,以便经理人员对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作出决策和进行管理。企业现金流的状况对日常决策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每一个经营部门都需要有关现金的信息。现金结存报告涉及到汇总银行对账单,账单分析,以及可利用现金报告的信息。在每月、季度和年度,公司在其公布的财务报表中提供同期现金变化情况――现金流量表。

(六)建立监管现金流动系统

建立监管现金流动系统的目的在于确定现金流动系统是否正常运作以及是否与公司的财务预算一致,包括评估现金流管理对公司其他部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例如,加速现金收回是否与公司营销部门提供的宽松信用条件相一致,现金支付程序和手段与业务办理是否协调等等。监管过程包括现金的管理和使用特定银行工具的成本及收益管理。

通过加强现金流管理,落实财务预算管理,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更好地执行企业的财务战略,使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流动资金的作用篇3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 企业决策 财务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报表之一,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信息的会计报表,它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所以最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动情况。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着重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而忽略对现金流量的管理,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一定损失。从某种程度上讲,现金流量表比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更能反映出企业的财务安全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加强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和利用,对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金流量信息与企业经营活动的联系

现金流量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内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数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伴随着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具体而言,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筹资活动、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首先,在筹资活动中,企业进行生产所需要的固定资产等费用需要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向银行贷款的方式取得,并且要取得足够的资产才能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企业在筹资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即股利和利息,相当于现金流出。其次,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需要一定的材料、人工及制造费用生产出可供销售的产品,生产的过程是现金流出的过程,需要用销售环节中实现的收入来增加现金流入。再次,企业想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不断进行投资,如果企业未能通过筹资或生产经营过程获得足够的增量现金,那么企业就无法进行扩张。期末,股东和债权人的目的就是要分享企业利润,而企业利润的形成是以现金流量的增加为基础的。

二、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的目的

1、从动态角度考察资金的来龙去脉

现金流量表中列示了企业所有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状况,包括企业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以及是由哪种活动产生的这一增量,从而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每项资金的来龙去脉,有利于管理者进行资金的跟踪调查,防止“小金库”行为的发生。

2、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

现金流量表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的,它准确反映了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是反映企业真实详细情况的晴雨表。当企业没有跨期收付业务时,原则上现金流量表中的数额和利润表中的净利润额是一致的,但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说“盈利必须辅以良好的现金流入”才是最好的,通过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和净利润数值进行比较,可以判断某个企业的收益质量高低。

3、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

企业的偿债能力与其资产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关系,而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通过对现金流量表信息进行分析,合理评价企业的现金存量以及清偿到期债务的能力,有利于避免企业因不能按期支付利息和股利而承担财务风险的困境。

4、评价企业的筹资和投资能力

良好的现金流量表信息能够增大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增强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心,筹资能力增强。此外,增大筹资促进了企业的生产销售循环,使现金流量增大,为企业进行投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现金流量表信息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最初目的就是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现金流量,为企业进行财务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金流量表信息对企业决策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为企业管理者进行财务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企业管理者受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会密切关注企业的获利能力、市场机遇、发展潜力和各种风险水平。对管理层来说,就是要求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动态分析,不仅要分析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关心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还要分析投资和筹资效果,重视发展能力的预测,分析预期投资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以便在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做出最佳选择,实现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2、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投资者进行投资时最关注的就是获得投资报酬的能力,债权人提供短期或长期贷款是为获得贷款利息。具体到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会关注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能否保持较高的获利能力。长期以来,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一直被视为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受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获得的利润并不代表企业真正的偿债或支付能力,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利润表中反映的经营业绩很可观,但可动用的现金很少,资产变现能力差,或者利润表中利润很少,但支付能力较强。而现金流量表能克服利润表的这方面缺陷,公正、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因而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青睐,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3、为企业之间开展信用往来提供了财务支持

一方面,企业为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会采用应收货款的方式销售产品。这时企业要考核赊购方的信用情况。当前对信用的考察不再是单纯分析各项利润指标,而是具体到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因为现金流量信息最能反映企业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跨国业务也越来越频繁,仅仅依靠企业自身以及本国的资金积累已经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在各个国家之间互相提供商业信贷,贷方要以借方的现金流量信息为依据决定贷款的种类与数量,因此,现金流量表为保障信贷双方的信用往来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支持。

4、对高校现金流量教学工作进行监督

我国的准则起步较晚,在1999年才颁布了现金流量表准则,2000年起大型企业开始编制现金流量表。由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过程复杂繁琐,高校会计课程中往往忽视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现金流量表编制的辅导,导致很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时未能掌握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随着现金流量表信息的广泛使用以及在财务决策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当加强对现金流量表编制内容的学习,使所有财务人员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四、企业如何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

1、直接分析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这一过程中的现金流量主要是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产生的。若现金流量为正值,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开展正常,能够通过产品销售或提供劳务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抵减产生的现金流出量。净现值较大时,说明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现金流量不仅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还能补偿当期非现金消耗性成本,支付现金股利或为企业的投资活动提供内部资金支持。一般认为,净现值数额越大,企业的业绩越突出,营销状况越好。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为两部分:对内扩大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外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越大,说明被投资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相对的,企业的投资决策水平就越高。如果在某一时期,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数额为正且较大时,说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强,同时参与资本市场运作,进行股票或债券投资的能力就相对较强。相反,则说明企业的投资报酬率较低,不利于企业现金流量的增加。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要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但筹资是一把“双刃剑”,经营状况稳定时,企业进行债务融资有利于企业加强财务杠杆作用,实现更大收益,反之,则使企业面临着一定的偿债压力。如果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正值,说明企业的融资能力强,但企业能否到期支付本金和利息还要通过观察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来确定。如果净现金流量为负值,一方面,可能是企业的盈利水平较高,偿还了债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银行以及其他债权人收回投资,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这时需要结合利润表做进一步分析。

2、结构分析

对现金流量表的信息进行结构分析就是分别计算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过程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比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比重较高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流量大,企业发展潜力好;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比重高说明企业的投资效益好;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比率高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依靠筹资,而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流量很低,对企业的发展不利。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开发阶段,筹资现金流量比重很大,因为建设款主要来自银行贷款,但在销售阶段,大量的资金流入企业,贷款逐步得到偿付,该比例就会显著下降。

3、指标分析

(1)获利能力分析指标。通过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主要参考企业的现金流入能力。将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利润表中净利润进行对比,分析企业的收益质量,防止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如果两者差距过大,说明企业有虚增或虚减利润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分析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确定企业的实际获利水平。

(2)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对偿债能力的分析主要借助于现金流动负债率,也就是说一定的流动负债中有多少现金作保障。如果指标太低,则意味着可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现金很少,企业隐含债务危机。此外,还可以利用现金到期债务率和现金债务总额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

(3)股利支付能力分析指标。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引入现金股利支付率和广义现金支付比率来评价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现金股利支付率越高,广义现金支付比率越大,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就越强。按现金流量反映的股利支付率更能体现支付股东股利的现金来源及其可靠程度,即每股现金流量比每股利润更能说明企业的股利支付能力。

(4)扩大再投资分析指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除了维持正常的生产活动外,还要补偿长期经营性资产的损耗和摊销,支付到期债务和现金股利。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在扣除了补偿性费用和资金成本之后还有剩余,就可以用作扩大再生产。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企业投资付出现金和营运资金相比,指标越高,可用于再投资的现金就越多。

综上所述,现金流量表信息是会计信息的核心内容,企业管理当局应当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综合起来进行财务预测和分析,以及时识别和防范潜在风险。在商业信用和金融业日益发达的今天,企业必须利用现金流量信息进行科学决策,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和损失的发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鸿玮:应用现金流量分析企业财务状况[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

[2] 李敏:现金流量表信息对企业决策的帮助[J].当代经济,2010(1).

[3] 袁彭尼:现金流量表信息对企业决策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9(9).

流动资金的作用篇4

1.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作用

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应创造现金收益,通过对现金流入来源分析,就可以对创造现金能力作出评价,并可对企业未来获取现金能力作出预测。现金流量表所揭示的现金流量信息可以从现金角度对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作出更可靠、更稳健的评价。企业的净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而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通过对现金流量和净利润的比较分析,可以对收益的质量作出评价。投资活动是企业将一部分财力投入某一对象.以谋取更多收益的一种行为,筹资活动是企业根据财力的需求。进行直接或间接融资的一种行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和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对现金流量中所揭示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信息,可以结合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信息和企业净收益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对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作出评价。

2.企业现金的来源

企业现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流入和筹资活动流入。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正常、投资和筹资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现金流入越大则企业活力越强;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占总现金流入的比重较大,则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收现能力强且坏账风险小,现金流入结构较为合理;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入主要是由收回投资产生的,甚至是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引起的,则可能反跌出企业生产经营能力衰退,维持和发展出现问题;如果筹资活动现金流入所占比重较大,则可能意味着企业拥有广阔的筹资渠道,拥有获得足够的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潜力。

3.企业现金的使用方向

企业现在如何使用现金决定企业未来现金的来源。现金流出同样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投资活动现金流出、筹资活动现金流出。一般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占总流出比重大的企业,其生产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支出结构较为合理。在企业正常的经济活动中。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又应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若出现较大的变动,则需要进一步寻找原因: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中占绝大部分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付现与损益表主营业务成本进行比较,可发现企业财务状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主要特征是较少发生大规模的一次性现金流入,而可能发生大规模一次性现金流出,一般是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长期资产引起的,也可能是对外投资引起的。这时的现金流出意味着企业未来可能有更大的现金流入,要视企业经营者决策正确与否而定。

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主要为偿还到期债务和支付现金股利。债务的偿还意味着企业财务风险会变小,但一个较短时期内,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占总现金流出比重过大,也可能引起资金周转的困难;股利的支付要考虑企业的支付能力,它可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增强筹资能力,但必须确保在股利支付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保留足够的现金来维持未来的正常运营,以实现未来的现金流量。

4.会计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之间的对比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独立经营的企业只要其经济活动还在继续,那么,就必须考虑保持财务上的均衡。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会计利润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其中包括很多应收账款等债权性资产,如果这些资产质量不高,即使利润再高,也无法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如果其中存在着关联方交易等人为操纵手段,由此产生的净利润更是一个极大的陷阱。这些情况单从净利润中是难以辨别的,此时结合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分析,才能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企业利润中的“现金”成分,以此判断企业真正的收益质量。

流动资金的作用篇5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 重要性 影响 财务管理 指标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林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是反映林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动态财务报表。它能真实体现林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和盈利能力。而通过编制现金量表所反映的现金流量信息在协调各种财务关系、组织财务活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管理,及时掌握现金流量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利润率已成为林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现金流量表在林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1.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强化林业的资金管理,合理规范林业的资金流向,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加速资金回收,合理控制林业的资金支出。也可以对林业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降低林业的投资风险。现金流量表具有动态反映林业资金的作用,从而判断林业投资面临的风险,实现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大于林业融资借款现金流出量。

2.现金流量表是对林业其他会计报表的有效补充。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对林业整体财务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也可以对林业的经营、投资、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有效反映,提高林业资金周转率。

3.现金流量表对林业的收支情况能更加准确的反映。同时现金流量表可以分析林业的偿还能力、资金周转能力,有利于分析林业实际收入、支出情况,为林业做出准确和可靠的决策提供帮助,为林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现金动力。

4.现金流量表可以为林业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发挥财务预警的作用。现金流量表可以综合反映林业一定期间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途径的动态财务报表。报表的使用者通过分析林业目前的现状和未来林业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帮助林业对财务管理进行预警,从而可以合理调度现金,为正确的经营、投资和筹资决策提供有力保证。

二、现金流量表对林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林业是盈利性组织,其目的是生存、发展、获利。只有生存才能获利,在现代竞争条件下,只有发展才能够生存,维持原状的简单生存是不可取的,发展成为所有林业的必由之路。财务管理认为,林业发展集中表现为收入的扩大,实现收入扩大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地筹集发展所需的资金,维持现金流量的流入流出平衡,而不争一时的获利。林业有盈利但没有正的现金净流量,即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林业也不能生存。虽然林业暂时亏损但如果林业现金流入能够保证林业现金流出的需要,林业依然能够维持生存甚至发展。可见,维持现金流量的流入流出平衡,其意义远大于林业的盈利。现金流量的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远大于盈利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林业来说只要现金流量跟得上,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才能不断上升,只要现金流量正常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而且通过现金流量更能透视林业内在的发展潜力。因此,对林业来说,现金流量是第一位,利润是第二位的。现金流量是衡量林业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上衡量林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

三、结合财务管理比率分析现金流量

1.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分析。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分为三大块,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流量结构分析包括现金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

2.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是报表使用者特别是林业债务人非常关注的财务信息。通过现金流量表进行偿还债务充足性分析可以说明林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可采用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和现金偿付比率等指标。

3.获利能力分析。获取现金能力分析是报表使用者特别是林业投资人非常关注的财务信息。是指经营现金净值流入和投入资源的比例,反映获取现金能力的财务比率主要有:每股营业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现比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4.盈利能力盈利质量分析主要是分析净现金流量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有:营运指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等。

5.财务弹性分析。所谓财务弹性是指林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现金流量超过需要,有剩余现金,则适应性强。因此,财务弹性的衡量是用经营现金流量与支付要求进行比较。反映财务弹性的财务比率主要有:现金派现率、现金股利保障倍数、现金满足投资比率等。比如:现金股利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现金股利,该指标属于财务弹性分析比率,表明林业用年度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来支付股利的能力,比率越大,表明林业支付股利的现金越充足,林业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也就越强。

以上阐述了现金流量表在林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对林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对现金流量进行了结构、偿债能力、获取现金能力、盈利能力及其财务弹性等多方面的分析。这种有效、深入的分析是建立在对现金流量表作用的完整认识的基础上,对全面评价林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当重要,有助于林业决策层、投资者和债权人正确认识林业的财务状况,在加强林业财务管理的同时作出明智的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流动资金的作用篇6

【关键词】 企业; 流动资金管理; 应收账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由于我国新一轮宏观调控,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成为经济生活中矛盾的焦点和难点。

一、企业流动资金管理概述

(一)流动资金的概念

流动资金是经营资金的组成部分,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金。它是一个不断投入和收回的往复循环过程,随着生产永无止境地循环,是企业从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赖以依存的周转资金。流动资金包括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成品资金。

(二)企业流动资金的现状

在企业管理中流动资金管理是较为重要的一项管理工作。它是企业正常经营生产和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既要拥有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又要合理使用,加强管理。拥有较多的流动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可以用同样数量的资金占用,完成更大的产销任务,做到增产不增资或多增产少增资。

近几年来,流动资金紧张已成为许多企业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企业挪用流动资金用于长期投资,加剧了流动资金不足;资产负债比率过高,资金需求过分依赖银行,自筹资金能力不足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市场研究,产品缺少竞争力,造成产品积压的损失浪费;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货款,资金被占用;财务管理不严格导致等现象发生。另外,国家宏观调控,金融深化改革,银行信贷抬高门槛,物价上涨增加产品成本,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外部因素也使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的欠缺和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我国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

(三)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危害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竞争力弱,流动资金不足可能中止企业的正常循环,造成企业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流动资金应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和结算资金,最终又再回到货币资金形态上,以便满足下一个生产经营过程的需要。流动资金的各组成形态必须保证在空间上合理并存,在时间上依次继承,如果企业在某一时间或某一时期货币资金发生短缺,必然要影响流动资金各形态的并存性和继承性,使资金周转受到破坏甚至发生停止,如果该种情况得不到迅速扭转,就会直接造成生产中断。其结果将造成重要原材料不能购进,产品积压资金沉淀,销售领域的资金出现互相拖欠的恶性循环。许多企业搞“负债经营”,大量举债,虽然能缓解一时的困难,但又无形中增加了许多负担。流动资金不足还将降低企业的支付能力,失去适当投资机会等。

二、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内部原因

当前流动资金紧张已成为普遍问题,要缓解这一现状首先要找出原因。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物价上涨增加产品成本、国家宏观调控、金融深化改革、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大量超常投放的货币流向获利高的房地产等。企业流动资金紧缺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与其内部库存、应收账款等的变动也密不可分,这里将主要研究企业内部原因。

(一)资金结构不合理

1.资金比例失衡

一些企业以长期借款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很少顾及配套流动资金,大量基础支出、消费支出挤占生产资金,致使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资金分配比例失衡,使流动资金不足,运转艰难,财务风险增大。

另外,流动资金内部各个项目之间的不合理分配也会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占用不合理使企业资金积压与资金不足并存,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还有收入分配上不合理。这些导致流动资金所占比例小和资金的无效占用,使生产经营步履维艰。

2.过分依赖银行筹集资金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逐步完善,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现代企业筹资也有多种选择。我国企业在融资渠道上缺乏独立市场主体的意识,筹资渠道仍以向银行贷款为主,过分依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比重过大。

固定资产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大量的银行信贷。企业应当有一定的流动资金进行生产,不足部分向银行信贷,而现状是进行固定投资以后资金剩余甚少,只向银行贷款,形成借新还旧的不良循环。另外,企业将从银行得到的流动资金贷款大量用于长期投资,短期债务长期化也为整个金融体系积累了不可忽视的风险。

3.自有资金不足

就目前来看,企业发展所需流动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但贷款不能根本上解决资金紧张的矛盾,企业要不断发展,就必须有充分的自有资金作后盾。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自有资金很有限,资本金先天不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有些依靠借贷创建,致使一开始就背着沉重的债务负担,加上不注重自我积累,使筹资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职工集资等渠道来解决资金的不足,这种资本金投入不足,靠负债筹措资金的结果,必然增大负债率,再加上利息负担很重,使企业产生的效益大部分用于偿还债务利息,导致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自身积累难以增长。

4.对流动资金需要量缺乏科学的预测

流动资金的作用篇7

近些年来, 资金紧张尤其是流动资金的紧张被视为多数企业在发展中共同面对的问题。而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即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 开发内部的潜在实力, 对其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加强企业流动资金的内部控制, 促使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本文笔者针对当前我国企业流动资金的紧缺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其紧缺的原因,并对完善我国企业流动资金的内部控制提出几点建议。

二、当前企业流动资金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流动资金的投资比例失衡

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计划实施比例失调。少数企业在建立时,由于投资的资金不足,使其在满足厂房、设备以及生产经营的投资后,余留的流动资金所剩无几,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应根据流动资金的实际能力,避免流动资金不足。此外,某些企业在扩展规模后,未按照市场的发展规律经营,盲目生产,投资比例不协调。企业开发新项目时,未充分研究立项及可行性,基建场面过大,造成企业的现金被套,加上其效益不佳,缺少自我积累,最终使企业的流动资金均形成长期资产,难以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

(二)流动资金的配置不合理

企业未进行科学的分配流动资金,缺少合理的资金调度设计。流动资金的分配不当是当前多数企业的“通病”。具体表现于:首先,流动资金的短缺与闲置并存,比如少数企业存有现金越多越好的意识,造成现金过度闲置,未能参与生产周转,融资费用过于浪费。其次,流动资金与长期资产的分配不合理,例如,部分企业过多购买不动产,使其在生产经营中急需资金时,处于被动状态,出现财务危机。如,机械制造的企业若投资大型的项目,则其回收成本周期过长,因此,这种长期性的投资不应使用太多的流动资金,以防造成流动资金的紧缺。我国的多数企业未能结合实际情况,缺少具有权威性的资金预算以及资金使用方案,造成企业的流动资金在运行的过程中,易于受到决策者的个人偏好或者突发事件而转变原先合理的资金形态。

(三)企业的经营效益不高

任何企业资金运行的优劣, 将影响企业经营的有序开展, 影响企业获取最佳利益的实现。反之,企业经营的优劣, 以及经济效益的优劣, 也将影响企业的资金形态。近些年来, 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仍长期处于疲软状态, 经营效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亏损的企业日渐增多, 亏损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效益差, 亏损较多, 造成企业的自身积累无法实现, 自补的资金不足, 因此,导致企业的资金紧张。通过对企业中流动资金的紧缺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导致其紧缺的因素,为使我国企业的资金流动得到合理的使用,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完善企业流动资金的内部控制管理。

三、加强企业流动资金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增加企业融资途径

一方面,使银行与担保机构确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出优良的企业名单与建设项目,将具备贷款潜力及资质的企业推荐给银行及担保机构,这是一项促进企业服务高效率的创新策略。另一方面,全面分析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根据资金的缺口状态,结合企业的可利用资源,比如在减少企业负担的基础上,利用企业设备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物,或着使用房屋及票据作为承兑汇票及信用证的抵押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企业资金的使用权,将各种可利用资源激活。

(二)加快应收款项以及存货的周转速度

企业应积极实施应收账款及存货的处理,严格控制应收账款与存货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加速应收款项以及存货的周转,减少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大力开展企业的精益生产,加速企业生产流程的材料周转速度,减少生产过程的过分积压。做好产品的销售预计,坚持根据销量确定产量的原则,依据生产计划,确定合理有效的库存水平,对企业的营销模式加以创新,争取提升预收款的比例,减少预付款的金额。建立合理的客户信用管理体制,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正确落实应收款项的催收责任,从款项催收、合同签订及资金结算等环节着手,加快流动现金的回流,加快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

(三)改善企业内控控制环境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预防流动资金的风险。首先,构建健全的流动资金管理体系,应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的领导责任制,将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和领导的业绩考核相结合,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及控制,保证其的安全。如,某个集团对其分公司或子公司等分支机构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建立内部结算机构,使企业取消剩余的银行账户,加速资金的周转,有效转变资金使用的闲置与分散状况,以实现利用最少资金确保企业经营的有序运行。企业拥有较多的可利用流动资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会相应增强。其次,做好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制度保障。依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政策,制定与企业内部流动资金管理有关的制度,认真落实企业中各环节的主要责任人,有序进行,并对此加以宣传。

(四)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

完善流动资金的内部结构, 促进企业资金的合理运营。企业的流动资金主要包括储备资金、货币资金、结算资金、生产资金及成品资金等各种资金形态。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具有的资金数量,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全面考虑市场的转变,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预计企业的销售情况,以销量确定产量,适当的安排生产,并组织人员进行采购,即为确定不同资金形态的恰当比例及最佳结构,并以此进行资金安排。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及监督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看其是否与供、产、销的计划相符,是否与最佳的资金结构相吻合。将储备资金、货币资金、成品资金、生产资金及结算资金等长期保持良好的结构与比例,避免其在各个环节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促使资金的合理使用。

(五)评估流动资金的流程

企业各阶层的管理者应了解流动资金在整个生产中的全过程,流动资金贯通企业各部门与各项目。重视各部门、项目及流程间的关系作用,考虑系统的管理方法,促进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一方面,企业应根据流动资金对生产的全流程进行评估。出于资金价值考虑,企业的业务流程,是指流动资金的价值运行过程。而流程管理,就是流动资金的价值管理。对此,流程绩效的信息评估,应能直接反映流动资金的价值状况。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有助于加快资金周转的评估指标类型,合理规划业务流程,努力实现流动资金在全流程中的评估及划分。另一方面,企业应根据各部门的特征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比如,应收账款的管理,除评价坏账及追账的状况外,还应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例如,收账政策、信用政策等。

四、结论

流动资金的作用篇8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管理;风险预警;风险处置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10-0068-04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is non-equilibrium in the assets structure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featuring low cash realization and poor liquidity. The main causes lie in low sense of liquidity management and backward management idea. Therefor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should set a right goal for liquidity management, enhance the sense of risk management, implement active strategies for liquidity management, and dissolve liquidity risks by means of various channels. They should also improve the analysis index system of liquidity risk and set up effective risk warning system and risk emergence disposal mechanism. Only by doing so can they do well in maintaining equilibrium between liquidity and profitability.

Key word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liquidity risk; liquidity management; risk warning; risk disposal

流动性是指资产即时转变为现金的能力,它不仅指资产本身即时变现的能力,还包括随时从外部获得现金的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取款需要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从而引发挤兑风潮或信誉丧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农村信用社的损失和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就难以弥补和消除,就会使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其破产。综观银行危机的历史,不论危机的原因如何,其最终都以流动性不足进而引入困境或破产而表现出来。流动性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其伴随于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全过程。因此,加强流动性管理就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信社流动性现状

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主要表现为信用社资产的变现能力及成本,资产变现能力越强,所付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

二是负债的流动性,是指农村信用社随时筹措所需资金的能力及成本,筹措资金的能力越强,所付的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则表现出令人担忧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流动性不佳

资产的流动性对农村信用社至关重要。资产流动性综合反映了农村信用社的应变能力,资产的流动性越高,其变现能力越强,自然应付突发的客户提现等事件也就越强。但是,信用社保持高流动性,虽然能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却减少了收益。保留的高流动性资产越多,其机会成本损失就越大。因此,如何使资产保持最佳的流动性是农信社面临的重要问题。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资产结构不均衡,变现能力差,造成资产的流动性不佳。

1.资金分布不均衡。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分为现金资产、证券投资、贷款、固定资产等项目。一般来说,现金资产的流动性最强,证券投资的流动性次之,贷款的流动性更次之,固定资产则不具有流动性。从资金运用和资产流动性的要求上看,农信社对其资产应进行合理分布,使资产分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可以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又能兼顾资产的盈利性,但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信用社则很难做到,资金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具体表现在:被称为一级准备金的现金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普遍较高,有的信用社甚至接近20%,而国外的花旗银行、汇丰银行这一指标仅仅维持在2%以内。被称为二级准备金的证券投资虽然变现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但是占总资产的比重很小,甚至有的信用社根本就没有。资产分布的不均衡,使信用社的支付压力都集中于一级准备上,这就使得信用社必须留存充裕的一级准备金,当然,这是以牺牲信用社的盈利能力为代价的。

2.一级准备与实际的现金需求之间难以做到最佳平衡。虽然保留充裕的一级准备对资产的流动性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仍不能有效地解决与现金需求间的最佳平衡问题,要么出现流动性过剩,要么出现流动性不足。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农信社的现金需求波动性较大。储蓄存款在农信社的存款总量中占绝对比重,资金稳定性差,易受农村春季、秋季以及节日的影响;农信社贷款的需求也易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这两方面共同促成农信社现金需求的波动性较大,对信用社留存的一级准备形成巨大的支付压力,要么留存过多,要么留存过少。

其二,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同业拆入资金的刚性偿付加剧了一级准备金的支付压力。在不良资产挤占大量资金、存款波动严重的情况下,信用社往往采用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和向同业拆入资金的做法来缓解头寸的压力。事实上,许多信用社的一级准备金并不是来源于自身吸收的资金,而是过度依赖于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同业拆入资金。这种方法对缓解农信社的支付压力虽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到期偿付时对农信社的支付也会起到雪上加霜的负面效应。

3.资产变现能力差。如上所述,农村信用社用于保证支付的资金基本上完全依赖于一级准备金,在资金紧张时,除了举债筹措资金外,也可以考虑将部分信贷资产进行变现。但是,农信社的信贷资产中,积压的不良贷款较多,有限的正常贷款也会由于合同期限的因素无法随时变现,因此,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变现能力差就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负债流动性差

农村信用社的负债可以分为存款类负债和其他负债。存款类负债包括单位存款和储蓄存款两类,是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业务向客户(包括政府机构、企业和居民)吸收的资金,属于被动式负债。其他负债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入资金和临时占用的资金,属于主动式负债,这部分资金的多少可以反映信用社主动筹措资金的能力。存款类负债越多,资金越稳定,信用社的支付压力就越小。其他主动性负债越多,缓解支付压力的能力越强。但目前农信社的负债结构并不尽如人意。

在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中,存款类负债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占比在60%-70%,且1年期以下存款的比例较高。被动负债的高比例和非稳定性给农村信用社的支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给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管理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再加上近两年股市行情高涨,投资基金、国债的收益远大于存款收益,由此出现了罕见的“存款大搬家”现象。据央行统计显示,在2007年4月和5月股市火爆的两个月中,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下降了1674亿元和2784亿元,而在6月份居民储蓄存款搬家的现象出现了“急刹车”,1678亿元的资金重新回流到银行。但从总体来看,2007年上半年,居民户存款增加8271亿元,同比仍少增5938亿元。在存款搬家的风潮中,信用社的存款也未能幸免,被股市分流了部分资金,特别是位于县城范围内的信用社,更是出现存款下降势头。存款持续下降,使信用社的支付压力大大增加。

在一级准备金难以保证正常支付时,信用社会对外主动筹措资金,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或向同业拆入资金,以缓解支付的压力。但再贷款和同业拆入资金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人民银行的贷款规模、同业资金的充裕状况以及信用社的偿债能力等,无形中也会增加信用社主动负债的难度。

(三)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

资产流动性的大小取决于负债流动性的大小,也可以说,负债流动性的强弱决定了资产流动性的强弱,因此,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应进行合理配置,才能做到真正的流动性管理,把流动性风险控制到最低状态。这里的合理配置除了数量匹配外,还包括结构、期限匹配。但是,农村信用社目前还没有做到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配置。具体表现在:

第一,数量不匹配。如存贷款比率过高或过低,流动性比率过高等。

第二,结构不匹配。如信用社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依赖于储蓄存款,稳定性差,且高成本资金占主要部分;而信用社长期形成的不良贷款数量较大,占压时间较长;固定资产占用资金量较大,较多地超出了监管部门对信用社要求的固定资产比率不超过50%的比例;资金来源的短期化与资产运用的长期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资金运用方式较单一,盈利资产主要为贷款;贷款总额中,占相当比重的是不良贷款;投资渠道没有得到运用。资金来源的过度集中与资金运用的不合理,使得信用社的营运资金越来越少,沉淀的资金越来越多,隐含的风险越来越大。

第三,期限不匹配。长款短用、短款长用的情况多有存在,不能有效地预测资金的变化情况,进而匡算头寸的多少。

二、农村信用社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性管理意识淡薄

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未能理解流动性管理的真正含义,只是简单地认为流动性管理就是保证信用社不会出现支付危机,因此,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往往保持较高的超额准备,以牺牲资产的盈利性为代价来获取资金的流动性,提高资金的机会成本。不能合理地预测头寸,在资金紧张时,只能被动地用高成本资金来缓解资金矛盾,更削弱了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在资金充裕时,较少关注闲置资金的出路,缺乏高效管理意识,不能很好地把握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滞后

流动性对金融机构来说非常重要,流动性风险管理历来被商业银行视为重中之重。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三个阶段。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相继采用过资产管理策略、负债管理策略,但没有真正实施过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策略,而且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与国外商业银行不同,它不是一种流动性管理策略,而是一种总量、计划和规模管理策略,因此,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开展过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流动性管理。而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相比,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更逊一筹,根本称不上什么流动性管理,只能算是一种粗放式管理方式而已。

(三)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起到准确地预警作用

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存贷款比例、备付金比例、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只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农信社资产的流动性状况,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流动性水平,更不能反映出信用社的融资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存贷款比例的高低反映了农信社将吸收的存款用于贷款的比例。一般来说,该比例越高,说明资金运用越充分,流动性越差;比例越低,说明资金运用越少,流动性越强。但目前该比例的高低已经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信用社运用资金的程度。

其一,该比例的计算依据是某一时点(月末、季末或年末)的存贷款数量。而存款的时点数由于受期末存款任务考核的影响会大大高于平时的存款余额,因此,在存款时点数额虚高的情况下,存贷款比例会有所降低。

其二,目前信用社的资金运用渠道除了以往单一的贷款渠道外,还有对外投资渠道,甚至有的信用社对外投资的数额较大,这样势必会造成存贷款比例大大降低。

2.备付金比例的高低反映了信用社留存的备付金在吸收存款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比例越高,支付能力越强,但是,该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用于计算该指标的存款总量只是账面数,而不是实际数。因为许多信用社的定期存款被当作股金纳入核算。如果将这部分存款式股金计算在内,则信用社的备付金比例会有所降低。

其二,在信用社的备付金主要来源于再贷款和拆入资金的情况下,备付金率不能客观地反映出信用社留存的备付金对再贷款和拆入资金的依赖程度,因为依靠再贷款和拆入资金而形成的高备付金率并不能代表很强的支付能力。因此,备付金率反映出的支付能力的高低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流动性比例只能反映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间的数量匹配关系,但不能客观反映二者在结构、期限方面是否匹配。如果流动性比例达到了流动性管理指标的要求,但二者在期限或结构上并不匹配,那么,信用社的流动性仍然不会令人满意。另外,农信社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项目设计不太合理,某些项目流动性较差。如待处理抵债资产从本质上说是农信社的逾期贷款和呆滞贷款形成的,这些抵债资产的变现能力差,且变现过程中的成本也很高,因此,将这部分抵债资产列入流动资产项目,一是虚增了流动资产的总量,二是提高了流动性比例,造成农信社流动性很强的假象。目前,许多农信社流动性比例较高均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4.流动性管理指标以固定的比例作为最低评价标准不尽合理。这是因为,信用社的流动性风险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指标高于最低控制比例,并不能说明信用社就没有了支付风险;如果指标低于最低控制比例,也不能说明信用社一定会出现支付危机。

虽然评价流动性管理的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各信用社又要按照要求去套用、完成这几项流动性指标,并以此作为评价流动性管理水平高低的依据,这样,自然就失去了流动性管理的真正意义。

(四)流动性管理的信息不充分

信息充分是流动性管理确保有效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农信社的统计数据和报表信息主要是时点数,无法反映农信社在一段时期内资金的变化情况或资金的流量情况。运用这些资金的时点状态来作为判断信用社流动性状况的依据,是不能准确判断信用社的支付能力的。信息的不充分大大限制了信用社对流动性风险的防范能力,在出现支付问题时,监管部门也很难准确区分农信社是暂时的流动性不足还是清偿能力不足的状况。

三、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流动性管理目标,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正确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应该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适度控制存量。“适度”的存量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存量过大,流动性过高,就意味着农信社盈利性丧失,利润降低;反之,存量过小,流动性不足,客户合理的流动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又必然危及农信社的正常经营,甚至使其陷入流动性危机。

其二,适时调节流量。当资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而导致资金盈余时,需要及时调度资金头寸,扩大对盈利性资产的投入,以保持资金存量的适度性;当资金流入量小于流出量而导致资金存量不足时,就必须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弥补资金缺口,以重新建立平衡。

风险管理是农信社经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流动性风险是农信社其他风险的集中和最终表现,危害甚大,信用社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警觉,主动采取措施控制流动性风险。因此,农信社应加强风险的宣传教育,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在经营中力求稳健,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在确保资金安全和正常流动的前提下,提高农信社的盈利水平。

(二)采用主动的流动性管理策略

一是要实行资产与负债的精细化管理,实现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在期限、利率、规模等方面的合理匹配,使资产与负债保持均衡状态。

二是要实行资产的主动管理,在资金的运用上预先规划,综合统筹,运用渠道多元化,使不同的资金运用渠道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建立起快速有效的调整机制。

三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处理好富余资金在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收益分配和风险均衡关系;处理好保证支付与对外资金运作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在保证支付、减少头寸闲置的基础上,实现对外资金运作数量的最大化;处理好资金管理中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关系,即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实现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协调管理。

(三)增加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多渠道化解流动性风险

第一,要提高债券持有量,增加二级准备,实现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有效组合。国债、金融债券属于二级准备,既具备较高的流动性,又具备一定的盈利性和安全性。农信社购买债券,参与债券市场的交易(如债券回购、现券买卖等)既有利于资金头寸的灵活调度,增强流动性,又能够有效地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要积极参与货币市场,拓宽流动性供给的渠道。快速发展的国内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同业票据市场等)为农信社提供了多种资金融通的渠道。资金规模较大的市联社可以直接参与货币市场的交易,使它成为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优化资产结构的有效途径;资金规模较小的市联社可以通过委托的方式间接参与货币市场,化解流动性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四)制定合理的流动性计划

为了提高流动性管理的效率,农信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流动性计划。要根据各方面的信息,预测农信社未来的流动性缺口;经过对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比较后,从中评选出最优的获取流动性的方式;在对未来的流动性进行预测与流动性来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出与农信社整体发展计划相符合的长期流动性计划,然后将长期的流动性计划分解成较短期的流动性计划以便于实施。在执行过程中,农信社可以根据经济、政策及市场的不断变化,依据实际情况对流动性计划不断加以修正。

当然,预测未来一定时期的流动性需求,制定合理的流动性计划并不是农信社的最终目的,这些只不过是满足流动性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动性风险、保证既定收益的手段。

(五)科学合理地匡算头寸

流动性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对头寸的匡算。科学、合理的头寸匡算是保证流动性、实现盈利性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头寸的匡算可以区分为短期匡算和中长期匡算两种情况。

短期头寸的匡算是通过测算短期内农信社在央行的存款增减变动量来进行的,预测期一般在7天以内。在测算时,应尽可能周全考虑直接影响头寸变化的各项因素,才能保证头寸匡算的准确性。在日常管理中,应由各基层信用社根据本社短期内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进行资金头寸的每日预测、分析和上报,联社根据上报的情况编制短期头寸变动表来进行每日的估算,从而实现全辖头寸的及时调度。

中长期头寸的预测是通过预测一段时间内存贷款的变动趋势来进行的。在实际操作中,市联社可通过对贷款的统一管理来掌握其变动的主要情况,而总存款变化的预测则主要考虑季节性因素。通过抓存稳贷,合理安排贷款期限等措施来保障长期流动性。

(六)完善流动性风险的分析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置机制

第一,完善流动性分析指标体系,做好对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流动性分析指标是流动性管理者的决策依据,信用社应该完善流动性分析指标的不足,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经验,采取科学的预测和度量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界定监测指标体系,以便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准确地监测和分析流动性风险。

第二,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市联社根据各项流动性分析指标进行流动性风险的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准确地监测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以争取时间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第三,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避险能力。对可能发生的流动性风险,信用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 在支付风险出现后,要及时上报;应急处理领导机构立即启动应急处理程序,组织有关部门进驻现场,并制定风险应急处理方案;风险信用社和有关部门、单位根据应急处理方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指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限定时间内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补救,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1]温涛.新时期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理论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5).

[2]郭河彬.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与化解[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4).

[3]张维.中国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机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4).

[4]徐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5,(8).

[5]林金强.农信社应当建立“绿色考核指标体系”[N]. 金融时报,2006-05-11.

上一篇:美术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下一篇:文物考古专业范文